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Researcher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话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s成功申请者(二)
yolandahongmei 2015-9-25 16:22
2015 年度英国皇家化学会 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 的第二次申请已于 8 月正式开始啦! 在该基金 2015 年度第一次申请中,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高艳珊同学和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余子夷同学都成功获得了该基金的资助。本期我们对话余子夷同学,请他与大家分享他成功申请的心得体会 。 姓名: 余子夷 学校年级 :剑桥大学 博士后研究员 研究方向: 液滴微流控技术和系统 申请经费与交流时间: 4850 英镑/六个星期 对话申请者 Q :简单向我们介绍一下你自己和你的研究方向吧! A :本人于 2012 年 6 月在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博士学习后,同年 9 月来到剑桥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 Chris Abell 教授。在英国 EPSRC 和 BBSRC 战略性长期基金的资助下,我在剑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液滴微流控平台的超分子组装及藻类细胞的生物制造研究。一方面,通过和剑桥大学化学系 Melville 高分子研究中心主任 Oren S c herman 教授的合作,我们旨在发展一种新型的超分子微胶囊微流控制备方法,开发其在控制释放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我们和剑桥大学植物系主任 Alison Smith 教授合作,利用微流控芯片及先进光学检测手段,实现藻类单细胞的捕获、培养及高通量筛选,为开发海藻细胞在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及高附加值油脂的生物制造提供有效的实验平台。 Q :当初申请 RSC 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 的想法和经历是怎么样的? A :最初萌生申请 RSC 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 的原因是我们在利用微流控芯片进行藻类细胞研究时遇到的一个实际难题,即需要电极和光纤在玻璃微流控芯片上的集成,以完成基于荧光的海藻细胞高通量筛选。尽管我们在制备聚合物微流控芯片方面积累了长足的经验,但是缺乏可靠的方法实现光电元件的玻璃微流控芯片集成。 西安交通大学的韦学勇教授长期从事微纳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即为基于纳微加工的手段发展高性能的生物 微流控芯片。 2015 年初,韦学勇教授访问剑桥,我们相互介绍了各自的研究进展,认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开展玻璃微流控筛选芯片的合作研究。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我们剑桥课题组的研究实际难题,还可以进一步将我们在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及微液体操作方面的经验带到交大韦学勇教授课题组,催生新的研究方向。 为了尽快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我们开展寻找一些支撑性的经费。选择 RSC 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 的原因在于这个经费的设立是鼓励年轻科学家通过直接访问的形式开展研究, 使 课题组 之间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在申请过程中 , 一方面我和韦学勇教授反复讨论项目申请书的内容和具体实验思路 , 力求缜密严谨 , 可实施操作性强 ; 另一方面 , 我们也得到了西安交大机械学院和剑桥大学化学系的大力支持,我在剑桥的合作导师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 Chris Abell 教授亲自帮助修改项目申请书,同时 , 交大机械学院积极安排我未来访问的时间,为具体实验开展时提供足够的仪器和人员的保障。 Q :计划怎么使用 RSC 的这笔资助呢? A : RSC 资助将用于基本实验耗材、剑桥来往西安交通和西安的生活费。 Q :申请成功后心情如何?对于后面的申请者有什么经验分享和建议? A :申请成功后的心情当然是喜悦的,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力争在 RSC 经费的资助下取得实验进展,以期在解决现有项目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我们剑桥大学 microdroplets 课题组和西安交通大学韦学勇教授课题组的研究,争取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对于这次 RSC 申请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1 ,恰当的时机。在项目申请之前,合作双方均积累了一定的微流控芯片制备、荧光检测与高通量的研究经验,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 2 ,明确的定位。项目合作的内容直接瞄准目前存在的微流控芯片实际难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访问进行实验达到推进现有项目进展的目的。 3 ,可行的步骤。尽管只有六个星期的访问时间,但是,我们针对需要发展的光电集成型微流控芯片有明确的可行性论证与计划,是一个逐步推进和完成的研究步骤。 4 ,双赢的计划。整个项目不仅是我到韦学勇教授课题组学习先进的纳微加工技术手段,而且也从剑桥大学带来了基于液滴的高通量微流控平台,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具体实验的实施实现知识的互换,促进国际间的科学交流,也许这也是项目申请书能够得到评审专家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访问以下链接,获知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 的更多内容: http://www.rsc.org/scienceandtechnology/funding/researcher-mobility/
个人分类: 英国皇家化学会在中国|5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话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s 成功申请者(一)
yolandahongmei 2015-9-23 15:58
2015 年度英国皇家化学会 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 的第二次申请已于 8 月正式开始啦! 在该基金 2015 年度第一次申请中,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高艳珊同学和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余子夷同学都成功获得了该基金的资助。本期我们对话高艳珊同学,请她与大家分享她成功申请的心得体会 。 姓名 :高艳珊 学校年级 :北京林业大学博二 研究方向 :类水滑石的制备及应用 申请经费与交流时间 : £5 , 000 / 三个月 对话申请者 Q:简单向我们介绍一下你自己和你的研究方向吧! A:我是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博二学生,师从王强教授。主要从事类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功能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特别是新型环保阻燃聚合物/类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开发。本次申请的项目是聚合物/类水滑石作为药物载体及对药物控释研究。 Q:当初申请RSC 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的想法和经历是怎么样的? A:当初之所以申请这个项目,跟许多同学一样,主要是出于想出国开阔一下眼界的目的。我希望通过了解国外高校关于类水滑石的研究现状,取长补短、拓宽研究思路,积累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申请的过程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是由于申请时间比较靠后,因此申请过程比较紧张。建议后面的申请者提前准备,才能更加从容。 Q:计划怎么使用RSC的这笔资助呢? A:RSC的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s对不超过三个月的赴英交流最高资助额度为5,000英镑,很荣幸我拿到了全额的资助。这比资助将用于在此期间产生的往返机票费、签证保险费、在UCL的板凳费以及我在英国期间的生活费用等。 Q:申请成功后心情如何?对于后面的申请者有什么经验分享和建议? A:首先感到很意外,因为其实目前我在很多方面还有欠缺,没想到能够获得这次交流机会,但是非常感谢英国皇家化学会对我的资助,让我能够去UCL进行学习及研究交流,并且感谢我的导师王强教授和UCL导师Gareth博士对我的大力帮助。除此之外也有开心激动和一些压力,但是希望可以把压力变为动力,在交流期间可以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对申请者的建议呢,除了要预留出足够的申请时间以外,在申请成功之后也要合理安排时间,因为三个月的交流时间很短,如果想要在这期间有收获那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和国内国外导师多沟通交流,他们在申请过程中会给我们很多非常有用的建议。我个人觉得我之所以能够申请成功的原因就是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且有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及合理的经费预算安排。 获取 Researcher Mobility Grants 的更多内容 http://www.rsc.org/scienceandtechnology/funding/researcher-mobility/
个人分类: 英国皇家化学会在中国|3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 Columbus, OH, United States
jiangxinduyin 2015-7-2 19:28
Description of Position: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position in Center for Childhood Cancer and Blood Diseases at The Research Institute at Nationwide Children Hospital-Ohio State University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is available. The laboratory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cell metabolic pathways and cell signaling cascades, and how such interplay impacts on cell fate determination (cell death, proliferation,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umorigenesis and immune response. Current research model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Mouse genetic models in modeling de novo tumorigensis, inflammation and autoimmunity; frog oocytes in modeling cell cycle transition and cell death; primary cells (immune cells and MEFs) in modeling ex vivo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ransformed cell lines and related xenografts in modeling tumor growth and therapeutic strategy. The list of published work in http://www.ncbi.nlm.nih.gov/sites/myncbi/ruoning.wang.1/bibliography/47186634/public/?sort=datedirection=descending , and other information in http://www.nationwidechildrens.org/ruoning-wang or in http://cancer.osu.edu/research/cancerresearch/researchprograms/biologygenetics/members/Pages/index.aspx?mid=4692 . Qualifications: Candidates with a Doctoral degree (in pending or obtained in a year) in Immunology with a focus on cancer immunity are preferred; experiences on mouse studies are required; candidates with first author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or in press in visible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re strongly preferred;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should be highly motivated, have good verbal/written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be willing to work both independently and cooperatively within a team. Application Instructions: To be considered for this position please highlight your research background, expertise and publications in inquiry email attached with a pdf file of an updated CV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references to: ruoning.wang@nationwidechildrens.org . 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 is an 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that values diversity. We are committed to fostering an environment of 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or trainees while achieving our mission. more information:http://www.zx360zp.com/
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Researcher ID: BAOJI的几位作者信息
热度 1 zhpd55 2013-5-9 07:48
通过 http://www.researcherid.com/Home.action 可得到我们有超过3.1万名(统计截止日期2013-05-03)作者在其进行了登记注册,其中宝鸡(BAOJI)有7位作者,其中宝鸡职业技术学院1名,宝鸡高新技术研究所1名,其余5名来自宝鸡文理学院。通过Researcher ID可以查得研究人员的相关信息如H指数等。 No Name Institution(s) Country/ Territory Researcher ID Keywords Other Names 315. m sf001 Baoji institut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 China E-2385-2013 316. GAO Zhengming Baoji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Technology China F-1355-2010 attribute measuerment, nuclear radiation, nuclear security, fault diagnosis 317. zheng baob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ina H-5358-2011 quantum transport in nanostructures,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 郑宝兵 318. Qian Yu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ina A-7862-2012 spiral wave, complex network 319. Li Jia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ina K-7446-2012 320. yang kl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UAS) China H-5356-2011 321. Yanying LI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UAS) China H-5372-2011
个人分类: 新观察|3967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Researcher ID
热度 1 dyangdong 2011-10-14 16:45
下面链接是我的Research ID, http://www.researcherid.com/Workspace.action ( A-2392-2010 ) ,希望和同行们多交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72 次阅读|1 个评论
h-指数代表什么?
热度 11 yzhang111 2011-9-22 02:33
听从科学网 唐凌峰 同学建议,弄了个 Researcher ID 。 一番摆弄后发现自己的h-指数(h-index)是19。很想知道这19代表了什么意思。本人直觉是对搞生物医学的人来讲应该算是稀松平常,但我不太明白这东西有啥具体的价值。请大虾们指点。 后记:现在看来我这帖有很浓的炫耀味道。说我原来不知道h指数的涵义,估计没有几个人相信。可这就是事实咋办? 你还别说,我现在真的有点儿信心去炫耀炫耀了。 看看这h指数多害人吧!
5929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助理教授获得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
AIPBeijing2010 2011-7-1 08:03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助理教授获得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助理教授许岑珂( Cenke Xu )被海外华人物理协会授予 2011 年 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 。 杰出年轻研究学者奖( 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 Award )是由海外华人物理学会( Overseas Chinese Physics Association )主办的年度奖励项目,旨在对北美、欧洲以及其它亚洲以外的地区工作的青年华人物理学家进行奖励,对他们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行肯定。该奖项还包括 1500 美元的现金奖励。 “许教授是一名理论凝聚态物理专家,他从事非常有趣味的研究,诸如量子磁体,拓扑绝缘体和超高真空原子等,”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主任 Omer Blaes 说。“我们非常幸运能在一年前聘请许教授担任我们的助理教授,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他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个新奖项表明许教授已经属于在中国以外地区工作的青年物理学家精英之列。 许教授表示获得该奖项实在是一个意外之喜,尤其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提名了。 “很高兴知道国内物理学家认为我的工作有意义并且有所帮助”,他说道。“非常感谢我的同事们对我的研究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很感谢圣巴巴拉分校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让我的研究工作得以完成。” 许教授热切希望,不久的将来中美之间会展开更多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令人吃惊”,许教授感叹道。“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很多科研机构在凝聚态物理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拓扑绝缘体, iron-pnictides 超导等等。毫无疑问,中国一定会成为下一批科技强国之一。” “我认为中美物理学家确实应该展开更多合作,这样我们可以共享我们的想法和资源。我相信,如果两国的科学家能强强联手,科学的前景也将会更加美好。” 注:许岑珂 200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2007 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 2009 年加入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任助理教授。
个人分类: 物理奖项|2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