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尼克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尼克松1972
liyou1983 2017-7-18 12:43
尼克松197 欢迎 打倒 团结(尼、周) 周、尼 尼、江 1953 年 11 月 8 日 ,以反对共产主义著称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据说蒋介石称其为“世界反共事业的接班人”。 1969 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访问罗马尼亚,曾称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位伟大的朋友。”此后,中国释放了两名误入中国领海的美国游客。 1970 年 5 月,毛泽东讲话:“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10 月 1 日 ,在天安门国庆节庆祝活动上,毛泽东主席接见美国记者埃德 加· 斯诺夫妇。 1971 年 7 月 9 日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经巴基斯坦秘密访问中国。 1972 年 2 月 21 日 ,尼克松总统乘专机飞抵北京,正式访华,尼克松夫人身着红色外套。机场上树着巨大的欢迎标语:“全世界无产者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不是误传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 当天下午, 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尼克松。原计划 15 分钟,最后持续了 1 个小时。他们一个是最革命的左派,一个是最反动的右派,或者如毛泽东所说,一个是社会主义魔鬼,一个是资本主义魔鬼。他们曾经用最极端的语言相互敌视,对骂,隔绝,但如今走到了一起。 两人海阔天空,大谈思想问题。毛泽东说: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套。尼克松笑道:就是(打倒)像我这样的人。 尼克松走下飞机时感言: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在当天的晚宴上,军乐队演奏了“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歌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白毛女”选段,以及“美丽的亚美利加”共 18 首乐曲。“美丽的亚美利加”曾在总统任职典礼上演奏,这让尼克松大为惊讶和感动。 2 月 22 日 晚,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夫妇观看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江青也陪同。 2 月 23 日 晚,北京大雪,周恩来陪尼克松观看体育表演。 21 点半左右,周恩来出去打了一个电话,据说 80 万人连夜扫雪。第二天一早,从钓鱼台到长城烽火台,路上厚厚的大雪骤然消失,路边堆着高高的雪堆,一些村民下象棋,叶剑英陪同尼克松登上了长城。 2 月 28 日 ,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 当天晚上,台北愤怒的人群涌上街头游行,市民怒喊口号,“打倒尼克松”、“打倒美帝国主义!” 1979 年 1 月 28 日 至 2 月 5 日 ,中美建交后,邓小平副总理首次访问美国。 2013 年 6 月,习 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1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首位民选黑人参议员去世,享年95岁
wangql 2015-1-5 08:59
美国之音报道:美国首位民选非洲裔参议员爱德华•布鲁克周六去世,享年95岁。布鲁克去世的消息得到了家族发言人的证实,他说布鲁克在亲属的陪伴中于佛罗里达州的家中去世。 作为持自由派立场的共和党候选人,布鲁克1966年赢得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席位,随后于1972年连任。他是20世纪美国仅有的两位黑人参议员之一,也是美国南北内战结束后的第一位,当时的参议员由州议会任命而非民选。在布鲁克以后,仅有奥巴马于2004年进入联邦参议院。 奥巴马总统在一份声明中称赞布鲁克“为公众服务的卓越人生”,他也对布鲁克务实的立法方式表示敬意。奥巴马说,布鲁克站在“民权和经济平等斗争的最前沿。” 在国会党派纷争明显比今天温和的时代,布鲁克被看作是一位中立派。1974年当水门事件引发全国关注的时候,他是首批要求前总统尼克松辞职的议员之一。他也因为对民权的关注而反对尼克松提名的两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 布鲁克还被看作是一位共识的构筑者,他支持公平住房立法,也支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978年,他在争取第三任期的选举中失利。随后,布鲁克离婚纷争中的细节引起了全国性媒体的关注,他被迫承认在法庭作证时曾经有过不实的陈述。
1512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我国 1972年2月21日
xupeiyang 2013-2-21 07:12
当年,我高中刚毕业,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惊。后来听到了好多故事。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到达北京。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会见了他。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它标志着中美在对抗20多年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1972年的今天,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开始为期七天的访问,他戏称自己是新哥伦布,却远比哥伦布危险。此前毛泽东曾透露想与美国总统直接交流:“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这次访问后来被看做中美外交的破冰之旅。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我国】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我国。2月27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http://t.cn/zOyfyQX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尼克松将自己访华的一周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263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时代工人每月工资可买20克黄金
热度 3 nqed 2012-12-30 00:22
毛泽东时代工人每月工资可买20克黄金 作者: tohoi 1976年前一个参加工作达到四年的普通二级工工资38.87元,值现在多少钱?按照党内外国内外崇美人士,崇拜的美元和黄金进行折算。 1971年8月5日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前,美元和黄金价格挂钩,35美元/1盎司黄金,美元开始逐步贬值到现在1200美元/1盎司黄金。1盎司等于28.35克,1976年前参加工作达到四年的普通二级工工资38.87元,1979年初以前1美元兑换1.58元人民币,折合24.6美元,可以兑换0.702盎司(19.926克)黄金。 现在0.702盎司(19.926克)黄金,折合多少人民币呢?同样按照党内外哈美人士崇拜的美元进行折算。 2010年1200美元/1盎司黄金,0.702盎司(19.926克)黄金可兑换842.4美元,再按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 折合人民币5728元。 就是说,按照硬通货含黄金量计算,现在5728元人民币,才能相当于1976年前参加工作达到四年的普通二级工38.87元工资。 -------------------------------------------------- 文克玲:在网上漫游,偶然发现这么一篇奇文,看了想不笑都不行。 当年37元在北京能买33斤猪肉。由于有肉票一说,每人每月最多时能买到1斤,全国最高。
2469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国人的思维——话说《尼克松在中国》
热度 1 hcrm 2012-7-2 13:16
美国人的思维——话说《尼克松在中国》
(图为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凤凰网历史频道发了一组照片,是美国歌剧《尼克松在中国》的剧照,我因此知道了美国人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也解读出了他们当时及之后的心态。 没有美国人说,不想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对于这个大洋彼岸的国度,美国人向来都饶有兴趣,他们曾经将赛金花的小说《大地》搬上银幕,主演者全部是金发碧眼的“洋人”,他们也都披上了长长的辫子。 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征收过中国劳工修建铁路,据说每一段都留下了一个华工的生命,而且直到今天才因过去的排华法案道歉。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是洋务运动时派往美国的童子军,这也算是中国铁路与美利坚合众国的“缘分”吧? 其实,当年的西方列强当中,美国对中国还没有领土瓜分,恰恰是邻邦沙俄抢占的领土最多,达150万平方公里。另外,苏俄将外蒙古从中国割裂出去了,使中国今日的领土仅剩960万平方公里了。中国人常以此为“恨事”。 毛泽东同志的英明之处在于,尽管他第一个反对苏修,却开启了中美对话的新渠道,将美帝的总统尼克松请到了北京,与之高谈哲学、阔论世界新格局。 美国人斯诺是第一个报道这位红色中国的领袖的,他同情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革命,而始终没有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同样,水门事件之后,毛泽东同志对来访的尼克松的子女表达了关切,没有忘记自己大洋彼岸的老朋友,这又是为什么? 当年,邓小平准备对越南动武,没有告知曾经的友邦苏联,反而告诉了“阶段敌人”美国,为什么? 中美之间似乎有很多个“为什么”,却总也没有确切地答案,譬如解放军进入南京时,司徒雷登大使并没离开中国,还想与新中国建立某种联系,这个历史问题有答案吗? 我也曾经说,我想去美国,为什么? 据说,毛泽东同志在美青年中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今日之中国,拳王泰森的手臂上就刺有他的头像。这是为什么? 可是,萨达姆、卡扎菲、本·拉登等都曾是美国人的朋友,最后竟都死在美国人手里,这又是为什么? 据悉,《尼克松在中国》 1978年在休斯顿首演后广受欢迎,被评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到中国来演出?或者中美合作来演绎这部精典之作。 这符合美国人的思维吗? 2012年7月2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17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蓟门决策论坛第33期:百年中医争议、问题与对策(4)
wliming 2012-6-3 00:50
李光熙:中医在美国受欢迎 针灸门诊六个月内预约已满   主持人:谢谢何老师,下面有请李光熙教授做点评,大家欢迎!   李光熙:首先从我的从医历史简单说说,1995年从学校毕业,一开始做中医研究,2007年去了美国第二大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最近刚刚回国。我在国外做的研究一方面是数据挖掘工作,另一方面是中医研究工作。在美国我给大家做了针灸治疗麻醉的演讲。   何祚庥:我稍微打断一下,我知道这种针法有争议。关键是当初给尼克松看的是大疗效,在那儿开刀,用针灸是不可能的。   李光熙:我讲讲在国外的中医现状,国外为什么对针灸麻醉非常感兴趣?现在的西医面对困难,若给更多的麻醉药很难苏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需要减轻麻醉的深度,用什么方法?正好用针灸,并且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非常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开始推广。术后的疼痛都是用针灸的方法。国外的西医还是很接受中医的,一个项目有25000美元的资助,我们用证据跟他们说这些问题。   另外,医学院对针灸没有争议,他们已经有针灸科,美国的很多总统、名人都在那个医院看病,在那里中医得到了很大传播,这说明中医文化深受美国当地人喜爱,针灸门诊已经约到6个月,已经约满了。   最近说“打通任督二脉”,我没有练到这么高的境界,我在大学曾练过气功,感觉很好。国外也叫气功,也叫静坐,有节律的呼吸。对乳腺癌术后的病人,就是用静坐治疗,起到很好的效果,而这最重要的是调吸,跟中医调吸的观念相似,使人的呼吸变慢而且有节律。有节律的话,血压会下降,心率也会变得规整,这在实验中已经验证。如果大家都做这种运动,对自己的健康绝对有好处,不会有害处。这些是证据问题,我们有很多证据证实是有效果的。但能治疗哪一个病并且治愈了,我们还没有找到治疗的证据,但预防病症绝对有好处,推动你的健康状态,让你的健康状态更好。   如果在座各位精神状态更加好,把心理状态调整得更加舒适,健康状态会更好,每个人应该往这方面仔细想想,怎么样提高自己的养生状态。   主持人:非常感谢,他讲的基本事实是门诊针灸的排队已经排了6个月,如果针灸排了6个月,那肯定是以经络为前提,如果没有经络怎么针灸?还是以经络为前提。   李光熙:在美国若想当针灸师,必须要记住所有经络,记住每个穴位的地方,而且要受正规的中医训练。    饶向荣: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潜在优势 不能全盘否定   主持人:感谢,下面有请饶向荣教授做点评,大家欢迎!   饶向荣:在20年的临床和科研生涯中,我对中医的疗效深信不疑,如果这个城市的大夫追求个案太容易,治好了几个病都能,现在最缺少的是RCT,但有一点并不像付教授所说的那样,很多研究一定要使大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但问题是有些病种发生率不是那么高,有些病疗效评价起来比较困难。在治疗某些病上,中医至少有潜在的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证明,但千万不能全盘否定中医。从我所涉及的领域而言,国外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比较感兴趣,那怎么设计合理的工作并把问题很好的解释出来是很重要的,我个人对中医疗效深信不疑。   对“打通任督二脉”我不是太懂,非常惭愧,但我的感觉是,在相对浮躁的社会,每个人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变得更安静一点未尝不可。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卢建新:西医主导医疗事故鉴定阻碍中医发展   主持人:饶教授讲的第一点是他对中医疗效有自己的亲身经验,并深信不疑。第二,对于“打通任督二脉”,他没打过,但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让自己静下来,对身体肯定是有好处的,这是核心思想,感谢。下面有请卢建新教授,大家欢迎!   卢建新:我来说一下我在从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一些想法,我只是一个中医的从业者,现在还在继续学习过程中。但要把结论说出来,在我从业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这个学科的有效性,我们所面临的是解决具体问题,这是我们特别现实的问题,病人在我们面前,他有病痛,我们就尽能力解决问题。   为什么说我们不是站在何祚庥院士的对立面?因为这根本没有意义,他不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   国内现状,处方70%是西医大夫开出来的,而非中医,西药的应用靠它的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也是由中医理论做支撑,比如我们强调“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是所谓的八纲,把“阴阳”去掉,总有一个道理,即是外在的疾病还是内在的疾病,相对来说是一个壮实的疾病还是虚弱性的疾病,是一个热性疾病还是一个含热性疾病,纲领性问题一定要掌握。中医有一些治疗原则,比如你是一个寒性的病人,我们可能会给你一些热性的药物,要有这些原则指导。但现在有些需要用这些药,习惯用于什么病,中医讲“辨证”,西医讲“病”,你说这个药治什么病,有时候我们特别无奈,因为它所讲的是一个阶段,治430种病一点不夸张,但这些病都在6月底治完,可能哪个也治不好,为什么?主要是因为是否为这个症,无论你是什么病,只要有这个症都是有效的。这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所以用的时候动不动就说病,而“症”讲的是某一阶段的情况。   西药也讲,同样一个药物给大人吃的剂量和给小孩吃的剂量,要讲比例。细致性的操作上大家有共识,所以不需要再说。   为什么说现在有制约中医的发展?现在所有的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全是西医,我们在中医院,但必须精通西医,若不精通,到真正发生医疗事故的话,而你没有感觉到,那问题就出现了。现在不光是搞宏观的中医,还分不同的专业,比如心血管、呼吸、肾脏等。当我们增加了信息知识后,发现对中医的具体治疗上有促进作用,包括在做手术过程中有些东西对中医理念有影响,比如前列腺癌在美国发生率最高,晚期治疗都要进行化学阉割或者手术阉割,在西医不了解的情况下用中药,用一些补肾的中药,病人吃了这些药后病情急剧加重。这是因为有些人不懂,在中药的运用上有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因为我们努力把我们发现的向中医做一个推广。也就是说中医和西医互相帮助。   另外在我们的专业领域,我们的团队有人进行研究,一些西医朋友在给病人手术后说恢复期有一些治疗,西医治疗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解决了他能做的,但有些需要调理。当然病人也不傻,知道自己的身体确确实实得到改善,这是在实际操作中中医和西医的合作,而不是打架。一些极端的例子我也碰到过,有些病人来后说我去西医院做手术。我看了他的病,说目前的中医治您的病不存在根治的可能,但目前的西医手段,通过手术把你的病完全治愈,您要问我,我推荐您去做手术。对于有些病,病人不是医生,更多的是讲个人感受,所以作为医生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至于中医发展,在中国一定要有政策扶持,因为中医收费相对低一些。我们的门诊也碰到类似的问题,病人找我们看病,门诊部说不需要吃药,病人说那我是不是要退号?因为他觉得他来了就是来拿药,我们的某些价值观特别可笑,他不觉得你的劳动是价值,不觉得他获得了知识,不觉得解决了他的问题,觉得只是拿药,这很可怕。另外,对中医的问题,现代网络上有很多医学知识的普及,但还远远不够。对于中医师,付教授也讲了不是所有的都是中医,中医中有江湖人士,怎么培养更高层次的中医师是关键,国家对此也采取了政策,比如教育,除了传统的上几年大学培养后,经过临床资力后,国家筛选出一些学生给老中医,让老中医手把手的教学生,不是纯粹的院校方式来培养,国家在探讨这方面的思路。也就是说不是都从书上学,而是把过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是我碰到的一些问题和看法。谢谢。
个人分类: 伪科学|1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见爆米花
热度 2 gl6866 2012-5-15 20:53
又见爆米花
爆米花多好吃啊!我小的时候常常见到爆爆米花的人坐在街头为左邻右舍服务。有人如果自己有苞米,可以用自己的,他只收个工钱。也有没有苞米的,就用人家的,或许人家收的钱要多些。毕竟,自己扛着苞米进城也是个力气活。多收你点儿力气钱也不为过。我的印象中,城里人自己有苞米的人并不多,所以多半是用爆爆米花的人提供的苞米。 我小时候看爆爆米花有点儿上瘾。看着那台大肚子爆米花机在小火炉上摇啊摇的。机器手柄上有个压力表,压力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爆”了。这时,爆爆米花的师傅就把那个大肚子的机器平移90度,将机器的另一个口,也就是带有板把或栓机的口,对准一支有铁笼子或长长的布袋子的空腔中。然后师傅用铁管套上栓机,用力一板,只听“砰”的一声,铁笼或布袋中便出来了香喷喷的爆米花。这个过程能让我看好半天。有时到天黑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据说美国人没有爆米花。但我不相信,人家是玉米产出大国,连个爆米花都没有?所以我不信。但国人一直有一种传说,尼克松70年代初访华时,听到北京大街上有砰砰的爆爆米花的声音。于是就问这是在干什么。答曰,是爆爆米花的。而且据说还将爆爆米花的机器送给他一台。 (呵呵,我听了觉得好笑,就来那么几天而且都在那么高级的地方出入,还有爆米花的声音?!) 回到美国人家进行了改造,造出轻巧的垂直摇的爆米花桶。现在我们在IMAX电影院吃的那种popcorn就是用那种机器爆出来的。不过无论是现代的爆米花桶还是原来铸铁的爆米花机,原理都是一样的。 但我相信,那种大肚子爆米花机不是产自中国,因为它上面有压力表。那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我相信,用来爆爆米花的小铁皮炉子肯定是中国手艺人做出来的。无论如何,这种土洋结合的爆米花机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尤其听到砰砰的声音更是另我想到香喷喷的爆米花和快乐的童年。今天从外面办事回家,一位师傅又在小区前面在爆爆米花,规矩还是老规矩,可以用自己苞米,也可以用他的。但价钱也不一样。看来转来转去还是老样子! 带小鼓风机的爆米花机 爆米花就要出锅了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4290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进程,从40年前的今天开始
huailu49 2012-2-17 11:06
1972年2月 17日,尼克松一行乘“空军一号”从华盛顿起飞,先到夏威夷停留数日。 21日,上午9时抵达上海,当天上午11:30抵达北京。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 尼克松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 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 24日,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陪同下,尼克松和夫人登上长城。 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赴杭州访问。 27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从杭州前往上海。 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当年尼克松在谈判开始前信手写在黄色便笺纸上的备忘要点: 他们想要:1.树立国际地位。2.台湾。3.冲出亚洲。 我们想要:1.印度(支那?)。2.沟通—抑制中国在亚洲扩大影响。3.未来—降低与中国这个超级大国冲突的威胁。 我们双方都想要:1.降低冲突、交战的危险。2.一个更稳定的亚洲。3.遏制苏联。
个人分类: 时政话题|1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习近平出席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
whyhoo 2012-1-17 20:31
新华网北京1月16日电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16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共同举办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共同出席并致辞。   习近平在致辞中表示,40年前,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基辛格博士等中美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打破两国多年相互隔绝的坚冰,用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开启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中美关系大门的打开,其意义正如基辛格博士所言,改变了整个世界。   习近平说,40年来,在中美几代领导人不懈努力和双方各界人士共同推动下,中美两国已经从昔日的相互对立,走到今天共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正确轨道上。在这期间,中美关系虽然也曾历经风雨,但始终保持不断前进的发展方向,中美关系的今天来之不易。   习近平说,中美关系40年来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许多经验和教训,给了我们多方面的重要启迪。第一,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两国的共同利益。第二,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始终坚持三个联合公报。第三,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不断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培育深化战略信任。第四,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前进需要持续发扬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   习近平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按照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达成的重要共识,坚定不移地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我们要以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的未来,始终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彼此核心和重要利益,妥善处理分歧,牢牢把握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我们要以更加频繁、密切的方式加强两国高层和各层级的接触,完善各种对话合作机制,增进双方的战略互信。我们要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以更加务实、有效的方式推进经贸等各领域合作。我们要以更加重视彼此利益和关切的方式加强在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合作。我们要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中美社会各界友好交流。   习近平说,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40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引用毛泽东主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词句来形容当时发展中美关系的紧迫性。40年后的今天,我们愿与美方共同努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以“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为中美两国人民的福祉、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基辛格在致辞中表示,40年前尼克松总统对中国的访问不仅打开了美中关系的大门,而且开启了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8位美国总统,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推动了这一历程进程。4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和平需要美中合作,美中合作比对抗好;美中应尊重彼此的原则和想法,视对方为合作伙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双方应承认彼此的国家利益,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开展合作;美中间存在分歧,但不应让它们失控,应找到建设性的办法予以化解。美中之间的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和“八 一七”公报体现了承认分歧、相互尊重、突出共识、求同存异的精神。去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与奥巴马总统就发展美中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今年是美国大选年。虽然美国内会有一些杂音,但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奥巴马政府仍致力于与中方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美国共和党也将坚持40多年来两党一致的对华政策,而且这些都得到美国各界的广泛支持。我希望并相信美中两国在应对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全球性挑战中将继续开展合作,不断扩大美中关系的基础,向两国和世界人民展示美中关系新的广度和深度。   纪念活动前,习近平会见了前来参加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的基辛格一行,对基辛格等人长期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发展表示赞赏,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交换了意见,鼓励他们继续为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张梅颖,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成思危、顾秀莲,全国政协前副主席徐匡迪以及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等两国各界人士200多人共同出席了纪念活动。前国务委员唐家璇主持了纪念活动。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yw/201201/t20120117_135084.htm
个人分类: 政治|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法律和道德-理想和底线
热度 9 shiganghe 2011-6-1 13:07
今天又来要签字,声明没有小金库。拒绝了多次,告诉他们我不会每天承诺不违法乱纪,有问题来抓我就是了。但还是不胜其烦,签了。顺便写了几句:我不知道为什么每天要我们签字承诺没有违法乱纪,我承诺我没有杀人放火,没有抢劫偷窃,没有贪污腐败,还要承诺什么吗?无聊透顶! 有哪个贪官污吏是自动申报的?我们每天都让大家承诺不干坏事就行了还养那么些警察、法官作甚? 由此想到一直想说的事:国人和海外的差别在与我们讲道德,老外讲法律。君不见宝宝动辄让开发商要流道德的血液,而海外则一旦犯法就要严惩,连总统都不例外(尼克松,陈水扁都是极好的例子)。法律是什么?是底线,底线是不能破的。要是破了还被发现,就要承担后果。道德是什么?是理想,是境界,是无止境的。我们也不是没有法律,只是执行时要看你是谁,有时还要看你爸是谁或你姥爷是谁。所以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讲底线的老外都很有道德。而国内的人也都很清楚,讲道德的国人,连底线都没有。
个人分类: 随感|3262 次阅读|16 个评论
歌剧《尼克松在中国》:看美国人如何演绎
热度 2 卫军英 2011-5-10 17:42
歌剧《尼克松在中国》:看美国人如何演绎
2011年2月12日,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在纽约上演,尼克松和夫人帕特、毛泽东、江青、周恩来和亨利·基辛格成为剧中主人公。该剧取材于世界瞩目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1978年在休斯顿首演后广受欢迎,被评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图为毛泽东与江青的饰演者。 上图为尼克松与周恩来的扮演者
个人分类: 社会人生|4679 次阅读|4 个评论
环球同此凉热——春访尼克松图书馆
热度 4 xinyumri 2011-4-4 10:30
环球同此凉热——春访尼克松图书馆
尼克松是我知道的第一位美国总统。念小学时,有一天体育课的时候下雨,爱看“参考消息”的老师起了谈兴,天南海北地开扯,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个中国之争,到派代表进驻联合国,最后谈到了尼克松访华。我们一帮小毛孩听的云里雾里,但从那以后一直到出国前,我都认为尼克松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正因为此,二十年前第一次去南加州的时候,我们就想去尼克松图书馆。但那时互联网尚不发达,更没有 GPS ,加上初来乍到,最终也没敢贸然往地图上只有一个小圈圈的 Yorba Linda 闯。如今方便多了,从手机上就可以查到图书馆的地址,跟着 GPS 开上半个小时,就来到了这座在尼克松出生时尚属于乡野,如今已被列入最适宜居住行列的富裕小城。若是把 GPS 上的地图显示切换成卫星图片,便能发现干净整齐的街道两边,有不少带游泳池的宅子。 尼克松出生的小屋 尼克松是一位布衣总统,出生时家境贫寒。兄弟五人中,尼克松排行老二,大哥和二弟均在年幼时因肺结核而早夭。尼克松出生时父亲是个种柠檬的农民 ,后来农场经营不下去了,举家迁到 Whittier 投奔娘家,靠娘家亲戚的帮助盘下了一间杂货店外带一个加油站,全家人就靠着这小本经营度日。 尼克松中学时便是名优秀的学生,毕业时虽然得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但因家里无力负担他的旅费与住宿费,只好放弃哈佛而选了就近的 Whittier College 。大学期间为了省钱尼克松一直住在家中,有时还在杂货店和加油站打打工。尼克松本科主修的是历史,但已经开始展露出他在政治方面的能力和才华。 Whittier College 是一所保守的贵格教 (Quaker) 的教会学校,清规戒律较多,当时的校规禁止学生在校园内办舞会,尼克松虽然对舞会并不热衷,但他率领一干追随者们和校方据理力争,说与其让舞迷们到校外的声色场所去寻欢,还不如在校园里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纯洁的社交氛围,校方最终采纳了学生们的建议。 大学毕业后尼克松得到了杜克大学法学院的奖学金,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法学博士的学位。事业家庭蒸蒸日上之时,传来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消息。按照贵格教奉行的不卷入任何战争的教规,尼克松可以免除兵役,但他还是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参加了海军,被分到南太平洋掌管物资的调配。战争期间海军上校尼克松和士兵们打成一片,很受欢迎。不仅如此,尼克松还发现自己在打扑克牌方面居然也很有天赋,赢钱无数!战后,他把这些赢来的钱用作了竞选众议员的活动经费。 战争结束后尼克松正式踏上从政之路,从众议院、参议院,一直当到了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任众议员期间尼克松负责了“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House of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 HUAC )对著名的希斯间谍案的审理,加上他在限制工会权力上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使尼克松一跃成为保守派的中坚力量。 真正使得尼克松在老百姓中声名大噪的是他和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 1959 年 7 月 ,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前往莫斯科,为 在 那里 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 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 ) 剪彩。展览会展出的都是标志着美国人民幸福生活的娱乐休闲设备,在一套现代化的厨房模型前,尼克松和陪同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唇枪舌战的辩论。这场辩论妙趣横生,自称是矿工的儿子的赫鲁晓夫用尽了夸张的肢体语言,而美国农民的儿子尼克松则始终微笑着作答,最后两人都下了狠咒:赫鲁晓夫说我打赌你的后代将会生活在社会主义之中,尼克松则回应说我相信你的后代一定会选择资本主义。最终为这场著名的辩论定输赢的是赫鲁晓夫的孙女,在 90 年代的一次采访中,这位定居在北美的红色名媛操着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告诉了记者谁是她心目中的赢家。 这场辩论使尼克松成了家喻户晓的反共英雄,人们编出各种故事来为尼克松和赫鲁晓夫之争添油加醋,其神奇程度和我们七十年代流传的周恩来智斗各路英豪有一拼。上大学时,有次一位美国来的英文外教搞了一个华盛顿 DC 的幻灯秀,一张张幻灯片打出华盛顿 DC 那些著名的地标性建筑,老师一边介绍一边给我们讲了个笑话:话说当年赫鲁晓夫访美,尼克松总统去机场迎接,赫鲁晓夫环顾机场四周说:“机场不错,花了多少年建的?”尼克松老老实实说:“五年!”赫鲁晓夫得意地说:“我们莫斯科机场两年就完工了!”从机场到白宫的路上,赫鲁晓夫不断叫板,因为占着后手,不断压尼克松一筹,搞得尼克松越来越悻悻。最后车队来到了华盛顿纪念碑前,赫鲁晓夫又指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问尼克松:“这是什么?花了多少年建的?”尼克松把头探出窗外望了望说:“我也不知道!今天早上我去接你的时候路过这儿,没见有这么一玩意儿!” ^_^ 正因为尼克松家喻户晓的反共名声,他的访华之旅令许多人大跌眼镜,但也没有人敢怀疑他的动机。 08 年金融危机后,一贯高举保守主义大旗的小布什端出他的救市计划,我的同事跟我开玩笑说:“只有尼克松敢去中国,只有小布什能在美国搞社会主义。”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1969 年,也是在尼克松的总统任期内,美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迈出登月舱时,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人们说:“这一步对个人只是一小步,然而对人类却是一大步。”同样,当尼克松在北京机场走下“空军一号”飞机时,媒体把它称作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两个国家的一大步”。当他握住了在机场迎接他的周恩来总理的手时,曾在日内瓦遭到杜勒斯拒绝握手的周恩来对尼克松说:“ 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相握 ——25 年没有交往了呵! ”如今,这次历史性的握手被永远定格在了尼克松图书馆内,供后人瞻仰、深思、回味。 历史性的文献——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推动了地球的小球 上海红星羊毛厂 1991 年为尼克松图书馆落成周年而赶制的礼品 尼克松的从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结束副总统的任期后,先是在总统竞选中败给了肯尼迪,那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角逐,最后尼克松因为在电视转播的辩论中不愿带妆出镜,被人看出了“疲惫之态”,而肯尼迪则红光满面,充满活力。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电视转播的竞选辩论,被称为“ the great debates ”,在大选年总是被一再提及。总统竞选铩羽而归后尼克松又参加了加州州长的竞选,结果也是大败,许多人都以为他的政治生涯从此要划上句号了。然而不服输的尼克松找准了机会东山再起,一举夺得 68 年大选的胜利,并在他的任期内结束了越战,完成了访问中国这样跨时代的惊人之举。 尼克松八十岁那年,妻子帕特因肺癌去世,他在葬礼上掩面而泣的哀伤神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介绍上说尼克松第一眼就爱上了帕特,然而俗话说的好,“男追女,隔座山”,尼克松的热烈并没有得到帕特立即的响应,约会请求数次被拒。但尼克松是个不怕翻山越岭的人,最终苍天不负有心人,两人终成眷属。帕特陪着尼克松走遍了世界各地,也相依度过了他政治生涯中的起起落落。帕特去世后不到一年,尼克松也溘然长逝。如今,两人一起安息在 Yorba Linda 的尼克松图书馆的院内。 尼克松二战期间天天给帕特写信,这里是其中的一封 尼克松图书馆内景 领袖们 冷战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如今的地球村正变得越来越趋同与拥挤。望着这些天真的小学生们我不禁想:上世纪发生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不是有些像天方夜谭?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7359 次阅读|4 个评论
尼克松访华与针刺麻醉向美国传播的历史和传闻
sheep021 2010-3-23 11:18
历史: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访华代表团部分成员观看了针麻手术,回国时还携带了一个针灸穴位人体模型。还有,此时包括针灸在内的替代医学开始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其次,更重要的是,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交流的大门。在尼克松访华前后,美国形成了一股中国热。随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记者和学者才有机会来中国访问,进一步向世界传播中国的针麻。1973年,美国还曾派遣一个医学代表团来中国,其中还考察了针麻的机理研究和临床开展状况。尼克松访华对于针麻在海外的影响,不仅仅涉及美国,而且波及全世界。1973年及以后的几年中,几乎每一位访问中国的外国元首都观看了针麻手术。 传闻: 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谁想随团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雷斯顿得了急性阑尾炎,经药物麻醉后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他又因腹痛接受了20分钟的针灸治疗缓解疼痛,自述效果非常好。基辛格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地提及此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特地去观看了针麻,并一再为百思不解的针麻倾倒。他回国时,带走了针灸术的信息,使美国很快就出现了针灸热。 详见: 黄艳红:针刺麻醉向美国传播的若干史实的考证 感谢武夷山老师提供线索,避免以讹传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54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刊载“美中关系在30年合作中发展”照片
黄安年 2008-12-21 09:08
美国刊载美中关系在 30 年合作中发展照片 黄安年转发 黄安年的博客转自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2008 年 12 月 21 日发布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U.S. Department of State's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的美国参考网站开辟了美中正式建交 30 周年 1979 2009 专栏 , 其中以美中关系在 30 年合作中发展为题发表了 11 幅历史性照片 , 现予转发。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8A)|5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