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亚洲鲤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走马观花看美国(4)
热度 22 Taylorwang 2015-6-11 10:24
总体上来讲,美国自然资源丰富。从飞机上看,从波士顿飞往洛杉矶,全程近 6 个小时, 3 个多小时的飞行途中,机下都是一望无际的良田与湖泊,那真是天然的“大粮仓”。我有一个直感,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粮食短缺将会摆在人们面前。美国现在手上有军事霸权和美元霸权,从善良的愿望出发,这二个霸权有可能慢慢让位于粮食与技术。美国吸引了全世界许多一流的大脑,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保持其技术的领先地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为它手上增加了粮食这张王牌。 波士顿市区鸟瞰 万米高空鸟瞰美国东北的粮仓 洛杉矶摊大饼式的城区 人口压力少,再加上立法建全,美国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上还是做得比较到位,能看到许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在芝加哥,费城与波士顿,都能看到野鸭,大雁等飞禽。一些靠近水面的草坪上,大雁悠闲自在地吃着草,有些大雁夫妇,带着十多个孩子在吃草,它们并不怕我们人,但若有其它的孤单的大雁,要接近小雁时,大雁夫妇中的一只,马上充满斗志来驱赶。 二家带雏的大雁,一家14只BB,另一家10只BB. 芝加哥座落在漂亮的密西根湖边,西北大学紧靠着湖。密西根湖是淡水湖,湖面烟波浩淼,湖水清澈。在西北大学校园区的岸边,我们可以看到水下一群群大鱼。看那鱼的形状,就应该是鲤鱼、青鱼或草鱼类的鱼,水深处的黑影,估计有几十斤重。这些鱼就是目前令美国政府紧张而头疼的“亚洲鲤鱼”。在这些鱼的老家,本来也可以长那么多,长那么大,但在它们的老家,它的最大天敌就是愿意吃它的人太多了。按照我在水乡长大的经验,要捕捉或钓这些“亚洲鲤鱼”,应是非常容易的事。美国人一般不吃这种带有小刺的淡水鱼,但正是因为缺少吃这些鱼最大的天敌——人,它们才能长那么大,发展那么多而泛滥成灾。 湖边的“亚洲鲤鱼” 我在美国的同学与朋友,差不多都是有学历,并在美国找到正式工作的群体,他们应该都属于美国的“中产阶级”。经济条件好了,如何养生与保命就显得特别重要。吃油,一定要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的橄榄油,米也往往是富含各种营养元素与微量元素的杂粮,所选食品,尽量选天然有机食品。为了行车安全,往往喜欢开比较高大的多功能车( SUV )。我问他们,开小车不是更省油而环保吗?他们的回复:从美国多起交通事故事后的损伤报告来看,这种高大的多功能车与小车相撞,小车的司机更容易受伤。虽然这些高大的 SUV 要比小轿车油耗要高得多,一些油耗甚至比小轿车要高一倍,但他们还是喜欢,因为所谓的安全。我问他们,街上二个人走路,碰到一起,情况会怎样?若是二个君子,相视一笑,各走各的路,也不会负伤。二个骑自行车的人碰到一起,情况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也许骑自行车的人会因碰撞激烈了一点,而受一点点外伤,但一定不会有大问题。若二个开小轿车的呢?至少小轿车损毁严重,驾驶人员有可能受伤。二个都开 SUV 的情况又如何?损毁更严重,人的受伤程度也有可能增加。 SUV 所谓的安全一点,是基于它与其它小轿车相撞而显得安全一点,这种安全,是建立在其它人有可能更大的损伤的基础上的。如果只强调自己的安全,外出就要开坦克了?即使开坦克,大家都开坦克,若二个坦克撞到一起呢? 美国虽然是头号发达国家,可他们不少单位也缺钱。他们对钱的需求也很迫切,但他们往往能做到适可而止,而不会象我们的有些单位或个人那样贪得无厌。据介绍,美国某长青腾大学某学院要建设一个实验室,但资金缺口是 200 万美元。他们就招了一届硕士研究生班,这个硕士班招的学生,大部分是国际学生,其中有差不多一半来自中国。这一届硕士研究生的学费,就可以赚近 200 万美元,这费用已够建好实验室了。费用够了,他们就没有再招下一届,问题解决了,就不必要赚更多的钱,以保护大学的品牌价值。前 几天报导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生 80% 来自中国 ,可能也是这种情况,明年,他们也许就没有这个统计学硕士生班了,也不会再出现 80% 的学员来自中国的现象。国内的单位就很少能有这种为了长久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的现象,有可能一旦发现这是一个可以赚钱的方式,然后就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想赚更多的钱,直到彻底将自己的牌子砸了为止。我知道的国内某一高校就是这种情况。由于招生可以从省政府拿到补助,且还有学生交的学费收入,在规模化教学的基础上,似乎只要多招生就有钱可赚。这样,招生规模一年比一年大。由于领导们的重点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上,招生的生源素质不断下降,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原来的全国重点大学,败落到都没有能进入国家 211 工程。 211 大学并不是只有我们国家认,差不多所有英联邦国家也都认可 211 ,他们不接收非 211 大学毕业的学生申请留学,可以想像一些学生的愤怒。 美国的人口只有我国的四分之一,但社会消费总额比我国多了一倍,虽然其中有许多服务性软性消费,但美国的资源消耗与浪费还是惊人的。高速公路上都是川流不息的小汽车,湖边一排排的私人游艇,机场上众多的私人飞机,但公共交通系统反而比较薄弱。公园里,也有许多长明灯,白天与日争辉。我们参观了一个大学的艺术博物馆,若大的博物馆,居然只有我们几个人免费参观,而博物院的灯光,空调电耗惊人。由于地球资源的限制,我们不可能照搬他们的生活方式,且那种生活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美国人在相对比较富裕的条件下生活了一百多年,且社会保障也做得比较好,所以,美国人存款率不高,他们敢于使用未来的钱。反观我国,刚解决温饱问题还没有几年,成年人还有很深的物资短缺时代的记忆。手上有钱了,总会想到没钱了怎么办,所以大家的超前消费欲望比较低弱,存款率高。用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其实也是双刃剑,过高的消费,必须会带来资源的浪费与环境污染。中美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责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未来的发展之路。
7755 次阅读|65 个评论
美国的鲤鱼之殇
热度 16 gl6866 2012-3-26 21:38
美国的鲤鱼之殇
中国有巴西龟这一生态杀手,欧洲的泰晤士河有大闸蟹横行,美国也正在因为亚洲鲤鱼的入侵而引起不小的恐慌。 据报导, 针对美国所遭逢的鲤鱼之灾,奥巴马总统2月23日决定拨款5,150万美元以消除亚洲鲤鱼的入侵。奇怪的是,这么大规模的生态保卫战在美国广大民众中并未引起什么涟漪,而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大洋对岸的中国大陆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原因何在? 鲤鱼在美国成灾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美国人不吃这种刺多的淡水鱼。他们吃鱼主要还是像金枪鱼、马林鱼这样的海鱼。那么美国为什么会出现“鱼灾”呢?原来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的生物学家就想用一种生态净化的方法来清除河流中过多的藻类。而亚洲鲤鱼是一种贪婪的食客,于是他们便从中国引进了4种亚洲鲤鱼,而这些鲤鱼也确实不负众望,较完满地完成了河道清污的使命。在80年代,由于洪水的泛滥,这些鲤鱼进入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在随后的30多年里,它们的数量剧增,沿着河流一路吃下去,所到之处的每一个生态系统皆被破坏殆尽。 但真正的恶梦还在后头。近日,亚洲鲤鱼已在大湖区附近出现,这立即引起了白宫的关注。大湖区是美国渔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区域,一旦亚洲鲤鱼入侵,就可能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永久的崩溃。因此,周边各地区的科学家和决策者皆千方百计地寻求阻止亚洲鲤鱼在美国进一步扩张的良策。鲤鱼不仅能在水里“扫荡”,而且更可怕的是它们还会跳,中国不是有“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吗?此前,美国人在距离大湖区较远的河道设置了电网,就是防止这些硕大无比的鲤鱼跳起来进入大湖区。但现在奥巴马政府又在想招,看来装电网这招似乎也不完全灵了。 可是远在中国的网民对亚洲鲤鱼的控制十分感兴趣,有不少人还替美国政府想出解决的奇招。其讨论的主线是围绕中国人、或是中国人极好的胃口,希望能更好地帮助解决此一难题。例如,一个山东青年,在新浪微博总结了诸多鲤鱼的烹调法,包括红烧鲤鱼、葱烤鲤鱼和糖醋鲤鱼等。还有一名北京媒体人开玩笑地说:“看那!中国的桌上佳肴亦加入拯救美国的大军!只要天天去吃辣椒蒸鲤鱼头,奥巴马政府就有救了!”而来自海南岛推特说:“完全可省下五千多万美元来控制鲤鱼。扔一百万中国人民到美国,只需二年时间,连鲤鱼骨头都吃光光!” 当然也会有一些忧国忧民的网民,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为什么鲤鱼在美国会泛滥成灾,而在中国却不会?上个月,中共水政管理部门承认,中国有40%的河流达不到最低的品质控制标准,根本不适合鱼类生长,而那些能在污水中繁殖的东西又不是人们所能吃的。一位四川网民在微博上写道:“我根本不相信鲤鱼在美国能活得多滋润,你不相信从中国运一些水倒在美国的大湖区,别说鲤鱼,其他的鱼也不会有几只剩下的。” 当然,并非所有的网民认为亚洲鲤鱼的泛滥是中国环境保护失败的缩影,绝大多数的网民认为,这是由于美国人胃口差,不知享口福,或者缺乏商业意识。如广东的一位老兄这么说:“你自已不知道吃,也可以加工成鲤鱼罐头出口到我们中国来呀!真是傻冒!”沿着这样的思路,四川的一位网民立马给当今美国的经济困境支招:美国应当把泛滥成灾的鲤鱼出口到中国来抵国债。您还别说,这真是一石双鸟的好招,即还了国债,又除了鱼害。 此次鲤鱼事件还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中国网民借幸灾乐祸来表达黑色幽默的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如来自上海的一个微博博客搞笑地说:“悄悄的几尾中国鲤鱼游过去,却引发了超级大国的一片恐慌。牛鱼,真是牛鱼!” 亚洲鲤鱼正在踢开五大湖的后门(google地图) 亚洲鲤鱼在美国的分布图(红点标明处) 亚洲鲤鱼 巨大的亚洲鲤鱼 称之为鲢鱼的在美国也叫亚洲鲤鱼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7408 次阅读|32 个评论
生物界的海归——外来生物入侵
热度 20 xuyingxiao 2011-12-14 08:59
外来生物是如何跋山涉水来到中国的? 一篇源自200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标题为《中国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的文章给出了专家解释:一种是引进的,另一种情形则是不小心带进来的。 领导为啥要引进外来生物?有两种原因,一种是领导需要某个东西,但本土的生物提供不了或者做得不好。比如为了有更多的猪饲料及净化水质,上世纪70年代我国从委内瑞拉引进了水葫芦;为了保滩护岸、改良土壤,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英国引进互花米草。都是出于这个目的。另一种是则领导需要消灭某个东西,自己不方便动手或灭起来太困难,那就引进一个天敌吧。比如为了对付蚜虫,1874年新西兰从英国引进了十一星瓢虫;为了避免鹿和野牛数量太多且太安逸导致种群退化,1995年年美国黄石公园从加拿大引进8只大灰狼;为了清理海藻,美国从中国引进亚洲鲤鱼。 不小心带进来的就更多了,比如本来引进的是木材,它躲在树皮里混进来;甚至游客鞋底的土壤也可能潜伏着外来生物。中国的大闸蟹则据说是被华人捎带进美国的。 外来生物的到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让我们引述2005年《中华工商时报》的论述:“对外来生物入侵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容易引起争议。一个外来物种在一些人眼里被视为极具危害性的入侵者,而另一些人由于利益驱动却将其视为重要的财源。” 领导引进的肯定是符合领导心意的,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大部分都是有益的,引进时的目标一般总能达到一些。这些是毫无疑问的,所有人只要不带偏见都能看出引进外来生物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外来生物带来的巨大意义。本文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但从本土生物来看,外来生物往往会给本土生物带来灭顶之灾。不是因为外来生物本身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所引进的外来生物的强项一般都是本土生物的弱项,而且外来生物在本土一般缺乏天敌,所以很容易无限扩张并将各种资源吸干。 互花米草的蔓延“使沿海养殖的贝类、蟹类、藻类、跳跳鱼等生物大量窒息死亡……大片红树林消失”,水葫芦则使滇池、珠江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灭亡。中国的大闸蟹则横行加州水域,大吃水草、鱼卵、钉螺……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一文对此有生动的描述: 160多年前,猫爪藤作为观赏性植物从原产地美洲引入厦门。……。想当初,红砖楼房外,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确也是一道风景。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猫爪藤便渐渐暴露出其生态杀手的真面目。繁殖能力极其旺盛的猫爪藤,借助强劲的海风将其种子四处传播。生根发芽之后,不仅其发达的根系会疯狂地与其它植物争夺养分,而且坚硬、锋利的“猫爪”还能紧紧抓住树皮往上攀爬,以层层叠叠的茎、叶构成网状“藤罩”遮盖整个树冠,使树木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而后它再向四周扩散,攀援周围的其它树木并覆盖,最终导致成片的树林死亡。在我市受猫爪藤危害较重的鼓浪屿,许多古树名木被猫爪藤裹缠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外来生物在实现领导的目标的同时,带来了领导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忍无可忍时,领导就开始要铲除不听话的外来生物了。但谈何容易,据报道我国每年用于打捞水葫芦的费用达到上千万元。“全国每年由于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用于入侵害虫的防治费用总计达 500多亿元”。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一文对此也有生动的描述: 猫爪藤的胡作非为让人忍无可忍,但铲除猫爪藤却并非易事。猫爪藤的根扎进地下40厘米左右,与其它树木的根纠缠在一起,难于斩除,而且猫爪藤还有贮藏着丰富养分的块根,即使把地面的藤蔓统统割掉,它很快又能长出新芽。上个世纪90年代初鼓浪屿就开始清理猫爪藤,到2004年7月清理面积已达12万多平方米。尽管如此,形势仍不容乐观,要防止猫爪藤重新在鼓浪屿蔓延显然还需要旷日持久的艰苦斗争。 从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更复杂的情况:外来生物在本土呆久了之后已经和本土中一部份近缘生物盘根错节纠缠在一起了,而且入地生根了。 此时,如果领导再引进新的外来生物来解决问题时,本土幸存生物和曾经的外来生物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联合起来抵制新的外来生物,这是所有生物的生存本能。 领导、本土幸存生物、曾经的外来生物、新的外来生物、准外来生物、准本土生物,从不同的立场就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和争论,大家都有道理,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是对的。 看热闹之余,惊讶地发现热热闹闹的背后还有一群庞大的沉默和半沉默者,他们是本土中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或者行将灭绝的生物。他们看得更实际些:不管你是哪种生物,不管你争论的是什么,能给我和周围人多带一点养分来才是正道。半沉默者一开始还在为新的外来生物叫好,但如果后来发现争来争去的其实都是属于谁吃肉糜的问题,而小米都吃不饱甚至吃不到的土著还是要因饥饿而灭绝,那就只得回归沉默了。 人是高等生物,生物界的现象往往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只是人类更复杂。 附记: 外来物种和本土物种之间除了资源竞争,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比资源竞争威力更大的竞争方式:“非对称交配互作”。 权威刊物美国《科学》杂志2007年12月14日发表了中国和澳大利亚项目组合作的发现:B型烟粉虱,作为全球最危险入侵生物是如何通过“非对称交配互作”来入侵和取代土著烟粉虱、最终以少胜多的。他们用分子标记鉴别B 型烟粉虱和土著烟粉虱,并用10台摄像机共对1 060头烟粉虱做了两万多小时的录像观察。行为观察的结果是,外来生物(B 型烟粉虱)和本土生物(土著烟粉虱)之间属于近缘物种,所以某些交配信号相似因此可以相互求偶,某些交配信号又不同所以不能交配。因此两种生物间的求偶行为及相互作用会使“B型烟粉虱的交配频率迅速增加,卵子受精率提高,后代雌性个体比例由独处时的约60%提升到70% —80%“。但对B型烟粉虱雄虫又频频向土著烟粉虱雌虫求偶,干扰土著烟粉虱雌雄之间的交配,使后者交配频率下降,后代雌性比由独处时的约50%下降到20%—40%”(《中国基础科学》2008.2)
个人分类: 思考|8251 次阅读|5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