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小结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小结

相关日志

闲庭信步话小结
热度 1 zywsict 2020-1-6 07:41
随着课程的结束,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也接近尾声。这学期只上了一门课程《高等代数》,虽然上了 2019 级三个班级的课,每周三节课,教学工作量也不算少;但还是觉得这学期算是这么多年来最轻松的。因为只上了一门课程且这课是第二次上,与第一次相比备课的时间减少了很多。 这学期和学生相处还算愉快,平平淡淡,至少没有像上学期那样,被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当面骂过,所以越发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才是最好的归宿。如果过得波涛汹涌,怕小心脏受不了。 这学期的教学风格和上学期基本保持一致,依然“实行不放水”的教学,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依然实行加减分制度,管理好课堂纪律,严禁学生玩手机,在师生相互努力下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玩手机,更没有学生迟到、旷课。 相比上学期,这学期的教学还是做了些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加课前提问环节 。上学期不少学生在课程感想里提到这个问题,说一周一次课程,讲授的知识点过多,很容易遗忘,不助于接受新的知识。所以在每次讲授新知识之前,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督促学生学习。 第二,随机点名。 现在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比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前凭意愿抽点,但总觉得不够公平,所以开发了一个随机点名的小应用,现场点名,这个基本杜绝了人为因素。采用随机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学生更能接受一些,毕竟中奖概率是相同的。 第三,中奖特权。 被抽中的同学如果回答不上问题,有特权指定其他同学帮助回答问题,共同承担风险,但一学期下来没有一个同学使用这个特权,所以形同虚设,下次得再改进一下。 第四,强调独立思考。 这学期会时不时通过真实案例和习题的方式,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学生,这给课堂增加了新的内容,新活力,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相对少了一些;其二,学生的主动性差了一些,没有很好的配合。 总之,这学期在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体效果还算满意,和学生相处也比较愉快,今后在独立思考这一块还得花点心思。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个人分类: 科学网置顶博文|6055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9年小结(真傻)
热度 5 zlyang 2020-1-2 16:49
2019年小结(真傻) 素材来自:End Times (Jill Greenberg) http://kopeikingallery.com/exhibitions/view/end-times (1)依旧: 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睡觉。长期极度过劳。 因为极度过劳,所以工作效率明显下降;进一步缺少时间……。恶性循环 。 (2)身患50多种疾病。从头到脚,没有一处舒服。 眼泪为霜,独怆然而涕下,宛在水中沚。 (3)大多数事情请看《《科学网》博克第 12 年开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9120.html 主要感觉:白头发突然增加了很多,皱纹加了不少。 今年的心是碎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正经的事情: (1)2019-12-30, 为了我的国(2019献计:低风速风机叶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2051.html 大约2015年夏天开始思考风力发电机的“功率曲线”问题。提出了用“刚体定轴转动定律”来研究的思路。感谢张玺同学!他的硕士学位论文里有这方面的内容。 (求证)该思路是不是国际范围的风电领域“0-1”原始创新? 被拒稿N次,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期刊发表。 今年(2019)夏天,将该原理应用到风机的改进。发现了我国拟大力发展的“低风速风机”设计的基本注意事项:降低机械转动惯量!! 回想起来,一阵阵的荒唐感:4年,整整四年的专心致志,才做出这个发现。人类扇扇子几百年、几千年了,都是轻便的大蒲扇。只有“铁扇公主”才用“铁扇子”啊。又是一阵阵的荒唐感。 (2)提出了 猜想“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假如是真的,则是对美国人的真正重要贡献。 不知道美国政府是否该俺发奖?奖金1000万美元就行了。美国人赚大发了。发俺1000亿美元也不算多吧?美国2018年的GDP总量为20.51万亿美元。俺只要0.49%啊!要知道,洛克菲勒的资金占美国GDP的1.5%! 客观地说,科技“同行评议”不是引发美国《大停滞》的全部原因,但有极有可能是其核心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希望明年有时间再分析一下。 俺的这项“重要发现”,假如是真的话,是否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3) 促进了人类科技“同行评议”的改革? 感谢我国那位真正的大专家的论述!说心里话,天生胆小如鼠的俺,哪里敢提出这样的建议!主要是学了这位真正大专家的论述! 感谢近年西方学者们的实证研究!感谢科学网博主***等老师们的关心! 1957:“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 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我们历史上也有过许多这样的事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 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 1962:“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 1964:“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4) 呼吁“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的研制。 希望能有点用。 (5)其它重要事情? 一时想不起来了。 感谢您的指教! 相关链接: 2019-12-07,《科学网》博克第 12 年开始!(俺在科学网开始第12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9120.html 2019-01-03,2018年小结(真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5092.html 2017-12-31,祝《科学网》大家庭 2018 新年快乐!以及真傻 2017年小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92320.html 2016-12-31,祝《科学网》大家庭 2017 新年快乐!以及真傻 2016 年小结与心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24475.html 2015-12-31,2015年小结(初稿,修改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7081.html 2018-12-02,《科学网》博克第 11 年开始!(俺在科学网开始第11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9460.html 2017-11-29,《科学网》博克第 10 年开始!(俺在科学网开始第10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87411.html 2016-11-30,《科学网》博克第 9 年开始!(俺在科学网开始第9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17602.html 2015-11-29,《科学网》博克第8年开始!(俺在科学网开始第8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9715.html 2015-07-04,廿一世纪 15 年,时间浪费超过 10 年(可怜人生的小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02799.html 2012-12-31,2013新年快乐!2012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48195.html 2012-12-01,转眼间,来科学网4年了(小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38096.html 正经的事情: 2019-12-30,为了我的国(2019献计:低风速风机叶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2051.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2019-08-04, “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简称“半场”集成电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2378.html 《科学网博克第 12 年开始!(俺在科学网开始第12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9120.html 里有一些总结。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
2990 次阅读|13 个评论
2018年小结(真傻)
热度 5 zlyang 2019-1-3 12:41
2018年小结(真傻) “被”没有时间,所以今天才写2018年小结。 (1)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睡觉。长期极度过劳。 因为极度过劳,所以工作效率明显下降;进一步缺少时间……。恶性循环 。 (2)身患30多种疾病。从头到脚,没有一处舒服。皱纹萋萋,白发苍苍!! 眼泪为霜,独怆然而涕下,宛在水中沚。 (3)在冬日的灿烂阳光下,思考了一个哲学问题: 天津,离北京到底有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2655.html (4)2019元旦献词:不要自毁长城,不要自取灭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4738.html (5) 以 SCI 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已经丧失了我国科研的自主性,成为了 殖民地 、半殖民地型的 科研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3356.html (6)随想:5篇代表作的评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939.html 被善良的LIULI教授推荐投稿,已被录用。 (7)********,不让说。 (8)美国人要发展俺的“互容传输信号”的预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94611.html (9)吴炳卫同学获得“天津大学2018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28696.html (10)论文《基于季风和大气压分布的我国风电功率预测研究》发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28808.html (11)静悄悄地公布了一个新的数据“相关性”计算指标:数学上很丑,但实际应用却比较放心。正在构思有没有其它的新的“相关性”定量计算指标。应该还有吧? (12)好像找到了风力发电机“风速-功率”曲线的“精确”关系。这需要保密啊! (13)博客总排行:34! (1?)其它?想不起来了。请您补充。早就“被”累傻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真傻泪?泪眼望上天,绿意真盎然。 泪水遮不住,傻拍充怡然。淡云竟遮日,阳光作罢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10306.html 2018-04-22,《绿盎然:卡片机傻拍2018(41)》 《科学网博克第 11 年开始!(俺在科学网开始第11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9460.html 里有一些总结。 相关链接: 2018-12-02,《科学网》博克第 11 年开始!(俺在科学网开始第11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9460.html 2017-12-31,祝《科学网》大家庭 2018 新年快乐!以及真傻 2017年小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92320.html 2018-01-01,2018元旦献词:科技教育评价,瞎评不如不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92529.html 2017-01-01,2017元旦献词:人类已经进入自我毁灭的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24662.html 2017-11-29,《科学网》博克第 10 年开始!(俺在科学网开始第10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87411.html 2016-12-31,祝《科学网》大家庭2017新年快乐!以及真傻2016年小结与心愿(初稿,修改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24475.html 2015-12-31,2015年小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7081.html 2015-07-04,廿一世纪 15 年,时间浪费超过 10 年(可怜人生的小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02799.html 2014-12-31,祝科学网大家庭 2015 年元旦快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55403.html 2013-12-31,祝大家 2014 新年快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54590.html 2012-12-31,2013新年快乐!2012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48195.html 2010-12-30,真傻祝大家2011新年快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9910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记录|3838 次阅读|17 个评论
《混沌与非线性思维》第13轮结束
热度 1 Mech 2016-11-23 09:53
考卷看完,还没有上交。因此实际上已经结束,虽然还没有正式结束。这轮课教学时间比较紧。放假停了次课,到南京开会请人代了次课。 从第 12 开始的考试“新政”起作用了。这一轮有近 20% 的人不及格。那些没有理解本门课程表面上低标准、实际上严要求的学生,或许不负责任地误导了学弟学妹。虽然认真参与很容易拿到个体面的分数,但只是想混个及格其实也不容易。 第 12 轮时我已经注意到,用板书宣布分组规则时,有些学生在拍照,这些照片很可能被后届学生所用。这次我口头宣布了分组规则,结果有些学生还是用 12 轮时的分组规则。对于答错题的学生,如果总结中没有强调每次来听课,我基本上还是照顾一下。但如果自称每次听课,还不知道分组的,我就给不及格了。 如果误伤了真正听课的学生,我也没有办法了。在课堂上出现本身并不是目的,重要的参与课程的学习。如果真有对内容感兴趣到忘记了分组这种琐事的学生,他们应该也学到了知识、享受了过程。就算最后没有及格,也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下一轮课,更明确地宣布评分标准,更严格地按标准打分。希望不及格率上升、选课人数下降,但选课的学生都认真参与,并对教学内容能产生某种兴趣。严格打分是为了以后不打分。如果都是真正感兴趣的学生选课,分数本来也是无所谓的。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479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5年小结(初稿,修改中)
热度 8 zlyang 2015-12-31 11:30
2015 年 小结 (初稿,修改中) 2015年即将过去,2016年马上来临。 预祝科学网大家庭2016新年快乐! 真傻 的2015小结: (1)发表了一篇具 有可能被“ 宫成圆石 / 冤士 ”( 功成元始 ?不是 工程院士 )水平的学术论文《基于季风特性改进风电功率预测的研究展望 Research prospects of improvement in wind power forecasting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monsoons 》!在期刊《智能电 网》 (2015年1月,3(1): 1~ 7)。该文有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 以时空穿越的高科技方 式,执行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5年11月4日 公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 。 率先将这个“利用季风来改进风电功率预测的精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代表了其中一个发展方向”,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 此文的成 功发表,是俺在实现上岗“太监”岗位的奋斗路上,又一里程碑! (2)当选《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优秀审稿专家, 编委? (3)发 现“ 熵entropy ”其实是很傻的。例如:不能区分分别为“高斯白噪声”、“条纹”的两幅数字 图片。 (4)Zenas公理:Top Journals do not publish Top Resul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顶级期刊不发表顶级的科技结果)。 该公理被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家 Kyle Siler 等初步量化证实!他们的论 文“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居然发 表在 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还真没中国人公开站出来支持我 (当需要国人肯定的时候,国人就沉默了。)。后来有人在Science 为“同行评议”翻案。俺对 这个依据13万份基金评审意见得出结论十分怀疑。难道普朗克定理、中国定理等,真的成为历史了? (5)科学网博客200万点击量(2015-09-01),进入前100名(2015-09-03进入第100名,目前是第88名)。 (6) 首 创“灵动派”摄影。贴出灵动 派照片20余张。 自从2012-08-02上午买了单反Cannon 550D,2013-09-26上午买了新镜头和佳能 SX 170 IS 以来,已经按下快门约4万次(550D 2万次 + SX170IS 2万次)。不知道俺的摄影是否入门? (7)初步 肯定“ 平行导线间的磁力,与电流方向有关 ”。 ( 8)发 现 “活体超声显微成像技术”可能用来研究人体的郁结。 (9)首次 发现“高温可控热核裂变的新原理”,其可控性、安全性有显著 的提高。 (10) 追求灾难,乃是人的天性! 是俺的科学网博主名言。 其实,2015年是俺渴望“被毁灭”的一年,渴望自杀的一年。 由于没有得到上帝先生的明确指示,不敢贸然自杀:半死不活,更惨。 Too young, too simple, too naive 的想法,是左倾幼稚病,要不得。 其它感谢您的补充! 相关链接: 杨正瓴,冯勇,熊定方,杨钊,张玺,张军.基于季风特性改进风电功率预测的研究展望(Research prospects of improvement in wind power forecasting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monsoons) .智能电网(Smart Grid),2015,3(1):1-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NDW201501001.htm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ndw201501001 2015-05-12,真傻当选《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优秀审稿专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89545.html 2015-01-02,没人看俺的博客?Zenas公理被外国人初步实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55836.html 2015-12-28,灵动的线条:卡片机傻拍2015(10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6506.html 2015-09-03,科学网 博客“博客总排行”第 100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8218.html 2015-09-06,rainsnow 老师:我的担忧并没有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8874.html 2015-11-27,活体超声显微成像技术:阿是穴、病灶在对应穴位形成的淤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9118.html 2015-08-20,高温可控热核裂变的新原理(尖端高科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4395.html 孙学军,2015-04-24,同行评议公平性的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84827.html 孙学军,2015-11-26,《自然》:活体超声显微成像技术突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38856.html Siler Kyle, Lee Kirby, Bero Lisa.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01-13,112( 2): 360-365.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Danielle Li, Leila Agha. Big names or big ideas: Do peer-review panels select the best science proposals? . Science, 24 April 2015, 348(6233): 434-438.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3/434.abstract Errico Claudia, Pierre Juliette, Pezet Sophie, Desailly Yann, Lenkei Zsolt, Couture Olivier, Tanter Mickael. Ultrafast ultrasoun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for deep super-resolution vascular imaging . Nature, 2015-Nov-26, 527(7579): 499-502.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7/n7579/full/nature16066.html 许培扬,2015-11-26,征集科学网博主名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38766.html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5063 次阅读|26 个评论
怠慢了几天,重装上路
fxl91 2015-2-5 11:29
周六(一月31)去莲花山冰雪欢乐谷happy去啦,然后回沈阳,周日回家啦,周二回到学校,,,准备在春节前搞出点名堂来。。。。 lhy师兄太给力,他要我负责学习怎么计算,数据不用我担心,他都会算出来。 还是那句话,没人有义务帮你,要自己努力才会有别人的尊重。要珍惜他人的帮助,踏实学习。 眼下准备把pwscf学会,算声子,算超导。 还有非共度,HSE。 通过BeS这个体系,我至少能学会这么多。 今天周四啦,这周还有四天,我的计划就是整理我的电脑 和师兄的讨论,(QQ,SKYPE) 我的笔记 学习资料 我计算的数据(2D-half metal、MoH、BeS、others) 自从上次组会(1月17)以来 ,就没学习英语 。。。。 不行啊,雅思必须得牛逼才行,6.5基础分,7分才有资格申请剑桥,加油,晓蕾! 还想出去开会么???? 专业英语!!!专业词的发音!!!!!!!
个人分类: 生活篇|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第10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小结(初稿)
热度 6 Fangjinqin 2014-4-23 10:06
《2014年第10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 小结初稿 方锦清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第10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学术组织者 ) 2014 、4、22 一.论坛概况 今年我国迎来了《2014年第十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学术庆典,论坛召开时间:2014年4月9-11日,地点: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基础园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一层报告大厅1-105),现在已圆满落下帷幕。本届论坛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承办,并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8家单位共同协办。我们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第十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的主题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目标是“共聚智慧、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再铸辉煌”。论坛学术交流的主要宗旨和内容概括如下: 总结和检阅了我国网络科学十多年来富有特色的重要科研成果和成就。这些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承认、具有某些突出的创新性的的优秀论文、获奖项目和实验成果等。 特邀从事网络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两院院士和著名专家学者就上述成果作主题演讲报告。 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增强信心,面对挑战,共聚智慧,团结合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再铸辉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 组织青年主题论坛,并表彰我国网络科学领域的青年英才,鼓舞斗志、激励后人,意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实际参加本次论坛约80多家国内外单位,总人数大约300人、以李幼平、李德毅和欧阳 颀 等 两院 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和高校师生 莅临 论坛,含大会特邀报告(40分以上)14个,含一般大会报告(不超35分)10个,青年论坛主题报告20人,其他相关论坛报告6人,共计50个报告,堪称历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之冠. 今年论坛的圆满结束表明:我国网络科学及其应用已经与国际同步进展,成果丰硕,人才辈出,从2004年论坛以来,已经走出一大批青年高级人才,根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40多年轻学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了骨干和生力军作用,推动了我国网络科学健康稳定向前不断发展,第十届中国网络科学不愧为我国网络科学及其应用的又一次空前学术交流盛会, 从论坛开幕式集体合影(图1) 便一目了然。 图1第十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开幕式集体合影 论 坛会场一角 2014 网络科学论坛的特色 我们一直秉承创办独具特色的中国网络科学论坛,概括为24个字:“ 青年主力,专家引领 ; 专题为主,突出创新 ; 双百方针,开拓进取 。”为此,本届组织安排了: 大会邀请报告4场(28个),青年论坛专题大会报告3场(19个),社交网络专题报告2场(9个),网络科学相关课题报告(1场,6个)以及网络知识有奖竞赛1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论坛各个专题突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2. 大会特邀报告,引领论坛主题。 3. 青年论坛专题报告,突出主自创新。 4. 网络知识竞赛,推动网络知识普及。 三 . 本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报告的若干创新性和亮点 本届网络科学检阅和总结了我国网络科学及其应用的主要成果,主要创新性简要介绍如下。 3.1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小世界网络。 为了实现 “ 三网融合 ” 的 中国网络梦,以李幼平院士为首的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咨询小组提出由无线移动网实施D3的超小世界网络。发现:引入 “ 内容自寻读者 ” 的主动服务机制后,进一步提出由无线移动网实施 D3的超小世界网络,这样达到“无限网页借《有限话题》与无限网民无缝对接”。这个创新科研成果将为我国政府实现营造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的泛在广播、用好管好互联网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小世界网络,应用前景看好。 3.2 提出 极具创新的合成生物网络工程 北京大学 中科院院士欧阳颀提出 合成生物网络工程 , 作了主题报告:“ Biological Network Engineering in Synthetic Biology ”。 这是一个网络工程、非线性科学与生物物理交叉的崭新方向,在 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具有应用潜力。 另外, 上海交通大学敖平教授提出:癌症动力学新理论方法( New approachto cancer dynamics based on endogenous network perspective )。 3.3 探索 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计算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以“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计算”为主题进行主题演讲。他认为:大数据时代小世界网络与认知计算的实践,正在倒逼认知科学前行,包括两个切入点:文字、文明和传承以及人类认知度社会属性。自动驾驶汽车已经诞生,并多次成功上路测试,未来人机交互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至少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特定情境下的认知可以局部的形式化。大数据时代的认知科学与复杂网络之间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3.4 关注 复杂网络的控制性与能观性 复杂网络的可控性与能控性已经成为近年国内外网络科学的研究热点。 陈关荣、 汪秉宏、 李翔 和 王文旭等教授就这个课题进行了系统 综述,并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新进展。Albert-Laszlo Barabasi pointed out in 2010:“I am a scientist,which means that I believe that mostnatural phenomena can be understood, quantified, predicted, and eventuallycontrolled. No one would find any of these goals questionable. ”由此可见,定量理解、预测和控制复杂网络是一个网络科学家的使命!这为今后这个挑战性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3.5 重视 社会网络的研究 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国内外一大研究热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次论坛涉及多方面社会网络课题 , 例如 : 在线社会网络的基础理论和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在线社会关系网络的分析与挖掘,开源社区中开发者社会网络,国内外交通运输网络,复杂系统协同决策的匹配方法 ,网络可视化技术与空间数据挖掘, 如何整合网上与网下研究,人类行为动力学和群体移动的预测,全球海运网络的演化结构,基于对称二值矩阵分解模型的网络社团结构探测算法, 社交网络主体的价值观发现与挖掘 , Time correlations of temporal network based on Twitter,Non-arkovian Character in human mobility: online and offline 等等 。 3.6 推进网络科学跨学科探索 网络科学跨学科探索,课题多样,内容丰富,国内进展喜人。例如,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挥与协同机理,大数据与位置服务网络,复杂网络的爆炸同步,对复杂网络同步的深层次再认识 , 超网络模型的理论探索及其严格性问题,从动态信息理论到物理学规律的信息表述,流行病传播动力学,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Non-MarkovianProcess in opinion dynamics ,The effect of interdependence on thepercolation of interdependent networks ,infinity synchronization of coupled partial differential systems, 等。 此外,结合网络科学相关报告,有些人还畅谈了个人的研究经历、体会和启迪,例如:《连接:我的网络漫步》;《杂评巴拉巴西的两部佳作及对若干问题的沉思》; 青年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在 青年论坛上专题讨论了若干感兴趣的问题。 四、网络论坛贡献奖与青年论坛希望奖 为了表彰我国网络科学工作者取得的成绩和贡献,纪念和推动我国网络科学论坛今后进一步深入发展。本届组委会设立了两项奖项: 网络论坛贡献奖与青年论坛希望奖。经过推荐和评选结果如下。 网络论坛贡献奖 获奖者(16名)是: 李幼平院士,欧阳颀院士,李德毅院士, 陈关荣讲座教授, 胡晓峰教授,易东云教授,陆君安教授, 汪秉宏教授,邢修三教授, 汪小帆教授,敖 平教授、 李 翔教授,吕金虎研究员,刘宗华教授,沈 浩教授,李伟钢副教授。他们的风采请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784832.html 青年论坛希望奖获得者是: 王文旭,吕琳媛(女),刘建国,许新建,池丽平(女),刘 慧(女), 蔡世民,沈华伟。 上述两个奖项引起了论坛内外的强烈反响,必然产生正能量。 论坛青年希望奖获得者合影 五、对于论坛的简要评述 与 会者普遍反映:第十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例如, 巴西利大学华人教授李伟钢表示:“十分感谢友好款待, 再次祝贺本次论坛成功 。 这是与方老师及组委各位同仁的精心安排和认真奉献分不开的。 ” 更详细评论请看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 blog-652078-787619.html 从美国回国的 上海交 通大学2008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敖平来函评论:“A few words on the meeting.My feeling is that it is a great success(论坛取得了巨大成功). The most pleasant one is that there were so many young people(如此多的年轻人作大会报告). From my own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new angle discussed by Chen Guanrong on control of networks should have great implications(网络控制具有重大的意义).Many points in his talk have been raised in my own research, too, though not in the same manner as his. My feeling is that new methodologies and theories will appear in the future. And, hopefully some kind of unifying framework will emerge, too.” (我认为,未来将出现新的方法和理论,并将有希望产生新型的统一理论框架)。 网络知识竞赛获奖者合影 本届论坛生动活泼的网络知识有奖竞赛,给年轻人带来了轻松和快乐,但是整个论坛日程爆满,三天内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使人有点过于紧张。今后值得注意和改进。 另外,由于场地限制,没有能够满足许多希望参加论坛的朋友们,请于谅解。
个人分类: 科学论坛|545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全球3年度地震预测0419卡片的2年小结
热度 1 seisman 2014-3-23 22:18
全球 3 年度地震预测 0419 卡片的 2 年小结 陈立军 作者根据自己所独创的一套地震地热说和地震柱的概念,利用 USGS 网站的 ANSS 地震目录以及 http://www.volcano.si.edu/ 网页的全球火山资料,提出了一套地震预测和火山预测的方法,并于 2012 年 4 月 19 日 向地震部门提交了一份 3 年期的全球壳内强震(震源深度小于 40km )与火山活动的预测卡片,简称 0419 卡。 鉴于该卡片用于预测的资料长度有限,预测未来 3 年似乎时间跨度太大,加上近期内全球的强震与火山活动并不很活跃,因而提前进行阶段小结,以便于总结经验,重新整理资料,及时调整今后一年内活动状态的预测。 0419 卡包括两个附件,一个是关于个地震柱活动强度的预测,一个是关于活动地点的预测。活动地点的预测图见图 1 ,活动地点的说明见图 2 。图 1 中的每一个虚线圆圈均有分图提供预测依据。此图的真实性可向有关地震部门质询。 图1 活动地点的预测 图2 活动地点预测的说明 自 2012 年 4 月 19 日 至今已 23 个月,期间内所发生的壳内强震与火山喷发状况分别如图 3 和图 4 所示。图 3 的强震资料以 ANSS 地震目录为准。图 4 的火山资料由网页收集,可能不太完备。 图3 全球23个月内的强震活动 由图 3 可见, 23 个月来,全球 6.5 级以上的壳内强震大多发生在预测区内或者附近,只有北美洲和南桑威奇例外。虚报区也很少,只有鄂霍茨克地震柱和台湾及琉球地震柱例外,况且鄂霍茨克地震柱还有强烈的火山活动。 图4 全球23个月内的火山活动 由图 4 可见, 23 个月内的火山活动也大都落在预测区内或者附近,只有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和印度尼西亚的锡纳朋火山例外。 总体判断, 0419 卡片对全球 24 个地震柱在 23 个月内的活动强度预测是正确的。有一些出入难免,毕竟是对全球的大尺度预测。 对于上述预测结果,作者不免引以为荣。自我鼓励吧。 冬眠醒来,该做事了。 这是马年的第一篇,希望有人喜欢。 谢谢喜欢的人们! 2014.3.23 初稿
362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写博三年小结
热度 1 outcrop 2013-7-9 09:01
过去一年的博文,基本是科技八卦和随笔散记,很凌乱,没有成系统的博文。新增了三个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 风花雪月 科技文化游 但都没好好写多少文字。 不过相对前一年,很少议人是非,也很少参与关于具体的人的是非之争的话题;八卦的也不多;博客暂时还没变成小粪坑。 过去的一年基本管住了自己的嘴,只是基本。 但相对小丑和缠师,我的博客定位还是不够鲜明和坚定。 关于博客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暂时没特别的想法,先就这样随性所至的写写吧;可以考虑攒一点系列的、集中的话题。 延伸阅读 科学网开博2年小结 (2年小结) 纪念博客开通一周年 (1年小结) 开通科学网空间 (开博声明) ============================= 关于博主 =============================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终小结
热度 1 fanpx 2013-2-5 19:42
一转眼就年底了! 回望这一年,感慨颇多! 年初,困居黄海孤岛望眼欲穿的看潮起潮落! 年尾,有幸能在有空调办公室加班写材料! 这一年,从2月的科技奖励大会始,到年底的各种结题、年度、基金申请材料终,充满了艰辛和波折,同时多少个奔波的日夜也使我重拾做事的自信。 这一年,我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儿子降生并茁壮的成长,导师器重并委以重任,经办的大小事项大多以最好的结局收场或正顺利推进...... 这一年,我的个人问题还没有解决,仍然在体制的夹缝里漂泊,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为别人做了很多,自己收获的寥寥...... 2013年,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有些吃力,但不会放弃......
4432 次阅读|2 个评论
机电行业观察性文章小结
热度 2 outcrop 2012-9-2 15:24
我很喜欢的一些文章,昨天整理汇总了部分,可能值得 工科的朋友 看看。 都是机电行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文章,原文作者的技术能力在国内应该是业内顶尖。 机电行业新人老手都不妨看看~ 3 D当然好,但不能沦为缝鞋的工具, ‘半成品设备’和‘半成品人才’ ‘坐等’的演进过程,哈哈, ‘山寨’不可怕,怕的是最终没有进城! ‘攒书’趣闻, ‘机械行业是怎么被锤瘪了的呢’哈哈, ‘现用佛,现烧香’的人才观, ‘瓶颈’这东西挺厉害的, ‘能玩’与‘不能玩’,关乎企业文化吗? 一个50吨的物体,自空中跌落1.5米,你怎么缓冲? 一个回归的时代, 一个大型防撞器,你会怎么做? 一个机械公司的面试考题,看你知道多少? 一个没有技术英雄的时代, 一定要知道自己具体会什么, 一生你能走多远? 一说念书,天下烦,哈哈, 不为了他好,你会骂他?根本不可能, 不保密,不足以生存, 不值! 不想听你多说什么, 不是随便就可以转入技术服务业的, 不玩恶性竞争,大家要从自己作起, 不真玩! 不知道有多少家伙是希望混一辈子的? 不要依赖人家, 不认, 与你我一样的芸芸众生, 与你讲理, 与兔子玩一辈子,最终肯定还是兔子, 世界的着力点一定最终落在银子上, 世间怎么会有‘技术’这个东西? 个人实力最好和企业实力旗鼓相当,这样才舒服! 中国小企业的生死轮回,之一,序 中国小企业的生死轮回,之七,小企业整合技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中国小企业的生死轮回,之五,创业的起点,你都有什么? 中国工业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中国男人之累, 为什么一个东西贵? 为什么你不如‘菲佣?’ 为什么我们就作不了自己的那个‘链环’ 为什么有些东西在我国就行不通? 为什么玩技术都不长久? 为什么要欺骗自己? 为啥国人玩不过小鼻子? 为啥就不好好玩一个东西?这个俺不懂。 为机械而生,为设备而乐 为谁辛苦?为谁忙?从大家的忙看整个行业, 乐观,你就真心地乐!别戛然而止, 也来说说这个责任问题, 也说人是怎么慢慢失去前进动力的, 也说技术人员没有作成老板的原因 也说说这个侃与空谈 也说这个‘事成有重谢!’ 也谈为啥机械行业挣银子少的原因, 争论的多,做事的少,有趣! 人家对俺说:你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人性的证明, 人才不能成长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通道了, 人才杂感之一,旅程 人才杂感之七, 你处于过剩地带吗? 人才杂感之三,没成事儿的根源在哪里? 人才杂感之九 , 命题作文 人才杂感之二,漂泊的工程师 人才杂感之五, 首先,你应当是一个知道分子, 人才杂感之八, 阻碍了你发展的‘市井流言’ 人才杂感之六, 地域阻隔造成的差异, 人才杂感之十一, 笑谈‘资深’,你资深吗? 人才杂感之十, 谁打垮了中国的工业体系,是洋人吗? 人才杂感之四,打得过红毛,你才有出路 人才经不得折腾,大多未战而先逃,哈哈 人才经常问:哪个行业能挣钱? 人才这东西,是飘着好呢?还是落地好? 人是咋傲慢起来的呢? 人特牛,特别牛的那种,只是特穷,你以为如何? 人生有多长? 人荒时代,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3902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开博2年小结
热度 7 outcrop 2012-8-5 12:16
《 纪念博客开通一周年 》总结了开博第一年的一些东西,现在2年多了,继续回顾下在科学网第二年的博客历程。 我的第一篇博文是《 开通科学网空间 》,当时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基调: 务实、虚心、包容、积极 。回头发现这一年来,离这一目标距离更远了。如果说开博第一年以积极学习交流为主的话(比如《 近期科学网学习小结 》),那么这第二年就是以宣泄情绪和卖弄自以为是为主;没有什么成系统的学习和深入思考,浮在表面。 仔细看了下自己的博文分类才觉得恐怖,这一年来写的杂七杂八的博文最多,都归类到了【生活点滴】的个人分类,【科技八卦】也不少;其他几个稍微专业严肃的分类,就少多了。 因此,这一年的博客是随性嚣张的一年。回顾一下,才知道自己关注的都是什么,很惭愧~回头看有些博文标题自己都觉得难受,也懒得隐藏了。当然,也有一些投入了思考和探索的博文,但很零散,不成系统。 接下来需要改变下,安静点,深入点,集中点;免得自己的博客变成小粪坑。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8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周一小结
lieyingyihao 2012-7-16 08:42
暑假不知过了多久了,只知道今天又是周一,对过去的一周稍微总结一下吧。上周都干了些什么呢?应该是看了外文文献四五篇的样子,寻找写论文的要点思路。要想找一个合适的题目实在太难了,导师只是点了几个方面,个人觉得太难了,还是自己另外再找个吧,可是谈何容易呢,哎,一周就这样看论文,找问题,理思路中过去了。 新一周又开始了,要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才行。本周计划:看5篇外文文献,SW软件第二章要学完。每天进行稍微的总结。先写这些吧,还要在想论文的思路呢,哎,苦逼啊!!
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学习小结---我眼里的科研是师生的默契
热度 15 chtlovewind 2012-3-26 22:44
转眼间自己的研究生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简单的对研究生的学习做个总结,谈谈对科研的看法。 我总感觉自己的研究生期间学到的知识很匮乏。真的没有本科时候那样充实,也许这两种学习是的模式是不同的而不能相提并论。 自认为我的学校不是很差,不过细细想来研究生学习期间得到的指导真的不是很多。从自己的课题确定的那一天起,基本上所有的任务都是自己一步一步磕磕绊绊走过来的。由于自己做的是老板新申请的一个项目。所以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课题组的基础是零起点,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老板的指导也是有限的,(当然没有埋怨老师的意思,我也能从他的角度体谅他)加上自己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基础,这就使得我的研究的难度大大的提高。 于是这几年我千方百计的查文献找资料,很努力的寻找实验思路,一次次的制定实验方案,优化实验。反反复复的做实验,然而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很难,当每次自己的方案失败而无路可走的时候,却没有人能帮助我一下,那个时候真的有种孤独的感觉。而定期的需要向老板汇报自己的实验进展使我的压力越来越大,可能老师都是这样的吧,他们呢只关心结果是什么样的,却很少关注课题的真正的难度。我的感觉就在老板的眼里“给我们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完成的漂漂亮亮的,而他们就等着自己的学生什么时候给创造一个奇迹,发个CNS什么的”当然我不否认作为一个研究生需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但是我认为对于一个刚刚涉及科学研究的新人还是需要一定的指导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这个时候导师的作用显得格外的重要。我认为作为老师而言如果想要培养好一个学生一定要给予学生指导,这样在加上学生的努力才能做出所谓的奇迹。可是就我所了解现在中国的很多高校,而且还是不错的学校。很过情况都是老师自己对所做的课题都不是很深,却只知道一味的强调学生没有真正的了解课题,总嫌弃他们不努力。当然,确实有很多的学生不努力的去学习、做实验。可是我想说有一部分的学生他们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其实到这个阶段我认为老师和学生一定要共同的学习,都要努力的对待自己的课题,这样才能会有收获。学生要做到尽职尽责,老师要做到传道解惑是最佳的配合状态。可是这种师生的配合状态,就我所了解在中国的高校里真的不是很多,也可能是我想的太理想了。但是,我指的觉得要想科研真正的出成果,师生的配合是决定性的。科研绝对不是靠一方的努力就能轻而易举的实现的,更不能总期望于运气。 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真正的让我体验到了科研的辛酸,有时候感觉做一个小小的研究生都这么不容易,那些攻博的难度可想而知了。希望自己这几年没有白努力,能给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哎,科研真的很累.......
7183 次阅读|22 个评论
是时候该小结一下了……
fusciences 2012-3-2 10:54
06年上大学,一晃在北京待了也六年了,其实学地质就是个巧合,没办法,如果第一志愿上不了的话,咱想近距离看看传说中奥运会也是人之常情吧。或许吧,这就是命中注定,本科阶段上上课背背题,成绩也就没有落下;空余时间,弄弄西海固,还是觉得生活很有意义,大三了,该生产实习,稍有压力,不过抱着大家都还没找的心态,得过且过又一天…… 生产实习极其顺利,以至于天天是抱着看着别人吃菜我吃肉。“嗯,这个啊,可以这么弄这么弄,那么弄也行就是麻烦”生活好不快活,大四了,考研还是工作?其实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就没有困扰过我,当然是考研啊,大家都上我也上,买资料复习,实在无聊,要是有个机会能不考就能上那该多好。唉,还真不知道哪个大神听见了我的祷告,应验了当然也是有交换条件的,错过就错过吧,读个博士不就好了,也许这是最错误的想法。 大四暑假没有去实习,又来到西海固支教,熟悉又陌生,我真的是成长了,快到大神级明星支教队员了,爽啊…… 研一了,干了什么没干什么就是上上课……再到某些场合装装13,紧接着找了个实习,见见世面为未来做准备,这一准备傻眼了,人家问:“这个怎么回事,知道吗”哇啦哇啦说一堆,“恩,那你就弄吧”,傻了,翻书吧总算混过去了。我知道能混过去不是我水平有多高,跟做人有关?或许吧。恩学艺先做人。先做一个猪八戒,其实他也想做孙悟空、沙和尚、白龙马。不过细想想貌似也轮不到……好吧暂时就做一个猪八戒,练好本领再去当孙悟空当唐僧吧。 八戒到悟空的进化中……加油,现在的八卦炉中的虐心一定会过去的,希望也能炼个火眼晶晶……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2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袁荃教授的讨论小结
热度 28 outcrop 2012-3-1 01:39
林忠祥老师引出了袁荃教授这个话题,然后是各种热议。大致整理了下两方面的意见,放上来,也算是我的学习笔记。 支持方 由于赞同方没有出现总结性博文,我就略作整理: 1、水平足够 。喻海良老师提到:袁荃有很好的基础。在28岁以前,就在PANS,JACS等发表20来论文。按此下去,只要条件许可,在人生科研最辉煌的37岁以前,应该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成果。而这些成果归谁?显然武汉大学。 2、人才困局 。文强老师提到:像袁荃那样的履历,就算是在北大或者是清华找个副教授的职位恐怕也不难,如果武汉大学也给副教授,你说她会选择哪个学校?众所周知,从海外回来的人才选择就业高校首先就是京沪地区,其次是江浙一带的名校以及中科大,最后才轮到武大这种中西部地区名校,如果不给高一点的职称,恐怕武大连汤都喝不到。喻海良老师老师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引进人才,就绕不开这个问题。 3、好榜样 。喻海良老师老师提到:每一个学校需要有几个年轻的榜样人物。前面提到了几个比较有影响的年轻教授。卢柯,28岁成为研究员后,研究成果逐年增加,至今已经成为材料领域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几个大组之一。颜宁,29岁成了清华教授。当时也是美貌与智慧融合于一身的才女,让很多学子羡慕不已。这几年,陆续在NSC发表不少高端论文。有时候感叹,在她的组里,本科生都是Nature高手。郭磊,才引进到东北大学时,也被很多老教师不解。博士毕业就是一级副教授。但,事实证明,东大信息学院的领导的眼光还是一流的。他在IEEE系列期刊发表的成果越来越多。单博炜老师也提到了《为学术界造出一个神又能怎样?》 4、为什么不能做教授? 单博炜老师提到:教授是个职称,评的时候是看你的学历、文章、获奖这些硬东西。袁荃这位年轻漂亮的美女教授。她一没抄袭,二没造假,凭借自己的学历,论文和获奖,硬碰硬的拿到教授职称,年纪刚刚满三十。这一尊美丽的女神,凭什么就不能立起来? 5、不能因循守旧 。ablehit网友提到:我们的大学为什么不能进步?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守旧,认为年轻人不能出成果,需要论资排辈。君不见google、微软、Facebook等创始人年龄都多么的小,这才会有活力;君不见解放前西南联大的教授大部分是30左右的年轻人,过去二十多岁当教授并不是一件希罕事;大家看看牛顿27岁任卢卡斯讲座教授,麦柯斯韦24岁在苏格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任自然哲学教授,叶企孙28岁任清华大学教授,如此不胜枚举。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博士毕业后直接成为教授或者半年后就成为教授,没有现在这样评来评去的。为什么高校创造力不足了,教授太老了是一大问题,另外还有很多人守旧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没有出息。 赞同方小结 :年轻人早早成为教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为教授后变得堕落、骄傲。如果他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而被早早的提拔为教授,他只会督促自己做得越来越好,因为很多人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自己。或许,若干年后,他成了真正的大牛(喻海良博文)。 反对方 所有反对意见中,我觉得我博文29楼的匿名留言,是最深刻、最有分量的——这份留言基本总结了所有支持的理由。加上其他观点,摘录整理如下: 1、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 。方唯硕老师提到:青年人需要时间证明自己能独立地、稳定地产出,甚至登上科研的高峰。这一切都不是很短的时间里可以完成的,也就是说成长是需要过程的。对刚完成博士后的人过早和直接授予正教授,确有揠苗助长的意味。 2、袁荃教授不过是机遇好 。Dangping网友提到:承认人家有实力,不过也是由于机遇好,研究生期间和博士后都加入了一个高产的课题组。有实力,但主要还是好机遇,碰上了高产的课题组,有好的平台,好的研究基础,高水平的导师。我等只能羡慕她,也祝福她,能够自己开创一个局面,自己搭一个平台! 3、政绩导向最终伤害的是武大 。从武汉大学的当政者看,他们为了政绩(在位期间,希望搭中国人才政策的“高铁”速度去竞争靠贴标签来分账的重大项目经费)见有利可图的人就买进来。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的。他们自己底盘上,想怎样做,就怎样做。赚的是这些当政者的今天,陪的是武汉大学的未来。 4、能力不足以胜任职位 。从早上位的年轻人看,前车之鉴多不胜数。2009年中国科学院29岁正研究员因压力而跳楼身亡。他能够在很年轻上位就是靠有院士导师傍大树。但是,上位之后,高处不胜寒还是要自己去独自承担的。侥幸上位的人们最终是死是活,外人还难以说清楚的。 5、阅历不足以带好学生 。从未来即将跟着这个上位的年轻人看,新进来的学生如果跟着一个跟自己一样懵懂的导师,不知道是祸是福。面对目前中国水货混文凭的大局面,年轻人做导师也不知道是祸是福。 6、破坏学术生态链,插队行为有害。 从武汉大学校内集体长远利益和被上位年轻人挤压的所有同事们利益看,无序的偏激的插队行为,制造的内伤是难以愈合的。同事们可能会感到没有盼头而沮丧。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都被没有稳定规则所打击殆尽。极少数人的插队行为,引起整个队伍人心涣散。即时单位长远的重伤,也是具体当事人们永远的诅咒。这个集体基本上是不要指望有神马凝聚力的。从在科学网盲目叫好的外界年轻人看,他们发言的内容可以判断出基本都是新参加工作的青椒和学生(——他们臆想着:可以跟进获得福利呢?)。而在职的资深人员基本上是持质疑和反对意见的。老夫告诉那些青椒和学生们一个基本事实——而他们却完全不知道的一个残酷事实:中国和外国的教授岗位,不是福利,只是工作资历相称的工作岗位,但是总数量都是有限度的,少数年轻人插队上位后,就破坏了以年龄和资历为自然公平基础的自然退休法则——直白的说,因为少数年轻人插队上位后直到他们退休,绝大多数现在同悲的青椒们都很可能再也轮不到自然正常晋升了。如果是这样,高资历岗位不是福利随意给年轻人的,而是同悲高度竞争岗位,那么现在科学网上的这些青椒和学生们还会如此这般叫好吗? 反对方小结 :不管怎么“变化”,有一个基本学术规范或称原则不会变:学术界和科技教育界,绝对不是娱乐界、体育界——绝对不是“吃青春饭”。一个时代,只能是由同一个时代条件下的同辈人去比较,任何一个中国正教授都是当时国家提供的时代条件下按规定的标准竞争上来的,都不是水货。这些同辈人,应该按照他们的年龄和资历等自然规律完成自然退休更替。而另一个时代条件下的后辈人,就应该按照新时代条件下的同辈人去竞争。跨代际的恶性竞争,就是自相残杀,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没有任何好处,也是反人性、反教育、反科学的行为。只有那些有私心捞政绩往上爬的卑鄙者们才会极力搅动不同代际人们的群体撕裂。是不得人心的管理行为。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毁掉了的(我博文42楼留言)。 网友总结 zuobuli网友认为:“该不该”这事很难说,得看参照什么标准。1,国际标准,2,国内平均标准,3,武大标准。 老夫想,如果是按武大标准的话,那外人议论太多没什么意义。她够他们的条件就行。质疑的人单纯拿年龄说事有点不靠谱,但支持的人拿“别人的年龄”来说事更不靠谱。无限联想放大到找不到边和的理由来支持或反对都是有点那个。。 老夫认为,关键的问题是武大能不能有自己的标准?在引进人才方面,武大的标准下是否享受着更高国家标准的待遇?这些才是爱操心的公众更应该关心的事。如果她不符合武大标准,那么武大人首先应该抗议才是,外人有时说不清。 至于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事老夫不想多说。各有各的看法。老夫基本同意博主的“需要过程”的说法,因为老夫不是神仙,只知道自己的确是慢慢入道的。。当然中国神人比较多,故也不反对别的意见。对于那女教授而言,也许人家就是有很好的历程,但如上所说,这不应该是议论的中心。 外人“教导”武大或北大清华应该如何如何其实都是闲操心。老夫是闲扯不操心。 我的观点 讨论人才机制问题,好;针对袁荃教授,别。 讨论问题,对事别对人。 关于人才机制问题,暂时还没想说的看法。 思考题 我们人才困局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 教授的必备属性有哪些? 在这个问题上,各方分歧的根源有哪些?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11735 次阅读|80 个评论
谈谈gnuplot:小结
热度 5 yusufma 2012-1-28 13:11
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gnuplot 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绘图软件。感慨于 gnuplot 中文资料和文档的缺乏,我于数月之前开始了“谈谈gnuplot"系列博文,至今已写了四十五篇。虽然还有不少细节问题没有涉及,但是我觉得这些博文已经可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 gnuplot 中文教程。对大多数用户来说,这一系列博文已经涵盖了日常应用的需要。所以,这一系列博文的写作告一段落。如果有朋友对这一系列文章有什么建议,欢迎提出来,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和补充。希望我的这些文章对推广开源软件和减少盗版软件的使用能有所帮助。 最后,列出一些 gnuplot 相关的互联网资源,以便希望更多了解 gnuplot 的朋友参考: not so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Impossible gnuplot graphs Gnuplot tricks blog Gnuplot surprising Gnuplotting
个人分类: 开源软件|9381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1小结-且算是吧
fqiang 2012-1-13 20:09
没想到这一切会这么快,还没做好准备就已经发生了。 今天跟小平(一很好的研友)聊了一些,我觉得收获蛮多的。至少不能像这学期这样没有大的失误但也没有做成什么重要的事情。 今年做了几件大事,第一就是在研会的经历,第二就是认识了一帮子同学,第三就是认识了一个我很有感觉的人吧。我觉得我第一眼看到她时,就觉得特别好,每一次当我更加的了解她时,我都会喜欢她多一点,但是勇气好像却少了一点。研会里面对我影响最大的算是关心师姐,我觉得她肯定是我的贵人之一,我要跟她学习的地方有很多。认识的一帮子同学也是我觉得很高兴的。 今年半年回想起来,好像没有做什么大的事情,这是最大的不足。原本说坚持看英语的,却没有坚持到底;原本说好好看些书的,却一本也没看完;原本说要好好学习一些软件的,却没有学到什么;原本说成绩要达到优秀的,却把英语考的一塌糊涂 小平的话使我想到了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每天毫无目的的机械的生活。所以我要好好想想这以后的事情。这个问题在当我和一个印象很好的人聊天时也被显现出来,以后的事情真的太重要了,是我们必须认真仔细思考的。 我想以后还是应该坚持看英语,把英语学好;以后还是要在考试之前多看书,成绩要优;以后还是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以后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大的方向,发一篇论文。不过在此之前应该认真对待每一篇练笔的论文,把论文做好,慢慢的积累就会发很好的论文。还有通过这段时间的形势来看,下一年的运气应该是不怎么样啦,所以更好努力好好做。希望我和她之间的事情能顺利发展,对于以后也希望我能给她很好的未来。 鉴于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有太多的话想说,我觉得以后要好好合理的安排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就是做对未来有用的事情! 记得前几天写了一个动态,是关于我2012年的愿望的,我是看了一个同学说他2011年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了,我猛然发现,我的愿望是什么呢,到现在我有没有实现呢?好像还是一个空白,所以我也准备许下心愿,心愿嘛,当然就不能太多,所以三个就最好了,我也许下三个愿望:能发至少一篇论文;成绩达到优秀;如果再能有个女生垂青俺就更好了。希望明年再来看的时候,不是一片空白。 2012 is coming, come on, you can do better in this year, it’s your time, show yourself.
2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平凡的2011年
热度 3 libseeker 2011-12-28 08:27
原本想用“毫无意义的2011年”,有点“神马都是浮云”的味道。转念一想未免太矫情了吧?人类文明一小步,个人文明也许是全部,还是用平凡的2011年,也许更靠谱一点。 所谓的业绩: 1.2011年先后作为项目主持人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年先后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项目组成员。 2.获所在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省第三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省高校图工委情报咨询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新世纪图书馆》录用论文一篇。 4.坚持写专业博客,“图谋博客”在图书情报领域有一定影响。2011年发布博文200余篇,图谋博客访问量逾268万人次。此外,《图书馆报》发表图情随笔19篇,《阅读时代》、《今日阅读》、《大众科技报》等发表随笔多篇。 烦心事: 1、年初因《华声在线》转载一篇博文卷入一场持久的风波。 2、首次因有人不满意某篇已发表论文的结论,有关领导采取行政手段积极施加压力写致歉函,但致歉方认为根本不需要道歉(不知是真是假?)。 3、职称晋升因为脱产学习推迟若干年,且按当前的政策,有可能无缘晋升,成为“终身馆员”。 遗憾事: 1、2011年发表论文为零。 2、所参与的课题,本年所作贡献甚微。 开心事: 1、中年得子,吾儿在亲朋好友的关爱中快乐成长。 2、吾妻生产顺利,且克服学业、工作、家庭等重重困难。其所在系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群体,个人年度考核优秀。 2012年展望 相妻教子,有所作为。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3631 次阅读|5 个评论
火山成因研究小结
热度 1 seisman 2011-6-26 21:12
火山成因研究小结
地震地热说应用:火山成因 12 火山成因研究小结 Seisman 作者已经发出了 11 篇火山成因研究的帖子,几乎踏遍了全球所有的火山,该做个小结了。 作者在网上搜索“火山成因”的解说,百度的,维基的,等等,都是介绍的火山喷发机制,从熔岩囊如何喷出到地表。这些都是全世界火山专家们长期辛劳工作的结晶。 作者所要研究的“火山成因”,是从地震地热说的角度,研究熔岩囊的形成机制与演化机制。作者考察的主要目标,是已定义的全球 25 个地震地幔柱,和地震地幔柱以外的冰岛、夏威夷与非洲 3 个火山密集点,包含了全球 95% 以上的火山。剩下的只有散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极洲以及欧亚内陆的少量火山,火山密度小,喷发指数低,而且除了欧亚内陆外,其余火山都远离人类居住地。 1 )火山与地震地幔柱的关系 火山成因研究的帖子表明,全球差不多 90% 的火山与作者已经定义的 25 个地震地幔柱紧密关联着。 在三维空间内,地震地幔柱是顶点向下的锥体,又类似于树形。地震地幔柱的构造可分为单树型、双树型和多树型(壁状)等多种类型,其基本构造单元为单树型构造(图 1 )。其中,树根、树干和熔岩囊是用中深源地震的空间分布所描述出来的地震地幔柱的本体,树冠只是比出地点大若干倍的地震地幔柱影响范围统计单元,并非固有地块。 根据地震地热说的基本概念,地震地幔柱是地幔热能上涌的通道, 中深源地震是热能上涌的载体,熔岩囊是地震地幔柱内在壳幔结合部的能量累积仓库,即能量中转站,又是火山喷发所需的岩浆库,而火山喷发和壳内地震活动,则是共同消减和调制地震地幔柱内部能量过程的两种手段,两个主角。 2 )火山成因研究的一些初步结果 ① 研究帖子表明,现代的活火山基本上都围绕在地震地幔柱的出地点附近,要靠地震地幔柱熔岩囊的能量补给。如果出地点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区域,活火山大多处在出地点的周边,处在出地点中心的极少。比如菲律宾、意大利地震地幔柱。 ② 地震地幔柱各论的帖子中可以看到,活火山的活动频度和喷发指数的高低与地震地幔柱内中深源地震活动的韵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还要受到壳内强震活动的牵制,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 耗散地震地幔柱内部能量的。 ③ 西汤加地震地幔柱发现有深部热能可以直冲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的例子,极少见。只有暴发性地震地幔柱内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④ 火山消亡或者休眠时间越早的,距离出地点越远,因为熔岩囊已经没有足够的能量供给边远地区的火山活动。比如意大利、土耳其、北美洲等地的火山。 ⑤ 多处发现火山活动从西北开始衰退而向东南方向蔓延的例子,比如意大利、冰岛、非洲、夏威夷、北美洲等。 ⑥ 火山活动的衰退方向,是否是地块的运动方向?作者倾向于是地震地幔柱,或者传统的地幔柱,或者是熔岩囊的衰退、变形或者转移。因为地震地幔柱是有生命的地质体,熔岩囊是最容易变形,最容易晃动,最容易转移的。自然界的运动总是按照最省力的方式进行。水从山上往下淌,如果假设成“水不动而山往天上走”,当然不妥。 ⑦ 南美洲、印尼、菲律宾、所罗门、汤加等多个地震地幔柱火山研究的经验表明,壳内强震和火山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为补充,也可以互为平抑。就是说,当壳内强震足以耗散掉地震地幔柱内部的过剩能量时,火山的活动自然就被平抑了。日本 的地震与火山的关系是这个解说的精彩例证。 ⑧ 火山的预测不能仅仅注重火山周边微震活动的监测,还应关注中深源地震,尤其是直下型中深源地震对火山活动的能量补给。 ⑨ 中国珲春和地中海西口的两个潜在地震地幔柱目前只有深源地震活动,壳内和壳下地震不活跃,没有形成熔岩囊。火山是否会喷发,可能尚待时机。 ⑩ 南美洲南端的火山活动距离南智利地震地幔柱的熔岩囊甚远,如何解释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所采用的地震资料取自 http://www.ncedc.org/ 网页的 ANSS 地震目录,火山资料取自 http://www.volcano.si.edu/ 网页的 GVP 火山月报,谨此致谢。 ( 2011.6.26 初稿) 图 1 地震地幔柱单树型构造示意图
3683 次阅读|7 个评论
重阳环保登高小结(照片参与者同意后补充)
moxj 2010-10-18 21:03
好久没有日记了,重阳节登高以后很多同学意犹未尽,没想到有 20 几个同学没被我的捡垃圾倡议吓跑,跑来参加了活动,非常感谢大家。我不写几句也确实说不过去。 活动的收获各不相同,我就不写了。下面把几点不足提一下,希望大家共同进步。 关辉活动结束以后和我讲没有在活动中互相介绍认识。我觉得我们几个发起人这方面都很欠缺,不活泼,以后要注意。大家也活泼一点,能在一起活动就要珍惜,科学院还是其它大学都不重要,平等、包容、互相学习是前提。 路线这部分的不足我主要讲一下:活动之前了解到有几位同学已经走过尖山,我自己也跟别人走过,没有查阅地图和相关资料,只记得去买环保袋捡垃圾了 。 我提议以后活动提前公布预定路线,感兴趣的同学一起研究完善。参加人数多了以后队伍长度的层次自然会拉开,前后中间不同位置都要有人负责,确保路线不出问题,希望有能力的同学参与为大家服务。同时我也提倡阿尔比斯式登山或穿越,充分体现个体自我。 就这次活动,登顶以后本来想给大家介绍高点附近可能的各种线路,不想暂用大家的活动时间,也没有和大家交流,我做个简图后面介绍一下。 我们的行走路线红线标注,长度约 17 公里,记行程中起落,绝对高差近 1000 米。上山路线因为途中向老乡求证,虽然绕梁要远一点,但是是一条方便登山的路线,我们中间应该没有人完整走过。以前走过的几个都是穿越主沟的荆棘直上,伤害较大( 希望大家以后要养成大方向自己地图掌握,小地方求证当地人,选择最佳的习惯 )。 到达公路边以后,大家又选了一段穿越山腰的荆棘路线,没有专业装备的前提下,对大家伤害都比较大,这里我提请大家注意一下:尖山周围因为 10 年前修建地震台站,在高点及周围 400 米到约 1.5 公里的范围内部设 9 个监测站,这些点之间虽然有台阶水泥路连接,但时间长不使用,荆棘已经遮挡,有些可能不会比山里的牛道好通行。大家慎重选择,具体地方具体对待。也注意保护这些设施。 图上增加的四个箭头,大家可以参阅网上地图了解周围地点准确距离和地形。喜欢自行车骑行的同学可以结合大路和我们在山顶看到可通行路线设计路线。从宋家沟进来的这条路线是风景比较好的线路,建议大家选择。登顶以后可以选择近处的公路等班车回兰州,西果园方向的沟里下去有 307 路公交车,去过西固关山的同学可以选择穿行到尖山,七道梁的的山顶也有一段树林,穿行下去以后时间较长,错过下午班车要沿路往北到 307 起点或包车回去其它具体请大家根据活动情况安排交流。 活动倡议者在工作。 感谢大家努力。 下面帖几张风景吧。。
个人分类: 地质队员|4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半年小结
xiegming 2010-8-14 11:43
过几天就回北京了,意味着假期即将结束,下半年的事情又要开始了.给自己的上半年简单小结一下: 1. 硕士2人顺利毕业,1个延期.虽然是毕业了,一个还获得了优秀毕业生,但是其实过程很惊险,着实让我急了好几回.延期的学生也一波三折,目前算是明确了明年毕业的科研课题,争取到时候能够顺利毕业吧,房子\妻子\孩子都有了,文凭也不能少. 2. 教授没有评上. 今年是头一次申请,早就知道竞争激烈,一个红心两手准备.知道了教授会投票结果后,我就撤了申请,谁都不容易,明年再来吧. 3. 基金没有获得. 这个更是意料之中的结果,虽然花了大量精力来认真准备申请书.这才是高手如林的竞技场,就把这当成对自己进行激励的一种方式吧.明年继续努力! 4. 本科生课程完美收场. 这个是我最高兴的地方,很多学生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收获盆满钵满.于是报名了学校的教学培训,争取明年再上一层楼. 5. 科研在平稳进展.经过2年的调整,队伍建设比较到位了,下半年该出些成果了.几个博士生的进步也很大,分别在自己原有的层面上有了很大提升,希望他们也能够更自信一些,成熟一些,将来能够骄傲地毕业. 6. 机器人竞赛发展良好.不论是5月的中国水中机器人大赛,还是7月的中国机器人大赛,从各个方面都比去年有了不小幅度的提升.希望明年继续保持这个势头. 7. 身体有所恢复. 遥想当年,踢球我可是满场飞奔的主儿,只有踢足球才能让我感觉到疲惫,其他运动总感觉有劲没有使完.可是最近3年,体质差到了极点,好久也没有踢什么球了,踢也踢不动.今年上半年有了明显改善,虽然不能负当年之勇,但是和同龄人相比,体力就算相当好的了.希望继续保持. 我抬头放眼一望,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44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华师小结(二) 并 有感于钱老的《围城》
zhangjiansty 2010-7-29 21:07
总结方能知得失,本文与其说是小结,确应当做检查来写。 上周开始已经正式进入了暑假,一年级终结了,二年级马上就要开始。最近的几个月发生了很多事情,不知道应当用一条什么线将他们串联起来。还是先工作,再生活吧。 实验上推进的稍慢,但也在预计中,实验室的体制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当一个项目的实验仪器要拆来拆去的时候,不知道实验应当如何去做,所以说暑假,对于做实验来说是个好事情,希望能够按照预期做好。 文章上完成了两篇EI,一篇中文一篇英文,基本上将一年级的实验数据用上了,没有什么浪费。总结一下就是一个思路的问题,当一篇文章的思路用数据架构好了之后,剩下的文字只不过是添砖加瓦,水到渠成。 下面最应当反思的是生活上的事情,这几个月里面最为复杂的事情当数毕业了,当然,是别人毕业。期间的林林总总,悲欢离合可以写一部戏。me只是一个看客,但是终究有一天我必然要去出演这样一出,现在的观众未来的戏中人。不想多考虑这个问题,毕竟只要自己能够做的好,就有发言权,利益与利用中的博弈,多想无益。 好多事情发生大多悲伤,唯独对于钱先生的书让我有不一样的感觉,虽然没有看完,但是已经感慨万千,就谈一下读《围城》的感受吧! 围城是什么? 大到人生,小到一个杯奶茶,都是城。 围城定律是什么?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围城要告诉我们什么? 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自己怎么会知道别人一定比你好。 问答之间,心中一丝淡然一丝惆怅。淡然的是近来一直的困扰有了答案,惆怅的是如果突破了围城定律,my人生又会变成怎么个样呢? 为何淡然,古人道,人不风流枉少年,人过二十自然而然的对于爱情有了渴望,越来越多的朋友已经从眉目传情的初恋,到了相敬如宾的老夫老妻,在同他们一起高兴的过后,免不了拿自己对照了一下,于是乎,一座城就将自己围了起来,他们在城里我们在城外。天意,一个美丽的身影出现,交流之后发现竟是高度相似,砰然心动,情不自禁的向前冲。猛然间,钱老先生敲了自己一棍子,呵呵,疼了醒了,慢慢的走下刚刚爬上的悬崖。爱是一份责任,不经历时间的沉淀,没有资格去说出这个字。用时间和行动证明自己的感觉,能不能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丝丝的惆怅也不禁的油然而生,围城的定律是一个魔咒,当我们从钱老的字里行间窥到的时候,心里会不会形成一座墙,阻挡自己去追逐,对于生活的不满足,对于未来的期待,会不会随他去了,极不情愿那样的事情发生!因为,喜欢迎风奔跑的感觉,喜欢克服痛苦之后的那种快乐,挑战的生活会让平凡的生命燃烧出光彩,假如某一天开始要我重复简单的工作。。。不敢想象会是个什么样子! 真的希望读完之后能够有个合理的方案,为了我的爱情,为了人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南师范大学激光所第一阶段小结
热度 2 zhangjiansty 2010-5-20 22:14
2009 年 9 月 -2010 年 5 月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激光所 如果说我是一个宿命论者,我不承认;但是却总是隐隐的感觉到,生活的轨迹是有先兆的,我总是坦然的接受命运,然后尽全力奋斗。 大半年的时光过的很快,感觉像是被加速了一样,想来是一直很忙的缘故。高中的时候还一度记过日记,到了大学懒散了疏于提笔,但是还是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小小的总结一下,回顾一下方知得失。 先从工作开始吧。 自从离开无锡、离开光科、离开 25#208 ,就自然而然的称自己工作了,每天早上 9 点准时到实验室,晚上 9 点之后才离开,加之没有午休的习惯,每天在所里的时间超过了 12 小时,有时候自己想想都怪自己,成天坐着,减肥可不总是一句空话。 最初的一个月里对于所里面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看着其他学校的同学每天奔波于课堂之间,以为也会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学习,没过多久,我就认识到自己错了,在这个地方没有事实上的课堂,有的只是科研,全民科研。没有机会去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知识,因为你所要从事的就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最懂的人是你,你要讲给别人听。坦白的讲,这是一个突变,当时的我很没有自信,很没有方向。但我有一个特点,喜欢挑战,所以当一些课题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我仗着粗大的神经选择了 973 的研究方向,不管前方是什么,没有挑战的事情我不做。 走进这个课题的第一周满脑子的问号,坦白的讲那种无助的感觉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好在师兄们都很热情,他们不厌其烦的回答着问题,今天想来他们那时多么无助,一遍一遍回答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深表敬佩。最令我无奈的是做实验,大于一个月的时间啊,每次做实验都要找几个小时的信号,准备了半天,做好样品,搭好了台子,就是没有信号,任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天知道是怎么过来的,我只记得,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想抽烟,结果第一口烟吸到了肺里,恶心了好久,那种感觉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后来慢慢的,思维开始走上了正轨。这期间找两句话来说明 软硬兼修 , 不做仪器的奴隶,学会思考 。既然大方向已定,那就放开思维任他自由的奔跑,我开始享受那种感觉。起先的时候师兄给了一个题目,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大方向实验内容和应用点已经完全改变了,仅仅发生在几个月之中,期间还有一个寒假,不能不说是一个跳跃的过程。即便如此,我感觉还有改进的必要,只要大方向正确,我会果断的进行修正,坚持是一种美德,但是执迷不悟是愚蠢。 其次,对于生活小结一下。 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实验室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子,人员良莠不齐。是一个有别于任意一个研究机构的特殊舞台,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剧情的跌宕起伏更是其他地方所不能及的。我只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单元,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作为一个研一的科研新兵本来本来应当默默无闻,但是由于我个人的一些原因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却有许多的剧本在我身上上演。首先思维上的跳跃性,让我较快较好的适应了科研的节奏,我的课题进展顺利,相比其他同门比较暗淡的情况要好一些,这让有些人就开始讨论直博的问题,一个离我还很遥远的问题,他们先替我考虑起来了,真是让我很无奈;再者是我率直的秉性,总是喜欢用最直接的语言去说明问题,我感觉在激光所这样一个环境,很是不爽,为此我总是批评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说好听的不好吗,不掩饰的真话总是那么的尖刻,师兄们感觉我不敬,同门感觉我自是高傲,但是我总是回答自己,我要的朋友一定是真正的朋友,他能够理解一个朋友的话,也就是所谓的诤友吧。我坚信这种友谊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不是虚假的,不会因为分别,时间而淡漠。 最后,我有了自己的球友,打球真的很爽。 差不多了,好久没有码这么多字了 ~ 最后,做个总结。本科选志愿的时候,第一是生命科学,第二是制药工程,第三是光信息科学,借用一个师兄的话,来到华师是上天给我的一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实现生物物理化学的大融合,我认同他的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目标是在一年级的时候能够完成第一篇论文(真实的,不掺假),还有没有多久了,祝愿自己成功。 接受命运,但是绝不屈服的接受,一定要改造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科研小结
yuliping 2010-1-4 15:57
元旦前忙一堆杂事,没有时间进行总结,今天难得消停片刻,进行一下 2009 年总结。 一、科研课题 几乎全军覆没,最后拿到一个 ISTIC-THOMSON REUTERS 科学计量学联合实验室 的开放基金课题,总算没有被剃光头。关于此事的评论,我写过一篇博客: 水平高了,小课题反而拿不到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4572 ) ,武夷山老师写的一篇关于跨学科研究者困难的博客,我看了以后深有同感。 二、发表论文 应该说成效显著, 2009 年是我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最高的一年,计 2 篇 SSCI 论文, 1 篇 EI 论文, 18 篇 CSSCI 论文。 序号 标题 第一作者 期刊 备注 1 Scholarly Journal Evaluation based on Panel Data Analysis 俞立平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SSCI 2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俞立平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SSCI 3 Research on Data Normalization methods in Multi-attribute Evaluation 俞立平 2009CISE EI 4 无形资源投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关系的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 俞立平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核心 5 学术期刊评价中主成分分析法应用悖论研究 俞立平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6 基于极值法的学术期刊组合评价研究 俞立平 图书与情报 CSSCI 7 科技评价灵敏度分析研究单个指标与组合指标 俞立平 软科学 CSSCI 8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选择研究 俞立平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9 科技教育评价中主客观赋权方法比较研究 俞立平 科研管理 CSSCI 10 一种新的科教组合评价方法共性数据排序选择模型 俞立平 统计研究 CSSCI 11 学术期刊多属性评价中指标相关关系修正研究 俞立平 科学学研究 CSSCI 12 科技评价中不同客观评价方法权重的比较研究 俞立平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13 科技评价中专家权重赋值优化研究 俞立平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14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体系构建及相关问题研究 俞立平 编辑学报 CSSCI 15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方法研究 俞立平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16 基于 DEA 与 BP 神经网络的科技投入评价研究 俞立平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17 基于因子分析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分类研究 俞立平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18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选取若干问题的思考 俞立平 情报杂志 CSSCI 19 科技评价指标相关消除方法相关系数调整法 俞立平 情报杂志 CSSCI 20 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俞立平 中国软科学 CSSCI 21 22 一个衡量期刊均衡发展的新指标 ---- 和谐指数 学术期刊评价中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研究 俞立平 俞立平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CSSCI 三、奖励 拿了个中国科协的科研博客大奖,因为纯粹是票友,所以高兴。 报了其他一些小奖励,有的结果还没有出来,等待中。 四、其他 今年教授职称顺利评下来了,我跟朋友们开玩笑说,这就像身份证,如果不带身份证,我还是我,但是难以证实自己的身份。职称也是这样,其实我认为自己早就达到教授的平均水平了,但是对不起,拿不到证书不算,职称异化到这种程度,确实无语。 2010年1月4日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4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技创新项目阶段小结(1)
rexlee 2009-10-24 19:25
原本准备放弃今年的科技创新项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后,正好有一个合适的想法,就参加了。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现在却发生很多令我记忆深刻的瞬间。写下来留作纪念吧。 团队组建 一直想和物理专业的朋友合作,也一直在讨论着,这次终于有机会了,当我把想法讲出来,大家一拍即合,各自回去准备,且还衍生出很多新的想法。跨学科的交流真的很必要!除了其他学科的伙伴,本领域我们团队也有好几位,但是由于平时交流的多,所以也很自然地就聚在一起。最令人开心的,团队成员的导师都很支持。 项目申请书 第一次写项目申请书,也只能按要求的把内个小格子填满,而真正的内容却如平时的大白话。之后研究生部组织专门点评申请书老师给我们做指导时,我们的申请书成为了典型,不过是负面的。确实是这样,基本格式,语句的表达还有申请的角度我们都存在很多问题。在大家的帮助下,现在最终版的项目申请书虽然不完美,但是相比之前的应该脱胎换骨。在写申请书的过程中,好几次都写不下去了,不仅仅是我们,其他的团队都是这样,还好,我们大家都挺过来了。 预答辩 这周五邀请部分相关专业的老师来进行预答辩。总的说来还不错,我们看到了一些不足,老师的点评也很中肯。但是事后才发现,犯了致命错误,老师在质疑我们的可行性时,当时不是很冷静,没有沉着下来分析,故没进行过多的辩解,只是记下老师们的问题,哎,如果给与大家一个可行性不高的印象就败了。这也说明自己在这样的场合还是不能做到足够冷静,加油。还有一个收获是在质疑后,我们对于整个体系的了解更娇全面了。也算是因祸得福吧。当然我们也准备在正式答辩之前,做一个定性的实验,对可行性进行一个深度的剖析,假如那天还有人质疑的话。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我们预答辩的老师和同学们。 正式答辩 10月28日,科技创新项目将正式答辩。但我们都没啥压力,结果不是很重要了,不管是否得到支助,我们都将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并继续进行跨专业的合作着。
个人分类: 边走边想|3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篇博文小结
nli2233 2009-10-19 23:31
自 2008 年 9 月 7 日我在科学网发表第一篇博文,至 2009 年 10 月 18 日我在科学网发表第 100 篇博文,总共经历了 13 个月零 11 天。 在我发表的 100 博文里,有两篇博文获得了 1 万多个点击,其中获得点击最多的是引起广泛争议的《说不尽的教授工资》一文,其点击量为一万八千多。获得点击最少的是前几天写的《跟杨玲探讨一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一文,只有两百五十来个点击。 截至今天( 2009 年 10 月19 日),我的 100 篇博文总共获得了 222095 个点击,平均每篇 2221 个点击。我的博客获得了 27 万 4 千个点击,说明有大约 5 万次(接近总数的五分之一),读者(包括我自己)点进了我的博客,却没有兴趣点开任何一篇博文。 100 篇博文里面,点击量分布如下: 0-1000 个: 22 篇 1001-2000 个: 44 篇 2001-3000 个: 17 篇 3001-4000 个: 5 篇 4001-5000 个: 5 篇 5001-10000 个: 5 篇 10000 个以上: 2 篇 点击量最高的前 20 篇博文获得的点击数占总数的 50% ,前 54 篇博文获得的总点击数占总数的 80% 。 100 篇博文总总共吸引了 1198 条评论。获得评论最多的博文还是那篇引起广泛争议的《说不尽的教授工资》,它得到了 79 条评论,获得评论最少的博文有 4 篇,它们都只得到一条评论。 获得评论数最多的前 20 篇博文所得到的评论数占总数的 50% ,获得评论最多的前 46 篇博文得到的评论数占总数的 80% 。 博文点击数与评论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78 。 上述成绩在科学网不算太差,但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之所以做一个简单总结,是想留个资料,以备今后查询。另外,也给科学网同网们提供一个参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点击量和评论量都还会增加。几天看,我最早的博文点击量接近或者超过 1000 了,让我吃惊又欣慰。因为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博文发出后的两三天里面最多也就得到了 300 个点击的样子。 感谢科学网编辑部的辛苦劳作,感谢博友们的支持。 又及 :博友张树风刚刚写了一篇《科学网:别数点击量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3696 ),说新浪网名人的点击都是以千万计的,可见科学网不是靠博文出名的场所,我们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48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纪念开博一周年写的小结
chenfap 2009-8-26 06:22
为纪念开博一周年写的小结 我于 2008 年 8 月 26 日开始在科学网上写博客,到今天刚好一周年。现在写 个小结来作为纪念,并籍以发现问题便于改进。 这一年来,我总共写了博文 88 篇。其中包括三个学术讨论系列,共计 71 篇; 一个《求学、教学、科研的亲身经历》系列,已写 9 篇;还有其它博文 8 篇。 截至 2009 年 8 月 25 日中午为止,仅对四个系列博文进行统计(其它博文 8 篇不统计),总共被浏览约 34190 人次,平均每篇约 427 人次; 被浏览次数 最多的一篇博文达 856 人次 , 被浏览次数最少的一篇博文为 98 人次。对全 部 博文来说,评论总共有 229 个。 下面是对各个 系列的分别统计: 1 ,系列名:引力体系能动张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博文篇数 浏览总人次 评论总数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多人次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少人次 20 9585 46 745 302 2 ,系列名: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 博文篇数 浏览总人次 评论总数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多人次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少人次 27 11388 35 616 340 3 ,系列名: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博文篇数 浏览总人次 评论总数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多人次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少人次 24 10831 94 856 140 4 ,系列名:求学、教学、科研的亲身经历 博文篇数 浏览总人次 评论总数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多人次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少人次 9 2386 9 465 98 在此次小结过程中,我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1 ),就上述 四个系列的博文来说,平均每 篇博文的 浏览人次大约为 427 人次。而在 科学网,平均每 篇博文的 浏览人次超过 1000 人次的博主大有人在,我的 博文的 浏 览人次算是比较少的。这可能跟我写的博文中数学公式用得太多有关。固然在讨论 物理规律时,应用数学公式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说明问题;但科学 博文带有科普 性质,以少用 数学公式为宜。今后我还要写一些讨论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规律的博文,当尽量少 用 数学公式。 2 ),我的博文《相互作用、信号、量子纠缠、信号速度有限或无限 --- 疑问和猜想》 所讨论的是:实验事实表明,量子纠缠的信号速度大大超过光速,对此,相对论 应如何修改?这是个重大的而且处在当今科研前沿的物理基本规律问题,发表之 前,我曾主观以为这篇博文会引起一些网友的兴趣。可是,发表之后经过 24 小时, 这篇博文的浏览人次还不到 80 人次,比我的预料过低。也许这篇博文的标题不 够吸引读者。在发表之前,我曾考虑过把这篇博文的标题改为《相对论是否错 了?》,这样也许更吸引人。后来仔细一想,发现这样改会把所要讨论的问题不 适当的过分夸大了。这是因为:狭义相对论的时空具有洛仑兹度规,要说明狭义 相对论错了,就得深入研究洛仑兹度规及其实验基础,这不是一、二篇论文就能说 清楚的;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具有黎曼度规,要说明广义相对论错了,就得深入研究 黎曼度规及其联络和它们的实验基础,这也不是一、二篇论文就能说清楚的;因此 我还是采用 《相互作用、信号、量子纠缠、信号速度有限或无限 --- 疑问和猜想》 作为标题。 3 ),求学、教学、科研的亲身经历系列博文的浏览人次偏低,例如博文《 1940 年在万安经历的几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发表已有八天,在 进行统计时, 其 浏览人 次还仅为 98 。我估计这可能是,我已发表的这几篇博文,谈的都是 60 多年前的 事情,也许广大网友不感兴趣。我以前谈过,写这个系列的 的目的是:一、对我 的一生中求学、教学、科研的经历,自己做个总结,二、 给我的后代留份历史资 料,让他们了解我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三、对有兴趣要了解 1930 年代 -1990 年代 中国学校教育、学生求学、教师 教学和科研情况的读者提供一份 我亲身经历的资料。 因此,虽然 浏览人次偏低,我还是打算把这个系列继续写下去。 4 ),我在 6 月 14 日发表的博文《 又一件学术腐败,揭露一篇剽窃而成的论文》,其 浏览人次为 2006 ,评论数为 31 ,均大大超过我的其它博文。这反映了广大博友和网友对 学术腐败的愤慨。我并不对这篇 博文有着较高的浏览人次和评论数而感到欣慰,我没有把这 篇 博文列入上面的统计表中。我关心的是这 篇 博文能不能起到一些作用?这 篇 博文发表后,被 揭露的人和他们单位的领导有何反应?我丝毫都不知道?从网上看到,许多学术腐败现象,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该如何办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地震学基本知识学习的小结和新的读书计划
热度 1 陈小斌 2008-12-23 12:04
至昨天晚上为止,一本《地震学引论》的书已经看完了。但年关将至,一堆繁杂事务,又有几篇文章要改,因此实在难以腾出时间来写博克,做学习笔记了。原计划的关于地震三维速度结构反演和地震定位、波场振幅与相位、反射地震学、面波理论、震源理论中的格林函数和矩张量、震源机制解和西瓜皮球、地震预报模型等内容的心得笔记不知什么才能写出来,可能要等到下一次的学习?但下一次我将选择Aki和Rechards的《定量地震学》,这本书被称为地震学的圣经。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地震学方面已经有了个基本的了解,应该是很有收获的。不仅仅在地震学,有些数学方面的知识从另一个侧面得到了加强。一些电磁法中很简单成熟的一些理论,如非线性问题的反演,在这里由于较少用到(主要在地震定位中遇到),而被当作非常困难的问题;而另一些问题,在电磁法中语焉不详的,如波的反射与透射、反演的效率和分辨率问题,在这里则是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讨论。不同的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对问题的研究程度也就不同,相互交叉学习,往往可依起到互补促进的效果。 同时我也看到自己在数理基础知识等很多方面的不足或者是倒退。关于行波法,原来学习数理方程的时候,是非常清楚的,长久不用,基本上忘却了;本征值问题,正交级数的展开,数年前是我的拿手好戏,现在也显得很为陌生了;其他的,关于波的传播理论、概率和数理统计分析,这是我的老弱项,在这次学习中也暴露无遗。 我可能需要专门复习一下概率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但是,且先打住:在此以前,作为数理基础方面的互相促进,我需要系统地复习一下J A Stratton的经典的电磁学著作《电磁理论》(何国瑜译,宋丽川校)。尽管我硕士阶段已读过两次,但其中许多知识由于缺乏应有的基础(如应力和能量)或者应用需求的缺乏(如电磁辐射)等而没有理解的地方,今天重读会大不一样。 《电磁理论》的下一本是什么呢?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连续介质力学?是有限元理论与应用?是Delphi程序设计?抑或是定量地震学?是现代地貌学?我不知道。这些都曾经是我读书计划的一部分,然而我己经欠了太多的帐。匆匆!匆匆!此身非我有,营营为何事?还是抓紧机会,完成下一个任务,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吧。
个人分类: 读书积累|812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