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习内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物信息学学什么
ljxue 2019-12-9 22:49
最近一直在思考生物信息学学什么这个问题,怕误人子弟。我个人从实验生物学转到生物信息学是走了不少弯路,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少走一些。虽然,弯路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之前看到这样一个公式: 问题+方法=论文 觉得有一些道理,所以生物信息学的学习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问题和方法。 问题:可以来自老师的介绍、文献阅读、听报告。 提出好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不过可以从一些小的问题开始。 方法:应该是针对提出的问题,需要掌握的技术。一些技术是通用的,比如NGS数据的预处理,比对,变异分析,基因表达分析。一些技术特定一些,比如进化分析,基因调控分析。 所以应该是根据一个相对简单的课题,循序渐进掌握一些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应用的一些复杂的课题上。(先造小飞机,再造大飞机。) 关于学习方法这个帖子中有很好的总结: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43692 包括: 好奇心、兴趣和目标 使用Google Linux 至少掌握一门高级编程语言 掌握常用的组学数据分析软件 实践 ----- 我想这些就够了,解决一般的问题绰绰有余。 最最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的动机(self-motivated),因为生信的方法和经验,是比较琐碎的,许多东西需要自学。容易满足于掌握一些小的技巧,是初学者经常犯的错误。数据分析时,应该积极思考下一步做什么,并做好准备。提高分析效率,减少空当时间,是提高分析产出所必须的。
个人分类: Bioinformatics|5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真的越学越聪明吗?
热度 1 shehuiguanli 2015-1-13 02:59
我们都知道,人越学就会变得越聪明,这是真的吗? 在我研究完“思维规律”后,发觉这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虽然目前没有“正式的研究成果”,但我认为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了。是否正确,供参考。 为什么说是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了?是因为中国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了“非常多”的知识,人们希望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以便“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学生学习了“大量知识”,为了使国人变得“更加聪明”,中国的考试总是极尽可能,出很多偏题、怪题,总担心“题目难度不够”,尽管如此,中国人似乎并没有因为学习“大量知识”、“高深知识”而变得聪明。 可以肯定学习“不可能”使人变得聪明。 那么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人们需要学习吗?学习目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人们需要学习。学习目的是:学会解决人们(人生)遇到的问题。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学生学习的知识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学习的内容大大偏离了学习目的。 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学习无用”,从中国教育现实来看,这是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高深知识”的作用是什么? 那么需要学习“高深知识”吗? 是需要的。但一定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学习“高深知识”。 这是因为,“高深知识”是“测量”一个人的“聪明程度”的。对“高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看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聪明程度”。 正因为这一原因,可以利用这一原理选拔“人才”。 根据这一原理,我国目前的“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一定是错误的。 我国目前的“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根据总分”选拔人才,这样选择的“人才”,“综合素质”也许较好,应该算“中庸之才”,但一般不可能在“某一方面”有重大(较大)贡献。 而要选拔在“某一方面”有重大(较大)贡献的人才,应该加大对“某一方面知识的考察力度”,即高考着重考察“一至两科”即可,多考无益,仅仅加重学生负担,起不到任何作用。 本文谈到两个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知识的学习内容大大偏离了学习目的。 二是我国高考考察方法是错误的。 应该这一结论是科学结论,抛砖引玉,供探讨和参考。
5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呼吁救救中国孩子——不要让“中国式教育”毁了中国未来
热度 6 shehuiguanli 2014-12-15 11:48
中国孩子到底有多重的负担,我们没有统计数据。但孩子们负担沉重,却是有目共睹。 我们来看一些事实。 一、学习时间方面 1. 每年:中国学生 3 岁后即开始紧张学习,直到高考结束,没有寒假、没有暑假,几乎连续不间断学习 15 年。 2. 每天:中国孩子从早晨 6 点到晚上 12 点几乎连续不间断学习 10 多小时。 3. 每周:我所在的城市,高中学生,大多采用(越来越时髦)住读制,每周从星期天下午 5 点开始返校,有的到星期六下午 6 点下课才能回家。而学生并不是真的“回家”,大多数学生还要再“补课”,我接触的一些学生,星期六补习到晚上 12 点,星期天从早上 8 点,一直补习到下午 4 点,适当收拾,返校。每周学习时间多的在 90 小时左右,甚至更多。 二、学习内容方面 1. 幼儿园开始学习小学内容。 2. 小学寒暑假“提前学习”下一学期内容,小学完成开始学习初中内容。 3. 初中寒暑假“提前学习”下一学期内容,“平时”要补习本期学习内容,初中完成开始学习高中内容。 4. 高中寒暑假“提前学习”下一学期内容,“平时”要补习本期学习内容。 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连续学习时间之长,强度之大,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2. 学习内容单一,不可想象。 3. 花费这么多时间,承受这么多痛苦,真正学习受益一生的知识,也许还可以接受。而中国学习的知识, 80% 以上是没有多少价值。对学生的人生、对学生步入社会没有任何益处,如果以此真的有一个“好的未来”,大多数还可以“接受”,而一旦这样的结果都“落空”,仅剩下“人财两空”,失落程度可想而知,这也是引起很大“学生”走向绝路的一个原因。 我虽然没有研究法律,可以想象,“中国式教育”一定是“违法的”。我国成年人实行 8 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不超过 40 小时。而作为孩子却每周学习时间在 90 小时左右,没有休息日,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难道我们就这样听任花朵让人摧残吗? 强烈呼吁,呼吁救救中国孩子,尽快改变“中国式教育”: 1. 教学时间 幼儿园:不要安排教学内容 小学: 3-4 小时 中学:不能超过 6 小时。 教学阶段,不应布置所谓的“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是中国教育不自信的表现,也是中国式教育的严重缺陷。 第一,仅仅经过一个晚上,就担心学生会“忘记”学习的内容,那我们如何“指望”学生今后“运用”这些知识。 第二,“中国式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希望学生能“背诵”很多知识,难度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记忆”吗?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利用”,我们没有教会学生“利用的方法”,“中国式教育”存在严重缺陷。 2. 教学内容 第一,必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把“可有可无”的内容应该去掉,而没有必要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知识。 第二,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过于深刻”,大多数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知识”,而不是为了研究,我们不要把对“极少数”学生的要求,强加到“所有学生”。我们不能因为学生要使用“汽车”代步,而要求“所有”学生学会“制造汽车”,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第三,中国学生学习的都是“科学知识”,而人生遇到的主要是“人生问题”,增加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如何处理“人生问题”的知识。
754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习漫谈(34):大学里主要学什么?
热度 24 sqdai 2011-5-9 12:03
如果在高校里做一次问卷调查,就问一个问题:在大学里主要学什么?答卷肯定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可以设想,多数人会回答:学习各自的专业知识。然而,这种回答是不全面的。最近,我读了法国当代教育家雅克 • 德洛尔( Jachques Dolors )的著述,联系上述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形成一些想法,在此与大家进行切磋。 德洛尔力主实行终身教育,并主张终身教育应建立在如下四大支柱的基础上: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我认为,大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也应以这四大支柱为基础。 学会认知 先来谈谈学会认知这一首要任务。 实际上,学会认知,主要是学会治学,或者说,学会做学问。当然,在大学里学认知的途径主要是:把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习少数学科(即专业学科)结合起来,决不是学一点专业知识就万事大吉了。 正如教育家罗朗 • 施瓦茨在《科学教育》中所说:“今天,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促进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我以为,在大学里尤其应该如此。 具体说来,应该做哪几件事情呢? ——了解认知,首先应当掌握并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规律,力求事半功倍。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仍不能放松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适当选定应“牢记”的内容。我认为,应该牢记的主要是方法而不是具体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蔡元培指出,用“点石成金”打比方,教师不应只是给学生送金子,而是应教导“点石成金”的方法。作为大学生,应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学会科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训练并提高思维能力。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过程,把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较为纯熟地应用。我在以前的博文里提到过,我和我的同年级大学同学一致认为,在复旦数学系我们主要学到了正确地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一辈子受用不尽。对于理工科学生,特别应该学会简化问题,进行建模的本事。 因此,在大学里把视线集中于获得专业知识而不顾其它,是一种错误倾向,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定会影响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学会做事 在大学里,不仅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应对各类具体情况的能力,也就是说,应该边干边学,学用结合。大家都有体会,一切知识,只有具体地应用过了,才能更为牢固地掌握。 当今大学把注意力集中于考试、分数,而不强调实际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了一批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其表现形式是不重视实践环节,即使到了研究生阶段,也只是关注学位课程的修学和应付差使式的、依葫芦画瓢式的论文写作,并未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用实际知识的能力。 我上的是五年制大学。到三年级,就开始参加系里的科研活动,参加老师组织的讨论班,开始具体的文献调研和综述,并动手写小论文;而花在毕业论文的时间则有一年有余,扎扎实实地锻炼了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看看现在,大学生投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时间不足半年,而且不少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心有旁骛,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不少是敷衍塞责、蒙混过关,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因此,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获取真正知识的途径应该是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 学会合作 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人要有所作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在大学里就应该培养自己与群体共同生活,协作攻关。其途径是,本着尊重事物的多元性的特点,相互了解、相互支撑,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和长处,学会必要的公关手段。 最近有博友对我说,自己在研习中有了问题,不知道该向谁请教,跟谁讨论。这反映了我们的团结协作的日常教育出现了“缺口”。 因此,在大学里就应该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 学会生存 我们应该在人生历程中不断完善、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培养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就应学学习在复杂环境下,攻难关,求生存的能力。 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自制力、理解力、记忆力、体力、鉴赏力,还应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战胜危机的能力。 我接触的一些新一代大学生、研究生中,有些人显得有点脆弱,顺利时还好,一遇到困难就容易消沉,甚至沮丧到一蹶不振。 所以,在大学里,作为成年人,要努力学习在困难条件下生存并前进的能力。 以上仅为我个人的一些学习体会。愿与朋友们就此进行深入的自由讨论。 本文参考资料: 雅克 • 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译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第 76 ~ 88 页 写于 2011 年 5 月 9 日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2248 次阅读|3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