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语言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语言

相关日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修改了
热度 1 blownsand 2012-11-28 20: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于2000年10月31日签发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施行的。很早以前就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说法。这部法律显然存在惩罚力度不够的缺点。仅在第26条有如下规定: 违反本法第二章有关规定,不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使用语言文字的,公民可以提出批评和建议。 本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人员用语违反本法第二章有关规定的,有关单位应当对直接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由有关单位作出处理。 城市公共场所的设施和招牌、广告用字违反本法第二章有关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督促其限期改正。 庄世宇同学在著名的中国科学院获得过一次大奖,二三十年后还引以为豪,今天特意在知识分子云集的科学网上晒出来(见博文“秀 秀咱在科学院获得的唯一大奖 ”) 。奖状上的第一个汉字不是李逵而是李鬼。不知庄同学是哭还是笑?根据这条法律规定,只能让地学部党总支限期整改。几十年的心灵寄托,突然来了个六月飞雪。想申请个国家赔偿或精神损失什么的,没有法律依据呀!
20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sscanf函数用法(C语言)
zhangaw8507 2012-11-23 16:07
原文链接: http://blog.csdn.net/yhniejun/article/details/1414844 ------------------------------------------------------------------------------------ sscanf函数 keywords: % sscanf delimit 很久以前,我以为c没有自己的split string函数,后来我发现了sscanf;一直以来,我以为sscanf只能以空格来界定字符串,现在我发现我错了。 sscanf是一个运行时函数,原形很简单: int sscanf( const char * buffer , const char * format ... ); 它强大的功能体现在对format的支持上。 我以前用它来分隔类似这样的字符串2006:03:18: int a, b, c; sscanf("2006:03:18", "%d:%d:%d", a, b, c); 以及2006:03:18 - 2006:04:18: char sztime1 = "", sztime2 = ""; sscanf("2006:03:18 - 2006:04:18", "%s - %s", sztime1, sztime2); 但是后来,我需要处理2006:03:18-2006:04:18 仅仅是取消了‘-’两边的空格,却打破了%s对字符串的界定。 我需要重新设计一个函数来处理这样的情况?这并不复杂,但是,为了使所有的代码都有统一的风格,我需要改动很多地方,把已有的sscanf替换成我自己的分割函数。我以为我肯定需要这样做,并伴随着对sscanf的强烈不满而入睡;一觉醒来,发现其实不必。 format-type中有% 。 % 表示读取a-z的所有字符, 表示读取除a-z以外的所有字符。 所以那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sscanf("2006:03:18 - 2006:04:18", "% - % ", sztime1, sztime2); 在softmse (Jake) 的问题贴 http://community.csdn.net/Expert/topic/4843/4843294.xml?temp=.4321558 中 ,周星星给出了一个很cool的sscanf用例,而后通过学习,发现sscanf真棒,现做一总结。 原问题: iios/12DDWDFF@122 获取/和@之间的字符串怎么做 C程序里面有什么函数吗? 周星星的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const char* s = " iios/12DDWDFF@122 "; char buf ; sscanf( s, "%* /% ", buf ); printf( "%s/n", buf ); return 0; } 结果为:12DDWDFF sscanf与scanf类似,都是用于输入的,只是后者以屏幕(stdin)为输入源,前者以固定字符串为输入源。 函数原型: int scanf( const char *format ... ); 其中的format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 type | ' ' | '/t' | '/n' | 非%符号}, 注:{a|b|c}表示a,b,c中选一, ,表示可以有d也可以没有d。 width:宽度,一般可以忽略,用法如: const char sourceStr = {0}; sscanf(sourceStr, "%5s", buf); //%5s,只取5个字符 cout buf endl; 结果为:hello {h | l | I64 | L}:参数的size,通常h表示单字节size,I表示2字节 size,L表示4字节size(double例外),l64表示8字节size。 type :这就很多了,就是%s,%d之类。 特别的: %* type 表示满足该条件的被过滤掉,不会向目标参数中写入值。如: const char sourceStr = {0}; sscanf(sourceStr, "%*s%s", buf); //%*s表示第一个匹配到的%s被过滤掉,即hello被过滤了 cout buf endl; 结果为:world 支持集合操作: % 表示匹配a到z中任意字符,贪婪性(尽可能多的匹配) % 匹配a、B、'中一员,贪婪性 % 匹配非a的任意字符,贪婪性 是不是感觉眼熟了啊,不错,这和正则表达式很相似,而且仍然支持过滤,即可以有%* .如: 星星大哥例子回顾: const char* s = " iios/12DDWDFF@122 "; char buf ; sscanf( s, "%* /% ", buf ); printf( "%s/n", buf ); 先将 "iios/"过滤掉,再将非 '@' 的一串内容送到buf中,cool.得到结果。 PS: 向星星大哥和softmse (Jake) 致谢了,有了你们才有它啊
个人分类: 程序技巧|1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知与无耻 ——兼说无耻之尤的副总编辑
热度 13 fdc1947 2012-11-15 08:57
俗语说:干什么吆喝什么。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有一句话很流行: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我们去除这些话里的商业或政治含义,“就话论话”,应该说都是不错的。社会的各色人物,开口自然有他们各自的语言。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语言,大学教授有大学教授的语言,农民有农民的语言,市民有市民的语言,街痞流氓有街痞流氓的语言。 自古以来,人们讲话总是有所避忌。两个极端的 事物 都在应该避忌之列。一个是某些极端尊敬的事物,人们因尊敬而不敢提及。另一个极端是最下贱、肮脏之物,人们因嫌肮脏而不屑说出。只有街痞流氓无所顾忌,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可以被尊敬的,更没有什么可以嫌弃的,所以,他们什么都说。 一般人们嫌脏而不愿意说出口的,一个是排泄物,但是,排泄这又是每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于是,就有了种种取代的说法,如称更衣、方便、洗手、解手等等,称排泄的地方为 厕所 (古代厕、侧二字多假借,至今北京四合院之西南角多为厕所)、茅房、洗手间等等。 另一个人们不愿意说出来的,是生殖器。这是人们的隐私之物,同时,这又是排泄之器,古人认为是肮脏之物,说这些是很羞耻的事情,所以也不说它。即使粗鲁的人说了,写书的人也要换一个同音字。例如,《水浒》里鲁智深这样的粗人说 嘴里能“淡出个鸟来”,这个鸟字即是写书人用的同音字。即便这样,人们还是顾忌这个音,以说出这个音为耻辱,于是大多数人把鸟字的声母从原来唐宋时的 d 改为了现在的 n 。 这是千百年来文明人的习俗。小孩子不懂事,说了粗话,大人就会去纠正。不听劝告的就会受到惩罚。成年人说粗话,就会被人看不起。不小心说了,会感到羞耻。当然,地痞流氓不管这些,因为他们早已经在正常社会之外,他们没有羞耻。 现代网络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特别在匿名的网络中,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因此,有人在网络上便失去了羞耻之感,他们随便的发牢骚、骂人、说粗话,甚至做无耻之事。对于有些话语,无知的和好奇的小孩子、年轻人便去模仿 ( 这是一个通例,大人在家中说了不好听的,小孩子都会兴趣盎然地模仿 ) ,一来二去地就流行开来了。现在网络上就是有不少不上台面的语言,被《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引用的 x 丝就是其中之一。 本来,像这种网络上的语言,流行一阵子,小孩子们和年轻人的新鲜感一过,往往也就渐渐消亡了。正经的作者,用不着去正眼相看,但是,偏偏有那么一位,在《人民日报》这样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里面用了 x 丝一词,致使有人以为这是主流媒体对于此词的肯定。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无疑是做了一件蠢事。 但是,这件事也就是一件蠢事罢了。偏偏还有文人出来为之辩护。一个什么 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x 丝’这个词 没什么不雅观的 ,如果它不雅观,那‘厕所’更不雅观。”如果说,小孩子和年轻人用这样的不雅之词只是无知,《人民日报》那篇文章的作者和编辑只是愚蠢,那么,这位副总编辑就是无耻了。 古人不屑发这个音,把鸟字的读音都做了改变,《新华字典》不屑收这个字,那都是有耻,以说这个字为耻。而身为一个出版社副总编辑的,不会没有读过书,不会没有受过家庭教育,小时候说粗话不会没有父母教导。竟然 大言不惭地说这个词 “没什么不雅观的” ,我不知道这位副总编辑平时口中吐出的会是怎样的语言。既然连 那玩意儿 都“没什么不雅观的”,这位副总编辑领导下的出版社所出书的语言,想必也雅观不到那里去了。 如果说,大言不惭地宣称那东西“没什么不雅观的”,可以说仅仅是不知羞耻,严重点说是无耻,那么,对着《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还这样的宣传,那就不是一般的无耻了,可以说是无耻之尤。 出现这种无耻之尤的副总编辑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不以说粗话为耻反以为荣的并不只是该副总编辑一个人。多年以来,痞子话语从未受到过认真的对待。解放初期,一部分干部身居高位,却常常粗话连连。文化大革命中,更是不说粗话就算不上革命。最近一些年,粗俗的“文化作品”大流行,就是堂堂电视媒体上的电视剧特别是所谓小品也常常从民间文化中挖掘出近似黄色的粗俗笑料,更不说那些流行在网络和饭局上的黄段子了。所有这些的结果,就是引起流氓语言的大泛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某些知识分子也是流气十足,他们出口粗话、出手打人,哪里像教授、像编辑,完全不像读过书、受过教育的样子。也正因为他们有文化,读过书,还能够为自己的流氓语言和流氓行为振振有词地辩护、找说法。这些人,身居宣传和教育岗位要职,危害就更大。 语言会影响自己和别人的思想和行为,长期浸泡在流氓语言之中,必然会滋生出流氓行为。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能听任流氓语言肆行。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602 次阅读|24 个评论
WiFi到底怎么念?
热度 34 cutefay 2012-11-8 10:37
今天看到一个报道说有专家指出,WiFi念“微费”而非“歪fai”,原因是“这个词是由‘wireless(无线电)’和‘fidelity(保真度)’这两个英语单词组成,但是发音又不能按照这个词的发音来,因为‘WiFi’是一个合成词,应该按照一个单词的语法来发音。”这个词中有两个元音字母“i”,所以应该发短音,故从语法角度讲,发音是大家所说的“微费”。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专家是通过按照英语单词的习惯推论的。 我以前一直念微费,后来在美国,听到无论饭店里的服务员还是电视广播里,都念“歪fai”。 不知道其他英语类国家是怎么念的?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6409 次阅读|42 个评论
R语言:Project Euler Problem 53
itellin 2012-11-1 07:57
There are exactly ten ways of selecting three from five, 12345: 123, 124, 125, 134, 135, 145, 234, 235, 245, and 345 In combinatorics, we use the notation, 5 C 3 = 10. In general, n C r = n! r!(n r)! ,where r n, n! = n (n 1) ... 3 2 1, and 0! = 1. It is not until n = 23, that a value exceeds one-million: 23 C 10 = 1144066. How many, not necessarily distinct, values of n C r , for 1 n 100, are greater than one-million? a = outer(1:100,1:100,choose) length(a ) 4075
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学习和研究现代数学和科学方面,英语比汉语有优势
热度 4 张能立 2012-10-25 16:59
引理 1:学习和研究现代数学和科学需要基于事物本质基础之上的分类分层抽象思维。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过,伟大的数学家庞加莱是这样说的:“它能够达到的并不是像朴素的教条主义者所设想的事物本身,而只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之外,不存在实在” 。换句话说:数学和科学是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学问,离开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就不存在现代数学和科学。数学中的事物(对象)是可以“无中生有”的,例如对数的发明就是典型的案例。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也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但这个产物要受形式逻辑来约束。科学中的事物(对象)必须是客观物体或蕴藏在客观物体自身的本质特性,因此,科学不仅仅要受形式逻辑约束,更重要的,或者具有终极意义上的,科学必须被实证。例如,太阳、地球、月亮以及它们之间的引力,这些都是科学中的事物(对象),它们之间的运动规律,不仅仅要符合形式逻辑要求,而且要被科学观测(实验)所佐证。   数学和科学领域中,事物(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我们五官所能直接感受的,而是要在五官对这些事物(对象)“接触”之后,在大脑里面通过在概念层面思考、加工、抽象而获得。我们从数学和科学学科分类来看看人类是怎么来认识现代数学和科学的。   数学从数域来分类,可以分整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和复数;从研究的范畴来分,可以分为算术、代数、分析、几何、随机过程等。科学可以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物理学又可以分经典物理学与非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就是牛顿力学,非经典物理学包括原子(核)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力学。相对论力学又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就原子这个客观对象来说,原子包括原子核与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原子核又包括中子和质子。生物学中的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分类法,“是林奈在其巨著《自然系统》(拉丁文Systema Naturae)中,将自然界被划分为三个界:矿物、植物和动物。对于动植物分类,林奈用了四个分类等级:纲、目、属和种。林奈建立的分类法是基于物种共有的生理特征分类,而不是仅仅在感官所感知的信息基础上来分类的。林奈能够建立以他命名的生物分类法,就是运用了超越感官层次在概念层次中的抽象思维。在中国,明代李时珍(约1518–1593)在药典《本草纲目》中,将生物药材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和人部” 。李时珍这种分类就是基于感官(眼睛)所获取的信息为基础建立的分类学说。   无论是数学领域里面的分类分层,还是科学领域里面的分类分层,都不是仅仅从感官感知这个意义上来分类分层的,而是基于事物(对象)本质意义上的联系来分类分层的。   既然现代数学和科学体系结构是这样的,那么,学习和研究现代数学和科学需要基于事物本质基础之上的分类分层抽象思维,就是理所当然。引理1 得证。    引理 2:人类的分类分层抽象思维是建立在丰富的情感(心灵)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五官的感受之上。   在引理 1中,中国李时珍的分类法就是基于感官所感知的信息建立的分类学说,这不需要基于抽象概念基础之上的分类分层抽象思维。像林奈那样的分类法,就超越了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信息,而是在感官感受到的信息基础之上,通过丰富的情感(心灵)活动,才获得基于事物(对象)本质联系基础之上的科学分类分层抽象思维。引理2 得证。    公设:如果自然语言能够体现基于事物本质基础之上的情感活动,而不是基于五官感受基础之上的情感活动,那么,根据引理1、2,学习和掌握这种自然语言,对于学习和研究现代数学和科学具有非常大的益处。   这个公设,可以从引理1 和引理 2合乎逻辑和良知,推论而来。既然是公设,也就不需要证明。    小前提:英语具有基于事物本质基础之上联系的情感活动(分类特征),汉语具有基于五官感受基础之上的情感活动(分类特征)   这个小前提可以从英语和汉语的构词(字)特点来加以佐证。任何民族语言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在构词方面都会考虑事物(对象)之间的联系的。这样做,一方面是思维活动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传播和记忆新知所必须。拿汉语构字来说,就是用偏旁部首来关联不同事物(对象)。三点水偏旁就是与水有关的事物(对象),如:“河”、“海”、“汤”、“沉”、“沟”、“汗”、“汽”等;目偏旁就是与眼睛有关的事物(对象),如:“目”、“盲”、“眉”、“眈”、“看”、“盼”等;提手偏旁就是与手有关的事物(对象),如:“打”、“扎”、“仍”、“杠”、“扫”等。正是汉语这个构字法特点,汉语构词就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打到底”和“一看到底”。“一打到底”是指“打人”、“打架”、“打球”、“打电话”、“打仗”等等。“一看到底”是指“看书”、“看电影”、“看病”、“看风景”、“看风水”、“看天气”等等   我们不难看出,汉语这种构字(词)法,是基于五官感受基础之上的构字(词)法。不能体现事物(对象)本质上的联系,没有能在更高的心理水平上对感官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没有进化出关于事物(对象)本质上的抽象思维及其活动。   就汉语的“看”而言,英语就分了如下几种情况   1、look;   (1) perceive with attention; direct one's gaze towards   例句:She looked over the expanse of land   (2) give a certain impression or have a certain outward aspect   例句:This project looks fishy   (3) search or seek   例句:We looked all day and finally found the child in the forest   2、see;   (1) perceive by sight or have the power to perceive by sight   例句:Can you see the bird in that tree?   (2) perceive (an idea or situation) mentally   例句:Now I see! I just can't see your point   (3) imagine; conceive of; see in one's mind   例句 I can see a risk in this strategy   3、watch;   (1) look attentively   例句:I watched a basketball game   (2) follow with the eyes or the mind   例句:The world is watching Sarajevo   (3)serve with attention   例句:They watched as the murderer was executed   4、observe;   (1) discover or determine the existence, presence, or fact of   (2) make mention of   例句:She observed that his presentation took up too much time   (3) observe with care or pay close attention to   5、view;6、survey等   从英语“看”这一点上,只要我们不愿意被情感左右,就不得不承认英语形式上体现出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并且细腻地刻画了这种情感和思维活动,这种刻画不是基于五官感受到的信息,而是在此信息上的抽象。反过来,这样的语言又反哺人脑的思维活动,从而导致思维活动进一步“精细化”,这一点恰恰是现代数学和科学需要的分类分层抽象思维所必须的养料。能否有这么多丰富的联想和感情活动才是语言的本质。其实,语言背后是思维和情感活动,思维和感情活动,本质上是无法用语言或者图形符合来表述的,因为这是心灵活动。但是,为了交流,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又不得不用语言来表达,因此,任何一种语言来表达心灵的活动的时候,都会失真。选择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就造就了不同的心灵,也就造就了民族文化之间的最本质的区别。伟大的德国语言学家,同是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特曾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想象” 。   在情感的丰富程度面前,语言是苍白的。因此,任何神化和神话语言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观念没有意识到语言本身也是对人类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一种约束或者一种阻碍。一方面人类情感和理性要冲破语言(文字)带来的阻碍;另外一方面在冲破的这个过程中,也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文字)自身。每一种民族语言的进化历史,无不昭示这一点。但是,不同的语言(文字)对于思维的促进和阻碍作用不一样,其原因就是每个民族语言演化的路径不同导致的。人类文明史上,只有古希腊能够产生形式逻辑,这个历史事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这个历史必然性就是古希腊语言的形式极其丰富,蕴藏着形式逻辑的萌芽,只要条件成熟,形式逻辑破壳而出就是自然的。这一结论可以从威廉.冯.洪堡特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合乎逻辑地得出。对于各个民族对于语言自主创建和演化导致的结果,可以用“作茧自缚”一言以蔽之来概括,或者换一句话说“成亦萧何,败亦萧何”来形容。   对于“看”这个问题,有人会拿“窥、视、望、觑、瞭、瞥、睨”来反驳,说汉语里面也有这样精细的思维活动。是的,对于这一点,我痛痛快快地承认。但是,也请不要忘记了,这类汉语字词的用法,仅仅只出现在书面语之中,不会出现在日常口语之中。换句话说“雅”和“俗”是分离的,这一直是汉语(文字)的最大弊端之一。当初,古汉语被改革为白话文,这是其主因之一。古汉语(文字)进化到白话文,虽然“雅”和“俗”分离,也就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分离程度好了很多,但是,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或者说解决的程度远远不够,从而仍然极大地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的理性和良知,不得不得出也让笔者痛苦的结论:   在学习和研究现代数学和科学方面,英语比汉语有优势。   后记:本人就语言对现代数学和科学的影响,分别与同事和朋友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也被同事加好友“痛斥”为:无知者无畏。对于这一点,我也愿意痛痛快快地承认,因为,笔者因自身原因,英文水平很低。不过,笔者认为“无知者无畏”比“无知者有畏”在追求真知和真理的道路上更有价值,因为通向真知真理的大道是用“无知者无畏”这样的沙子铺成的,而“无知者有畏”连成为这样沙子的机会都没有!最后,诚恳期待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庞加莱,《科学与假设》,商务印书馆,2008,北京,p2~3   2、生物分类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7%89%A9%E5%88%86%E9%A1%9E%E6%B3%95   3、有道字典   4、《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商务出版社,北京 2008
4340 次阅读|5 个评论
斯坦福大学《从生物学看人类行为》学习笔记23——语言
monica0569 2012-9-25 08:58
斯坦福大学《从生物学看人类行为》学习笔记23——语言
1h42mins 语言的特征 : 1、语言都有语义性,有无穷无尽的排序,无限的声音排列可以由发音组合而成 2、插入从句的可能性,有些会使句子变得复杂,所有语言不只是A能做B,还有A在这种情况下,却不在那种情况下 3、所有语言都有循环性,用一个常用的词语就是繁殖性,所有语言都有有限的词,所有语言都有潜力产生无限的组合 4、人类语言相比动物语言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移位性。我们可以讨论过去的事情,将来的事情,地球另一端的事情,和我们情感没有多大关系的事。而大多数的动物交流都是情感上的。与之相关的是语言的任意性,符号与信息的任意性。 5、Meta-communication,交流”交流“本身,退至语言之后来讨论语言的内部和语言本身。有个很极端的例子是,有些人将时间倾注在发明语言上 6、每一种语言和其参与者都使用母性语言,即儿语,通常是母亲对小孩高嗓音说话,强调语言的韵律和元音部位,重复短语,贴着婴儿的脸说话等。问题是儿语是情感还是教学呢?你会发现儿语与人们通常和宠物之间的对话有些相似性。 语言的生物原理 ,它是一套包含了发声和接受声音的系统,还是更贴近于是一套认知系统?这个领域的一般观点是,语言绝大部分是一套认知系统。最有力的证据是手语。美国手语里面显示了非常精细深厚的特征,这与口语类似。天生失聪的婴儿学手语的时候,在接近听力正常的婴儿开始依依呀呀学习儿语的时候,失聪的婴儿开始比手画脚学习手语。另一个例子,一个老年人,他的母语是手语,当他中风了,症状与正常说话的人得此病的症状一样。口语和手语都被称为韵律性的东西,韵律不是语言中的字词,韵律是指声调,与我们的表情、手势、姿势有关。就定义来看,邮件不可能有韵律,如果没有小笑脸那些东西的话。一个手语韵律的经典例子就是如果某个用美国手语的人正在描述两个人的一段对话,他们会稍稍转动身体,就好像他们一下是其中一个人,一下又是另一个人。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与天生失聪的人打手语,他们的听觉系统也会活跃起来,那部分大脑区域与大脑听到语言做出初步处理的部位是一样的。另外,美国手语中也有”口音“,即指手势的不同速度、连接。手语在大脑皮层的存储区域与人们学习的口语位置一样。 在语言生成与语言理解过程中大脑发生了什么 ?神经生物学中大脑中哪个功能模块算作语言还有争议。之前讲过的Williams综合症是种非常奇怪的遗传性疾病,小孩会异常的多花,好表达,很热情,可爱,伴随他们的还有奇怪的垂体后叶荷尔蒙和催产素,他们极其熟练语言,但通常他们的智商接近智障范围,IQ在70左右。相反,有种特定型语言障碍的遗传性疾病,患者来化大量时间来生成和理解语言,却有正常的IQ所以语言时绝对模块的观点有争议。  下一个语言神经生物学的特征是, 语言是单侧的 。大脑功能的偏侧性是指在大脑皮层的某处,皮层只会在大脑的一侧做某事。人类大脑在语言上的偏侧性可能是最特别的偏侧性,除了左撇子右撇子问题。通常每种相关的可靠研究方法都发现,头部在事故或战事中受到损伤的人中,一侧受到伤害的人比其他头部受伤的人更容易患上语言疾病。90%的人的语言单侧性都在左脑。大脑中有三个区域与语言相关,在皮层中与语言联系。第一个被称为”Broca's Area“,位于顶叶的区域,在皮层带的底部,控制着肌肉运动和身体活动等,粗略地讲,这个区域是控制唇舌咽喉等部位肌肉活动的皮层部分。如果这部分发生了损伤会发生什么呢?失语症(Aphasia),失语症在神经学中泛指由于神经意外伤害而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患者很难说出有意义的词,传达有意义的讯息,然而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好。Broca's Area南面叫"Wernick's area",也是以人命名,它在初级听觉皮层附近,与语言理解有关,如果这部分受损,患者说话会很流利,但他自己却理解不了。然后是上纵束这个区域,它是一群连接Wernick's area和Broca's Area投射的轴突,将语言理解与语言产生连接起来,理论上,如果将这些神经元完全去除,而Wernick's area和Broca's Area完好无损,这样的人有完整的语言理解能力,也能说出任何想说的话,他们不能将听觉指令与语言产出相连接。 ”口哨语言“也符合真正语言的一些条件,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吹口哨时,Wernick's area被激活。口哨语言也有抽象和象征的语言元素。 在90%的案例中,Wernick's area和Broca's Area位置会稍微有不同,尤其是与读相关的区域,如果一门语言不是字母文字而是图形文字,比如中文是一种图形文字。 一般我们认为语言只与大脑左半球有关,当然这不全对,因为韵律之类的就与右半球相关,右半球复杂把语言的声调编码,告诉我们别人的话里是否有挖苦的语气。 有个大脑区域叫基底神经节,它复杂控制肌肉运动。语言有大量的肌肉运动,所以基底神经节也会参与。还有,边缘系统,虽然与情绪有关,但与语言也有重要的联系。患有Broca's失语症的人几乎不能说话,语言障碍治疗师会做的是让患者唱出他们想说的事,事实发现他们确实能唱出要表达的内容,将信息传到大脑南部皮层经过边缘语言区,这种情况准确率并不高,但是总比什么都不能表达的好。下一个暗示边缘系统与语言有关的例子,Tourette's患者,得了这个病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骂人,咒骂都与边缘系统有关,Tourette's患者在边缘系统存在各方面的过度活跃。另一例子非常明了,当我们感到苦恼时,我们通过与别人聊天而感觉好点。精神疗法就是完全基于该理念——大脑的语言世界与边缘系统有很深厚的联系。 我们是唯一拥有Wernick's area和Broca's Area的物种,但我们也发现灵长类,如猿,黑猩猩,猩猩,恒河猴,对应着人类的该区域,它们的皮层只在大脑一侧较厚,虽然不及人类左半球那部分皮层厚,但已经有够厚了。人类与猿类,猴子的Broca's Area或是猴子的原Broca's Area和面部有关的各种肌肉组织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人们发现,在南方古猿的古老祖先头骨中有些非常坚固的东西,从大脑在头骨内的颅腔模型间接得出推论,在一百万年以前南方古猿的大脑左半球就已经有一点不对称。 早期生活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自20世纪60年这一领域有两个领军人物的争议,一个是B.F. Skinner,行为主义的泰斗;一个是Noam Chomsky,以另一角度研究语言而著名。行为主义对语言学习的看法,是奖励机制,婴儿说对了就得到食物或其他奖励,结结巴巴没有说出来就得到奖励。Chomsky的观点与这完全不同,他的观点更盛行,基本上行为主义的观点完全是胡说八道。Chomsky认为儿童在成长的某个点,能够将语言规则归纳为他们从未听过的结构。并且儿童能够在受到他们周围说话的大人的不完整指导下,总结语言规则。支持Chomsky的观点还有刺激认贫乏论,语言有深层结构,有个深层动力驱动这语言获得。简单说就是儿童生成比他们听到的多得多的语言例子,他们生成各种从未听过的语言。儿童通过一些预备的学习行为学方法,儿童生成的结构是之前从未听过的,他们没有被详细教导语法结构,他们从只言片语中创造规则。有个反对的观点是人不必受到严格的指导来学习我们说的每个单词的结构类型,我们可以有统计地学习。我们可以从统计模型中获取规则。 生命之初,儿童能够学习任何一门语言,从一个月到三个月,任何构建语言的音素和声音几乎都有同样的反应,当人们开始获得自己的语言时,开始不能够听出其他声音的不同,然后突然退回到区分bear 和pear。到三个月,儿童开始偏向注意口语而不是无意义的音节,他们开始关注语言结构。三到六个月,开始注意元音发音,开始学习断开的声音。八到九个月,他们开始咿呀咿呀,并且在右脸有更强烈的表情。到九个月,孩子开始识别结构,字词组合,对他们有所回应,开始丧失许多能力来学习其他语言的音素。到是十一个月,开始发出他们所学的语言的典型元音与辅音,之后很快就会说话。非常奇怪的是,我们人类会耗费大量精力以刻意预先计划的方法来帮助小孩学习人类的交流。不过在大多数文化中,孩子学习语言纯粹是通过观察,听,看,语言引导相对是近期的西方产物,更奇怪的而是我们尚不清楚这种引导的方式是否会加速语言获得。 然后我们还发现,有些第二语言有关键的学习阶段,如果在大约12岁以后学习一门语言,通常我们在余生中说这门语言不可能不带口音。那么大脑是如何为第二外语编码的呢?研究发现,如果在6岁之前学习一门第二外语,在双语环境中成长,两门语言都被编码在Wernick's area和Broca's Area的重叠区域;6岁之后学习一门语言,负责第二语言的Wernick's area倾向于在一个更边缘的区域。这就有非常奇怪的案例,选择性的中风会使一个人失去其中一门语言,而另一门语言完好。 那口音是怎么回事?就口音的关键阶段来说,我们的口音会出现在12岁左右。还有就是语言倾向于由孩子创造而不是成人。大约20年前在尼加拉瓜,在那里发生革命后的第一次,在农村人们为失聪儿童的教育做了一些事情,第一个尝试就是建立专门的学习,除了美国手语,还有英国手语,法国手语,各种各样的手语,第一年过后,孩子们开始创造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手语,经过3代以后变得越来与成熟精密,它就是现在的尼加拉瓜手语。那里的孩子的平均年龄是10岁。 在胚胎中的12到16周,胎儿就在大脑左半球有不同于右半球的基因表达,这些基因已经被确认在有语言生成障碍的家族中发生变异。到了30周左右,左半球变得比右半球厚,有趣的是,学习语言的起初几年,左边大脑并没有增进的新陈代谢。儿童大脑髓磷脂化Wernick's area的时间比Broca's Area髓磷脂化的时间早3个月,儿童开始理解语言要早于生成语言。 以上是语言获得的神经生物学原理,那么社会方面呢?环境方面呢?我们已经讲过同龄人社交的重要性要超过父母影响,这就是精神学家Judith Rich书中的主张,即同龄人的影响要远远胜于通常人们所相信的文学的影响力,这就是她解释为何孩子学会的是他们所处社群的口音而不是父母的口音的主要论点。同时语言获得包含大量的反复灌输使用一门语言的社会价值,还蕴含儿童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觉得他们父母的口音很尴尬。在不同语言中,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比如,英语中,可以对一个亲戚说“我的阿姨,你的妈妈”,或者可以说“我的阿姨,你的祖母”,在某些语言中,想马来亚半岛上的一种语言,我们就会发现如果说“我的阿姨,你的妈妈”和说“我的阿姨,你的祖母”是完全不同的词,要说明亲属关系而同时不透露出对华人是不可能的,讨论亲属关系离不开语境。另一个例子,有被称为自我中心的语言,如英语,指示方向的语言和身体有关,“在那儿”显示出地点与身体相关,“那人站在哪”“就在他后面”,在许多不那么自我中心的语言中,方向指示完全是外部地标的功能。在一些澳大利亚土著语言中,不能像这样说“我的右脚着火了”,只能说“我的脚,也就是对着西北方向,起火了”,它的世界是基于外部地标而不是内在的个体。 这些事例中的本质问题是,语言决定了你的思考方式。这又要回到一个很老的语言学和语言获得力量,它由两人在20世纪提出,Spair and Whorf,他们假说认为语言抑制了思想,抑制了人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式。这个假设引发了不休的争论。 $人类语言的独特特征有哪些? 人们认为人类独有的事情被证明并非如此,其他物种也显示出语义,语义就是一个确切的声音包含的意义,具有与情感分离的十分特殊的意义。绿长尾猴能够区别“天上有很恐怖的东西,快下来”与“地上有很恐怖的东西,快爬上来”的声音,在情感方面,这两句是一样的,但是就语义和事实转化信息而言,这两句截然相反。 交流的意向性过去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结果在其他物种也发现了意向性,绿长尾猴在他们的亲戚在身边的时候,会更快递发出警告声。当食肉动物在周围出现时,如果是它喜欢的松鼠,松鼠就会很快发出警告声,如果是它不喜欢的松鼠,就不会发出警告声。 人类语言中十分独特的是能说谎的能力,这与语言的任意性有关。一只狗被吓到了就是被吓到了,动物有强烈情感时会给出信息素信号,例如,不论它当时多么不像表现出来,信息素会传达它的情绪。比如,一只被吓到的狗,它不想让对手知道它吓到了,如果它吓到了会散发大量的惊吓信息素,他不会说谎,于是就会关闭相关的腺体,试图掩饰信息素的释放。 对于其他物种,它们还能做什么?我们要讲一个十分有趣的语言学分支,就是尝试把人类语言教给其他物种,比如灵长类。这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包含许多故事,还有各种灾难性的结果和很大的争议,一切都与黑猩猩有关,从一只名为Vicky的可怜黑猩猩开始,当时的研究者推行行为主义的规则,教它说英语,这是一只很悲剧的黑猩猩,谢天谢地,几年后,研究者决定放弃,于是这只可怜的黑猩猩被允许不必再经受这些折磨。很快,又有另外一只黑猩猩被一名心理学家Kellogg养大,Kellogg认为为什么Vicky不会英语呢?因为她没有同伴,需要让他与人类一起长大,Kellogg夫妇,决定将他们的儿子Donald和这只黑猩猩一起养大,他们料想发生的是黑猩猩学会英语,但是相反的是Donald开始学那只黑猩猩的声音,Donald的父母在这时终止了实验。后来一些研究者,终于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想让黑猩猩说人话是很荒谬的,因为他们没有让他们说话的喉咙,他们没有说人话的解剖学机制,然后有对内华达大学的Gardners夫妇,想出一个相当有创意的点子,就是让黑猩猩学美国手语,这样就产生了第一只会手语的猿类,叫Washoe,Washoe到6岁的时候学会了英语中150个不同符号,她能够用手语与Gardners夫妇交流,会偷吃冰箱的东西。同时一个宾夕法尼亚大学叫David Premack的人带着他的黑猩猩Sarah,他教会了Sarah一套象征性的语言模型,Sarah能够做如果/然后类型的从句。然后来了只大猩猩koko,koko原本是旧金山动物园长大的,一个叫Penny patterson的心理学家决定将大猩猩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因为相比大猩猩,黑猩猩都有注意力缺失症ADD),Penny patterson设法从旧金山动物园借来了koko,并且教它手语,koko学会了很多事情,会八卦,会回忆梦境,会撒谎,这是史上最棒的大猩猩。然后在80年代,所有这些都被哥伦比亚大学的Herb Terrace毁于一旦,Terrace也参与了一个黑猩猩手语项目,他要证明Noam Chomsky的主张是错误的,Chomsky主张这些黑猩猩或大猩猩做的东西绝不可能算作真的语言。他开始教这只他取名为Nim Chimsky的黑猩猩手语,大约三年后,有篇重要里程碑的论文出现了,论文中说道Nim所做的根本就不是语言,其他的猩猩也不是,Terrace十分详细地论证到Nim所作的丝毫不符合语言的标准,Nim没有发明新词,没有将词语顺序弄对,它没有做到语言上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说的话中包含越多词,句子应该有更多的意义,并且它说话不是自发的,它只是在回答问题,而语言不只是回答问题,是进行交流。Terrace对同类项目做了同样的分析,证明没有一只黑猩猩真的在使用语言。他的观点遭到了Penny patterson 的强烈反击,于是引发了一场混乱的争辩。整个领域也在他们的争辩中开始瓦解了,剩下最后一只黑猩猩使用的开始有点像真的语言,它叫Kanzi,它不只会生成语言,自发性地生成语言,最有意思的是她指认出错误的东西时,错误都在语义类别内,它是理解这个领域存留的唯一希望。
个人分类: 听公开课|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言文字随想
热度 2 TUGJAYZHAB 2012-8-29 02:11
最近,科学网上出了几篇关于语言的精彩文章。比如张学新博友的。我做了回应,也参加了部分讨论。在讨论中,有小朋友建议我‘从自己的角度说说看学习这么多种语言的感触’。我回复后,觉得值得回自己地盘写成博文。如下: 我是做‘多元系统分析’的。我相信:世界的本质是‘系统的’,是多个‘多元系统’嵌套组成的,而不是‘变量的’。而且,‘多元系统,和而不同’。系统越多元,就越稳定,也越繁荣。反之,多样性减少,系统就要萎缩。如果最后减至一元,就不成其为系统,系统就灭寂了。至少,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据说应该是这样的。想一想,如果世界上只剩人类,别的生物都没有了,那是多麽可怕,无望的世界啊。 对于语言文字,我主张多学。‘学会一种语言,就等于打开一扇窗户,开辟一个世界’。而且,我相信人的大脑的潜力几乎是无穷的。据有的研究报告称:我们至死,可能也就只用了我们脑力的二、三十之一。不想学另外的语言,只是发懒而已(懒倒也不是坏处,那是自然的规律,‘两点之间还直线最短呢’)。在欧洲,小国多,语言多。小孩子懂几种语言是平常事。 因为中国太大了,光会汉语就足够了。再学另外的语言,就需要有足够的推动力。学一种语言,好比进入一门学科,要掌握一定的信息量,要花一定的学时。所以多会一种语言,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当算学分。政府应该鼓励、奖励学多门语言。无论是外语,内语(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大语种(英语)或小语种(如鲜语)。
个人分类: 百家争鸣|1744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英语
热度 80 weijia2009 2012-7-12 08:36
学英语 贾伟 在国人俗语中,因为 “ 英 ” 和 “ 鹰 ” 同音,英语也就成了 “ 鸟 ” 语。于是有人总结了学英语的不同阶段:入门时,耳边满世界的鸟语,但你听不懂;第二个层次,一段努力过后发觉,自己鸟语说得很溜,但鸟听不懂;最高层次是你最终登堂入室,鸟语说得跟鸟一样一样的。也就是说,你终有一天会成功地进化成“鸟人”。 这最后一句是我加的,因为成为一个英语说得很溜的“鸟人”看来是很重要的。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关卡,中考、高考、考研、职称晋升、出国等等吧,都得考英语,关卡过得去和过不去以后的命运大不一样。 我小时随父母下放农村,直到上高中才接触英文,后来连滚带爬一路走来,说得多了,现在倒也不觉得鸟语有多么难讲和难懂。 当然也有例外的,在美国读书时,我非常害怕碰上一口流利英文的印度人,他们鸟语讲得溜极了,但我听不懂,而且鸟也听不太懂(我专门讨教过老美,他们说很多时候也就听个七七八八的)。 有一个段子说,英国前首相撤切尔夫人到印度访问,当人家总理用英语发表完讲话以后,撤切尔夫人低声问在座的英国大使: “ 他刚才讲完怎么没人翻译呢? ” 印式英语被称为 Hinglish ,在发音和吐字方面有些地方非常含糊,譬如 th 的音读得很像 t ,而 t 和 d 又不分。说有一对印度留学生跟导师介绍道: “I'm dirty and my wife is dirty too” (我很脏,我妻子也很脏)。其实他是要说 “ 我三十岁,我妻子也是三十岁。 ” 他的 thirty 和 dirty 让你听上去根本无法分清。 这么多年来以为自己鸟语的段位很高了,听 Hinglish 应该不在话下,结果两年前栽了一回。那次我在我们研究院做完报告,有学生举手提问,我一看那个举手的人就眼前一黑,因为我知道那位兄弟刚从埃及来,几天前我们在停车场碰上,他要我给他写推荐信,当时那么简单的几句对话,我是连猜带蒙才搞懂的。那天埃及兄弟显然在众人面前有点紧张,一张口问的问题我从头到尾居然一个字都没听明白。我特地走到他的面前,笑着请他 slow down 再问一次,同时全神贯注地倾听,可能这样让他更紧张了,他的第二遍问题我依然一个字都没听懂。这下我彻底晕倒,当时飞快地转念:让他第三遍问这个问题的话,未免使他很难堪,而我极有可能依然听不懂,本教授也跟着下不来台。说时迟那时快,我决定赌一下,我判断报告厅里没人听得懂他(的 鸟语),于是我复述了一下他的问题,我说: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这个问题是 xxx ,然后给出了答案。在大家的一片掌声中讲座结束,没有任何异议 - 除了那位可怜的埃及同学,他的面部表情告诉我,我那个问题猜错了。不过,我赌得没错,当时也没人听懂他。我后来告诉那位埃及同学给我发邮件 - 如果他依然想问那个问题的话。 很早的时候,我就明白一个道理,英语讲得好有无穷的益处。九十年代我在密苏里大学原子能研究所主管同位素和放射药物的生产部门,我上任不久便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一家客户,英国的 Amersham International 一直在我的部门(在产品调度上)受到特殊关照,后来发现原来负责给产品排期的 Jim 和 Bill 非常喜欢对方公司负责调度的 Jacqueline ,准确地说,他们两个被 Jacqueline 优雅的英式英文彻底迷倒,居然置我的部门规矩不顾偷偷地给她的单子一路开绿灯,我及时制止了这两个不成器的男人的幼稚行为。后来有一次 Jacqueline 来访问我们实验室,我领教了 Jim 和 Bill 两人上窜下跳、欣喜若狂的德行,年近 60 的老 Jim 夸张地双手捂着眼睛说:太想见她了,但又不敢见,她声音这么美,肯定是一个丑女 …… 事实上 Jacqueline 给 Jim 带来的不是失望,而是一种惊艳。那天我领着风姿绰约的 Jacqueline 参观整个研究所,所有人(也包括我)被她优雅的语言和举止所折服, Jim 和 Bill 更是眼睛直了,骨头也酥了。记得那天晚上我请 Jacqueline 在 Columbia downtown 的 Boone Tavern 吃晚餐,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清晰地感受了两个小时堪称完美的英式英文 , 也可能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准确的用词、发音和背景文化知识的运用在英语交谈中的魅力所在。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关联的往事,几年后我离开密苏里大学去工业界任职,跟同事分手时我逐一将他们请到办公室话别,也(假惺惺地)问他们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结果大家都(假惺惺地)说好话,唯独 Jim 在说了一通好话后跟我提了两点意见:第一,他说我严厉地批评过他好几次,这对于来自于中国这样一个尊敬老人的国度的我是不应该的;第二,也是最让他伤心( heart-breaking )的一件事是三年前 Jacqueline 来访,我那个晚上没请他(和他的 Jackie )一起共进晚餐 …… 时光飞逝,一晃眼轮到我的学生们在美国学英文讲鸟语了。作为过来人,我多次跟学生讲,他们中的很多人英文说得不太好,并非是语言表达方面没有天赋,而是他们更愿意活在中文世界里,平时不爱读英文报刊新闻,不看好莱坞大片,不看球,很少跟同事一起吃饭。英文和中文一样,不是一门学科,都是一种交流工具,其实质是社会性的。在国外顽固地坚守中文阵地,不论呆在国外多久,也很难用英文做有深度的交流。反过来我见过一些没出过国门的学生,因为用心学习,英文说得非常棒,让我们这些在外讲英文多年的人汗颜。 所以说,英文不能被当成一门功课去学,学英文光有进取心和激情也是不够的,因为那些大都无法持久,而要用一颗平常心去体会生活思考文化,在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中感受西方人的思考和人文,将英文逐步浸润自己的思维和言行,这样,一颗进取心渐趋平常,逐步转为一颗慧心,自身真正地融入英文世界,如雨入湖,如枝在林。 读博士时导师有次和我们学生一起野餐,他跟大家讲话,开场白是: You see, we’re outstanding in the field 。他用的是一句双关语,从当时的语境理解,他在说:我们正站在野外 ( 此处 out standing 是分开的两个字 )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我们都是本领域里的杰出( outstanding )人才!我用这句话来做本博文的结束语:我们大家都站在(学习英语的)野地里,我们也会成为这块领地的佼佼者 - 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慧心!终有一天,我们在学英语中会不知不觉地 达到传说中的那个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那人,便是能说一口流利鸟语的鸟人。
25522 次阅读|166 个评论
别亏待了你的笑神经!(2)
热度 2 Julia87 2012-6-8 12:55
已不码字好多日,想。最近一个毕业师兄重返故里,他是那种很聪明很幽默的人,在实验室是各种搞笑,我经常提醒实验室人他在的时候不要随便轻易喝水,喷水的概率太大了。。。 语言是一门大学问,幽默是一种智慧,可以学习。贴些有趣的记录,都比较搞笑,要hold住呀。。。因为不牵扯到个人隐私,并经他人同意,直接实名了。 先写徐磊的吧。先扬吧。这是个大才子,是我很欣赏的青年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很值得我学习,目前在KTH攻读博士。最近他老人家在科学网忙着休博,搞的挺可以的,热火朝天地,我是频频过去评论以表示强烈支持啊,当然徐磊也很够朋友,一再表示感谢,感激涕零。这不,昨天傍晚时分(对他老人家是中午时分)上Q找我曰: 徐磊 在不? 行者无疆 嗯 徐磊 呀,你真在呀 行者无疆 废话,你以为是病毒呢 徐磊 我觉得比科学网好的网站国内还是有的。 行者无疆 找到窝了没? 徐磊 虽然国内是监管很严,但是具体程度各个网站还是有一些权力自行决定的。 徐磊 我觉得科学网缺乏对人的尊重。 行者无疆 您老不看科学网是谁家开的?真是 =================================================== 下一个,小朱老师吧,她也是俺已毕业师姐,在俺母校做老师。某日清晨,甚早,我闹铃还没醒,她老人家发短信给我,曰:小丽红,再发一遍你的图书馆账号吧,我电脑重装系统啦。。。 俺当时就莫名其妙的醒了,要知道平时经常关了闹铃会接着睡一会儿或者压根听不到闹铃响,就迅速给了她回复。估计我这神速吓着她老人家了,她又回复:哈哈,这么早起来啦!大有前途也! 要知道,我平时都是凌晨一点睡觉,怎么能起这么早?!为了不欺骗她老人家以至于在她心里留下我不要命苦读的伟大形象,我赶紧解释:上个厕所,接着睡。。。 俺不知道她老人家看到这这条短信是啥反应,反正俺老人家是睡不着了,索性起床,该干啥干啥吧。。。 -------------------------------------------------------------------------------------- 最后一则,大家再忍一忍,这就写完了。话说,某日中午,和两位博士姐姐一块吃饭,俺不知道为啥走神了,发了五秒呆,等我反应回来,只看到一博士姐姐哈哈大笑说:哎哎,朱丽红同学,您老在看啥呢?? 我一脸懵懂:我看啥了? “你一直盯着我盘子中的骨头,直勾勾地看!” 我当时差点笑岔气:我刚刚走神了,我真啥都没看到,我真的没看到。。。 然后三人狂笑。我大喊:冤枉啊,你想啊,如果我真盯着看,我也得盯着肉看啊,我盯着看你吃完的骨头干啥啊?? “哈哈,我还以为你在吃惊我吃的快呢,哈哈,反正你就盯着我骨头看了,行了行了,别说了,越抹越黑” “冤枉啊,我是真的什么都没看到。。。” 相关博文: 别亏待了你的笑神经!(1)
个人分类: 科研生活|1805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2年SSCI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167种目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2-6-5 06:39
SCI 、 SSCI 、 AHCI 均收录语言学期刊, 2012 年 SSCI 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 167 种( 2008 年 SSCI 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 71 种),其中被 SCI 、 SSCI 、 AHCI 共同收录期刊 3 种如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 Natural Language Engineering 《自然语言工程》、 Phonetica 《语音学》。 SCI 、 SSCI 共同收录期刊 9 种如: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美国言语病理学杂志:临床实践》、 Brain Language 《大脑与语言》 、 Clinical Linguistics Phonetics 《临床语言学与语音学》、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国际语言及交流障碍杂志》、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语言交流障碍杂志》、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口吃病杂志》、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神经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言语、语言与听觉研究杂志》、 Language and Speech 《语言与口语》 。 SSCI 、 AHCI 共同收录期刊 127 种如: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语言与文化的跨越》、 Acta Linguistica Hungarica 《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学报》、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 《儿童语言教学与疗法》、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 Dialectologia et Geolinguistica 《方言学与地方语言学》、 Functions of Language 《语言的功能》、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国际词汇学杂志》、 Journal of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非洲语言和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东亚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英语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混杂语言和克里奥尔语杂志》、 Journal of Germanic Linguistics 《日尔曼语言学杂志》 、 Journal of Language Politics 《语言与政治杂志》、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语言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Planning 《语言问题与语言计划》 、 Language Sciences 《语言科学》、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语言的演变》、 Metaphor and Symbol 《隐喻与象征》、 Natural Language Linguistic Theory 《自然语言与语言理论》 、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自然语言语义学》 、 Phonology 《语音学》 、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理论语言学》、 Zeitschrift fuer Dialektologie und Linguistik 《方言学与语言学杂志》等。详细 2012 年 SSCI 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 请见附件。 附件: 2012年SSCI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167种目录.doc 相关阅读: 2012年AHCI收录语言与语言学学科期刊186种目录
个人分类: SSCI投稿|98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语言热”的“势利”
热度 1 周可真 2012-5-25 11:42
我们在 80 年代学习英语时是以伦敦音为发音标准的,到了苏联解体和美国独大以后,学英语者在发音上就以讲美国英语为时尚了。这种现象类似我们苏、锡、常地区的人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都以能讲几句上海话为荣(因为那时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初期则转而以能讲几句广东话为荣了(因为不仅当时广东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且许多海外来的华人也都讲广东话),再后来随着台湾与大陆交往的日益密切,又以能讲几句嗲声嗲气的台湾普通话为荣了(因为台湾比大陆要发达),而到了苏、锡、常发达了(其程度不亚于中国其他任何地方),我们这里的人就再也不以讲任何其他地方的方言或地方普通话为荣了,而是只讲自己的方言或普通话了。由此可见“语言热”的“势利”! 从“语言热”的“势利”可以作如此推断:全球性的“汉语热”必待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才有可能,而且只要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就必会兴起全球性的“汉语热”。此事可能发生在 百年之后。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2881 次阅读|1 个评论
语言与思维
热度 1 qianlivan 2012-5-7 15:29
语言很多时候被当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同的语言似乎是同构的。更进一步,如果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语言,并将语言符号化之后,似乎所有的语言都是一样的。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谓将语言符号化,是将语言中的主要特征抽取出来进行的,能够符号化的都是语言的具有普遍性的部分,这或许是语言学家感兴趣的部 分。那些不能被符号化的部分就是每种语言独特的部分。如果考虑这些部分,那么很难认为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同构的。语言是人类生活的一个侧面。在北极附近生 活的爱斯基摩人,其语言中描述冰雪的词就有很多,而生活在热带的人就无须这些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就导致不同的语言无法完全同构。退一步说,考虑语言中同构的部分,不同的表达形式也是各有价值,不是完全等价的。这就和数学中的一些同构的表述一样,有的表述就比较明显,容易证明,有的就不易理解。语 言也一样,不同的语言对同样的事情也有不一样的表现力。 之前提到过,多元性和创造性有些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565612 )。 不同的语言就是一种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可能能导致创造性。学了几种外语之后就会发现,即使是语族非常接近的语言之间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很多表达之妙,很多时候只能意会。如今要到大学或研究所做研究,估计没有谁不用学英语的,当读文章、写文章、做报告都只用英语之后,语言上的多样性就被破坏了,这是否会限制一部分创新性?今天看到的一段TED演讲正好探讨了这个问题(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4ODU4MDQ0.html )。 说得这里,有人自然会问,杂志是英语的,国外研究所都用英语,不用英语用什么?这段TED演讲中也分析了这个问题,答案是用翻译。在中世纪,阿拉伯地区有 大量的翻译,把拉丁语翻译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把阿拉伯语翻译为日耳曼语,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翻译工作点亮了欧洲文明。我之前也提出过类似的看法,翻译工作也应该是科学事业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56967.html )。 上面那段TED演讲中要强调的是不要让英文考试成为人才选拔的障碍。而我要说的是,语言的多元性也和创造性有关,不能为了方便而让语言的多元性消失,这对科学事业的发展没有好处。 附:关于表达之妙,贴个某天看到的笑话吧。 甲:你怎么这个发型呢? 乙:被雷劈的。 甲:怎么会被雷劈? 乙:那天我走在路上,看地上有张卡。我捡起来一看,IP(挨劈)卡。然后就被雷劈了。
个人分类: 思考|398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张维迎教授痛批无以复加的语言腐败
热度 1 kexuepifu 2012-5-1 14:24
下面转载的是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于 2012 年 4 月 21 日在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的演讲,经作者修订,并载于《经济观察报》。 语言腐败在中国已到无以复加地步 张维迎 腐败一词,是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百度搜索,有关腐败的新闻就有近百万条。腐败的种类五花八门,政治腐败、官员腐败、公司腐败、司法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甚至足球腐败……举不胜举。但有一类更为普遍、其危害性也更为严重的腐败,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语言腐败。 所谓语言腐败,是指人们出于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它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众,操纵人心。语言腐败的典型形式是冠恶行以美名,或冠善行以恶名。轰轰烈烈的重庆“打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黑社会”本来指的是有组织的犯罪活动,无论任何社会,打击此类犯罪活动都是正当的,很少人会反对。但我们现在知道,在重庆的所谓“打黑”运动中,“黑社会”可以扣在任何当权者不喜欢的人和企业头上,所以“打黑”变成了“黑打”,变成了侵犯人权和私有财产的政治行为。 事实上,极左的东西之所以能流行,有市场,有人追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一些人士善于语言腐败。在这方面,“四人帮”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他们把摧残人性、毁灭文化的行动,说成是“文化大革命”;把政敌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整人说成是“整风”;把不经正当法律程序就剥夺人的自由的监禁称为“劳动教养”;把任何反对他们的人说成是“反革命分子”;把 1976 年清明节悼念周恩来、发泄对他们不满的民主运动说成是“反革命暴乱”;把含冤而死的人,说成是“自绝于人民”;把闭关锁国说成是“独立自主”,把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说成是“崇洋媚外”;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在“四人帮”的词典里,所谓“国家利益”,实际上指的是他们自己的私利;所谓“爱国主义”,指的是对他们小团体的愚忠;所谓“人民”,指的是追随他们的一小族人;所谓“反动势力”,指的是任何对他们不满的人。正因为他们善于语言腐败,他们的倒行逆施才能持续十年之久,而他们的政治语言仍然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以致在他们垮台 30 多年后,他们的阴魂还可以在“唱红打黑”的旗号下复活。 语言腐败这个词并非我的杜撰,它最初是在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于 1946 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现在已成为政治哲学理论中的经典术语。语言腐败的现象自古有之,但应该说,只是在 20 世纪之后,特别是希特勒和斯大林之后,才变成社会公害。奥维尔本人的作品《一九八四》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的例子:专门制造假新闻的部门被冠名为“真理部”;监督、逮捕和迫害异己人士的秘密警察被冠名为“友爱部”;发动战争的部门被冠名为“和平部”……真理就是谬误;和平就是战争;无知就是力量。这当然是小说里的事情,但与现实相距也并不远。北朝鲜的国名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前东德的国名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领导的执政党叫“民族民主党”,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的执政党叫“宪政民主联盟”。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语言腐败在当今中国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只要闭上眼睛想一下,就可以想到许多例子。诸如真理、事实、谣言、道德、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宪法、选举、国家利益、爱国主义、改革、宏观调控、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都被腐败了,甚至腐败这个词本身也已经腐败了。当某个官员说他是人民的“公仆”时,他实际上可能是说,权力在他手里,你得听他的。以“改革”为例,它的本意是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的措施,改革意味着政府要放松对经济的控制,给百姓更多的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但最近几年,一些政府部门却把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限制商业自由的反改革政策称为“改革”,甚至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措施”。宏观调整本来指的是总量上的放松或抽紧,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宏观调控”经常指的是对经济活动的微观干预,包括准入限制和价格管制。国有控股公司宣称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而事实上他们的董事会连选择副总经理的权利都没有,何谈现代企业制度? 语言腐败有什么严重后果?至少有三个: 首先,语言腐败严重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人类创造语言,是为了交流,人类的所有进步都建立在语言的这一功能上。为了交流,语言词汇必须有普遍认可的特定含义,语言腐败意味着同一词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含义,语言变成了文字游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 语言腐败使得我们越来越缺乏理性和逻辑思考能力,我们的大脑在萎缩,我们的文章越来越变成口号的堆砌,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以权压人或简单顺从,而不是以理服人和平等讨论。比如同一个文件中,以 X 为主导,以 Y 为主体,以 Z 为基础,但谁也说不清楚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的文章越来越长,但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少。一个工作报告动辄一两万字,还要有人再写出数十万的辅导材料,仍然让人不知所云。这是人类智力和物质资源的双重浪费。全国有数十万高智商的人全职做文字游戏,还有数百万人兼职做文字游戏,生产出不计其数的文字垃圾,不仅污染了人类的心灵,也浪费了宝贵的物质资源,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二,语言腐败导致道德堕落。人类道德的底线是诚实,语言腐败本质上是不诚实。就人类本性而言,说假话比干坏事在道德上更具挑战性。法院判决书经常有“罪犯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这样的话,说明即使一个人敢于做坏事,我们还相信他在事实面前不敢说假话。西方法庭上证人出庭作证,如果对方律师能证明证人是经常说谎的人,他的证词就不会被采纳。以此标准,我们的社会很难找到合格的证人。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思想家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 在《理性时代》一书中讲道: “为了人类的幸福,一个人在思想上必须对自己保持忠诚,所谓不忠诚不在于相信或不相信,而在于口称相信自己实在不相信的东西。” “思想上的谎言在社会里所产生的道德上的损害,是无法计算的,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当一个人已经腐化而侮辱了他的思想的纯洁,从而宣扬他自己所不相信的东西,他已经准备犯其他任何的罪行。他做宣教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且为了获得做这个职业的资格起见,他必须从撒大谎开始。试问我们能否设想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一个对于道德的破坏更大呢?” 一句话,要让一个说假话脸不红的人干坏事时反倒脸红,实在是太难了,即使不是不可能的。由此来看,我们的官员腐败如此严重,我们的假冒伪劣产品如此之多,我们的社会道德如此堕落,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成天假话连篇的官员,在接受贿赂和以权谋私方面是不可能有道德约束的。现在的腐败官员被抓起来后,可能会感到后悔,感到运气不好,但在法庭上你很少看到他们有羞耻感。当某些政府官员中语言和行为双重腐败泛滥时,生产假冒伪劣的商人也会很难觉得自己做了亏心事。要让在谎言中接受教育和生活的人有社会公德,实在是难上加难。 潜规则已成为当今社会腐败的重要形式,官员干任何事都得拿回扣已是公开的秘密。而潜规则在我们社会之所以如此盛行,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腐败。语言腐败使明规则形同废纸。 第三,语言腐败导致社会走向的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递社会运行状态的信号,在语言严重腐败的情况下,信号就会严重失真,结果是,当一个社会事实上危机四伏的时候,我们还以为天下太平,对大难临头茫然不知,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整个体制的突然坍塌。 20 多年前苏联体制的解体和最近发生的中东巨变,就是非常典型的事例。 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语言腐败问题。两千多年前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反语言腐败就是要正名,恢复语言词汇本来的含义。比如既然称为“人民代表”,应该真正由人民选举产生,选举必须公开透明,必须是竞争性的,必须真正反映选民的意志,而不是被有关部门操纵。如果确实做不到这一点,就应该使用新的词汇,如用“政府官员席位”、“名人席位”、“社团席位”等等取代“人民代表”。 纵观历史,横看中外,语言腐败的程度与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有密切关系。我相信,如果我们能真正执行宪法第三十五条,实行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至少可以消除 50% 的语言腐败,而这 50% 是危害最大的,剩下的 50% 就其危害性而言无足轻重。如果我们能消除这 50% 的危害最大的语言腐败,就有希望消除 80% 的官员腐败,我们的政府就会廉洁起来,我们的道德风尚就可以大大改善。 该是向语言腐败开战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87 次阅读|2 个评论
闲说苏州(10)苏州“闲话”(上)
热度 2 fdc1947 2012-4-30 08:38
这里所说的苏州“闲话”就是苏州话、苏州方言。苏州方言是吴方言,由于比较成熟,历史悠久,有较多的历史记载,所以常常作为吴方言的代表。在吴方言中,“闲话”就是话,就是言语。 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别有时还是蛮大的,但是,闲话这个词却是吴方言的许多子方言所共有。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 ” 闲话 ” 都是真正的闲话即无用之言,吴方言中也有“要紧闲话”嘛。那么,为什么称话为闲话?不知道。我猜测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闲话”原来确指“无用之言”,即随便说说的聊天的话。如“大家不要讲闲话了,听我说”,就有告诉大家不要聊天了的意思,但也可解释为不要讲一切话。“上课时小朋友不要说闲话”中的闲话也有这两重意思。时间长了,这“闲话”就成了“话”。这就像吴方言中的“小菜”,可能最早是自谦,后来则指就餐时除主食外的一切菜肴;又如,一开始“金钱”是指含金子的钱,但后来金钱就是指钱即货币了。 也有另一种可能,我猜测,这闲话之“闲”也许应该写作“言”。在吴方言中,许多字有文、白两种读法,文读为读书的读法,受历史上官话即普通话的影响较多,白读为口头语,更多地反映了古代的发音。如人字,口语说“一个人( ȵ i n )”(注音为国际音标,下同),文读则为“人( zən )民” 。又如,问问题,前一问字为白读 mən ,后一个问题之问则文读为 vən 。但是,受官话及普通话的影响,白读在历史上就是处在不断被消灭的状态。而闲字,白读为 ɦ E ,文读为 i ɪ 。限, 白读也为 ɦ E ,文读也为 i ɪ 。类似的字不少。言, 文读与闲同 ,过去是否有 ɦ E 的读音,不知道。我猜测言与闲同音,“闲话”可能为“言话”。但是,我并无其他更多证据,仅为猜测而已。姑且名之某氏猜想。不过此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或 西塔潘猜想决不能相提并论,即使证明出来也当不了院士,青年学生也做不了教授级研究员,所以各位不必认真。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中国的方言按照教科书上的分类,总共有七种——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和闽方言。除了北方方言之外,使用吴方言的人数最多,上面已经说过,一般把苏州话作为吴方言的代表。提起苏州话,一般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软,所谓吴侬软语。甚至在吴方言区内部,也几乎一致认为苏州话软,因而有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说话之说。 吴侬软语中的吴侬就是吴人讲话时总带侬啊侬的,那是古时候的事情。侬,就是我,古时吴人的第一人称(不是如今上海人说的第二人称——侬)。两晋南北朝时的民歌“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就是说夜里听到我家里人议论,不让我嫁给你。那时候人们也认为,南音轻浮,北音重浊 。那时北方人的鼻音重,《世说新语》中说,桓温要杀害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吓得要命,谢安却镇定自若,“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谢安是当时的政治明星,粉丝甚多,南方人都学他的洛阳腔,但是其语音浊,“ 后名流多敩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大家学不像,要捂着鼻子,可见南北鼻音的差别。如果这“侬”去掉鼻音,是什么?那就近似于如今苏州郊区的第一人称 nəu 了。松江的第一人称 n̪ no ŋ 则更是这个侬。不过,一般认为,苏州人的 ŋ əu 或 nəu 是吾或我的发音,但是,从上面的叙述中似乎可以建立起吾或我与侬之间的联系。 上次(《闲说苏州( 5 )》)提到的由顾颉刚等先生编的《吴歌》甲集——己集是吴语的民俗诗歌集。在这以前,就有用吴方言写作的文艺作品,例如吴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九尾龟》等。但是,这些用吴方言写的小说非常难读,不要说不大懂吴方言的人不好读,就连我这样以吴方言为母方言的人,也只有一个一个字去念才知道书里的人说些什么。 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一眼看去反映在头脑里的就是这个字的意思。各地方的人,看一组汉字,得到的意思信息是一样的,但是,其声音信息却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就拿上面说的苏州闲话这“闲话”两个字说,我们看到这两个字,得到的印象首先是“无关紧要的闲散的话”,用吴方言的音去读才能读出一般意义上的“话”的意思。 所以,推而广之,用方言写如小说这样的供人快速阅读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没有前途的。 一般人所说的吴方言小说,就是指苏州话小说(似乎没有见到用别地的吴方言写作的小说,)。他们所说的吴方言,就是苏州话。在这些小说中,叙事仍旧用普通白话,只有书中人物说苏州话。这与苏州说书即苏州评弹正好相反。 与许多方言缺乏“标准音”不同,苏州方言有很好的以标准音说话者,这些人就是苏州的“说书先生”,即评弹艺人。 许多北方人现在提起苏州的戏曲、曲艺,往往说起昆曲。因为昆曲申遗,成了中国的第一个口头和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人们从袁宏道的《虎丘记》里得知,苏州人唱昆曲 “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他们又知道,苏州 曾经有家家 “ 收拾起 ” ,户户 “ 不提防 ” (即家家户户会唱昆曲《千忠戮·惨睹》里的“ 收拾起 大地山河一担装”和《长生殿·弹词》中的“ 不提防 余年值乱离”的唱段)之说。其实,那都是明代的事情,昆曲的衰落已经有许多年了。早在五十多年前,苏州人能够唱昆曲的恐怕就已经百无一人,而那时苏州人能够哼几句苏州评弹的倒是十有八九,真正在苏州家喻户晓、人人能唱的正是苏州评弹。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2864 次阅读|4 个评论
思维理解:用别人的语言说话
热度 17 stone1971111 2012-4-11 09:52
怀特海在他的哲学小册子《思维方式》中详细的谈到了人的思维的模式,对于如何“理解”做了深入的探讨,也见我的读书笔记【1】。最近在给工科同学讲课,普及一点点泛函知识, 发现大多数同学难于理解这种非常抽象的数学。另外在课题组的组会上,我们还经常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于不是自己课题的报告表现出明显的拒绝,因为他们听不懂。 回想起在大学时,学习《点集拓扑》等抽象数学时,一开始也很不适应, 这就是理解的方法可能出了问题,那么怎么才能迅速的学习这些专业呢?怎么才能立刻听懂一个完全不太了解其背景的报告呢?我认为学会用别人的语言说话是关键点。 用怀特海的说法, 所谓理解就是感觉到某个结论是自明的。 这个说法仅仅是讲了理解的状态,但是为什么能够让我们觉得理解呢?个人以为是 自身上的某种内在的知识和需要理解的对象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这样直接的映射就构成了自明的感觉。但是这种方法有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自己必须具有很多的知识体系,才能对不同的对象立刻形成同构,也限制了我们能够理解对象的范围。 后来读到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中,也提到佛经不能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入门,这也涉及到如何理解佛经中纷繁的关系和道理的问题。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际上,为了理解, 如果不能实现拥有相对完备的用于理解的知识体系,那就需要临时构建一个暂态的知识体系,那就是用别人的语言说话。 也就是可能我事先并不知道理解对象的很多知识,但是 在现场能够迅速的临时构建一个体系,那就能够现学现卖。 我认为可以如下做。 一、努力抛弃过去的知识,只关注当前的信息。我们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本能地去寻求自己的知识库,然后用其中的某些模式或者条条框框来套,以此达到理解的目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做不到的。 比如我们学习抽象的数学,尽管我们学习过一些很具体的数学,比如数学分析等,但是其风格和泛函或者点集拓扑等还是很不相同。数学分析等课程还是从直观开始的,总是通过一些很具体的物理过程,然后逐步过渡到数学严格化。但是泛函分析和点集拓扑等课程一开始就是一堆的定义。如果我们总是试图用过去的方式来理解,自然就感觉不到其自明性。在这种情况狂下,过去的知识作为简单的例子是可以的, 但是真正要理解,还是只能先忘记那些知识中的细节,只关注当前的知识 。 其实这些抽象的学科就是由这样的路线形成的:定义+公理+逻辑。 都是给出了一堆的定义和公理,然后直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到很多后续的结论。这些定义往往都是很抽象的,是很多具体对象的共性表现。尤其是读到其中定义了加法等我们熟知的概念,就会发生理解的偏差。我们根深蒂固的认为那个加法就是我们数的加法。实际并非如此,这时候,加法是一种广义的加法,只要满足加法的性质就可以。因此, 只关注当前的信息很重要,不过被过去的知识的侠义定义所迷惑 。 二、就事论事,只用逻辑。 一门学科往往是一个很好的体系,从开始到结束。一个好的报告也应该是相对封闭的,只要掌握好了其中的关键联系,就能够往下理解,而不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或者理解乐趣。比如,对于泛函分析来说,就看看有几个定义,知道几个定义的条件,然后看看有什么基本的结论,再看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刚刚学到的定义和基本结论套用到那个问题上,采用过去训练过的逻辑推理方法,就完全解决了理解的问题。对于听报告也一样, 对于报告涉及的问题先听清楚,然后看看他的综述,他的观点,然后听他的技术路线和效果等,就很容易从一个外行的角度理解。 三、解除内心的恐惧,当个玩具去看。 对于很多抽象理论,我们一开始很容易被这些理论的符号外表所迷惑,并由此产生恐惧心理。实际上 ,这些符号无非是另一种语言,数学上通用的语言。因此,当我们能够适应这种完全用符号构成的语言体系的时候,剩下的就不用担心自己不能理解。 因为所有这些抽象的理论还都是来自于非常实际的对象的共性特征,仅仅是因为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认识而进行的某种抽象。 这种恐惧表明,我们可能还对抽象的模式不够熟练,那就可以加强对抽象的感觉。 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当做数学游戏可能会更好。这里就是公理+定义+逻辑的天堂,没有什么其他需要辅助的信息。 四、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需要注意词汇的差异。 当前抽象对象词汇和既往已经熟悉的词汇往往用相同的词,内心就要把这些词当做是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而不是只有一个老含义。很多同学在学习抽象数学的时候更多的就是受这种语言切换的不顺畅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影响。其实从哲学上来说, 人的理解力跟人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只会用一个观点,一个定义看世界的人,往往不能很快的接受抽象的东西,因为他习惯于具体而直观的东西,对于抽象的东西还没有做好充分的训练去接纳。 五、先接受,后联系。 虽然前面我们说,暂时可以忘记既往的知识,把当前的知识当做是唯一的对象,但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加,新知识和老知识之间必须发生联系,否则新知识也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有些地方还是会产生毛病。这好比,在一个已经长大的树上嫁接了一个新的品种,一开始两者是完全隔离的。 但是隔离只能是暂时的,慢慢的发生联系,直到最后,新知识和老知识就能够融为一体,理解自然就没有任何问题 。比如,看佛经,一开始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有限经验和知识去解读,就是看下去,看看他的知识体系,他的逻辑关系,然后逐渐的加入自己的知识,加入自己的见解,让新知识和老知识产生融合的化学反应。 这就是我们悟的过程,一个新的连接点打通了,就是一个悟的感觉,当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悟的感觉时候,新老知识体系的融合就更加的深入。 总的来说, 如果我们想了解并感觉到人类最精华的那些思想,我们还不能仅仅依靠朴素的理解方法,还需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 六祖惠能没有任何的知识,但是他们用本文描述的方式,只用佛经的想法来推演新的想法,而没有陷入到自己的生活小经验当中,就说明惠能的理解方式是最快的进入方式。这里谈到的几个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是对于初学者,也不防作为尝试,也许能够让我们少点恐惧,多点阅读和理解的乐趣。 【1】震撼,学习:如何提高理解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442840 silong.peng@ia.ac.cn 2012.04.11
个人分类: 教学闲论|11138 次阅读|3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