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提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提高

相关日志

基金申请的几个态度
热度 3 fengroad 2016-2-21 12:35
现在基金申请进行时,本人基金申请基本保持在失败中前行,失败次数远多于成功,在不断失败中总结出几个态度,在小范围交流过,不见得对,和大家共飨。 ◆ 专家永远是对的!基金命中率 20% 左右,因而大多数人是不中的,不管中与不中,到时候都会收到评审意见。尽管绝大多数意见都很合理,但是有的评审意见确实不太公允,但是基金没有当面答辩的机会,因而做为申请人,最好保持专家永远是对的心态,来年根据专家意见做针对性修改。确立一个观点:让专家打出不太公允的意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没有表达清楚,而不是专家没有理解清楚,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多找原因,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否则简单的埋怨浪费了思考的大好时间,不利于水平的提高。 ◆ 和网上的基金本子相比,你会批准自己的基金?网上有很多成功的本子,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和网上的本子比较,会批准自己的本子么?问自己,和网上的本子相比,有何优势?有何特色?是否达到网上基金本子的水平?如果没有,则现实批准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建议对照阅读、思考,持续凝练问题,不断提高。 ◆ 做符合工作背景的特色研究。无论是留校的嫡系还是外来的和尚,都要考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特色。例如博士毕业于某航、机、化特色的高校,工作到了某地、矿、油等特色高校,那你的本子是否符合工作学校的特色背景?也就是工作环境是否可以给你加分?因为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要是在我们这里,你的肯定能中”——这句话变相的说明申请人的本子是在抢别人的饭碗,是在做不符合工作院校特色的研究,也就是工作单位的特色不加分。所以,每个本子都要争取体现单位特色与优势。同样,留校的嫡系,是否突破了导师的研究范畴,体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 运气和实力同等重要,但主要还是实力与创意。 尽管运气很重要,但是不可能总是坏运气,周围有人确实上会没中,但是过了一两年还是中了,说明运气是一时的,实力是永远的。 ◆ 青年基金重在创意,面上项目基础与创意同等重要。青年基金属于人才项目,主要讲的是点子,面上不光要有点子也要有基础。因而青年基金作为很多人的第一桶独立思考之金,一定要从博士阶段跳出来,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内容,强调新颖性、独特性,只要达到这个,相信一定能中。 期待“静静”一直在你身边,静静的思考,静静的琢磨,静静的聆听别人的意见,静静的思考,静静的命中!
470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自动化实验室望显著提高研究效率及可靠性
redtree 2014-12-12 22:15
解放科学家的双手 自动化实验室望显著提高研究效率及可靠性 作者:宗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11 11:11:54 图片来源:Project Twins Max Hodak将自己学业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修正科学家收集数据的方式。作为一名曾在杜克大学学习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生,他对实验室在纸质笔记本上记录试验数据的做法非常沮丧,因为这会使研究人员不得不翻阅数页,才能找到相关数据。于是,2008年Hodak把笔记本上的所有数据在电脑上作了索引,并且写了一个程序供使用者查阅资料。“当时人们都在问我,为何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Hodak回忆说。不过,一年半后,当Hodak从硅谷重回实验室时却发现,很多当初的质疑者都在使用他的系统。对于Hodak而言,这是一个信号,鼓舞他在提高实验室效率问题上继续探索。 位于加利福尼亚的一间仓库成了Hodak梦想的寄托。他打算在那里建一个自动化实验室,用于开展实验和记录结果。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生物数据中心”。2012年,Hodak的公司Transcriptic成立,并成为一批同类初创公司的“先驱”。这些公司对外宣称的口号基本相同:软件和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进步将帮助研究人员从手工的苦差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数据更容易储存和查询,最终使得科研成本更低、工作更高效且重现性提高。 Transcriptic和另一家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公司Emerald Therapeutics寄希望于通过远程计算机为科学家控制生物实验室提供便利。很多大型生物实验室已经利用自动化机器测序或复制DNA片段。不过,它们还想将自动化技术用于其他常规实验,如通过凝胶来移动、分离蛋白质或DNA片段。Transcriptic和Emerald为各种大大小小的实验室提供这种功能。 顾客首先利用Transcriptic的应用程序接口对实验进行编程,从而将实验方案的每一步转为机器可读的代码。随后,顾客指令和所有实物样本到达Transcriptic位于门洛帕克的仓库。实验在一个由树脂玻璃密封而成的工作站内进行。里面的台子上摆满了仪器,均由一台接收工作指令和操控各种机器的电脑“指挥”。台架上的机械手与工作站的长度一致,将培养皿在聚合酶链反应装置、酶标仪、移液器、冷藏箱、恒温恒湿箱等不同机器间传送,以此开展实验。用户可实时接收来自每个实验步骤的数据。 Emerald则正在测试所谓的云实验室。在这个一站式网上商店里,顾客可定购实验项目、分析数据并同他人开展合作。从明年年初开始,测试用户能从40种常用实验方法清单中自主选择任何一种,比如用于蛋白质分析的免疫印迹法或分离混合物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公司类似于传统的研究外包机构,但自动化系统和数据采集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加细微的细节以及对实验设计的控制。或许有人认为,如此复杂的设备会让实验成本变高。 但Hodak表示,Transcriptic提供的诸如克隆、诱发突变等实验项目和在学术实验室开展的成本几乎相同,甚至还要更少一些,并且约为传统研究外包公司开价的一半。部分原因在于Transcriptic的工作站无须人工操作员便能运行,而且很多硬件都是公司自制的。 不过,在旧金山投资公司O’Reilly AlphaTech Ventures合伙人Roger Chen看来,尽管这些实验室是强有力的科研助手,但远程用户要受限于一系列标准化的实验和仪器。“我很难相信一个集中管理的自动化实验室,会为你提供足够的自由和灵活度,满足你在做一些创新性实验时所需的全部要素。” 于是,Chen投资了另一家位于奥克兰市的初创公司Riffyn。该公司正在建立一个云计算软件平台,融合各种传送实验室仪器数据流的设备。其共同创始人Timothy Gardner表示,该软件可让用户设计工作流程、分析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的实验数据,并且根据对实验表现的分析改变相关参数。 现有的科学仪器通过多种形式接受指令和记录数据。Emerald共同创始人Brian Frezza认为,同建立自动控制设备相比,协调这些软件是一个更为艰难的技术挑战。Gardner赞同该说法,但表示公司正努力打造一系列通用开放的标准和软件。同时,他希望Riffyn提供的软件能让实验室设备之间以及各种设备与科学家之间更为顺畅地对话。 最终,Gardner和其他自动化实验室的支持者认为,他们所做工作的直接回报或许在于促进研究整体质量的提高。那些让科学家更简单地监控和记录实验每个细节的工具,可能有助于解决一些人所争议的研究“重现危机”。这是指很多实验完成得过于草率,或者实验方法和数据记录不够精确,从而导致其他人很难重现研究成果。 Gardner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之一、加州量化生命药学研究院副主任Douglas Crawford表示,改变现状需要技术和观念上的双重转变。Gardner对此表示赞同,但希望包括Riffyn在内的公司将从消除其中一个障碍开始。“如果你没有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的工具,我不认为那些文化和教育上的改变将会坚持下去 。”(宗华) 《中国科学报》 (2014-12-11 第3版 国际)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提高专利申请的授权率---连载1---新颖性
热度 2 renyongli 2013-9-16 17:21
博主按: 经过与很多国内客户打交道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客户最在意的还不是发明创造能不能得到切切实实的专利保护,而是专利申请能不能授权,以及在能够授权的基础上,如何尽快授权。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很多时候,客户需要授权专利来申请高新企业来办理税收优惠,那省下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啊,或者用于科技项目结题验收或者申报科技项目,以便为后续研发申请资金,等等。还有,客户中的很多技术人员,也希望靠着授权专利来评职称、申报奖励呢。 因此,如何提高专利申请的授权率,也就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授权率呢?下面,本博主从操作层面上,就这个话题逐一做些阐述。 这也是 本博客预告中的以“如何提高专利申请授权率”为主题的系列博文,今天开始正式开始陆续上线,敬请关注。今天是第一篇,是关于新颖性的。顺预祝广大博友们中秋快乐! 还是惯例,废话少说,直奔主题。再次强调:转载本人任何博文,需经本人同意。 如何提高专利申请的授权率---连载1---新颖性 1. 新颖性 新颖性是一个专利能被授权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影响授权与否的关键的问题之一,我想大多数发明人都明白新颖性问题“一票否决”型的份量。虽然新颖性主要涉及技术问题,应该由发明人来负责,本不该由我这个代理人来操心。但我多年执业实践中发现,新颖性问题出现的根源,往往在于发明人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当行为以及不合理的申请规划上,如果这些错误认识或不当行为能够克服,或者能够合理规划专利申请的步骤,则新颖性相对创造性来说,还是好预防和解决的。 在专利审查实践中,新颖性是有相对客观的判断标准的,一般容易加以论证,发明人自己一般也能够根据其掌握的技术文献八九不离十地指出其发明创造“新”在哪里。但并不等于新颖性不会出问题,实践中,在新颖性方面,以下几个方面最容易出问题: A 、对发明创造的创新性过于自信,连最基本的查新性检索都不做,结果收到审查意见通知书后才发现,前人甚至在多年前(我最多见过在 60 多年前)早已经申请过类似专利。这是很多自信心过强或井底蛙型发明人常犯的错误。其实,他们不是不懂得查新检索的重要性,更多时候是省事心理和 / 或侥幸心理在作怪。当然,很多单位或个人不具备完善的检索条件也是一个客观因素,但基本的几个到处都能免费上的专利数据库,例如中国专利、美国专利和欧洲专利数据库,还是应该上去提前检索一下的。 B 、先发表论文,后申请专利,或者先出售产品,后申请专利,会导致丧失新颖性;随着发明人专利意识的普及,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出现地较少了,但仍有个别发明人犯此类错误。有时,甚至先做产品广告或宣传册,因为印上了一些细节技术信息,也会导致产品发明丧失新颖性,这样的例子,在“专利无效”程序中经常看到,无效请求人往往用专利权人自己印发的广告宣传册或发表的论文作为证据,来证明专利产品或专利方法没有新颖性,面对这样的难以否认的证据,专利权人往往是有苦难言,悔不该当初……。 C 、随着研发的持续开展而做一系列专利申请时,如果不对专利申请做出合理规划,常导致自己在审查在后申请的专利的新颖性被在先申请的专利破坏掉。这种问题的发生通常较为隐蔽,因为这一系列专利是在不同时间申请的,每个专利在撰写时,除非有认真负责的专利代理人专门对此进行把关,否则常常会出现这个问题。本博主在执业过程中,也常常提醒申请人,如果有在先系列申请,一定要拿给我研究一下,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D 、某些肉眼难以看出区别的产品发明,例如一种组合物试剂或催化剂或一种玻璃,审查员在依据本发明的信息不能判断其与现有文献中的同类产品有何区别时,有权推定二者相同,进而认为其没有新颖性,这是法律赋予审查员的特权。因此,此类发明,一定要明确写出其组成信息,如果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组成信息不能明确确定,则要写明其性能参数或制备方法等信息。否则,一旦被审查员“推定”为没有新颖性,就麻烦大了,因为沉重的举证责任以及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就轮到申请人来承担了。 当然关于新颖性,还有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但那些问题更多是专利代理人和审查员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发明人来说,注意到并避免以上问题,就基本上能确保新颖性不出问题。或者万一出了问题,发明人因不存在自身错误,也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对老板好交差。 下期博文将着重论述关于创造性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敬请关注。
个人分类: 专利相关|61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csuwwb 2013-5-19 11:33
施一公先生畅谈提高专业英语的经验: 编者按: 本文针对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的博士、硕士生,对高年级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应该有参考价值。该文的一些背景可以参考作者2010年8月12日发表于《科学时报》的文章——《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1985年至1989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读本科期间,我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蒲慕明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Lehninger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后阅读10至20页教材。我们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 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艾奥瓦州Ames小镇的Iowa State University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3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Herbert Fromm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rotation),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妇二人作研究(刘峰现在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6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但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我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19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progra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的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1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News Comment”、“Research News”、“News Views”、“Perspective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作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至3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1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abstract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他领域的动态。 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Views”或“Perspectives”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逻辑主线。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都是按照这个逻辑主线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introduction”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results”和“discussion”。 4.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 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references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1996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1996年,是SMAD蛋白发现及TGF-b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Whitman实验室在10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b signaling”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TGF-b领域的著名学者Joan Massague,我对Joan评论说: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 They 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diocre.(我不明白这种文章怎么会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研究者只不过发现了另一种SMAD蛋白罢了,而且实验数据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编者译)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马上回应我: I disagree! 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 Now the TGF-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 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这篇论文将细胞质中的SMAD蛋白与细胞核联系了起来,而且证实了它的相互作用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 。这样TGF-b信号转导路径就完整了。这是篇精彩的《自然》文章!——编者译)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没有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John Desjarlais、Jeremy Berg、Joan Massague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个人分类: 学术评述|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提高MATLAB运行效率
热度 3 JRoy 2013-5-8 03:05
用过Matlab的人都知道,Matlab是一种解释性语言,存在计算速度慢的问题,为了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matlab提供了多种实用工具及编码技巧。 1. 循环矢量化 Matlab是为矢量和矩阵操作而设计的,因此,可以通过矢量化方法加速M文件的运行。矢量化是指将for循环和while循环转换为等价的矢量或矩阵操作。下面给出一个循环的例子: i=0; for n = 0:0.1:1000 i=i+1; y(i)=cos(n); end 那么我们可以矢量化为: n= 0:0.1:1000; y=cos(n); 我们可以用tic和toc函数来查看上述各代码运行的时间,采用for循环的程序0.39秒(具体时间和计算机配置有关),而矢量化后几乎耗时为0。 2. 给数组或矩阵预分配内存 特别是使用大型数组或矩阵时,Matlab进行动态内存分配和取消时,可能会产生内存碎片,这将导致大量闲置内存产生,预分配可通过提前给大型数据结构预约足够空间来避免这个问题。 3. 用函数代替脚本文件 因为每次调用MATLAB的脚本文件都需要将不必要的中间变量加载到内存中,每执行一次,就加载一次。函数在调用时被编译成了伪代码,只需要加载到内存一次。当多次调用同一个函数时会运行快一些。因此尽量多使用函数文件而少使用脚本文件,也是提高执行效率的一种方法。 4. 用Mex文件编写循环代码 Matlab提供了与C和C++的接口,那么我们可以在用C或C++语言编写耗时的循环代码,然后通过接口程序在Matlab中转换成dll文件,这就是我们所要的Mex文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计算速率。 1. 尽量避免使用循环结构 MATLAB 变量的基本类型是矩阵,当对矩阵的每个元素循环处理时,运算速度很慢。因此编程时应尽量把数组和矩阵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编程,而不是像其他的程序设计语言那样,使用循环结构对矩阵的元素循环进行处理。利用 MATLAB 提供的用于矢量化操作的函数,把循环矢量化,这样既可以 提高 编程 效率 ,也可以 提高 程序的执行 效率 。下面给出一个循环的例子: i=0; for n = 0:0.1:100 i=i+1; y(i)=cos(n) end 上述程序段把数组中的每个元素都进行函数值计算,这样会耗费大量的运算时间,我们可以把数组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计算函数值,可以修改这个程序段如下。 n = 0:0.1:100; y = cos(n) 通过使用 MATLAB 专门提供的测试程序运行时间的函数,可以发现,把数组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操作后,执行 效率提高 约300倍。 另外,在必须使用多重循环的情况下,建议在循环的外环执行循环次数少的,内环执行循环次数多的,这样也可以显著 提高 程序执行速度。 2. 在使用数组或矩阵之前先定义维数 MATLAB 中的变量在使用之前不需要明确地定义和指定维数。但当未预定义数组或矩阵的维数时,当需赋值的元素下标超出现有的维数时, MATLAB 就为该数组或矩阵扩维一次,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程序的执行 效率 。因此,在使用数组或矩阵之前,预定义维数可以 提高 程序的执行 效率 。 3. 对矩阵元素使用下标或者索引操作 在 MATLAB 中,矩阵元素的引用可用两个下标来表示。例如: A ( i , j ) 表示矩阵的第 i 行第 j 列的元素; A (1: k , j )表示矩阵 A 的第 j 列的前 k 个元素; A (:, j ) 表示矩阵的第 j 列的所有元素。求矩阵 A 的第 j 列元素的平均值的表达式为mean( A (:, j ))。 4. 尽量多使用函数文件少使用脚本文件 因为每次调用 MATLAB 的脚本文件都需要将不必要的中间变量加载到内存中,每执行一次,就加载一次。函数在调用时被编译成了伪代码,只需要加载到内存一次。当多次调用同一个函数时会运行快一些。因此尽量多使用函数文件而少使用脚本文件,也是 提高 执行 效率 的一种方法。 5. 在必须使用循环时,可以考虑转换为C-MEX 当必须使用耗时的循环时,可以考虑将循环体中的语句转换为C-MEX。C-MEX是将M文件通过 MATLAB 的编译器转换为可执行文件,是按照 MEX 技术要求的格式编写相应的程序,通过编译连接,生成扩展名为.dll的动态链接库文件,可以在 MATLAB 环境下直接执行。这样,循环体中的语句在执行时不必每次都解释(interpret)。一般来说,C-MEX 文件的执行速度是相同功能的M文件执行速率的20~40倍。编写C-MEX不同于M文件,需要了解 MATLAB C-MEX规范。幸运的是 MATLAB 提供了将M文件转换为C-MEX的工具。 6. 内存优化 MATLAB 在进行复杂的运算时需要占用大量的内存。合理使用内存和 提高 内存的使用 效率 ,可以加快运行速度,减少系统资源的占用。 7. 内存管理函数和命令 (1)Clear variablename:从内存中删除名称为variablename的变量。 (2)Clear all:从内存中删除所有的变量。 (3)Save:将指令的变量存入磁盘。 (4)Load:将save命令存入的变量载入内存。 (5)Quit:退出 MATLAB ,并释放所有分配的内存。 (6)Pack:把内存中的变量存入磁盘,再用内存中的连续空间载回这些变量。考虑到执行 效率 问题,不能在循环中使用。 8. 节约内存的方法 (1)避免生成大的中间变量,并删除不再需要的临时变量。 (2)当使用大的矩阵变量时,预先指定维数并分配好内存,避免每次临时扩充维数。 (3)当程序需要生成大量变量数据时,可以考虑定期将变量写到磁盘,然后清除这些变量。 当需要这些变量时,再重新从磁盘加载。 (4)当矩阵中数据极少时,将全矩阵转换为稀疏矩阵。 提高MATLAB程序效率的几点原则,这些都是俺在这两年中参加四次数模编写大量m程序总结的经验,加之网上很多英雄也是所见略同。 1.“计算向量、矩阵化,尽量减少for循环。” 因为MATLAB本来就是矩阵实验室的意思,他提供了极其强大而灵活的矩阵运算能力,你就没必要自己再用自己编写的for循环去实现矩阵运算的功能了。另外由于matlab是一种解释性语言,所以最忌讳直接使用循环语句。但在有些情况下,使用for循环可以提高程序的易读性,在效率提高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for循环。 口说无凭,下面是利用tic与toc命令计算运算所用时间的方法,测试两种编程的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没有办法精确计算程序执行时间,matlab帮助这样写到“Keep in mind that tic and toc measure overall elapsed time. Make sure that no other applications are running in the background on your system that could affect the timing of your MATLAB programs.”意思是说在程序执行的背后很可能有其他程序在执行,这里涉及到程序进程的的问题,m程序执行的过程中很可能有其他进程中断m程序来利用cup,所以计算出来的时间就不仅是m程序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把那些寄点去掉,进行多次计算求他的平均时间。 n = 100; A(1:1000,1:1000) = 13; C(1:1000,1) = 15; D(1:1000,1) = 0; for k = 1:n D(:) = 0; tic for i = 1:1000 for j = 1:1000 D(i) = D(i) + A(i,j)*C(j); end end t1(k) = toc; %------------------ D(:) = 0; tic D = A*C; t2(k) = toc; end u = t1./t2; u(u0) = ; 是认为t1不可能小于t2,所以去掉不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画出图形计算平均值。 经多次试验结果大致相同,其中一次结果如下: p = 9.6196 ------------t1时间是t2的十倍左右。 2.“循环内大数组预先定义--预先分配空间” 这一点原则是极其重要的,以至于在编写m程序时编辑器会给出提示“'ver' might be growing inside a loop.Consider prealloacting for speed.” clear n = 50; m = 1000; for k = 1:n A = ; tic for j = 1:m A(j,j) = j; end t2(k) = toc; end t2(t110^9) = ; plot( ') t1、t2分别表示预先分配空间和循环中分配空间的时间,下图上面一条t2、下面t1 3.“尽可能利用matlab内部提供的函数” 因为matlab内部提供的函数绝对是各种问题的最优算法,那写程序都是他们大师级人物写出来的,程序应该说相当高效,有现成的为什么不用那! 这个原则就不用实际的程序测试了。 关于MATLAB程序提速的问题,可以参考网上很多智者的文章,都比较经典。也可以看看我的上一篇文章,和网上大部分帖子有点不同,我是以实际的测试程序作为依据对如何提高MATLAB程序速度进行介绍的。 这里我再补充几点大家需要注意的。下面是我在国内一个比较出名的论坛看到的关于m程序提速的帖子,开始还真以为他们谈论的都应该遵循。(尽信书不如无书) 帖子的一部分这样说道:“当要预分配一个非double型变量时使用repmat函数以加速,如将以下代码: A = int8(zeros(100)); 换成: A = repmat(int8(0), 100, 100);” 凡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没有一点实际的例子,对于权威我们还要有挑战精神那,就不用说现在还不是经典的观点了。下面是我写的测试程序,我本来是想得到这位网友大哥的结果,但是实事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n = 100; m = 1000; for k=1:n tic A = int8(ones(m)); t1(k) = toc; tic B = repmat(int8(1),m,m); t2(k) = toc; end plot(1:n,t1,'r',1:n,t2) isequal(A,B) 可以看出下面的红线是t1,而且最后的一句返回1,说明两种形式返回的值完全一样。 由此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在我们做论文,还是写博客的时候,别直接从网上或者别人文章那儿找点知识定理之类的补充自己那苍白无力的文章。最好是自己动手编一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过这一测试,我感觉有必要,也有责任对这个论坛上的一大批经典谈论加以测试。尽管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但这还不足以证明论坛上的帖子都不是经典。 还有一点关于m程序提速的这样说到:“在必须使用多重循环时下,如果两个循环执行的次数不同,则在循环的外环执行循环次数少的,内环执行循环次数多的。这样可以显著提高速度。” n=1000; A = ones(1000)*13; for k=1:n tic for i=1:10 for j=1:1000 A(i,j)=A(i,j)*15; end end t1(k)=toc; tic for i=1:1000 for j=1:10 A(i,j)=A(i,j)*16; end end t2(k)=toc; end t2(t110^9)= ; t1(t210^9)= ;%去除外界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寄点 plot(1:size(t1,2),t1,'r',1:size(t1,2),t2) 由这个时间图可以看出for循环的嵌套顺序对于速度是有影响的,虽然相对来说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毕竟论坛上的观点是正确的。至于他所说的“显著”二字就没必要加上了。 此论坛还有一些提速的观点列举如下: “遵守Performance Acceleration的规则 关于什么是“Performance Acceleration”请参阅matlab的帮助文件。我只简要的将 其规则总结如下7条: 1、只有使用以下数据类型,matlab才会对其加速: logical,char,int8,uint8,int16,uint16,int32,uint32,double 而语句中如果使用了非以上的数据类型则不会加速,如:numeric,cell,structure,single,function handle,java classes,user classes,int64,uint64 2、matlab不会对超过三维的数组进行加速。 3、当使用for循环时,只有遵守以下规则才会被加速:a、for循环的范围只用标量值来表示; b、for循环内部的每一条语句都要满足上面的两条规则,即只使用支持加速的数据类型,只使用三维以下的数组;c、循环内只调用了内建函数(build-in function)。 4、当使用if、elseif、while和switch时,其条件测试语句中只使用了标量值时,将加速运行。 5、不要在一行中写入多条操作,这样会减慢运行速度。即不要有这样的语句: x = a.name ; for k=1:10000, sin(A(k)), end; 6、当某条操作改变了原来变量的数据类型或形状(大小,维数)时将会减慢运行速度。 7、应该这样使用复常量x = 7 + 2i,而不应该这样使用:x = 7 + 2*i,后者会降低运行速度。” “尽量用向量化的运算来代替循环操作。如将下面的程序: i=0; for t = 0:.01:10 i = i+1; y(i) = sin(t); end 替换为: t = 0:.01:10; y = sin(t); 速度将会大大加快。最常用的使用vectorizing技术的函数有:All、diff、ipermute、permute、reshape、ueeze、y、find、logical、prod、shiftdim、sub2ind、cumsum、ind2sub、ndgrid、repmat、sort、sum 等。” “优先使用matlab内建函数,将耗时的循环编写进MEX-File中以获得加速。 b、使用Functions而不是Scripts 。” “ 绝招:你也许觉得下面两条是屁话,但有时候它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1、改用更有效的算法 2、采用Mex技术,或者利用matlab提供的工具将程序转化为C语言、Fortran语言。关于如何将M文件转化为C语言程序运行,可以参阅本版帖子:“总结:m文件转化为c/c++语言文件,VC编译”。 ” 除了m程序提速的问题,这里还列出了《MATLAB代码矢量化指南(译)》 一、基本技术 ----------------------------------------------------- 1)MATLAB索引或引用(MATLAB Indexing or Referencing) 在MATLAB中有三种基本方法可以选取一个矩阵的子阵。它们分别是 下标法,线性法和逻辑法(subscripted,linear, and logical)。 如果你已经熟悉这个内容,请跳过本节 1.1)下标法 非常简单,看几个例子就好。 A = 6:12; A( ) ans = 8 10 A( ) ans = 8 10 12 A = ; A(2:3,2) ans = 15 16 1.2)线性法 二维矩阵以列优先顺序可以线性展开,可以通过现行展开后的元素序号 来访问元素。 A = ; A(6) ans = 16 A( ) ans = 13 11 18 A( ) ans = 13 11 18 1.3)逻辑法 用一个和原矩阵具有相同尺寸的0-1矩阵,可以索引元素。在某个位置上为1表示选取元素,否则不选。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向量。 A = 6:10; A(logical( )) ans = 8 10 A = ; B = ; A(logical(B)) ans = 1 4 ----------------------------------------------------- 2)数组操作和矩阵操作(Array Operations vs. Matrix Operations) 对矩阵的元素一个一个孤立进行的操作称作数组操作;而把矩阵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的运算则成为矩阵操作。MATLAB运算符*,/,\,^都是矩阵运算,而相应的数组操作则是.*, ./, .\, .^ A= ; B= ; A*B % 矩阵乘法 ans = 0 1 1 0 A.*B % A和B对应项相乘 ans = 0 0 0 0 ------------------------------------------------------ 3)布朗数组操作(Boolean Array Operations) 对矩阵的比较运算是数组操作,也就是说,是对每个元素孤立进行的。因此其结果就不是一个“真”或者“假”,而是一堆“真假”。这个结果就是布朗数组。 D = ; D = 0 ans = 0 1 1 1 0 1 1 如果想选出D中的正元素: D = D(D0) D = 1.0000 1.5000 3.0000 4.2000 3.1400 除此之外,MATLAB运算中会出现NaN,Inf,-Inf。对它们的比较参见下例 Inf==Inf返回真 Inf1返回假 NaN==NaN返回假 同时,可以用isinf,isnan判断,用法可以顾名思义。在比较两个矩阵大小时,矩阵必须具有相同的尺寸,否则会报错。这是 你用的上size和isequal,isequalwithequalnans(R13及以后)。 ------------------------------------------------------ 4)从向量构建矩阵(Constructing Matrices from Vectors) 在MATLAB中创建常数矩阵非常简单,大家经常使用的是: A = ones(5,5)*10 但你是否知道,这个乘法是不必要的? A = 10; A = A(ones(5,5)) A =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类似的例子还有: v = (1:5)'; n = 3; M = v(:,ones(n,1)) M =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5 5 5 事实上,上述过程还有一种更加容易理解的实现方法: A = repmat(10, ); M = repmat( ', ); 其中repmat的含义是把一个矩阵重复平铺,生成较大矩阵。更多详细情况,参见函数repmat和meshgrid。 ----------------------------------------------------- 5)相关函数列表(Utility Functions) ones 全1矩阵 zeros 全0矩阵 reshape 修改矩阵形状 repmat 矩阵平铺 meshgrid 3维plot需要用到的X-Y网格矩阵 ndgrid n维plot需要用到的X-Y-Z...网格矩阵 filter 一维数字滤波器,当数组元素前后相关时特别有用。 cumsum 数组元素的逐步累计 cumprod 数组元素的逐步累计 eye 单位矩阵 diag 生成对角矩阵或者求矩阵对角线 spdiags 稀疏对角矩阵 gallery 不同类型矩阵库 pascal Pascal 矩阵 hankel Hankel 矩阵 toeplitz Toeplitz 矩阵 ========================================================== 二、扩充的例子 ------------------------------------------------------ 6)作用于两个向量的矩阵函数 假设我们要计算两个变量的函数F F(x,y) = x*exp(-x^2 - y^2) 我们有一系列x值,保存在x向量中,同时我们还有一系列y值。我们要对向量x上的每个点和向量y上的每个点计算F值。换句话说,我们要计算对于给定向量x和y的所确定的网格上的F值。 使用meshgrid,我们可以复制x和y来建立合适的输入向量。然后 可以使用第2节中的方法来计算这个函数。 x = (-2:.2:2); y = (-1.5:.2:1.5)'; = meshgrid(x, y); F = X .* exp(-X.^2 - Y.^2); 如果函数F具有某些性质,你甚至可以不用meshgrid,比如 F(x,y) = x*y ,则可以直接用向量外积 x = (-2:2); y = (-1.5:.5:1.5); x'*y 在用两个向量建立矩阵时,在有些情况下,稀疏矩阵可以更加有 效地利用存储空间,并实现有效的算法。我们将在第8节中以一个 实例来进行更详细地讨论. -------------------------------------------------------- 7)排序、设置和计数(Ordering, Setting, and Counting Operations) 在迄今为止讨论过的例子中,对向量中一个元素的计算都是独立于同一向量的其他元素的。但是,在许多应用中,你要做的计算则可能与其它元素密切相关。例如,假设你用一个向量x来表示一 个集合。不观察向量的其他元素,你并不知道某个元素是不是一个冗余元素,并应该被去掉。如何在不使用循环语句的情况下删除冗余元素,至少在现在,并不是一个明显可以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相当的智巧。以下介绍一些可用的基本工具 max 最大元素 min 最小元素 sort 递增排序 unique 寻找集合中互异元素(去掉相同元素) diff 差分运算符 find 查找非零、非NaN元素的索引值 union 集合并 intersect 集合交 setdiff 集合差 setxor 集合异或 继续我们的实例,消除向量中的多余元素。注意:一旦向量排序后,任何多余的元素就是相邻的了。同时,在任何相等的相邻元素在向量diff运算时变为零。这是我们能够应用以下策略达到目的。我们现在在已排序向量中,选取那些差分非零的元素。 % 初次尝试。不太正确! x = sort(x(:)); difference = diff(x); y = x(difference~=0); 这离正确结果很近了,但是我们忘了diff函数返回向量的元素个数比输入向量少1。在我们的初次尝试中,没有考虑到最后一个元素也可能是相异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进行差分之前给向量x加入一个元素,并且使得它与以前的元素一定不同。一种实现的方法是增加一个NaN。 % 最终的版本。 x = sort(x(:)); difference = diff( ); y = x(difference~=0); 我们使用(:)运算来保证x是一个向量。我们使用~=0运算,而不用find函数,因为find函数不返回NaN元素的索引值,而我们操作中差分的最后元素一定是NaN。这一实例还有另一种实现方式: y=unique(x); 后者当然很简单,但是前者作为一个练习并非无用,它是为了练习使用矢量化技术,并示范如何编写你自己的高效代码。此外,前者还有一个作用:Unique函数提供了一些超出我们要求的额外功能,这可能降低代码的执行速度。 假设我们不只是要返回集合x,而且要知道在原始的矩阵里每个相异元素出现了多少个“复本”。一旦我们对x排序并进行了差分,我们可以用find来确定差分变化的位置。再将这个变化位置进行差分,就可以得到复本的数目。这就是diff of find of diff的技巧。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有: % Find the redundancy in a vector x x = sort(x(:)); difference = diff( ); count = diff(find( )); y = x(find(difference)); plot(y,count) 这个图画出了x中每个相异元素出现的复本数。注意,在这里我们避开了NaN,因为find不返回NaN元素的索引值。但是,作为特例,NaN和Inf 的复本数可以容易地计算出来: count_nans = sum(isnan(x(:))); count_infs = sum(isinf(x(:))); 另一个用于求和或者计数运算的矢量化技巧是用类似建立稀疏矩阵的方法实现的。这还将在第9节中作更加详细的讨论. ------------------------------------------------------- 8)稀疏矩阵结构(Sparse Matrix Structures) 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使用稀疏矩阵来增加计算的效率。如果你构造一个大的中间矩阵,通常矢量化更加容易。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充分利用稀疏矩阵结构来矢量化代码,而对于这个中间矩阵不需要大的存储空间。 假设在上一个例子中,你事先知道集合y的域是整数的子集, {k+1,k+2,...k+n};即, y = (1:n) + k 例如,这样的数据可能代表一个调色板的索引值。然后,你就可以对集合中每个元素的出现进行计数(构建色彩直方图?译者)。这是对上一节中diff of find of diff技巧的一种变形。现在让我们来构造一个大的m x n矩阵A,这里m是原始x向量中的元素数, n是集合y中的元素数。 A(i,j) = 1 if x(i) = y(j) 0 otherwise 回想一下第3节和第4节,你可能认为我们需要从x和y来构造矩阵A。如果当然可以,但要消耗许多存储空间。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们知道,矩阵A中的多数元素为0,x中的每个元素对应的行上只有一个值为1。 以下就是构造矩阵的方法(注意到y(j) = k+j,根据以上的公式): x = sort(x(:)); A = sparse(1:length(x), x+k, 1, length(x), n); 现在我们对A的列进行求和,得到出现次数。 count = sum(A);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明确地形成排序向量y,因为我们事先知道 y = 1:n + k. 这里的关键是使用数据,(也就是说,用x控制矩阵A的结构)。由于x在一个已知范围内取整数值,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构造矩阵。 假设你要给一个很大矩阵的每一列乘以相同的向量。使用稀疏矩阵,不仅可以节省空间,并且要比在第5节介绍的方法更加快速. 下面是它的工作方式: F = rand(1024,1024); x = rand(1024,1); % 对F的所有行进行点型乘法. Y = F * diag(sparse(x)); % 对F的所有列进行点型乘法. Y = diag(sparse(x)) * F; 我们充分利用矩阵乘法算符来执行大规模运算,并使用稀疏矩阵以防止临时变量变得太大。 -------------------------------------------------------- 9)附加的例子(Additional Examples) 下面的例子使用一些在本技术手册中讨论过的方法,以及其它一些相关方法。请尝试使用tic 和toc(或t=cputime和cputime-t),看一下速度加快的效果。 用于计算数组的双重for循环。 使用的工具:数组乘法 优化前: A = magic(100); B = pascal(100); for j = 1:100 for k = 1:100; X(j,k) = sqrt(A(j,k)) * (B(j,k) - 1); end end 优化后: A = magic(100); B = pascal(100); X = sqrt(A).*(B-1); 用一个循环建立一个向量,其元素依赖于前一个元素使用的工具:FILTER, CUMSUM, CUMPROD 优化前: A = 1; L = 1000; for i = 1:L A(i+1) = 2*A(i)+1; end 优化后: L = 1000; A = filter( , ,ones(1,L+1)); 如果你的向量构造只使用加法或乘法,你可使用cumsum或cumprod函数。 优化前: n=10000; V_B=100*ones(1,n); V_B2=100*ones(1,n); ScaleFactor=rand(1,n-1); for i = 2:n V_B(i) = V_B(i-1)*(1+ScaleFactor(i-1)); end for i=2:n V_B2(i) = V_B2(i-1)+3; end 优化后: n=10000; V_A=100*ones(1,n); V_A2 = 100*ones(1,n); ScaleFactor=rand(1,n-1); V_A=cumprod( ); V_A2=cumsum( ); 向量累加,每5个元素进行一次: 工具:CUMSUM , 向量索引 优化前: % Use an arbitrary vector, x x = 1:10000; y = ; end 优化后(使用预分配): x = 1:10000; ylength = (length(x) - mod(length(x),5))/5; % Avoid using ZEROS command during preallocation y(1:ylength) = 0; for n = 5:5:length(x) y(n/5) = sum(x(1:n)); end 优化后(使用矢量化,不再需要预分配): x = 1:10000; cums = cumsum(x); y = cums(5:5:length(x)); 操作一个向量,当某个元素的后继元素为0时,重复这个元素: 工具:FIND, CUMSUM, DIFF 任务:我们要操作一个由非零数值和零组成的向量,要求把零替换成为它前面的非零数值。例如,我们要转换下面的向量: a=2; b=3; c=5; d=15; e=11; x = ; 为: x = ; 解(diff和cumsum是反函数): valind = find(x); x(valind(2:end)) = diff(x(valind)); x = cumsum(x); 将向量的元素累加到特定位置上 工具:SPARSE 优化前: % The values we are summing at designated indices values = ; % The ind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values are summed cumulatively indices = ; totals = zeros(max(indices),1); for n = 1:length(indices) totals(indices(n)) = totals(indices(n)) + values(n); end 优化后: indices = ; totals = full(sparse(indices,1,values)); 注意:这一方法开辟了稀疏矩阵的新用途。在使用sparse命令创建稀疏矩阵时,它是对分配到同一个索引的所有值求和,而不是替代已有的数值。这称为向量累加,是MATLAB处理稀疏矩阵的方式。 关于MATLAB的效率问题,很多文章,包括我之前写的一些,主要集中在使用向量化以及相关的问题上。但是,最近我在实验时对代码进行profile的过程中,发现在新版本的MATLAB下,for-loop已经得到了极大优化,而效率的瓶颈更多是在函数调用和索引访问的过程中。 由于MATLAB特有的解释过程,不同方式的函数调用和元素索引,其效率差别巨大。不恰当的使用方式可能在本来不起眼的地方带来严重的开销,甚至可能使你的代码的运行时间增加上千倍(这就不是多买几台服务器或者增加计算节点能解决的了,呵呵)。 下面通过一些简单例子说明问题。(实验选在装有Windows Vista的一台普通的台式机(Core2 Duo 2.33GHz + 4GB Ram)进行,相比于计算集群, 这可能和大部分朋友的环境更相似一些。实验过程是对某一个过程实施多次的整体进行计时,然后得到每次过程的平均时间,以减少计时误差带来的影响。多次实验,在均值附近正负20%的范围内的置信度高于95%。为了避免算上首次运行时花在预编译上的时间,在开始计时前都进行充分的“热身”运行。) 函数调用的效率 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把向量中每个元素加1。(当然这个例子根本不需要调函数,但是,用它主要是为了减少函数执行本身的时间,突出函数解析和调用的过程。) 作为baseline,先看看最直接的实现 % input u: u is a 1000000 x 1 vectorv = u + 1; 这个过程平均需要0.00105 sec。 而使用长期被要求尽量避免的for-loop n = numel(u);% v = zeros(n, 1) has been pre-allocated.for i = 1 : n v(i) = u(i) + 1;end 所需的平均时间大概是0.00110 sec。从统计意义上说,和vectorization已经没有显著差别。无论是for-loop或者vectorization,每秒平均进行约10亿次“索引-读取-加法-写入”的过程,计算资源应该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利用。 要是这个过程使用了函数调用呢?MATLAB里面支持很多种函数调用方式,主要的有m-function, function handle, anonymous function, inline, 和feval,而feval的主参数可以是字符串名字,function handle, anonymous function或者inline。 用m-function,就是专门定义一个函数 function y = fm(x) y = x + 1; 在调用时 for i = 1 : n v(i) = fm(u(i));end function handle就是用@来把一个function赋到一个变量上,类似于C/C++的函数指针,或者C#里面的delegate的作用 fh = @fm;for i = 1 : n v(i) = fh(u(i));end anonymous function是一种便捷的语法来构造简单的函数,类似于LISP, Python的lambda表达式 fa = @(x) x + 1;for i = 1 : n v(i) = fa(u(i));end inline function是一种传统的通过表达式字符串构造函数的过程 fi = inline('x + 1', 'x');for i = 1 : n v(i) = fi(u(i));end feval的好处在于可以以字符串方式指定名字来调用函数,当然它也可以接受别的参数。 v(i) = feval('fm', u(i));v(i) = feval(fh, u(i));v(i) = feval(fa, u(i)); 对于100万次调用(包含for-loop本身的开销,函数解析(resolution),压栈,执行加法,退栈,把返回值赋给接收变量),不同的方式的时间差别很大: m-function0.385 secfunction handle0.615 secanonymous function0.635 secinline function166.00 secfeval('fm', u(i))8.328 secfeval(fh, u(i))0.618 secfeval(fa, u(i))0.652 secfeval(@fm, u(i))2.788 secfeval(@fa, u(i))34.689 sec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调用自定义函数的开销远远高于一个简单的计算过程。直接写 u(i) = v(i) + 1 只需要 0.0011 秒左右,而写u(i) = fm(v(i)) 则需要0.385秒,时间多了几百倍,而它们干的是同一件事情。这说明了,函数调用的开销远远大于for-loop自己的开销和简单计算过程——在不同情况可能有点差别,一般而言,一次普通的函数调用花费的时间相当于进行了几百次到一两千次双精度浮点加法。 使用function handle和anonymous function的开销比使用普通的m-函数要高一些。这可能是由于涉及到句柄解析的时间,而普通的函数在第一次运行前已经在内存中进行预编译。 inline function的运行时间则令人难以接受了,竟然需要一百多秒(是普通函数调用的四百多倍,是直接计算的十几万倍)。这是因为matlab是在每次运行时临时对字符串表达式(或者它的某种不太高效的内部表达)进行parse。 feval(fh, u(i))和fh(u(i)),feval(fa, u(i))和fa(u(i))的运行时间很接近,表明feval在接受句柄为主参数时本身开销很小。但是,surprising的是 for i = 1 : n v(i) = feval(@fm, u(i));end比起fh = @fm;for i = 1 : n v(i) = feval(fh, u(i));end慢了4.5倍 (前者0.618秒,后者2.788秒)。 for i = 1 : n v(i) = feval(@(x) x + 1, u(i));end比起fa = @(x) x + 1;for i = 1 : n v(i) = feval(fa, u(i));end竟然慢了53倍(前者0.652秒,后者34.689秒)。 由于在MATLAB的内部实现中,function handle的解析是在赋值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预先用一个变量把句柄接下,其效果就是预先完成了句柄解析,而如果直接把@fm或者@(x) x + 1写在参数列上,虽然写法简洁一些,但是解析过程是把参数被赋值到所调函数的局部变量时才进行,每调用一次解析一次,造成了巨大的开销。 feval使用字符串作为函数名字时,所耗时间比传入句柄大,因为这涉及到对函数进行搜索的时间(当然这个搜索是在一个索引好的cache里面进行(除了第一次),而不是在所有path指定的路径中搜索。) 在2007年以后,MATLAB推出了arrayfun函数,上面的for-loop可以写为 v = arrayfun(fh, u) 这平均需要4.48 sec,这比起for-loop(需时0.615 sec)还慢了7倍多。这个看上去“消除了for-loop的函数,由于其内部设计的原因,未必能带来效率上的正效果。 元素和域的访问 除了函数调用,数据的访问方式对于效率也有很大影响。MATLAB主要支持下面一些形式的访问: array-index A(i): cell-index: C{i}; struct field: S.fieldname struct field (dynamic): S.('fieldname') 这里主要探索单个元素或者域的访问(当然,MATLAB也支持对于子数组的非常灵活整体索引)。 对于一百万次访问的平均时间 A(i) for a numeric array0.0052 secC{i} for a cell array0.2568 secstruct field0.0045 secstruct field (with dynamic name)1.0394 sec 我们可以看到MATLAB对于单个数组元素或者静态的struct field的访问,可以达到不错的速度,在主流台式机约每秒2亿次(连同for-loop的开销)。而cell array的访问则明显缓慢,约每秒400万次(慢了50倍)。MATLAB还支持灵活的使用字符串来指定要访问域的语法(动态名字),但是,是以巨大的开销为代价的,比起静态的访问慢了200倍以上。 关于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MATLAB在新的版本中(尤其是2008版),对于面向对象的编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2008a中,它对于OO的支持已经不亚于python等的高级脚本语言。但是,我在实验中看到,虽然在语法上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但是matlab里面面向对象的效率很低,开销巨大。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object中的property的访问速度是3500万次,比struct field慢了6-8倍。MATLAB提供了一种叫做dependent property的属性,非常灵活,但是,效率更低,平均每秒访问速度竟然低至2.6万次(这种速度基本甚至难以用于中小规模的应用中)。 object中method调用的效率也明显低于普通函数的调用,对于instance method,每百万次调用,平均需时5.8秒,而对于static method,每百万次调用需时25.8秒。这相当于每次调用都需要临时解析的速度,而matlab的类方法解析的效率目前还明显偏低。 MATLAB中可以通过改写subsref和subsasgn的方法,对于对象的索引和域的访问进行非常灵活的改造,可以通过它创建类似于数组的对象。但是,一个符合要求的subsref的行为比较复杂。在一个提供了subsref的对象中,大部分行为都需要subsref进行调度,而默认的较优的调度方式将被掩盖。在一个提供了subsref的类中(使用一种最快捷的实现),object property的平均访问速度竟然降到1万5千次每秒。 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对于撰写高效MATLAB代码,我有下面一些建议: 虽然for-loop的速度有了很大改善,vectorization(向量化)仍旧是改善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能把运算改写成矩阵乘法的情况下,改善尤为显著。 在不少情况下,for-loop本身已经不构成太大问题,尤其是当循环体本身需要较多的计算的时候。这个时候,改善概率的关键在于改善循环体本身而不是去掉for-loop。 MATLAB的函数调用过程(非built-in function)有显著开销,因此,在效率要求较高的代码中,应该尽可能采用扁平的调用结构,也就是在保持代码清晰和可维护的情况下,尽量直接写表达式和利用built-in function,避免不必要的自定义函数调用过程。在次数很多的循环体内(包括在cellfun, arrayfun等实际上蕴含循环的函数)形成长调用链,会带来很大的开销。 在调用函数时,首选built-in function,然后是普通的m-file函数,然后才是function handle或者anonymous function。在使用function handle或者anonymous function作为参数传递时,如果该函数被调用多次,最好先用一个变量接住,再传入该变量。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的解析过程。 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numeric array或者struct array,它们的效率大幅度高于cell array(几十倍甚至更多)。对于struct,尽可能使用普通的域(字段,field)访问方式,在非效率关键,执行次数较少,而灵活性要求较高的代码中,可以考虑使用动态名称的域访问。 虽然object-oriented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更为优胜,而且object的使用很多时候很方便,但是MATLAB目前对于OO的实现效率很低,在效率关键的代码中应该慎用objects。 如果需要设计类,应该尽可能采用普通的property,而避免灵活但是效率很低的dependent property。如非确实必要,避免重载subsref和subsasgn函数,因为这会全面接管对于object的接口调用,往往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开销(成千上万倍的减慢),甚至使得本来几乎不是问题的代码成为性能瓶颈。
个人分类: 分享|20304 次阅读|5 个评论
提高发热门诊设置情况知晓度,防控H7N9疫情
热度 1 xyysh2008 2013-4-22 22:01
提高发热门诊设置情况知晓度,防控 H7N9 疫情 引言: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通常是由所在市卫生局或区县卫生局下文或者指定,并不属于许可项目。因此,普通民众,甚至于不少一线医务工作者对本区域内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情况并不知情。为将防控关口前移,更好防控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疫情,现发 《提高发热门诊设置情况知晓度》一短文,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患者病死率较高,早发现与早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上海市卫生局的沪卫医政〔 2013 〕 029 号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强预检分诊工作,如发现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应转至发热门诊诊治;未设置发热门(急)诊的医疗机构,应做好病人的登记工作,告知病人及时前往就近设有发热门(急)诊的医疗机构就诊。 上海市共有 130 家医疗机构开设发热门诊。然而,笔者了解到广大市民除了知道三级医院和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医院都设置有发热门诊,但对一级医院(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规模小的二级医院是否设置了发热门诊并不知情。而三级医院和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相对较集中在市区或郊区的城区,而身处郊区或乡镇的发热患者,甚至相当多的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民营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均对周边的医疗机构是否设置发热门诊并不知晓。因此,造成不少患者舍近求远、费尽周折到大医院就诊,或者嫌麻烦自行购药处理而导致延误病情。而大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或规模小的二级医院的发热门诊闲置起来,不仅不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以及病情早发现早处理,还有可能加快疫情传播。 当前 ,我们应及时向全市广大市民公示开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方便患者及时就诊,有利于病情早发现早处理,防治疫情蔓延。另外,还要加强一级医院和规模小的二级医院发热门诊救治力量,保证 24 小时开放,并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医务人员。充分发挥现有发热门诊网络优势及分流作用,适当减轻大医院发热门诊诊治压力,将有限人力、物力,集中处置危重症病人。我们应以此疫情为契机,更加合理优化和配置全市发热门诊的资源,更好地发挥疫情监测和救治网络作用,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 注:此文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主办的《联合时报》( 2013 年 4 月 16 日 版)上发表, 图片来自网络,不做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6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十种增强记忆的方法
plgongcat 2013-2-26 19:51
1. 多听听巴赫、亨特尔的音乐。节奏的缓慢使得身心放松,提高记忆力; 2. 多吃橄榄油、鱼油等,或者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的蔬菜,补充大脑营养; 3. 重复记忆,有效加深短暂记忆的痕迹; 4. 坚持背诵文学经典语句; 5. 唠叨的人,有助于记忆增强和寿命延长; 6. 体育锻炼增强体制,延缓记忆衰退,增加记忆神经细胞; 7. 身心健康,记忆向上; 8. 爱玩耍的人记忆好; 9. 联想记忆加强记忆; 10. 经常咀嚼的人,增强记忆。
个人分类: 科学文化|3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whyhoo 2012-8-27 10:1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机遇与挑战并存。做好经济工作,实现预期目标,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 宏观调控 水平。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果断加大预调微调力度,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前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提高的调控能力和水平,是发展的有力支撑,是迎挑战、渡难关的重要保证。   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着巨大动力和潜力,宏观调控政策还有较大回旋余地。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牢固,一些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带来新的冲击,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些困难和矛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经济形势越是复杂,环境越是严峻,越需要宏观调控及时跟进,主动应对,有所作为。   加强预调微调,提高调控水平,是确保当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巩固调控成果,保持 宏观政策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形势,及时果断地进行调控,增强前瞻性;准确把握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增强针对性;提高政策的精细化水平,增强有效性。切实加强各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必须坚持长短结合,稳定经济增长。稳增长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任务。既要立足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又要着眼长远,从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出台政策措施,促进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协调发展的轨道,夯实发展后劲。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必须改善发展环境,促进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增速回落,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 改革 任务也较为紧迫。要在稳增长与调结构、抓改革的结合上多下功夫,利用当前市场偏紧、企业主动调整意愿增强、通胀压力减轻的有利时机,继续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要加大政策支持,推进结构调整,力促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有序转移,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必须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要在稳增长中更加突出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稳定投入和科学管理的机制,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协调机制,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当前的经济运行符合稳中求进的工作总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应对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带来的冲击,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Macro/Practice/201208/t20120827_149211.htm
个人分类: 经济|2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博士的补助比我的工资高多了
热度 17 soar1120 2012-3-16 15:38
http://www.xnjd.com.cn/ShowNews-1070-1.shtml 近日,学校研究决定:从2012年1月份起,较大幅度提高全日制博士生的奖助学金标准,不仅奖励全额学费,而且每月为全日制博士生发放的助学金最高可达3000元。 “博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最高学历人才,是高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3月1日下午,陈春阳校长在新学期全校中层干部会议上强调指出,“为了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前来我校攻读博士学位,必须尽可能免除全日制博士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学习、潜心研究、多出成果”。为此,学校决定从今年1月份起,除继续对全日制博士生100%奖励全额学费作为奖学金外,还将他们的助学金标准从之前的每人每月1500元、1200元、1000元,分别提高到3000元、2200元、1600元。其中,三个等级奖助学金获奖人数分别占博士生总人数比例的15%、50%和35%,资助覆盖面达到100%。 博士还没毕业几年,学校博士的待遇一涨再涨啊,想想当初的243元,感慨啊。 现在博士从学校得到的补助就有3000元了,比我的工资高多了,和我从学校拿到的所有收入基本持平,还稍微高点,情何以堪啊。 现在读博士的条件确实比过去好多了,前几年,我拿着243元补助读博士的时候,天天起来要为吃饭担心,花了不少时间在兼职养活自己上,毕竟20几岁的人了,不能靠家里养活。这个时间基本上占了读博时间的一半,虽然得到了不错的收入,但是如果能花在博士论文上,应该可以多发几篇好论文
8165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钉子户不是刁民 是捍卫自己 人权
dongzg101 2011-11-27 20:33
福建党校给干部上课:钉子户不是刁民 是捍卫自己人权 2011年11月27日 10:09 来源: 经济观察报 作者: 韩雨亭 3376 人参与 3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福建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利平(资料图) 韩雨亭 早晨八点过后,福建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利平提前来到教学楼二层第9教室,准备给党政干部培训班上课,学员都是福建各地选派至省委党校进修的,有镇政府干部,也有团委、计生以及司法等机关干部。 学员们陆续到齐,由于是一上午课,中途只休息十五分钟左右,很多学员都自备茶杯。 八点半准时开课,王利平首先朗读了一段个人声明:“本人恪守‘允许讲错话,决不讲假话’的授课原则,捍卫言论自由的权利,欢迎真诚的批评和交流,反对任何形式的‘扣帽子、打棍子’,相信中国的问题可以在宽容、理性的探讨中得以解决。”“这个开场白就是为在课堂建立良好沟通气氛,但探讨问题前提就是尊重大家基本权利。”王利平说。 近几年王利平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民权利崛起的思考,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且以不同形式进入到党校课堂,因课题立意新颖,跟社会热点同步,受到前来学习的官员的好评。 今天授课题目十分“大胆”和“前卫”——《维稳与维权的困境和出路》。该课在今年6月份,曾荣获福建省委党校“精品课”比赛第一名。 王利平说:“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社会矛盾凸现;二是公民权利崛起。这两大特点使维稳和维权成为执政者必须认真面对和谨慎把握的问题,成为中国社会能否实现和平转型的关键。” 2010年11月,王利平就曾在为省委党校“第78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们讲《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权利的演进与展望》一课中涉及部分这个话题,但没深入,今年他作为一个独立专题讲授。 这次听课的都是年轻干部,大多对基层维稳与维权有真切体验。 “维稳与维权涉及到的利益太复杂了,有几个人敢讲?尤其是当领导的,如果不是在党校,怎么可能在公共场合讨论这样的话题?”一名学员说。 维稳和维权 在讲台上,王利平询问台下听课的干部学员;“你们试想一下,唯有公民拥有了独立财产权,他才会拥有独立人格,如果一个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都得不到保障,随时把你的财产剥夺掉,将你的人身权甚至生命权剥夺掉,请问你们还有其他权利可言吗?”台下一片寂静。 他接着又说:“‘钉子户’在我心中是什么呢?就是公民在捍卫自己人权中最基础性的财产权。不要把上访户、钉子户当成刁民,他们只不过是勇于维护自己利益的公民而已。大部分群体性事件,都是政府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公民的权益得不到伸张而引发的事件。” 党政干部培训班学员、镇干部张建(化名)也很困惑。他说,只要一有重大活动,他们镇所有干部都要围绕着维稳工作,镇政府100多号人,再加上村共三四百号人,不为别的,只围绕着几个老上访户。“去年几乎镇政府其他工作没办法开展起来,都在维稳”。“如果老百姓去上访,那就是基层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能解决,早就解决了,很多事情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权力和能力。现在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不让老百姓上访,只要在我们能力范围内,10万元的事儿,我们给20万都干。”张建说。 还有让他体会最深的是,“现在村里没有一呼百应的领导者,即便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也没什么权威,大家彼此信任度很低。现在农村解决问题的模式就是:票头、拳头、庙头、老头”。 司法公信力受到挑战也让一位干部学员深有感触:“现在法院判了,不服,就上访,一上访,就有领导批示,法院再审,改判了,不服,又上诉、上访……很多访民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只要一上访,领导就批示,领导一批示,下面就难受。” “现在只要一个上访户到北京,只需要花200多元买一张火车票,如果我们把他从北京接回来,每人每次至少花3万,两个保安1万元,每人5000,再加上食宿、交通费等,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镇政府一年要花几十万元。”张建说。 学员林俊(化名)是团委干部,他被下派到一个村里工作。他说:“现在村干部头上悬着‘五把剑’;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廉洁自律,维稳和环保。维稳现在已提升到与计生这项国策相同的高度。” 对付老上访户,学员林俊所在地区维稳方式还很“温柔”。“只要国家开什么大会,我们维稳人员通常会在那几天,天天请他们吃饭、喝醉,这样就不上访了,因为到北京,到省城上访多少批次多少人,都要列入政绩考核。我们经常会被维稳工作搞得疲惫不堪”。 林俊叹道:“这样的维稳何时是个尽头?”他跟学员张建都很赞同王利平老师对维稳的观点,“只有维权才能维稳。” 换位思考 王利平说,党校与高校不同的是,党校学员大多是成年人,教师难以通过短期教学来改变学员世界观。王利平形象的描述党校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又是剧作家,更是演员。 福建省委党校学员部张丽华老师对他的授课风格评价是:“他很会调动课堂情绪,经常把学员引入到所设定情景,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效果很好。” 为了让干部学员摆脱“屁股决定脑袋”,在他授课中很注重“换位思考”。 例如在给“78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授课,来的都是福建省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基本都是正处级干部。当他讲到“史上最牛钉子户”部分,他的课件画面上出现了三个女人——重庆身处孤岛与拆迁队作战的吴苹;上海手持燃烧瓶和政府拆迁队大战的潘蓉;成都用打火机点燃 汽油 自焚的唐福珍。 王利平站在讲台上说:“女人本身是弱者,但她们在捍卫私有财产权时,变成了最坚强的人。” 这是授课者与听课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坐在记者身旁一位干部学员明显有些不安,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句:“要发展,就要有牺牲,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你看台湾,不拆迁,老百姓想怎么盖就怎么盖,多乱。” 王利平课后说:“如果在课堂上有共鸣,说明良知还在,底线还在。我就是为了让掌权者明白,他们边界在哪里。但部分官员也会以为自己依附于体制,享受特权,不易受到侵犯。” 为了破除这部分官员的定见,投影仪的屏幕上又出现了两个人物。第一位是穿着法官衣服上访的湖北法官冯缤,为了妻子的劳动争议纠纷,使自己陷入了维权困境。另一位是湖北省政法委综治办副主任黄仕明的妻子在省委门口遭便衣警察殴打。 这时,课堂一阵骚动,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谈论开了,王利平站在讲台上,没说话,表情平静,就那么看着,这些现场反应仿佛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两分钟后,等到现场稍微安静下来,王利平声音洪亮地评论道:“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个宪法和法律不能平等保护每一位公民的社会里,当公民一旦与‘体制’发生纠纷时,他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弱者,谁(包括法律)都救不了他。” 他又追问台下的学员,“难道你能保证,你下一刻不会成为维权者?” 课堂高潮是当他讲到“如果中国再这么强拆下去,会把公民逼上暴力维权的道路”时,台下一位地方公安局副局长认为:“社会不可能走向暴力和动荡,很多事情只是媒体放大了而已”。坐在他座位后面的福建省委办公厅林新谦处长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反驳道:“现在社会矛盾凸显,有官员还麻痹大意”。公安局长回了两句不客气的话,他腾地一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两个就争执了起来。林新谦指着局长说:“你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坐在局长位置上,如果你家的房子被拆了,你还会不会这么说?……” 争论刚停止,王利平就不声不响地播放了一张新闻图片,图片上是湖北农民杨友德,他端着正冒着烟火的自制“土炮”,为了捍卫承包土地的权益,他搭起一座“炮楼”,用“土炮”两次击退了拆迁队。看到这个新闻图片,热闹的课堂立刻沉静了下来。 这种上课办法显然有作用的,课间休息,有位地方政法委书记就希望王利平能去给政法系统的干部们讲讲课,还有许多机关的学员也都纷纷向他发出授课邀请。 最后,王利平总结说:“我们终究是要走出维稳与维权的困境”,他用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作为这堂课的结束语,他深情并茂地诵读到:“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学员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王利平 学员 干部 省委党校
12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生待遇20年没有提高-应该行动了
热度 2 lxchencn 2011-10-28 21:46
20 年前自己读研究生的时候奖学金是每月 112 元,那时候的物价是 1 毛钱几个鸡蛋,现在研究生的奖学金是每月 100 元,有些还没有,现在的物价是几毛钱 1 个鸡蛋,没有研究生的努力工作就不可能有高水平大学,欧洲、美国都到中国来要钱了,我也呼吁一下为研究生要点钱,希望切实增加研究生的待遇,不要说没有钱,该行动了!
30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老师:可以教得不够好,但不可以教错
热度 4 张海霞 2011-8-9 11:18
周日的一个聚会,与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教育理念,就谈起了ICAN的经历和理念,她很感慨:问我为什么会对学生的事这样用心?我跟她讲起了我作老师的心路历程。 去美国作访问学者的时候我已经是青年老师了,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很年轻,所以除了工作之外就常常跟学生混在一起,聚会、出游,不亦乐乎,这期间有一位同学很特别,大家都不喜欢他,可是我在国内的时候就认识他,很聪明,他的老师在圈内也很有名气,所以,我每次组织活动都叫他。几次下来,我发现我也不能忍受他了: 聚餐的时候他总是最后一个到(要开餐的时候就来了,买东西、做准备的时候不见踪影),提前离开(快吃完的时候他一定会接一个电话:抱歉,我有事要先走。洗碗收拾残局的时候又没他)。 席间谈话的时候,更加过分,不顾话题是什么他总会把自己在国内的经历拿来炫耀:我的老板怎么怎么的牛,去北京跑关系送礼的时候我给他做什么准备,我们怎么接待来的专家和官员,怎么应付检查、怎么申请项目......简直是一个现实版的“学场现形记”! 我终于忍不住了:你千万不要这么说了,虽然没有你的老师有名,国内绝大多数老师不是这样的,还是认认真真做事和教书的,只是个别人才这样,你这样说,让外国人怎么看我们这些在国内做科研的人! 从那个时候起,我认识到:做为一个老师,务必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可以能力上有欠缺,可以教得不够好,课可能上的不够精彩,科研可能不够前沿和成果显著,但是绝对不能在精神上有欠缺,不能教错的、坏的东西给学生,因为,你毁掉的是一代又一代人! 从那个时候起,我对学生的事情开始无比的用心: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每一次谈话、每一次活动,都认真对待,都从真善美的方面去引导学生,这也让我进步很大,不仅仅是讲课的能力和技巧的提高、科研水平的进步,还有内心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同时也收获了全世界的朋友和合作! 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在这个纷繁复杂、鱼龙混杂的社会里,不要抱怨,也不要无奈,其实历史以来社会都是这样的,甚至很多时候更恶劣,远到指鹿为马的赵高时代,近到血雨腥风的四人帮时代,又怎么样?历史的长河不会停止前进、而正义的力量最终会战胜邪恶,其中朝代更替、风水流转,谁是那个支撑社会的良心和中流砥柱?是那些认真传播真善美、坚持教书育人的先生们!所以,应该感到幸运,我们做了这项教书育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学生、客观传播知识、积极对待生活、尽力普及教育,那再混乱的社会也会逐渐清明起来,反之,我们的抱怨、我们的消极、我们的等待、我们的无为,也会给其他人更多做错的机会,这是我们不希望的,所以,亲爱的和同行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今晚,就要踏上去东北支教的旅程,希望一周后回来能够跟大家分享农村教育的现状和感受。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71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如何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douglee1986 2011-1-7 14:15
Dear Shirley , 你说: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问题好像在于思维的逻辑性不够强,和别人谈话或者做陈述的时候很思维很跳跃,要怎样训练表达能力呢?我最近在看《语言的突破》,但是觉得看的效果也不怎么样,是不是我学习的方式有问题?顺便问一下, amy 姐姐是怎样学习这类书的? 回答:如何提高表达能力? 首先,我从来没有去读过《语言的突破》,不知道介绍了什么样的方法。你没有告诉我具体的内容和你实践的方式,我如何给你一个判断呢? 我想一般来说书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关键 是 自己如何实践,是否真的根据自己的情况实践了 。我个人没有学习这类书籍。 其次,推荐你先读亲爱的糖《 如何提高表达和分析能力 》 我非常赞同 运用写作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但是, 首先 是 要 有意识地去理顺各种逻辑关系来进行写作 ,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写。 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老师,那么要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教给大家,一定要说的有条理。 其实, 平时在说话的时候 ,都可以有意识地这样做, 提醒自己先整理好自己的思路,然后以我想说的有几点,第一,第二,第三这样去进行一个谈话 , 这是沟通很重要的方面 ,避免浪费他人时间,也可以 更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 写 blog 和泡论坛, 写总结分享,都是一个很好训练表达能力的方式。 关于这个方面推荐看萧秋水姐姐的一篇文章: 把论坛和博客作为成长的平台 秋水姐姐说: 以别人的问题为契机去研究 ,这样, 自己的进步也非常快 。既助人,也助己,一举两得。 其实论坛真的是全方位的锻炼。我的文字能力基本上就是在论坛里面锻炼出来的。因为每天要写和回复很多贴子,所以想得要快,打字要快,久而久之,效率提高。 此外, 表达能力不够好 的一个 本质原因 在于 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 如何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呢 ? 我曾经 回答过这个问题 : 1. 关于思维 如何保持思维的活跃性? 如何培养逻辑的思维? 我是学国贸的,上宏观课时我总是感觉到思维跟不上,思路太混乱了。我是 左撇子 ,一些科学书有报道这样的人 形象思维比较好,逻辑比较差 。我自己也觉得自身思维的不足,那么, 在平时,我们应该注意怎么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呢? 2. 关于学习 李开复先生 提过 大学里应该学习举一反三,无师自通的能力 。怎么学习,对这句话,师姐你有什么见解呢 ? 学知识重要,可 在学习中,怎么去培养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呢? 1. 如何保持思维的活跃性 ? 广泛阅读 , 阅读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东西 , 通过他人多样化的思考启发自己的思维。 比如我会读文学 , 心理学 , 金融 , 快消 , 网络营销的东西 , 不会只把自己限制在一个领域 , 否则就会只看到一个圈子的东西。 接触不同的人 , 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 。 我的朋友会保持在 公务员 , 学者 , 培训师 , 职业经理人 , 创业者 , 教师 , 医生 , 会计师 , 基金交易员 , 外贸业务员 , HR , 跟他们沟通 , 能够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 发现自己的缺陷 , 更懂得接受不同 , 更懂得学习。 这是 非常好的方式 , 但是 要懂得尊重他人 , 尊重不同的想法 , 更重要的是要真诚 , 这样别人才愿意跟你交流 , 愿意成为你的朋友。 2. 关于 如何培养逻辑的思维能力 ? 多读商业的评论&案例 看一些侦探 &律师行业的电视剧 , 美剧应该有很多 生活中 多从现象去思考为什么 , 寻求答案 也可以玩一些游戏 , 比如 killer, 或者其他 推理性的游戏 其实文字&数字都是属于逻辑思维 , 只是不同形式的逻辑思维 , 阅读&写作也是不错的 , 但是一定要写总结性的文字噢。 如果对数字感兴趣 , 就多研究跟数字相关的东西吧。 3. 关于学习 其实 开复老师的话 , 举一反三 , 无师自通的能力 , 就是 一种总结的能力 , 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一个共同的 , 可以在不同的时候运用的经验&方法。 就是钓鱼的技术 , 而不是钓到的那条鱼。 在大学的学习 , 学知识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了。 而且 , 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 , 才是真正的学习 , 那是实践的能力。 如何获取知识 , 我想学习在很多时候都是 沟通&实践 。 沟通 , 就是 获取知识的方式 , 无论是 通过个人的形式去阅读 , 查阅资料 , 研究问题 , 还是通过向他人请教 , 小组讨论 , 都是一种沟通 , 沟通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 实践 , 是获取知识非常有效的方式 , learning by doing 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举一反三 , 就是要学会总结实践中的经验。 我觉得现在这样说是很空的 , 关键 是 你自己去实践 , 去尝试做很多的事情 , 尝试运用你学到的东西 , 再在实践中学习 , 那个时候自然会有很多体会 , 那些体会是再怎么阅读了解他人的经验都得不到的。 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很像一个拓扑结构。 原文: 如何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个人分类: 想法|3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才能更加高效地使用计算机
douglee1986 2011-1-7 14:02
要提高电脑操作的效率,也就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浪费的时间。 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效率呢? A.shun 在这里总结出六个有效的方法与你分享。 1. 选择合适的软件 选择一个有自己需要功能,并且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软件 。这正是所谓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选软件的原则是:不必选功能最多的,而选最适合自己的。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有兼容性、易用性、资源占用、服务支持等等。 2.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3.使用快捷操作方式 快捷键既然有快捷之名,毫无疑问就是为了提高操作效率而产生的。通过减少鼠标定位过程和两手协同作业,可以更迅速的进行各项操作。 4.管理好你的文件和文件夹 5.自定义设置 但是根据调查表明, 有很多人安装完软件甚至使用好几年都从来没打开过设置菜单。 别怕麻烦,为了以后的方便;别怕不懂,多尝试多搜索,对你计算机上的程序进行设置吧。 本文只是罗列了重点内容,详细信息请浏览其原文: 效率就是生命:提高计算机操作效率的方法
个人分类: 想法|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提高翻译水平——专业外语学习方法之五
热度 1 lyosha 2010-11-20 10:43
翻译是专业外语学习必须掌握的最后一项基本功。说它是最后一项,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因为这项技能是专业外语学习到一定程度才能尝试,换句话说,并不是一开始这种技能就能练习的。说到底,翻译最能体现外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外译汉相对要简单些,而汉译外则需要很好的专业外语基本功。这就是为什么翻译课程到了高年级才开设的原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熟练操作一门外语的人才能在外语与母语间穿梭,游刃有余。这里,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母语的重要性。 先说句题外话。去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在讨论上海几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设语文考试的做法,说实话,这是典型的数典忘祖的行为。这也是我前面一篇博文中提到的全民外语的最极端表现。说到底,语文不是语言文字,而是语言文化。为什么我们总感觉到港台的学者文人的国学功底比我们要厚实些?因为他们可能更能感受到远离汉语文化中心而产生的某种忧虑与渴求。 学习外语的可能都有这种感受,一开始,你会感觉到外译汉很简单,而汉译外则相对要难度大;而到后来,逐渐的,你会发现,有很多你能理解的外语篇章或句子,竟然很难找到恰如其分的对应表达。那种境况真可谓抓耳挠腮,坐立不安。仔细琢磨,这都是因为母语文化基本功不扎实所致。因此,要想练好翻译,不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要把自己的母语与文化学好。 在低年级阶段,可能的翻译练习就是简单的句子或对话,而这些句子或对话都是活学活用的,翻译练习时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与语言点。因此,低年级阶段的翻译还谈不上是真正的翻译。不过,低年级阶段要为高年级的翻译学习打好基础。除了扎实的语法知识以外,我们至少还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量,稍微宽泛的知识面。这一阶段要多去阅读、甚至背诵文字优美的篇章。 高年级阶段,除了课上练习的翻译活动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广泛阅读各类中外文相关资料,或者对照阅读部分篇章。我有一个经验,比如大家都很挠头的政策性较强的文本翻译,大家可以这样去做。我们首先要熟悉此类文本汉语的表达,一些固定短语与句子都要烂熟心中;其次,当我们去阅读此类的译文时,我们可以在心里默默试译,在业已储备的汉语表述词句中搜寻最恰当的表达。 说到文学翻译,我们翻译起来困难会更大一些。建议在翻译课上开设文学翻译赏析,我们可以找一个甚至是几个译本来跟原文对照阅读,体会其中的优劣,分析译者的技巧与手法,最后尝试着拿出自己的综合性优选译本。比如,当我们学习古诗词俄译赏析时,我们可以找尽可能多的译例来比较阅读,有时候,这种阅读还会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意境与内涵。如李白的《静夜思》,我在网上就找到了 6 个不同的译例,每个译例都有它独到的地方,如果我们把这 6 个译本放到一起比较,再对应原文,细细体会其中的些微差异,相信一定会大有裨益。 关于翻译我还有一点儿个人的体会。我曾听一位专家作报告,他建议大家每天翻译五句话。如果天天坚持下来,那会是多少?!其实,翻译练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我们在看电视新闻时,你可以把新闻标题口译出来;看电视剧、电影时,可以把有趣的对话翻译一下,哪怕是主要意思也可;看书上网时,你也可以随时拿出一段来译译。此外,国内有些网站上有些带中文字幕的俄文原版电影与电视剧,大家不妨来看看,边看边听边译,还可以挑错呢。大家不妨一试。 我如今有个习惯,这两年参加的各种会议挺多,有时候还要听一些长篇大论。我自取其乐,把发言人的话即兴翻译成俄语记下来,当然,我也是记他的发言要点,遇到一时译不出的,记下来,回来后赶紧翻阅字典。 处处留心皆学问啊!我相信这句话。
个人分类: 专业学习|7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专业外语学习方法之四
lyosha 2010-11-20 10:41
专业外语有两种语言水平表达方式,一种是口语表达,一种是书面语表达。书面语表达就是写作,写作能反映一个人外语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外语写作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高质量的外语写作水平是每一位外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与技能。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提高外语写作水平。 一般地,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写作课大都由外籍教师承担。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毕竟外语无论如何也超不过母语,国内外语教师能胜任写作课教学的即使有,那也是凤毛麟角。这个道理在此不再多谈。 先从低年级同学说起。低年级同学在掌握了初级的语法知识与一定的词汇量之后,跟低年级小学生差不多水平,这个时期的写作就是仿写。比如,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 Наш университет ,可以根据课文的结构、主要句式、甚至是主要生词,结合我们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仿写一篇现实版的《我们的大学》。这种仿写其实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写作,但它是巩固所学知识点、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初学者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在教大一同学时也曾遇到过。他们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很想用外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每次布置写作作业,他们不仅仅是仿写课文了,而是扩写了很多东西。他们自以为认识全了字母后,可以用汉外字典查询生词,靠查字典得来的外语单词连词造句,也曾闹出不少笑话。这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尊重每一门外语的学习规律,千万不要自以为是,闹出诸多的 Chinglish 式外语。 通常来说,低年级同学可以进行说明文、记叙文等的写作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抛开这类文章的写作,而要尝试有思想深度、有内容、有逻辑的议论文。这类文章的写作一开始也可以模仿。比如,我们这一课涉及了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可以根据课文逻辑结构或某一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与意见。 需要指出的是,高年级有些课程内容还是很有深度的,对大家很有裨益。比如一直遭受我们诟病的外研社《东方》俄语教程,第五、六册中每一课都有这样的部分 текстообразование 。不知 任课 老师有没有重视这一部分,同学们有没有重视。这一部分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写此类的文章,有很多技巧与方法,很有必要去好好体会与把握。顺便说一句,新版教材是否保留了这一部分还不得而知,建议还是保留较好。 广泛阅读各类外语文章,对专业外语写作同样大有裨益。我们在阅读一些知识性强、观点新颖、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文章时,可以有意识地去多积累一些有用的短语与句型。这些积累将对你以后的写作提供很好的帮助。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我们学习母语语文的时候,作文训练是经常的事,而且我们也有这个经验,写得多了,总结多了,作文水平就一定能提高。因此,外语写作也是这样,建议大家平时多去训练,有感而发,日积月累;此外,还要经常把自己的习作拿给老师、特别是外教修改,征求修改意见。 用心勤练,这也是专业外语学习的基本诀窍,用在写作练习上同样适用。
个人分类: 专业学习|3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公民素质,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zhangyuxiu 2010-10-29 13:31
张玉秀 一个安全、美丽、洁净的环境是保证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省二十年来,海南的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国内形象不断提升。但还存在不谐调音符,存在和建设国际旅游岛不相容现象 : 海南公民素质整体不够高,协作精神不尽人意;城乡卫生 , 治安情况不尽人意。在美丽的海岸边 , 在海口市、三亚市中心 , 常有市民随意丢弃塑料袋 , 随地 吐痰,乱扔垃圾 、 随地 吐甘蔗渣、吐槟榔渣等现象 ; 在公共场所大声通电话 , 大声喧哗;还时常发生拦路抢劫案件。上述现象的发生和公民素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提高公民素质 , 建设美好安定的环境 , 关系到八百万海南民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关系到海南在国际国内民众中的形象 , 关系到海南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众所周知,海南是中国唯一一块独立的热带地理单元,其大海、植被、雨林、阳光、绿地本身就是特异的,国内外的旅游者都在用心观察、描摹和探究,并赋予一种知识性、趣味性和神秘感。因此,她是独一无二的。但仅仅停留在对自然地理的热爱和歌颂,显然是不够的。而提升公民的修养与魅力,才能与建设 国际旅游岛相楷调 。具体构思是:将本土历史文化的积极元素开发出来,并加以发扬光大,再将世界性智慧、文明习惯输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并长期坚持追求,开展系列活动。在海岛,生态环境如此超一流,人居环境一流;再加上公民有文化,有品位,守规矩,文明程度高,那么国际旅游岛的特质和优势就能充分凸现。建议以下: ( 一 ) 依托省社科联创办的大特区讲坛组织相关讲座 公民素质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文化,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艺知识,进而养成一种自律行为,达到一种文明高度。因此 , 要开展科普知识和文史知识教育,最好的形式就是讲座和论坛:如开展《海南自然地理揭秘》、《走进蔚蓝:海南岛人物志》、《风俗 . 民情与民生》等专题讲座,可以按季度设计,特设电视频道播讲;可以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层以上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宣讲,进而推广到广大民众 ,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深层培训:设《公民权益指南》、《国学中的经济》、《细节决定成败》、《剑桥世界文明史》等专题,如能围绕上述专题拍摄电视短剧效果会更好。让每个公民感到接受新教育脸上有光,钻研科技知识趣味无穷。 (二)抓住对外交流和学习机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际旅游岛的日常事务就是张开双臂,打开大门让国内外客人来观光,游客肤色不同,语言各异,但快乐和审美的心境是相通的。 1 、国际旅游岛的硬件和软件都要跟上去。海南的接待和管理及日常交流,对内要看重庆、学上海,比北京;对外要了解其他国家建制,国旗和国歌内涵,各国名胜古迹、民族习惯等等,从比较中挖掘与本岛相关的文化内涵。 2 、在海口和三亚等地创设外语学习角等有学生志愿者参与的活动 ; 还可成立天涯若比邻民间联谊会,侧重风土人情和艺术表演等面对面交流。政府应倡导岛上公民掀起强劲学习外语、规范使用汉语的热潮; 3 、政府行政运行方面,应 走出去引进来,在立足本地实际的同时,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世界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 , 特别要 借鉴《新加坡海滩法》、《新加坡公共环境卫生法》、《新加坡自然保护区法》、《新加坡居民区法》、《新加坡公务规则》等,以尽快制定适合自己的现代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因为 , 市民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光靠教育和培养不行,也要靠必要的法律、法规 , 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美在社区、美在乡村、美在街道美在个人 等文明活动要年年倡导,月月开展 素质的第二个要素就是内涵的转换和再生能力:思想指导行为,仁爱升发能量,公民的言谈、举止、衣着、行动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表达,都能充分展现社会生活的文明状态,因此,要在政策、法规大框架下,对公民行为加以一系列引导: 1 、应长期在《海南日报》、《海口晚报》、《南国都市报》、《海南电视台》等媒体设置礼仪知识和文明技能有奖竞赛栏目 ; 应将不文明行为以漫画形式拍成公益广告 , 在海南电视台、海口电视台各有关频道滚动播出 进行舆论监督 , 大力倡导文明行为。发动市民群策群力 , 在调研基础上编制 《海岛人若干个不良习惯》、《文明礼仪海岛人若干个怎么办》等黄皮书,并分发到每个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 , 类似于生活黄页,起到随身指南作用。 2 、以规范市民言行为主题,长期开展治理环境卫生活动,并评选全省干净整洁的社区、街道,将其建成文明示范社区、街 ; 重点抓好示范社区、街、文明单位、文明户、文明个人的表彰及宣传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市民素质整体水平提高 ; 开展普法知识学习,提高市民法律意识。 3 、城管部门应积极配合上述活动, 不仅要治理小商贩乱摆、乱卖、乱贴小广告行为,还要对市民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建立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城管部门应将维护城市环境当作重要工作来抓。 4 、奖罚并举 , 进一步强化城市监督管理机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以强化市民道德意识,弘扬正气;同时 , 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较高的道德水平与完备有力、持久的外在监督密不可分。各社区、街道、城管部门应设立若干职能部门,负责对市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对违反道德要求的行为要进行谴责,努力营造一个人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的外在环境;同时应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公民与以权谋私、假冒伪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行为做长期不懈的抗争。 5 、利用现有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业绩和成果,以点带面,促进文明之花开遍全省城乡。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tchaoke 2010-9-1 22:11
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 序:此文针对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的博士、硕士生,对高年级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应该有参考价值。该文的一些背景可以参考我此前关于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932 】 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 85 至 89 年在清华生物系读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 1986 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 DNA 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 Lehninger 的《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后阅读 10-20 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 1990 年 4 月至 7 月初,我在依阿华州 Ames 小镇的 Iowa State University 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 Herbert Fromm 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 rotation ),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刘峰现在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 Fromm 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 JBC 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 Fromm 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90 年 7 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 IPMB program 。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 IPMB 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 David Baltimore 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 HIV 病毒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 News Comment Research News News Views Perspectives 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 ( Scientific American ) 。 与《细胞》 (Cell) 、《生物化学期刊》( JBC )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 Perspectives 和 《自然》周刊的 News Views 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 1-3 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 1998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 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 文章标题 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 abstract , 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 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 News Views 或 Perspectives 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 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 主线逻辑 。文章中的所有 Figures 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 introduction 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 Figures 。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 results 和 discussion 。 4. 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 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 ,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 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 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 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 Journal Club )。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 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 critical reading 。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 references 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 1990 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 96 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 1996 年,是 SMAD 蛋白发现及 TGF- b 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 Whitman 实验室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 Article 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 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 b signaling 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 TGF- b 领域的著名学者 Joan Massague, 我对 Joan 评论说: 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 They 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diocre.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Joan 马上回应我: I disagree! 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 Now the TGF- 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 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 John Desjarlais 、 Jeremy Berg 、 Joan Massague 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496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tchaoke 2010-9-1 21:46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 PI 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 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 良 ),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 JBC 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 , 心里压力极大。 很幸运,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攻读博士学位时, 1991 年 4 月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 John Desjarlais 。听了我的苦恼后, John 告诉我, 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 每天花 45 分钟读《华盛顿邮报》 , 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 ) 。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十点左右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 A 版 ( 新闻版 ) 。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 1992 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 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 The Baltimore Sun )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的把我的信刊登在 读者来信 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 95 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 5 份报纸,果然,在 A 版的倒数第二页,以 15x15 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抨击吴宏达的文章。 以上是简述我个人英文写作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 1994 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 Jeremy Berg 。他拖了三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 9 点, Jeremy 告诉我:今天看! 11 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 Jeremy 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里惴惴,不知 Jeremy 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 Jeremy 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 This is the draft.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We can aim for a Science report. (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 7 页,四个多小时 Jeremy 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 Method 和 references 。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 Jeremy 的风格。 2006 年 10 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 scoop 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一篇文章。 10 月 15 日,傍晚 8 点左右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 10 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 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 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 4 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 12 月份《自然》的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 11 月 10 日发表)。另一篇, 10 月 18 日,晚 6 点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 8 点完成,上午 9 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 12 月 15 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 Figures 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 3-4 天。】 从 1994 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 1 .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 30-60 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博客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 2 .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 (Figures) ,最后才能执笔。 3 .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 Figures )写一个以 subheading 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 logic flow ),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 .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 we performed ,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how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 7 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 plagiarism )。 5 .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 abstract 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 Thesaurus (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6 .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 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 1999 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 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 。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 2004 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 grant proposal , 2006 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 Molecular Cell 》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在其它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写作能力开始成熟。 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93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932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商修炼
caoman 2010-9-1 17:15
知识时代,人的智商越来越高,靠团队完成的事越来越多,对人的情商要求也越来越高。事实上,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尤其是对于领导者。现实中,在提高智商的过程中,情商的提升确被忽视了。如何提高情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对带团队的领导。 情商概念较抽象,为方便理解和操作,把它分解成几个要素或技能,包括换位思考、服从、沟通、领导力、意志力等。不同人,其需要弥补的技能不同,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即意志力是拥有一切所必须的,前三项(换位思考、服从、沟通)技能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中层领导。 智商主要是通过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得到的,情商主要是通过个人的修炼获得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知道后从不会做到会做,再到坚持做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才是真正学会了、拥有了。越难得到的越有价值,也越值得我们去投资,在职场上如何修炼提高情商探讨如下: 心中要有别人。 心中有别人是换位思考、服从、沟通的基础,想都想不到别人谈何与别人沟通、服从、换位思考。别人主要指三级(上级、下级、平级)同事,心中有指每天考虑别人需要我做什么、提交什么结果,我能帮助别人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对方受益和满意。相反,有人每天考虑的都是自己一时的得失,遇到事首先考虑的是怎么保护自己,考虑别人也是与别人攀比。心中有多少人,才有可能领导多少人,或成为被多少人接受的一员。 做有助于别人的事。 现在帮助别人,是对自己未来的投资。帮人要帮到底,做事不到位、不彻底,考虑机会成本,往往不如不做。例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给上级提交好的结果,可让上级高兴欣慰;提前完成主动分担是对上级的大帮助(大爱);高标准严要求勤辅导多激励,教给下级方法、技能和观念是对下级的大帮助(大爱);平级协调工作要按时完成,并给合理化建议。给多少人提供帮助,就可能成为多少人的领导,领导力与对别人的帮助大小成正比,帮的越深追随的越久。 付出不要期求回报。 帮助别人要付出,付出越多获得的领导力就越大。付出往往不能马上得到回报,付出更需要坚持,对一个人的改进一般要3年以上。付出不能期望给自己有回报,否则付出者期望的回报,往往高于提供者给的,这其间的偏差一直存在,轻则矛盾冲突不断,重在会出现反目为仇。不期求回报的话,无论对方给、还是不给回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或受打击。事实上,不期求回报的付出,回报的更真情、更长久,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心中要有别人是提高情商的入口,付出不要期求回报是提高情商的出口,做有助于别人的事是提高情商的行动,需要有换位思考、沟通、服从等技能,坚持行动就是修炼,直至成为一种习惯,就拥有了技能提高了情商。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32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提高写科研论文效率之“化整为零法 (Modular approach)”
tchaoke 2010-8-30 10:42
最近几个月刚和我的学生和博后分别共写了四篇论文,两篇刚被接受,两篇刚投出不久。 这个新经历对我是个学习的过程。之前很多年我基本上都是自己写,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见写好科研论文的要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133)。现在初稿是让学生或博后写, 再由我来改。 但后来基本上都要我重新写。好在年底别的事情不多。我可以花时间完成这些文章。 不过从数据收集好到定稿还是花了较长的时间 (第一稿最辛苦)。总的讲写作效率较低。 我的学生和博后都很优秀, 又很努力。 但因之前写作经验不多, 又不熟悉我写作的风格, 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很多导师面临的问题。 当然学生写作能力也是导师要花时间培训的项目之一。不过,这个过程的效率低。文章出的慢。 当学生绞尽脑汁认真写作时, 是不太可能有心思去做新的研究。 若每个人都这样, 整个组的科研效率会相应地降低。事实上, 我目前已面临很多研究成果没时间写的困境。 除了效率的考虑,个人情感也很重要。 这种写作过程是比较痛苦的。 不过对学生或博后最多不过是几篇文章和几年的经历。不管怎样,咬咬牙就过来了。 但导师却要一辈子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要同时和多人合作。 若不能改进这种情况, 生活工作的质量会打很多折扣, 苦不堪言。所以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近期, 我提出了一个化整为零写作的方法 * 。理论上应能对以上问题又帮助。学生和博后也很喜欢。 不过能否成功尚需时间的检验。 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把写文章这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模块。 每一块都不大。我要求学生以每组数据为基础造小的模块,或作图,或列表, 并加以详细解释。他们在每次组内讨论或和我讨论后都不断改进对数据的解释或提出假设并要指出验证假设的所需信息。 这样写作过程实际上从数据刚出来的时候就开始了。平时 读书或文章时有什么想法也都及时写下来, 到最后可以用在文章的介绍部分。 这些工作穿插在每日的生活中, 不压人。 导师也可以在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情况下给出及时的指导。 指点研究进展的方向。学生有学到东西又不会走太多无谓的弯路。试验做完时, 文章的一半也已经有了着落。 最后只是把几近完工的模块凑在一块, 稍加串联和修改, 第一稿(最耗时,最痛苦的一步)就出来了。 开始的时候, 文章的框架有我来搭。 等到他们很熟悉课题时, 这也不需要导师操心。 没有好的框架, 再多模块的堆积也只是垃圾工程。 所以, 我也要求每人在写作前要以组内报告 (pre-writing presentations) 的形式把故事讲清楚。由大家挑刺, 规整每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虽不能引人入胜, 至少要合情合理。 如此积少成多并循序渐进的做法,会更有效地利用人力和时间的资源。 虽然不奢求写作会快乐化,但希望可以让其去痛苦化。 *注: 我是先给此法取了英文名(modular approach), 再译成中文。 开始所译的模板法不能准确表达此法的要旨。 后改译为化整为零法。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556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
linanmaths 2010-6-20 11:49
申请科学网的博客,完全是为了提高自己,想着在这样一个充满科研学术氛围的环境中,自己总会受点熏陶吧!博士刚刚毕业,博士后马上进站,从现在起摆正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趁自己还年轻,不想再浪费时间,多学点东西,努力提高自己就是在积攒个人的资历!这些都是自己将来的资本!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天才,也并没有给自己定多么高的学术理想,只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问心无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吳飛鵬:给自己搭一架向上的梯子
jiangjinsong 2010-6-13 11:28
给自己搭一架向上的梯子 和李鬼被封殺完全不同(讓科學網和諧而又安全,科學網博友代表說),吳老離開科學網,是科學網的一大損失,俺自作主張把吳老這篇精彩文章鏈接過來,強烈建議大家閱讀思考學習。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00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补充说明
黄安年 2010-6-9 07:17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补充说明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9 日发布 2010 年 6 月 3-8 日 , 笔者分十部分在博客上发布《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全文,这是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现在作补充说明如下: 一 , 据新华网北京 6 月 8 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8 日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 2010 年 6 月),中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 2.2 亿个博客用户 http://tech.ifeng.com/special/internetbaipishu/content-1/detail_2010_06/08/1597764_0.shtml 二 , 截止 2010 年 6 月 8 日,笔者已经发布的博文 4704 篇,图片超过 32300 幅,累计访问量过 463 万。 三 , 笔者 2007-2010 年 6 月 8 日,博文中有关美国问题的全部目录超过 2000 篇。 四, 2007-2010 年 6 月 8 日 , 科学网有关美国问题的全部目录 3000 篇左右 ( 未将本人的博文包含在内 )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七)
黄安年 2010-6-6 07:25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6 日发布 按 : 现在分几部分发布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 全文 2 万字 , 将在《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为满足一些美国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 先在我的博客上分批发布。 6 ,中美关系史研究与网络即时评论 我的博客还有一部分内容涉及中美关系史研究与网络即时评论,除了有些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在博客上发布 , 更多的是新世纪以来的即时性评论。例如关于中美关系史专题 ;美籍华人华侨专题 ; 当代中美经济关系专题 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7 ,美国图书提要、美国论著和史家评论 编撰一部较为翔的我国学者出版和翻译的美国图书提要,是美国研究普及和提高的需要。我的博客的还汇聚了美国图书提要,不仅有基本资料 , 还尽可能包含作者学术简介、序言、后记、目录和必要的评论(有的用扫描显示),这项工作仅仅是个开始 , 相信持之以恒,如果每周一篇 , 一年就有 52 篇 , 五年下来就有 260 多篇 , 资源共享何不快哉。 我的博客还集结了部分美国历史著作评论文章和与我国美国历史研究者交往的回忆随想 ,此外也有笔者作为一位老会员对于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学术家园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回忆记载。 注释 : 见《 美中关系专题博文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838 );前引《奥巴马任期中美关系、奥巴马访华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4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061 ) 见《 我看华人移民美国今与昔 ---- 美籍华人与华侨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146 ) 见《 当代中美经济关系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的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6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208 ) 见《 美国论著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7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905 ) 见《 中国美国史学家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7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933 ) 见《 有关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6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600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三)
黄安年 2010-6-4 09:52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三)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4 日发布 按 : 现在分几部分发布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 全文 2 万字 , 将在《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为满足一些美国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 先在我的博客上分批发布。 2 ,美国崛起的讨论和《老话题与新挑战》的出版 有关美国崛起的讨论, 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热议。既涉及美国研究的提高 , 也关系美国问题的普及 , 网络博客这一载体可以使这个论题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得以深化。笔者博客中既有对美国崛起话题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 , 也有对所谓美国世纪的评论。 围绕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继续发展、 2007 年底以来的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美中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等话题, 笔者在博客上发表了一些评论性和研究性思考文章。从中选择 107 篇加以集结 , 以《老话题与新挑战 ---- 美国的崛起与崛起后的美国》为题,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于 2009 年底出版。其中除美中关系篇中的 9 篇文章写于 1998-2002 年间,发展篇中的两篇文章写于 1993 年和 1996 年外 , 其他 96 篇文章全部写于 2007-2009 年间,并且在博客即时发布。如笔者在该书序言所言 老话题是有着强烈的历史感 , 新挑战则有突出的现实感 , 这本论集聚集了新旧世纪之交尤其是近些年来笔者历史与现实话题的思考。 本书《后记》写道 : 老话题 新挑战这个主题是个学术性、时评性兼备的热门话题,笔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提出了许多新思考。《老话题与新挑战》一书 , 是开放的 , 近几个月笔者在博客上又发表了一些新作 , 笔者还会继续就这个题目发表新的评论和见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科学网黄安年的博客或学术交流网查阅。 读者从 2009 年 7 月以来发布我的博文中可以了解 , 这些后续随机发布的评论足有数十篇之多。 其中尤以奥巴马访华 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后中美之间的较量的文章为多。 笔者曾撰文 网媒学术和纸媒学术 ---- 从《老话题与新挑战》一书出版谈起(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1 日),文章谈到该书的出版是纸媒学术与网媒学术相得益彰的产物。 绝大多数 文章先在学术交流网、博客、网上在线、数字图书录播发布,其后集中在纸媒图书上的 , 而我的博客集中了该书的几乎全部内容 , 这得感谢科学网博客为笔者提供了落户的技术支持。对于学者来说 , 通过网络博客与纸媒学术相比具有明显的若干优势 , 这主要表现在 : 第一 , 方便快速,作者与编辑、出版人集于一身。第二 , 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术自由和民主 , 不受项目、经费、关系、量化指标的限制,在传统的纸媒学术中难以表达的学术内容往往可以在博文中找到。第三 ,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学术资源共享。和纸媒学术受到图书出版和阅读的限制不同 , 在网络媒体上发布的博文可以与更多的网友分享博文内容。第四,有利于学术的普及与提高。有了网络博客 , 会有更多的人接触到平时较少了解到的学术内容 , 即使对于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也不例外,打破了传统纸媒学术中学术分类过细造成相互之间了解不够的状况,这将既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也有利于社会大众对于学术的更多了解。学术的迅速普及为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培育土壤。笔者如果不是落户科学网,是很少能够通过网络较为集中地了解非专业美国问题研究人员对美国问题的研究和观察的。第五 , 网络博客具有比纸媒学术更大的开放性,即时评论和对话,对于学术繁荣同样十分是有利的。 这些说的是出版《老话题与新挑战》一书的体会 , 也是美国问题研究普及与提高的共同性话题。 注释 见《 美国的崛起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365 ) 见《 美国的 20 世纪与 21 世纪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369 ) 见《 美国现代化和现代化书目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博客 /2010 年 1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266 ) 《美国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话题 ---- 美国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30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469 见《 美国经济危机的话题 ---- 美国经济危机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3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616 见《 美中关系专题博文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838 见黄安年新著:《老话题与新挑战》目录,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0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507 。并见 《老话题与新挑战》新著近百篇文章可在网上看到,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1 日发布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069 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494 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510 见《 美国问题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的博客 )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26 日发布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7970 ;并见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发布全目》,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2 日发布 www.annian.net/show.aspx?id=24562cid=33 《 2010 年 2 月笔者发布博文全目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1 日发布 h ttp://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594 ; 《 2010 年 3 月笔者发布博文全目》,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125 ) 见《 奥巴马任期中美关系、奥巴马访华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4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061 ) 见 环境保护话题 ---- 《世界大通史》、环境保护、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5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047 ) 见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878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二)
黄安年 2010-6-4 09:43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二)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4 日发布 按 : 现在分几部分发布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 全文 2 万字 , 将在《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为满足一些美国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 先在我的博客上分批发布。 1 ,从《沉默的道钉》的出版到在博客上发布 笔者《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大型历史画册,得益于网络资源的分享, 2006 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没有网络资源的利用这部图册的出版是不可能。我在 2005 年 12 月 9 日赴美探亲前夕接受编著任务,画册图文并茂,具有知识性、可读性,雅俗共赏,并在短期内完成 , 对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不仅由于编著画册,而且所有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甄别和编撰工作主要是在网上进行,全是头一回。 笔者在编著的过程中开拓了通过网络进行研究工作新途径。 也深感美国的网络教学研究和传播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在美国众多涉及中央太平洋铁路资料的网站中,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 http://www.cprr.org/Museum ),以资讯最丰富、资料最齐全、学术性和普及性最兼备、图文并茂等特色而著称。登陆这家网站,给人以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爱不释手的感觉。 《沉默的道钉》出版后,笔者在博客上开辟了纪念沉默道钉专栏,受到广泛关注,扩大并推动了对于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齐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对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问题的录制工作。 中国出洋农民工 -- 北美的华工,对建设北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却惨遭排华,是极其典型的。真正记住这样的历史教训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概谁难以否定中国华工对于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历史性贡献,可是恰恰在太平洋铁路建成后美国和加拿大相继发生了大规模排华事件,理由居然是华工的劳动力过于廉价,抢了美国和加拿大工人的饭碗,明眼人很清楚,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排华更没有任何法理依据,对于高唱人权、自由、民主的美国和加拿大真是莫大的讽刺。今天我们同样看到中国的廉价商品使得广大美国和加拿大民众受惠,同时也刺激了美加商界改善自己的经营,提高竞争力,但是中国的廉价商品却在美加遭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不是问问自己为何竞争不过中国的廉价商品,却反过来责难中国商品太廉价,并进而对中国商品实行制裁,这种做法和当年的排华经何其相似奈尔?这里的启示实在太多,例如美国历史上对中国华工的人权记录怎么样?美国作为一个超强大国应该怎样来对待中国华工的过去?美国和加拿大主流媒体又应当怎样宣传美国和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建设。我们看到美国和加拿大民间以相当大的热情来努力恢复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是相比之下,美国当代的几位总统们在谈及中国移民的贡献时一般比较笼统,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中国华工在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他们自己心中有数。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 《沉默的道钉 纪念华工建设北美铁路 140 周年》一书近两个月内将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大型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展现给读者的是珍贵历史图片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本书则是丰富了对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的文字研究成果和资料。其中部分文章是《沉默的道钉》出版后在博客上发布的。该书不仅集中了笔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 而且阐述了研究这一课题的历史、现实意义,呼吁学界和媒体以道钉精神来探寻 140 年前中国建设北美家园农民工们的历史贡献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注释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载《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第一版。 见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14 。 见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0953 。并见《发挥网络优势寻找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华工后裔》(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0436 ) 见《 重视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话题 ---- 华人建设北美专题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911 )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一)
黄安年 2010-6-3 20:14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一)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3 日发布 按 : 现在分几部分发布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 全文 2 万字 , 将在《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为满足一些美国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 先在我的博客上分批发布。 摘要: 网络博客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 从《沉默的道钉》、《老话题与新挑战》、《美国纪行》、《美国现代化之路》、《 20 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中美关系史研究、美国图书提要、美国论著评论、美国研究目录、美国网络图片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网络博客开辟第二课堂和延续学术生命。论文最后论述科学网博友美国问题博文的启示。 一 , 网络博客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 新世纪以来网络学术已经成为反映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网络博客正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网络博主尤其是从事学术和教育事业博主的有些博文是与学术有关,其中网络问学、网络教学、网络论学、网络闻学都和学术不无关联。 2010 年 1 月 1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了《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09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3.84 亿。而 据新华社 2006 年 05 月 07 日 消息,博客近年兴起,成长迅速,到 2007 年中国的博客数量将接近 1 个亿。 有报道说 : 中美互联网论坛数据标明 : 中国博客数量已达 1.07 亿 , 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 42.3% 。中国网民每日新增 24 万人 未来四年有望达 5 亿,博客一年翻番已破亿。 如果估计成立,那么有 1% 的博客内容涉及美国问题的 , 就意味着有1万人,其数量远高于仅仅千百人队伍的专业美国问题研究者。这里既有个人原创,又有博文转载。一般认为 , 国内的美国问题研究者开博的相当少, 美国学者开博比例则远高于中国学者。 2005 年 10 月,在苏州召开的 20 世纪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 , 笔者提交了《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论文。 2008 年 5 月 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 , 笔者提交了 《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 论文。 论述网络的功能是传统纸媒不可替代的 , 阐述网络在美国研究专业化和大众化时代的作用;指出我国的网络功能与美国差距仍在扩大;提出发挥网络功能中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强调精心组织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网站,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发展,说明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 , 是美国研究普及和提高的重要阵地,也是美国问题研究者的学术家园和学术自由交流空间 , 她的个性化和自由度是传统纸媒报刊无法取代的。主张积极扶植和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开展 , 并以自己的学术交流网和博客说明 , 建一个网站 , 开一个博客并不难 , 难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办好网站 , 写好博文。 笔者提交今年 4 月在厦门召开的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题目是《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作为对 2005 年和 2008 年论文延续和补充。 二 , 从我 2007-2009 年博文看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自 2007 年 3 月 7 日加盟科学网博客以来,截止 2010 年 1 月 1 日晨 , 笔者发布的博文共 4000 篇 , 图片 28669 幅 , 累计访问量 347 万。 截止 2010 年 3 月 20 日,已经发布的博文 4370 篇,图片过 30000 幅, 累计访问量 过 400 万。 以下 48 个专题目录集中了笔者 2007-2009 年间博文中有关美国问题的全部目录。各个专题中均包含了不少细目,所有博文的编号是按照笔者自己编制的美国问题目录顺序排列的。 粗略统计 : 一 , 美国历史部分共 349 篇;二 , 美国内政外交和法律部分共 180 篇,三 , 美国社会和社会保障部分共 221 篇,四 , 美国经济部分共 405 篇,五 , 美国科技部分共 25 篇,六 , 美国军事部分共 21 篇,七 , 美国文化部分共 38 篇,八 , 美国教育部分共 63 篇 , 九 , 地理和旅游部分共 198 篇,总共为 1500 篇左右。占 2007-2009 年全部博文的 1/3 以上。 下面列举几个方面的事例说明博文是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的重要载体。 (待续) 注释: 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1/15/5767.htm ;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728/40731/4349114.html 胡靖 , 《中国博客数量已达 1.07 亿》 2008 年 11 月 9 日, http://blog.wise111.com/blog.php?do-showone-tid-83662.html 王缉思教授开了博客 ( http://blog.voc.com.cn/wangjisi ) ,不过其中只发布他 2005 年的 10 篇文章。戴超武教授开了博客( http://daichaowu.blog.163.com/blog/#m=0 ),总共发布学术文章 11 篇。 有的教授虽然围开博客但是文章在枝支纸媒发表后被一些博客转载,例如任东来的美国问题文章,见 http://sinoliberal.blog.sohu.com/527500.html , http://www.dffy.com/blog/a/biglaw/7376.html , http://hi.baidu.com/shixuerizhi/blog/item/b10a54ed3845f0d5b31cb192.html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f5c4301000ajn.html 等。再如《 刘绪贻:愧对慎之》,阿吕 发表于 : 2008-9-07 22:52 来源 : 燕谈博客 ,刊于《领导者》 23 期,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http://www.yantan.cc/blog/?action-viewthread-tid-85882 ) 有的博客记叙了对美国研究学者论述的点评,如《 人民及人民的统治 ----- 对李剑鸣教授 现代世界的民主与民主 * 化 讲座的点评》, 丛日云的博客 http://criyun.blog.hexun.com/39032201_d.html ;《 在北大听王希教授讲美国史兼谈学历史的作用 》 请见 http://blog.historians.org/archive ; http://blog.historians.org/ ; http://www.oah.org/ ; http://www.journalofamericanhistory.org/ 载《学术界》, 2006 年第 1 期第 268-273 页;并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2006 年第 4 期,第 85-89 页。 载《云梦学刊》 2009 年第 2 期第 17-30 页。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288 ,并见 《 网络时代的美国历史研究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548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751 ;截止 2010 年 4 月 2 日已经发布的博文共 4420 篇 , 访问量累计达 410 万。 见《 个人在科学网美国问题博文目录编制完成》,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5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360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7970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生待遇提高了,博士后怎么办?
xiegming 2010-1-17 11:26
昨天得知北大的博士生待遇已经提高了,每人一次性发了6000,从09年9月份补起。 北大bbs上也有很多人在说这个事。北大同时还在执行一个校长奖学金的项目,针对部分优秀博士生进行额外奖励,每个月发3000。算下来,这样的学生每个月至少有4500的收入,而且是税后。我觉得可以和国外的博士生相比了。 不说和国外的博士生比,比国内的博士后的收入高很多了。目前博士后的税后收入大概每月不到3000吧。这样的话,我觉得博士后也应该提高待遇,毕竟博士后是正式工作,而且人数比博士生的人数要少很多。如果一个人博士毕业之后作了博士后,发现自己的收入反而减少了,心里该是什么滋味啊。 另外,硕士生肯定会很伤心,网上也有很多帖子在表达这个意思。我觉得应该考虑给硕士生也增加一些。 更有高校教师的待遇,是否也该水涨船高啊? 但是我隐隐有点不安的感觉,这么发钱下去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吗?谁知道呢,走着瞧吧。
个人分类: 职称 待遇|12387 次阅读|18 个评论
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jsnjjlj 2010-1-12 22:24
缄默知识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 1 、缄默知识及其研究发展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又称内隐知识,是相对于外显知识而言的。对它的思考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在东方,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文化典籍《道德经》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这可以看作是早期东方文化对缄默知识较为精确的界定。西方,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感觉经验也可以使人获得某种知识。而德谟克利特则认为,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暧昧的。至于暧昧知识如何过渡飞跃到真实知识,德谟克利特没有说明。但是,他注意到了那些模糊的,不能清楚表达的知识的存在,而且这些知识是约定俗成的、主观的,存在着个体差异,并可上升为显性的概念。这些论述无疑使我们看到了缄默知识的影子。后来的哲学集大成者柏拉图进一步认为,人的认识有不同的层次,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的灵魂状态,他区分出了理性灵魂与非理性灵魂,并承认了非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前人关于缄默知识的影子逐渐清晰起来。在古希腊哲学家中,如果说对缄默知识有过深入研究,或者说触及到缄默知识本质的话,应当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对知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他对经验和技术进行了如下区分:经验是一种实践技能,也就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种认识;经验是通过习惯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经验是一种个人认识,不具有普遍性;而技术则是普遍判断的产物,是对经验作理智思考的结果,它摆脱了个别性和偶然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具有了普遍性之后,技术才可以被广泛传授,而经验则不能被传授。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经验和技术,一个是个别的,一个是普遍的;一个是偶然的,一个是必然的;一个可以被传授,一个不可以被传授;一个是在感觉基础上的综合,一个是在理智基础上的判断。亚里士多德对经验与技术的区分,实际上为区分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提供了哲学基础。 在后来的研究中,特别是20世纪,许多哲学家开始深入思考缄默知识这个命题。哲学家赖尔把知识分为知道什么的命题性知识和知道如何做的行为性知识。波普尔则认为,知识有两个源头,第一个是个体生命之初。在人刚出生时便有的先天知识。另一个是就整个人类来说可以追溯到前科学时期的原始人的原始理论。库恩则完成了从Know that 到Know how 的转变。这些,也都被认为是对缄默知识的积极思考。 综上所述,从历史角度来看,人们其实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在书本知识或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知识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但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人类认识论史上,人们并未就这两种知识做出严格的逻辑分析 。最早明确提出缄默知识这一概念的当推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波兰尼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和缄默知识(tracit knowledge )。关于知识的这种分类,他在其1957年发表的《人的研究》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人类有两类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的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将后一种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 从以上不难看出,此时的波兰尼认为,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在以后的研究中,波兰尼又先后在其一系列著作,如《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缄默纬度》(《Tacit Dimension》)等书中进一步系统地论证了这种知识的逻辑性质。波兰尼关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认识论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人们认为这是对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怀疑论和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的辩证否定,又与康德的折中主义相区别,更不同于理性主义。因而,缄默知识从概念到应用,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引起了社会学界、教育学界以及心理学界的重视。 美国教育家索尔蒂斯(Sdtis)是这样描述缄默知识的:除了学习我们社会群体的语言、理论和知识主张外,我们还要学习做出有效行动的技能技巧,以及支配适当品行的规则和习俗。人类动手作发明创造的能力,以及形成有利于人性的技能艺术,技艺和意向的能力,是人类知识的主要部分。知识不仅仅是头脑和书本中所包含的东西,而且还包括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时动手操作与行动中所包含的东西。 科尼尔(Crald Collier)则认为缄默知识是自动渗透于学习者的判断和行动中的检验。他解释说:我们关于我们的孩子和父母的知识包括十分广泛的领域,永远无法用语言表达出,必然处于缄默状态。 心理学界比较系统研究缄默知识的,公认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他在其1985年出版的著作《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中指出,人类的智力可从三个亚理论方面来理解:情境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的外部环境相联系;成分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的内部环境相联系;经验亚理论,将智力同时与内外部环境相联系。在情境亚理论中,斯滕伯格告诉我们,实践智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认为缄默知识是实践智力的核心,将缄默知识这一概念引入到心理学领域中。在斯滕伯格的另一著作《成功智力》中,他将知识分为两种:正式的学业知识,是具有学业智力的人通常所具有的,可以通过智力测验以及类似的学业成绩测验测出;缄默知识,是具有实践智力的人所特有的,只能从人的言论以及行动中推及它的存在,是一种从不明确传授,很多情况下未经言语同化的知识。 后续的研究者继续扩大缄默知识研究的范围,把缄默知识研究扩展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这个时期里程碑性的成果是有关集体缄默知识的研究。这一成果不但拓展了缄默知识的研究领域,而且扩大了其应用空间。集体缄默知识是由雷诺斯(Lerothy)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缄默知识可以细分为个体缄默知识和集体缄默知识。个体缄默知识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个体化知识,它包含技术要素、认知要素、经验要素和信仰要素。集体缄默知识是在组织成员长期以来共同经历的生产过程、事件和心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默契,它像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影响着组织运营的各个方面。 集体缄默知识虽然与个体缄默知识一样,也包含技术要素、认知要素、经验要素和信仰要素,但其表现方式和作用却有明显的不同。在集体缄默知识中,技术要素过程中的缄默知识、附加在产品中的缄默知识和附加在研发及项日实施中的缄默知识,它源于员工对工作的共同体验和知识积淀;认知要素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环境,如知识交流的渠道、接受新知识的途径,以及共享知识生产和创造的程度和水平;经验要素是指企业员工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能够共享的经验和教训;信仰要素主要涉及企业对知识价值、人的价值的基本判断,对不同意见、创新思维的接纳程度和对失败的容忍程度 。集体缄默知识是组织成员在长期工作、交往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组织成员之间的共识、默契和由此形成的工作氛围,是集体缄默知识增加的最重要途径,也是组织中集体知识创新的重要土壤。对企业来说,这种集体缄默知识越是广泛、深厚,其他企业就越是难以模仿。对企业中有才华的研究人员来说,这种集体缄默知识是其智慧之树开花、结果的根基,离开这个企业,离开这片土壤,其知识链就可能断裂,其智慧之树就会枯萎。因此,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想留住人才,要想培育人才的忠诚度,最重要的是创造集体缄默知识积累和共享的环境,使更多人融入这一环境和嵌入到这一知识链条中,并在共享这些知识中获益。 这一阶段研究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将缄默知识研究拓展到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领域。丹麦学者约翰内森(Johannessen)等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98年,约翰内森在波兰尼的知识分类基础上,将知识进一步划分为显性的知识、系统化的知识、关系型知识和隐性知识四种类型。在约翰内森提出的知识框架中,显性知识是容易获得、容易理解和容易交流的知识,它通常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系统化知识是我们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如理论框架、专业术语、研究方法等,它记录了我们求知的路程,承载着人类思想和研究的成果。关系型知识主要是指人或机构在同期的工作实践和社会交往中所建立的关系和人际网络,或是通过与专业群体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专业技能的能力。隐性知识是既难以理解又难以交流的知识,它注重实践、以经验为基础,与特定项目和背景有关,对解决现实问题和突发性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约翰内森认为,知识不但有不同的类型、性质和存在方式,而且其获取的途径也各不相同的。显性知识和系统化知识要在正规的学习中获得,关系型知识和隐性知识则要靠在实践中积累和摸索才能获得。 随着对缄默知识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缄默知识的研究也开始走出书斋,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年报《OECD1996年科学、技术与产收展望》就运用并深化了缄默知识的研究成果,突出强调了缄默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在这份报告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知识分为4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know why),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 ),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在这里,前两类知识是能够用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储存,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图表清楚表达的知识,属显性知识。后两类表现为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往往难于编码和度量,只能隐含在人的行动之中,存储于人的头脑中,属难以量化处理的缄默知识。 2 、缄默知识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 2.1 就业能力是特定的缄默知识集合 缄默知识(隐性知识)是由多种知识能力要素构成的有机体,个体运用的缄默知识是多种隐性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业能力与缄默知识便具有了很多的相似性。斯滕伯格在谈到缄默知识的性质时认为,它具有三种性质 :1)缄默知识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知识。2)它与人们所推崇的目标实现有关。与学业知识不同,后者往往无实际的价值,有时甚至是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3)这类知识的获得一般很少需要别人的帮助。而大学生就业能力指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顺利就业 的个性心理特征总和。 它 对照以上三个特性,就业能力无疑是完全符合的。事实上,就业能力就是一种缄默知识。在卢比特(Roy Lubit 2001) 关于缄默知识的分类中,缄默知识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很难讲清楚的技巧(know-how);第二类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第三类,应付问题的方法(ways of approaching prolem);第四类,组织常规(organizational routines)。 而就业能力则包含了以下的元素,准职业形象、就业人格和社会兼容度。 其中,准职业形象的获取无疑是一种很难讲清楚的技巧。就业人格对应的无疑应该是心智模型。而社会兼容度则是个体应对复杂社会情况的方法体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缄默知识集合。其中,心智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属于通用的缄默知识,而个体的技能则属于专用的缄默知识。根据信息、知识、智能相统一的理论,个体的缄默知识可分为基于身体的缄默知识、基于言语的缄默知识、基于个体元认知的缄默知识和基于社会文化的缄默知识 。 2.2 就业能力具有非常强的情境驱动性。 这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过程是个体与就业环境互动的一个非常独特的过程,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样,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求职过程。这是因为,就业首先是求职学生立足于自己独特的个体,在对外部的求职环境做出自己整体判断后的举动。这个举动本身就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个性化行为。同时,录用者的挑选举动也同样是特定时空下个体行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两者进行碰撞时,又会创造出一个新的复杂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就业能力则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中审时度势的结果,它的情境驱动性不言而喻。换而言之,对于个体而言,就业能力的具体内涵会因人不同,因事而异,因地而变。这样一个特点可以用图2-1表明。 图 2-1 就业能力情境驱动图 在图2-1中,A代表求职者所处环境;B代表招聘者所处环境;A与B交叉处C为就业能力展现环境。平常,就业能力虽然也蕴含在求职者身上,但只有处于C环境中,这种能力才会被激发出来,而且不同的C环境,就业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2.3 就业能力与智商关联较小而与成长体验关联较大 。 在就业市场上,人们经常发现:那些在校期间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就职过程中未必就非常顺利,甚至恰恰相反。相反,一些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却在求职和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成功。美国教授西格弗里德施托伊特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年龄相同、经历相似,没有任何经商经验的大学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的学生是学习成绩优秀,智商高的,对照组的学生是成绩较差,智商低的。而后,施托伊特发给每个学生100美元,令其在一个星期之内任意到证券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试验结果获得了惊人的发现,所谓成绩好、智商高的学生,几乎赔尽输光,而所谓成绩差、智商低的学生,却不乏善于经营的人才。其他调查者调查了缄默知识与智力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缄默知识可以相对独立于学校成绩或心理测量的测验分数。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在于尽管智商可以解释某些社会变量,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很多变量得不到智商的解释。斯滕伯格认为,由于流体智力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成绩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比在解决学术问题时的决定作用要弱,因此,使用传统认知能力测验的分数去预测现实世界中的绩效将存在很大问题。魏格通(Wigdor)和加涅(Garn Er)的分析表明,智力测验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平均效度系数是0.2 ,也就是说,认知能力只能解释4%的工作绩效变异;不过,认知能力测验与工作中的绩效测量之间的平均效度系数略高一些,为0.4 。哈特等对效度系数进行校正,校正后的平均效度系数可达到0.5的水平。即使这样,智力测验分数也只能解释工作绩效中25%的变异,另外75%的变异不能从传统智力得到解释。由于工作绩效中的大部分变异不能被传统的智力测验分数所解释,因此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研究缄默知识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实际上,缄默知识的获取与应用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奋斗的个人或组织选拔、适应、改造一般环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生活实际任务的表现都是以这种知识为基础的。斯滕伯格对成功的企业管理人员和心理学家面谈都揭示了惊人的一致性;他们都认为,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具备行内、行外的知识并对之有相当的理解。这些行内、行外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工作中逐渐进行的,而并非来自学业上和其他工作中的事先准备。其理由很简单。第一,知识一旦被编码或外显化,就成为共享的东西,就不再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其他那些未被编码或外显化的知识就取代这些知识而成为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第二那些被编码或外显化的知识是陈述性的知识,是关于为什么之类的知识,即使有一部分知道如何做的知识,而一个人仅仅在技术层面上知道如何做,并不一定保证他在实际上会做那件事。通常,缄默知识凭经验来决定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行动,知道某种显性知识可以应用某种情境。 相对于传统智力而言,缄默知识与工作绩效有较高的相关,也就是,缄默知识能较好的预测工作情境中的绩效指标。但是,这并不是说缄默知识就是万能的,也不否认传统的认识能力测验的作用。斯滕伯格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发现将缄默知识、IQ、个性、思维风格和人际取向结合起来作为预测指标,几乎能够解释工作绩效的所有变异。总之,在肯定缄默知识效用的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缄默知识只是作为选拔和评价的项目成分之一,只是在预测工作绩效时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指标。事实上,个性,正式的知识、思维风格、动机和经历以及智力的其他成分同样重要。 3、缄默知识视角下的就业能力开发 3.1 就业能力开发的内容 就就业能力结构构成而言,前人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早期的就业指导专家认为这种就业能力主要是求职者个体的人格特征,在这些研究者看来,求职成功与否甚至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顺畅与否,主要取决于求职者是否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人格特征,在这个方面颇有建树的当属心理学家霍兰德。霍兰德认为大多数人可以被归纳为六种类型:现实型(Realistic Type, 简称R)、研究型(Investigative Type,简称I)、艺术型(Artistic Type,简称A)、社会型(Social Type,简称S)、企业型(Enterprising Type,简称E)和传统型(Conventional Type,简称C)。在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职业也可相应地分为六种类型,工作的关键在于人格类型与企业类型匹配。而职业发展理论则认为,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是自我概念(对自己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也是主客观的一种折衷调和过程。人们的职业偏好心理与从业资格、生活和工作的境况及其自我认识,都随着时间、经历和经验的变化而改变。从而使职业选择行为和心理调运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的职业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职业生活受其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个人智力、人格及其机会的影响。行为理论创始人由约翰克鲁布尔兹把班杜拉创立的社会学理论运用于职业指导。他认为影响人的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复杂,其中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1)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如性别、身体素质和智力等;(2)环境状况和特殊事件,如所受的训练、家庭条件、个人经历;(4)职业倾向方面的技能。这四个因素结合起来相互作用,会对人的职业发展及行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由Ashford和Taylor和Crant描述的以人为中心的积极的适应力和可能的积极性在概念上为就业能力的结构打下了基础。 以上的理论诞生于不同的年代,至今仍然在就业指导实践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他们都在各自的角度上具备了理论的真实性。但究竟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是什么?这却是一个推陈出新的问题。研究者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就业能力的结构是一种动态的结构,它是一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本人、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作用产生的一个概念。一定的社会背景提出了社会的用人需求,这种用人需求分别被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个人内化,而内化用人标准后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进行互动,最终形成了就业能力的具体内涵。这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首先是整个社会人才标准体系的个体化和用人单位化。在这个基础之上,求职者个人努力增强符合社会需求的个人素质,同时,用人单位开始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把社会用人标准单位化。之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开始互动(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社会上整体的求职与招聘过程)。当用人单位发现其用人标准过高或过低时,他都会做出适时的调整,求职者也是如此。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某个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社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共同认可的共通标准,这个标准就可以当前就业能力的结构。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如下: 图 3-2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图 根据以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兼容度的培训;就业人格的培训和准职业形象的培训。其中,社会兼容度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所达到的与其求职背景相适应的社会化程度。它包括思想的社会化方面,如自我中心等;行为的社会化方面,如待人接物等。就业人格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之年龄相适应的符合用人单位共同需要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人际过程。它包括了宜人性、规范性、自律性、稳定性和感染力等。准职业形象是指符合社会及用人单位审美的个体职业形象。它包括仪容仪表和精神风貌等。 总的说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内容是由多个子系统和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就业人格是最隐含在内部的但同时又时刻影响着其他两个因素,社会兼容度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化的一面,而准职业形象又从一个相对静态的角度展示了前两者。 3.2 就业能力的开发模式以导师制为核心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 缄默知识难以用语言表达,因此传统的关于显性知识的培训模式很难运用到缄默知识的培训过程中去。当然,缄默知识难以表达,并不是说它无法表达,只不过它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命题表征。例如,缄默知识虽然不可以用语言进行编码,但是也许可以用运动进行编码,虽然不能用命题进行编码,但可以用原型进行编码。就目前而言,缄默知识的获取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 (1)组织试验,总结失误,集中学习。我们知道试验和失误对于学习都是很有价值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获得某种决策,比如哪些因素要引起注意,哪些可以忽视,哪些需要改善等。 (2)通过与专家、学者一起工作产生互动。能和专家、学者一起工作,就可以亲身经历和观察他们是如何工作的,慢慢地获得一些诀窍,同时专家也有机会纠正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些错误,从而提高下属的心智模式。 (3)通过网络和工作关系进行隐性知识交流。一个组织中,常常有与他人兴趣相同的人在一起讨论他们的经历,同时还喜欢讨论显性知识。我们知道,人们在一起工作得越多,他们花在沟通和谈及自身的经历,分享奇闻趣事和共享经历的时间也就越多,从而更多地获得隐性知识。 根据以上模式,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以导师制为核心,以虚拟现实技术、临床教学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就业能力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如图: 图3-3 大学生就业能力三位一体开发模式图 (1)以学徒关系确立为基础的导师制开发模式。 导师制是以学徒方法为中心的,学徒方法是某人通过观察比自己技术更熟练的同伴或与同伴协同工作时学习到知识。这种开发模式中,通过实践中学习者对导师的自然观察与服从,可以较好地适应非言语的交互作用。关于学徒制开发模式,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是这样表述的: 一种无法详细言传的技艺不能通过规定流传下去,因为这里的规定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师范方式流传下去。这样,技艺的传播范围就只限于个人之间的接触了,我们也就相应地发现手工工艺倾向于流传于封闭的地方传统之中。结果,随上述情况发生的事情是:一门技艺如果在一代人当中得不到应用,就会全部失传了。 事实上,学徒关系模式在获取某些领域的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与有识之士接触或联系对于获取缄默知识而言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般认为,专家在所从事的任务或领域拥有更多的专长和缄默知识。学徒关系模式策略就是鼓励一个人主动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沟通和互动,从而获取某项任务或领域的缄默知识。斯库尔(SCHOOL)认为,通过学徒关系模式的互动而获得的缄默知识,是由于经历了与专家同样的练习和思考。因此,增加与专家接触,以及加强学徒关系模式的互动,是学习和增长缄默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论与实践,笔者在实践中确立以学徒关系确立为基础的导师制开发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首先是关系的确立,即师徒关系的确立。确立这样一种关系有利于去除缄默知识开发模式中的情感障碍。这是因为,缄默知识的获得往往需要实践者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是宝贵的财产,甚至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财富。不仅如此,由于作为缄默知识的就业能力它具有模糊和微妙的特性,它的传递过程也就相当微妙,可以说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学习者是否能获得真正的知识首先取决于教授者-导师的良心驱动。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氛围,培养过程将困难重重。在此基础上,导师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参与,与显性知识的传递不同,就业能力作为一种缄默知识,它的获得需要学习者的体验和感受。它依赖个体的经验、直觉的洞察力、深深根植于行为本身,根植于学习者受到的环境约束,这种学习具有很强的个体感受性。因此,缺乏主动性的投入,学习是无法进行的。 (2)就业能力开发模式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本来指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于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过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特指创设、模拟就业能力培养所需的环境条件,让学习者从中体会、感受而获得就业相关的缄默知识。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因为缄默知识具有较强的环境驱动性。如上所述,人类的活动是复杂的,包括了社会、物理和认知的因素。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直接通过与环境的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行动的。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缄默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随着实践者经验的日益丰富,其缄默知识的复杂性和有用性都会随之增加。作为缄默知识的一种,就业能力更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景之间联系以及互动的产物。(建构主义)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文化实践是缄默知识形成的源泉。越来越多的情况表明,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就业能力知识比课堂上听讲获得关于就业的一般知识更有力和更有用。因此,就业能力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的知识,学习还要求思维与行动,要求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境中,学习要求学习者参与到真正的文化实践。而与此同时,在当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条件下,让学生真正大规模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无疑是不现实的,作为这两者的折中,创设、模拟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学习无疑是恰当的选择。事实也证明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3)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临床教学技术。 临床教学技术主要用于医学教学过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过程中的临床教学技术主要通过活动分析来展开。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通过求职过程设计,唤醒学生的缄默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对求职过程进行前置性思考和规划,通过感受来尽可能唤醒所需的缄默知识。2.通过比较鉴别,发展学生关于就业能力的缄默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剔除学生在求职过程设计中存在的不具可行性的环节?如何让学生的求职过程设计走向完美是中心内容。就业能力作为缄默知识的一种,它深深地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很难通过正规的、课堂授课的方式加以传递。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其他同学求职过程设计比较,可以找出自己相对于就业的缄默知识缝隙与瑕疵。通过听从就业指导老师的指导,通过与他互动的竞争,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掌握某些就业能力方面的技巧,包括那些连导师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这种缄默的技巧就是这样通过比较鉴别模仿,最终被消化吸收。
个人分类: 组织理论|891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木塘醇能提高学习质量
fanmingxia 2009-5-12 10:33
木糖醇的前身口香糖,这种食品可以带给人快感,还可以清洁口腔,让口气清新干净.长期以来,心理学界一直围绕咀嚼口香糖对心理认知和情绪的影响进行过不同的探讨,已有的发现包括咀嚼口香糖有助提高注意力和咀嚼口香糖有助减轻负性情绪等。但这些成果均是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获得的,而此次研究中,克雷格约翰森博士(Dr. Craig Johnston)和切梅尼泰勒博士(Dr. Chermaine Tyler)则首次以实际教学为实验环境,并发现咀嚼口香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该项实验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一公立学校的四个数学班上进行,学生共被分成两组:咀嚼组和无咀嚼组。咀嚼组的学生在每天的数学课上、完成家庭作业以及参加考试时都咀嚼由箭牌公司提供的无糖口香糖;而无咀嚼组则不咀嚼口香糖。14周后,咀嚼组的标准化数学测验成绩的升幅以及期末数学总成绩都显著高于无咀嚼组。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老师们观察发现咀嚼组的学生在考试中比无咀嚼组的学生需要休息的次数更少、能更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并表现得更沉静。 没想到我们平时并不在意的口香糖也可以有这样的好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麦立强 2009-2-6 21:20
  最近感觉事情挺多的,一件事情没忙完另一件事情又来了,办事效率较低。看来,有必要重视做事的效率和次序。为此,摘编下文,勉励自己,注意做事的效率和方法。并且发现,有时阅读回味一下,对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提高工作效率很有帮助! 1.确定方向 不走冤枉路   俗话说:马壮车好不如方向对,这句话的典故来自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夫子备了很多物品,欲前往南方楚国,便向路人问路,路人答:此路非往楚国。夫子说:我的马很壮,没关系。路人又再强调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夫子依然固执的说:我的车很坚固。路人只好叹息的说:这不是往楚国的方向啊!方向错误,再怎么努力都枉然。   仔细想想做这项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希望藉此得到什么结果,这样做之后是不是真的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与你的主管及上下游流程的同事一同讨论,再决定整个方向及流程。   小箴言:光是忙碌是不够的。问题在于:我们到底在忙些什么?----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 reau)     2.做行事历及项目执行计划   事先做好计划表可以帮助你理清想做完的事,你可以利用以下的工具:   计算机软件,例如Outlook内有计划表、行程表和日历。   日历或是商务日志。   自行设计的简单表格。   以一天的计划表来说,首先列出你必须做的事,这些是你今天的首要工作;然后再列出应该做的事,以及可以做但并不急于一时的事。然后评估各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再决定如何把时间分配到这些工作上。记住,应该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一天中状况最好的时间内去做。一天的时间规划完成后,可以延伸成一周的计划,决定一周内最重要及必须做的事。每天要确认行程是否照计划进行。   小箴言:知道计划何时开始,就开始列进度,但不要让做计划的时间取代了执行的时间。----波士顿顾问公司副总裁史塔克(Geo rge Stalk)      3.运用系统思考,工作分门别类进行   养成把握重点,循序渐进,集中力量的习惯,决定次序,从最重要的事情着手。我们必须先决定哪一个工作比较重要,必须优先去做;那些比较不重要,可以缓办。不考虑优先次序所产生的另一结果,常是一无所成,而且被拖延或耽搁的事情,等之后再提出时,往往已失去时效性。   依工作的重要性决定完成工作的优先级。   依工作的重要性决定投入工作的时间。   同性质、同种类、类似性高的工作一次解决。   不断地思考是否有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   避免用过大的手段达成较小的目的以造成浪费,如杀鸡焉用牛刀。    小箴言:不要浪费时间做垃圾工作,去做那些会增加你生产力的工作。----心理学与行为专家罗贝塔;罗史(Roberta Roesch)      4.事前准备需周到   在工作过程中再花时间去寻找所需的资料或工具,只会事倍功半,徒增出错的机会。事前即将一切所需都准备好,即取即用。   随时准备好最新的信息:资料的随时更新与增删,可以让我们永远掌握到最新的讯息,并随时将它做好整编、归类等的工作,以供我们随时掌握最新的状况,并可迅速做出正确的思考判断。   要有工具库的观念:随时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做好转换成工具的观念,以便随时可以拿出来运用,或重新组合,以便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增加更多的成功机率。   寻找自己的良师:在公司内外寻求一群具备不同专业技能与职位的良师,藉由良师的经验、智能与人脉关系,可以提供各类的协助。   小箴言:当你在做小事情的时候,你必须想大事情,以便让所有的小事情都能朝正确的方向前进。----趋势专家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      5.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在十倍速生涯里,工作变换得快,工作速度本身也快,加上外在环境及产业新知识加速产生,若不加紧学习脚步,就可能像老牛拖着重车,或是一个折旧严重的汽车却开在高速公路上一样,不仅充满 了无力感,更会遭受时代无情的淘汰。苦干是成功的充分或基本条件,但它并不能保证成功,今天我们还要聪明工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工作效率及创新。   不断学习对工作能力的增进很重要,综观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或是观察卓越企业的主管,主动发问、参加课程,甚至只是默默观察别人怎么做,都能从中学习到新知与技术,再消化出更有效的做事方法与解决问题之道。   小箴言:今天要追求成功,和是否拥有能够开花结果的知识、知识多少与能够开花结果成正比。----企管顾问与作家毕德士(Tom Peters)      6.创意使你轻松做事   有创造力,才不会为了一些问题苦思对策,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安。时时评估创意带来的好成果,在过程中你会领悟到,利用创意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快乐而有趣的事,培养创意绝对是企业人必备的技巧之一。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开放心胸,经常注意周遭的环境,就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四周的一举一动,就可发现很多新方法能解决老问题。   检视所有可能的方案,千万别因不可能、幼稚、没人成功过或是从没听说过而轻易放弃。   善用自己的第六感,保有敏锐的感觉,放松身心,运用你的灵感,突破思维的限制。   抽离各个解决问题方案的精华,予以分类整理,再重新组合,看看彼此的关系如何,能否衍生出新的观点。   小箴言:现在的公司需要很多好点子才能应付各种改变,但往往斤斤计较员工是否准时上班。----管理专家马克艾普勒(Mark Eppler)     7.适当的e化工具辅助   高科技能帮助你节省时间,不过先决条件是要选适合自己的,考量你希望它为你做什么?它对你有用吗?购买软件前你需先做研究,确定它的功能符合你的需求,要让e化工具确实帮你提升效率,请遵循以下步骤:   请教同时熟悉科技产品与你的工作内容的高手,了解你正考虑采用的工具有哪些利弊,是否能节省时间、提升生产力,增加你的工作优势。   列一张采购评量表,跟卖场的销售人员再讨论一次。   花点时间练习该工具的基本技巧,这时候所花的时间,将来都会加倍带来利益。   一般会使用的e化工具,包括计算机及各式管理软件、备份系统、电子邮件、网际网络(包含线上服务、全球信息网、新闻布告栏等)、个人数字助理(PDA)、行动电话、扫描仪等,即使平常使用的电话、传真机、录音机等,其实都有一些功能可以提升效率。   小箴言:如果你不了解科技,就永远不可能让科技成为你的帮手。----新格无线通讯(Cingular Wireless)执行长史帝芬卡特(Stephen Carter)      要让工作有效率,分工合作甚至找专家帮忙都是方法之一,授权是节省时间的终极武器,也是增加效率的法宝。投资一点时间常常和你的员工沟通,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尤其要让他们搞清楚状况,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分担工作负荷。   以下基本原则帮助你更有效地授权:   1.决定什么事要授权出去。授权和交托正常工作任务是不同的。授权是交付某人完成你的工作职责,但是你保有控制权,并负有责任。   2.说明清楚你要的结果。一般来说,被授权者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任务,如果你希望运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一开始就要让对方知道。   3.清楚界定责任。确定对方了解他所应负的责任,如果他不了解任务及目标,或是不符合你的期望,要重新仔细检讨整件事。   小箴言:高绩效者会集中心力于解决问题,而不会集中心力于责怪问题的发生。----Perfo rmance Sciences Co rp.总裁查尔斯佳飞尔(Charles Garfield)      9.做好情绪管理   每份工作都有压力,我们的压力就在于自己的情绪管理上。情绪管理就像大禹治水一样,最好能够疏导,如果一股脑将不满情绪发泄在工作或同事身上,只会让工作受阻,代价更大。   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提出提升情绪智商的五个步骤:   1.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象一下几年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思考一下自己典型的一天是什么样子?   2.我到底是谁?看清自己的弱点很重要,但也要了解自己的长处。   3.我要如何改变?拟定计划朝目标去改变,按部就班,从自我觉醒开始练习。   4.改变要如何持续?改变要靠实践,要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要打破过去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5.找谁帮忙?要增进情绪管理的能力,一定要有人帮忙,创造支持我们改变的环境。   小箴言:在他人所轻蔑的事获得成功,是了不起的事。因为,这必须克服他人和自己。----《笑傲职场》一书作者波德斯塔(Connie Podesta)      10.适度休息消除压力   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多做一点事情,多花一点时间,就会有多一点代价。可是,人在筋疲力尽的状态下,反而容易犯错,也许隔天醒来,又要从头来过;这个时候,选择休息一天,或许工作效率会更高。而且,计划未必能完全按照期望进行,此时,在时间表上留白,就有其必要性。   小箴言:让每一分钟上紧发条,然后适时放松,让工作游刃有余,事业耀眼也能兼顾生活。----大学研究公司执行副总裁里根(Lewis D. Eigen) http://wf66.com/page/200712/39794AA3E1.htm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4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院士待遇小议
wanghongcai 2008-12-22 23:23
前几天见到一则报道,说政府将提高院士待遇,我心里说政府对知识分子真好,又要提高院士待遇了,估计可能我们之类的小知识分子又能够沾点什么光吧。 后来我见到了几则评论,表现出对这个举措持有异议。我心里还不以为然:人家得到好处了,怎么你眼红了? 后来想想他们的异议也真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我想既然要提高院士待遇,就必须以院士待遇低为前提。如果院士本来很高,政策的指向何在呢? 经过这一分析我觉得不得了喽!正象许多评论所认为的:现在的院士那个不是大爷?那个不是多个大学在争?有几个院士还在安心治学?那么多的名与利使他们已经忘记自己是谁了,现在你提高待遇更忘乎所以! 这个政策有什么好! 而且我也联想到许多人给我说的事实:在遴选院士时大家那个忙啊!拼命地托关系找路子。这还不算,一般有机会争到院士头衔的都是有一定的地位的,所以他们的成果不乏对别人成果特别是年轻人的掠夺。那些被掠夺者也指望有朝一日被提携一下,所以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所以这些院士身上的功劳很大程度可能只是一个组织者的功劳,而不是真正的学术见解高超。这就怨不得把一些抄袭作品当成国家创新成果进行评审和鉴定了(如上海交大什么芯之类的)! 在中国一有了副部级这个头衔后什么东西还能够少你的?是房子还是车子?或者是什么待遇?现在一个院士不知名下有几处财产了。当然这些这些浮财算不得什么,关键是他们现在是多栖学术明星,到各处出场还不把你搞得晕晕忽忽的。 真不知在中国为什么一出名之后名字就可以滥用,到处发表意见,好象他们是神仙下凡一般什么都懂。好象他们就已经是道德高深之士可以称为世之楷模。现在院士校长已经不再新鲜,院士到底是学问家还是管理专家?这把他自己都搞得晕晕忽忽。 既然院士有这么多的好处,大家争相趋之若骛也是可以理解的。世间之人那个真正不为名字和利字而来?这不,人文社会科学早已忍耐不住了,凭什么你们自然科学有院士,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就没有院士?话很在理,但很多明白事理的知道,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再设,整个社会还不乱成一团糟啊!再说了这些有官衔的人如果不捞足了这些好处,能够留给你们这些老实巴交的书呆子吗! 看,谁都是明白人,谁都不糊涂,当然做了院士的人就更不糊涂了。要不怎么能够呼吁为自己增加或提高待遇呢?如果他们不呼吁,我想政府也不会心血来潮提出要给这些学术大佬们提高什么待遇吧。因为国家还有许多需要照顾的地方,许多地方还亟待扶持。 是啊,真正需要扶持的不去管他,而这些本身就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士你再去照顾他,难道他们还需要照顾吗?真的我真不知道的政府的作用是当社会的公平器呢,还是只为很有势力去说话呢? 我看政府现在关心起学风建设起来了,为什么就不能让这些院士们带个好头呢?当然这些院士们都是副部级的,不好去说什么,所以板子只好打在那些无名小卒身上。其实这很没道理! 看,我也犯了红眼病的毛病是不是?所以你现在批评什么或骂我什么我都接受。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4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