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层次科技人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5.18日北京创新型科技人才沙龙有感
热度 3 yizhenzhong 2011-5-20 13:14
5月18号区北京参加了中信所《科技资源导刊》组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沙龙,有一些信息和感触记在这里: 1.中信所正在建设一个全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数据库,已历时三年,入库数据达到6000多条,预计2020年入库数据位36000条左右,基本符合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里面的要求(2020年,全国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达40000人,但这里不仅仅包含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2.基本的数据收集手段是网络数据。据负责人介绍70%来源于网络和其他二手数据,只有30%左右是做过现场调研,这反映了与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做这种调研实在是受到太多条件的限制,非常困难。因此,二手数据的利用看来是分析数据的主要来源; 3、基本的数据搜索字段来源于国家的一些主要奖项和荣誉。他们叫short list,我们叫“可操作定义”,这种方式在建立数据库的初期并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但在数据库建设的后期,随着short list的逐步完备,将会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如何确定潜在的入库人员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你无法确定一个并没有重大获奖的科研人员是不是具有将来入库的潜质。我感觉,这里还是可以找到科学计量工具的用武之地; 4.高层次科技人才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从short list开始,初期未必需要过多的字段去定义入库人员的特征,有一些关键的字段就可以了,主要是时间的限制问题。他们可以长期去做这个事情,我们不行; 5.能知道有人在从事一样的研究,还是很高兴。此次参会,认识了中信所的很多老师,都是年轻有为,可以在高层次人才的研究方面开展一些更为深入的探讨甚至合作; 6.我们与中信所老师在思路上的区别,更多的是来源于承担课题性质的不同,评价和研究目标的不同,在具体的科研思路上,我们更为强调定量化的研究方法; 7、中信所的小组已经写出了四本中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报告,我们还没有;这就是首先建设数据库带来的好处,这个工作,我们慢了,还需加油; 8、复杂网络、科学计量、社会计算的一些理工背景的方法和工具引入人才领域研究,同行们还没形成共识;这一点很关键; 9、中信所的诸位老师,向你们学习!
个人分类: 研究微博|2742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