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中人为什么要种大麦和青稞
热度 4 jxz1963 2020-4-13 21:56
周末回到了老家,与邻居大哥在一起聊天时,说到了现在的安稳生活,引发了一段有关“大麦和青稞”的故事来。 听大哥讲:“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在为了吃粮发熬煎了,面条、米饭、晾皮、煎饼、包子、饺子、馒头、锅盔,一天没事了变着花样地做可口的饭菜。这样忙忙碌碌的,因而也就显得时间过得很快。” 他接着说:“ 40 年以前,到了每年麦收前一两个月是农家最艰难的日子,这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人家真的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一天到晚都为了吃饭发愁,所以人们总觉得‘天咋那么长’的。” 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是陕西的“粮仓”,是生产粮食的好地方,但也有丰欠年,也有许多常年吃不饱肚子的农家。关中地主要是出产小麦和玉米,有些地方还能种水稻,按道理吃的问题能很好解决。 但在有些缺少劳动力或家庭人口又较多的农户来说,在那个年月吃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每年到了农历二三月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家庭眼瞧着小麦丰收在望,都揭不开锅了,只好向邻居借一些粮食艰难度日。 按照老习俗:“借半斗小麦到了新麦下来了,是要还一斗的,这就叫低借高还。” 于是,有些人就算了一笔账:大麦和青稞虽说产量要比小麦低一些,但比小麦早熟20-30天时间,这样一算计,与“借半斗还一斗”的总量差不多,可以缓解一些家庭“青黄不接”的困境。 随后,有些农户就专门种一些青稞和大麦,就是在人民公社的年代,生产队也会有意种一些大麦、碗豆和青稞,也是为了保障和调济大家的基本生活。 我从小就吃过青稞馒头,虽说青稞馒头外表有一些黑,但味道还不错。而用大麦做的馒头虽说我没有吃过,但听大人们说,用大麦做面条是很难擀开的,大麦做的面条更不好吃。 当然,现在人们基本上不种大麦和青稞了,有些种大麦的农户主要是用于麦片制作和啤酒酿制,青稞则是为了酿造白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小麦里导入的外源染色体片段对小麦基因组的影响远小于小麦基...
mashengwei 2018-3-14 08:19
小麦里导入的外源染色体片段对小麦基因组的影响远小于小麦基因组对它的影响 本期作者:Neal 胖丫最近看到WHH大学一教授被爆出硕士期间发表的多篇文章造假。胖丫说,这个真的是青史留名啊。是呀,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学生入门时强调好这一点,同时老师也要做好把关。不过作为老师,也要以身作则,少搞哪些拿不上台面的事情。最近看到《钱氏家训》里的两句话说的特别好“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怪不得钱氏家族“出了很多名人,人家的格局在哪里了。 今天我们打算聊一聊这一篇文章,题目是“ Transcriptome reprogramming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 barley telosome into bread wheat affects more barley genes than wheat ”,发表在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上面。作者信息如下: 我看到这个题目很惊喜,主要是他的研究思路。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篇文章。小麦族有很多近缘物种,在小麦育种上,我们可以将这些近缘物种的染色体片段导入普通小麦里,创建新的种质,但是在实际利用过程中却要面临诸多困难。连锁累赘和不完全的遗传补偿效应是主要的原因。我们对导入的外源染色质影响植物表型的分子机制也了解甚少。本文利用一个含有大麦7H染色体长臂的普通小麦附加系、正常的普通小麦和供体大麦。对这个三个材料进行进行转录组测序,每个样品是6个重复。 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麦有约2.4%,中国春有小于1%的reads 映射至非期望基因组上。中国春或者附加系有35031个基因是转录的,而大麦7H染色体区间339-656Mbp(也即染色体长臂)有923个基因表达。在中国春和附加系之间,97.3%的基因没有差异表达,也就是有960个基因是差异表达的。差异表达的基因中,509下调表达,451上调表达。大麦和附加系比较,7HL上表达的923个基因中,389个基因(42%)是差异表达的,包括233个在附加系里下调表达的基因和156个在附加系里上调表达的基因。由此作者得出结论“These greatly differing proportions of differential transcription (DT) implied that the effect of a non-native genetic background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ce of an exotic telosome”。在附加系材料里,外源7HL片段导入后对背景基因组上的基因影响要远远小于背景基因组对导入的7HL上基因的影响。 上述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打个比方说,我们往平静的湖面上上扔了一块大石头,引起水面波动,随后石头沉入湖底,而水面再次平静。对湖水来说,仿佛从没有一块石头来过;而对这块石头来讲,从此将暗无天日。所以相对来讲,石头的变化很大,而湖水变化不大。这里湖水就是中国春六倍体基因组,而石头就是大麦7H染色体长臂。这个结果让我很意外,照常理来讲,7HL导入进去之后,应该是对位于7AL,7BL和7DL的基因的影响要大于其他部分同源上的影响。 话又说回来了,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7HL的导入还引起了小麦7AL上的一个染色体片段缺失(700-736 Mbp)。这样的缺失也存在于其他6个CS/B整条染色体的附加系。缺失的基因,7HL上的基因可以部分补偿。 另外作者还分析了差异表达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这种分析就类似于14年发表的3B参考基因组上基因转座子等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的分析。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在分析了。后面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也没啥好说的。这里作者只分析了苗期的一个阶段,也许分析更多发育阶段的转录组,或者选择减数分裂阶段也好,不知道结论是否一样呢? 参照文章的思路,我们在六倍体里其实也是可以比较不同亚基因组之间的基因表达上的差异的。比方说,干旱处理后,我们鉴定出来一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中,其对应的亚基因组上的基因是如何变化的。这样的结果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还可以进一步分析那些A/B/D之间表达模式不同的基因,看看能否找出一定的规律来。现在小麦转录组里这样分析的还比较少,但15年孙其信组发表了一篇题为“Tempora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reveals expression partitioning of homeologous genes contributing to heat and drought acclimation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的文章,里面有专门分析A/B/D之间的差异。以后这也许是小麦转录组分析的必备项了。这才是我们小麦的特色啊。这种思路还可以拓展,研究转座子对不同亚基因组上基因表达/翻译的影响,对甲基化的影响。 欢迎关注 “ 小麦研究联盟 ”, 了解小麦新进展 投稿、转载、合作以及信息分布等请联系: wheatgenome
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麦子熟了
热度 1 huailu49 2014-5-24 09:23
丰收在望。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2064 次阅读|3 个评论
Nature公布大麦基因组图谱
热度 5 zgquan2012 2012-10-19 18:50
大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7日Nature公布了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大麦基因组测序图谱。这项由美国农业部主导的大工程,在德国、日本、芬兰、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和中国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六年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麦基因组图谱将成为人们提高大麦产量、增强大麦抗虫抗病能力、增加大麦营养价值的有力工具。美国农业部此前主导的多项测序研究就大大推动了番茄玉米等作物的改良、改善了牛的育种并提高了奶牛产量。 “大麦基因组测序取得的重大成果,在全球食品保障方面应用前景巨大。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帮助下,我们能够保证农民的利益和食物供给充足。”美国农业部首席科学家Catherine Woteki说。   大麦的基因组几乎是人类或玉米基因组的两倍大,这对于测序来说是个挑战。大麦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大量重复区域更增添了基因组有序装配的难度。研究人员开发并应用了一系列创新策略,终于克服了这些困难,利用Illumina和Roche 454测序平台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基因组装配图谱。该图谱几乎包括了大麦的所有基因和相关调控区域,为那些希望通过功能基因组学和育种对大麦进行改良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构建了4.98 Gb的大麦基因组物理图谱,包括3.90 Gb高分辨率遗传图谱,并用基因组鸟枪法装配和深度RNA测序等数据进行补充。研究确定了79,379个转录本,包括26,159个可信度高的基因。研究人员指出,大麦基因组中丰富的选择性剪切、提前终止密码子和新转录活性区域显示转录后剪切是重要的调控层面。   在这篇Nature亮点文章中,研究人员详细解析了大麦基因组功能区域,揭示了几乎所有32000个基因的排列和结构,并标注了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这些基因启动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重点描述了大麦基因组的动态区域,就是这些区域的基因赋予大麦抵御重大疾病的抗性,例如白粉病、赤霉病和锈病。文章还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大麦品种间遗传差异。   大麦基因组以及其他禾本科作物(包括小麦和黑麦)基因组测序的成功,将帮助人们迎接世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减轻越来越常见的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原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1543.html 原文下载: A physical, genetic and functionalsequence assembly of the barley genome
57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Nature公布大麦基因组图谱
oryzameng 2012-10-19 15:07
  大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7日Nature公布了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大麦 基因组 测序图谱。这项由美国 农业部 主导的大工程,在德国、日本、芬兰、 澳大利亚 、英国、美国和中国 科学家 们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六年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麦 基因组图谱 将成为人们提高大麦产量、增强大麦抗虫抗病能力、增加大麦 营养价值 的有力工具。 美国农业部 此前主导的多项测序研究就大大推动了番茄玉米等作物的改良、改善了牛的育种并提高了奶牛产量。   “大麦 基因组测序 取得的重大成果,在全球食品保障方面应用前景巨大。在 遗传学 和 基因组学 的帮助下,我们能够保证农民的利益和食物供给充足。”美国农业部 首席科学家 Catherine Woteki说。   大麦的基因组几乎是人类或玉米基因组的两倍大,这对于测序来说是个挑战。大麦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大量重复区域更增添了基因组有序装配的难度。 研究人员 开发并应用了一系列创新策略,终于克服了这些困难,利用Illumina和Roche 454测序平台得到了高 分辨率 的基因组装配图谱。该图谱几乎包括了大麦的所有基因和相关调控区域,为那些希望通过功能基因组学和育种对大麦进行改良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 研究方向 。   研究人员构建了4.98 Gb的大麦基因组物理图谱,包括3.90 Gb 高分辨 率遗传图谱,并用基因组鸟枪法装配和深度RNA测序等数据进行补充。研究确定了79,379个转录本,包括26,159个可信度高的基因。研究人员指出,大麦基因组中丰富的选择性剪切、提前终止密码子和新转录活性区域显示转录后剪切是重要的调控层面。   在这篇Nature亮点文章中,研究人员详细解析了大麦基因组功能区域,揭示了几乎所有32000个基因的排列和结构,并标注了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这些基因启动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重点描述了大麦基因组的动态区域,就是这些区域的基因赋予大麦抵御 重大疾病 的抗性,例如白粉病、赤霉病和锈病。文章还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大麦品种间遗传差异。   大麦基因组以及其他禾本科作物(包括小麦和黑麦)基因组测序的成功,将帮助人们迎接世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减轻越来越常见的 极端天气 对农业的影响。 原文下载: 大麦测序.pdf
1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麦“二棱”变“六棱”原因辨析
tjm9518 2011-5-20 18:23
大麦“二棱”变“六棱”原因辨析
阜宁县一农资销售商 5 月 17 日 反映,有个农户种了他卖出的苏啤 3 号大麦种,现在田里长出的麦穗下半截是正常的“二棱”,上半截却变得像“六棱”了。农户认为麦种有问题,要求赔偿。 受害大麦田 畸形麦穗 据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大麦田面积约 1 亩。田间麦苗前期生长正常,目前麦株茎叶等正常,只是有近一半的麦穗出现异常。异常麦穗在田间有成片发生的现象(这些地段大麦密度较稀,成穗偏少)。从单株情况看,田间有的麦株所有穗都正常;有的麦株部分穗子为正常的二棱麦,部分穗子畸形;有的麦株所有穗子都是畸形的(主要是没有分蘖成穗或分蘖成穗少的弱小麦株)。就在这块田旁边,另一个农户种植的同一品种的大麦,生长和抽穗结实正常,其生育期略早,已接近黄熟。 不同畸形比例单株 5 月 18 日 ,笔者收到了农资销售商从网上传来的上述田块异常大麦的近 20 张实拍图片。从图片看,田间大麦茎叶青绿,穗子也还是绿的,部分麦芒发黄。没有出现畸形症状的穗子生长发育正常。出现畸形的麦穗,有的整个上半截的穗轴和部分小穗畸形;有的下部和顶部小穗按正常的“二棱”排列,中间穗轴畸形、部分小穗畸形。穗上畸形部分,小穗排列不规则,而且穗轴畸形生长,并非像六棱大麦一样小穗在直的穗轴上有规则地排列。部分畸形小穗上着生的麦芒畸形,弯曲生长。穗子上按正常“二棱”排列的小穗,结实和籽粒灌浆正常。畸形部位的小穗,有的能结实,而且籽粒正常灌浆;有的畸形,不能结实。 可能造成麦穗畸形的原因,生产上常见的主要有 2 甲 4 氯等激素型除草剂药害、冻害、霜霉病危害等。 大麦、小麦、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在拔节后穗分化发育阶段不当使用 2 甲 4 氯、 2 , 4- 滴等激素型除草剂,容易造成穗发育异常,出现畸形穗。由于药物在作物体内作用时间较长,常导致作物穗子上不同部位的小穗出现畸形,颖壳、麦芒等均可能畸形,而且结实和籽粒灌浆会受到较大影响。据农户反映,上述田块在大麦拔节后没有再施过除草剂,再加上田间麦穗畸形发生情况与激素性除草剂药害常见症状有较大差异,因此基本能排除除草剂药害原因。 经过对相关图片的辨认和分析,江苏省植保站有关专家诊断,麦穗畸形不像是由霜霉病引起的。受霜霉病危害的麦株,病穗畸形生长通常更为严重,病穗常从叶鞘弯曲而出,湿度较大时病部常出现霉状物。在田间异常穗率高达近 50% 时,发病症状不会如此一致地仅主要在穗子上部出现。 据分析,麦穗出现上述异常现象,很可能是由穗分化发育阶段遇低温冻害引起的。今年 3 月下旬到 4 月中旬,包括阜宁等地在内的我省淮北及沿淮地区曾出现过大范围较严重的霜冻天气。此时部分田块的麦子处于穗分化发育期,容易受到冻害。从上述田块大麦受害情况看,很可能冻害发生时,田间麦苗的分蘖和主茎的生育进程已趋于一致,其幼穗上部大致处于小穗分化发育期,冻害致小穗分化发育异常,部分小穗发育终止。在短时间的低温过后,大麦幼穗生长发育又得以恢复,但部分受冻小穗畸形生长。部分幼穗生长停止、部分幼穗继续生长,导致穗轴弯曲生长。 低温出现时,不同田块的大麦生育进程不一致,或者田间湿度不一致(土壤干旱的田块麦苗更容易受冻),麦苗受冻的程度会不一样。同一田块,麦苗生育进程不一致,长势不一致,麦苗密度不一致(麦苗较稀的地段更容易发生冻害),冻害程度也有差别。 上述田块,全田性发生麦穗畸形症状,症状与冻害症状吻合;麦穗受害时间比较短、比较一致,而且与当地低温发生时间吻合。综合分析,麦穗出现畸形症状,很可能是由冻害引起的。相似的畸形症状,笔者前段时间在镇江、扬州、徐州、连云港等地考察时发现,在一些田块的小麦上也有发生,而且部分田块、部分品种上发生较重。(水清)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12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