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爱丁堡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西方文明的差异点滴
duke01361 2015-5-18 16:48
中西方文明的差异点滴 很久以前,在爱丁堡大学,那时候多利the sheep刚刚被克隆出来,不久罗斯林就成了动物保护者攻击的目标,记得那是个星期天,一个邮包炸弹没等到内部人员派送,自己在收发室爆炸,几乎炸掉了一栋楼....所幸无人员伤亡。 之后,在剑桥,有一天看到校区(剑桥的校园是剑桥的市中心)很多人搞宣传,过去看了一下,才知道是动物保护组织宣传科研人员不用实验动物,记得很清楚,有人咄咄逼人地要我承诺不使用动物做实验,弄得我支支吾吾了半天.... 在很久以前的国外,动物权益就已经被高度关注。而反观我自身,我的很多权利也没人在乎的,何况老鼠、猴子...??? 呵呵.....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1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三核苷酸扩增直接有关的基因被美国和西班牙科学家联手找到
热度 1 duke01361 2014-6-20 00:59
与三核苷酸扩增直接有关的基因被美国和西班牙科学家联手找到 对此,我不知道应该兴奋,还是悲哀,有点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我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发现了一种DNAxxx酶可以在模型生物系统内明确地特异性促进与40种三核苷酸扩增不稳定性动态突变有关的人类神经-肌肉系统退行性病变的关键基因。 此后,十几年时间一直为此努力,一方面阐释其在模型生物内的分子机制,一方面在苦苦寻找人类基因组内对应的正本基因。 去年今月,美国和西班牙的科学家联手在《细胞报道》发表文章(我最近才看到),展示了他们发现的人体内的正本基因与我十几年前发现的那个基因的大致功能是一样儿一样儿地!(只是他们并不是针对我研究的疾病开展的工作) 由于我已经有了来自模型生物的有关(该)基因作用的清晰而明确的结论,接下来,我可能不得不转而直接对志愿者基因组内的正本基因的改变情况进行序列分析了。 我想这可能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但是,今后,可能民间会这样表述这个故事: 美国和西班牙的科学家发现了xx基因,被一位中国人进一步验证了它与一大类人体神经肌肉系统退行性动态改变有关。 假如这个发现也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的话,那么我想,这个和平奖肯定授予美国和西班牙的那些家伙。 而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老哥,认命吧!谁让你不幸跑去了大唐?!
个人分类: 逗你玩儿|21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拓型创新人才与教师无关?
热度 5 duke01361 2014-6-14 11:12
读David Hume 他说过一句话,他的哲学思想并不是从爱丁堡大学的教授那里学来的... 类似的表述,我记得莎士比亚也说过,好像很多大师们也都有过。 这难免让我想到钱学森之问。如果大师的诞生与学校教育无关,那么这些人的出现与什么有关?我觉得肯定与 出身、个人性格、阅历有关,除此之外,世事造英雄,与适当的社会环境有关。
个人分类: On Culture|270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有感于 爱丁堡Higgs教授获诺贝尔物理奖
duke01361 2013-10-8 19:09
有感于 爱丁堡Higgs教授获诺贝尔物理奖 2013 Nobel Prize in Physics已经众望所归地授予比利时的 Franois Englert (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和 Peter W. Higgs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今年感觉很特别,因为一开始有人预测爱丁堡会有两人获诺贝尔奖,除了Higgs之外,那个人是我过去的同事Bird老兄,这位老兄后来还娶了我们的一位合作者,西部总医院的Abott,两个人年龄差别不小。 我们虽然同在Kings Building,同属于科学与工程学院,但Higgs他们在麦克斯韦楼,我们在达尔文楼(其实这两栋楼,只隔一条小马路,当时达尔文楼是kings Building 校区最漂亮的大楼,因为爱丁堡大学的遗传学比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更有名气),它是搞物理的,我们是搞分子遗传/生物学的。平素风马牛不相及的样子...所以对Higgs并不熟悉。 知道Higgs是2012年的事情,当时我已经回到中国谋生,偶尔听到中国人说起了爱丁堡的这位Higgs,所以才有了了解这位老兄的意愿,才发现原来我们那个不大的院子里居然还有这么一位被中国人崇拜的偶像... 深入了解才知道,Higgs老兄也是个街上“练摊儿”出身(国外的教职员工和街上的艺人们好有一比,在没有出名之前,只好自己练摊儿,这个感受我太深刻了...不像中国的风气,不管是哪个山上的猴子,戴上一顶“齐天大圣”的帽子,就好像皇帝老子也许要给其端尿盆儿.....在英国,我觉得只有皇室和贵族才有类似中国的风气,不管懂不懂,也不管行与不行,都可以重在参与...因为人家那是突出这一切都是“皇家”所有;我不知道我们中国是想突出什么? “人人平等”? Higgs老兄现在是大大地有名了,只是因为他现在已经风生水起了。这真的应了一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出名天下闻”,“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都攀亲”.....感觉挺好玩儿的... 其实,类似于Higgs老兄的人,在诸如爱丁堡,剑桥之类的地方,满校园都是... 这位老兄在爱丁堡曾默默无闻长达20年时间,做讲师10年,reader10年,才转为教授,3年后被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 到这个时候,可以说依然默默无闻... 因为这样的人才真的是非常多... Higgs 运气大转是因为其学说被实验证实,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他早已退休,尽管如此,他还是因此变得火爆起来。为此,爱丁堡大学去年还专门为他的学说得到证实而举办了庆祝会...今年,这老兄又获得诺贝尔奖... 不过对于他而言,这一切已经作用不那么重要了...除非,他也许要找一位年轻的“老伴儿 ,否则, 有什么用? for the theoretical discovery of a mechanism that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mass of subatomic particles, and which recently was confirmed through the discovery of the predicted fundamental particle, by the ATLAS and CMS experiments at CERN's Large Hadron Collider 很遗憾,今年爱丁堡大学应该会有两人获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流失....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友情发布:英国爱丁堡大学STS专业招4名博士后
热度 1 曹聪 2013-6-27 15:20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seeks to appoint three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 to work in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udies subject group, on a four-year Wellcome Trust-funded project entitled Making Genomic Medicin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Dr Steve Sturdy, the project will examin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ree key areas of genetic and genomic science and practice that have converged to give rise to the current ferment of activity in the field of genomic medicine. The three strands of this research will be: 1. Making genomic risk; 2. The rise of rare diseases; 3. Genomicising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Each Research Fellow will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researching and authoring high-quality publications on one of the three strands of the project. These are full time, fixed term posts of 48 months available from 1 October 2013.Salary: £30,424 - £36,298 per annum Closing Date: 5 pm (UK time) on 23rd July 2013 For further particulars, and information on how to apply, see https://www.vacancies.ed.ac.uk/pls/corehrrecruit/erq_jobspec_version_4.jobspec?p_id=015436 Informal enquiries may be directed to Dr Steve Sturdy, email S.Sturdy@ed.ac.uk (but please note I shall be out of email contact from 7 to 18 July). Dr Steve SturdyHead of Subjec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Old Surgeons' Hall High School Yards, Edinburgh EH1 1LZemail: s.sturdy@ed.ac.uk tel: 44 (0) 131 651 4741 http://www.stis.ed.ac.uk/staff_profiles/sturdy_steve
个人分类: 其他|5118 次阅读|2 个评论
爱丁堡追忆--人生若只如初见
duke01361 2013-4-17 05:59
爱丁堡追忆--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爱丁堡是苏格兰的首都,那里有一所闻名世界的大学,那里依然留着我青春的足迹... 我初到爱丁堡的时候是乘坐的British Airway,先到伦敦希思罗机场,后发现伦敦离爱丁堡依然有很长的距离,就给现任爱丁堡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Leach教授打电话,Leach 教授便通过远距离定了从伦敦希思罗飞到爱丁堡机场的飞机票,他告诉我机票已经为我预定好,到服务处去拿就好。 服务处的女服务生非常友善地给了我机票,并请手下帮我办理去爱丁堡的登机手续,然后笑着把我引导到“贵宾休息室”并告诉我说:先生,您还要等到晚上7点才能去爱丁堡,请在这里休息好了。 这是我最初登陆英国时发生的一幕。 等到了晚上7点,通过安检登上去爱丁堡的飞机,这个飞机是个小型飞机,飞的高度不高,经常会遇到气流。 当时感觉不舒服,但满机舱的人看上去都如同“外交官”般的“威严”,所以即使当时感觉非常不舒服,也只有挺住,保持一种风度。 这是我第一次不得不在感觉不舒服的情况下,还要“装”的若无其事的样子。 在飞机上用晚餐,感觉不好,差点呕吐!索性能忍住... 两个小时之后,降落爱丁堡机场,由于飞机小,只是在机旁搭了一个旋梯,就这样下了飞机... 虽人流出海关,Leach教授正举着一个写着“Xuefeng Pan的牌子在那里等我...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Leach教授。 他看上去是一位绅士。看上去很年轻... 我记得我还是忍不住对他说,您看上去非常年轻,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开车走在去爱丁堡的路上...车窗外灯火辉煌...来来往往的车辆的灯光,和橘黄色的街灯互映,仿佛游走于灯光的河里...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爱丁堡。 Leach教授把车子开到一栋别墅式二层小楼前,停下,我们两个争抢着把我的行李搬进这座小楼... 之后,我才知道这就是Leach教授的家。 Leach教授的夫人走出来和我打招呼... 之后因为已经比较晚了,我也觉得有些累,于是就在这栋别致的小楼的客房休息... 第二天早上,Leach教授的漂亮女儿过来和我打招呼,昨夜可能太晚了,没有见她,早上过来见她确是出水芙蓉一样的美少女。她就读于剑桥大学英语系。 我们简单地吃了点早餐,典型的英国早餐, 自那之后,这样的早餐成了我家的家常便饭... 这是我第一次开始按照英国的生活习惯用餐。 之后,我们一同去爱丁堡大学办理手续。 Leach 教授请Alan先生协助我,Alan先生当时任高级人事主管,他是我至今念念不忘的第二位英国人,后来他不幸死于皮肤癌。 Alan先生亲自开车带我去银行,还有其他一些地方办理一系列的手续,但由于有他的陪伴,一切“闪电”般的快速,以至于我今天回想起这个过程,只是更多地记着Alan 先生的笑脸,和仿佛打动慢游戏一般的“转悠”了一通。 爱丁堡第三位Image 爱丁堡留在我记忆中的第三位影像是当时爱丁堡大学校长Steward 我和他从认识的全过程可能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时是为我们这些“外国人”举办的招待会上。 我的记忆中感觉他长得有些像我妻子的弟弟的样子,所以现在一闭眼还能见到他的容貌... 他是一位爵士,他对香港有感情,那时候的香港属于英国管辖。 后记: 早上推开窗子,一股冷风袭来,见窗外春色,不仅想到了爱丁堡。在这个时间,爱丁堡是鲜花的海洋... 我对爱丁堡从来就充满了感念,因为在那里我的人生发生了彻底改变...也是在那里,我成了父亲,有了一位至少现在看起来确实非常优秀的儿子....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3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人为什么终将死亡”?
热度 2 duke01361 2012-7-19 11:20
为什么我总是说这些似乎很无聊的话题?因为我在思衬有没有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找出一个类似爱丁堡大学Peter Higgs教授那种Higgs Boson的存在问题的问题来? Peter Higgs教授在爱丁堡大学作了18年Lecture之后才被提升为爱丁堡大学粒子物理学教授,这老兄在爱丁堡大学为他召开的“吹风”会上只是淡淡地说了这么几句话:我以为在我活着的时候是没有可能找到 Higgs boson的!我觉得这也多亏了伦敦大学学院的人的执着精神,Peter Higgs提出了这种基本粒子的理论存在,UCL的人帮助他找到了这个粒子!否则据说当今粒子物理的体系可能会面临着重新解释的问题。 我觉得搞生命的科学家需要回答“人为什么难免一死”这类问题的答案,当然,地球上其他生物也有这个“必死”的死亡问题。但是,作为富于智慧的“人”,一旦知道“人之将死”,那也难免“其言也善”,而“鸟之将亡”,自然也会“其鸣也哀”!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悲剧”? 是的!死亡无论如何也不能算做一件好的事情! 我上网检索了其他生物学家关于死亡的解释,我了解确实有很多人在关心死亡这个问题。但我也发现网上的这些言论很少有能够说到点子上的,比如有人认为,人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人”是由来自地球中的分子和元素组成的。这些分子和元素会发生“decay",所以组成“人”的分子之类的粒子也会“decay",而一旦这样的过程变得不可“控制”,那“人”必将“解体”,死亡是难免的! 其实,世界上的“人”的死亡很少是“寿终正寝”的。 “死亡”皆有其他的原因 “生”、“老”、“病和死”这样的说辞已经成了“口头禅”,但是,究竟是否所有的“死亡”皆与“疾病”有关?当然不是,很多的死亡是由于“事故”引起的,很多的死亡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真正“老死”的寥寥无几! 这给了生命科学家很多遐想的空间,究竟在理论意义上“人”可以“活”多久? 没有人知道答案! 一种基于“水”的生命形式 地球上的现有生命形式均离不开“水”,有些“水”本身是生物结构的组分,而有些“水”却又是生物界能量转换的重要功能分子之一种,比如生命所需要的能量ATP分子的产生和利用均离不开“水”(生物界中的能量转换在两个细胞器和太阳之间进行,这两个细胞器分别是真核生物细胞内的线粒体和高等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而太阳能是生物能的来源地,这也是“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真理的原因,在生物能量转化过程中,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捕获太阳中的红光,并在光的照射下把“水”解离为质子,这样的质子先是被固定在一种NADH的形式,而水中的氧原子则接受电子之后,以氧气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这是称“森林为大地之肺”的原因。还原形式的NADH在黑暗中把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原,并最终形成“碳水化合物”,即“糖”;来自叶绿体中的氧气和植物生产的碳水化合物用作动物所需要的氧气和食物养分,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最终经过“氧化磷酸化的形式,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把能量固定在ADP的末尾,形成ATP,这种ATP又叫作生物的Currency)。 需要“水”这个事实表明,地球生物的产生是在“水”出现之后才发生的。最近在研究Higgs Boson粒子的时候也有人提及宇宙形成-地球形成-生命出现这一系列的"事件”,地球上“水”的出现有人认为是在“厌氧生物”突变出了... 《人为什么不能永生》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18980-492506.html
个人分类: My Ideas|4021 次阅读|4 个评论
彼得 黑格斯 (Peter Higgs) 和 爱丁堡大学
热度 2 duke01361 2012-7-8 23:38
彼得 黑格斯 (Peter Higgs) 和 爱丁堡大学 黑格斯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成为爱丁堡大学高级研究员,之后回到伦敦大学辗转于伦敦大学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现为帝国理工医学院),后回到爱丁堡大学任讲师,20年后被提为教授,3年后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996年从爱丁堡大学退休。2008年被斯望西大学授予荣誉Fellowship。 他的主要工作领域在理论物理,他的真正学术生涯开始于爱丁堡大学时期。被称为“上帝粒子”的Higgs Boson 粒子以他的姓氏命名,最近似乎已被验证,这使他变得名声大噪!但实际上他在此之前却相当“默默无闻”。 作为校友,谨此致贺!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357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爱丁堡大学校长:大学招收本地学生不应降低门槛
dongzg101 2012-3-26 15:58
爱丁堡大学校长:大学招收本地学生不应降低门槛 大学招生中的地域差异近来在英国成为热门话题,因为苏格兰的大学即将开始有区别地对待英国其他地方学生。爱丁堡大学校长奥谢( Timothy O'Shea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就此表示:大学“对各地学生在缴纳学费方面可能会有不同安排,但在质量要求上不应该对本地学生降低门槛。” 对于苏格兰的大学将开始有区别地对待英国其他地方学生的原因,奥谢解释说,苏格兰实行免费大学教育制度,以爱丁堡大学这所著名学府为例,学校并不向本地学生收取学费,学校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苏格兰政府根据本地学生人数向学校提供的财政支持。对于英格兰等英国其他地方的学生,过去也是可以到苏格兰享受低学费优惠的,同时苏格兰的学生到英国其他地方也可以享受当地的教育优惠政策。 但是自去年英国大选后,新政府改变了英格兰大学的学费政策,学生需要自己负担每年高达9000英镑(约合8.8万元人民币)的学费。苏格兰政府担心这样会导致大量外地学生涌入低学费的苏格兰大学,带来财政压力,因此出台了被有些人指责为“地域歧视”的规定,即从明年开始要求来自英格兰等地的学生交纳与在英格兰大学同等的高额学费,而本地学生仍然享受免费教育。 “在这件事情上需要公众理解的是,苏格兰政府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因为苏格兰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于苏格兰人民,”奥谢说,“如果你是苏格兰本地学生,就读本科的话,苏格兰政府会为你支付学费。” 但他同时强调,学校对本地学生的照顾也仅是根据政府政策免收学费,并没有在质量上降低对本地学生的招生门槛,“不管学生是来自苏格兰,还是美国或中国,都需要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才能入学。” 在被问及对本地学生有没有降分录取等情况时,奥谢回答说,大学招收学生是本着公平的原则,爱丁堡大学作为著名学府,入学竞争激烈,通常一个名额有十多个人申请,如果偏向本地学生,不能公平地把好招生关,“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苏格兰政府是否对学校分配给当地的招生名额有要求,奥谢说,苏格兰政府会告知学校能够为多少数量的学生提供财政支持,如果有相应数量的苏格兰学生达到质量要求,我们就会把他们都招收进来。如果符合要求的学生实在太多,爱丁堡大学无法容纳,也会建议政府联系苏格兰别的大学。 奥谢说,对于大学在学费方面照顾本地学生的做法,许多国家都有类似情况,比如美国一些州的大学也是对本州学生收取较低学费,而对外来学生收取较高学费,这是因为大学是由这个州的财政支持的。 奥谢认为,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收入来源,合理安排招生,“但是无论如何保证公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更多阅读 爱丁堡大学校长:一流大学应体现在对人类的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实验哲学研究的新视阈
kejidaobao 2012-2-28 11:31
文/赵 煦 近代科学诞生后,随牛顿经典理论体系的巨大成功,拉普拉斯决定论甚嚣尘上。而近代科学的前进,离不开科学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实验受到几乎所有科学家的青睐。人们普遍认为它“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最后的裁判者”(《科学史》第10页)。彭加勒甚至认为,“实验是真理的唯一源泉。唯有它能够告诉我们一切新东西,唯有它能够给我们确定性。”(《科学与假设》第117页)鉴此,实验也受到科学哲学家的广泛关注。《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从科学实践的视角,对科研实验做了一些研究。 1 科学知识研究的独特视角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一个“科学元勘小组”。他们认为,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只研究科学的体制性因素,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学。他们对以曼海姆为首的知识社会学对待科学知识的犹豫不前的态度,也持否定意见。出于对这二者的不满,他们提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用社会学的理论对科学知识进行全面研究。SSK从社会学的视角,对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重新审视,并得出结论: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成因中的主导因素。 相对于SSK而言,本书对科学知识的研究视野更为开阔。作者认为,科学知识的成因不仅仅与社会维度有关,还涉及到实践的维度。而这一维度打开了有关实验研究的多扇大门:“第一,深入实验室的话语和文本研究,不仅打开了话语实践研究的大门,还丰富了概念实践的认识和内容;第二,对于实验室研究活动的解释打开了朝向解释学的维度;第三,关心实验室物质力量作用的研究与新实验主义的科学实践进路联系起来了。” 2 科学实践范畴的拓展 通常认为,科学实践主要指人们在科学活动中以物质为载体的、在经验层面可观测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验即为其中的典型。而本书的科学实践范畴更为宽广,在经验世界中无法观测的思维运作过程,诸如思想实验、话语实践、概念实践等也被纳入科学实践的视阈。 将思想实验划归实践的范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般认为,思想实验是发生在人们头脑中,以人的思维为载体,在一个想象的实验情景中,人们“看”到了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思想实验中的实验条件是完全理想化了的,比如“光滑的无摩擦的平面”、“以光速奔跑的人”、“可以区分分子运动速度快慢的小妖”、“可以无限变大或变小的石头”等。因思想实验只是人们思维运作的结果,所以不涉及任何新的经验数据,这决定思想实验主要在概念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作用。作者认为,在思想实验中,精神性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里的“精神性因素”即为概念。概念运作是科学实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家的思考过程本身是科学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科学实践的范畴就拓展到了新的领域。 3 在多领域中进行有益的探索 从科学实践的视角出发,本书对实验哲学一些问题的论述颇具独特见解。 1) 科学研究的起点。关于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的探讨,科学哲学已经历了两个阶段: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证伪主义者认为科学研究的起点始于问题。事实上,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都已暴露出许多问题。本书认为,科学研究的起点始于机会。这一观点有着重要意义:“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观把科学研究的发展置于某种地方性境况中,从多种不同的、差异化的实验室活动中,机会地推进着知识的发展。”“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观”更加符合科学复杂多变的状况,更加贴近科学史的实际。 2) 实验与理论之间关系的第三条道路。汉森的“观察/实验渗透理论”命题,对理论优位的传统造成了巨大冲击,并一度得到公认。但“布朗运动表明其中并无理论渗透”等一系列反例,使这一命题陷入困境。 目前争论的双方都可找出攻击对方的典型反例,暴露了双方观点的严重缺陷。事实表明,简单的“观察/实验渗透理论”观点和“观察/实验不渗透理论”都存在明显问题,争论的延续难以产生一胜一败的最终结果。因此,这样的争论就显得毫无意义,对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已势在必行。本书认为,不仅实验有自己独立的演化,理论也有自己的生命。“观察/实验与理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多样性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科学中,理论和实验有不同的相互关系。”这一主张为实验与理论之间关系的探索开辟了第三条道路。 3) 实验的可重复性。传统的实验观认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实验不会因时间、地点、实验者不同而不同。这一观点来源于实验的可重复性: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是可以无限重复的。近代科学中,实验之所以具有崇高的地位,大概就是因为实验的这一特性符合了近代科学对确定性的追求。事实上,人们对确定性的追求一直延续至今。 但在SSK和新实验主义对实验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细致考察下,实验的可重复性受到了质疑。本书认为:“在实际的实验实践中也很难完全重复或复制一个实验,除非存在理想实验。”虽然实验的可重复性遭遇困境,但可重复性仍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在这一问题上,本书立足地方性概念,指出“知识正因为是地方性的才因而是确定的,……科学知识能够拓展到地方性情境之外的地方而具有了普遍性”,这一主张为科学知识确定性——实验可重复性的争论给出了一个答案。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2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卵细胞被成功转化为胚胎干细胞
xuxiaxx 2011-10-19 08:41
这是自“黄禹锡造假事件”后最接近培养出可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成果,仍存缺陷,但有望用于个性化医疗   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将体细胞转化为胚胎干(ES)细胞的新方法——利用人类的卵子,或者说卵细胞。在10多年的失败尝试后,科学家们终于取得了这一成绩,并且它依旧在研究的过程中。由此得到的干细胞并不正常,它们携带了来自体细胞和卵细胞的基因组,从而具有了3组染色体的拷贝,而非通常的两组染色体。然而在初步测试中,它们似乎与其他的多能干细胞非常类似,而后者是一些能够形成所有人体组织类型的细胞。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IanWilmut表示:“祝贺这些研究人员。”Wilmut和同事在1996年利用相同的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多利羊。   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上的研究成果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细胞重组”——这一过程可赋予体细胞以多能性。研究人员希望利用这项技术合成出病人特异性干细胞系,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某些疾病。最终,他们希望能够用这些细胞治愈相关疾病。   与此同时,这一研究成果必定将引发争论。许多人害怕此类研究将迅速增加对人体卵细胞的需求。而还有一些人反对它则是因为相关研究会生成一个人类胚胎,随即又将其破坏。人们担心这项技术能够用来制造一个能够存活的婴儿,即克隆人。然而至少在近期内,由这项技术所形成的反常细胞似乎可以减弱这些担忧。由此而得到的胚胎大约能够发育一周的时间,但它们在这之后却很难存活。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需要一种稀缺的资源:来自能够生育的健康年轻女性的卵子。于是,美国纽约干细胞基金会实验室的DieterEgli同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家生育诊所展开合作,这种伙伴关系使他能够获得志愿者专门为此项研究捐赠的卵子(每名捐赠者获得了8000美元的报酬)。Egli利用这一机会开展了关于人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一项系统研究。   在此之前,许多科研人员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但一直没有成功。相关研究面临的障碍是,如果先将人类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去掉,再植入另一个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这样得到的卵细胞分裂几次后就会停止发育。在这项新的研究中,Egli和同事留下了一部分原有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再另外加上体细胞的部分遗传物质,这样得到的卵细胞可以发育到具有70至100个细胞的囊胚阶段,达到可以提取胚胎干细胞的阶段。   《自然》杂志在同时发表的社论中指出,这是自“黄禹锡造假事件”后最接近培养出可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成果,在大方向上证明这仍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尽管伦理、法律和实际应用上的障碍将使研究变得异常复杂,但Egli表示,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他说:“这并不是关于搞清哪个是更简单的方法,而是要确定哪个是更好的方案。”来源: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5870023.html
1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尊敬的师长Professor Noreen Murry病逝
duke01361 2011-8-31 22:56
Sadly to tell that Professor Noreen Murry, CBE FRS FRSE,one of my most respectful 师长, died in 12 May, 2011, in Edinburgh, aged only 76. Noreen 生前任英国遗传学会主席、皇家学会会员、副会长, 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爱丁堡大学分子遗传学讲席教授。我与她老人家共事6年,她老人家曾在很多关键的时候给我极珍贵的指导、帮助和举荐! 她的逝世真的让人感觉痛心疾首!愿她老人家在天堂安息!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2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控制
热度 1 duke01361 2011-8-18 21:33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控制”,该奖项由英、美两国科学家分享,得主分别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A Bird教授、英国剑桥大学Babraham 研究所 Wolf Reik 教授和美国XX大学XXX教授 获奖贡献:遗传性状的非DNA因素
个人分类: My Ideas|474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