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极端天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拉尼娜"带来"极端天气"
热度 1 杨学祥 2011-1-27 14:23
"拉尼娜"带来"极端天气" 人民网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2011年01月27日08:56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岁尾年初,世界各地气候变化无常,洪水、冰雪肆虐,人们在冰雪中颤抖,在洪水中呼号,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圣诞节前开始,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滂沱,山洪咆哮。在昆士兰州,洪水似“内陆海啸”,夺走22人生命,造成16人失踪,破坏民宅和商业建筑数千座,使布里斯班等数十个城镇成为一座座水城或泥城;在新南威尔士州,洪水围困北部多座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维多利亚州,先是盛夏漫天飞雪,部分山区白雪皑皑。当人们为南半球难得的白色圣诞节喜出望外时,一场特大洪灾突然临头。洪水在带走2人生命、围困60多个城镇、逼迫数千人撤离家园后,形成90公里长、30公里宽的“内陆海洋”,卷着翻滚的浪花向墨累河流域的斯旺希尔镇奔腾倾泄。镇上的12000居民焦虑不安,日夜用沙袋绕镇筑堤,希望能躲过此劫。   与此同时,巴西、菲律宾、斯里兰卡、南非、意大利等国洪水泛滥,灾难深重;中欧和不列颠群岛、美国东海岸暴雪铺天盖地。英国、爱尔兰和美国纽约等地多个机场关闭、地面交通瘫痪,人们的生活一度陷于停顿。   澳大利亚气象专家称这种异常天气为“极端天气”,系“拉尼娜现象”所致。“拉尼娜”在西班牙语里意为“小女孩”。“拉尼娜现象”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亦称“反厄尔尼诺现象”。当太平洋上空的沃克环流不断增强时,季候性的东南信风持续劲吹,导致洋流。洋流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在太阳照射下的表层温暖海水随着信风流向西部,使西部和东部海面形成50—60厘米水位差。随之,西部海水压迫海底冷水涌向东部,从而使中、东部大范围海水持续变冷,温度较常年低1—2度,甚至更低。“拉尼娜现象”会引起全球性气候混乱,南半球狂风暴雨,北半球冰雪漫天,往往还会出现盛夏大雪纷飞,寒冬雷雨倾盆的异常天气。如果沃克环流逐渐减弱,洋流停止,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回暖或继续升高,便会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导致高温和干旱。   “拉尼娜现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冷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暖事件”。“拉尼娜现象”常常尾随“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次“拉尼娜现象”到来之前,澳大利亚持续遭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连续多年干旱少雨,最严重的年份为2003—2005年。当时,全国各地农场一片焦土,牛羊成群死亡。很多农民以1澳元1只抛售羊群,但难觅买主。还有一些人在高温干旱的威逼下,打算弃农而去,以不可想象的低廉价格出售农场和房产,也根本无人问津。城镇供水紧张,限水级别不断提升,不准洗车、不准浇花园和草坪、淋浴不得超过5分钟。悉尼等大城市居民的日子更加难熬。市政部门已经将“邻居家冲厕所的污水”通过净化供人们试饮,准备将洁厕水正式摆上市民的餐桌。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简直是澳大利亚人,甚至是全人类的两场噩梦。这两场噩梦何时能够过去?气象专家告诫说,“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是洋流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交替变化的两种异常现象,往往轮番作祟。(人民网堪培拉1月27日电) http://world.people.com.cn/GB/13827109.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24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烟台遇58年来最冷三九天:冷冬及其预测
杨学祥 2011-1-27 14:04
烟台遇58年来最冷三九天 专家:"小女孩"来者不善 水母网 2011-01-27 07:20:02 水母网 太阳黑子目前正处于低谷,下一个高峰预计不是2012年。李京兰 翻拍 太阳黑子目前正处于低谷,下一个高峰预计不是2012年。李京兰 翻拍 水母网1月27日讯(YMG记者 李京兰)今年冬天真冷。在一片叫“冷”声中,许多市民也有不少疑惑。记者最近就气候问题专访了烟台退休气象专家吴树功先生,或许有助于大家近距离了解“冷冬”。 去年10月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一学者预测欧洲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有的还提到也可能波及到亚洲国家,一时间“极寒”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及时予以澄清,烟台气象局也详细回答了市民的网上提问。他们指出,目前在科学上还不具备预测“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科学依据;但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趋多趋强的情况,可能在某些时段某些地区发生“寒冷事件”。 市民:今年冬天真冷 自入冬以来,市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今年冬天真冷。”人们出门都穿着厚厚的外套,包裹严实。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么冷呢?难道真的与“千年极寒”有关? 去年10月,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一学者预测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一时间“极寒”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及时予以澄清,烟台气象局也详细回答了市民的网上提问。他们指出,目前在科学上还不具备预测“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科学依据;但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趋多趋强的情况,可能在某些时段某些地区发生“寒冷事件”。 吴树功介绍,入冬以来,风雪寒流不断袭击着北美、欧洲和我国大陆,一些国家和地区确实发生了寒冷事件。“从近来的气象数据看,大家的感觉绝对没错, 这个冬天的确比较冷。大面上的原因,就是冷空气活动频繁而且势力强盛。”烟台市区去年12月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0.7℃;1月上旬偏低3.7℃;中旬偏低4℃,是1953年以后最为寒冷的“三九”天。15日这天的平均气温低至-9.3℃,最低达-11.2℃,这种情形近10年来也只有4天。 “冷冬”的标准是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0.5℃或以上,现在冬季已过一多半时间,今后至2月底平均气温无望会超高1℃以上,因此市区的“冷冬”似可提前“定案”。 冷冬:“小女孩”来者不善 吴树功说,烟台这两年连续出现冷冬首先要归因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他俩是西班牙语“圣婴”和“小女孩”的意思,分别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表面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偏暖和偏冷的现象。这片海洋被划分为4个监测区域,南北宽上千公里,东西长上万公里。一般将3区的海表温度距平(就是与常年平均值的偏差)至少连续6个月≥0.5℃(≤-0.5℃)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是以4个区的综合海温距平指数并附加了一些条件作为判定依据。美国目前则是以3、4区海表温度距平的3个月滑动平均值连续5次达标为判据。 吴老指出,相对于赤道海洋方面的温度异常来说,大气方面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有一块气压振荡的“跷跷板”,这一现象称为“南方涛动”,通常用东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与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海平面气压差来判别。一般来说,在厄尔尼诺状态下,南方涛动的跷跷板是“西高东低”,在拉尼娜中是“东高西低”。比如目前澳大利亚等地就在“低”的一端,已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厄尔尼诺及拉尼娜与南方涛动合称“恩索”(ENSO),它是气候变率的最强信号,冷、暖事件交替时间在2~7年不等,并没有显著的固定周期。 吴先生的图是以3、4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绘制的,根据“偏差半度、持续半年”的标准可以看出,1950年以来共发生了17次暖事件和13次冷事件(包括目前的这次)。吴老特别说明,2009年6月开始的强厄尔尼诺持续到2010年4月,但7月份即迅速转入拉尼娜状态,至11月达到最强;南方涛动在12月振幅最大。这种转换及发展速度都是少见的气候系统异常。“恩索”对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冬、春季最为明显;75%的冷事件会给我国带来偏冷的冬季,目前受“成熟”拉尼娜的影响,烟台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气温低幅较大,“小女孩”确实是来者不善。 但是上一个冬季(2009年12月~2010年2月)明明是处于“恩索”暖事件中,全国总体上属于暖冬,而烟台却偏偏与新疆北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大部同处寒冬的“另册”内,市区气温较常年低了1.4℃,是1986年以来最为寒冷的;春季更以约90年一遇的低温(偏低2.1℃)创下了春寒的历史记录。所以不同地域的异常冷暖并不与“恩索”合辙押韵,烟台在12个拉尼娜过程中的16个冬季里有8个是冷冬,比例也就是“半对半”,可见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十分复杂,对某一地区来说大气环流异常的结果“很个性”,只根据单一背景因素难以把握极端情况。 强冷空气:极地异常环流的宠儿 吴先生说,其实与“南方涛动”类似的还有“北极涛动”,它是中纬度地带与北极地区气压差异的“跷跷板”,这块跷跷板对冬春气温的影响同样很大,当它“南高北低” 时,冷空气一般会蜗居在老家;反之,极地冷气团就可能选中突破口大举南侵。上个冬春北极涛动处于强势“负位相”状态,烟台的冬冷春寒绝对与它脱不了干系;近期它又故态复萌,这对亭亭玉立的“小女孩”相当“给力”。如果说拉尼娜与我们是“遥相关”,那“北极风”可就是“单刀直入”,二者搭配致使烟台目前时段的低温甚于上年同期。极地气流的“改道”强烈影响着中高纬度的国家和地区,三面出击不时在各地触发寒潮警报。 太阳活动:不可忽视的“外因” 冰雪严寒加剧了对气候灾害的忧虑,有人因此“触景生情”而联想到“2012”问题。对此吴先生解释说,“ 2012”最初的来由是所谓的 “太阳超级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活动通常用太阳黑子相对数来表征,其平均11年的活动周期是众所周知的。从2008年低谷开始的第24个黑子周期的高峰普遍预计不是在2012年,而是要往后推迟;届时也不大可能过于剧烈。现实情况是太阳“激动”的时候仍然不多,黑子“爬坡”步履蹒跚,有人甚至怀疑它是否处于“极少值延长期”,因为历史上太阳的“休眠”曾带来过寒冷气候。 吴老认为,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确不容小觑。他举例说,1877年、1894年、1935年、1967年和2009的冬季(12月~次年2月),1963年、1969年、1977年的1~2月,烟台都出现了严寒天气,海区冰情也很严重;这都是发生在太阳黑子峰、谷年及其前后。2008年的低谷联手拉尼娜,被公认是造成我国南方冰雪的主要相关因素;这一背景下烟台市区夏季降水量及年降水量还分夺历史冠、亚军。 当前略显低迷的太阳又与活跃的拉尼娜联袂出场,烟台继而出现冷冬与此很有关系。近几年太阳活动的“异常”可能也是渤海海温持续偏低的原因。 全球变暖:道是“正常”却“异常” 近几年市民心中的“冷”印象远多于“热”。吴树功表示,烟台市区年平均气温1994年曾达到峰值,2004年梅开二度,此后就没有见涨,且近3年都在平均值以下。这也不禁令人怀疑全球气候是否在继续变暖;既然变暖,为什么又会接连出现冷冬?吴先生说,其实道理也简单:地球什么时候也不会“天下同此凉热”,有冷的地方也有暖的地方,有寒潮也有热浪,并且都是“此一时彼一时”。气候变化要看全球温度长期变化的“净”效果,显然不能用一时一地的天气气候代表它。例如去年我国的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我们市区却偏低0.9℃;即使是寒潮肆虐的12月,全国平均气温仍偏高0.2℃。吴老以全球三大温度序列之一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的数据序列为证说,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非但未见“负增长”,反而攀升到131年来的巅峰。地球不断升温的总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千年尺度”的逆转! 吴先生进一步说,气候变暖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不可能“直线前进”,在波动过程中某些时段出现降温不足为怪。但变暖不仅表现在温度升高上,还表现在气温变率的加大,因此导致气候系统更加不稳定而引发极端事件。烟台市区1980年以前的30年有15个冷冬4个暖冬,1981年以来的30年有7个冷冬9个暖冬,这显示出烟台气候也在变暖,动态关系可谓“正常”。但是,象这两年寒冬扎堆、罕见的春寒和奇冷的“三九”就颇违时宜,这种气候事件远超“30年一遇”,说它们是“异常”现象理所当然。这正是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结果,“最暖”与“严寒”并行不悖。 吴树功最后说,气候系统的每一种异常既搭建“舞台”又充当“演员”,既是“因”也是“果”。短期气候预测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显而易见,与天气预报相比难度很大。当前的拉尼娜估计起码要持续到春季,未来如何表现还需关注。 | 责任编辑:王鑫 http://news.shm.com.cn/2011-01/27/content_3359744.htm “千年极寒”变百年:准 200 年气候变冷周期 杨学祥 最近一段时间,“千年极寒”的概念在网上大量出现,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 12 日表示,虽然欧洲今年冬季将出现“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但需防范我国冬季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冷害。给公众一个科学的说法,准确预测今年低温的程度,这是科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和义务。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最近指出,关于“千年极寒”的说法,波兰学者的预测其理由并不能站住脚。 “千年极寒”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不可信的,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 1 】。 我们在 2010 年 5 月 18 日 和 25 日指出,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 9 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如果 2010-2011 年“真拉尼娜”发生, 2009-2010 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2-4 】。 我在 2010 年 10 月 9 日 指出,从 15 至 17 世纪的 200 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周期为 1800 年。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 300 年)。因此, 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 15-17 世纪小冰期距今只有 400-600 年,根据潮汐调温 1800 年周期, 3100 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 2 , 5 】。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 5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 178 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2009 年科学家称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最近太阳异常安静,太阳黑子的数量几乎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黑子数量都更少,而且磁场更加微弱。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太阳异常安静,太阳黑子的数量几乎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黑子数量都更少,而且磁场更加微弱。据美国宇航局说,最近几个月太阳黑子的数量是自 1913 年以来最低的时候。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 19 世纪初太阳也出现过类似的平静期。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 1913 年的太阳活动情况或者 200 年前出现的道尔顿最小值 (Dalton Minimum) 的一次重复。 17 世纪太阳最不活跃。科罗拉多大学大气和空间物理学实验室的汤姆 ? 伍兹表示,太阳最不活跃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全球温度下降大约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华氏度【 6 】。 根据潮汐的 1800 年周期,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 300 年),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 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 15-17 世纪小冰期距今只有 400-600 年,根据潮汐调温 1800 年周期,全球变暖至少能持续到 3100 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 2 】。这符合大多数科学家关于全球变暖总趋势的证据和预测。 根据潮汐 200 年准周期, 1974 年出现了一次潮汐小高峰,并伴随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低温期,但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 200 年周期的低谷在 2007 年开始,使低温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止(人为的温室效应是重要原因,变暖大趋势是根本原因)。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第五次低值有可能与 1974 年的潮汐高峰配合,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规模比前一次降温幅度要小得多。这是“千年极寒”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的主要原因。千年极寒变百年,这是有据可查的。 根据潮汐准 60 年周期, 2000-2035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在冷位相时期内,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 7-9 】。准 60 年规模的低温发生的几率最大,与去年的冬季低温水平持平。 出于同一个变化机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潮汐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有许多共同的变化周期,准 60 年、准 200 年、 1500-1800 年周期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表明,“千年极寒”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二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变小;准 60 年极寒发生的几率很大,与去年规模相当。 参考文献 1. 王晨。气候专家:“千年极寒”论无科学依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发布时间: 2010 年 10 月 11 日 19:08:00 http://www.cma.gov.cn/qxxw/xw/201010/t20101011_79539.html 2. 杨学祥。今冬遭遇“极寒”的可能性有多大:潮汐 1800 和 55 年周期。发表于 2010-10-9 8:08:5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249 3. 杨学祥。关注 2010 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 年 05 月 18 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5/1813437483113.shtml 4.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5. 杨学祥。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 300 年补充图件。发表于 2010-9-19 9:06:2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48 6. 秋凌。科学家称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时间 :2009-04-05 09:52 来源 : 新浪科技。 http://www.sciam.com.cn/html/tianwen/xingyumichen/2009/0405/3689.html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 2010-01-12 文汇报。 12 版: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9. 杨学祥。千年一遇低温和能量守恒:冷静分析。发表于 2010-10-9 11:5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351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9-19 9:06:28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补充图件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 补充图件 图2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347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端天气频发时代:气象专家不认识拉马德雷
热度 5 杨学祥 2011-1-24 07:57
极端天气频发时代:气象专家不认识拉马德雷 杨学祥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 2008 年初,我国出现过“北旱南冻”异常现象,时隔两年再次发生。去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最大的一年。此外,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正洪水滔天,一些欧美国家也遭遇雪灾。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说,该机构电脑模拟研究预测,世界正进入“极端天气频发时代” 。 国内外气象专家有意或无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气候循环:拉马德雷现象,正是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导致世界极端天气频发。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强震、严重低温冻害、异常旱涝、强风海啸、流感爆发时空有序发生,形成灾害链 。相关的科研论文被封锁在科研期刊,官方科学家在新闻媒体上闭口不谈,只是片面地强调全球变暖。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周期为 50-70 年。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拉马德雷暖位相使厄尔尼诺事件增强,拉马德雷冷位相使拉尼娜事件增强。 2000 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是 2007-2008 年和 2010-2011 年拉尼娜事件异常强烈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海。我国“南冻北旱”极端天气可能致国内粮价上涨。来源:新京报 2011 年 01 月 24 日 01:43 据新华社电。 http://news.sohu.com/20110124/n279044520.shtm 2.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3.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4. 杨学祥、杨冬红。 4 种原因可能是祸首。新文化报, 2010 年 1 月 6 日 (第 5 版)。 http://enews.xwhb.com/html/2010-01/06/content_144259.htm 5.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 2010-01-12 来源:文汇报。 12 版: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6. 两个 " 拉马德雷冷位相 " 的灾害对比 . 大公网 . 时间: 2010-07-21 09:17: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 http://www.takungpao.com/index/syzt2/1319757.html 7. 杨学祥 .  两个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自然灾害对比: 1947-1976 年和 2000-2030 年 . 刊发时间: 2010-07-20 01:09:38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7/20/content_1185572.htm 8. 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 20 年内全球灾害较频繁。 2010/07/17 6:33:40 PM ●南洋商报 http://www.nanyang.com/Newscenter/articledetail.asp?type=NID=167462sID=7cID=11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526 次阅读|9 个评论
百年极寒或可发生 :停滞的全球变暖对比
杨学祥 2011-1-24 05:36
百年极寒或可发生 辽宁日报 B06 访谈 2011.01.21 星期五 核心提示 世界各地正在遭受严寒、低温、暴雪的侵袭,英国、美国、印度灾害不断见诸报端,我国的新疆、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的严寒、黄渤海冰冻、南方冻雨……一系列的低温天气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再联想去年的严寒,我们不禁要问,气候就此变冷了吗?真的出现了“千年极寒”? 受到“冷位相”的深刻影响,一个寒冷、多震、极端天气增多的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出现 辽宁日报:这个冬季全球极端天气如此之多,特别是北半球许多地区正经历寒冷和暴雪,这些气象现象之间是否是有关联的? 杨学祥:各地的低温严寒有地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低温暴雪的范围如此之大,说明我们的北半球是“冷”字当头,正在经历极度寒冷的冬季阶段。 辽宁日报:从气象上来说,造成今冬严寒的原因是什么? 杨学祥:有气象专家认为,造成我国今冬的严寒的直接原因是北极冷气压的南移。这个冷气压是以一个很大的涡旋形式出现,气象上叫“极涡”。如果这个“极涡”南移,就容易把来自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带到中纬度地区,造成冷空气(寒潮)侵袭。 辽宁日报:这个“极涡”什么情况下易向南移动? 杨学祥:总的来看,全球的大气主要是受大洋上的冷、暖气团的影响。特别是四大洋中赤道面积极为广阔的太平洋,接受和储存太阳的能量最多,直接影响着全球的水汽交换,上空的气团又与洋流相互作用,形成了洋流在高、低纬度间环流及气团的移动,直接影响了各地的大气状况。我们发现,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且有规律变化可循的气团就是位于太平洋上空的一种高空气压流 “拉马德雷”,被称为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它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形式持续20年至30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月亮赤纬角平均值偏大,产生强烈的大气潮汐和海洋潮汐的南北振荡,有利于北极极涡南移,导致中低纬度寒流频繁发生。 辽宁日报:目前是“冷位相”时期? 杨学祥:是的。在近100多年里,冷、暖位相是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1889-1924年是冷位相时期,1925-1946年是暖位相时期,这两段时期可能由于年代久远大家没有切实感受,而1947-1976年是冷位相时期,是很冷的,年纪大的人还会有印象,这段时期的寒冷甚至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到来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就变了,1977-1999年成为暖位相时期,这个大家感受都比较深,这个时期冬天不太冷,大的火山、地震的发生也较少,“全球气候暖化”的结论由此深入人心;进入21世纪后,又进入了冷位相时期,特别是2004年后,以印尼大地震为重要信号,全球气候受到了“冷位相”的深刻影响,变暖的势头将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极端天气增多的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出现。 “拉尼娜”、强潮汐、太阳活动减弱联手制造了严寒 辽宁日报:如果说寒冷、多震是冷位相时期的一大特点和趋势,这让我们想起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冰雪冻灾,2009-2010年冬季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而今年许多地区的低温、冻害是否可以看做是这种趋势的一个继续?是否在这冷位相的20多年里每个冬季都会出现低温灾害? 杨学祥:2008年初、2010年初、2011年初的冬天冻害严寒不断上演,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低温时期。但这并不是说未来一二十年每个冬季气温都会很低。低温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一个规律值得我们注意。历史记录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的那个冬季发生低温、冷害的几率很大。例如,1947-1976年的冷位相时期,我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这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如1957、1969、1972、1976年;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1954年12月至1955年1月、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都发生了低温冻害;特别是1977年1月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各地最低温异常低,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辽宁日报:最近这几年好像也发生了“拉尼娜事件”。 杨学祥:在2007年秋季发生了拉尼娜事件,我们预计接下来的冬季发生低温冻害的可能性很大;2009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我们由此撰文推测2009—2010冬季可能会出现低温寒冷,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2010年7月也发生了拉尼娜事件,目前全球多地区的低温也是一个回应。当然,“低温”的形成还有其他的因素可以参考,但冬季之前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考察对象,此时冬季出现极端天气的可能性会增大。 辽宁日报:那么,是否会出现低温和严冬还可以看哪些要素? 杨学祥:地球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太阳辐射的变化对地球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大气和空间物理学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太阳最不活跃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全球温度下降了大约0.2-0.3摄氏度。比如在17世纪,地球经历了长时间低温期,欧洲甚至经历了“小冰河期”,而这段时期,太阳黑子活动极其微弱,甚至变得了无踪迹。天文学家发现,2008年至今太阳活动很不活跃,太阳黑子数量少,处于平静期,磁场更加微弱。 另外,日、月、地间的引力所引发的潮汐也是气候和天气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会直接影响大洋气团的状况。潮汐引发的海水流动对地壳产生巨大压力,极易产生火山、地震,而深海地震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直接影响表层温度,再通过洋流运动使全球气候变冷。如果太阳引发的潮汐振荡幅度会增强大气和海洋的南北对流,是北半球寒流频发的主要原因,那么月亮潮的适时叠加就是极端寒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辽宁日报:太阳黑子有11年的变化周期,潮汐强弱有无规律可循? 杨学祥:除我们熟知的11年和22年周期外,太阳黑子还有约200年的变化周期,在这个周期里,会有60—80年的一段太阳活动的不活跃期,通常称之为延长极小期。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有五次之多,而最近的一次就是从2007年开始的。 我们又考察了这五段时间内的潮汐特点,发现又都出现了强潮汐的现象,即潮汐最大值和太阳黑子活动最低值在200年准周期变化中相重合,而这五段时间内又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寒冷期。所以,无论从作用机理上来说,还是从历史气候记录的变化规律来看,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对地球气候变化影响极大,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178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 百年极寒或可发生,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要做好变暖和变冷两种准备 辽宁日报:最近几年是潮汐的最大值? 杨学祥:潮汐也有诸如2.2年、11年、55年、178年、200年、1800年等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内都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对地球都会有大小不同的影响。以200年周期来看,目前正处于高峰值阶段,按60年周期来看,依然处于高峰值。而目前的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有可能与潮汐高峰配合,会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 辽宁日报:在2010年夏天,就有2010-2011年的冬天可能会是“千年极寒”的说法,现在这个冬季已经到来了,确实很寒冷,是否达到了“千年”的程度? 杨学祥:15-17世纪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地球的小冰期,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千年极寒”,潮汐也达到了1800年周期的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根据这个1800年的周期,到3100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所以,目前“千年极寒”是不会发生的。但是,以200年太阳活动和潮汐调温的周期来看,一些地区会出现百年尺度的寒冷,比如英国气象部门称,今年可能是当地300年来最为严酷的寒冬。2010年12月份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低了近6℃。英国严寒为欧洲极寒的百年周期提供了证据。而根据潮汐准60年周期,并且2000-2035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会在多个地区频繁发生,50-60年一遇极寒的发生有更大的可能。 辽宁日报:全球气候到底在“变暖”还是在“变冷”?到底该如何理解? 杨学祥:冷、暖都是相对的,就像高低一样,都要有一个基准和衡量的范围。如果说气候,就要从多年的数据比较和大的尺度来说:以千年尺度看,目前处于小冰期后的温暖期,并将继续持续300年,这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从百年的时间尺度来说,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由于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形成一个暖化的阶段,人类活动的温室效应也加剧了这个暖化的过程。但2004年以后,受太阳活动、潮汐调温和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影响,冬季平均气温可能会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个明显的降低。 全球气候冷暖的变迁不是单向的,异常变暖之后,会有异常变冷出现。这也是地球自身动态调整的一个表现。历史记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只是全球气候暖化的一个因素,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辽宁日报:谢谢您的讲解,看来我们要对低温、冻害多做准备。 专家档案 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研究,发表文章近百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地球各圈层能量交换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2004年、2010年被聘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报记者/刘洪宇 http://epaper.lnd.com.cn/html/lnrb/20110121/lnrb638011.html 2010 年与 2005 年和 1998 年共同成为最热年 杨学祥 世界气象组织 20 日表示, 2010 年与 2005 年和 1998 年共同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世界气象组织在当天发表的一份公报中指出, 2010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 1961 年到 1990 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 0.53 ° C ,比 2005 年和 1998 年分别高出了 0.01 ° C 和 0.02 ° C ,由于这三年间的差异过小,因此专家将 2010 年、 2005 年和 1998 年共同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同时 2001 年到 2010 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表示,这些数据证实了全球气候显著变暖的趋势( 不如说是停滞不前的趋势 ) 。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12日发布2010年气候相关指数,数据显示,2010年地球表面气温比二十世纪平均值高0.62摄氏度,与2005年并列自1880年有地球表面气温统计以来最热年份( 并没有持续上升 ) 。 全球气温的观测是有误差的,同一机构的观测精度只有 0.01 摄氏度 ,不同机构的观测误差高达 0.04 摄氏度 。 2010 年以前,国际气象组织以 2008 年为史上最热年,美国气象机构以 2005 年为史上最热年。今年国际气象组织观测标准的改变应该有合理的说明。 我在 2010 年 12 月指出, 2010 年处于潮汐 1800 年周期中的暖时段, 200 年周期的冷时段, 60 年周期的冷时段; 1998 年处于潮汐 1800 年周期中的暖时段, 200 年周期的冷时段, 60 年周期的暖时段。 2010 年重复 1998 年状态 (陡峭的直线上升) 的可能性不大,但千年极寒不会发生 。 2010 年的气温并没有创造新纪录,停滞性波动变化显示转折期的特征。 相关资料: 表 1 国际三大气候机构关于 1 — 10 月全球气温排序 来源 http://www.metoffice.gov.uk/corporate/pressoffice/2010/pr20101202b.html 序号 HadCRUT3 NOAA NCDC NASA GISS 新年 异常 * 新年 异常 * 新年 异常 * 1 2010 年 0.52 2010 年 0.54 2010 年 0.58 2 1998 年 0.52 2005 年 0.52 2005 年 0.56 3 2005 年 0.47 1998 年 0.50 2007 年 0.51 4 2003 年 0.46 2003 年 0.49 2009 年 0.50 5 2002 年 0.46 2002 年 0.48 2002 年 0.49 6 2009 年 0.44 2006 年 0.46 1998 年 0.49 7 2004 年 0.43 2009 年 0.46 2006 年 0.48 8 2006 年 0.43 2007 年 0.45 2003 年 0.48 9 2007 年 0.40 2004 年 0.45 2004 年 0.41 10 2001 年 0.40 2001 年 0.42 2001 年 0.40 11 1997 年 0.36 2008 年 0.38 2008 年 0.37 12 2008 年 0.31 1997 年 0.38 1997 年 0.32 13 1995 年 0.28 1999 年 0.32 1995 年 0.30 14 1999 年 0.26 1995 年 0.31 1990 年 0.29 15 1990 年 0.25 2000 年 0.29 1991 年 0.28 16 2000 年 0.24 1990 年 0.29 2000 年 0.26 17 1991 年 0.20 1991 年 0.24 1999 年 0.25 18 1983 年 0.19 1988 年 0.20 1988 年 0.24 19 1987 年 0.17 1987 年 0.20 1996 年 0.22 20 1994 年 0.17 1994 年 0.20 1987 年 0.20 * 异常:℃以上长期平均 C 。 注: HadCRUT3 英国气象局哈德利气候研究中心, NOAA NCDC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国家气候数据中心, NASA GISS 美国 国家航天航空局戈达德空间研究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642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南冻北旱现极端天气 :拉尼娜预测得到证实
杨学祥 2011-1-23 15:48
我国南冻北旱现极端天气 偏远农村吃菜出行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3日08:48 新华网   1月19日,返乡民工带着行李在319国道上徒步行走。当日是全国春运首日,渝东南地区受到严重的冰雪天气影响,部分客运车辆停运。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   雨雪不止,道路封闭,机场关闭,菜价飞涨……新一轮雨雪冰冻天气正在江西、湖南等南方省份肆虐。刚刚告别灾难频发的2010年,今年初又接连发生大面积极端天气事件。   南方“千里冰封”,北方“干旱少雪”——“南冻北旱”的极端天气频发,是谁惹的祸?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下的“生活难题”?当前“南冻北旱”形势对农产品供应和价格影响几何?围绕这些焦点问题,“新华视点”记者深入南方冰冻和华北干旱灾区进行追踪采访。    “南冻北旱”的极端天气为何频发?   “上半年干得冒烟,年中遭受大洪灾,现在又来了雨雪冰冻!”1月11日,正在冰路上艰难行走的广西乐业县花坪乡苗族老人何强济对记者说,“我活了60多年,从没见过老天这么多变!”   站在花坪乡的冰路上眺望,只见冰雪茫茫,南国群山一片“北国风光”。受强冷空气和低温暖湿气流共同影响,1月3日起这里遭遇冰冻雨雪灾害。   此时,华北干旱正在肆虐。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的干旱程度达到50年一遇。去年9月23日至今,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1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6%。全省先后有6095万亩农田受旱,目前仍有53%的麦田受旱。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2008年初,我国出现过“北旱南冻”异常现象,时隔两年再次发生。去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最大的一年。   不仅中国。眼下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正洪水滔天,一些欧美国家也遭遇雪灾。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说,该机构电脑模拟研究预测,世界正进入“极端天气频发时代”。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等专家认为,北半球气候异常源自北极冷风,而南半球目前则主要受海面温度偏冷的拉尼娜现象困扰。极地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强烈影响了中高纬度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同期既没有明显的偏南暖湿气流北上,也没有偏东风从东部海域带来水汽,所以中国华北、黄淮难以形成降水,导致大面积干旱。    极端天气下的“生活难题”如何应对?   最近几天,暴雪突袭江西,路面积雪结冰导致九江长江大桥、昌九高速多个路段拥堵,最长达到20多公里,时长达20多个小时。新一轮暴雪冰冻灾害来袭,正给南方多省的百姓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相比两年前损失巨大的南方冰冻灾害,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此次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更有经验。但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吃菜难、出行难、上学难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我家已经好久没有吃青菜了,到乡里购买的粮食也要省着吃。”前期旱灾曾使广西隆林农民罗阿莎家玉米地减产六成。如今冰冻雨雪灾害来袭,生活雪上加霜。   路面覆冰超过两指厚,装上防滑链的采访车走在上面嘎吱作响,让记者心惊胆战。广西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因为冰冻断水断电,植物全被冰块包裹,人们外出购买米菜异常艰难。   瑶族老人蒋祖德告诉记者,家里的米只够吃5天,菜没有了,只能把屋后种的一点萝卜硬是从冰里掏出来,给正在坐月子的儿媳妇吃。   “冰灾来后,我们家主要靠盐水和辣椒下饭,孩子受不了啊”。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段顺生说。   灾区孩子上学也成了问题。1月6日起,全州县迎来新一轮冷空气,许多乡镇一片冰封,电力和交通中断,中小学普遍放假、缓考。   大源村完全小学是没有在冰冻灾害中放假的学校之一。校长凤江全说:“从2日至今,我们学校所有的3名老师,每天都会去两条路上接孩子们安全到校。”   大源村小学坐落在山坡上,山路每天都会在17时到次日10时被冰层覆盖,无法攀爬。每天,在孩子们到校之前,老师和一些家长都会提前拿着锄头,将路上的冰面挖开。二年级教师凤山鸣说:“这几天,为了送孩子,为了开通通往学校的山路,我踩坏了两双鞋子。”   “气候极端化,应对常态化”。中国农科院防灾减灾专家李茂松说,极端天气频发,政府应该学会“常态化”地应对,逐渐改变只注重灾害应急管理的做法,更多地做好事前防范。百姓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在身体上和物资储备上未雨绸缪。    农产品价格何时告别“逢灾必涨”?   南方冰灾来临,市场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价格应声而涨。在蕉江瑶族乡,胡萝卜3元500克,白菜2元500克。“冰冻灾害发生前,胡萝卜只卖1元一斤,白菜价格现在也涨了一倍。”农民段顺生无奈地说,“这个涨法,吃不起呀!”   北方旱灾对农业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市场担心因旱减产导致后市粮价上涨。今年以来,小麦期货价格已大幅飙升,郑州强麦主力1109合约14日低开于2705元/吨,但很快就涨到2785元/吨,三天后,郑州强麦期货1205合约又高开于2960元/吨。   但专家认为,目前断言小麦将因旱大幅减产、粮价将持续攀升还为时尚早。山东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解洪起说,山东十年九旱,产量如何还要看后市气候的发展和抗灾救灾的成效。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等专家表示,天气对物价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我国粮食连续七年丰收,而且库存充裕,为2011年稳定物价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农产品价格‘逢灾必涨’,说明我国农业的抗灾能力仍然薄弱。”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说,应对极端天气频发态势,必须尽快摸索出新的气候变化规律,通过工程防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和制度救灾,变事后被动抵抗为事前主动避防,把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降至最低。(执笔:林艳兴,参与:王志伟、潘林青、娄辰、杨金志)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23/084821860880.shtml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年05月18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北京德润林5月13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601099)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目前太平洋海面下的状况显示水温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说明海面温度可能进一步下降,拉尼娜现象可能在冬末或春季形成。气象局的南方涛动指数(SOI)显示,截止到5月10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0,相比之下,截止到4月26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6 。   我们在2010年4月7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2009年6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4月22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5月3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5月6日持续下降,5月10日迅速下降 。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 。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 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 。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有气象专家认为,2009-2010年的“假厄尔尼诺”导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 。如果2010-2011年“真拉尼娜”发生,2009-2010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作者: 杨学祥】 (责任编辑:徐瑾妍)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5/1813437483113.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极端天气时代到来
杨学祥 2011-1-23 02:28
主城又下雪了 后天最低1℃ 极端天气时代到来 2011年01月18日07:47 重庆日报 张莎 我要评论 ( 97 ) 字号: T | T 大渝导读: “下雪了,真的又下雪了!”继元旦期间出现降雪后,昨日,主城区多处飘落新年第二场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让市民倍感惊喜。 中 1/3张2/3张3/3张 昨日下午,酉阳气温降至零下2℃,天空飘着雪花,车辆在积雪的道路上缓慢行驶。 陈碧生 摄 日报讯 (记者 张莎)昨日,市政府紧急下拨1000万元,用于解决近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 今年以来,受北方南下较强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我市东南部及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18个区县(自治县)受灾,造成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为此,市政府在前期下拨1亿元冬令生活救助资金的基础上,再次下拨1000万元,专项用于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 日报讯 (记者 李志峰 实习生 张成燕)“下雪了,真的又下雪了!”继元旦期间出现降雪后,昨日,主城区多处飘落新年第二场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让市民倍感惊喜。 渝北两路首先下雪 根据市气象部门的实时监测显示,昨日主城区飘雪大约从清晨6时许开始,温度较低的渝北两路率先出现雪花的影子。 从上午8点左右开始,漫天飞舞的雪花四处扩散,主城区的渝北空港、北部新区财富中心、大坪正街、九龙坡区的巴国城、沙坪坝歌乐山,甚至连渝中区解放碑等地都出现了棉絮般的小雪。 虽然天气寒冷,突如其来的降雪还是让广大市民激动不已。在大坪上班的郑小姐,用手机拍下了雪花落在树枝上的情景,传到微博上和朋友一起分享。在QQ和各大论坛上,“重庆又下雪了”一时成为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10余区县降雪 昨晚仍有雪花 市气象台表示,昨日主城区的降雪虽然目测清晰可见,但由于落地即化,因此,气象观测站无法统计。不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昨日傍晚6点,我市主城区境内的解放碑、大坪、袁家岗、上清寺、石桥铺、马王乡、南坪、北部新区、冉家坝、人和、新牌坊、黄泥塝,沙坪坝等地纷纷飘雪。傍晚时分,仍有局部地区出现雪花。 区县降雪情况,根据各地气象部门的反馈,包括江津、梁平、城口、黔江、酉阳、长寿、垫江、云阳等十余个区县,均出现了降雪。 气温方面,昨日我市各地的温度较前天均有所下滑,其中有5个区县的最低温度达到了0度以下,城口的温度最低,为-2.9℃。 未来三天阴雨(雪)相间 降雪过后我市天气如何?市气象台透露,未来三天,我市普遍以阴雨(雪)相间天气为主,气温持续低迷,一些高海拔地区仍会迎来降雪,主城区最低气温在3℃左右。大概到21日(周五)天气才会转为阴天为主。 具体来看:今天:我市各地阴天有小雨或雨夹雪,高海拔地区有雨夹雪或小雪,东南部局地有冻雨。最低温度2-4℃,最高温度4-6℃。主城区:阴天,气温3-6℃。 明天,东北部阴天,其余地区小雨转阴天,最低温度2-4℃,最高温度5-7℃。主城区:小雨,气温3-5℃。 到了后天:各地小雨转阴天,最低气温1-3℃,最高温度4-6℃;主城区:阴天转小雨,3-5℃。 中国整个北方旱情严重、南方却雨雪纷飞;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洪水滔天,产生连锁经济反应;不久前,欧美国家创纪录大雪,让人措手不及。 天气短期内频走极端,着实罕见。地球到底怎么了?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卡西姆·阿斯拉尔说,北半球的干旱与大雪严寒都与大气层“阻塞”有关,这主要因为一些地区冷空气过强,而热量或者湿气过不来,天气在部分国家保持了静态。 这一过强冷空气产自何处?中外专家普遍提到了北极冷风。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等专家认为,极地大气环流的异常调整,使得极地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强烈影响了中高纬度的国家和地区。这股冷空气势力过强,且同期既没有明显的偏南暖湿气流北上,也没有偏东风从东部海域带来水汽,所以中国华北、黄淮难以形成降水,导致干旱。北半球气候异常源自北极冷风,而南半球目前则主要受到拉尼娜现象困扰。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该区域海面持续偏暖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本次拉尼娜现象开始于2010年年中,现在仍在持续。对于拉尼娜的具体成因,气象专家暂没有答案。出于严谨,没有科学家会对目前极端天气频发的具体深层原因妄下定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5到10年内不断重复,才能有定论。然而,如果分析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发生趋势,不难发现它们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对新华社记者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极不寻常的,该机构电脑模拟研究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据新华社 核心提示 地球变暖还是变冷? 事实胜过雄辩,在年初“全球变冷”开始时,今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球变暖”讨论刚刚结束,上天似乎成心要讽刺一下哥本哈根会议。有媒体称,“全球大雪代替了全球变暖”是天气与人们开的玩笑。 当然,大部分主流科学家依然在捍卫变暖的观点,他们提出正是全球变暖才让天气变得极端异常。然而,事前没有预测到低温事件的发生,事后的解释即使可以自圆其说,也难以服众。人们正经历着罕遇的极寒天气和“全球变暖”这一深入人心的观念形成的对比,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困惑。 《自然》杂志刊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克罗利和多伦多大学威廉·海德合著的论文。论文称,按照地球自身的自然周期规律和轨道变化,我们应该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冰河纪,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缓了这一过程。 克罗利强调,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大量出现,正在延缓地球进入冰川纪的时间,但是这无法阻碍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 如同全球变冷理论在20世纪面临兴起和低落的考验一样,全球变暖理论也将在21世纪初的2010年经历同样的考验。不论,理论的争端结局如何,气候终将依循的是地球自诞生起的规律。人类以为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其实从未能撼动这个规律。 这场近在眼前的考验正在提醒我们———气候变化的决定权不在人类而在自然。 杨学祥(作者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多年) 以前:几年难得一场雪 现在:刚入冬就三场雪 一月以来重庆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2.8℃ 日报讯讯 (记者 李志峰 实习生 张成燕)去年12月入冬以来,历来难见的雪花身影已在主城区出现三次,前两次分别是去年12月16日、今年1月2日。市气候中心对此表示,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一月以来我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2.8℃,降幅比较明显,仅次于1955年和1977年。从上世纪80年代后至今,雪花逐渐变成了难得一见的冬景。历史记录显示,从1980年后,我市主城闹市区只有1980年、1984年、1991年以及2008年4次降雪,其中前一次的大范围降雪是出现在1991年,2008年虽有雪花飘落,但由出现时间短、覆盖范围小,在很多人心里并没留下印象。 相关新闻: 组图:雨雪横扫南方 春运面临考验 组图:32天下了3场雪 今冬天气有点怪? 下雪了 重庆主城区喜迎2011年第一场大范围降雪 相关专题: 寒潮袭击重庆 大渝社区: 重庆主城下雪了!快来加入雪景图文直播 http://cq.qq.com/a/20110118/000046.htm
个人分类: 备忘录|1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然灾害肆虐全球 极端天气将更强更频繁
xupeiyang 2011-1-18 20:34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8日08:59 中国新闻网 官方微博 中国新闻网 !-- div class="moduleParagraph" --   这个冬天,严寒、干旱、洪灾在南北半球轮番上演,甚至扎堆出现。   北京目前遭遇罕见“冬旱”,近80天无有效降水,整个中国北方也旱情严重。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洪水滔天,产生连锁经济反应。欧美国家则是一段时间以来大雪纷飞,交通大面积瘫痪。   天气短期内频走极端,着实罕见。   北极风强力南下引发大雪寒潮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卡西姆·阿斯拉尔认为,北半球的干旱与大雪严寒都与大气层“阻塞”有关,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地区冷空气过强,而热量或者湿气过不来,天气在部分国家保持了静态。   中外专家普遍认为,北半球气候异常源自北极冷风。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等专家认为,极地大气环流的异常调整,使得极地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强烈影响了中高纬度的国家和地区。这股冷空气势力过强,且同期既没有明显的偏南暖湿气流北上,也没有偏东风从东部海域带来水汽,所以中国华北、黄淮难以形成降水,导致干旱。   对于不久前欧洲的大雪,英国气象局首席气象学家麦卡勒姆和法国气象台专家纳坦都认为,是大西洋上空出现了大范围高气压,它们阻止了西风东进,留出来的空间便被从北极来的冷空气占领,引发大雪寒潮天气。   拉尼娜现象困扰南半球   南半球目前主要受到拉尼娜现象困扰。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该区域海面持续偏暖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   本次拉尼娜现象开始于2010年年中,现在仍在持续。   对于拉尼娜的具体成因,气象专家暂没有答案。   英国气象局专家亚当·斯凯夫说,当前肆虐澳大利亚的洪水与拉尼娜现象有很大关系。从历史资料看,拉尼娜现象经常在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造成大量降雨。   巴西等一些国家气象专家认为,虽然目前巴西洪灾成因较为特殊,但仍然受拉尼娜现象间接影响。   全球变暖是因 极端天气是果   出于严谨,没有科学家会对目前极端天气频发的具体深层原因妄下定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5到10年内不断重复,才能有定论。然而,如果分析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发生趋势,不难发现它们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极不寻常的,该机构电脑模拟研究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负责人戴维·伊斯特林认为,全球变暖难以与单个气象事件的成因直接联系起来,但自2000年以来全球气温逐渐攀升的趋势会提高热浪、干旱以及洪水等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性。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有关资料显示,像干旱、洪涝、雨雪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其总体变化规律和气候变化是有联系的。比如,在过去的100年或者50年中,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干旱、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增多且变强。   至于欧洲的严寒大雪天气,有关专家认为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因为,在欧洲许多国家遭遇大雪和严寒的同时,格陵兰岛12月份的气温已攀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希腊等欧洲南部国家的人们也在体验一个异常温暖的冬天。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总体上来说,2010年“几乎肯定”将成为185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年均气温最高的3个年份之一。据新华社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气候到底怎么了?
热度 3 杨学祥 2011-1-18 16:51
全球气候到底怎么了?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 关键字:拉尼娜现象;冷空气;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 作者: 2011-01-18 06:39   北京目前遭遇“冬旱”,近80天无有效降水,整个北方也旱情严重;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洪水滔天,产生连锁经济反应;不久前,欧美国家大雪纷飞,让人措手不及。   天气短期内频走极端,着实罕见。全球气候到底怎么了?   北半球·北极风   极地冰盖减少 冷空气向南移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说,北半球的干旱与大雪严寒都与大气层“阻塞”有关,这主要因为一些地区冷空气过强,而热量或者湿气过不来,天气在部分国家保持了静态。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等专家认为,极地大气环流的异常调整,使得极地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这股冷空气势力过强,且同期既没有明显的偏南暖湿气流北上,也没有偏东风从东部海域带来水汽,所以中国华北、黄淮难形成降水,导致干旱。   对于不久前欧洲的大雪,英国气象局首席气象学家麦卡勒姆和法国气象台专家纳坦认为,是大西洋上空出现了大范围高气压,它们阻止了西风东进,留出来的空间被从北极来的冷空气占领,引发大雪寒潮天气。   南半球·拉尼娜   大量降雨成灾 成因暂不明确   北半球气候异常源自北极冷风,而南半球目前则主要受到拉尼娜现象困扰。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该区域海面持续偏暖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本次拉尼娜现象开始于2010年年中,现在仍在持续。对于拉尼娜的具体成因,气象专家暂没有答案。   英国气象局专家斯凯夫说,当前肆虐澳大利亚的洪水与拉尼娜现象有很大关系,从历史资料看,拉尼娜现象经常在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造成大量降雨。巴西等国气象专家认为,巴西目前的洪灾受拉尼娜现象间接影响。据新华社电   新闻延伸   极端天气频发时代到来   分析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发生趋势,不难发现它们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极不寻常的,该机构电脑模拟研究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有关资料显示,像干旱、洪涝、雨雪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其总体变化规律和气候变化是有联系的。比如说,在过去的100年或者50年中,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干旱、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增多且变强。   至于欧洲的严寒大雪天气,有关专家认为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因为,在欧洲许多国家遭遇大雪和严寒的同时,格陵兰岛12月份的气温已攀升到零摄氏度以上。世界气象组织认为,2010年“几乎肯定”将成为185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年均气温最高的3个年份之一。据新华社电 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tjcj/201101/t20110118_3199655.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4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全球极端天气 恶化中国通胀
xupeiyang 2011-1-16 20:48
http://www.enorth.com.cn  2011-01-16 14:05   经济学家预测部分地区或发粮食危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恶化中国通胀   涝   近日澳大利亚东部暴发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洪灾,英国有气象专家表示,拉尼娜现象是造成澳大利亚东海岸降雨多于常年水平的原因。   旱   目前气候异常又有向中国蔓延的趋势,尽管这一次极端天气表现为洪涝的反面——干旱。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表示,目前该省干旱标准已超过50年一遇。去年9月23日起至今,山东除半岛东北部以外120多天无有效降雨。   “拉尼娜”现象正在全球各地肆虐,受此影响近期全球多处暴发极端暴雨和洪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遭受50年不遇的水灾,煤和原料出口航运受重创;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地区塞拉纳持续雨灾,可能继续推高当地大宗商品原料价格。世界银行日前发出警告称,“如果全球食品价格随着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一些地区可能重演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情景。”   极端天气蔓延:   多国洪灾肆虐我国出现旱情   专家指出,通常海洋深处温度较低的海水上升并聚积在南美洲沿海附近,东北信风推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冷海水沿着赤道向澳大利亚前进。在前进过程中,冷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变暖,在暖湿气流的作用下,在澳大利亚太平洋沿岸形成大量降雨云团。由于气压差较大,东北信风也更加强劲,将温暖、潮湿的气流推送到澳大利亚沿海,因此降雨云团面积更大,给澳大利亚东海岸带来更多降雨。   中国在2010年也先后遭遇了干旱和洪涝灾害。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分析原因时提到,去年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转换十分异常。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十天,华北、黄淮气象干旱区仍无明显降水过程,旱情将持续。未来一段时间旱情的发展,将决定干旱对今年粮食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洪灾封锁澳港口:   进口煤炭铁矿石价格预计狂涨   澳大利亚是全球第一大煤炭出口国,昆士兰州则拥有澳大利亚40%的煤炭储量。能源资讯公司分析师预测此次洪灾能将焦煤价格推升至历史纪录的每吨400美元。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煤炭进口国,因此澳大利亚洪灾造成的煤炭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量下滑。此外,哥伦比亚、南非、俄罗斯和印尼的天气问题也损及煤炭运输。澳大利亚的焦煤价格上涨不仅给发达国家也给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影响。   目前受洪灾等极端天气影响的巴西与澳大利亚地区都是铁矿石生产大国。世界第三大铁矿石矿业公司澳大利亚力拓公司网站14日宣布,暴雨已经导致通往布里斯班的公路与铁路中断,布里斯班港口也被迫关闭。   国际投行高盛近日上调了2011年出售给中国的铁矿石现货平均价格,从每吨135美元涨至146美元,原因是“中国市场铁矿石需求持续保持旺盛状态”。   粮食问题严峻   农产品大幅减产或现粮荒   与带给煤炭业和铁矿石的短期影响相比,洪灾带来的粮食问题将更为严峻。1月和2月通常是澳大利亚小麦收割的季节,大量的雨水将造成小麦的减产,2010年,澳大利亚小麦产量是2250万公吨,其中1450万公吨用于出口,大约占全球市场小麦出口份额的11%。据预测,洪水将造成澳大利亚小麦减产一半。除小麦外,水果和白糖的产量也将减少。   同时,玉米期货合约价格较去年6月份的低点涨94%,大豆和小麦价格增幅分别为51%和80%。根据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在2010年12月达到了215,为近20年来的最高点。   近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升,主要由食用油、谷物、糖和肉类价格的上涨带动,这些食品的价格还可能继续上升。世界银行日前发出警告称,“如果全球食品价格随着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一些地区可能重演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情景。”   可能恶化中国通胀:   但暂不构成“输入性通胀”   针对近期全球各地自然灾害对我国目前通胀形势造成的潜在影响,记者了解到,上述地区的极端天气已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但暂时并不构成对我国商品价格直接的“输入性通胀”。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恶化中国通胀。”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建议,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并用来收紧货币政策;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降低经济增速。兴业银行报告也预计,今年我国CPI将在5%~6%。(记者王亮、叶卡斯)
个人分类: 公共卫生|1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去年中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损失为近十年最重
杨学祥 2011-1-12 19:13
去年中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损失为近十年最重 青岛新闻网 2011-01-12 15:41:04 中新社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中新社东莞1月12日电(记者阮煜琳)国家气候中心12日表示,2010年为本世纪以来中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2010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12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0年中国的气候是非常异常的一年,全年降水偏多,季节和区域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全年气温偏高,季节偏晚,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0年年降水量681毫米,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年暴雨日数比常年偏多21.5%,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2010年平均气温9.5℃,较常年偏高0.7℃,是1961年以来第10个最暖年,也是第14个连续气温偏高年。夏季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年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   宋连春说,2010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气象灾害属于偏重年份。   从2010年全国气象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统计来看,暴雨洪涝和干旱为主要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分别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41%和38% ,低温冷冻和雪灾以及风雹灾害均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10%。气候条件对交通设施和交通运营的不利影响为近十年来最重,属偏差年份。   分析原因时,宋连春表示,2010年中国天气气候异常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首先,最明显的异常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转换。监测显示,2010年5月,厄尔尼诺结束,6月份开始向拉尼娜迅速转化,7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目前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拉尼娜的快速发生发展,对中国2010年夏秋及冬季的气候及台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极地大气环流的异常调整,这使得极地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强烈影响了中高纬度的国家和地区。第三,6月至8月,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导致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直接原因。第四,全球气候变化是极端事件增多、增强的大背景。   宋连春表示,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是突然的、急剧的,极端气候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类社会必须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1-01/12/content_8633070.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气变暖是祸首?
杨学祥 2010-8-28 10:40
大气变暖是祸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7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富永    图为灾难影片《后天》的电影海报。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这些气候异常事件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报告的推测吻合,即由于全球变暖,未来将有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今年以来,全球多地出现罕见极端天气:夏季素来凉爽的避暑胜地俄罗斯,出现10世纪以来的最高气温和干旱,由此引发燃遍全国的森林大火,数十万公顷的农田和森林被烧毁;历来干旱缺水的巴基斯坦,今年1/4的国土被淹,近2000人死亡;南美洲则遭遇罕见寒潮;南撒哈拉非洲出现了的严重干旱,等等。   去冬今春,北半球经历了70年未遇的雪灾,南半球许多地方却在洪流侵袭下成为一片泽国。   至于中国,遭遇严重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不止舟曲一地。刚刚在汶川大地震废墟上重新建造的一些城镇,又受到特大泥石流的冲击。   今年上半年,我国多个地方出现干旱、低温、暴雨、高温等极端性天气事件。年初新疆连续遭受9次大范围寒潮冰雪天气过程,西南五省区遭受秋冬春连旱,6月中下旬南方11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近来多地则遭受了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影响。   在中国南方五省,大旱让5000多万人受灾、近2000万人和1105.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而入汛以来,全国18个省份遭受旱灾,26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全国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   大气变暖可能是祸首   世界气象组织称,今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极端事件的严重性、持续性以及发生的地理范围,赶上甚至超过历史上的最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现象将与过去明显不同。   至于原因,世界气象组织指出,这些事件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报告的推测吻合,即由于全球变暖,未来将有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2007年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称,伴随地球气候变化,极端事件的种类、频率和强度将发生改变。人们已经观察到一些极端事件的变化。例如,热浪和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在上升。目前的事实与报告的推测完全一致。   英国气象局专家斯托特对此表示,已有确凿证据显示,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的确与气候变化有关。暴发极端气象灾害的周期已大大缩短,到本世纪中叶极端气象灾害甚至有可能会常态化。   斯托特还说,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使极端气象灾害变得更加具有危害性。他举例表示,当气温升高时空气中蕴含的水分就会升高,发生破坏性特大暴雨的可能也会因此而增加,这种情况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以后很可能会发生更多、更强烈的气象灾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认为,目前气候变化与环境异常越来越明显,电影《后天》中的那种灾难场景是有可能出现的。因为地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后,大气环流将发生改变,导致气候突变,这在地球历史上也是有过先例的,也就是冰河时代。但那时候还没有人类,人类还没有经历过那种情况。一旦发生,人类虽然不会完全毁灭,但会遭遇巨大灾难。   不过,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俄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局长亚历山大弗罗洛夫认为,还不能将现在的炎热天气与全球变暖联系在一起。他说: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类似的炎热天气在30年内频繁出现,最起码每5年重复一次,那才能算是全球变暖的信号。当然,如果我们分析今年地球或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就会发现,今年可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俄罗斯水文气象与环境监测局对该国过去气候的研究表明,自10世纪以来,俄罗斯历史上未曾出现过如此高的气温。据悉,俄罗斯有超过20天的气温打破纪录。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亚历山大别德里茨基说,俄今夏的炎热天气在持续时间上是史无前例的,超过30℃的天数就有55天。同时,多地7月份的降雨量却比往年的平均值少了数倍,如莫斯科7月降雨量只有12毫米,是往年正常值的13%,也是120年来该市同月降雨量的第二低。   此前,巴基斯坦的气候一直是炎热干燥,每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50毫米,1/4的地区降雨量在120毫米以下。巴基斯坦今年的洪灾起因于强烈的季风雨。根据巴基斯坦气象局的观测,36小时降雨强度达到300毫米。强降雨导致印度河出现110年以来最高水位。洪水侵袭了该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导致超过1600人死亡,600多万人转移,4000万人受影响。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公布的预测结果也显示,今后30年内,美国可能将面临更多持续时间长的热浪及极端高温天气。   在去年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意在2050年前将全球气温增幅控制在2℃以内,并依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采取行动。但围绕减排义务应由谁承担的问题,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大会将再次讨论这个问题。   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   截至21日,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累计门诊人数2062人。   舟曲这起猝不及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主要源自汶川地震导致的山体松动,前有大旱、后逢豪雨等直接原因。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具体分析有5方面原因有山体分化、破碎严重的地质地貌原因,有汶川大地震震松山体的原因,有严重干旱后突遇强降雨的气象原因等等。   此外,许多人士指出,植被破坏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历史上的舟曲万山皆翠、空气清新,有陇上江南美誉,从明朝起,这儿便有了西固八景,有人用一首诗这样形容舟曲:南北亘三山,峰峦入云烟,谷深河川秀,望山不见天。贯穿全境的是西秦岭和岷山。境内多珍奇动物,如熊猫、羚羊等等。   但后来,随着人们对林木的乱砍滥伐,植被逐渐萎缩。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这里的砍伐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制止。从卫星地图上看去,昔日的绿龙,有许多龙鳞不见了,快变成白龙了。因欠账太多,舟曲原本那皆翠的万山,已发生了很大变化。20多年来,当地政府虽加强造林,但那刚刚成活的小树苗,总是挡不住呼啸而下的泥流。   舟曲是全国贫困县,多农少牧,山多陡峭,农民耕种的土地,多在山上。为了多些能撒种的地方,有些农民甚至从山下背土,背到山上,选个合适之地,用土填了那洼处,就能撒些种子。   专家指出,预防泥石流,需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避免不合理的开挖、甚至采石;二是避免乱伐滥恳;三是避免不合理的弃土、弃渣。   专家指出,我国地缘广博,各种地质情形复杂,而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远多于地震。相比之下,泥石流的预见预防,应该比地震容易: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泥石流大多发生在山沟地表;今后为了防止泥石流灭村伤人,我们应下决心进行地质危害普查,划定泥石流高发区域、高发地带、高发地点,努力探索泥石流的可预防性,将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827/00003433051.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端气象——几组数据、几个观点
yhliu971225 2010-8-14 06:28
中央台的走进科学节目一直以来故弄玄虚、装神弄鬼。但昨天晚上的一台讲极端天气的节目却是高水平制作。节目从眼前的中国水灾、俄罗斯大火讲起,介绍了北半球高温、南半球低温的极端天气,给出的几组数据及几个观点记了下来。 水至柔也至刚。急速流动的水(应该就是洪水)15cm就会让人站立不稳,30cm深可以冲走小轿车,而当水深达到60cm时,可以冲走重型机车。 高温下,气体温度高,含水量上升,难以引发降雨,需要更冷的空气与其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气温越高,降雨越困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上世纪50年代,极端天气比较少见,全球约10起,而至90年代,已上升至50起,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的极端天气更是频发。 图瓦卢岛周围美丽的珊瑚只因海水平均温度升高1度而变成一片惨白,图瓦卢也将第一个被升高的海平面吞噬。 美国的一位作家关于全球变暖给出了我看到的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亿万年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过90%,随着地球表面植物的增多,不断将其吸收,最终以煤和石油的形式存储在地下,同时地球表面温度下降,逐渐出现生物进而人类。然而,今天人类将煤与石油从地下挖出、燃烧,重新将二氧化碳排放进入大气,这一过程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地球的温度持续上长,再回到原来的水平,这一景象的后果可以想像吧!这不该属于科幻吧。 看完这期节目,跟我家孩子他爸说,将来让孩子学气象,他竟然一改往日与我唱反调的习惯,直接点头答应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成为新高温频发地 极端天气逐渐“常态化”
maokebiao 2010-7-31 18:52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文章:极端天气常态化之势   气候变暖正在通过影响一些极端天气或气候极值的强度和频率,改变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进入7月以来,欧洲大陆及亚洲多国持续遭高温侵袭,7月24日莫斯科气温达到37℃,创下该市128年以来历史同日最高气温,也打破了历史同月最高气温。国际粮农组织指出,俄罗斯正遭受130年以来最严重干旱,有900公顷农地绝收。   与此同时,美国东海岸正遭酷热考验,24日当天,首都华盛顿气温逼近40℃;而中部地区暴雨连场、险情不断。   世界各地多城市出现罕见高温,葡萄牙的里斯本7月5日为39℃,德国的波茨坦11日观测到38℃的高温天气。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最高气温18日更是创下自1881年来的新高,达到了35.3℃。   日本气象厅则宣布,日本近日进入了日气温35℃以上的猛暑日这是自2007年开始使用的气象新名词,特指地球温室化给都市带来的高温效应。猛暑日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到2008年有400天,是30年前的4倍。2010年,猛暑日的煎熬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中国在南方遭受连日暴雨袭击的同时,有多个省区市遭高温炙烤,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42℃以上;7月以来,北京已有10天出现超35℃高温,超过常年北京整个夏季平均高温日数总和,成为10年来高温天数最多的一个7月。   在北半球各国先后遭遇集体高温之际,在人们印象里很少与严寒挂钩的南半球国家,却纷纷遭遇数十年不遇的极端寒冷天气。秘鲁亚马逊流域遭遇过去3年来最冷冬季,多年罕见的寒冬使南美洲多个国家电力紧张、天然气供应短缺。截止到7月22日,寒流天气已导致至少175人死亡,数以千计的牲畜被冻死。气象部门预测,这种低温天气仍将持续数日。   一系列疑问由是产生:为什么南北半球会同时出现极端天气?地球到底怎么了?中国为什么会相继出现暴雨、高温天气,以至于夏日消融,江河横溢?未来的抗灾减灾形势会怎样?    高温祸首为谁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7月28日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的暖性高压系统长时间稳定维持是近期北半球极端高温事件的主要成因。   据介绍,6月以来,除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外,我国其余大部地区均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东北北部、华北中南部、新疆南部等地超过38℃。全国共计有258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达极端事件标准,其中44站突破历史极值;新疆托克逊(48.0℃)、吐鲁番(47.6℃)、鄯善(45.5℃)等3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5℃。同时,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华南等地共有74站连续高温日数达极端事件标准,其中7站突破历史极值;海南昌江连续高温日数达36天。   6月以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5.6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7天,其中黑龙江平均高温日数均为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多,内蒙古、云南为历史同期次多,山西为历史同期第三多。截至7月29日,今年我国共出现四次较大范围的高温天气过程,分别出现在6月14日至22日华北地区南部、黄淮、西北地区北部,6月23日至29日东北地区中北部及内蒙古、新疆等地,6月27日至7月7日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7月18日至今,江南大部、华南东部、西北西部、华北等地。其中第三次过程覆盖范围最广,特别是自7月2开始,连续5天全国将近有四分之一的区域为高温天气所控制。   分析高温天气的成因,宋连春认为,首先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温事件响应突出。他说,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74℃,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1909年至2008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高温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尤为突出,极端高温事件趋多趋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热浪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呈现出强度大、频次高、范围广的特点,部分地区甚至年年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欧洲极为罕见地在2003年、2006年和2007年接连出现高强度的高温热浪;美国在过去近10年内出现的创纪录的高温日数,是创纪录的低温日数的2倍以上。   其次,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强盛和高压晴空区太阳强辐射,导致了6月以来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科威特、伊拉克等国家出现高温天气;在中高纬度地区,6月下旬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有一个异常偏强的暖性高压脊(暖气团)维持,导致俄罗斯中部及远东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出现高温天气;7月份,欧洲大部等高温发生区域为阶段性异常暖性高压脊控制,从而出现严重高温天气。7月中旬以来,控制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大陆暖性高压发展并长时间维持,阻止北方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同时来自南方热带海洋的暖湿空气,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北上,导致上述地区出现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气。   对于南美出现的严寒天气,接受本刊采访的气象专家解释说,当前正值南半球隆冬时节,来自南极的强冷空气途经东南太平洋频繁袭击秘鲁,导致这一地区最近10余天出现严寒天气,秘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降至多年罕见的低值,南部一些地区的气温甚至降到零下23℃,一些地区的低温创下了近50年的极值。加之该国为不发达国家,存在大量弱势群体,加重了灾害的发生。据悉,秘鲁全国已经有数百人被冻死。    中国成为新的高温频发地   有关气象专家介绍,在全世界范围,有些地区或国家比较容易受到热浪的袭击,像印度、巴基斯坦等热带、副热带地区就是典型的高温热浪灾害频发地区,每年都有数千人因热浪袭击致死。但近年来,我国以及欧洲、美国、日本等原本较凉爽的中高纬度地区,天气也日趋炎热,极端高温事件增多,逐渐成为新的高温频发地区。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中,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该组织的最新预估结果显示,到205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比上世纪后20年升高1.2℃~2.0℃,到本世纪末可能升高2.2℃~4.2℃;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暖大于夏秋季。全国降水量虽有所增加,但北方降水总量增加幅度大于南方,南方大雨日数增加。极端高温事件可能更为频繁,部分地区夏季炎热日数可能增多,暖冬与热夏的频次可能增加,强降水事件增多,台风和强对流天气可能更强,冬季寒潮将可能继续减少。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告诉本刊记者,持续高温超过了人体的耐热极限,就会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甚至死亡,动物也是如此。另外,高温热浪往往使人心情烦躁,甚至会出现神志不清等现象,容易造成公共秩序混乱、事故伤亡以及火灾等事件的增加。高温还会使用水量、用电量急剧上升,从而给生活、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同时,高温增加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对一些地区的土壤墒情不利,对作物生长不利,甚至导致农作物减产;高温过程还会加剧干旱的发生发展,森林发生火灾的风险增大。总之,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务必高度重视。   有关专家指出,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季节性波动减弱,中高纬区域天气波动(尤其是在冷季)也普遍减弱,对应冬季寒潮减弱,极端低温事件减少,冬春季大风、沙尘暴也有减少趋势;而中低纬区域夏季天气波动有变短变强的倾向,夏季局部对流性天气增强,强降水、高温等天气增多。气候变暖正在通过影响一些极端天气或气候极值的强度和频率,改变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极端气候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交互影响   持续2个多月的南方暴雨接近尾声,但对暴雨成灾的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说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有的认为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所致,有的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主因。   宋连春对本刊记者说,从去年开始我国的气候是比较异常的。从去年秋季开始西南持续干旱,很多地方的降水量之少破了当地极值;东北华北低温明显;入春以后南方持续暴雨,14次大的降水过程,造成江河水位上涨;从梅雨期看,入梅时间晚,出梅时间也晚,但降雨集中,造成的洪水灾情比较大。据不完全统计,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去年全年人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   宋连春分析认为,天气气候异常是导致暴雨成灾的主要原因,而造成今年入汛以来气候异常的原因主要是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造成大气环流异常,来自热带地区的暖湿气流强度较常年偏弱,同时影响我国气候的关键环流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较常年平均状况偏南300~400公里,有利于冷暖空气在长江以南地区交汇,形成较强降水,造成雨涝、洪涝灾害几率比较大;随着厄尔尼诺事件在春末结束,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雨带北抬到长江以北地区,南方的洪涝减弱;同时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对流活动逐渐增强,7月份台风活动明显较此前增多。南方发生的14次强降水很多站点24小时降水量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这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系。   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入汛以来(5月1日至7月20日),我国天气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突发性、极端性和并发性突出,影响范围广、损失程度重。   与常年同期相比,江南大部、华南地区东北部降水量偏多3~5成,江西东部和福建西部局部地区偏多5成至1倍。长江流域区域平均降水量为521.1毫米,较常年同期(454.3毫米)偏多14.7%;淮河流域区域平均降水量为322.5毫米,较常年同期(379.6毫米)偏少15.0%。   今年雨情的主要特征:一是强降雨区域和降雨期集中,过程累计雨量大。入汛以来的强降雨主要发生在江南、华南等地,主要降雨区平均降雨量达825.4毫米,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二是雨带北进缓慢,阶段性强;三是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影响严重;四是台风生成偏晚偏少。2010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第一个热带气旋起编时间为3月24日,比常年(3月8日)偏晚16天。今年以来(截至7月20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3个热带气旋生成,生成个数比常年同期偏少3.7个;有2个台风登陆我国,接近常年同期,初台登陆时间较常年(6月29日)偏晚17天。   宋连春认为,随着雨带北移,今年北方汛期正常来临,目前已有4次降雨过程。总体上看,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西北偏多,暴雨突发性强,强度比较大,容易造成一些河流出现险情,如陕南渭水地区,22日、24日两次强降水,累计雨量非常大,华阴、潼关、洛川等地突破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灾害损失严重;辽河地区从19~22日出现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铁岭、开原、西峰等地日降水量都突破195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最大值;淮河上游15日以来降水集中,累计雨量很大,21日王家坝水位已超过警戒水位,出现险情。   宋连春强调,北方目前是防汛关键地区,北方降水总量与常年同期相当,但降水分布不均匀,强度大又比较集中,容易产生灾情,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要高度重视,及早作出安排。   7月28日,因受暴雨影响,吉林省吉林市的永吉县城全城被淹,到上午11时左右县城水深已达3米。此外,吉林省桦甸市、磐石市等地区交通、通讯中断。吉林市松花江水位也急剧上涨,位于市区附近松花江上的温德桥已告急。   七至九月是台风活跃期。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在今年5月结束后,热带中东太平洋迅速向冷水发展,7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受拉尼娜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台风生成个数可能增多,秋汛形势也不容乐观。   王永光介绍说,一般情况下,进入拉尼娜状态后,台风的生成个数可能会增多,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可能也会有所增多。但是,拉尼娜对于台风的强度和登陆路径是否会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监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北方9月至10月秋雨出现偏多的形势。在拉尼娜背景下,更易造成我国西北、华北等地秋季的降水增多。由于入汛以来,西北等地已经出现强降水,秋季降水偏多可能使上述地区的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启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计划   受访专家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水利部副部长刘宁7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7月20日,由于部分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城市严重内涝,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进水;全国有6座小Ⅱ型水库垮坝,上千座水库不同程度发生险情这无疑给未来的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单纯追求GDP是不行的,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其出路就在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   城市建设必须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统筹设计,科学防灾设防。就城镇建设来讲,要适应气候变化的特征规律,在气候上进行可行性论证。宋连春指出,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又是天气气候非常复杂、地形地貌非常复杂的国家。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这样横跨多个气候带、气候区,也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地理海拔差异这么大,东西差异、南北跨度这么大。因此,科学地防灾减灾,非常重要。   他呼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评估制度,逐步健全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建设。   据本刊记者了解,今年7月初,中国已正式启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针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优先领域和关键问题,部署了一批项目,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以期全面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维护国家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责任编辑:news4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2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城市应对极端天气漏洞凸显
maokebiao 2010-6-16 10:31
城建规划不足 连续的罕见暴雨让不少城市频繁浮起来,暴露出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过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等问题。 市政设施缺陷 广州还会出现这样的强暴雨,温之平指出,他认为政府提高对气象预测方面的投入很重要,有关技术人才,还有设备等各个方面投入,远远比不了美国日本等。 城市管理盲点 暴雨暴露出城市管理的盲点或弱区。投入很多,决心很大,成效却并不明显。目前广州工程建设项目过多,很多水浸的发生就是因为淤泥等建筑垃圾非法排放,堵塞了排水管道,致使地下水倒灌,加剧排水困难。 极端天气预警需联动 越是难预警的极端天气,越需要及时反应应急。短时预警主要靠卫星、雷达、自动站,预警发令枪一响,各部门需要及时联动,立刻防御。预警发布后,排水管理部门启动城市积涝应急程序,防止城市内涝... 城市硬底化: 9成降水需靠管网排走 雨水落地后是自然过程,土壤和水塘能够储存大量的水,而现在,随着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一到下雨,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 排水系统积弱: 地下管线长期无序发展 长久以来中国对于地下管线的间歇性投入并没有带来城市治理的长足进步。市政管理的各部门在管道铺设方面各行其是,地下管线的数量剧增却无序,地下管网犹如一座座巨大的迷宫。无序间接造成了南方城市的轮番内涝。 城市表里不一: 是施政理念的偏差 施政者长期忽视城市深层次埋藏的地下管网,认为管网比不上高楼大厦的光鲜亮丽。但殊不知城市循环排泄不畅,表面上看是城市病理的问题,实际上是城市灵魂的缺失,实际是城市在追求的价值上发生了偏差。 大干快上思维当道: 花再多钱也不解决问题 2009年,广州水务部门曾投资9亿改造管网系统,但仍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浸。9亿元重点治理全市228个水浸黑点,主要内容是清疏管道、增大排水管和建设必需的排水泵站,尽管这种方法可以立竿见影,却不能一劳永逸。 未来天气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在厄尔尼诺和北极震荡这些大背景之下,未来的天气会怎样变化很难预测。一些气象专家认为,就今年而言,如南方暴雨、北方沙尘暴和强降雪,大部分天气还在正常变化范围之内,最多属于偏极端型天气。但未来的天气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今年全国的气温、降水等与常年相比有较明显异常,气象灾害及其引发次生灾害的形势仍有许多不确定性,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发布地质灾害预警应对新一轮强降雨 未来三天将出现新一轮强降雨 新一轮强降雨主要集中在抚州鹰潭等地 南方本轮强降雨或持续至26号 24至26日将有强降雨 提醒中考学生注 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4DBV/nanfangbaoyu.html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方暴雨
maokebiao 2010-5-17 09:44
强暴雨侵袭湖南 山洪致8000余人被困 从5月12日开始,湖南省湘北、湘中、湘南接连遭受暴雨袭击。连日降雨致使湘江水位一天跳涨4米多。暴雨引发的山洪导致8000多人陷入孤岛无法出行。 暴雨侵袭湖南 湘江水位一天跳涨4米 从12日开始,湖南省湘北、湘中、湘南接连遭受暴雨袭击。连日降雨致使湘江水位一天跳涨4米多。 最新消息 湖南:气象部门启动三级应急预案未来一周强降雨 全国:大部地区将有降水 江南华南等地有大到暴雨 河南:本周雨水较多 最多地方降雨量将达50厘米 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陕西:西安阴雨天气结束 未来三日气温回升 浙江:浙西局部有暴雨 雨水集中期还未到来 广东:广州一周降三场暴雨破 市民问是不是天漏了 暴雨 破广州百年纪录 肆虐 南方省市受灾(图) 各地灾情 广东:广州一周降雨量破百年纪录 超全年降水1/4 暴雨致10省市786万人受灾 防汛抗旱形势严峻 湖南:溆浦县暴雨引发山洪致8000余人被困(图) 新疆:罕见雨雪致博湖县10万亩农田受灾民房倒坍 广西:4个县区遭遇暴雨灾害 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山东:频繁小雨缓解轻旱(图) 黑龙江:绥化突发龙卷风和冰雹 致7人死亡 救援预警 湖南未来7天连续性暴雨将袭 须谨防地质灾害 本周仍多雨空气湿度70%以上 潮湿天不妨吃点辣椒 南京批项目先审雨水回用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皖浙赣有大暴雨 国家旅游局:近期赴华南旅游要防范恶劣天气 福建发布中南部暴雨警报未来几天福州降水持续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权威专家的自相矛盾:从日食与灾害的关系说起
杨学祥 2009-7-23 07:17
权威专家的自相矛盾:从日食与灾害的关系说起 杨学祥 权威专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社会的心理医生,他们的任务就是做灾害前的社会心理辅导,避免灾后出现人们更严重的心理伤害,其主观愿望是好的,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善意的谎言违背科学规律,那就不被人们所相信,效果适得其反,有愚弄公众之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流行专家的解释往往自相矛盾,让人们无所适从,下面举例一二。 2008 年 6 月 3 日上弦位相之前,网上流传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日期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并提醒6月初两个强天文潮汐值得关注。对此,天文专家表示,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汶川地震与天文因素有关,公众千万不要被此类信息所误导。 天文学家介绍,当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的角距恰好等于90度,人们看到的月球恰好是半边明月,此时,即为月球的上弦或下弦时刻,上弦时刻一般出现在农历初七前后,下弦时刻则在农历二十二前后。 网上流传的这条信息称:汶川大地震日期恰好发生在上弦(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上弦时刻出现在中午11时47分。上弦这天,有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对地球施加影响,这种引潮力可能会对地球地壳某些板块产生特殊的或共振的作用。信息还说,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大地震也总是出现在上、下弦时刻。 天文专家指出,月球的运动与地球上的江、海潮汐有关,特别是月球上、下弦前后或满月前后,江、海潮汐都比较强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农历四月初八,当天恰为月球上弦时刻,但这并不能得出两者有关联的结论。 以近20年世界上影响大的16次大地震为例,其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5次,而发生在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震却有8次之多;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大地震也有3次,包括1999年我国台湾921大地震(日期是农历十二)。因此,无法说明大地震与月球上、下弦时刻有关 。 有评论指出,在 16 次大地震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5次,发生在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震有8次之多。上、下弦前后是潮汐极小值,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是潮汐的极大值。 16 次大地震有 13 次与潮汐的极值有关,这恰恰说明地震与潮汐变化有关。提出的反面证据却证明了正面的结论,这可以也叫做反证法吧【 2 】。 2009 年 7 月 22 日日全食之前,为了解释日食与地震无必然联系,权威专家又给出新的证据:针对互联网上关于日全食会引发地震灾害的说法,权威专家21日指出,日全食与地震没有必然关联。 权威专家从两个角度解释了日全食与地震没有必然关联性。他说,从统计数据看,日全食与地震没有因果关系。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870多次(含台湾地区),日全食共计出现过8次。他说,这8次日全食前后15天之内,都没有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 同时从力学角度说明了日全食与地震并无必然联系。7月22日是天文大潮点,有人担心日食时,日月对地球的引潮力增加导致引发地震。对此,权威专家说,这一顾虑没有必要。只有在某些特殊时点,某一区域处于较高地壳应力状态,已达到临界点,并且引潮力加载适合时才有可能出现运动。 没有任何统计数据表明,大潮点(即日月大潮:朔日和望日)会导致地震。网上很多人将汶川地震与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联系起来,事实上,汶川地震主震及80%以上的5.4级以上强余震都发生在小潮点(即上弦和下弦)【 3 】。 明眼人毫不费力就可以看到,两个权威专家的统计结果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能同时都正确。如果权威专家之间都没讨论明白,如何让公众相信你?如果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发生上弦位相时用权威甲的观点辟谣,发生日食时用权威乙的观点辟谣,长此以往,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就毫无科学和信用可言。 7 月 22 日上午京城如期出现日偏食景观,但下午突发雷电暴雨,不少市民怀疑这与日偏食有关。对此,市气象台专家表示,雷雨天气早于几天前就已经预测到,并非日偏食出现所致。日偏食与降雨无直接关系。记者看到,昨天下午京城上空一直很阴沉,市气象台于 15 时 25 分还紧急发布了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17 时左右,北京的雨水如约而至。虽然降雨持续时间较短,但雨势很大很密。据市气象台报告,截至昨日 18 时,北京全市普降阵雨,其中,延庆、怀柔不少地方一小时雨量超过了 20 毫米,甚至达 30 多毫米。 17 时 -18 时,北京朝阳区降雨量达 39.2 毫米。上述地区都达到了短时暴雨的标准。针对市民的疑问,气象部门专家表示,即使没有日偏食,昨天的降雨也在所难免,这属于正常气象【 4 】。 雷雨天气早于几天前就已经预测到,并非日偏食出现所致。日偏食与降雨无直接关系。 这一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因为 2009 年 7 月 22 日的日全食早在 20 年前就预测到,早于雷雨天气的预测,不能排除日食激发的因素。大气潮影响天气的研究刚刚起步【 5 】,忽视其影响不是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蔡玉高,周润健。天文学家 : 没有证据显示汶川地震与天文因素有关。日期: 2008-06-01 来源:新华网。 http://www.jjxww.com/show.aspx?id=104217amp;cid=12 2. 杨学祥 . 反证法:没有证据显示汶川地震与天文因素有关?发表于 2008-6-1 15:35:3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425 3. 杨学祥。日全食与地震没有必然关联和潮汐激发地震。发表于 2009-7-22 6:06:2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4881 4. 夏命群。日偏食后突降暴雨与日食无关。 2009-07-23 来源:京华时报。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09-07/23/content_445282.htm 5. 杨学祥 . 大气潮、海洋潮、固体潮和地震 . 发表于 2009-7-21 6:11: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4677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576 次阅读|2 个评论
极端天气频发 让人感觉反常(转载)
杨学祥 2009-7-21 12:20
极端天气频发 让人感觉反常 2009-07-21 09:24 作者: 任荃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民网 google_ad_client = "pub-6466838669040492"; google_ad_slot = "0399813122"; google_ad_width = 628; google_ad_height = 15; 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首席记者任荃)一边是持续高温,一边是暴雨成灾,虽说今年夏天才过了一小半,但国内频发的极端天气已不免让人感觉反常。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现象,通常每3至7年发生一次,与之相连的常常是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事件。   本报讯 (首席记者任荃)一边是持续高温,一边是暴雨成灾,虽说今年夏天才过了一小半,但国内频发的极端天气已不免让人感觉反常。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初现端倪。不过,气象部门尚不能确定,看不懂的天气是否由这个西班牙男孩引发。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现象,通常每3至7年发生一次,与之相连的常常是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事件。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表明,今年6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异常偏暖,中心最热区域偏暖超过1℃。与此同时,近期热带大气出现了与海温异常相互匹配的调整。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丽娟表示,按照海温大范围偏暖0.5℃以上、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这一标准判断,目前只能说全球刚刚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能否构成一次完整事件,则要看此后半年的走向。   在气候预测领域,厄尔尼诺是全球公认的最强的年际气候异常信号之一。种种迹象表明,令人生畏的厄尔尼诺又一次探出了脑袋。本月9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宣布,卫星数据证实,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目前正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孕育。报告称,这一现象将在今后几个月继续发展,预计今年冬天正式成形,并将持续到明年年初,其强度存在进一步加大的可能。   一般而言,受厄尔尼诺影响最直接的是环太平洋热带地区。对于我国,其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的发生可能造成我国冬季偏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等。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正在密切监测厄尔尼诺的最新走向。专家强调,气候异常的成因错综复杂,我国的气候模式同时受到大气环流、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厄尔尼诺并非唯一影响因子。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厄尔尼诺发生在2006-2007年,影响较为温和。而1997-1998年发生的那次厄尔尼诺则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美元。 (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7/21/2267469.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今年上半年极端天气多(转载)
杨学祥 2009-7-6 10:40
武汉:今年上半年极端天气多 2009-07-05 17:47:05 来源: 新华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武汉7月5日电(记者黎昌政、沈翀)今年以来,武汉频频出现极端天气,天气指标创多项纪录:1月到2月初炎热如夏,3月雨雪纷飞,4月倒春寒,6月遭遇高温和大暴雨,均为多年以来罕见。 据武汉中心气象台统计,今年上半年的异常天气有: 1月冬旱:当月武汉较常年同期偏高0.8℃,降雨量比常年偏少近六成,为58年来最少。2月连阴雨,气温高:2月平均气温21.6℃,创1907年武汉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纪录;2月15日开始长达18天的连阴雨,创1880年以来同期最长记录。 3月飞雪:从3月2日凌晨开始,雨、雨夹雪、冰粒、雪轮番降下,为近年来少见。4月倒春寒:4月1日至4日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入春近1个月出现倒春寒。 5月下旬持续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8℃,为近20年出现最晚的五月寒,使入夏推迟26天,为1985年来入夏最晚。6月高温日达10天,最高温达37.3℃,而且还出现1998年以来最大梅雨,6月29日8时至30日8时,武汉降雨达到147.7毫米,是1982年以来6月最大的日降雨量。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周月华分析,上半年天气异常,一是由于大气环流和海温急剧调整,海温正从拉尼娜现象向厄尔尼诺现象转变,由冷急剧变暖,冷空气异常活跃。二是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气候变暖会使某个地方温度偏高或发生干旱,它必然会通过强降水或降温来平衡。 (本文来源:新华网 ) http://news.163.com/09/0705/17/5DFPB4KS000120GU.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端天气威胁仍存 强潮汐激发冷空气活动
杨学祥 2008-12-23 09:16
据中央气象台昨日发布的消息,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二次寒潮即将离开,但是 12 月连续两次寒潮来袭不免让人心生疑问:冰灾会否重来?   中央气象台的气象专家介绍说,此次寒潮虽然影响范围不及前一次寒潮,但爆发迅猛,南下速度快,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暴雪和扬沙天气,其中山西中部气温最大降幅有 16 ℃。   事实上,今年秋季,我国部分地区就出现了一些气候异常现象, 10 月下旬到 11 月上旬南方大部地区出现连续降水过程,西藏、四川等 8 省(区、市)的区域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 2 倍,为 1951 年以来最大值。   虽然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日前预测说, 2009 年可能不会发生导致极端气候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但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仍提示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强降水、冰雹、暴雪、寒流、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其中极端暴风雪和冷冻灾害引发的风险也日益加大,且呈现阶段性、区域性和致灾因素复杂性的特点。   中国电科院总工程师杨建平对记者表示:对是否可能出现冰灾进行讨论,目前谁也不敢乐观。同去年相仿,今年气候很典型的特点就是 10~11 月南方频繁下雨,而去年冰雪灾害前夕也是这些地方出现了大面积降雨,所以冬季气候会向哪个方面发展,还需通过相关的专业部门做一些远期的分析。   而上述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表示,今年冬季我国局部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可能性仍存在,各部门应当把预防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作为冬季工作的重点【 1 】。 强潮汐可激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果台风、暴雨、暴雪、地震、火山和冷空气活动发生在强潮汐时期,将激发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2008 年岁初年尾的中国和美国暴雪冻灾就是实例 。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8 年 12 月为其中第三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8 年 12 月 6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126 度, 6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8 年 12 月 13 日月亮近地潮,同时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2243 度,三者迭加,形成本月和本季度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8 年 12 月 1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07 度,当日为下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D : 2008 年 12 月 26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2592 度, 27 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为本月次强潮汐,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集中叠加,潮汐强度变化相对较大,激发灾害发生的几率增高 。 2008 年 11 月 29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日减少, 2008 年 12 月 6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126 度, 6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极地冷空气将向赤道运动,形成赤道潮汐高潮。本月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虽然不是主要因素(在下月是),但对冷空气的影响也很强烈,低温冷害还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 。 参考文献 1. 汪时锋。极端天气威胁仍存 铁路电力严防。 2008 年 12 月 23 日 02:43 第一财经日报。 http://finance.jrj.com.cn/2008/12/2302433141974.shtml 2. 美国北部受暴风雪袭击: 12 月 13 日潮汐预警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8-12-14 19:01:4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13 3. 杨学祥 . 2008 年 12 月强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1-17 11:03:0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100 4. 杨学祥 . 未来三天强冷空气将影响中国大部 . 发表于 2008-12-2 15:46:4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435 5. 杨学祥 . 全国大部将现大风和强降温天气:关注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2-3 15:35: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589 6. 杨学祥 . 强潮汐激发冷空气活动的证据 . 发表于 2008-12-4 6:44:1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670 7. 杨学祥 . 关注全球冷空气活动: 13 日潮汐组合 B. 发表于 2008-12-13 4:47:0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904 8. 杨学祥 . 2009 年 1 月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2-15 4:3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9. 杨学祥 . 欧美暴雪新闻:美国、法国和西班牙暴雪 . 发表于 2008-12-17 4:15: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434 10. 杨学祥 . 19 日潮汐预警:我国将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 . 发表于 2008-12-16 8:49: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29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