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读者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读者

相关日志

《文献服务与读者》2012年第4期(总第4期)
热度 1 icstu1 2013-2-20 11:48
《文献服务与读者》2012年第4期(总第4期).rar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17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最危险的时刻:富人忙着移民,穷人忙着过冬【转发者按:请
热度 2 ljkf 2013-2-19 14:50
【《参考消息》转发者按:请读者协助首先核对事实, 在事实确实的基础上思考或探求解决问题的合理化措施。海月吉祥 19213 】 19 最危险的时刻到了:富人忙着移民,穷人忙着过冬 胡润最新发布的榜单,再一次揭开中国富豪的神秘面纱。这份名为《 2011 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国内目前造就了超过 95 万名千万富豪,其中 46% 正在考虑移民国外, 14% 已经移民或者正在申请移民。而家资在 1 亿以上的富人中,有移民意向的人比例更高,达 74% 。 其实,这种状况已非一日,现在的现实是,但凡有点家产,官员潜伏做裸官,演员痴情于换国籍,学者最好有国外的绿卡,而民营企业家则纷纷选择海外投资,似乎移民成了一种潮流。如今富人移民,去势汹汹,成为舆论焦点。 “ 中国半数千万富豪准备移民出国 ” 目前成为多个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醒目标题。这些媒体最耸人听闻的论调是,出口 “ 高净值人群 ” 是中国对世界的 “ 最新贡献 ” 。这些人给欧美送去它们奇缺的现金,却将经济崩溃的风险留给中国。 有人不禁纳闷,富人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们应该属于既得利益者啊,有钱有地位,混得人五人六的,不是人大代表可能就是政协委员。为什么忘恩负义,吃了娘的奶后,投到他人之怀抱了 ? 如何读懂得这次去势汹汹的 “ 跑路潮 ”? 冷静必须冷静,要不然中国危险了。其实,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最危险的时刻了,民间资本抽空跑路、制造业倒敝成风、楼市四面楚歌、地方政府债务重重 …… 稍有不慎,经济崩盘 ! 所谓 “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是考验民心的时刻了,然而政府 “ 两头不着 ” :富人说 BYEBYE ,准备 “ 跑路 ”; 穷人说穷不怕,准备 “ 过冬 ” 。即使如此,政府依然 “ 虚伪与无知齐飞,权欲与傲慢共色 ” ,里面充满了戏子,贪赃枉法者大谈廉政建设,门外汉大谈标准化建设,浑然不觉危险来临,依然沉浸在歌功颂德之中,飘飘然跟着神八上了天去 ! “ 四有人群 ” 跑路,中坚阶层流失 笔者观察,中国的移民,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不少人,即使移民了,也像 “ 裸官 ” 一样,把老婆孩子放到国外,财产转移到国外,自己依然在国内坚守、打拼。打个形象比喻,就像一根输血管,一头连接中国,一头连接美加澳,然后将中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向世界。悲催啊,这些人真把祖国当作自己的 “ 殖民地 ” 了 ! 若将移民分分类,可以分为四大类:官员家属 ( 主要是官二代 ) 、明星、富人、人才,即有权、有名、有钱、有才 ——“ 四有人群 ” ,应该属于社会精英,算是社会中坚阶层。他们的跑路说明中国人才流失严重。那么,他们是怎样上演 “ 跑路 ” 路线的: ( 一 ) 官二代:社会主义的爹,养资本主义的儿 官员身处社会权力层,当属国家利益的看门人,而中国正是这批看门人,却监守自盗,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社会形象极其糟糕。因为作孽已多,深怕恶贯满盈的那一天,所以千方百计转移家人和财产。如今只要是处级以上官员,纷纷以留学之名,先将子女送往国外念书,然而谋求定居。于是,老子吸社会主义的血,供给在资本主义的儿子享受。有人不禁戏谑道我们这个奇怪的国家:中国就是由美国人的父亲在管理的国家 ! ( 二 ) 明星们:演中国春秋梦,争做世界公民 戏子无情,自古皆然。试问当下当红的有了外国国籍的一线演员,有几个真的到好莱坞发展了 ? 个个像李小龙那倒也罢,还能显显中国功夫的神通,追求个美国梦,倒还令人尊敬了。然而,这部分人大多数都是 “ 拆白党 ” ,拿着国外的护照,照旧在中国混,骗吃混喝。他们中间有的甚至拿的不是发达国家的护照,比如泰国的护照,似乎也没有拿的必要。其实,对于戏子而言,很有必要,一来给自己留条后路,随时准备拍屁股开熘 ; 二来逃逃税什么的,多捞点实际的利益。悲催的是,我们的政府居然还请这些毫无国家归属感的人来代言国家的道德、诚信、慈善等等。看看一部《开国大典》一帮国际主义战士联合起来,帮助我们再现那段光辉岁月,人们就可笑喷了。质疑这些戏子爱国情感们,他们还不服气,振振有词地说 “ 国籍与爱与不爱国没有必然联系 ”! ( 三 ) 富人们:赚国内财富,到国外置业 中国的富人们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生于斯长于斯,创业与生活都在国内,很多人连国外生活的经历都没有,有些甚至连起码的 ABC 都不懂。他们去国外,如果全家迁走,不仅意味着此前生活的终结,而且意味着挣钱的历程结束。即使在国外投资顺利,从此以后,也只能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寂寞地生活。所以,他们纷纷以 “ 裸官 ” 为学习榜样,自己坚守国内企业,让家人在国外享受生活,等到时机成熟,再图谋全家团聚。当然,不乏一些地方的企业家们组团到国外购房,一起移民,想减少异国他乡的寂寞感。 ( 四 ) 技术者:公权渗透科研机构,逼跑技术人才 中国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官气十足,科研之气全无,乌烟瘴气、吃喝嫖赌,科研人才不知科研为何物,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只知谋官晋职捞取利益。看看院士名单,央企和政府高管们争相分羹。公权渗透科研机构是何等的离谱 ! 中国各色科研机构包括大专院校就如同一个 “ 二政府 ” ,在这样的氛围里,科研人员想拿诺贝尔奖,那就春秋大梦了。悲催的是,一些真正想潜心做研究的专才,没有一点政治资源连个科研经费都争取不到,搞什么飞机科研啊。中国式科研机制,只会埋汰人,徒徒制造人渣、官棍,还不如到国外去争取科研机会,至少可以发挥人生的自我价值。 观以上四者,官二代、明星们、富人们移民,还是与中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表现出其吸血性,官二代的 “ 裸爹 ” 们在吸,明星们 “ 裸身 ” 的形式在吸,企业家们 “ 裸商 ” 形式在吸,纷纷敲骨吸髓,大有做空中国之势,待吃饱喝足,再无榨取之可能,便永远抛弃这个国家。官二代、明星们走了就走了罢,无非是衙内和戏子,其实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中坚阶层,非绩优股,大可以随他们去。然而,富人们和人才们移民那实在太可惜了,简直 “ 人财两空 ” 啊。 谋安全与尊重,寻找 “ 好社会 ” 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掘金地之一,全球投资家以及各类淘金者争先恐后入华,意图在中国百年罕见的发展热潮中分一杯羹。而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富人为主流的精英们却纷纷背土离乡、举家外迁,着实令人困惑。 困惑归困惑,但动机明显,无非两个:一是为提高生活质量,一是为保障自身财产安全,其中后者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 一 ) 撤离,谋安全:社会转型期,保障自身财产安全 在中国古代,达官贵人,哪怕富可敌国,哪怕高官厚禄,即使皇亲国戚,只要风云转换,江山易姓,便一朝天子一朝臣,磨刀霍霍,少不血洗的戏路。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财产包括家室,甚至连自己的卿卿性命,都会一风吹的。可以说,剧烈的转型期,任何人的生命财产都得不到法律的切实保障。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 红楼梦里好了歌描绘的场景,其实是社会严酷的现实。 严格说来,这样的换天场景,今天尽管有了物权法,还并没有从人们的心灵深处抹去。有权的,有钱的,有名的,包括有才的,都没有真切的安全感。说句大白话,他们心里就是不踏实。即使有些人很有权势,但他们仍然不敢确定,一旦国家出现洗牌,会得到法律公正的对待。 无可置疑的是,中国现在无论经济还是政治,都面临严重的挑战,也就是人们说的转型期,转型期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向好,实现质的飞跃,中国走出混沌 ; 要么恶化,社会矛盾激化,中国走向混乱。中国精英们特别是富人移民,就是对中国的走向不大清晰,心里根本没底。而且这些移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担心受到政府和法律的公正对待 ; 一类是担心受不到政府和法律的公正对待。前者主要指为官不廉者和个人财富来路不正者,他们担心自己过去的斑斑劣迹有朝一日东窗事发受到追究,三十六计走为上 ; 后者虽然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获得了财富和地位,但他们也和大众一样,面临贵而不平、富而不公等体制性压制,他们移民只是希望活得更有尊严、更自由、更少束缚。 ( 二 ) 择优,谋尊严:寻找 “ 好社会 ” ,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移民,这也有多种解读。例如,有人会认为这不足为奇,因为每个人都有过自己认为的好生活的选择权利 ; 而有人会认为,这表明即使富人,也失去了在中国获得高品质生活的信心。无论怎么解读,寻找 “ 好社会 ” 主要是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考虑。孩子是未来,是希望的传承。挣钱为孩子,为子女教育移民绝对可以了解,何况中国的教育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若想受到优质资源付出的成本比国外还高。 二是让自己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人生在世,求的是什么 ? 就是宜居的生活环境,适合自己的生存,适合自己的发展,即所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追求这些,就是追求人权,无可厚非。事实上,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与国外确实有明显的差距,愈演愈剧的食品安全危机、环境污染事故、通货膨胀 …… 让人们忧心忡忡。同时,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富人们在国内花钱能买到的较为舒适的养老服务,但与发达国家养老服务比,他们觉得这个钱花得太冤枉。当公民有国籍选择自由,那么他就可以向国家买这些保障了,那么他总得挑性价比高的那一家。 三是寻求规范化、法治化的投资环境。在国外赚钱不容易,但国内越来越不尽如意了也不尽如人意。众所周知,最能赚钱的都被共和国长子们所掌握着,民资进不去,民营企业利润微薄,钱不好赚,一份出自浙江省官方调研报告显示:浙江中小企业中只有不到 20% 能沾到银行信贷的光,大多数企业是得不到银行贷款的。中国投资环境其实在恶化,改革之初,一个小商小贩,可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就能发家致富,但现在越来越难,人们的上升渠道在堵塞,阶层在板结化。如今国外经济不景气,欢迎境外投资拉动经济,资本能够自由准入,各种优惠自然吸引国内富豪投资移民。而国外资本主义市场是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规范化、法治化的市场经济,更适合他们去投资、创业。 四是寻求安全感,很多人认为现在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比如国进民退,民众 “ 仇富 ” 。富人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恐慌。况且,现在中国经济危机重重,未来走向尚未明确。 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空心化 在美国媒体近日推出的 “ 失败国家 ” 指标中, “ 人才流失 ” 被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单独列出。 那么社会中坚阶层移民让谁最纠结 ? 执政者吗 ? 貌似不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充分重视这股移民潮,只是睁一只,闭一只眼,甚至这回曝出浙江义乌 “ 假破产、真移民 ” ,也没有显得轻描淡写。笔者来分析一下,为何不重视移民潮的社会原因: 1 、官员恰恰是 “ 跑路路线 ” 的执行者和策划者 究其原因,政府里许多官员包括地方一把手和部门一把手,其子女不少已经安排在国外了,而亲属们也借他这尊佛将政治资源转化为绵绵的经济资源,成为富人。这样一来,官员们的亲属一部分已经 “ 跑路 ” ,而另一部分准备随时 “ 跑路 ” 。因此,要政府严管移民潮,这些人就监守自 “ 跑 ” 了,无不心猿意马。想想,让 “ 逃跑主义 ” 路线的执行者和策划者,阻止自己亲属逃跑,即使鸟毛扯光了,都顶个肺用,徒徒蛋疼罢了。 2 、国家严重缺失社会财富的保护意识 有人说,滚蛋吧,他们去意已决,留得住人也留不住心,走了倒干净,可能走的是中国的 “ 坏账 ” 。中国可以推倒 Again 一下,有什么好怕的,不就跑路,又不是国家动乱。 很多人看到:许多富人是国内某些不规范、不完善体制的受益者。他们在致富的过程中,游走于灰暗地带,与权力合谋,为自己带来利益。但是许多富人在完成了财富积累之后,并没有努力去推进法治和制度的建设,反而不是和权力结合的愈加紧密,获取更大利益。这其实是在做损害制度的事情,这相应的限制了那些没有资本做灰色交易的创业者,切断了他们的致富之路。因此,有些人提出,这部分富人的财富,相当我们这个社会的 “ 坏账 ” 或者说 “ 死账 ” ,不会流入到中国社会的。他们一走,可能是件好事,至于留给一些人创业的机会。 这个想法太幼稚了 ! 只要这个国家依然是 “ 权欲与傲慢共色,媚外与自贱齐飞 ” ,即使洗牌一万次,还是老方一帖,旧辙重蹈。等几年后,中国经济复苏,这些 “ 华侨 ” 们镀得金身后,会衣锦还乡的,如果他随便一说要投资中国,政府依然会像侍候爷一样全程服务,陪同考察,开出最优惠的政策,而且报章上大做文章,说引进外资诸如此类的 …… 鸟毛啊 ! 这些投资可能就是他在中国积累下来的钱,或者是他老子不干不净的钱,只不过出口转内销一下罢了。 这样的现象现在就有,随手抓就一把。比如在中国成长并显名的高晓松,放弃站列于五星旗下,到美利坚去镀得金身,成为星条旗下的美国公民。身份刚一变,又体体面面地杀回来啦,投资电影、制作音乐,挣钱不止步,大吸中国人的钱财 ; 上电视台做评委,参加各类活动,这个邀请,那个捧场,大赚中国的人气 …… 其间,还有官方献之以媚相 ! 等在中国挣到钱后,再回到美国去享受高品质生活。 如此善待跑路者,只能说中国政府的鸡胸宽广啊 ! 放眼寰球,有没有美国公民 ( 哪怕是华侨 ) 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然后再杀回到美国去投资电影、制作音乐、上电视台做评委,赚人气再赚钱财,名利双收,然后回到中国享受生活 —— 这在美国绝对是需要限制的 ! 再比如卢俊卿这种土鳖般的奸商,明明自己是中国公民,偏偏去香港或者哪个小岛注册一个野鸡公司,然后在北京弄个办公室,便俨然以外资公司自居了。经营活动是什么 ? 就是以传销方式来坑蒙拐骗,拉人入伙成为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会员。这种人一门心思,高举国际主义旗帜,今年不是曝光出 “ 中非希望工程 ” 吗 ? 其实,就是在坑爹,蚕食中国的社会财富 ! 3 、整个民族缺失一种核心的价值 很多场合,政府官员、明星戏子、富人们等既得利益者们,会装得很爱国的样子,即使移民海外了,也会装逼,说自己始终是中国人。想想,没有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都已 “ 身在曹营心在汉 ” 了,实施 “ 狡兔三窟 ” 计划了,一旦中国出个风吹草动,这帮人跑得比兔子还快,撒腿跑向另一个窟去了。 由此看来,中国很多既得利益者,绝对如同苍蝇,把祖国当作有裂缝的蛋,一有动静,翅膀拍拍,一轰而散,等到中国形势转好,照样振翅重来,打着爱国华侨的幌子,继续盯在裂缝。这帮子人 —— 从来就是中国特产,从鸦片战争开始就有了,也谈不上什么汉奸不汉奸层次。埋怨这帮子人不要脸,连妓女都不如,早已无益 ! 该反省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骨气。 想想新中国前,乱世烽烟,却有一批到国外去学习,一心想着回来报效国家的民族精英 ; 而今和谐盛世,倒是很多人借着报效国家之名到国外学习,便壮士一去不复返 ! 有数据称: “ 自 1978 年以来,有 106 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 27.5 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 78.5 万青年才俊,相当于 30 所北大、 30 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 中国面临着社会中坚阶层的集体流失。 ” 某位人士经过多年的观察总结道: “ 在中国,现在年薪十二万以上的人士,几乎全部都想移民。 ” 这话说得对不对暂且不说、这个年薪的底线是不是有点低我们也不用说,就拿上次《建国大业》的那些著名影星当中,甚至还有移民泰国的人士在,相信这个论断怎么也不会是没影儿的事儿。 悲哀啊 ! 移民情结为何越来越浓重 ? 许多人恨自己无能,不能移民。有能力移民的,纷纷制定计划,恨不能去北欧福利最好的国家,去不了最开放的美国,去去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无妨 ! 猛回首,应敲醒世钟,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缺少了一种核心的价值,人心涣散如此 ? 哀莫大于心死,在城市化面前,中国农村空心了 ; 在全球化面前,中华民族空心化了。 社会资本大逃离,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为什么富人和精英在这个时候选择移民 ? 比如浙江温州制造企业主开始 “ 跑路 ” 的同时,传出浙江义乌 “ 假破产真移民 ” 的消息。其实,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在 2009 年就已经出现移民潮,一直延续到现在,只不过现在愈演愈剧,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罢了。其实,移民潮是社会资本的大逃离,给中国经济亮起危险的红色信号,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其实,中国经济自 2008 年以来,由于政府缺乏经济管理的能力,出现严重的偏差,越走越危险: ( 一 ) 产业转型,转到 “ 钢筋水泥经济 ” 众所周知,中国是制造大国,具体地说就是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世界生产,所以中国又号称 “ 世界工厂 ” 。然而, 2008 年以来全球经济走向低迷后,外贸订单接近 “ 断粮 ” ,自然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中国经济赖以腾飞的制造业走向衰落,产能过剩自然带来投资结构的调整,这样就引起了投资热钱的转移。从 2008 年开始,中国社会投资热钱投机更强,纷纷涌入房地产、新能源等投机产业,而政府主导投资结构的调整,中央政府更是将 4 万亿涌入高速公路、铁路、新城建设等所谓的 “ 大项目 ” 中去。民资的房地产建设、国资的大项目建设,可谓双轮驱动,于是,中国经济就呈现出严重 “ 钢筋和水泥经济 ” 模式。这种模式,一段时间内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拉升 GDP 的,但时间一久,产生另一种更恐怖的产能过剩。 笔者不妨举例说明,比如说在沿海省市的江浙沪一带,城市与城市之间,且不说空中交通,就地面道路交通而言,铁路有高铁和普铁,公路有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即便是普通公路也有国道、省道、市道甚至乡道、村道。迷恋 “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 的政府,投资必须表现为无节制性,国家在大投入,而地方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在投入,简直一涌而上,造成道路产品的过剩。而人们买车呢,主要用途自然是以车代步,大多数时间是城里跑动跑动,在城市间跑动毕竟少数。再者,这些道路建成后,就类似于 “ 不动产 ” ,基本不能安置就业,更不能带动 GDP 了。这种情况,在日本曾经上演过,中国难道想重蹈日本覆辙 ? 再比如城市建设,许多地方政府认为 “ 现代化就是城市化 ” ,于是无限制地扩张城市,新城一个接着一个地推出,当然城市的扩张就以楼盘推进的。以杭州市为例,根据杭州市区域发展规划,杭州将沿着钱塘江打造 10 座新城,分别为钱江世纪、城东、滨江、钱江、下沙、江东、之江、临浦、临江和空港,这些新城的总面积达 441 平方公里,预计居住人口将超过 400 万人。因为一个居民进城意味着城市要提供一个就业岗位,而就业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因此, 10 座新城 400 万人,相应匹配的则是将近 400 万人的就业岗位。众所周知,目前许多城市,制造业不是在发展壮大,相反是在极度萎缩,唯有房地产还是一枝独秀。试想,人们难道不用上班,统统可以靠吃房为生吗 ? 可笑的是,城市的经营管理者们,痴情于此,拆厂房、拆民房,甚至拆学校,大有一种 “ 全民大炼钢 ” 的神采,纷纷去搞房地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卖地拿钱后又瞎折腾,乱搞活动项目,这个会、那个节、还有论坛 …… 诸如创意产业博览会、金融产业论坛、文化艺术节等等。我拷,以为每个城市都以为是华尔街啊 ! 想想,欧美国家等经济发达国家难道房地产业当作支柱产业了,就放弃了其它产 业特别是制造业 ? 看看美国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如此发达的国家,也没有傻到放弃制造业,它还是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 笔者毫不讳言:钢筋水泥经济貌似在做大城市,其实在做空城市。鄂尔多斯 60 多亿的鬼城 —— 康巴什新区就是最生动的标本。 ( 二 ) 提振消费,内需原来如此内虚 在做 “ 大项目 ” 的同时,面对 2008 年以来的全球经济低迷,政府又提出了 “ 扩内需,促消费 ” 的政策。消费增长的速度取决于家庭收入和财富增长速度,还需要消费信贷的发达,离开这些谈什么提振消费。为什么这么说 ?“ 没钱买,又无人借钱给他买 ” ,拿什么买啊 ? 真的要买,那就只剩 “ 卖肾买 IPAD” 一条路了 ! 这可能吗 ? 中国虽为制造大国,却很少给自己的国民制造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钱不多,消费能力极其有限。想想,中国为什么能够变成 “ 世界工厂 ”? 因为中国有极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吸纳 90% 以上劳动者就业,为了降低劳动力价格,雇用大量的农民工,有的甚至不给予任何社会保障的。而外资企业,中国政府长期给予它们超国民待遇,企业利润大部给投资方抽走了,落入中国人手中进行分配的仅小部分,相当于鸡肋。这时候,政府要 “ 扩内需,促消费 ” ,让老百姓来埋制造业的单,捧中国经济的场,捧人场是没问题的,捧钱场那可需要真金白银。没有消费力,谈什么扩内需 —— 这不是扯蛋吗。 事实证明,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力是极其低下的。比如说 “ 家电下乡 ” 这个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9 年才首次突破 5000 元大关,今年突破 6000 元已无悬念,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其实是名升实降,况且农民还要支付教育、医疗等开支,对他们的消费能力能有多少指望 ? 再想想,为什么人们现在热衷于上淘宝网购物。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精打细算在淘宝上购买价廉的产品。 普通老百姓,是农民,种地不来钱这是不争的事实 ; 是居民,购房透支二三十年收入也是常例。国家这时候指望这部人来捧场中国的消费,根本指望不到。至于指望富人,那也指望不上,这部分买奢侈品、炒房炒字画,在国内买进口产品或到国外去购买奢侈品,徒徒地促进国外的消费市场罢了。 “ 扩内需,促消费 ” ,在没有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的前提下,就是纸上谈兵,空喊口号罢了。如果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的,那么,对于制造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事实上,老百姓购买力是在下降,而中国制造业早已雪上加霜,看看温州制造业老板跑路就知道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了。 ( 三 ) 楼市危机,泡沫做成脓包 制造企业倒敝一批,坚守一批,逃离一批,谋生存者必须得考虑转型,但转到哪里去了 ? 转来转去,转到房地产业或新能源产业上去。 经营亏损严重,加剧了企业主赌徒心理,于是不惜借贷做投机,无不想一本万利。于是,从 2008 年开始,许多中国投资者豪赌房地产业。从此,用于制造业生产的钱都涌入到房地产业中去。这时,楼市不再是泡沫了,转而升级为中国经济实体的脓包。 其实, 2008 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楼市可以借梯下楼,回到正常体温的,实现中国经济所谓的 “ 软着陆 ” 。然而,卖地政府是绝对不希望出现这个结果的,因为这意味着政府财政收入的萎缩。这时,表现最为抢眼的是杭州的 “ 楼市书记 ” 王国平,他高喊 “ 救楼市就救老百姓 ”! 拷,这位王大官人也忒有才了,这也能捆绑上老百姓 —— 救你老婆,救你祖宗 ! 政府这种态度,做了很好的广告,吸引社会热钱涌入到房地产中,于是,便有了 2010 年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杭州第一。我们中国,这种自以为是、权欲极强的庸官 ( 或者说诸侯 ) 太泛滥,大好形势就是徒徒毁在他们手中 ! 世界经济遇冷,作为 “ 世界工厂 ” 的中国,影响应该最大的,中国政府一来没有好消化掉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二来没有恰如其分地给楼市经济降降温,过分地迷恋 GDP 和速度, “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 ,国民经济高烧不退,还要火上烧油。一时间社会热钱涌入房地产,房地产经济如火如荼,政府还以为中国经济向好回暖,还恬不知耻称,中国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回暖 ! 悲催啊 ! 谁会怀疑中国的建设能力 ? 各个大中城市,新城年年在建,各类新楼盘月月在推,房子只会越来越多,而购房者刚需总不可能永远处于饥不择食的状态,需求会渐渐缓和的 ; 有一些刚需考虑到房价高不可即,索性放弃购房,高房价下只会让刚需暂时萎缩。因此,楼市消费可能趋于理性了,先进入平稳状态,然后进入下跌趋势。目前就是陷入平稳状态,炒房客要制造 “ 刚需 ” 的恐慌,不比当年了,刚需者不买账或买不了账,因此炒房成为炒房客之间的资本游戏了。一旦炒房客看到楼市无利可图,或者其它有更好的投资去向,那势必会抽资。一旦社会游资抽资,楼市就会下跌,甚至崩盘 ! 楼市崩盘绝对很惨,惨绿绿的。因为大多数购房者负担相当高的债务,透支了二三十年家庭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当房价跌下来了,购房者就亏上二三十年。 在唯楼市的经济模式下,人们是以房地产来衡量财富的,所以一旦房价下降四成,也就意味着老百姓的资产缩水四成,老百姓的资产缩水了,那么社会财富紧跟着缩水。因此,房价捆绑了政府和老百姓。 脓包破也痛,不破也痛,怎么办 ? 骑虎难下。 ( 四 ) 经济病灶,危机叠加 想想也恐怖啊,因为政府迷信 “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 ,上项目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来源主要是向银行借贷。众所周知,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企业税收和土地出让金。然而这几年,制造业不景气,税源收紧,地呢也被卖地政府卖得差不多了。地方政府一些 “ 大项目 ” 建设又一时停不下来,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又捉襟见肘,于是,各地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纷纷涌现。 楼市萧条,捆绑老百姓 ; 制造业破产,捆绑企业主 ;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捆绑政府 —— 中国经济顿时处于各种危机叠加的状态,风险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必须慎之又慎,不可以再步入权欲与傲慢的老套中。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面对经济病灶困扰的同时,还是面临国际形势的恶化。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岂能坐失良机 ? 它们只会频频出狠招:比如抛出优惠政策吸引富人投资移民,做空中国社会财富 ; 再比如说让人民币升值,进一步恶化制造业的危机 ; 再比如将中国的眼光吸引到欧债危机中,让持有大量外汇储备中国政府弃地方政府的债务不顾而救欧债危机 ; 再比如挑起诸如南海领土争端,分散中国政府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经济危机等等 …… 经笔者分析,中国已经进入最危险的时刻了,而中国政府的应对,变得有些黔驴技穷:富人跑路,政府根本没有充分重视,未作出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眼睁睁地看着 “ 人财两失 ”; 顶不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的同时,中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动不动就来个调整,这样国外人民币升值,国内人民币贬值,简直乱糟糟一片 ; 欧债危机呢,中国政府又主动示好,表示愿意拯救欧洲,殊不知自己国家地方政府负债已超 10 万亿了 …… 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经济形势下,许多地方政府依然执迷不悟,迷信 “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 ,继续做大地方债务,还急着发放地方债务。因此,中国能不能阻止这次危机恶化,就目前情况来看,真 TMD 的玄 ! 曾经多少人在喊,该醒醒脑了。很多人装睡啊,可惜我们装睡的人是众所周知是雍正帝,你喊得醒吗 ? 杞国无事忧天倾,我心拔拔凉 ! 快亡羊补牢,莫讳疾忌医 经济危机来临,本应聚全民之力,共克时艰。所谓 “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这时候更能考验民心。然而,考验的结果是什么呢 ? 富人说 BYEBYE ,穷人反正穷不怕,随你瞎折腾。面对如此民意,政府简直是 “ 两头不着 ” ,是不是应该深刻反思,改变一下思路了: ( 一 ) 调整执政理念,争取民心 执政理念有问题。口头上喊执政为民,文件上讲科学发展观,实际行动呢,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了,人民公仆变成了把人民当仆人。争利于民,无不冲锋在前,如各类强拆强征,以和谐之名压制社会矛盾,警力、城管、政府人员一轰而上 ; 让利于民,无不推三阻四,如公开 “ 三公消费 ” ,千呼万唤始出来,出来还说一声: “ 秘密太多,不宜公开 !” 公布公布都这么难,要改革那就更像割肉了,像公车改革改了 16 年,依然是江湖美谈。 还有,政府最喜欢 “ 特事特办 ” 这一套,什么特权车、特供食品、经济特区 …… 中国特色,一言蔽之就是 “ 特事特办 ” 。而这种 “ 特 ” ,究其本质就是权力之特。正因为可以 “ 特事特办 ” ,政府就习惯性地 “ 视百姓为乳儿,视法律为儿戏 ” 了。久而久之,中国法律就给权力糟蹋掉了。比如一个交通违章,罚款为了禁止,现在倒好,罚款变成了用钱购买违章,更重要还真权大于法,人们遇到交通处罚,往往想到一个电话来疏通,得到权力的庇佑后,便可以网开一面,于是法律的严肃性荡然无存 ! 毁法者,非民也,实为官也 ! 所谓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教育事关社会未来发展。政府对教育投入,始终喊穷哭贫,造路造桥造飞机一点都不穷,盖豪华政府大楼盖私人别墅一点都不贫了 …… 更有甚者去非洲建希望小学,大举持有美国债券。政府不用资金投入教育,却不忘将公权渗透到学校, 将学校变成为一个 “ 二政府 ” ,明明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弄得里面乌烟瘴气,争权夺利。看着一批批大学新生进入各大院校,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进去,结果以社会人渣的成品流向社会。 …… 政府执政理念有待调整,需要考虑如何争取民心了。 ( 二 ) 补上社会欠账,构建 “ 好社会 ” 政府大叫食品安全,而监管又形同虚设,毒奶粉事件爆出,假疫苗又出现 ; 瘦肉精刚去,又来地沟油 …… 中国官员队伍如此庞大,执法部门如此之杂多,早已是举世无双,但是政府监管依然是处于 “ 无政府状态 ” 。比如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边废铬倾倒,那一厢血铅事件,远大连闹 PX 项目,让人们纠结个不停 …… 人们不禁在问,国家养这帮子人在干什么 ? 吃草不产奶,只会拉稀屎 ! 公民纳税,向政府购买良好的社会服务。结果政府钱是收了去,而且收的服务费之高可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结果政府给出的劣质的社会服务产品。 中国政府的社会欠账太多了,例如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更有保障的财产权利,更加公正的公共分配,更加有尊严的养老保障,更加轻松的生活节奏,更加幸福的生活方式,更加符合人们意愿的价值理念等等,以保留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希望 …… 有希望的社会,才是 “ 好社会 ” 。 ( 三 ) 改善投资环境,营造规范化、法治化市场 人是社会产物,也是经济产物。 凭心而论,中国的经济依然没有摆脱权贵经济的阴影,要想赚得钵满盆盈,必须得到 “ 政治的庇佑 ” ,将政治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比如国企特别是其中的央企因为是受政府控制,垄断营利,良心统统墨汁黑,无不暴利。而且这些国企们一点没有民族骨气,什么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马自达、一汽丰田 ; 什么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悦达起亚、东风风行、东风郑州日产 ; 什么上海大众、上海大众斯柯达、上海通用、上海通用雪弗兰、上海通用五菱 …… 统统委身于外企,贱得如同妓女,徒徒成为国外品牌的生产车间,并帮助它们占领广阔的中国市场,挤占掉民族品牌。这帮犊子企业们不以为国耻,反以为荣,还高兴地数着钱 ! 这是何等的悲催 ? 财大气粗国企摆在那里,民企怎么跟这些企业争 ? 想想好想想,若这些一汽、东风等国企,与他们合资的外企弃你们而去,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汽车 ? 知耻方勇,快快补账,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怕就怕不正视危机,讳疾忌医,继续恶化。
个人分类: 参考消息|25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口罩是否能阻止病毒传播问题答读者
micliu68 2013-1-30 00:18
昨天发表的博文“ 口罩,国民抵抗呼吸道传染病的无奈选择 ”,承蒙不少读者阅读并发表高见,在此深表谢意。当然,也有几位读者质疑。我只是一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师,本人并未做过口罩的拦截试验,但有国内权威机构早在“非典”时期就已经做过并发布了结果(读者可去查《新快报》 2003 年 6 月 6 日 A5 版)。 我看到这条消息后又写了一篇帖子发表在网易论坛上。现在也一字不改附于后面,作为对质疑读者的答复。我想说的是,个人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时,戴口罩作为一种心理安慰,我不想说三道四。但作为政府机构或官方媒体,如果用口罩误导大众,这就太不应该。 口罩不能防 SARS 病毒!(刘琥琥) 我 5 月 23 日在论坛上发表了“口罩,可靠吗?”的文章(序号: 37659 ),在文章中,我根据文献资料和一些间接数据,明确推断口罩(尤其是纱布口罩)防护 SARS 病毒不可靠。今天( 6 月 6 日)“新快报” A5 版报道: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用进口“过滤材料试验机”测定, 16 层和 24 层纱布口罩均无阻挡病毒的作用,即使是 N95 口罩,也不是百分白可靠。这证实我的推断是正确的。但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因为我的文章实际上是 4 月 25 日写好的。当时正是抗击“非典”最紧张的时候,我看到那么多医护人员感染病倒甚至牺牲,感到非常痛心!同时我看到某些专家在电视上或报纸上认真严肃地告诉大家戴 12 层或 18 层口罩可以防“非典”,感到非常愤怒!觉得有责任提醒有关行政机关注意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有责任提醒大家注意口罩的不安全性,不要过于依赖。于是开夜车赶写了这篇文章。 谁知这篇文章先后投了广东三家大报社,费时一个月,竟是泥牛入海。特别是有一家报社,我专门打电话告诉编辑我投了稿,而且他也告诉我收到了稿子,但最终没有发表。后来我问他原因,他说一是文章太专业,二是太长。但我觉得他是在搪塞我,因为若是愿意发表,可以让我把文章改通俗点改短一点。 我真不敢妄加猜想,是报社对我这无名之辈竟敢与某些专家唱反调觉得可笑之至?还是怕人们知道口罩不能防 SARS 病毒可能引起混乱?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真不愿意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只是觉得要说大老实话可真难! 但我今天仍然要问那些认真告诉大家戴纱布口罩可以防“非典”的某些专家,你们在发布这些指导时参考了什么文献?做了什么实验?难道你们不知道病毒只有纳米大小吗?现在你们是否能站出来再说点什么? 最后,我要谢谢网友“瘪三”,他在我的文章上论坛当天就回复并写下了赞赏之词。 (注:此文于 2003 年 6 月 7 日发表于网易论坛,序号 44588 )
5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plgongcat 2013-1-23 15:01
现在,宣传读书重要性的文章很多,但给以读者具体阅读指导的文章似乎很少。 2012 年第 3 期的《科技写作与传播杂志》发表了荷兰瓦格宁根大学 Gees van Woerkum 的文章“主动的读者:什么叫主动?”。他认为,主动表现在阅读之前、之中和之后三个阶段。 阅读之前,读者的选择、推断和预期都体现了主动性。茫茫书海,选择哪些书来读?根据“用户与满足理论”, 阅读无非有这么几个目的 :( 1 )寻找信息;( 2 )个人认同,例如寻求能强化自己价值观念的内容;( 3 )整合与社会交往,例如找到聊天的话题;( 4 ) 娱乐。因此,要选择至少能实现上述目的之一的读物。“推断”指的是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本书有意思吗?这个作者靠谱吗?我喜欢这个主题吗?等等。“预期”指 的是在读者头脑中激活一部分记忆与信息,为展开阅读“腾出场地”。例如,我在打开《青春是美丽的:南师大附中校友回忆录》之前,脑海中已经出现校园的美景 和同学们亲切的脸庞。 阅 读之中的 主动性 也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文脉框架 。读者从阅读第一段起就搭建了一个框架,好比是供后续文字展开表演的舞台。不同读者建立的文脉框架有相 似之处,也肯定有差异,例如,同样是关于严重雾霾的报道,深受其害的北京读者和不知雾霾为何物的读者会构建不同的框架,因为其感受不一样。 二是读者在阅读 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推断,从而为文本添加意义 。作者和主动的读者仿佛在共同进行意义的生产。研究人员发现,读者往往区分不清哪些是书里的意思,哪些是自己 推断出的意思。而被动的读者则缺乏与作者的共鸣,在他们面前,一行行文字仅仅是文字。 三是阅读过程中的聚焦与反思 。文字强于音频、视频媒体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读者可以自由控制加工信息的速度,可快可慢,可按照自己的“内部节奏”来;而看电视、听广播,都只能随着“外部节奏”走。读者可以随意聚焦(集中注 意力)到这一段或那一段,细细咀嚼。当文本呈现的东西与读者原有想法不一致的时候,读者的注意力将被强烈激发,他们被迫反思自己原先的假定对不对。另外一 种反思好比是“想象谈话”,我们在阅读时常常会联想到过去与谁聊过什么,今后可能与谁聊些什么。 阅 读之后的主动性依然表现为三点: 思考;激发新的阅读;与别人讨论 。不是说,非得有“阅读后的思考”这么一个阶段,但是,阅读后主动思考一下所读内容很有好 处,也有利于记忆相关内容。正如“成功导致更多的成功”一样,阅读往往导致更多的阅读。比如,我们阅读的东西改变了我们对问题的定义方式,因此,为了解决 问题,就要阅读更多的内容。前面说过,阅读的目的之一是巩固社会交往,与朋友讨论读后感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愉悦。另一方面,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对问题的认识 会日益深入、日益清晰。我本人对 Gees van Woerkum 的 这一看法特别认同。我常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充分利用“同学”的优势啊!每天坐在一起上课,那叫“同听”,不叫“同学”;只有经常相互讨论,你才能体会到 “同学”意味着什么。哪怕是记忆外语单词呢,一个人吭哧吭哧地背单词与同学间通过相互考问来记忆,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转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5644.html
个人分类: 文化知识|1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热度 10 Wuyishan 2013-1-23 06:53
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 2013 年 1 月24 日) 现在,宣传读书重要性的文章很多,但给以读者具体阅读指导的文章似乎很少。 2012 年第 3 期的《科技写作与传播杂志》发表了荷兰瓦格宁根大学C ees van Woerkum 的文章“主动的读者:什么叫主动?”。他认为,主动表现在阅读之前、之中和之后三个阶段。 阅读之前,读者的选择、推断和预期都体现了主动性。茫茫书海,选择哪些书来读?根据“用户与满足理论”,阅读无非有这么几个目的:( 1 )寻找信息;( 2 )个人认同,例如寻求能强化自己价值观念的内容;( 3 )整合与社会交往,例如找到聊天的话题;( 4 )娱乐。因此,要选择至少能实现上述目的之一的读物。“推断”指的是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本书有意思吗?这个作者靠谱吗?我喜欢这个主题吗?等等。“预期”指的是在读者头脑中激活一部分记忆与信息,为展开阅读“腾出场地”。例如,我在打开《青春是美丽的:南师大附中校友回忆录》之前,脑海中已经出现校园的美景和同学们亲切的脸庞。 阅读之中的主动性也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文脉框架。读者从阅读第一段起就搭建了一个框架,好比是供后续文字展开表演的舞台。不同读者建立的文脉框架有相似之处,也肯定有差异,例如,同样是关于严重雾霾的报道,深受其害的北京读者和不知雾霾为何物的读者会构建不同的框架,因为其感受不一样。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推断,从而为文本添加意义。作者和主动的读者仿佛在共同进行意义的生产。研究人员发现,读者往往区分不清哪些是书里的意思,哪些是自己推断出的意思。而被动的读者则缺乏与作者的共鸣,在他们面前,一行行文字仅仅是文字。三是阅读过程中的聚焦与反思。文字强于音频、视频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读者可以自由控制加工信息的速度,可快可慢,可按照自己的“内部节奏”来;而看电视、听广播,都只能随着“外部节奏”走。读者可以随意聚焦(集中注意力)到这一段或那一段,细细咀嚼。当文本呈现的东西与读者原有想法不一致的时候,读者的注意力将被强烈激发,他们被迫反思自己原先的假定对不对。另外一种反思好比是“想象谈话”,我们在阅读时常常会联想到过去与谁聊过什么,今后可能与谁聊些什么。 阅读之后的主动性依然表现为三点:思考;激发新的阅读;与别人讨论。不是说,非得有“阅读后的思考”这么一个阶段,但是,阅读后主动思考一下所读内容很有好处,也有利于记忆相关内容。正如“成功导致更多的成功”一样,阅读往往导致更多的阅读。比如,我们阅读的东西改变了我们对问题的定义方式,因此,为了解决问题,就要阅读更多的内容。前面说过,阅读的目的之一是巩固社会交往,与朋友讨论读后感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愉悦。另一方面,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对问题的认识会日益深入、日益清晰。我本人对C ees van Woerkum 的这一看法特别认同。我常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充分利用“同学”的优势啊!每天坐在一起上课,那叫“同听”,不叫“同学”;只有经常相互讨论,你才能体会到“同学”意味着什么。哪怕是记忆外语单词呢,一个人吭哧吭哧地背单词与同学间通过相互考问来记忆,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个人分类: 鼓与呼|565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回答读者问题——洋博士要不要做国内博士后?【发表素材】
热度 22 zhenma 2013-1-18 11:03
一段时间以来,经常收到读者的疑问: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但没有做过博士后。这时候要不要申请国内的博士后?有没有可能留校,并谋得更好的发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说,这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因此,我不会说“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十多年前,每当我有职业发展的困惑问我的硕士生导师,她没有明确表示我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分析每种选择的利弊,把最终的选择交给我自己。 并且,心理学家弗兰克说:“没有人能不经过你的同意而伤害你。”意思是说,一件“坏事”发生了,这是个“刺激源”。而你作为“被刺激物”,你的应激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你越能控制你的反应,你的自由就越大。 哪怕是洋博士回国摆地摊,或者放弃自己的专业给别人打散工,别人都不能说三道四。哪怕别人说三道四,只要你自己高兴,家人支持你,你照样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有些事,也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或者愿意、敢于做的。也许能“出奇制胜”也未可知。比如勾践在失败时装疯卖傻,韩信承受胯下之辱,终能成事。 我想,分析利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事人了解更多的信息,这才有助于自己的决定。 首先,近年来博士后要留校已经越来越难了。在一些好的学校,哪怕拿了青年基金和博士后基金,而没有好的论文发表,也留不下来。而以上这些(拿到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发表好的文章),都需要在短短的两年内立竿见影地实现。 即使这些都实现了,留不留人还涉及需不需要这个专业方向。因为,博士后留校是当讲师,讲师不可能独立开组,得加入别人的课题组。但院系有很多课题组,为什么拿出一个固定编制充实某个课题组,而不是别的课题组?这是个需要证明的问题。 博士后留校,需要院系党政领导讨论、教授大会表决(三分之二通过)、上报上层领导审批,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即使院系批准,送上去后都不一定批准。 也许你得到很多承诺,说一定能怎样怎样,肯定没有问题的。请看我在《买房子和找工作的类比》中的一段话: 8)销售员往往说:“垃圾站规划了5年都没有造,以后也不会造了”,“这么小的空间,怎么可能造垃圾站和高压变电站”,但这些都是没有任何保证的。做决定前,要想想,“假设垃圾站、高压变电站以后就造在这里,我能承受吗?”同理,找工作时得到的空口承诺(例如以后公司上市后给你股份,给你做副总裁)是靠不住的。并且以后情况会发生变化,说不定公司倒闭了,或者单位领导都换了。做决定前,要想想,“如果没有这些好处,我还会去那里吗?” 如果这么说,你还没有领悟的话,我说说我的经历。我找工作时,得到的说法为“进来后两年就能评教授,以前的文章都算”。当时我没把这话当一回事(就是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加入教职)。果然,后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反之,网上有些人说自己“肠子都悔青了”,原因就是“为了”某些口头承诺而做了某个决定,被“鱼钩”所钩住了。 《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后记:修改后融入科技导报文章: 关于申请高校教职的问答.pdf
个人分类: 出国回国|24526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讨论的写法
clivia 2013-1-5 12:17
“ 讨论”部分非常重要。在这部分,你要把“结果”中展示的证据线索和“引言”中的背景资料关联起来。遗憾的是,许多作者(特别是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作者)常常不够重视“讨论”部分,认为只需把结果罗列出来,然后让读者自行去得出结论即可。但是,给出结果而不说明其意义只会造成随意解读,从而影响研究获得应有的影响力。而期刊编辑往往希望论文能推进该研究领域,并形成影响;所以有必要善用“讨论”部分来尽可能增强论文的影响力。 好的“讨论”可以在开头先重申一下“引言”中提出的研究问题和假设,接着总结一下你的主要研究结果。这样一来,读者对于你是否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就一目了然了。从最重要或最相关的结果写起,然后再转向相对次要的内容。此刻暂不要讨论有争议或者难以解释的结果。这个阶段,你只须描述那些能直接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或与假设直接相关的主要结果。不要用那些数据不支持的“大而空”的语言,也不要夸大结果的重要性。用“suggests” 比用“shows”更好,切忌使用 “proves”。此外,要尽量不要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而只需简要说明主要结果然后再谈其含意。这部分需要变换时态,叙述你的结果以及文献结果时用过去时,论述其意义时用现在时。 “讨论”的第二部分常被忽视,并往往造成拒稿。重申问题和结果之后,还需要陈述其相关性和重要性。你需要把你的结果放在文献研究背景中加以比较,并讨论其意义。这部分构成了“讨论”主体;他告诉读者(当然还有编辑):从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来评价,你的结果到底有什么意义?它们与其他研究者的工作之间存在什么关联。你的研究可能存在备择解释,对此应予提及并尽可能排除(或者至少论证它们的可能性很低)。如果仍有备择解释无法排除,你的研究就属于“尚未完成”,或者至少是“尚在进行中”;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在“讨论”的结尾部分,提出将开展哪些实验来进一步排除备择解释或确认哪种解释才是正确的。 主要结果和背景的关系理清之后,就可以提及有争议或难以解释的发现,并提出可能的解释。没问题,这里你可以猜测,只要不要太过分。关键的问题是,你讨论和阐述了这些问题,而不是置之不理。“讨论”部分不能出现新术语或新结果;所有结果都该在“结果”部分叙述完整;所有术语也应在“引言”中就提出。最后,“讨论”部分要解释一下此研究的局限性。与其等审稿人指出,不如自己提出;这样也许反而会增加正面审稿意见从而缩短发表周期。一个研究存在局限性本身并不是问题,大多数研究都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所以重要的是要承认它并提出在进一步研究中如何克服。在阐述完局限性之后往往紧接着就是描述未来的研究。 有些期刊有单独的“结论”部分;就算没有,也要在“讨论”的最后一段点明研究的结论。最后一段 (或最后一部分)应简要复述一下主要研究结果及其重要性,陈述该研究如何推进了本领域的研究,但不要用完全相同的语言。要提及结果的新颖性和重要性,但再说一次,不要夸大其词。如有必要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如果本工作是初步研究则进一步研究可放在最后一句。若不是初步研究,就可以用明确的措施来总结本研究的影响,但仍要注意不要夸大其词。。 示例 下图节选自《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一论文的讨论部分(doi:10.1172/JCI37622; 经同意转载)。其中显示了讨论部分的一些要素,其末尾是一个结论段落。 核对清单 1. 开始先复述研究问题,然后陈述主要结果。 2. 过去时叙述结果,现在时谈意义。 3. 将研究结果同现有文献作比较,陈述其意义。 4. 陈述所有结果的意义,不要忽略那些“不便提及”的内容。 5. 不要在“结果”部分简单重复其他部分已有的内容,不得引入新术语/报告新结果,或夸大其词。 6. 给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将来研究方向。 7. 结尾用明确的措辞陈述本研究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英文原文 Discussion: what does it all mea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your manuscrip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It is where you pull together all the ‘threads’ of evidence you have presented in the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ackground you prese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Unfortunately, many author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no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verlook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ection considering it sufficient to merely present their results and allow the reader to draw their own conclusions. However, presenting your results without describing their implications leaves them open to interpretation and reduces the impact they could have. Journal editors want papers that will advance the field and generate an impact; therefore, use the discussion wisely to maximize the impact of your findings. A good discussion will begin by restating the study question and any hypotheses prese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should be followed by a summary of the major findings of your study so that it is immediately clear how you have advanced the field. Start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or relevant finding and then move to progressively less important ones. However, do not yet discuss results that are perhaps controversial or difficult to explain. At this stage you only want to describe the major findings that directly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you set out in the introduction and/or those that directly relate to your hypotheses. Avoid making grand statements that are not supported by your data and/or overstating the importance of your findings. The word “suggests” is preferable to “shows”, and the word “proves” should never be used. Also, there should be minimal repetition with the results section, with only brief descriptions of the main findings required before launching into their implications. A mixture of tenses is required, with the past tense used to describe individual results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present tense used to describe their implications. The next part is the component of a discussion that is often overlooked and a frequent cause of rejection from journals. Having reiterated your initial question and major findings, you need to describe their relevance and significance. This is where you put your findings into the context of previously published literature and discuss their implications. This part forms the bulk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showing the reader (and importantly, the journal editor) what your findings actually mean in the ligh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 efforts of others. All possible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your study should be described and excluded (or at least shown to be unlikely) wherever possible. If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remain viable, the study is considered ‘incomplete’, or at least ongoing, and experiments to rule out the alternatives or determine which of the alternatives is correct should be described at the end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as future research. Once the major findings have been put into context, any controversial or difficult to explain findings should be mentioned along with plau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m. It is perfectly OK to speculate here (but not too wildly), but 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hat these findings, and any inconsistencies, are discussed and addressed rather than ignored. No new results or term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all findings should be described in the results section and relevant terms will all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Finally, any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should be explained. Peer reviewers are likely to comment on such limitations anyway, so it is best to be ‘up front’ about them and state what they were; doing so might even improve your chances of a positive peer review and thereby shorten the time to publication. The fact that your study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is not a problem in itself, and most studies have limitations of some sort.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acknowledge these and describe how they can be addressed in future research. For this reason, the description of limitations is usually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future research. Some journals have a separate conclusions section, but even in those that don’t, the same content should be merged with the discussion and contained in the last paragraph. This final section/paragraph should briefly restate the key finding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describing how your study represents an advance in the field, but avoiding direct repetition. The novel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should be mentioned, but again, it is important not to over-emphasize either of these. Future studies should be mentioned where relevant, and can be the subject of the final sentence if the current study is preliminary. If your study is not preliminary, end with a strong statement that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the study without over-stating its importance. Example The figure below, showing excerpts from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I37622;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shows som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discussion section and the concluding paragraph at the end. Checklist 1. Start by restating the problem/research question and then state the main findings of your study 2. Describe results in the past tense, but implications in the present tense 3. Put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o describe their implications 4. Describe the implications of all results obtained; do not ignore ‘inconvenient’ ones 5. Avoid repetition, introducing new terms or results, and making grand statement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your findings 6. Describe the limitations of your study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in the field 7. End with a strong statement describing the relev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your study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 讨论”的重点在于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断 , 并说明作者的结果是否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是、否提出了新的问题或观点等;撰写讨论时要避免含蓄 , 尽量做到直接、明确 , 以便审稿人和读者了解论文为什么值得引起重视。 讨论:注意事项  对结果的解释要重点突出 , 简洁、清楚:着重讨论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要过细地重复引言或结果中的数据或资料;  推论要符合逻辑 , 避免实验数据不足以支持的观点和结论;  对结果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的表达要实事求是 , 适当留有余地;  讨论的最后最好是论文的最重要的结论 (take home-message) 现在时:具有普遍的意义推论或结论 ; 过去时:推论的有效性只是针对本次特定的研究 Conclusion - 结论  单独列为一节或包括在“讨论” ( 或“结果与讨论”中 ) ;“结论” 结论中不应涉及新的事实 , 也不能简单地重复摘要、引言、结果或讨论等章节中的句子。
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读者的报纸
histly 2013-1-5 04:31
中国打到帝制之后的第一个总统袁世凯想复辟当皇帝,引起了全国一片反对声浪。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一心想做传承帝位的皇太子,决议不让他的父亲听到任何反对声音,为此假冒《顺天时报》名义,为他的父亲一个人编印了一份专登拥戴帝制文章的假《顺天时报》,让他的父亲陶醉在颂扬声中。这份只有一个读者的《顺天时报》最终愚弄的还是袁大总统本人。 Extracted from China Sealed by Fog , authored by Qianglian He, page435-436
1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35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12-25 14:15
走向自然 成长自我 因为研究工作的需要,我过去几年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毛乌素沙地、内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的野外度过的,而正是这几年的基层锻炼,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最近在与新入校研究生的交往中,我更加感受到,走向自然、到野外接受历练对于从事地学研究的人,尤其是年轻学生的重要性。它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自我的成长: 1) 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增强认真负责的意识。到了野外,首先就面临衣食住行问题,考察和实验期间经常需要自带干粮,有时还要住帐篷、自己做饭。这时如果责任心不够,仍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要受冻挨饿。除此之外,在野外往往需要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事情。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也就在无形中敦促大家认真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2)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记得2007年在毛乌素沙地开展野外实验,仪器安装需要挖一个2米深的坑,荒郊野外没有雇工,只能我们三个学生自己动手,最后整整一天才弄好。虽然手磨破了、全身泥土、疲倦不堪,但成就感也油然而生。经过这样的多次磨练,步入社会后面对再苦再累的工作,也能很好地胜任。 3)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训练严谨创新的思维。一些局部差异往往导致结果完全不同,这就要求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实验开展过程中都必须严谨细致,把握大自然的基本规律。同时,野外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大家在严谨细致的同时,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只有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才能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 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浩瀚无穷的知识。对于从事地学研究的人来说,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在这里以往学习的各种书本知识都得到了最好的展示和融合,而书本知识又不能完全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台,需要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不断钻研、勇于探索。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不断出现,极大推动了地学研究的发展。但走向自然作为从事地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和坚实基础,对于促进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 马育军 基金发榜随想: 泰然面对,愿赌服输 2012年国家基金委的评审结果发榜了。每年平均大约20%左右的资助率,注定80%左右的申请者不能上榜。获资助者,应该是有实力的;没获得资助的,不能说没有实力,但会有欠缺或不足。既然申请,就要有两方面的心理准备。参与了游戏,就要面对结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和定力,实在感到冤屈的,吼几嗓子,发泄一下,尤其年轻人,完全可以理解。但谩骂评委、否定评审的公平性,没有任何作用。学术人,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更需要一种理性。如果能针对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展开讨论,促进基金委工作的完善,是很有益的。 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甚至是顶尖期刊的论文,就一定能获得基金资助?谁都不敢保证,只能说胜算多一些而已。没有论文能够获得资助吗?不能说没有,但肯定不占多数。现实中,被普通刊物拒稿的,却在Nature或Science上发表了;被中文期刊拒稿了,在SCI期刊上刊登了,这就是专家负责制的必然结果。虽有缺陷,学术问题由专家自己负责,毕竟比官员负责好多了。看看周围获得资助的,无疑是只要学术做得出色的,一般总会获得资助的。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年轻人,学术论文是硬通货,无论基金申请还是职称晋升,没有论文应该说是举步维艰。如果一个博士、博士后,没有几篇高质量的文章,也很难说得过去。 年轻学者,要避免成为“万金油”,没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很危险的。开辟新领域,最好是基于自己博士、博士后的基础,从零开始的领域要慎重。重要的是,年轻人经过博士、博后阶段后,到了地方大学或研究所,学术氛围有了改变,但自己不能停止科研工作,不能随波逐流,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途径从事研究工作。同时,要忌讳做短平快的工作,忌讳做蜻蜓点水的工作,一定要做有质量的工作、上档次的工作。这有点难,但科研就是迎难而上的,不应该去做那些低层次的重复性的工作,劳民伤财、毫无用处,浪费自己的精力、财力,更会耽误自己的学业。说得重一点,有些申请书的确是浪费了专家的时间——申请人根本没有独立主持课题的能力,也不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这些申请人即使侥幸获得了基金资助,也是勉为其难,或者说自找苦吃。如果不是糟蹋经费,那也真是坑苦了自己。做自己力不从心的事情,是不会快乐的。一个国家,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不需要很多。在博士泛滥的今天,也不是每个博士都具有科研的能力。资助最优秀的,应该是正确的理念。如何选优,如何避免优秀者被忽略,才是专家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得知自己今年的重点项目申请再一次失利后,有过一些思考。我能猜到自己失利的原因,也知道如果评审专家以CNS说事,你会哑口无言。我也清楚像生理学这些较为传统、成熟的学科,要突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我们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很好的积累。从另一方面讲,我们的工作能够延续到今天,队伍能够不断壮大,很感谢基金委和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支持。所以,同行专家的进一步要求也是合理的,是值得考虑的。几年来我感觉每次申请都是在下赌注,期盼上苍的惠顾。当馅饼没到手的时候,虽不快乐,但也会泰然面对。不管你相信不相信,NSFC是国内从事基础研究的普通学者、青年学者们最可以依靠的基金会了。 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只要有竞争,就有胜负。愿赌,就要有服输的勇气。公平机制的建立,取决于我们这个群体,取决于参与游戏的人们。我们自己要首先做到公平,凭良心,凭责任,凭原则,凭底线。认真完成基金任务,踏踏实实工作。做像样的、有新意的、挑战性的工作,发高质量的论文,才是最重要的。相信公平的专家是多数的,苍天也会保佑那些默默工作的、勤奋的、兢兢业业的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人们。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德华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1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它们》的争议
热度 2 tarimriver 2012-12-15 07:02
孟津老师写了篇朋友编写的《它们》的读感,感叹科普类书籍为了打开市场只好找本不相干的名人当主编,此文被我的本家看到后感觉这并非好事,义愤填膺地写了几篇博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它们》是以在中国大地上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脊椎动物主要以恐龙为介绍对象的,尤其是以图画见长,读者群应该是儿童,那些小学生他们知道韩寒是谁吗?知道韩寒是名人吗?即使知道的话也想半大的成人一样追韩寒?我感觉孩子在选图书的时候,主要是看内容是否有趣,是否是他们所需要的,至于谁是作者谁是主编他们视为无物。 从孟老师的介绍看,这本书做的还是不错的,除了太重让孩子拿不动外,内容还是能吸引他们的。可能作者有了前面的失败的教训这次才搬来了一个名家当幌子,如果就主要读者是儿童的话,这个幌子没有必要。但也许是为了招徕更多的顾客,才想到粉丝特多的人来当主编。尽管不是多么高尚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坏事,大家都要混口饭吃,总比北大的那位教授为了给茅台酒洗脱,连国人十分痛恨的三聚氰胺都被他说成于健康无碍要高尚。
2301 次阅读|3 个评论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写好标题的重要性
liwenbianji 2012-12-6 11:32
文 章的标题是“钓饵”,应该用来吸引读者 --- “推销”你的文章,给读者浏览目录或研究结果的机会。标题写得差可能使原本感兴趣的读者忽略了你的工作,也可能引起文不对题的情况。相比之下,好的标题可 吸引相关的研究人员,提高文章的引用率,这也是期刊编辑所青睐的,因为引用率与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因此,写好正确的标题是很重要的。 好 的标题应尽量简短,同时又能传递文章的主要发现。避免叙述过于繁琐并使用不必要的专业行话和缩略语。标题必须能被科学界的广大读者读懂,因为他们中的一些 人可能并不具备你研究的专业领域的具体知识。标题宽泛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目标期刊 --- 考虑目标期刊的读者情况,这通常会在期刊的网站上有所介绍;撰写的标题应便于被所有读者看懂,而不仅仅局限于你的研究领域。另外,应该查阅目标杂志的《稿 约》,确保遵守字数限制的要求以及是否需要提供短标题。 实例:较差的标题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the CA3 and DG following OA administration: involvement of a MAPK-dependent pathway in regional-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这 个标题太长,含有非标准的缩略语,内容重复,部分内容太具体。修改如下:“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此外,也可使用“MAP kinase-dependent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但要考虑目标杂志的要求,因为缩略语MAP使用广泛,读者可懂。 练习: 丁香园网友应邀对以下标题进行修改: “Carvedilol produces dose-related improvements in LV function and dose-related reductions in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systolic dysfunction” 以下是网友“Qikaka”的修改建议: “Dose-related effect of carvedilol in improvements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改后的标题大大缩短:少了6个单词,合计61个字符。“survival”一词的使用涵盖了改善效果的两个方面(死亡率和住院率),重复的“dose-related”也被删除了。最后,在新的标题中对缩略语LV做了精确的解释。 一 些网友也贴出了自己文章的标题和摘要,询问是否合适。其中有不少标题写得十分不错,也有一些与其他相比需要更多修改。网友“Yelry”的这个标题就很 好,清晰地体现了研究领域:“Ascending ve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尽管表述清楚,但“Yelry”并未传达出重要的一点 ---文章的主要发现:该方法应该对于诊断十分重要,而且很有可能会区分开两组病例。因为这一重要性并未在标题中体现,作者“Yelry”可能会失去一些 感兴趣的读者。虽然标题可以涵盖的信息量取决于字数的限制,然而只需在“ascending venography”后面添加“is valuable”,就可以比原标题传达更多的文章内容。 First impressions: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a good title The title of your paper is a “hook” that should be used to attract readers—it is your opportunity to “sell” your paper to readers browsing a table of contents or search results. A poor title will cause potentially interested researchers to overlook your work and may attract the wrong audience. By contrast, a good title will attract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you receive. Journal editors like this because number of citations relates to the impact factor a journal get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get it right. A good title should be as brief as possible while still communicating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paper. Avoid excessive detail and unnecessary use of field-specific jargon and abbreviations. Your title must be understandable by a broad scientific audience, some of whom may not have a detailed knowledge of your particular field. How broad depends on the particular target journal—consider the readership of your target journal, which is usually explained on the journal’s website, and write a title that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by all, not only those in your immediate field. The target journal’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hould also be consulted to ensure that character limits are complied with and to identify whether a running (short) title is also required. Example of a poor title: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the CA3 and DG following OA administration: involvement of a MAPK-dependent pathway in regional-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This title is too long, contains non-standard abbreviations and a redundancy, and is too specific in parts. A better alternative would be: “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 “MAP kinase-dependent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 would probably also be acceptable, depending on the target journal, because the abbreviation MAP is widely used and understood. Exercise: Scientists visiting an online life sciences network were asked to suggest a good alternative title for the following: “Carvedilol produces dose-related improvements in LV function and dose-related reductions in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systolic dysfunction” Among the responses wa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 “Dose-related effect of carvedilol in improvements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is title is six words and 61 characters shorter, which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The word “survival” is used to combine the two aspects of the improvement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repetition of “dose-related” has been removed. Finally, the abbreviation LV has been defined in the new title. Other researchers posted the titles and abstracts for their own papers, asking whether the titles were suitable. There were many excellent titles, some of which needed more changes than others. The following title, from Yelry, is well written and clearly defines the area of research: “Ascending ve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Although this is very clear, the author Yelry doesn’t convey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paper, which were actually quite significant: the method was shown to be valuable for diagnosis and possibly able to separat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cause this significance is not conveyed in the title, Yelry could potentially lose some of the target audience. Character limits for titles dictate how much information can be included; however, the simple addition of “is valuable” after “ascending venography” says much more about the paper than the original title does. In this way, the key finding can be communicated.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脚踝扭伤的预防、处理与复健
zhangqw 2012-12-5 14:49
http://nba.hupu.com/articles/column/oldwu/3446.html 这是过去发表的文章,再次将它整理并新增复健处方原因在于,还是有许多读者对于脚踝扭伤的预防、处理与复健有所茫然;所以于此和读者再度讨论分享。 有读者问道:打球脚踝扭伤怎么办?这些都是我们 篮球 爱好者「时而可见」的事。为此,就以此来和各位讨论这些相关事件的预防与处置。以下参考数据多数来自台大医院赖金鑫老师所著「运动医学讲座」,以及陈志华医师所著「骨科运动医学」这两本书;当然,包括我研究所的运动伤害学老师,也是现任国立体育学院教练研究所所长黄启煌教授彼时上课的数据笔记,也有我个人带队、接触球员的经验,仅此提供给大家参考。 『脚踝扭伤预防』 从文献以及书籍上可以了解,大略有五个预防脚踝扭伤方向,一是适当器材—鞋子,二是适当场地,三是贴扎或穿着护踝的预防,四是充分的运动或训练,五、适可而止,以下叙述。适当的器材里谈鞋子指的是应该穿着长筒球鞋,尤其鞋箱部分高度可以包裹住脚踝的球鞋,那当然可以预防脚踝扭伤情事。此处实务上比较常见问题有三,一是很多球员或球友,基本上是鞋带根本没有「系紧」;在没有系紧、裹住脚踝情况下,球鞋不只容易掉落,也没办法保护脚踝。其次是,很多球员是穿着短筒球鞋打 篮球 ,在鞋箱根本没有办法「裹住脚踝」情况下,谈预防脚踝扭伤就是笑谈;尤其很多人是穿着布料材质的鞋子打 篮球 。 三是球鞋太大;也有球友购买球鞋是,担心脚掌会继续「长大」而于购买时候,不是合理的以大一号为原则,却以大二号为目标购置。于是脚踝不能完全包裹、脚掌在「鞋子里面」是可以滑动情况,当然也谈不上保护。以上问题讨论后读者应该不难理解的是,要预防扭伤,那么,购买长筒球鞋,把鞋带乖乖绑紧,不要心存省钱的购买适合的球鞋等等是较佳选择;切莫为了漂亮与酷,去买 田径 选手使用的慢跑鞋、或布鞋,或者购买 排球 、羽球选手适合的短筒球鞋,或者耍帅、不绑鞋带等都是「咎由自取」的事。 二是适当场地;基本上以打 篮球 为例,像木质地板假如缺乏保养,那木板几乎就像「溜冰场」一样滑溜;所以,尽管是新置球鞋的鞋外底完美无缺,还是会因为场地滑不隆咚而让球员容易扭伤。当然,还有像有些水泥场地,尤其是外行人制作的水泥地 篮球 场,那是水泥比例过多、砂石太少,也就是水泥工俗话说的磅数太高;结果,那场地也是滑不隆咚。再则是PU塑料场地,假如年岁久远,或者雨水过后,这种塑料场地也是容易让人滑倒或扭伤;还有是户外塑料场地,她们总是「砂石」许多,因此,就算穿着新球鞋、鞋底完美无缺,都还是难以急停的滑。在那里打球,当然容易扭伤;为此,避免到这种地方打球是预防扭伤的重点。 还有比较特殊的场地是,止滑效果特多的塑料场地,它是塑料的止滑剂(棵粒)太多;或者压克力场地,地面处理不当,因而场地的面部太粗糙,止滑效果特大。像以上这些过犹不及的不良场地,假如让你「身历其境」,相信,如果可以更换场地,应该都是你要预防扭伤进而确认的事。 三是贴扎或穿着护踝;基本上,像我们看到美国职棒大联盟里的王建民,以一个 棒球 投手都要做好贴扎,然后才去从事训练或比赛;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打 篮球 的人,不论是比赛级选手,或者如似我一般的健康 篮球 族皆然,除了穿着长筒球鞋之外,你还在脚踝做了那些保护?读者别忽视的是, 篮球 运动比 棒球 运动更容易把脚踝扭伤;所以,我虽然没做贴扎,但是,穿着200元的护踝真的让人安心多了。尤其很多时候遇到不大会打球的对手,他也是「不知怎地」就把脚伸出来让你给踩着;嗯,还好,平常做不少善事、积了不少阳德,这扭伤就不致于发生了。 只是,你能像我一样的幸运吗?若没有把握,花个200元买个护踝,或者像我的 篮球 队球员们,打球、训练时候,花些钱去买个贴布,规规矩矩做好贴扎,这才不会让你打球扭伤了。从实验里得知,做好贴扎比,穿着长筒鞋子的保护作用还高,贴扎也比穿着护踝在固定作用上还高;而,文献上也有一些 篮球 选手是,既做贴扎又穿护踝。只是,你可能会问:贴扎好贵;嗯,没错,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大学各项运动代表队的经费,多数是贴布的缘由,为了健康,你还是花些钱买贴布吧。其次是,贴布在台湾不容易买的到,而且不熟的人也会买的「贵一些」;虽如此,在我认为:为了不要受伤,花钱事小。 四是充分的运动或训练;从很多文献可以了解,脚踝肌力强化与否,和脚踝扭伤有绝对关系,这不论是从解剖学里谈脚踝内翻程度与外翻能耐皆然,或者从运动力学讨论力量的平衡等问题。问题是,你假如不像一般 篮球 队之球员,每星期一、三、五都从事重量训练,藉由训练来强化脚踝肌力;那么,你该怎么办才好?赖金鑫老师是建议一般民众可以利用跑步,她可以强化你的脚踝肌力;其它像跳绳、跑草坪、沙滩等场地都有「专门」强化脚踝肌力作用。这像很多台湾的 篮球 选手,不喜欢做个「肌肉男」,也就是不喜欢从事重量训练下,他们采用跑步也是可以强化脚踝肌力的道理一样。 那么,从事重量训练需要做那些项目较能够强化脚踝呢?负重举踵、负重登阶、负重跨步跳、硬举、半蹲举等等开放式的负重之重量训练,都可以达到训练脚踝肌力功能;这主要是开放式重量训练,它让你从事训练者在将杠铃举起瞬间,你就需要利用双脚(含脚踝、小腿等)的肌力做负重的平衡,如此脚踝的适应,好「平衡」的将杠铃举起;尤其前述那些训练动作项目,很多都是需要多方利用脚踝来操作。还有,像徒手的增强式爆发力训练(plyometric drills),它几乎多方面需要藉由脚的跑、跳来训练;因此,也绝对和脚踝的肌力强化也有相当多的关系。甚至包括马克步、巴西操等脚的训练,她们都可以强化脚踝的肌力;由此,你要预防脚踝扭伤,充分运动与扎实的训练是想当然的事。 五,所谓适可而止是指五方面,一是适当的运动量,二是适当的休息,三是适当的营养,四是适当的准备运动,五是适当的观察与检查等。体力不好,别逞强,千万不可以坚持要打球到吃饭时间才要停歇,这就容易扭伤。或者体力不好却又遇到对手实力不济,想输也难;适相点,放水、输个球好下场休息,以免脚踝扭伤。前一日熬夜不眠,睡眠、休息不足之下,却还想打 篮球 ;别逞强,还是先休息个够,以免脚踝扭伤。早、中餐都没吃,想趁着好天气傍晚打个球;嗯,先补充热量、吸收营养后再来吧,否则容易软脚而脚踝扭伤。一到球场先热个身吧;不要贪图小便宜说「垫一下、补个人」这样有球可打的利诱下,然后就在热身不足就上场打球,这就容易扭伤了。对手假如是个「毁容院的院长」;识相点,换个场地PLAY,以免惹来脚踝扭伤。自己身体状况不佳,适当的运动、随时检查身体状况,以免惹来伤害就得不偿失了。以上诸多案例,都是适可而止的事;切记,为了预防脚踝扭伤,适可而止绝对不会错。 『脚踝扭伤分辨』 脚踝扭伤、也可以说是脚踝韧带拉伤或扭伤(sprain & strain),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三级,或有一说分成四级,概略如下: 一级:只是稍微会痛,不影响走路、跑步,韧带丝毫无损。 二级:走路会痛,也不能如意跑步;所以,除了肌肉有些伤害外,也会有轻微肿胀;当然,这层级骨骼也可能有些损伤,韧带当然损伤(例如轻微裂痕、几条断裂)。 三级:因为肌肉伤害所致,所以肿胀明显,甚触摸伤处会痛,这情况应该也有骨折可能了(骨头有些裂痕也称骨折);此时韧带常有数条断裂,有些关节甚至移位,难以行走。 四级:韧带半数以上受损或全断,伤害处明显凹陷或者迅速肿胀;严重的话甚至骨骼也有完全移位情况;此时就非得用抬的方式移位,否则根本难以行动;痛感神经较差者甚至晕倒、晕眩、冒冷汗等。 『脚踝扭伤处理与复健』 在脚踝肌肉或韧带于一、二级拉伤情况,自行休养、处理是可行的;而休养、处理的内容,依适当的包扎、处理(properly)、休息(rest)、冰敷(ice)、压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高于心脏)等是适当处理步骤,处理方式: 『一级扭伤』 一级扭伤:自己先做贴扎、包裹住伤处、藉以压迫伤害点,接着冰敷,一天最好冰敷六次以上,每次10至15分钟,然后休息10至15分钟后再冰敷,或者说,休息直到伤处有些知觉了,再继续冰敷;伤害后24小时以内的第一天,先做好贴扎(或穿护踝)去从事一些正常的家庭或学校生活的步行即可,不要从事跑步活动(包括小跑步或慢跑都是忌讳),更不要跳跃,且不要忘记有空继续冰敷六次以上。伤害后未满48小时的第二天,若感觉伤害处没有什么异样(没有痛觉),在从事一些家庭或学校生活活动时仍然要贴扎,尝试快走,但量不要过多;此时还不能跳跃,若伤害处已经没有痛觉,建议有空继续做些冰敷,从事每次约15分钟的冰敷,一天最少冰敷六次以上。此时可以的话,以伤处可以忍受程度下,开始选择球感训练约30~40项动作,每项各操作约5次。 第三天:伤害后第四天也就是72小时以内,若有痛觉仍要继续冰敷,并建议不要操作以下复健处方,只操作球感训练即可;经过确认伤害处没有什么异样,从事家庭或学校生活的活动之外,可以开始操作「配戴护踝」小跑步,复健处方如下。 一、关节操:原地操作脚踝、膝盖、髋关节、腰际、肩膀与颈等部位关节活动;建议每部位操作四节、每节八拍的份量。 二、小跑步:尝试依据一天早、中、晚共三次,分开时间各来段约10~15公尺的小跑步三次,总共九次的量;也就是早上做三次共约30公尺,中午也做三次约30公尺,晚上也做三次约30公尺。 三、横向移位:可以轻微做双脚慢步左、右移位约5~7公尺(不是滑步);一样采取一天早、中、晚共三次操作,总共九次的量。 四、举踵:可做徒手举踵运动,一天早、中、晚共三次,每次10下,总共九次的量。 五、抬腿:原地抬腿,一天早、中、晚共三次,每次10下,总共九次的量。 六、半蹲:原地半蹲,一天早、中、晚共三次,每次10下,总共九次的量。 七、球感:约30~40项球感技术,各操作约5次。 八、冰热敷:以上全部复健动作做完立即冰敷15分钟,冰敷以后并热敷2~3分钟,这样称为一组,然后总共连续冰热敷五组。 到了伤害后的第五天,你应该可以视情况从事自己运球上篮、运球急停等,对脚踝来说是稍微激烈的运动;切记:还不要上场斗牛。假如还有一些痛觉;那么,虽然已经满四天了,还是建议操作前一天处方,而不是今天的处方。以下复健处方。 一、关节操:原地操作脚踝、膝盖、髋关节、腰际、肩膀与颈关节活动;建议操作四节、每节八拍份量。 二、小快跑步:还是一天早、中、晚三次,距离增加5公尺约在15~20公尺的小快跑步,还是总共九次的量。 三、横向移位:双脚慢步左、右移位增加距离2公尺约7~9公尺(仍然不要滑步);一样采取早、中、晚共三次操作,总量九次。 四、举踵:徒手举踵,早、中、晚三次,每次10下,总量九次。 五、抬腿:原地抬腿,早、中、晚三次,每次10下,总量九次。 六、半蹲:原地半蹲,早、中、晚三次,每次10下,总量九次。 七、上篮:曲折运球约5~7公尺的上篮,左、右手各10次,一天做一次即可。 八、投篮:罚球线投篮以投进50个为原则。 九、球感:约30~40项球感技术,各操作约5次。 十、冰热敷:此项做完立即冰敷15分钟,冰敷以后并热敷2~3分钟,这样称为一组,然后总共连续冰热敷五组。 第六天,除了继续操作前一天的一至九项复健处方之外,可以参与50岁壮年或国中非校队层级的斗牛,时间以半小时为限,亦即此时恢复运动的量,并且不可一下子增加太多或太大;有关运动的质,则建议满七天以后才执行。除此之外,今天的运动过后,你还是得操作冰热敷五组以上,来保护你的脚踝;并且建议在今天(第六天)打完壮年 篮球 之后,去慢跑800公尺「收操」,以培养体力和做好恢复的整理活动。 这个过程,很多人都会忽略它(伤处)并不大痛或者不会痛,而直接参与质量皆高的斗牛,这是不妥的;扭伤的复原,有点像似感冒,你必须让他有一个「复健周期」之后,她(扭伤)才能够完全痊愈。尤其读者别忽视的是,只要受伤,一定会发炎,例如肌腱受伤,当然就会有肌腱炎(tendonitis);假如没有处理好、让发炎症状完全消失,第二或第三天就上场斗牛,如此可能会再次伤害,而且这会更严重。 所以此处结论是,尽管第一级的轻微扭伤,当场没有痛觉或者隔天已经没有痛觉,你还是需要经过以上足足满五天「循序渐进」的复健过程再上斗牛场;尤其这里再次提醒的是,从今以后的斗牛,你就得规规矩矩配戴护踝打 篮球 ,做好「预防」的工作,并且每天打完球,就「至少」慢跑800公尺做收操、整理活动,以此当做锻炼体力。这个第一级扭伤,常态是经过七天「充分的复健」以后,才可以参与比较高级的斗牛或校队级别的训练。 『二级扭伤』 二级扭伤:建议去照个X光,可以的话照个超音波确认韧带有没有受伤(这要依靠和医生的熟悉程度);此时就不要多走路,更不要谈到跑步。处理则依照上述伤害第一级的「48小时急性期」方式,而且,因为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冰敷次数要多一些;像此种状况,很多防护员都会要你将脚「泡在冰桶」里,效果会比较明显。如果是泡在冰桶里,肿胀约在急性期48小时以内就会消退;此种情况,建议去市面上的诊所复健科做复健,大约五至七天就痊愈。这里有个概念给读者建议,除了去复健医院治疗之外,在第四天应该比较没有痛觉时候,你就可以操作第一级扭伤的第三天复健处方;这里包括冰、热敷等项都是必须的复健,尤其别忘记配戴护踝操作。 正常情况,第二级扭伤假如去医院复健治疗、也操作以上复健处方;那么,约略在满十天以后,你就可以参与50岁壮年或国中非校队层级的斗牛。你可千万不要满「一星期」觉得没事,或者根本没有去医院治疗与操作复健处方强化你的肌力,然后一开始就去打球,这是很容易会发生「二次伤害」的。此部分,建议经过充分的复健满12天以后,才可以参与比较高级的斗牛或校队级别的训练。 『三级扭伤』 三级扭伤:当然要照X光,若有些医生会建议您做石膏之类藉以固定、包扎,忍耐听话点,否则恢复情况会延后;假如没有石膏固定与处理,大方向是,48小时急性期都还是要施以连续冰敷处理。建议这种情形,一定要去看医生、并且去医院治疗与处理;正常情况在第四天都还会有痛觉,尤其你假如不规规矩矩冰敷、冰敷次数不多情况皆然。三级脚踝扭伤,假如患者能够配合医院的复健、自己挪出时间去冰敷,多数都在满一星期以后就会没有痛觉;如此,就可以「比照」第一级扭伤的第三天之复健处方操作。复健处方建议如下。 第一、二天:冰敷十次以上,最好贴扎、压迫之后置于冰桶处理。 第三天:到医院做治疗复健,不论超音波或电疗皆然;返回之后,尽可能还不要贴药布,药布尽量以晚上睡眠时配合贴扎较适合。不做贴药布目的是希望多做冰敷;建议每天冰敷十次以上,并在此时,可以操作球感约30~40项球感动作技术,每一项各操作约5次。 第四天:重复第三天行程,包括医院治疗、在家冰敷、做球感训练等。 第五天:重复第四天行程,此时,患者假如做好冰敷、医院复健电疗等,应该已经没有什么痛觉了;因此,建议开始慢走。慢走期程分别以早、晚各一次为限;距离以100公尺至200公尺为限。比较特殊的是,假如仍有痛觉,那么建议缩短为50公尺的慢走,并且只限一天走一次为限;慢走完记得要马上冰敷。其次有个注意事项是,假如在第五天已经没有痛觉,你千万不能冒然就开始实施慢跑,仿佛第一级扭伤的第四天处方一样;主要在于,第三级扭伤多数会伤及骨骼与韧带颇多,第五天就实施慢跑并不适宜。 四级扭伤:包括动手术缝合等,一定要遵照医生指示操作;这个层级的复健,多数都要在第五天或者缝合手术拆线后才操作。有许多拥有学术含养的防护员比较倾向,不要等到手术拆线再进行复健,痊愈时程会提早,所以,才有所谓第五天就操作复健的观念;只是,这部分需要拥有相当多的测验器材与知识,可能对没有专业防护员协助的选手不大适合。 『其它有关信息』 有些人习惯看中医,有些人却只信西医。基本上,个人认为:只要能医好伤痛都是好医生,没有那种比较好或不好之分;但是,中医在处理上,若是没有X光之检查,则只有凭借经验检查与治疗,此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是,不够科学的评断伤害、诊断处理结果会不会正确是关键。其它要注意的是,韧带断裂X光是看不清楚的,断层扫瞄是较佳方式。 脚踝扭、拉伤会有后遗症,主要问题在于,受伤的肌肉、韧带等都还没有复原;理所当然,该处肌力、肌耐力就逊于凡常。所以前述要做复健动作,例如举踵等,就是让你恢复肌力;伤患必须了解,在你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状态前,你的能力是要打折扣;所以,你就不能像,还没有受伤前这样生龙活虎。 其次的后遗症是,因为受伤,为此,伤处的组织(指肌肉纤维或肌腱)在遭到破坏后,大部份会因自然愈合而纤维化(或称钙化);除非复健得当,让肌肉纤维或肌腱再生,进而恢复原来的弹性、收缩能力,要不然,纤维化(或钙化)后的肌肉纤维或肌腱,其弹性、收缩能力能力势必消退。这说明、解释贴切一点为,肌肉纤维或肌腱韧带,它像是一条新鲜的橡皮筋;开取得时候,你尽力拉扯它、都是富有弹性不会轻易断裂,等到时间久了、受伤了,或橡皮筋遇到某些状况而胶化(像似肌肉纤维或肌腱纤维化一样),橡皮筋就很容易就被扯断。因此,医生说扭、拉伤后会有后遗症是合理的。 特别提醒读者,受伤之后要让力量变的比之前大,只有复健、训练,别无它途;另外,受伤期间的营养,当然是促进肌肉与韧带快速恢复的办法之一,也就是蛋白质、铁质、钙质等食物的补充也是恢复要件里相辅相成的事。还有,有些人总是担心说:受伤后,能力会不会降低?其实读者不用担心或烦忧,因为,只要处理得当,受伤的你还是可以恢复为原来的你,就像很多 NBA 选手受伤、复健后,还是那么生猛一样。 前面提到打球时减少、预防扭伤的办法有五要件,这里再提醒各位的是,打球要跳之前,就需观察周遭有无对手或队友,不是只想要抢球而忽略周遭环境,如此当然容易扭伤;其次,运动前真的要做准备运动,尤其脚踝的关节操要多做。 另外,有些受伤后脚肿胀、又有紫红色,那就是微血管出血所致;类似此种问题建议先以冰敷处理,经过48小时急性期后,再施以热敷就可以将「瘀血」去除。而有关冰敷的操作要领,你只要取个冰块或买些卫生冰块,以小手帕或较薄的毛巾包裹,然后将冰包置于伤害最痛的地方;这有个忌讳是,不可以直接将冰块置于痛处,否则容易冻伤。
3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见本家的张先生与张女士“打架”有感
热度 1 caoyuanzhiye1 2012-11-30 12:45
近日程代展老先生的博文掀起波澜,继而本家的张海霞教授和张能立教授在科学网上大战,让人花费不少时间阅读. 还是希望少点戾气,多点理性,更多一些智慧.总在某一个层次的空间里打得乌烟瘴气,分不出胜负,于广大读者也无太大益处.这里我把现代新儒学大家熊十力大骂徐复观的逸事趣话介绍给大家,但愿读者有所裨益. 熊子真前辈和他的学生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就占有新儒学八大家的半壁江山不是没有道理的吧。???!!! 因为偷懒直接把给学生介绍的课件上传。 不论辩论也好还是骂人也好,关键还是要有道理,特别是讲让对手口服心服的道理. 怎样读书学习?.pptx
个人分类: 传统智慧|31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摘自《读者》2012-23 “藕”
hmaoi 2012-11-29 18:47
女人身上最强大的是韧性,再泥泞也能生存。女人身上最美的是矢志不渝地做她坚信正确的事,哪怕全世界都将其推翻,全世界都混乱,全世界都将其遗忘。
2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质读者----希特勒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1-29 05:36
《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优质读者”何以变成恶魔 希特勒酷爱读书世人皆知,他自诩为优质读者。历史学家诺曼统计过,《我的奋斗》中的每一个字使125人丧生,每一页使4700人丧生。这样一个读书人,何以变成杀人恶魔?赖贝克《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一书或许能解开疑问。 http://t.itc.cn/tETNc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9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中国做科普更难的若干原因
热度 17 jiangjiping 2012-11-21 08:36
在中国做科普更难的若干原因 蒋继平 2012 年 11 月 20 日 最近科学网推出了一个访谈节目, 是专门来讨论中国的科普活动的。 科学网在这个活动的引言中说:“良莠不齐的科普图书市场,错误百出的科普读物,科普领域的乱象丛生让人无不担心。职业科学家、科普作家,到底谁来写科普比较合适?科学家群体为何鲜有投入精力科普工作?怎样才能写好科普作品?如何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这个引言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与此同时, 也在实际上承认中国现阶段的科普工作做得还很不够。 我本人感觉科学网这次说了真话, 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一个很好的概括总结。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人的科学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低。 我对此曾经反复地思考过,企图找到问题的根源。 经过认真地分析思考后,我认为在中国做科普比在西方国家更难,效率也更低。 这主要是因为下列原因造成的。 首先,中国人不喜欢读书。 有关这点, 大家可以在公众场合的人类行为上来证实我说得是真的, 是符合实际的。 大家可以在飞机场, 火车站等场合看看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差别。大多数外国人在等飞机或者火车时都会利用时间看书读报, 而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谈话聊天, 下棋打牌, 或者闭目养神, 很少有人看书读报的。 没有读者,最好的书也是废品, 是不是?所以,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是起决定因素的一个方面。 这是文化背景造成的, 是一种习惯。 一种习惯是很难在一个短时期内得到改变的。 其次,中国人的兴趣不在科学上。 当然,这个问题是相对的。 我说中国人的兴趣不在科学上的主要依据是:老年人中的文盲比例很高, 他们根本不懂科学,因而也没有任何兴趣。比如说, 我出生的农村中跟我父母同辈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盲。 我每次回家跟他们讲到科学方面的东西, 他们都是一无所知,也根本不感兴趣。 这是老年人在兴趣上的局限性。 再说中年人, 他们也许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 可是,真正在科研领域的人还是极少数。 即使在科研领域工作的人, 也有很详细的分工,各自都有自己的专业, 互不相干, 学生物的人,如何会对物理的科普感兴趣呢? 进一步来说, 中国的中年人身上的担子特别的重, 要兼顾三代以上的人的责任, 他们很少有时间来 对待科普这样的“身外事”。 年轻人正在读书学习的阶段, 他们在学校中接受教育部规定的课程, 这些规定的课程有专业知识, 也有普通知识, 学好这些课程已经很不容易了, 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科普。 因而,很明显, 中年人和年轻人对科普也没有兴趣。 再者, 中国科普读物的质量不高 。 这个问题是因为真正的专家写出来的科技作品太专业化,没有多少人看得懂, 或者对此感兴趣。 这是科学家在创作方面的问题。 与此相反, 一些非专业人士为了别的目的写的科普读物, 其内容有的不符合科学道理, 质量很差。这样的话, 人们在科普市场上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科普读物,久而久之, 人们失去了对科普读物的信任和兴趣。 还有, 中国的科普读物的利润不大 。 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科普读物在中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没有充分的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没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 就没有可观的利润。 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潮流中, 不管是科技人员, 还是出版社, 或者经销商, 都不会做这种没有“钱途”的工作的。 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 国家对科普领域的支持不够 。近段时期以来,国家的重点是发展经济,发展科技。 因而,国家把重点扶持的对象放在汽车, 能源和房地产等方面。在科技投入中,主要是支持研究开发, 而不是科学普及。 在一个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国家,又缺乏国家的支持, 这个领域的发展前途是可想而知的。 我认为,我们只有在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后才能对症下药。鉴于此,我将在后面的博文中来谈谈如何促进中国的科普事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6762 次阅读|3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