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程代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嘲弄程代展 埋葬张海霞”:一场越来越难看的争论
热度 11 lpzhao 2012-12-2 19:02
围绕程代展老师呼唤自己学生回归科研的讨论,在张海霞老师“恨铁不成钢”式的博文出来后,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而且愈演愈烈,但走向何处却令人担忧。 例如,令人费解地是, 北大的张教授难道什么科研贡献也没有吗?为什么要把她描述成“拿了大把经费却毫无科研贡献依然洋洋自得”的“即得利益者呢”? 现在的争论已经变成嘲弄“程代展”、埋葬“张海霞”的运动了。 实在太难看了。 不管是幽默辛辣、还是心直口快,任何争论都要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都要有“法律意识”作为底线。 科学网的博主们基本都是“科学家”、“准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我们应该带头创造一种科学争论的新风气,否则,中国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应用的热情无从培养起。
78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忍不住说几句
热度 6 xcfcn 2012-12-1 19:58
看了程代展老师的 最新博文, 其中有坚持也有反省,有文采也有逻辑。当然我还看到了谦卑和真诚。 可是反观某人的博文呢?除了占据某个制高点和严厉指控别人外,我也没有看到文采和逻辑,我反而看到了粗鄙和浅薄。更没有看到一丝谦卑和反省。 都是教授,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PS:有些人貌似是同一阵营的,其实他们反而是帮倒忙的,这种情况集中体现在这次争论中双方阵营。好在我从来不属于任何阵营。
个人分类: 杂论|1515 次阅读|6 个评论
就“程代展老师博士生事件”回应程代展教授
热度 2 张能立 2012-11-30 14:35
【程代展教授】:   (1) 读了一遍, 还会再读. 部分观点我是同意的.   (2) 张老师是关心学生的好老师. 建议将针对个人的那些带有人身攻击色彩的言论去掉. 希望科学网能成为一个平心静气讨论问题的平台.   (3) 相信比"逃离科研"更深刻的话题是"我看传统文化", 不知科学网敢不敢讨论这个话题? 【博主回复】:   第一次回复:   1、程老师能抽出宝贵时间来评论本文,这是我非常期待的事情,特别是有些观点还得到了程老师首肯,更是有点喜出望外。   2、如果用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作为参照系,张海霞教授不仅仅是一个好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仔细读过她多篇博文,特别是与外人交互的博文,例如与追尾司机之间的交流,与邻居之间的互动等等,一个懂得感恩并且践行的人。但是,如果用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为参照系,张海霞教授并不见得是一个好老师,从她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可以印证这一点。   3、她的“好”是建立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个基础上,也许她自己没有觉察到。另外她这种道德或者感恩是建立在同阶层基础上,对于底层人生活的艰辛和挣扎,她没有多少感悟。这种道德其实就传统文化道德观的体现---缺乏基于抽象人性的普爱。   4、其实,我写这篇文章这么强烈批评她,我也有些矛盾,毕竟她是一个女性,年岁比我小不少。但是我一想到传统文化对包括她在内的我们毒害是如此之深,她也仍然在用传统文化继续毒害学生,我不得不出“辣手”。当然,我在文章中最后也说了她和她的导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受害者,我希望我的这篇过火的文章,能够引起她深刻的反思,也真诚希望她能够转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因为,这个转变不仅仅有益于她自己,她的孩子,而且更有益于她的学生和受她影响的学生。   5、关于“人身攻击”的处理,我也在张海霞教授在本文评论处留言了,如果程老师愿意了解,可以看看。   6、非常支持程老师的建议“我看传统文化”大讨论,这正是我加入此次事件讨论的真实目的,这才是真正涉及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事情。    7、“每个中国人都应读《论语》”--杨叔子院士又在推广传统文化 http://roll.sohu.com/20121129/n358956293.shtml    8、中国科学界出现论语院士和佛学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的耻辱!科学家有宗教信仰这个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问题是他们将宗教信仰向年轻学子推销才成了严重问题。    9、眼下中国文化和文化重建被中国文科人士把持和主导,中国科学界集体失声,如果科学界再不就中国文化重建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将来历史会审判我们这代科学工作者。因为,我们搞科学工作的人知道,发展现代数学和科学,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如果没有现代数学和科学所需要的理性文化,中国数学和科学怎么可能打翻身仗呢?(翻身仗标志就是您说的数学科学教科书有中国人的名字)   10、再次谢谢程老师光临本博文。   第二次回复:   如果程老师看到张海霞教授对本文的评论是“你说我什么都可以,你不可以说我的导师,这这显示了你的文品也昭示了你的人品,请你自重!”做何感想呢?我即使是这样“人身攻击”她,她仍然是“执迷不悟”,宁可舍掉她原来高调说的什么“科学真理”,也要维护其导师面子;宁可舍掉她的一切,也要维护其导师的权威,这种举动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孝”。这种文化不破除,中国会有真正的科学吗?这种文化不破除,奉行这种文化搞科研的人,实质上不就是拿科研作为晋升阶梯的么?这种中国特色科研方式,不说与欧美科学匹敌,即使与近邻日本能够匹敌的么?程老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水平的学养,应该写一篇“我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研影响”之类的文章,在科学网上呼吁大家理性讨论传统文化对科研和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果真如此,善莫大焉!
3211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网一个不好的动向!
热度 33 xcfcn 2012-11-30 12:24
旗帜鲜明地反对“张海霞们”的“猪肝汤” 张海霞博主为什么没有逃离科研? 这两篇文章有一个不好的动向。就是诛心刨祖坟。 我虽然对程和张的观点不以为然,但我绝对尊重和理解他们作为上一代人对学生的心态。有人一定要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分出个是非对错来,这是很扯淡的想法(包括张海霞也有这种想法)。老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老孔的因材施教理念,难道大家都忘了?再说了,每一代人都有他们时代的烙印,我们可以不同意甚至不理解,但应该抱有足够的尊重。 另外张海霞和程代展的学术和人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虽然我不了解他们的学术和生活。但从她们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出来。尤其是程代展的学术水平就是拿到国际上来讲应该也不差,肯定能留在学术史上,否则不会那么淡定自己以后不评院士了。
个人分类: 杂论|3386 次阅读|43 个评论
程代展学生会是第二个陆家曦吗?
热度 14 xcfcn 2012-11-24 11:42
读Z同学的文章,看到了他的心高气傲和淡定。大家推测Z同学还会回到科研道路上来,我也信。但是他会一直在中学搞科研,他会是中国第二个陆家曦。中学对于博士来说没有压力,就如他自己所说,给房子(没产权),孩子读书不用操心,工资也不错,身处北京,信息够发达。所以,Z同学完全可以安心搞自己的科研,没有任何的压力和功利性。或许哪一天一个big news就出现了。 说实话,大学和研究所不是搞科研的好地方,或许他能开辟中学搞科研的第二战场(对于用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搞科研的学科来讲)。祝福并期待着。
个人分类: 杂论|3675 次阅读|14 个评论
程代展老师是真火了
热度 21 pukin 2012-11-24 08:20
十天前程代展老师一篇《 昨夜无眠 》的博文不仅让科学网众多博主几夜无眠,众名博围绕这一话题几乎倾巢而出大打出手(海女侠半夜还在和黄猴子等伪哥们过招 )。而且该博文以目前近15万的点击量、近600个推荐和800个评论数量也创下科学网博客之最,程老师在科学网彻底出名了 本以为这个话题在科学网渐渐冷却,可没想到这个话题又成了社会的热点。 今天早上送女儿上学回来的路上,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7点的《新闻纵横》节目,其中还专门讨论了程老师和他学生的事情。 《新闻纵横》栏目相当于CCTV的《焦点访谈》,影响大、受众多,程老师一下子跳出科学网成了全社会的公众人物了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6183 次阅读|40 个评论
如何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来搞研究?—读程代展学生新闻有感!
热度 9 taoyu1 2012-11-23 18:49
从人民网、科学网都看到了程代展老师博士生最后去中学教书的新闻,自己也非常感慨。大概十年前,由于基于微分几何的非线性控制理论是大家共同研究方向的缘故,程代展老师的微分几何论是我博士生时期经常拜读的理论书,感觉微分流形等问题的确对于非数学专业的人来说是很难、很晦涩。记得我当时也是抱着只要毕业后就一定不再搞这个理论的想法来苦苦坚持的,所以对于那个博士生的反应,我自己觉得很正常。 我们都知道IEEE Transaction on Automatic Control 是控制理论界排名第一的国际期刊,也是我们这些搞电力控制工程的学者发表自己大作的梦寐以求的“圣地”。今年我能在Automatica上发表一篇论文,自己也都是兴奋了好一阵子,而Automatica则距离IEEE T. AC还是有一定差距。想想,现在博士生阶段就能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无论如何的确应该是非常好让人兴奋的。 我是从事电力系统控制方面研究和教学。由于众所周知的理由,我们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均不愿意再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一般都选择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待遇极丰厚的单位就业,我们的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相对人才济济的硕士生,简直可以用一个“惨不忍睹”来形容!前几天,我正好在努力说服一个排名全专业第一名报送到我这里读硕士的学生,希望他转为博士生,我开出了每月5000元的薪水、期间可去香港交换学习一年等一干条件。最后,我得到了学生一个答案,竟然不是待遇问题,而是“如果我能找到研究的乐趣,我就读博士!”。这样的回答与程老师的博士生回答同出一辙!“天!居然这样优秀的学生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研究乐趣?”。 看来,如何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来搞科研?不是简单地给予研究生好待遇、好出路,更重要的居然是引发他们真正的研究兴趣。如何去做,看来最终问题居然还是出在我们这些博导自己身上!我们或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启发这些优秀孩子的兴趣才是正道了!
5569 次阅读|9 个评论
希望程代展研究员和张海霞教授的区别不是中科院和北大的区别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2-11-23 18:34
  程代展研究员关于学生逃离科研的博文出来后,北大的张海霞教授比程老师还激动。   我在自己的博文中有如下观点:   1,学生觉得正在做的科研没有价值,而导师认为很有价值。这是矛盾的根本。   其实,创新之难,是学生无法想象的,在当今时代,一个人已经无法拖动一个学科了,如爱因斯坦或者牛顿当年那样,我们也肯定不是他们那样的天才。今天的科研就是蚂蚁啃骨头的科研,一小步一小口,不再有“老虎吃豆芽”式的科研了。   2,学生的选择即便是不适合他的,作为导师也没有强力干涉的资格和意义。你可以等他后悔,但是他也许不会后悔,其实也没有关系。   我编了一个小故事——   娘:闺女,嫁给那个小子真的对你不合适。   女儿:我可以私奔吗?   10年后......   女儿:妈,你当年太正确了,我怎么就那么傻呢!   妈:女儿,没事,妈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   【Sweeper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很高兴这次又和他老人家保持了一致】   3,外国人的科研很牛,中国人的科研很差,要为国争光拼命科研,云云,这不是学子选择科研的理由。程老师谬在此处,但是,他自己确实是身体力行为国家在工作的,所以,并没有象很多伪君子那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程教授是真君子,学术水平也确实在中国很高。但是,以己为榜样塑造别人依然不正确。   科学与宗教式感情无关(这句话老蒋可能要批评我)。   4,当了博士不继续科研就是....,....,....。   张海霞老师用了一串几乎是诅咒一般的话语来对不继续科研的博士们说话,而且她老人家的斗志似乎被黄猴子等人一再激起,只恐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将在科学网上继续发酵,说实在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我老人家都害怕她了。   5,我的博文认为程代展老师所研习的控制论在他自己的现实管理中应用做得不够好,非但对学生没有反馈,对博文也少有反馈,这是值得探讨的。不管是谁,来自作用对象的反馈还是需要考虑的,他自己也说“梆梆”控制是不对的。我觉得程老师是可以接受意见和建议的,后来他也留过言,回答过部分问题,应该说,胸怀还是有的。   6,张海霞老师则忽而回复评论,忽而又不想回复(还特意告诉大家),状态很不稳定,把我都给逗乐了。不过,在可预见的将来,张教授不可能接受任何意见和建议,只会把更多证据拿来证明她的永远正确性,这是我的预测,希望能够得到事实的验证。   也借此警告黄猴子们,你们就别在这方面费心费力了,让张老师继续保持激情吧。   7,希望程代展研究员和张海霞教授的区别不是中科院和北大的区别。联想到伟大的饶院长也是从来不接受任何意见和批评,哪怕有全国人民皆知的证据证明他错了。   北大的典型教授最近怎么啦?还是一直都这样?
个人分类: 人论|10574 次阅读|25 个评论
程代展和邵志成——再讲两个名字的故事
热度 27 qyu111 2012-11-21 14:27
自从在上海城隍庙让一位测字先生给我的名字测了一卦(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76037-630680.html ),我便对中国人的名字感上了兴趣。我前面说了两个名字的故事(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76037-631113.html ),今天在科学网上又看到了两个名字,于是又有了两个名字的故事。 故事来自于科学网上就“逃离科研”的题目再次置顶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教数学的 程代展 老师写的。程老师以自己的“陈”( 程 )旧(为了说明测字的重要,只好得罪程老师一下了。没有要批判的意思。)观念替“ 代 ”自己喜爱的学生 Z 同学的现代发“ 展 ”志愿,惋惜 Z 同学离开程老师喜爱的、程老师觉得更有价值的高级数学科研,而去追求 Z 同学自己喜爱的、但在程老师看来是浪费人力财力、更是浪费人才的中学教育事业。于是“程(陈)代展”, 代人发展 。 程代展老师感叹“我们教育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培养起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代展老师的教育观很有代表性,它代表了我国传统和普遍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论。 另一篇是学生物的 邵志成 同学写的。邵同学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自己历经磨难,终于实现了自己“少”( 邵 )年立下的“ 志 ”愿,“ 成 ”了一名神经生物学博士,做上了自己喜欢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故事。因此“邵志成”, 有志则成 。 邵志成同学感受:“科学兴趣的追求离不开坚强的毅力。” 志成同学的总结也很具有代表性,类似志成的故事常被中国的家长和老师用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宣传了一个中国文化的励志教育观。 当然还有这次舌战中不能不提的女干将 张海霞 : 张 开 海 口,柔情 侠 骨,一句“伟哥”让中国男人无地自容。 中国男人的事下次另文再谈,这里就不仔细分析了。 其他的名字和类似的观念也不一一细说了。 解析完了名字,再顺便分析分析两个人的观点。 程老师的感叹“我们教育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培养起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分析下来有三个概念误区: 第一个概念误区是“理想”。 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应该有的理想?中国自古就有三教九流,把人和职业分为高低贵贱。我们从小也就知道“远大理想”:第一个远大理想是共产主义,第二个远大理想就是长大了要成个什么“家”。因此,今天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教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然要比在中小学工作的教师要“理想”。一个“国家培养了多年”的尖子学生放弃了能成为教授、科学家的顶尖人才的机会,要向下去当一名中学老师,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那就是没“理想”,没抱负。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脑子进水”。一个人应该有的远大理想即便不是拿诺贝尔国际奖,也是要在国际顶尖杂志里塞进去自己的名字,好在中国拿个国家奖或者戴个院士帽。这才能称得上是理想,才能称得上是有“鸿鹄之志”的“中国男人”。 然而世界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价值观在改变,世界文明的趋势是人人平等。每个人不管做什么职业,只要在工作就是对人类和社会做贡献。不管什么人也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鼓励。一个人的理想不应再是名和利,而是各做所爱、各尽所能。总统和清洁工一样伟大,奥巴马和刘老根都是男人。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再是鼓励和“培养”尖子人才,而是帮助和鼓励每个人做他喜欢做的事,让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个“有用”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个概念误区是“科学”。 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系。大学的科研是科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也同样是科学,而且是研究人的科学,是科学命题更多、更有研究价值的科学。我们不应把科学的眼光局限在数学难题和自然科学试验上,万千世界科学处处存在,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科学。一个有科学头脑的人要是喜欢和热爱上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他一定能做出和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一样有意思、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贡献。多年的教育训练的是思维,一个有强大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一定能把他的才智用在中学教育上,而不会是“浪费”。 第三个概念误区是“教育和培养”。 说起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恐怕要首推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美国是世界上高产人才的地方,但美国的教育从来也没有要“培养起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每个人天生的能力不一样,他喜欢的事情也就不一样,他、她成材的道路也不一样。一个人只要选择了他喜欢做的事,他就选择了属于他的正确的成材之路。教育只要不打压,人才就自动生长成材。需要“精心”培养的都不是人才,“精心”也培养不出人才。美国的教育只做一件事,就是 帮助每个人发现他、她喜欢和擅长做的事 。鼓励年轻人去做他、她喜欢做的事,提供他们做喜欢做的事的环境,这就是美国的教育,也是世界上最出人才的教育。一个人只有做他喜欢做的事,他才会有热情、追求和献身精神。 邵同学的感受:“科学兴趣的追求离不开坚强的毅力”则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逻辑错误:不是兴趣的追求离不开毅力,而是毅力离不开兴趣的追求。如果 X 同学看上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没有毅力他也会“吃伟哥”造出毅力。如果 Y 同学的父母给他介绍一个他不喜欢的女孩,他天生再“伟哥”的毅力也会被磨灭得不再有毅力。邵同学自己的亲身经历恰恰证明了兴趣的重要,正是兴趣让他产生了毅力,正是对兴趣的苦苦追求成就了他成为研究神经生物学博士的理想。 因此,是兴趣在前,毅力在后;兴趣是本,毅力为用。有了兴趣,再施以励志教育,才是火上加油。反之,则是水中捞月,徒费功夫。 观察、分析、测定孩子和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指导孩子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和学生选择他们喜欢做的事,最后辅之以励志教育,才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做的事。 科研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若为兴趣故, 一生无烦恼。 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事。这两件事做到了,你就是一个伟大的人才。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11701 次阅读|39 个评论
兴趣:“伟哥”助兴,难以致兴
热度 47 xqhuang 2012-11-20 15:21
兴趣:“伟哥”助兴,难以致兴 云彩:澳大利亚北部的卡奔塔利亚海湾上空 程代展先生“ 昨夜无眠 ”点燃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仍在科学网熊熊燃烧。 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文章的主人公Z同学做出了回应,虽然Z同学写得很婉转,还是证实了我在博文【程代展先生,您错了!】中的猜测:Z同学被过度培养和过度消费使用。 在程先生的“昨夜无眠”中,Z同学为“逃离科研”找的理由是:“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回应一文的核心就是解释:1.为什么对科研没兴趣?2.研究为什么这么累?Z同学逃离科研绝非偶然和个别现象,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教育问题,一位抱着科学梦想的有志青年,一位导师倾注毕生心血重点培养的优秀学子,结局为什么是“我已经厌恶科研了”? 对Z同学的回应,程先生做出最新反应【 再反思——兼评我学生的博客 】,从中不难感受到程先生对国家、对教育、对学生的一片苦心。也许真的存在代沟?对程先生“再反思”中的某些观点,我有不同的观点。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聪明的好学生,却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来?这是大家都在问的“傻”问题(一人装傻,全国“范”傻!),培养不出大师,显然是培养不当造成的。作为导师,程先生对Z同学真的费尽心力,除了正常学习、科研和学术交流,要求Z用英语讲《随机过程》,几近苛刻地要求他把每道习题都要讲清楚,这种残酷的训练与高考冲刺何异?这种培养方式,是培养合格的科学工作者还是科学大师? 对于中国教育,最应该反思的是:中国家庭在教育上投入最多,孩子学习最苦,为什么中国人的科研兴趣会在培养过程中消失殆尽?兴趣如性趣,毫无疑问,内在好奇心驱使的兴趣才是真正的兴趣,中国大学生宁可花99%的时间看A片,也不愿意花1%的时间看Discovery,为什么他们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会失去兴趣?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老师说『读好书,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父母说『不读书,以后只能当乞丐』, 媒体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程先生说『你这样做,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从这些说教式的口号不难看出,中国教育有很强的功利性取向,没有人认认真真地思考过: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对自然的热爱和兴趣?即使像程先生这样的国内知名学者,面对“叛逃”的学生,也只能以“优秀科学家”的头衔做诱饵,“诱骗”学生继续留在科研这艘贼船上。 当学生内在的科研兴趣不在,或根本就没有产生过兴趣,通过外在“伟哥”的刺激,也只能维持短暂的兴趣,是难以致兴的。要解决中国人科研兴趣缺乏症,必须改变“教育塑人”的思想,喊“中华民族需要你们,祖国人民在看着你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国家做贡献”这类无趣的口号,根本无助于兴趣问题的解决,唯有从小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最朴素的好奇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的兴趣问题。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12031 次阅读|105 个评论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科网案例记后篇
热度 3 arithwsun 2012-11-20 13:09
内容其实已经写在了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科学网著名案例篇 ,但因为是后面添加的,害怕一些经常光顾我博客的老师们掠过,所以再贴一下。 程代展的学生逃离科研这一件事情,闹得很火,是我阅读过的点击量最高的博文了。还有很多相关博文,我最近的博文,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老师说学生行,而这个学生觉得自己不行,因此以这种认识为基础,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因此也被科学网置顶,点击率很高,反而是我那些真正关心幼小教育类的博文,点击率一直比较普通,爱热闹的人,总是比爱真正思考的人少吧。 “老师说学生行,学生反而觉得自己不行”,从普通角度来说,这也太诡异了。但是,这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这种现实,从楼下的回帖中的一些评议者身上也能看出来,这样的“不相信宝宝”,并不是一个人。 是什么打掉了这些年轻人身上的“胆气”。 我也不想写得太严肃了,最近时间有点紧,里面牵扯到很多当前教育的细节,使得很多学生带有不好的思维习惯,或者说,没有形成一个好的或曰足够的critical thinking能力(我不喜欢翻译成批判性思维,翻译成思辩式思维较好)。 你说这些“不相信宝宝”有脑子吧,还能讲出点自以为是的道道出来,你说他没脑子吧,他那些道道,又确实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 拿这种东西,去决定自己的重要人生选择,那不是开玩笑么?! 拿这种东西,去跟程代展老师在几十年中积累下的科研经验去碰,那不是乱来么。 可惜,我们就是有些评议者,就是不相信优秀科学家程代展老师的学术判断,有些心理阴暗者,甚至认为是老师在忽悠学生,我不知道这样的评议者,是从哪个圪塔出来的,有这么忽悠学生的老师么,看看程老师文章中列举出来的事实吧,这些评议者,难道在评议的时候,光看自己的感受,而不看已有的客观事实么。 这种“古怪”的情况,却又是真实的中国教育投影,我之所以呼应程老师,是因为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同样的感慨,这次拿程老师博文做案例,已经是系列文章之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分析表明,这不是程老师的错,他不是主要错误方,错误很可能出在幼小中教育阶段。 程老师博文刚出的时候,我根本没理,只是当他的学生回应文章出现后,我才做此案例分析,为的就是掌握较为全面的信息才对。 有些评议者,连最基本的逻辑链条都理不清,这些人的评论我就不回了。 说实话,要想有资格评议程老师案例,至少要有大学生的通识水准,有研究生的眼力经验,很可惜,在不少支持程老师学生的评议者那里,我看不到这一点。 普通老百姓,没有也就算了。但是,我们一定要牢记一点,优秀科学家的学术判断,是弥足珍贵的,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出手支持优秀科学家的判断了。 如果您是一个年轻人,没有这种意识,要走上科学之路就会是很困难的,这方面,倒是有书可以进一步阅读,年轻人们,如果觉得程代展老师的话还不够圆通,那就看一下张五常的《五常谈教育》。 还是多看书吧,别说出话来,就让人知道你一定是中国当前中小学教育里出来的,上了大学自己又不多看书的那类人。
个人分类: Book-W|3805 次阅读|7 个评论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科学网著名案例篇
热度 35 arithwsun 2012-11-19 02:18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科学网著名案例篇 前面博客中写过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记后篇 是感慨自己在教学过程的某种体悟,源于当今中国学生的现状。记后篇说得比较清楚,当今的大学生,喜欢自己指导自己,我猜想的原因是,他们在中小学不太容易碰到好老师,形成这样的经验教训,以为自己这样不也上了大学么。 可是,世界并不总是像这些中国中小学生的那样,实际上往往不那样。正常的情况是,我们每个人,真的是需要人生导师的。所谓不要把自己当天才,是这个所指,其实真正的天才也是要有导师的。 说了也就说了,没想到科学网博客上给出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案例,而且现在闹得很著名,正好借此讲讲,以助雅兴。 程代展 昨夜无眠 『 他在科研上的敏感性也很难得。例如在讨论布尔网络可控性时,他首先发现了控制传递矩阵的特性,我们一起,很快导致了一个很简洁的能控性公式。这个公式不久后被两个以色列人重新发现。碰巧我是他们文章的审稿人,我告诉他们:一模一样的公式我们已经发表了。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结果,后续引用也很多。没有他,这就不是我们的了。 』 『 你这样做,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 程代展老师学生回应的博文:《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 没能力。这真不是装13。我虽然是有几篇控制界顶级期刊的文章,但顶级 期刊的文章不等于是顶级文章。说实话,我还真是觉得我这几篇大文章无论理论上还是 应用上都不算真的有用,甚至技术难度上也没啥挑战性,只是相比当今大批的水文,这 些算是矬子里拔将军,我也没有为这些文章以及由这些文章而带来的荣誉真正的兴奋过 。 』 『我觉得程老师的博文下面有一 条回复对于我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 kanhaoxi 2012-11-17 04:42From what you described, especially "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从来不说:“No”", this student is clearly not a top student. If he is not even a top student, he will definitely not be a top researcher. In this case, it is better to advise him to get into some other things. Unfortunately, many Chinese professors' definition of top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 They usually promote those students similar to this student of yours. This is unfair to truly top students.” 』 『 我觉得我有足够能力应对中学数学的知识。这与我觉得我完全没能力做有 价值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 生活比较稳定。以后生活中比较麻烦的事情,比如住房、子女入学等都可 以解决了(房子不给产权,只是在职就可以住) 』 看了上面的摘句后,就知道我为什么会把这个案例放在这个题目下了。程老师的这个学生,说到底还是不相信自己老师的判断,老师说他水平够,能成为一个优秀科学家,他不相信。 我们的中国社会,有太多的“不相信宝宝”了,这跟我们的中小幼教育绝对有关系,程老师不必过于自责,根子不是在他的研究生教育阶段歪的,他的学生的这种不相信导师专业判断的态度,我在大学教学中见识的太多了。 这也是我写这系列文章的主题,我们的幼小中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未曾对老师产生真正的信服,因而也没有形成有导师的心理习惯,看程老师的这位学生,只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乖,说穿了,感觉只是把程老师当作老板,而不能说是真正信服的“导师”。 程老师已经带领他获得了这么多胜利,还不信服,怪不得程老师要说,『 “哀莫大于心死”。可谁能告诉我: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 』。 当然是这位学生错了,在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判断时,他的文章分析,貌似有理,其实非常肤浅,怀着这种心态投身教育,跟以前那些高级别科学人士投身教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位学生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最高级别的科学家,这可能是对的,但是程老师判断他一定会成为优秀科学家,这并不矛盾,最高级别的科学家,在人类中肯定极为稀少,但是,在顶级科学家和普通科学家之间还是有中间地带的,成为优秀科学家也不错啊。 这位年青学生也并不是对教育事业有特别大的抱负,能在北京一工作就有房子,孩子将来上学不愁,确实挺不错的,但是这位学生之所以签约中学的一个基本逻辑基础,就是他并不相信程老师的专业判断。 如果他相信程老师的专业判断的话,也就是说,他有极大的概率成为优秀科学家的话,那么,虽然普通博士生在北京很难找到大学工作,即使找到,也不容易立刻得到住房,但是对于优秀年青科学家,则未来前景好的概率大很多。 人要有了本事,也不一定非留在北京啊。可以说,这位年青学生的家人就是北京 本地 “穷人”的事实,也确实将这位学生弄的目光短浅了,如果从房子和生活的角度来说,优秀科学家的前途,肯定比北京中学教师要好很多。 天高任鸟飞,但前提是,这位学生要相信程代展老师的判断,这么好的老师说你行,你自己都觉得不行,确实有点不可救药。 那这是谁的错呢,不是程老师的,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认为是中国当前中小幼教育造成的,这位学生,正要投入其中的。 是什么,把我们的年青人打得胆气皆无,这不是幼小时积累下的不良心理阴影,是什么。 不把握好心态,就是投入其中,又能产生多少科学网博主期待的好效果呢?一厢情愿而已。 虽然相比来说,程代展老师轻视博士教师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性,有其错误,但这位学生的错误还是最主要的,像这样心态去从事教育,又能给我们的中小学带来什么质的改变呢。 我的博客,一直在呼吁科学家关心教育,现在一个博士,刚刚入科学的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他在科学上的全部潜力,就自言放弃,要去直接做中学老师。 我是不同意这种做法的,我相信程代展老师的学术判断,既然能成为优秀科学家,就应该尽力而为,很明显,这位学生之所以放弃,更多的是心理原因,他的理性分析在文章中并不深入,真的说来,关键的问题是,性格还不够坚强,而我们要教给学生们的是什么,我们自己都不够坚强,我们还能有多少真东西去教给学生。 科学家应该指导教育,这是我一贯的态度,现在这位年轻人不想做科学,要直接去做教育,这算什么事啊。 可笑!可悲!可叹! 这就是我们一大部分中小学教育资优生的武功罩门,缺陷所在。他们的价值观里,真的没有多少导师的 位置 ,他们真的是把自己当“天才”了,这就是我要点题的 常见 心理逻辑,虽然他们貌似的最后选择是做一个普通人。 附注. 这是看了评议之后,多此一举之笔 『老师说学生行,而这个学生觉得自己不行,因此以这种认识为基础,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从普通角度来说,这也太诡异了。但是,这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这种现实,从楼下的回帖中的一些评议者身上也能看出来,这样的“不相信宝宝”,并不是一个人。 你说这些“不相信宝宝”有脑子吧,还能讲出点自以为是的道道出来,你说他没脑子吧,他那些道道,又确实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 这种“古怪”的情况,却又是真实的中国教育投影,我之所以呼应程老师,是因为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同样的感慨,这次是拿程老师博文做案例,已经是系列文章之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分析表明,这不是程老师的错,他不是主要错误方,错误很可能出在幼小中教育阶段。 程老师博文刚出的时候,我根本没理,只是当他的学生回应文章出现后,我才做此案例分析,为的就是掌握较为全面的信息才对。 有些评议者,连最基本的逻辑链条都理不清,这些人的评论我就不回了。 说实话,要想有资格评议程老师案例,至少要有大学生的通识水准,有研究生的眼力经验,很可惜,在不少支持程老师学生的评议者那里,我看不到这一点。 附录 . 期末感叹~! 本来附录中的言辞,是要到本学期期末 才写的 ,这里一并 洒出。我在首师大数学系教的学生,采用了本科生研讲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好几位同学 可以在台上把数学讲的有模有样了。 我要发出的感叹是,我把他们算是培养出来了,达到了理想的预定教学目标。但是,这些优秀同学们,想必将来大多数是不会去做中学老师的,中学老师,更多的还是那些 数学研讲能力不是最强,班上的普通同学们去当。 程老师这位学生,实在是个特例,本来我还很感兴趣,以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结果其实就是个心理问题, 并非对教育有深刻的认识 所致 。 我的首师大这批优秀学生,是不太可能犯这种心理问题的, 如果他们有能力成为大学教师,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去当中小学教师,更别说 要是能 成为优秀科学家了。 这就是我的感叹。 所以,这也是我在博客置顶文章 中小学师资核定一法: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关键切入点 ,建议的由来。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数学|12525 次阅读|66 个评论
[转载]【转载】【程代展老师学生博文】我为什么逃离科研(文/赵寅)
热度 1 cauxiaoxiao 2012-11-18 14:52
忽然在人人网看到这几天热议的程代展老师学生对老师以及大家的回复博文,特粘贴在这儿。 文章地址: http://blog.renren.com/blog/86180/882793054 在来美国的前一天晚上和程老师吃饭的时候,师兄告诉我们程老师下午发的博客已经上科学网首页了,但当时也只有40多个回复而已,我们也没有在意,毕竟程老师的博文经常上科学网首页。当晚我们并没有继续讨论我工作选择的事情,而是像往常一样随便侃了侃,甚至还讨论了点学术问题。回宿舍以后我还跟几个好友开玩笑的说“哥出名了,上科学网首页了”。但没想到的是,我真的出名了,第二天我下飞机开了手机以后,短信不断。这几天很多朋友、同学、实验室老师、甚至毕业后就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本科辅导员都纷纷对我表示关心,或支持我的决定,或劝我重回科研道路,不管怎样,我都很感动,在这里先向他们的关心表示感谢。当然也还有几位记者发邮件过来要采访。我本来不想回应,想继续沉默下去的,但是程老师说他认为这个事情的讨论对许多年轻博士生是有好处的。仔细想一想,这也许是我这个科研逃兵在离开前能对科研界做的最后的,其实也是唯一的贡献了。反正也已经出名了,程老师把书名、奖项都列出来了,想肉我的早就肉到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就发在人人吧。 前面两部分我要先帮程老师和我家里人说几句话,对这些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从第三部分开始看。 一、关于程老师 首先要帮程老师说几句话,因为很多支持我的都说程老师太push了。其实我一直觉得程老师是国内科研界少有的非常nice的导师之一,不但不push,还经常告诫我要多休息,多出去玩玩儿。另外程老师也给我们之间创造很多学术之外的沟通机会,会隔三差五的带我们出去吃饭,和我们几乎是无所不谈。我研一的时候在程老师面前还是非常拘谨的,但没多久就能畅所欲言了。实验室秘书都说程老师的学生都跟他“没大没小”的。只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一直不敢说自己以后不想搞科研了,因为我深知程老师对我寄予厚望,我说出来他肯定非常失望的,而又因为这几年和程老师培养出的感情,我不想让他失望。我甚至一直在想就这样坚持搞科研搞下去,但真正到了该抉择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自私的按自己的意愿。 二、关于家里的意见 还好我父母都不上科学网、水木这样的网站,不然看到那些说我是因为他们给的压力而放弃科研的猜测后,不知他们会不会鸭梨山大。我父母确实是没钱没权也没啥本事的,不过因为有单位分的房住,他们靠自己不高的工资在北京也是生活无忧的,所以他们也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赚大钱养活他们,只要我过得开心就好,他们甚至还认为家里如果能出个科学家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向往过赚大钱的,不过渐渐的觉得自己其实更喜欢稳定安逸的生活,钱够花就成,当然能保证稳定安逸的话钱还是多多益善哈。所以如果不是我彻底厌恶了科研的话,我觉得科研这工作挺符合我的要求的,社会地位不低,待遇也足够过比较体面的生活了,关键是极度自由。我光棍节那天回姥姥家(程老师听成了老家,差了个lao,不过这无所谓了)算是开了个会,并不是他们劝我赶紧去挣钱,而是我想问问他们对我选择中学这样一个地位不高,挣钱也不多(不算自己外面接活的话,挣钱真的多不到哪去,被it民工们秒杀,更别提金融界的温拿了。而以我的性格,除非真的缺钱,不然应该不会去接活的),还挺累的职业有没有什么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我真的厌恶科研的话,坚持干一辈子科研一定不会幸福的,而他们并不在意我的名利地位什么的,中学老师也挺好。 三、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主要原因有两个: 1. 累。但再次强调这不是程老师强迫的,程老师给我安排的大多数任务都没有给定deadline,只是因为我从小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不只是科研问题,甚至是帮实验室干杂活,都是完成的既快又好。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程老师以为我喜欢做科研,所以就忍不住不停的给我安排任务。如此恶性循环了下去。后来实验室秘书也说,如果当时我能更加变通的面对程老师安排的任务,给三件就做一件,程老师也不会批评我什么的,而我也不会被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压垮了。当然比体力累更重要的是心累,体力其实有时候根本就谈不上累,我甚至可以好几天在实验室坐着无所事事的刷着微博逛着人人,甚至干脆出去跟朋友打牌爬山什么的去了,但这时脑子里还一直装着那些想不出来的问题,还有一些该做但实在是很烦,不想去做的任务(比如审一些很水很水很水的文章...),半刻也不得安宁。当我决定退出科研的时候,心里是久违的无比的轻松,而这样的轻松,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 2. 没能力。这真不是装13。我虽然是有几篇控制界顶级期刊的文章,但顶级期刊的文章不等于是顶级文章。说实话,我还真是觉得我这几篇大文章无论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不算真的有用,甚至技术难度上也没啥挑战性,只是相比当今大批的水文,这些算是矬子里拔将军,我也没有为这些文章以及由这些文章而带来的荣誉真正的兴奋过。然后发的那么多其他文章中还有一半以上是程老师被一些国内期刊、会议邀稿而又不好不给面子,临时凑的没啥营养的综述类文章,而且真的是程老师自己主笔的,我只是帮帮忙而已。反正我是觉得这些只能证明我比较勤奋,根本不能说明我有天赋有能力。如果我继续搞科研的话,我能想象出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迫于学校要求发文章的压力沦为灌水机器,虽然还能混得不错,不过天天自己鄙视自己,要么就是坚持不发水文,但又因为能力不足以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而混得很惨。我觉得程老师的博文下面有一条回复对于我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 kanhaoxi 2012-11-17 04:42 From what you described, especially "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从来不说:“No”", this student is clearly not a top student. If he is not even a top student, he will definitely not be a top researcher. In this case, it is better to advise him to get into some other things. Unfortunately, many Chinese professors' definition of top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 They usually promote those students similar to this student of yours. This is unfair to truly top students.” 当然也有一些对现在科研界风气的不满,不过这个我了解不深,就不胡说了,说多了被人笑话,还有推卸责任之嫌。 四、我为什么选择中学 1. 我觉得我有足够能力应对中学数学的知识。这与我觉得我完全没能力做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除了知识能力,教中学更重要的是授课能力。我很清楚我现在的授课能力和优秀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但通过了学校的试讲,也在试讲中pk掉了不少北师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们,至少说明了我还是具备基本的授课能力,我也相信授课能力是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当然除了授课以外,优秀的中学教师还需要很多其他素质,比如基本的师德,对孩子的关心,亲和力等等,但这些我觉得我都还是不错的。 2. 我也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我也做过家教,我觉得当几个小时的家教比搞几个小时的科研舒服多了。我今年寒假还帮一个微积分挂了的大一孩子补了两天的微积分,当她告诉我她补考得了90多分的时候,那成就感啊,杠杠的。 3. 生活比较稳定。以后生活中比较麻烦的事情,比如住房、子女入学等都可以解决了(房子不给产权,只是在职就可以住),但是中学老师的工资对一个博士毕业生来说确实不算多。 4. 我真的是没时间找其他工作,找工作的黄金时间我在美国啊。其实我之前真的都准备听程老师话,毕业去做博后了,因为我本来是要10月底就来美国访问的。但签证意外的被check了,于是要晚走半个月。然后没事干,就投了投简历,其实我也只投了4所高中,没有投其他行业,甚至我投的时候我也觉得我一定是赶不上试讲了,其中我在投给人大附的简历中还写道“因为本人11月至3月在美国,如果有幸能有资格通过初选参加试讲,是否可能将试讲安排在3月?”。但没想到有两所学校很快就通知试讲了,其中某个学校的效率意外的高,上午试讲下午群面第二天终面,终面后不让走,等都面完了直接出结果,于是赶上了我能在出国前签约,要不我觉得他们也不会把职位给我留到回国后。这种种意外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再加上该学校也是所很好的学校,他们的教育改革理念(至少是宣传片上的)我也很欣赏,并且他们的待遇在高中也是很好的,跟家里商量后我就同意了。另外我真的没有考CPA啊,程老师记错了,我怎么会有时间准备CPA..... 当然我也知道当高中老师并不是很轻松的事。比如说很累,不过这点搞过科研的表示呵呵。比如遇到实在不听话的孩子和无理取闹的家长,这种事情比较棘手,我有心理准备,但现在还不知道要怎么处理,以后会从同事那里得到经验的吧。再比如我虽然觉得我通过努力能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但万一再怎么努力也真的不行呢?这个....到时再说吧。 写了这么多废话,总之就是我确定我对搞科研没兴趣了,而我觉得我对教中学是有兴趣的。我也觉得中学需要引进优秀博士,前提是得保证他们的教学质量,他们会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当然科研界更是亟需人才的,其实哪里都需要优秀的人才的(这是一句废话)。只是我自己肯定不是科研界需要的人才,对科研没有兴趣的人是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吧。就说这么多了。
个人分类: 转载|41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儿女们的教育二、三事
热度 1 physicsxuxiao 2012-11-17 10:46
(1) 女儿入选国家代表队参加亚锦赛,她的教练高兴得不行:作为李明珠的教练,作为陈露的启蒙教练,她一生的本事就是将孩子送到世界赛场。 但是女儿不愿去。两个原因,一是不愿去世界赛场垫底,二是初三了,不愿因为请假而耽误学习。 我只好在她上交老师的家长评语中写道:“读书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书中读到智慧;读书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书中读到勇气;读书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书中读到美。在这将为国出征的日子,祝福你,我的女儿,因这祖祖辈辈为国效力的荣光而有勇气。” 小女儿参加比赛归来,期中考试,考到了班上第8。女儿开始慌了神,跟我说:“肯定进不了年级前30,麻烦了。” 是这样,在她的学校,进了年级前20,就意味考华师附中有保障,而进了前30,就意味着考省前6所中学中的前三所有保障。女儿一般情况下总是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而这一次的结果使她有些崩溃。 我虽然也有些慌,但是作为家长,还是要表现得镇定。坐下来,我就赶快帮她分析,考试的哪些部分是由于缺课而造成失败,哪些部分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不够造成的。接着去买了《古文观止》,准备给她讲解;又教她一边读《水浒》,一边写批注。 (2) 我一直当研究生如自家儿女,对他们的教育就是对子女的教育。 某个孩子,进入大学时,是全县的状元;考研时,考电信学院最高分。这孩子复试时,得意洋洋,结果一问三不知,复试的卷面做得一塌糊涂。最后,电信学院就让他调剂到我这里来-谁让我也曾经是电信学院的博士后呢? 鉴于他的基础,我让他从事项目组最困难的工作,主要负责视频和网络的驱动部分。在这个部分,对硬件、软件、图像处理、网络知识都要足够强,而且要有非常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这孩子开始的时候恍恍惚惚,还沉浸在考研的失落中,知识学习部分采用跳跃式办法,项目工作采用四处拷贝和拼接代码的办法,勉强把系统拼凑出来。而在人际关系上,和师兄吵架,和项目组其他老师的学生吵架。总而言之,他研一的表现非常令人不满。 研二开始,由于要求这届学生毕业要发核心刊物论文,所以我开始做思想动员和题目准备。这孩子的表现突然让人眼前一亮,一个假期就把论文写出给我,几乎不用更改就交稿发表了。 这孩子来劲了,要求再写一篇。 我马上严肃起来:“我们是做工程的,不论文章的档次高低,对文章的要求都是有实验、有数据;你现在再写一篇,哪有实验,哪有数据?” “老师,他们另外老师的都是随便做个实验就有数据。” “你有一天要到最好的企业去,这不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应有的作风。” 这孩子沉默了,工作也没有什么热情。 到研二下做论文的时候,他开始考虑考公务员,买了一堆书开始复习。我开始给他做思想工作,讲人生大道理,劝他远离那个骗吃骗喝、欺压百姓的公务员队伍。他总算是听进去了,最后工作签约时签了中兴通信。 到论文答辩时,他突然非常紧张。我实在不明就里,跟他谈话也没什么用。当他离校后,我让他的师妹接着做他的课题,才发现,原来他的结果需要非常强的限制条件才能得到,而在论文中他是没有说明这一点的。 好多研究生工作以后,都和我有联系,而他则没什么消息。最近,听他的师弟师妹说,他已经离开中兴了。到底是他主动辞职,还是由于最近中兴裁人把他裁掉了,没有人说得清楚。 (3) 有一个孩子,是别人托付而接收的。他毕业的学校不算太好,是湖南吉首大学。但是,由于我觉得那所大学学生实践能力强,做事踏实,特别喜欢收这所学校的学生。 但是,这个孩子非常与众不同。第一天被我强迫进了实验室,一个星期后就不见踪影。 而另一方面,他的故事在师兄弟之间和同学之中则广为流传。 比如,有一天,在食堂,他和另外一个男生打赌,若他能要到对面桌上一个正在吃饭的女生的电话号码,那个男生就输给他一个可爱多冰激凌。于是他贸然上前,和那个女生套磁。那个女生没理他,下了楼,他就跟着追了出去。不一会,他从楼下回来,手上写了个电话号码,给另外一个男生看。另外那个男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他自信满满地说:“你打打试试不就清楚了?!”最后,那个男生不敢打电话,只好给他买了个可爱多。 又比如,在路上,有两个和他素不相识的女生在比手白: “你看,我的手指多白。” “你看,我的手掌又白又嫩。” 两个女生正在低头研究手时,他突然把手伸到两个女生眼前,说道:“看,我的最白。” 这个孩子,到了研二下,突然觉得应该有些本事,就开始刻苦起来。 项目组里做了个电路,他负责调试。本来好好的,那块板子突然不通了。我做了一些判断,认为是DSP芯片坏了,嘱咐他换掉,并跟他说:“要非常小心,DSP管腿非常细,吹焊时温度非常高,在取芯片时,非常容易把芯片管腿下的焊盘带起来。没了焊盘,这块板子就废了。所以,焊新的芯片时,也要仔细,一次成功,既要保护板子,还要保护芯片,因为芯片长期在高温下也会坏掉。”“焊不成功,可以再换一块芯片吗?”他有些紧张地问。“最好不要,每焊一次,都是一次风险,而且电路板的涂覆层也会老化变脆,焊盘多次反复焊接就非常容易掉下来。” 他忙了一下午,终于完成了芯片置换,通电一试,板子好了。 到了晚上,他突然找我,说:“老师,你的判断太对了,就是DSP坏了。”我有些莫名其妙,说:“下午你不是修好了吗?”他有点得意地对我说:“我把新的芯片重新焊下来,再把旧片子焊回去,电路果然不工作了。”。。。。。。 到了研三,他去实习,在一个台资企业在一个月之内解决了汽车内部一个电路在汽车发动时受干扰的问题。那个公司要他签就业协议,他非常犹豫。后来那个公司通过他的师兄找到我,希望我做他的工作。我说:“前途还是他自己决定吧!” 这孩子在珠海工作了半年,然后回到了湖南三一重工,主要目的是保留其家里的农村户口,以便分块地可以盖房子,还可以参加村里的年终分红。 (4) 我的开门弟子,是一个Jobbs。 他中学时,对电脑非常有兴趣,就缠着他的叔叔给他买了台电脑,然后就拆拆装装,一直搞坏为止。在中学,他总是班里第一,没想到高考考砸了,只好去了广东工业大学。读大学时,他获得了广东省物理设计大赛一等奖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 读研面试的时候,我问他的理想。他正襟危坐,高声答道:“我要做一个企业家。” 在读研期间,他的工作非常优秀,每天9点进实验室,晚上10点离开。 毕业开始找工作时,正好是2008年金融危机。别人是想尽办法,找工作。而对他,则是别人想尽办法找他去工作。再三比较,他还是决定,自己创业。 既然他已决定,我唯有支持。 开始他在外面的民房里,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最后进了学校的科技园。 这三年来,他艰苦而勤奋,在我和国家有限的资助下,顽强生存,企业也逐步自负盈亏。 我实在不知如何夸他,只好引用孔子的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生居陋巷,而回也不改其乐。” (5) 我是个笔头甚懒的人,大半辈子也不爱写文章。所以经常让学院里同事嘲笑和奚落,说是我江郎才尽。 没想到,最近突然发了篇PRB的Rapid Communication(当然也不是我动笔,主要给人出出主意,算一算)。结果就有我的研究生要开始与我探讨物理理论问题,让我训斥了一顿,说:“你是要做工程师的,不学好本事,扯这些干什么?” 与我相熟的同事,知道了这件事,就半调侃地跟我说:“就允许你每天东游西逛,自称民科,做理论,发文章。学生做就是不务正业?” 我正色答道:“我年轻时,每天被博士导师逼迫,思考热力学和统计力学问题。这十余年来,不论贫富忙闲,只要安静下来,湍流的问题都会进入脑海,挥之不去。精神的状态,恰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是我生命的问题,不是我学生的。他们有他们的问题,岂能误陷我的路途。” 元芳,你怎么看?
3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程代展先生的唯一错误
热度 7 lin602 2012-11-15 21:56
程代展教授写了一篇博文‘昨夜无眠’,因此引起了这几天的热烈讨论,今天又看到程老师的置顶博文‘我的反思’,让我有种伤感。 我不知道程老师错在那里。 如果仔细分析的话, 程代展教授唯一的错误是‘太认真’ 。 你写出‘昨夜无眠’这博文,其实你原本根本就可以不用写,你写出来,你的目的无疑是好的,但中国的网很有意思,随便什么内容的帖子,只要出来, 越是有争论的话题而且越是名人的博文越是有‘批评’的帖子,甚至达到‘批判级’。 其实你用不着太认真写出来,许多牛人及官员们笑咪咪地天天喝酒拿课题,什么都不说,不是过得很滋润。 你太认真地关心你的学生了,你总希望他成为国家科学的栋梁之才(或许他最终成为科学‘大师’)。不过,反思一下,有多少父母是教授、研究员,自己的孩子会听自己的教育与安排呢? 自己的孩子都不听,还要求自己的学生们听自己的安排? 哈哈。 你也太认真地关心中国的科学研究事业,总觉得将类似于这样的优秀学生选出来做大学教师,发展中国的科学研究事业,让中国和科研成为世界强国。反问一句, 即使你的这学生留下来了,能够改变中国目前的科学研究状态?能够解决钱学森之问之难题?哈哈。这是中国的科研体制问题,不是一个人二个人做不做科研的问题。 你的学生很认真,不一定科研经费比官员们多,职称也未必比官员学者们优先,更未必比他们吃香。说不定他还为此郁闷。 你的学生的选择是科研人员在社会上的‘性价比’所决定的。如果他有更好的生活待遇与工资水平,有更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压力,为什么要选择‘性价比’不占优势的‘科研岗位’呢?我举个例子: 文革时期,‘地主’‘资本家’是被打倒的对象,其子女要受到歧视,甚至找个对象都不容易。而现在呢,许多女名人都嫁给了‘资本家’或‘资本家的后代’,甚至嫁给了‘资本家老头’,哈哈。我问你,这是为了什么?这是社会的价值体系决定了的,不是某个教授的理想与劝告能够解决问题的。 唉,这个社会很有意思,你越是认真,越是有责任心,越是容易受到攻击。毛泽东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你就知道认真是如此的不容易甚至有代价。 有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苏格拉底之死,让人觉得有些事情,太认真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历史会向很认真的人致敬。 看看程老师博文下的跟帖,大部分博主给予了肯定,心里有种‘安慰’。
717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张海霞、程代展老师博文启示:关于老师们博文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热度 25 cauxiaoxiao 2012-11-14 10:26
在说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之前,首先得说,我非常感谢社会上还有你们这样的一批非常好的老师,一直为学生考虑,为社会考虑,为科学考虑,而不是掉入科研腐败之类的泥坑。能够这么真心实意的帮学生,这样的老师不多了。张老师多次推荐其学生给各种国外名师,而学生却一次次辜负老师的期望,我觉得不管什么理由,这个学生都应当当面给老师道歉,不为别的,只为这一份真情;程老师一直带领学生在科研的路上前行,不断引导,为他设计好了“锦绣前程”,不管结果如何,这个学生一定要感恩。但是,难道就真的应该按照别人所想的去做吗?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别人认为对的,不一定适合你,如果思想都一样了,这个世界得多无趣啊! 首先,我觉得是兴趣的问题,例如程老师的学生,他可能真的对他所从事的科研没有兴趣,或者是他已经对这个污浊的学术圈失望了,五年的坚持,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已经是对老师培育之恩的报答了,这期间他内心可能受着多大的煎熬,是别人所不知的,毕业了,他想去找寻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何尝不可呢?年轻人唯一的资本就是犯错,在没有做错之前又如何能知道是对是错呢?没准别人认为的歧途就是自己的正道呢?难道就非得走所有人都认为的康庄大道?就算他去了高中教师的岗位,难道就不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了,不能继续实现人生的价值了?一个有国际视野的高中教师,对思想正在发展中的高中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可能引导一大批学生走上理想的道路,这也是很伟大的一项工作。古人说得好,人的能够影响一个人就已经不容易了,何况教师可能影响一大批,这个工作难道一定就没有科研重要吗?退一步说,就算他教书之后,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 1-2 年之后,再回过头来搞科研或者其他的路,难道就不行了吗?在没有做之前,永远不知道前面是黑暗还是光明。 其次,我觉得是现今体制的问题。如今科研体系是什么情况,大家应该都清楚。例如张老师的学生,选择去银行而不是继续搞科研,这也是现实所逼啊,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现在做研究的,拿着博士学位,加多年海外博后经历,挤破脑袋要进高校,为的就是那几千块钱的工资,养家糊口尚且困难。而同等情况下,你从事其他的同辈学生,可能已经过着有房有车有事业的优质生活了,你心里能不有一丝丝凄凉?当然,我不排除有很多一心一意为国家做贡献的人,他们甘于寂寞,但是这毕竟是少数,你不能强制要求所有的人都这样。况且你能保证现在优秀的学生在多年后能游刃有余地做科研,完全没有经济的负担?不会为了一点点科研经费而到处委曲求全,那样的生活难道就是他们想要的吗?每年中国培养多少博士博士后,其中有多少能够顺利进入高校等科研机构呢,其余的人呢? 我不太同意用 “ 精致的利己主义 ” 来评价学生,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自私是人的天性,谁不利己?(此句不是原创)难道不继续从事科研,就是不为国家做贡献,没有献身精神,就该被大众所鄙视?优秀的人才各行各业都缺少,在哪都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不能强求学生待在一个清贫的行业,而不去选择光鲜亮丽的生活。一如邓小平当年改革开放时所说:“调动积极性不能没有经济手段,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响应号召,但这种方法只能短时间内有效,必须建立一种制度,通过提拔和改善生活条件,奖励那些促进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人,要让他们发挥主动精神。”历史总在一次次重演,当时上演的和现在科学界所面临的问题难道不具有雷同性吗? 1977 年,邓小平视察广东时,发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逃到香港,面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他说:“出路不是用更多的铁丝网和边境哨所强化治安,而是集中精神发展广东经济,这样年轻人就会觉得没必要再逃到香港了。”现在不也如此么,只要加强学术界的建设,提高学术人员的待遇,顶尖的人才自然会再次回来,而不是用爱国、做贡献这种大帽子绑住他们。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请大家拍砖。
个人分类: 评论|11731 次阅读|50 个评论
程代展老师的问题
热度 23 xcfcn 2012-11-13 17:18
如果是我的答案,我就觉得他去中学/先就业也挺好的。 我倒不是说中学老师怎么好或不好了,我的感觉是那个家伙虽然科研很牛逼,但是显然他没有享受到科研的乐趣,也就是说没有一种内在机制激励他,让他真正爱上科研。他完成科研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所以,先就业是好事,就算以后他又想搞科研了,他的这次折腾都不是负资产。仅仅是他科研人生的一个微扰而已,这个微扰让他更看清自己,也重新唤起他科研人生的使命。 当然,不搞科研了,对于他或社会就一定是损失吗?很难说。 这个东西更关键的是他的那个决定对于他以后是否搞科研不是不可逆的。程老师没必要一夜难眠,当然我这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痛。 程老师的问题倒是重要的:有多少人真正享受科研呢? PS:这次为什么那小子拼死违抗师命?用心理学来讲就是“弑师”:我小子以前一直听您的,这次我的人生我做主。所以这次“弑师”也算是他从小屁孩华丽转身成为成人的标志性事件。 蔣勁松 2012-11-13 17:27 我觉得培养学生,也许最重要的就是科学研究的乐趣了。 好的老师要有点邪教头子的风范,忽悠得学生认为他们正在做的科学研究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 陈安 2012-11-13 19:46 其实,从科学网博客的风格上就能感觉到程教授育人的失败原因。 他也和科学网两大牛人一样,基本不回评论。 学生们有想法有诉求,对于程教授来说,也是绝对不会有任何回复的,全是一条线单向地向下灌输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老师以前遇到的都是中国好学生,没有直接反对。但是,总会遇到您文中所描述的这种现象。 程老师的事情给大家一个警钟,所有没有反馈的控制系统(程本人做控制论研究),都是不稳定的,甚至会爆炸的,且很可能是big bang。而这次被炸的人不反思自己的问题,还理直气壮地诉苦,让我很费解! 我也侧面了解程教授的情况,人不错,但是不懂得尊重别人,尤其当别人是很弱小的时候。
个人分类: 杂论|4744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