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语言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语言

相关日志

现实表达和网络表达的差别
热度 9 cutefay 2012-3-14 21:44
科学网上有很多犀利的博主,说出来的话比较冷冰冰,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刻薄,或者是可以毫无忌讳地掐架。但我想,如果经常在科学网上互掐的博主们见了面,可能是另一番情形,很多在网络上用文字表达能够说出来的话,用语言来表达可能就难以启齿了。 我想,这可能是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面子”问题。人们都是爱面子的,网上谁也不认识谁,话说重了也无所谓,不存在“面子”问题,所以顾虑少。但见了面,碍于面子,就不敢那样说了。 2、网上敲字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因此写出来的文字更容易客观和理性,而很多客观和理性的说法,容易给人“不近人情”的感觉。这让我想起我用QQ聊天的表现,我在QQ上和一些人聊的时候,文字偏冰冷,不近人情,但如果跟人见了面说法,则一般人都能够充分感受到我的热情。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628 次阅读|8 个评论
隐身于语言的身后
热度 1 pingguo 2012-2-24 08:47
隐身于语言的身后 藏在孔雀羽毛深处的交响乐 瞬间,全然展开 如同在一幅画里,同时展开 童年,青春以及此刻的茫然 我起伏于语言的波尖与浪谷 同时,隐身于语言的身后 相爱,是你我之间最深刻的相似 你将在我所有的形式消失之后 从我的灵魂,辨认我 若有若无的面孔
个人分类: 诗歌|2603 次阅读|3 个评论
语言有共同起源吗
热度 1 smallland 2012-2-16 16:01
看了 王传超博士 有关语言的 一篇文章 ,虽然本人不懂语言学,但我们都会说话,对语言还有一点直观的认识,仅发表一点个人意见。 生 物有共同的起源,所以细菌的细胞和人的细胞具有基本一致的工作原理。语言的天赋是遗传的,而语言本身是文化现象,说什么语言与其种族的生物学特征没有必然 的联系,也不是由生物特征决定的。除了受惊时的”哇“和高兴时的”哈“等原始功能,其他任何词汇都与生物学无关。语言是人为的,异变的,即使有共同的祖 先,也不容易追究。 假 设,一个小规模的部落,有自己的语言,他们分成三派,其中一派驻守原地,另两派分别迁移到不同的地方,从此天各一方。几万年后,就很可能是三种完全不同的 两种语言,相互无法进行语言交流。当然,语言学家能从中发现某些典型的特征音素,或许也能判断出这三种语言有关系,但也不容易仅仅从语言学判断其相互关 系。所以,语言起源的研究必然需要其他方面的辅助证据。 王博士在文章中说:” 在 过去的研究中,因为人类起源于非洲,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语言也起源于非洲。李辉课题组收集了全世界95个语系的579种语言资料,详细分析了语音多样性的分 布规律,发现非洲的语言并不是语音最复杂的,欧亚大陆的语音要比非洲的语音复杂的多。所以,如果全世界的语言有一个扩散中心——“通天塔”的话,不应该在 非洲,而是最可能在亚洲,精确地说是在里海南岸。 “ 显然,这是在用多样性说明起源问题。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域就应该是语言的起源地?不能,因为多样性和起源没有因果关系。一个物种在原生地可能保持一致的特 征,迁移到另外的地区,更容易产生分化,产生新的物种。语言也会有类似的现象,譬如在非洲,语言的发展可能比较稳定,等迁移到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并孤立地生 存,可能变得更复杂更 多样。 同 样,复杂性也不能说明起源。语言复杂性与什么有关?不好说。可能纯属偶然,也可能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譬如生活在极地的爱斯基摩人,除了冰雪、海水、海豹 等,看不到更多的东西,语言就可能比较简单一点(也不一定啊)。温热带丛林,环境复杂,语言就能复杂一点?当然也不一定。我觉得,语言的复杂性与大规模的 种族融合有关。 其 实,任何语言都不一定”起源“于哪里,都是起源于种族内部,因为它不像生物学起源那样。假设全球的语言都起源于非洲,即使在非洲的那个起源点上,其语言也 可能与20万年前完全不同,没几个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元素。几百年没问题,几千年也可能没问题,但几万年十几万年,就是严重的问题。 心 理学研究基本能支持这样一个假设:把一群刚出生婴儿放到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由上帝照看,不用几代人,他们就能发展出自己的语言,有严格的语法,有固定的单 词,能用语言表达复杂的感情。这就是人类。这就是语言。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这么发展出来的,虽然必然有”起源“,但要追究起源,除非上帝那里有十 万年的监控录像录音。 语言有共同的起源吗?肯定有。
4484 次阅读|2 个评论
56个民族,有多少种语言?
热度 2 huailu49 2012-2-9 10:21
答案一:56种语言。有歌词为证:“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答案二:54种语言。在我国56个民族中,回族和满族已废弃了自己的语言,全部转用汉语。 答案三:80多种语言。根据权威的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资料,全国各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 答案四:100多种语言。包括了许多方言和土语,仅汉语中就可分为七大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因此,即便同为汉族,沟通起来也有诸多不便。 上述几种答案,有的出自科学的统计,有的出于推测,有的则纯属“想当然”。此外,估计还会有其他的答案吧?
个人分类: 自我科普|16212 次阅读|7 个评论
两岸材料领域交流的轶事
热度 1 rczeng 2011-12-16 19:56
两岸材料领域交流的轶事 1998 年在厦门大学参加《首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会前由林昌健教授主编的论文集《 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 ISBN: 7-5615-1411-5 ) 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论文集的提前出版给会议交流提供了便利。 长期隔离,导致语言隔阂。两岸学界对于钢铁组织术语(见下表)的翻译不统一,当时用中文交流时,还存在一些困难。所以,台湾学者来大陆开会一般都会 提交 英文 论文 。现在两岸会议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大家都用英文 PPT 报告,用中文表述。 金相组织术语差异 英文 大陆 台湾 Austenite 奥氏体 沃斯田体 Bainite 贝氏体 变韧铁 Cementite 渗碳体 雪明碳体 Ferrite 铁素体 肥粒体 hypereutectoid 过共析、过共析体 高共析质、高类低共熔体 Pearlite 珠光体 波来体 Ledeburite 莱氏体 粒滴斑体 Martensite 马氏体 麻田散体、马登斯体 Sorbite 索氏体 中波米体、糙斑铁、糙斑体 Troostite 屈氏体 细波米体、吐粒散体、託氏体
3975 次阅读|2 个评论
"爱的智慧"听课记录
热度 1 lightw626 2011-11-30 21:41
星期一听了一堂"爱的智慧"的课程,以下是做的记录: 一、爱的语言有几种:珍惜的相处、礼物、抚触、服务的行动、肯定的语言。 你可以把上面五种方法排序,最喜欢的方式放在前面,然后再让你的爱人或者朋友来排序,看看TA需要的是否和你所想象的一样,可以设想一个场景。 二、老师给男士的建议有:1、倾听是爱 2、肯定与赞美 3、常拥抱对方 4、重要节日的礼物 给女士的建议有:1、欣赏与赞美 2、接纳与宽容 3、尊重与参与 4、和谐的性关系 三、情绪自我调节的5大要素: 情景、 感受 、 思想 、 需求、 建设性的想法和行动。 大意就是情绪快要失控或已经陷入一种情绪的时候,要分析自己的感受、分辨哪些是思想、自己需要什么、给自己一些正面的建议。 要先解决心情问题,然后再解决事情。
个人分类: 随笔|5050 次阅读|1 个评论
R语言基础 入门 基本框架ppt和联系材料
热度 1 maolingfeng 2011-11-16 05:44
R语言基础---by 毛岭 2-练习数据.rar 跟随PPT例子程序.r 峰.ppt R语言基础---by 毛岭峰.ppt R语言基础---by 毛岭峰.ppt 前几天做了个R语言的相关报告,附件中有相关的联系程序,觉得对初学者对R的理解和基本应用有所帮助,特将资料上传,其中具ppt有张金龙博士的贡献,特此感谢!希望对大家有用。
个人分类: R语言学习笔记|802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年A&HCI收录语言与语言学学科期刊180种目录
wanyuehua 2011-9-17 08:56
SCI 、 SSCI 、 AHCI 均收录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2011 年 AHCI 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 188 种,其中被 SCI 、 SSCI 、 AHCI 共同收录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3 种: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 Natural Language Engineering 《自然语言工程》、 Phonetica 《语音学》。 SSCI 、 AHCI 共同收录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126 种,例如: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语言与文化的跨越》、 Acta Linguistica Hungarica 《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学报》、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 《儿童语言教学与疗法》、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 Dialectologia et Geolinguistica 《方言学与地方语言学》、 Functions of Language 《语言的功能》、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国际词汇学杂志》、 Journal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混杂语言和克里奥尔语杂志》、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语言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语言的演变》、 Metaphor and Symbol 《隐喻与象征》、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理论语言学》、 Zeitschrift fuer Dialektologie und Linguistik 《方言学与语言学杂志》等。 AHCI 收录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51 种:例如: AAA- Arbeiten aus Anglistik und Amerikanistik 《美国与英国语言、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集》、 Anglia; Zeitschrift fuer englische Philologie 《英语语言学》、 Beitraege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prache und Literatur 《德国语言文学史论文集》、 German Quarterly 《德语季刊》、 Historiographia Linguistica 《编史语言学》、 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logy 《英语与德语语文学杂志》、 Lingua e Stile 《语言与文体》、 Modern Language Review 《现代语言评论》、 Philological Quarterly 《语文学季刊》、 Revue de Linguistique Romane 《罗曼语语言学杂志》、 Russian Linguistics 《俄罗斯语言学》、 Studia Neophilologica 《新语文学研究》、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语义学学会汇刊》、 Zeitschrift fuer Romanische Philologie 《罗马语系语言学杂志》等。 详细 AHCI 收录语言与语言学学科期刊 180 种目录请看附件。 附件: 2011年AHCI收录语言与语言学学科期刊180种.doc 相关阅读: 2011年SSCI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155种目录
个人分类: A&HCI投稿|3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dongzg101 2011-9-7 06:37
这几天白天一整天的培训,晚上回学校和同学打球,从新东方老师那学到不少东西。读大学的时候经常有大专辩论赛。好像没有英语的辩论赛。不知道中国的重点大学在这方面能否进行有益的尝试。如果能允许外国留学生加入,那就更精彩,大学生学生学习英语也就有了动力。当然,也许它们已经做了。只不过没有对外而已。
1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与三十多门语言的爱恨情仇(3)——机语
热度 7 xuyingxiao 2011-8-26 08:59
0. 引子 人语——英语:期望很高,读书时投入很多,工作以后得到的回报也很多;但是其实我深深地知道,英语永远无法像母语那样成为我生命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但我更深深地知道,即使明知没有希望得到英语的垂青,也明知对英语无法像对母语那样产生发自心底的爱,但我仍旧不可能离开英语,只能无怨无悔地继续投入,别无选择。也正因为如此,总会有种幽怨不时地飘过。 图语——UML:不离不弃,在最失落的时候给了我回光返照的安慰,但却始终未能修成正果。人生难免不如意,只是想起来总会有些遗憾。 图语——机械制图:曾经的深爱,还到图书馆自学了几本更深入的教材,为各种精巧的设计惊叹不已。但一切属于单恋,“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就像寒门小伙难娶富家千金,要把我的各种想法和设计变成现实,门槛太高,这也使得我最终彻底放弃,转向了计算机,转向了一样给我带来种种惊叹的程序设计。计算机貌似豪门,其实一旦拥有,就只需要一点电费就能没有成本地实现各种新奇的梦想了。俺的眼光还是蛮准的,尽管刚工作时的几年计算机仍旧属于稀缺资源,到了今天,很多手机都赛过那时的计算机了,更何况学校机房也向学生免费开放。 机语——编程语言是计算机所用的语言,学了很多编程语言,情形各不相同。有的是包办婚姻,先结婚再恋爱。有的是利益型婚姻,皆为利往。有的是心怀不轨,奔着A去追B。有的是跟随潮流,跟着大家一起追大众情人。年轻时追求各种不同的语言,有机会就自学新语言,以后想感情归一了,却已停不住脚步,现实的无奈还是让自己继续不断地学了各种各样新的编程语言。所幸的是,计算机的世界很单纯,只要追求,都可以上手。只是有些付出很少,得到很多;有些付出了很多,却只是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兴趣。 其实在国内搞编程的大都各种语言通吃,不像老外,几种语言就可以做一辈子。不过话说回来,其实编程语言都不难,学到后面大同小异,相近的语言花个半天看一下就可以上手了,难的是学习各种不同的开发工具、各种不同的程序库和框架以及设计中的各种思想,那可是如汪洋大海永无止境。 简单点,就单单回忆一下编程语言吧。 1. Basic语言——计算机算命 本科时学院有个计算机四年不断线的理念,就是每年开一门计算机相关的课程。Basic语言是第一门,也因为这门课程,第一次有机会去计算中心“上机”。 其实那时上机的机会很少,只够把自己的作业挑几个输入进去运行一下。大部分时间在纸上写程序,但从来没有机会去运行一下看看效果。考试则全部靠背,我背了个最高分:98分。 读研究生时,南京街头流行计算机算命,有同学弄了个程序来,我们在Quick Basic中跑一下自己给自己算命。看了一下代码,大部分是if…else…语句,就知道计算机算命是多么不靠谱,唯一有点技术含量的是根据你的出生日期算出来你已经活了多少天了,算命本身则全看编程序的想打印什么给你看。 2. Fortran语言——牛顿下山 Fortran是学院安排的第二门计算机课程。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学Basic入门,但工科要用数值计算,必须学Fortran才行。不过说实话,我对学Fortran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因为之后就没多少机会来用。 只记得后来学数值计算和算法分析时是用的Fortran,那时对用牛顿下山法解数学方程感到很震惊——竟然可以在一个区间用二分法不断地猜结果来计算方程的近似解!和学数学课时完全是不同的思路,解法很暴力,明显不像数学那么准确,但确实又能解决问题、能达到工程所需要的精度。那时另一个让我惊讶的是,对于设计得不好的工程计算,小数点后N位相差一点点,竟然会层层放大,最终结果会有天壤之别。不过那时我显然没弄懂为什么让我们学这个,导致的后果是我对任何计算出来的结果都不知道该不该相信。 3. Pascal语言——宇宙延伸一倍的欣喜 印象中,Pascal是自学的。之所以学它是因为自己选了一门叫《数据结构》的公共选修课,而那时的数据结构教材都是用PASCAL作为例子来讲解的。之所以选《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用选修课老师的话来说:这么点时间其实学不了什么东西,大家其实都是来混机时的。确实,那时大家都喜欢去上机,但没有机会,只有选了计算机相关的课,才能得到几个小时的上机机会。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教了链表、堆栈等,最后的大作业是编程序计算逆波兰表达式。 学Basic、Fortran、Pascal,其实都在同一个层次学习,学到后面就会发现大家都差不多,都是变量、分支、循环、数组、文件之类的。那时虽然对编程序很痴迷,但实际上做的其实都是很简单的计算,自己在图书馆找了本趣味程序集,里面大部分也是把各种现实问题数学化后靠循环、判断来解决。时间久了,对着小型机的终端就会感觉不知自己还能编些什么有意思的程序。 在这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间数据结构向我揭示了另外一篇天空:当一块块数据按照各种方式链接在一起后,就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做出各种奇妙的事情。我和这些数据打了这么久的交道,怎么就没想到把它们链接在一起呢? 这个感觉,就像你呆在屋子里过了几年正无聊的时候,不小心触碰了身边的一堵墙,于是这堵墙突然向外缓缓移动,我盯着这堵移动的墙,一个全新的宇宙不断映入眼帘,整个宇宙似乎一下子翻了一倍,在这个新扩充的宇宙里你可以发挥想象自由驰骋。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全新的宇宙本质上是如此的简单,它就在我身边,和我仅隔了一层薄薄的纸板,而我竟然没有丝毫察觉,更没有想到过伸手推一下这堵墙。这时的头脑是兴奋异常又异常冷静,整个世界都宁静下来,吃兴奋剂的人估计就是这种感觉。那时每天走在校园里,看人来人往,觉得这个熟悉的世界之外竟然还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我就在这两个世界穿梭,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 这种醍醐灌顶般的震惊,在我的学习史上,后来只有工作以后学习设计模式时再次领略过。 之后对软件就不断有各种新想法,在纸上写各种各样的新程序。印象最深的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有自学习功能的游戏。 读书时用了很长时间Pascal,有了微机以后就用Turbo Pascal,再之后,Pascal就逐渐淡出了,但数据结构从未淡出。有句名言:程序=数据结构+算法,以后学C语言、C++、Java,数据结构的作用依然。研究生时学习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真正把树的结构弄清楚,编一些有点智能的下棋游戏,数据结构所带来的新世界不断在扩展。 4. 汇编语言 学习汇编语言,一方面是学单片机课程时做了简单的实验,更多的是后来有机会用微机了,看别人都在屏幕上显示出画图出来(后来知道人家是在用Windows里的扑克游戏),只有我的屏幕上光是文字,于是去钻研如何控制屏幕,能在屏幕上画出线来。那时的开发环境还比较简单,钻研的结果是只能直接往内存指定的地址写数据,可以控制屏幕上哪个像素显示什么颜色。这个就只得靠汇编来帮忙了。高级语言调用汇编,到以后加载鼠标驱动、读鼠标状态、读键盘状态,把这些和其他语言结合,就感觉整个计算机都归我控制了,只要能想到什么效果,都可以通过程序实现。 5. LISP语言 学AutoCAD做二次开发用,和其他语言明显不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表里。 读研究生时曾经以为这个会成为我的主业,但最后还是没有做成项目。那时有海外学者到系里做学术讲座,我们去听了,发现都是我们平时学过的东西。最后交流时,系里的教授副教授们也没提什么意见,就是说能不能分个模块给我们做?但还是分不到一杯羹。那时项目就很难拿到,就是这种低技术的活也不容易揽到。 6. Prolog——第一次做计算机方面的项目 硕士毕业的项目用了Prolog,这是唯一一个让我花了很大的劲才弄懂的语言,因为它的思路和其他语言完全不同,它的内核很死脑筋,以不变应万变,完全机械地回溯、匹配,却表现出了接近于日常生活的推理能力。 印象最深的例子是,程序里给出如下规则: 爷爷(X, Y):- 父亲(X,Z), 父亲(Z,Y) 给出如下事实: 父亲(张三,李四) 父亲(李四,王二麻) 它就可以靠回溯匹配判断出 爷爷(张三,王二麻) 是否成立。 摸清楚它的脾气后,一切就很顺手了。用Prolog编推理机、表示知识,我甚至用它调用汇编控制屏幕来编写输入界面,在屏幕上画线、擦线做菜单,并做了个绘图软件。 虽然付出不多,但它最终给了我很多,在省级科技进步奖里挂了名,后来又给了我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的荣誉。但这些又确实没派上什么用场,评讲师时第一次还不知道消息,第二次则已经不需要了。评副高时又过了时效。 一个小插曲:刚参加工作时,投稿一篇文章,里面需要通过程序修改配置文件,但新单位找不C, C++, Pascal的编译器,还好我随身带的软盘里有Prolog,就用Prolog绕了半天编了个程序。心想编辑肯定要笑了:就改个配置文件还用Prolog。还好编辑没提出异议,还是接受了稿件。再之后,就再也没机会用Prolog做项目了。 7. C语言——第一笔计算机方面的稿费 传说C语言最厉害,最贴近底层,代码的效率最高。更传说读研究生时都需要会C语言,老板是不会给你时间学编程语言的,项目要用到什么技术时都是假定你已经会了的。于是未雨绸缪,将C语言学了。一开始还先编译成目标代码再链接在一起,后来有了Turbo C这个工具,再后来Turbo C++、Borland C++,但其实我是按着C语言来使用。这个语言是我学生时代最耗时间的语言,各种有意思的想法都靠它实现了,但里面的指针绕啊绕很费脑子,程序的每条代码都装在脑子里,每天走路时我的大脑就是计算机,一行行去执行那些代码看哪里有问题。 那时编个小程序就有杂志愿意发表代码,就投稿了一些简单的电子琴、小游戏、编程技巧之类的文章。倒真是有学生看了文章之后再把这些代码逐行敲到电脑里去调试,碰到问题还把代码打印出来通过邮局邮寄给我检查。看来编程的发烧友还是很多的,只是那时很多地方还没普及网络,否则直接把代码email过去就行了。 再后来用到C语言,则是工作以后在服务器端用它编写简单的CGI程序,只是后来它迅速被perl、php取代了。 8. C++语言——第一个计算机方面的兼职 这个语言给我带来了面向对象的概念。读书时出于打工的需要,三天突击自学就去面试去了。再次证实了我的感觉: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学个几天就可以用了,只是要用得好的话,那是永无止境的事情。 直到工作以后学Java,我才真正用上了面向对象的特性;直到再以后学了设计模式,我才敢说自己总算掌握面向对象的精髓、真正知道它好在哪里了。 9.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没搞清楚它和微软的SQL数据库以及开源的MySQL之间的关系。 后来在各种语言的程序中都用SQL语句了,再后来才发现它竟然也是属于一种语言,是一种领域/行业语言。再究其本质,其实数据库解释SQL语句时和BASIC解释器解释BASIC程序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一个用在数据库这个领域,一个用在开发程序这个领域。 10. Foxpro 它既是小型的数据库又提供了二次开发。从Foxbase到foxpro到visual foxpro,有一阵子成了数据库编程的代名词,很多人靠它吃饭。但我似乎只是编了些小程序、做些界面玩玩而已。 11. Java语言——第一本独立编写的书 硕士快毕业时,Java诞生了,宿舍里流传着Java的传说:Java难学,一家企业要选拔员工去出国,只要会Java,就能出国。 去单位报到的火车上,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有关Java的报道,那是我第一次看到Java这个词。现在想来,那时看到的应该是10个最主要的操作系统供应商将在其产品中嵌入Java技术的报道。那时,还没有意识到Java和我会有什么关系。因为我认定有了C++已经可以编写任何程序了。 到了单位,学Java成了一项任务。虽然是自己去SUN的网站下载资料自学,但上班的任务是学习、还给你发工资,对我来说是天上掉馅饼了。看了资料才知道,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Java难学,其实只是因为教材少,Java其实已经把C++中的复杂的东西都简化了。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当时和单位的同事分工,他学习教程的前一半,我得跳过前面一半直接从教程的后一半开始学习。 Java让我真正学习了面向对象的各种特性,从此只用来做过一个短暂项目的C++语言就被打入冷宫,我准备将Java作为我所学的最后一门编程语言了。随着JSP、Servlet、J2EE出现,一路跟下去。 Java给了我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去首都出差、第一次写书……,以Java为依托学到的各种技术和思想就更多了,只觉得自己的内功越来越深厚。不过俺这么深邃的思想在国内国外都没派上用处,在老外这里面试时,就靠一个Java程序实现一个算法搞定面试,其实只用了十年前的技术,各种内功还没去发挥,但老外就已经很满意而当作一个面试案例了到处宣传了。在国外做编程确实比在国内简单多了。 12.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第一本参与的书 学Java之前接触了HTML,第一反应是:这也叫语言?值得这么流行?不就是一个文本文件加个标记让浏览器根据标记排版、并点击后访问其他文件吗?和平时用的WPS在文件中加排版标记有什么不同? 还跟着领导出了生版了生平第一本书,第一反应是:这么简单的东西也值得写书?不过我写的是其中Java部分。 还看到有人在大学的学报发表论文介绍HTML,好歹也是核心期刊。第一反应是:这个都能作为论文发表? 不过那时做网页必须全部手写所有的标记,要记住这么多标记倒是比较费功夫的。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把border写成了boarder,结果做不出效果,查了很久才发现这个问题。后来用这个考学生,考倒一大片。现在想想真是不够厚道。 13.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 刚工作不就就用它了,存粹靠记事本做了个校园的模型作为校园网页大赛的一个亮点,这么简单就做了个三维的东东,那时真是那个兴奋啊。 14. JavaScript 它和Java的关系让很多人包括我困惑了很久,因为实在没什么关系,就是看Java比较火,就把名字改了借它的光而已。但我一直怀疑为啥没有版权问题。 做动态网页时用了很多JavaScript,但大部分都是参照别人网上现成的代码进行改编,从没正正经经地去学它。有几年不做网页了就再也不用它了,觉得这么多新技术出来了,它应该已经退出江湖了。没想到多年不碰它它仍旧风头不减,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出国以后有项目做了,做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以HTML和JavaScript为主,十几年前用的东西竟然没做多少知识更新就能直接派用场,只是和google map、KML之类结合了一下,还要学一些新的软件包和调试工具,就这些就赢得了老外的信任。一个硕士生找工作前还让我辅导一下JavaScript。 15. Perl 刚参加工作时出于工作需要,编写服务器端程序,之后我就不用C语言来编写CGI程序了。 16. PHP PHP流行时是我的同事介绍给我的,我下意识地拒绝学习,因为跟风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而且不喜欢它把HTML和PHP两种不同的代码混杂在一起的风格,觉得读着特别别扭。但不知不觉周围就全部是PHP了,帮人看代码时也都是PHP,也就不知不觉地和PHP熟悉了起来。 17. ASP 微软的,一直在坚持用自己的JSP和Servlet,我要一路Java走到底。但微软太强势了,偶尔还是不得不面对ASP代码。 18. C# 总觉得它是抄袭Java的,任它多么流行,任微软怎么宣传,拒绝学它。不过后来出于上课对比不同语言的需要,还是简单学了一下。出国以后还在一个项目里用了一点点,主要是客户的环境中已经有.NET了,再让人家为一个小东西装个Java的话太臃肿了。 19. 工具命令语言(TCL,Tool Command Language) 读博士时用了网络模拟器NS,除了改内核得用C++以外,一般使用就靠TCL了。不过我老是想起那个王牌彩电的广告。 20. 扩展标记语言(XML) XML那个热呀,反复学过几次,从编程的角度学和从做研究的角度学是完全不同的思路。最后对我真正有用处的还是编程用Java、JavaScript访问XML文件。 和HTML相结合,又出来个XHTML,我晕了一阵发觉和以前的HTML区别不大。就按照符合XML规范的HTML来用它了。 21. 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 搞Web服务时学了一下。 22. 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PEL) 搞Web服务时花了很大精力看文档、看论文研究了一下。 23. Web本体语言(OWL ) 本来应该叫WOL的,但WOL发音太拗口了,就OWL吧,还有一个说法是为了纪念William H. Martin 在上世纪70年代发起的 “One World Language” 项目。 在国内入了门,出了国继续用。 24. Flex/ActionScript 做Flash,一直坚持住没去学,但出国以后做项目时还是用了一下。 25. Python 第一次听说Python这个词是出国前了解云计算时,试了一下Google App Engine,看到它以前支持Python程序,后来开始支持Java程序了。那时对Python一点概念也没有,就直接看Java部分了。谁知道出国后一年竟然开始用Python了。 26. YAML 这个算是语言吗?不过是一种存储数据的文本格式而已。但它确实是从C,Perl,Python和XML借鉴过来的,早期它的全称确实叫语言:Yet Another Markup Language。 但后来它的全称变了,说自己不叫标记语言,全称为YAML Ain't Markup Language。它还是语言吗?这和GNU全称叫GNU's Not Unix、PNG有种全称叫PNG's Not GIF异曲同工。 27…n. 各种脚本语言 不同操作系统不同脚本语言,DOS的批处理、Unix脚本、Novell Netware的脚本……这个就列不全了。 集大成者: 一个很好的项目,由于经历了几届学生,得Perl、PHP、Python、Java、HTML、JavaScript、Linux脚本、SQL都用上,十年不用的东西又重新上手了,很快熟悉一下以后竟然没有多少障碍。 尾声: 语言和工具本身其实是花拳绣腿,不学不行,但不断在变化,永远让你不停地追赶,算算已经追了二十多年了。回头看看,只有内功才是永恒的。 小时候看电视剧《再向虎山行》,对台词中的一句俗语记忆犹新:“练功不练拳,犹如无舵船;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程序员在学了编程语言的花架子后,得以内功为主,否则年纪大了以后,真的要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了。语言常换,里面的思想和方法才是永恒的,才是值得不断追求的。还好,在学习之初我就有这种意识。 但是,我练内功也练了近20年了,一直以来内功强大、花拳绣腿也不错,却也没做出什么事情来啊? 还是工科的思维在作怪,长期所受的训练形成的理念就是:接到工程项目、查阅文献应用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经过实际应用检验后发表论文。但如果接不到项目呢?就一切都抓瞎了,内功再强大也没用。 所以还是理科的思维容易出成果:管你有没有项目,我看文献然后天马行空光靠脑袋想,想好了不管程序做得多烂能不能用,只要做出了原型有了数据验证了想法可行就去发论文。 从这个角度看,练拳、练功虽然必要,但并不重要,真正影响人的一生的是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形成则取决于所看过的书、所经历的人和事。故而人生取决于所看过的书、所遇见的人和事。 补遗:——另一种机语:数控机床 “机”非得是计算机吗?俺们机械也是“机”啊。大四学数控机床,涉及到数控机床编程来控制步进电机,俨然是一种新的语言,但其中的指令非常简单。 老师讲完了,找同学在黑板上写程序,几经动员竟然没有人上去。我觉得很容易啊,但就是没人举手。老师说:看来得来点激励措施,这样吧,谁做出这个题目就不用参加期末考试了。 还是没人上去,免考对我诱惑太大了,要省我好多时间,我终于忍不住举起了手——这是我大学期间屈指可数的几次举手。 在黑板上写完程序,当场点评,只有一个很小的粗心的错误。期末果然就不用参加考试了,交个报告就行了。 等我工作以后做老师后,上课问问学生问题时也是鸦雀无声,把问题难度降低再降低,还是没人吭声。我不敢用免考激励学生——那得算我教学事故了。但我可以给你加平时分呀,加1分,有人回答吗?加2分,5分,……最后还是得靠点名某某来做。其实我很理解你们,当初我也是,明明会回答,就是不肯举手或张口。
个人分类: 思考|241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英语在欧洲的尴尬
热度 8 neilchau 2011-8-26 08:31
英语在欧洲的尴尬
不久前,在欧洲呆了半个多月,去了几个小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坐在火车、飞机上,在大街上、商店里,才体会到原来英语在欧洲如此尴尬:当地人一般都不讲英语,即使他们大多数都会。 在阿姆斯特丹还好,几乎所有人都会说英语,但当地人的日常交流从来都是荷兰语。阿姆斯特丹作为欧洲的门户,开放程度算是够高了,但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街道名里面看不到英语,只有荷兰语。如果讲要与国际接轨,至少也得双语把。在荷兰参观一个啤酒厂时,负责讲解的是个年轻人,居然有好多表达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听参加会议的朋友说,在德国某些地方更可怕,不少人压根就不会说英语。 到了比利时,听朋友说,比利时北部讲荷兰语,南部说法语,唯独没有人讲英语,当然不代表他们不会讲英语。在卢森堡,听导游说,小小的卢森堡居然有三种语言:卢森堡语、法语和德语,也是没有英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瑞士洛桑,商店里卖东西的人居然有不会说英语的。瑞士也有三种语言区:法语区、德语区和意大利语区,其中洛桑属于法语区。以前只是听说法国人认为自己的语言很拽,不屑于学习英语。到了洛桑,才发现此话不假,说法语的人就是拽:你用英语问他们话,他们听懂之后,居然用法语回答你。 在荷兰一周都没学会一句荷兰语,到瑞士两天不到就学会了“你好”和“再见”。因为那里的人即使知道你不会法语,见面也照样用法语给你打招呼。在这样的氛围下,想学不会打招呼的用语都难。瑞士的朋友跟房东的交流更厉害,直接写信。房东是个瑞士老头,只会说法语,朋友每次有事跟房东说,需要把话用英语写在纸上,交给房东,房东抱本字典,一个词一个词查出法语意思,然后再把自己的意思用字典查出对应的英文意思,交给朋友。都什么时候了,居然有这种交流方式,不服不行。 细想下,虽然英语早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但英语在欧洲的地位还是挺尴尬的——很多国家都不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例如,瑞典人讲瑞典语,丹麦人说丹麦语,芬兰人说芬兰语和瑞典语,法国人说法语,德国人说德语,奥地利人也讲 德语,意大利人说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希腊人讲希腊语,葡萄牙讲葡萄牙语和法语,西班牙人讲西班牙语。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整个欧洲似乎只有英国和爱尔兰。如果能在火车上听到有人用英语聊天,讲话的人十有八九都是美国或加拿大的游客。那时候,听到英语感觉都挺亲切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948 次阅读|18 个评论
围绕事故的语言
pingguo 2011-8-9 11:04
围绕事故的语言 花香,比花朵 拥有更大的空间 羽毛,比一只鸟 占据更久的时间 围绕事故的语言 比事故更加深远 生死与世界有大关系 有人说,泰山 有人说,鸿毛 坦率说,我的死 与它们扯不上关系 颜色多么红,价格多么高 与我扯不上关系 可是生与死,历来 与世界有大关系 哑巴命长 沉默,与谎言不相矛盾 同时与真理兼容 古老的谚语在这里 传唱:哑巴命长 真相如一轮秋月 作为上帝的创造物 人类尚年幼 宇宙处于迷雾之中 其实是我们境界的问题 秋天来了 真正知道的还很少 真相 如一轮秋月 新闻说我身在福中 在神奇的地方 我神奇地醒来 早间新闻说,我身在福中 然后是晚间新闻,大意相同 我听见自己的心跳,象奇迹 据称是一种恩赐 他依靠的不是法力 太阳从他嘴里吐出来 我们得以看见阳光 月亮从他嘴里吐出来 我们得以看见月光 也就是说,世界 从他嘴里吐出来 上帝,在他看来是一个 暧昧的词。过去 他自称天子。他依靠的 不是法力,是另一种力 与谎言相生。可大可小 象被窃取的金箍棒 雷电的沉默是崭新的 一个人有一种沉默 原本再正常不过 每个人生来即是沉默 ——同一种血液无声流淌 雷电的沉默是崭新的 那是大自然历史的头一次 它惊讶地发现,自己被 红色法官命名为刽子手 人不可靠 人无德 哪有什么医术高超 人没有灵魂 哪有什么灵魂工程师 人不安全 哪有什么食品安全 人不可靠 哪有什么技术世界第一 虚荣的国 虚荣的国,有一颗 金色的心,物质的魂 面孔,象一个 涂脂抹粉的女人 此一时,热烈如火 彼一时,冷若冰霜 彼一时,我是伟大的人民 此一时,我是卑微的贱民
个人分类: 诗歌|2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0726
cshkx 2011-7-26 11:59
我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心理学领域7年,自认为没有深入心理学的精髓,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 但我不认为自己总是在荒废时间,不积极探索。我也总是在探索--也许实际上就是在不断探索,因为没有现成的知识去解答我心中的问题。 心理学的学生是艰苦的,首先是心理学的知识范围是在太广了,在教育、管理、咨询、社会关系、医疗等方面都有涉及,还有自身的人格心理、情绪心理、发展心理等方面都多得不得了。其次,心理的内容给人和空的感觉,花了很长时间学了很多,却总觉得没有抓住什么东西。再有,心理学就业往往局限学校进一步教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的心理学,而把实际的应用丢的没影。但我相信学科的最开始都是应实践中的应用需要而来的。但最终只有这么窄的就业面,却有那么多的学生一年一年的毕业,当然会出现问题了,学生往往在毕业后进入了管理这一块,而低学历的就直接转行了,而这需要再花很多时间来学习新领域的知识,这不能不说是资源的浪费。几年的学习却让人不知道学到了什么。现在二本的学校都只招心理学博士了,不知道想留教育领域的心理学硕士和本科生都该怎么走。 所以,总是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学习深入一个专门的领域。这是很现实的,也许是自己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一个领域。这也许是吧,但现实确实是需要不断拓展心理学应用的领域。 了解一些心理学确实是能够促进人的发展,比如发展和教育方面的知识,但需要选择对自己需要的。因为,比如说看完情绪心理学厚厚的一本书,合上书本却发现仍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问题。 语言确实能够改变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都认同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某个人的,是习得的。每个人都在自己价值观的基础上接受新的事物,形成新的标准。当接收的多了,并不会发现有些是冲突的,因为某一时刻在头脑中只能存在有限的价值标准,哪些冲突的价值标准很少会同时出现。即使不冲突的价值标准也会都显现出来,这通常是一种忘记,但并不是完全的忘记,而是存在长时记忆中,缺少提取的线索不能够显现出来。而通过他人提醒,才会发现并转变思想。语言所起的作用在于让接受者体验语义,产生认同感。当产生认同感的时候,接受者便将其纳入价值标准。 语言能够唤醒内心的力量,每个人都能体验勇敢、自信、力量和轻松自然。因为他曾经经历过,他可以将已有的体验迁移到当前情景中。当然可以在一个人沮丧的时候重新体验向上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这可以是基础,暂时的改变,长久的转变是要解决关键的问题。 一个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会持续一段时间,若使其肯定一个方面,就会拉他去一个方向。如果某人没有某个好的行为,仅仅说上几句话就能让其拥有这样好的行为。比如,“朋友说你帮助做家务,不错”,尽管这不是真的,因为这是好的行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的更好,这指引了明确了一个方向,就会引导行为的发生。
个人分类: 心理学|2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的)游戏∈语言∈思想∈世界
geneculture 2011-7-23 12:14
(社会的)游戏∈语言∈思想∈世界
http://www.xmind.net/share/geneculture/xmind-872579/
个人分类: Berkeley Project|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用全英语方式讲过课(图&文)
热度 24 tangchangjie 2011-7-21 08:59
读了曹广福教授和陈安教授关于全英语上课的博文(参见链接 曹文 , 陈文 ),颇有感触。   我用全英语方式上过课,但不赞成简单强力推行全英语方式讲课,而主张根据校情、课情,像多模手机一样,实行三模讲课,即难点用汉语讲,中等难点用双语讲,容易章节用全英语方式讲。       一个真实的故事,亚非学生硕士班 , It was long long ago,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见下面照片中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事带过几批攻读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他们来自中东和非洲的几个国家,包括叙利亚,约旦,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塞拉利昂,肯尼亚,乌干达….等国家,他们在中学和大学时,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他们来到川大时,汉语只能说“你好”、“谢谢”,所以,课程只能用全英语方式讲授。   作为班主任,我给他们上几个课,还要管一点思想和生活,以及协调学生间关系。这批学生多数是他们国家的业务尖子,少数是官二代或富二代;信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之一。有一年斋月,信基督的同学抱怨同寝室的伊斯兰同学昼眠夜出,发生了小纠纷,甚至打电话到了他们的领事馆,差点闹到我们的外交部,为了维稳(这可是”国际性”的维稳),赶忙汇报、赶忙协调,按宗教分开了住宿;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插曲。现在时不时翻出照片,追溯那美好的回忆,有课堂上的笑声,有交流不很畅通的误会,有伊斯兰开斋节的手抓饭,也有和谐的多国多民族风味的中国春节聚会。 第二批留学生照片(前排左2,李志蜀 院长,前排右1 唐常杰)    那个班的全英语方式把方便给了外国留学生,把困难留给老师 。因为是外交部的对外友好项目,这批学生学费生活费都由中国政府资助(来自石油国家的富生,还常听他们说起“妈妈又在寄来包裹”)。为他们设置的必修和选修课有二十多个(比中国硕士生多几个选修的基础课和中国文化课,等等),教师主要是有出国学习经历的老师和英语比较好的年轻教师。老师们都很认真,用全英语方式讲课,把困难留给了自己,把方便留给了学生。学生们学得不错,都通过了规范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这个例子说明, 全英语方式讲课在90年代的川大,在教师方面就没有太大的困难。   学生们衣锦还乡时,采购了许多中国产品,如电脑,电视机,录音机,吹风机,像我们当年从国外回来买(主要是日产的)八大件一样;相信在川大的这几年学习,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了的深深烙印,对相关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外贸和他们国家的发展,或有“积微”作用;其中一些学生后来成为他们国家的科研骨干,曾邀请我去访问,只是太忙,加上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等原因,没有成行。       有些课程难点,用全中文方式也难懂 。 我讲过几个硕士生博士生的双语课程,如数据库系统、数据挖掘,基因表达式编程,计算理论等;用英文教材,双语PPT,双语讲课。但较多同学还是买了相应的或相近的中文译著,下课后对照中英文书复习。   每门课都有若干教学难点,有些难点,即使请专家翻译成中文,也是“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举一个例子,笔者写过一篇科普博文《 递归梦的判定性与图灵机停机问题》 ,其中,图灵机停机问题是计算理论课程中的难点,这篇科普博文以电影《盗梦空间》为背景,是娱乐性的,且是全中文的,还加了若干通俗的比喻和解释;第一次接触的读者,还是觉得较难,需要专心读,也许需要在草稿上画画写写,才能理解。 这个例子说明, 全英语方式讲课在学生方面的困难,是内容难与英语难叠加的非线性增加的困难 。       建议根据校情课情,三模讲课 。用全英语方式讲课,师生的口语听力水平肯定会提高,在北大清华这类具有一流生源的学校应该没有问题;对不具备一流生源的学校,如不管校情、不区分课程章节,而普遍地用全英语方式讲本科生和硕士生课程,效果不一定好。若推行太过分,则可能是把练习口语的机会给了老师,而把语言和内容理解的双重困难留给了学生,从另一角度加重了学生负担。   建议根据校情和环境,对部分试点课程,选取适当的N,在双语课程基础上,用N年时间,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方式上课: (1) 采用英文教材,用双语PPT 或 全英文PPT; (2) 实行三模讲课( 对于低年级特别有用),语言方式以章(节)为计算单元。即特难点用汉语讲,中等难点用双语讲,容易章节用全英语方式讲; (3) 全英语方式的动态比重。 例如,可规定每双语课程每学期用用全英语方式讲的比例和下限。有些课程,如专业英语,专业英语写作,可以要求较多全英语比重; 根据学生平均水平(例如英语4级6级平均分数)的提高,逐年加大这个比重。 我们学院的魏骁勇副教授近年承担了探索全英语讲课的课程,看博文后,用邮件表达了下列体会(大意),为使大部分能通过 英语四级考试 的大三大四 学生听懂,需要: (1) 用常用简单词汇讲; (2) PPT 直观易懂; (3) 15 分钟为讲课段, 分段适当回顾前面, 让稍有迷失的学生能重新跟上; (4) 有自己的 Lecture Notes, 让学生习惯讲述者常用词汇和习惯。       语言不等于文化,Languge ≠ culture .  用全英语讲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为未来的竞争储备技能。但是,语言听说能力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并非每个能听会说的人都能写出通顺的书信,能写出有条理的论文;   能听会说英语,只说明此人到了英语国家有了基本生存能力,能进学校读书,还能在超市、餐厅打工,或可当导游兼翻译。但不知道他听见英语的笑话,是否会笑?是因理解幽默而发自内心的笑,还是跟着别人傻笑,苦笑? 不知道他是否能用英语写出一篇格式规范、条理清晰,言之有物,有所创新的论文?   如果简单硬性地推行用全英语讲课,师生练好了听力和口语,但丢失了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实际上是得到了Language,而丢掉了culture,是 摩登的买椟还珠 ,殊为可惜。 读写 听说 能力的核心是读写 在生物进化树上,人类之前的社会化的动物群体,包括灵长目,都是有语言而无文化;唯独人类才是有语言且有文化。 有记载的文化是从文字开始,会写文章,是人类个体有文化的核心指标。“写”使得文化可以积累、可以传承 ;黑猩猩的学习起点几乎代代低水平重复,而自从有了文化,人类学习起点逐步提高。 设若有一灵长目的婴儿,出生时有先天听力缺陷,不能听则不会说,其命运会很悲惨,必被自然迅速淘汰。设若有一人类的婴儿,出生时也有先天听力缺陷,虽同属不能听说,但会幸运一些; 通过努力,可以学会读和写,能做个有文化的人,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 此例从另一 个侧面说明读写听说能力的核心是读和写。       不妨试验 双语作业或全英语作业 修改过若干学生的英文论文,感觉到论文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三不清楚”,即:问题没有想清楚,方法没有说清楚,文章结构布局没有理清楚。在此前提下,就是用中文写,也写不好;这是文化的问题,而不是语言的问题。实践中发现,少数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很好,但用英文写论文写不好,解决方法是先用中文写出合格论文,再用英语表达;悟性高的学生,这样折腾一两次,就悟其中之道了。   理工科的学生,不管是有志于应用还是有志于研究,只有少部分将到国外攻读或研究,大部分将在国内从事科研教学和开发。英语的读、写、听、说能力都重要,但感觉到其中“写”是最核心能力,能用英文写得好,才说得好,说出来的才言之有物,有条理、有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全英语讲课,不如先要求学生用双语做作业或用全英语做作业,让课堂上的时间主要用于理解内容,在作业环节加强理性思维的英语表达,鼓励(加分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和上讲台报告,既容易实现,又的确有益。    相关博文(教学与学生论文 系列)   A型与Z型:毕业论文正灌浆, 学生表现几风格   本科毕业论文----学术新兵的初次立正稍息 研究生阅读大餐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防止有意的抄袭,避免无意的雷同 我用全英语方式讲过课(图文)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善对论文评审意见的宽严与长短   计算机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记忆观 短学期: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 ----兼议用QQ答疑 计算机科学, 大一学生怎样来爱你 (文PPT)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9853 次阅读|53 个评论
最不該搞混了的概念:日期vs時間
LEOLAND 2011-5-19 19:00
曲津華 日期和時間,兩個概念有點相近,因為可以把二者統一歸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座標系”,也就是說,沒有了日期 / 時間作為維度來“定位”,我們這個世界非亂不可——時時處處人人事事,都得錯位。所以,包括鐘錶在內的各類計時器具,自有人類以來,就備受重視。回顧起來,先後就有結繩記事,比如日晷,比如沙漏,比如水漏,等等。 歷史地看,日期和時間同屬縱向指標,有時不免容易混淆。比如,從某某會展活動的預告通知中,經常會見到把舉辦的日期寫作“時間”的情況,這甚至偶見於正規媒體。 按說,日期是大概念,時間是小概念。對於一個預告,經常是場地都未確定,而只需告知該活動舉辦於哪個城市和哪一天就足夠了。至於準確的入場於幾點幾分,則會由活動的正式通知來完成(這在一些不希望圈外人士打擾的活動中,並不鮮見)。這時,預告中所用的,明顯是“日期”,而不是“時間”。 所以說,對不提及幾點幾分的告知,無疑該用“日期”;而對最終性的準確告知,則該用“時間”。為表靠譜(理性、有序),後者也有必要重述一下日期,實現對更為具體的時間進行限定的目的。 如眾所知,日期的英文是 date ,時間的英文是 time 。老外對這二者的運用,似更為清晰,值得學習。 話及“最不該搞混了的概念”,國人還有個小小的混淆,就是很多人對“語言”和“文字”不太做區別。比如,在論及英文報刊書籍的場合拿“英語”說事,或者在口頭表達場合扯上“英文”。 這在一般坊間,倒是無妨大雅,而在媒體和教學、科研等嚴肅、嚴格的領域,還是嚴謹一些為好。“語言”是口頭( oral )形式的,交流方便,多不留痕跡;而“文字”是書面( written )形式的,可留存并反復運用,二者不很一樣。大學的中文專業,全稱是“漢語言文字”,一舉包括了口頭和書面全領域,是有道理的。 說到此處,備生自豪感,愈發感覺漢語言文字的高端,把語言和文字分得很清晰,不像某些語文系統,如 English ,不分語和文,看不出兩大領域的區別。至於老外們對叔叔 / 大爺 / 舅舅、阿姨 / 姑姑 / 舅媽的不做區分,與本文關係不太大,此處不做展開和討論。 2011-05-19
个人分类: 编辑杂感|1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知道多少種“最高境界”?
LEOLAND 2011-5-17 17:48
你知道多少種“最高境界”? 曲津華 “最”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在使用時要限定範圍,要特別謹慎,要留有餘地。 如此嚴格的要求,“最”字的使用按理應該不多,其實不太然——日常生活中用到最高層級的地方且有了。在某些個時段,“最”字的使用也都曾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文革中對某些人和話語,都進行了頂級的定位,也達到了頂級的效果。 在各個範疇能做到登峰造極,無論橫向還是縱向來看,都是相對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絡名人鳳姐之“前後五百年”自我評價,其定量是否恰當暫且不論,人家能定性地設定一個時限,也算有點靠譜。反觀文革中的“最、最、最”模式,實在是該貽笑大方的。 關於“最高境界”,即使不設定時段,其實也是存在的,有的雖是一般人難以企及,但不太妨礙我等凡人對其所做的仰視和嚮往。比如,宗教界有“極樂世界”一說。我等俗人無緣於此,只做遐想即可。另外,人的生理上有極度愉悅的情況。這種與生物進化密切相關的人體功能與每個人都有關,故能惠及大眾。 除了上述普遍知曉的兩種,筆者個人認同的僅有的“最高境界”,是在語文方面。即,“語文使用者的最高境界”,是對同義詞的掌握,或者說正確、熟練地使用(理由是,各種語文的發展及成熟主要表現為同義詞的日益豐富)。 恕學識淺陋,筆者至今好像就想到了這一個“最高境界”。各位親朋、學友、老師,如果有其他的“最高境界”,敬請賜告。多謝! 2011-05-17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1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料库与语言认知研究散谈
热度 2 carldy 2011-5-13 22:00
语料库进入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领域,这是人类研究语言发展的一种大势所趋。 近段时间在读一些有关语料库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书籍,一些文章很有趣。比如,Stubbs在其文章 “Corpus analysis: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three types of unanswered questions” 中提出: 在由 Firth , Halliday 和 Sinclair 为代表的传统英国语言学领域中,文本与语料库分析是中心。在这一传统中,非常重视常规短语学这一概念,在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与常规性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如, Firth (1953)谈到词与短语的习惯性、约定俗成性与典型性; Halliday(1978) 指出:大部分语篇或多或少是常规性的,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同一种观点”; Sinclair (1991) 提出“两种解释原则”,一种是习语原则,一种是开放性选择原则,认为半固定的短语是“非常普遍的”。 Stubbs 尝试运用语料库来研究英语短语学的范围与优势,并将探讨语料库方法可以为语义的认知模型研究提供大量语料 , 有助于解决认知和社会理论中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 即语言如何与认知和社会系统相联系。他提出 他的中心议题:语料库方法能有助于解决认知和社会理论中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大致分成三类:比较简单的,比较困难的,不可能的),即: Easier descriptive questions concern how we can make generalizations about phraseology across the lexicon. More difficult questions concern whether different models of phrasal units can be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 deepest—maybe impossible—questions concern whether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social patterns can be related. 简单的描述性问题:主要探讨我们是如何将短语学从词汇层面加以一般化(泛化); 稍难的问题:不同的短语单位模式能否彼此相关联; 最深层次问题(有可能是无能为力的问题):语言学、认知与社会模式能否彼此相关联。 从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来看,语料库数据能为语义关系提供经验性证据( empirical evidence ),因此也就能够为心理词汇是如何组织的提供证据; 从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来看,语料库数据能为说话者经常谈论的事物提供证据,因此也就能为社会性意义突出的词汇范围提供证据,如“金钱” (money) 和“人群” (group of people) 。 从第一个层面,即浅层次的描写型层面来看,通过那些文化关键词汇的经验性描述,给生活一种全新的阐释。 Popper(1963:125) 指出,社会理论的任务就是解释我们的目的与行为是如何引出那些无意识的后果 / 结果 。 我们试图通过抱怨门不能推移,或表达对某人延年益寿的羡慕,用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义。但是,我们并没有有意识去复制那些典型的英语短语。很明显,人们对语言的使用都是重复性的,但要解释跨社区之间的语言重复或要解释在功能系统中,什么层次的重复是最优化的,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也只有通过这些问题,语料库研究才能从描述性发展到解释性。 Stubbs通过大量例证,来说明语料库在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功用,如: A second example of such an area is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are classified and talked about. Two concepts which are encoded in a large number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we use to talk about social life are ‘groups of people’ and ‘the passing of time’ : The large number of approximate synonyms for ‘groups of people’ is not surprising, since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people can be grouped is of inherent social interest. Here are just a few examples: - band, bunch, crew; family, flock, gang, group, jury, rabble, team - crowd, horde, mob; angry mob, lynch mob, barbarian horde - relative, friends, acquaintances, neighbours, strangers - cults, extremists, fanatics, fundamentalists, militants - anarchy, riot; concert, demonstration, applause, cheer, fame, scandal - infant, baby, child, adolescent, teenager, youth, adult - chilhood, schooldays, youthful, middle-aged, elderly, old, senile - age group, age bracket, age of consent, come of age - in my younger days, in his/her day, in his/her heyday, {cut down in} in his/her prime, thirty something; over the hill, burnt out, past it, twilight years, ripe old age 【备注】 这只是本人读书的点滴收获。还有很多话题等待挖掘。让我感兴趣的是,既然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政治上的价值取向,那么,同一社区的人,是否有共同的认知模式或隐喻方式?如有,这种模式是如何构成的?不同社区的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语料库、语言、文本、语篇、认知、隐喻、社会生活......
个人分类: 语料库+认知隐喻学 Corpus-based Metaphor Studies|4288 次阅读|2 个评论
1999年书稿的主要部分和现在书稿的要点
luzheny 2011-5-9 00:47
个人分类: 语言和思维的本质|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 冉思伟 汉语为什么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热度 1 readnet 2011-5-4 13:56
冉思伟 汉语为什么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一部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974do=blogid=440195page=1#comment 已有 122 次阅读 2011-5-4 09:57 | 个人分类: 哲学科学评论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逻辑推理 上次跟周先生提到,汉语是象形文字,不适合抽象推理。周先生觉得应该好好论证论证。我就不避浅陋做了一些思考。共专家批评。 其实,说汉语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汉语的抽象能力十分有限,在有限的经验范围是可以的,而且一门日臻完善的科学语言仅靠汉语是不够的。我们随便拿一本数学书看一看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在二十世纪有许多学科开始了语言学转向,这个转向首先是从哲学开始的。下面我就具体发挥一下这个思想。(只是一部分,没有完结,尚在途中) 温家宝总理看望 我国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先生的 时 候 ,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 我们把这个问题称之为“钱学森之问”。与钱学森先生的问题遥相呼应的是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先生的难题,即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 李约瑟对中国的困惑可以分为两步 : 第一 步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 面的古代中国 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 步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钱学森先生的问题与李约瑟难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明不能产生科学?事实上,围绕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先生的困惑,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比如从文化竞争模型,中西方的经济基础,中国从宋朝以来形成的集权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传统等等提出了大量的解答。其实,我觉得这些都是没有解决问题的隔靴搔痒式的解答。在翻阅了大量的有关这个问题的解答的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笔者的研究,我认为汉语本身是制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表达言说思想,中国人使用汉语思维就像人使用水一样一刻也不肯分离。我们在探讨上述问题的时候仍然是在汉语思维下进行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问题时时伴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就像对待空气一样视若无睹。试想,有谁会对我们的语言进行合理的反思?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同时,与海德格尔同时的另一位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世界的界限。汉语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经历了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历史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遭受了两次危机,遭受的危机分别出现在上世纪初期与七十年代。 第一次,在上世纪初期也就是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而发生。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在《新青年》杂志中,改革派在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汉字革命”的口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汉字的方案,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文章 提出了非常尖锐的观点 : “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 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 钱玄同认为“ 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 ” 。 应该说钱玄同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提出这种文字改革方案是非常激进非常革命的措施。注意拼音和白话文的普及应该是这一段历史的积极成果。当然,本文不是做文字研究的,而是做思想研究的。我个人认为,当时那个时代的学者和国家并没有认为深入的考虑钱玄同先生的汉字改革的思想,由于当时的民族运动,抗日救亡运动,解放运动等一系列的历史运动,让这一卓越的思想沉睡历史当中。事实上,我们看看日本的语言就可以得出结论,日本的语言与钱玄同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但是用拼音代替汉语还是无法解决国人的思想工具的问题。 但是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变,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思想的大解放和中国科学的大发展。(可以比较毛泽东著作的前期和后期的著作,用之乎者也可以表达马克思思想么?) 第二次危机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每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大概都知道计算机语言是一种逻辑语言。使用二进制与阿拉伯数字26个拉丁字母 及各种运算符 等形式语言就可以编写计算机语言。这样,汉语就出现了麻烦。汉字没办法在计算机科学中应用。也就是说中国人无法使用计算机,因为与计算机有关的语言都不是汉字。尽管经过大量的中国计算机专家的努力克服了计算机不能运用汉字的困境,但对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来说,汉字本身所面临的压力非常之大。 (所以王选先生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无法估量) 这两次危机一是与社会变革有关,一是与具体科学如计算机科学本身有关系。我们可以把这两次危机进行综合概括为:汉语与科学研究有莫大的关系。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附着于事物的形象的一种表意系统。古人把汉字的构造方法总结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汉字是古人用来解释汉字的基本构造,而不是用来创造汉字的。汉字本身缺乏创造性。由于语言就等于我们的世界,而语言本身无法扩张和进步,那么我们的世界也相应的不能扩张。这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我们世界的大小本身是由语言的复杂程度来体现的。汉字从古代创造以来到今天为止,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的思维与探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们世界的界限。如果我们用较少的汉语词汇来思想的话,我们的世界是无法扩张的。汉语的世界是一种以对偶生成为基础的宇宙论生成图式与以男女为基础的伦理价值结构。前者在易经中得以体现,后者在儒家思想中有具体的表达。易经通过阳爻与阴爻来生成一种自然的宇宙,儒家的三纲五常通过以男女为基础,以易经为构建模型来构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男女就体现了阴阳关系,男女的结合产生的后代就了上下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等。然后根据阳尊阴卑的自然模式来安排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次序。这样就形成了儒家伦理关系。而中国人的自然观也是如此,易经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还产生了五行说,五行说即“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也是基于对偶模式。中国人的思想和世界就通过对偶来生成的,在这个模式当中,我们构建我们的世界。如果超出这种模式我们就没法理解了。比如在化学当中,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阴气与阳气的存在。阴气大致相当于氧气,而阳气大致想到于与氧气不同的气体比如氮气的组合,如果进一步分类的话,汉语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按照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种元素是没有办法用汉语来表达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元素的名字是后来根据西文创造的。 下面,我们将问题深入到具体的领域。从汉语本身来谈汉语的科学表达力的问题。大致可以从这几个层面来谈,形象的层面,抽象的层面,自我生成的层面,汉字的组织方面,最后从逻辑的层面来系统论证汉语的表达力。 首先是形象的层面。形象大致与经验主义有关。汉字首先是从象形字开始的,象形字是整个汉语系统的基础。比如山,石,水,火,木,人,田,土等等,这些字都是根据具体的物象面来。每一个这样的汉字代表了一 种 物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诸多感觉当中,人们“尤重视 觉 ”。这是因为人们主要是从视角层面获得关于外界的信息。象形字就说明了这一特征。这一构造特征在哲学上的表达就是一种经验主义。汉字系统本身基于一种经验主义。将人的思维拉回到形象,拉回到具体的物。这样造成的思维中的结果便是“以物比物”。以物比物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新事物,但这个新事物还没有名字的时候,我们就拿已存在物的名字去说明它,比如西方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外国人,火柴我们就可以称为洋火,自行车就是洋马等等。以物比物是一种类比的推理方式,是一种归纳推理。这种推理在逻辑上没有必然性。“但比较起来,归纳更有说服力也更清清楚楚,更容易为感觉所知晓,因而能够被多数人运用。”(亚里士多德第366页)《诗经》就是一部大量运用这种推理的文献。即通过“赋比兴”的模式来实现的。而后面的庄子,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都是基于汉语,运用的个别到个别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在思维中的结果可以生成诗性的语言,给人以深刻的道理与意境,但这不是科学。金岳霖曾经将两句诗性的语言放在一起,产生一个逻辑笑话,即“金钱如粪土”,加上“朋友值千金”得出“朋友如粪土”的结论。就是说汉字加上类比模式不可能具有逻辑严格性。而事实上科学需要一种逻辑严格性,否则就不成为科学。汉字本身就有这样一种特征,即将人的思维拉回到物,某种具体的物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让人的思维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来回旋转。而无法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逻辑关连清晰的揭示出来。在逻辑学研究当中,从物到物的推理是个别到个别的推理,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是属于归纳推理,而归纳推理在逻辑学上是不具有必然性的。不具有必然性自然就不科学。所以可以大胆的得出结论中国的文化不是一种科学的文化,是一种诗性的文化,一种附着于经验的文化。而这本身是与汉字有关系的。汉字的结构与字型暴露了其中的秘密。在同时代的非洲埃及也产生了象形文字,可是在埃及的历史发展中,在希腊文明的对冲中,这种文字很快就消失了。因为表达方面象形文字太小了,太弱了,太有局限性了。 从抽象的层面来讲,汉语的抽象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字数有限。在用有限的词来表达无限的物上面就出现了矛盾。尽管我们在哲学方法论上也谈抽象与具体,但汉语本身是无法在促成思想抽象上起到作用的。易经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基本的思维方式。道,也是最抽象的一个概念。道的具体展开仍然需要大量的词来表达。《老子》最后一章,智者不言,言者不智。智慧虽不能说,但是总得有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只能意会不言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汉语表达力的缺乏。与道相当的抽象词汇是太极,太极是个什么,有人说是本体,是推动宇宙的终极力量。但是这个本体,这个终极力量到底推动了哪些词汇,是没说清楚的。在西方哲学中“是”,是最基本的词汇,围绕是可以展开一系列的论证,从而形成一门具体的科学乃至形而上学。但是太极是办不到的。其次是阴阳。阴阳这两概念是最常用的抽象词汇,通过的阴阳的概括,国人的世界的很多事物可以笼络在阴阳之下。比如男女,比如高上,长短,比如等级尊卑等。国人的思想观念上很多是基于“阴阳二分”。在对待辩证法的立场上,只要有阴阳二分就是辩证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不对,有待商榷。尽管根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述,这种分别貌似符合辩证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和科学发展中,哲学家和科学家始终在追求最普遍的观念来解释说明我们所栖居的世界。比如泰勒士的水本原说,毕达哥拉兹学派的数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水本原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等等。这种本原有至高的抽象性,与中国人的思维有某种相通之处,但是不要把这种相同看作直接的同一,这只是一种表面。内在深层的东西有待发 拙 ,这在后面进行讨论。我们只是想在这里说明抽象与语言在思想中的作用。只是把西方人的这个情结挖掘出来。数学的发展,起先是算术,到后来的代数,一直到现在的面貌。字母语言在代数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 x ,可以代替任何自然数。比如 x =1,2,3, ¼ ¼ 。这样,数学就大大发展了,从具体走向了普遍,从个别走向了一般。我们就可以在形式的层面来探讨数学的一般规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甚至更高次方程的一般解。尽管中国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走到了这一步,但是语言的表达力问题,抽象问题却是制约数学家进一步思考的瓶颈。再比如,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逻辑学家在进行逻辑学的研究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形式化,抽象化。比如在命题逻辑当中,我们要用大量的字母来代替一类命题,即命题变项。尽管我们也可以用甲乙丙丁等或者子丑寅卯来表示,但是这太不够了。思维推理的结构浩繁无比。这还只是在命题逻辑当中,如果涉及到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那就更加不可想象了。所以,尽管二进制的思想产生的中国,但是中国可能会产生计算机吗?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西学东渐,我们仍然停留在经史子集当中。为什么西方人只认识毕达哥拉兹定律(即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数量关系定律: )而不认识“勾股定律”,原因是毕达哥拉兹定律代表一类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数量关系规律,而“勾股定律”只代表几个个案。在当代中西文翻译当中,尤其是哲学著作的翻译当中,有好多英语词汇是无法用对等的中文来进行翻译的。有的翻译是勉为其难,也是权宜之计。因此,有好多词汇会产生重复的现象,这样,对国人理解西方思想就产生了一种混乱。而且在不同学科之间造成很多误解。因为一个词可能概括出一类事物,但是这一类事物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含义。比如law,在法学中就是法律,在其它学科中可能就是规则。对于词本身来讲,意义可能指同一个,但是翻译过来就注重了词的本身的学科意义,而把其它意思给丢掉了。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说汉字是根据象形而创建的,因此基本的词汇就是象形字,这样用一种代表具体的物来代表一类物的作法就会产生一种思想混乱,可能对提出这一概括词的学者来讲,原初的意义是明白的,但是到了其它读者那里而言,可能就不明白了。因此,这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就是说,汉字的概括力不够,即使能概括出来,也说不清,产生思想混乱。就拿逻辑这个词汇就有多种涵义,其实只有一种涵义是有效的表达,即逻辑学的真正表达。 举报 周可真 2011-5-4 14:47 探讨有益。只是如果这个观点确实能够成立的话,中国怎么办?她能改变彻底改变的传统语言?我看是不可能的。如果是不可能的事,中国又怎么办,科学将永远不可能在中国获得发展了,永远只能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了?语言是发展的,汉语也是发展的,但语言的发展并不等于要用一套语言为代替另一套语言,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交流来达到彼此的互相渗透,即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互动中发展,事实上汉语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许多外来语成份,包括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并不是产生于作为西方文明之源头的古希腊,是西方语言文吸收了阿拉伯语言的因素,这是西方语言系统与阿拉伯语言系统之间互动的产物。未来的世界语言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模样的语言系统,现在还很难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世界语言必定是在现存世界中不同语言系统之间长期互动的产物,是适应人类思维的不断进化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在就宣布汉语的死刑,就像现在就宣布西方拼音文字的最后胜利一样,都是缺乏根据的。实际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落后国家的地区的语言早就采取了西方的拼音文字,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并未因此发展起来,而中国、日本、韩国等并没有采取西方的拼音文字的国家,其科学技术倒是比原来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这正、反两方的实例至少可以证明采取什么形式的文字,这并不是决定科学技术能否发展或其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所在。 博主回复(2011-5-4 16:01) : 周先生您好!我们必须承认语言是发展的。这是铁的事实,不容争辩,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我是基于二十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和自身的逻辑学研究的启示得出:汉语的科学工具性不够这个结论的。所以,汉语吸收了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等符号文字。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是有限的,但是有限的汉字表达无限多的思想,功能可能不太够。因为汉语的生成机制不够,除了那六种造法。其实,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设想,即将汉语与英语合并起来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我想这个趋势正在实践当中。(另外,我对韩语不是很了解,学过一点日语,日语有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个语言技术平衡了字母语言和象形语言即汉字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之需要,我们民族的语言肯定是需要变革的。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了解它的缺陷不是为了抛弃它,而是要完善它。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对我们是有启示的。) 举报 hy517hy 2011-5-4 14:23 以《象形科学》的研究看,汉字是可以抽象的。关键是要找到公理系统。 1、突破符号用基本图形表达概念 2、发现图形算法 3、用实践验证 《象形科学》提供汉字公理 一定,二变,三生,四概 二个算法,溯源算法,传承算法 正在用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实践验证 IP: 115.236.50.* 举报 匿名 2011-5-4 13:50 从计算机发展来看博主的理论有些以偏盖全,当年文革前中国的两弹一星发展迅速,同时计算机的发展也很快,集成电路和CPU都在设计中,微细加工技术并不低于日本,虽然稍差与美国,但很多新思想都已提出计划,只是文革十年与经济建设的限制,导致许多项目下马. 其次,汉语对科学有阻碍的想法也不尽然,似乎近几年留学美国的中文母语的学者,在科学研究上多有突破,而且,像Bill类的科学商人也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并未显现多少劣势。应该说文化融合就像老袁的杂交水稻,具有杂交优势。 举报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1-5-4 13:27 任何日常语言,都不能进行有效的抽象逻辑推理。。。 数学语言,则是独特的。。。 举报 sheep021 2011-5-4 13:09 “从抽象的层面来讲,汉语的抽象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字数有限。在用有限的词来表达无限的物上面就出现了矛盾。” 呵呵,看来博主是倾向于用无数的词,表达无限的事物啊。那还抽象个啥啊,一对一不就得了。 汉语用有限表达无限。恰恰是她的一个优势,而不是缺点。 举报 jinyufei 2011-5-4 13:07 英语的词根难道不都是来源于具体物象的吗? 《周易》不就是一部抽象的逻辑推理巨著吗? 并非是汉语、汉字有问题,而是长期以来汉人的思维受到了禁锢,思想得不到解放所致。 举报 sheep021 2011-5-4 13:05 “钱学森先生的问题与李约瑟难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明不能产生科学?” 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为“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古代中国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所以,合理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文明不能产生【现代】科学?” IP: 61.134.251.* 举报 匿名 2011-5-4 12:59 西方文化的冲突是自身本质性的,西方文化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神、人、社会三者关系的推倒重来,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千年延续不变形成鲜明的对照。儒学用天道附会人事,这个“天”并不是自然界,而是能驾驭人间的神,皇帝就是“天”之子,“天子之命”成了主宰国人言行的准则,而对“天子”的旨意唯命是从、敬天畏地的人怎么谈得上探索和改造大自然呢?结果,中国先人面对的只有陈旧的历史传统与功利的生活现实。深受儒学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普遍匮乏科学精神,对于中国文化落后状态的反省和抗争软弱无力,所以历朝历代的各种变革总是转瞬即逝,因此,从文化的起源处就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两种不同命运。最终,中西文化的差异就必然导致了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欧美国家的现实。 IP: 61.134.251.* 举报 匿名 2011-5-4 12:58 坚持自己理想的人在现实中就会碰壁,青史留名的思想家在当时都是不得志的,迎合权势向现实妥协才能换来当权者的欣赏,虽然一时得宠,结果或是过眼云烟,或是遗臭万年。儒家是要人们放弃理想回归现实,听儒家的可以获得荣华富贵;道家是要人们追求理想脱离现实,听道家的只能是穷困潦倒。 IP: 76.20.13.* 举报 匿名 2011-5-4 12:24 谁说不能?你说不能就不能? 举报 gzchengzhi 2011-5-4 12:15 虽然不能算是一个好工具,但是那么多人在用,还是有完善的价值的。如果需要用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代价来让大家学习英语,我不是很肯定这是好还是不好。或许能够多提供几个方案让大家选择,总是不错的。 IP: 123.92.116.* 举报 匿名 2011-5-4 12:13 这么大的题目,真的不适合你来写,呵呵 举报 zengfeng 2011-5-4 12:08 读死书,读书死,死读书,死书读,书读死,书死读。 能否译成精炼的外语。 举报 gzchengzhi 2011-5-4 12:03 冉老师在哲学的高度对汉语进行探讨,非常有启发性。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期待续篇。 我认为如果仅仅将语言当作是一种工具来看,问题应该不至于这么严重。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如果进行合理的规范,任何语言都是可以有效地进行抽象的。 比如早期大家都觉得Basic只是一种玩具,是用来学习计算机指令的。然而经过不断的演化,现在的Basic语言完全可以胜任各种程序设计的工作。 博主回复(2011-5-4 12:08) : 呵呵,就是因为这个工具不是个好工具。我记得印度为什么计算机比较发达,因为人家的母语之一也是英语吧! 举报 wanglaow 2011-5-4 12:03 哦 我的意思是: 据说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 汉语不适合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那么是不是其它或任何一种象形文字都不适合呢? 你主要分析了汉语,其它的则只提到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我们知道的是,古希腊完善了腓尼基字母,古希腊发明了显式逻辑,古希腊发明了证明 这三者之间是否有强的正相关。 举报 wanglaow 2011-5-4 11:47 博主的意思是 象形文字不能或不适合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博主回复(2011-5-4 11:50) : 可以,但功能不够,不强大,不适合精密科学。您要仔细看我的博文哦 举报 冉冉何之 2011-5-4 11:47 呵呵,这是新文化运动搞出来的观点。其实我的观点很简单,将英语和汉语整合起来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字。(虽然本人的英语实在不咋地) readnet 2011-5-4 11:44 能否论证一下【拼音文字】比【象形文字】更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的理由? 举报 Babituo 2011-5-4 11:42 我也只是向刘纲,邹晓辉老师等学了些皮毛而已。 举报 Babituo 2011-5-4 11:32 哲学正在进行的是信息学转向,汉字语言的信息是如此的丰富,大有可为啊! 博主回复(2011-5-4 11:36) : 赞同老师的意见,不过哲学的信息学革命是头次听说,有时间向您多多学习。 举报 Babituo 2011-5-4 11:27 汉字能表达的抽象概念,当今的科学语言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说明,当今的科学语言还有很长的路可走。可悲,等到科学语言能表达了,功劳又全得给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啊! 博主回复(2011-5-4 11:29) :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博大精深,有很多思想有待发掘。汉字和科学语言不能孑然分离,我们认识到它的局限,不是要完全抛弃它,而是要改进它。更好的为中国科学服务。 举报 sqzhang 2011-5-4 11:24 关注续篇。发了莫忘通知我。 举报 Babituo 2011-5-4 11:20 简单的类比:能以草当剑的武林高手,必定是大师。科学,连类比的精确道理都解释不通,说明科学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啊。令我联想起来了《皇帝新脑》。 博主回复(2011-5-4 11:24) : 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得思考科学本身语言的问题。哲学有三次转向: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语言学是最高阶段。我们思考世界,首先得思考“我们思考世界的工具”——语言。 举报 Babituo 2011-5-4 11:08 非常有道理——所以,能用汉字进行抽象思维的人,一定是不被承认的超级超级的抽象思维大师。——该去另外的层次去找这样的人。——是我们去不到那个层次——我们就说没有,不能。 博主回复(2011-5-4 11:12) : 所以有很多思想没法说清楚。比如“道”,到底有多少含义,没人统计过,中国的思想是注释加注释,不断地注释。 举报 biozhang 2011-5-4 10:54 等待您的续篇。 举报 biozhang 2011-5-4 10:54 等待您的续篇。 举报 ysxbhxf 2011-5-4 10:28 抱歉,浏览器出错了 举报 ysxbhxf 2011-5-4 10:26 你的“汉字的概括力不够,即使能概括出来,也说不清,产生思想混乱”。 博主回复(2011-5-4 11:08) : 谢谢您的批评,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概括水平。 ~~~~~~~~~~~~~~~~~~~~~~~~~~~~~~~~~~~~~~~~~~~~~~~~~~~~~ http://www.bjkp.gov.cn/bjkpzc/kxbl/sllj/279750.shtml 莫绍揆与数理逻辑 2010-2-9 阅读次数: 441次   莫绍揆,教授。广西桂平人。 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学系。曾在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7年起,先后在瑞士苏黎世高级工业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等校学习。建国后,历任南京副教授、教授,中国逻辑学会副理事长。从事数理逻辑研究。在逻辑演算、多值逻加、悖论、递归论、集合论等方面有所建树,提出若干新的见解。编著有《数理逻辑导论》 、 《递归数论》 、 《递归论》 、 《算法论》 。   名言: “熟读一本书”,“在我青少年时代,当时条件艰苦,得到一本书不容易,要得到一本好书更不容易。每得到一本好书,我就反复研读,直到对这本书内容完全熟悉,完全掌握。以后,若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我就将它与那本书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分析,一般能很快地解决问题,并且能将新获得的知识融化进去。”   莫绍揆,1917年8月13日生于广西桂平.1939年7月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在中央大学任两年助教以后,他先后担任过中央大学和中山大学数学系讲师。从1947年起,赴瑞士洛桑大学、国立高等工业学校和巴黎大学留学,师从国际著名的数理逻辑大师贝尔奈斯(P.Bernays),研究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1950年4月回国后,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创建数理逻辑专业,并长期担任数理逻辑教研室主任.他在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园地上辛勤耕耘了50余年,艰苦创业,成绩卓著,是我国数理逻辑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莫绍揆已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学术专著20多本,科普论文20余篇。其中,《数理逻辑导论》、《递归函数论》两本专著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数理逻辑教程》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质点几何学》获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学术论文“高级函词与约束词本质”获江苏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莫绍揆的卓越成就为他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被载入一些国际著名的逻辑史专著中,他的许多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与好评。他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数学年刊》编委,《数学研究与评论》副主编,“现代数学丛书”编委.他还是美国“Associa-tionforsymboliclogic”的成员,美国“Mathematicalreviews”和德国“ZentralblattfrMathematik”等杂志的评论员。   1920年,英国数学家罗素(Russell)应邀来华讲学一年,这时数理逻辑开始传入中国;1922年,傅种孙等将罗素的《罗素算理哲学》翻译出版。其后,汤璪真、朱言钧(公谨)等对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作过介绍;1926年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开设逻辑学课,1927年汪奠基的《逻辑和数学逻辑论》出版;1937年,金岳霖的《逻辑》出版,其中有专门章节论及数理逻辑;同年,汪奠基的又一著作《现代逻辑》出版。30年代后期40年代初,沈有鼎、王宪钧、胡世华先后从国外学成回国,数理逻辑开始在中国发。    莫绍揆-攻读数学   洛桑大学1947年,莫绍揆赴瑞士留学,开始在洛桑大学攻读数学.第二年,转入瑞士国立高等工业学校,攻读数理逻辑。该校曾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工作过的地方;当时,一代数理逻辑宗师希尔伯特(Hilbert)的继承人贝尔奈斯正在任教.莫的导师就是贝尔奈斯。   初到该校,莫绍揆认真听课,提问较少,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不久,有一件事情,引起了贝尔奈斯的极大注意。   在一个命题演算系统中,有一些公式,它是永真的,但与生活中的逻辑不甚相符,使人们觉得有点“怪”,被称为“蕴含怪论”。许多数理逻辑学家在证明公式时都尽量避免使用“蕴含怪论”,除非迫不得已.论”。但莫绍揆却避开“蕴含怪论”巧妙地证明了该公式.贝尔奈斯对此大加赞赏,称之为“莫的漂亮证明”.波兰的莫斯托夫斯基(A.Mostowski)也是一代数理逻辑宗师。有一次,贝尔奈斯要莫绍揆对莫斯托夫斯基的一篇关于各种选择公理的独立性的论文谈谈看法时,莫不仅正确地评价了该文,而且指出了其中的瑕疵。尤其令贝尔奈斯惊讶的是,这个年轻人还有完整的修改意见。贝尔奈斯对莫绍揆十分青睐,经常与之一起研究问题,对莫的论文,还帮助解决了其中一个难解决的问题。那时贝尔奈斯已到晚年,在国际上久负盛名,他的这一切行动对于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后来莫绍揆回国了,贝尔奈斯对这位中国弟子却久久不能忘怀.据德国Heidelberg大学数学系前系主任谬勒(H.Müller)教授后来回忆,莫离开后,贝尔奈斯经常在课上情不自禁地问:莫先生对此问题如何看?当其他学生告诉他,莫先生已经回中国去了,贝尔奈斯当即神情黯然。     莫绍揆-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悖论在数理逻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公理集合论就是为解决悖论而发展起来的。从近代数理逻辑诞生之日起(近代数理逻辑的诞生以弗雷格 的逻辑系统为标志),直到50年代,对悖论的研究一直是数理逻辑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莫绍揆在悖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为世人所瞩目。悖论被发现以后,人们曾经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它,用多值逻辑来解决集合论中的悖论就是方法之一。以波兰学派为领袖的许多数理逻辑学家构造了数以百计的多值逻辑系统。正当许多数理逻辑学家对用多值逻辑解决集合论中的悖论寄予厚望时,莫绍揆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多值系统的逻辑悖论”。在这篇论文中,他石破天惊地指出,即使引入多值逻辑也不能无条件地使用概括原理,否则在多值逻辑系统中仍能构造出类似二值逻辑悖论的悖论。这结论无疑宣告了试图用多值逻辑来解决集合论中悖论的幻想破灭。   自从数理逻辑诞生以来,数理逻辑学家们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和用途构造了数以百计的逻辑系统,但是其中绝大多数已经被淘汰了,仅有少数真正具有重要价值的逻辑系统被载入逻辑史册。在罗马尼亚学者杜密特里乌(Dumitriu)的四卷巨著“逻辑史”中列有一些最著名的逻辑系统。莫绍揆的三种逻辑系统赫然在列。享受此殊荣的除他之外,仅有少数几位逻辑巨匠。他在1950年发表的论文中,构造了两个新的逻辑系统。这两系统不仅简炼,分别只含10个和5个公理(类似的Hilbert-Bernays系统含有15个公理),而且有效地避免了“蕴含怪论”。这些系统被公认为相干逻辑的奠基性论文。由于相干逻辑的实用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国内外学者正在致力于将它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在“关于数理逻辑的一些研究”一文中,莫绍揆作出了一个各组公理相对于联结词C自足的古典逻辑公理系统M,一个古典构造主义逻辑系统G,极小演算逻辑系统J,直觉主义逻辑系统H。在整个系统中,G是M的共否系统,且G可由J加两条公理而得到,或可由把H、M中一条公理换成相应的两条较弱的公理而得到。这种对各种不同学派的逻辑系统的彻底研究是不多见的。   约束词的引入是数理逻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高级函词的使用标志着逻辑开始超出狭义谓词演算向更高一级发展。在“高级函词与约束词的本质”一文中,莫绍揆深入地讨论了高级函词与约束词的关系,澄清了一些错误观念,促进了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论文 中,他研究了推理式的推理规则的本质,深刻地指出了推理式之对于数理逻辑恰似代数式之对于代数学,本文受到了国际数理逻辑界的重视。在数理逻辑的语义学研究中,人们几乎毫无例外地要么只研究永真性,要么只研究永假性。而在“永真假性的研究”一文中,莫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即同时研究永真性和永假性,并首次提出了特征数的概念,这不仅简化了传统上使用的“永真性谱”,而且深刻地刻画了一阶逻辑公式的永真性和永假性的本质和特征。    莫绍揆-提出两个新的模态系统   模态逻辑众所周知,一股“五代机”热正在计算机界方兴未艾。许多计算机科学家和逻辑学家共同认识到要制造出新的一代计算机,必须突破冯?诺意曼(VonNeumann)为计算机创立的逻辑理论。许多学者认为模态逻辑是一种有用的逻辑理论,它将有助于“五代机”的研制。早在50年代,莫绍揆系统地研究了模态逻辑,他的“具有有穷个模态词的模态系统”和“有穷模态系统的基本系统”等论文是对有穷模态词的模态系统的深入和彻底的研究,并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1959年,他发表了“模态系统与蕴涵系统”一文,对当时已有的各种模态系统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首先提出了基本模态系统的概念。当时已有的各种模态系统,包括最著名的刘易斯(C。I。Lewis)的五个模态系统S1—S5,都概莫能外地不能避免蕴涵怪论,因而不足以表达蕴涵词的真相。在该文中,莫绍揆提出了两个新的模态系统,在这两个系统中蕴涵怪论已绝迹,蕴涵词及模态词均与直觉相符,这样的系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赏是可以想象的。   递归论是数理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它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莫绍揆在递归论方面作过许多重要的工作。50年代,他系统地研究了原始递归函数定义的简化,一般递归函数的构造,尤其是对归宿步骤式作了精辟的研究。他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初基函数和五则函数等新概念,这些概念不仅使得一般递归函数的构成大大简化,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正是在这些新概念的基础上,他在1986年解决了Scholz问题,即一个一阶谓词演算公式的可满足集是什么样的集的问题。这个问题是1952年出版的“JournalofSymbolicLogic”第17卷第二期上刊登的四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中的第一个。   递归数论由于不用量词,彻底贯彻能行性而受到许多数理逻辑大师的重视,斯科列姆(Th。Skolem)、希尔伯特、贝尔奈斯、切尔奇(A。Church)、古特斯坦(R。L。Goodstein)均在此方面作出不少工作。自60年代起,莫绍揆与他的学生们系统地研究了递归数论系统的构造、性质以及各种系统之间的关系,他还提出了递归数论的各式各样系统,从而将这方面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研究工作当时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莫绍揆在公理集合论的研究方面也有出色的工作。他研究了集合论的公理系统的简化,把ZFC系统中的九条公理简化为四条,这可算归约到最简了。基数的方幂问题是集合论中一个基本且重要的问题,各国学者曾对此问题作过许多研究工作,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共尾数理论之上,从而未能得出完整的结果,而且不够系统。莫绍揆在1987年发表的“集合论公理的简约与基数方幂”一文,撇开了共尾数理论,用一种新方法讨论了基数方幂,从而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概括原理及其消除”一文中,他指出函词的作用功能可以用代入运算来表示,从而函词、函元、量词、函元约束词、概括原理等均可删除不用,一阶谓词逻辑即是功能完全的逻辑演算,以代入运算代替抽象运算更能深刻揭示逻辑本质,并可避免λ演算与集合论所导致的悖论。    莫绍揆-重视计算机科学   徐家福莫绍揆的研究工作不仅涉及到数理逻辑的各个分支,而且在数理逻辑以外的其他一些学科也有深厚的造诣。他十分重视计算机科学,特别重视将数理逻辑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在60年代初,莫绍揆亲自参加过一些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在80年代,他参加过由计算机科学家徐家福、孙钟秀主持的“五代机”讨论班,试图为“五代机”的研制找到新的逻辑理论。他在国内较早地介绍了布尔代数在逻辑设计中的应用,论述了递归函数与循环、约束变元与局部量的密切关系。他还探讨过软件理论中组合逻辑与λ演算的重要作用。前面已说过,由他奠基的相干逻辑正日益受到计算机科学家的重视,国内外均有人致力于将此理论应用于计算机。   孙钟秀莫绍揆也很注意数学史,认为要熟悉一门科学,如能知其过去的发展历史,将更能进一步深入了解。他对中国数学史尤其注意,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多次参加数学史的会议,与同行交流。1982年,他在“假如没有素数概念该怎么办”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算术的一个特征是没有素数概念,但是仍能完善地处理分数运算及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运算。一般人认为, 《九章算术》中给出了一些勾股弦数,但没有解决求一切正整数的勾股弦数问题,而莫绍揆指出,中国古代数学利用等数(最大公约数)能够很完善地发展有理数论乃至给出勾股弦数的通解。他对秦九韶的生平和《数书九章》也颇有研究,对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还指出,李冶的《测圆海镜》是一本很完善的讨论公理系统的书,以前人们只知该书讨论“天元术”,这是出于误解。对中国古历尤其是太初改历经过,提出一套新的看法。    莫绍揆-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模型论   集合论莫绍揆教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而且也是教育家。50多年来,他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在他开始研究数理逻辑时,国内从事此项研究的仅数人而已,而现在国内已有一支数百人的数理逻辑研究队伍。中国数理逻辑研究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日益受到国际数理逻辑界的重视。这些成果里就有莫绍揆教授一生的心血。值得一提的是,莫绍揆在培养计算机科学的人才方面亦有重要贡献,现在活跃在计算机科学界的许多颇有建树的学者曾是他的学生。莫绍揆教授培养人才的特点是“博”和“严”。所谓“博”,是指他传授给学生广博的知识,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能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指导他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莫指导学生,不要求他们急于出一两篇论文,而要他们先打下广博而扎实的基础。他认为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科研“后劲”。他给研究生亲自开设数理逻辑基础、递归论、集合论、模型论、证明论等课程,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由于他本人具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开展研究工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莫绍揆同时指导8个研究生论文,这8篇论文涉及到五个不同的方向。所谓“严”,就是严格要求。他向来以考试严格,对论文质量要求严格而闻名。他曾有一个研究生的论文已被答辩委员会通过,但是在系里学术委员会讨论时,他认为该生论文没有达到硕士水平而赞同暂不授予该生硕士学位。正因为他的“博”和“严”,他才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莫绍揆除发表过不少学术论著外,在科普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他发表了20多种科普论著。有些作品向广大中学生和一般读者生动地介绍了数理逻辑的基础知识、发展过程,以及与计算机的关系。有些作品深刻地讨论了初等数学中许多有趣的问题,给广大中学生以启迪;有些作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数学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这些作品都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普及工作。不少数学工作者说,正是这些作品引导他们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特别是数理逻辑的道路。   “熟读一本书”是莫绍揆的一条治学格言,也是他治学经验的总结。他认为,要掌握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知识,进而开展研究工作,必须首先选一本这方面的优秀作品熟读之。这就是熟知它的内容,了解这些内容的来龙去脉,并且能熟练应用它。然后以这本书为基础,通过比较,用这部书的内容吸收、消化你在这个领域内新获得的知识,不断地向“精”、“深”方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出色的研究工作。他曾回忆说:“在我青少年时代,当时条件艰苦,得到一本书不容易,要得到一本好书更不容易。每得到一本好书,我就反复研读,直到对这本书内容完全熟悉,完全掌握。以后,若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我就将它与那本书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分析,一般能很快地解决问题,并且能将新获得的知识融化进去。”    莫绍揆-兴趣爱好   莫绍揆业余爱好桥牌,围棋。桥牌技艺很精,曾多次代表校、系参加比赛,常得胜而归。   莫绍揆教授一生,经历了这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各种曲折道路。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都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现在他年事已高,却仍在继续开展研究工作,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莫绍揆-参考资料   http://logic.sysu.edu.cn/logic/logic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1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SXXT200702002    http://search.huaxia.com/s.jsp?iDocId=494587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410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