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易中天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易中天

相关日志

[转载]易中天在中科大的讲座
kd652 2019-1-28 17:59
¥XhtXbsFWsIC¥ https://m.tb.cn/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易中天:中国大学就是养鸡场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5-4-9 22:59
易中天:中国大学就是养鸡场 易中天 http://mt.sohu.com/20150210/n408898552.shtml 我觉得,中国历史上学术最繁荣的时代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期,而学术繁荣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自由的空间、宽容的精神和真诚的愿望。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因为当时的士人很自由,当局也很宽容。士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吧,周游列国,朝秦暮楚,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各国的君主、诸侯、大夫,也很大度,没有谁一言不合,就拎起刀来杀人。他们顶多也就是不听你的,然后客客气气把你打发走,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才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   现在学术界有一种风气,学者之间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发展为人身攻击,学生分成两个阵营,然后互相整对方的学生,比如说你的学生来我这里答辩,我就不让你过。   因为看不下去这种现象,我和厦门大学的杨春时教授曾经搞过一个教学实验,就是在课堂上,我们两个人针对实践性美学这个问题进行辩论,争得很厉害,让研究生们在一旁听。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明白,我们俩虽然学术观点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朋友。   在我看来,自从教育部对高校进行所谓的教学改革,也就是采取量化管理之后,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就不断下滑。陈丹青先生在谈起这个问题时用的是工具理性批判的思路,而我更同意李零先生的看法,那就是量化管理把高校变成了养鸡场。   在这个鸡场里,老师根本没有心思好好做学问,好好带学生,光忙着生蛋了。规定从讲师变成副教授,你要生多少个蛋;从副教授升成教授,又要生多少个蛋。还规定这几个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权威刊物、核心刊物什么的。   我建议大学的事情就该让校长管。像武汉大学的刘道玉、南京大学的曲钦岳,都是我最欣赏的、深深敬佩的校长。   当下,不少人都在讲,泱泱大国,居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岂非说明教育失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其实并不差,我们完全不必有杞人之忧。该忧虑的反倒是:真到有人获得诺奖的那天,中国教育的批评者,会不会一夜之间变成礼赞者?把能不能得奖看作成败的标准,恰恰证明中国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    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   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   学校里教的,是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至少,文科的课堂里没有,老师们也不会。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靠中学时代平面几何打下的底子,还得当时就喜欢这门课才行。   甚至就连理科的课堂,也往往只有科学手段(技术和技巧),没有科学方法,更没有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以为,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是这四种精神之总和。   缺乏这个,结果是谁都不会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自我的丧失,必然伴随着道德的沦丧。因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   受教育者丧失了自我,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丢掉了根本。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   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   必须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1962 次阅读|4 个评论
何为公平?何为教育公平?
热度 2 lxj6309 2015-4-5 22:25
何为公平?何为教育公平? 刘新建 今天在新华思客上看到易中天先生讨论教育公平问题( http://sike.news.cn/article.do?action=articleDetailid=219069084 ),既提出了什么是公平又提出了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对易中天先生关于公平的概念,我同意一半,对其实现教育公平的方式则提出矫正和补充。 易中天先生首先讨论了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解释,他说:有教无类是“有教则无类”,而不是“进行教育应无类”。对于古文的解释,易先生比我有发言权,不在此讨论了。但非常赞同易先生的说法:在古代诸家中,只有儒家是主张人生来是不平等的,而道、法、墨是主张平等的。实际上,佛家也是主张等级谨严的。在中国 2000 年的封建社会中,汉以后各代多尊儒,但自汉及科举以后,也为贫家子弟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只是贫家子弟的道路更艰难,因为大多数贫家子弟没有读书的机会。 易中天先生质疑的第二个观点是“结果公平”。他说:“ 我觉得我不懂什么叫结果公平。”接着说:“既然目的是适合每个人自身的发展和结果,那么大家受教育的方式和上的学校等等,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应该存在个体差异。所以首先,作为一个人基本要受的教育,应该是大体一致;而进一步的发展,应该是自由选择。”我一直质疑抽象的公平概念,认为现实的公平或平等意识是历史的和发展的:奴隶社会是贵族间平等,奴隶是无平等可言的;封建社会是等级平等,下一等在上一等面前只能毕恭毕敬;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平等,有钱可以享受一切(当然以法为前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劳动平等,总体按劳分配;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生存平等,总体按需分配。在一个人还未获得任何教育之前,什么是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除了特例之外是没有定论的,所以,无法为其举办不同的教育学校。实际上,人的不同发展方向既依赖于其个性,也依赖于其受到的各种各样教育。 在当今现实的社会中,人生来就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平等的。有钱人家和贫困人家孩子的受教育条件生来就不平等。如果没有社会矫正,那么,这些孩子未来形成的社会平等观也是不同的。现实社会中各种令人震惊的“富二代”现象就是这种平等观念的反映。易中天先生可以带着他的孩子到各个大学游览以后再决定报什么高考志愿,贫困人家的孩子能办到吗?一般办不到的。这就是不平等或另一种平等——有钱平等! 易中天说:“我认为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就是实现多元化、多样化,办各种类型的学校。想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那好,花钱嘛。为什么不能这么干呢?毕竟国家的教育经费就那么多。”“多元化、多样化,办各种类型的学校”作为教育办学的方向是对的,但是,不是按照学费的高低办不同质量的学校!在学历教育上,在我国高悬的社会主义旗帜下,任何一级教育都不应该因为学费等上学成本而把一个孩子挡在他理想的学校大门之外!在这一点上,国家财政要兜底!在教育下一代上,不能用“钱”把不同的孩子分割在不同质量教育资源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或许没有法律障碍,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旗帜下,不能那样。当然,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度,允许私立学校的存在。私立学校可以收取高额学费而提高教育资源投入,但公立学校不行!以前我在博文中还提出: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不应允许高收费私立贵族学校的存在!现在,我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少年时代是确立基本价值观的年龄,谨防因为教育不当形成不当的社会价值意识! 易先生还说:“无自由,即无学术。无自由,即无教育。无自由,即无公平与正义。”在一定的范围内,我赞同易先生,但是,必须注意“度”!学术研究是有规则的,包括社会规则;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教给孩子社会行为规范!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会导致公平与正义的毁灭!
个人分类: 教育|226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易中天:不能对历史刑讯逼供 ——答新京报记者张弘问(三)
fqng1008 2015-1-1 22:05
1 、 我觉得我在心态上已经变成 90 后了 新京报: 你曾经说过,自己的知识背景不如范文澜这样的学者,但是自己可以扬长避短,知识背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你是怎样将自己的思想方法贯穿到《易中天中华史》的写作中? 易中天: 这我答不上来,它好像自动就贯穿了。 新京报: 我想这里面应该有一个方法。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思想方法,但是运用起来的时候,就好像特别僵硬。 易中天: 恐怕是有思想,没方法,更可能连思想都没有。如果真是有思想方法的,这个思想方法和自己融为一体,确实是自己的,就会表现出来,不需要刻意,就像开车的人,开到最好的时候是人车一体,你不能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对我而言,思想方法应该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的训练,因为我是酷爱德国古典哲学的,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恩格斯,读了很多他们的书。这个训练应该是很重要的。剩下的就是技巧问题,现在回过头去看以前的作品还是不满意,你可以比较,也会发现我以前的那些作品和 “ 中华史 ” 相比较, “ 中华史 ” 要干净利落得多。因为当时有读者给我提了一条意见,说读你这些书觉得啰嗦,这是一种老态。所以自从我写 “ 中华史 ” 以后,我觉得我在心态上已经变成 90 后了,再加上长期做电视的一些技巧,它会变得更好看。 因为我有一个关于教育学的观念,我主张教学要有问题意识。我们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是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是不是意味着他这个大学就白念了,难道他读大学只是为了混一个文凭吗,买一个学位吗?如果不是,我们高等教育意义何在,到底要给我们学生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力。这个能力概括为四句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有这四种能力,他将来毕业以后从事任何专业都是成功的。 新京报: 写《中华史》也一样? 易中天: 是的,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你有问题意识,才会在别人发现不了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所以我的写法是,很多人一笔而过或不太在意的地方,我反倒会浓墨重彩,因为里面有问题。比方说《汉武的帝国》这本书里面,我就讲到一个问题,汉惠帝刘盈和汉武帝刘彻都是未成年人继位,但是汉武帝继位之前加了冠,行了成年礼,以便他名正言顺地去当皇帝。刘盈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拖到继位后第四年,已经二十一岁了才加冠?因为要等另一个人成年,这个人就是刘盈的皇后,张皇后。为什么等她成年?因为她是吕后的外孙女。这往往是人家不注意的地方,往往是读书的时候就一眼扫过去了,而我一定会在这种历史的细节里面找出大原因,这就是《中华史》的特色。 2 、我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新京报: 之前,顾准有一个史官文化的说法,就是以政治权威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于政治权威,绝对不得涉及超越政治权威的宇宙与其他文化的文化之位。我们刚才也说过,《资治通鉴》就是统治者借鉴怎么治理天下的东西。因此他们在写历史的时候,与统治无关的史料,自然视而不见,与王道无关的思想也只是不提,倒不是故意屏蔽,而是根本不能研究。显而易见,《易中天中华史》不会受到传统文化维护者的青睐。之前你跟秋风有一个论战,他们这些新儒家肯定不会觉得你这个写得好。如果有人觉得你这个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观念先行,你怎么反驳? 易中天: 是。所谓观念先行的问题在哪?首先我们要肯定,反对观念先行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不要史观,这个我是不同意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你不能在研究之前下结论,你不能说先下一个结论,儒家是主张宪政的,然后去找材料,曲解古文原意,这个我是坚决反对的。所以,如果我在写作《中华史》的过程当中,通过研究发现我以前的某些判断错误了,我会做修改。 新京报: 比如? 易中天: 比如以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是封建专制主义,这个结论我现在予以推翻。因为封建是分权制,它不可能专制。周制转秦制的变化,就是由分权变为集权,集权再走到专制。开始还是开明专制,然后才是不开明的专制,最后才走到独裁。独裁从朱元璋开始,绝对意义的独裁是要到康熙雍正。这些东西你根据史料,你得出这个结论,你就只能修改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跟观念先行的区别。不能说我要坚持这个观点,所以我去找材料,然后来证明。这就是对历史刑讯逼供了。你可以怀疑某某人是犯罪嫌疑人,你可以怀疑他是凶手,但是如果你找到证据证明他不可能作案,你就得推翻你的结论,你必须推翻。 新京报: 你的方法是? 易中天: 我坚决按照法治的精神,一定要证据说话。而且我还坚持几条:第一不能是孤证,至少三个以上证据;第二证据本身要可靠。比如有人说商代就讲以德治国,证据在《尚书》的《盘庚篇》。但这个书是后人做的。我根据考古学的发现证明,德治是在周。我拿出来的证据,是甲骨文和青铜器。甲骨文里面的 “ 德 ” 是 “ 得到 ” 的意思,表示道德的德最早出现在周代的青铜器何尊。这虽然不是铁证,却是铜证。我是重证据不重口供。 新京报: “ 易中天中华史 ” 吸收了许多非常著名历史大家的研究成果,你肯定也不是他们这一类的历史学家,因为他们是要发现新史料,要做非常周密的论据考证,然后得出结论。这是不是能够说,你没有他们那种在历史学研究创新上的初衷,更多的还是那种价值的宣扬? 易中天: 可以这么说吧,我更想知道的是 “ 为什么 ” ,而不是 “ 是什么 ” 。我比较讨巧的办法,是会利用那些靠得住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已经把 “ 是不是 ” 的问题搞清了。如果我不怀疑的话,我就直接用他的结论,尤其是考古学方面的。怀疑的话我就会去找原始材料,来自己弄清楚是还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到底是哪样。 新京报: 也就是说,你在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时候,也有一个辨别和检验的过程。 易中天: 对,就像法庭一样,控方和辩方提供的证据是否采信,要看这个证据的可靠程度。最靠得住的是考古学的发现,文物不会撒谎。比如不少人把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鱼纹说成是图腾,就不能采信。因为鱼是生殖崇拜的象征,不是图腾崇拜。这是采用了赵国华先生的研究成果。 新京报: 历史学家的某些学术观点,你也会引用? 易中天: 当然。比如从《品三国》到《三国纪》,就引用了陈寅恪、吕思勉、田余庆等先生的观点。这些观点甚至是指导性和纲领性的,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高屋建瓴的认识。 新京报: 对历史文献,又怎么处理? 易中天: 历史文献比如二十四史就是 “ 口供 ” ,或当时史官的 “ 笔录 ” 。这些不能不信,又不能全信。我会进行比照,把所有的口供和笔录都列举出来,然后看哪个更靠得住。事实上,你是否采信某一个证据,你自己心里是要有一杆秤的。 新京报: 你的秤是什么? 易中天: 逻辑,还有常情常理。比如孙权决定联刘抗曹,起决定作用的是诸葛亮还是鲁肃?《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都说是诸葛亮,但这是不合逻辑的。真正的关键人物其实是孙权自己。只不过,鲁肃帮他算清了政治账,周瑜帮他算清了军事账,诸葛亮帮他算清了联盟账。三人当中,鲁肃作用最大,我在书中有详细的逻辑推理,依据就是常情常理。 新京报: 但是,历史有时也有偶然性,常情常理就可靠吗? 易中天: 相对可靠。你想吧,实行陪审团制度的国家,所有陪审团成员都不是法学家,只不过是普通公民。他们靠什么判断被告有罪无罪?就靠常情常理。因此,如果史料的记载不合常情,肯定是靠不住的。 新京报: 判断之前,你自己就没有先入为主吗?比方说要做翻案文章。 易中天: 翻案文章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能为翻案而翻案,更不能先入为主。先入为主就是观念先行,观念先行就是有罪推定,下一步就是刑讯逼供了。我的主张是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如果做不了判断,宁可存而不论,只列举事实,搁置争议,把判断权留给读者。 新京报: 从《品三国》到《中华史》,我觉得原来你多少像一个历史的评论者,但现在你是著史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为你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易中天: 主要是任务不一样了。比如说《品三国》把这段历史,夹叙夹议,一边把历史事实告诉大家,同时进行点评。而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要弄清楚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新京报: 而且把你的想法和思想贯穿在里面。 易中天: 是的。当然它转换得很痛苦,第一卷和第二卷,差不多写了一年的时间,不断地推翻。最后找到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实际上就是要找到一个表述方式。马克思说研究的方法不等于表述的方法,一定要找到一个最恰当的表述方法,这个费了很大的工夫,但是现在已经上路了。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3 、 我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新京报: 我拿到《三国纪》的时候,它的篇幅之短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你是讲这个起家的。包括你书后面也说了,有些人非常期待,但是你自己非常惆怅。从史料的取舍上,你遵循的是什么样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削足适履的做法? 易中天: 如果没有 “ 履 ” ,那就不存在削足的问题。我这个人,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又不靠这个赚钱、拿奖、评职称,为什么要没事找事地给自己弄双鞋穿呢?何况那鞋还是别人的?所以,我并不需要事无巨细地讲完中华的历史,很可能有些东西就是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我不求全责备,也不怕人家批评说,你怎么连什么什么都没写。爱说就说吧,无所谓!许倬云先生是历史大家吧,他老人家写《西周史》,当时就有人批评 “ 居然连周公的事迹也不提 ” ,但许先生的这部著作却是经典。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面面俱到一定平庸。 新京报: 那么,哪些可以有,哪些不必有? 易中天: 这要看你想干什么。我的目的,是要弄清楚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因此历史的拐点一定不能没有,比如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并天下、独尊儒术、五胡入华、隋唐改制等等。不是拐点的地方,可能就跳过去。 新京报: 选材方面还有没有别的考虑? 易中天: 为了让大家有兴趣读《中华史》,我尽可能用大家熟悉的东西来带出不熟悉的来,这是一个写作的原则或者说技巧,或者说方法。比如《魏晋风度》有一章,我会这样开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年,嵇康四岁。又比如《两汉两罗马》,我会说:曹操十一岁那年,罗马使团来到了洛阳。这就比说 “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 ” 更能让人明白。 这其实都是一些技巧和伎俩。我很不喜欢专业历史学家的 “ 公元前七世纪 ” 这种表述。你说一般读者,他哪知道公元前七世纪是什么时候?实在没有办法,我也会用公元或公元前多少多少年,但我后面一定会加上一句,也就是中国的什么时候,拿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事件,把它勾连起来,让大家一读就知道这是什么年代。比方说,居鲁士是在公元前 538 年进入巴比伦的,这一年中国的孔子十三岁。 新京报: 你确实考虑得很细致。 易中天: 我一定不放过细节。某些一般学者认为不能不写的事,我可能整件事情都舍掉。但一些很小很小的小细节,我反倒把它写得清清楚楚。为了什么?就是要把读者带入现场。比如八王之乱,几句话就说完了,一笔就带过去了,但里面的一个细节,一整段对话都有: 贾皇后问:你来干什么? 司马冏答:有诏抓捕皇后。 贾皇后说:诏书都是我发出的,你奉谁的诏? 司马冏不回答。 贾皇后又问:起事的是谁? 司马冏答:赵王。 贾皇后说:绳子拴在了狗尾巴上,当然是这结果。 新京报: 这个细节,读起来像小说一样。 易中天: 细节要像小说,骨头要像论文。比如《魏晋风度》最后一章,我会讲为什么魏晋会出现这样一种风度,它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认为魏晋人的人生追求就是 “ 真实、自由而漂亮地活着 ” 。可惜,它的真实是不真实时代的真实,它的自由是不自由时代的自由,因为它的独立是畸形的独立,所以它的漂亮是病态的美。这里面也会有很多的故事、细节去说明它。不但要有证据,而且这个证据还得是鲜活的,让读者看了以后会产生共鸣的,这是原则。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闻“易中天撰写《中华史》”有感
热度 1 rongqiaohe 2013-11-25 14:08
闻“易中天撰写《中华史》”有感 最近,易中天老师在博客里表示:“写《中华史》是我最重要的事( 答韩国《朝鲜日报》记者许允熙)”(见易中天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2ep6o.html ) 对此,我们深怀希望,希望易中天能够成为当今的司马迁,所写的历史事实求是、严谨、真实,具有历史价值。 一般说来,写历史书有以下基本注意事项: 1、采用“中性语言”勿带任何感情色彩; 2、勿站在左或右边,好人与坏人的立场,必须站在中间立场把话说完; 3、全书避免使用“形容词”,除非事实的本身,就是形容词; 4、杜绝作者自己的评论,除非是历史人物自己的评论; 5、杜绝回避某些事实,除非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回避就会伤及身心健康(但司马迁不畏权贵,所以他的《史记》一直作为后人的蓝本); 6、千万不要有“赞扬”或“贬低”,除非历史人物之间,他们自己有类似情况; 7、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历史书,除非因为印刷错误,只出一版,仅仅一版,唯一一版。不要有所谓的修改版、新版、增补版,只有一版,真实的一版,而且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一版。 写一部历史, 要原汁原味, 形同科学研究论文, 一旦发表则没有再修改可能。 如果修改历史, 就会你修改过来, 他修改过去, 改来改去,形同儿戏; 就会失去诚信, 失去历史价值; 还写它干嘛呢?
个人分类: 评论|262 次阅读|1 个评论
旅游的种类(易中天)
whitesun 2013-10-30 01:31
分五种: 孔子式:找工作 帝王式: 封禅,巡守 文人式:有钱,有闲,题壁 玄奘式:徒步,学习,讲经 悟空式:快跑,到此一游
2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种“中国逻辑”的定义解析(一)
热度 2 fqng1008 2013-7-4 10:27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至少有三种“中国逻辑”,试正名之。 一、韩寒的“中国逻辑” 在三种“中国逻辑”中,韩寒提出的“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一种叫中国逻辑”最著名,最流行,很多人把它说成是“名言”。首先,研究韩寒“中国逻辑”的内在含义(即内涵,或定义),似乎可以描述为“中国当代的某些非逻辑思维(逻辑错误)”。显然,这不合乎定义规则,因为它不是认识对象或事物具有的“确定的含义、位置、界限和规定”,“中国逻辑”不等于“中国当代的某些非逻辑思维(逻辑错误)”。 也许,韩寒采取的是“列举定义”方式,即指出一定的例子来让对方认识到一个词的意义。请看他的举例说明:“ 百姓:这鸡蛋真难吃。 五毛:有本事你下个好吃的蛋来。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再难吃也是自己家的鸡下的蛋,凭这个就不能说难吃。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比前年的蛋已经进步很多了。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你就是吃这鸡蛋长大的,你有什么权力说这蛋不好吃?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自己家鸡下的蛋都说不好吃,你还是不是中国人!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隔壁家那鸭蛋更难吃,你咋不说呢?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嫌难吃就别吃,滚去吃隔壁的鸭蛋吧。百姓:这鸡蛋真难吃。 五毛 : 鸭蛋是好吃 , 可是不符合我们家的具体情况 。 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凡事都有个过程,现在还不是吃鸭蛋的时候。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光抱怨有什么用,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努力赚钱买鸡!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心理阴暗,连鸡蛋不好吃也要发牢骚。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蛋,美国鸡蛋好吃,你去吧!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我们养鸡场处于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基本养鸡方法二十年不动摇!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难吃的鸡蛋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鸡蛋是好的,是优秀的,是经得起考验的!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小心被别有用心的鸡利用,你真傻!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老百姓不关心鸡蛋还是鸭蛋,老百姓只关心有没有蛋吃。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祖宗三代都是吃这个鸡蛋长大的,你竟然敢说这个鸡蛋难吃?百姓:这鸡蛋真难吃。五毛:其实鸭蛋是个巨大的阴谋,试图颠覆我们家。百姓:这鸡蛋真难吃。 五毛 : 没有 XXX ,你连这鸡蛋都吃不上。” 有个网友留言说:“同学评论说这是五毛必备,我觉得还别单说五毛,这逻辑在父母嘴里更常见。大部分父母常常对孩子使用这套逻辑啊,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近来我看了好几本教育方面的书,说的就是一句话——宝宝,你不喜欢吃这个鸡蛋,那就放着吧。亲爱的小白菜们,让我们自己学会说:宝宝,你不喜欢吃这个鸡蛋,那就放着吧。”其实不然,这更是“宣传家”教化子民的方式,找出很多“顾左右而言他”的理由,唯恐你不信。 易中天觉得这个说法不错,于是进一步扩展了其外延 :(1)问态度,不问事实;(2)问动机,不问是非;(3)问亲疏,不问道理。而且找出共同特点是不讲事实,不讲逻辑,不讲道理。只要是自家人,说什么都是对的。如果是自己仇恨、反对的人,说啥都不对。他不是反对你的意见,是反对你这个人。哪怕你跟他意见一致,他也要从动机、态度等方面,找你的茬。他最后总结说:现在最喜欢讲“中国逻辑”的,主要是三种人。一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把水搅混。这种人,我称之为“乌贼”;第二种是“疯狗”,逮谁咬谁;第三就是“脑残”,人数最多。乌贼是使坏的,疯狗是咬人的,脑残是起哄的。 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概念不当并列、因果倒置、循环论证、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循环定义、同语反复、推不出等,按照易中天的说法,“中国逻辑”还不仅是逻辑错误,“问态度不问事实,问动机不问是非,问亲疏不问道理”似乎是一种思维定式。有人把它归结于多年的“冷战思维惯性”,因为毛泽东说过两句著名的话,一句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话的意思是干事情之前首先要分清敌我,分清敌我之后干什么呢?第二句话就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两句话既是判断方式也是行为指南,而这套思维逻辑的本质是用屁股决定脑袋。 但无论如何,他们这样定义“中国逻辑”,是违反逻辑学定义规则的:一是中国逻辑不等于逻辑错误,二是某些中国人的逻辑错误不能扩展为所有中国人的逻辑错误。因此,你采用非逻辑的方式责怪别人的逻辑错误,岂不是有点滑稽?!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580 次阅读|2 个评论
5000 0r 3700 ?
热度 4 lysyxcs 2013-6-18 15:14
从小学时代,我们就了解和学习中华文明史,一直认为从五帝到现代,中华文明史是5000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近日放出“文化炸弹”,他以为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不严谨。文明的标志是国家,国家的标志是城市,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因此,看一个民族什么时候进入文明时代,就看这个民族什么时候有了城市。据最新碳14测定,二里头文化一期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750年,所以是3700年。而我们通常说的上下5000年,是中华文化;而3700年,是中华文明。 北京日报 2013 年 6 月 17 日刊登了文章 易中天:我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史三千七百年 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617/c219470-21860795.html 人类历史的两截:“史前史”和“文明史” 从猿进化过来的人,并不可能一步跨入文明时代,而是经历了演变的点、面、片、圈到国的过程。 在野蛮时代,有文化无文明。野蛮时代的社会组织是“原始群”。原始群是人类的“文化点”,天女散花般地在世界各地自生自灭,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原始群被称为“夏娃的时代”。那时,人类发明了第一条三角裤,可以把自己跟动物区别开来。如果这种文化能够存活并得到发展,就会壮大为“文化面”。这就是“氏族”。 在氏族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一定规模的群体,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在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氏族社会是“女娲和伏羲的时代”,女娲代表母系氏族,伏羲代表父系氏族。这样的文化面,由于自身的裂变和扩散,以及相互的影响和交融,又会连成“文化片”。这就是“部落”。 部落是“炎黄的时代”。每个部落,都由若干氏族组成,所以是文化片。不同的文化片,由于迁徙、联合、兼并、战争,则会形成“文化圈”。这就是“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是不同部落的血缘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在历史上是“尧舜的时代”。尧联盟和舜联盟,都是大联盟。大联盟下面有小联盟,这就是所谓“四岳”。小联盟下面是部落,这就是“十二牧”。部落又由氏族组成,这就是“百姓”。大联盟实行“双首长制”。在尧联盟时代,尧和舜是大联盟的CEO(一个企业集团、财阀或行政单位中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和COO(公司团体里负责监督管理每日活动的高阶官员)。到舜联盟时代,则换成舜和禹。 这时,人类的族群已经很大。新族群财富更多,关系更复杂,事务也更繁忙。为了安全、自由和身份认同,群居的人类开始把聚落变成城市,把部落变成国家,并发明了文字和公权力。 野蛮时代结束后是文明时代的开始。这个过程简单地说,就叫点、面、片、圈、国。分水岭,是国家的诞生。以此为界,人类历史被裁为两截。之前叫“史前史”,之后叫“文明史”。 文明史的开端是城市的出现,中华文明中城市出现在3700年前 文明的标志是国家,国家的标志是城市,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因此,看一个民族什么时候进入文明时代,就看这个民族什么时候有了城市。这是要有考古学证据的。中华文明的考古学证据,是二里头遗址。据最新碳14测定,二里头文化一期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750年。所以,从公元前1750年到现在,中华文明之靠得住和有证据的历史,是三千七百年。 但是,作为文明,中华不是最早的。最早的文明是埃及和苏美尔,都发生在五千多年以前。不过,夏文明虽然比埃及和苏美尔晚了三千多年,却跟埃及和苏美尔一样,直接从原始社会产生,是“第一代文明”。属于“第一代文明”的还有克里特、哈拉巴、奥尔梅克,号称“六大古代文明”。这六大古代文明,先行者埃及和苏美尔烟消云散,同龄人克里特、哈拉巴、奥尔梅克不知所终。从古到今延绵不绝的,只有中华。 六大古代文明,我们硕果仅存。这是一个奇迹,却是事实。事实上,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再到近现代,我们从来就只有一个民族,一种文明。只不过这民族不断在壮大,甚至混血;这文明也不断在发展,甚至整容。但,既没有代沟,更没有空白。某些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不但老早就有,而且基本不变。家国一体,夏就是;祖宗崇拜,商就有;宗法制度,从西周延续到明清甚至民国;语言文字,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文化心理,要么始终如一,要么万变不离其宗。而且不管是谁,只要属于这个文明,哪怕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改变国籍,嫁娶洋人,也仍是Chinese,到头来还得认祖归宗,心中也永远“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 中华文明不但是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而且是其中唯一成为了世界性文明的。世界性文明的出现,开始于公元前二百多年。是时,罗马称霸地中海,秦汉一统大中华,形成当时最大的两个文明圈。但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罗马文明陨落了。于是汉与罗马的双雄并峙,变成了唐文明的独占鳌头。唐代的长安,众望所归,四海瞩目,八方来朝。汉唐七百年,可以说是世界文明的中华时代。 之后,是伊斯兰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的相继崛起。 伊斯兰文明的建立,是在公元622年(中国的唐初),标志为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国。然后只用了短短一百多年,便迅速成为世界性宗教和世界性文明,至今一千四百年。这是中华文明之后,第二个延绵不绝的世界性文明。 第三个是西方现代文明。它开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从但丁和薄伽丘算起六百六十年。历史虽短,却是目前最强大、最强势、最强悍的文明。时至今日,已经无人能够想象没有西方科技发明和文明成果的生活。几乎人人都在穿牛仔裤,看好莱坞,吃快餐,用电脑,打手机。 这就是当今天下最重要的文明,分别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三个时代。中华代表“第一代文明”,伊斯兰代表“第二代文明”,西方代表“第三代文明”。它们也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三种类型。中华代表“大陆农耕文明”,伊斯兰代表“游牧商贸文明”,西方代表“海洋工商文明”。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三大文明才是世界性的。无论人口、面积、影响力、知名度,还是在国际社会和人类历史中的责任、义务、担当,以及在未来世界可能发生的影响和作用,都无与伦比。
2824 次阅读|8 个评论
易中天下个十年研究"孙子兵法"
热度 1 kd652 2012-12-17 11:34
大连"新商报"2012-12-17日B03版右下角之:"笨蛋"易中天下个十年研究"孙子兵法"说易中天不会用电脑,不确,下面的连接是他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izhongtian 该博客里妙语连珠,不语出惊人那还是易中天? 比如:易中天下个十年研究"孙子兵法",说的是研究对付孙子孙女的"兵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评 :易中天“中华无信仰”
热度 1 seawan 2012-8-28 21:30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83350 附注: 本文是以基督教立场为基本出发点的。 文摘: 【 缺乏宗教信仰的中国文化表现出的这种强烈的实用性会不会是一个问题呢?易中天坦然笑道:“我们这个汉民族几千年没有信仰也没出事儿啊”,真不知饱读史书的易中天何以能轻松地如此说。他应该知道,在中国血雨腥风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十几次死亡人口过半的杀戮,这在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被作为一项不可逾越的“世界纪录”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1985年版。请问易中天,还能有比这更悲惨更重大的事儿吗?你怎么敢拍着胸脯说“也没出事儿啊”?! 易中天说“以伦理代宗教”保守了中国文明和中国社会的基本稳定,眼下中国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没有底线”。这话易中天只说对了一小部分。实质的情况是,恰恰由于“伦理代宗教”的权宜之计不可长期维持,当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时候,本来就软弱无力的代理职能就“代”不下去了,于是“伦理”崩溃,“宗教”瓦解。易中天所举《孔乙己》酒里掺水的例子,正好可以证明,由于没有宗教信仰,造假欺骗行为在中国一直非常普遍,并非伦理道德所能约束的。 至于酒里掺水而非放毒,原因也并不是易中天所解释的“道德底线”在起作用,而是传统社会的不流动性制约人们的行为,“兔子不食窝边草”的理由不是窝边草不好吃,乃因那是他的存身之地。一旦当环境发生改变,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无宗教信仰的危机就暴露无遗了。当今世界上唯有不信神的中国发生了最广泛、最持久、最具想象力、最丰富多彩的假冒伪劣事件,甚而至于连医药和食品也找不出多少可以让人放心的了。 】 【 也正由于实用主义的表浅,导致了中国思想无法抵达西方思想的深刻。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眼中,孔子的思想简直是零地位,他1816年 海德堡大学发表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孔子的教训是最受中国人尊重的权威。……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 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 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 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尔的评价未免太让孔子难堪,让儒家思想失色,但黑格尔的话却是很有道理的。】 【 没有宗教信仰背景,中国思想将无法解释“仁义”“道德”“正义”等观念的来源与归属,不能说明价值何以发生?何以成立?孔子一生亟力宣扬“仁”,却从来不能对为什么“仁”是合理的给予解释。在孔子那里,只能将“仁”放在不证自明的位置上,要求他人以“不争论”的方式,直接接受。 孔 子的后世传人孟子更是如此,一言不合,就打棍子,杨朱墨子一概被他斥为“禽兽也”!在他看来“杨氏为我是无君,墨氏兼爱是无父,无父无君是禽兽”。而他自 己的观点,全是无须论证就自动正确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将“恻隐、羞恶、辞 让、是非”定为“四端”,归入“与生俱来”之列,毋庸讨论。这样,儒家的所有观念都如数学中的公理一样,为超验前设,不允许置辩。在中国几千年大一统专制时代,这种霸道的思想观念一直凭借政治力量推行,一旦这一体制有所松动,这些缺乏根基的思想就必然动摇。从历史上看,儒家这些本质上十分无力的道德说教,除了在意识形态的压力下形成一种普遍伪善,完全不可能具有拯救人灵魂的作用。 唯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能够给人提供有关自由、不朽、彼岸、价值……的解释,能够给人的存在以说明,能够给人的生命以意义。 】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1982 次阅读|3 个评论
民主与和谐的差异导致了科学与禅的差异
热度 3 liuchao666 2012-7-12 23:01
民主与和谐的差异导致了科学与禅的差异 欧美社会追求民主与科学,中国的传统是和谐与禅。 用中国人的话说,西方人练的是外家功夫,中国人搞的是内功。 究竟谁更厉害呢?且看下文分解: 先说民主与和谐。 西方的民主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虽然看上去似乎人人平等,但其本质是一种多数对少数的暴力——或者说,就是一种头脑简单的傻瓜式的执政策略,用外在的统一掩盖内在的差异。 中国社会讲究和谐,其本质是人尽所能,物尽其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这就说,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自由,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喜欢唱歌的就唱歌,喜欢喝酒的就喝酒,大家不用因为别人说鱼好吃而强迫自己也吃鱼,这是一种更符合人类习惯的领导艺术,通过保留内在的差异而体现整体的和谐性,或者说,和谐就是对个体偏好的保护。 一般地说,思想的差异必然导致行为上的不同,因此,两种思想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重要的实践团体的差异,这就是科学与禅的区别。 科学习惯于把观察到的现象说成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并认为其具有永恒的普适性,应该说,这与其简单的民主叠加思想分不开的,一个现象,如果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能观察到,那么,这个现象就被称为是真的。 再说禅。 禅的认识向来是非形式化,或者说,一直是反形式化的。吃喝拉撒,顺其自然,禅不会把因为 100 个人中有 90 个人喜欢吃鱼而把吃鱼当作人的本性。 如果要简单地区分中西方两种文化,我想可以这样简单地总结:西方人讲究客观,中国人讲主观。 突然记起几年前的一次答辩,一位老师问起“信任”与“可信”的差别,在我看来,其答案与这里讨论的问题似乎有些关联: “ 信任 ” 是一个比较主观性的概念,而 “ 可信 ” 则是相对客观的描述。 易中天老师说,中国人是一个讲究忠奸而不讲对错的民族。 道理大体也是如此。 忠奸是一个主观的概念,而对错则是一个客观的描述。 不过,如果单纯从哲学上说,人类能把握的都是主观的现象,而所有的所谓客观论断,最终都需要依赖于主观上的论证。 然而,民主或科学,利用一种多数原则将主观的想象演变成了客观论述。 从博弈的角度看,遵循大概率的事件是聪明的做法,然而,这并不能改变其投机的本质。我们真正需要的,仍然是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任何时候,都应该避免将自然界的暴力原则演变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这,或许就是人性与动物性的差异所在。 从社会的角度看,正是所谓的客观的法律准则诱使实用主义人类做不违法但是损害社会公平的事情。对于真正懂法律的人而言,法律几乎没有什么约束力——越是详尽的法律,约束力越小。 因此,由主观的人类组成的社会,其根本法则仍然应该是维持一种主观的法则。 当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类的原则,也绝不应该仅仅被解释为像尊敬、赡养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赡养其他人的父母(事实上,今天的客观社会已经把传统的由血缘关系维持的系统演变成了由金钱关系维持的系统,因而,“老吾老”的前提已经事实上丢失)——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想想自己变老的时候,希望自己被如何对待,那自己就应该如何对待现在的老人。 这样, 即使承认社会分工的不同, 即使承认群众与公务员之间的主仆关系, 我们只需要做到—— 对仆人而言,制定规则时候首先把自己看作主人, 对于主人而言,遵守规则的时候,首先把自己看作公仆。 那么, 主仆关系就会自然进入期望的和谐阶段—— 尽管真正的和谐社会并没有主仆的差异。
2019 次阅读|8 个评论
马克思论科学魅力—“高山论”与“地狱论”,兼议易中天破门而入
hillside 2012-7-2 17:48
地狱在西方人的心中是个永恒的话题。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等,不一而足。以戏剧而论,悲剧艺术比之中国,在西方更受注目与重视。中国当今流行将沉重的历史进行戏说甚至恶搞,以”那点事儿“、”那回事儿“等犬儒主义戏谑词语自嘲,图个几分钟乐子。 以科学探索而论,马克思的“高山论”远比“地狱论”受人传诵。“高山论”称:“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令多少学子怦然心动。一旦科研有成,“会当临绝顶,一临众山小”的潇洒可以想像。“地狱论”则有点令人望而生畏,它出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叙述了他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经过,说明他的见解是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并且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85页) 。在“要求”后面引用的诗句来自但丁的《神曲·地狱》第三章。 《神曲·地狱》有多个译本,由北大田德望教授直接译自意大利语的译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第三章开篇为: “由我进入愁苦之城, 由我进入永劫之苦, 我进入万劫不复的人群之中。 正义推动了崇高的造物主, 神圣的力量,最高的智慧,本原的爱, 创造了我。在我以前未有造物, 除了永久存在的以外, 而我也将永世长存。 进来的人们,你们必须把一切希望抛开!” 翻译家黄文捷将前面长句译为:“通过我,进入痛苦之城,通过我,进入永世凄苦之深坑,通过我,进入万劫不复之人群。”(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神曲:地狱篇》)。 朱维基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将此段译为:“从我,是进入悲惨之城的道路;从我,是进入永恒的痛苦的道路;从我,是走进永劫的人群的道路。正义感动了我的‘至高的造物主’;‘神圣的权力’,‘至尊的智慧’,以及‘本初的爱’把我造成。在我之前,没有创造的东西。只有永恒的事物;而我永存:你们走进这里的,把一切希望捐弃吧。” 王维克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将此段翻译为:“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从我这里走进幽灵队里。正义感动了我的创世主:我是神权,神智,神爱的作品。除永存的东西以外,在我之前无造物,我和天地共长久: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罢!” ” 此篇地狱游记的作者但丁先生见到此篇“入门须知”后自述(见田德望本):“我瞥见一座门的门楣上写着这段文字,颜色黯淡阴森;因此我说:‘老师,我觉得这些话的含义很可怕。’他(指老师)像老练的人似的对我说:‘这里必须丢掉一切疑惧,这里必须清除一切畏怯。我们已经来到我对你说过的地方,你将看到那些失去了心善的悲惨的人。’” 王维克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将这段话翻译为:“我(指但丁)看见上面的文字,黑沉沉地写在一个大门上;我说:‘我的老师,这些文字的意义叫我难懂。’他(指老师)像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对我说:‘到了此地,一切的恐怖和畏怯都要放在脑后了。我们已经到了我对你说起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将要看见一班苦恼的、不懂何谓幸福的幽灵。’于是他拉了我的手,脸上露着笑容,使我心里安慰了一些,他引导我走进幽冥之国。“ 由上述看出,马克思引用的“这里必须丢掉一切疑惧,这里必须清除一切畏怯”出自但丁的地狱向导(称“老师”)之口,属于“游客须知”。地狱旅游毕竟不是什么乐事,不可能既来之,则安之。丢掉畏惧,悉心观察,跨越障碍,尽早离开才是硬道理。但丁下地狱犹有老师作陪,似乎有中国《西游记》的味道,不像独行那样孤单了。因为是旅游,所以内心并无太多的恐惧。结合上述王维克本“这里”一段的翻译,我们将田德望本的“这里”往下略作重复与拓展,再来体会但丁与他老师的心态:“他(指老师)像老练的人似的对我说:‘这里必须丢掉一切疑惧,这里必须清除一切畏怯。我们已经来到我对你说过的地方,你将看到那些失去了心善的悲惨的人。’他拉着手,面带喜色,使我感到安慰,随后就把我带到幽冥世界的秘密中。”一个“喜”字把游客心声展露无遗。 “临高山”与“下地狱”的科学之魅怎么看都难以和谐。爱登山者众矣,愿尝地狱之苦的有几人?没准美学科班出身、《破门而入——易中天谈美学》的易中天先生能够破门而入(不过但丁描写的地狱没有门,易先生要省不少力气了),品出地狱的“传神”风光与别样风景。 破门而入,多么潇洒的姿态,三百六十行的梦想。易先生的金针能绣出多少种图案呢?金针如果打磨成万能金钥那就妙不可言了。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畅想可能与此类似吧? 数十年前,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高山论”鼓舞人心,然而“地狱”论难免会使人灰心。但既然语出名门,地狱论自有它的道理,无法藏起来,因此各种糖衣式的解释与高论见诸各类教辅书籍。 我个人总是对下科学地狱前先扔掉“希望”有些不解。从入地狱必须的“绝望”我想到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希望》,篇末称:“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类似辩证法的心态令人寻味。 科学之魅力何在?魅力四射之科学?非魅莫属耶?! 注:毛泽东同志有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想了几天,上述所称的“不解的希望”解开了。原来,被要求抛弃希望的只是地狱的入住户,马克思这样的游客非但没有抛弃希望,相反是信心饱满、斗志十足(可品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此外,可参见本人博文《牛顿的上帝科学观与马克思的地狱科学观—论对“地狱入口”的误读》。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3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中天说这个话实体让我们吃惊,他根本不配做一个教授,他是中国
热度 1 lizhijia 2012-5-4 13:46
易中天说这个话实体让我们吃惊,他根本不配做一个教授,他是中国教师的一个败类!他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教师,中国各级教师在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的情况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了大批人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易中天给大学教授划的甚么底线?
热度 1 hailang0 2012-5-3 14:59
易中天:给大学教授划底线是建理想大学第一步 他解释:“公德不能不管,私德可以不问,但是要有底线:你一个教授和学生争女朋友,不可以吧?你在课堂上骂学生王八蛋,不可以吧?这就是底线。” 俺觉得 易中天 教授划的这个底线,副教授也适合,讲师也是。好像北大被开除的那个教授作为他的底线依据,取样不是太有代表性。 至于不骂学生“ 王八 ”,这个极其容易做到,也不成其为教授的道德底线。 到底甚么是大学教授的底线呢?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好好琢磨一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3549.shtm 易中天给大学教授划的甚么底线?
个人分类: 科学|44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易中天:教授必须有底线 不能和学生争女朋友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3 07:08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5/03/14285027_0.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09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易中天批方舟子:“动机论”是戕害中国的恶俗
周少祥 2012-3-1 08:52
按:动机论是一种恶俗——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易中天批方舟子:“动机论”是戕害中国的恶俗 2012年02月29日 08:1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易中天 字号: T | T 6959 人参与 259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一、问动机,是戕害了我们民族多年的恶俗 关于“方韩之争”,我的观点一直很明朗,也很明确,从未改变: 第一,方舟子有权质疑韩寒,其他人也一样。第二,有权不等于一定要用。第三,如果作家在世,又不存在署名权纠纷,而且没有过硬的证据,这种质疑,就涉嫌对作家人格的羞辱和诽谤。因此,本案是方舟子“正当权利的不当使用”。 尽管如此,我仍然坚决反对质疑方舟子的动机。首先,没有意义。代笔与否,是事实判断,代就代了没就没,与质疑者的动机何干?其次,无法证明。方舟子怎么想,你咋知道?其三,自作自受。因为当你质疑别人动机时,你也成了质疑者。你问人家,人家当然也可以反问你:你“问动机”的动机,又是什么? 这就不好回答。因为但凡“问动机”,其实都是“设陷阱”。答案,则是预设好了的,不言自明的,可以心领神会的,比如:整怕了,风声鹤唳吧?心虚了,反咬一口吧?没招了,虚晃一枪吧?好嘛,疑神疑鬼,是虚弱;应对失措,是无能;倒打一耙,是无耻。故,问动机,不能给自己加分,只能减。 然而众多的脑残,却乐此不疲。因为有传统。事实上,问动机,是专制统治的“祖传秘方”,官场斗争的“常规武器”,阶级斗争的“不二法门”。只不过,古代的问法叫“是诚何心”,现代的叫“想干什么”。预设的答案则有:你图谋不轨吧?反攻倒算吧?沽名钓誉吧?别有用心吧?等等。统统都是“诛心之论”。 诛心,是地地道道的恶俗。这种做法,心理阴暗,手段恶劣,而且戕害了我们民族两三千年。如不连根拔起,彻底批倒,子孙万代,将会受害无穷。 这个话题,显然已经与本案无关,但还得借此作为“药引”。我想问,方舟子打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拥护?质疑韩寒,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赞成?就因为现在的造假,实在是太严重了。某些名家,因为字画值钱,书稿好卖,就请人代笔,粗制滥造,批量生产,鱼目混珠。这就岂止可以“质疑”,简直可以“报警”。 也许,这便是“方韩之争”的时代背景:公众对于造假,早已怒不可遏,忍无可忍,很希望“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也很希望能够抓住一两个“造假典型”,让他把骗得的东西都吐出来,还要搭上身败名裂,看谁还敢欺世盗名! 这就是“杀一儆百”了。但恰恰是这似乎“很正当”也“很善意”的观念,大有问题。 二、杀一儆百,是“求善”吗 杀一儆百,怎么会有问题呢?它的目的,不是“求善”吗?求善当然没问题。但怎么求,有讲究。 我的主张,是“以善求善”,即“善以善求”。求法不善,则“不得善终”。何况“杀一儆百”,还未必真是“求善”。 且看这四个字。 首先要“杀”。杀,可以是肉体的消灭,也可以是心灵的摧残。无论哪种,都是不把生命当生命,不把灵魂当灵魂,请问“善”吗? 其次,什么叫“百”?就是百姓。这是“儆”的对象。为什么要“儆”?因为他们都是花果山上的“猴子”,天生就要犯罪、闹事、出问题,所以要杀一只鸡,吓唬吓唬。 可见,杀一儆百,就是把民众看作“假想敌”或“嫌疑犯”,时时警惕,处处提防,常常警示。这就是它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背景。当然,这个逻辑和背景,发明人是不会告诉你的,也不要以为你洁身自好就没事。这种文化和制度的设计,是针对所有人的。何况,你没有“罪行”,还可以说你有“贼心”。 剩下的只有“一”。这是最后一张门帘,也是最后一道门槛。也许你会认为,杀一两三个,警示千万家,不是很值吗?错!一百个人是人,一两个人就不是?反过来,能杀一两个,就不能杀一两百?杀戒一开,无人幸免。而且,只要同意“杀一儆百”,那么,实在找不到“坏典型”,你这个“好人”也能拉来凑数。 或许有人说,这怎么可能呢?杀个好人,能起作用吗?嘿嘿,你别忘了,杀一儆百的核心是“警示”,不是“善恶”。而且,一旦目的是“警示”,就顾不上“善恶”,甚至顾不上“敌我”。不信你去看看恐怖分子怎样杀人质。还有,鬼子进村后,第一个拉出来杀掉的,难道一定“抗日”或“通共”? 事实上,杀一儆百的欺骗性,恰恰在“杀”的是少数人。这就让多数人放松了警惕,以为“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甚至参加围观,或者拿着馒头等人血。但其实,“杀一”是手段,“儆百”才是目的。这种混账制度和文化,正是冲着人民大众去的。 何况,就算侵犯的是个别人的权利,就可以吗?否!正如萧瀚先生所言,私权,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基础。 公共利益,则是为了既保护张三私权,又保护李四私权,亦即保护任何人私权,从而求得的“私权共和”。张三的私权能侵犯,李四就难保。最后,是所有人都没有了个人利益,大家伙也没了公共利益。 更重要的是,杀一儆百,谁来执行?公权力。所以,这种文化和制度,无不存在于专制国家。专制国家喜欢它,是因为独裁统治和君主专政,只能依靠暴力和恐吓来维持。杀一儆百,相比滥杀无辜,成本较低,也可持续。但归根结底,是牺牲少数人,威慑大多数,维护他自己。请问“善”吗? 三、活人献祭与自己负责 或许有人会问:世界各国,都有监狱,也都有刑场。难道全世界都是专制国家? 呵呵,抱歉,阁下恐怕弄错了,我反对的不是这个。判刑,恐怕还是必须的。但不能是为了警示,为了杀一儆百。那又为了什么?民主国家和法治国家的观念是:为了负责。 负责的概念源于自由,自由的依据在于意志。也就是说,一个有着公民权利的自由人,他的意志是属于自己的。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包括选择杀人放火。但同时,正因为他的意志是自由的,因此,他必须为自己的所有选择埋单,而且必须自己来负。故,自由即责任。 这样一说,大家也就应该明白。你不是“自由地”选择了杀人放火吗?那好,请你把“牢底坐穿”。因为这也是你自己选择的,是你在选择杀人放火时就清楚的。根据这个道理,判处犯罪分子徒刑,不但不是侵犯人权,反倒是对他自由意志的尊重。 哈哈,这就叫“事同而理不同”。换言之,同是判处徒刑,专制国家是为了“警示”(杀一儆百),民主国家是为了“尊重”(自己负责)。介于二者之间的传统观念,则是为了“还债”(杀人偿命,借债还钱)。可见,问题不在“有无刑律”,而在“立法精神”。但这“一念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专制国家一定要把人犯五花大绑,插上标签,游街示众,然后当众砍头。非如此,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甚至为了加大力度,还不吝发明种种酷刑,比如炮烙、油烹、腰斩,凌迟,无所不用其极。隐私权和辩护权,则根本不予考虑。相反,还要“公审公判”,同时让你“哑口无言”。 这就是地地道道的“活人献祭”了。献祭,原本是一种原始巫术仪式。其本质,是人与神之间的交易,我称之为“请神吃饭”。故,凡祭品,皆食品,比如早期的鱼,后来的马牛羊猪狗鸡。但每次,都是人奉献的少,乞求的多,自己也不好意思。为了表示“心诚”,便开始使用“人牲”,活人献祭由是始。 献祭有用吗?有。但不是对神,是对人。当一个活人,甚至是王子公主,被洗得白白净净送上祭坛,从容赴死时,族民们不可能无动于衷。最早,会产生凝聚力;后来,会产生威慑力。当后一种力量产生时,也就必然被利用。只不过,统治者喜欢的是“政治祭坛”,卫道士喜欢的是“道德祭坛”。 四、节妇和淫妇,都有一本血泪账 道德的祭坛上,摆放着“坏人”,也摆放着“好人”。这就像远古的祭品,有奴隶,也有贵族。但无一例外,坛上都是生命,坛下都是血腥,杏黄旗上都写着“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一语道破天机。为什么要有活人献祭?为什么要有道德祭坛?就是为了统治者和卫道士心目中的那个“道”,即他们要推崇和维护的核心价值观。这就不但要“杀一儆百”,同时要“举一反三”;也不但要将“淫妇”沉潭,还要表彰“节妇”,立贞节牌坊,美其名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贞节牌坊,是另一个祭坛。节妇,则是这祭坛上的祭品。不过,她们的任务是表演,表演贞洁。如果说,那边杀掉的,是吓唬猴子的鸡,那么,节妇就是听话的猴子,是统治者和卫道士“价值观的代言人”。做这样的猴子,容不得半点闪失。寡妇守节之难,之苦,之悲摧,怕是只有过来人才知道。 由是之故,节妇一旦失贞,责罚将超过淫妇。因为统治者和卫道士都是圣明的,岂能“看走眼”?你既然做不了“听话的猴子”,那就只能去做“该死的鸡”。而且,由于你曾经是猴子,还必须比鸡死得惨。这样看,韩寒有点冤,因为并没有人说“学习韩寒好榜样”。他不想做,别人也学不来。 这种“节妇表彰”,跟“英雄崇拜”完全是两码事。榜样也许都是英雄,英雄却未必都是榜样。崇拜英雄的人,也未必都跟着学。比如崇拜切·格瓦拉的,并不当真拿起武器,走进丛林。更重要的是,英雄崇拜,是个人的选择;节妇表彰,是权力的奸淫。只不过,有的是诱奸,有的是强奸。 因此,榜样的力量,注定是没用的。因为每个人的道路,都只能自己走,也就应该由他自己选。你硬要把他塞进这个模那个范,他就只能“装模作样”。表面上看,好像是你要的那个模型,那个范儿。实际上,你还是你,他还是他。 只可怜那些节妇和淫妇,或者在牌坊前活受罪,生不如死;或者在地狱里受煎熬,死不瞑目。真可谓:都有一本血泪账。实际上,她们都是“祭品”,也都是“人质”。统治者和卫道士,要用其一人之“过失”,换取百姓之悚惧;一人之“功德”,换取万众之一心。这他妈的才真是“罪该万死”! 所以,杀一儆百和表彰节妇,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目的,都是要不顾人民群众的自由选择,强制推行统治者和卫道士的价值观。但,把“淫妇”送上祭坛,或让“节妇”自己去,需要一个认证,一张门票。这张门票,就叫“动机”。 五、动机,是道德祭坛的门票 道德祭坛(也包括政治祭坛),为什么要用动机做门票?因为动机是无法证明的。既然“无法”,也就“无须”。无须证明,岂不方便?指定即可。需要你做“节妇”(道德楷模),你的动机就高尚纯正;需要你做“淫妇”(反面教员),就卑鄙下流。是好是坏,全由“坛主”或“祭司”说了算。 如此趁手的武器,倘不利用,就是犯傻。于是,问动机,便首先被“工具化”,用来维护专制统治,进行官场斗争和阶级斗争。比如一个谏官批评皇帝,马上就有人问:是不是想通过诽谤君父,来博取“直言”的名声?好,“大不敬”和“慕虚名”两顶帽子,就结结实实给你扣上了。你说得清吗?说不清。 在这样的“诛心之论”面前,没有人能自证清白,自杀都没用。自杀,在历史上叫“陷君父于不义”,在“文革”中叫“自绝于人民”,统统罪加一等,死有余辜。辩白,就更没用。清者自清。没罪,你辩白什么?花言巧语吧?文过饰非吧?不打自招吧?反正,只要认定动机有问题,无论你说啥做啥,统统证明有罪。 这就不但剥夺了我们的人身权,也剥夺了思想权和言论权。目的,则是“集权”。集权难免走向专制,专制则必定主张“有罪推定”。有罪推定,就要“问动机”。因为无论追问还是反问,都不需要提供证据,最便于搞“莫须有”。何况这事还“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想把你的动机说成什么,就是什么。 事实上,所谓“上纲上线”,就是在动机上做文章。文字狱,也是。文字狱的背面,则是“光荣榜”。因为能够攻击别人“居心叵测”,就可以标榜自己“赤胆忠心”。唯一要做的是表演:表态,站队,晒功劳,秀忠诚,讲信仰,唱赞歌。某些人眼里常含泪水,就因为他对动机爱得深沉。 爱动机的,也最爱自己。质疑动机,则可以“一箭双雕”。结果,你是罪犯,他是英雄;你是小人,他是志士。总之,“文革”是为了反修,贫穷是为了守志,所有的错误都是正确,所有的表演都是功德。其结果,是动机变资历,资历变资质,资质变资格,资格变资源,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金。 显然,动机不但可以“工具化”,还能“资源化”。因为只要是拿动机说事,则无论功罪,都可以“莫须有”。于是乎,官场上,市井中,但见“苟且之人行浮夸之事,昏庸之辈话无聊之题”。事实没人讲,逻辑没人讲,规则更没人讲,只有围猎和狂欢。而且一眼望去,满街都是伪君子,人人都是阴谋家。 想想,这是什么道德氛围,又是什么舆论环境?一个民族,如果只知问动机,不会摆事实;只知论阴谋,不会讲道理;只知设祭坛,不会求解放,请问还能实现伟大复兴吗?反人性、反人道、反科学,同时也并不道德的“道德祭坛”,难道不该彻底拆除?依我看,连同它的坛坛罐罐,也都该砸了。 然而恶俗阴魂不散,沉渣也会泛起,最近又有人鼓吹“婚前守贞”。对此,我真是很无语。没错,人是要有一点精神,也要有一点坚守,哪怕守贞也行。但,你自己守着就行了,为什么要扬铃打鼓,昭告天下,还劝人入伙?无非以处女膜为杏黄旗,表演动机。 这就是自己把自己送上道德的祭坛,还要拉上姐妹们殉葬。我并不赞成淫乱,也不反对守贞。但我以为,要守,也是为自己,关别人什么事?要守,也是为爱情,又关婚姻什么事?更何况,一个人如果因为爱情,心里已经装不下别人,还用得着守贞洁吗? 但,这已经是题外话,真的是题外话。
个人分类: 综合|1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易中天: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
热度 2 baiyuxiao 2012-2-18 11:21
易中天: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 原文出处: 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134.html 2012-2-18 ● 易中天 钟道然说:我不原谅! 其实,我,还有许多人,也都不原谅。 不原谅谁?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有问题吗?有,而且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连我们有什么问题,或者问题出在哪里,都不知道。 比方说,不少人都在讲,泱泱大国,居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岂非说明教育失败?这种逻辑,其实是很可笑的。现在没有,不等于将来没有。我看用不了多久,没准就会有。屠呦呦她老人家,不就得了拉斯克奖吗?那可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其实并不差,我们完全不必有杞人之忧。该忧虑的反倒是:真到有人获得诺奖的那天,中国教育的批评者,会不会一夜之间变成礼赞者?我们会不会举国欢腾,普天同庆,兴奋得就像当年申奥成功? 这倒是要深思的。我们应该想一想:诺奖这玩意,得了怎么样,不得又怎么样?我看都不怎么样。世界上,没得诺奖的多了去,也没见他 “ 国将不国 ” 。那些得了的,也未必就多牛。这就正如许多国家,连奥运铜牌都没得过,难道他们的国民都是病夫? 显然,金牌,不该是体育的目的;诺奖,也不该是教育的目标。发展体育运动,应该是为了 “ 增强人民体质 ” ;发展教育事业,则应该是为了 “ 提高国民素质 ” 。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远比奥运金牌重要;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才是教育的头等大事。盯住这奖那奖不放,把能不能得奖看作成败的标准,恰恰证明中国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 什么问题?丢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 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比如有人说:杀人的事,天天都有,到处都有,你凭什么把药家鑫案归罪于中国教育?这就让人哭笑不得。没错,我们确实不能说,但凡出了杀人案,就是教育有问题。杨佳案就不是,杀童案也不是。事实上,我也没把所有的账,都直接算在教育头上。但,发生了这么多不正常事件,肯定是某个地方、某个领域出了问题。这个地方和领域,可能是司法,可能是分配,也可能是教育。既然如此,又怎么就一定不是错在教育呢? 显然,正确的方法,是驴归驴,马归马,杨佳的归杨佳,药家鑫的归药家鑫,各自找到对应的原因。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笼而统之一句 “ 杀人的事从来就有 ” ,可是驳不倒对方的。这其实是不会辩论。 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永远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是不可以的,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至少,文科的课堂里没有,老师们也不会。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靠中学时代平面几何打下的底子,还得当时就喜欢这门课才行。 甚至就连理科的课堂,也往往只有科学手段(技术和技巧),没有科学方法,更没有科学精神。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 “ 成材成器 ” 。能获诺奖最好,起码也得是 “ 有用之才 ” 。这就必须打牢基础。也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不差。但他们忘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重要,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就更重要。没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包括诺奖在内的那些东西,永远都可望不可即。何况,那还不该是我们的 “ 奋斗目标 ” 。 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以为,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是这四种精神之总和。不能怀疑,不准批判,不会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实证,当然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是,文科生变成字纸篓,理科生变成机器人。谁都不会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 自我的丧失,必然伴随着道德的沦丧。因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明不白,又怎么可能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事实上,老吾老,才能 “ 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才能 “ 以及人之幼 ” 。同样,也只有首先弄清楚什么是 “ 己所不欲 ” ,才知道什么该 “ 勿施于人 ” 。自我,岂能丧失? 受教育者丧失了自我,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丢掉了根本。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 “ 望子成龙 ” ;标准,是 “ 成王败寇 ” ;方法,是 “ 死记硬背 ” ;手段,是 “ 不断施压 ” ,还美其名曰 “ 压力即动力 ” 。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 “ 以人为本 ” 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这就不能原谅。所有不愿被异化的人,都不能原谅。 原谅也可以,前提是必须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 “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 。在这里,自由比全面更重要。事实上,中国教育至少在口头上是讲 “ 全面发展 ” 的,但从来不讲 “ 自由发展 ” 。然而没有自由,又哪来的全面?更何况,没有自由的所谓 “ 发展 ” ,就算 “ 全面 ” ,那也至多只能制造 “ 全能机器人 ” 。 再全能的机器人,也不是我们的理想、愿望和追求。相反,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人都成为 “ 真正的人 ” 。这就必须让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且,只有实现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 ,才能最终实现 “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 。别忘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我相信教育当局,也会跟我们一样完全同意。 那么,中国教育,你愿意改正吗? 中国教育,你能够改正吗? 我们正拭目以待! 本文为钟道然着《我不原谅》一书序言,原题为《可以原谅,但要改正》。该书已由三联书店出版
153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家国天下还是家国主义???????
DynamoChina 2012-1-22 14:58
李泽厚论家国天下:警惕封建主义死灰复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8:10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北京报道   像余秋雨、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他们能把学术文化娱乐化、普及化,我觉得不坏,很有功劳   1999年,69岁的李泽厚正式退休,寓居美国,在大洋彼岸执起教鞭。近年来,每年八九 ad1= "金海国际纯板大户型"; link1=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59242,88622,88708&cid=0,0,0&sid=82705&advid=2651&camid=12665&show=ignore&url=http://www.jinhaiguoji.com"; //左上 ad2= "领舵望京热销6.7亿"; link2=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59695,89205,89289&cid=0,0,0&sid=83195&advid=2651&camid=12665&show=ignore&url=http://www.fescoclub.cn/dhw/"; //右上 ad3= "诺基亚6708博客手机"; link3=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60953,90816,90903&cid=0,0,0&sid=84551&advid=2980&camid=12921&show=ignore&url=http://www.nokia.com.cn/cn/phones/models/n6708/features/blog.shtml"; //左下 ad4= "c2完美驾车人活动"; link4= "http://211.94.190.80/html.ng/adspec=Flash&adtype=logo&affiliate=sina&campaignid=684&channel=search7&log=0¶ms.styles=clickcmd?"; //右下 //浏览器类型变量 var InternetExplorer = navigator.appName.indexOf("Microsoft") != -1; //ie内容 function IEad(){ adCode = ' ' +' ' document.write(adCode);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1", ad1);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2", ad2);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3", ad3);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4", ad4);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1", link1);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2", link2);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3", link3);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4", link4); } //ns内容 function NSad(){ adCode = ' ' +' ' +' '+ ad1 +' ' +' ' +' '+ ad2 +' ' +' ' +' ' +' '+ ad3 +' ' +' ' +' '+ ad4 +' ' document.write(adCode); } //主过程 if(InternetExplorer == true){ IEad(); }else{ NSad(); } 月间,他都要回国一次。11月21日下午,在位于东厂北巷的寓所,这位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旗帜性人物接受了本刊专访。眼前的76岁老人身着便装,两鬓已花白,不过面色红润,目光炯然。他拉张椅子坐在客厅,背后是冯友兰晚年为他题写的一副对联:“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刚日读史柔日读经”。   从当下中国的思想文化热点到中国的经济形势到国际政治,拉拉杂杂,李泽厚来者不拒。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他始终保持了很高的敏感度,每有惊人之语,谈到可笑之处,时常朗声大笑。   李泽厚曾借用马克思的话说“我为人类工作”,当然在他看来为人类工作和为中国工作是统一的,他说中国是他的起点和终点。采访时,本刊记者问他是否已取得美国国籍,他说他很容易就可以入籍美国,但“没这个必要吧”。   记者提出为他拍照,他欣然应允:“你们想怎么拍,我随你们摆布。”拍完之后,记者把照片给他看,他却拒绝了,“我不看,你们拍完就行了”。他看重的还是他的学说,在记者准备告辞的时候,他反问了记者一个问题:“现在网上还有谁批评我?”   “我支持抹口红”   《瞭望东方周刊》:你一直致力于思考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现在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复苏之势,比如官方举办“祭孔”活动、学者倡导读经运动、学界名流发表“甲申文化宣言”、有的高校成立了国学班等等,对这种现象你持怎样的看法?   李泽厚: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读经,我知道的有两个,一个是蒋庆倡导的,一个是孟母堂。对这两者,我的看法就不一样。我并不是一般的反对读经,不然我写《论语今读》干什么?我认为关键是在什么思想指导下读经。蒋庆指责严复、梁启超“跟着西方跑”,胡适、鲁迅那更是通通错了。他说蔡元培不该废除读经,   我坚决反对他的这些“指导思想”,我说他是“蒙启”,把启蒙的东西又重新蒙起来。   但是孟母堂的就比较好,它要求学生不光读经,也背莎士比亚、拜伦、雪莱,趁小时候锻炼学生的记忆,没什么不好。当然要指望读了经人就变好了,这也不可能,主要还要看社会情况。所以我还是鲁迅派。   我也反对“甲申文化宣言”,很多名流参与其中。我不赞成,已经说过了。   现在有些人对国学大师的理解也很好笑,把胡适、鲁迅都称为国学大师,他们要是现在活过来会气死,因为他们恰恰要反对传统的东西(大笑)。章太炎最好的学生是黄侃,鲁迅根本排不上。当时许多人的中国学问都比鲁迅胡适好。“国学”这个词我也不理解、不赞成,这个以后再说吧。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出版界有一种“读史热”,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相当畅销,其中尤以易中天教授的书为典型。此外,影视界如今也流行古代尤其是明清的宫廷戏。   李泽厚:历史剧编得太荒唐,所以我基本不看历史剧。我对易中天倒是蛮支持的,他至少是按正史讲的,可以纠正大家从历史剧得到的许多错误知识。像余秋雨、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他们能把学术文化娱乐化,普及化,   我觉得不坏,很有功劳。很多学者对他们大不以为然,指责这是“庸俗化”,老实讲不是每个学者想“庸俗化”就能“庸俗化”的,他们能做这种普及兼娱乐的工作,很不容易。   《瞭望东方周刊》:一个较典型的批评说余秋雨、易中天是抹着“文化口红”。   李泽厚:我支持抹口红(大笑)。你不愿意抹你就别抹嘛,你可以关起门来,干你自己的。把学术、文化娱乐化,普及化有什么不好?余秋雨的散文你不喜欢也可以,但有人喜欢读。我觉得有些人是出于嫉妒,见他们名利双收,嫉妒(大笑)!有人说妓女(香港正名为性工作者)看《文化苦旅》。那有什么不好?我觉得比看那些号称学者的低级谩骂文章好多了。有人骂易中天不务正业,什么是正业?上电视讲历史为什么不是正业?比学术文章低一等吗?我看一点也不低。   警惕封建主义死灰复燃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谈到一个观点,即封建主义的东西经常会以不同的名义借尸还魂或者说死灰复燃,比如“文革”时期。在传统文化有复苏迹象的当下,我们是不是也要注意某些东西?   李泽厚:的确如此,要特别警惕。去年我在《上海外滩画报》上举过一个例子,我在美国看国内的电视,   宣传一个地方“绣龙”—— 号称“龙乡”的某地数十人同时在一大幅布面上绣出龙的形象,说开工那一天和完工那一天,都下了雨、雪,而那个地方在那个季节是极少下雨下雪的,节目把这一事情说得神秘兮兮,大有天人感应、龙的神灵出现的味道。而这正是在宣扬“传统”、“国粹”旗号下进行的。这不就是封建迷信吗!所以我说:“我当时立即觉得还是鲁迅棒,现在仍然需要鲁迅!”还有好些类似的现象,并不是一件两件,有好多。当然更重要的仍然是体制上的,如一切向官本位看齐。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认为历史热反映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又开始自信了,但是也有一种担忧,像易中天的《品三国》里边讲到很多的权术斗争,宫廷戏更是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展现甚至夸大这种勾心斗角的细节,也有不少人直接从历史中总结出经商之道,为官之道。这些东西流行的背后是不是也反映出中国人仍然认为这些历史上的权术经验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用?   李泽厚:的确有这种因素,但一般来说,读者和观众倒不一定会自觉把历史上的这些权术运作经验直接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现实。刘再复写了好些文章批判《三国演义》中的这些心计对中国人的坏影响坏作用,我赞成。   之所以产生这种历史热,一方面是有市场,读者需要。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观众们没有更好更多的选择,只能热超女。像台湾,政治非常热,大家都关心政治。大陆以后可能也会出现政治热,而且时间会更长。但这可能是很久的“以后”了。   “实用理性”之缺陷   《瞭望东方周刊》:在传统复兴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另外一种倾向,就是继续破坏传统,比如有人主张废除中医,同时我们也还在拆除古典建筑,比如四合院。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李泽厚: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人主张取消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这在民国的时候就有了。中医是一种经验医学,例如几千年来形成的针灸经络学说,但没有现代科学的依据。有些东西现在确实还不能解释,但你不能就说它不是科学,可能再过50年、100年就能解释了。现在如果取消了,到时候只能追悔莫急!所以现在对中医来说,是如何能保存住原有的经验,对这个问题,我相当悲观。现在能够靠望闻问切便能治病的中医已经很少了,医院里的中医也都使用化验等西医的手段。中医的传承靠口耳相传,现在关键是要把中医的传统传承下来,不过这方面确实很难。   至于拆除传统建筑,   这也是个两难的事情。一方面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土地。另一方面老建筑、四合院确实很漂亮,一些居民祖祖辈辈在其中生活,也的确难以割舍。所以我说这是一个悲剧。坏人杀好人不是悲剧,好人杀好人就是悲剧。怎么解决?我一直强调“度”的问题,在拆与不拆之间找到一个“度”,一方面不阻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还是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传统建筑。当年梁思成的方案就很好,在北京老城区之外发展新城,可惜未被采纳。   《瞭望东方周刊》:“实用理性”是你解读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我们一面复兴传统,一面摧毁传统,这从深层来分析是否也是“实用理性”这一中华文化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使然——只要对现实没用的就予以抛弃?   李泽厚: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了现在,之所以如此,就与中华文化的“实用理性”有关。这种实用理性使中华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其中包括对异己的包容精神,清朝满族作为统治阶级,几百年下来它的语言、文字、习俗在无声无息中已经完全汉化,这是一个奇迹。   不过另外一方面,“实用理性”   确实也存在着缺陷。它缺乏纯思辨的力量,虽与“实用主义”不同,但的确表现出某种短视,过于重视眼前功利。所以,我强调对“实用理性”需要进行改造,认识和纠正自己文化的弱点。这恰恰是重视历史经验的“实用理性”题中应有之义。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改造?   李泽厚:主要的就是在现代高科技显示出纯思辨力量的时代下,使它变得具有长远眼光,重视和增强思辨的能力和兴趣,而不仅仅注意当下或功利。   论胡适再流行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20年前指出,陈独秀和胡适的思想和作品,今天已基本过时而不需重读了。现在的情况是,陈独秀的确日渐被人遗忘了,但胡适的作品在出版界很热,许多年轻人都在读胡适的书。这是否折射出胡适的思想精髓仍然对当下中国有所针对和适用性?   李泽厚:对,但胡适很浅薄,他提出的“五鬼闹中华”,说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贫穷、愚昧等五种毛病,这算什么?但是胡适有他好的方面,他提倡的自由主义精神并身体力行、非常宽容大度,这些都非常难得。他有软弱的一面,但他的平和宽容的人格在今天很有价值和意义。这是中国特别需要的一种精神。胡适平等待人,没有精英思想,不居高临下。倒是现在的不少学者感觉自己了不起,   精英思想严重。   当然,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更是今天被人阅读的重要原因。以前把他骂得一文不值,也有一种阅读的逆反心理在里面。鲁迅以前捧得太高,现在就有不少批评。其实,两个人都有非常好的地方。鲁迅有缺点,骂人不讲道理。他的那些骂人的杂文作品有文学价值,但没有理论价值。他是了不起的文学家,但并不是革命家。   鲁迅的人格也很强大。   “我对中国一直是乐观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是“经济决定论”者,认为中国的进步最终还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那么,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李泽厚:我觉得总体上很好。上世纪90年代有许多人宣扬中国经济崩溃论,一个美国人写了本书,名字就叫《中国在崩溃中》,里面用了很多数据,很唬人。当时很有影响,现在好像没人提了,现在外国人都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个奇迹了。   20年来,我一直相信中国经济没大问题,再多数据也没用。他不懂中国的历史和中国文化。中国地方大,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领域发展不好那个领域可能好。一些很熟的朋友也跟我争论过,现在1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是对的。现在他们也不再提中国经济崩溃了。   《瞭望东方周刊》:也就是说你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   李泽厚:中国经济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靠外资、外企、外贸这些来拉动经济是有隐患的。我现在在美国要想买一件不是“made in china”的东西都很难,家具也都是中国产,又好又便宜。但是,万一有一天外国人不买了怎么办?所以,关键还是要拉动内需,要调整城乡二元分化。农村那么多人口要让他们有钱买东西,要消化农村数亿劳动力,这样才能排除隐忧。   中国应做文明的调停者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这种生活经历是否给你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的新视角?   李泽厚:我觉得对我影响不大,没有什么新视角。1982年我在美国就住过一年,我一直说我这个人比较顽固,20多年前我的一些主要论断我到现在仍然觉得是站得住脚的。   《瞭望东方周刊》:在如今的经济时代或者说市场时代,哲人和哲学应该如何自处?   李泽厚:这个问题我也回答过,哲学只能提供一种视角。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美国生活多年,“9·11”事件发生之后,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觉得美国类似于打击伊拉克的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可行吗?   李泽厚:只能说布什政府自大又愚蠢。反恐只是美国的一个借口,它是为了实际利益,为了石油,没有“9·11”它也会打伊拉克。但是布什政府对形势估计不足,没有想到打完之后还会死那么多士兵。伊拉克国内局势太复杂,教派斗争激烈,当年老布什就比较聪明,留着萨达姆而不推翻萨达姆政权。当然,美国的政治体制有个好处,犯了错误之后调整很快,你看这次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民主党全面获胜,政府的对外政策就不得不调整。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提出要构建“和谐世界”,你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李泽厚: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我觉得中国未来恰恰应该做“文明的调停者”,我写过以此为标题的短文。中国将来(现在还没能力)可以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文明之间做调停者。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现在外交做得不错,全面扩大贸易,广交朋友,又不得罪美国,在强劲发展中以平和谦逊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这倒正符合儒家精神。-   (本刊记者柴爱新对此文亦有贡献)
2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决支持易中天加入王八蛋行列!(兔年最后一篇博文)
热度 16 pukin 2012-1-22 12:00
北大“三骂”教授孔庆东最近评论香港人的言论又在网上网下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媒体和各色人物在龙年到来之际围绕孔和尚的言论又开始了一轮口水战,精彩程度堪比春晚 靠一档CCTV娱乐百姓的节目——《百家讲坛》爆的大名的易中天教授在第一时间跳出来,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对老孔的言论进行了抨击。易中天的几条微博如下: 实际上孔庆东在视频里评论“内地游客香港地铁内进食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引发骂战”这个事件时,老孔说当遇到一个人他所操的方言和你不一样的时候,双方都应该说普通话,故意不说普通话是什么人?是王八蛋。 老孔针对这个事件,骂有些香港人用方言辱骂大陆游客是王八蛋,虽然话糙了点,但有些香港人的确该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我国各民族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应当履行的权利与义务 。 易中天在没有看到孔庆东视频的情况下,就断章取义,说:“ 孔庆东刚刚宣称:不说普通话都是王八蛋。 ” 然后接着又评论到:“ 我宁愿跟这些被骂作“王八蛋”的人站在一起,尽管我说普通话,也不是“文革中要打而没能打倒的”。至于有谁愿与“不是王八蛋”的孔庆东为伍,只要不嫌臭,我也管不着。 ” 在2011年5月22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新浪网、新浪微博联合主办的《易中天文集》首发式上,易中天说到: 茅于轼的许多观点估计也有上亿人不赞成,你易中天凭什么要让所有的人都要崇敬他,难道不崇敬茅于轼老先生的都不是人了吗?难道是狗是猪??? 易中天是不是骂人也挺恶毒的,所以俺坚决支持易中天教授加入王八蛋行列 明天就是龙年了,我祝科学网编辑和科学网各位老师龙年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付碧宏 老师有一个好建议:王八是大补的营养品,除夕夜大家可以在餐桌再增加一道菜“王八蛋”....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6334 次阅读|32 个评论
谈谈易中天评三国
dongzg101 2011-12-31 15:04
一直没有什么时间看易中天的评三国,偶尔听了一下。易中天很明白,中国人的骨髓里都是三国演义。只不过,用错了方向!记得09年,我们系要派第三批老师去北大青鸟培训,总共有二十多个机会。只用了不到十个,结果我提出来,我也去培训一下,你们猜,教研室主任怎么回答。这是给正式上课老师的培训机会。你先上几年选修课,我们有空来听课,我们满意了,你再转为正式老师。然后再派你出去培训。选拔了半天,不知道有几个老师报名,才派了一个去。我心想,我都上了多少年选修课了,连个来听课的鬼都没有。还有,和我一样管机房的,中专文凭,还没有编制的。有去北京等外地培训的机会。总派他去。奥妙啊!因为,他是系主任的表弟,当然,人家动手能力确实很强,不过这些教研室主任啊总是装哑巴的。背地里有老师说人家没文凭。当然,那些个培训他们不会,他们不懂硬件,动手能力不行,只会玩玩软件吗,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参加培训。这几年,他们青鸟软件班上课,看小说累了有时间我也听了一下,反正全部都会那么一点,不过这东西不动手是永远不会熟悉的,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很久以前我问他,北大青鸟为什么招生这么差,他说什么:“我们不宣传,这个没有必要宣传。我们要开设自己的软件专业”学别人的都没学会,自己玩有人来读么?他的教学水平还行,当老师算是非常不错的。可惜啊!今年据说是一个也没招上。我们柳州有社会上办的的北大青鸟班2万才能读下来,到处都是广告,据说很火爆。我们的老师病了,还从他们那借老师来上课。学生反映,比我们学校老师上课上得好。人家年轻老师也是才毕业没两年!老师为什么请病假,当然是上课太多累的,我就讲了点以前读研究生请病假的故事!什么跑了个1600米去医院量血压啊!搞了三个星期病假!
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倒韩寒!
热度 1 hcrm 2011-12-29 14:25
有这样的想法,源自易中天说韩寒“不厚道”,大过年的说别人穿的是“皇帝的新衣”,而且说的还不是“皇帝”。 这一老一少,一南一北(虽然上海不算是北方,可毕竟在厦门以北),一个夸奖“新衣”漂亮,一个且说“皇帝”无奈,好似唱“双簧”,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易中天说,关于《 谈革命》 和 《说民主》, “ 其实有不少人是没看懂 ”——这意思很明了,不能单从字面上看韩寒,要从骨子里认知韩寒。 韩寒尽管不是易中天的学生,出道也没有易中天早,然而出名比之早了好些年,号召力也比之强了许多倍。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别“实在”。 有人说,易中天《品三国》有深度,不如说他说得比较实——就是别人不敢说的,他敢于竹筒倒豆子,都明白无误地说出来。韩寒也是一样,几乎没有他不敢说的话,譬如“革命”、“民主”、“自由”。 当然,什么是革命,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自由,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期盼。一个开着法拉利的赛车手,告诉你这些都是“皇帝的新衣”,你能不相信么? 在时下的社会,骑三轮车的人,经常遭到交警或城管的驱赶,一是扰乱交通秩序,二是影响市容环境。可以想见的是,一个三轮车手与赛车手韩寒站在一起,他们俩如果同时说话,你说人们会听谁的? 毫无疑问,绝大部分年轻人想听韩寒在说什么,极少部分群众在听三轮车手在讲什么。原因是,法拉利的吸引力远远大过一辆破三轮。去年韩寒还说:“ 开法拉利有负罪感 。”可今年他“革命”了,依然还开着 法拉利 ——甭指望他会为了“民主”和“自由”,去丢掉他心爱的法拉利! 易中天如今的身价亦不菲,他爱好什么不得而知。不过,身在风景如画的厦大校园,那份惬意之情老易是有的,不然他怎么会说“ 原以为 2011 乏善可陈 ”,没想到“ 韩寒的新衣 ”给了他“好过年”的窃喜呢? 走台的文人的确不少,会走台的未必很多,能够走出自己风采的更是“ 乏善可陈 ”。 要不,就这样打倒韩寒吧!虽然“打倒”二字有些文革的意味,可是也能如“革命”、“民主”、“自由”,在岁末年初焕发出新的色彩。 打倒韩寒!“革命”、“民主”、“自由”万岁! 2011 年 12 月 29 日 午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3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易中天:韩寒的新衣
fqng1008 2011-12-26 15:26
没想到韩寒这么“不厚道”。大过年的,说人家穿的是“皇帝的新衣”,而且他说的还不是皇帝。这就难免让某些先生不快,也必定让某些伙计窃喜。其实窃喜是昏了头,或自作多情。不快者,则半因误读,半是活该。也就是说,喜欢和不喜欢韩寒《谈革命》、《说民主》的,其实有不少人是没看懂。 没看懂而窃喜的,就不说了。被误伤,则因为概念不明确。这怪不得韩寒,因为大家都不明确。比如把作家、学者、知识分子等文化人,统称为“文人”,就其实不对。这一坨人,实际差别大了去,应细分为士人、学人、诗人、文人,等等。但这种分类,与职业无关,只关乎心性。士人的特点,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学人和诗人,则或者有真学问,或者有真性情。文人呢?只有腔调,没有学养;只有欲望,没有理想;只有风向,没有信仰。所以,他们也“只有姿态,没有立场”。尽管那姿态,往往会秀得“绚丽多彩”。 因此,文人是一定要走台的。走台,就得着装,而且得是时装。至于面料款式,则因时因人而异。想讨好卖乖,就唱“吾皇万岁”;想浑水摸鱼,就喊“造反有理”。昨天刚闹过革命,今天就可以劝进;力倡科学民主的,摇身一变就是“国学大师”。总之,什么时髦就来什么,怎么有利就怎么做。反正对于他们,“为民请命”和“含泪劝告”没有本质区别,都不过一种姿态,只看“画眉深浅入时无”。 韩寒反对的“中国式领袖”,往往就是这类人。什么“民主”,什么“革命”,只不过他们的时装。我是不相信这帮家伙的。革命成功了,他们是洪秀全;失败了,他们是向忠发(此人为中共叛徒,被捕后的表现,还不如做他情人的妓女杨秀贞)。只不过,向忠发多半成不了气候,成功了的必定是洪秀全。当然,他们更喜欢管自己叫“哈维尔”。 这就是我要力挺韩寒的原因,或原因之一。但有几句话,还得说清楚。第一,我警惕的,只是自命为“哈维尔”的“洪秀全”。如果真能出个“哈维尔”,我也不反对,只是不作指望。第二,喊着哈维尔,想着洪秀全的,必定是文人,不会是其他,请不要胡乱对号入座。第三,话说到这个份上,如果还有谁被韩寒气炸了肺,我愿诚恳地表示幸灾乐祸! 当然,还有几句话,也得说清楚。第一,革命在本质上,是制度的根本变革。所以,辛亥革命是革命,改革开放也是革命。这样的革命,我们都赞成,反对的只是暴力。第二,国民素质不能成为反对民主的理由。恰恰相反,国民素质越是低,就越需要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才能提高国民素质。专制的结果,只能是国民素质更低。只不过,在国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我们的期望值也不能太高。第三,革命也好,民主也罢,决不能依靠那些“走台的文人”。不信你看那个白衣秀士王伦,才当了个山大王,就容不得林冲了。因此我赞成韩寒的话:革命不保证就能带来民主。我还要补充一句:真民主一定容得下反革命。容不容得“反革命”,是真假民主的分水岭! 另外,为了不让脑残犯糊涂,五毛钻空子,我还愿意耐心说明:一,革命不保证就能带来民主,不等于说“革命一定不能带来民主”,更不等于说不需要改革开放这样的革命。恰恰相反,没有这样的革命,就一定不会有民主。二,真民主一定容得下反革命,不等于说你可以杀人放火打砸抢。对不起,那叫“刑事犯罪”,不叫“反革命”。 我的话,说得够通俗明白了吧? 最后要说的是:指责韩寒“读书少,学术差,不专业”,是很无聊的。你读书多,你学术好,你非常专业,咋说不出韩寒这样有分量的话?相反,正因为韩寒“读书少,学术差,不专业”,他才用不着硬要找件时装披在身上。他的新衣就是什么都不穿,坦然地裸露出自己的真实。当然,也就他能这样。我要跟着学,那会影响市容的。 原以为 2011 乏善可陈,但有了“韩寒的新衣”,我们好过年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众民主:请教易中天--支持茅于轼的才是人吗?
bmzy 2011-5-26 09:51
作者:大众民主,首发民声网 http://www.mshw.org/ 中央台百家讲坛,曾经是很有人气的,一度也让我非常仰视。后来出了袁腾飞在百家讲坛摇头晃脑的发明历史,就开始感觉百家讲坛是个钻进苍蝇的一锅腊八粥了。百家讲坛利用电视媒体平台,采用现代媒体包装手段,确实推出了一个文化名人队伍。       但 是包装出来的文化名人其学术水平与名气名副其实吗?这个问题就需要细细思考,结果也是见仁见智了。比如易中天,比较早的凭借百家讲坛一炮走红,与超女、快 男一样,走的是一夜走红的路数,并因此被冠以“学术超男”。易中天是以学术专家的身份走上百家讲坛的,但恰恰在学术造诣上,易中天遭受了颇多质疑,认为其 治学不严,被指责“其错将文学作品、野史等同正史加以考证,对正史史料又非常不熟悉,经常犯低级错误”。比如田聿教授称,“在四堂系列讲座课中出现 47 处错误,平均每课近 12 次,出错率如此之高,在国内高校教学中当属罕见,并暗示易中天应被打入“学术卖拐人”之流。       不过我对易中天先生的认可度要 远远超过袁腾飞,因为后者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在发明历史,或者是在讲他自己发明的历史。至少易中天先生还没到故意发明历史的程度。       最 近关注易中天,是源于易中天说的一段话:“茅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正直而善良的好人。我这次到北京来,给茅先生发短信说我要拜访一下茅先生,茅先生说我也可 以去看你,我说天底下哪有先生看学生的道理,当然是学生拜见先生。茅先生马上回一条短信,我主要怕你在北京不认识路。想得这么仔细,这样一位正直的、善良 的老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崇敬。如果谁对茅先生有所不敬,我认为他不是人”。       易 中天这段话是在《易中天文集》首发式上有感而发的。《易中天文集》首发式,可谓是中国右翼精英一次聚首。法学家张思之、经济学家茅于轼、法学家江平、历史 学家资中筠、教育家刘道玉、胡德平、叶选基、陶斯亮、历史学家秦晖、哲学家邓晓芒、历史学家吴思、历史学家张鸣等嘉宾到场祝贺,该首发式由北大“程序正 义”教授贺卫方主持。       看 看这个在场的精英序列,就很有意思。基本就是最近几十年自封主流的精英,里面有“李庄打捞队”的骨干成员,有西山会议派的主力,有围攻重庆打黑反腐的领军 人物,有传销西方政治制度的得力干将,有将中国平安股份以超低价格转让给私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几百亿的企业家。他们均为反毛、反社会主义的主力,是推崇西 方政治经济制度的精英。他们有一个名字叫普世价值派,还有一句话叫“普世价值派,中国最腐败”,最腐败的人喊普世价值最响亮,看似存在矛盾,个中玄机,却 其实很好懂。比如和 珅 ,是清代腐败的高手,其腐败成果不但富可敌国,甚至比清政府的国库要殷实好多倍。但是和 珅 最后还是被清算了,清算他的是清朝的皇帝嘉庆。和 珅 为什么会被清算,其根本原因是他的敛财行为和聚敛的财富,在他所处的制度框架内都是不义之举和不义之财。只要当时的制度框架存在,和 珅 的财富就面临着被清算的可能。一旦可能变成了现实,那多年辛苦腐败的成果马上就鸡飞蛋打、灰飞烟灭。这种被清算的风险实在是让腐败高手们深恶痛绝、惶恐不安。所谓“窃钩者贼,窃国者诸侯”,现代和 珅 们 腐败智商已经超越前辈。腐败的最高境界是腐败合法化,这个在美国已经成功的基本实现。如果拆除了原来的制度框架,对腐败行为的制裁依据也就不复存在了,腐 败行为就不再非法了,腐败财富就不再见不得光了,腐败分子就没有被清算的后顾之忧了。从苏联到俄罗斯,腐败分子就是通过这个玩法实现安全上岸的,至今都在 逍遥中,绝无和 珅 当年之忧。能否推翻现在的制度框架,能否推倒现行宪法,是绝对腐败分子生死的要害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既得利益集团需要乔装打扮,如同他们打着经济自由化的旗号搞经济抢劫一样,这次他们就需要打着政治民主化的旗号来完成抢劫成果合法化。       易 中天今天就是被这个群体的精英众星捧月,对在座诸位均给予了很高评价。但是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关于茅于轼的那句“如果谁对茅先生有所不敬,我认为他 不是人”。在易中天眼中,只有跟他一样对茅于轼充满尊敬的才有资格做人、才算得上人。易中天可能没太关注网友对茅于轼的评价,光是茅于轼那篇不要《不要拿 我交的税款去建航空母舰》的博文,在同属于极右阵营的凤凰网上,就被网友骂了个“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几百万参与的网友中,批评者、痛骂者占据绝大多 数。按照易中天所言,这些网友都不是人。同样,在其他地方,批评茅于轼,痛骂茅于轼的更是不计其数,按照易中天的说法,这些人同样都不算是人。我敢说,如 果搞社会民调,把茅于轼所说的那些经典语录列出来,大多数人都会唾弃他。按照易中天所言,这些大多数人统统都不是人。只有尊敬茅于轼,一口一个“茅老先 生”叫着,尊着,在易中天眼里,才算是人,才有做人的资格。       茅 于轼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网友痛骂的一个反面教材,他一个人就能把整个精英队伍搞成了网友们唾弃的群体。对茅于轼这个人已经不需要做太多评价,近看看他 的一些经典语录,你就可以自己做出结论:“经济适用房是席卷全国的最大的腐败”、“房价是被买房者自己抬高的”、“我主张廉租房应该是没有厕所的,只有公 共厕所”、“ 改革在中国造就了约占总人口 5% 左右的富人,他们是中国的中坚力量,而另外的 95% 中的很大部分,则因为信仰毛泽东思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18 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 不要拿我交的税款去建航空母舰”。一个人说一句雷人语录不算本事,如茅于轼这样雷人语录不断方显功力。从这些骇人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茅于轼的两个基本准则:为富人说话(他自己承认)、为洋人说话。       事实上,茅于轼已经成为一个上好的反面教材,他喊的越响,就会促使更多的有正义感的人向与他相反的方向觉醒。在觉醒民众方面,茅于轼起了很大的作用。茅于轼所在的天则所,受到美国资本控制的基因会的大力支持,茅于轼的表现不可谓不尽力,但是他越尽力,会越让美国资本失望。       和 更善于伪装作秀的贺卫方等人比较,我更喜欢茅于轼,茅于轼至少比他们坦率,无耻的更无畏。世间本来就良莠不齐,好人坏人本来就同场较量、博弈。坏要坏的坦 率,这也算坏亦有盗。最可恨的是那些一肚子男盗女娼,还要一嘴巴民主自由的精英。你打黑来实现实质正义,他就喊程序正义来否定你的实质正义,否定了实质正 义,他还给自己装上了“正义”面具,这种人最可恶。欺骗了你的金钱,抢劫了你的财产,剥夺了你的权利,他还要通过表演“正义”来侮辱你的智商。这是精英一 直玩、喜欢玩、还想继续玩下去的游戏。目前这场游戏到了下半场,从经济自由化表演到了政治民主化了。多少罪恶假借民主之名,多少无耻假借自由外壳。       易中天作为曾经的学术超男,在取悦普通民众方面应该很有一套。这次,为了一个茅于轼,就敢于痛骂那么多的人,也显示了易中天的一个决绝态度,也可以将其这个态度视为加入中国主流核心圈的一个投名状。先明其志,放得山门而入,历来都是如此。       易 中天的表现也说明一个道理,在当今中国要想成为精英, 加入精英的核心圈子,就必须敢于得罪大多数人,要敢于站在大多数人对立面。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对重庆打黑反腐指手画脚、不共戴天的贺卫方和敢于为药八刀 杀人做钢琴动作论证的李玫瑾成为精英核心圈子的法学界代表,喊着“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的樊纲和“为富人说话”的茅于轼是精英核心圈子的经济界 代表,今天喊着“如果谁对茅先生有所不敬,我认为他不是人” 成为了精英核心圈子的文化界代表。然后,各界代表一起高唱普世价值,在中国完成普世忽悠,实现既得利益集团的普遍安全上岸。 最 后要对易中天奉献一句忠言:你定义的是不是人,就是拿茅于轼做标准吗?这些“各界代表”一起高唱普世价值,只是没有了老百姓的一丝和声;不难想像,如果支 持茅于轼的才叫人,那么老百姓就不是人了,就不能做人了,就做不了人了。过去三十年精英喊着经济自由化的时代,是老百姓被逐步取消站着做人权利的时代,易 中天的话告诉我们,如果精英的普世价值实现了,如果精英的政治“民主”化实现了,将迎来“老百姓是不是人”都要由精英来给定义的时代。
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根据地”与打“游击”
xincmu 2011-4-22 11:40
建“根据地”与打“游击” 辛自强 有人让易中天教授评价自己对待学问的态度,他径直说:“你就写‘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这8个字好了。全是兴致所致,性格使然。我不反对埋头苦干只做一件事,人与人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到处窜。我是流寇主义。”易中天教授的这段话,明确点出了做学问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地”战术,一种是“游击”战术。在心理学研究中,或者其他学科中,这两种方式都有人使用。 有的学者都快退休了,几十年就在一个领域刻苦钻研,成就斐然,建立起了一块自己的根据地。这种做法的表现是,只做一个特定的小领域的研究,有自己的一个核心理论,有自己提出的一个特定范式,有自己发展的一个独特研究工具或方法。如果把自己的知识不断锤炼、反复应用,慢慢地就打造了一块自己的根据地,而且这个根据地会吸纳很多有共同兴趣的学者,特别是后生来跟随,从而使得根据地日益壮大,如果其他领域的学者也有兴趣的话,不同根据地就有了连片发展的可能。这种情况在欧美的教授比较多见,只要分析一下他们的发表物的单子,就能发现,很多学者从博士毕业,直到退休都一直在一块根据地耕耘不休。当然,每个人的根据地也有小有大,但总体的思路一样,即确定方向,往深处挖掘。只要不怕巷子深,钻进去总能找到“好酒”。“根据地”战术本身无所谓好坏,但重要的是创建自己的根据地,不能仅仅以自己固定的研究领域来作为标志,而是要以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作为标志。根据地不是画地为牢,只有有所“创见”时,才能创建自己的根据地。 再来说游击战术,就是易中天教授自谦时所说的“流寇主义”。游击战也有水平高低之分。不断更换研究内容领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是游击战;若每换一个地方,都有点理论和方法论的突破,游击战也能出名堂。关键的问题是不能“游而不击”,不能到处跑而什么问题也没有击破。空耗自己的力量,却没有打倒任何敌人,就不好了。游击策略的使用,需要找准突破口,用力猛攻,攻下一个山头后,发现无法继续推进,就跑,找下一个攻击目标。长此以往,虽然哪个根据地的人也不一定觉得你是同伙,但如果让所有的根据地都有点印象或有所领教,就够了。 将研究方式一分为二,称为“根据地”战术和“游击”战术,这只是个简化的,或典型化的说法。实际如何做研究则是千差万别的。我自己整体上也是个“流寇”,总要变换自己的研究重心,时而声东,时而击西。原因很复杂,主要与自己的性情有关。我一直认为做人和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是,见了无论什么学科、什么领域、什么行当的人都能“有话拉”,否则让人觉得狭隘。所以我的阅读习惯,是杂食性的,头脑里的想法则一样杂乱。而且自己总是为下一个灵感所诱导。做着一件事情时,实际上在思考下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人们看到我今年做的,都是我去年的想法;今年想的事情,明年才能做出来。我做研究还有个自私的想法,就是让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认识更清晰一些,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这些只是衍生品。真正带来的满足,或者研究的欲望,是由研究后“头脑变得清晰”这种感觉来支配的。在头脑不清晰之前,我就想做研究。然而,若一段时间内,头脑没有产生新的混乱,我就开始迷茫,不知道该研究点什么了,就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很迷茫了。思想总是飘忽不定,在不同的空间闪动,也煽动起我们追逐它们的欲望。然而,最后的表现就是,自己像个萤火虫,自觉有些光亮,到处飞来飞去,自以为“走到哪里哪里亮”,然而身后依然一片黑暗,没有人觉得曾经被照亮过。用我一个同事也是好朋友的话说,这典型地属于“野鸡站坡”,野鸡的习性是到每个山坡上大叫几生,声明自己的存在后,又到下一个山坡鸣叫。无论是“野鸡”,还是“家鸡”,这年头都不招人待见。不过话粗理不粗,我们只是就动物习性学意义上来讲的。 除了自身的“习性”外,在中国当前的职业评估体系和课题资助体制下,打游击也有现实的原因。心理学的学科属性就体现在“跨”上,脚踩多只船,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学科定位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既要做偏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也要做偏社会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还要主动为教育科学服务。所以,打游击是生存的需要,自己只有能生存下来,才谈得上建立“根据地”的问题。否则,光在一个根据地“深挖洞”,最后发现根本没有粮食,那就无异于给自己当“掘墓人”了。 从自我修炼的角度讲,我特别认同游击战术或流寇主义。做学问也有个类似精神分析学者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若没有经历自我探索、反复尝试的过程,就固定下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似乎不能算是形成了成熟的自我。若有了打游击和做流寇的经历,再来看待根据地的问题,角度可能会多一些。 如从职业生涯的角度看,学者们大多在早期是打游击的,中期则着力建立根据地,而到后期重新成为更高层面的“流寇主义”——试图坐在至高的宝座上“君临四方”,成为全能型“发言人”。心理学也好,其他学科也好,那些学问大家,似乎都有这种职业生涯的轨迹。皮亚杰从学生物学开始,带着哲学兴趣进入心理学,最后又回到无所不包的哲学当中。斯金纳,开始学习文学,后改学心理学,大半生研究心理学,后来转而写小说和哲学书,讨论如何改造社会,描述自己的乌托邦。弗洛伊德,开始学医学,后来转而主要做精神分析研究,最后无所不及,宗教、道德、人性皆是其关照的对象。 无论是打游击,还是建立根据地,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和方式,目的是有所造诣,有所贡献。可以做像萤火虫那样的“流寇”,关键是有光亮,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像硕鼠一只也不错,在自己的根据地“深挖洞”,但关键是“广积粮”,相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以自己喜欢并适合的方式努力工作吧。 本文来源:辛自强: 建“根据地”与打“游击”。《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8月27日(第18期),第12版。
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科学网上屡屡有匿名回复与评论呢?
热度 8 censambao 2011-4-19 06:55
不知科学网上的同仁们有没有遇到匿名回复、匿名评论? 有点意思,在科学网这样的平台上匿名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何意义?不相信自己的话,觉得自己的评论没有水准?如此的话,那还回复什么呢? 观测发现,这些匿名的留言多半是三俗之言语,毫无科学与艺术的痕迹,真是败坏科学网之美名,不知维护网路的技术人员都干嘛去了.... 诚然,科学网是鼓励评论、倡导争鸣的。品三国的易中天先生说的好,人人都有说与不说的权利,人人都有支持与反对的权利,但是任何评论者需要公开亮相,和气友善,公平负责。文学艺术如此,科学技术尤甚啊!要知道,科学事业是容不得半点虚伪,科学研究是不必有任何人身攻击的。 因此,科学世界里,光明磊落最重要。当科学网真正成为科学研讨的有效平台时,中国的科学事业就有如日中天的希望了!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3961 次阅读|5 个评论
读《心得》的心得
热度 3 wyc 2011-3-21 12:00
于丹教授的“心得”系列, 能够有这么大的发行量, 作为一个文化人, 我们不能不佩服于教授的治学之丰收。 配上易中天先生为之所作的《论语》心得的序, 更向人们推出了一个“灰色”的孔子 。 尽管有的学者对于丹发动了猛烈的攻势(请参见李悦、李放著 《批判于丹》), 其实, 这正好帮了于教授的大忙, 使得有更多的读者, 投下更大的精力去 “研读于丹”, 并且更好地去研读原著, 关注传统文化, 学习历史。 它将有助于我们去加深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认识。 愚以为, 这可能就是从实践中来学习辩证法, 从实践中来研究创造学, 从实践中来学习科学发展观。 本书提出的《创造思维 100 问》中, 就有两 题是关于孔子的。 今天的中国人是多么需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孔子啊! 因为全世界都在重读孔子。 难怪老外说我们:“你连孔子都不了解,你是中国人吗?”令人十分汗颜。 (本文摘自《大连海事大学校友囬忆录笫3卷》第256至257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5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微博”背后的网络关系分析
liuguowei58 2011-3-5 13:32
  易中天能“火”的原因也许该是他能把深奥的道理用简单的案例解释~~~如今社会人更接受研究思路我想该是从实例出发,最终抽象为复杂的理论方法等!!!曾经我进行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研究,觉得其中的道理真不是用几条简单的规则就能解释出来的~~~但看了沈浩老师关于新浪微博的网络分析,我觉得就更难解释出来了 !!!也许我们研究东西真的应该多与实际相连接,不然可能研究的东西也没什么意义了~~~~ 以下是沈浩老师发表的关于微博140字的三十条分析:   很长时间没有更新博客了,不过最近发现微博不错,140个字就可以了,但要把事情表达清楚,同时能够不受干扰的解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最近几年一直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而开始学习复杂网络分析,因为它从关系角度出发的数据结构可以把很多领域的应用综合起来,比如:统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学线性代数和矩阵运算、社会网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传播学研究、数据可视化等等都有用武之地,当然市场营销和市场研究也离不开。下面我把微博上写的东西汇总这里,与大家分享! 微博140字解读之一:微博是一种媒介,具有多对多的传播形态,是社会化媒介(Social Media);我们对微博的认识是从Twitter开始,始于伊朗的那场选举争斗;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很多人也称微博为围脖;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应该是新浪微博。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至今在Word里面敲入不加引号的“微博”两字,word认为语法有错误,说明这个名词太新了,中文字处理软件比较陌生;也说明微软不够与时俱进!微博最具人际传播特点,但也具有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社区传播特点;玩微博的人大部分是受别人影响,受新传播技术的影响开始的! 微博140字解读之三:两个人的关系是简单的,三个人的关系是复杂关系——就是社会;社会基本模式是三个人或以上的关系;因此,微博是社会,微博反映社会现象,是社会网络,要考察社会结构应该采用关系的视角去研究。同时微博也是一种传播现象,一种媒体,一种新媒体,需要考察传播机理和互动机制。凑字 微博140字解读之四:微博上不都是新鲜事,估计大部分人并不在意说的事情是不是新鲜!可能是想说什么是什么;沟通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每个写微博的人,都遵从:在某些情境什么行为是必须的,什么行为是可以选择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这样一种有形或无形可遵循的规定;微博140个字至少是一个规定。 微博140字解读之五:微博的人际关系是真实的,其部分以加关注和粉丝这种特殊称呼的方式组织起来,这里的关系被视为社会结构——传播结构。这种关系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联结、从属、权力、控制、利益和信任等属性。但我这个写微博的人没有专门的称谓:微博、博主、微博主、微博人,你说如何称呼? 微博140字解读之六:有人说,技术是文化得以表现的重要手段;微博是在信息技术和媒介技术——媒介融合中呈现的;微博融合了媒体、通讯、互联网的特性和优缺点,主要是优点;微博是整个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组成部分,研究微博离不开整个全球化,文化系统,媒介生态和社会生活。微博在中国更具社会意义。 微博140字解读之七:微博需要注册和登录,所以没有微博的人一般不能看到别人的围脖;所以就围脖本身来讲是一个相对封闭网络;博主人用节点代表,粉丝,关注与被关注之间的信息传播关系用连线表示,这样把微博网络进行了符号化处理;你可以想象:围脖就是一张网,社会网络,传播网络,复杂网络。织围脖 微博140字解读之八:基于网络的研究方法使我们能有效描述微博信息传播过程,相互作用和影响,洞察传播模式动态和演化。网络分析技术应该成为研究微博人际传播、传播过程和社会结构的有效方法。微博网络,也依赖我们是否能够得到合适的网络表达方式,围脖是我们自己织的,但我们却不知道它长成什么样。 微博140字解读之九:围脖织成什么样,也就是我们想研究的网络长成什么样,其实这是网络结构问题,说得学术点就是网络拓扑结构;从社会科学看这是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一种基于关系视角研究社会关系的定量研究方法。从自然科学角度看是复杂网络分析,网络动力学模型,社会复杂网络。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从数学的角度看——围脖就是一个矩阵,在特定研究范围内就是n个博主人之间的关系矩阵,术语叫邻接矩阵,对特定的矩阵单元格可能反映关系的类型,关系矩阵也叫发生阵、隶属矩阵等,所以从数学考虑你应该理解线性代数,矩阵运算和图论;特别是图论,是理解网络的重要手段和交流语言。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一:从网络科学的角度看——它更关注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演化和动力学模型,如何从网络角度洞察研究微博传播网络的网络性质或系统功能,以及网络结构和性质内在关系,探索传播网络各种涌现现象(突变行为)和反馈机制;关注是随机网络还是规则网络,或是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 摘录网上图片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二:从社会科学角度看——它关注“关系”中的人相互作用和影响,考察微博网如何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强调微博互动所带来微群特征!关注网络结构对人的互动影响,是一种“结构主义”视角的考察;强调权力、控制、利益;经纪人、群体动力、强弱链接、小群体,凝聚力,结构洞等现象。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三:在微博时代,被人们视为信息得以传播的时空限制终结了。但微博仍具有与其它新媒体不同的地貌特征,那就是微博是有微点织成的密密麻麻的微网,微点是微博产生交流,并加工各微点产生信息及控制信息流的地方;微点的构筑过程与编织方式,是每个微点发挥作用和有其存在意义的关键。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四:从关系的角度看,围脖关系是复杂的,有强度—强和弱关系,强关系带来信任,弱关系带来信息的传递;关系有方向和无方向,有确认和没有确认的关系,互惠关系等等;反映在矩阵中就是0-1矩阵,有值矩阵;反映人际就是二方、三方关系等等;关系可以决定人的地位,富者越富,名可养名。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五:从统计分析的角度看,微博网络形成的关系矩阵是不能采用传统多变量分析的,因为它不满足变量的独立性,分析的是“属性数据”,也不满足随机抽样的条件;网络,我们分析的是“关系数据”,需要一套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社会网络分析SNA是研究社会网络的主要方法,比如Ucinet软件。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六:从数据挖掘角度看,关系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地位,也决定了微博主的价值得分,基于关系的PageRank,从海量的关系数据中如何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商业规则和关联规则;如何建立精准营销的目标客户,客户价值模型,客户流失模型,客户交叉销售,客户增量销售,客户风险模型,RFM模型等;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七:从营销角度看,微博成为企业发布信息和影响消费者,并成为收集信息与之互动的重要渠道;人气榜一个有4百万位粉丝的微博,“广告”将reach这些粉丝,广告ROI非常高;企业对微博的认知和投入,将产生新媒介形态与产品营销;围脖社区成为社会化媒体,市场、广告和公关都进入Web3.0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八:从传播学角度看,一个高度互动的传播系统已经无法区分来源与受众了。大众传播效果必然通过人际传播才能实现,大众媒体的信息先传到意见领袖上,再由他们传给周围的人;信息的创新扩散过程是通过关系散播的,要实现有效传播就必须发现意见领袖,中心人物,从网络中找到中心节点。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九:那么如何找到这些中心节点呢?这就需要我们考察围脖网络的结构和演化。涉及到一些复杂网络概念:增长、优先情结、中心节点、聚集群组、等级划分、自组织性、鲁棒性、脆弱性和级联效应;网络产生涌现,突变和无标度,服从幂律分布等;随机网络、规则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增长,微博每分每秒都在增长,不用多说。但关心的是增长方式和增长的机制。微博就像是个有机体在不断新陈代谢,围脖是不断演化的,需要从动力学模型去研究,而非静态。数据采集和分析也需要使用新统计方法,数学模型和可视化技术把握动态演化数据,从数据中发现微网变化的成因。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一:优先情结,当一个微客注册进来,他不会随机关注其它人,他一定优先关注与他“心灵距离”最近的人,因此微网不是随机网络,他也不一定会关注与他“欧几里得距离”最近的身边人,所以微网不是规则网络;看看人气榜你就知道了,牛人更容易被关注,围观改变微博,中心节点产生了!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二:中心节点,成为微博复杂的、相互关联世界的基因特性!就是说围脖传播网络中存在意见领袖现象,是信息传播现象的基本特性——基因特性。因为满足增长和优先情结,使得越连接越强大,越强大越被连接!中心节点就是舆论领袖,具有信息利益和社会利益;看看人气榜名可扬名,养名!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三:如何找到意见领袖,典型的就是Google的PageRank,一个节点的价值决定于连接它的节点的价值(权重),进行价值打分。当然简单的粉丝排行榜也是一种,复杂的就需要学会网络技术:Degree、出度、入度、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概念,数学建模,数据挖掘技术也大有用武之地。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四:聚集群组,信息先传到意见领袖身上,再由他们传给周围的人,这就是二级传播。但是哪些意见领袖的“体力”有限,不同领域和兴趣爱好存在不同的意见领袖,必然形成聚集群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网络就具有更强的传播力,而群与群之间的传播都是通过弱连接实现的。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五:等级划分,人人生来都平等,客户生来不平等;二八原则、长尾理论都说明了这一点。一些微主成为中心人物,居于核心地位,部分人都处于半边缘或边缘;尽管你不承认这一点,但那些跃跃欲试的商家可已经关注了。不知道将来粉丝的多少会不会成为你的话语权,有些人会不会出卖粉丝。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六:自组织,就是传播系统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人际之间围脖传播形成了自组织现象,当然也存在着,特别是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在自组织临界性可能导致舆情的发生和突变;某些微主个体行为在微博传播,导致整个社会网络呈现复杂性的整体行为发生,发生涌现。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七:鲁棒性,robustness就是抗攻击性,复杂网络科学常用术语,如果在移走少量微点,微博绝大部分节点依然是连通的。说明微博网络的形成机制和结构具有抗攻击性,随机攻击或断掉某些连接,网络依然具有生命力,可以寻找不同的通路依然是链接的。鲁棒性对微博的传播作用非常大,凑字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八:脆弱性,围脖的鲁棒性意味着抗攻击性,但这是说随机攻击,如果能够发现中心节点,有意图对舆论领袖进行攻击则极易阻断微博连通性,复杂系统具有的基本特点。如果要阻断微博的传播,最好能找到中心节点,或者随机抽中的人中再对它们的粉丝进行攻击,舆情,病毒传播也是一样的。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九:级联效应,这又是复杂网络的术语,因网络具有复杂性和相互连接的拓扑结构,使得信息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传播,会产生连锁反应,当一条微博连到中心节点或从该处发出的时候,会引起快速扩散。就像如果首都机场陷入瘫痪,会立刻引起广州、上海机场瘫痪一样,造成整个航空网络崩溃。 微博140字解读之三十:幂律分布,说学术点,无标度网络一定服从幂律分布,就是说越重大的事情越很少发生。我没有能力实证但俺确信微博服从幂律,二八定律,富者越富都是幂律现象,幂律分布就不存在一个有代表性的“平均”代表个体,人们都较习惯用正态分布思维方式,所以我们经常“被平均——被代表”
个人分类: 名师转载精粹|5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易中天:大同梦、强国梦与幸福梦
freedom110110 2011-1-30 09:02
作者: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来源:南方周末 关键词: 毫无疑问,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也只能走自己的路。这就既要植根于我们的传统,又要跟得上世界的潮流。 中国乃天下中心? 刚刚学会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天朝国民”,却在屈辱中开始了“中国梦”。 有个问题想先问一下:世界上,真有“中国梦”吗?如果有,什么时候开始的? 恐怕得在鸦片战争之后。因为之前国人的心目中,只有“天下”,没有“中国”。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在中国人这里是“天朝”;中国人说的“中 国”,则或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比如“夏者,中国之人也”(许慎《说文解字》);或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比如“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陈寿《三 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按语)。但无论哪一种,都跟我们现在讲的“中国”,不一个意思。 显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是国际社会之一员;传统意义上的“天下”,却是整个世界。天下的产权是天的,治权则属于天子。天子是“天之元子”, 奉天承运,因天的授权而统治天下臣民。这个治权是遍及海内的,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东方和西方,在理论上都是天子的“王 土”;华人和洋人,在理论上也都是天子的“王臣”。既然如此,又哪有什么中国和外国?也只有中央与地方、天朝与番邦。 番邦,就是“蛮夷之邦”。它的性质属于“邦国”,地位低于“天朝”。所以,其使节来华,见了天朝的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皇帝说话的口气,也 像对待自己的臣僚和子民。比如1793年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文书,便开口就是“咨尔国王,远在重洋”,以及“具见尔国恭顺之诚,深为嘉许”云云。这些话 在今天看来,真是哪跟哪呀! 但这就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中国观”。甚至就在1840年,道光皇帝有关中英争端的上谕中,使用的仍然是“剿”、“抚”之类的字 眼,就像当年大宋王朝之对待宋江、方腊。可是这种观念,1840年以后,就被西方列强的炮火炸得粉碎。《南京条约》规定,以后大清与别国公文来往,应该称 为“照会”。意思很清楚,国与国是平等的,别老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也别老是把我们叫做“蛮夷”和“鬼子”。这真是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我们中国人, 竟然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学会跟世界各国平等交往的。 然而接下来的却是屈辱。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样的事不能尽数。但有两件,却不能不说,一是甲午战争(1895),二是巴黎和会(1919)。前 者导致了戊戌变法(1898),后者导致了五四运动(1919)。比较而言,巴黎和会给国人的心理刺激,似乎又更大。因为被“蕞尔岛夷”(日本)打败,虽 然耻辱,却毕竟是败了,不能不含着眼泪签那《马关条约》。可这回我们也是“战胜国”呀!当时,与会国的代表名额分为三个等级:一等国五名,二等国三名,三 等国两名。中国政府几乎想都没想,就派出了五人组成的代表团。结果到了会上,才知道我们是“三等国”,只能派两名代表,连后来争到“二等国”待遇的巴西、 比利时和塞尔维亚都不如,更不用说还可能要赔上一个山东。这真是奇耻大辱! 没办法,弱国无外交。惟一的出路,就是自强。 中国梦,开始了。怎样的强国才是强国 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配称为“强国”,也才能成为“强国”。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梦”,主旋律无疑是“强国”。这几乎是全民的共识。问题是,何为“强大的国家”,我们又怎样才能“强大”? 值得庆幸的是,国人对此有不俗的认识。据秦晖教授《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2010年6月17日《南方周末》),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那些明 白人,比如徐继畲、郭嵩焘、薛福成、谭嗣同等,都几乎一致认为,所谓“强国”,决不仅仅就是船坚炮利、财大气粗,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文明、道德高尚。因为 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配称为“强国”;也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能成为“强国”。 这无疑堪称“远见卓识”。由于这样的见识,“中国梦”一开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 剩下的问题是“怎么办”。 晚清这些有识之士的主张,是“像西方人那样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以前是中国,现在却是欧美。为什么?因为老 祖宗创造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在秦汉以后被“败家子”们丢得精光,却在西方开花结果,大放异彩。比如虚君共和,不就是“民贵君轻”吗?竞选制度,不就是 “选贤与(举)能”吗?国会议员,不就是“为民请命”的乡绅吗?美国总统华盛顿,不就是“禅让天下”的尧舜吗?所以说,“三代”(夏商周)已经不在中国, 跑到欧美去了(仍请参看前引秦晖文)。 哈,看起来是很像,但经不起推敲。比如郭嵩焘说,英国因为“仁爱兼至”,所以“环海归心”,就未免“走火入魔”。谁不知道,英国那些海外殖民地, 是他们抢来的、霸占的?又比如,他们说西方人彬彬有礼,西方社会井然有序,都是“礼乐教化”的结果,也是“自作多情”。西方人,什么时候学过周公那一套? 再说了,所谓“讲礼让”,人家是“女士优先”,咱们是“领导先走”,一样吗? 何况还有不能“对号入座”的。三权分立,相当于什么呢?三省六部?政党轮替,相当于什么呢?改朝换代?还有宪法,又相当于什么呢?总不能说“四书五经”就是。至于参众两院,更是无可类比。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相反,这些人在当时能有那样的见解,已经非常了不起。他们是中国梦最早的践行者。我们在致敬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他们!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反思。我们要问,为什么这些先行者们,在开始自己“中国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三皇五帝、汤武孔孟?也只有一个原因── 传统的力量。马克思早就说过,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会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 日》),晚清的先贤们自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梦,是有“底色”的。这个“底色”,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还要来回顾一下,此前的中国人,又曾经有过怎样的梦想。 帝道、王道、霸道 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做的是“天下梦”。 天下梦与中国梦,有什么不同?中国梦,想的是“中国怎么样”;天下梦,想的是“人类怎么样”。前者是关于“国家”的愿景,后者是关于“社会”的理想。 那么,怎样的社会最理想?首先是“大同”,其次是“小康”。这两个概念,是儒家的经典《礼记》提出来的,在《礼运》篇。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大同”是“天下为公”,“小康”是“天下为家”。表现为权力的交接,政权的交替,前者是“禅让”,后者是“世袭”。显然,大同比小康好。所以,晚清很多 人认为,美国式的共和联邦制,比君主立宪制好。君宪制当中,英国式的“虚君立宪”,又比日本式的“实君立宪”好。 当然,这不是统治者的想法。他们最希望的,是一成不变。万不得已,才学日本,至少得有个“万世一系”。总之,晚清时期,是统治者选择实君,维新派喜欢虚君,革命党主张共和。因为只有共和,才能真正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然而,历史上的所谓“大同之世”,毕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康”。小康的特点是“家天下”。这当然比“公天下”差,但也还能对 付。至少在后世儒家眼里,比秦汉到明清好。因为小康时代实行的,是周公创立的制度,包括宗法制、封建制和礼乐制。宗法制是社会制度,封建制是政治制度,礼 乐制是文化制度。社会、政治、文化,三位一体。一以贯之的,则是这样一种政治思想: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这同样为儒家所推 崇。不妨说,在儒家眼里,大同之世是无忧无虑,小康之世是有德有序。所以孔子说,实在不行,能回到东周,也不错(《论语·阳货》)。 遗憾的是,就连这个理想,也都成为泡影。中国社会不可逆转地进入了帝国时代。如果说“大同之世”实行的是“帝道”,“小康之世”实行的是“王 道”,那么帝国时代实行的就是“霸道”。霸道,就是中央集权,国家专政,君主独裁。这是法家的那一套,即谭嗣同他们恨之入骨的“秦政”和“荀学”(《仁 学》之二十九)。这时,“无忧无虑”是不可能了,“有德有序”也指望不上。能过上安生日子,就很不错。 因此帝国时代中国人想要的,是“治世”,也就是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谁能帮我们实现这理想?除了老天爷,就是圣君、清官、侠客。最好能 有好皇帝,其次有清官也不错。两个都没有,就只能寄希望于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如果连侠客也找不到,便只能去读武侠小说。这其实是越来越没有指望, 难怪谭嗣同他们要痛心疾首了。 这就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大同、小康、治世。它们寄托了理想,也表现出无奈。因为谁也看得出来,这三个梦,是每况愈下,一蟹不如一蟹。但这没办法。理想不能实现,就只好打折扣。要想“不折不扣”,就只能从这“梦境”中走出来。 于是,1949年以后,中国人的梦,就有了新的版本。 只争朝夕,世界大同 人民公社的梦想在“大同”,原则和构架却来自墨家。 新版本的主题,仍然是“大同”。 实际上,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天下为公”四个字,何曾一日忘怀?只不过,有一个如何实现的问题,也有一个何时实现的问题。1949年后,中国大陆进入和平而统一的时代,毛泽东就觉得应该“只争朝夕”地做起来了。 于是便有了“人民公社”。这个“新生事物”,即便不是按照“大同”模式打造的,恐怕也有它挥之不去的影子。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这是财富“不必藏 于己”(此处及以下引文均见《礼记·礼运》);社员参加集体生产,这是劳动“不必为己”;办食堂、学校、敬老院、幼儿园,定“五保户”,这是“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员过着集体生活,自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村与村、社与社之间,当然都“讲信修睦”。至于路不 拾遗,夜不闭户,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就连“选贤与(举)能”,也部分地做到了,尽管只限于选生产队长。 人民公社的样板,是大寨。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大寨简直就是“人间天堂”: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农民能过上这样的日 子,当然“梦里也笑声甜”。只不过我有点纳闷:这种“银光闪闪喜气多”的景象,跟改革开放以后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两样呢?这里体现的,究 竟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也许,小康与大同,原本就息息相通、一脉相承吧! 因此我猜想,当毛泽东吟诵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或者大笔一挥写下“人民公社好”时,他眼前浮现的,便正是“大同之世”的美好图景。 然而我们不能说,毛泽东心目中的“大同”,就是儒家那个“理想社会”。人民公社的原则和构架,恐怕更多地来自墨家。墨家也是向往“大同之世”的。 在墨家眼里,那是一个“兼爱”而“尚同”的社会。它的分配原则,是自食其力,按劳取酬;它的人事制度,是各尽所能,机会均等;它的人际关系,是相亲相爱, 互利互助。这,就是“兼爱”。至于组织纪律,则是个人服从团体,下级服从上级。“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墨子·尚同》)。巨子(领 袖)一声令下,墨者(门徒)“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泰族训》)。这,就是“尚同”。所有这些,不都是“公社的原则”吗? 甚至就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部参加劳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等等,在墨家那里都有。墨子自己,粗茶淡饭,草鞋布衣,劳作不止。他的学 生,更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手脚长满老茧,肌肉鼓鼓,面黑如炭,活像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所以我曾半开玩笑地说,墨子恐怕是个“社会主义者” (拙著《我山之石》,广西师大出版社)。至少,他比孔孟、老庄、商韩,都更“草根”。他的思想,也更贴近下层人民和弱势群体。何况秦汉以后,墨家还变成了 “地下党”。农民出身又领导革命的毛泽东,与之产生共鸣,或者心照不宣,一点都不奇怪。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 法家那一套,既适用于“强国”,又适用于“阶级斗争”。 奇怪的是毛泽东自己并不这么说。他的说法,是“马克思加秦始皇”。 所谓“马克思加秦始皇”,就是“社会主义加法家路线”。这就又与晚清诸人迥异。他们的主张,可是“孔夫子加华盛顿”,即“资本主义加儒家理想”。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法家,对秦始皇,恨得咬牙切齿。谭嗣同就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仁学》之二十 九)他还认为,就是这一套,害得我们在世界各国眼里,变成了“蛮夷”。长此以往,还会变成猿猴、猪狗、蛤蟆、河蚌(《仁学》之三十五)。法家和秦政,怎么 要得? 谭嗣同的这些话,毛泽东不会不知道。何况先秦诸子中,法家可是最现实、最功利、最没有梦想的。社会主义也好,人民公社也好,与法家何干呢? 是不相干。但“强国梦”,与法家相干。 法家是主张强国的,而且能够强国。当年秦国的崛起,就是证明。实际上法家的那一套,确实管用。它对内有利于巩固政权,对外有利于国际竞争。这就很 能打动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的“中国梦”,包含着两个内容──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富国强兵的“强国梦”。前者考虑的是社会的命运,后者考虑的是国家的前 途。这两个问题,都是他要考虑的。他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不会只考虑“中国怎么样”。他也不是空想的社会主义者,因此又必须考虑“中国怎么样”。中国必 须怎么样?强大。谁能让我们强大?儒家能吗?墨家能吗?道家能吗?不能。谁能?法家。 何况法家的哲学,还是“斗争的哲学”。先秦诸子,墨家讲逻辑,其他三家讲矛盾。但儒家讲矛盾的统一,道家讲矛盾的转化。讲斗争的,就是法家。而 且,法家讲的斗争,还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很符合毛泽东的思想,也很对他的脾气。他,可是认为与天、与地、与 人斗,“其乐无穷”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哲学能够为“阶级斗争”的纲领服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毛泽东认为,这 是“唯物史观”的精髓,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既然如此,无论强国,还是大同,都必须搞阶级斗争。“马克思”和“秦始皇”,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毛泽东的这些想法,在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结果,则如众所周知,强国梦没有实现,国民经济反而到了崩溃的边 缘;大同梦也没有实现,反倒是“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可真是南其辕而 北其辙。 人民公社破产了,文化革命失败了。留下的,是一堆问题。虽然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其中的教训,难道不该反思吗? 一个梦想,各自表述 没有个人,没有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没有共产主义。 表面上看,人民公社和文化革命,是两码事。但内在的联系,却很清楚。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文化革命的口号之一,是“破私立公”。一大二公,破私立公,天下为公,一以贯之的,不就是一个“公”字吗? 当然也有差别。传统意义上的“天下为公”,主要讲的是权力问题,即“政权乃天下之公器”。毛泽东,却似乎还要把财产和心灵都“归公”,都“公有 化”。这才有了城里的“公私合营”,乡下的“集体所有”;也才有了“文革”当中的斗私批修,破私立公,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 然而马恩却是重视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宣称,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 《共产党宣言》里,他们更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界定为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没有个人,没有个人的权 利和自由,就没有共产主义。 由此可见,取消个人权利,限制个体自由,决非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法家的主张。法家甚至认为,一个国家,除了君主和官吏,只能允许两种人存在,这就 是农民和战士。因为农民可以种田,战士可以打仗。显然,在他们眼里,人民不是人,是工具和武器。工具和武器,又要什么权利,讲什么自由? 法家不讲的,儒家也不在意。据金观涛先生检索,民主、共和这些概念,很早就进入了中国;而个人、个性这些概念,则要到五四以后才为国人知晓(请参 看秦晖《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显然,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毕竟,中国文化是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请参看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 响》)。所以,儒墨两家的“大同”也好,法家的“强国”也好,都不讲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法家甚至还要剥夺。 这就只能让人苦笑。前面说过,从晚清的有识之士,到后来的革命党人,都认为美国的制度最好,英国次之,日本又再次。因为美国的制度,最接近“大同”。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美国,恰恰最“个人主义”。没有所谓“个人主义”,就没有《独立宣言》,也不会有 《联邦宪法》,更不会有“美利坚合众国”。个人,是可以忽略的吗? 幸亏还有道家。 道家也讲“大同”,但与儒墨两家有别。儒家的“大同”,是领导海选、权力禅让的“尧舜之世”。墨家的“大同”,是村长领着大家干活,有意见逐级向 上反映的“人民公社”。道家的“大同”,却是不要领导,或形同虚设。人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想干嘛干嘛,爱怎么过就怎么过。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上如标 枝,民如野鹿”(《庄子·天地》)。看来,同样是“大同”,道家是“个人主义”的,墨家是“集体主义”的,儒家则是“折衷主义”的(既要统一意志,又要个 人自由)。这可真是“一个梦想,各自表述”。实现“中国梦”,我们并非只有一种传统可以借鉴,可以继承。 只可惜,道家的这个传统,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没有个人,就没有人民 能够选择,敢于选择,就是成功。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社会上流行喇叭裤。某大学校方担心自己的学生受到“精神污染”,便在醒目处贴出标语进行规劝:喇叭裤能吹响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吗?学生们则在标语下面贴了张纸条:请问什么裤吹得响? 这事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听说的人也大多一笑了之。但十年以后,却有了别样的意义。因为改革开放头十年,胆子最大,步子最快,思想最解放,成就最显著,以至于全国人民争相学习仿效的地方,就是最先穿喇叭裤的地方。 我们知道,它的名字,叫广东。 作为“天高皇帝远”的南国省份,广东历来就是一个“自由散漫”的地方,也是一个“自作主张”的地方。“鸟语花香”的方言,“生搬硬造”的文字, “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花里胡哨”的奇装异服,所有这些,都让“中国之人”把广东看作“化外之地”。然而,正是这“教化不及,政令难达”的地方,在中 国近代史上却有着非凡的表现,一次又一次地“敢为天下先”。这一回,只不过再次表现出“食头箸”的精神而已。 这当然不能归功于喇叭裤,却应该归功于广东对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尊重。直到现在,广东也仍然是舆论最新锐、环境最宽松的地方。 这才有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广东经验”,有了关注民生、自由言说的“南方视角”。事实证明,尊重公民权利,保护个性自由,不是离“大同”更远,而是离 “大同”更近。君子和而不同。没有了个体的差异,就不可能有“和谐”,还说什么“大同”呢?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有“中国梦”,我们又为什么要“强国”? 国家富强,是为了人民幸福,而人民是由无数个“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人民;没有个人的幸福,就没有人民的幸福。这就首先要让全 体国民,都成为“人格独立,意志自由”的人,充分地享有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如果像法家主张的那样,把这些“个人”都变成既没有“独立人格”,又没有“自 由意志”的齿轮和螺丝钉,那么,组装起来的,将是一架没有人性的机器,一架杀人的机器,毁灭人类的机器。大同梦也好,强国梦也好,全都将背离自己的初衷, 走向自己的反面。 实际上,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公民获得了越来越多选择的自由。农民可以进城打工,工人可以下海经商,大学生可以自主择业,所有人都可以跳槽。当然,这些选择,未必都成功,也未必都主动。但能够选择,敢于选择,就是成功。 更何况,无论五四以后“我的婚姻我做主”,还是现在“我的职业我做主”,体现的都是这样一个原则:我是公民,是独立的个人。我的权利我主张,我的事情我做主! 这是何等伟大的解放啊! 其实不过“同一首歌” 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 与此同时,中国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根本的变化,是我们不但可以有国家的梦想,也可以有个人的梦想。比方说,自己的公司可以发展,自己的孩子可以出国,自己的工作可以调换,自己的 户口可以迁移,甚至不过是自己的冤屈可以有地方申诉。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不必“集体做梦”,也不必在同一个框架和范围内考虑“个人问题”。我们可以各想各 的,甚至“同床异梦”。 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社会、国家、个人,原本就是三位一体 的。社会不稳定,个人难发展;国家不强大,个人没前途。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又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个人的幸福,为了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背离了这 个目标,则一切均无意义。天下梦,中国梦,个人梦,岂非互为前提,彼此成全? 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经过了那么多的努力,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大同梦和强国梦,都未能很好地实现,甚至适得其反?就因为过去 这两个梦,缺少了重要的一环──每个中国公民的“幸福梦”。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人民自然就幸福了,谁知事实并非如此。恰 恰相反,只有把每个公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才真正成为可能。这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的。 于是我们对“中国道路”,也就有了新的认识。 毫无疑问,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也只能走自己的路。这就既要植根于我们的传统,又要跟得上世界的潮流。事实上,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 值,比如真善美,比如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一旦认识这些价值,我们就会发现,曾经被“各自表述”的“天下梦”,其实不过“同一首歌”;而看似 矛盾的儒墨道法,其实不难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关键是,强国梦和幸福梦,融为一体了吗? 这就只能靠我们共同努力了。实际上,中国道路从来就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实现“中国梦”,既要追求,又要反思,更要实践。只要有越来越多的践行者,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我们就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 也许,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 这个梦可以实现。 这个梦应该实现。
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中天调侃:北京人与上海人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25 22:03
易中天调侃:北京人与上海人 友人发来,“易中天评比北京人与上海人”,看来多有调侃的意思,倒是颇为有趣,还举了不少具体事例,也有一定道理。现转发于下,供赏析! 北京人的活法是哲学的,也是诗意的。因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并不来自逻辑推理,而来自人生体验。体验只能用诗来表达,生活也只有诗化以后才有艺术 性。北京人的生活之所以充满艺术性,就因为他们总在做诗。或者说,总在做梦。做诗和做梦,有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说有区别,也就是梦有噩梦,而诗多半 是美好的。北京人便多半是生活在美梦和史诗之中。这使他们虽然难免不切实际,但也确乎大气磅礴;虽然难免自以为是,但也确乎圆润浑成。北京人是有点油,但不浅薄。他们也不避俗,但俗中有雅,而且是典雅和高雅。即便是最俗的俏皮话,也有历史典故打底子;即便是最底层的市井小民,也显得 ( 当然也只是显得 ) 相当有智慧学问。甚至就连他们的世故,也因为是哲学诗,以至于最世故处反倒显不出世故来,岂止是显不出世故 ? 没准还有几分天真可爱。北京人毕竟是古老文明最正宗的承传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怎么也掉不了价。 上海人就两样了。他们的生活是世俗、实在的、精打细算和稳扎稳打的,是埋头做生计和精心过日子的,是 “ 螺蛳壳里做道场 ” 的。他们生活在一个职员和市民的社会里,一切都是裸露直白和谨小慎微的。他们直统统地问人家 “ 侬几岁 ” ,也赤裸裸地用 “ 合算不合算 ” 来表示他们的选择。当他们斥责别人是 “ 外地人 ” 或 “ 乡下人 ” 时,丝毫也不掩饰自己对贫 穷和乡气的蔑视。他们把交朋友叫做 “ 轧朋友 ” ,把不负责叫做 “ 拆烂污 ” ,把看重外貌叫做 “ 吃卖相 ” ,把假冒伪劣叫做 “ 开大兴 ” ,世俗气十足,一点也不高雅。他们骂起人来也不好听,不像北京人损人那么艺术,让人忍俊不禁。他们的娱乐也充满了市民气,而偌大的一个上海简直就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只有密密麻麻的楼房,密密麻麻的街道,许许多多的上海人和许许多多手里拎着大包小包不得要领地蹿来蹿去的外地人。 总之,上海是一点诗意也没有的。上海从来就和诗不 “ 搭界 ” ,上海的诗人也从来就成不了什么气候。上海现在刮起了一股浓浓的怀旧风。老房子、老公寓、老门牌,里弄门口 AD1930 的字样,有着牵牛花般大喇叭的老式留声机,黑色的密纹唱片,美人头月份牌,装生发油的玻璃瓶,老上海盐汽水,沙利文小圆饼干,这些东西都牵动着上海人的情丝。甚至就连上海有线音乐频道的广告,都做成了 30 年代的风格,中间是周璇的着色相片,下面写着 “ 全天播放摩登流行,全面展示都会时尚 ” ,只不过是简体字。上海人和北京人一样开始做梦了,而且是 “ 鸳梦重温 ” 。但我并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诗意,不像北京怀旧就诗意盎然。上海有多少旧好怀呢 ? 能怀的又是什么呢 ? 甚至就连他们的绅士风度淑女风范,也是在短短一百多年中速成的。这就显得底气不足眼界不高。所以我说上海是有风度无境界,有教养无底蕴。上海毕竟只有百多年的历史,哪比得上北京的悠悠岁月 ! 但,我却并不认为北京人就有理由看不起上海人。 北京人和上海人的关系有点微妙。上海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他们几乎看不起所有的外地人,但惟独不敢小看北京人。北京人则是比较宽厚的。他们并不特别看不起外地人,却偏偏看不起上海人,以至于一个上海人在北京得到的最高评价,竟是 “ 你不像个上海人。 ”  北京人的这种态度很没有道理。 不错,上海人是有毛病。但,北京人就没有么 ? 北京人是很大气,但这大气常常变成霸气;北京人是很平和,但这平和可能变成平庸;北京人是很达观,但这达观往往成为不思进取的托词;北京人是很幽默,但这幽默弄不好就变成了油嘴滑舌。北京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方说,你在北京问路,如果不先叫一声 “ 大爷 ” ,得到的回答便可能是: “ 自个儿找去吧,您哪 !” 没什么无私奉献热情好客的事。 甚至北京人最引以为自豪的礼数和豪爽,也可能变成虚套和假模假式。一个朋友这样向我描述他对北京人的感受:北京人不是很热情很豪爽么 ? 见面三分钟,如果你们很投缘,他立马就会和你拍肩打背,成了 “ 哥们 ” 。如果你到他家里去,神吹海哨聊得起劲,他会坚持留你吃饭。如果你要走,他会生气说: “ 哥们别走 ! 我锅都给你刷了 !” 可你要真留下来吃饭,那就麻烦了。 “ 哟 ! 哥们,您可把我坑啦 !”“ 你不是连锅都刷了吗 ?”“ 锅是刷了,可面还没买哪 !” 上海人就不会这样。 上海人确实不会轻易地和别人成为朋友。他们在和陌生人接触时,甚至会很冷淡,至少是 “ 敬鬼神而远之 ” 。彬彬有礼客客气气的后面,是可以感觉到的警惕和疏远。 所以,同上海人成为朋友并不容易。但一旦成为朋友,就相当可靠,甚至终身可靠。我在上海有不少朋友。平时我们 “ 相忘于江湖 ” ,然而但凡有托,都十分到位。他 们答应的事情,很少有失信的。我在上海的一个朋友 ( 准确地说是朋友的朋友 ) ,为了帮我一个忙,三次和我约会,每次都准时到达。这种守时守信的作风,也是大多数上海行业和不少上海人都有的。我想,这与商业社会重信誉守合同的传统不无关系。 上海人甚至还有一般外地人想象不到的正气。一般地说,上海人是比较胆小怕事,但并不等于说他们就没有正义感。事实上,由于上海人精明过人,他们对是非往往比一般人看得更清楚,只不过多半不愿意说罢了。然而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示。 “ 文革 ” 中,我因为同林彪死党丁盛一伙的走狗唱对台戏而遭批斗。每次批斗会回来,都有一个人立即打来一盆热水给我洗脸。这是一位上海知青,名叫许继劭。平时我们来往不多。而且,据他后来说,他先前对我是很有些不以为然的。然而, 在许多人对我都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他却用一盆盆的热水为我洗刷冤屈,而他又历来是谨言慎行不问政治的。二十多年后,他对我说: “ 你当年其实是替我们全体知青在受难。 ” 也就是说,他对我的帮助,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正义感。另一位上海知青王衍中的做法则是:趁 “ 革命群众 ” 看电影受教育 ( 牛鬼蛇神无此资格 ) 时,偷偷溜进我房里通报一些秘密情报,包括中央文件和小道消息。 谁说上海人不会 “ 路见不平,拨刀相助 ”? 方式不同罢了。实际上,上海人有很多优点是和北京人一样的。比方说,素质好、品位高、有文化、有教养等等。上海和北京毕竟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而且是精英人物集中的地方,不可能不高人一筹。何况,上海人还有许多北京人没有的优点,比方说,节俭、勤快、守信、守时、讲效率,有敬业精神、契约观念和职业道德等。再说,上海人虽然有 “ 看不起外地人 ” 的恶名,但至少不会看不起北京人。所以,北京人看不起上海人,并没有道理。
个人分类: 其它|6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从儒家那里继承什么,又该怎样继承——易中天
huang840828 2011-1-25 11:16
老易的这篇文章还是很给力的,呵呵。 〇 以共同价值为标准,抽象继承为方法,现代阐释为途径,大约就能解决“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的问题。 一 三纲要不得,五常就要得吗 〇 馊了的饭菜,怎样“创造性转化”? 2010年12月2日《南方周末》刊登的《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次重量级学者的对话。杜维明、袁伟时两位老先生,温文尔雅坐而论道,心平气和 谈古论今,十足的大家风范,确实令人敬佩,也确实给人启迪。 不过恕晚辈直言,先生们的某些说法,恐怕还可以商量。比如两位先生都说,三纲要不得,五常可以有,我就觉得很可疑。民进党要跟陈水扁切割,都不容易,何况 三纲跟五常?这两个,当年可没实行“AA制”,反倒俱为一体,共存共荣。它们之间,其实是纲目体用关系,即三纲为纲,五常为目;三纲为体,五常为用;三纲 为皮,五常为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纲没了,五常还会有存在的合理性? 更何况所谓“五常”,本身就问题一箩筐。且不说董仲舒在孟子的“仁义礼智”之外再加一个“信”,是何等的不伦不类;也不说这五个字,是不是都能进行现代阐 释,变成现代价值。就算是吧,那么可以拿出来说,拿过来用的,又岂止“仁义礼智信”?比如忠,比如恕,比如勇,都不比“信”差。既然如此,整出个“仁义礼 智,忠恕信勇”的“八常”,不行吗?为什么只能“五常”呢?又不是联合国。 所以,我真的想不明白,干嘛一定还要留着“五常”?也许,先生们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太有感情了,总希望能保留和抢救多少,就保留抢救多少。因此,杜维明先生 甚至提出,“儒学要对一些糟粕”进行“创造性转化”。 这又让我看不懂。没错,神奇可以化为臭腐,臭腐也可以化为神奇。这样看,糟粕也未必不能转化为精华。但是对不起,第一,这是道家的辩证法,儒家似乎不这么 讲。第二,就算糟粕可以变成精华,也得先承认那是糟粕。第三,也不是所有的糟粕,都能变成精华。比方说,馊了的饭菜,怎样“创造性转化”?变成“脑白金” 吗? 三纲五常,就是“馊了的饭菜”。因为以前,这玩意是可以吃的。我们中国人,也吃这一套,还吃了两千多年。不过,在汉代,它是“新鲜饭菜”;后来,是“家常 便饭”。辛亥革命后,就变成了“剩饭剩菜”。加上又没放进冰箱,哪里还能再吃?那可是要拉肚子的。 二 五伦早已不伦 〇 某些已经死去的,就让他“死在沙滩上”。 肯定五常,或许是因为要肯定五伦。原因,则大约因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传统社会五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号为“五伦”,也叫“五常”。由此产 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就叫“人伦”。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在 杜先生那里,是被看作“普适价值”的。那么请问,君臣有义,还需要吗?不需要了吧!夫妇有别呢?杜先生说还要。因为这个“别”,不是差别,而是分别。比如 以前是男主外女主内,现在也可以女主外男主内,等等。 这又让我不明白。一个家庭,为什么一定要“有人主外,有人主内”呢?都主外,也都主内;或者因时、因事、因人而异,轮番主外主内;甚至有事“一致对外”, 无事“共享天伦”,不分主外主内,不行吗?何况还有实行“AA制”,各人的内外自己主张,自己打理的,也没见天塌下来。“主外主内”的“夫妇有别”,究竟 有什么必要?就算有,那也是家庭内部的分工,为什么要作为道德规范提出来?如果但有“分别”就关乎“道德”,那么请问,授精怀孕的“男女有别”,难道也 是? 还有“长幼有序”,也成问题。大哥哥和小弟弟,为什么一定要有道德上的序列呢?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必须规范为“兄友弟恭”?平等相爱,就不行吗? 我在家里就是老大,我一点都不觉得对两个弟弟,要摆什么哥哥的谱! 一个要不得(君臣有义),一个没必要(夫妇有别),一个很可疑(长幼有序)。所谓“五伦”,岂非丢了半壁江山?这样的“半吊子”,岂非早已“不伦”? 所以我说,儒家的很多东西,恐怕都是“馊了的饭菜”。就算依照袁伟时先生提出的附加条件,把它们“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怕也无法“起死回生”。何况能不能这样重建,也还难说。毕竟,诸如“五伦”之类,只是在传统社会才有意义。传统社会既已“无可奈何花落去”,传统道德又何必一定要“似曾相识燕归来”? 因此,某些已经死去 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就让他“死在沙滩上”,用不着再去“创造性转化”。我们需要继承的,只能是确有生命力的东西。 三 一个标准:共同价值 〇 没有哪个民族,会把仇恨当作核心价值观。 其实,儒学当中,可继承的东西很多,比如“仁”。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仁学是孔孟的卓越贡献。它的基础,是一种“人皆有之”,因此可以“不证自明”的“人性的善”,这就是“亲亲之爱”。既然是“亲亲”,那么,子女要爱父母,父母也要爱子女,这就是“对等相爱”。同样,亲兄弟要爱,堂兄弟、表兄弟、族兄弟,以及相当于兄弟的乡亲、同学、战友、少数民 族和外国人,也要爱。这就是“顺序延伸”。于是,从纵向的孝和横向的悌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以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 何况做起来也不难,不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忠恕之道”。这是行得通的。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别 人,有什么难呢?就算没能力帮别人立,帮别人达,不嫉妒,不破坏,不阻挡,总做得到吧? 如果连这也困难,那么,还有“恻隐之心”作为底线。前不久,许多媒体,都相继报道了当年的红卫兵向被迫害者道歉一事,很让国人震撼。其实反过来想,如果那时他们能有“不忍之心”,又怎么会对老师和长辈恶语相加,拳打脚踢?也就没有后来的良心谴责和内心煎熬了。“于心不忍”这“一念之善”,岂非极其重要? 这就是孔孟的“仁学体系”。它有一个靠得住的基础(亲亲之爱),一个行得通的方法(忠恕之道),还有一条做得到的底线(恻隐之心)。靠得住,行得通,做得到,就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空头支票”,这很了不起。 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仁爱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追求。事实上,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没有哪个民族,会把仇恨当作核心价值观。因此,尽管孔孟仁学当时就遭人诟病(比如墨家的批判),后世也遭人质疑(比如五四的批判);也尽管它的某些具体内容,包括父慈子孝和兄友弟恭,仍不乏可以商量之处,但它的基本内核是合理的,也是可以继承的。 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就弘扬之;不符合,就抛弃之。这就是我主张的取舍标准。 四 一个方法:抽象继承 〇 也许得把儒学“放进洗衣机,再加漂白粉”。 有标准,还要有方法。标准,讲“继承什么”;方法,讲“怎样继承”。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继承? 照单全收是不行的,拿来就用是不行的,不加改造也是不行的。因为孔孟的所有思想,所有概念,都有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语境。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就是在宗法制度的背景下说的。依照宗法制度,所有的贵族,包括天子之王族,诸侯之公族,大夫之氏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传嫡长子,世代相传, 万世一系,是为“嫡系”,也叫“大宗”。大宗之子,世代为君,或为国君,或为家君。他们的儿子,就是“君子”,即“君主之子”。不是嫡长子的次子和庶子, 分出去成为“小宗”。分到最后,最小的小宗,已经做不成贵族,只能做庶民,这就是“小人”,即“小宗之人”。 小人(小宗之人)在家族里,不能跟君子(家君之子)平起平坐。女人在家庭里,也不能跟男人平起平坐。这就叫“男尊女卑,嫡尊庶卑,君尊臣卑”。但是,大宗 小宗,都是同宗;女人男人,都是家人。疏远女人和小人,他们当然要抱怨。这就是“远之则怨”。反过来,如果太亲近,他们又会没大没小,忘了规矩。这就是 “近之则不孙(逊)”。亲近也不行,疏远也不行,所以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毫无疑问,孔子这个说法,明显地带有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的色彩。但是完整地看,却又有合理成份。什么合理成分?凡事都要有“度”。远了近了,都不合适。同样,快了慢了,多了少了,长了短了,也不合适。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才合适。 这就是中庸了。中庸作为思想方法,正如仁爱作为社会理想,都是孔子留下的宝贵遗产,可以继承,也必须继承。只不过,不能“直接继承”,不能“具体继承”, 不能“全盘继承”。比方说,不能再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那又怎么办?抽象继承,也就是把其中的合理部分抽离出来,不要“核桃壳”,只吃“核桃仁”。比方说,不要“为难养也”,只要中庸。 显然,这是一项挺费事的工作。看来, 看来,也许得把儒学“放进洗衣机,再加漂白粉”,冲了又冲,洗了又洗,一直洗成“灰色”为止。 五 一个途径:现代阐释 〇 只有经过现代文明的打磨和洗礼,儒家思想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其实,儒家思想当中,有麻烦的不仅“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比如“亲亲相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同样麻烦。 毫无疑问,孔子的这个主张,很人性也很人道。因为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师生之间互相告发,其实是很野蛮的,更不用说抓起来严刑逼供了。因此,现代法学的主流意见,便认为近亲属可以“知情不报”。他们在法庭上,也有权提供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没有义务提供不利证据,甚至可以不出庭。这就是“免证特权”,已为许多现代国家的法律所采纳。可见,亲亲相隐,有着合理的内核,而且是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 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比方说,如果父亲是汉奸,儿子是八路呢?如果这父亲还带了日本鬼子来烧杀掠抢,甚至轮奸了儿媳妇呢?再比方说,纪检委的干部, 手上掌握了儿子贪腐的材料,要不要交出去?不交,就违背了“执法如山”的组织原则。交,则违背了“亲亲相隐”的道德原则。请问,他又该怎么办? 也只有一个办法,即明确“亲亲相隐”是权利,不是义务。是义务,当八路的儿子就不能杀死做汉奸的父亲,当领导的父亲也不能举报有贪腐嫌疑的儿子。是权利,就可以选择。他可以“知情不报”,这是行使“免证特权”;也可以“大义灭亲”,这是放弃“亲亲相隐”。但不论行使和放弃,都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他的自由,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自由。 看来,亲亲相隐也好,其他什么也好,都不但只能“抽象继承”,而且必须“现代阐释”。 这就要引进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观念,立足于公民权利、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等现代意识。有此“他山之石”,方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事实上,穿越了两千年历史的儒家学说,原本只是锈迹斑斑的出土文物。只有经过现代文明的打磨和洗礼,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墨家、道家、法家,所有诸子百家和传统文化,也都如此。 以共同价值为标准,抽象继承为方法,现代阐释为途径,我们大约就能解决“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的问题。此即所谓“愚者之得”,恳请杜先生、袁先生和诸 位方家赐教。如有唐突,亦请海涵! 刊载于2011年1月20日《南方周末》大参考版,责任编辑戴志勇
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易中天谈自私未必就不好
kd652 2011-1-11 17:07
由于一直在探讨思路这个问题,昨天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博文:自私未必就不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17dem.html 从中很受启发,说到底,最核心的就是仁,或者象2008北京奥运主题歌开头唱的那样我和你。。。。。。 当然这个你是广义的,很明显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所以凡做事就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事事想到还有别人存在。 半夜按遥控器听嘟嘟回音来确认自己的车还在 是损人利己的; 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竞争(形式上好像为己,自私)其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没什么不好; 最好是多做些利己又利人的事----扫好门前雪吧!
个人分类: 思路|3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中天:这年头不弱智就当不了领导(视频)
wangxh 2010-11-12 11:12
易中天北京电视台 非常网络 (视频连接)。妙语连珠,机智诙谐,口不留情,令人捧腹!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叹易中天先生神奇,年轻女副市长财色双丢
xqhuang 2010-10-25 08:02
【北京消息,据京华时报报道:30岁出头的女官员李玉(化名)遇到自称设计总监、要开画廊的艺术男张伟,不惜以身相许,并慷慨送出286万余元支持对方干事业。在李玉到外地挂职任副市长期满回京后,竟发现对方是已婚人士,设计总监的身份也是虚构的。20日,张伟因涉嫌诈骗罪在北京海淀法院受审,此案未当庭宣判。】 看了报纸上关于女副市长被骗的详细过程,一个堂堂的副市长,竟然被一个谎称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的艺术总监的男子所骗,财色两丢,不得不发出三声惊叹! 一声惊叹:女副市长,你太有才了! 李玉现在是国家 某科研机构部门负责人 ,她会不会是科学网某博主的顶头上司?根据报纸提供的信息,不难推断她今年36岁,2008年被派到外省市挂职担任副市长,34岁的女副市长!标准的无知少女型干部,无=无党派人士(这点有待确认),知=知识分子,少=年轻,女=女性!我们组织人事部门选拔干部的条件是德才兼备,如此年轻的你(李玉)就能担任副市长之职,你太有才了! 二声惊叹:女副市长,你太有财了! 根据女副市长的年龄推测,2008年她被骗时,参加工作的时间大概十年。如此年轻的她,不仅在北京有房,而且能够拿出近300万的闲钱送给骗子,不得不感叹,李副市长,你太有财了!科学网博主有不少社会精英,不知道哪位能有300万的闲钱? 三声惊叹:女副市长,你太弱智了! 艺术男张伟,40岁,身材不高、相貌平平,自称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是北京东易日盛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2008年1月,张伟跟李玉先要一些装修款,李玉给了他30万,之后张伟失踪了几个月。突然有一天他又回来找到李玉,说现在有一个商机是在宋庄开画廊,建议李玉出钱投资,并描绘了两个人结婚共同开画廊的幸福前景,李玉被他的甜言蜜语打动,又给了张伟60万元,此后,张伟又以需要后续资金为由,向她要了70多万元。痴情的李副市长不但未等来张伟的婚约,却在2008年下半年发现,她账户上的152万元被张伟用她的护照和银行卡全部取走。检方的证据显示,张伟用骗来的钱购买了私家车,并在朝阳富力又一城购置了一处房产,而东易日盛公司也出具证明称,该公司并无张伟其人。不想再对李副市长做任何评价了,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名言:这年头,不弱智怎么当领导 ! 实话实说,艺术男的骗术也太不艺术了,这个张伟不仅贪、黑,还很缺德,李副市长提出分手,你却狮子大张口向她索要500万元感情损失费,说扣除已经拿走的近300万元,她还欠你200万元。这下好了,200万肯定泡汤,300万估计也要吐出来,可怜的李副市长怎么遇到你这种无赖,毫无疑问她的仕途被你彻底断送,她还必须向纪检部门交代自己的财富神话。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626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易中天:汪晖教授,请勿坐失良机
xupeiyang 2010-7-12 08:57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113700.html 易中天:汪晖教授,请勿坐失良机 2010年07月12日08:29 来源: 《新京报》 我能理解汪晖教授的顾虑和担忧,因此愿意帮他算一笔账。   我原以为,熊丙奇先生和林毓生先生的建议提出后,汪晖教授会立即响应的。试想,成立一个独立的委员会,来调查所谓抄袭门事件,对谁最有利?汪晖本人。真金不怕火炼。所以历史上的革命者,都愿意出庭受审,倒是那些外强中干的反动派,多半偷偷摸摸杀人。可见敢不敢公开,也是有理没理的一个标准。这道理,汪晖教授想必比我清楚。   相反,不成立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就这么耗着、拖着、嚷嚷着,对谁最不利呢?也是汪晖本人。第一,没有权威机构的结论,你就永远是涉嫌抄袭者。涉嫌当然不等于就是。但,当嫌疑人是不爽的。一辈子都当嫌疑人,就更不爽。因此,几乎所有的犯罪嫌疑人,都巴不得法院早早判了。第二,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要治理学术环境,防止学术不端,那就更会有人惦记。好嘛,以后隔三岔五,学术界就来敦促一番,理论一番,你烦不烦呢?第三,就算你自己不烦,你的朋友也要烦。烦,就要出手。事实认定既然帮不上忙,就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比如质疑人家的动机,或者说一些你也不干净之类没谱的话,再不 行 就是扯到路线斗争上去。结果,也只能让人觉得此地无银、欲盖弥彰,涉嫌倒成了坐实。这可大大地不合算。   当然,如果汪晖教授有顾虑,我也能理解。因为接受调查,等于承认是被告,似乎不太体面。但这是传统观念,要不得的。实际上,在法治社会,当被告并不丢人。不要说民事诉讼的被告与原告完全平等,即便成为刑事诉讼的被告,也不等于就是坏人。如果法庭宣布无罪,岂不正好还了清白?何况调查又不是审判,怕什么呢?   要怕,也就是怕结论不公了。这也是我害怕的。所以,我没有简单地赞同熊丙奇先生和林毓生先生的建议,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6月7日《南方都市报》)。这些程序的设计,核心思想就是端正学风固然重要,保护人权也同样重要。实际上,由于以道德代法治的传统实在悠久,我很担心汪晖教授因被指为不端,而不能受到公正的对待。这才提出,委员会不听招呼,当事人有权申请某些委员回避,答辩权、申诉权、举报权和知情权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所有的意见都应该实名写进结论,等等。尤其是,我建议聘请理工科教授和海外学者参加,就是为了保证公平。   公平与正义,是我们的追求,相信也是汪晖教授的追求。既然如此,何不共同携手,借此机会,建立防止学术腐败的有效机制,制定解决学术争端的游戏规则呢?有了这样的机制和规则,岂非再也用不着劳驾媒体,可以由学术界自己解决了吗?这可是惠及子孙的事啊!好汉敢为天下先,汪晖教授其有意乎?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授)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学术名人”:学者该不该“炒作”自己
renxiang 2010-5-14 17:35
前些日子看到一位意大利的学者一篇论文,研究对象是创意产业方面的一位著名专家Florida。研究方法是引入了一个学术名人的概念,借以分析这位目前产经研究领域的顶级学者功成名就之路。Florida 并不是正真意义上的学院派,他的角色更多的是政府政策的咨询者。他成名于创意阶级(Creative class)这个概念,并藉此成为创意产业、创意经济领域研究的权威。文章分析了Florida如何一文成名,又如何利用演讲、学术活动、书籍出版、媒体公关等等手段来进一步扩展、提升其名气,使其理论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作者描述了知识名气影响力这样一个学术名人的价值链条。 文章让我感兴趣的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而是作者的思路。其实,这篇文章的精华就在于揭示了如今的学术界无论国内外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大卖场。换言之,对学者和学术思想而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都知道,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价是最困难的事情。判断科学成果的真伪、价值、质量需要专业学识与水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同行评议成为学术质量评价的通行办法,而在同行评议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决定了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过,所有这些,都是科学共同体内的规则。而科学共同体本身已经不是象牙塔了,它深受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外部世界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所谓的学术名人,可以另辟蹊径,在外面的世界博取名声,然后墙外开花墙内香。 随着媒介的高度发达,尤其是广告公关业的发展,炒作名气成为一种越来越有效、越来越可行、越来越流行的功成名就之道。无论对于明星也好、商人也罢,争名夺利都是分不开的。学术界历来都是一个江湖,用老外的话来说就是Science is social。在学术江湖里,名气自然重要。传统的学术泰斗,必需著作等身,才能博取学界的盛名。如今,有了媒体炒作包装这条捷径,当一个学术名人不需要那么麻烦了,先成了名,然后放个屁都是香的。 这句话说出来,觉得于国外很多学术名人,有点抹黑的味道。毕竟,就信息产业和文化传媒领域而言,国际上多数学术名人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刚才提到的Florida毕竟也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再举一个例子,O'Reilly,也是咨询公司出身,但是人家提出的Web2.0几乎成了互联网的代名词;还有,提出长尾理论的Chris Anderson,是个新闻记者和专栏作家,不过人家的观点对信息产业的研究确实有划时代的意义 等等。基本上,给我的感觉是,国外的学术名人,虽然也借助着媒体公关炒作,不过,终究都提出过一些独创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或概念。 反观国内,我们通过媒体炒作出来的所谓学术名人们真有点儿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百家讲坛》算一个,出了太多学术名人了不过,除了把历史评书化,孔子心灵鸡汤化之外,没见什么学术创新;经济领域,出了郎咸平、谢国忠等,除了替老百姓骂骂娘之外,也谈不上任何学术贡献;还有诸如提出什么五千年最大盛事货币战争等等的著名学者们,多少有些沽名钓誉的味道,成了学术小丑了。 话虽如此,在国内的学术体系之下,墙外开花墙内香这句话,真是应验了。多少个副教授从百家讲坛走进去,再走出来,就成了正教授了;多少个讲师,写几本社会热点畅销书,弄了几篇百万点击率的博文,参加了几场电视谈话脱口秀,回到院里就成了腕儿了;多少个院校竞相聘请演艺明星,甚至芙蓉姐姐之类的名人去开堂讲学,借以炒作学校的名声 本来,学者借媒体来提升名气,继而推广自己的学说,这无可厚非。国外也有成功的例子,于学者本人,于学术思想的发展都不无益处。可是,这种模式到了中国的学术圈就走样了,炒作出来的学术名人,除了一个人名,啥也不是!(任翔/文)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4849 次阅读|1 个评论
速食文化和文化的“速食化”(麦当劳化)
pkustm 2010-3-21 16:36
速食文化和文化的速食化 在verycd网站上讨论易中天的一个跟帖中,看到后面转载的内容,感觉有些道理。 当今社会速食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快餐之类虽然似乎营养不佳,但却越来越流行,越来越红火。表面的原因是人们越来越忙了,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结果。事实上,这也反映了社会分工将会更细的趋势。 大量人群因为速成食品和快餐而导致身体肥胖等健康问题,却无法减缓速食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吧,一般大众已经没有时间和能力(?),或者说现代社会即不允许也不鼓励他们深入了解有些东西了。然而,一般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要得到满足,文化的速食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顺应此趋势的,就取得了成功,如易中天等。 2010-3-21 原来已经有专门的词在说这件事即所谓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 Google一下,专业的书和文章都很多。 此外,发现这篇科学网的博文很有深度。 成也麦当劳化,败也麦当劳化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8794 ) 2010-3-27 以下为转载 原网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38049/comments/page1 也许不可能 说: 时代已经不同了,80年代的我们厨房只用两样东西,电冰箱与微波炉。 为什么我们不再做菜?忙,太忙了,一天累下来,还有去菜市场买菜,组琢磨今天吃点啥?没这份心情也没这份精力。 于是速食产品(以方便面为代表的)应运而生,虽然有人抱怨其口味不够好,有人抱怨其营养不够全面,但是,它方便、卫生、快捷的属性迅速征服了快节奏的城市人。 放在这里也是一样,名家大家的作品买回家,就像去市场买回菜样。回来还要洗、切、炒、煮手艺不好,还有煮煳的可能 想想就觉得痛苦 我今晚就只有一两个小时,我想了解一些我感兴趣的事,了解一些就好我不是为了毕业证,也不是为了充实自己,就是对这事感兴趣,想打发下时间。 于是速食家易中天们,做出了一碗碗方便面、方便饭,只需你抽出闲暇的半小时,就管饱。 这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 所以方便面与易中天们的走红是同理。 这是有一拨人,跳出来,对我说:方便面吃多了有害健康,还是去吃点正餐吧。 对此,我苦笑道:谢谢你的好意,我知道方便面吃多了不好,但我不想自己做正餐,没空、没精力。 指责速食家与食客都显得有点唐突,在一个没有大厨的时代,怪谁? Wiki上的解释: 麦当劳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麦当劳化 (McDonaldization)是指一个 社会 经历著 速食餐厅 之特色的过程。这个词由 社会学家 乔治里兹 (George Ritzer)所发明,他著有《 社会的麦当劳化 》一书。麦当劳化是 理性化 的再概念化说法,是指从 传统 思维转向 理性 思维和 科学管理 的过程。 马克斯韦伯 用 官僚体制 来表示这个社会变迁的方向,而里兹则认为速食餐厅作为一个典范(paradigm)更具当代代表性(Ritzer, 2004:553)。 里兹提出了四个麦当劳化最主要的元素: 效率 (Efficiency):用最理想的方式来完成某项作业 可计算性 (Calculability):客观的项目(如销售量)必须能够被量化,而非主观的项目(如味道) 可断定性 (Predictability): 标准化 和均一化的服务 控制 (Control):标准化和均一化的员工 麦当劳化的过程可以被简述为:速食餐厅的准则正逐渐支配着 美国 社会和世界其他地方越来越多的层面(Ritzer, 1993:1)。 参考书目 《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作者:里泽 著,容冰 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ISBN 9787508605562 《社会的麦当劳化》作者:George Ritzer,林祐圣、叶欣怡 译,台湾弘智2002年1月初版, ISBN 9570453486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by George Ritzer McDonaldization of America's Police, Courts, and Corrections by Matthew B. Robinson McCitizens by Bryan Turner Resisting McDonaldization ed. Barry Smart 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 by James L. Watson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Fast Food, Credit Cards and Casinos ed. George Ritzer McDonald's Behind the Arches by John F. Love The Sign of the Burger: Mcdonald's and the Culture of Power by Joe L. Kingcheloe CHEW ON THIS by Eric Schlosser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为何没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科学家 ?
热度 2 HigherQM2007 2009-8-25 14:57
南图讲座: 爱因斯坦的少年时代 http://www.jslib.org.cn/njlib_ntyxgsxx/200908/t20090825_90670.htm 主 题:爱因斯坦的少年时代 主讲人:李俊 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教授、博导,南京大学物理系教学名课名师。 内 容:科学精神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本讲结合理科的特色和学习诀窍,告诉您爱因斯坦如何成长为最伟大的科学天才,带给您无限启发。 时 间:2009年9月13日(周日)上午9:3011:30 地 点:中山东路189号南京图书馆新馆(总统府对面)东门负一层 以上是南图网页通告,极其简略。 下面是本人的演讲提纲: 引言: 千年天才爱因斯坦简介 (扼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历史地位和世界影响) 1. 5岁被中国指南针惊呆的千年天才: 围绕爱因斯坦幼年的罗盘惊奇讲解科学童心的培养。 2. 10岁通读20卷本《自然科学大众读本》的千年天才: 讲解少年时代接触好书对人才成长的决定性意义。 3. 10岁通读康德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千年天才: 讲解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的打造。 4. 12岁自学世界第一理科读本《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千年天才: 讲解逻辑思维方法和数学能力的打造。 5. 15岁自学《高等数学》的千年天才: 讲解人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打造。(介绍笛卡尔) 总结:爱因斯坦对理科生,也包括面向世界的文科生的启发。揭示理科的特色和学习诀窍,即如何一通百通。 讲座特色: 通俗,幽默。 感谢《东方卫报》记者的摄影作品。 易中天做客南图讲座 俺已经准备了《揭秘爱因斯坦》百余讲,这回俺真的要PK易中天了,没有理由让文科一统天下,理科生人数多于文科生,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主导,科学带给现代人的乐趣绝不在帝王将相之下,科学发展观的推行需要这样的演讲,呵呵。 欢迎大家前来探讨爱因斯坦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百年以来,为什么我国不但没能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科学家,反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以后,频频出现反爱因斯坦的民科( 包括在高校及科研部门就职的有高级学术职称者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080 次阅读|19 个评论
荐书:《书生意气》易中天
XUEFENG121 2009-5-16 16:27
前些天偶尔看到易中天先生的《劝君莫谈陈寅恪》,读起来一泻千丈恣意文章,书生意气,发人深省,按图索骏,也就找到他的这本书《书生意气》看看,关于顾准里面有钱锺书先生的评论,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下。 书籍信息如下: 书 名: 书生意气 作 者: 易中天 出版发行: 云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9 定 价: 20.00 元 简 介: 本书所收之文字,大体上都是关于书、读书、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核心则是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也就是做人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含糊不得。因为我们可以不读书,不做学问,不做知识分子,却不能不做人。做人,才是最根本的。 简要目录: 读书时间 著述问题 艺文杂评 盘点李泽厚 走进顾准 劝君莫谈陈寅恪 忏悔与做人 后记 在这本书的十七页,读书时间一章里一片《书生意气》是这样写的,聊以摘录如下: 书 生 意 气 易中天 书生意气这词,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实际上意气这玩艺,原本就不大说得清。意气风发是好的,意气用事就不好。正如书卷气很好,书生气就不怎么好。事物总有两重性,意气也一样。   问题是,怎么一说到意气,便会想到书生呢?   大约也因为只有书生才会意气用事吧!   政治家是不能意气用事的。生意人也不行。政治家如果意气用事,其结果不是天下大乱,便是自取灭亡。生意人意气用事,则非赔个精光不可。至于在官员身边听喝,在老板手下打工,便更是闹不得意气。在田里种地,在厂里做事,多半也闹不得。算来算去,可以闹点意气的,也就是书生。因为书生一不种田,二不做工,三不经商,四不从政。即便谋生,也无非教书写书,终归是和书本打交道,没其他人那么多实际的考虑。所以,从来就没有商人意气、政客意气,或其他什么什么意气,只有书生意气。   书生也就是读书人。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叫书生。叫做书生的,似乎只有那些年纪轻轻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老一点的,就得叫学者或是导师了。其实学者也好,导师也好,仍是读书人。其所以云者,无非不但知书,而且达理。达什么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如此而已。可见是不是书生,不光看读不读书,也不光看年纪大小,还得看通不通世故。如果年纪一大把,仍然一点世故都不懂,那就还是书生一介。相反,如果少年老成精明练达,那就不大像是书生,而且也多半没什么意气。   可见,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只懂书,不懂事的意思。只懂书,不懂事,是很容易犯傻的。因为这样的人常常认死理。一个人,一旦只认死理书上讲的道理,往往就不大认得活理人情世故了。所以,一个读书人,如果在某件事上犯了傻,人们就会说他毕竟是书生。   然而,一个读书人,又是不能没有一点书生意气的。读书人怎么就不能没有书生意气呢?因为读书的目的原本就是养气。养什么气?意气。什么是意气?意气就是真性情。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杜甫。性情相近,也叫意气相投。性情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吗?为什么还要靠读书去养?因为真性情是很容易丧失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之类且不去说他,至少诸多的现实问题你总不能不考虑。生活是很实际的。在现实中求生存的人也不能不实际一点,何况趋利避害原是人的本能?谋生的艰难,名利的计较,时时都在消磨着我们的真性情,或以其利,或以其害,或以其挡不住的诱惑,或以其顶不住的威胁。名缰利锁,霜剑风刀,不堪重负的人一路踟蹰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其真性情又能所剩几何?所以,别看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旦走进社会,往往就会换了一个人。能够保有这份书生意气的,其实并不太多。   看来,真性情实在很难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由是之故,它便只能保存在书本中。实际上,人类之所以要有书,尤其是要有那么多哲学书和文学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安顿,真性情能有一个地方存放,或者能有一个时候重温。因为哪怕你为生活计,不能不把真性情遮掩起来,但,夜深人静时,你总还可以读书。   于是,书,便成了真性情的寄寓之地,而意气也得靠读书来滋养。大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书便每每和剑联系在一起。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高适;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温庭筠。书生和剑客一样,都不能没有意气。剑客重然诺,轻生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侠肝义胆全凭一股气支持着。书生也一样。真正的书生,上马杀贼,下马草檄,慷慨陈词,仗义执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才叫书生意气,这才叫书生本色。   所以,一个人,如果没了真性情,就不配叫做读书人了。   同样,一本书,如果不是用真性情写的,就不是好书,甚至不能叫书,不配叫书,顶多只能叫做伪书。   不是说读书人就高人一等,更不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是的。我要说的只是,世上不能只有读书人,也不能没有读书人。正如一个读书人,不能动不动就意气用事,但也不能一点书生意气都没有。人类是有分工的。分工不同,角色也不同。政治家有政治家的任务,生意人有生意人的作为,知识分子也该有知识分子的本色。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与良心。他的历史使命,就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超功利的态度对社会人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该说话时就说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要做到这一点,又岂能没有书生意气?   因此,不要嘲笑书生意气。相反,对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我们还应该发自内心地敬重,哪怕他学问并不多,说得并不对。我坚信,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能对书生意气持有一份敬重,那就一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强大的国家,昌盛的民族。
个人分类: 书海拾贝|8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荐书:《书生意气》易中天
XUEFENG121 2009-5-16 11:47
个人分类: 书海拾贝|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著名学者易中天21年著书29部
可真 2009-4-20 04:03
今天浏览网易,偶见《 劝易中天先生不要讲诸子百家 》一文,遂好奇地点击进去想看个究竟,却发现进不去,就到网上搜索,乃见《劝易中天先生不要讲诸子百家 ( 转 )  》( http://fengchun.yang.blog.163.com/blog/static/35700578200931961148670/ ),终于看到了那篇文章。不客气的说的,其文写得不咋的。但它使我感到有些纳闷的是,易中天先生能品《三国》,他也能讲先秦诸子百家吗?易先生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因为以前未尝关注他的学术背景,就再到百度上搜索其资料,看到其资料上是这样介绍的: 易中天, 1947 年生, 湖南省 长沙市人, 1965 ~ 1975 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五。团工作生活 ,1975~1978 在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任教。 1981 年毕业于 武汉大学 ,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名誉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江汉大学 名誉教授,长期从事 文学 、 艺术 、 美学 、 心理学 、 人类学 、 历史学 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 艺术人类学 》等著作。 其以文学硕士而主攻美学,兼治文学、艺术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我以此相信,易先生到中央台讲诸子百家,肯定不是最佳人选,因为凭我的体会,如果不是主攻先秦思想史者,是难以担当此任的。当然,倒也不是象有人评论的那样 易中天根本就不配讲诸子百家 ,而是比易先生更适合讲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者,在国内学术界应该是很多的。 及至我浏览到易先生著作表时,我更认为,易先生虽非根本不配讲诸子百家,却绝对不是一个在中央台主讲诸子百家的适合人选,因为从资料上看,易先生从 1988 - 2009 这 21 年间共出版 29 部著作,除去与他人合作的,也超过了 20 部,就是说,这 21 年中,他易先生平均每年至少出版一部著作。以这种速度出书的人,能对诸子有多深入的研究呢?对此,我深表怀疑。 我自己也是搞国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对研究国学有些亲身体会,对写学术论文与学术著作更有较多体会。我写《顾炎武年谱》( 46 万字)从 1989 收集资料到 1998 出版,前后共 10 年( 9 年整,实际写作时间 6 - 7 年)在对顾炎武生平及学术活动非常熟悉的情况下,从撰写到出版《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 18.6 万字,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9 ),费时 3 年,在此基础上从 2002 年承接国家项目并动手撰写到出版《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 40 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6 ),费时 4 年。当然,在写后一部书时我兼行政工作,但至少每晚及每个假日基本是用于研究和写作的,即使不兼行政工作,也得要花 2 - 3 年才有可能成书。 自然,我自知天资是绝不能跟易先生相比的,不过我自认至少还算是一个中等智商的人吧,而且平时也不算是一个不努力的人,但我还是无法想象每年出版一部著作。看来中人的确无法理解上人。作为一个学术中人,我太佩服易先生这样的学术上人了不服也不行啊,因为事实明摆着:人家每年出一部学术著作,至今整整出了共 29 部!而我却只有 4 部,连其零头都不及!小学者与学术大师真是不可比啊! 我虽然是一个小学者,但毕竟是搞哲学的,多少还是有些哲学头脑,对学术也有所思考,虽然自己学术做得不咋的,然而,不能演戏者并不意味着他(她)连看戏、评戏的资格和本领都没有了。作为一个学术之戏的观众,我不认为真正的学术是象易先生这样搞出来的,因为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虽然不必象顾炎武所说的那样要写出前世所未尝有,后世所不可无的作品来,但至少也得有自己的一套新思想才行,但是一个人一生中能有多少套新思想呢?何况新思想也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要有大量资料作为基础的。从研读古典的角度来看,每年能把一本书钻研透了就算很不错了。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的管见而已,未必正确。但想到自己连读书都不如易先生著书快,就多少感到自己距离易中天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师也太遥远了。尽管如此,我是绝不会教自己的学生向易先生学习的。 易中天著作目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98.htm ) ( 1988 - 2009 ) 21 年, 29 部著作。 首次出版时间 书名 出版社名称 1988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艺术教育学》(与人合作,主要撰稿统稿人) 重庆出版社 1992 《艺术人类学 上海文艺学术文库》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 《新译国语读本》 三民书局 1995 《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 中国文化现象解密》 海南出版社 1996 《闲话中国人》 华龄出版社 1998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黄与蓝的交响 中西美学比较论(邓晓芒合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你好,伟哥》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1 《人的确证 人类学艺术原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书生意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穿透灵魂之旅系列》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西北风东南雨 方言与文化》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 《艺术的特征》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品人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读城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破门而入 美学的问题与历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艰难的一跃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大话方言》 香港三联 2005 《帝国的惆怅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 文汇出版社 2006 《品三国 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 东方出版社 2007 《品三国 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成都方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帝国的终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易中天读史(全四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从星空到心灵 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高高的树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587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七十三 易中天等落选杰出社会科学家
siccashq 2009-3-28 14:15
有个新闻:《于丹易中天落选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具体新闻内容见后。我觉得写这篇新闻的记者潜意识里觉得像于丹易中天这样善于向公众传播文化的人应该是很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不过传播归传播,科普归科普,我的见解是于和易等人只是起到传声筒的角色,并没有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得到更具有学术性的成果。这个和科学家写博客和科普一样,博客写得好不一定就是学术搞得好,这完全是两码事;科普写的点击率高的,不一定就说明对科学现象有更深的认识,这也是两回事。 问题就在于圈内的事情圈外总喜欢讨论一番,实际上这方面记者最喜欢瞎掺乎,掺和的结果就是让当事人为难下不了台。更可气的是科学圈里有些人也喜欢拿圈外人的起哄来说事,比如说什么评上了美国院士没有评上中国院士之类的,都是记者挖出来的新闻。最近还有小道消息说某百家讲坛著名说书人将被某大学荐为长江学者,估计会有更多的人不满。推荐就推荐呗,你等着看评选结果出来再说好了。 学术圈的事情还是回归学术内部评价的好,千万不要拿着新闻点击数做评审材料。写博客的搞科普的也不用总觉得自己是科研中的黄花鱼,总叫嚷着科研经费不够,因为这根本不是搞学术,所以也不用觉得写博客出了名就可以评院士什么的。当然,科学家更不用认为科普是个旁门左道,你走你的道,他走他的道,因为大家都是在 双手劳动/慰藉心灵 。 图片来源: http://photo.blog.sina.com.cn/blogpic/475a894a0100ci5e/475a894at65cdd35df3e0 --------------- 近日,《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揭晓,公布了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入选名单。 《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完成,是我国首个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展开的调查研究报告。在该名单中,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5名学者入选。统计结果显示,按学者工作单位计算,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学者人数最多,有157人,位居全国首位;按毕业院校计算,北京大学校友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人数最多,有78人,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这次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评选主要考虑六项刚性评价标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时尽量确保最终的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具有较高认同度和广泛代表性。 人气超旺的易中天、于丹等人,虽然具有极高社会影响力,但因学术业绩没有达到本次遴选的指标,而双双落马,没能入选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我们强调的是学术成就,而不是社会知名度,没入选,并不能说明他们不优秀。主办方说。 --------------- 重建家园 海子 在水上 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成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 生成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的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籍心灵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4931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易中天讲座中的十句人生感悟
麦立强 2008-12-23 12:18
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长了别人就能看出来。 5、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6、昔日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碰千杯知己少。 7、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8、若是走错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9、天下有钱有权人总成眷属。 10、成功需要朋友,更大的成功需要敌人。 http://mgrslf.blog.hexun.com/27257768_d.html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3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中天教授:茶是从哪个国家传入中国的?(图)
sxzx 2008-10-14 16:21
易中天教授:茶是从哪个国家传入中国的?(图) 作者:三峡在线 今 天,三峡在线看到很多网站同时曝出消息:易中天央视谈茶说茶叶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于是又遭网友炮轰。整个事件大致如下: 2008年4月4日晚,央视《艺术人生》的清明节特别节目《清明》在全国播出。易中天在节目中说,茶叶从外国传入,中国从汉代才开始喝茶,而外国人一般在茶里放糖,传到中国后国人不喜欢放糖,朱军则在一旁点头附和。就在节目播出之后,各地观众纷纷在网上留言,很多网友对易中天教授如此发言深感疑惑。茶叶真的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吗? 说句实话,易中天与于丹是三峡在线一直都很尊敬的从百家讲坛走到我们面前的两位教授,也是最近深受大众青睐和媒体关注的两位知名教授。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在讲坛上的那种侃侃而谈,在访谈与对话节目中的那种机智幽默,易中天留给三峡在线的是一种学术超人睿智与达观,而且很深刻。 易中天教授说:茶叶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 今天,因为在央视谈茶说茶叶是从外国传入中国而遭遇网友炮轰对易老来说也不是第一次经历了。三峡在线注意到2007年易中天教授连续遭遇炮轰,如梁晓声说他的火是阅读的悲哀,还是一个自称黄守愚的自由撰稿人说易中天先生涉嫌剽窃等等。可以说在此之前一直到今天,三峡在线一直都是一个坚定的乙醚(网络中把易中天的粉丝叫易粉或乙醚)。但今天面对易老如此言论,三峡在线也不禁想问易中天教授:如果真的像您说的那样,那么茶叶到底是从哪个国家传入中国的? 以三峡在线的了解,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证明,茶叶应该是原产于中国的呀。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相关的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而且,在相关茶文化的研究资料中表明: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据考证:三国以前是茶文化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唐代是茶文化的形成,宋代茶是文化的兴盛,明、清茶是文化的普及,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 就在这次争议出现之后,三峡在线还看到网络中报道有记者采访了重庆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陈朝正,他当即表示易中天是在打胡乱说,权威著作《中国茶经》开篇就说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也将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茶书。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茶茗久服,令人悦志。 再次遭遇炮轰,易老一定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那么究竟易老是基于一种什么研究之后得出的如此结论呢?看来,面对如此争议,易老必将再一次卷入了风口浪尖之中,毕竟,在央视谈茶,面对亿万观众,话语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今天面对如此炮轰,三峡在线觉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三峡在线也相信,以易老的性格,过不了多久,一定会给公众一个回答的,究竟是一个口误?还是一个有理有据的考证后的结论?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2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