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求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不解规则便蹉跎
Mech 2017-5-11 16:39
上午送病号去医院拆线。在导医台问清楚,拆线也要挂号。挂个普通门诊号,居然是 732 号。 到 2 楼骨科一看,才三百多号。只能耐心等待。幸好带本过去看过的小说《天眼》,重新翻翻。看着号,发现插进来许多一百多号的。去护士台问一下,原来是预约号。有各自预约方式,医院也鼓励预约,但我们没有预约,因此只能干等着。 越来越不淡定,因为快到中午了。这时候才在护士台了解到,只是拆线,可以挂简易门诊的号,快许多。过了 12 点,十多个看病医生只剩一个,自然很慢。 终于在快到 12 点的时候,排到了。医生问几个刀口,我们也不知道。医生说多开些,写了 7 个刀口。 马上去交款。赶到换药室,正好午休。我们拿到 231 的号,为下午第一个。 买点快餐,对付一顿。吃完也快开门了。 下午送病号进换药室。我被护士赶出来。很快又被叫进去,原来要拆线的刀口是 11 个,还要补 4 个。这个是要数仔细,按刀口收钱, 1 个 30 元。医保全覆盖。 去上午的诊室。室在人非,医生已经变了。又去护士台问,被告知去另个诊室。里面似乎有位医生,这么查缺补遗。又开了 4 个拆线。再去交款。 付完款再去,已经拆好线了。还要一周不碰水。 早饭后就出发,一上午还没有搞定。关键就是事先没有仔细了解规则。可以预约,可以挂简易门诊,但都没有利用。教训深刻,仔细反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书单(23)
zywsict 2013-3-26 19:53
将 2013 年所看的书列个清单,并且以后持续更新,留 作 纪念! 序号 作品 作者 1 《飘》 米切尔 2 《狼图腾》 姜戎 3 《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 4 《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 5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6 《影响历史的爱情》 金永华 7 《中国科大逸事》 丁毅信 8 《尘埃落定》 阿来 9 《伊索寓言》 蔡晓锋(译) 10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11 《格林童话》 格林 12 《张居正》 熊召政 14 《东藏记》 宗璞 15 《向杰克·韦尔奇学管理》 罗伯特·史雷特 16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 17 《社会契约论》 卢梭 18 《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 19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叔本华 20 《傅雷家书》 傅雷 21 《居里夫人传》 艾芙·居里 22 《宽容》 房龙 23 《求医不如求己》 中里巴人
个人分类: 书单|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索沃求医记:大夫你为何如此心狠手辣?!
热度 28 oninlotr 2012-5-15 21:49
总有人说我博客太沉重,应该换个轻松点的话题。 于是就有了本篇。 话说本人后腰上有粉瘤一枚,经年已久,向来相安无事。虽然其状若小鸡蛋,颜色发青,但不痛不痒,于是我本着能不挨刀就不挨刀的原则,一直背着它四处流窜。 常人云:拖延症,真要命。家父也有同样粉瘤一枚,同样拖着不治,于是某天突然爆破,其状惨烈,但不幸的是我仍未从中汲取任何教训。 终于,在科索沃逗留的最后几天,我无意中发现这粉瘤上开始泛红,然后竟微微发痒起来。我想着:这难道是痘痘么?索性不管它罢。 不料,此物突飞猛进,两天之内愈发紫红,出现脓点。我暗道不好,但仍然心存幻想:等回到北京再收拾它罢! 但此物不愿意等到回北京。第三天它终于破溃了,痛痒难当,鄙人使尽浑身解数消炎消毒,吃了抗生素,浇了双氧水,抹了红霉素,没少花药钱,何况科索沃的药都是进口的,那是相当的贵!可此物并不领情,愈加作恶多端,甚至流脓如流汗了! 事已至此,鄙人坐卧不能,行走吃力,在联合国工作的法国室友提出英明建议:你还是去看医生吧!我说,不,我不愿受科索沃大夫宰割啊!法国室友说:我看这事已经由不得你了! 于是辗转反侧一夜后,鄙人形状佝偻,苦痛不堪,无比憔悴地随室友去医院。室友潇洒滴拉开联合国大吉普的车门,不想本人在呈螃蟹状试图避免牵痛此瘤、努力攀上大吉普的过程中与车门惨烈相撞,正撞上破溃的此瘤,其狼狈惨痛不堪回首也。 终于,联合国的大吉普呼啸着将鄙人送进了据称是科索沃最顶级的私人医院。此医院毗邻联合国科索沃办公室,形状颇不起眼,内里装饰如同九十年代海口不甚有品位的美容院:红沙发,无比朴素的白墙和白瓷砖,简陋的塑料隔离墙,穿着拖鞋、精神萎靡的保安.......唯一比较现代的是墙上一个平板电视,正在滚动播出塞尔维亚选举的新闻,只不过此时鄙人无心顾及。医生姗姗来迟,鄙人把面前一份报纸翻过来翻过去,胃里阵阵抽搐:在如此医院中,恐怖的医生将把我如何处置?! 医生来了。医生果然有派头,一个英文都不懂,原来都是在德国工作过的!护士小姐倒是粗通英文。他和护士笑容可掬指挥我趴上检查台,看了此瘤,问:带着这个不能上飞机,我们的,可以,把这个挤掉!你的,挤不挤?! 鄙人顿时心肝乱颤,挤了会怎么样啊?痛不痛啊?还能上飞机吗?是不是手术啊? 医生霸气全开,大手一挥,不容鄙人分辩:护士,准备上! 鄙人惊慌失措:等,等等啊!麻不麻醉啊?!这瘤子周围都肿了,皮肤碰一下都疼啊!挤了会不会再冒出来啊??! 医生此时已经麻醉针在手,护士小姐连忙翻译:现在开始麻醉了!很快就好了,挤了就没事了!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鄙人头脑海一片空白,医生已经把麻醉针狠狠扎下——顿时惨叫声响彻全医院。然而医生无情地、迅猛地沿着瘤子连轧五六下,他对鄙人的嚎叫嗤之以鼻:算什么啊,有什么大不了的(还伴以我就算听不懂德语也明白的嘲笑),哼哼,不就是扎这么几下,哼哼哼..... 麻醉完成,满以为总要等那么几分钟让麻醉生效,不料医生居然立刻拿起了小刀!鄙人这次真的不淡定了,奋力挣扎:等,等等啊!!不是要等几分钟吗!现在割开不是要疼死吗!等一下啊啊!! 护士微笑:没事的! 你没事我有事啊! 医生他根本没听见我的抗议,他就这么割下去了!鄙人的嚎叫胜过Dragas山谷里的狼群! 当鄙人以为苦难即将终结的时候,不料这厮两手在割开的此瘤上奋力的挤,猛力的挤,使出吃奶的劲挤!这下鄙人把检查台上铺的一次性台布都要抓破了!真乃旷世神医,鄙人只觉得头上星光漫天啊! 这位神人他终于挤完了,得意洋洋把脓摆到鄙人面前,可是鄙人已经要神智涣散了,只恍惚瞥见那脓又红又白十分可怖!护士小姐三下五除二消毒包扎,说好了好了,这么快就完事了,其实也没什么嘛,明天再来检查一下。 你才没什么!你全家都没什么啊! 鄙人万分艰难直起腰,仿佛五分钟老了四十岁,一步一挪佝偻状踱出医院,恍如隔世。五分钟居然就收了我一百五十欧元,鄙人感到此瘤一阵抽搐。 但是,如果鄙人知道第二天复查这神医居然会没麻药用针狂刺此瘤挤出余脓,鄙人是再也不会踏进这所医院半步的!
7698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韩寒方舟子论战的法律分析
热度 3 brbaba 2012-2-6 08:27
龙年春节的精神盛宴,除了依旧热闹祥和的春节晚会,就是方舟子与韩寒之间的论战了。有位知名网友戏称:“这个春节是和韩寒、方舟子一起过的。”与一片和谐的春晚盛宴不同,韩寒与方舟子之间的论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作为一名法律人,笔者试图分析隐藏在这个论战后面的一些法律问题。 一、质疑和诽谤之间的界限 从一开始,麦田先生和方舟子先生就是以“质疑”的名义向韩寒发出挑战。在2012年1月18日-28日间,方舟子在微博上连续发表《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的悬赏闹剧》、《“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之谜》、《“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等文章,指出韩寒作品“代笔”“水军”“包装”。 显然,没有人是不可以被质疑的,不管你是韩寒还是方舟子,抑或是奥巴马。质疑本身无错,但是,质疑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有可能变成侮辱诽谤。用民事法律语言来讲,就是“侵犯他人名誉权”。根据1月29日消息,出版人路金波透露,韩寒委托律师,就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本名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要求方舟子公开更正、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以下是笔者对此事中涉及的“侵犯名誉权”与“正当质疑”之间的法律界限的分析。 1.质疑内容不要超过必要限度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根据上述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三种:1.宣扬他人隐私;2.捏造事实丑化他人;3.侮辱诽谤他人。 具体到本案中,的确有非常多的人(包括一些网络名人)站在方舟子的一边,甚至直接认定韩寒是个卑鄙的作弊者,这种社会评价的降低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如果方舟子先生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其文章所述的“代笔”“水军”“包装”等贬低性描述属实,他的“质疑”很可能超过必要的限度,从而成为“侵犯名誉权”之举。 方先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斗士”,在当前的战况之下,我相信他除了积极为自己的描述性观点寻找证据支撑以外,可能也已经摆出了进攻的姿态。“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方舟子一旦咬住韩寒在论战文章中的一些侮辱性言辞,很有可能在战场上扳回一局,也给韩寒定一个“侵犯名誉权”。 2.质疑逻辑应当合理,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或者以质疑为名擅下结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关于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中明确指出:“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从上述法条可以看出,质疑者在质疑过程中的“主观过错”在认定其是否超出必要限度时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从客观的证据出发,沿着合理的逻辑进行,并以探求事实为目的,这种质疑是健康的。但是,如果先给对方定下调子,甚至暗示自己的质疑已经被证实,然后再罗列证据或者歪曲逻辑,这就不再是质疑,而是诋毁了。 二、其他法律问题的探讨 1.关于举证责任的问题 在方舟子质疑韩寒、韩寒辩解的整个过程中,很多网友对双方的“举证责任”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方舟子提出了质疑的情况下,韩寒有义务自证清白,否则,方舟子的质疑就转化为事实了。也有人认为,方舟子应该为自己的质疑提出确凿的证据,甚至直接找到“代笔”韩寒的人,才能够支持其主张。 在网络讨论过程中,“举证责任”是个伪命题。因为网络读者并非法律专业人士,根本不关心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因此,双方都应该沿着“充分说服读者”这一目的去做,否则就会在网络舆论中处于下风。 但是,既然案件要提交到法庭了,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会如何分配双方的举证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三条:“ 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 由上述法条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民事诉讼并不需要“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确凿证据,而是按照“证据优势”原则,看哪一方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来判定案件结果。这一点是民事诉讼证据判断与刑事诉讼证据判断的重要不同之处。由此可知,法院并不需要沿着方先生的无限质疑去审理——有手稿怎么证明不是你父亲誊写的?怎么证明不是你父亲在旁边口述的?怎么证明你的证人不是在说谎? 其次,人民法院会根据“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作出裁判。 本案中,由于韩寒现在已经30岁了,我们又不可能坐着时空穿梭机回到十几年前去看看韩寒是否在写《三重门》或者《杯中窥人》。如果现在既无确凿证据证明韩寒作品的作者另有其人,也无法确凿还原韩寒清白,那么法院会如何分配举证责任呢?法院要求韩寒承担“自证清白”的责任而韩寒没有做到,是否韩寒就是不清白的?抑或法院要求方舟子证明韩寒有捉刀人而没有成功,就要判方舟子一定败诉?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除了法律明确要求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件以外,法律并不要求普通公民“自证清白”。除非法律明确规定的责任以外,我们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无法证明自己无罪而被判有罪,也不能因为无法证明自己无辜而被判担责。从这一点出发,对于撰写批评性文章导致的名誉侵权案件,原告只需要证明自己名誉受到该文章影响而社会评价降低的事实,被告应该承担证明自己的描述具有客观真实性的责任。如果被告没有能够证明自己的描述属实,那么,被告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2.公众人物就可以随意质疑? 韩寒受到的质疑得到部分网友支持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韩寒是公众人物,作为公众人物就应该承受质疑。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没有人是不可以被质疑的,不管你是韩寒还是方舟子,抑或是奥巴马”。但是,请不要忘记,质疑不能超出必要限度。在公众人物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对于公众人物的质疑限度可以适当宽于对普通人的范围。因为公众人物从其较高知名度和号召力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有义务为此作出一定的牺牲。但是,这种牺牲必然也是有限的。就像民选出来的奥巴马有义务告诉大家他的夫人是谁,但是,没有义务每天向大家汇报第一夫人昨晚表现如何。 回到韩寒这里,作为作家,我们有权利质疑他的做作,有权利质疑他一边写书一边赛车的“不务正业”,有权利质疑他代言的广告产品质量,但是,当直接把“造谣者”、“骗子”这些称号送给他时,界限已经被跨越了。 3.是非成败转头空 在韩寒宣布起诉方舟子之后,很多人开始猜测双方法律战线的胜负成败。我一般不愿意谈论一件正在诉讼中案件的成败,因为凡是诉讼就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案件终审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信心满满。另外,即使我们对于结果信心满满而广泛传播造势,这种行为势必给审理此案件的法官以压力,也是一种不尊重司法权力的表现。本案中,我还要延续我的一贯做法,并不预测任何一方可能获胜或者落败。但是,我对于双方成败导致的后果,愿意与大家进行探讨。 有些人认为,韩寒此案胜败将影响其清白、名誉甚至金钱。他们的逻辑是,如果韩寒胜诉了,那么法院会认定其争议文章确实为韩寒独立完成的;如果韩寒败诉,则法院会确认韩寒确有“代笔者”或者“团队”,甚至韩寒和范冰冰都应该因此损失各自悬赏的2000万元人民币。 我对此持否定意见。 要知道,韩寒起诉方舟子的案由为“侵犯名誉权”,法院审理案件的主要焦点问题在于被告方舟子的言论是否合法,并且是否造成韩寒名誉贬损,而不是韩寒是否有“代笔者”。在很大程度上,法院不会仔细去调查韩寒是否有人代笔,而是将调查重点放在——方舟子说了什么?这些言论是否构成贬低性评价?此类贬低性评价发布前方舟子是否具备了必要的谨慎取证以支撑其言论? 如果韩寒胜诉,也恐怕是胜在方舟子并未取到实证以支撑其言论,但是,法院决然不会直接下结论认定韩寒没有团队。从这个意义上讲,方舟子先生仍然可以继续对韩寒进行穷追猛打似的质疑,只不过将更加注意写作中的“春秋笔法”。同理,如果韩寒败诉,很大可能是因为法院认为方舟子的言论属于正常学术评论或者并未导致韩寒社会评价降低,而不会断然认定韩寒确有“代笔者”。韩寒并不会因此一败涂地。 三、论战带来了什么 很显然,激烈的论战让双方及各自的拥趸者过了一个繁忙和充实的春节假期。除此之外,我觉得这场论战还带来了如下一些启示。 1.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以理服人? 这场论战中,无论是方舟子,还是韩寒,本来都可以表现得更加理性一些。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双方的表现无法令人满意。两位动不动就问候对方的家人,把对方类比动物,或者干脆破口大骂,这与村妇骂街何异? 在领军人物带领之下,双方各自的拥趸者更是扯开嗓子互相对骂,使一场本来简单的论战变成了“武斗”和“群殴”。翻一翻这些朋友的微博,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平时是多么的温文尔雅,甚至他们对于“文革”作风的深恶痛绝,为何一到自己表达观点时,就如此不理智?!言行与“思想”的巨大脱节,令人扼腕。 2.去除神化,有何不可? 这场论战中,若论成败,为时尚早。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韩寒的神话色彩将会淡去。 这位年轻的作家,此前一直有意无意地给人以神秘感,甚至因此被崇拜者神化。经过此次论战,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韩寒。在受到攻击时,他也会手足无措,也会疲于应付,甚至在努力辩驳后仍然无法使对手屈服时,他(和他的父亲)也会感到绝望,以至于把私人信件都摆在网上供人观摩。至于韩寒自己也承认的,年轻时候刻意模仿钱锺书等前辈作家,以至于为了表现而故意堆砌辞藻和素材,这些缺点不是和我们小时候一样的吗? 之前被神化了的韩寒,终于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无论案件结局如何,去掉神晕的韩寒才是一个真实的韩寒。期待摆脱神茧的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继续证明自己的实力。 对于其他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来说,“神”是无法学习的,因为人永远也成为不了“神”。但是,作为人的韩寒,他的成功之路却在自辩中被暴露无遗——无非是多读书,多积累素材,甚至故作成熟。所有这些,不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的学习方法么?关键看你是否做到了足够的努力。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于国富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9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墨西哥渔夫生病了怎么办?
mpmhpu 2010-12-22 22:31
下面是我的一个获得中央党校博士学位的大学同学对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麼?一文的剖析与见解(来自电子邮件) 墨西哥渔夫生病了怎么办? 海兄的悟性一向是很高的,读大学的时候学习成绩跑得比兔子快,咱们其他同学只能望其身后滚滚烟尘。十年韶华逝,惊觉这只兔子居然有了参禅悟道、烛洞世事之本领,心境之高之静如九天之浩月,须仰视乃见,岂如我辈整日里俗事缠身,频频为五斗米折腰,羞哉,怜乎?(老同学,开几句玩笑,不介意罢) 思虑海兄文中讲述的道理,折服之外,有一点疑惑:墨西哥渔夫生病了怎么办? 按渔夫现在的工作状况,除供全家用度之外,应是很少有结余的,或留三五条晒个鱼干什么的。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然有一天,渔夫得了重病,所需费用以鱼来计价,可能要数吨或数十吨。为了治病,渔夫需要做如下选择题:1、在家里等死;2、拿家里的鱼干同医生周旋;3、向医生賖账,或向银行贷款,或向亲威朋友借; 渔夫那么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故首先排除第一种选择;拿家里的鱼干支付医生的酬劳,渔夫是愿意的,关键是医生未必乐意。坏医生想:不知道现在医药价格有多高吗?哪痤山里出来的?好医生可能会可怜渔夫,愿意为他做手术,但渔夫却犯嘀咕了不会是矇我的吧,有这好事?不会随便一刀就把我结果在手术台上罢,终于渔夫不敢拿鱼干对付医生了,第二种选择也排除了;最后只剩下第三种选择,没办法,渔夫只得接受,但问题又来了:第一,没人敢借,因为渔夫家里存鱼不多,信用评级很低;第二,好不容易借到了钱,把病治好了,渔夫却失去了往日的悠闲,每日里拼命捕鱼还债;第三,也是最糟糕的,好不容易把债还清了,渔夫却因过度劳累又病倒了,唉,如此下去,如何得了? 于是,我在想,没有人生来愿意劳苦度日,谁都想过消遥自在的生活,但万般皆有命,半点不由人。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设计,让每个公民管理自己的风险,于是为了把自身的风险降到最低,人们都在拼命赚取尽可能多的钱。为什么世人拜金呢?金子越多越安全,而无论一个人如何有钱,他都是不安全的,人类社会于是陷入一个无穷无尽的死循环。 那么,我们回到计划经济怎么样呢?免费医疗岂不是很好?但试想,国家提供免费医疗的钱从哪里来,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么吃大锅饭,大家都混日了,到头来一起受穷;要么,大伙都努力工作,多积累,共同抵御不测之风云。而事实证明,一旦是计划经济,过穷日子的时候比较多。然而,不管怎样,人们总不能像渔夫那样独善其身地过幸福美满的小日子。 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矛盾吧。西方宗教说,人天生是受苦的。伊甸园般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这种生活理想是可以追求的。既然,生活中有那么多苦难和不如意,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渔夫对待生活的态度:淡泊宁静。不管你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如终保持平静的生活态度,享受心灵最纯粹的幸福。但千万别学渔夫的生活方式,每天只捕几条鱼过日子,会吃苦的
个人分类: 感悟|3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悟本的“火”与“倒”
liweiyin2009 2010-6-4 16:24
张悟本的火与倒 要不是最近报上天天在谈张悟本,我根本不知其人,因为我对养生不像我周边的一些人那么热衷,尽管我得到过他的一本山寨版的复印本,那是一位搞电气设计的退休老同事在求我替她解说一下她儿子从美国给她买来的深海鱼油丸瓶外的说明,作为酬谢送我的,算是一样好东西,可以肯定她是张的粉丝。我可以理解:她爱人不久前因肺癌去世,她自己身体不佳,独子在美国,她语言不通,这儿还有同事朋友,不想去那边,就对保健养生特别关注。遗憾的是,我因为对养生之说,特别是饮食养生不感兴趣,所以把资料放在一边,再说对瓶上的说明,我也没有带给她所想要了解的信息:瓶外说明中注明,这既不是药,也不是营养保健品,说明中根本没有她所要了解的有效期之类的文字,她失望而归。其实这样的事我已非第一次处理,也有其他人求过我,不止一次。后来听说,这种东西就是去美国旅游或在那里的中国人专门买来送给国内亲友的,一说是从美国买来的东西,放在冰箱里,留着,也是又一种形式的粉丝,和是张的粉丝的程度几乎相同,儿女的孝敬,朋友的情谊,还能不宝贝?这些人都是退休的老人,妇女居多,还多是寡妇,身体都不是十分强健,她们都想用一些非药物的东西,让她们的身体奇迹般地获得康健和长寿。她们缺钱吗?不,他们有最基本的养老金,看病都有医保,他们也常去医院,大包小包地拿药,但是他们还想更好,老年人不想别的,就是想着如何保养,太深的道理不想听,也听不明白,浅显易懂的,像张悟本那样讲的和写的就让这些老人特别容易接受,蔬菜和绿豆本来就是好东西,中国老人特别能够理解和接受,于是在老人中就有了市场,甚至本身还是健康的老人,一到讲养生节目的时间,必定一次不落,回家坐在电视前。媒体看到了中国老人这块大市场,主持人不见得真懂养生,他们看中的是这块市场,是他们对张悟本的火起了推的作用,当然还有老人之间的互相推荐。 其实这个市场还不光在老人中间。中国人中有相当一批人,老少皆有,不想吃药,更不愿意做手术。甚至骨关节病都已经到了3级末或者4级,走路已经成了瘸子,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劝他们该接受手术,可是就是不愿意,年纪大的说,我都70了,还做什么手术?年纪轻的说,人工关节寿命就20年,我还得接受2次手术,不干!有许多还一听说大夫提出手术方案,就认为大夫是想赚钱。这样的人像捞救命稻草一样,特别愿意相信一些偏方,能拖一天是一天,甚至糊涂到相信吃生的柿子椒,每天坚持吃,就会有效果,生柿子椒和已经塌陷、变形、卡死的骨关节之间有什么作用?医盲们有病乱投医,并且那些歪理还正中了他们的心怀,这就是张火的某种背景。我就从来没有见过专家媒体通过电视,深入浅出的讲过骨关节病的病症、进程、分级和治疗方法,于是,张悟本正好是投其所好。 这里不光是医盲,有些还知道一些医学知识,可是也会拒绝正常服药。譬如他们知道治疗高血脂最好是服他汀类药,但是又知道这类药有伤肝的副作用,需要每隔如2个月抽血验一下肝功指标,于是,他们就放弃这种治疗,用其他的方法替代,任其胆固醇处于不合格状态,这种叫做舍本求末,或者说是不能抓住主要矛盾。我自己也上当受骗一次,因为也是担心他汀药的副作用,被动员去参加了一次在紫玉饭店举办的讲座,讲课的人说是老龄委和什么保健站合作举办的,介绍了一种能消除血管中血脂的中药,我心动了,一次支付了7000元,把药拿回家一看,说明书上的卫生许可证是:陕卫 食 证字 ********,注意事项:本品不能替代药物(可是成分中列的都是中药中的常见药,如决明子、绞股蓝、山楂、丹参、何首乌、葛根、天麻等)。我按照留给的电话打回去,连人都找不着了,那才叫是骗人。也许吃了没事,但是,也不见得管用,再有什么副作用我们也说不清,为什么是药的成分又用 食 证呢,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呢?我倒觉得,这种做法比张悟本的更可恨。 总之,《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种说法太诱人了,张悟本于是火了。火不是因为药贵,这种说法纯粹是借着医改说话,火是因为有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媒体为了收视率(钱)推波助澜,编书的人又给起了个诱惑人的名字。单靠张悟本个人,哪有那么大能耐?他不过就是坐在中医院里接待一批一批的求医者,或者说是慕名者。有电视台看到了商机,给了他说话的讲台,有写书的人把他的讲话编成书,有出版商愿意出这本书,还没有那个专家能被请出来深入浅出地讲讲老百姓最关心和最能接受的医学科普知识。市场的提供和缺失就是张悟本火的真正原因,不要把错误都推给张悟本。 突然,张悟本倒了。是因为他的食疗治死了人?是他的火让一些专家风闻和追究了?是???,我们不清楚。书卖出了那么多本,电视台的讲座也不是在最近,诱因是什么?其实,中医中的药疗、扎针推拿按摩和食疗是一个整体,各有其用处,食疗可以是中医学中的一部分,专门就其开诊也未尝不可,张悟本个人所犯的,一是伪造了背景,二是收费邪了,三是把食疗作用夸大了,甚至可以说走偏了。但是,即使是庸医也罪不至死,如此铺天盖地而来的责难、拆房、收书和退费还真有点吓人。就是一些三级医院偶尔手术出了问题,死了人,也是病患双方打官司,专家做鉴定,最后做出金钱赔偿,除非是故意为之,那才作刑事处理。而今,张悟本的事却在报章上大书特书,悟本堂被拆屋顶的照片登在报纸的第一版上,据说本来是违章建筑。我现在不明白,是有另一拨人本来就对张悟本的食疗法有意见,这回是他们伸手了?还是借着张悟本的伪造背景被揭开而墙倒众人推?还是过去信张悟本的许多人突然觉悟了? 我想说的是,中国人似乎特别爱跟风,火是大家推起来的,说倒又有那么多人往起推,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们,为什么不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应该如何去占领,出了问题,应该如何合法地来处理,而不是像文革时期那样,不分青红皂白一夜人成鬼。我对张悟本不感冒,因为我的一个近亲后代曾被他迎合而错误地对待自己的骨关节病,其实我对电视台的所有养生节目都不太感兴趣,有病治病,该看中医看中医,该听西医的听西医,该动手术就不能逃避,而且要抓紧时机。但是,就总体来说,对张悟本完全不必要把他一棍子打死,中医专家们应该合理地分析他的理论,去糟粕,留精华。我在想,如果他的东西全不可取,那么他火的时候,那么多中国人全是傻子?他的理论中总还有可取的部分吧?其次,中国的医学专家们不能从火的原因中学到点什么,使真正的科学也能真正 火 起来?中国老龄化的到来,中国老百姓有钱后关心自己的健康----,这一个市场应该如何去管理,是政府和专家们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06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文化报》爆出怪病
张三火 2009-5-31 10:03
胸前血色手印 成谜 外力所致、趴睡压手、妻子手印、过敏引起四种猜测都不太靠谱   你如果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请给本报打电话 本报记者 王强 摄 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很多功夫会在人身上留下手掌印,受伤者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当场毙命。现实生活中,公主岭市的王先生没有受到外力,身上却惊现血色手印,令人称奇。   手印啥样   可见骨节和掌纹   王先生今年32岁,是公主岭市某单位工作人员。5月28日17时左右,他突然感到前胸处痛痒难耐,就隔着衣服挠了两下。   之后,他仍旧感到不舒服,就掀开衣服对着镜子细细观察。不看不要紧,看了之后把王先生吓了一跳。一个血红色的手印,清晰地印在我的左胸口,就在靠近心脏那个位置上。   昨天上午,记者在公主岭市的高速入口处,见到了王先生。时隔两天,王先生胸口处的血色手印依然清晰,不仅可以看清楚每一根手指骨节,甚至还能看到掌纹。   记者注意到,手印处的皮肤呈凸起状,略高于周边。用手触碰一下,手印处的肤色迅速恢复正常,然而,手一离开,又变回原来的手印状。   这两天刚刚听了一个叫《血手印》的鬼故事,再一看他前胸这个手印,太吓人了,这两天睡觉时,他都是穿着衣服的。你说这手印这么靠近心脏,会不会是什么疾病啊?妻子李女士不无担心地说。   对话男子   已是第二次出现   记者:这是第一次发现身上出现血色手印吗?   王先生:不是,4月末,我的右腿膝盖以上的位置也曾出现一个类似的手掌印,大约过了一周就渐渐变浅,最后不见了。   记者:你确信没有受到过外力吗?比如别人用力拍你,或者你自己用力搔痒?   王先生:没有,第二次出现后,我仔细回忆,没人碰过我,自己挠痒痒也不会留下伸展开的手掌印啊。   记者:手印处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吗?   王先生:有点痒,但是如果转移一下注意力,就不会感到痒了,其他的没什么异常。   记者:您认为这是怎么回事呢,会感到担心吗?   王先生:怎么也想不明白,家人也从来没出现过类似情况。我对此不大担心,过几天应该会消退,不影响什么的。   四种猜测   哪个都不太确切   王先生身上的特殊现象,引起了家人朋友的四种猜测,可是经过细细分析,似乎哪个都不确切。   外力所致?有朋友半开玩笑地问王先生:是不是和别人打架了,不好意思承认啊?对此,王先生笑笑,首先,我确信自己没和别人有过剧烈的身体碰触。其次,这不是第一次出现了,第二次出现前我格外留意。第三,即使是打架了,也不可能在身上留下这么平整的手掌印啊。   趴睡压手?为找出症结,王先生曾求助朋友刘医生。刘医生问王先生:会不会你睡觉时,压迫了手臂,导致手掌在身上形成印记?王先生想了一下:不会的,我一般不会趴着入睡,再说了,腿上的手印也不可能是因为压迫手臂形成的啊。   妻子手印?也有人好奇地问王先生:手印是不是你媳妇留下的啊?对此,李女士现场比量了一下,丈夫身上的手掌印,要比她的手掌小一大圈,掌纹也不一样。   过敏引起?29日,王先生到公主岭市一家医院皮肤科进行了咨询,从医多年的医生表示,从来没接触过这样的病例,会不会是过敏引起的呢?医生猜测。医生同时表示,有些皮肤过敏会引起瘙痒和皮肤变红等症状,但是变红的皮肤一般不会形成特定的形状,变红现象在使用抗过敏的药物之后会出现好转。王先生表示,此前自己没有过敏史,过敏恐怕也不会在身上形成手掌印啊,更不会持续这么多天不消退。   医生犯难   难判断具体病情   记者随后来到吉林省人民医院咨询,皮肤科的当班医生看了一眼记者摄像机中的录像片段,摇摇头,没有见到患者本人,我无法判断具体病情。   记者又来到美容整形科,值班医生认真看了记者提供的录像后,表示:从外表看,很像是外力所致。如果不是,那很有可能是荨麻疹,至于为什么会形成手掌印,最好找专家具体检查一下。   寻相关病例和知情人   您身边有类似的病例吗?您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离奇的谜底吗?欢迎拨打0431-96618与我们联系。有关怪手印的详情,请见本报网站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4594 次阅读|5 个评论
医生是在“看病”还是在做“身体试验”?
niuyy 2008-12-21 11:58
岁数大了些,每年冬天去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多,今年又一 次挣扎在去医院的路上,心里已经给自己开好了处方,没数(霉素)+赌命(毒宁),上次就是这样治好的。到白大褂面前先声明我吃口服药从不管用的,必须输液,医生很听话,麻利的为我代笔写好了处方,抓药,输液,但这次我失算了,三天后病情依旧,对药物的心里安慰依赖过去后病情反而显得更加严重,再去找医生,这次不敢自己做主了,让医生开方:煞星(杀星)+金刚还是先三天吧,很快三天过去,没有减轻,失望地又去找医生,答复,治病都需要一定过程,这种药见效慢,追加两天看看,违心接受,又是两天,外甥打灯笼-照旧,心一横换家医院换个医生,喘息着先声明某某药某某药都已经用过了,请您换换看吧,投保(头孢)+豺虎(柴胡),还是先三天,第一天似乎减轻了一点点,但是又怀疑是心理作用,第二天,还是那样,心里突然多了一种感觉,我是人还是实验鼠,尤其当那冰凉的液体换血一般慢慢流遍全身时,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第三天,惜命大逃亡,不去挨针了,彻底绝望了,在家托着吧,幸好天转暖了些,病情慢慢感觉不到了,也许是意志作用吧。 呜呼,我们到底是在看病还是试药?感冒只是一个小病,有必要把这些药都尝试一遍吗?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做?垂死的人,抱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很显然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哪为什么还要在我们身上进行药物的轮流和轮回呢?医生是在治病还是在探病?是在开药还是在试药?,一句话,平常所说的对症下药其实并不真的对症,不对症这不还是身体试验吗?你医生就是为了身体试验而工作的吗?如果久病成良医那岂不谁都可以凭点儿小经验开展这种试验了吗?严格地说不能药到病除和立竿见影就不能算治好病,只能算药物试验,也就不能收费,所以看病时前面无效的药物(过程)应该免费,直到一种有效的药物治好病为止。为此还和一位老大夫爆发了一场口水之争, 你怎么知道前面的药不管用呢?你怎么知道治好时不是药物的综合疗效呢? 药打在我身上又不在你身上我怎么知道药不管用呢?你非要说管用你在自己身上打打看。 吃六个烧饼饱了你能说前五个不顶饥? 试六把钥匙开了门你能说前五把都有效?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不做身体实验的治病呢?怎么做才能药到病除呢?真正的对症下药在哪里?存在吗?恐怕没有人考虑过。有哪位医生是在确定患者感染何种病菌病毒种类之后再开具相应抗生素处方的?还不是什么药新什么药喜欢开什么,其结果就是直接导致抗生素滥用。但说实话,确实存在对症下药的,我有次发生了闹肚子的突发事件,高贵的头都要抬不起来了。医生望闻问后开了一神方,一瓶水滴下去就不再一泄千沥了。莫非对这种急病医生心里有数知道耽搁不得?所以,复诊最好别换医生,免得造成重复试验。 为什么会成这种现状?相传神农氏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换个角度想,神农不也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吗?他的遭遇可以原谅毕竟他不是药王是外行,但现在医生可是货真价实主宰生杀的的内行, 今天的你我不还在 重复上古的故事吗?尤其因为西医发展的基础是动物实验,而现在的医院大都西医化了,病人也就被当成了动物,与此相配套的是开出的众多完全没必要的检查和卖药般的大处方。没有人来追求当手到病除的神医,没有人来研究属于中国特色的低成本处方,树立惠及百姓的人性化医疗医药体系,众多医生迷信于西医,丢掉了望闻问切的传统。 习惯了,大家都这样,古来就这样,从市井百姓到中央大员,花钱买到的其实不是服务,不是医疗,不是科学,而是身体试验,如此真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喂,你敢保证自己不生病吗?下次,你愿做什么,人还是实验鼠? 我是一只穿着白大褂的狼 : http://blog.39.net/hailian/archive/2008/10/25/632891.html
个人分类: 杂论|5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