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18亿亩红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凤凰网关于粮食安全与18亿亩红线必要性的调查
fuyuncas 2009-1-14 16:55
最近凤凰网对粮食安全和土地红线问题进行了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7%的人认为有必要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否则无法保障粮食安全;对于这样才能守住红线的问题,79.7%的人认为应该把土地转让的权力交给农民,利用市场和补贴调节生产,同时保障外汇和粮食储备;那么,耕地红线是否能防止政府乱征地呢,网友对此产生了分歧,49%的人认为可以有效限制地方政府乱征地,但也有40%的人认为不可以,反而会导致耕地更快流失。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无必要? 总票数(14249) 选 项 比 例 票 数 1 有必要,舍此无法保障粮食安全; 77.1% 10992 2 无必要,数据不合理,而且牺牲了农民利益; 20.0% 2843 3 说不清。 2.9% 414 怎样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总票数(13384) 选 项 比 例 票 数 1 守住耕地红线,同时把农民捆在土地上; 12.4% 1654 2 把土地转让的权力交给农民,利用市场和补贴调节生产,同时保证外汇和粮食储备; 79.7% 10672 3 说不清。 7.9% 1058 耕地红线能否防止政府乱征地? 总票数(13745) 选 项 比 例 票 数 1 可以有效限制地方政府乱征地; 49.3% 6775 2 不可以,反而赋予了政府调控土地的合理性,进而为乱征地打开了方便之门; 40.1% 5507 3 说不清。 10.6% 146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南方周末 《茅于轼:这样没有教养,是可哀的》
热度 1 fuyuncas 2009-1-14 16:46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谭翊飞 发自北京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粮食来计算18亿亩耕地,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算一算全国要生产多少牙膏、多少鞋子,那你就搞计划经济得了 受访者 茅于轼(经济学家) 2008年12月24日上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持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学术成果发布会上,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发布了3项研究结论: 一、现代中国,基本上不会发生粮食安全问题;二、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没有必然关系;三、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 观点一出,引起激烈争论。本刊就此专访了茅于轼先生。 1、以上三个观点,哪个是您的核心观点?或三者均是? 茅于轼:核心观点是耕地红线是不必要的。我们要相信市场会进行调节,市场是最有力的调节工具。如果我们可以通过粮食来计算18亿亩耕地,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算一算全国要生产多少牙膏、多少鞋子,那你就搞计划经济得了。 2、您提到,18亿亩红线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那么您是否赞成需要制定一个更科学的数目,如17亿亩,或者10亿亩?还是红线完全没有必要? 茅于轼:完全没有必要,17亿亩没有必要,10亿亩也没有必要,任何红线都没有必要。 3、在您的分析中,一直强调,粮食生产过程中,许多要素是可以替代的(通过增加化肥、农机等投入提高粮食产量)。但这种替代是否也是有限的? 茅于轼:不错。但粮食生产投入的可替代要素有很多,比如灌溉搞得好,产量会提高;化肥用得好,产量也会提高。但如果只就一个要素来说,比如只用灌溉,我老浇水的话,水的效果就差了,我可以用各种要素替代。 当然,替代不是无限制的,这可以在边际上估计一个数,我们的研究报告里面有。粮食产量翻番增加,我们没有这个本事,但粮食产量增加1%、3%,需要增加多少要素投入,是可以估算的。 4、有人认为,现在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已经达到了极限、顶点了。不可能再通过增加投入增加产量了。 茅于轼:这个说得也对。现在的化肥用得也非常高,这个潜力也基本上用掉了。但还有新的潜力,比如农民大量用化肥,很少用有机肥。另外,在科技发展方面,现在有基因工程,虽然有好多别的问题,但潜力非常大。 5、很多人认为粮食进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担心国际粮食市场会受国际政治左右,有钱可能买不到粮。 茅于轼: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问这么一句话:如果出现粮食缺口,我们是不是要进口呢。我并不是说中国粮食靠进口解决,而是不足的时候靠进口来调节。日本自给率只有60%,韩国只有40%,古巴只有20%,他们这样活了好多年了。当然,我们不能说他们的做法是最好的做法,但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自给自足。 拿石油来讲,日本一点石油都没有,他要用大量的石油,那么他怎么自给自足?全世界这样的国家多的是,我们的石油50%靠进口。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自给自足,而是要保护世界市场,不管什么原因,都要保护世界市场,要全世界的国家领导人都认识到这个问题。 6、如果拿石油和粮食作比较,哪个更重要?而且,粮食生产需要一个周期,并不能马上生产出粮食来。 茅于轼:现在来看,石油更重要,因为现在我们的粮食不缺,石油一半靠进口。 很多人误解,没有粮食会饿死人的,他是说没有粮食吃,那当然重要了。而我们现在有粮食吃,石油就更重要。所以,我说不能用有无分析法,而要用边际分析法。如果用有无分析法,永远是粮食最重要,没有粮食人就会死,那粮食当然重要。你这样分析有什么用? 我们要用边际分析法,就是我们增加一点粮食更安全,还是增加一点石油更安全,我们现在粮食已经很多,粮食是很自由贸易的商品,而石油储备不多,而且很不自由贸易。 有关粮食生产周期,这是个问题,但现在这个情况有改变。现在南半球,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都是产粮食的国家,这样就把周期减少了一半了。另外,我们要有储备,17%的储备就是这个原因,储备肯定是需要的。 7、有人提到,放开红线,可能会使耕地快速流失。而您的观点似乎恰好相反,只有让农民自由交易土地,才不会形成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局面,农民才会保护自己的土地。这其实是可以节约土地的。这是否意味着,依靠政府保护耕地,还不如依靠农民自己来保护? 茅于轼:红线是国家管理,没有必要。这与农民自己能否保护耕地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农民要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土地,非常重要,但它不是放开红线的前提,红线是一定没有必要。 另外,即使农民有了土地所有权,耕地的政府管理还是需要的。什么原因呢,因为耕地被开发以后,很难变回去。耕地是单向流动,从来没有听说城市土地变为耕地,所以把耕地变为城市用地是要谨慎,世界各国都有保护耕地的例子。 8、有人批评你们的报告太粗糙,不够严谨,包括同意您这一观点的人士。比如,吴向宏说,您这个研究,实际上立场已经预设了,即自由市场最有效率,政府干预必须取消,而研究工作反而粗放了。您怎么看? 茅于轼:不错,是这样的。我们首先看到了保护耕地红线是错误的,我们再研究有关这一政策的方方面面。对研究的批评,我们接受,一个研究可以做得浅,也可以做得很深入,看你有多少资源。 天则所很穷,这也就是一个二三十万的小课题,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相信把最重要的问题都搞清楚了,过去从没人看到的问题,我们看到了,比如百年一遇的缺粮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9、还有人批评说,您被骂暴露了中国自由派的困境,进而认为中国自由派让他哀其不争,怒其不兴。您觉得您是自由派吗?您觉得中国自由派的水平有他说的那么低吗? 茅于轼:我是自由派,没问题,但中国改革成功全靠自由派。中国改革的成功,当然自由派也有失败的地方,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自由派主导的。现在人们可以自由流动,可以自由创业,可以到世界各地旅游,这都是自由啊。 不光是我们中国才有自由派,全世界的自由派都这样讲的,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都强调自由啊,没有哪个强调计划。你看阿马蒂亚森怎么怎么说的,自由就是发展,没有自由哪来发展? 10、有一些人因为不同意您的观点,而用非常粗俗的话骂您。您怎么看这些谩骂?主要是利益驱使?还是情绪使之? 茅于轼:都不是,这些老百姓都是很可哀的,不是很可爱,可悲哀。这些人如此缺乏教养,不懂得尊重别人,没有理性思考。我觉得从我们小学教育就开始,有一点不同意见就是美帝国主义的特务,思想上如此之闭塞,这是我真正悲哀的地方。一个老百姓搞不明白自己的利益在什么地方,这倒是经常有的事,但这样的没有教养,这个是可哀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茅于轼先生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一点看法
fuyuncas 2008-12-25 10:39
最近茅教授在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持的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学术成果发布会,发表以下观点:认为(1)耕地和粮食产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2)房地产的价格大幅度上升是由保护耕地的政策造成的;(3)要求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本人作为一个无名小卒,不敢对茅先生的观点妄加评论,只想谈一点对茅先生观点的一些看法。本人和牛文元先生一起在这方面曾做过一些工作,基本观点是这样的。持续发展的第一阶梯,是必须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也就是说,作为发展的起点,应当在人们的温饱得以保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生存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是保障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土地是维护公民生存权利的最基本的保障资料,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持续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据预测,我国人口总量的峰值为15亿,按照每人每年消耗400公斤粮食计算,确保15亿人的基本生存需要6亿吨粮食,随着技术更新和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每亩粮食产量可由目前的255公斤上升到300公斤左右,为此需要20亿亩耕地来满足国民的生存需求。而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亿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耕地面积仍呈下降趋势,逐渐逼近18亿亩的生存保障红线,到时生产的粮食只能满足我国粮食需求的90%,其他依赖进口。一般认为,一国自供粮食量达到总需求的90%以上,国家的基本生存保障是安全的。因此,我国务必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1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为我国的生存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土地对人口基本生存的保障是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公民最基本权利的重要条件。保证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安全,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承载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20万平方公里(约18亿亩)这条红线,必须严把土地闸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和低成本工业用地的过度扩张,禁止违法违规用地和滥占耕地现象。既要保住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又要保障经济社会的有利发展。这就需要实现土地利用的三个转变:实现土地从资源向资本的转变,实现土地生产方式从分散式向规模化转变,实现农村的分散居住向社会集中的转变。继续深化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耕地补贴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土地的节约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