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观后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观后感

相关日志

电影《护送钱斯》观后感
cef5556 2013-2-13 22:25
电影《护送钱斯》观后感
美国影片《护送钱斯》 /Taking Chance 描述了曾参加海湾战争的 麦克 • 施特博尔 上校自愿护送在伊拉克战争中殉国的一等兵 钱斯 • 费尔普斯 的遗体回怀俄明州的老家,影片回避了战争的残酷现实,而是动情地描述了一路上阵亡将士受到的自发的、无比荣誉的尊敬。护送遗体每经一处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天细节,一次次的立正敬礼,但手臂一次次缓缓地抬起,又缓缓地放下时,中间还穿插钱斯遗体被送往美国、遗体和义务接受清洗的画面,当所有在场的人都默默为这位殉国士兵默哀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对人性,对生命的无限尊敬和热爱。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美国人从小接受的是 “ 自由,平等,博爱 ” 的教育,对生命的尊重,对自我的培养。国家的意识保证着民主、民生和民权,每个公民自愿地捍卫着信仰。 在我国,每个人都是在党领导一切的前提,忠诚着“国家”,而自我和家庭得服从着这样的思想。 美国士兵每人兜子都装着“投降书”,作战时可以投降;我们就只能说 “ 向我开炮 ” ,血战到底(美国著名总统阿伯拉罕 •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 当钱斯为国捐躯,人们自发的尊敬和悼念,是出于生命的尊敬以及他为国家做出最大牺牲的尊敬。 而经典的我国英雄 - 苦命鸳鸯的余则成和翠平(《潜伏》),知道党国的事比天大。 影片很平淡,但饱含真挚的感情,让人不由自主肃然起敬。
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题外话: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简略观后感。
daradong 2012-11-29 21:11
题外话: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简略观后感。
刚刚去看了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发表一下观后感:说实话上次看非诚勿扰2较失望,觉得象说故事舌头打了结,没把话说清楚让人明白,武断的认为冯导江郎才尽。【一九四二】改变了我的看法:1.故事多且线路清晰,娓娓道来,让人回味。2.没渲染民族仇恨和挖掘国人丑陋,自然而然。3.平淡但不乏味,值票价啦~ Wellbuy澳洲团购 冯小刚拍了18年的一九四二
2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
jinhejiang 2012-11-16 16:37
那是位一棵为群众遮蔽凄风苦雨的大树。他是群众的“救命书记”,“洪水冲出来的干部”,面对洪涝灾害的肆虐,挺身而出,冲在最前头,带领群众攻坚克难,保住了美好家园;他看到土坯房时的七旬老人心酸落泪;他和在车祸中失去唯一的儿子的乡亲抱头痛哭;他帮助欲“一死了之”的受灾户重燃生命之火;他记挂着挂包帮联系点的读书娃学费是否筹齐、生病的老人是否好了些……“看到那些困难的群众,我就想起自己老家的父母,这些乡亲也是我的亲爹娘呀!”李林森,他就像一棵为群众遮蔽凄风苦雨的大树,化解了多少愁苦,换来了多少笑颜! 那是一棵为干部播撒和风细雨的大树。不善言语的偏远山乡干部被调任进城,亲密的同事被安排赴高寒山区乡……李林森任组织部长以来,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区乡镇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回市级部门,一批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优秀干部被选拔到了各级领导岗位上。“选人用人是党委的最大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和群众是否真正满意。”“组织部是一个渡人的梯子,组织部长就是要把人才选准用好。”李林森旗帜鲜明地践行着“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像一棵为干部播撒和风细雨的大树,传递着组织的公道正派! 那是一棵为百姓甘于栉风沐雨的大树。“哪儿的干部姓甚名谁,有什么长处,缺点是啥,他掌握得一清二楚。”万源地域宽广,山高路险,乡镇村分布稀散,通村公路硬化率仅10%,下一次乡少则半小时,多则数小时。初春时节,冰雪未消,刚上任的李林森马不停蹄,仅用两个多月就跑遍万源市的52个乡镇和395个村(社区),几年来,这些山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可是,这些都还不算。就在李林森病重期间,当得知群众遭遇特大洪灾时,他孱弱的身体依然匆匆,留下无数个让人心酸的奔波劳碌的背影,他就像一棵为百姓甘于栉风沐雨的大树,风里来,雨里去,送去党的温暖,传递爱的音符! 那是一棵为事业善于呼风唤雨的大树。他创新实施的“四评村官”模式,使基层焕发出新活力,获中组部在全国推广;他奔走各大高校,摆展台、做讲演,向学生们抛“橄榄枝”,拉开了“千名大学生进万源”引才工程大幕;他在社区党建领域创新开展“五议”社区班子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和谐建设……李林森说“组织工作必须主动服务中心、服从全局”,“基层党建必须创新出彩出色”,“要让党建之树在革命老区开花结果”。同事眼中的他总有“有使不完的劲,想不完的点子”,就像一棵善于呼风唤雨的大树,使党交给的事业不断蒸蒸日上! 那是一棵为正义抵挡歪风邪雨的大树。“歪门邪道少来!干出实绩,群众信任,组织会考虑”。这是李林森对送礼送钱跑官要官干部的严辞拒绝。肝移植手术是拿出全部积蓄后又借钱做的,达州面积不大的二手房是卖了老家房子后借钱买的;老父亲退休后一直在胡家镇凤凰双语学校任教补贴家用;大妹妹一直在宣汉县汽车站做临时合同工;住所中,除了一台旧彩电,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在有些人眼中,组织部长有权,更不会差钱,而李林森却像一棵为公平正义抵挡歪风邪雨的大树,始终坚守清正廉洁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那是一棵为责任傲视狂风暴雨的大树。他是医生最“讨厌”的病号,每次病重刚住进医院,就问“什么时候能出院”;他会趁人不备,调快输液的速度;他会因接到工作的电话,拔了针头就走;即便是重大的手术,也被他“精打细算”;他为了给村支书们授课,专门吃了平时三倍药量的激素药……“人都是哭着来的。要死,也要笑着走吧。”、“不要对外说病情,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不能让父母痛苦。”面对肝癌晚期的诊断,李林森依然停不下来,不改“拼命三郎”本色,他视工作为生命,他就像一棵傲视狂风暴雨噬虐的大树,为责任坚守到最后一刻! 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洗涤出蓝天的情愫,生命把根脉深植在脚下的热土。据说有一种树,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我相信,在李林森身上体现出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组工精神,就是那棵不死、不倒、不朽的长青树! 林森部长走了,但他的精神没有枯萎。正如主题曲唱的那样:   雨中的树   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   雨中的树   把人间最美的画卷颂读……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 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xxth/108866.htm
1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书会友,资源共享 胡勘平红学藏书展观后感
黄安年 2012-10-2 20:16
以书会友,资源共享  胡勘平红学藏书展观后感
以书会友 , 资源共享 胡勘平红学藏书展观后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2 日 发布 在喜迎中秋和国庆两节期间,今天上午中山公园皇苑艺术馆云集了数十位来自红学界、书画界、文化界、环保界人士和胡勘平先生的亲朋友好,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胡勘平先生红学藏书展的开幕式。来自红学界与会的学者有胡文彬、段启明、张书才、吕启祥、曹立波、任晓辉、张胜利、胡晴等。 胡勘平先生红学藏书几近三千册,以新世纪以来出版的红学著作和评论居多 , 也有一些文革前后、建国前后、民国前后出版的藏书。集胡先生三十年来的穷搜的辛劳,实属不易。作为一个红学的爱好者胡先生利用业余时间痴迷于红学收藏 , 无私地为资源共享奉献 , 将自己多年收藏红学著作内部展出,以期引起更多的红学爱好者、研究者共同关注红学的普及与提高,并且在书展结束后将藏书捐赠给位于临安的浙江林业大学,这种为普及和提高的红学铺路的道钉精神值得提倡和赞扬。在开幕式会上 , 资深红学家胡文彬先生高度赞扬了胡勘平先生作为民间收藏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红学普及的实干精神,并且呼吁更多学者投身到这件极其有意义的工作中来。强调《红楼梦》要认认真真地阅读和领会原著,好好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他还呼吁企业家投身于扶植文化普及和文化强国活动中,博得一片热烈掌声。 这次书展得到了皇苑艺术馆馆长段新风先生的全力支持,他全力提供了展址和服务,以及开幕式结束后的丰盛聚餐。段新风先生在开幕式上表示皇苑艺术馆愿为红学的普及提高,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提供优质服务。为今后继续举办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排忧解难。会后一些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还现场献上墨宝。 附照片 12 张为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5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黄金大米谜中谜”观后感
热度 17 qpzeng 2012-9-16 07:26
昨晚9点30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黄金大米谜中谜”深度访谈节目,解析了当前黄金大米疑云的最新调查进展。 最有意思的是,作为汤光文论文的3位中方共同合作者看起来就像“自我有罪推定”似的,在记者的穷追猛打追问下,不是显得不诚实,就是显得没有逻辑! 比如,当问到中国疾控中心的荫士安当事发后是否与汤光文联系过?对方是如何解释的?他只说了一句:汤光文回答“就看你们怎么说啦”,明摆着黄金大米事件铁定存在,而且其中似乎涉嫌科研人员之间的默契甚至欺瞒。 在问到浙江医科院的王茵时,她的所作所为更是显得荒唐,作为一个科技处处长,对记者有关科研经费的事回答前言不搭后语,既不专业,也无逻辑。记者问到:“假如讲明是黄金大米,家长会同意孩子吃吗”?王茵答道:“估计有难度”!这实际上默认了她对黄金大米事先是知情的。可是,为什么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呢? 湖南省疾控中心的胡余明在采访中称对黄金大米毫不知情、一头雾水,显得万般无辜。倒是他所在单位负责人斩钉截铁地说:“一定有人在撒谎”,并且当场指出了最大的撒谎嫌疑人,只不过镜头并没有给出。 最令人怀疑的是,记者查出有两张知情同意书(一张汤光文试验和一张荫士安试验)和一张现场试验告知书。可是,家长都没有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而是在现场实验告知书上签名。同时,试验方案明明写着试验分三组:菠菜组、胡萝卜组、胡萝卜素胶囊组,但临时又取消了胡萝卜组,并改成了空白组,理由是胡萝卜准备得不够。 我大胆猜测,猫腻可能就出在胡萝卜组!胡萝卜组并没取消,而是换成了汤光文从美国带来的黄金大米,因为白米饭就汤拌胡萝卜的颜色正是金黄色,学生无法分辨,家长也不会注意。这样既能解释汤光文论文中提到的结果,又能圆满地解释厨师为何没有煮过“金灿灿”的大米。 由此看来,黄金大米事件的谜团很快即将揭开,其谜底也许就是研究人员在试验现场悄悄动了手脚!当然,他们当时考虑的只是为了避免遭到志愿者拒绝,而并不是有什么坏心眼残害儿童。我也不认为黄金大米饭能引起孩子中毒或留下什么后遗症。 不过,如果他们偷梁换柱让家长签署现场告知书而不是知情同意书、瞒天过海将胡萝卜饭用黄金大米饭顶替、偷偷摸摸从美国带进黄金大米饭等等行为得到证实,那么他们的做法显然都是违规的甚至是违法的!我们期待中美双方的主管机构尽快查明真相,不让黄金大米事件继续发酵! 节目视频链接: http://tv.cntv.cn/live/cctv13/ ,点击星期六回看《新闻调查》节目。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13096 次阅读|33 个评论
《饥饿游戏》观后感
wctttty 2012-6-19 18:10
《饥饿游戏》观后感
昨晚刚在影院看过《饥饿游戏》回来 有很多的感触 ~ 为了避免剧透 若您还没有看过的话 建议还是看了这个电影之后再看我写的影评比较好 ~ 电影开始不多久 就已经体会到 ~ 这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讽刺片 有非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若仅仅是期待一个欧美动作大片的人来说 肯定是要失望的 ~ 关于人物: 影片的背景其实非常含糊 但是作为一个科幻色彩影片 背景的来历也就不重要了 ~ 反正 就是存在这么一个世界 或者应该准确的说 这么一个极其明显的两个阶级存在 ~ 一个是生活在非常底层的一大批人 他们与外界几乎彻底隔绝(除了能收看到“游戏过程”) 生活条件 教育环境 甚至温饱问题都是极其简陋的 但是他们却从事着煤矿等艰苦而又非常重要物资能量来源 ~ 在压迫下 家庭似乎也再是一个温馨的家庭 ~ 这样的一个阶层是想映射谁呢? ~ 而另一个阶级是远远高居之上 形成及其强烈的对比 ~ 他们不愁吃不愁穿 孩子生来幸福(无知的富二代们 ~ )身边的科技极其先进(和他们的哲学修养强烈反差)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穿着打扮 共性十足!还可以随时决定下等阶层人的命运 对他们实施暴力 这又是想映射哪一些人呢? -````` 政府?权利人士?上层社会?主流媒体?房地产商?··· 这里只能用问号了 ~ 其实这些人当中不免也有些 Good man 比如化妆师 比如从底层通过竞争爬上来的人 他们有些是了解民间疾苦的 但是更多的是无能为力 ~ 只能旁敲侧击 过着上层生活中的下等人生活····· 关于游戏: 游戏对于上层具有决定性权利的人物来说 是为了创造“希望”。·· ~ 进而减少暴动(不知为何 我联想到了高考 ~ )这在影片中是直接强调突出出来的 没有任何躲躲藏藏 ~ 对于那些热心的观众来说 游戏就是享受 放肆自己欲望的舞台 这在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在赛前一天夜里窗边的时候 通过窗外的景象和兴奋的噪音体现的尤为明显 ~ 对于主人公所在 12 区而言 游戏应该说是畏惧的 虽然对于还不懂事的孩子而言 这是个能够穿上新衣服的“ ceremony ” ~ 然而对于有些底层人群(如一二区) 他们居然有学校培训 为了这个游戏 ~ 他们一定不懂自己在做什么 只知道去做那些被灌输的思想行为行事 深层次的满足了高高在上的权贵 ~ 关于部分细节: 影片其实有非常多的小细节 我觉得是很有映射的 ~ 现只能提出一二来分享 ~ · 比如游戏进行的时候 依旧还是可以看得到团结与互助 但是亦可能看到另一种反方向的团结 ~ 上层权贵也有害怕的东西 就是怕得不到支持 怕有公愤 ```` 但是公愤的存在也没关系 把你清除掉 ( 卸任 ) 就没事了 ~ ````````` 还有那个学舌鸟胸章 这个对于影片从它的宣传和预告片等来看 应该是有标志性意义才对 但是影片里给那个标志图案的镜头很少 一直没弄清楚 它到底是代表什么意义~ 让人耐人寻味``````` 关于结局: 电影在最初的时候 女主人公和某帅男在森林里就提起了反抗与逃离的想法 还以为剧情到后来会发展到自由主义反抗呢 但是遗憾的是除了在游戏中某黑人区发生了些躁动之外 就再没有任何人有反抗的心情了 ~ 似乎下层人民很容易满足 ```` 哪怕是那么一点点小恩惠和希望存在 ``````` 关于里面的爱情故事结局也非常匪夷所思 变化之快让人摸不着头脑 还曾一度以为这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 尤其是不能理解的是 竞争归来后 成功的进入了上层社会一对新人 会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宽恕 ~ 他们被冠以 ” 成功人士 ” ” 榜样 ” ” 楷模 ”….. 继续成为典范 学习的对象 …… 遗憾 ```````
个人分类: 时事随感|4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拉民工观后感...
zlhua 2012-5-21 16:37
阿拉民工: http://v.163.com/jishi/V7SBTU3SS/V7SCC5LSD.html 难道我所见到的,就是现实的剥削么? 他们为什么能够忍受? 因为相对于前面的生活,他们觉得好了一些么? 人为什么能够明知被剥削,还愿意继续忍受? 为什么? 记得N年以前,有一位喜欢思想的学生,给我看一篇他写的论文...写的就是剥削... 我当时还不以为然,觉得他年青气盛...太过愤青了... 记得N天以前,学校高层领导参与学院的高教30条的学习... 领导讲完,让大家提问... 同事让我提问... 我说,为什么要提问,提了,也得不到解决,为什么还要提? 同事说,就是因为没有解决,我们必须提,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声音... 不然的话,他们以为我们什么都很好... 既然什么都很好,就证明他们管理得好... 其实,现实是这样的么?不是... 所以,我们必须提问... 我觉得她说得有些道理... 但是很遗憾... 在她还没有开口提问之前... 发言就到此为止了... 因为领导有事,必须马上行动... 同事有点义愤填膺... 我却显得有些没心没肺... 她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博士... 我一直非常欣赏的好姐姐... 短短3年不到的时间... 我发现她变化很大... 从最初的阳光到现在的... 我感觉有点心酸... 我总是想改变点什么.... 但是.... 我们被剥削了么?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3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火场中的女孩 -- 青岛4.21火灾观后感
热度 3 fpe 2012-5-3 11:57
悼火场中的女孩  -- 青岛4.21火灾观后感
悼火场中的女孩 -- 青岛 4.21 火灾观后感 看了青岛 4.21 大火的发生经过,总觉得似曾相似,不错,一个女孩到阳台避火,结果摔死,这是上海商学院大火的最终结果;火势蔓延是因为大门没有关,这也是上海商学院大火的失控原因;消防 通道梗塞,消防车无法抵达事发楼 下 ,这还是上海商学院大火失控的原因之一。唯一不同的是,火场报警是牺牲者之一发出的,结果在发现火灾之后,四位花季少女,没有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因为烟气蔓延而致死,死得冤枉。烟气的毒性,早已在克拉玛依大火、香港嘉利大厦大火、洛阳东都商厦大火、焦作天堂俱乐部大火、温州 温富 大 厦 大火、吉林中百大火、上海高层大火等屡次得到证明,是火场的主要致死原因,一般认为 80% 的死者与烟气中毒有关。可是这一基本的逃生常识总是不能到达公民的心中,这到底是哪里出错? 现代社会的火灾与农业社会的火灾的差别在哪里?人工化学合成材料的使用,导致燃料蔓延的风险增加。为了避免易燃材料的失控,所以添加了阻燃材料,特别是织物,在美国阻燃的合成织物无所不在,以至于如要测试纯粹的织物材料,必须特别定制,否则全社会都找不到没有经过阻燃处理的织物(这是消防规范安全推动的结果)。不幸的是,阻燃材料并不是不燃,而且阻燃之后的燃烧更不完全,产生的烟雾更多更毒,于是有对火场烟气中毒的担心。 70 年代对阻燃研究多,现在则对中毒的研究多,都是拆东墙补西墙,没有归结的燃料本身的控制上来。 和青岛大火伤亡最相似的火灾是洛阳东都大火,都是顶楼的烟囱效应吸引来下部的烟气,都是消防队员到场之后, 309 人全部死亡,没有留下一个伤者。要么是好发无损,要么是阴阳相隔,其中的差距在哪里?关键是,当事人是否采取了正确的自救措施。通常烟气有温度,有温度的气体一定漂浮在空间的上部,所以正确的自救措施是趴在地上等待救援,而不是盲目呼救,呼吸中毒。吉林中百大火中,有一位老大爷,有生活经验,看烟气危险,就爬在地上等待救援,事后照样活蹦乱跳。那些疯狂逃生的人,很少能够跑过烟气的蔓延速度,而逃生运动中增加了自己的新陈代谢,加速了中毒的进程,怪谁呢? 如果我是阁楼中的受害者,该如何去作?关门(防止火势蔓延),关窗(增加当地的气体压力,降低烟囱效应的抽吸作用),封门(防止漏风和烟气的进入),待援。如何待援?床单毛巾浸湿,遮蔽口鼻,过滤火场烟气中最急性致命的氰化氢气体,至少可以在火场坚持的久一点,不会因为吸入一口气就倒下。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一点,比如,央视大火中的消防队员和新疆德汇大火中的三名消防队员,就是氰化氢中毒倒下的典型例子。氰化氢中毒很难解决,需要特效的解毒剂,估计国内储备不多,关键是死亡发展速度快,来不及救治。 附录: 事故经过 多可惜的受害者啊,只要保护好口鼻,还是能够逃生的,毕竟火灾没有蔓延到她们的房间,仅仅是烟气中毒而已。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722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可怜的希望”——《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ZhangEdward 2012-4-23 11:45
发小弄到了北京电影节的开幕影片《飞越老人院》点映的票,于是就一起去看了,之前对这个电影没有任何了解,听这名字就知道这是个描写老年人的影片。 影片是以老葛这个角色为主线逐步展开的。一上来老葛的二婚的老伴已经去世,而对方的儿女就盯上了他们的房子(准确的说本来就是他老伴的,结婚后他搬过来的,儿女的做法是很正当的),儿女分给了老葛二十万元让他离开了这个房子,老葛就拿了这些钱给了原本交恶的儿孙,当做是孙子的新婚礼物,想让孙子买房当首付,而自己呢则寻到以前公交公司的同事住进了一家老人院。故事正题就开始了,一伙子老人为了去天津参加综艺节目比赛努力排练,和老人院院方冲突,和儿女冲突,最后选择了从老人院逃跑然后在比赛上取得了佳绩。在这部电影里描写了几个老人的家经,下面就一个一个写。 首先是老葛,老葛是一名普通公交司机,第一个老伴去世了,觉得自己太孤单就想找一个新老伴,并且好像有了意中人,双方也发展的很好,可是老葛的独子坚决不同意自己父亲的再婚,于是这段婚姻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在这个问题上老葛为了照顾儿子的感情最后选择了让步,但是我感觉他的儿子不仅没有感觉到自己父亲对自己的爱,而是觉得自己的父亲是叛徒,埋下了对父亲的恨,根本不知道父亲的牺牲有多伟大。而后儿子到了快要结婚的时候也是生活所迫因为没有房子就主动给老葛介绍对象让他结婚好搬出去给他腾房子,老葛也很清楚儿子的想法,主动配合儿子找了个新老伴“嫁”了出去。而且通过影片后面老葛儿媳妇的台词还可以得出当时老葛对他儿子儿媳说是自己想找老伴且觉得在家里住不方便而搬出去的,从而减少儿子对于父亲的亏欠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礼让的传统,让了还不能让对方觉得自己让了他。通过老葛儿媳妇的台词可以看出孩子们其实没领什么情,感觉不到老葛的用心良苦,何等的让人心寒。或者说再阴暗一点,其实老葛儿子和儿媳很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但是用这样的语言来劝自己,使自己少一点对父亲的亏欠感,并且用这样的语言来欺瞒自己的儿子,好在儿子面前维持自己虚伪的尊严。到了后来,老哥儿子下岗了,想做点儿生意,就去找老葛借钱,但是老葛没有钱,只能向自己的新老伴要。老葛觉得那是他新老伴的钱,而且人家也有自己的子女,就觉得那不是本分,断然拒绝了儿子的请求。这下可得罪了自己的儿子,儿子当时肯定觉得自己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自己的父亲竟然不帮助自己,父亲就是叛徒,自己在原先埋下的对父亲怨恨的种子发芽了,并长成了恐怖的杂草,估计他把自己遭受到的生活的困苦的根源和罪孽都看成父亲,于是和父亲绝交了。后来当老葛给自己孙子二十万元当做结婚礼物的时候,这个行为侵犯了老葛儿子对自己父亲恨这么多年的行为的尊严,于是老葛儿子就把这个钱还给了老葛。合情合理,本片对人内心情感的把握非常的准确,剧本作者对人性的了解真的很深刻。住到了老人院后老葛相当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因为住宿条件紧张老葛刚去老人院就在老周的床边加了块板和老周睡在一张床上,同屋的另一个人又有点儿疯癫,这让他很是抑郁,睡不好加上身体上不正常让他发出了“我怎么混到这个地步了,老了连自己的一张床都没有。”的绝望感叹,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试图自杀的行为,幸亏被老周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他走向绝路。老人院的老人们知道了这个情况就给他打了一张床,给他关爱,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重新振作的老葛积极的参加并领导了老人们去参加“超级变变变”娱乐节目的事情,到这里影片就很自然的给了老葛一个喜剧的结局:祖孙三代人冰释前嫌,一家人重新在一起了,可喜可贺。在老葛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老年人被生活的窘迫所困从而走上绝路的公式,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我们老家有个老人上吊自杀的事情。而其实他们要求的也并不多,只是一张安慰的床就让老葛满足,所以我们这个社会首先要在经济上要关注老人,起码要让老人们能达到可以尊严生存的水平。这个片子里边老葛的故事完全可以深挖,独立出来完全可以做成一部不错的电影。 再者就是老周,老周在这部片子里笔墨是很重的,他乐观,对生活热爱,关爱他人。是他发起并组织了老人们参加娱乐节目的。此时他已经是癌症晚期,而他组织节目除了热爱老人院、关爱大家精神生活以外也有自己内心中的渴望,就是要赢得天津比赛的前三名好去日本参加比赛,并且希望通过自己在日本电视台上的亮相来寻找自己失去联系七八年的在日本的女儿。在天津比赛完之后他身体就撑不住了,最后幸福却留有遗憾的在大海边闭上了双眼。不知道他的女儿知道自己父亲的最后会作何感想?在这里就想起了我的好多本科同学们,他们大多在国外留学,也有很多人会留在国外,问题是他们的孝最后如何能尽呢? 而后几个人我就不记得名字了,一个是坐轮椅的老人,他无儿无女,在向天津逃跑被老人院院长赶上的时候他发话了。他说自己老了之后住进老人院,就是在等死,去参加娱乐节目这件事情成为了他们的“可怜的希望”。“可怜的希望”——我认为这是部影片的主题。影片中老人们在老人院里边被照顾的很好,吃住都很不错,让人们觉得应该不错啊。可是就算是人老了,也需要希望,需要精神生活,需要追求成功,这个正是人生命的可悲之处,这才是“衰老”最大的威力,衰老不仅仅毁害我们的肉体,而且破灭我们的希望。这个事情恐怕只有自己老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吧。在这里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吧,渡边淳一的《孤舟》,他描写了一个人退休之后为了寻找对生活的希望,这位老人找了一个年轻的女孩作为情人,最后又和这个女孩分手。这本书很细致的描写了“年金生活”给他带来的困扰和绝望,向我们细致展现出了老年人在退休之后的精神生活。
4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热度 1 beiyantom 2012-3-11 00:23
3 月7日,我们党支部三名支委,在党总支的要求和安排下去观看了电影《钱学森》。看完之后,我们几人感慨良多。 总体来看,电影拍得一般。如果之前对钱学森没有太多了解,看完之后,钱学森给人的印象也许就是一个爱国的文质彬彬的工程师而已。没有能够更加全面和立体地展现钱学森,尤其是钱老晚年的研究和生活,是该电影的不足之一。社会公众对这部电影反响也不强烈,当天下午偌大一个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人也就15人左右,上座率不足10%。这大约与当今公众的审美和该电影的体裁有关。 我们认为钱老身上有几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便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学问可以没国界,但是做学问的人是有国界的。钱学森后来选择回到社会主义中国,似乎不是偶然。其父亲钱均夫和鲁迅是好朋友,两人同为章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与蔡元培等一起创立光复会)的学生,其岳父是蒋百里是著名著名军事理论家、国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上述这些前辈都是所处时代的爱国先锋、精神脊梁,从这点来讲钱学森可谓“家底殷实”。钱学森个人的思想不可能不受这些人的影响,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成了他自然的选择。加上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卡麦锡主义"的猖獗和迫害,钱学森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参加建设。再次便是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面对回国后,航空航天工业一穷二白的零基础,钱学森不为艰难,从亲自辅导学生和抓建设做起,硬是搞出了我们自己的导弹和火箭,给我们的核弹头插上了翅膀,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老何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是钱学森个人的学识和能力;二是时代的需要和机遇。我们认为关键的还是前者,尤其是两者结合起来时,那取得成就就是必然的了。钱老最初选的是飞机制造专业,是因为当时旧中国不能自己制造飞机。所以说他的专业选择考虑了时代的需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结合。钱老的能力可以用超常来形容,学识可以用渊博来形容。他是麻省理工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可谓年轻有为;他从事的是美国航空界最为高精尖的研究。在1951年之后被软禁的日子里,他终止了空气动力学的探索,转而研究工程控制理论,终于在5年后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工程控制论》——他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样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他不仅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的新纪元。归国之后,由于国家的需要,钱老由理论研究转为工程技术,他实现了从理论到技术的完美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钱老展现了他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他将航天工业当成一个大的系统,由总体设计师到分设计师层层把关、负责,现在中国航天事业中仍在沿用钱老的这些组织方式。 2011年是钱学森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而今距离钱老去世也已经两年多了。我们不禁会想钱老去世后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记得在一个访谈节目中,钱老的儿子钱永刚提到这样的生活片段:钱老晚年曾经带着玩笑的口气对儿孙们说“如果你的爷爷20世纪做的那点事情,也被称作伟大的话,那么你21世纪的爷爷将更加伟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钱老对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大行于世是很有信心的。1980年5月中国首次全程发射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获得成功,从那之后钱老逐渐淡出。他在美国待了20年(1935-1955),回国后在国防科研一线干了26年(1955-1981),他觉得今后不可能再有20-30年的时间。他的兴趣不是工程而是学术理论研究,他抓紧了人生的最后时光思考不止、笔耕不辍。在一时期也成为钱老学术理论的又一个丰产期。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引起我们深思。他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和中国的力学体系,至今我们还在沿着他指明的路在走。“大成智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系统科学理论已经用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新的科学技术体系勾勒了科学分类的新的图景。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理论用于解决新时期社会主义的组织方式的变革,在小范围内已经证明是相当有效的……今天的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剩下的当是继承伟人的事业,努力拼搏,奋发图强! 看完《钱学森》后,我们心情澎湃。21世纪,我们将看到钱学森更多的价值。我们觉得再过十年、二十年后重拍《钱学森》,一定会更加精彩。
个人分类: 个人思考|9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冬天里的童话--《你是我兄弟》观后感
xyysh2008 2012-3-4 16:44
最近几天,没日没夜地看完了电视连续剧《你是我兄弟》,感触良多。有些忧伤,也有些痛快淋漓,除了浓烈的兄弟情深之外,更是一个关于爱情的传说,或者是一个传奇,一个冬天里的童话。在这个人人言利的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当下中国,追求纯粹的爱情情节,如马学军对花蕾蕾和弛英子对马学军,居然花大手笔描绘得这么有声有色,动人心扉;无疑彰显作者或编剧的社会良心。 这个电视剧还揭示了残酷与美好并存的生活现实。如此美丽、善良、忍辱负重(网友说的清高)的曾经小公主一枝花,却一次次被生活和周围的人所欺骗、抛弃,尤其是被官场上得意、生活中十足的小人赵远志所摧残,让人嗟叹不已。幸运的是,有个从小就想保护她、关心她、为了她可以去拼命去流血的楞小子马学军,就在她们要收获甜蜜的爱情之时,命运又给一枝花开了个大玩笑,她不幸得了不治之症脑瘤。一枝花真如花一般,开得灿烂而生命短暂,她在马学军面前试婚纱的时候无疑是最美丽最绚丽的,她天使般地倒在马学军怀中安静地离去,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当然,生活中太缺少高贵的东西了,搞得不少网友把它当成清高或者贱了。 同时,这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除去老大忍痛割爱地放弃学业十六岁就开始含辛茹苦地承担养家糊口的任务外,老二马学军无疑是我最欣赏的人物了。一个高中肄业生是从给老板打工、开录像厅、办搬家公司到成立废品收购站、建立快运公司,硬是淌出一条路来,看似小流氓小混混,其实是一个心有大志、敢恨敢爱、勇于创新、遵纪守法,爱情忠贞不渝的纯爷们。这些当然博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英子的芳心。聪明、能干的英子虽贵为名牌大学毕业生、外企中方总管,却对马学军爱得死去活来,清秀的她痴情地望着马学军的表情无疑是最美丽的。作者也不忍心让她一直痴心到老,安排了可怜的一枝花早早地凋谢了,成全了英子和老二的婚姻。当然,它诠释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梦就有未来。老二从小就爱做梦,从一无所有就爱上一枝花开始,到成就一番事业,始终充满激情,充满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他走上社会除了老大的严格管教外,最重要的是碰到了一位好老板、好大哥,一位他的人生导师。 它还描绘了一个由熟于权术人事科干部典型代表、局长夫人秦大姐、赵远志以及给人收发报纸的一枝花组成的机关干部群体,看来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机关干部的形象一直还维持如此稳定,让人也感叹不已!也就是这么个单位泯灭了一枝花燃得最旺的上进之火。 再加上高考的落榜、最亲的人部长爷爷的离去后家族中落、父母远在天边、部队生活不顺心、单位生活的无趣、小人的摧残、本来挺高兴地回到老二身边又受到老大的不理解等如此种种,导致她生病最后离去,虽然作者手法太残忍,但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从老二活得很真实,反衬出老四从小到大哭哭啼啼的、光会读书、也不知道读书为了什么的人,得出一个道理(我都不想说),“读书有鸟用”!当然,我不是鼓吹读书无用论,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活得真实和学会生活非常重要!另外,也给中国教育一个响亮的耳光。我们的教育难道只是教人识字、学语言吗?单一的培养认知能力的结果自然很不理想。那我们接受这样教育的人就应该永远受到它的束缚吗?研究生毕业时,我曾和我一起进单位的同事开玩笑说:“读书人在社会上混不开的理由是,你见到领导,永远是淡淡地笑,在领导眼里,你似乎永远没有满足;而其他人见到领导都是灿烂的笑,在领导眼里,给他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结果的确如此,两个读书多的,一个出城了,一个还在城里转了一圈还回到起点。 写于2011-05-23
3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为爱,我愿意为你改变!这是个直率的乐者Adele!(观后感)
GoogleMIT 2012-1-3 00:01
因为爱,我愿意为你改变!这是个直率的乐者Adele!(观后感)
我不是标题党,这个题目并不代表我为了爱,怎样去轰轰烈烈了,所以特别得在括号里面注明是观后感而已。这只是给Adele在Royal Albert Hall 的演唱会做一个评论或者聊一下自己的一些小心声而已。 科研,同样也需要音乐,就像我需要旅行一样! 第一次给一场网络版的演唱会写一些文字,也从来没为一个歌手的歌曲写那么多的文字。促成这些文字的因素太多,也许是因为Adele,也许是因为Kelly,但也许只是因为我自己。I think Adele is an real English singer-songwriter who was born in 1988.Adele的歌声,Adele的声音,让我感觉到了她似乎总是沉浸在悲伤心碎中,很多的歌词也都透露着布鲁斯的淡淡忧伤,然而她的歌又不像堕落派那样只顾着金属感的伤心落寞,相反的,她总能在歌曲里面传递出了积极的一面,就算一首歌的开始是一种悲伤的情调,她也总能慢慢以一种细腻如流水般的力量,在不经意的时候突然改变心境,从而创造出另一种美感。她也许会让人感觉是大大咧咧的性格,不惧怕世俗的眼光,只是坦荡的活着,为了音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然而她也有着小女人一般的似水柔情,我中能在她的歌声中听出她为爱情说做的改变。 我想这一场在Royal Albert Hall( 王家亚伯拉罕或者皇家亚伯拉罕,但是严格意义上可能翻译成王家更加贴切他们的政体情况 )的live concert,如果我没有在听的时候漏记的话,应该是大概这几首歌,一首一首分析。也许因为刚刚接触的原因,我并不能全部理解她的音乐,但是她的音乐确实值得推荐。 Don't you remember 唱这首歌的时候,看她的眼神,我会觉得她很伤心,甚至是哭泣,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因为灯光的原因,但我想这或许正是她的心境吧!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人的身体来说,眼睛是最可靠的感官。我愿意这样一位歌者的眼神。她投入音乐境界的那种快速程度让我觉得她确实是一个非常敬业,非常有素养的乐手。在唱歌之前她还在谈笑风生,然而在下一秒她就投入到了音乐之中,并且唱出那份对逝去的爱的不舍,怀恋,仿佛让我们置身在与恋人对话的场景之中。 Turning tables 这首歌,将恋人分手时的那种场景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也许当人们分手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大部分人选择互相攻击,任何对方的话语都无法让自己重新发现对方的好,满脑子都是指责与攻讦,这也就意味着一段感情即将逝去,然而就像她的大部分歌曲一样,她所要传达的不仅仅是分手恋人之间的这种矛盾与纠结,她最想传达的应该是那种自我的改变,自我的救赎,自我的疗伤。离开,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挣脱出那些毫无意义的争吵当中。 If it hadn't been for love 很直率,很勇敢的去爱。为了爱,不管天涯海角,我都要追赶一切与你相关的事情。If It Hadn't Been For Love Never woulda hitch hiked to Birmingham. If it hadn't been for love Never woulda caught the train to Louisian'. 她是个很敢爱敢恨的人,这样的女人更值得我们去喜欢!因为她总是很真诚的把感情表露出来,不带一丝的矫揉造作。 Take it all 这首歌,这个专辑都是为了一个男人而写,一个曾经爱过甚至现在也仍然爱的人。这首歌似乎并不像歌词前半部分写的那样,我真的是要离开并且让你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最好的,而是应该像后半部分那样,其实我希望你回到我的身边,而我则愿意为你而改变,我的爱都是给你的。这首歌与Adele的前男友有关。可惜的是,她前男友听过后几周,他就离开了她。我想她是心痛的,她是希望男友仍然留下继续支持她的。毕竟写一首让自己感动的歌不是那么容易的,只要真正触动到了真情才会有那种思路。就像我写随笔,写诗歌一样,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文字其实都是表达了我的本心,虽然并不完全代表我的内心,因为我想我的文字和她的音乐一样,不仅仅只是展现给自己。Adele在语言上把这份感情说的坦荡豪爽,或许却反过来更显示出了她对这个男人的不舍。 Rumour has it 你不觉得这首歌是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小三,第三者之类的么?间接得来讽刺那些肤浅的男人们,光看女孩子们的年轻,naked body,而忘记了那个自己曾经海誓山盟的恋人。当然这首歌也有点自嘲,自嘲自己竟然爱上这样的男人。唱这首歌的时候,Adele两手都竖起了中指,这个动作还真是搭配这首歌的尾声,fuck the bloody pig! fuck the veritable bluebeard. One Only 似乎是在为了一段热恋而歌唱的,那种只有彼此的爱情。就像《恋爱通告》里面刘亦菲对王力宏书说的,我什么都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这种境界。你的心中只有我,而我的心中也只有你。这首歌也似乎在鼓励那些暗恋的小姑娘小伙们,爱TA就勇敢的说出来吧!如果TA真的是你唯一的爱,那就拿出敢行! Love song 这是翻唱的歌曲。也许很多人以为翻唱的歌曲不会好,然而也不尽然。就像Adele她自己所说的,翻唱别人的歌曲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反复的翻唱,可以让自己更加了解这首歌的意义,而不至于肤浅了事。这首歌的歌词在十年前或许就已经写了。歌词写的很棒,很美,表达出了那种真挚长久的爱情,透露出内心的渴望。当你找到一个爱人的时候,也试着像歌词写的那样吧!与他独处的时候,你感到的是自由,快乐,年轻,感动,爱和幸福。异地恋的童鞋们也应该听听这首歌,However far away, I will always love you. Chasing pavements I think this song should given to the girls deeply in love.是要放弃呢还是继续追逐这种爱情的美好幻影呢?这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拷问。我们相恋,只为真爱。如果不是真爱,那就放弃吧! I can't make you love me 美好,一种小小的美好,清新的爱情。很美好,却也同样的悲伤。 如果你不爱我,那么我宁可自己忍受着这孤独,而不是强迫你来爱我。当我抱着你的时候,如果你感受到的不是幸福,那我会离开。爱情,在黑暗中也应该是光明的火种。 Make you feel my love 这是Adele每次必唱的翻唱歌曲。这不仅仅是她几年原唱的方式,也是她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她似乎也想通过她自己的音乐,带给我们无尽的爱,并且让我们看到她的努力!这首歌的歌词我很喜欢。 Some one like you 是Kelly告诉我的Adele的第二首歌。Adele是真性情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就应该配《远去的飞鹰》中抗日名将高志航与《我的娜塔莎》中的庞天德这种纯爷们儿!绝配,都是爱得特别深刻坦荡之人。这首歌和一个她旧时男友有关,她爱的深,不仅仅是在热恋中的时候,即使与深爱的男孩分开之后,她送上的也是诚挚的祝福。如今他们依旧是很好的朋友,然而Adele绝非小女生那种想要纠缠不清的那种,她也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保持彼此的关心却又不会觉得情火燎原。我们爱过,那就那我们不相忘,但是绝不可能回到从前。唱完这首歌的时候,Adele就哭了。我想这一定是触动了心中的琴弦了,才会让自己如此的感动。I w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Don't forget me, I beg, I remember you said:-"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这首歌可能是我听的她的歌曲里面最喜欢的一首。我会找一个像你一样的,祝你幸福!最好的祝福! Rolling in the deep 这场concert的最后一首歌。There's a fire starting in my heart,这句歌词倒让我也想起了费翔的你是我心中一把火,当然这两句歌词完全不懂,这种意境也截然不同,费翔的那首歌显然是在热恋之中,而Adele的这首歌明显是在倾诉一段过往的感情,两者相去甚远。We could have had it all... (you're gonna wish you, never had met me)... Rolling in the Deep (Tears are gonna fall, rolling in the deep) Your had my heart... (you're gonna wish you)... Inside of your hand (Never had met me) And you played it... (Tears are gonna fall)... To the beat (Rolling in the deep) 不管你谈过恋爱与否,似乎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似乎总会觉得,我们本该可以和一个人,在一起,到彼此的内心深处。 Okay, 本来是当作任务来完成写给在台湾的Kelly看看而已的,毕竟人家在台湾,我要是不由着她点或许她回来就起义了,然而当自己喜欢上Adele的歌之后,就不知不觉的写了这么多! 也希望我们都可以像Adele那样,爱的如此坦荡,热恋时轰轰烈烈,分离时,我们依旧祝福,但绝不拖泥带水!
个人分类: 多媒体评论|1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音山》一部平淡而让人震撼的电影
热度 1 Zhanglincn 2011-12-29 09:45
人生本来就一个结局,死亡,也就是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的空无状态,这种感觉本身就很抽象和荒谬、就很无奈和悲凉,人作为懂得自我生存状态的生命,其悲剧就在于 懂得本身。但人在面对人生这个过程里无数喜怒哀乐的时候,都会暂时忘记了那个大家共同的结局,沉迷于自己的感觉中不能自拔,互相伤害着,索取着,占有着,没有去想那个让一切都变得荒诞的最后结局。 电影观音山给人整体的感觉是悲伤的,但同时又是深刻的。三个年轻人无奈而又略显浑噩地生活在一个偌大的城市角落里,互相依靠着,一天没有来头的开始,又无声无息的结束。整个的故事脉络中只有这活着不断向前的状态,犹如这列车载着他们呼啸穿过山洞的放任和流逝,除此之外生活本身就没有什么内容,包括这活着的意义,这生存的价值都显得疲惫,只有这催人泪下的短暂的爱情,刻入人的内心无法忘记。然而在这平淡甚至乏味的只是活着的故事里,人的心总是孤独地在艰难寻找,寻找一种支撑活着的平衡,一种放置生命的依靠,一种自然发生而又平静朴素的感情,这爱或许也无法说清,只要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活着,总会让人安宁,总让人在急速流逝的短暂生命中获得归属,获得感动,获得那种活过而不枉此生的感觉。 真爱让人伟大,让人性获得升华,尽管那是上帝付给人天然的属性,但爱的确会让人不再孤独和恐惧,不再感到无助和痛苦,不再迷茫和彷徨! 电影的结尾有些许悲凉,却是主人公心甘情愿的归依,有真爱又无法释怀的人为了不再孤独,总选择尽快地和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团聚,尽管那个团聚不知道会不会真的存在!真爱,让有情人无法自拔!
个人分类: 生活娱乐|4397 次阅读|1 个评论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热度 3 gabbro 2011-12-28 20:54
几个学生去看了金陵十三钗,回来说哭的稀里哗啦,从头哭到尾,感叹小日本太坏了。建议我也去看看。 周末我也走进电影院,慕名去看了老谋子的大片。 我已经很久没有进电影院了,记忆中看了“英雄”和“无极”后,就没有看过电影。 电影看完了,我也没有哭。 我给学生讲,真实的历史比电影要残酷的多。翻开史书,屠城的记载不在少数。小日本在华北、在南京、在中国的暴行,远比电影要残忍。 说到老谋子的这部电影,传承了老谋子的一贯风格,注重画面而轻视故事情节。 当穿着旗袍的一群女子没有受到任何阻挡就突然出现在教堂大门口的时候,特别是还笑嘻嘻的,与整个战争场面那么不和谐。显然不符合常理。 整部影片用大量的英文对白,给人感觉是专门拍给奥斯卡评委看的,而不是给中国观众看的。 老谋子在想什么呢?仅仅为了获奖? 也许,中国的科学界也有这种心态,科研只是为了获奖?
4495 次阅读|8 个评论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machan 2011-12-24 23:57
很久没写观后感了,自从中学毕业以后,呵呵。 看了电影《金陵十三钗》。 说什么呢,悲愤? 伤感? 仇恨? ……好像都不是自己想说的。 战争期间,那些罪恶的事情,如:强奸、乱杀、虐杀……都有。 无辜的百姓白白遭罪, 多了去了。 当年德国占领法国,干的事情; 和当年德国占领苏联,干的事情; 以及苏联反攻德国后,干的事情; 和电影上日本人占领中国南京,干的事情。 如果,你有兴趣查看历史,都基本一样。 这就是人间的罪恶; 战争,无疑是人间罪恶,集中体现与广泛爆发而已。 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 我想说的是: 1、敌人,不把我们当人看,称呼我们是支那猪,这没什么,总会过去,而且我们是最后的胜利者。 但是,为什么胜利以后的我们,仍然不把自己当人看? 这句话感觉不对,是吗? 电影里,女学生,不是视妓女为异类,连共用一个厕所的权利,也不想给妓女吗。到今天,这种歧视也遍地都是,难道不是? (这里不提制度上的歧视,那比较敏感,对吧)前几天,看到新闻报道,一个农民工给身边的女孩子让座,女孩子的妈妈,却给孩子说,不能坐,脏! 这种身份歧视,在中国社会,可以说无处不在。为什么? 人权,这两个字眼,在很多人心里,仍然是“敏感词”, 为什么? 人权,是什么? 他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的条件。一提人权,就觉的是“卖国分子”, 为什么? 难道有人为包括你在内的人争取人权,就卖国了? 如果是“卖国”,那这个国,是由人来组成的吗? 为什么,可以什么不问,什么也不想,却理所当然认为,猪圈的主权永远就大于猪权?且,猪就是不能争取猪权? 2、那些曾经在我们的土地上做恶的敌人, 为什么战败后,却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的那么美好?为什么,战胜国,战后却一直落后战败国? 我们,仅仅是GDP总量才刚刚超过人家1、2年而已。 战败的日本, 把自己的国家建设的越来越美好,没有假货、没有污染…… 为什么战胜国,却让假货充斥市场? 为什么战胜国,却让污水横流?…… 3、 所有的制度、法律,所有的教育,所有的机构…… 最终要归结于什么? 最终要归结于“人”—— 所有的所有, 都应该让人变的更美好, 而不是变的更邪恶! 什么的是好的? 好的,就是能让人变的更美好的。 反之,就是不好的。 我想,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涵义吧? 您说呢? (另外,在看电影过程中,身后3位女子一直笑声不断。 参见;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f=wctid=55921boardid=1id=8002657page=11=1#8002657 看来,“保持安静”的标语,应该贴的更广一点)
个人分类: 生活|3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国大业观后感之五 感谢康生
热度 4 chrujun 2011-12-18 13:33
当前对康生评价是极不公正的,康生抓特务的水平确实是超一流的。因为毛泽东在延安呆了那么多年,安全上没有出什么问题。因为特务被康生抓了啊,康生的这个功劳一定不能忽略。 在《建国大业》中,毛泽东由于被特务盯上差点被敌机炸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毛泽东河北转移的路上。国民党长期潜伏在我党内的特务发现毛泽东到了,不仅发电报、还提供了空袭标志。敌人飞机来了,毛泽东刚睡下不起床,警卫人员拿他没有办法,是陈伯达劝毛泽东躲避了。后来陈伯达被毛泽东打倒了,提了这件事,毛泽东念及陈伯达救命之恩,特意让人关照陈伯达在监狱的生活。 很奇怪的是,空袭后竟然没有找出潜伏的特务。要不是北平解放后拿到特务的档案,这个特务不知要潜伏到什么时候。由此可以看出,敌我双方的间谍战非常强烈,毛泽东作为弱小一方,极有可能被蒋介石“斩首”。从毛泽东差点被蒋介石“斩首”可以发现康生功劳之大。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4601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