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崇拜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崇拜

相关日志

SCI被崇拜了吗?
热度 9 xqhuang 2020-1-10 08:44
SCI被崇拜了吗? SCI是科学网的永恒话题,去年年底关于“ SCI崇拜 ”热闹了一小阵,作为SCI疯狂时代的亲历者,一时心血来潮蹭下隔年的余热:我们真的崇拜SCI吗? 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解决内部争端:谁科研更牛?南京大学率先引进SCI科研评价体系。就像是蝴蝶效应,SCI很快演变为一场大跃进式的全国运动,南大周边卖菜的老农都知道SCI好厉害,嚼菜根的难大终于做得大事了,连续八年SCI全国第一。疯狂地追逐严重透支了天生虚弱的身体,高潮后的南大很快进入衰退期,这二十年,南大的SCI排名几乎以一年一名的速度匀速下滑,真可谓成也SCI败也SCI。 个人猜测,国家最初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发SCI肯定抱着美好的愿望:一流设备武装起来的全世界最庞大的科研大军,就算瞎猫碰上死耗子总能出几个诺奖吧?没想到这一代科研人员这么不争气,日子好了脑子笨了,二十多年天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居然没能产出一项诺奖水平的成果,而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竟然依靠“十年浩劫”时期发现的青蒿素。 SCI希望工程搞成了失望工程,SCI无用论、SCI有害论、SCI危险论、...,各种质疑声音不断,西方的一个引文索引工具不幸成为了替罪羊。为什么明摆着的好东西到我们手里就被异化为坏家伙?认真思考一下我们所迷信崇拜的是SCI吗?显然不是,我们所崇拜的是被中国特色歪化、具备货币功能的SCI,SCI论文不仅可以直接兑换人民币、美元,还可以买到学位、职称、头衔、奖励、官位等,拥有SCI就像拥有阿拉丁神灯,谁不“崇拜”? 有一个传说,犹太人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肯定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但如果说国人的小聪明天下第一,相信没人敢怀疑。随便举几个耳闻目睹关于SCI小聪明的例子:1、 大牛还是厨师 ?某君A把一篇文章通过换元素、改参数的炒菜方式炒成了全国SCI大牛王;2、 都说名师出高徒,不是名师怎么出高徒 ?青椒B想出了一个双赢的妙招,他直接送刚入学的研究生第一作的SCI文章(青椒仍然是通讯作者,不影响任何考评),研究生因这些文章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而成为高徒,青椒也升级为名师;3、 百优”还是“百忧” ?自 1999年开始的“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评选至2013年草草结束,为什么? “百优”曾经是衡量是否名校、名师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很多学校下血本对潜在的优博对象进行重点培养(理工类就是SCI包装),由于“百优”要求参评的博士论文必须是评选年度以前两个学年度内刚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而对参评者具体花多长时间获得博士学位是没有限制的,擅耍小聪明的C君老板就利用这个BUG,让C君推迟推迟再推迟毕业实现了“百优”梦。本应拼大智慧的喜剧沦为拼小聪明的闹剧,最终被各种暗箱操作玩死了。 爱因斯坦曾有高论:“ 一个人在学术道路上发表大量浅薄的文章,有导致思想浅薄的危险 。”,如果一个国家的教授、博士都被诱迫去炮制发表有量无质的垃圾文章,当我们的社会精英只有功利的小聪明却无思想的大智慧,这不是个人的危险而是民族的危险。敢于承认“四唯”对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的长远伤害也算进步了一点点,问题是如何破解? 许多人喜欢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不唯SCI不是不能发SCI,更不是必须发中文文章。都说科学无国界,写文章发论文的目的难道不是分享自己的新思想、新发现?网络时代,可以发文章的地方很多:英文杂志、中文杂志、预印本、博客、微信、微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何必在SCI一棵树吊死?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广泛、更全面的评议和争论,好不好大家说了算,文责自负,被当众扔臭鸡蛋、骂狗屁不通也很正常。 谈到网络发文章,各位一定首先想到著名的预印本arXiv,它是一个不错的科研论文手稿分享平台,美中不足的是缺少评论互动功能。我想到的是科学网博客,它有三个主要板块:置顶、精选和热门,它们相当于NATURE/SCIENCE论文、SCI论文和民间论文,编辑(同行评议)看中的才有资格置顶精选,但同时给那些编辑看不上或看走眼的文章留下热门这个空间。在科学网鼎盛时期,民选的热门博文是一道风景、一张名片,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思想舞台。如果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把科学网博客模式进行简单克隆改造为论文模式,让那些被编辑、同行枪毙的中国人的原创思想接受更广泛的评议,相信比推出“新四条”更有实际意义。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人们是通过崇拜自然发展科学的,没有同行评议、没有SCI的时代,也是自然科学发展最好、最快的时代。同行评议阻碍了创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SCI崇拜实则金钱权利崇拜,都已是不争的事实,让科学研究、论文发表、成果评价回归自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3922 次阅读|27 个评论
无辜的 SCI “被”变成“爱死西癌”
热度 4 zlyang 2019-12-26 14:44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无辜的 SCI “被”变成“爱死西癌” (1) 籍利平,2019-12-24,SCI崇拜的 三重危险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5-1211307.html (2) 王立新,2019-12-26,驳“SCI崇拜的三重危险”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11514.html (3) 李连达、李贻奎,2016-09-30,学术界的鸦片“SCI”亟待改进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1005840.html (4) 中国科学院,2006-01-04,中国青年报:李国杰对SCI“说不” http://www.cas.cn/xw/cmsm/200601/t20060104_2695722.shtml 在“引文索引”这一概念基础上,1963年,加菲尔德以私人身份出版了第一期《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dex,简称SCI)。想不到,几十年后,SCI成了中国科学界最时髦的词语之一,中国科学工作者们的职称评定、奖金、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都无不与SCI挂钩。 “ 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 (中国人愚蠢的想法)。 ”中科院院士李国杰这样戏谑地评价。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8382391.html (5) 最新内部消息:SCI不忘报恩,改名 Serve China Index 。 客观地说, SCI 有点无辜:“被”别人滥用成了“ 爱死西癌 ”。 人家 本来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却 被别人 误用成“爱死西癌”!! 推荐阅读: 科学网,2018-05-20,陆大道:只有自主创新 才能成就国际一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5/412681.shtm 2017-12-28, 科技评价老大难:原地徘徊甚至恶化趋势如何破?| 专访程津培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410480 相关链接: 2018-10-29,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已经丧失了我国科研的自主性,成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型的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3356.html 2019-12-18,Zenas 公理:2017年《Nature》主编的表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560.html 2017年05月,《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先生说: 如果问问科学家们,他们 最引以为傲的研究 发表在哪里,他们回答的往往是其他一些 不太知名、不太被引用 的期刊。 换言之,《自然》以及其他一些在选择上比较挑剔、又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仅代表了 重要科研文献 的 一小部分 。 引用自:《科技日报》 2017-05-25,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自然》总编辑 菲利普?坎贝尔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5/25/content_370085.htm?di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413.shtm?id=377413 If scientists are asked where they are most proud of their research, they tend to answer a list of other less well known and less cited journals. In other words, nature and other journals that are critically selective and have high impact factors represent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importa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引用自: http://www.bestchinanews.com/Explore/4926.html Editor in chief of nature: it's time to change the ru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________________ 后记 ________________ 傻的看法: (1)研究结果发表的期刊越权威越好:最好是TOP的SCI。 (2)但是,“研究结果的价值”和“期刊影响力”以及“引用量”等量化指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科技评价,只应评价论文本身;而不管其发表的地方。 (3)遗憾的是,由于“同行评议”的局限性,使得:真正的高创新成果,几乎不能发表在“TOP的SCI期刊”里。即“Zenas公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开辟“高创新成果”发表的专用通道,是人类的当务之急!! (5)中国人提出的“Zenas 公理”,已经被西方近年的实证研究证实: 《Zenas 公理:2017年《Nature》主编的表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560.html (6)英国 REF 2019/02 评估,莱顿 Leiden manifesto、旧金山宣言 DORA 原则上是正确的。 参考资料: 莱顿宣言 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 www.leidenmanifesto.or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20429a.pdf 旧金山宣言 DORA – 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 https://sfdora.org
3081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61)
罗非 2017-7-30 08:47
  自然法则   我们目前为止讨论到的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相信的都是神灵或是其他超自然对象。然而,世界宗教史并不只是神的历史。在公元前1000年,亚非大陆开始出现全新的宗教及信仰类型。这些新型宗教信仰包括印度的耆那教(Jainism)和佛教,中国的道教和儒教,以及地中海的犬儒主义(Cynicism)和享乐主义(Epicureanism),共同的特征就是崇拜的并非神祇。   这些信仰也认为有某种超人类秩序控制着这个世界,但它们所崇拜的这个秩序是自然法则,而不是什么神圣的意志。这些自然法则的宗教信仰虽然某些也相信有神祇存在,但认为神祇就和人类、动物和植物一样会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虽然神祇可以说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其优势(就算是大象或豪猪,也各有优势),但他们也像大象一样,并无法改变自然的法则。里面典型的例子是佛教,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古代自然法则宗教,而且到今天仍然兴盛。   地图5 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核心人物释迦牟尼不是神而是人,俗名乔达摩·悉达多(Siddhartha Gautama)。根据佛教经典,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500年是个喜马拉雅山区小国的王子,看到身边的人深深陷于苦难之中,而心生不忍。他看到人不分男女老幼,不仅时常受到战争和瘟疫等灾难袭击,还无法免于种种焦虑、沮丧和不满的情绪,似乎这一切都是人生难以避免的事。人类追求财富和权力,获得知识和财富,生儿育女,建起宫殿和房屋。但不论取得多少成就,却仍然无法满足。穷人梦想着要变富,有一百万的想要两百万,有两百万的想要一千万。而且就算真的有钱了、有名了,他们还是不满意,还是有无尽的烦恼和忧虑,无法从生老病死中解脱。至死,一切如梦幻泡影消失,生命就像是毫无意义的追寻。然而,这个轮回该怎样才能跳出?   在29岁时,释迦牟尼半夜离宫,抛下了财富和家人,流浪走遍印度北部,希望为这一切痛苦寻找出路。他前往各个修院修行,聆听各个大师讲道,但还是无法完全感到解脱,有什么不满依然萦绕。他并未绝望,决心反求诸己,直到找到彻底解决的方法为止。他入禅六年,思索各种人类苦痛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式。最后他体会到,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   释迦牟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会产生欲念,而欲念总是会造成不满。遇到不喜欢的事,就想躲开;遇到喜欢的事,就想维持并增加这份愉快。但正因如此,人心就永远不满、永远不安。这点在碰上不悦的时候格外明显,像是感觉疼痛的时候,只要疼痛持续,我们就一直感到不满,用尽办法想要解决。然而,就算是遇上欢乐的事,我们也从不会真正满足,而是一直担心这种欢乐终将结束或是无法再持续或增强。有些人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爱情,但等到真的找着了爱情,却还是不满足。有的开始整天担心对方可能会离开;有的又觉得自己太过屈就,应该再找更好的人。(而且,我们也都认识某些人,又担心别人离开,又觉得自己屈就)。   虽然上天可以赐雨,社会机制可以提供公平正义和卫生保健,有好的运气就可以变成百万富翁,但不论如何,我们的基本心态都不会改变。因此,就算是最伟大的国王也无法避免焦虑,得不断逃避着悲伤和痛苦,也总是想要追寻更多的快乐。   释迦牟尼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在事物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时候,重点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它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再为此所困。虽然感受悲伤,但不要希望悲伤结束,于是虽然仍有悲伤,也能不再为此而困。即使仍然悲伤,也是一种丰硕的经验。虽然感受快乐,但不要希望快乐继续,于是虽然仍有快乐,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静。   但要怎样才能让心里接受事物的本质,而放下种种欲求,知道苦即为苦、乐即为乐?释迦牟尼制定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够训练心灵感受事物的本质而排除种种欲求。通过训练,心灵专注在“我现在是什么感受?”,而不是问:“为什么是我?”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并非不可能。   释迦牟尼将冥想落实在各种道德规范上,好让信众更能专注在实际的感受,而不会落入各种欲求和幻想之中。他要求信众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因为这些作为一定会让欲望如野火燎原,而一心追求权力、感官享受或财富。等到这些火焰彻底扑灭,原本的欲求就换成了圆满和寂静,称为涅槃(梵文的原义就是“熄灭”)。达到涅槃,也就是解脱了所有苦痛,能够无比清晰地感受身边的现实,没有什么幻想和幻象。虽然人们很有可能还是会遇到苦痛,但苦痛已经不再能影响他们。毕竟,无欲则无苦。   根据佛教经典,释迦牟尼本人就达到了涅槃,从痛苦中完全解脱。而在这之后他就被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接着,佛陀一生前往各地普传佛法,希望让所有人离苦得乐。佛陀的教诲一言以蔽之: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   对佛教徒来说,这条“佛法”就是举世皆同的自然法则,“痛苦来自欲望”这件事举世皆同,就像在现代物理里E总是等于MC2。所以,所谓的“佛教徒”,就是相信这条法则,将这条法则落实在一切日常活动中的人。另一方面,是不是信仰某个神灵,对他们来说就不是那么重要。一神论宗教的最高原则是:唯一真神确实存在,那么他想从我这里要什么呢?佛教的最高原则,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呢?   佛教并不否认有神祇存在,认为他们有强大的神通,能够带来降雨和胜利,然而神祇对于“由欲得苦”这条法则并无能为力。如果能够无欲无求,任何神祇都无法让人感到痛苦。相对而言,如果人有了欲望,任何神祇也无法拯救他脱离痛苦。但也如同一神论的宗教,佛教这种前现代的自然法则宗教还是无法摆脱神祇崇拜。佛教告诉信众,他们应该不断追求达到涅槃境界,不要为了名利停下脚步。然而,99%的佛教徒都无法达到这个境界,而且就算他们一心希望最后能达到这个目标,日常生活里多半都还是追求着世俗的成就。于是,佛教徒还是崇拜着各种神祇,像是在印度的佛教徒拜着印度的神,西藏的佛教徒拜着本教(Bon)的神,日本的佛教徒也拜着神道教的神。   此外,佛教的几个教派也随着时间发展出满天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是人也非人,他们已经能够达到涅槃、解脱痛苦,但为了解脱和帮助还在轮回中的芸芸众生,倒驾慈航重入世间。所以,佛教徒崇拜的并不是神祇,而是这些已经开悟而尚未成佛的人,除了希望他们协助达到涅槃的境界,也希望他们帮忙处理一些世俗的问题。于是,我们就看到整个东亚有许多佛菩萨得负责降雨、医病,甚至还得保佑杀敌求胜,而信众也虔心祈祷,为他们焚香,献上各色鲜花、稻米和甜品。
个人分类: 科普|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生殖崇拜和中国青铜器时代>》
kyotosizumoto 2016-12-19 15:17
评《生殖崇拜和中国青铜器时代》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研究的深入,生殖崇拜现象作为研究中国远古文化起源的一个视角,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们的重视。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亡友赵国华学兄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留下了《生殖崇拜文化论》这部遗著。而后,又有傅道彬博士也出版了专著,继承并阐发赵氏的观点。当然,有关此类研究,更早也许我们可以上溯到郭沫若和闻一多等人对阴阳爻符号取象于生殖器崇拜的解说。在台湾学术界,杜而未博士和旅日台胞王孝廉博士的神话学说,也是以此视角来建构其各自的文化起源论体系的。在日本汉学界,从老一代著名汉学家白鸟清教授、池田末利博士,中经森安太郎教授、铁井庆纪教授,到现今的御手洗胜博士,都有专著或专文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在俄罗斯汉学界,有李福清博士。在美国汉学界,有周策纵博士和艾兰博士。在匈牙利汉学界,有陈国博士。在瑞典汉学界,有高罗佩博士。在法国汉学界,有马伯乐博士和库拉耐博士……所谓“此道不孤”之说,谓为信然。 但是,这并不能减少我对这类研究的一点疑虑和担心:勿庸置疑,对远古文化起源问题的泛生殖崇拜论倾向的研究,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原始文化的文化人类学解读基础之上的。萧兵教授和何新教授的系列专著,就是这类研究的产物。我曾就此问题向赵国华教授当面置疑,也曾在《哲学研究》上刊发了我对他的这一研究的反驳和置疑。因此,我对这一视角的研究一向主张:与其把远古文化的起源归结为生殖器崇拜,不如归结为感生信仰和高媒传说更为合理。所以,我在《周易发生学》(1993年,中国环境)一书和《金文氏族研究》(2002年,中华)一书中都有专章力主有限的承认生殖崇拜和远古文化起源问题的派生关系。有鉴于此,当黄自随先生的这部专著《生殖崇拜与中国青铜时代》一书出版后,我的确感到有责任写点感想,以就正于同道。更加之今天虽然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洋博士后洋博士洋硕士学历在身的我,当年也不过和他同样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惯曾为旅偏怜客”的经历,也是我在初读此书后就立刻答应了要为他写点文字的原因。 在我一读此书之后,的确,我的感觉是忧喜参半的。喜的是这样题材的一部著作居然能出自一位二十几岁的大专毕业生之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对相关史料的使用,基本上能用所能用,而且在全书的总体布局也十分适当。平心而论,二十年前的我,是没有他今天的这种学养和功力的。为此,我十分佩服为此书的出版而付出了巨大心血的湖南学界各位师长们!二十年前,在我孤独忧患和坎坷的青年时代,是湖南学界的师长们及时地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我能一步步的从京城走向世界。今天,还是二十年前帮助过我的那些师长们,又在黄自随学弟的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我总算明白了“湘学”一直盛行不衰的原因。 但是,我的忧虑还是满多的。首先,在对专业术语的使用上,时有不规范之处。比如,在该书第175页上有“金铜铭器”一语,在第208页上又有“青铜铭器”一语,这就显得极其生硬。标准用语应该是“铜器铭文”或“金文”。这样的例子还出现在他对文化人类学理论术语的使用上(如果不是国内翻译术语不准确的话)。其次,该书有的章节,论述就极为粗糙。特别是《论屈原水死》、《对水的原型之考察》、《“主”考》、《夏、商、周之名试释》四章内容,我感觉才刚刚开始进入本题,几个重大问题已经隐约可见,正当我准备高呼“英雄所见略同”想赞叹他的眼力时,他却已经收了笔。这使我开始审视他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是否已经到了相当的深度?当然,我也把该书《金石与青铜鼎崇拜》和《论酒》两章直斥为“通文胡说”。因为他对铜鼎·酒和生殖崇拜之间的比附性论述过多,反映出作者对铜器类型学和古文字学的陌生,也是他在治学方法上“假设”过于“大胆”的结果。在解释远古文化的起源问题上,我并不赞同以生殖崇拜说来“放之四海”的那种研究方法和立场。其三,对原始史料挖掘不足,这是我对全书的一个基本评价。比如,该书在《原始宗教生殖崇拜》一章中,引用的论据还是老掉牙的汉画像砖石上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像来论说。而实际上,最近在山东出土的周代陶盉上已经出现了交尾蛇的图像,这为伏羲女娲交尾传说的产生年代和地区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力证。详细可见拙著《金文氏族研究》第124页。在《论巫史》一章中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果他没有读过日本汉学界著名的上古文化史家小南一郎博士有关“史”的起源问题的著名论文的话,那我并不能指责他什么。然而,国内学者如阎步克教授,国外华裔学者如周策纵博士皆有专书专文研究过巫史问题,可在本书中却看不出一点痕迹。或许,他对此似乎并不知道?在对巫咸·巫彭和巫尫的神话学考证上,作者用力颇多——我恰恰已经写有近十万字的《巫彭巫尫考信录:对荆楚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思想史研究》一本小册子待出——所以,我建议作者可以以此作为一部专著,来进行更为深入的考证和研究。我很愿意就此问题和他进行交流,包括合作研究。 在涉及到具体的考证方法上,作者不可避免地时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即,以汉代以后的史料和现今少数民族地区史料来解说先秦文献。如,该书第41页对“中”字的考证。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文化人类学的考证方法多大程度上能够复原远古时代的史实,这是中外正统的考证学家们所置疑的问题核心所在。从德国历史语言考据学派到日本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的学者们,一般是对此持否定态度的。当年法国汉学家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和歌谣来解读《诗经》,就遭到了德日两国汉学大师们的联手反驳。如果作者能够对此有所觉察的话,或许他在《论屈原水死》、《对水的原型之考察》、《“主”考》、《夏、商、周之名试释》四章中一些“大胆的假设”(如他对夏商周之得名的假设,他对青铜鼎之取象的假设等等)就可以避免了吧。 时下的学术界,愿意认真做考证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仅有的几篇考证文章,又多是非帛既简的内容。尽管那些“考证”,又多是只证不考,实在让人倒胃口。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上,以论代考的现象十分严重。当然,这需要扎实的西学功夫。没有脚踏实地的阅读西文原著的功夫,是当不了李泽厚的。当不好反而给人以“以小说家的身段来写思想史”的感觉。 对上古神话进行思想文化史的解读性研究,是件非常艰巨的工作。首先着眼点的选择就是个蜀道难的大问题。在这方面成功的典范前有丁山教授的《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一书,后有张军博士的《楚国神话原型研究》一书。赵国华教授《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的本义不在于此,而何新教授的《诸神的起源》一书乃至此书的几次修订本,和丁张两书相去尚远。 通览本书,作者居然没有注意到感生信仰和生殖崇拜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注意到火历和寒食在建构上古思想文化史上所起到的特定的作用和意义问题……这是让我非常惋惜的。我曾设想著述《感生帝说的研究》、《寒食与火历》、《西周初期史官制度的起源及其职能》三部专著,来建构我的上古文化发展史观。出于对同道的景仰,我以为他一定有不少和我“所见略同”的。但是,至少目前为止,我还有待观望。另外,对国外研究资料和国内金文资料在使用上的不足,也是让我为此感到遗憾的原因之一。 在道出我的这一喜和一忧之后,我特别想肯定作者力图重新建构上古文化起源观的努力。不谈学术观点,从学术著作的总体构成上来说,本书是极为适当的。这反映了作者驾驭学术史料和学术理论的能力,已经远在时下的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水平之上!为此书作序的王立新教授,是我的朋友之一。作者在后记中所答谢的不少人和我也是非师即友的关系。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部书的作者学术能力已经达到了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一般水准。我从本书的结构上多少看出了作者的鸿篇巨制的目标。希望他能以此作为起点,加以时日,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和一名优秀的上古思想文化史家就要出现在湖南学界! 《生殖崇拜和中国青铜时代》,黄自随著,远方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1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要让自己成为偶像
热度 1 rongqiaohe 2016-10-16 19:39
被关注 是一种负担 耶稣 被钉在十字架上 是因为他 自己被关注了 这就是为什么 我经常 躲避 人们的目光 ---- 鲍勃·迪伦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个人分类: 诗歌|1692 次阅读|1 个评论
阅藏杂谈56:祖师崇拜要得吗?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6-3-22 07:12
佛友:师兄您说学佛应该依法不依人,这我同意,现在有些人虽然名气大,但是见地未必准确,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但是您把祖师崇拜与依人划等号,我就觉得不一定妥当了。一个修行人能成祖师必定是大彻大悟传佛心印者的,依据他们是稳妥的。反之,我认为要一位博地凡夫自己去实行四依法是反而存在悖论的。经中不是说了吗?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成阿罗汉已,汝意乃可信。推之极端,直接依据佛经,有轻蔑祖师,师心自用之嫌。你现在反对祖师崇拜,下一步是不是要反对佛陀崇拜啊? 末学:师兄这一小段话很多问题唉。跟随祖师学佛与崇拜祖师不是一回事,学佛与崇拜佛也不是一回事。如果说凡夫无法理解佛的言教,那凡夫一定能理解祖师的言教?四依法如果不是说给凡夫遵照执行的,难道只是说给圣者学的?这一判定有何经典根据?四依法怎么能理解为只读佛经?那岂不是成了二宝居士?我想这里的关健是如何理解“四依法”。 所谓“四依法”,是佛陀在《涅槃经》中的教导:“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虽然需要依止善知识,但如果你所依止的善知识所说的道理与佛经有所冲突的时候,更应该以佛经为准,这是“依法不依人”。在抉择佛经的法义的时候,不能只抓住佛经文字上的意思,要透过文字去领会内在的道理,这是“依义不依语”。在不同佛经的法义有所差异的时候,应该以佛陀本怀揭示得最为显了明白的经文为标准,这是“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这些还是在凡夫的分别意识层面上所进行的抉择,一旦修行人获得了圣贤的无分别智,则应以无分别智作为抉择的依据,这是“ 依智不依识 ”。 这是佛子学佛的方法论,也是该有的学习态度。对于这种态度和方法,在具体的学佛过程中,我们也会有许多疑惑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澄清,要避免左右两个错误的理解。 佛法讲中道,任何说法都不能推到极端。 比如有人认为,依法不依人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任何善知识指引,佛法只需自学即可,甚至三宝中只需佛宝、法宝即可,僧宝是不必要的。这就是所谓二宝居士的观点。这显然是错误的。 另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几乎完全否定佛陀关于四依法的教导,给“四依法”横加无根据、不必要且有害的限制。这样做是公然反对佛陀,与佛陀对台戏啊! 现在的问题就是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学佛,把学佛变成对偶像的崇拜,变成对祖师大德的个人崇拜,把好端端的开启智慧的佛法变成了迷信。 您所说的崇拜名人不可以,崇拜佛、崇拜祖师没有问题。这仍然未脱依人不依法的窠臼!这种心态不除,实践操作起来最后还是会流为名人崇拜。许多人不是喜欢玩这样的花样吗?A是为祖师认可的,所以A也是可以信赖的;A又认可了B,所以B也可以作为标准,然后B又认可了C……这样玩认证链的话,你蓦然发现什么牛鬼蛇神都给自己找到质量鉴定保证书了。 还有一些人更可笑,因为许多做法和知见不正,遭到大家有理有据的批评,没有办法在理上为自己辩护,就贴出一堆名人赞叹自己的话来为自己证明。且不说真正的大德修行人都是卑以自牧,谦虚谨慎的,别人称赞自己,一般都说别人谬赞,说是别人鼓励自己的,还要继续努力,哪有真好意思大喇喇贴出来的?你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妥,不像一个修行人的做法,但是他这种做法之所以能俘获许多粉丝,正是 依照你推崇的祖师崇拜的 逻辑, ……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407 次阅读|4 个评论
毛主席是神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5-4-11 13:17
其实,按照《圣经》中的记载,上帝并不仁慈,动辄屠城灭族,但世界上有将近二分之一的人口仍然崇拜上帝,上帝是犹太教、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同和唯一的真神。 中国则是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立地成佛, 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位活佛说过,毛主席也是菩萨转世,现在回到了坛城,和佛祖在一起 。 尽管很多人不懂毛泽东思想,但是在中国民间, 主席的画像和坐像,日益和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关圣帝君、秦叔宝、尉迟敬德一道作为祈福和辟邪之物 ,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主席泉下有知也只能无可奈何了。 在长达二十年的革命战争年代里,主席九死一生,却毫发无损,这只能称为神奇了,不仅仅是主席,大革命时期的五万党员,除去三分之一脱党者外,活到新国成立时的不足千人,这是中共执政的历史基础,每个革命幸存者的经历都可称之为传奇。国民党飞机的炸弹都炸不到主席,那么最恶毒的诅咒又怎能奈何主席呢?从二七年秋收起义到他八十三岁无疾而终,他已经被反动派骂了五十年。但是不 论多么恶毒的咒骂,其实对活人还是死人都是无意义的 。 主席青年时即投身新文化运动,创办《湘江评论》,是中共一大13个建党代表之一;大革命时期被孙中山提名为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1927年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创立了我党领导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闽赣)苏区、红四军、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者,1931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长征途中在遵义会议上增补为政治局委员,随后连选连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政治局委员、常委,直到逝世。 作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领导者, 二十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历史深深留下了毛泽东的印迹,即我们所说的“毛泽东时代”、Maoism,不论我们是恨他,还是爱他,我们都生活在毛泽东的影响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三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发展和成就不仅超过了中华民国的三十年,而且也超过了过去的几百年,当然,这不能说全是主席的贡献,而是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成就。既然,贡献不能算毛主席一个人的。那么历史上所有的错误要由毛主席个人承担,这不公平,也不科学。 当然,国家无法破产、 作为中共中央主席和国家主席,毛泽东已经图腾化,必需为那个时代的一切承担最终责任。就像耶稣替人类赎罪而受难、升天一样,主席也因此成为了党和国际共运中的圣徒。 主席发动了文革,但他老人家最终也无法掌握文革的发展。就像 小布什虽然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但无法掌控战争的进程,也无法阻止极端组织IS崛起一样,但是他和奥巴马总统都无法承担因为两场战争造成的几十万人死亡的责任 。文革中,邓公复出之后,主席本想要让邓公主持做一个三七开的决议,结束文革,但邓公硬是不做。 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苦难就是自己人折腾自己人,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庐山会议的时候,主席本来已经准备宣布散会了,但是彭大将军一上庐山,就炮轰了几乎整个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闹到如果不做一个结论就无法散会的局面。当然在后来文革中,在庐山和彭总吵架的很多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一样受到了冲击。彭总脾气不好,建国初就因为总参和国防部直接的关系问题和粟裕大将闹别扭,造成开国第一大将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无法担当重要职务,直到文革前后才开始在军委负重要责任,庐山会议之前,又因为“教条主义问题”,造成红军“军神”、我军参谋、军事教育和军队正规化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刘伯承元帅致仕,训练总监部被解散,萧克上将等一大批高级将领受到批判。 早在1953年,主席已经提出了在中央分一线和二线的建议,1956年八大设立中共中央“名誉主席”并在党章中删去“毛泽东思想”、1959年二届人大毛泽东不再担任国家主席,实际上都是在为主席彻底退二线,甚至完全退休做铺垫,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随后的调整时期,主席其实已经不大主持中央的一线工作。1962年以后,主席对社会主义建设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实际上他即使不是中共中央主席,只是一名普通党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仍然是有讨论权、建议权的。人的思想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检验。 但主席的悲剧在于他首先是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使他不惜通过自我政变的形式推动自己的政治实践,当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政变在世界上都是一种趋势。 当然,文革并不是主席的一句话就可以发动的,少数非毛化分子,认为新中国的一切苦难都是毛泽东的主观意志造成的,这不是客观的。很多时候,主席的正确思想也不能一下子得到落实。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是非人类,只有上帝那样的大神才具有这样的努力。 所谓的民主派、非毛分子,往往更具有文革基因——“极端、否定一切、打倒一切、不与现实妥协”,邓公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不搞运动、摸论,正式基于对文革浪漫主义实践的深刻反思。 人心思定,少数激进反对派的思想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注定他们是缺乏幸福感的,因为他们不适合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即使他们可以上台,恐怕通过残酷的思想斗争、宗教战争也无法清除民间对主席的朴素崇拜,因为主席已经图腾化、圣化。 毛主席和他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是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存在,毛泽东主席是我们已故的开国领袖,您可以不喜欢,但谩骂改变不了这种现实存在。不喜欢的话,您可以离开,“中华民国“还存在在台湾岛上,但是大陆居民获得台湾的永久居留权,要比台胞在大陆居留困难很多。既然美国是全世界自由民主的灯塔,但他为什么不张开怀抱拥抱那些向往自由和民主的人民?当然大多数合法和非法移民从来也不是因为自由民主才前往美国的。虽然很多人永远消失在美墨边境沙漠或者沙乐出没的加勒比海。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824 次阅读|15 个评论
怎样和大牛套近乎
jlpemail 2014-10-30 07:37
和大牛套近乎,其乐无穷. 和大牛 套近乎,可以口头得到前沿信息,比如 著名人物的新作和逸事。 和大牛的宠物套近乎,可以 博取大牛的好感。 比如亲切地称呼大牛的宠物—— 那条叫做 哈莉的哈巴狗;亲切地称呼,好似呼唤自己 永生永世的情人;像梅岭呼唤darling,像董永呼唤仙女;像牛郎呼唤织女。 为大牛养的鸽子添加黄米。 为大牛的新书,包皮。 陪同大牛,看并不喜欢的枪战、武侠甚至言情片。 趁陪同大牛 看科幻电影的时机,请教一个电影名词或者 科技 术语;充分显示自己 弱智。 和大牛一起骂自己欣赏的某某名人;陪大牛一起夸奖——自己厌恶的大牛的密友。 和大牛套近乎好处无穷。内部消息、行业资讯可以提前得知。 和大牛套近乎,好处无穷。 近乎,近乎到 了 称兄道弟。让大牛当 大哥,就算你比人家多走了一些冤枉路。 围绕大牛旋转。像月亮围绕蓝色星球。总是把正面朝着大牛 ,把背面抛给宇宙; 围绕大牛转,成为他 唯一的卫星。成为一个 分不开的系统。 不要围绕那颗姓土的星,那您只会成为人家的光环。没有自己的声名。 围绕这以 土也(之乎者也,占了25%,很有文化底蕴)为姓氏的星 把,忠实地做他的卫星。 那还犹豫什么?去吧。到大牛的身边去。如果,你比 他低,那就对了;如果,你比他高,那就让人家 上 台。或者,主动弯下 你僵硬的腰身。 大牛是谁?不就在您身边吗?不要再等侯。 那个您以为是不大牛的人,成了大牛,再去巴结、套近乎,那就迟到了。 从现在就 开始,发现那个潜在的 大 牛。那才是真的大牛 !
个人分类: 消息场|2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米国老太太,也有权势崇拜
热度 4 lix 2014-4-4 18:25
奥巴马遭老太强吻:希望米歇尔能原谅我 ( 图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10 次阅读|4 个评论
毛泽东是湖南的一道‘辣菜’有人喜欢有人反
热度 16 lin602 2013-12-25 22:40
毛泽东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他象一道湖南的‘辣菜’,有人非常喜欢,有人非常反感。 不过,他确实改变了中国,甚至影响了世界! 他的功与过一样都巨大!崇拜他的人有足够的理由与事实,反对他的人也有足够的理由与事实。 不同的阶级说什么话! 关键是许多人根本就不了解,就坚决反对或坚决崇拜。 要将毛泽东放在他那个时代来进行考察,这才是合理的。
3369 次阅读|21 个评论
文心雕凤(之三)——百凤朝阳
热度 1 sunyu367 2013-12-10 13:44
文心雕凤(之三)——百凤朝阳 在写下《 文心雕凤(之一)------凤凰展翅 》的那天下午,我去花卉市场逛了逛,碰巧那里在举办主题为“凤阳凤画”的画展,很巧的巧合。 凤凰是吉祥的神鸟,古城凤阳有画凤的传统,如今的凤画,已将凤凰的形象与多种绘画题材和风格融汇起来,更加丰富多彩。这是来自民俗的文化光彩,也是关于崇拜与信仰的朴素诠释,而崇拜与信仰是一种将梦想集结的力量。百凤朝阳,复兴之梦。 百鸟朝凤 百凤朝阳 鸣祥啼瑞 环宇华光 春泥秋零 秀林丰养 锦羽含英 焕然庙堂 领毓生机 康庄明亮 起兴时代 梦影飞扬 对一个拥有鲜活而成熟的信仰的社会而言,制度的缺陷是可以靠信仰来弥补的,敬畏与崇拜,在纸面上的规则陷入困境的时候,会明显地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哪怕那只是信仰的朴素显现,也会给人以安全感。 在人类的想象中,百鸟有它们崇拜的存在,是凤凰;凤凰也有它们崇拜的存在,是太阳。中国和外国对凤凰的崇拜也大致相似,中国更倾向于祥瑞的象征,而西方更倾向于火焰中的重生,这一点与龙的形象不同(中国龙是神圣的,而西方龙往往是凶恶的)。所以,按东方民族的思维来推想,凤凰形象的崇拜更容易以融合的形式被世界接受;而有趣的是,在象征意义上不同的龙,更普遍地引起西方的关注,这或许说明,西方民族对相异的观念更感兴趣——倘若,连对古老的图腾崇拜都有如此态度,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更加坚定地坚守本民族独特的信仰呢?即使是相近的形象崇拜,是否也应该发展独到的那一部分呢? 科学研究,可以有崇拜,也存在敬畏,这是其与生俱来的“神性”所造就的。而共同的崇拜,会使崇拜对象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所谓的“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的相对存在,想必也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所在的学科如果处于“弱势”,我们的放弃将会使这个学科越来越弱,我们的坚持才可能使其越来越强,我们将做怎样的选择,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又将促使我们做怎样的选择,真的可以弄清楚吗?崇拜的对象似可以改变的,而那意味着彻底的改变,我们能接受吗?我们彼此还有安全感吗?我不清楚。为什么坚持,为什么放弃,又能想清楚吗?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坚持才会使起兴或复兴成为可能,放弃一定需要有更重要的理由。 百凤朝阳——崇拜之崇拜,是一种关乎正能量信仰,是用梦想雕琢的信仰,就让我以梦想的名义拜一拜吧!
4414 次阅读|2 个评论
请不要往科学身上泼脏水
热度 33 bioxncai 2013-10-14 18:01
现在科学网上弥漫着一股反科学的暗流,经常看到反科学文人指责那些主张尊重科学的人是“科学迷信”、“迷信科学”、“科学崇拜”。 某些企图用哲学指挥自然科学的“哲学家”也经常指责坚守科学的人搞“科学主义”。前段时间看到某位北师大的“哲学家”竟然要用他的哲学来判断一个自然科学问题的正确与否,须知自然科学问题是要用实验数据说话的,岂能用哲学来判断自然科学的是非?如果“哲学家”们真有那么大的本领,自然科学家都下岗吧,让“哲学家”们来干活吧。 这些人将科学弄成了贬义词,给人造成的感觉是科学没有什么用了。 需要澄清的是,科学从来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研究,不断揭示新的自然现象、新的科学规律、新的科学知识,会不断修正错误。如果固步自封,也就是说迷信固有的知识,那就不是科学了;换句话说,科学必然反对迷信,因此绝不应该表述为“科学迷信”,而应该表述为“背叛科学”。“科学迷信”、 “科学主义”之类的表述容易产生误导,应该摒弃使用,还是使用“背叛科学”、“违背科学的思维方式”之类的表达吧。否则,将来有一天“科学”真的要变成贬义词了,那时人们会不会问五四运动时高举“赛先生”的旗帜错了吗?“科学发展观”错了吗?那时科学家也不敢坚守科学了,都要与“科学”划清界限,将会是个什么局面?社会如何进步? 没有什么像科学那样离真相最近了,科学的也必然是理性的,坚守科学将会让那些试图利用人们的爱国热情传播谣言、制造仇恨的人无机可乘。联想到近期国内食品安全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关的谣言特别容易让人相信,给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特别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于是一些专业素质不太高的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提高点击率积极传播谣言,加剧了人们认识的混乱,人们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油然而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就是坚守科学,具体来说科学共同体对重大谣言要发出科学的声音,让公众有一个判断是非的参考。 一个人不管他对各种社会现象、对周围的各种人等等有什么不满意,都不要制造谣言,也不要拿科学撒气,不要贬低科学。如果你的误导让公众对科学失去了信任,反科学思潮泛滥,这个社会真的没有什么是非可言了,局面将变得不可收拾。请大力弘扬科学,创造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吧!在此郑重呼吁文人墨客们,请不要往科学身上泼脏水!
6659 次阅读|79 个评论
关于偶像
ATang 2013-8-18 00:09
昨天晚上从家回北京,坐的火车硬座,晚上九点四十八从郓城到北京,始发站是临沂。外面很热,上了火车就凉快了,有空调。到梁山时上来一个小姑娘,看起来像个高中生,文文静静的,戴个红眼镜,挺爱笑的,那种笑是一种矜持的笑,笑不漏齿。头发不是太长,齐肩短发,在后面用个头绳扎了起来,前面梳着刘海。看起来很天真无邪的样子。刚好,她的位置就做我对面,这让我有机会好好观察这位小姑娘。我一开始以为她是去北京上学去呢,这段时间也快开学了,但旁边一位大哥问她去北京干嘛,她说是去玩。而且,说的是一口的家乡话,和我们那儿的几乎一样。看样子应该是高中生,或者是高中刚毕业还没去读大学,记得我们高中时也是都说家乡话,到大学才开始说普通话,而且,一开始还不习惯,说不好,大学待一年回家说家乡话感觉切换不是那么迅速,有时候还得在脑子里想一下,才能找到家乡话的味道。 言归正传,接着聊小姑娘,小姑娘拿了一个小红背包,也不放在架子上,也不放在座位下面,就是拿着,放在两个大腿的上面。记得我回家时,也是这样,晚上火车上还是挺冷的,就像一个同学说的,火车上冬天是热死,夏天是冻死。确实是挺冷的,一晚上冻的我差点感冒,我也没多带点衣服,就穿了一件T恤和一个短裤,所以晚上冷的实在受不了了,就把包放在腿上避避寒。那小姑娘可能也感觉到冷了。夜渐渐深了,车厢里安静了下来,很多人都闭上了眼,去找周公了。我穿的依然很少,那个小姑娘也和我差不多,也是一件T恤加一件短裤,短裤比我的要短。晚上的车厢依然是有点凉,我掏出一件T恤搭在腿上御寒。 到衡山时我旁边的人下车了,我们坐的是三人座的那种,我和小姑娘都坐在中间位置。这个位置睡觉还是有些不方便的,不如靠窗的位置舒服。所以,我旁边的人下车后,那个小姑娘要求坐到我旁边靠窗的位置,我当然没意见。趴在桌子上睡是舒服一点,可是桌子也挺凉的,把两个胳膊放在上面如同放在冰上一般。我于是就从包里掏出一件围巾,从家里拿的,准备冬天用的,现在就用上了,把围巾放在桌子上,再趴在桌子上睡就舒服多了。那个小姑娘也感觉挺冷的,都有点儿流鼻涕了,她也从包里掏出一件衣服,听起来像雨衣,看起来像防晒服,挺薄的,没办法,冷,有衣服就穿上。我把围巾递给她,问她需不需要。她也不好意思用,我穿的也不多。坚持一下,再过几个小时就到北京了。她挪到靠窗的位置后,虽然可以趴在桌子上睡了,但桌子还是挺凉的,她那件衣服根本就隔不住桌子的凉。我于是就把毛巾摊开,只有两层铺在桌子上,把半张桌子都盖上了,围巾是羊毛做的,感觉很舒服,趴在上面根本感觉不到桌子的凉。她没有拒绝,挺感激的。趴在桌子上睡比刚才舒服多了,虽然还是有点儿冷。 火车继续向前走,天也不知不觉间变亮了。马上到北京,可我心里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我决定问问小姑娘,以解除心中的疑惑。我:你在北京待几天?----小姑娘:一天。我:那一天可玩不过来。北京好多好玩的地方呢!-----小姑娘:我是来听《五月天》在鸟巢举办的演唱会的。我震惊了,这小姑娘跑那么远,挨冻受累,就为来北京看一场演唱会。我问她门票是多少钱,她说她买的是400多的。四百多也不少,对我来说,费那么大筋,花这么多钱,只为看一场自己崇拜的偶像的一场演唱会---有点不可思议。但有人就是愿意,我查了一下门票的价格最贵的两千多呢!偶像的魅力真大,多少人为之痴狂。如果啥事候哪位科学家的讲座的门票能卖到2000多一张,而且还有那么多年轻人争着抢着去买就好了。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愿望吧!但愿我说的是假的!
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谁崇拜俺吗?
热度 16 zlyang 2013-7-19 11:48
有谁崇拜俺吗? 《张益唐:孤独的数学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7/280149.shtm 一夜成名,引起国人崇拜。 俺现在是隐形人,无人知晓。 有谁现在崇拜俺吗? 您要是崇拜俺, 赶紧留言报名: 将来俺成名后, 这是“名家fans”的证据。 还有, 建议张益唐老师, (1)不要去研究【P对NP】; (2)不要去研究【第二类数学】; (3)不要去发展【集合论】; (4)不要去发展【逻辑学】; (5)不要去研究【人工自动定理证明】; …… 最好去证明:对于量子计算,P=NP。和佩雷尔曼一拼! 崇拜张益唐老师的老师们, 请把您的博文链接来! 崇拜张益唐老师博文链接: 刘进平 2013-7-19,《学习张益唐什么精神?》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709404. html 戴世强 2013-7-22《读报随想-6:好一位数学“独行侠”!——张益唐给我们的启示》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710178cid=2825407
4585 次阅读|40 个评论
我国科学界是怎么把内容崇拜变成名词崇拜的?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6-29 19:13
1,学部委员不给力,“院士”吧。 2, fellow翻译成“ 家伙”肯定太不给力了,就“会士”吧,之前还曾经一度翻译成“院士” 3,科学引文索引显然不给力,SCI吧,还有一股羊肉味,多好闻啊 4,诺贝尔,嗯,瓷砖也取这个名字,显得很高贵,如果把Nobel翻译成“闹掰呕”呢?肯定没人用。 5,硕士,硕果累累的士啊,这个好 6,博士,渊博、博学多才的士啊,更好! 7,学士呢?正在学习的士,没劲,基本不用! 8,高中毕业,以后最好发个“高士”的毕业证书,这个指定好用 9,初中毕业,“中士”行不,显得不太好,或者叫“上士”? 10,小学毕业,“小士”大概是不会流行的,而改成“准士”呢? 11,幼儿园毕业,叫“园士”吧,陈热闹们以后肯定喜欢。
个人分类: 人论|3859 次阅读|7 个评论
对于一定要选个崇拜对象的科学人,还是选择一个死人比较好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2-26 19:44
  还记得以前有科学人提到自己崇拜的人,说有两个——   A:韩寒   B:方舟子      到了今天,看客大乐,他俩干起来了,咋办?还是同时崇拜,或者舍一而选另一?      矛盾吧。      有朋友见俺不时支持方舟子的观点一下,就说俺是方粉,我呸!   在对方舟子的态度上,我完全支持刘全慧兄的观点,好像刘兄是见过方舟子的。而俺木有见过,而且未来也没有打算见。   中国人,崇拜金钱,崇拜权力,崇拜权威,崇拜那些自称牛逼或教主的人,崇拜.....   好像没有个崇拜对象就难受得浑身痒痒似的,俺很费解。而那些有志于当青年导师的人,却乐于见到一堆或脑残或半脑残的人来给自己捧场。而如果那些人在自己的专业上相当不脑残还颇有点建树,只是见到本导师才突然变得脑残的,则更佳,那显得自己这个青年导师身份才更有说服力呀。   科学网上也有是几个青年导师的,其表现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而专业上有些建树(至少也是在建树的过程中,至少也如硕士生这个层次的)的某些科学人则一见“导师”出来说话,立刻麻爪,只有磕头如捣蒜的份儿,俺每每“乐其姿态”,且“乐其不争气”的,这一点和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完全不同。   偶尔俺们讽刺这些人,他们会说:“不崇拜他们,难道要崇拜你不成”,“你没人崇拜,看见别人有人崇拜就难受”,“就不崇拜你,馋死你。”等等。也有点乐不起来,俺一直觉得,如果谁要崇拜俺的话,俺一定会避之唯恐不及的,不崇拜,俺至少觉得您正常,哪怕要和俺吵架也没有关系,千万别有任何崇拜的情绪,求您老了。   方粉里面也有为方的言辞做辩护的,但是方粉里面,感觉年龄大的比例更多些(这个怕是很难统计,只好主观唯心主义一把了),无限崇拜的可能性也就大些。   韩粉里面,年龄小点的似乎占比例多些,也所以,一个字或者一个标点符号引来几百万的阅读量这类事情才可能出现,在博文后面等待出现而占沙发的也就多些。而对于一个超过30岁的成年人来说,为了一个标点符号而兴奋不已,还要跟帖评论的,就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   当然,中国人口基数大,弱智的绝对人数也肯定能超过很多国家的全体国民数量,俺理解这样的现状,也能接受,但是绝对不认同。   不过,有的人确实需要一个或几个崇拜对象,即使是无神论熏陶大的科学人,怎么办?有时候,俺觉得可以赏给他们一些“神”来好好崇拜崇拜,不管是孔子还是庄子都可以,如果他一定想挑个高鼻深目的,找恨因斯坦或者马顿这样的科学牛人,甚或耶稣(不是桃酥的酥)也行。这些都是些故去的人,再崇拜也不至于整夜等待一个他们由仙界下传的标点符号,如此,理性主义的光芒还有可能照射到他们头上。  
个人分类: 事论|377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需要神,才会造神(仅好友)
outcrop 2012-2-12 11:26
原来总是不明白,为什么很多“神”级的偶像能够大行其道。 大到全社会,有这种偶像;小到科学网,也有这种偶像。 总觉得这些偶像不该忽悠大众。 但后来发现,其实是大众需要神一般的偶像,这些偶像才应运而生。 对偶像的崇拜,根结应该在于信仰的贫瘠。 对偶像的崇拜,可能可以理解为软弱的个体在精神上寻求依托的方式之一。之所以说之一,是个体可能还有其他形式的精神寄托,比如炫耀等。 以前把对偶像的崇拜,简单的归因为奴性,可能过于笼统,并不恰当。 各大宗教一般是反对拜非己教派的偶像,现在终于能明白里面的道理所在。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15359850,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 次阅读|0 个评论
Romantic Love与小日本怕毛泽东
热度 6 smallland 2012-1-12 14:44
爱 尔兰剧作家George Bernard Shaw曾说“love consists of overestima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ne woman and another”。爱,会让人高估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的差别,高估她的价值。如果没有这样的“高估”,人的爱可能就跟动物没什么区别了。旁观者可能会 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一棵树上吊死?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能谁也脱不了爱的诅咒。 从 进化和适应的角度看,这似乎没什么好处,如果为此自杀或杀人,得不偿失啊。然而,为此而丧失的生命不计其数,几乎天天有。这么普遍的心理现象,必然有“意 义”。什么意义呢?第一,长期配偶关系的需要,漫长的后代发育及养育的需要;第二,专注于特定的对象,能减少能量和时间的无谓消耗,好比小猫钓鱼。 另一种爱,对领袖的爱,对宗教领袖的爱,原理也差不多,都是盲目的,只看优点,无意识地忽视缺点。譬如,看看下面这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8831do=blogid=526208 【在 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抗日战争,小日本怕他,恨他;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国人怕他,恨他;中苏较量包括珍宝岛事件,俄国人怕他,恨他;中印战争,印 度人怕他,恨他;狗汉奸们,怕他,恨他!建国后,高瞻远瞩,勒紧裤腰带搞两弹一星,让西方列强胆寒,几十年不敢再来践踏中国!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 有谁可比?中华民族大英雄的桂冠,舍他其谁?】 当 年的Nazi对Hi,现在的朝鲜人民对K家,都是这样的感情,他们认为,没有Hi或K家,国家就完了,人民就死光了,土地就被占领了。当然,盲目是有好处 的,如果人人都头脑清醒,没有团结一致的力量,整个群体就有问题。这似乎,有点group selection的味道了。确实有点,有些时候,group selection与自然选择或性选择并不矛盾,而是自然选择的一种表现形式。关于这个,譬如原始的爱国主义,我前面说过不只一次。 事 实证明,盲目的崇拜也是自我保护的手段。不管以什么方式,什么卑劣的手段,群体的alpha male一旦产生,就应该顺从他、崇敬他,否则就会引火烧身,自身难保。过去的历史反复证明,挑战权威、怀疑权威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因为不是谁都有能力 成为alpha male。 总 之,宗教中的爱和配偶选择中的爱,都是盲目的,(删掉三个字)听不得别人的反对意见,也不是能被事实说服的。在极端的宗教宣传中,异教徒就应该滚出默罕默德的土 地。在我们曾经的宣传中,反对Chairman Mao(CM),就是“阿猫阿狗”,就是牛鬼蛇神,就没有理由活着。这样的宗教狂热,看看当年的红卫兵,看看上面的那篇文章,就已知大概。 如果没有CM,中国早就被日本灭了,早就被美国灭了,早就被苏联灭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CM呢?
2774 次阅读|51 个评论
向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钻桌子底
热度 15 wangdh 2011-12-14 12:53
向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钻桌子底 (王德华) 与国际朋友聚会闲聊,听来一个故事。 说是在一个小型学术会议上,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听报告。屋子很小,前面是投影仪的幕布,通往门口的路只能是从放置投影仪的桌子后面转过去,顺着屋子墙边出去。这位大牌科学家估计有事情要出去,他采取了另一条捷径,从桌子底下爬出去了。他出去后,有人说,知道刚才那位是谁吗?他可是诺奖获得者。大家赶紧钻桌子底、爬出去吧,向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如果您想获得诺贝尔奖,就向他学习)。大家自然哈哈大笑。 朋友接着介绍说,这位诺奖获得者很传奇,他的简历上列举了多个冠军奖项,如硬币游戏(大意好像是,利用弹性将一枚硬币弹向另一枚硬币,不知道是什么游戏),最后一条是: xxxx 年,获得诺贝尔奖。(注:没有查到Tim Hunt 的完整简历,不确定是什么比赛的冠军)。 (注:经核实,这位诺奖获得者是2001年的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英国科学家R Tim Hunt, 获得诺奖的原因是:发现了控制细胞分裂的蛋白质分子)。 故事很有趣,也很耐人寻味: 1、 科学家不是怪兽,也有很多爱好。业余爱好照样做得不错。这位诺奖获得者,好像科研成了“业余爱好”了。科研做到这个分上,多让人羡慕。最近央视上经常有各种“达人”亮相,金光大道上挖掘的那些充满百姓情怀、纯朴憨厚的农民歌手,很受欢迎。 2、 荣誉不是炫耀的,是敬仰的,是羡慕的。诺奖获得者出会议室,不需要陪同,不需要让路,不需要特殊照顾。有荣誉,不见得要摆谱。在中关村早上上班的时候,经常看到数学家王元,总是那身整洁的便装,手里提着个类似买菜的布袋子,有时候夹着一些文献材料;也偶尔遇到吴文俊老先生在院子里走动。如果不认识的话,外人看不出他们是“大科学家”、是“院士”。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也经常见到一些大牌的科学家,在听报告的时候也是很随意坐在听众席上。如果报告开始了,会悄悄地弯着身子在地毯上席地而坐,等报告结束后,再站起来找个位子坐下来。似乎亚洲人比较喜欢崇拜名人,记得在日本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的时候,瘦素 (leptin) 的发现者之一美国学者 JM Friedman 教授做了专题的特邀报告,听众自然很多,报告结束后,请教的听众排了很长的队,我也在队中,最后也没有轮到。当然学术界是有些规则的,研究水平高的在国际上自然有不少熟悉的同行,交流起来也容易。如果自己的学术水平差得很远,请教都很难,机会也不多。 再写点国内的经历。记得是中科院建院50周年纪念会,大会邀请了李政道作大会报告。那阵势可是了得,前呼后应,从进入会场到上演讲台。报告结束后,简单回答几个问题后,又是前呼后应,一阵骚动,护送、追随直到走出会议室,会场才平静下来。 崇拜名人,崇拜不同领域的名人,与本土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崇拜不见得是坏事,礼节多不见得不好,尊重和敬仰不见得就迷信。所以,理性思考很重要,明辨是非的能力很重要。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10452 次阅读|18 个评论
旗帜鲜明地反对SCI崇拜和鼓励发表SCI论文不是对立的事
热度 1 jitaowang 2011-11-10 06:51
再做一次标题党. 并附上 支持 博文的几个评论与回复: 发表评论 评论 ( 3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ٱ� unfa 2011-11-9 21:39 教育部胡扯!! 博主回复(2011-11-10 06:33) : 难道你赞成"SCI崇拜"等流行病吗? 我可以明确举例说明Nature上也有错误的论文发表, 更不要说其他(包括国内). 按照目前的某些规定, 只要发表, 不分是非真伪, 一律吹捧上天, 还发奖励1万或几万, 能行吗? 删除 回复 �ٱ� qiaoqiao1980 2011-11-9 17:39 我一直认为教育部是说一套做一套的。 博主回复(2011-11-10 06:21) : 我还是相信教育部也看到"SCI崇拜"等流行病等的危害一面. 最可怕是砖家也卷入其中形成"泥石流" (参见我的前一篇博文). 删除 回复 �ٱ� wgq3867 2011-11-9 07:49 不过是贼喊捉贼罢了 博主回复(2011-11-9 08:07) : 这个改进方向是正确的. 我支持.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40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崇拜是科研工作者的脑瘤
热度 49 cwufp 2011-9-17 09:23
崇拜是科研工作者的脑瘤
崇拜,在中文维基里没有解释,只是列出了各种崇拜,譬如,个人崇拜,金钱崇拜,权利崇拜,估计是太难准确的表达中国人的崇拜。 在英文里,崇拜的说法有很多,大多与喜爱、热爱相近,有两个词的解析接近于中国人的崇拜: apotheosis , to lionize. 一个是尊为神,另外一个是巴结名流,名物等。 中国人一直被教育成一种崇拜动物,从普通人的崇拜皇上到崇拜英雄,到知识分子的崇拜名利,到崇拜清正和气节。 最近几十年,中国知识分子从被教育崇拜那些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过贡献的英雄,在模棱两可的偷换概念间推而广之被教育崇拜院士,再到现在的被教育为知识的创造做出过贡献的人,也就是现在的那些大牛,而他们要被崇拜的直接理由所能提供的证据就是发过高影响力杂志上的文章或者直接就是高水平的文章,因此,杂志也成了崇拜的对象。 众所周知,科学是批判的学问,批判的前提是至少要平等,而深入的批判是俯视,正是这个角度看问题才是科学研究展开的起点。 我们一贯的教育是英雄的千里马作为榜样,灌输一种崇拜,而立英雄的人就是伯乐,千里马需要崇拜,伯乐更需要崇拜。在科学上有了可以崇拜的千里马和推出千里马这个偶像的领导,批判就显得那么不和谐,是不符合政策的,显然是该遭到唾弃的。 武夷山老师刚才的博文“埃歇尔的画有待深入挖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87223 中看到了很多的爬虫,在偶像或者一个物品底下崇拜的人,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其实也就是这些爬虫。崇拜的就是那本书,也可以是那本手稿。 官僚政治的策略就是不断的推出崇拜,这符合统治和管理的基本模式,会减少很多反对和批判,权力的随心所欲是他们追求的状态和境界。 而科学如果没有了批判,就意味着死亡。一个科学工作者如果已经有了崇拜的信条,无论你崇拜什么,不管你怎么辩白,都在向大家宣告你放弃了批判,无异于长了脑瘤,科学生命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是一个皮囊。 在任何位置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到了一定位置就希望有对自己的崇拜,不知不觉中就会利用各种资源制造对自己的崇拜。大家一直在讨论的也就是崇拜,要不要崇拜以及如何崇拜的问题,这就是科学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原因。 在任何社会,知识分子之所以是社会的中坚,是社会的脊梁,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崇拜的情结,一直保持着批判,不管是对上还是对社会;一旦失去了批判精神,一个没有挺直的脊梁骨的知识分子与一条哈巴狗没啥区别。 什么时候学会尊重和平等,坚持批判的精神,切除崇拜这个脑瘤,知识分子才是健康的,科学才是正常的,社会也是一个有脊梁的社会。 刚才看了几位博友的文章,忍不住写下这几句。 即便是这样堪当栋梁的参天大树,离开那个地方也不能生存,也会被一阵风雨推倒。
10183 次阅读|134 个评论
闲话“有神马用”
热度 14 boxcar 2011-4-20 08:02
翟远征博友的新博文 “你研究的东西有神马用?”【 1 】勾起了我的兴趣。自从互联网的天空飘过了“神马都是浮云”之后,“神马”一次取代了原词“什么”迅速蹿红网络。这么个笔画数多了将近 1 倍的词写起来很麻烦,但用拼音输入并不费力。不知道大家对“神马”的用法有没有深入发掘,反正我这次看到“神马用”的时候很有感觉,头脑一热,赶紧决定写这篇短文。 “有什么用?”是经常人们在做事的时候经常要被追问的一句话,处于学习和研究状态的人,被追问的次数尤其多,而且不但旁人会追问,我们自己也经常会扪心自问。现在好了,“有什么用”被“有神马用”取代了,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居然迎刃而解,我们只需要做一个选择题:是有“神”的作用,还是有“马”的作用,还是真的有“神马”的作用就行了。照这么看打错个字整出来的“有神马用”是一个非常精妙的误会。 “神”、“马”和“神马”的作用,真的大不相同。分析如下: ( 1 )“神”,可以让人敬仰和膜拜,通常情况下,其用处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远大于物质层面的实用价值(至少无神论者会这么看)。不过,如果换在有神论者的立场,“神”的作用是巨大的,远非人力可及。信与不信,将决定“神”的作用。 ( 2 )“马”,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那里,作为一种大家畜,可以作为交通工具骑乘代步,可以帮人拉车,可以养着当作宠物,名贵纯种的高头大马还可以用来炫耀身份,最困难没东西吃的人还可能把最不济的那批马杀掉吃肉, …… 总之,马是实实在在地有用。 ( 3 )“神马”,自然非寻常之马,是成了“神”的“马”,或者具有“马”的外观的“神”,通常存在于传说和人们的想象之中,所以“神马都是浮云”。试想,一团浮云飘过,往往只会在展示一下空中美景的同时遮住片刻的阳光,其他的作用就看不到了。 回到学习和研究“有神马用”这个最初的话题。有些东西,有“神”的作用,例如我们学习的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最后会成就一种对科学的信仰,很多人会因此认为科学是万能的,“科学”的大旗指向哪里,就跟到哪里。如果能以一句“我研究的是科学”来回应“有什么用”的问话,那么这种研究至少拥有“神”的作用。“马”的作用很好理解,各种各样的应用技术研究结果和实用技能的学习,都有这样的作用,不用我说,大家都懂的。“神马”的作用比较有意思,应该是崇高伟大的同时还要看似有用,不太好说明。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譬如 CNS 文章,会让众人顶礼膜拜、趋之若鹜,作者也从此非同凡响,以至于被“神化”;不过,据说 CNS 上也颇有一些文章虽然很吸引眼球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感到很 Hi ,但却“不好用”,那就只能是高高在上的具有“浮云”本质的“神马”了。 分清楚自己的研究和学习的东西到底有“神”、“马”抑或是“神马”的作用,可以帮我们找准自己的定位,给自己的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 参考: 【1】翟远征:你研究的东西有神马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8437do=blogid=435127
个人分类: 科研|5247 次阅读|34 个评论
扼杀强人与强人崇拜 中国人无法跳过的坎
chrujun 2010-10-24 22:49
中国很难出现一位强人,在各个领域都如此。枪打出头鸟,中国人对强人有一种自然的扼杀冲动。因此,中国出现强人是概率非常小的一件事,中国缺少培养强人的机制和环境。中国人在科研领域没有多少作为,与扼杀强人成长的环境有关。一个显然的例子是,每到评院士的时候,往往是院士的同事积极举报院士候选人。 令人奇怪的是,中国人又有崇拜强人的传统。一个人一旦成为强人,他就会获得数不清的崇拜和拥护。毛泽东就不用说了,被N次宣传一句顶万句。 院士对中国科研资源分配的巨大权力就是强人崇拜的具体体现。本来院士是一个荣誉称号,但一旦评上院士,就意味作戴上科研强人的标签。于是,院士得到了很多本来不应该有的盲目崇拜和拥护。试想,如果中国人对包括院士在内的强人有天然的质疑精神,强人们会呼风唤雨吗。 由于成为强人有如此巨大的好处,很多人一心想成为强人。肖传国为评不上院士恼羞成怒,雇人对方舟子等人大打出手,绝对不是看上了院士的荣誉。而是看上了院士所带来的利益,和被人崇拜获得的巨大支持力。 在中国,成为强人很难,因为有无数因素在时刻扼杀强人。但一旦成为强人,就可以呼风唤雨,一呼百应 。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27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崇拜,距离好远
liangqunlu 2010-10-10 15:26
我崇拜好多人。 今天刚认真的整了一下我的微博,加了很多明星。可以坐在电脑前看着他们的生活。 崇拜喜欢的力量其实很大的。会慢慢的改变自己。 会刻意的去用他们代言的东西,会认真聆听他们的话,会把他们经常挂嘴边,会掠过别人的态度去看他们,会学习像她们那样开朗,那么有活力的活着,会学习她们那样看得开,活的自由。 但是,我一直也没有在希望收集她们的签名或是很强烈的愿望去真实的看一下她们。 好像潜意识里,我并不认识她们。真是碰到了,我估计连句,我崇拜你,都不肯说出来。但是,看到他们在荧幕上,我就觉得很开心。 这很奇怪,我也很奇怪。我想,这其中的问题是,距离感吧。我不疯狂,但是我会着迷。 喜欢崇拜也是有理由的,人家真的很多方面就值得观看,值得着迷。 可是,这样的,一种崇拜式的喜欢,与我就有距离感。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我也有很多崇拜的,喜欢的。 感觉这几年,改变自己的,程度较大的俩人。 性格上改变的那同学,以前也写过一些。到现在为止,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他有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 另外一同学,是做研究上的改变。想说的很多,有很多想说,可是,我却是警告自己什么也不能说出来。 他就像是一道风景,让我着迷。在人群中,总是会注意到他。想起他的时间,比别人多很多。也懊恼经常在狼狈的时候,碰到他。也经常逻辑不清晰的被他批评。也很多时候,碰不到他。也偶尔的懊恼,注意力停留在这儿。 不知道下次如果听说他有了女朋友,是不是就是我要的答案。我的迷恋,我也想努力一把,可是,好像怎么着都不合适。不知道怎么做,更害怕去碰触答案。 如果真的有缘分的话,什么也不用瞎想。如果没有,更不用多想。只要祝福就行了。 算是告一段落吧,我得想通~
个人分类: 生活|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师是让我们学习的,而不是让我们崇拜的。
jeweliu 2010-7-12 21:59
坦白的讲,我以前是很喜欢数学的。小学的时候,几乎每次考试数学都是第一名,也参加数学竞赛,还拿过奖,即使到了中学,数学也是我的强势科目。所以到了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就选择了数学专业。(那时也不会报志愿,其他专业也不了解) 到了大学,那么多数学课程扑面而来,一门比一门复杂,一门比一门难,再看了一些数学大师的简介,书里说的牛顿、高斯、欧拉、阿贝尔、伽罗瓦等,都是属于天才式的人物,自己小人物一个,哪能学好数学呢,心里彻底凉透了。 以后勉强考了研究生,毕业后又混入了教师的队伍,不得不逼着自己继续学习数学了。对那些天才数学家们也不得不再了解了解,毕竟现在的大部分数学知识都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 了解的越多,感触就越多,至少有一点就是我这篇博文说的:大师是让我们学习的,而不是让我们崇拜的。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吧。阿贝尔可以说是个天才,他只活了26年8个月。但“他给数学家们留下了够他们忙上500年的东西”(埃尔米特说的)阿贝尔当时的教育体制并不比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优越(从这里看出,差的教育体制下也会出现大师,当然这需要一些条件)。16岁时,阿贝尔开始私下阅读,并很快就透彻地领会了他的前辈们,包括牛顿、欧拉和拉格朗日的伟大著作。从那以后,真正的数学就不仅是他的严肃工作,而且是使他入迷的爱好。若干年后,有人问起他怎样设法这样迅速地进入了第一流的行列中,他回答:“靠学习大师们,而不是学习他们的学生。” 这段话让我醍醐灌顶。苍天啊,我知道的太晚了。以前,我光去崇拜那些大师了,根本没有通过读大师的著作去学习大师们。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我想读大师们的著作,也找不到啊。就是现在,我想找找拉格朗日的著作,也不知道从哪里去找。连大师做了什么工作都不知道,怎么能成为大师呢?(一不小心暴露了我的野心,可这也只能意淫一下了,自己都一大把年纪了,即使找到了大师的著作,还能看进去吗?) 向大师学习,而不是向大师的学生学习!我连大师的学生都算不上! 真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从小就可以很容易看到大师的著作,比如: 高斯:《算术研究》 拉格朗日:《分析力学》 拉普拉斯:《天体力学》 哈密尔顿:《光线系统理论》 阿贝尔:《论方程的代数解》 ……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4421 次阅读|4 个评论
挺毛派也有不同看法的紅教
jiangjinsong 2010-6-21 19:47
看到魏德東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在北美開始興起了以毛主席為崇拜對象的紅教 感到很好奇 網上搜了一下 果然有位移居加拿大的顏賓先生2005年創立了紅教 距今才有5年時間 絕對是一個新興宗教 我看了一眼 感覺很粗糙 過分政治化了 最有意思的是 他把江青、劉少奇、林彪、鄧小平、宋慶齡等 一大堆很難想像彼此會和平共處的人 都放在一起作為崇拜對象 這位紅教創始人好像除了江青之外 沒有把四人幫其他成員封為神 我估計他的立場與那些極端的左派可能還是有點差距 總體看來夠嗆 應該沒有什麽發展前途 下面是一些介紹的鏈接 僅供參考和研究之用 紅教創始人顏賓新浪博客 (新浪怎麼能讓他博客長期存在而不刪呢?看來中國宗教政策真的放寬了許多。) 红教 基本教義、制度、儀式、創始人 红教 的神祇名單當中包括了我們凡人認為互相會掐架的各位神仙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5102 次阅读|6 个评论
供奉毛主席塑像的高達11.5%?
jiangjinsong 2010-6-20 20:39
蔣科學按: 我知道中國民間有不少人把毛主席當作神靈崇拜,但是,沒有想到比例如此之高?這在政治上、文化上意味著什麽?值得深思。 毛泽东信仰的现象解读 来源:中红网 作者:上海大学教授李向平   2008年,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曾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40个城镇进行居民宗教信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在家中供奉祖宗牌位的是12.1%, 供奉毛主席塑像的是11.5% ,供奉佛教塑像的是9.9%,供奉财神和土地爷的则分别是9.3%和8.8%。 这说明,当代中国人在普遍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从来也没放弃过对信仰问题的探寻。在这些探寻之中,祖宗崇拜与圣人信仰,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虽然这两大信仰,乃自古迄今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但在历经了30年改革开放之后,它们无疑是具有了新时期精神生活的新内涵。特别是其中的毛泽东信仰现象,可说是事关中国变迁、权力民主、民族强大、精神关怀、社会正义,甚至涉及对改革开放的价值评价诸问题,使每一个中国人不得不正襟危坐。 毛泽东信仰 在当代中国人的信仰之中,对毛泽东的信仰和崇拜,应该一直是非常奇特的信仰现象。它源自传统儒教对圣人的崇拜和信仰,并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这一信仰、崇拜的文化基础。但是,正因为传统的儒教,可以分为政治儒教、哲学儒教、伦理儒教、生活儒教和宗教儒教若干层面那样,儒教对于圣人的崇拜和信仰,同样也与政治、哲学、伦理、生活、宗教紧密相关,从而使圣人信仰或圣人崇拜渗透这些重要内涵。所以,当代中国人的毛泽东信仰现象,同时也源自于当代中国人对30年改革开放在文化、信仰层面的认同与争议。 1980年代,文革结束后的那几年,毛泽东走下了神坛;30年之后,毛泽东再次登上了神坛。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民间神庙、土地爷、灶王爷的祭祀礼仪之中,随处可见人们祭奉的毛泽东像。有的地方,干脆就挂出了毛主席神庙的招牌。人们想升官、求发财、保平安、考大学、希望生活安定,乃至于整治腐败、以清官自勉,也要求祀于、祈福于毛主席。 不可讳言,在这种信仰方式之中,深藏着中国人对于毛泽东一代伟人的敬重和怀念。然而,在毛泽东信仰之中,人们烧香、上供、叩头、跪拜、行礼,各种崇信方式,无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理想要求和正义批评。特别是在触及、事关人们对社会变迁、贫富分化、生活中的不稳定现象的各种议论之时,毛泽东信仰几乎就是一种正义和批评的化身,似乎成为了一个价值标准,再次成为社会舆论中象征着正义、公平、贫富均等的精神符号。 伟人信仰的私人化 权力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生信仰的不确定性,常使中国人心存双重忧虑。既想依靠权力政治来消解人生信仰的不确定性,亦想寻求人生信仰来表达对权力政治的批评和超越信仰经纬的是外在文明的合法性,权力统理的则是个人内在精神的稳定与表达。这一对矛盾关系,依旧还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之中。 于是乎,即使是一种信仰,也会内涵了太多太多的社会权力关系,衍生了太深太深的现实欲求。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权力的人,他们在毛泽东信仰现象中的关系变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大抵就是复杂而丰富的毛泽东信仰现象。 一般老百姓,他们信仰毛泽东,无非是祈福祈健康,求财求运保子孙,求得大人物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在渗透了其他现实欲求的信仰方式之中,其毛泽东信仰现象,可能就会包涵了对政治、权力、地位的欲求,包涵了对理想的期待或对时代的批评。尤其是那种结合了现实欲求的信仰方式,往往会把信仰置之于非信仰的层面或权力关系之中,借信仰说事,用权力表达,使信仰变形。 这种信仰方式,一种是朴素的感情需要,一种是刻意的权力矫情。可怜的老百姓多属前者,有身份、学问的人多属后者。还有一种,则可能是宗教信仰的替代品,以及从中生产的民族精神认同。 相关的问题是,毛泽东信仰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象征、社会现象?它能够说明当代中国人在探寻、建构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呢?圣人、保佑、灵气、风水、祖坟、升官、发财、健康、平安。这种信仰的神秘方式,如微波荡漾在心底,似象征隐喻了社会的变迁,同时也能转化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认同格局。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无论是个人抱负的伟大实现,还是治国家平天下,毛泽东都是一个大人物;无论是升官还是发财,毛泽东也是一个值得崇敬的偶像。所以,在韶山故居、毛家祠堂,在韶山虎歇坪山头的毛家祖坟,祭拜的人群络绎不绝,身心虔诚。可是,在权力场域之中,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和思想冲突之中,那些信仰的目的则是重重叠叠,用心不一。就其社会学意义而言,这种以毛泽东信仰或崇拜为象征的信仰方式,无一不被信仰者个人的欲求所遮蔽了,最根本的则是个人信仰的私人化。尽管当代社会中触目可见毛泽东信仰,但是在信仰者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他们始终缺乏联系,一种社会的关联。一方面,传统的乃至当代的圣人信仰、伟人信仰,本来就是极其个人化的一种信仰方式。另一方面,则是这种信仰方式从来就没有一种得以成为群体信仰的社会空间。此当为社会缺席,宗教何在的政治社会学实质。谈宗教无用,讲信仰尚可。因为信仰的社会学本质,是仅仅对个人的关涉,个人的精神关怀。 这就是毛泽东信仰现象的社会学本质的所在。层累造成的中国人的私人化信仰结构里,信仰仅是私人的;如果这种私人化的信仰欲求,变成一个社会的公共信仰,就唯有依靠信仰者个人的摇身一变,具有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那么,这一私人的信仰,就有可能成为天下的公众信仰。私人的不要紧,关键是如何把自己做成一个有身份、有信仰的个人。
个人分类: 怪力亂神|2701 次阅读|4 个评论
“欣赏内涵”还是“崇拜外表”?
boxcar 2010-4-17 19:16
这篇博文的标题其实是我前段时间(4月4日)在武夷山老师的博文【1】后面写的评论中的一句话。在读完了那篇博文、并读到吴飞鹏老师一楼的评论( 我很奇怪,都以得诺贝尔奖为荣,尤其是中国人,渴望至狂烧,却毫无尊敬诺贝尔本人的思想。我不怎么尊敬诺贝尔奖得主,却很尊敬诺贝尔本人,包括爱迪生,袁隆平;也尊敬没有得奖的牛顿、佩雷尔曼;当然啊,也尊敬得过奖的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我尊敬的是这些人本身,并不是他们得了什么奖。 )以后,我突然想到,其实我们在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不但观察的方式和角度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对其了解的深度和认同的程度更是千差万别。对于我们身边的平常人自不必说,就算是对那些离我们很远很远、难以望其项背的名人大家,我们通常也要在欣赏内涵和崇拜外表之间做个选择。 认识一个人的过程,通常都是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这是正常的认知规律,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外表的印象都该是最先形成的。我在这里所说的外表,并不仅限于一个人的外貌和装束,还要包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的一些实的虚的附属品,包括各种头衔和身份的象征等等。对于名人要人,普通人很难有机会直接接触,所以对这些大人物的了解通常需要借助远距离的观察,以及各种媒体(既包括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的报道。由于进行报道的媒体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会对被报道者做出若干包装或加工,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高大而完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崇拜外表的现象,对影视明星、商界巨子如此,对学界牛人、政界高官亦然。 对一个人认识到什么程度,通常要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分析,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保证在远距离了解全貌和零距离接触细节。在时间很有限的情况下,对人的认识可能主要看的是第一印象;在空间跨度不足的情况下,要么因为太远使形象变得模糊,要么因为突然拉得太近而只注意了若干细节却难以顾及全面。如果某人给其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极好,远观形象异常高大,表现出来的若干细节详情也非常好,甚至在文章、演讲或访谈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境界也很高,那么这个人往往会成为被崇拜的对象。有时候,人们可以崇拜一个人到迷信的地步,此时会产生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种迷信不一定是源自对于这个人的行为真正的了解和对其思想透彻的领会,可能仅仅是因为外表,许多权威或许就是这样躲一个精心包装的华丽外表下欣然接受着顶礼膜拜。 事实上,对于外表的崇拜或许早已入深入到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我们去市场买菜,大多会挑拣外观好的,买黄瓜一定会选择订花带刺、匀称挺直的,买白菜肯定也不会选择带有虫子眼儿的;我们在日常交友,多半对相貌堂堂的男士或者美丽动人的女士青眼有加,可能会对相貌平凡的人无动于衷。在科研工作中,我们会格外看重由著名学者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工作,或许会轻易略过了某个科研明日之星发表在一个寻常专业期刊上的新观点。在学习中,我们可能会积极学习并实践那些成绩斐然的学生介绍的经验,未必会认真思考这些经验在自己身上是否适用;在报考高中的时候,绝大多数家长和同学会关注要报考的学校的升学率、考取名校的比例和除了多少高考状元,全然没有不注意这些财大气粗的学校在中考招生的时候下了多大的力气去到周边市县挖状元苗子。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认真钻研将要报考的导师的头衔有多么多、多么高,却没有留心在其门下的弟子需要几年毕业、是被认真指导还是处于放羊状态。 一个真正富有理性的人,应该懂得积极主动地欣赏内涵,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外表。欣赏内涵,就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并理清头绪,尽量弄清楚你所面对的人或者事物的一些内在品质,吸收那些你感兴趣的那些精华,并对那些浮华无比、抑或寒酸非常的外表的产生原因有一个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会欣赏内涵的人,通常不至于被靓丽的外表所蒙蔽而发生盲从或迷信。正如我在第一段引用的吴飞鹏老师的那段话, 以得诺贝尔奖为荣,尤其是中国人,渴望至狂烧 其实就是一种外表崇拜,诺贝尔奖的宗旨 诺贝尔的思想 和众多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无论得没得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与学术成就,才是我们需要欣赏的内涵。外表就如青春的面庞,可能会老去,内涵如同陈年佳酿,是深藏的精华,或许历久而弥香。 ~~~~~~~~~~~~~~~~~~~~~~~~~~~~~~~~~~~~~~~~~~~~~~~~ 参考: 【1】武夷山: 您佩服哪一类人?(外二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706
个人分类: 社会|7790 次阅读|16 个评论
我不崇拜毛泽东,但是我喜欢读他的书
大毛忽洞 2010-4-14 22:30
我不崇拜毛泽东,但是我喜欢读他的书 文革时期, 我们乡下没有什么书, 只有毛选可读, 因此,我是读毛选长大的。 毛选也是我的哲学启 蒙 老师, 也是我的典故启 蒙 老师, 也是我学习排比句法的启 蒙 老师。 毛泽东是从劣势起家的, 这一点对于非二代式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毛泽东早年的文章, 对社会看得十分透彻, 能把洋理论和中国的(农村)土情况, 完美地结合起来, 最著名的论断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早期的文章, 是真正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毛泽东对于不同层次的人, 讲不同层次的理。 用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 我们期盼的东西就要来了: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进城后, 毛泽东再没有写出什么好文章, 因为用权力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没有必要再费力来讲究逻辑和修辞了。 毛泽东也讲究辩证法, 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因此,我不崇拜毛泽东, 但是我喜欢读他的书, 特别是他早年处于劣势时写的文章。 对于开创 非二代人生的人来说, 读点毛泽东早年的文章是绝对有裨益的。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3719 次阅读|5 个评论
原始崇拜与人和自然和谐
gracelore 2010-3-2 21:07
原始崇拜来自畏惧或者向往,原始地区低下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那里的土著利用自然给予自己的一切来满足生存需要和繁衍。在漫长的与自然的磨合中逐渐与自然融于一体,一般只求满足需要,而并不贪婪。 也许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原始的生活方式正因为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而走向毁灭。落后是脆弱的,但同时这些地区是和自然最和谐的。 因为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人的欲望被大大满足,而贪婪肆行。当敬畏与崇拜被霸占取代,当自然成为了被宰割者,离自然的反击已经不远。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然是迫在眉睫,当力行节约,不求贪婪! (迷恋原始崇拜与人类宗教史,望有高人指点一二)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2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蛙祭
李丕鹏 2010-3-1 20:52
文 / 南轩居士   离开农村住进城里,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好多年没听过蜻蛙的叫声了。前两年乔迁新居,楼北是一所学校,操场和两口大水塘就在楼下。夏天一到,蛙鼓阵阵。特别是月明星朗的夜晚,那蛙声一直要叫到第二天清早。睡梦中仿佛又回到了农村的田园风光。   农村的初夏,天气凉爽,景色宜人。一到夜晚,辛勤劳动了一天的乡亲们吃过晚饭,到生产队里记了工分,总要到祠堂前的草坪上,大家聚集在一起谈农事、拉家常、讲笑话,释放一天的疲劳。我们一群孩子,嬉闹于大人中间,玩捉迷藏、杀野战。大人们说了些什么,我们一点也不关心,倒是那村前刚栽插上水稻的田野里传来的阵阵蛙鼓,使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入夜,不知是哪只蛙王先开金口,其它蛙们也一只接一只地歌唱起来。我们玩累了,坐在祠堂廊檐下的长条石板上倾听,那蛙群也象有组织有指挥似的,一阵一阵的叫着,仿佛在进行一场气势恢宏的大合唱。   我们疯狂地玩,喞喞喳喳地闹。大人们厌烦了,便指责我们:吵什么吵?就象蛤蟆吵垒!开头我们还不知道蛤蟆吵垒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一次清早去上学,路过一片刚刚耙好准备插秧的水稻田,那田里成群结队的蜻蛙蹦跳着、欢叫着。最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有上百只蜻蛙象叠罗汉一样聚在一堆,形成了一座蛙的小山,四面八方的蛙们还源源不断地追赶过来,一只一只地拼命往上爬,那叫声简直吵翻了天!我们还发现,蜻蛙的叫声不是从嘴里发出来的,而是鼻孔两边的气囊。气囊一鼓一鼓,象吹气球一样,每鼓一次,就会发出悦耳的响声。   村子前面有几口大池塘,塘岸边长满了藁草。草丛里是蜻蛙藏匿的好地方。没人在塘边的时候,草丛里的蜻蛙会发出阵阵叫声;一旦有人从塘边经过,蜻蛙便会扑嗵一声跳进水里。有时塘岸的东边和西边各有一只蜻蛙在一唱一和地叫,东边一声喊,西边一声应,那声音独特,格外好听。这是公蛙在向母蛙求爱。循着叫声,两只蜻蛙会慢慢靠近,最后会亲热地拥抱在一起。我们曾经看过一只身材肥硕的蜻蛙背着一只身材较小的蜻蛙在慢慢爬行,或两只蛙躲在草丛里交配。体大的是母蛙,小一些的是公蛙。世界上的动物大概也和人一样,在求偶交配的时候总要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坠入情网的蛙们浑身油光水滑,风情万种。   蜻蛙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强的。惊蛰一到,冬眠了好几个月的蜻蛙纷纷从洞穴中爬出来,享受阳光雨露,捕获昆虫食物,大概过一个月便养得膘肥体壮。它们交配过后,母蛙便会到水塘边沟渠里产卵;太阳一出,天气暖和,便会孵出很多很多的小蝌蚪来。去上学的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汪汪、一片片黑压压的只有米粒大的小蝌蚪在游动。好奇的孩子们会拿来玻璃瓶,将小蝌蚪养起来把玩观赏。   小蝌蚪生长很快,先长出两条前腿,再长出两条后腿,最后尾巴慢慢萎缩,半个月功夫就能爬上岸去。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说:蛙是中国原始时代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之一。从表象上看,蛙的肚腹与孕妇的肚腹一样浑圆膨大;从内涵上看,蛙的繁殖力很强,一夜春雨便蝌蚪成群。所以,蛙也被看着是神秘生殖力的象征,而受到敬仰和崇拜。于是,在神话中,我们民族的母亲便被想象成一个蛙女,这就是女娲。其实,女娲造人和补天的故事,便正是从蛙的形象延伸演变出来的。(易中天:《中国的男人与女人》)小时候,我们没有看过易中天先生的书,更不懂得蜻蛙是中国原始女性生殖崇拜的图腾和象征;但老师给我们讲过,蜻蛙是人类的朋友,它能捕捉害虫,我们要保护蜻蛙。   可我小时候却干过捕杀蜻蛙的事情。   蜻蛙的种类很多。我们家乡见得最多的是那种水稻田里的小土蛙。早稻收割过后,成群结队的小土蛙在留有禾茬的田里捕食蜒虫,我们便拿了竹片去扑打蜻蛙。村里家家户户都养了鸭子,小土蛙是鸭子的最好饲料。一放学,母亲就催促我去捕捉蜻蛙。鸭子吃了我捕捉的蜻蛙,长得特别快。因此,我经常受到母亲的表扬。   蜻蛙还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特别是那种体形肥硕的虎纹蛙,我们家乡叫老蛤,肉质细嫰,味道鲜美,目前在菜市要卖十几元钱一斤呢!   我们用长长的竹杆去钓老蛤。钓老蛤的方法与钓鱼不同,不须用钓钩,只在钓线上绑一只活的小土蛙就行。小土蛙随着钓杆的晃动一跳一跳,老蛤不知是人下的钓铒,一个扑腾,咬住小土蛙不放;钓者只要一手举杆,一手伸出捞网去托,老蛤就落到了捞网里。另一种方法是晚上用松明火去照。老蛤怕火,松明火一照,它就乖乖的匍匐不动,只管伸手去捉。有时一晚能捉好几斤。   当时我们就有点不理解,老蛤咬住小土蛙被钓杆提起也不松口,怎么这么愚蠢?再则,它残食同类,似乎应该被人们捉来当菜肴。   蛙类中有一种形象丑恶的蟾蜍最使我们讨厌。蟾蜍体型肥硕,浑身乌黑长刺,面目可憎,我们叫它癞蛤蟆。癞蛤蟆一般生活在墙头屋角的阴暗处或村子中间的臭水沟里,一经发现,孩子们就用石头去砸。可我们却不知道,它是蛙类中最能捕捉蚊虫的高手;它肚子里的毒液,是难得的名贵药材!   由于人类的捕杀,现在农村的蜻蛙越来越少;特别是农药的使用,很多幼蛙被杀死。倒是我住处后面的校园里的蛙们,没人去管它,似乎一年比一年多,蛙鼓也就越来越热闹了。   蜻蛙是人类的朋友,大家都来保护蜻蛙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 崇拜症 科学家“不撒谎”
xupeiyang 2009-9-17 09:42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436.shtm 两院院士揪心科学家底线降至不撒谎 科协欲当学术腐败审判官 在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参会记者小魏意外发现,每位与会人员的资料袋里,多了一本《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手册中包括《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和《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 同样让媒体警觉的是,与往年的安排有些不同,这一论坛被放在了年会开幕式之前。整整一天时间,20余名两院院士和美国科学家展开了激烈讨论,一起会诊当前频频爆发的学术不端流感。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的把脉言辞犀利,他历数当下科学界存在的13种违反学术道德的不端行为:论文造假、抄袭愈演愈烈;靠拉关系争项目和经费;评审成果造假;伪造学历及SCI引用查询证明;报奖搞包装、搞运作;为应付评估检查集体做假;搞应试科研;部分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利益化等。 随后, SCI崇拜症遭到与会专家集体炮轰 。 杜祥琬院士认为,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我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现在只能算一篇论文,按照现在的学位标准可能连硕士学位都得不到。这就启发我们反思,对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该如何掌握。 杨乐院士对20多年来我国科研体制思路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科研管理的模式偏重于定量化,过分强调SCI影响因素,但是这可以作为某一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杨乐看来,科技界的高水平学者,如果每五六年能够做出一项推动国家进步的项目,比每年都发表若干篇SCI论文更有意义,所以必须转换观念,使科研树立正确的目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则呼唤给基础科学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个故事让他记忆犹新:在北京某研究所,一个科学家本来做得很好,因认定另一个方向更重要而转了领域。可事与愿违,他由于没能马上出版论文,被末位淘汰,由研究员降到副研究员,房子收回,老婆离婚。有时候叫我评一些东西,一上来说一年写十篇文章,我说我没有这个本事,5年写一篇好文章就不得了啦。 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第三次抓起话筒时,他抛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为科学道德治病的医生是谁?怎么下药才能把病治好? 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事件调查》,西安交大几位老教授揭发另一位教授成果不实,学术道德有问题,结果被揭发者却将老教授们告上法庭。如何判决、谁对谁错却难倒了法官。 对此,韩启德在科协年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告到法院,而应该首先告到所在科研领域的学会。由学会先把学术的事实到底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判断清楚,怎样处理可以告到法庭,让法院来判。 谁来做医生?论坛上,韩启德再次强调,学术道德的事实行为认定一定要交给学术共同体,而不是政府或法院。在中国最大的学术共同体现在就是中国科协,我作为科协主席勇气很大,如果社会认同这个机制就好办了,如果大家认为这个事情该科协认定,科协责无旁贷。 韩启德为此开出药方,要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将已经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使学术造假者为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高昂代价,让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再无立足之地。 无论怎样出台法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让科学家道德完美。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自由、责任与法律项目主任Mark Frankel博士给出了一剂西药。 他表示,科学家的行为,是个人对自己要求的一种反映。这需要科学共同体在整个行为规范上提出一种制度上的或者是称其为系统性的一系列道德行为的规范。 大一开一门课关于科学道德建设,完了在之后3年里面完全不提及,这样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Mark Frankel博士介绍,在美国,高等教育和培训中,科学道德规范跟具体专业联系起来,科学道德的建设始终是与专业知识培养同步的,始终是渗透在高等教育培养当中的。 教育并不是故事的结束。Mark Frankel博士说,还需要在学习和培育当中形成评估和回馈,这种回馈甚至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对学员进行抽查,看看他们对科学道德学习进行到什么程度。 我母亲是位极平常的中国老式妇女,她对我们最早最早的教育就是3个字不撒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不撒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线,而这个荣与耻的区别,要从娃娃开始抓起。 更多阅读 杜祥琬院士痛陈十三种学术不端行为 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李连生造假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25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偶像+崇拜
moxj 2009-6-24 14:14
每个生命从接受母亲的关爱开始成长,他们中的许多又从接受另一个人的崇拜开始枯萎. (以下内容仅作者可见)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2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庸武侠与“名校崇拜”
dongping2009 2009-4-24 16:52
实在不能够再与小文同学温文尔雅地就事说事了,干脆按照其本人自许的称呼,直呼该同学为黄老邪算了。 大伙看看,如果你读到 黄老邪 文 章 的这一段: 然后转到北京的一个区重点,最后老大以北京市理科总分第一考进清华,老二全奖考进美国最著名女校,卫司理(宋美龄母校,每年只招两名全奖中国女生),你是什么感觉? 我是分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小镇子上的一个小酒馆里,站着一个老者黄老邪,身穿一袭长褂,腰间别着一根长箫,左手捻着胡须,右手端着能够盛装三两茅台的酒杯,在那一口小酒,一粒水煮花生米,再一口小酒,,总之,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 黄老邪没有名校崇拜?就冲上一段老邪的原话,无论老邪他从桃花岛追到塞北大漠,反反复复地告诉你,老邪我没有名校崇拜,老邪我没有名校崇拜,,看起来任何人,包括你和我都是不会相信的。 不过,我还是对黄老邪的办法非常佩服的,例如我愿意学习黄老邪的办法:家长的主导作用要靠争取孩子的信任,要能指导孩子解决疑难。父母要口径一致,有不同意见下来商量,对孩子要一个声音,不能让孩子得到 mixed signal 。家里要有学习的氛围。孩子在家时严禁打麻将,严禁没事干噼里啪啦换电视台,。尤其看到,老邪有时候偷偷摸摸地,一路追着小黄蓉,并在小黄蓉遇到困难与危险的时候,老邪吹奏出他那一手绝顶无比的竹箫之同时,脸上所露出的一脸关切的神情,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向黄老邪学习。 现在,是到了恭请北丐洪七公出来,教一教郭靖这小子,一套降龙十八掌的时候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eah0500 删除 回复 谁不想上名校哦? 博主回复:上名校有优势显而易见,不需质询。但我这篇博文,最为根本的意思则是,呼吁一位对于教育有深刻理解,并且能够与黄老邪平等PK的北丐洪七公出来。当然,如果南帝、西毒与中重阳能够同时现身科网,谈论教育则最为理想! 标题:请赐教 发表评论人: Bobby 删除 回复 it seems that 读大学要搞名校崇拜, 幼儿园,中小学不必搞名校崇拜, 不知理解得对也不对. 博主回复:我的意思,随大溜去!如果客观上存在有名校的小学与中学的话,你不崇拜别人崇拜,咋办?
个人分类: 布局中盘|542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博客崇拜
liux831 2009-1-18 13:37
人们崇拜英雄,在现实中,更崇拜英雄人物。 英雄对历史是有特殊作用的。 比较清楚地是,大学校长、院长、所长都是英雄。 可以查阅一下这些人的简历,不难发现,中国一流大学的这些领导大多都有Top 3的论文。 美国的名人更典型。如果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代表性的工作更是让人心服口服。 在管理学角度,有个理论叫在管理中学习管理。如果自己没有代表作,咋以理服人呢?如果自己没有做出来,咋带领自己的队伍做出一流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美国也在研究中国。认为,中国的领导还是很强悍的。 因为人们崇拜英雄,所以,人们选择英雄作为自己的领袖。 当然,人们也可以选择奋斗之路。成为英雄了,自然也是成功人士了。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可以首先选择英雄,创造历史,迎接未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财男美女”相亲大会的昭示?
heyujian 2008-12-21 17:34
今在网上读到一则新闻( 广州 300 名富豪报名相亲会 , 吸引 5 千美女参加 ( http://news.sohu.com/20081221/n261331256.shtml ) )。读后,一时无语。这世界有钱真是好啊! 婚姻的重要基础--感情,则见鬼去吧? 这是一个讲究崇拜的时代。权力,财富,美色 都可以被崇拜,它们也如商品一样可以进行相互交换。 如果将新闻中的富豪改成局长 / 处长教授 / 工程师农民 / 工人 士兵 ,会有多少佳丽参加 , 出现什么结局呢 ? 接下来比较残酷的一个问题是,一无所有的芸芸众生,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你如一无所有,还有人跟您走 那肯定恭喜您了 , 好好活下去吧? ! 生活,让愚人迷惑不解.
个人分类: 随思随想|513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