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淘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淘几本书
热度 2 keifei 2011-5-29 23:58
这年头新书贵的买不起,动不动就上百,哪能买得起。再说现在出书的书名起得越来越“标题党”化,很让人反感。动不动都是惊世骇俗的标题,大有倘若不去买它,人生都会有缺憾似的;可是一打开,就立马失望,又是一本东凑西拼的文化垃圾。想淘点旧书吧,毕竟以前出书不太容易,也没有现在那么浮躁与在money上“上纲上线”,里面自然很多货真价实的好东西,但是能比较便宜地淘个几本也很不容易啊。这年头什么都涨,除了那些泛滥成灾的教科与教辅、考试书外,稍微像样点的旧书也贵得让人吃不消啊。咱旧书、新书买不起,越憋越难受。嘿,终于有一天,发现突然有办法了,复印,于是像突然获得解放一样般欣喜。这不,一晃几年下来,书架上十之七八都是复制品。既得了内容,又省了开销,这复印真是一举两得,很好,很好。那个至于版权的事情嘛,是发达国家、发达人士考虑的,我们这类贫苦使用者无从考虑。 淘书相当不易。曾记得上大二时在旧书店发现一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品相很好,老板要卖15块钱一本,而我当时能出的心理价是10块钱一本。等过了半年,攒了点钱,准备出大血本,没想到书早已卖出去了。唉,只恨下手太晚了,结果盯了那家书店一直到毕业却一直没能再等到另一套书的出现。这套书大概需求实在比较大,现在又能在书店看到最近新印的一批,书价相比同类书来说算便宜的了。不过很让人郁闷的是,新近的印刷质量却赶不上七八十年代,其图版印刷简直惨不忍睹。无奈,咱又得回到故纸堆中去淘。这几年,实体书店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曾去过几次的“第三极”倒闭了,而最可惜的是植物所内也曾有过一家很有名的书店也关门了(我07年入学时来就已倒闭了,书店老板去世了。据说书价挺实惠的,专业书是一堆一堆的。可惜啊,可惜啊,没能有机会去里面淘一淘)。此消彼长,突然就一两年网上书店一个一个冒出来,刺激着我们的购书热情。后来好不容易在网上书店比来比去,花了30大洋买了本旧《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也算是庆幸自己买了本性价比比较高的书吧。 反正为了一些好书,为了省钱,可谓销得人憔悴啊。 说来今天淘的几本书,却是头一次为书的重量所“憔悴”,因为书价是11块钱一斤。这大概也是我第一次见书按重量卖的,以前只经历过旧书贩以7毛钱一斤收购大学毕业生书籍的。书摊不大,大概也就两百本书吧,摆在一个中型超市的门口。不过按重量记价的方式还是很吸引人的,前来挑书的人还不少。我自然也就去凑凑热闹。虽说以文学类书籍为主,不过里面还是有不少好书的,有相当一部分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各类与图、照片有关的书,诸如傅雷、季羡林等大家的书。因为有重量的价格上的考虑,这次倾向于淘一些轻薄的小书。挑来挑去,考虑书的重量与书的原价(此种卖书法的性价比),舍了几本,选出这几本书: 野菜博录 鲍山 素描 陈子善著 老照片 第五十六辑 季羡林谈翻译 树与林同在 刘心武著 在北大听讲座 第18辑 图片20世纪中国编年丛书·1935:危机再现 图片20世纪中国编年丛书·1933:躁动的大地 第一本书挺沉,不过还是横下心来买下来了,毕竟好不容易淘到一本跟自己专业相点关的书。这本书花了18块,跟原书定价46块相比,还是相当高性价比的哎。 其他几本书,平均下来8块一本,稍微多买几本还能承受。以读图为主,轻松一阅吧。
个人分类: 文献|4032 次阅读|3 个评论
书香伴我入眠(老蠹说书之9)
热度 2 lxh2009 2011-2-20 22:18
书香伴我入眠(老蠹说书之9)
周日上午,来到位于雄楚大街的出版文化城。这是我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要来逛逛的地方。 走近三联书店柜台,看到这样几本图书,不由眼前一亮,拿起来略微翻阅一下,毫不犹豫将其收入囊中。这几本分别书是 :《酒人酒事》、《茶人茶话》、《旧时书坊》、《买书琐记》 及 《买书琐记续编》。 吃过午饭后,即将书堆放在枕边,开始躺在床上阅读。让肢体得到充分放松的同时,享受精神的盛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境。这样且读且睡,一直到下午5点钟,才恋恋不舍地从床上爬起来。 平生从不喝酒,据从事相关研究的朋友说,可能是本人身体中缺少一种解酒的酶。但这并不影响我欣赏历代文人用洗练的文字所表达出的传神的酒趣,甚至在梦里也曾见到自己有过“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豪迈壮举。喜欢喝茶,但也没有对茶做过系统研究,只是约略能够品出一些茶叶的不同特点。有时候偶尔、似乎也能够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两腋习习生风”的感觉。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饮茶,是大学时期的毕业实习阶段,和指导老师一起去江苏宜兴善卷洞附近做水环境调查。江南三月,草长莺飞,艳阳高照,在野外采完若干水样,已是汗流浃背,遥看前方有几户农家冒着炊烟,一行人上前去休息打尖。农妇拿出一摞应该是吃饭用的大白瓷碗,抓一把刚刚采摘的青茶洒在其中,用滚开的井水冲泡。雪白的碗映衬着碧绿的茶水,端起来一尝,那股浓香和清爽,至今仍不能忘——这已经是20多年前的旧事了,从那以后,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大红袍等等各色名茶,都见识过不少,但似乎再也没有喝到过那么好的茶了! 最喜欢的当然还是要属几本“关于书的书”了!《旧时书坊》记录了清初扫叶山坊以来,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大城市包括香港和台北的旧书流通业历史风貌、知名旧书坊友资料和旧书业从业经历,很有参考价值。《买书琐记》(及续编)记载了数十位有“书癖”的文人名家,在海内外旧书堆中淘到自己心仪的图书的经历,共同传达了文人 对书的挚爱以及与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这些书中似乎能够散发出淡淡书香,可以任由你品味。三联书店的图书,封面设计典雅、大方,简约而不失韵味,从内容到形式,都称得上是同类图书中的精品,让人爱不释手。 十多年前曾经买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六本“书话文丛 ”:《灯下书影》、《书香余韵》、《旧时月色》、《古书一叶》、《书斋雅乐》和《竹窗记趣》, 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平时有空的时候经常拿出来翻看。为防止损坏,还特意为它们都包上了书皮,所以至今保存完好。如编者所言,这些书,传递的是人们对于书的情感, “对书的尊敬,对书的不能割舍,对书的一往情深”, 也正因为如此,才更能引起读书人的共鸣,并从阅读中体味、分享到无尽的快乐。 也许会有人质问,现如今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处?能够让你挣更多的钱,还是会让你有机会升迁?回答是否定的。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社会,不能不现实,鲁迅曾经说过,人首先必须得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但是,如果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生计,像一部永不停歇的赚钱工具,而忽略了生活本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又体现在哪呢?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除了追求生活必须的物质品以外,还需要有足够的精神食粮。 我喜欢读书,每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美文,那种酣然微醉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套用一句古圣人的说法,就是“三月不知肉味”。
个人分类: 老蠹说书系列|4295 次阅读|4 个评论
披沙拣金之淘书
liudongyang 2010-11-22 21:16
似乎要成为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无外乎读书、买书、写书、编书。面对日益高涨的书价,买新书乃是断臂之举--------很要几坛勇气! 八十年代的书印数动辄几万,一个印张毛把钱左右;三十年过去,书价狂飙,一个印张最少250分了。前些年《读者》一个印张0.75元,在国内的杂志中应该是最便宜的,后来顶不住了,涨到了一块,相比之下还是不太高。大众的读物贵一些,可以不买,或者看电子版;专业的书,图书馆没有,只好自己买了。不到实体书店买,在当当和卓越上可以买到打折书,享受货到付款的快感,更不必劳神费力的在书城内忍受服务员的温柔提示--先生,这个地方不能坐;小朋友,这本书买了才能看! 在旧书中寻找自己心仪的图书,如探宝、猎奇,往往有意外的惊喜在等待。某日,到南湖一家书店寻书。遍扫书架以后,眼光锁定于书架的顶层,上面放了一些百科、词典之类,使人眼光一亮的是两本《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还带着塑料套封,上中下,缺了一个中册;看到此书,我慌不迭揽入怀中,20个大洋拿下。又某日,在书店内的一摞摞旧书中翻捡,一本精装的《手术图谱》跳入眼中,翻开一看,九成品相,还有印刷厂的合格证。里面的示意图画得那个精美,不得不叹服在毛爷爷的时代集体协作力量的伟大。67.5个印张,定价5.25元,1975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宝贝呀,12元纳入囊中。 更甚者,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不过两个月在旧书店又遇到了这本书,一版一印,禁不住手痒又以2元买下。一本在实验室,一本放于宿舍,这就是暴富者的两碗豆浆理论,喝一碗倒一碗,偶是用一本藏一本,不亦乐哉。《牛津高阶词典》现在已经出版到第七版,坊间流传的还有第四版,让我给碰上了。在一片小店内闲看,不经意在英语类书中瞄到一本简精装的词典,仔细一看是第四版的牛津高阶,奇怪的是没有定价,版权页没有印刷厂家。国内的规矩,每一本出版物版权页都应用印刷厂名,这一本为何没有?审看纸张,白而细腻,不像是盗版。不管怎样,先拿下再说。待慢慢上网一搜索,才知道自己寻了一件精品。这本四版牛高是李北达主译,在牛津高阶系列中,学界认为四版的翻译最为精到,后来者难以企及。这本书的书号是香港书号,却是简体版,可能的解释为内地印刷由香港牛津公司销售。如果是商务印书馆在内地销售,必有版权页和印刷厂名称。 某年秋天到华科帮人拿钱,去的太早,人家没有上班。便在华科内溜达,遇到两本《英汉.汉英生物学名词》,店主称是一位老教授留下让卖的,这可是经典书。我也知道这是经典,就是价格有点不太经典。软磨硬泡把其中一本买了下来,放于案头时时查看。在公交车上还想,要不把另外一本也买下,作为礼物送人。后来又把自己给否决了,拿书送人,太书生气了吧。 大城市就有这样的好处,文化资源丰富,流行的可以找到,经典的也不缺乏。《书法》杂志八十年代旧刊,在汉收集了有十几本子,价格在0.5元----1元之间。熊召政签名的《张居正》四卷本寻到了,村上春树的作品可以碰到,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也可以碰到。这些价廉质优的好书在书堆中沉睡,等待着人去寻找。披沙拣金,似乎夸张,在不喜书的人看来,那就是一堆废纸;而嗜书者却以为宝贝,每一本书都有自己传奇,寻到的旧书后面又有怎样的经历?只有在失眠时去想象了。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448 次阅读|4 个评论
何时读闲书?
whcuser 2010-10-22 15:36
这里的闲书是指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一般十几个小时,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之后是读闲书的时间。为什么读?有人算过一笔账,每天读15分钟,一年能看多少字、多少本书,多少年能成某一方面的专家云云。也有人说,无聊才读书,读多了是书呆子。其实,阅读是一种习惯,正如教育一样,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不少学生是本专业之外的书一概不看的,没有兴趣和习惯。 幼年时是听母亲读童话和睡前故事(虽然机会很少),自己翻图画书。初中之前,是看故事和漫画,给邻居小孩讲鬼故事,和同学一起看漫画。高中开始是什么都看,有字的东西就要拿过来瞄一眼,无所事事时就要捧本书在手才心里踏实,才不觉得虚度。在别人家里,大人们在玩麻将,自己就找本书看,哪怕只找到一本《母猪的产后护理》。以前看完《红岩》,我曾想自己会不会在牢里投降,因为没有书,可能会极度空虚,造成精神的缺氧。 买书淘书的经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有笑有泪。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利用零用钱在买,现在是用学校给的生活费,但买得少了。在家乡时每周末出去一次,不论风吹雨打和酷暑,母亲不赞成,认为是不务正业,影响学习,但我浪子不回头,和网瘾一般,我把买回的书藏在上面的内衣里才进门。书也被撕过,比如那本颜一烟的《盐丁儿》,母亲为此事哭过。 一直都是以买旧书为主,主要不为收藏。旧书便宜,内容和质量也好。在家乡打过交道的几位卖旧书的老头已经去世了两位,还有两位已年逾七十,不大出来了,小城的旧书业凋零,都在卖盗版的新书,新华书店里只翻不买,小孩子被赶。到大学后,周边有一些以卖3折旧教材为主的旧书店。而城市的旧书市场则以收藏的为主,奇货可居。在家乡的中学几年里,我曾以一块钱以下的价格买了几百本连环画,现在是不可能再有了。 本科时,每周要去校图书馆借几本书。囫囵吐枣地读,极少看第二遍,看过第二遍的书印象要深得多。平时借闲书看,考前借专业辅导书,应付考试倒也绰绰有余。当然也不逃课,不管讲得如何都硬着头皮听下去,此外四处找各类讲座听,倒也充实。 现在最看得进的书还是长篇小说类的名著。尤其喜欢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书,在图书馆翻得十指漆黑,书一拍都是灰,比较好的名著旧书常是无头无尾,包着牛皮纸,你就觉得以前的学生读书真是用功,好像吃书一般,相当较劲,你也想读一读。除淘得的旧书以外,这两年来在图书馆借阅的比较重要的书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萌芽》、《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鲁滨逊飘流记》、《斯巴达克思》、《奥德修纪》、《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莎士比亚悲喜剧》、《神曲》、《神秘岛》、《卡拉马佐夫兄弟》、《日瓦戈医生》、《大师和马格丽特》、《骑鹅历险记》、《坎特伯雷故事》、《娜娜》、《洛丽塔》、《雪国古都》、《到灯塔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追忆似水年华》、《刀锋》、《生活在别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乔叟文集》、《九三年》、《幻灭》、《果戈里小说戏剧选》、《死魂灵》、《鲁迅全集》的一部分、《青春之歌》、《巨人传》、《美学散步》、《罗马帝国衰亡史》、《理想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世界史纲》、《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艺术哲学》、《安娜.卡列尼娜》、《海底两万里》、《中国文化要义》、《社会学和我们》、《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近代》、《中国史纲》、《史记菁华录》、《国史十六讲》、《坐拥书城》、《艺术:使人成为人》、《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苏菲的世界》、《日本史》、《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上学记》、《心理学的邀请》、《西方哲学导论:中心保持不变吗?》等。很多有名的书看过之后,也觉得无非是那样。世界名著要选好的译者和好的出版社,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 现在晚上一般11点前能回寝室,12点半前睡觉,平均能看书半小时以上。早上8点余出门前一般也能看二三十分钟,有时起得晚了则不能看。平时包里放一本书,利用零碎的时间翻一番,公交车上、排队时等等。几本书同时在读,这几天看这本,前几天也许看那本,更感兴趣的书先集中时间读完。没兴趣的或艰深的书先放一放,或者将其化整为零,细水长流地读,慢慢消化。 因为带有休闲的性质,我向来是读闲书不做笔记的。但这几年来形成了一个习惯,旁边放一本薄的便于携带的笔记本,看到好词好句就摘抄下来,尽量简短,不必分类,就这么一行行地抄下来,长此以往所积颇为可观。有时可翻阅一下笔记,加深印象。当然暂时从来不回过头去看也没关系,因为摘抄的过程本身就是加深印象,阅读的过程也会更专注。 看闲书有什么用?具体的用处很难讲,很少有机会能显现。比如你学校里有一个什么书院的著名景点,你以前是去过的,观察过的,现在要你陪同外校的老师去参观。你就可以大谈一下了,历史、地理、建筑、文学、教育和政治等很多方面你都可以谈。
个人分类: 阅读|2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影两片,兼谈书价
liudongyang 2009-10-20 17:41
淘得旧书两本,一本为邓散木的《篆刻学》,1986年印刷,九成品相 。一本为李岚清的《原来篆刻这么有趣》,西泠与高教联合出版,2007年一版一印。两本价格适中,折合一个印张不到0.4元。 上高中时曾经借别人《篆刻学》,用一个月抄写了一遍,奈何没有毅力,自学不得法,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只好收手。近些年,遇到这方面的新书,翻翻而已。 今日之书,不比十几年前,动辄一个印张就是两三元,一本册子几十元。所以,购书只买必须的,高教社和科学社出版的系列生物学专业英文影印版图书很好,黑白印刷,有些配有光盘,定价不是太高,这样的新书还可以咬牙买下来。与书画有关的书价高的离谱,一个印张可以到七八元,也许书画书籍属于奢侈品或者是有闲阶层的读物?这样的书非我专业,只是爱好,既然太贵,就不买为是。碰到书法篆刻方面的旧书,心痒难耐,总想买下来,这种书比其他的旧书价格略高,还可以承受的起。东一本西一本的买下来,也买了不少。 武昌的旧书店就去过那么几家。武大门口的集成,博文和二楼旧书坊;华农校内的四家,校外的四家;湖工门口的一家;南湖松涛苑的刘氏书店。可以淘些有用的教材,几本闲书,买些童书,仅此而已。淘书的乐趣在于在一推书中找到质优价廉的好书,然后慢悠悠地与老板砍价,砍下些许,心中便窃喜。抱回家中,兴奋不已,以湿布擦拭,题字盖印,束之高阁。说白了,是一种占有欲在作祟,生怕别人买去占了便宜。女士有逛街的嗜好,小读书人有逛书店的癖好,异曲同工也。 读书的人嫌书价高,而出版社似乎抱怨学术书定价上不去。有时见出版社拿欧美的书价来说事,称他们的书价如何的高,我们如何的低。似乎不问一问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有多高?住房医疗教育的消费有多高?刨去这些,书价再高就不是书了,那是奢侈品了。 感谢那些旧书店的老板,他们从废品中拣出旧书,使我们每月生活费少支出一点,能够买的起书,虽然是二手的。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1350 次阅读|2 个评论
荷花市场
nestpen 2008-12-24 02:35
荷花市场淘书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09:23 新京报      《果戈理画传》俄文版。      商务版《莎氏乐府本事》。   □潘小松   我家里有一本1902年《法国戏剧》杂志合订本,是在北海后门的荷花市场淘来的。   岁月匆匆,人事倥偬,如今那里变成了酒吧街,书的影子也找不到了。   悠悠钟鼓楼,孑孓银锭桥,沧桑恭王府,汨汨什刹海,都阻挡不了时间的流逝,人世的变化。惟一不变的是在某个角落躺着的旧书。   我那时刚进研究所,办公的地点与北海后门同在平安大道一条线上。坐班的日子,我总是在下了班之后去北海散散步,逛逛荷花市场的古董摊、旧书铺。我是后来读辛德勇先生的文章才知道那惟一的书铺是中国书店退休老师傅徐元勋开的。记忆有时候是靠不住的,不到十年的事情如果硬要追个究竟,平淡如我也无从一五一十数个明白。我的记忆里,那本《法国戏剧》杂志1902年合订本是在北海围墙边的一个书铺里买的。1902年欧洲戏剧发展状况是需要专门的知识来介绍的,何况是法国戏剧。我从里面刊登的《复活》等剧照判断,这本杂志类似现在的电影杂志,不过舞台场景比现在单纯一点罢了。卖书给我的掌柜的似乎姓张,少言寡语,即便是老顾客也不大攀谈得起来。我从他那里买到的书并不多,印象深刻的有品相较好的商务版《莎氏乐府本事》。当时的定价是很高的,一个小册子50元。   这书卖个年头。张师傅如是说。这本书不同年份版次我倒是保存了几册,但没有一本品相有这么好,所以也就买下了。《莎氏乐府本事》其实就是英国作家兰姆姐弟写的TalesFrom Shakespeare,直接翻译就是《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查尔斯兰姆(CharlesLamb1775- 1834),英国散文家,代表作是《伊利亚散文集》。   合作者玛丽兰姆(1764-1847)是他的姐姐。我第一次见到斯坦因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也是在这里,和一本谈玉器的考古书籍放在一起,属于买不起的书。其他的书,如俄文《果戈理画传》之类并不太看得上眼,价钱也低,买的兴趣不大。十年过去,在地坛书市再遇到张师傅,居然还能买到他当年放在北海后门书铺的东西。这回《果戈理画传》是定价290元,实价150元,一分也不让了。果戈理是《死魂灵》的作者,即便是今天的文学青年,对他也不陌生。   说起来,我买《法国戏剧》杂志合订本还算一次豪举。因为定价高:400元,我拿1000元面值的新书跟他来了个以物易物。我买书这些年豪举实在不多,所以这本书的购买过程记得清楚,却把书铺的位置弄得模糊了。因为《新京报》书评周刊拍我的书房,把《法国戏剧》杂志书影用上了,看着报纸想起了买书的情形,啰嗦如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