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频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7级以上地震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期间多发
热度 1 杨学祥 2015-2-27 06:41
中国 7 级以上地震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期间多发 杨学祥 在 1959-1960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最大地震。在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 2004 年 12 月 26 日 、 2005 年 3 月 28 日 、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尼苏门答腊相继发生 9.1 级、 8.5 级、 8.6 级特大地震。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1940-1981 年的地震数据表明,中国 7 级以上地震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期间多发(见表 1 ),特别是台湾地区, 5 次极值时期有 4 次发生了 7 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频率为 80% ; 3 次极小值时期有 3 次发生了 7 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频率为 100% 。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关注频发的地震灾害。 表 1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目录及天文条件 (杨冬红, 2009 ) 发震 时间 震级 震中参考地名 日月大(小)潮 月亮赤纬角 月亮近(远)地潮 年 月 日 ------------------------------------ 月 日 --------------- 月 日 角度 ----------- 月 日 1940-07-10 7.30 黑龙江东宁 ------- 7-9*----------------7-10* : -0.002---------7-10* 1941-1942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1-05-16 7.00 云南耿马 --------- ( 5-18 ) ------------- 5-14* : 18.3----------- 5-11* 1941-12-17 7.00 台湾嘉义南 -------12-18 ---------------12-19 : 18.6 ----------- 12-17* 1941-12-26 7.00 云南澜沧 ---------( 12-25* )-------------- 12-25* : 0.00----------12-17 1944-03-10 7.20 新疆新远东北 ---- 3-10* ----------------3-12 : 0.00 ---------- ( 3-8* ) 1944-09-28 7.00 新疆喀什西南 --- (9-25*) --------------9-26* : 21.8----------9-3 1946-01-11 7.20 黑龙江宁安南 ----( 1-11* )-------------- 1-10* : -0.00 ---------1-14 1947-03-17 7.70 青海达日南 -------( 3-15* ) ------------- -3-16* : -25.9 -------- ( 3-16* ) 1947-07-29 7.70 西藏朗县东南 -----8-2 -----------------7-30 : -26.3 --- --------7-18 1947-09-27 7.40 台湾宜兰东海 -----9-30----------------9-23 : -26.7 ---------- ( 9-24* ) 1948-03-03 7.20 南海东沙群岛 -----( 3-3* )--------------3-5 : 27.2 --------------3-23 1948-05-25 7.30 四川理塘 ------- -- 5-23* --------------5-26 : 27.4 -------------5-16 1949-02-24 7.25 新疆库车东北 ---2-28---------------- 2-22* : 28.1-------------2-14 1950-1952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1950-02-03 7.00 云南勐海西南 ----- 2-3* ----------------1-31 : 28.5 ------------2-7 1950-08-15 8.60 西藏察隅、墨脱 -- 8-14* ---------------8-16 : 0.00-------------8-20 1951-10-22 7.25 台湾凤林 ----------(10-23)------------- 10-20* : 28.3--------- ( 10-22* ) 1951-10-22 7.10 台湾凤林 ----------(10-23) ------------ 10-20* : 28.3--------- ( 10-22* ) 1951-10-22 7.10 台湾凤林 ----------(10-23)------------- 10-20* : 28.3--------- ( 10-22* ) 1951-11-18 8.00 西藏当雄 ----------11-13--------------- 11-16* : 28.1--------- ( 11-18* ) 1951-11-25 7.50 台湾台东东北海 -11-29--------------- 11-24* : 0.00------------11-30 1951-11-25 7.30 台湾大港口 -------11-29--------------- 11-24* : 0.00------------11-30 1952-08-18 7.50 西藏当雄 -----------8-20--------------- 8-15* : 27.8----------- ( 8-19 ) 1954-02-11 7.25 甘肃山丹东北 ----( 2-10* )-------------2-12 : 26----------------- 2-6* 1954-07-31 7.00 内蒙腾格里沙漠 -- 7-30* ---------------8-2 : 0.00---------------7-24 1955-04-14 7.50 四川康定折多糖 --4-7----------------- 4-12* : 23.8----------- ( 4-11* ) 1955-04-15 7.00 新疆乌恰西 -------( 4-15* )------------- 4-12* : 23.8----------- ( 4-11* ) 1955-04-15 7.00 新疆乌恰西 -------( 4-15* )------------- 4-12* : 23.8----------- ( 4-11* ) 1957-01-03 7.00 黑龙江东宁西南 -- 1-1* ----------------12-30 : -21------------- ( 1-4 ) 1957-02-24 7.20 台湾花莲 ----------( 2-21* )------------- 2-23* : -20.8---------- ( 2-27 ) 1958-03-11 7.00 台湾赤尾屿南海 --(3-12)-------------3-12 : -19.2--------------- 3-6* 1959-1960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59-04-27 7.50 台湾宜兰东海 -----4-23---------------- 4-27* : -18.4------------- 4-24* 1959-08-15 7.00 台湾恒春东北 -----8-18---------------- 8-14* : -18.3------------- 8-14* 1963-02-13 7.00 台湾宜兰东南海 ---2-8----------------- 2-13* : 0.00-------------2-26 1963-04-19 7.00 青海阿兰湖附近 -( 4-17* )-------------- 4-16* : 21.8-------------4-24 1964-01-18 7.00 台湾台南东南 ----- 1-15* ---------------1-14 : 23-----------------1-26 1966-03-13 7.80 台湾花莲东北海 --(3-14)--------------3-15 : -26.5--------------3-6 1966-03-22 7.20 河北宁晋东南 ----- 3-22* ---------------3-23 : 0.00------------ ( 3-19* ) 1968-1970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1969-07-18 7.40 渤海 -----------------7-14----------------- 7-17* : 26.7---------- ( 7-14* ) 1970-01-05 7.80 云南通海 -----------1-8------------------1-6 : 28.4----------------1-8 1972-01-04 7.20 台湾火烧岛东南 -- 1-1* -----------------1-6 : -0.00---------------1-22 续表 1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目录及天文条件 (杨冬红, 2009 ) 发震 时间 震级 震中参考地名 日月大 ( 小 ) 潮 月亮赤纬角 月亮近(远)地潮 年 月 日 ------------------------------------ 月 日 ----------- 月 日 角度 ------------- 月 日 1972-01-25 8.00 台湾火烧岛东海 --( 1-23* )----------1-27 : 26.8--------------- 1-22* 1972-01-25 7.60 台湾新港东 --------( 1-23* )----------1-27 : 26.8--------------- 1-22* 1972-04-24 7.30 台湾花莲南海 ------4-28------------ -4-24* : -0.00------------4-14 1973-02-06 7.60 四川炉霍附近 ------ 2-3*-------------2-6* : -0.00--------------2-13 1973-07-14 7.30 西藏亦基台错 ------7-15------------- 7-12* : -24.7--------- ( 7-13* ) 1973-09-29 7.70 吉林珲春东南 ------ 9-26* -----------9-25 : -0.00--------------9-21 1974-05-11 7.10 云南大关、永善 ----5-6------------- 5-9* : 23-----------------5-24 1974-07-05 7.10 新疆巴里坤东北 ---- 7-4*------------7-2* : -23----------------7-20 1974-08-11 7.30 新疆乌洽西南 --- ( 8-11* ) --------8-13 : 22.8---------------8-17 1975-02-04 7.30 辽宁海城南 ------- ( 2-3* ) --------2-6 : 22.00---------------2-26 1975-03-23 7.00 台湾火烧岛东 --- ( 3-21* ) ---- --- 3-20* : 21.6-------------3-26 1976-05-29 7.30 云南龙陵 ------------- 5-29* -----------5-30 : 19.9----------- ( 5-25* ) 1976-05-29 7.40 云南龙陵 ------------- 5-29* -----------5-30 : 19.9----------- ( 5-25* ) 1976-07-28 7.80 河北唐山 ------------- 7-27* -----------7-24 : 19.8--------------7-7 1976-07-28 7.10 河北滦县 ------------- 7-27* -----------7-24 : 19.8--------------7-7 1976-08-16 7.20 四川松潘平武间 ----8-10------------8-20 : 19.6----------- ( 8-16* ) 1976-08-23 7.20 四川松潘平武间 ----8-10------------ 8-20* : 19.6-------------8-28 1977-1979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78-07-23 7.30 台湾兰屿西北海 ---- 7-20* -----------7-24 : 0.00-------------- 7-20* 1978-12-23 7.00 台湾大港口东海 - ( 12-23* ) ------ 12-23* : 0.00-------- ( 12-19* ) 1981-01-02 7.20 东海 -------------------1-6 --------------1-6 : 20.4---- ( 1980-12-31 * ) 资料来源: 张家诚,李文范。地学基本数据手册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6 。 183 , 186-188 , 404 。 韩延本(国家天文中心)。 1940-2020 年日食数据。 1940-2020 年月亮近地点和远地点数据。 乔琪源(国家天文中心)。 1940-2020 年月相数据。 1940-2020 年月亮赤纬角数据。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5.4级地震:日本地震频发
杨学祥 2013-12-31 14:58
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5.4级地震 2013年12月31日 09:20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5.4级地震 人民网东京12月31日电(记者 刘军国)据日本气象厅消息,当地时间12月31上午10时3分(北京时间31日上午9时3分),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5.4级地震。震源位于茨城县北部(北纬36.7度、东经140.7度),震源深度10千米。东京有较为强烈的震感,地震并未引发海啸。(完)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3_12/31/32616164_0.shtml 2013年12月29日地震的箭头分布 已有 329 次阅读 2013-12-29 16:13 2013年12月29日地震的箭头分布 表明应力集中在地震密集的日本。附图见网址 http://bulletin.gddsn.org.cn/seisbulletin/main.seam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3918.html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394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视角解读近年地质灾害为何频发
杨学祥 2010-8-10 08:05
科学视角解读近年地质灾害为何频发 http://www.e23.cn 2010-8-10 科技日报 摘要:目前这种灾害多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历史上曾经有过。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这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关。    舜网讯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上半年地质灾害通告显示,今年1至6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3起,其中滑坡146114起、崩塌4013起、泥石流608起、地面塌陷23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7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47起,355人死亡、109人失踪、24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明显增加。   据统计,在19553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18781起,占总数的96%;人为因素引发的有772起,占总数的4%。自然因素主要为强降雨、持续降雨、融雪和冻融等;人为因素主要为切坡建房、修路、采矿、开采地下水和水渠渗漏等。   (据新华网)    将新闻进行到底   近期,我国各地洪涝、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灾害预警更加重要,防灾减灾工作也具有关键作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上半年地质灾害通告显示,今年1至6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3起,为去年同期10倍多;死亡和失踪464人,是去年同期的2.7倍。据统计,在19553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18781起,占总数的96%;人为因素引发的有772起,占总数的4%。   近年地质灾害为何多发?灾害如何预防?灾害预警的软肋与盲区在哪儿?科技日报记者对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释 疑   拉马德雷在捣乱   目前这种灾害多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历史上曾经有过。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这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关。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分为暖位相年和冷位相年,不同位相的持续时间在25年以上。这种不同的位相有可能导致天气的变化。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而处于暖位相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   1999年之后,拉马德雷又处于冷位相,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冷位相时灾害的表现。   杨学祥说,根据世界各地专家预测,2030年代前都是冷位相时期,因此灾害比较频繁。    特大暴雨成重要诱因   入夏以来,南方多省普降暴雨,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解释说,这是由于雨带的长期滞留造成的。今年入夏以来,西南季风一直较弱,减慢了雨带向北推进的脚步。雨带长期摇摆于华南和江南地区,造成广东、广西、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地区普降豪雨。   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是诱发包括滑坡在内的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吴树仁研究员表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强降雨有关。   在我国,每年的59月为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尤以68月最为集中,而这也适逢南方的主汛期。一般来说,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风化比较严重的斜坡岩土体上,这些地段斜坡表层是风化堆积的松散物质,只要下大暴雨,表层松散堆积物易于沿斜坡基岩面下滑,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此外,山高坡陡、断裂构造发育、岩土体结构脆弱等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也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和根本原因。    灾害预警布局能力的欠缺曾加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认为,地质灾害频发,与我国灾害预警布局能力还存在一定欠缺有一定关系。   他介绍,灾害预警系统包括三个部分,预测、预报和预防,预测是科学基础,预报是业务系统,预防是行动的能力,三者层层递进。   在我国,预测主要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之后交给业务部门来利用;业务部门利用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他们提供预报服务的准确度。而预防,则是防灾减灾能力的综合体现。   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国的预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而预防的体制、机制并没有特别清楚的界定,即中央和地方之间、城乡之间、流域和中小河流的上中下游之间的责任还不清楚,特别是在灾害预警布局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具体来说,就是监测密度不够、覆盖面不全、预警服务难跟上。   在我国,以县为基本单位的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县城以下基本没有监测站网,除了大江大河的沿江地点外,小江小河基本没有水文、气象的监测站网。广大城乡也没有实现一体化水平的测报网络。   史培军分析认为,监测到的信息存在着无法及时通知受灾人的问题,导致预警服务跟不上。   此外,我国灾害预警机制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信息共享的制度还没有形成,信息不畅通,或者说信息保障能力非常低。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有序交流跟不上,部门间存在共享障碍,甚至还封闭信息。部门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国家能力,不能形成1+1大于2的合力。    观点   别怕灾害 多学防灾知识   杨学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害怕灾害是没有用的,而多学习防震防灾害的知识是有用的。地质灾害不是过去没发生过,只是最近处于频繁时期,作为普通群众,不要产生畏惧心理。政府部门可以吸取以前防灾防害的教训,及时作出相关预防机制,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普通老百姓,可以多学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    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增加地质灾害隐患点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往往共同作用引发地质灾害。吴树仁告诉记者,我国西部地质灾害多,尤以西南地区最多。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得西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活动相应增加,这给地质灾害预防增加了难度。目前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工开挖削坡、采矿、水库蓄水、大量抽取地下水等。    支 招   设防是硬道理   在史培军看来,目前防灾减灾的最大的盲区在于那些既地处高风险带又相对贫困的地区。对于基本没有设防的农村,以及设防水平较低的城镇,设防能力、监测测报能力和应急储备能力的缺乏,是三个突出问题。   我们习惯于把经费投到灾中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很少投入到灾前的防范,这在广大基层尤为突出。史培军认为,从灾后恢复重建向灾前的防范能力提高上倾斜,即用现在的钱来买未来的安全,形成一个小灾没害、大灾小害的良性防灾减灾模式和机制。   他曾做过估算,如果防灾减灾投入能提高到当年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1个百分点,再过5到10年,中国的安全设防水平将提高一个量级。    社区减灾应成减灾的根本力量   史培军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形成了巨灾时举国应对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但自下而上的以社区、地方为主体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和法制还不健全。从整体上看,就是要建立以地方为主体的防灾减灾体系,夯实地方的防灾能力。社区减灾是减灾的根本力量,也是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此外,目前还是缺乏各种等级灾害分级管理的意识,统筹到中央管理是不够的,需要有效分解到各级。   吴树仁也表示,目前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建立了比较详细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很详细。在一项工程动工前,就会告诉决策者该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的高低,并据此提出应对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一旦该地段是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则必须选择要么不修,要么避开高风险点,要么采取防治措施降低风险再修。相比起来,目前我国大部分减灾工作尚处于被动状态。    延伸阅读   预测灾害应发挥卫星作用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是有规律的,通过卫星云图、温度等相关数据分析,是可以进行预警、预防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表示,我国发射了很多卫星,这些卫星监测的数据,对于防灾、减灾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预测到一些灾害信息,包括地震、矿难、泥石流等现象。   陈一文认为,地震、矿难等灾害,可能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频发,其实是存在自然因素的,是可以通过高技术进行预测的。如重大灾害发生前,从卫星的技术上讲,可能提前几周预测出来,从电磁波的技术上讲,可能提前一周预测出来,地应力监测可能在几天前预测出来。这些技术能够预警,某一个地区在某一个时段里,地壳活动可能加剧导致地震、矿难(瓦斯爆炸、透水、冒顶等)、山体坍塌等地质灾害发生。   拿矿难来说,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地壳运动加剧,这个地区出现矿难的危险性就比较高,如果处于勘探已知多瓦斯的地区,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就较高,因为地壳运动会加剧把瓦斯从地层外挤到矿井中的风险。有了这样的预警,加强矿井瓦斯浓度数据的监测与分析,就可以在部分矿难发生前发出预警,避免发生矿难。   陈一文表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很多主流专家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测的,矿难就更不可能预测,因此就忽略了一些原始创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在卫星技术的利用方面,还没有发挥防震减灾的效果,更没有发挥矿难预警减少伤亡的作用。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怎么把现有卫星收集到的信息,包括云图、遥感、温度变化、地底冒出的气体分布等,通过群测群防、专群结合,更好地运用起来,减少或预警灾害的发生。 作者:陈瑜 网络编辑:孔明晶 http://news.e23.cn/Content/2010-08-10/201081000097.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专家:城镇化进程系地质灾害频发内因之一
杨学祥 2010-7-15 13:23
专家:城镇化进程系地质灾害频发内因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5日01:01 央视《新闻1+1》   主持人:   刚才您也提到,比如说刚才这个巧家县小河镇,它没办法,它就要容纳越来越多的从山村里面转移过来的居民,它又没地方,那它从哪儿要地方呢?   殷跃平:   现在我们要总结最近20年来我们国家地质灾害治理的成功经验跟教训。实际上像三峡库区我们有很成功的经验,它的人口密度是很大的。但是从2003年加大对这个地方的地址灾害的调查、勘察,还有防止以后,它的灾害死亡基本上是零。   主持人:   您的意思就是可以预测天灾。   殷跃平:   可以预测。但是要有相应的工作根基。   主持人:   但是往往我们说天灾人祸,说人祸有的时候是更好避免一些,但天灾是老天爷的意旨,您现在又说它是可以预测的,这是为什么?   殷跃平:   地质灾害相对来讲,它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个就是沿途地结构控制。我们到现场调查以后,很多地方是稳的,可以看出来,然后很多地方可能是隐患区,隐患区要做相应的工作,光靠地面的肉眼的观察是不行的,可能要动一些砖塔或者是一些开挖的工程,通过这样的工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实际上现在我们国家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基本上把这些特大型的灾害都控制住了,但是恰恰对于乡村,现在乡村的发展很迅速。   主持人:   镇呢?   殷跃平:   镇,包括镇,集镇,现在的集镇相当于我们90年代,或者是70、80年代的很多县城,在西部地区,我们来看这一个防护标准,这个是一个国家标准。像一些重要的城市,从行洪来考虑它是200年,对于一般的城镇,我们所说的乡镇,它的防洪标准是20年到50年。实际上现在我们的降雨远远超过这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遇,甚至百年罕遇,百年以上的重现期。所以现在光用这个防护标准的话,因为城镇的规模扩大了,肯定要出问题,甚至是群死群伤。   主持人:   殷先生您看,现在我们一方面要面对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城镇化的进程,我们要不断地给进城的人提供地方。   殷跃平:   对。   主持人:   但是另外一方面,地质灾害又开始频发,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殷跃平:   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从90年代末期以后,叫地质灾害的调查,把全国山区丘陵县都跑遍了,查出了24万处隐患点,但是调查以后,实际上它的精度是非常差的,就是基本上是摸底性质的,实际上对这些重要的集镇要进行勘察。像去年重庆武隆发生的重大的滑坡事件也是这样的,原来我们的预测,通过排查以后,预测是100米左右的成灾范围,实际上它成灾以后滑动了1.5公里,所以光靠肉眼的调查、排查是不够的,必须对这些集镇进行排查。   主持人:   刚才通过专家的介绍我们知道,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致地质灾害的高发期,频发期。按理说,我们应当加倍小心,更加防患于未然才是,但是我们接下来会了解到,在有些地方,他们的胆子真的很大,就是敢冒险,在本来应当灾难发生时候的一些救生通道里面就盖上了豪华别墅,那么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我们的节目稍候继续。   (播放短片)   解说:   长江芜湖站水位超过了警戒水位1.24米。   暴雨、溃堤、泥石流,面对今年越发严峻的汛情,一条来自安徽芜湖的新闻,看起来真是刺眼。   声音来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   连日来暴雨侵袭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省的防汛形势格外严峻。然而在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民却发现,开发区内一个排涝通道银湖却正在大规模施工,10亩湖面被填埋,一个花费千万元的高尔夫练习场已初具规模。   解说:   一个总面积达1000多亩的自然湖泊,一个上接凤鸣湖下通长江的芜湖市重要的城市排涝通道,今天被大把大把的钱填埋成了一个高尔夫球场。正在施工的工地,24根40多米高的钢柱搭建的绿色护网中心,是成堆的高尔夫球场专用沸石,面对今年的暴雨,很多市民忧心忡忡,填湖建高尔夫,会不会影响到银湖的自然形态和储水能力,会不会威胁到整个城市的排涝安全,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符合中国的法律吗?   声音来源:   王科长(芜湖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排涝科):   肯定会影响防洪排涝工作,影响城市的安全。   解说:   面对这个影响排涝的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能干着急,因为高尔夫场这个项目已经通过了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部门的审批,即使市政管理处认为项目有问题,也无权插手。那么,开发商为什么能在排涝通道上建设高尔夫球场呢?   声音来源:   何昊(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局长):   (高尔夫球场)能够提升开发区的档次和品位。   赵俊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银湖周边建设的任何项目,都需要得到市规划部门的审批,这是一个硬性的规定,芜湖市规划局的一位副局长就告诉我,他们没有接到开发区管委会上报的审批手续,但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局何昊局长说,他们已经将这个规划意向上报了市规划局,现在双方是有矛盾的。   解说:   高尔夫球场是否通过了审批,没有任何公开信息。倒是芜湖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表态说,在规划建设高尔夫练习场时,他们并没有组织水利专家进行论证,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个项目部影响排涝。   何昊:   它不是一个防洪问题,我们不会请防洪的专家,也不会请什么环保的专家。   解说:   排涝通道遭到破坏,有人对此发出了芜湖、芜湖、呜呼的感慨。   而就在半个月前,在山西运城我们也看到了一样的情况。   字幕提示:   7月8日新闻限   新闻主持人:   水库本来是为了防洪修建的,但是在山西运城的苦池水库当中,却建设了一排别墅和数百米长的商业街,在水库中为什么要修建这样的非防汛、永久性建筑呢?   解说:   山西运城苦池水库曾经被称为保障运城几十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及盐池安全的最重要的防汛骨干工程。然而在今年7月,一个由煤老板投资一亿元建成的游乐园,赫然出现在苦池水库库池中心最低洼的人造湖东侧。此外,水库库区还建起了别墅群。赶到现场的记者发现,库区内已经建成的别墅共有11栋,还有15栋别墅已经打好了地基。   王天才(运城市空港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这个(别墅)是2009年年初,2008年年底,2009年开始建设的。   解说:   水库库区为什么会建起游乐场和别墅群,王天才解释说,是因为苦池水库当年干枯,已经被降等为蓄滞洪区。但是记者在山西省水利厅2009第346号文件看到,苦池水库的确是被山西省水利厅批准降等为蓄滞洪区,但是时间是2009年5月。也就是说,这些别墅群的建设在水库降等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李乾太(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降等之前(建设非防汛永久性建筑),法律是不允许的,即使是降等之后,蓄滞洪区里面的永久性建筑,国家是允许的,但是必须有审批程序。   岳梦斌(运城市盐湖区水务局副局长):   空港新区在这苦池水库的库区内蓄滞洪区搞的开发性建设,没有经过水务部门的批准,包括他们的明清一条街、小别墅、鱼池、假山,什么都没有经过审批,是违法的。   解说:   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为什么没有在山西运城得到实施,而面对今年各地不断告急的汛情以及巨大的人员伤亡,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地方无视这部法律的存在。   字幕提示:   江苏镇江   为了两幢豪华别墅,堤坝竟被人推低1.5米。   江苏常州   同样因为豪华别墅,河道被迫让路,驳岸被改成了地下室。   辽宁辽阳   为了一个高尔夫球场,防洪河道、河堤被违规占用、损毁,防洪林木被毁。   河南郑州   尖岗水库的防洪大堤上,成排的小产权房在大肆建设,公然销售。   广西桂林   防洪堤成了大菜园,一公里的河堤被划分成上百块菜地。   湖北恩施   狭窄的河道中非法建造7层高楼,严重威胁行洪泄洪安全。   主持人:   殷先生,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就是在我们国家县级以上的城市里面,基本上当天灾来临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救生通道的。但是通过刚才的短片我们看到,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像刚才那位负责人说的,是为了提高开发区的档次和品位,往往是要把救生通道给它堵上,然后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东西。您怎么看这种矛盾?   殷跃平:   这个理由很多,但是我觉得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从科学上来看,在行洪、防洪保护区,或者在蓄滞洪区里面搞建设的,特别是永久性建设的话,对行洪防洪是很不力的,应该很慎重,甚至加以禁止。从法律来看的话,我们国家《防洪法》很明确地规定,在防洪保护区或者是蓄滞洪区里面,必须有审批程序。   我曾经参加过类似的这样的一些事件的处理,首先,我们先看当地的规划,以土地的用途,如果这个地方是禁建区,建设以后那肯定要负法律责任。   主持人:   但是刚才您也给我们看了一个PPT里面说到,比如说中等城市,它这个防洪标准都是50年到100年一遇的,那么当地在建设的时候,很可能利用这样的一种侥幸心理,反正50到100年,也许它赶不上我,怎么看待这种侥幸心理?   殷跃平:   它可能这样理解,是一个概率的重现期,因为我们是指工程的概念,也可能50年,或者是100年,明天就遇上了,并不是要等100年,所以它的理由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从科学来解释,它是违反科学的,第二从法律来看,也是违反法律的,因为我们有很严格的法律规定。   主持人:   您看,我们不是像您一样在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们能够理解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比如说在一些公共场合,它是有一些安全门,安全通道,它不见就马上发生这样的安全事件,但是它确保我们知道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从那儿走。如果说为了经济的发展把这条路给它堵上了的话,那安全是没有任何保障的。   殷跃平:   安全通道的功能已经规定就是安全通道,所以你不能有任何理由来挤占它。但是刚才我们看片子以后理由很多,实际上我们在看《防洪法》的话,它是违法的,很清楚。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5/010120679597_2.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27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快讯:西班牙南部凌晨发生6.2级地震
杨学祥 2010-4-12 07:23
快讯:西班牙南部凌晨发生6.2级地震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12日07:13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中新网4月12日电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地质调查局称,当地时间12日凌晨,西班牙南部格拉纳达市附近发生6.2级地震。   据悉,地震震中位于格拉纳达市东南方24公里处,震源深度616公里,发生在当地时间0点8分左右。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责任编辑:杨笑 http://news.sohu.com/20100412/n271442746.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彻底关大桥被巨石砸断致桥面捣毁(组图)(转载)
杨学祥 2009-7-25 13:30
汶川彻底关大桥被巨石砸断致桥面捣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5日08:25 新华网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482, //宽 playerHeight:388, //高 autoLoad: 0, //自动加载 autoPlay: 0, //自动播放 as: 0, //广告 tj:1 //推荐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0;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22982766);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singleRss", "http://video.sina.com.cn/iframe/fourlists/jump/news/c/v/2009-07-25/095541777.xml");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视频:汶川彻底关大桥被巨石砸断致桥面捣毁 断桥现场 现场抢救压在车下的伤员 伤员被抬出   新华网成都7月25日电 (记者黄毅、侯大伟) 记者25日8时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新闻中心获悉,25日5时左右,由于连日大雨冲击,国道213线汶川段彻底关大桥桥墩被巨石砸断,造成桥面捣毁,桥上正在行驶的车辆和人员掉入岷江河中,国道213线中断。   汶川县得知这一情况后,县委书记青理东迅速作出指示,县长廖敏已带领公安、交通、安监、消防、医院等部门和单位赶往现场进行施救。   阿坝州政府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道路控制,避免从阿坝州各线进入汶川县213国道汶川段造成新的损失。据了解,由于彻底关大桥处于通讯盲区,具体伤亡人数还在进一步核实中。   国道213线是汶川大地震震中--汶川县的重建生命线,也是整个阿坝州生产生活、灾后恢复重建、九寨沟黄金旅游线的运输主动脉,平均每天约有1万辆以上的车辆通行。   彻底关大桥是国道213线由都江堰进入阿坝州的咽喉要地,去年512大地震曾被巨石砸断,新桥刚刚于今年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竣工。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7-25/082518295460.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902 次阅读|2 个评论
权威专家的自相矛盾:从日食与灾害的关系说起
杨学祥 2009-7-23 07:17
权威专家的自相矛盾:从日食与灾害的关系说起 杨学祥 权威专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社会的心理医生,他们的任务就是做灾害前的社会心理辅导,避免灾后出现人们更严重的心理伤害,其主观愿望是好的,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善意的谎言违背科学规律,那就不被人们所相信,效果适得其反,有愚弄公众之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流行专家的解释往往自相矛盾,让人们无所适从,下面举例一二。 2008 年 6 月 3 日上弦位相之前,网上流传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日期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并提醒6月初两个强天文潮汐值得关注。对此,天文专家表示,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汶川地震与天文因素有关,公众千万不要被此类信息所误导。 天文学家介绍,当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的角距恰好等于90度,人们看到的月球恰好是半边明月,此时,即为月球的上弦或下弦时刻,上弦时刻一般出现在农历初七前后,下弦时刻则在农历二十二前后。 网上流传的这条信息称:汶川大地震日期恰好发生在上弦(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上弦时刻出现在中午11时47分。上弦这天,有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对地球施加影响,这种引潮力可能会对地球地壳某些板块产生特殊的或共振的作用。信息还说,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大地震也总是出现在上、下弦时刻。 天文专家指出,月球的运动与地球上的江、海潮汐有关,特别是月球上、下弦前后或满月前后,江、海潮汐都比较强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农历四月初八,当天恰为月球上弦时刻,但这并不能得出两者有关联的结论。 以近20年世界上影响大的16次大地震为例,其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5次,而发生在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震却有8次之多;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大地震也有3次,包括1999年我国台湾921大地震(日期是农历十二)。因此,无法说明大地震与月球上、下弦时刻有关 。 有评论指出,在 16 次大地震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5次,发生在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震有8次之多。上、下弦前后是潮汐极小值,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是潮汐的极大值。 16 次大地震有 13 次与潮汐的极值有关,这恰恰说明地震与潮汐变化有关。提出的反面证据却证明了正面的结论,这可以也叫做反证法吧【 2 】。 2009 年 7 月 22 日日全食之前,为了解释日食与地震无必然联系,权威专家又给出新的证据:针对互联网上关于日全食会引发地震灾害的说法,权威专家21日指出,日全食与地震没有必然关联。 权威专家从两个角度解释了日全食与地震没有必然关联性。他说,从统计数据看,日全食与地震没有因果关系。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870多次(含台湾地区),日全食共计出现过8次。他说,这8次日全食前后15天之内,都没有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 同时从力学角度说明了日全食与地震并无必然联系。7月22日是天文大潮点,有人担心日食时,日月对地球的引潮力增加导致引发地震。对此,权威专家说,这一顾虑没有必要。只有在某些特殊时点,某一区域处于较高地壳应力状态,已达到临界点,并且引潮力加载适合时才有可能出现运动。 没有任何统计数据表明,大潮点(即日月大潮:朔日和望日)会导致地震。网上很多人将汶川地震与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联系起来,事实上,汶川地震主震及80%以上的5.4级以上强余震都发生在小潮点(即上弦和下弦)【 3 】。 明眼人毫不费力就可以看到,两个权威专家的统计结果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能同时都正确。如果权威专家之间都没讨论明白,如何让公众相信你?如果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发生上弦位相时用权威甲的观点辟谣,发生日食时用权威乙的观点辟谣,长此以往,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就毫无科学和信用可言。 7 月 22 日上午京城如期出现日偏食景观,但下午突发雷电暴雨,不少市民怀疑这与日偏食有关。对此,市气象台专家表示,雷雨天气早于几天前就已经预测到,并非日偏食出现所致。日偏食与降雨无直接关系。记者看到,昨天下午京城上空一直很阴沉,市气象台于 15 时 25 分还紧急发布了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17 时左右,北京的雨水如约而至。虽然降雨持续时间较短,但雨势很大很密。据市气象台报告,截至昨日 18 时,北京全市普降阵雨,其中,延庆、怀柔不少地方一小时雨量超过了 20 毫米,甚至达 30 多毫米。 17 时 -18 时,北京朝阳区降雨量达 39.2 毫米。上述地区都达到了短时暴雨的标准。针对市民的疑问,气象部门专家表示,即使没有日偏食,昨天的降雨也在所难免,这属于正常气象【 4 】。 雷雨天气早于几天前就已经预测到,并非日偏食出现所致。日偏食与降雨无直接关系。 这一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因为 2009 年 7 月 22 日的日全食早在 20 年前就预测到,早于雷雨天气的预测,不能排除日食激发的因素。大气潮影响天气的研究刚刚起步【 5 】,忽视其影响不是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蔡玉高,周润健。天文学家 : 没有证据显示汶川地震与天文因素有关。日期: 2008-06-01 来源:新华网。 http://www.jjxww.com/show.aspx?id=104217amp;cid=12 2. 杨学祥 . 反证法:没有证据显示汶川地震与天文因素有关?发表于 2008-6-1 15:35:3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425 3. 杨学祥。日全食与地震没有必然关联和潮汐激发地震。发表于 2009-7-22 6:06:2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4881 4. 夏命群。日偏食后突降暴雨与日食无关。 2009-07-23 来源:京华时报。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09-07/23/content_445282.htm 5. 杨学祥 . 大气潮、海洋潮、固体潮和地震 . 发表于 2009-7-21 6:11: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4677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571 次阅读|2 个评论
极端天气频发 让人感觉反常(转载)
杨学祥 2009-7-21 12:20
极端天气频发 让人感觉反常 2009-07-21 09:24 作者: 任荃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民网 google_ad_client = "pub-6466838669040492"; google_ad_slot = "0399813122"; google_ad_width = 628; google_ad_height = 15; 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首席记者任荃)一边是持续高温,一边是暴雨成灾,虽说今年夏天才过了一小半,但国内频发的极端天气已不免让人感觉反常。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现象,通常每3至7年发生一次,与之相连的常常是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事件。   本报讯 (首席记者任荃)一边是持续高温,一边是暴雨成灾,虽说今年夏天才过了一小半,但国内频发的极端天气已不免让人感觉反常。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初现端倪。不过,气象部门尚不能确定,看不懂的天气是否由这个西班牙男孩引发。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现象,通常每3至7年发生一次,与之相连的常常是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事件。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表明,今年6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异常偏暖,中心最热区域偏暖超过1℃。与此同时,近期热带大气出现了与海温异常相互匹配的调整。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丽娟表示,按照海温大范围偏暖0.5℃以上、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这一标准判断,目前只能说全球刚刚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能否构成一次完整事件,则要看此后半年的走向。   在气候预测领域,厄尔尼诺是全球公认的最强的年际气候异常信号之一。种种迹象表明,令人生畏的厄尔尼诺又一次探出了脑袋。本月9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宣布,卫星数据证实,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目前正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孕育。报告称,这一现象将在今后几个月继续发展,预计今年冬天正式成形,并将持续到明年年初,其强度存在进一步加大的可能。   一般而言,受厄尔尼诺影响最直接的是环太平洋热带地区。对于我国,其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的发生可能造成我国冬季偏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等。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正在密切监测厄尔尼诺的最新走向。专家强调,气候异常的成因错综复杂,我国的气候模式同时受到大气环流、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厄尔尼诺并非唯一影响因子。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厄尔尼诺发生在2006-2007年,影响较为温和。而1997-1998年发生的那次厄尔尼诺则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美元。 (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7/21/2267469.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徽发生大面积冻雨灾害转载及点评
杨学祥 2009-3-2 17:03
点评:关于2月25-26日潮汐预警,我多次强调,也多次被验证。可参考相关文献。根据以往观察,美国和中国的低温冻害往往先后发生:2007年末美国暴风雪后,2008年1月中国严重低温冻害;2008年末欧美和中国又先后发生低温过程;此次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学者杨学祥 . 关注 17 至 19 日潮汐组合 D 和 25 至 26 日潮汐组合 E. 发表于 2009-2-14 14:19:2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4979 学者杨学祥 . 北方旱区面临冻害风险:关注 19 日和 25 日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9-2-17 8:17:3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5482 学者杨学祥 . 低温冻害已经发生:潮汐预警不可忽视 . 发表于 2009-2-19 8:05: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5896 学者杨学祥 . 克马德克群岛地区 7.3 级地震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 . 发表于 2009-2-19 11:34:5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5987 学者杨学祥 . 19 日智利柴滕火山喷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 . 发表于 2009-2-20 13:12:4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6196 学者杨学祥。 未来 10 天江南仍多雨偏冷: 25 至 26 日强潮汐预警。 发表于 2009-2-21 9:53:4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6341 安徽发生大面积冻雨灾害 两万余户断电(图)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2日15:02 大河网 小树上结满冰凌 竹林被冻雨压倒 电线杆被压断   冻雨冻伤霍山   2月25日以来,霍山县发生大范围冻雨灾害,致使这个县1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农业及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群众进出山困难。目前,霍山县受灾人口已达17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2亿余元。   竹林被冻雨压倒   两万余户没了电   冻雨成灾,目前霍山县已有1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遭受重大损失,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截至3月1日,霍山县有17.5万余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2.1亿元。   其中,全县小麦、油菜、蔬菜等农作物受灾8.2万亩,农业损失1.04亿元;灾害造成毛竹折断190万根,林木受损1.08万方,林业经济损失5680万元。此外,霍山县供电公司共有127条线路因灾受损,倒断线杆122根,62个台区停电,停电户约5011户;另外,该县小水电4条主线路出现故障,影响36座电站正常发电,致使2万余户9万人无电可用。   截至目前,霍山县因灾倒房41户92间,损坏房屋1812间,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802人,因树木倒覆造成7人轻伤。   娃娃上学路难走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太阳乡(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一带)因受冻雨灾害的突然袭击,损失巨大。   据介绍,当地部分山林遭到严重损坏,树木倒地。大片大片竹子被沉重的冰凌压断,许多地区的电线和电线杆被压倒地,当地停电已接近5天。因路面结冰,道路通行困难,汽车和行人上不去下不来。尤其令家长们着急的是,由于山区部分学校受灾,加之许多高山道路结冰或被倒塌的竹木阻挡,导致许多家住深山区的孩子连日来不能按时上学,部分学生不得不由家长护送前往学校。   太阳乡太阳小学汪成清校长3月1日下午告诉记者,为了早日恢复供电,他们村民组已发动10多名群众开展自助自救。他还介绍说,由于气温稍微回升了一些,进出该乡的一些高山道路上的薄冰层开始融化,通行条件有了改善,但仍有一些路段受到倒伏的毛竹和树木阻挡而难以通行。   小树上结满冰凌   当地积极抗冻灾   灾害发生后,霍山县紧急调集相关部门、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奔赴基础设施损毁现场,抢险排险。   到昨天,当地已恢复线路200多处、恢复用电用户6000多户。交通部门清除路障210余处,道路撒盐200吨。截至目前,县乡道80%以上已恢复畅通。县乡镇及有关部门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清除道路积冰,修复受损房屋,千方百计恢复生产。他们还对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和重残家庭等给予了帮助,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不挨冻。对倒房户、危房户依据不同情况组织施救,采取投亲靠友、借住公房等措施,进行妥善安置。(刘自力 曹玉娟 记者 窦祖军 摄影报道) 已有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http://news.sina.com.cn/c/2009-03-02/150217318696.shtml 美国多个地区遭遇暴风雪进入紧急状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2日15:2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2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1日称,美国新英格兰南部和波士顿地区可能会连续降雪18小时。另外,从缅因州至卡罗来纳州都做出了暴雪预警。   由于天气恶劣,亚特兰大的达美航空公司已经取消了300架航班。卡罗来纳州南部的机场也关闭进行清扫工作。   肯塔基州北部、新罕布什尔州南部以及罗德岛和马萨诸塞州的大部分都发出暴雪警告,预告2日将有大风雪。   华盛顿市长已经于1日下午宣布进入暴雪紧急状态。并保证任何暴雪紧急通道畅通。   另外,据预报称,费城和纽约都将从1日晚开始有大量降雪,最高可达14英寸。 http://news.sina.com.cn/w/2009-03-02/152017318933.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382 次阅读|1 个评论
1952至1964年和2004至2018年特大地震频发的相似性
杨学祥 2008-12-22 11:21
一、 特大地震发生的数字特征 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 1889-2008 年,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 。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每次间隔约 4 年) 。 1952-1964 年特大地震滞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5 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特大地震滞后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 4 年,按此数字特征, 2009 、 2013 、 2017 年及其前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 。它们与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变化的转折点 1957.79 , 1961.93 和 1965.61 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二、 气候的相似性 两个时期的特大地震发生特征表明,特大地震都发生在全球变暖时期之后,并造成全球气候变冷。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2000 年为暖位相。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 。 在 20 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 1925 年到 1944 年, 1978 年至 2000 年。 20 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 (1925-1944 年, 1978-2000 年 ) 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为特大地震和气候变冷提供了动力机制。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大震后全球降温的合理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度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 2005 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三、 潮汐震荡条件的相似性 每个时期的第一次 9 级地震都发生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附近,强潮汐有明显的激发作用。 1949-1951 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8.6 度,潮汐南北震荡最为强烈,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本周期第一个 9 级地震。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8.6 度,潮汐南北震荡最为强烈,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本周期第一个 9 级地震。 从 1951 年到 1977 年, 1 月 6 日和 8 日的月亮近地潮与 1 月 3-4 日的太阳近地潮叠加每四年重复一次,有四年准周期。递进变化是有规律的。 1957 年、 1961 年和 1965 年都在 1 月 17 日(地球近日点附近)有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叠加,形成最大和较大潮汐形变,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对应准四年变化周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 1977 年才由 1 月 17 日变为 1 月 16 日。而且,同日的日月大潮消失。 从 1955 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平缓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的角动量交换,但突然变化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根据美国华盛顿和理士满( Richmond )两地测得的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可用一条折线近似地表示,其转折点各在 1957.79 , 1961.93 和 1965.61 。在这些点上加速度的变化是急剧的,但速度是连续的。这个现象有无特别的物理意义,现在尚难断定。季节性的日常变化约为 0.6 毫秒,相当于 60 10-10 ,并且各年几乎相同。季节性的加速度约为 650 10-10/ 年。这个变化主要是由于风引起的,但潮汐也有影响 。 第一周期 9 级地震顺序为, 1952 、 1957 、 1960 、 1964 年,按此规律,第二周期 9 级地震顺序为 2004 、 2009 、 2012 、 2016 年,大约有前后一年的误差。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11 】。 四、 中国中东部的地震特征 1976 年是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最后一年,中国 7 级地震多发,其中唐山 7.8 级地震摧毁了一个工业重镇,死亡 24 万人。这是中国大陆地震本周期的最后调整, 2030 年前后的同一时段应予以关注。 五、 结论 根据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事件是 1998 年以来气温波动下降的原因。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2004-2008 年多次 8 级强震验证了强潮汐南北震荡激发地震活动并将导致气温降低。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11 】。拉马德雷冷位相的最后一年,中国 7 级地震多发。这是由全球变暖程度和海平面上升趋势所决定的。根据全球变暖的规模,本周期 9 级地震强度要大于上一周期。从 8.5 级地震发生情况来看, 2004 、 2005 、 2007 年连续在苏门答腊发生三次,远远超过历史记录。 全球变暖的危险主要在于导致强震发生,并实现气候的突变和全球变冷,人类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张家诚 , 李文范 . 地学基本数据手册 . 北京 : 海洋出版社 , 1986. 186-188 2.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3.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 2005 ,( 12 ): 37-43 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5. 郭增建,郭安宁,周可兴。地球物理灾害链。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 111-114,146-158 。 6.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7.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发表于 2008-5-10 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8. 杨学祥 .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 世界地质 , 22(4): 380-384 9. 郭增建 .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4(3): 287. 10. 傅承义。地球十讲。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 55-57 11. 杨学祥,杨冬红。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发表于 2008-5-10 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