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种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降尘除霾:少盖房子多种树
jiangming800403 2015-3-1 16:45
但老百姓是想盖房子还是种树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1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砍倒一棵树,必须种两棵树!
热度 10 lhj701 2014-11-16 11:50
砍倒一 棵树,必须种两棵树! 看到张艺琼老师的一篇博文《 欲修路,先砍树 》,然后联想到自己所看到的,现在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很快,到处在盖楼,到处在砍树,城市里还剩下几棵树啊,到处高楼林立,不发生雾霾才怪呢。 同样的地理环境,深圳的山绿的就少,城市树木不多,但相邻的香港树木多,山到处是绿油油的,据说山上的树木是不能动的,很多地方封山,我还看到野猪出没呢,据说还有猴子,鸟就不用说了。 沿路的树木都挂个牌子,有号码,可见对树木管理多么严格 ,我就看到山路里边有警示牌: 砍伐一棵树木,罚款5000元 ! 联想我们的城市建设,如果不建呢,人没有地方住,那么不如来个: 砍一棵树,必须补种两棵树,还要保证活 。如果真的严格执行,那么树会越来越多。 为啥这么做呢?因为, 树是城市的人工肺 啊。大家都说环境不好了,单纯追求高GDP,就是一个祸首。另外,关键是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不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了。如果强的话,就不会这么差,没准在企业看到老板偷排,自己去环保局去告他了,因为良心上过不去,环保意识强! 所以说, 大家对蓝天白云很期待,一个重要的保证就是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不浪费纸张和粮食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市场经济的一个特征是刺激消费,好像如果大家不拼命消费,也就都没有饭吃了,但过度消费其实也是环保意识不强的表现,尤其是消耗大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关的消费。过去网上不是有个报道,说德国人比国人在餐桌上更加注重节俭而不浪费吗?你不珍惜,你浪费了,表面上花的是你的钱,你做主,但这间接破坏了环境,造成了额外的污染。 环保意识有这么重要吗?你想: 不可能一边在破坏和污染环境,一边又期待蓝天白云的持续存在。天下哪有那样的好事啊。因此,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也是赶走雾霾的一件利器呢。 相关: 1、张艺琼《 欲修路,先砍树 》 http://blog.sciencenet.cn/forum.php/blog-1179982-843476.html 2、马红孺教授《 小区在砍树,有图无真相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2-680657.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93 次阅读|30 个评论
《我的新农村梦》之文章12: 种三棵松树
eugenef 2014-8-8 15:27
页首照片:茂密的黑森林 种三棵松树 记得刚买完房子装修的时候,有一次写邮件,我无意将这件事告诉了一位德国同事。他回复的邮件中说到德国有个传统,如果建了新房子,要在院子里种三棵树。我当时很惊讶,德国怎么会有这样的传统和说法。不过我买的是楼房,所以也没法种树。其实,我也问过自己,假如我真有个房子,有院子,我会去种树吗?种什么树呢?种果树?什么果树好呢?一封随便的邮件,当时只是随便想想罢了。 沿着 Kliff Tour 骑自行车,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感受。德国森林里有非常完善的道路。周末,人们或在森林里骑自行车,或者把汽车停在森林外面,在森林里散步的人一般非常多。我也经常把大半天的时间花在骑自行车上,或沿着河边,或在这些森林里。 2010 年 10 月的最后一天,早晨天气非常好,吃完早饭,把葡萄、鸡蛋、面包夹花生酱,还有土豆打包做午饭,带上水就出发了。宿舍楼下的路是一个大上坡,坡太大,骑到半坡我就气喘吁吁了。坚持过了上坡,往森林方向骑一会就把路丢了,只好推着自行车从森林里往下走寻找小路。在这里不用担心迷路,只要方向对,不久就会找到小路。 沿途的景色,带给了我很多遐想,始终盘旋在脑海里的是: 种地不如种树! 德国巴符州的黑森林,之所以被称为黑森林,原因之一就是树林的密度很大,很多地方一簇就是十多棵,两棵连在一起的大树随处可见。看到如此茂密的森林,我不禁想,原来土地的 产出也有厚度。产出的厚度即为土地面积与树木的高度的乘积。无意间与家乡到处开荒相比,我们的农民春季开荒种地,秋季收获了作物。与这里所见的一作对比,那么点作物收获实在太少了。那么,这里的土地主要产出什么呢?木材就是它的主要产出。路边有堆放着的码放整齐的木材。现在家乡被砍的树都很小,堆在木材厂木头堆里的木材都很小。而这里的则是当树木长大到一定程度后才砍掉。路边堆的木材都很大了,确实可以派上大用场了。记得小时候在家,路边到处可见“封山育林”的大字,我想我们或许真做到了“封山”,但“封山”就真能带来所期望的“育林”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看看别人,我们是否还可以采取更多积极主动的措施去把育林落到实处? 路边的一簇树木 一处连体树 走在黑色的森林里,非常轻松。当看到路边一处一簇有十多棵树挤在一起,我想这些树也是一家的吧,至于哪棵是爷爷奶奶辈,哪棵是爸妈辈,哪棵小树苗是小辈,从树的大小、高矮可以感觉出来,却很难仔细分辨出。因为儿子女儿到了青壮年,也赶上了它的父母。四处看看,细细地慢慢感受。尤其是在一起的连体树,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孪生兄弟或姊妹。那么自然,一样粗、一样笔直和高大,那么自由地生长,感受得到人的呵护,却又看不出人的干预。 我想如果在国内,大部分的树可能都不会有这样的“自由”,也不会给人以它也有家庭和生命的感受,我们“育林”了吗?我家乡的那个村子没有大量地去培育新的非经济作物树林回种到山上,非经济作物树林的面积在逐渐减少。树林处在一种任其自长的状态,甚至小树还没有成材的时候,就被砍掉了。它还没有到成熟年龄啊!可见我们“育林”的措施是多么简单与消极。 树是有生命的,它也懂得“爱”。如果把这个“爱”字放到更广义的范围去理解,比如说回报。当你爱护它,它就回报你。当你损坏它的时候,反过来你就会遭受损失,最直接的损失是没有木材了,而更严重更深远的损失则是生态失去平衡。 路边码放整齐的木材 路边堆的木材 作为生态中最重要的一员,树木消耗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人类和动物所需要的氧气。一方面,它保持了空气的清新,另一方面,树木在保持水土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乏树木或植被的最直接后果是造成土壤流失,再远的不良影响则是地下水位下降。在某种层面,植被和树木起着地下水泵的作用。我以前只是想到了丰富的树木和草皮植被在降雨过 程中有吸收降水和延缓雨水落到地面后汇流到河流的时间,在防洪方面能起到一定效果。没有想到的是旱季缺乏雨水的时候,丰富的植被又保护着地下水,保持着地下水的平衡,这样就会带来山谷小溪的径流量稳定。这可以解释我发现的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布伦茨河的水总是满着的,而我家乡的河流则河沟非常大,河岸非常高,大部分时间河里的水很小,只占河床的很小部分。而每当汛期来临时候,洪水袭来,汹涌异常。 如果把生态简单地归结为空气、水和土壤。无疑,丰富的植被在保护和稳定生态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贡献。失去植被,我们对生态的调节能力大大减弱。一旦生态失去平衡,我们只有忍受生态不平衡带来的各种后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将土地、树林及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民,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可独立做出经营决策。刚获得土地的农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只要通过辛勤劳动,就有收获。农民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于是追求更加短期的回报。 但因为缺乏对土地、森林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意识,过度开荒造成了土地贫瘠与破坏,树木被过度砍伐而没有实施有效的“育林”,留给我们子孙将是大片光秃秃的山。 近十年,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工作。他们离开了承包的土地,通过在城里的辛勤劳动过上了“都市外乡人”的好日子。留下了大片被破坏的土地荒芜在农村。这样的农村将不再是我们向往的家园,潮湿的空气里少了诱人的小草芬芳和新翻泥土的气息,一座座大山裸露着大片的肌肤在炙热的阳光下挣扎。这样的农村难道不值得当地政府去关注和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预防改善么? 我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我的爸爸。在这方面,他做得相当不错。在过去二十几年中,他有很多年在外打工。他经常在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农忙的时候回家务农。他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来到他经营过的土地,总能给我一种用心经营的感觉。回顾他种过的树,应该山核桃树和红枣树最多,其他的树木比如松树、杉树,他种得比较少。二十年前他就在那些已经开了荒但无力经营的山地上种上了树,如今都已长成了成片的树林。 我突然想:爸爸,别在城里给人家种花打工了,回家种树吧! 随着中国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农村的 6.5 亿农民们,每人种上一棵树,每个家庭种上三颗松树,并保证它成活长成大树,那能形成一个多么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树种在河边,我们的河流就多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如果种在山上,我们的山头将不再是光秃秃的!如果种在你的院子里,他将给你的家庭和生活带来多少乐趣! 我也要学习怎么科学种树,怎么把树种活种好! 德国农村三棵苍翠的兄弟树 (树边的垃圾桶既是放垃圾用的,也是日常当地上落叶多了清扫落叶用的, 非常细致的考虑)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天来了说种树
热度 22 cwufp 2013-3-12 10:53
尽管雾霾笼罩,幸福的沉浸在喂人民服雾喜庆气氛中,日渐消去的寒意和春雨的降临,不能不让人意识到春的来临,而这不仅意味着猫冬的结束,也意味着汗珠子摔八瓣的日子已经开始,尽管,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那汗水只是一种无奈和无聊,换不来任何的结果和成就,更谈不上什么心满意足。 有人说,毁树容易种树难,并以此来表达人才培养的意向,我不同意。种树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儿,只要选在这个合适的季节,选取合适的树苗,种下便可,俗话讲:有苗不愁长,没见过在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地方种下的树是长不起来的。只有那些在不合适的地方强行种下的树才会长不起来,需要灌溉,需要栽培。当然,还有那些大树,老树,被从山上挪下来后,不能不打吊针。这是我见过的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和创新之一,用破坏创造美。毁树也并不容易,刚长出来的幼小树木的确是随意就可以毁掉的,而一个已经成才的大树,想砍到并不容易,需要工具和能量。因此,一棵大树不大可能被一个人毁掉,而是会被机器毁掉,人才也如此。 生长在合适土壤和天然环境下的树木是不需要培育的,能够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树林都是原始森林,名贵的木材也都是原始森林里来的,而不是种植和培育出来的。在原始森林中,对养分和阳光的争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只有其中先天条件较好,所处的自然条件也很好的那些树木才能长大成材。有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很对,那些长得太快的树木,过于细长,往往会被风拦腰砍断。可这并不妨碍有更多的树木能够成长为笔直的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也正好说明,能长成参天大树和栋梁之材其实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是很赞成种树的,撒播或者飞播或许是个方式,靠浇灌的树木俺怎么也不大相信能有多大的作用。 那些辛勤培育出来的城里树木,大多只有观赏价值,并不能发挥更多的作用,这也是城里有很多保护起来的古老树木,挂着牌,标明身份和年龄,靠很多其它的木头支撑而不倒,实际上只是为了那块牌子而活着,或者更透彻一点,就是那个给它挂上牌子的人需要这棵树还活着。 写到这里,眼前不禁浮现一个电影画面,一个浓眉大眼的酷妞,手持带着红绸带子的手枪,一脚踩在一个被捆着的带着眼镜披头散发的中年男人背上,义正言辞的宣布:我代表党和人民枪毙你这个叛徒! 过了几十年后,我们在哀乐声中为那个被枪毙的人开追悼会,缅怀被错误的运动杀害的烈士。
5167 次阅读|46 个评论
爷孙俩
热度 3 zyzhai 2013-2-17 22:11
爷孙俩 翟自洋 (一)抱 大年初二,爸爸妈妈带嘟嘟去舅公家。不过一里多路,只带了几样小东西,爷爷却坚持要送。爷爷抢着抱嘟嘟,嘟嘟却不情愿,要自己走。好容易抱上了,却总想要下来。走不多远,还是挣脱了。 走了约莫一半路程,爷爷停住,不再送了。“叫爷爷,说再见”,嘟嘟没有吭声,只是要“棒棒”。爸爸读书时还算宽敞的路面,如今被灌木和杂草侵占,只留下了有限的宽度供人行走;因为是冬天,草木被火烧过,路面显得空旷些。妈妈在路上折得一根“棒棒”,顺势再次要求嘟嘟与爷爷说再见。嘟嘟低着头,终于喊了一声“爷爷,再见”,注意力却在“棒棒”上。站在不远处半晌未动的爷爷,兴奋地应答,而后满意地转身往回走。 记得前年国庆长假,嘟嘟第一次回爸爸老家,第一天的早饭,就乖乖坐在爷爷奶奶膝上,睁着好奇的眼睛,安静地吃奶奶喂的粉丝。不出一两天,就与家人和来访的亲戚朋友挨个儿握手。这一回,却总是腼腆和躲避。爷爷多次想抱孙子(虽然爸爸抱着都感到吃力了),总不能如意。终于有一次,嘟嘟顺从地呆在爷爷怀里,原来是要上楼找妈妈。 (二)栽树 爸爸用铲子整理屋前的水沟,以便雪水及时排出。嘟嘟见了,缠着爸爸,也要用铲子。 爷爷见了,来了兴致,说:我们栽树去! 后山道旁某处,两株大些的杉树间,紧挨着有一株小杉树。小杉树先天不利,若不迁移,难以成材。爷爷用锄头小心地将小杉树挖起。嘟嘟拿着铲子,在一旁忙得不亦乐乎——铲起一撮土,然后原地倾倒,如此反复。 不远处有爷爷新开的一小块地。爷爷在地头挖下一个坑,爸爸把杉树放进坑里、扶正,等着嘟嘟铲下几颗土粒。然后一起将坑填平、踩实。接着,将原本栽下的一株小松树移到杉树近旁。 一只鸟儿围着我们转悠,由远及近,一会儿站在小杉树顶上,一会儿停在小松树顶上,不时拿眼睛瞅我们。爷爷说,他亲眼看到这种鸟,在半空中把衔着的小老鼠丢下,紧接着俯冲,又把老鼠衔住。爸爸将信将疑:眼前的鸟儿,看着挺温驯,似乎还通人性。 爷爷说,今后他会照料好这杉树和松树,给它们施肥,看着它们和嘟嘟一起长大。
4467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心杀
热度 21 fdc1947 2012-12-3 08:21
人们总把培养人与种树作比方,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真的是很恰当的比方。 柳宗元有一篇《 种树 郭橐驼传 》,选在《 古文观止 》里的,据说现在已经成了中学课文,实在是一篇好文章。柳宗元把种树之道与官道作类比,现在的人也大都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去阐述。其实,我看把文章中关于种树的论述,与育人相比,倒也是很有些意思的。 郭橐驼说 ,他种的树之所以长得好,是因为能够“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而“ 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已然种上了,就应当“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如果 “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 种上之后,总是不放心, “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 。更有甚者“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这样的树还能够长得好吗?不死已经是幸运的了。因此,郭橐驼认为这些人对于树,“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 看看我们现在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少年儿童(甚至青年)的,实在是关心得无微不至。从孕育小孩开始,就设想着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优越的成长环境。不管自己的境况如何,“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一切向高标准看齐。这样,月嫂的工资便比许多大学教师还高,所有的婴儿或少儿用品,即使是鞋袜、衣裤,都因为沾上一个儿字而身价倍涨。由于无法实现高标准,有很多人便生活在忧虑之中。因为担心不能够给孩子以高标准的生活,许多人不敢结婚,结婚的不敢生孩子,以至于错过了最好的生育年龄,结果反而生下了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 现在我们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这是事实。但是,在城市中,许多幼儿园、小学的条件其实还是不错的,至少是不算很差的。十个指头还有长短,不可能都一样好,要改进也要时间。我们的许多家长却不能容忍略微差一丁点的条件,“凭什么我摊到差的”?“我掏多少钱也要让子女得到最好的”。于是,择校、送礼,走门子。财大气粗的不在乎,钱少的也忍痛往外掏。使本来不均衡的教育资源更不均衡,穷的学校更穷,富的学校更富。让贪污腐化分子有更多的机会,让握有权力的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更能够从资源的不均衡中提取更多的好处。在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众“孟母”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走路还会跌跤。当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家长的心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分的反应、把责任全部归于学校和他人是许多家长的错误做法。比如,小孩子在学校打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有时候小孩子打架甚至也并不完全是坏事。但是,一打架稍受一点伤害,就让学校负责巨额赔偿,甚至打骂学校教师,搞得学校无法正常教学。结果是学校只有把学生看得死死的,不出问题就好。小孩子在学校,游戏越来越少,春游、秋游更别想了。上体育课学生受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出问题,不管是学生自身的体质问题,还是其他的问题,学校都会面临官司,等着赔偿。最后学校的选择当然就是以不出问题为第一,学生体质差就差吧。韩国和日本的小学校,敢于让小学生光着身体在雪地里做操,我们中国的学校敢这样做?家长不打上门来来才怪呢。大学的取消长跑,也是在这种形势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结果。所以这些,最后吃亏的是学生,身体越来越差,替人跑步跑 500 米就可悲地倒下了。 我不知道现在有的中小学生总共要上多少个课外班。这些班绝大多数都是众孟母强逼孩子上的。不少青年知识分子晒他们的收入多么少,支出多么多。他们的收入确实太少了,但是不少支出特别的对下一代的支出,例如课外班的支出,基本上是不必要的。他们的下一代并不买他们的账。要让小孩子健康成长,就应该让他们多玩,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多在室外玩,在游戏中,他们的体力、智力、情感、集体精神、毅力等等都得到发展。很多家长逼孩子学弹琴、学画画、学数学、学外语,如果孩子自己不愿意,最后硬逼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引起他们一辈子也不喜欢弹琴、画画、数学、外语。由于这些课外班学习的大多是一个人的活动,致使许多孩子长大以后非常自私,完全不顾他人,自己合适就行,缺乏团队精神。比如,有的人读书是读到了博士生,可是十分自私,别的同学帮助他似乎天经地义,而他的经验、资料决不与别人分享,甚至到毕业了就不告而辞,连实验室的钥匙都不留下。这样的人,结了婚、成了家往往也难以做到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结果是自己痛苦一辈子。 前些年,家长过分关注引起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尚限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现在,小城镇、农村的孩子照样在走同样的道路。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照样不知道农村,只会死读书。因为他们的家长对他们也是非常溺爱,也正因为他们从小读书略“好”一点,家长更是把全部的希望寄予他们的身上,不让他们参加任何与社会生产有关的活动。许多人只是被保护在像监狱一样的中学里,他们在那里学到的本领只是会做一些除了考试没有任何用处的题目。长期频繁的排名、竞争、奖励、惩罚使他们排斥他人、拒绝合作,甚至投机取巧、作弊说谎。他们的家长吃尽千辛万苦,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有出息的人”,可结果往往成了什么本事也没有、只会空想的、难以维持自己生计的废物。 现在更有些家长为了让他们的子女迅速出名、迅速富起来,不择手段,甚至摧残孩子的身体,去创造各种稀奇古怪的世界纪录,至于当母亲的帮着女儿在网络、电视、展销会等场合公开出卖色相,当父亲的领着儿子进行抢劫,那更是把年轻人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用郭橐驼种树来类比,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把树种下就不管了,也不顾树根是否舒张,培土是否结实,浇水是否及时。这些人往往是社会的极弱者,我们应当加倍关心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他们的孩子。 但是,目前更多的人属于过度关心自己种下的小树, “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真是“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或天天浇水、或拔苗助长,一会儿施肥、一会儿用药,折腾来,折腾去,小树更是一塌糊涂。 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孩子或年轻人,家长当然应当关心。但是,如果关心过度,结果反害了孩子。过去,曾经有骂杀、捧杀年轻人的,现在我们真该注意是否会关心杀了。 附: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 ,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 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个人分类: 教育|9875 次阅读|41 个评论
“种大树”与“抱南瓜”
热度 11 boxcar 2012-4-28 07:27
昨天在赵帅飞博友的博文“ 种南瓜与 “ 抱大树 ” :大树底下易 “ 生存 ” 但难 “ 长大 ” ”【 1 】后面留了一条很简洁(也很见解)的评论——“ 种大树与抱南瓜,也是个有趣的话题。”帅飞兄在回复中建议我就此题目也来一篇。只要时间允许,我一般是喜欢接受博友的建议来写这种半命题作文的。因为,找博文标题是件挺费脑细胞的事儿,既然有人命题,就不必再亲自从纷繁的事物中搜索;既然是俺亲自写下的一个短句评论,那背后的一两层涵义也已了然在胸了,所缺的只是更加明确地表达出来而已。所以,俺接招! 从种南瓜与抱大树,想到种大树与抱南瓜,本来是俺惯用的思维方式中的一种,姑且称之为“移花接木”式,套用个植物园艺方面的术语,或可成为嫁接。一种一抱至少是两个动作,俺在这里做的,其实只是把动作的对象颠倒了一下而已,但想讲的道理却已然大大的不同了。 其实,无论是南瓜还是大树,都要有人种下了才是会有的,但抱住了的感觉却不一样。南瓜是植物沉甸甸的果实,是最后的收获,大树是植物的干、枝、叶,还在不断的生长和壮大之中。抱南瓜是要回去吃的,抱大树则是为了在风雨中依附它。 从人才的培养和运用的角度去看,“种大树”与“抱南瓜”其实是一对儿隐喻。前者,是辛辛苦苦地花若干年逐步地培养人才,就像种一棵大树的过程;而后者则是采取一种“拿来主义”引进一个人才,就像到地里摘一个南瓜或者市场上买一个南瓜那样的便捷,因为南瓜比较重也比较大,所以需要抱回来。 “抱南瓜”比较好说,挑大个儿的拣就是了,就如引进人才,一般要找名气大和成果多的主儿。不大好办的是,在人才辈出、成果暴涨的时代里,会像在“南瓜”大量上市的时候一样,容易卖不出价钱来,让人感觉“被贬值”了。这时候南瓜不贴上点儿绿色、有机、无公害啥的商标,或者拿产地传说搞点儿噱头,通常会比较“杯具”;人才及其成果也差不多,都是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了,就要被 PK 出身国度学校名头、比拼 IF 、引用次数啥的。南瓜煮好了吃到肚子里其实都能管饱,有木有不良影响那时后话,人才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也多半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在“抱”着一刻,却又 N 多差别。 与“抱南瓜”相比,“种大树”却很不容易。在稚嫩的小树苗阶段需要悉心呵护和用心地培植,长得大一点儿了,就要给它一块深厚肥沃的土壤让它扎根,给它一个广阔的天空让它自由地长大,否则绝对成不了大树甚至栋梁之才。人才培养,也需要发现可造之材的“苗子”,给予教诲和指点,然后给其以必要的生存工作环境、发展上升的空间和展示才华的舞台,方能在若干年后成长为人才。“种大树”,往往需要有很多、很长时间的投入,才有可能得到最终的大产出,不会一蹴而就。 “种南瓜”比“种大树”容易些,但南瓜不能像大树那样拿来盖房子打家具,大树也不能像南瓜那样拿来作为食物吃,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的。不同类型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培育方式,不同类型的人才自然也有不同的培养模式和运用法门,需要下功夫去品读,才能争取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参考: 【1】 赵帅飞: 种南瓜与 “ 抱大树 ” :大树底下易 “ 生存 ” 但难 “ 长大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6530-564082.html
个人分类: 社会|7377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