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列车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列车上的故事
Huangyy 2017-4-27 15:51
那是今年 3月16 日,我和几个研究生前往深圳,开展科研工作,路上比较急忙的,我到了车站刚与在那等候的先到一会的同学Yang H N,Wang F 等几位同学汇合,就叫上车了。而另外的几名同学 因为地铁是另一趟,到得迟一些,可能直接上车了。 那是从广州去深圳的高铁,G6513次,上午10点多启程的。上车后,与他们几个分开车厢,我在1号车9号F座位,他们的在2号车。在两车厢相接处有个放较大件行李的地方,见到我的另一个提前上车的研究生Ye Z 同学,她在那里, 坐着那张小小的从车厢壁上可以收放的小凳子,见到我之后,站起来打招呼,叫我把行李箱放在那吧,她在那里看着就行了。我放好箱子后问她: “ 你为何在这里坐呢? ” ,她笑着说她没有位置,只好坐在这里。噢,我说: “ 那好吧,你在这吧,辛苦点 ” 。她说: “ 没事的 ” 。我到了座位,见到 Wen H Y 同学,我告诉他, Ye Z 在那边放行李的地方呢,她没有座位。小 Wen 说: “ 不对啊,她的票是有位置的啊 ” ;忙走过去问她,一会他回来了,说: “ 她有位置,她把座位让给了其他人坐了 ” 。我很感概,这弟子真是懂事啊。 Ye Z 的位置为 1 车 15B, 是个稍微靠后的位置,她到了车厢后,见到一个年轻的好像是俄罗斯的妇女坐在她旁边的座位上,在她旁边站着一个她可爱的小女孩,约 3 岁多至 4 岁这样, Ye Z 便想到把座位让给这个没有座的小孩子吧。尽管她是免票的,可以站在她母亲的旁边,或者可以和她母亲挤挤,有时坐在她母亲前面的空隙位置处(常见到这样的),但是,她还是想到让小孩坐得舒服些吧。自己则选择了坐在那张很小的不舒适的小凳子,挤在那放着许多行李的、狭小的地方。这趟车的车厢设计不是像一些机动的几张座椅是设在与其他有坐票的座椅朝向相同的后排的几个小收放椅的那种,而是在后排(如反过来方向的话则算是前排)比较宽的放置行李的空间里,在侧面只设置一张小的收放椅。 到了深圳后,我才问她,为何把座位让给人家,他没有座位的吗?她才告诉我上述情况的。而且,让我感概的是:这一路上,那外国的小女孩坐在 Ye Z 同学的位置上,她和她母亲不知道是她给她们让座的。她们是没有想到,那个静静地坐在她们后面的大女孩就是给她的小孩让座位的大姐姐。 这时,一些场景浮现在我眼前:这对母女上了车,母亲告诉小孩,你站在这里就行了。小女孩老老实实地、兴致很高地看着周围的人们,看着车窗外的景象,因为这是来到了异国他乡,又是准备到经济发达、景色和环境都相当好的深圳市。等了好一会,车开了。母亲看看周围,没有人来这个空着的座位坐啊,于是在想,可能开车一会会有持票人过来坐的,要么可能等一会到了前面中间的车站,会有人上车的,那么就先叫孩子坐着吧。真巧了,这一车所有的座位都坐满了,唯有这旁边一个座位是空着的,怎么那么巧?好像就是老天那么的照顾啊。于是,就叫小孩子快点坐着,小孩子可高兴了。稚嫩、可爱样子伴着的笑脸,一路上看着窗外的风景,一边问着问题,一边讲着童趣的话语。 记不住这趟车是不是在东莞站或者虎门站停的,这一路,没有见任何的人到这母女的座位来坐,直到列车到达了深圳。这位母亲在到达深圳之前在想,怎么这么巧呢,居然中间的靠站也没有人上车坐这个位子,那就是她们的运气啊,小孩也问母亲说:你说一会有人来坐,要让给人家坐的,怎么没有人来坐呢?母亲说:那就是你听话,上苍给你的福份和 照顾啊,你就坐吧。小孩高高兴兴的,心想,这么好啊!母亲心想,你这孩子挺幸运的,有贵人相助吧,有福气啊。 到了深圳,下车后,估计母亲还一直在想,为何会有这么巧的事情呢?心里带着感念,感谢谁呢?…… 感谢人与人的互助与关爱,感谢中国人民的友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东人邂逅武汉
fqng1008 2011-5-21 11:11
按:刚从武汉返回,因为去原登记结婚的居委会办结婚证明和独生子女证明(儿子都结婚了,我就把独生子女证给扔了,没想退休还要用到;妻不小心把结婚证扔了,没想到分房还要用到)。 坐在软卧车厢里,捧着顾肃的《自由主义基本理念》,有一种从容的感觉,不像过去乘飞机,总显得匆匆忙忙。现在的软卧车厢又有进步,每个铺位都有一个小小的电视,我以为可以躺在那里一边看电视一边打发时间,不料乘务员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这电视是专门打广告的,现在没有广告。” 后来再一打听,这电视从来就没有放过,另一个乘务员的话同样让人吃惊:“如果要看电视,你们的票还要加价。”同车厢的一位老板事后说:“你听他忽悠!软卧报价的时候一定是包含了电视的费用,只不过价格已经批复,他们能省就省了。”接着,我的“自由主义”言论就又出来了:“如果哪位当权的发一句话,电视就可以马上开通。” “在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是看当官的眼色,因为小官是大官提拔的。如果让老百姓选,他们的眼光就要向下看,老百姓的话就有人听了。” 算了,还是不谈国事。回来后,院办编“院刊”的小女孩生小孩去了,新接手的不会编辑排版,又让我来带一带,忽然发现其中有篇武汉的游记。现在的潮流,还是风花雪月为妙,命名为“广东人邂逅武汉”,转录在这里吧: 附晓风残月:邂逅武汉 其实想去武汉看樱花很久了,终于忙中偷闲,乘着和谐号去了广州火车站,换乘地铁到广州南站,恰逢樱花节,15分钟一趟的高铁都不能满足密密麻麻的人群。站在高铁的洗手池旁,羡慕着那些有座位的人,还好三个小时就到了武汉。沿途看见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房屋建筑风格与广东很不一样,我们开始期待着这次的旅行。 初见武汉 武汉站下车了,感到一丝丝的凉意,出了火车站,看到的是灰蒙蒙的天,典型的工业城市。打的去武大,的士大叔让我们感受到了武汉人的热情。马路很宽,沿路的楼房都不高,绿化带不多,让我们有点不适应。 我们的晚饭是在路边摊上解决的。武汉的摊档文化很是出名。武汉人也很喜欢夜生活。夜晚,是他们活动的天堂。烧烤,也是武汉的一大特色,荤的素的都能烤。总觉得摊档文化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油腻的桌子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食欲,又油、又咸、又辣的菜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觉得很过瘾。回到酒店后,我们开始期待明天的早餐,期待武大的樱花...... 武大印象 为了省下十块钱门票,我们六点半就起床了,七点就已经出现在武大的校园里。清晨的武大,显得安静祥和,在武大的菜市场里,吃了地道的武汉早点,传说中的热干面,豆皮。热干面没有想象中好吃,那豆皮的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没想到里面有很多糯米饭。徒步走到武大的樱花园,樱花正在怒放,武大门票10元/人,这个价钱根本阻挡不住汹涌的人流,看樱花,说是看人头更加确切些,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门庭若市”这个词。这里到处可以听到广东话,随处可以看到广东人,武广高铁功不可没呀。武大的樱花适合远景,是一种集体的美,只有如云霞般的蔓延开去才会动人心魄。风过时,点点樱花落在发梢、眉间,杂着金色的梧桐雨,的确有种可以击碎心灵的美。 武大樱花之美,不仅在于樱花本身,更是因为有如此美丽的古建筑作为背景。再也找不到这样有感觉的风景了,它不愧为百年名校,各式建筑依山就势,傍水成景,在参天山林中错落有致,细节之处淋漓尽致,显得古朴庄重、典雅绝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图书馆和老斋舍。图书馆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它可以算是武汉大学的一种象征,很喜欢它那种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绿色的顶,雕花围栏,大有古朴神韵。老斋舍是武大最早的学生宿舍,四栋宿舍由三座罗马式拱门连为一体,在拱门顶修建中国古代单檐歇山式亭楼,每栋宿舍由两个天井将宿舍分隔为前、中、后三排,各排房屋地层地面不在同一高度上,而顶面则在同一平面,显示出了“地不平天平”的设计理念,编号古朴雅致,采用中国古代《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十六字命名各个斋舍。很羡慕住在这样宿舍的学生,很羡慕可以在那些古色古香的教学楼上课,那样学习起来应该会很有动力吧。 打的去东湖,的士大哥是个愤青,他说武大的樱花是一种耻辱,永远改变不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是的,国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但是人有罪,花无罪。 东湖的美 听说东湖是杭州西湖的六倍大,也有长堤、廊桥、凉亭、几叶扁舟,远远望去,就是一副水墨画。东湖的美,在于她的静谧、蒙胧、水天一色,较之杭州西湖的精致、巧妙、诗情画意,似乎更大气一些,也许是长江赋予了她这样的气质吧。东湖的游人明显没有西湖的多,当地人说因为这里没有传说,缺少凄美爱情故事的烘托,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美。不喜欢湖上的游艇,觉得它们破坏了那份静谧,打破了那份平静。这里的周围很适合生活,适合疗养。 东湖磨山,一次特殊的经历 从来没有想过有那么一天,我们竟然会逃票。不过东湖樱花园60元得门票确实有点小贵,我们便跟着当地的导游,经历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逃票。走过一条没有修好的路,穿过一个没有病人的部队疗养院,爬上一个貌似不是很坚固的梯子,跨过墙,爬上高高的树,再战战兢兢从树上跳下去,就为了省60块,其实还是刺激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直奔到山顶的楚天台,电子音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发现古琴的演奏是那么地悠扬,和谐。但是用古琴演奏“欢乐颂”,觉得有点雷。 沿着山路来到樱花园,这里的樱花园占地150多亩,据说与日本的弘前樱花园、美国华盛顿樱花园,并称为世界三大樱花之都,东湖的樱花多,颜色多,是一片花的海洋,洁白色、粉红色,层层叠叠,枝压着枝。但比起争奇斗艳的樱花,我更喜欢那些金灿灿的油菜花。这里的樱花没有武大校园里古建筑的衬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花美还需绿叶衬,这是不变的硬道理。 菜市场不卖菜 从东湖出来,一路拦不到的士,挤不上公交车,再一次感叹中国人真多,可怜我们的腿,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抢到一辆的。我们直奔水果湖市场,离我们住的酒店不远,在步行街里。乍一听上去,感觉是卖水果或是卖菜的。其实那里都是卖小吃的。东西南北大杂烩,东西是挺好吃的,就是空气不好,到处都是烟。在那里可以边走边吃,最搞笑的是那里卖的海鲜,生蚝那么小一个,我们这些从沿海来的,是很不屑的。吃的又是豆皮,对于豆皮是那么情有独钟,吃不腻呀。那里的卤味是完全改良版,完全汉化,太重口味了,吃不惯。诧异于那里的鲜榨果汁那么便宜,5元一杯,喝时才有种被骗的感觉。步行街很安静,并不像商业街,昏黄的路灯,拉长的身影,我们拎着鸭脖子,摇摇晃晃,慢慢悠悠地转回酒店。 户部巷过早 觉得樱花还没看过瘾,第二天的清晨又去了一趟武大,因为是周末人更多了。走完樱花道,走出武大的凌波门,打的准备去传说中的户部巷吃早。在民主路口下车,走进民主路,便有一股浓浓的沧桑感。中西合璧的建筑头尾衔接,都有一个窄窄的小门,进门探望,里面却是大大的院子,让人一眼望不到尽头。整条民主路,都是灰色调。二楼窗户,有的窗楣做成半圆,窗外还用水泥雕花,做出图案。如果只看窗户,就是洋房,但再往上一望,半坡瓦脊,瓦是青瓦,极其中国。有的楼房两边还突起马头墙,土的雅致,洋的有味。 来到户部巷已经十点,虽不是清早,但却人潮涌动。走进户部巷,一个店连一个店,各有特色。其实,说起来,一个人一个早上,能吃多少?但武汉过早的小吃,林林总总,总有几十样。除了老三样,热干面、豆皮、面窝之外,糊汤粉、烧梅、欢喜坨、汤包、油墩,还有糍粑、米粉、锅贴、水饺、馄饨、麻花、馓子、年糕、油条、酥饼、米耙、糯米鸡、生煎包等等。很多小吃虽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但都因为落户武汉,而充满了汉味。 我们挤进“蔡林记”,只为那一碗热干面,在等待热干面的过程中,又认识了两个刚从广州过来看樱花的美女,再一次感叹武广高铁的伟大。“蔡林记”的热干面果然比武大菜市场的好吃,让我们重新对热干面打分。长长的巷子,那么多小吃,让我们无从下手。 结 语 樱花很快就落了,我也很快就走了。记得,在这一季,我在这里,与你这样相望。轻轻的离开了,带着武汉美好的记忆,我走了。 附二:魂牵梦绕昙华林 在武汉呆了21年,都住在昙华林附近,那是我人生最绚丽的岁月,因为风华正茂。这次回去又照了几张相片,俨然变成了文化一条街,因为附近还有美术学院和省美术馆。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1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