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江苏高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江苏高考英语拟不再计入总分 实行一年两考
liruzi 2013-10-9 18:29
  本报昨天关于《2016年拟取消小高考加分》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切关注,对于2016年江苏新高考方案究竟如何走向,更是备受瞩目。记者昨天多方打听获悉,江苏新高考方案正在酝酿改革,目前最有可能的模式是高考考语文、数学以及文理“小综合”,而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 扬子晚报记者 王璟 蔡蕴琦 张琳    A 语文数学仍是高考“重中之重”   记者了解到,在新方案调研过程中,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毫无悬念。据悉,此次高考方案的改革是在国家教育部“2+2+N”的高考大框架下进行的。第一个“2”是指每年两次的英语考试;第二个“2”是指语文和数学两门主科;最后一个“N”是指其他统称为“副科”的科目。“语文和数学这两个‘传统’科目对考验考生的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两门学科是应该确保其地位的。”采访中,一位江苏语文名师表示,中国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是关键,不仅是今后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还承担着中国文化传承的重任。不过,也有数学老师指出,目前数学和语文总分都是200分,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别是在40分的附加题上。“其实文理分卷更为合理。”    B 英语拟尝试“一年两考”并以等级计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在江苏酝酿的新高考方案中,确实有意尝试探索英语学科的“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我觉得英语立即实行一年两考或者多考,可能一方面造成一些学校英语教学‘赶进度’,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或者教学质量。”采访中,一位四星级高中校长不无担心地说道。   “我认为改革的关键要看英语在高考成绩中起到的作用。英语如果依然算作总分,估计很多考生都会为了多考几分,参加第二次考试,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但如果算作等级,学生只要正常发挥,就没有必要刷分,反而能够减轻学生负担。”采访中,一位江苏教育界资深人士分析道,如果算等级,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各院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对考生的外语等级提出要求。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英语尝试“一年两考”在操作上的确有较大的难度,也因此有专家建议先从听力一年两考开始尝试。究竟是英语学科一年两考还是仅从英语听力开始尝试一年两考,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据有关人士透露,如果英语真的实现一年两考,在时间安排上,有一考肯定会在6月高考期间,但另一考时间还有待探讨。    C 文理“小综合”将回归取代选修等级   现行的2008高考方案中,选测科目不计分,只计等级。而目前一些教育界人士对2000年和2001年实行过的“小综合”考试非常肯定。其中,文科考历史、地理、政治小综合;理科考物理、化学和生物小综合。“选修科目等级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两道门槛引发的分数和等级的不匹配。”一位高校招生资深专家说,现行录取方案中,选修等级要求由各校来定,除了要等级符合院校要求,还要分数够线。“最头疼的是那些低分高等级和高分低等级的学生。比如有学生物理化学很好,但因为语数外分数不理想就上不了好的理工科院校;而有人总分很高却因为物理或化学达不到某高校的等级而上不了那个学校。两道门槛在实际录取中的确存在不少矛盾。”   而从高校的选才角度,也认为这种等级分数两种要求并不合理,“我们要求物理A,另一门B,因为大多学科需要物理基础,但其实学校学科众多,比如化院就不需要学生物理A,而更希望化学A。但化学A而物理B的学生反而进不了。”一所江苏理工科院校招生负责人说。   目前正在讨论中的新高考方案,则很可能将选修科目等级考试改为文理“小综合”。大多专家认为,采用“小综合”的模式更为公平,两个门槛合并为一个门槛,由分数说了算,这既符合社会认可度,也可杜绝因等级门槛所引发的分数与等级不匹配的录取矛盾。另一方面,“选修等级改为分数后,总分增加了,也减少了江苏所特有的高考分数密集的扎堆现象,还有利于高校拉开分数选拔优质生源。”一位招生专家说。   不过一旦改为“小综合”,选修科目也相应取消。而被称之“小高考”的必修科目考试内容也可能发生变化。“‘小高考’考试科目有可能变化,但究竟是考除了高考以外的科目,还是九门科目全考还在商讨中。如果九科全考,对考生来说负担可能会比较重。因为虽然没有加分压力,但毕竟需要过关,而且‘小高考’在高考招生中也将起到一定的依据作用。”有关人士透露说。
个人分类: |15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漫谈江苏高考之利弊
热度 6 ailincnj 2013-7-13 22:14
2008 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行高考改革,将原先统考 5 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或文科生后两门为历史、地理),总分 750 分,改为 3+X 变为 480 分(方案见后),经过 6 年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确实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了。庆幸的是民盟南京市委将《江苏高考和“小高考”科目设置与成绩评定》作为今年的调研课题。在这次调查团队中参加的有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市三十四中学、玄武区外国语学校等名校一线教师。南京林业大学民盟委员会、学生处参加了这次座谈会。本文吸取了他人部分意见,只代表个人之观点。 江苏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希望减轻学生负担,将一些副课提前考试并按等级记分,高考时只考语、数、外。其次,让学生平衡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但好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记得刚开始两年,很多人到省考试院闹事,确实反映出一些不公平和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 1、 把高中课程压缩到高一,高二突击“小高考”课程,打乱了教学秩序,反而增加了老师和学生压力。 2、 两门选考科目,只要一门得 B 的同学就难进入重点大学;只要一门得 C ,就难跨入二本大学的校门。 3、 由于总分数值低,在某一分数段,同一分数的人数较多,录取难以判断,只有附加条件录取,不利于人才挑选和公平。 4、 物理、化学等主要课程在高考分数中加分比重过轻,不利于人才专业特质的甄别,进入高校后,又因当时物理、化学只选了一门,不利于工科学生的课程学习。 5、 对外省而言,好像江苏分数太低, 400 分不到就能上重点大学,其实其分数含量是不一样的。 6、 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生要综合平衡发展,平衡发展的人多数后期表现平平,不利于拔尖和有特长的人才选拔和培养。 鉴于以上问题,本人认为改革总比固步自封好,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要针对新的问题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改革让更多人受益,在全国带个好头,那就真正达到了改革的目的。上述问题要靠大家献计献策,本人思考不多,加之是专业教师,仅有几条愚见供参考,不对之处都不作数。 1、 增加学业水平课的比重,可按等级折算分数,加入总分。解决这种等级既重要,又不重要的状况。让物理、化学等课程成绩好的学生也不吃亏。 2、 高考分数可按系数折算或概率计分。前者的系数是 750/480 = 1.56 ,如江苏考生考 400 分,换算成 400*1.56 = 625 分,这样与外省好比较。另一种就是托福考试的概率计分法,每年考试录取分数是固定的,根据当年考生成绩分布换算修正的,如今年本科招 16 万人,录取分数是 320 分,依据人数定线,然后按比率调整到录取线以上,或降至录取线。 3、 引导高校灵活录取,不拘一格选人才,在降级的条件下要加附加条件,如总分高,或某一单科高,克服爱面子和攀比心态。如等级考 AC 的二本都进不了,我校(南京林业大学)当年不拘一格招 AC 的,录到了不少高分学生。今年我校有位女生被英国五所著名大学录取,在校期间发表 5 篇 SCI 论文,其中两篇打头的优秀学生,当年就是 AC 进来的。遗憾的是可能因面子撑不住,后来又改到 2B 了。据我所知,有不少 AC 考生进了专科,又转本,最后考研的。可怜的南京中学老师,都在人人争 2B ,因为它是作为考核衡量的重要指标。 又到高考升学季,回头看看江苏高考改革所走过的历程,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考试影响到考生的一生,希望认真对待。也希望民盟南京市委的调研课题能为省教育厅考试院提供决策依据,我代表江苏的考生谢谢你们! 附:江苏高考方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241d62ef551810a6f524861d.html
54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高考一篇高分作文涉嫌抄袭
JYH64J98Y99H 2012-6-27 09:18
江苏一高考高分作文涉嫌抄袭2012年06月27日 来源: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龚菲 2012年江苏高考进入了公布分数以及招生阶段,但昨天却曝出该省一篇高考高分作文与作家王开岭的文章几乎一模一样,涉嫌抄袭。江苏省考试院称已知悉此事,正在调查,待通过专家认证后再通报处理结果。 网友: 高分作文与作家作品 格局文字“如出一辙” 江苏一家报纸每年会将得高分、优秀的高考作文刊登到报纸上,并加上点评,该版面受到不少读者的欢迎。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题目为《忧与爱》,有一名考生以散文化的语言,道出了对乡下人纯朴本质的爱,以及乡下人逐渐消失的忧愁,非常切合今年的高考作文主题。该考生的作文在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中显得格外惹眼,也被刊登到该报纸上,但被网友发现,文章与作家王开岭一篇名为《乡下人到哪里去了》高度相似。 网友称,该考生文章的开头“窃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种是草木味,一种是荤腥味”与王开岭的文章只差了一个字,原文作者写道“私以为”。而文章后面的语言几乎一样:“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年代,荤腥味呛鼻。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一丝忧愁像杂草一样慢慢滋生,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考生将原作者文章中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删除,但格局及其余的文字、笔锋“如出一辙”。 “今年纸质媒体公布的高考作文我几乎都看了一遍,这篇文章我也看过了,当时我就觉得这不像是中学生写出来的,行文老练成熟,令我颇为吃惊。”南京金陵中学语文学科特级教师喻旭初曾连续多年担任江苏高考语文总复查组副组长,连续4年押中高考作文题,有“押题大王”之称。 原作者: 这是个社会问题 不应由考生个人承担 据了解,王开岭系山东滕州人,1987年就读曲阜师大政治系。早年曾获上海“萌芽文学奖”“山东文学奖”等。作品入录《1949—1999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散文卷》、《中国年度最佳散文》、《中国年度最佳杂文》和《1979-2001人文随笔》等百余选本。 在得知自己的文章被江苏考生几乎原文不动地被搬上了高考试卷上,他表示,希望不要取消考生的分数,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应该由考生个人承担,他怀疑是高三的老师找了几篇范文让他们背诵的。 早报记者随后采访了几位曾参加过高考的市民,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吴先生回忆,高中期间自己的语文成绩确实不佳,但数理化成绩则还不错,为了让语文不拖后腿,当时学校的语文老师专门为他及班上几名语文成绩一般的学生准备了范文,让他们背下来,在高考时可以用上。而另一名毕业于国内著名大学的陈女士则表示,在她上学那会儿,高考以议论文为主,死记硬背优秀作文作用不大。 喻旭初告诉早报记者,这种现象并非第一次出现,此前有不少省份也出现过抄袭作文的事件,但也是极个别的现象。 考试院: 正在请专家认证 若系抄袭将会通报 “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很窄,可供他写作出彩的素材太少,再加上现在竞争激烈,多数同学会采取走捷径的办法,那就背诵一些文章,去应付高考的作文。”喻旭初表示,现在高考前,不少老师都会适应考试的需要,采取新八股的方式,让一些平时读书很少、积累很少的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往往会让学生背一些文章去应付,这种出于功利的考虑违背道德。 昨天,早报记者多次联系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该院高招处副处长袁桂华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此前该院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已听到有涉嫌抄袭的反响,目前在查找这篇作文。“我们也正在请专家认证,专家认证后才能确定是不是抄袭。”该院表示,经过专家认证后,如果确定为抄袭,将会通报处理结果。 相关链接: 评论:要让“状元”热降温必须改革高考制度 只要按照高考分数高低选拔学生的升学体系不变,“状元热”就将会持续存在。 状元,在能带来巨大喜悦的同时,也同样能造成巨大的伤害。林浩然,一个优秀的高三学生,本应为615分的成绩感到高兴,却因为一场“被状元”的乌龙,使自己和家人陷入了忧郁与烦恼。(6月24日《成都商报》) 这起事件颇具偶然性:在四川高考成绩公布前一天,即22日凌晨,就有媒体“闻讯”赶到林浩然所在学校——富顺二中;至22日中午,富顺二中已有来自各地的多家媒体。富顺二中也无奈地将记者请进了学校,与林浩然面对面……可就在这之后4小时,这最终被证实是一次误传。 这样的“乌龙”事件当然令当事考生很受伤,同时也再次表明,如果我国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状元”情结就难以消退。在当前以分数为重要录取标准的高考制度中,高考科目的最高分获得者,定然是各中学、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 虽然大家清楚地知道,“状元”只能反映知识教育的一方面“成果”,并不表明这个学生就是最优秀的学生,更不能由此推论今后其就会成为杰出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对于高校来说,招到“状元”的多少,体现该校的招生政绩;对于中学来说,培养出一名“状元”,将是无限的荣光。这次当事的中学,就已经准备好了庆祝的礼花,对于考生来说,这成为一种重要的“身份”,即便今后泯然众人,这也是人生中最光彩的一笔。 近年来,教育部门和高校已经意识到,炒作“状元”不利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所以,有高校已经宣布不参与争抢状元,比如北大和清华就表示,今年两校都不会发布任何“状元数据”,并倡导各高校诚信招生、良性竞争。但客观而言,这很难改变整个社会关注“状元”的现实。可以说,只要按照高考分数高低选拔学生的升学体系不变,“状元热”就将会持续存在。 在美国的大学升学中,是不存在所谓“状元”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的满分获得者,不被名校录取,是很常见的。其原因是,大学对考生实行多元评价,SAT的分数只是其中的一个评价指标,且只占25%左右的权重。很显然,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大家不会关注SAT的满分获得者,也不会仅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成绩,而会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所以,要让“状元”热降温,要避免“状元”乌龙事件,根本出路是改革高考制度,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全新考试招生体系的构建。( 原题为:《“被状元”的乌龙是怎样发生的?》 )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2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拒绝平庸》
热度 3 JYH64J98Y99H 2011-6-27 13:39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拒绝平庸》,次日报纸上就有大篇幅的专家评论,随后又有众多专家跟进的评论。这样的事情,见多了,常有专家也不过如此的感觉。这可能是一种偏见和错觉,也可能就是真实的判断。有的认为,这样的题目不容易写走题,但容易写得平庸,因为平庸与平凡关系太近,不容易区分,审题就是一道关卡。有的则直接认为,这样的题目作为高考题不太合适,题目本身就出得很平庸,是平庸的专家出了《拒绝平庸》的考题。还有的则对题目平庸说提出疑义,认为,年轻人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放飞青春,拒绝平庸,让青春与生命闪光。他们认为这样的高考题目出得太好了。这注定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事实上,它也就是一道测试考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一道考题而已。不同之处,它不光让学生做文章,而且让阅卷专家、新闻媒体、语文教育工作者与爱好者都不约而同地做起了文章。 无论如何,今年六月,“平庸”注定是个热词。无论你是不理睬”平庸”甚至是《拒绝平庸》,还是观望“平庸”甚至是“拥抱平庸”,反正,“平庸”像夏天的蚊虫一直在我们耳畔嗡嗡作响。 如同往年一样,各路媒体围绕各地高考作文,作了不少文章,甚至创作了很精彩的段子。还有不同职业的写作爱好者,写了“下水”作文,个别人被评定为满分作文。高考阅卷组也不甘平庸,出了奇招,让阅卷老师在规定时间内撰写“下水”作文,让他们多获得与考生感同身受的体验。让成人为文而文,我想无病呻吟的可能性最大,也真亏他们想得出。不知道,老师们是否因为自己写的也大多是平庸之作而对考生同病相怜,进而对考生手下留情。考不好也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老师要改得好。 压轴戏当然是考生的满分或高分作文。有一篇写画师拒绝平庸的文章,被专家一致叫好。但那更像是文学创作而不是作文写作,“我”现在已经五六十岁了,这样写合适吗?我很有疑问。有两篇以赞誉中国象棋中的“兵”为题材的文章,一篇写得确实精彩,另一篇则乏善可陈,奇妙的是,他们居然都是优秀作文。真希望它们别优秀过头了。我注意到,有关专家在点评一篇优秀作文时,使用了某一灵感激活了作文积淀这样的表达。实际上,作文很可怕,这样写,可能就是优秀,那样写,可能难保及格。一样的学生,一念之差,作文分数可能就是上天入地,这样的考试,难道不可怕吗。避免撞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文化背景与作文训练,撞车现象可能就是英雄所见略同的另类表述,是一种教育文化与教育心理同构现象,是不同学生接受同样教育教学训练的思想结晶,现象本身具有正面积极意义。考生害怕写跑题,如临如履,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撞车的文章,值得理解。反倒需要提醒有关阅卷教师,别因为自己见多了,审美疲劳了,将学生的分数也弄疲软了。还有一些考生,抱着纪念的心态出席高考仪式,个别人痛骂现行高考制度,不言而喻,他们将在考场上“英勇就义”。在作文方面,比较潇洒的,恰是那些准备出国读书的考生,他们没有了升学压力,也敢对老师放肆了:你给我打多少分,我祝你活多少岁。 仿佛是选定好了日子,这座城市的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刊登了各不相同的一组组作文,反正考生多得是,好作文多得是。奇妙之处在于推荐语形散而神不散,泱泱文化大省的高考作文专家似乎只有一个人似的,看得我瞠目结舌。专家毕竟是专家,著名学者绝非浪得虚名,十八般武艺齐全,撰写的推荐语全然不同。一个不甘寂寞、不甘平庸的学者,原创了不同的话语,在《拒绝平庸》的道路上,简直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150分的语文试卷,作文占了70分,这样的比重,实在太重了。我也常会在阅读报纸的时候留心高考作文,但我一直对高考作文评分不太放心。学生主要是学习语文的,语文素养的差异可以很全面地考察出来。而作文则因题目、文体、灵感、思路甚至作者自身的状态等因素,也可能就是因为教师的批改因素而悬殊很大,如果语文考试不去考核体现稳定人文素养的语文知识、技能,而偏要放大作为语文一个组成部分的作文比重,语文学习则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样,学生遭遇“黑哨”的风险则加大了。像去年捧出了古文奇才,据说,依然有人冒险希望出奇制胜,只是一些冒险者没有那么幸运。为什么不明确规定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呢? 我看高考语文一定要《拒绝平庸》,首先需要大幅度削减类似《拒绝平庸》的作文分数。不然,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存在南辕北辙的危险,正如作文评分存在着指鹿为马的风险一样。人人都可以多学唱几首歌,但未必需要人人都去作词作曲。至少,现在让人感到的是,媒体正在与“平庸”零距离,它们正在亲密地拥抱“平庸”呢。 起码,现在看来,高考语文与《拒绝平庸》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在专家一统话语的时代,我们躲在一边说些无关宏旨的闲话,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为了首尾呼应,文章结尾自然也应是《拒绝平庸》!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379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