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做好科研先修佛
niuyy 2008-11-22 14:04
上博士期间由于思路顺利, 做出来不少东西, 第一篇文章写好, 导师说要让国外的合作者放在第一位, 心里虽然不痛快, 还是照办了. 后来文章发得级别很高, 虽然是第二, 也很光彩! 现在想来, 国外合作者的工作也起了很大作用, 当时只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考虑, 导师的眼光才是全面的. 科研是一种协作, 单靠个人是办不好的. 想起儿时听过一个拔萝卜的故事, 爷爷, 奶奶, 男孩, 女孩, 小狗, 小猫, 一起拔不动一个大萝卜, 最后来了个小老鼠, 一起轻轻一拔, 出来了. 于是小老鼠自吹自擂, 说他力气最大. 奇怪, 小时侯听明白了, 为什么长大了又不明白了? 道理其实还是一样的简单也! 想起佛家一句话,心本是清净的,只因为环境影响,人的七情六欲、邪妄无明,交错盘结,无法时时清朗, 起伏无常。当有人向你过分强调某个方面(比如论文的名次)重要时,你会顾此失彼,失去与导师的关系,失去协作能力,甚至会失去论文发表到较高地档次的机会。有时我们紧抓不放的信念,观点,道理,其实正是制约自己的桎梏。放下了,也许得到的更多,但对于常人而言,不到一定境界,让他放下又谈何容易。所以,不经历风雨难得见彩虹,苦难与失落往往是不可避免必然要穿越的,也是上天赐给人最好的修心礼物。
个人分类: 教育|510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解与无解:退稿是必须的
zhaodl 2008-11-16 14:19
不解,是不能分开的意思。不解之缘是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情感,具有不可分开的缘分。无解,在汉语词典里没有解释,是数学里的用语,问题没有答案就称为无解,不是解不了而是根本就没有解,通俗地来讲,也就是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进一步来琢磨,不解和无解的解含义是不同的,不解的解是分开的意思,而无解的解是指结果或办法。将这样两个不相干的词语放在一起来讨论,似乎让人匪夷所思。实际上,我并不是想研究词语,而是在思考编辑角色的过程中对这两中状态有一点感悟: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处在这种不解和无解状态。作者就是要发表作品,而出版权掌握在编辑的手中,要发表作品就不得不与编辑打交道,建立联系。可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一反一正,对于作者来说:对编辑简直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编辑作为一种为作者服务的职业,将作者的作品经过编辑的加工以后实现发表,编辑参与劳动、付出心血而成果和利益是作者的,常常被称之为为人作嫁。作者与编辑的交往过程也是作者成长的过程,也正是通过编辑的工作,作者才得以扬名立万。一些成名的作者往往会终生记得自己走上科学研究或文学创作之路的初期,编辑在一旁的帮助和扶持。一些优秀的编辑,处理常规的编辑出版工作以外,往往以自己的学识和专业敏感性,发现和扶持一些有潜力的作者,并使作者因此而显露头角。鲁迅、巴金、邹韬奋等大家都在出版事业上留下许多佳话,人们现在每每谈起来还是心怀崇敬和期待。因此,作者和编辑常常会建立起不解之缘,也就是说作者的成长、成长到今天与编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许正是编辑对作者的这种编辑和加工、发现和提携行为也使编辑这一角色深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也许正是这种尊重和敬仰才使编辑出版这一职业延续至今,而且还在不断地壮大。燃烧了自己,是为了照亮别人,默默地为他人做嫁衣裳。 恨,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说因为编辑的水平参差不齐、道德素质高低不一,有些编辑完全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出版权,践踏科学和艺术,以权谋私,就是在编辑恪守职业道德的过程中也是与作者有利益上的冲突。从根本利益上来讲,编辑和作者应该是一致的为读者、为社会提供优良的精神食量,传播科学和文化。可是,实质上很难达到统一,就是根本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别。因此,编辑与作者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对立一方面坚持退稿,而另一方面争取发表。这种认识上不一致是不可能消除的,尽管是可以通过讨论和沟通逐渐减少。如果能够建立在根本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基础之上,这种冲突还不至于达到恨的程度,所以还不算是无解。 真正的无解是存在于出版权和发表权的对立之中。科学研究或文化艺术的创作水平在提高,可是期刊的出版水平也要求不断地提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原料不变的情况下自己与自己比较水平和质量尽管有所提高,但与他人精选细挑之后的作品相比较显然是不在一个平台之上。期刊的出版基于的就是优中选优的原则,水涨船高,没有一定的淘汰率不可能办出一流的期刊。办期刊就必须有退稿,这是基本的原则。因此,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矛盾也就没有办法解决。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现象:兼职编辑兼有本学科作者身份的编辑在录用稿件时的标准往往是学术上的绝对标准,因此常常出现稿件积压和发稿周期长的问题。审稿人也往往带有这样的色彩,而专职编辑则不应该带有这种妇人之仁,或者叫做同情心。在追求期刊的高水平和发表有价值的成果之间,并不能做到有价值就发表。这之间矛盾就成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无解之题。所以,作者将永远面临发稿难的问题,除非自己的成果能够提升到一个超越平均水平的境界。更何况优质的出版资源并不是随着成果的增加而同步增加,有时甚至还会下降,因为作者看的上的期刊(实质是第三者看的上)并不多。 不解与无解,并不是期刊出版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而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中比比皆是,商家的优质商品供不应求,而一般商品却无人问津。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依靠这种竞争法则而不断进步的。有竞争就必然存在比较,有比较就必然有差别,人比人得死,货比货的扔,优胜劣汰是一种自然法则,我们只有学会适应。追求和创造更多的不解之缘,适应各种无解之状态。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49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联性
zhaodl 2008-11-16 11:10
我常常听到一些研究者抱怨我们期刊的水平如何低、埋怨我们的期刊编辑,常常将中文期刊拿来与国外期刊比较,有的更是指责某类期刊是垃圾论文、浪费资源,一些政府官员也在不同的场合迎合这种指责。诚然,我们的科技期刊现在的确存有许多不足,但是科技期刊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是与我国科学研究过程、人员和水平相关联的,在指责科技期刊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感觉到,也是对我们科研人员自己的指责,就是科学研究共同体的责任:有那么多的垃圾研究,才有那么多的垃圾期刊!需求决定供给。 也许你不同意或者是不爱听,你会说是那些没有水平的编辑造成的!那就看看科技期刊的编辑。首先,编辑是那里来的?一部分是毕业以后就从事编辑工作,被称为专职编辑,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也算是知识分子;另一部分是科研岗位转过来的,其中一部分慢慢转为专职,一部分保留着研究者的身份和工作;第三部分是研究人员兼编辑出版,目前国内的科技期刊的编委、主编多是研究者兼任,一些学术团体和专业性期刊本身都是由研究人员兼职编辑出版。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职编辑一般是编辑部的具体工作人员,而负责人或拿事的多为兼职的研究人员或从研究岗位转过来的,部分专职编辑熬到头也就是个专职副主编。 那么,期刊的水平如果与编辑人员有关的话,负责人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办刊的指导思想决定着办刊的方向,有什么主编就有什么期刊,这是已经被人公认的。那么,如果是你来当主编是否就会好一些?因为现在的主编与你一样是研究人员或研究人员转行过来的。你会说,现在的主编多是挂名的。那么,为什么会是挂名的?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当何责?所以说,期刊的水平是与科学研究的人员相关联的:专职编辑是现有科研体制下培养的在出版的底层,就是你转过来当编辑不见的就会好到那去更何况待遇和地位你不见的愿意过来;现有的主编就是研究人员,还多是名家大家;一些行业学会的期刊,除技术编辑以外都是在职的研究人员兼任。所以,在人员上是关联的,科技期刊的问题不单是期刊本身的问题,是整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共同问题包括理念、能力和知识。 从期刊的出版分工上来看。国内的科研人员,不愿意审稿、审稿不认真,没有国外的办刊的学术环境,如何能够要求编辑办出高水平的期刊学术期刊是全体科学研究共同体的,不是其他利益团体的,包括不是出版商的。在科学研究成果的筛选、判断和录用发表的环节,应当有科学研究共同体承担审稿,你尽义务了吗?而出版商只是在出版阶段,利用学术的价值来进行加工制作成产品。你会说,我想做没人让我做,难道是哪一个人决定的吗,不是的,是我们共同决定的,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哪一点。审稿人、编辑、主编共同把关,决定了我们的期刊的水平。我们缺少科学研究共同体积极参入科学期刊的出版工作的环境,或者不认真参入,那就难以办出高水平的期刊。 专职编辑、出版商如何能够履行科学家的职责!所以,有人只能指望:如果编辑都是学者就好了,如果主编都是专家就好了,如果审稿人都是行家就好了。编辑就是编辑,不可能成为学者;主编就是主编,他不可能什么都懂,只能是把握方向,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审稿人就是审稿人,不可能与你一样地内行只能是从原则上、选题上、基本方法和规律上来把握稿件的取舍,如果与作者的研究方向相同并且熟悉你的研究成果,那么你的成果也就没有创新性可言。我认为,审者永远不可能比作者更了解论文的内容。审者并不能保证论文的高水平,只能保证挑不出问题也就是说:审稿只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只要被怀疑就可能被退稿!学术期刊不是编辑的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的水平反应的是科学研究的现实,学术期刊的混乱正是科学研究领域混乱的表征。 从科技期刊的内容上来说,与科学研究的现状更是分不开。我们贬低科技期刊是垃圾的时候,不就是认为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垃圾!你会说,对就是,有水平的谁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诚然,权且认定国外发表的都是优秀的、高水平的,我们的发展不就是这个阶段,有什么不敢承认的。希望创世界一流,可也得一步一步的来不是。或者说,国内期刊的水平低,你为提高其水平尽过力吗?你的高水平成果都外流了,国内科技期刊能做成这样应该算是不错了。尽管是我们有这么多垃圾期刊可我们的作者还是有那么多的论文没有地方发表这是 编辑和审稿人没有眼力,还是我们发不出来的论文比垃圾还垃圾?那么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如何能够要求全部期刊能够办出国际水平。 我是一名编辑,我并不是要开脱编辑的责任。现在的问题是:期刊找好稿件出版难,作者找好期刊发表更难。优秀稿件的作者会说:你的期刊能够被 sci 收录,我就给你投稿;优秀的期刊对作者讲:同类水平的稿件太多,只能择优录用。这就是现实,在这种博弈之中前进。就是存在一些垃圾期刊或垃圾文章,那也是社会造成的或者说是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逼迫,要不人们为什么会愿意为在增刊上发表一篇文章而掏自己的腰包!就是那些垃圾期刊,作者也是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一味地抱怨是没有用的,必须从大环境、从宏观的政策导向上来调整。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659 次阅读|6 个评论
近几年来的研究计划
ymdushandong 2008-11-15 21:07
一直希望能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研究作物冠层方向性辐射模型,博士毕业两年了,进展几乎为0。主要原因是自己太懒。从现在起我要振作精神了,重整河山了!前两天接到北师大阎老师一个研究生的Email,向我索要我论文里面开发的几个模型的程序代码,知道自己的工作居然还有人需要,我深受鼓舞,看来这几年还是创造了价值地。 研究的目标就是: 建立适用于作物全生长期的孔隙率模型。 作物的整个生长期几何结构变化很大,以至于目前尚无一个形式一致的统一的模型。这种情况下,反演和数据同化都存在硬伤。或者选用一个较为有代表性的模型来反演,在它不适用的阶段反演/同化肯定存在问题;或者采取分段的选择不同模型来反演/同化,但是两个阶段之间过渡时期如何确定/如何选择模型是大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建立全生长期模型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分解为下面几个任务: 1、实验数据分析和现有模型的评价。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在一篇会议论文里面解决了。但是我还想在那篇论文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内容,发表到正式刊物上去。 2、全生长期方向孔隙率模型的构建。这个问题涉及两个部分:首先是我博士论文第四章内容,是使用了离散的方法计算方向孔隙率;第二部分是需要对这个离散的模型进一步简化,推导出解析表达式。这一步工作去年做了一些,但是远远没有实现目标。 3、模型的应用。需要把这个模型应用到反演、数据同化、田间测量仪器的改造等方面。 这三件任务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也就能随着显露出价值了。 计划一般还应该注明时间节点。这个很头痛,因为我最不喜欢有时间限制的了。 眼前的事情是对第一个任务。我还刚刚开始写了个头。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3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稿多投应该被禁止!
zhaodl 2008-11-15 16:43
在科学博客上看到武夷山的一篇发表的规矩不要一刀切文章。结合文章的观点和读者的留言,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教。 一般来讲: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是指一样或基本一样的内容,在相同语言的不同期刊上同时或先后发表。而如果是在不同语言的期刊上发表这不成为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而是平行发表或并行发表。关于并行发表问题我暂不涉及,仅仅谈一下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的问题。通观文中关于一稿多投的辩护无非是基于:没有个人利益的企图,只是为了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和学习。这个理由是否成立,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 在十年前,这样的理由可能还勉强成立,因为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订户、不同的读者,尽管是统一专业领域的期刊也不一定具有完重复的读者。可是,现在的期刊几乎是100%地实现了数字化(特别是学术期刊),读者不可能仅仅依赖于自己或自己资料室的订阅来研究和学习。所以,发表一次与发表多次与文章在读者面前的显示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是会在一个检索界面中一稿多投的文章会显示多次。网络的普及已经解决了期刊读者范围的限制,而有没有语言的障碍,那么如何还有一稿多投的必要。 (2) 一稿多投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尽管我国《著作权法》的法律责任中没有明确一稿多投的法律责任,但对此行为是有所限制的。 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应该可以理解为:报社、期刊社对其刊登作品专有使用权的取得不需要通过订立使用许可合同,只要是著作权人(作者)将作品交给报社、期刊社,就视为许可报社、期刊社专有使。 第三十二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理解为: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作者无权在向其他报刊投稿应该没有错误!换句话说,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得到通知的,作者才可以想其他报刊投稿。 当然,法律限制一稿多投,但并不限制作者授权其他期刊转载,或者未经作者授权只要向作者支付报酬就可以转载。也就是说,限制了不同期刊分别加工出版同一篇作品,但是可以转载他人(其他期刊)编辑加工过的作品,除了作者声明不得转载的以外。 (3) 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必然浪费有限的出版资源,包括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和搜索引擎的结果界面的容量。一页搜索结果中,如果一篇文章出现多次,那么必然降低页面的信息含量。出版资源是出版者的,但也是整个科学研究共同体的,因此浪费的是大家共同的资源,重复发表一次就会减少一篇其他成果的发表。降低了信息量,侵害的是作者的利益、出版这的利益,也包括读者的利益。读者所能看到的信息量减少了,搜索到同一关键词的文章有十篇,其中5篇是重复发表的,并且是同一种语言,读者获取信息时没有任何障碍,如何是为了读者的利益。 因此,无论是从法律上来看、还是从读者利益角度来观察,一稿多投都没有合适的理由,不该提倡和理解,一刀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没有人的利益收到伤害除了作者自己的不当利益。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379 次阅读|3 个评论
随笔:伴我成长的一本书
zhaodl 2008-11-15 13:20
今天接到《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办公室孙主任的E-mail,通知我短文已发表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1月11日第二版。孙主任与我同乡(我的第二故乡),不知是否对我的文章有所关照才得以发表,我感觉我表达的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一本书也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科技书刊标准化的进程,特别是以陈浩元为首的团队,在此项事业中的贡献功不可没,我与他们在观点上可能有所出入,但在根本出发点和为中国科技书刊发展而努力的赤子之心是相同的。尽管我与陈浩元之间常常是没大没小,但是我对他是打心眼里敬佩和尊重,因为他愿意与年轻人交往,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我平日里没有表达过这种敬意,谨以一此篇短文言之。关于陈浩元我没有描述过,在短文中试图留下我的印象,可惜又被编辑给删除了,原来我是这样写的: 提起陈浩元,可能有人认识有人不认识他,高高的个子,嘿嘿的脸庞,快乐的有点疯,整天风风火火地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发在这留存。 11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我还没有收到,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了发表的文本,转发过来与各位分享。 http://www.chinaxwcb.com/xwcbpaper/html/2008-11/11/content_42502.htm  提起陈浩元,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如果提到陈浩元领衔主编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相信大多数科技书刊的编辑都读过,它几乎成为科技书刊编辑的工具书,也是伴随我成长的一本书。   1995年3月,我从业务管理岗位转到期刊出版行业当了一名编辑。尽管我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但是要当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还是有不少怀疑的目光向我投来。开始,我并不以为然,可是,当我编辑的稿件经过一校、二校转到审读编辑的手上以后,又被改得如同我的脸满篇通红的时候,我才知道: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仅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字功底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科技论文的规范来进行编辑加工。量和单位,对于理工科出身的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应用在科技学术论文中则需要区分正体和斜体、需要注意表达的规范却是我没有想到的。从此我也认识到,编辑确实是一门学问。   当年4月,我就报名参加了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主办的编辑业务培训班。从那时起我认识了陈浩元,接触到了《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严格地说,那时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还没有出版,只是陈浩元等人撰写的一本讲义。而我就是从那本讲义开始,一点一点地掌握了编辑出版的业务知识。量和单位、图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表达、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以及科技论文的编排格式,等等,我几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一些东西初看起来会感觉很容易,可是一旦琢磨起来就会叫你头疼不已。我记得,关于正斜体的区分:物理量的符号一般使用斜体,物理量的单位使用正体,可是一个符号在文字叙述中到底代表的是物理量符号还是名称的西文词头,就曾让我晕头转向。庆幸的是,有那本书在我身边,书里的论述和例句总是可以给我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   1998年5月,《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总算正式出版了,当时我接到订单就给每一位编辑配备了一本,也给自己买了两本:一本放在办公室,一本放在家里。每当我遇到编辑方面问题的时候,都会取出来查阅一下,看看书里是如何讲的。   时光流逝,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也从一名编辑成长为学术期刊的常务副主编、学校期刊中心的负责人,管理着全校21种期刊的出版工作,还直接主办有几本学术期刊。尽管我只是负责期刊的稿件录用和终审终校,已经不具体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了,但是我每当发现稿件中的表达方式存有疑问的时候,还是会取出身边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来查找对照。在对其他期刊进行出版后审读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一方面是我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已经习惯于翻阅这本书《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4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心”有理“期刊”无罪!
zhaodl 2008-11-12 17:25
也是因发表费而起,国家高层提出要对目前的核心期刊等评价机制进行调研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针对核心期刊的非议主要是借核心期刊 大肆敛财,论文版面费的收费按核心和非核心有不同的收费标准,核心的收费动辄几千元。显然,但从收费的角度来看,罪过不在核心期刊,因为论文收费本身都不 能完全归罪于期刊(以前论述过),更何况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无非代表了一个期刊的品牌,代表了期刊在某个方面的影响力。而这种影 响力表现在经济上就被利用在论文的发表费上。这个好像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至于核心期刊本身的经营情况或借核心期刊之名的一些行为,因为涉及的主要是论文发表费问题,所以解决的办法也应该是论文发表费问题健全学术论文出 版保证体系、制定论文发表费收取的原则、增强期刊出版的自律、加强期刊出版的监管,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只要是合理合法地经营都应该是值得提倡 的。至于科技论文的交易,则是一种社会毒瘤:有人借期刊牟利、有人借发表论文出名。因此,病源是在我们的社会道德建设和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水平和 学位答辩的评价机制上!如果不解决目前的人才评价机制,不可能杜绝论文的买卖现象!就是期刊全部禁止收费,那么,作者为了自己的现实利益、为了发表文章同 样会私下塞钱有人会说这是违法行为,对,是违法行为,就如同医生收红包一样,必须从职业管束和需求共给(包括需求抑制)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目前半 公开的论文有偿代写就是这种社会需求的表现,只是这种交易是私下地、隐蔽的和一对一的,所以才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影响。 回到核心期刊评价机制上来。核心期刊评价,目前主要有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中国科技论文引文索引源期刊和人文社会科 学引文索引源期刊四种,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核心期刊甚至有的打着全国核心期刊的旗号,都是一些没有影响的杂牌。这四种影响力比较大的核心期刊评价系 统,各自有各自的评价指标和体系。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了统计分析我国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情况而建立的,为统计数据提供基本的 统计资料的一个期刊名单。也就是说,以起选定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作为中文科研成果产出的指标。为了能够保证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对期刊的学科范围、学 科代表性和影响力等有一定的评价。因此,办刊人员以能够成为统计源为荣,所发表的论文才能计算入国家的科学研究的产出中。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吧?!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要览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牵头的高校图学馆协会组织研发的一套,为图书馆的图书采购提供指导的一个期刊目录,目的是使图书馆根据自己的 馆藏需要,使自己的采购在最少的花费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覆盖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对于单个学科来说,采购到最能代表本学科的期刊是提高经费使用率的最 好办法。能够被图书馆优先采购并被读者阅读和利用,这也是学术期刊出版者应该追求的!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吧! 中国科技论文引文索引源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是中国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和南京大学文献评价中心分别开发的,基于高水平中文期刊来统计分 析科学研究动态一个类似于sci的一个论文引文分析系统。这两个系统往往被应用在高端成果的评价和人才的考评之中。同样,期刊出版者在办刊之中根据自己 的办刊定位,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成为高端人才发表成果的园地也是应当可以理解的。 可怕的是,我们的科学研究管理和科学研究基金审查部门将是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评价一个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科学研究人员就争 相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否则,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就失去了价值。因此,作者才热捧核心期刊,不管是文章的水平如何都希望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 核心期刊上发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学术水平不行或者是学科内容不符,就千方百计地调动自己的资源包括人缘关系和物质资源来打通发表的渠道,有时我们的各级领导也 同样是有意无意之中被利用而卷入其中,给期刊打招呼!而期刊出版者中的部分人也难以坚持自己的办刊原则而参与这种权钱交易之中。因为期刊的水平不仅仅决定 于论文的学术水平,也与期刊的办刊条件紧密相关,如果得罪了相关方面办刊就会招来麻烦或阻碍。从办刊的角度来讲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我就是在这种压力 下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在保住自己的品牌情况下尽量搞好周边的关系,包括关系稿接受的原则以及如何表白退稿的理由和无奈,目的就是争取各种关系者的理 解! 如果看得到目前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解决核心期刊和发表费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的方向和办法就会变得容易一些。据我理解,上层希望能够促使各评价系统联合 起来,研究开发一套权威的评价系统,改变目前的诸侯割据状态,以便规范评价行为。我在不同场合都听到过这种呼声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权威而全面的评 价系统,希望能够代替sci的同时规范国内的评价体系。 我认为,这种愿望是良好的,是值得追求的。将自己国家的科学研究方向交给外国来评价不仅是可悲也是危险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的增强,这种 需求也应当上升到国家战略和政治的高度来重视。但是,重视归重视也不能脱离现实。目前我们的科技实力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还不能脱离国际的大环境,还需要 在国际的夹缝中寻求突破,所以国际的游戏规则还不得不采用。当然,并不排除提出我们自己的评价标准,至少应该体现我们的导向! 国家的导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体现,投入方向、政策指引、评价标准、财政税收等等各种措施都可以体现国家的科技导向。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在政策的具体 落实上也需要有一套权威、科学、体现政策导向的成果和人才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需要对现在的评价体系进行规范或改造,将现在的分散地、缺 乏权威的评价体系整合提高。科研管理机构的评价往往落脚在期刊论文上,所以核心期刊的评价系统就成为政府高层关注点。但是,我不主张:停止现有的评价系统 的运作而整合成为一个系统,这种计划色彩浓厚的垄断行为,不仅不利于评价系统的科学性而且也会使目前核心期刊的社会弊端更加加剧!我们看,目前通行的核心 期刊评价体系,都是基于一定的需求而建立的,其目的各不相同。所以,如果希望建立一个体现国家政策导向的、满足落实国家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新 的需求。针对新的需求就会、也应该产生一种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建议:针对这种新的国家需求,国家应当设立新的基金项目组织人力来开发建立,这种开发应该吸收现有的国际国内评价系统的经验积累。所以,就可以采用招标 的方式来分派任务,根据其方案与国家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来确定开发团队,甚至可以以某个团队为主吸收其他团队的加入。对于最后建立的新的评价体系,经过 论证和修改后应用于国家项目的评定和政策的落实之中。在使用中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科学研究政策的导向逐步完善和提高。而至于民间的各种研究应该给予鼓 励,不应该禁止。只有在大量的研究人员和机构参与、百家争鸣的环境下,才能产生出新的更加科学和权威的评价系统。 这样的新的、体现国家政策导向的评价系统,首先应该应用于国家行为的项目评定和人才评价中,包括国家级优秀学术期刊的评价。随着其权威性的增强,地方甚至单位的评价也必然会走向趋同。同时,也不能代替图书馆的期刊采购等特殊需要而存在的评价体系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44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零引用的逆向思考
zhaodl 2008-11-12 17:10
如 果仅统计论文、综述和简讯类文章,1984年ISI中各学科零被引论文的百分率分别为:自然科学22.4% (美国作者14.7%,非美国作者28.0%),社会科学48.0%, 艺术与人文科学93.1%。据国际知名文献计量学家Moed博士统计,1990-1999年SCI光盘版收录中国作者的论文有65%为零被引,其中在中国 中文版期刊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为90%,在中国英文版期刊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为86%,在中国大陆以外期刊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为58%。这是任胜利博士的 一篇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720 )中提供的数据,更加引人的是他的一句感慨:其中84种期刊(占总数的75%)自创刊以来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在2001年的总被引频次少于50,如果剔除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实在是不忍卒度了。 引文频次不能完全代表文章的被利用程度,但是目前最能够衡量论文不利用的的最好指标。论文发 表以后是否能够被引用,相关的因素很多,我认为:在引用中的误区和不公正性起到一定的作用。单讲人们引用中重视名刊轻视普通刊、重视名人轻视普通人、重视 核心刊轻视普通刊、重视欧美等外刊歧视中文刊等心里和意识,就可能对统计数据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我也大胆地估计一下,国外英文刊的零被引如果是22%的话,我想至少可以给他增加一倍,也就 是同样论文如果署名是非美国人被引用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一倍(美国作者14.7%,非美国作者28.0%),更何况中国办的的期刊和外国办的期刊可能也要差 一倍,中文和英文也要差一倍,这都是比较是在的估计。那么,回过头来看看:中国那些零被引的数字就不是那么可怜了不是?90%的数字扣减三倍如果是30% 的话是一个什么概念! 所以中文期刊的办刊人,在看到我们目前差距的同时也没有必要过度悲观!在大环境和形式没有改 变或者不平等的情况下,努力是应该的但不是在一种悲凉的情绪下的发奋。我们完全可以满怀自信地走向向世界,当我们的努力一天天地得到承认,科学的引用没有 那么多误区和歧视以后,我们的真实情况会得到公平的评价。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并行发表时应注意的问题
热度 4 zhaodl 2008-11-12 17:08
2007年我在《中国研究生》第8 期 发表关于发表国际论文的建议以后,网上网下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和质疑:论文以汉语在中文期刊发表以后,还可以翻译成其它语言再次发表?我记得我是建议将 研究的初期成果在中文期刊发表,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投向国外期刊,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投稿国外期刊的命中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国内期刊介绍给国外读者;或 者将成果首先投给中文期刊,即使是被退稿,也可以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后再行决定投稿的方向;如果不幸被中文期刊录用了也不要紧,翻译成外语投给国外的期 刊也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不同的语言发表不属于一稿两投,因为著作权人享有论文的翻译权。这种以不同的语言发表的行为称为并行发 表。并行发表虽然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我感觉有必要进一步阐明,以免产生误解或误导。 一般来说,期刊并不喜欢 发表其他期刊发表过的文章,所以通常申明拒绝一稿两投,因为大家都希望占有优先报道权,对于高水平的期刊更是不愿意发表已经在其他期刊已经发表过的文 章,包括用不同语言发表的论文。但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期刊常愿意将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即按照法定转载: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 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如国内的一些中文期刊就专门将国外期刊以外文发表的高水平的论文,在征 得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翻译成中文再次发表,即所谓的翻译作品;一些名人专家的文章常常被使用同一种语言多次发表,这并不一定是作者多次投稿而是期刊之间 的转摘或转发。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了解前苏联的科学研究进展也曾专门对一些俄文期刊进行翻译出版。 由此可见,是否喜欢翻译 作品或者接受并行发表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而是读者的需要决定着期刊的好恶。随着中文科技期刊水平和读者外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翻译作品在中文期刊论 文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少,因为读者可以直接阅读原文献而没有必要通过别人的翻译来了解国外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在决定将自己的论文进行并行发表 时,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首先,并行发表需要具有 翻译权,论文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一般情况下作者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作品是否需要翻译成其他语言进行二次发表。但在出版过程中,期刊出版单位的版权 意识越来越强,为了保证论文出版后的信息传播往往要求作者将论文的部分著作权转让给期刊出版单位。如果作者一旦与期刊出版单位签订了著作权转让协议, 那么协议所涉及的著作权就归期刊出版单位所有。所以,作者如果要对一次发表的论文进行翻译并实行二次发表,就需要了解自己的翻译权是否包含在著作权转 让协议之中。如果已经转让给了期刊出版单位,那么作者就无权实行并行发表。如果作者已经将翻译权转让给了出版单位,那么作者实行并行发表之前则需要征得著 作权所有人出版单位的同意 http://zhaodal.blog.163.com 。 其次,应当在二次投稿时 向投稿的期刊编辑部明示,以适当的方式明示二次发表的事实和一次发表的期刊:所投论文全部或部分已经在什么期刊上以什么语言发表过。这不是法律的规定,这 应该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了避免出现论文发表中的欺瞒行为,或给二次发表期刊的编辑造成误会,维护作者的学术声誉,所以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向二次发表期 刊明示。 再次,应当注意,二次发 表期刊的读者对象或读者群应当与一次发表期刊是不同的。如果两种期刊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读者对象或读者群,那么二次发表就失去了发表的意义记载、传 播和交流,反而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出版资源不仅仅是出版单位的也是整个科学共同体的,相同的信息占用了有限的版面必然影响到其他研究成果的发表,所以 有背科学精神和科学共同体的职业道德规范。 最后,论文二次发表是为了扩大科学成果的传播范 围而不是为了谋取利益,尽管是因此可能会作者带来一些现实的好处,但这不是并行发表的目的。并行发表的目的是使不同语言的读者能够共享作者的科学研究成 果,使科学研究成果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所以论文并行发表以后,作者在自己的成果统计和工作考核时只能计算一次,而不能重复计算。 发表于 中国研究生 2008年 第10期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903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技论文写作讲座提纲
zhaodl 2008-11-12 17:07
这是我刚整理好的明天要出去用的讲座提纲,发出来与你分享。 1 科技论文的特点与分类 1.1 科技论文的概念 对创造性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实验验证以及科学总结,并通过公开发表或通过答辩的文章体例. 科技论文必须完整回答: 为什么研究(why)? 怎么样研究(how)? 结果是什么(what)? 研究工作(或实验)总结与科技论文不同,总结在内容上可能更详细,不一定有创造性,也不一定要发表,格式上要求也不十是分严格和统一。 1.2 科技论文的特点 (1)创造性或创新性 科技论文报道的主要研究成果应是前人所没有的。原则上是不能重复别人的工作,可以改进但不能照抄。没有新的观点、见解和结论,就不成其为科技论文。方法、材料、结果、理论或解析几个方面实现 (2)理论性或学术性 理 论性指一篇科技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表现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有2个方面的含义:对实验、观察或用其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要从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 分析和总结,形成一定的科学见解,包括提出并解决一些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对自己提出的科学见解或问题,要用事实和理论进行符合逻辑的论证与分析或说明。 (3)科学性- 内容可靠,数据准确,实验可重复。 (4)逻辑性-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推导合理和编排规范。 (5)有效性-公开发表或经同行答辩。 1.3 科技论文分类 研究方法分: 实(试)验研究 理论分析(仿真分析) 数学推导 设计制作 综合论述 幻灯片 8 按写作形式分: ?学术性论文, ?技术性论文, ?学位论文。 本讲座是以学术论文为主。 1.4 科技论文发表的意义 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确定选题研究实施整理发表 总结自我反思和完善。 记录知识积累和保存。 交流相互促进和提高。 评价用于考核和评价。 2 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 2.1 写作的一般要求 不 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写法,一般一篇论文论述一个核心问题(综述除外)选题是关键。一定要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题目,可拓展性强的领域。应该跟踪前沿,但 不要盲目追随热点,强调独立选择。元部件和系统,理论分析和实验,系统特性和测试,方案设计和实现等。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新途径,新方案,新进展, 新方法。 2.2 科技论文的结构 题目 摘要和关键词 引言 正文 结论和致谢(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等 2.3 科技论文的篇名 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明确无误。语句简短,最好不超过20个字。避免用非公知的简称、缩写和公式等。题目太大、太泛《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忌乱用研究、基于等词 2.4 科技论文的署名 在投稿时,署名应慎重,以后不宜更改。应写出单位全称,单位的顺序应当区分。作者在自己撰写的论文中署名有以下3个方面的意义: 1)署名是一种权利的声明。 著作权属于作者;包括署名权。 2)署名是文责自负的承诺,署名即表示愿意承担责任真实性、创新性和保密义务。 3)署名便于读者同作者联系。读者阅读文章后,若需要同作者商榷,或者要询问、质疑或请教,以及求取帮助,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 2.5 科技论文的摘要 以 提供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的内容的短文。用第三人称写,说明文章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没有必要给出本文、作 者作主语,也应避免使用首先、 最后、首次 等修饰词。文摘是一篇独立的短文,可以脱离原文而存在,应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不得使用公式、引用文献。常识、背景性内容不宜写入。分为指示性和报道性摘 要,为200~400字。 2.6 科技论文的关键词 主题词+自由词 3-8个反映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词组。第一个为论文的主要工作或内容,或二级学科;第二个为论文主要成果或若干成果、类别名称;第三个为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的名称;第四个为论文采用的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名称。避免使用分析、特性、计算等普通词组 2.7 科技论文的引言 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why)。通过介绍论文背景、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指出本文研究目的和思路,确立研究的必要性!一般不要出现图表,视内容的需要定 1)研究的理由、目的和背景(重点)。 2)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 3)预期的结果或地位、作用和意义。 2.8 科技论文的正文 论 文核心,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一般正文应有下述几个部分组成;研究基于的理论或原理分析;采用的方法或方案(根据内容而定);数值计算,仿真分析 或实验结果(根据内容而定);讨论,主要根据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结果讨论不同参数产生的变化,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符的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2.9 科技论文的结论 文章的小结,要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 以正文为依据,简洁、概括。由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研究中有无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与已经发表的论文的异同。在理论与实际上的意义。对近一步研究的建议 2.10 科技论文的致谢 对给予本文研究的选题、构思、实验或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或建议的人员致以谢意。由于论文作者不能太多,所以部分次要参加者可不列入作者,在此表示致谢。一般资助单位应在文章首页下脚加注,所以不在此致谢。致谢非必须。 2.11 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 文章中引用他人成果或文章内容应注明参考文献,应按国标或编辑部规定的格式格式著录。责任者.文献题名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并在文中标注。文献 ,现有的研究 2.12 科技论文的附录 附录不是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可为深入了解论文的研究基础、论证过程提供参考。主要提供论文有关公式推导,演算以及不宜列入正文的数据和图表等。附录A,附录B.,其中序号为:A1,A1.1,图A1表A1 3 科技论文的审查评价 3.1 科技论文的评审机制 科技论文的三审制 1. 编辑部初审 2.同行专家评审 3.主编终审 科技论文的录用与否重点在专家评审,但是否送给专家或主编审查的决定权,往往在编辑的手上。 3.2 论文评价的形式标准 论文题目的准确性和吸引力。 作者以及作者的单位信息。研究项目的受资助情况。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情况。 语言表达和行文的规范化程度。材料的组织和逻辑性。 3.3 审稿人的审稿重点 1. 选题不新,意义不大。 2. 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重复偏多。 3. 思路混乱、逻辑不清、重点不明。 4. 内容有重大错误或缺陷。 5. 论证不严密、缺乏说服力或自说自话缺乏可信的证据。 6.文献占有量偏少、偏旧、代表性不强。 3.4 编辑的审查重点 1. 写作无层次、形式不规范。 2. 用词生僻、语言不流畅,读起来生硬。 3. 语句错误,用词不当,标点符号乱用。 4. 图文不符,符号标识模糊不清。 5.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不全,过多或过少。 6. 篇幅太长,基本原理说得太多。 3.5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5.1 西文字母的使用 (1)缩写词:摘要和正文中的缩写词第一次出现都必须写出全称。 (2)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和上下角 斜体:物理量等变量符号:时间t,长度L,速度v,坐标 x、y 正体:单位符号(cm, kg)以及其他非变量的符号,ln, log, sin、物质名称的缩写词(出口压力Pout) (3)一个符号不能表示两个或多个物理量,如用C不能在一篇文章中同时表示常数和电容 3.5.2 图表的规范 图表内容及含义、坐标名称和量纲要清楚 图和表内容不应重复,文字也避免重复 按顺序连续编号 图 1, 图 2, ;表 1,表2 图标随文字出现,先文字后图标 3.5.3 量和单位 使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首次出现(公式)的符号应说明物理意义:Nout满足; Nout(输出功率)满足或者输出功率Nout满足 量的符号一般为单个字母,如阈值电压 (Threshold Voltage) 不能用TV ,应当用 Vt 组合单位的斜线不能多于1个,W/m2/K应为W/( m2 K)或Wm-2K-1 3.5.4 论文长度 文章长度并无明确规定 一般科技期刊论文的篇幅在4000~8000字(含图表、参考文献和摘要)左右。 根据期刊性质、学科性质和论文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长短不是衡量水平的标准。 版面是有成本的,过长过短信息密度。 4 与论文发表有关的不端行为 4.1 欺骗发表造假 将不完整的实验数据修改成为更完整 保留符合期望的数据,抛弃不合期望的 修改或伪造論文的一部分甚至全部的数据或照片 4.2 剽窃和抄袭 把別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据为己有。 別人已發表的研究成果,未依照规定方法引用,注明出处。 引用不恰当,尽管列入参考文献,但淡化或含混不清,或者是整段、整个模型地引用,或者主要的证据引用他人以公开的数据或图片。 4.3 重复发表 以一样或基本一样的资料、实验,以同一种语言多次发表。 内部出版物发表后可以再次发表于公开出版物。未作声明,期刊间的转摘不属于作者行为。 一样或基本一样的资料、实验,以同不同的语言多次发表(并行发表)。 翻译者享有翻译权或取得翻译权。 第二次发表时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明示。 两种刊物之间具有不同的的读者群。 发表间隔在2周以上。 考核时不得重复计算成果。 4.4 不受欢迎的发表方式 拆分发表,将一项研究成果拆分成多篇论文发表,不利于读者阅读和信息传播的完整性。 对已发表过的论文,添加新的对象而没有新的结果再次发表 即使是不同语言的发表也要视期刊的喜好而定。 引用图表和照片,应当征得原著作权人的同意,特别是作为自己的证据使用时。 5 科技论文的投稿建议 为什么感觉论文发表那么难? 作者享有发表权、期刊享有出版权,发表权依赖于出版权而实现。 高水平是相对的,建立在退稿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退稿率就没有高水平期刊。 排除关系稿和金钱稿,可做的就是提高水平,包括投稿的策略。 5.1 做实基础 好东西人人都喜欢要,不被录用,只是没有足够好,如果能够做的足够好也就不愁发表了。 高水平的期刊也求人!我们能做的是尽力好 研究本身是基础:产生出高水平的成果。 形式规范是保证:使成果的水平得到充分表现,甚至使成果看上去高水平。 5.2 选准对象 学科类型的选择 期刊性质的选择 读者对象的选择 期刊档次的选择 写作风格的选择 编辑作风的选择 期刊规定的研究 5.3 积极配合 自我推销,话忌过头。 追求科学,忌过媚俗。 领会意图,忌讳偏执。 及时反馈,主动沟通。 5.4 基本原则 分开层次 不同层次稿件投向不同层次的期刊。 保住重点 保证符合条件的数量之后再行攀高。 避开热点 顶尖的期刊影响大而竞争也激烈。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83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今天又从零开始了
dragon513 2008-11-3 22:36
休整二十来天,因为对研究思路又作了新的调整,今天又开始试验了。一切从零开始,方法、结果又是未知的了。不过我喜欢这种感觉,都已经知道了还做个啥呀。 不过还是有不少感想,没钱真的很难办事,咱们什么时候能够做实验不再为钱发愁呀,恐怕很难等到啰。出去看了下那些名校,现在国家在科研经费分配上贫富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了。不过有什么条件尽最大努力就行了,怨天尤人也不是个事,只会蹉跎岁月。强求不来就只有自强自立了! 一切都会好的,我们会是好样的。自我安慰下,呵呵...
个人分类: 研究随笔|3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高档次研究来自于跨校合作
windest 2008-10-14 15:14
科学家在寻求科研合作的时候,更加愿意考虑外校人员。根据一项新的研究结果,由不同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的数量正逐渐上升。同时,由顶级高校合作的科研团队常发表最高影响的论文。相关文章发表在《科学》( Science )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美国西北大学Kelogg管理学院的Brain Uzzi, Benjamin F. Jones和Stefan Wuchty主持。他们考察了1975年至2005年发表的超过340万篇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论文后发现:在二十世纪70年代,不同高校间合作发表的论文非常少,但到了2005年,这种论文占了所有发表论文的三分之一。同时,单一作者的文章数量在稳步下降,同一高校内合作发表的文章数量也有轻微的下降。 这项研究还考察了文章引用数,发现不同高校合作发表的论文处于最高影响之列。Uzzi称:不同高校的合作研究比同高校的合作质量高,后者又比一个人单打独斗的研究质量高。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或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合作,就比他找哈佛大学校内的另一名教授合作来得好。 在采访时,Uzzi称有几个因素导致了多高校合作的趋势,其中包括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科研人员的流动性加强,以及科学界对这种合作研究的接受度提升等等。Uzzi说,互联网的兴起对于多高校合作的增长没有太大的影响。他说,科研合作的趋势在互联网出现前后基本上是一样的,这说明互联网的到来并没有对其产生影响。 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分管科研的副校长Arthur B. Ellis说:这种鸟瞰式的对学术论文发表趋势的考察,为我们理解研究机构的合作性和流动性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推动这些发展的社会关系代表了一种重要的科研投入,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科学网 孙尉翔/编译) (《科学》(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158357,Benjamin F. Jones,Brian Uzzi)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1.2
zjwang 2008-10-1 09:05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 (注:书名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译) 内容:1.2部分全 翻译:汪自军 1.2 准备书单 一旦你选择了一个宽泛的题目,你就应该开始确定如何缩小和定型这个题目。这份工作将将促使书单的形成,书单也就是与你初期阶段研究相关的资源列表。做参考书单时,你需要有图书馆资源的知识,如图书、电子资料和利用检索系统来查找资料来源。而且,你必须学会准备书单信息的方法,不管是采用索引卡片还是计算机文件的方法。 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你应该记录你遇到的与你研究相关的每个资料来源信息,即使你不确定你将来是不是会用到它。如果在早期你忽视了文献来源,可能以后会引用那些在早期似乎不相关但后来证明很重要的文献。根据项目的需要,你论题的本质和范围,应该标定适当数量的书单来源。 甚至在你开始一项特殊的任务之前,你应该熟悉您所在的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台,文献区,卡片目录(卡片的形式或在线),期刊检索,阅览室,储备文献区,政府文件和特殊馆藏资料。您所在图书馆可能还提供诸如馆际互借、计算机搜索、数据库等服务,以及提供诸如计算机、打字机、复印机和缩微印刷品阅读器等设备。一些图书馆分发印刷的手册来指导人们使用他们的设施,如果您所在图书馆没有,则自己花一些时间去查找资源。而且,去所有不同的可利用的图书馆查找资料,比如其他公立和私立大学、博物馆、艺术馆和商业图书馆。 图书馆的工作开始于文献区,一般和专业的索引、书单和卡片目录都能帮你完成一系列的相关工作。而且,你能发现一些信息广泛的其他来源,比如词典、百科全书、传记、地图集和统计资料。在很多图书馆,你能以电子形式使用这些材料。如果你在查找信息时遇到困难,可以向图书管理员咨询,因为他们具有文献资料使用的图书馆知识和专业技能。 1.2.1 综合索引和专业索引 索引这个词指按字母顺序列出名字和题目。一般非常熟悉的索引是在大部分书籍的最后列出名字和题目。索引也可以列出对构思一项工作书单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索引对查找那些还没有登记到图书馆目录中的杂志和报纸文章尤为有用。一些索引,包含摘要或者文章和书籍评论的简短概要,也有其他一些索引只是简单地列出书籍和其他资料。 综合索引覆盖了广泛的学科范围,他们都列出了期刊的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或都评论。专业索引集中特定的学科领域,来自各种的期刊和书籍中的资料。你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你就得积累一系列相关的索引。为了搞清楚您所在图书馆是否有您从事的特定领域的索引,你可以在总索引中查找目录,也可以在特定学科的分目录中查找。 印刷索引将会使你了解组织形式和其中的缩写,计算机形式索引将会利用屏幕上的指示程序提供信息。在你利用这些索引之前认真研究这些资料,将会帮助你发现你需要的条目,及搞清楚特定索引中的编号和缩略语。 1.2.2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指系统综合地列出书目,这些书目不仅包括那些引用了部分内容或为研究进行了查阅的书籍,还包括关于研究课题的著作。这些参考作品对形成工作书单很有用。为了确定一个书单在您的学科是否存在,您可以参考 Bibliographic Index: A Cumulative Bibliography of Bibliographies (1937-) 或者 A word Bibliography of Bibliographies by Theodore Besterman. 这些作品提供了单独发表的书籍和包含在其他著作中的两种类型的学科书目,你可以到总书目的图书馆目录中查找,也可以在特定学科分目录中查阅。 1.2.3 图书馆目录 目录是图书馆的资料的索引,它有两种形式:( 1 )一套放在抽屉中的卡片,即卡片目录;或者( 2 )电子数据库中的条目,或者在线目录,它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访问,有时他们是图书馆专有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办公室也能使用。 卡片目录的基本原理 即使你们图书馆有在线目录,你也应该了解一些卡片目录创建管理的原理。 主要条目卡片是作者列表,包括作家、编辑和翻译等类别。当你想知道一个作者有哪些作品时,应该利用作者卡片。 标题卡片能引导你在只知道题目但不知道作者的情况下查找文献。图书馆通常综合作者卡片和标题卡片,并且根据题目第一个单词的字母顺序排列标题卡片,除 A, An, The 除外。 学科卡片对于查找与你课题相关的资料来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他们指示了图书馆中某一个学科领域的所有著作。了解你的课题的参考书籍在哪个学科领域类别下很有用,主题标目能帮助你找到相关的主题和额外的信息来源。你也能够通过查找综合学科找到主题标目,比如艺术、历史、文学、语言学和物理,或者注意这个学科的子分类和交叉参考。 在你研究的初期阶段,你应该拓展而不是缩小潜在的相关学科主题。经过思考的和具有创造力地利用学科主题清单能形成原始的方法和资料。 为了高效地利用主题条目,首选应该学习你们图书馆分类系统使用的主题分类、子主题和交叉文献。你可能会遇到两种分类系统,即美国国会图书馆和 杜威十进制系统。因为杜威十进制系统比较老,所以绝大部分图书馆不再用这种方法对新资料进行分类。当然,许多图书馆用两种系统藏书,所以你必须了解这两种系统的标目。 当你在分类中找不到你的课题,试着在主题标目中查找。比如, Equal Rights Amendment 在卡片目录中找不到,通过查找主题标目,你将会发现 ERA 的资料在 Womens Rights-United States 。在杜威十进制系统中,可能参考 Sears List of Subject Headings by Minnie Earl Sears ( 14 th ed., Martha T. Mooney 编纂 )。基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系统的话,参见 Library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 ( 18 th ed. , 4 卷[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分发中心, 1995 ])。 熟悉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规则能消除在查找文献里的迷惑。绝大多数缩略语按全拼来排序( Mr. 按 Mister 来排)。以 Mc 或者 M 开头的名字看作全拼 Mac (如 McHenry 按 MacHenry 来排)。文章标题中的 A , An ,和 The 在按字母排序时不理会。 图书馆用两种字母排序中的一种系统:逐词排序或逐字母排序。逐词排序系统更普遍一些,在这种系统中,完整词排在包含它的长词前面, Hard Times 排在 The Harder They Come 的前面,因为按这种规则 Hard 排在 Harder 前面。拼写完全相同的条目则按先人物再地点最后事物的顺序排列: Reading, Thomas 排在 Reading, Pennsylvania 的前面,与此同时它又排在 Reading Is Fun 的前面。在逐字母排序系统中,每个字母都得考虑。 The Harder They Come 排在 Hard Times 前面,因为在 Harder 中的 e 排在 Times 中的 t 。图书馆管理员拥有他们图书馆关于字母排序和分类规则的信息。 在线图书馆信息 绝大部分大学图书馆开始在图书馆和其他一些地方用在线目录和电子数字库来代替卡片目录。除了从你们图书馆得到信息外,你也可以访问一些国家主要研究图书馆的在线目录,如全国范围内可使用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家里福利亚大学图书馆。 RLIN (研究图书馆信息网络)和 OCLC (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是国家书目数据库,提供了全美和许多其他国家的藏书地点,人可以通过个人电脑访问这些在线图书馆信息。 大部分图书馆有自己的在线系统,样式各种各样,但是他们都是基于卡片目录原理的。图书馆中的著作按作者、标题和学科来组织。一些在线系统允许你浏览一系列的索引号、作者、标题和学科等;一些包括指定期刊的拥有情况,例如,可以指示哪些卷在馆中哪些缺失哪些正在流通信息;一些还包括订购或者正在引进的资料。许多图书馆发展在线系统只有几年的时间,一个图书馆拥有 1980 以后的在线著作通常意味着在包含 1980 及以后编录的书籍,即使他们可能在几年前就出版的。一本在 1970 年出版 1978 年购买 1980 编录的书将会出现在在线系统中;但是,一本在 1978 年出版 1979 年编录的书仅会出现在卡片目录中。最终,所有的条目都将会进入在线系统,同时你将会使用卡片和计算机系统两种方式。 在使用在线系统的时候,遵循标有 Help 或 Options 的指示菜单或文件的说明。进入系统后,你将会被询问通过作者、标题还是学科来查找文献。如果你需要查找一个特定作者的指定著作或作者的一系列著作,在合适的地方输入作者的名字(最先输入 last name )。如果你仅知道著作名,在适合的地方输入书名,同样知道学科输入学科。大多在线系统使用卡片目录一样的标准标目和子标目。如果计算机对你的请求没有任何反应,首先检查单词的拼写,如果拼写没问题,则试着替换一些关键词输入。 很多系统配备打印机,可以把屏幕显示的条目打印出来。有的系统允许你把信息下载下来,然后回家打印。这些服务让你不用手动摘抄制作你的书目,而且手动制作不仅耗时还容易出错。因为往计算机中输入这些信息里不可能毫无错误,所以你在查找文献时自己要检查确定信息。 1.2.4 电子来源 计算机和通信的发展,促使电子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两种电子来源的快速发展。 电子数据库 电子数据库有两种形式:( 1 ) CD-ROM (光盘只读存储器),用于光盘立体声系统的那种盘,和( 2 )在线数据库,像 DIALOG 或 H.W.Wilson 这样的中心数据仓库和供应商提供的。很多索引和书目现在印刷和电子 CD 或者在线或者两者均有这样的两种形式都可用了。这些参考著作包括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等。其他电子数据库没有印刷形式。这些数据库可以每周、每季度或每年更新,通常电子版本特别是在线版比印刷版更流行。 当你进入一个新的数据库,你得花一些时间研究他的结构组织,就像你必须研读一本书中的表格和索引。大部分数据库有一个帮助程序在线指导程序,同时还有印刷版的小册子。 因为还没有任何组织对电子来源进行系统化统一,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命令,符号和描述符等,而这些标目在印刷来源时都是要求统一的。把一个或几个你认识相关的题目放在一起查,看他们在一个特定数据库中是怎么样定义的,通常是很有用的。一些系统能够浏览按字母排序的学科列表,还有系统可以查找在标题、摘要或者文章中包含的任何关键词,包括出版社、出版日期和文章的语言。 数据库操作基于称为布尔逻辑的组合系统原理(据发明者 George Boole 命名),它用一些操作符 and , or 和 and 来工作。 And 和 not 用不同的方式来缩小查询,而 or 用来扩展查询。下面是用 RLIN 逻辑操作的命令例子( fin = find , pn = personal name , tw = title of work ): fin pn joyce, james and tw ulysses (缩小至查询 Joyce James 的一本著作 Unlysses ) fin pn joyce, james and tw ulysses not gabler, hans walter (表示不包括 Hans Walter Gabler 编辑的那版) fin pn joyce, james and tw Ulysses or tw finnegans (扩展查询至包括 Joyce 的 Finnegans 和 Ulysses ) 一些数据库除了一些书单信息外,还包括文章内容,如摘要、全文甚至整本书。摘要可能是像大多数科学期刊那样是文章自身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数据库公司准备的。 图书馆的自己的数据库服务通常是免费使用,许多图书馆还制作一些免费的 CD-ROM 数据库。当然,如果图书馆使用校外数据库时,则要对每台计算机每一篇文献查询进行付费,因为这个查询的代价非常大,需要精确定义描述符并初始化。 现在一些百科全书、字典和其他一些参考著作也有 CD-ROM 形式的,了解更多关于 CD-ROM 形式的资料信息,可以参考 CD-ROMs in Print: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CD-ROM, CD-I, CDTV, and Electronic Book Products (Westport, Conn.: Meckler) ,它每年都会更新。 关于在线数据库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见每季度由 Cuadra/Elsevier 发行的 Directory of Online Database, 一年更新两次。 信息网络 计算机网络能让世界上计算机共享文件。利用网络,你可以做很多工作,如收发电子邮件,登录一个日益拓展的系统中查询资料,从其他机器下载文本和图片。为了访问因特网,你需要一个机构的帐户(大部分大学提供这种服务)或者向一个商业在线资源服务订阅,如 CompuServe, America Online 或许多其他的。电子网络是你收集论文信息的另一种渠道。 图书馆资源 文献区 相关: 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1.1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7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1.1
zjwang 2008-9-27 16:46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 (注:书名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译) 内容:1.1部分全 翻译:汪自军 1. 研究论文写作 这部分讨论的原理可应用于所有的研究课题、报告、论文和学位论文类型,他们的写作过程也是相似的。一般的准备一篇研究论文的步骤是( 1 )选题,( 2 )准备参考文献,( 3 )收集信息,( 4 )列提纲,( 5 )写草稿,和( 6 )准备终稿。当然,研究论文的写作不一定要严格按顺序进行,你可以时前时后,或者同时进行两个步骤。 1.1 选题 选题涉及到课题领域概述、限定论题和缩小之、把论题作为一个问题或假设进行陈述。在作研究的过程中,你将要完善所有的决定和构思一个或多个初稿的语句。 1.1.1 课题领域概述 导师有时指定一个很宽的领域去研究,导师也许指定一个特殊的论题,列出一些可能的论题,或者让作者在一个宽泛的领域中自由选题。一旦这任务宣布,你应该开始考虑这篇论文可能的题目。如研究生能够在学业早期就开始收集可能的系列论文论题,将能选择一些对这些课题需要的知识有益的研究生课程,并在研究小组报告或论文中尝试自己的想法。 即使有些被其他学者研究成熟的领域,也能经常发现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可能。学者有时会暗示在他们工作中没有讨论的领域或没有解决的争论,这些信息通常出现在注释中。有时,通常列出但未经证实的结论,或者提出测试基础假设的新方法将能提供课题的研究。对你的课题中的专业术语进行思考能产生创新方法来阐释它或甚至给它进行全新的定义。在一个课题中不同书之间观点的矛盾或分离也能产生可能的论题。当前出版的书或当前方向的发展状况能提供对存在的理论一个新的领悟,从而产生深入研究的机会。 1.1.2 论题限定 一旦你确定一个论题,你应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对课题的兴趣、你的能力(特别如果这个题目具有争议性),完成任务的时间等。根据以下标准来估计可能性:重要性和兴趣,可操作性和可用资源。你一定不想开展一个你不感兴趣的论题,这也是毫无意义的,也不实际,而且在不可能在分配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重要性和兴趣 自然地,你想要把你的时间投入到一个很重要而且感兴趣的题目。在某种程度上说,重要性和兴趣是一个主观判断,它依赖于任务的性质和导师的需要。当然,一个在一个研究领域似乎对人类来说用处不大的题目,可能在另一领域对专家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你的导师确信你的论题的重要性,你的论文应该说服读者它的确很重要。 有时,一个很明显重要的课题,比如枪支控制,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好的论题,如果大量公众争论束缚你原创性的能力,或者你的强烈的感受会阻碍你研究对立的观点,以至得不到公平的结论。 可操作性 小心地限制一个题目将引导你的研究走向成功。如果一个题目太模糊、太宽、太窄或太专,你会发现很难找到足够合适的资料。一个过宽的题目不能给予充足的研究方向,可能会使对这个课题进行肤浅的处理成为必要。如果一个课题过于狭窄,将会得到不充足的信息,限制了你得到一个充分有效的结论的能力。如果一个课题过于专业,它需要你在项目分配时间内达不到的知识。例如,你可能不会选择一个需要大量统计的课题,除非你有一些数据背景或能向一位统计专业人员请教。当然,最终读者将会通过你给的处理方法来判断你的题目的操作性,因为一篇好论文不仅取决于他的内容,还要看他的范围。 可用资源 即使一个课题值得研究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没有需要的可用研究资源的话,也是不合适的。你工作的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或电子材料等可用的资源,将会影响你选择课题。如果你的研究论文需要一个测量或一个实验,你必须确定在任务有限的时间内是否能收集到需要的数据。 1.1.3 论题的中心思想 你可能希望将你的论题作为一个问题或一个假设来进行陈述,随课题的性质而定。为了理解 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论文,以一个问题的方式构思论题常常会帮助刺激探索性研究。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效应是什么? E.D.Hirsch 的文化素养理念是怎样影响教育目标的? 冷战的结束影响了美国的爱国表现吗? 当构思完这些问题后,你就要去研究探索各个方面的可能的答案。 在你收集信息时,你可能会发现你问错了问题或者对其他相关问题更感兴趣。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可以修改问题。在你进行研究时,也可以缩小这个问题。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效应这个问题,能缩小到以外语教学为焦点,甚至一门特定的语言,或者更甚至一个用来学习外语的特定的程序。你可以缩小文化素养理念对教育目标的影响这个问题,通过限定你的注意力在大学教师,小学教师或普通公众。甚至在早期工作中,你能在初稿中开始构思可能的答案,也许随着你对论题的继续探索不得不放弃或者对其精练细化。 对于一些领域的研究,特别是那些涉及实验性的或描述性的研究,你可以想以假设的方式来陈述你的论题,也就是说,你将尝试用一些试验性的解释或论证。 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比手写或用打字机写更不同。 美元与主要外币汇率下降不会影响(影响)美国经济。 绝大部分科学家相信地球正在经历着全球变暖的过程。 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应该(不应该)对性和暴力进行审核。 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尝试假设的方法,你将需要修改多次使信息合理。例如,例文书本过时了吗的作者以这样一个假设开始,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材料将快速地代替印刷书本。在进行了一些研究之后,她得出她开始的假设是错误的结论。 你对问题的答案或你修改的假设将成为你论文的中心句,也就是一些导师说的中心思想。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930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博士选题看威客理论研究进展
liufeng 2008-9-14 23:28
作者:刘锋 2008年9月5日,受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的邀请,我和k68.cn负责人康录发先生与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举行了一次小型研讨会,就威客理论的博士生选题进行了探讨。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向我们介绍了截止到2008年6月16日,从CNKI上统计共有威客理论相关学术研究文章116篇,分布在威客综合研究、威客商业模式研究,威客与网络其它模式的比较、威客与知识经济的关系、威客与其它信息服务机构的关系、威客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等研究领域,其中以威客商业模式研究最多也最为成熟。 2005年7月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提出,三年时间里,科学院顾基发,吕本富,石勇,彭庚,张玲玲,高鹏,周寄中等教授给予了大力支持,数百家威客模式网站也不断创新和实践,威客理论逐步成为一个诞生于中国本土的互联网新理论,2007年6月,威客进入中国高考试题,2007年8月威客进入中国251个新汉语词汇。2007年12月由刘锋,张玲玲,顾基发共同撰写的知识管理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威客模式在中国在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英文期刊ISKSS发表。2008年7月威客模式产生的又一重要互联网新理论--互联网进化论在国家核心期刊审稿通过。 三年以来威客理论创造了多项重要的互联网世界第一,迄今为止,西方互联网界依然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并开始进行研究,它们分别是: 1。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发现电子公告牌功能分离现象。 2。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的知识价值化问题 3。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是人类大脑联网的观点并产生互联网新定义 4。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了互联网进化论的观点 5。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并描绘了互联网发展的结局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观点 6。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完整阐述互联网进化断代史 7。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的下一代搜索引擎威客地图 8。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反映google暴利的数学公式和互联网知识价值化公式 详细内容请访问: 1。 威客理论基本原理 2。 世界第一个互联网进化示意图 3。 世界第一张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 4。 互联网进化断代史 5。 互联网知识价值化公式 6。 威客理论与互联网进化论官方网站 http://www.witkey.com
个人分类: 威客理论|4147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研究起步者的忠告
songshuhui 2008-9-2 15:28
gaoang 发表于2008-06-13 星期五 10:50 分类: 感悟 | | 最近读到CMU教授Manuel Blum在 给研究起步者的忠告 一文中写到的内容,有些话语很有感触,摘录出来放在下面。 阅读 :阅读的同时,用笔写下所读的内容,特别是在面对一些晦涩材料的情况下。 学习 :写作和记录有助于提高你的能力和记忆力。 思考 :遇到困难,自己完全有能力给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论束缚人的思想,实践解放人的思想。 方法 :拿小的例子做实验,或者将问题放在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案之中。 态度 :无论你做什么,你得喜欢做它,以至于你可以在无人跟进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独立思考并研究它。 知识 :应该对任何东西有所了解,并对某个东西彻底了解。 研究 :专注于可以狭小到可以彻底理解的题目,然后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意识到,研究题目实际上已经包罗万象。 答案 :往往我们不会得到预期的答案,答案可能是肯定或否定之外的其他东西。 困难 :我们很难预料问题的答案。有时可能会被问题拖着,走向另外一个无法预料但正确的方向上。 盲点 :所有人眼中都有盲点,但也会帮助塑造我们的智力和思维。 写作 :首先要有东西可说,其次把它说出来,第三说完即止,最后拟一个正确的题目。 导师 :并非所有导师都能阅读并读懂你的论文,但要保证同行可以读懂你的论文。 注:Blum教授是理论计算机学大师,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成员,同时感谢东北大学郝宪文的翻译提供参考。 标签: 分享 , 研究
个人分类: 感悟|1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的办公室里有黑板吗?
jianxu 2008-8-5 18:21
“黑板”自然是我们上课教室里的必备设施。虽然现在有了 PPT 课件,但讲课时还是免不了偶尔在黑板上写些什么,来加以进一步的说明。我们不能想象,没有它的教学该去怎样进行。 我注意到,在西方国家教授的办公室里,黑板是一件必不可少的 “ 基础设施 ” 。(不会错!)因为我曾经在与他们讨论时,在上面写过、画过,所以印象深刻。 我还注意到,西方的教授们(这也包括家喻户晓的爱因斯坦),喜欢在黑板上胡乱写上几个谁都看不太清的狗屁公式,然后便在前面留个影。作为自己的“形象照”,“代表照”。显然,在他们看来,这样更有风度、更有“粉丝”与“追星族”。下面那张照片,便是材料科学界大名鼎鼎的 John Cahn ,还有那因发现 DNA 而得了诺贝尔奖的克里克。你若是留心,还会发现更多的教授有过这样的“写真照”。或许在他们看来,黑板(这样的小玩意儿)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来说,是十分重要和不离不弃的。也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我瞎猜),那便是:做学问离不开讨论与交流。 某国 W 大学的 P 教授(后来成为该国的工程院院士)曾经到过中国的 X 研究所讲学、访问。其间,拜访了 X研究 所的一位在国内赫赫有名的 Q 教授(挺绕嘴的,好像科幻小说)。事后,他曾经有意无意地说起, Q 教授的 Office 很大,但他看不到有任何的“ scientific sign ”。他的这种感受从何而来,我至今无从知晓。 我曾经有幸光顾过几个国内教授的办公室,有的很是气派,面积大概有 60- 70m 2 (有的人还有 N 个办公室)。办公桌大的不亚于乒乓球台,自然也少不了书柜、沙发、茶几、电脑、饮水机这些东西。但却不曾看见(我决不会遗漏)与学生(或者来访同行)进行讨论所需的黑板(当然也包括那些具有等效功能的白板或者玻璃板)。有的办公室里,还放有一个很大的鱼缸(也许是思考累了,去喂喂鱼,会放松一下)。给人以进入某一企业“老总”办公室的感觉。我不知道, P 教授所说的那种缺少“ scientific sign ”是否指的就是如此这般。 “Professor” 一词,英文的意思是专业人士。中文被翻译为“教授”。那么,你教了吗?你授了吗?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教授更喜欢使用纸笔,来与学生们进行讨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不排除有些教授是“战略科学家”,他们不需要在黑板上写写公式、画画曲线之类的小把戏。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办公室里有无黑板本是小事一桩,不该去小题大做,上纲上线。但在我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它虽不能反映出我们的教授们都在干些什么,却至少可以映射出我们的教授们没干什么。 我决不认为,“办公室里有无黑板”是可以用来作为评价一个人学问做得好坏的一个判据。如果在你的办公室,黑板并非是“必须地”,你就是再挂上 N 块,那也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任何一种评价方法或者体系,在其刚刚出台的初期阶段,都还是比较客观、公正、有效的。然而,一旦人们晓得了游戏规则,便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应试教育”便应运而生。于是乎,这种方法(或规则)便再也不灵了。君不见,上过“新东方语言学校”的中国学生,“托福”和 GRE 的成绩,连老美都自叹不如。 SCI 论文、期刊的 “ impact factor ” 命运也大都如此。 如果大家都还未读过此文,你便可以拿“黑板”来测试一下,也许会嗅到些什么。你心知肚明,便 O 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8420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的“华南虎事件”研究
夫子 2008-7-3 08:41
转载: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的华南虎事件研究 南京大学哲学系/吴非 摘要: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科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展,STS最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是技术的转向,这一新的学术研究也打开了技术黑箱。这种技术不是研究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是相反,研究者现在探讨的是社会如何进入技术的。本文从技术的社会学视角,运用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对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华南虎事件中行动者之间的一种利益的博弈过程。 文章的结构: 1 华南虎事件 的回溯 2 华南虎事件的技术分析 3 技术的社会构建与华南虎事件的分析 (1)专家的力量 (2)政府的力量 (3)传媒的力量 4 结论 原文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6期P889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上的误区 1991年
tengyi1960 2008-1-3 13:47
点评: 1979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1996年被选入《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 全五卷》,幸希孟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1 年 3期 p77-79 【DOI】 CNKI:SUN:ZGTS.0.1991-03-014 当前,我国图书馆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上存在着10大误区。 一 、 10个误区的表现形式 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片面式”的研究倾向是误区之一。表现形式是:研究者采取一种片面的,排斥性的研究态度。如:开展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讨论中,许多研究者受社会上“经营风”的影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分强调“有偿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忽视甚至削弱了文献情报服务的主战场;另一些研究者习惯于盲目吸收或重复论述某些权威的观点,将偶然的错误扩大化或徘徊于权威理论水平之下的重复论证,使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新理论,新观点难产。 误区之二是缺乏运用逻辑工具构造理论的习惯,往往用烦琐冗长的语言论述并非必然产生的结果。表现为:㈠论述中概念含糊不清,常常出现相同观念用不同术语,不同概念用相同术语的现象。如“利用率”与“总流通率”、“完全著录”与“基本著录”。㈡公理性命题少,那些从经验总结中得出的命题大多缺少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论证。㈢缺少严密的逻辑推理,很少用辨证逻辑的工具去分析和认识问题的实质。㈣缺少理性研究,满足于事实或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归纳,分析和综合,不善于运用演绎方法,使结论缺少理论深度和可靠性。 误区之三是引进其它学科成果时忽视以实践作为基点。表现为:在引进国外图书馆学成果时,忽视成果在时间,空间,理论体系和学派上的连续性,忽视我国图书馆学实践的实用性。在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形成图书馆学交叉学科时,忽视其实用价值,往往给人以一种“贴标签”或牵强附会的感觉。其结果,势必造成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无序,研究对实际工作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误区之四是缺乏科学的理论评价。表现为:㈠图书馆学研究中,理论评价文章较少。㈡评判标准不科学,不规范。㈢学术评判受人为因素、感情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误区之五是应用研究在理论基础薄弱的环境中进行。表现为:某些应用研究在基础理论尚未弄清楚前就匆匆上马,超现实、超能力地强行发展,从而产生错误的研究成果。事实上,任何应用研究都是研究领域中发展较快,成果较多的领域。当它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落后的理论研究势必影响它在较高的水平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因为在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研究必然会被引入歧途。 误区之六是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价值优先的倾向。表现为:许多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就对研究对象形成了先验的、直观的判断,所以在研究中对有利于先验结论的论据尽量采取,否则,或故意忽视,或弃之不顾,从而得出片面和非科学的结论。其实,正确的调查研究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较全面的随机采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全面分析,得出与客观相符而非主观臆想的正确结果。 误区之七是研究者视野缺乏现实感。表现为:有的研究者虽然对图书馆历史了若指掌,对图书馆事业的未来洞若观火,但对图书馆的现实变革与实际创造却很少下工夫进行研究。其实,越是科学的理论研究就越应该更加有效地关注现实,理解现实和掌握现实。 误区之八是“原理加例证式”的研究倾向。表现为:一是在图书馆实践中套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框框;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似乎与原有理论相矛盾的东西与我们不尽成熟的图书馆学理论相对抗。前者一般是在原理下平列几条理由,从而或者认为这就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普遍规律,或者认为这就是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后者一般以静止的,非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图书馆理论,它带着过多的怀疑,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烦琐化。 误区之九是“单因果关系式”的研究倾向。表现为:研究从单一角度出发,或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只从直观表象上寻找原因,往往缺少深入的研究。这种所谓研究,忽视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将问题的出现归咎于某个原因,甚至把A研究的结论作为B研究的原因,使研究陷入徘徊不前的循环论证。 误区之十是研究行为短期化。表现为:在研究中,往往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对策。这种短期对策研究属于一种被动性的战术反应,因为其短期性会产生的多变性,使它远不如中长期对策研究(战略研究)那样目标明确而行之有效。 二、 10个误区的成因分析 10个误区的形成,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研究队伍素质较差,二是缺少统一的理论标准,三是方法论研究的薄弱。 研究人员是研究行为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主体,是提高研究水平和产生误区的内因。在我国,图书馆研究队伍比较分散,专家名人对图书馆学研究人员的指导极为有限;另外,在庞大的研究队伍中,有不少研究者专业知识薄弱,分辨真伪的能力较差,加上没有受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因此很容易受到传统思维模式、错误价值心理以及不良学风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研究方法上的误区。传统思维模式有三大弱点:一是片面追求学科的宏伟庞大,它容易导致把一些与图书馆发展没有互补关系的知识引入图书馆学研究,使图书馆学体系庞杂无序,同时可能引发第5,7,8种研究方法误区的产生。二是过分迷信专家、思维超稳抗变。它容易造成理论和方法的陈旧落后(如:在研究中习惯运用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而不习惯运用演绎推理的研究方法),同时可能引发第1,6,9种研究方法误区的产生。三是乐于走中庸之道。不重视运用理论评判武器,同时可能引发第4种研究方法的误区产生。错误价值心理的影响表现为:片面求新、求奇、求洋,鄙视实践、依附高雅,它容易造成研究成果空玄、过分超前和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可能引发第2,3种研究方法误区的产生。不良学风的影响表现为:研究者之间相互抄袭、剽窃;有的研究者为发文而发文,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有的采用没有经过论证的观点和数据,或在前提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强行论证;有的更是无所顾忌地采用“侃大山”式的研究,致使图书馆学研究误区日益扩大。 造成误区的另一个原因是缺少统一的理论标准。在研究工作种,统一的、科学的标准是衡量研究成果真伪和价值优劣的尺度。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缺少这样的尺度,也缺少一种较为完善并得到研究者公认的、评判研究真伪的分析工具,从而诱发着错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出现。 图书馆方法研究薄弱是研究方法误区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图书馆方法论的研究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苏联,美国,日本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推动这些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现在,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已逐渐认识到方法论的重要。巴普洛夫的名言“科学的跃进往往取决于研究方法上的成就”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三、 如何克服误区 要克服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上存在的误区,必须从5个方面入手: ㈠形成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提高研究队伍素质,建立以高级专家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理论研究队伍是当务之急。高级专家是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宝贵力量,他们长期工作和研究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和工作经验是提高广大研究人员水平的推动力量。建立以高级专家为核心,由中、初级图书馆研究人员组成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队伍,不仅能弥补图书馆研究人员知识面不广不专的不足,而且还能有效地、科学地组织和指导各门学科的知识和信息交流。 ㈡建立必要的研究机构。为了深入进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在国家一级应建立专门的图书馆学研究所,在省市级建立由省图书馆学会牵头的半脱产的研究室,在一些有条件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共图书馆建立兼职理论研究小组。在人员和经费等方面要有切实的保障。 ㈢编制成果评判标准。要尽快建立科学、实用的理论评判标准,并定期对图书馆学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评判;要确定每个分支学科的现有学术水平,以提高研究工作的起跑线。 ㈣加强方法的研究、创新和引进。要明确各种研究方法的性质、适用范围、使用程序、操作要点与优缺点。要在广泛应用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图书馆学研究方法。 ㈤狠抓研究人员的培训和提高。事业要兴旺,人才是根本。由于研究工作不是任何人都是可以胜任的,因此要注意对特殊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后劲,才能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上的误区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1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cuncaoxin 2007-9-22 01:08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傅蕴德 王锋正 李壬水 蔚 欣 来源: 成思危 主编,《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 5 月 ISBN 7-5073-2111-8 摘 要 : 企业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在对与技术创新关联性较强的难点及其成因展开分析,把企业技术创新置于国际性创新环境中探析,对国内外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对策。最后简要回顾了中国技术创新的历程,呼吁全社会从全球性范围来关注企业技术创新。 关键词 : 企业 技术创新 难点 对策 创新是企业参与竞争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新世纪的来临给企业的发展诸多现实挑战,企业应该着眼于技术创新的全球性形势,以积极的态度来关注技术创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创新是引发变化的发动机。今天的技术创新已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变化,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政府的关系变化,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从全球性的角度上 展开研究和实践。对此,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和对策。 一 .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其成因分析 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系统。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及资源跨国转移的进程,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将出现“双赢”格局,各国企业在竞争中渗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使人类社会的财富不断地丰裕,使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中国技术创新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国内外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表明,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来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需要节约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控制资源的浪费和衰竭。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熊彼特( J · A · Schumpeter )称创新是“一种新的组合”,包括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市场的开辟、新的供给来源或新的组织形式。他明确区分了发明和创新,发明是一种简单的新装置或工艺,而创新需要把新的东西引进经济。在《经济发展理论》( 1911 年)这本书的第一版序言中,熊彼特写到“此书献给那些能够以科学精神对社会进程做科学描述的人” 。创新对社会产生多种贡献,技术创新具有经济价值、技术价值、环境价值和精神价值(邓寿鹏, 1996 )。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技术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战略,是培植新兴产业的关键因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刘助仁, 1998 )。 自 1989 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率先资助清华大学(傅家骥等)、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等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技术创新管理的最新范式( paradigm )是集成创新 、全面创新管理 (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 2003 ) 和项目组合管理 … 。复杂产品和系统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CoPS) 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新兴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一个分支。成思危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仅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自主创新实质蕴涵着更深层次的、更重要的系列创新(周光召, 2005 ),可以说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s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 1990 )。自主创新系统是外延更广的工程系统以至社会系统,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是自主创新的最高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利用系统论、演化论、博弈论等现代科学的新概念、新方法研究技术创新扩散(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的展开机理,建立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数学模型 以及进行技术创新的测度研究(高建, 1997 )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当前国际上技术创新研究的焦点 包括创业组织结构与创新行为、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现问题、技术创新激励、 R & D 系统、创新风险决策、企业规模与创新强度的相关性、创新学习扩散和市场竞争策略、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 智慧型工业园区 等。国内 技术创新研究的焦点 包括自主创新、全球化背景中的企业技术能力、国家创新系统与国际创新系统、复杂产品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等前沿性问题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涉及到政府、科研部门、企业、中介组织、大学等机构的理念、行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但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资金、科学技术、市场、管理机制以及这些关键要素的组合效应和整合机理。系统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五要素”难点及其成因,有利于全社会认识影响技术创新关键因素的重要性,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对策,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扩散和创新型国家目标选择的实现。 1 . 人才因素及成因 从现象上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产品竞争、质量竞争、科技竞争、营销竞争,但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群体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 2005 年中国从事 RD 活动人员 120 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4.1 %。科学家与工程师达 98 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5.8 % 。企业技术创新要依靠一大批创新人才,因此提升企业人才的“ 创商 ”( Creativity Quotient , 创造力商数) 十分必要,“ 创商 ”有一个 核心理念 —— OIC, 即开放 (Open)+ 创新 (Innovation)+ 创造 (Creation) 。到 2020 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目标是:建设一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率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智力保证(方新, 2004 )。 2003 年 12 月,中国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在创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国家提倡“以人为本”对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视。 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高层领导的支持,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虽然离熊彼特提出创新思想已经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但他所憧憬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并没有过时。如果一个企业领导缺乏创新意识,就容易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停滞。企业领导的创新积极性不高,后果是导致企业组织整体的创新活力不能体现。 企业缺乏人才表现在创新企业家、企业高素质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短缺,说明有些企业在人才的开发、使用上缺乏力度。如果不重视人才的开发,必定造成人才流失、人才贬值和人才浪费。 2 . 资金因素及成因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资金运作表现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企业组织科研、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 2001 年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公布了“全社会 RD 资源清查”工作结果, 2000 年中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为 896 亿元, RD 占 GDP 比重为 1% ,在 896 亿元中, 60% 来自中国各类企业,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 490 亿元,中国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近年 RD 占 GDP 比重指标美国为 2.7 % 、日本为 3.0% 、欧盟为 1.8% 、韩国为 2.6% 、俄罗斯为 0.93% 、印度为 0.86% 。 1996 年以来,随着中国 RD 经费的持续增长,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也不断上升, 1996 年为 0.60% , 2004 年为 1.23 % ,连续多年保持增长。 2004 年全社会 RD 经费总支出为 1966 . 3 亿元;企业、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66.8% 、 22.0% 和 10 . 2%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4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05 年 12 月 28 日)。 2005 年,中国 RD 经费预计为 2360 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20.0 %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为 1.3%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起发达、中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创新体系的完善,今后还要逐步缩小差距,迎头赶超。 企业在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自己的积累可以自主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但有这样能力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投资的原因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负担重造成资金不足,使得自主创新投资能力有限。技术创新投资很多情况下是属于风险投资,商业银行对风险项目很谨慎。中国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起步时间不长,群众对风险投资和股票投资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风险资本很难从股票市场获取。 1999 年国家已制定了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 , 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网( www.innofund.gov.cn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资金上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中信集团的金融子公司已与该基金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化工集团 2005 年宣布每年将出资 1000 万元,设立一项面向全国化工行业、资助化工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科技基金。技术创新资金的多元化渠道对于推动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 . 科学技术因素及成因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技术是运用科学理论,为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和开辟新生产领域而发展的方法、手段。一切技术创新的内核也都是知识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特别一个大国的科技政策,如果说基础研究必须面向国民经济,那么这应该是指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要求基础研究在短期内创造出多少产值 。基础研究是以增加一般科学和技术知识为目的非商业性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曾经在 1992 年提出:“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可见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 60 年代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超技术,即大大超过原有技术水平的更先进的技术。这一时期开发的超技术是一些极限技术,如超低温、超高压、超净、超高真空、无重力等技术 。 技术轨道 (Dosi, 1982) 总是基于某个技术范式 , 它是解决技术问题通行的模型和模式,通过考察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企业可以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跨越,为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奠定基础。 世界性高新技术——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核辐射、激光、现代通信、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终端产品、系统的诞生,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成果。一个创新思想和技术很可能影响到人类的历史进程, 2001 年美国的一个创新计划 —— “天梯”被美国《新闻周刊》“创新经济”特刊列为“十大可能影响未来的发明”之一(李桐, www.XINHUANET.com , 2004 年)。然而,现实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创新思想都不能够转变成新产品。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隧道(创新隧道),开始时有许多有发展潜力的新思想,但到最后能成功的却寥寥无几 。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跨国公司正在加快他们直接投资于海外研发的步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在国外建立了多功能实验室,不断通过这些实验室获得新技术。这些公司得到的不只是简单的科技产品,他们正在使国内和海外研发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研发网络 。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 80% 、技术创新的 71% ,均由世界 500 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 62% 的技术转让在 500 强企业间进行。 二十一世纪,技术创新活动将活跃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多领域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领域(路甬祥, 2002 )。展望技术创新在新世纪的前景,有利于把握未来的创新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 2020 年)》指出,前沿技术是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难点表现在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软技术” 以及相应的基础科学支撑,产品档次低、工艺及装备水平差、人员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薄弱。 TRIZ (俄文首字母缩写)理论是解决技术问题或发明问题最新的重要方法论,它的英文缩写为 TIPS (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 , 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系统化方法学,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企业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在新兴技术领域至少有四种机会:学习性机会,动力性机会,组织性机会和文化性机会 。中国今天仍然在反省,也在大量地借用资本主义的科技、管理、资本……等。中国人必须再度绞尽脑汁,非但去反省,更要反思,超越,去创造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转移和扩散相碰撞交错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在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成功。 技术创新往往是以发明、专利、技术决窍( know — how )为支撑的,产品和技术总要有创新之处,否则将失去市场竞争力。美国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科研实验室。例如,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就出了 11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专利有很多,而且每天都有新的专利出现,其技术创新意识非常强烈,该公司的网络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高的份额,这说明技术带来了高收益。虽然该公司曾遭遇危机,但强大的研发能力是他们东山再起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法宝。此外,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主要包括 AD 、 NASA 、 DE 、 PB )向美国国内外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图书馆学家和情报文献专家、商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使用 ,这些资源为世界各国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关键是如何利用好类似的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科学技术资源。国际机构、世界各国及地区也都在积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中国台湾研究机构发布“产业技术政策全球网络资源”,来源: http://itp.itri.org.tw/test.htm )。上海技术预见的具体实践,为正在我国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地区技术预见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支撑(李健民,万劲波 2003 )。 4 . 市场因素及成因 市场需求和取得市场效益是产品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市场出发,并经受住市场检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茫茫商海,产品、顾客需求扑朔迷离,如何找准市场至关重要。开展技术创新的障碍是信息不灵,没有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选择新的目标市场,缺乏市场开发战略。处在转轨中的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企业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市场情况,否则会造成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美国无线电公司曾成功地开发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 1969 年开始以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投入小型录像机的开发和生产,然而,这种录像机在市场竞争中却夭折了。而日本公司千方百计将电视台使用的录像机小型化,降低成本,让普通家庭用得上,买得起,结果日本的小型录像机逐渐成为畅销商品,占领了市场。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是国家特大型企业,近年来十分注重市场的调研与预测,研发出 50 — 150 型稀土永磁启动电机产品 10 余种。 2002 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辆新型特种消防车, 2003 年成功研发了“非典( SARS ) ”专用救护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上国内外技术创新案例进一步说明了市场因素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地位。 5 . 管理机制因素及成因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及其管理,主要侧重于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及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在创新能力障碍因素中,不能把握创新时机,缺乏现代管理手段,科研人员与工人不能配合都是管理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在其他因素中的企业产权不明晰、激励不到位与企业缺乏创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创新管理不到位的表现 。新一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是系统集成网络模型,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企业资源计划( ERP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与集成产品开发(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流程等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制造技术。 日本顶尖创新公司从整体的网络观点看待技术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 ,日本企业的创新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利用技术转移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是引进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所在。但在面临利益冲突时,需要本土企业付出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实现,同时也需要政府的特殊制度设计安排、制定灵活的策略帮助实现。谢富纪、郑绍濂( 2000 )构造了 FDI 技术转移系统模型,并以此分析技术转移机制以及对东道主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国内学者在合作技术创新(郭晓川, 2001 )、国际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新动向(张晖明、丁娟, 2004 )、企业技术积累与跨国化(刘震宇, 2005 )以及基于高技术化视角的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 (王锋正、郭晓川, 2005 )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进展。在企业的内部有一个创新的小环境(称为内环),包括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要素;在企业的外部存在一个创新的大环境(称为外环),包括政府、中介组织、科研院所、大学、上下游客户等。通过外环和内环的集成(协同)获取创新优势,可以提升企业将新设想、新技术商品化的能力 ( 傅蕴德, 2006) 。 近年来,人们对技术创新有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认识。各大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国技术创新信息网( www.ctiin.com.cn )、中国创新资源网( www.innovation.gov.cn )、中国创新网( www.chinahightech.com )、企业创新网( www.zth.com.cn )、《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期刊等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岛,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渗透,才能把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不断地强化和推进。 一个企业只有引入管理创新的理念,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会有力地提升。中国许多著名企业如宝钢、海尔、联想、长虹、康佳、海信、方正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等,进行了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并成功构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综上所述,人才、资金、科学技术、市场、管理机制都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难点问题,这些要素的组合作用产生的系统和问题更加复杂,可见技术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 .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对策 1 . 建立高素质创新企业家队伍和创新人才队伍,构筑人才高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战略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使企业涌现出更多的“知识英雄”。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使现代企业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使企业家具有战略性的思维能力、坚定的创新动机、充分的自信心、高度的独立性、强烈的冒险意识。除了企业培养自己的研究开发、信息、营销、生产运营人才,还要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激发各类专业人才的“ 创商 ” (CQ) 。企业可以在大学设立奖学金,吸引更多的人才。国家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应鼓励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和引进国外智力,鼓励更多的东部人才来西部施展才华。营造一个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使人才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出最大潜能和作用。 2 .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多渠道技术创新投融资机构与体系。 企业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企业要逐步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具有规模性、科研长周期和收益不确定性,要引入风险投资机制,风险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助推器。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过程中,可实行主银行( Main Bank ) 制度,建立银企互补机制。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形成创新“双赢”。政府应完善证券市场,加大监管力度。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和引进外资的力度,同时要支持企业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融资和招商引资。 3 . 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以产品为龙头,把新工艺、新技术渗透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中。 对新产品的开发,要注意开发的产品是否高质量,竞争力强,有市场和有效益。大型科技先导型企业可以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努力使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诀窍和科研成果,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在科学技术与信息、经济的结合上,做到技术创新快捷、有效。在技术创新扩散中要使创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与国际化,最终使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要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力度,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4 . 企业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扩大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名牌效应。 企业不仅要看到现时的市场,还要洞察国内外市场的潜在需求,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重新组合营销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应积极实施企业上网工程 , 探索电子商务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探索基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营销队伍,实施市场营销的创新。 5 . 企业要大力推进组织管理的创新,重塑创新管理机制。 企业要鼓励创新思想的迸发,营造创新文化,宽容创新探索中的失败,使研究与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中诸要素完善地组织、协调、平衡,达到整体上的优化配置,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型”团队,同时要加强产学研联合和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技术创新与经济创新的宏观战略引领、调控、资源配置、整合作用,大力推进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再创新 。在国际技术转移和引进跨国公司战略实施中,需要政府的特殊制度设计安排、制定灵活的策略帮助实现。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要引入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先进的研究方法。对优强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扩散的扩散源。现代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权利制约权利,同时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的经济科技信息,构筑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CIS )。企业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规避在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 三 . 结 语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中国致力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企业技术创新就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下大力气解决技术创新“五要素”难点问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稳健地发展壮大;只有加快技术扩散,才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技术创新扩散比技术创新本身更重要。在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力的竞争,形象地说,“创新战争”在一幕幕上演,这场世界性的创新战就是“超越一切界线和限度” 的战争,简言之就是“创新超限战”。 中国《中国技术创新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八五”重大项目,自 1989 年以来,基于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科学学、技术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化学、未来学等学科视角的技术创新研究逐步地展开和深化。 1996 年以来,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推出了《技术创新工程》, 1998 年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 “ 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 ” 活动。中国有一大批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区域)、技术创新试点企业相继诞生。 1999 年 8 月中国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2000 年 4 月召开了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国家经贸委等部委 2001 年 6 月举办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暨技术创新成果展览会”。国家经贸委 2002 年颁布了《“十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 2005 年 1 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颁布了《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 》。九三学社中央 2005 年 3 月呼吁,中国应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005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 年 1 月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是关系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科技安全的战略性课题,只有把经济和科学技术有机地进行系统融合,才能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创建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朱丽兰,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 ;陈胜昌主编,知识经济专家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1998 洛林 . 艾伦,开门 ——— 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 ,马春文、郑炯、韩立鑫、孙晓华、徐爽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张华胜 、薛澜,技术创新管理新范式 : 集成创新 ,中国软科学, 2002.12 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全面创新管理: 21 世纪创新管理的新趋势 , 2003 , 陈劲,童亮,集知创新 —— 企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之路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康凯,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模型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魏江、陈劲主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 . 第二辑 ,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2005 年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产出喜获丰收,中国科技统计, www.sts.org.cn 邹承鲁 , 科教兴国必须重视基础研究 ;主编:杨旭 、郭振英,中国科技发展经典文库 ( 上 )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1 野中幸敏 ,超技术革命 ,吴新仁、杨治安 译,郑尚明 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7 Melissa A .Schilling, 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谢伟,王毅 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6 月 薄启亮等编译,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3 月 高旭东 ,分析我国企业技术战略选择的一个理论框架 ,柳卸林主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 . 第一辑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喻忠烈,超越西方去创新 —— 反思与超越 ,张劲夫主编 ,海外学者论中国,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4 王维亮 编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使用指南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年 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西格法德 . 哈里森 , 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 —— 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 , 华宏慈、李鼎新、华宏勋译,柳卸林 审校,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王锋正、郭晓川,基于高技术化视角的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 2005 年全国博士生论坛管理学科分论坛, 2005 年 7 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0062001 )与内蒙古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ND0430 ) 武春友、戴大双、苏敬勤,技术创新扩散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乔良 、王湘穗, 超限战 ,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A Research on Difficulty and Policy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 Yun-de 1 Wang Feng-zheng 2 LI Ren-shui 3 WEI Xin 4 1 、 3 Baotou Tomorrow Technology CO . , LTD , Baotou,014030,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hhot , 010021,China 4 、 CNGC Inner Mongolia No.1 Machinery Group Corporation, Baotou,014032,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dicates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complicated systems engineering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s with economy . On the based of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that is strongly interrelated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scuss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 in worldwid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and failed experience ab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ivil and external enterprises, it suggests some basic policies on strengthening the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At last, the article simply retraces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and appeals that China should noti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 Keywords: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iculty; policy 附件: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傅蕴德 .pdf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257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