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团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团队

相关日志

余淼教授研究团队招聘博士后----智能结构与材料方向
热度 1 cqumyu 2011-6-5 17:16
余淼 教授研究团队现有 教师 3 人,博士研究生 5 人,硕士研究生 12 人,团 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结构系统是重庆大学 985/211 工程重点支持的学科方向, 依托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拥有 雄厚 的软硬件 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形成了材料 、 结构 和 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交叉 鲜明特色,在智能结构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 近年来本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重庆市重点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 28 项科研课题。授权发明专利 14 项,在《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 》、《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功能材料》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85 篇,他引 380 余次。 研究室网站: http://202.202.5.15/ 团队介绍 .html 因科研工作需要,现面向国内外招聘博士后 1 名,具体情况如下: 一、研究方向、主要任务、专业背景要求、合作导师及人数 研究方向 主要任务 专业背景要求 合作 导师 人数 智能材料 开展智能材料(如:磁流变材料、压磁、压电材料、可控高分子聚合物等)研究,重点研究磁流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具有材料相关专业背景 余淼 1 人 二、 隶属项目、工作时间与待遇 隶属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工作时间: 在站时间原则上为二年 待遇: 12 万元 / 年薪,提供博士后公寓(其它情况面议) 三、应聘条件 1) 已经或近期即将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 2) 具有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科背景、技术技能或科研经历; 3) 发表过相关方向高档次论文或具有重大项目经历者优先考虑; 4) 具有开拓的科研工作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应聘材料 1) 个人简历一份; 2)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或博士论文全文电子版。 五、出站考核 博士后出站考核为优秀者,如果其出站后愿意继续在我室工作,可优先考虑。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浮 洁 余 淼 通讯地址: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智能结构中心 邮政编码: 400044 电子邮件: fujie@cqu.edu.cn , yumiao@cqu.edu.cn 电话 / 传真: 023-65111016
4828 次阅读|1 个评论
乌合之众是什么人?
热度 2 jsnjjlj 2011-6-1 19:53
有人问我:乌合之众是什么样的人,好人?坏人? 这问题问得糊涂 乌合之众与人品好坏关联不大,好人中有乌合之众 坏蛋里也有。 或者说,好或者坏这个标准是不适合衡量乌合之众的 乌合之众有两个互为关联的特征: 特征一:无能或者能力低下 因为无能或者能力低下,所以总喜欢扎堆,在热闹的人群中追求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民间俗语“酒壮怂人胆”与此异曲同工 特征二:没有担当心 总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点什么,却天真想不到自己该付出什么 中国文字 “舍得”——先舍后得,他显然不了解 所以一旦感觉危险临近,顿时做鸟兽散。 其实能力弱,只要团结,一样可以克服困难。 但团结就意味着付出,这对于乌合之众而言,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 低能 + 没有担当心=乌合之众 要想组建优秀团队,必须摒弃乌合之众!!!
个人分类: 人力资源开发|3303 次阅读|4 个评论
小型团队管理的困境
自我源于思考 2011-5-29 16:41
管理的一般定义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有生产财富(或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创新、整合资源的功能。当管理方法不恰当的时候,特别是决策失误时,就会对组织目标实现、组织正常运行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甚至使组织被迫解散。 虽然效率是管理的最终目标,但从管理层级来说,基层管理人员更多地是管“事”,高层管理人员更多地是管“人”。 这些都是管理学教科书上的,但在实践中,即便管理者有开除下属员工的权力,也会遇到职场上所谓的“可以选择职业,却无法选择同事”的情形。 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工作内容,以及需要完成指标的压力,会考验一个管理者的忍耐、智慧。 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中遇到的管理问题,更多的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即便有相应的例子,也有着许多不同的元素。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打造出优秀的团队,是每个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随着交通便利,业务开展,以项目为目标的灵活多样的小型团队出现在各个行业里。但这种小型团队的管理却不是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的管理更加灵活,对效率的要求也更加高,这类小型团队的管理者(项目经理,即 PM ),在耐心、经验和灵活性方面都会遇到相当大的考验。 其中有一种小型团队,我把它称为:远程协作团队管理模式。特点是: 作为最高职务者, PM 临时带领一个团队运作一个项目,团队成员却直接向一个不在当地的领导负责;而这位领导也参与这一项目中来,并且负指导责任。但具体工作却由 PM 带领团队在当地完成。而且, PM 与这位领导没有层级隶属关系。 最大的困难在于: PM 带领的这个团队以前没有过合作,并且成员只是暂时隶属于 PM ;团队成员仍向外地领导负责; 如何作好这种团队的 PM ? 我想,这恐怕是越来越多管理者会遇到的问题。而如果这类复杂的情况也能顺利解决,那么, PM 的管理水平是相当具有艺术含量的。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3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祝贺可降解镁合金研发团队入选2011广东省引进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
郑玉峰 2011-5-26 23:31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5/17/content_22783528.htm 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1_05/17/6432293_0.shtml 2011年05月17日 来源: 广州日报 从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获悉,按照《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暂行办法》、《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评审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通过公开申报、资格审查、专家专业评审、现场答辩评审等程序,经省委、省政府同意, “ 基因沉默技术与治疗研发团队 ” 等 20 个团队拟入选广东省引进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杰马里 · 莱恩等 17 人拟入选广东省引进第二批领军人才。 20 个拟入选的创新科研团队 1. 基因沉默技术与治疗研发团队。团队带头人克雷格 · 梅洛。 2. 信息感知光电技术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 Sune Svanberg (苏尼 · 斯文伯格)。 3. 民用电子加速器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方守贤。 4. 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团队。团队带头人邓炳初。 5. 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材料和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创新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王占国。 6. 分子功能材料开发团队。团队带头人支志明。 7. 高端磁共振成像技术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陈群。 8. 智能能源网及其自动化团队。团队带头人吴青华。 9. 纳米数控装备及纳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李荣彬。 10. 云计算产业国际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李国杰。 11. 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王荣福。 12. 原创性抗炎药物研发团队。团队带头人 Rikard Holmdahl (侯美杜)。 13. 新药研发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林硕。 14. 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团队。团队带头人邓兴旺。 15. 机器人与智能信息技术创新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汤晓鸥。 16. 物联网多元信息感知与探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团队。团队带头人肖强。 17. 生物可降解镁合金及相关植入器件创新研发团队。团队带头人胡壮麒。 18. 国际生物芯片技术研发应用团队。团队带头人黄若磐。 19. 医学超声影像世界级工业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翁力。 20. 汽车整车关键技术开发团队。团队带头人马可 · 马里奥 · 吉拉蒂。 17 名拟入选的领军人才 1. 杰马里 · 莱恩 (Jean-Marie Lehn) , 1987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 孙大文,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生物系统工程和食品科学工程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3. 艾伦 · 康尼( Allan·H·Conney ),美国科学院院士,药理学和毒理学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4. 顾佩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机械与制造工程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5. 亨利 · 多蒙德( Henri J Dumont)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水生生物学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6 .杜如虚,精密制造领域知名专家。 7. 黄蓬,肿瘤代谢生物学和抗癌新药研发领域知名专家。 8. 克日什托夫 · 坎帕( Krzysztof Kempa ),纳米光学领域知名专家。 9. 柳林,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知名专家。 10. 伍尚华,高性能陶瓷材料、粉末冶金材料和金属切削技术领域知名专家。 11. 须成忠,国际并行与分布式计算、高性能计算以及云计算领域知名专家。 12. 徐吉汉,电动汽车及动力总成产品开发领域知名专家。 13. 闫桂云,疟疾及其蚊媒的流行疾病和媒介生物学领域知名专家。 14. 杨柏华,小分子 RNA 研究领域知名专家。 15. 余思远,国际光电子信息系统领域知名专家。 16. 张炼辉,微生物群体感应研究领域知名专家。 17. 周国富, DVD+RW 、蓝光以及电纸书研发领域知名专家。
3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空降兵面临的问题困难及措施!
andy513 2011-5-26 21:09
空降兵会碰到哪些问题?容易犯哪些错误?应该如何改进? 一,空降兵会碰到哪些问题? 1) 容易受到公司元老们的排挤。 2) 改革难度比想象的要大的多。 3) 难以适应公司文化。 4) 公司原有核心员工的离职。 5) 公司部门之间的不配合。 6) 遗留问题的陷阱。 7) 下属要求加薪。 8) 下属中有空降兵上司的亲戚。 9) 团队不是嫡系部队,很难管理。 10)承诺给老板的东西,现实可能有差距。 二,容易犯哪些错误? 1) 心态不好,觉得自己是企业的救世主。 2) 对公司什么都看不惯,觉得这个做法幼稚、那个做法不好。 3) 认为只要是正确的东西执行就是了,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4) 认为只要我做出了贡献,公司就应该感激我。 5) 比较一意孤行,只知道推行自己的改革,没有得到公司元老和员工的支持。 6) 和老板对着干,觉得老板的想法是错误的,想彻底推翻公司的老一套。 7) 容易站在公司元老对立的位置上。 8) 不清楚公司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组织;如果完美也就不需要请空降兵来治理啦。 9) 对企业的人和事了解的不够深入,关注事大于关注人, 10)触动了公司某些人的利益,觉得这是改革的必要。 三,应该如何改进? 1) 低调做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特别是公司的元老。毛主席用的就是这种战略,最终成就了自己。 2) 善用“同”的文化,就是要先融入到公司的文化中,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摸清公司的脉搏,更准的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3) 善用疏导政策,在遇到某些人的阻力的时候,坚持的原则是先礼后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可以用明升暗降的方法解决人事问题。 4) 关于遗留问题,这个需要深入的分析,在征得老板同意的基础上,适当的解决。 5) 不要过分的承诺,要彻底的分析公司的实际情况后才能给老板和员工承诺一些东西,但是也要经过老板的同意,及时老板授权给你。 6) 要有好的心态,没有哪一个公司是完美的,不要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 7) 在做决策的时候,不但要征得老板的同意,而且要争取公司员工的意见。要给予公司每一个员工的应有的尊重。 8) 要把关注人和关注事控制在一个平衡的基础上,毕竟老板看到的事情,而你有必须通过人来做这些事情。所以控制不好平衡,结果是灾难性的。 9) 千万不能和公司的人敌对,包括扫地的阿姨,这是最忌讳的。 10)不要觉得自己的永远的对的,有时候在自己的方案上加上公司元老的意见可能会更好。要想得到公司元老们的支持。这一招是最管用的,就是你所撰写的方案之前听取一下公司元老们的意见,或者撰写好方案后让他们给润色。这样公司元老们就不会反对啦。 不足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教。
4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原则
热度 20 孙学军 2011-5-25 08:22
今天与老板聊天,谈到美国有一家著名医药公司的科研团队,长期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重复国际上重要医药期刊上发表的最新研究,特别是那些有可能具有开发前景的研究,但不幸的是,他们发现,即使是 PCNS 上的论文,也有 60-80% 无法重复,我非常吃惊。 是什么造成现实中大量学术论文中的实验无法重复?真正的情况也许没有那么差。我认为应该有三种情况:一是该研究本来就是错误的,当然无法重复;二是有的研究虽然是正确的,但这个公司的实验室水平差,不能重复出来;三是研究结果虽然正确,但研究结果没有文章中那么好,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也是错误的。 无论什么原因,出现如次高比例无法重复的实验,仍令人居丧。从道理上讲,无法被其他实验室重复的研究不能算是被认可,不能作为公认的发现。而即使是国际著名杂志,也只有不到一半的论文可被重复。那么其他档次低的杂志上的论文,如何被人相信,又有多少比例可以被严格地重复? 相对地,我们平时看到的事实是, CNS 上某 论文发表后,随后全世界许多室相继发表跟踪性研究,似乎有 80%-90% 的 CNS 论文可被重复,只有极少量论文因无法重复被作者或杂志撤销。从上述公司研究人员透漏的信息看,似乎不应该有那么多研究论文是可以被重复,但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有如下三个相关原因。 一、学术权威崇拜。由于学术期刊存在档次,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心里清楚,能在 CNS 发表论文,当然能显示其学术水平,如果你不清楚 CNS 是什么,你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崇拜这些文章,那么就是你没有入门。如果你的实验结果与这些权威杂志上一致,那么你能发表的可能性就大,如果你的实验结果与这些论文相悖,那么就不好说,或者根本就发表不了,少有杂志愿意挑战权威,因为杂志是学者来组织的,很少有学者愿意冒风险挑战权威。因此,造成一片繁荣热闹局面的原因只不过是存在一个隐性筛选机制。 二、被动造假。由于大部分的研究都属于跟风性质,跟风研究从开始设计就是为了验证,或者丰富前人的发现。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术界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挑战权威,当出现与权威结果相同时,接受,当出现与权威结果不一致的时候,自动屏蔽,因为研究者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试验技术或体系是否有问题。这种情况在生物医学领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三、主动造假。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人为造假。如果说上述造假的情况尚值得让人同情,而这种人为造假的情况是危害学术的最大隐患。这种人为造假的情况一旦发现,就是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往往被学术界所唾弃。 借这个机会,谈谈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判定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具有可重复性,这是以往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都普遍认可的一条准则,同时也是许多传统科学哲学家们认为理所当然的。 可重复性原则可以说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原则。如果一个现象或结果不能被别人重复,发现者声称的发现可能就是错误的或者是伪造的。 很早听一个老师说过,一个新发现,国际上的一般原则是有三家相互独立的实验室能重复,那么这个发现就可以被学术界认为是被接受的发现。一个错误或伪造的发现,大多数需要有 10 家以上相互独立的实验室声称无法重复,那么这个发现才能被推翻。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一个发现如果能证明错误,一个证据就可以。如果证明正确,则需要正反两个角度的证据,至少证实与证伪都应该公平吧?老师的解释是,国际学术界大家一般对已经公开发表的都以接受为前提,才会造成这个比例。如果说大部分确实都是正确的,这个原则是没有问题,如果大部分是有问题的,首先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则可少犯错误。 如果学术界因内部或外部压力而促使学者们造假,将会对将来的国际学术界产生灾难性影响,许多现象提示,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蒋国昌教授思考四:学科建设——背靠团队,建好基地,发奋冒尖
MNYGSS 2011-5-22 22:13
钢铁冶金专业是市高校第二批和第三批重点学科。从申请建设重点学科一开始,我们想的就是怎样借助市府的大力支持而冒尖。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要冒尖此其时也。在国内虽说处于条条块块的局面下,我们不属冶金系统,不是正统派而只是“地方势力 ” ,但实际上近年来仅仅我们得到了较强的资助。这正是我们争取赶上和冒尖的大好时机。我们重点学科的建设就以此为目标展开的。雄鹰展翅,意在天宫。 这不是没有争论的。有的领导从大环境出发,认为:我校在全国最多只是二流的高校;安分守已地做好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搞好创收就很不错了。显然这不合市重点学科建设的宗旨。市教委部署重点学科正是为了帮助地方高校迅速提高其学术地位。而一个地方高校要想挤进全国一流高校之列,对策只有一条,那就是集中力量首先在若干几个学科点上争取突破和打开局面。我们被选为重点学科,就不能不意识到市府和学校压在我们肩头的重担,努力建好上海大学的 “窗口 ” 。 第一步就是要建什么样的实验室。鹏程万里靠的是坚强无比的翅膀。 本学科点的实验室是在上海市教委和市科委共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上海市钢铁冶金重点实验室( SELF) 已被国内冶金界公认为设备最先进的实验室之一,在国际上也开始有了名望。如德国的名教授 Schwedtfeger 慕名,自费专程来访;回德后,来电表示 SELF 有不少东西值得德国的高校学习。 作为“地方势力 ” ,虽然我们得到市教委和市科委可观的投入,在整体实力上仍然是无法和北科大及东大相提并论的。 SELF 所以被看好,关键在于我们一开始就强调要有特色。看准末来,建立强者当时没有的或还没有想到的实验装备,这就是我们进行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宗旨。“ 高温 Raman 谱仪 ” 及“软接触结晶器电磁连铸试验台 ” 就是两个最突出的例子。正因为我们从 90 年代初就着手这些研究,才有今天在国内相应范畴里领先的局面。依靠领先的实力争得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课题。 1998 年,有关研究报告被选作为我国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在中日第八届钢铁学术会议宣读后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和人才培养。为展翅高飞不断补充兵员。 我们这个重点学科承担着三个不同学位层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即学士、硕士和博士。从适应市场经济出发,这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有所调整。钢铁冶金专业的本科生每届约 15 余名,其中只有少数几个在毕业后是进冶金企业工作的。所以对本科生只能是通才教育。从智育而言,牢固打下数理化和计算机的基础,学好外语就可以了。专业课不是重点。从一个人的素质培养来说,这应是小学和中学的天职。如果一个中学毕业生还不清楚是非标准,不求上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难道还值得把他培养成学士吗?高校也承担素质教育,但这是贯穿在业务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的教育。鉴于历史的原因,现实条件下小学和中学没有充分完成学生素质培养任务,高校不得不补充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但应该坚决反对用管小学生的办法来管大学生。高校必须规定淘汰率,以对付没有培养前景的学生。一个高校学风的好坏,最终是由大学生这个群体来体现的。有淘汰才能促进学风纯正。 硕士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钢铁冶金是典型的传统学科之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扩大专业范畴是必然的出路。本学科点开始按 “大冶金 ” 的概念建设 " 冶金 - 材料 - 制备 " 学科群。要求硕士生的专业知识面能覆盖整个钢铁冶金领域 ( 冶炼、凝固、压加、材料 ) 。博士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是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重在培养具有理论预测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开拓能力,基础稳固且知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们本科生的质量不高,硕士生的生源历来有困难。但我们的博士生生源位于全校前列,各地青年学子慕名接踵而来。在学的博士生现有已超过 20 名。 本科生通才教育的成败要由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的贡献来评价。但博士生学位论文的优劣则是反映高校教学水平的现实的重要指标。总之,高校应该首先致力于 “精英教育 ” 。每年培养出若干名出类拔萃的博士,这是一个地方高校挤进一流高校之列的必由之路。他们的成就将给学校带来崇高的名望。 第三个方面是科研工作。展翅高飞之历程。 高校的学术地位决定了它的社会地位。追求学术地位的提高是高校工作的首位目标,而一个高校的学术地位首先决定于它的科研成果。所以科研是整个重点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实验室是进行科研的舞台,博士生的培养是为了造就科研的执行者和生力军。 一个地方高校要想挤进一流高校之列,其科研必须达到顶天立地的境界。所谓顶天,就是站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所谓立地,就是为国家、本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作出现实的贡献,荣获国家级奖励。因此本学科点非常注意科研工作的规划和组织,强调科研特色。 我们的特色是:注重应用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的密切结合。既选择当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作为科研项目,又紧紧跟踪国际钢铁冶金的研究动向。远近结合,但以发展可导致巨大突破和经济效益的前沿技术为主。在新技术开发中刻意引入高技术以完善过程的描述;十分强调理论预测的指导作用,努力从中引伸出若干理论模型,为过程控制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逐步在高技术范畴里开拓新的领域。 显然,我们选择了登天为主要目标。但这几年我们也为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作出了一些现实的贡献。属跨世纪冶金新技术的不锈钢母液铁浴熔融还原工业试验由我们发起和负责技术掌握,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把开发铁浴熔融还原技术列入国家攀登计划是在上海试验之后。我们开创的硅铁脱铝技术为铁合金厂采纳后,其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这几年钢铁冶金行业不景气,无力估及其它大的技术进步,但对实现过程控制仍有较为迫切的要求。我们学科点研发的转炉音平控渣技术,电弧炉熔化过程控制模型和偏弧纠正技术等均已被不少钢厂采用,且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圆坯连铸过程模型也已接到委托,正在进行之中。 据我们了解: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取得持续的科技进步,要点在于:其科研队伍是分层次的。通俗地说:他们达到了“今天的饭有人烧,明天的饭有人准备,后天的饭有人设计 ” 的良性循环。作为一个寻求摆脱落后的国家,总不能不在“支柱行业 ” 方面投入足够的力量,创造性进行独立的最前沿课题研究,以求日后成为领先者。因此,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研究和中远期新技术开发上。这样去做,除了必须看准方向之外,需要经费,需要时间,更需要理解。好在我们多少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物质高温结构、性质和反应能力 ” 的基础研究中,我们开创的 SReM4 模型在国际著名期刊 CALPHAD 上发表后已用于冶金新技术的开发。张晓兵以此模型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 2001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通过中 - 俄合作,我们的 Raman 谱仪工作温度已达到 2000K, 为国内最高者,进入了世界前列。所测得的谱图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赞扬。与其相应的分子动力学研究成果已在“中国科学 ” 发表。 在中远期新技术开发上,已完成了如下一些项目的实验室研究。它们都是独创的。 1. 软接触结晶器电磁连铸技术 2. 熔融轻金属超纯化技术 3. 不锈钢的还原脱磷技术 4. 氧气加压反应器中钢水的高速脱碳升温技术 5. 钢包炉通过中空电极制造还原性泡沫渣及脱氮的技术 6. 轿车超强另部件的粉末锻造 这些中远期的新技术开发表明我们在科研工作中没有忘记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上述冶金及材料制备方面的新发展将能为企业带来显眼的效益,只是需要时间和转化的条件而已。 由于冶金行业的特点,实验室研究的成果必须通过放大试验才可能转产。所以上述技术储备研究的初步成果能否顺利向生产力转化,责任首先在企业家。 不能不看到两条客观规律。 1. 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容纳和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例如新日铁派员专程赴法学习冶金热力学模型; 加拿大获悉 SELF-SReM 模型后,邀请了我们的博士赴加,在易切削钢研究中用其创造了效益。而我们的不少企业家认为冶金热力学模型的功能不可理解。他们要求的是高校下厂“安营扎寨 ” ,缺乏的是远见,不懂得利用高校的力量作好技术储备和探索,以便日后有垄断某一市场的能力。 2.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论文。这二类研究中有不少是开拓性的或探索性的,无法要求它们许胜不许败。但绝不多数的论文都直接或间接地对日后向生产力的转化有所作用。例如,有位院士是研究催化剂的。他的工作是要找出哪些体系中可能发现某类催化剂。而一些生产催化剂的公司,其技术人员的任务是沿着前者的指引开发具体的催化剂。能说前者的工作没有经济效益吗 ? 另一方面,即使已经转化成了生产力,也要等有了某种环境才能被广泛接受,而成为主流。钢铁冶金业中,瑞典领先开发成的直流电弧炉就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实例。第一台直流电弧炉问世后,差不多等了 20 年才突然变成“时髦 ” 的东西,才有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强调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当然是正确的政策。但并不是每一个拥有该种成果的研究者都善于处理向生产力转化中的种种事务。如果我们国家建立起经纪人制度可能对转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科研活动中,本学科点还着意运用围棋的哲理和策略来组织科研工作:一方面尽力组织好全体成员的力量,以充分发挥本学科点的整体优势 ( 全局观 ) 。另一方面,又注意组织好课题,使之互相支持,合围而成系统性成果 ( 二个 “眼 ” ) 。我们认为:团队精神是一个工科专业的生命线。舍却团队精神,一个工科专业就无法承接重大项目,也就无从冒尖。 与企业合作时,我们特别重视在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下进行系统的实验室基础工作 , 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场工业性试验时的成功率。现场试验时强调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我们只起顾问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是梯队建设。依靠新鲜血液冲上九霄云外。 一流的学科需要由一流的人才,利用一流的设备,开展一流课题的研究。而一流的人才首先是我们梯队内有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我们十分注意为青年骨干业务上的进步创造条件。对他们一再强调:必须有团队精神,否则一个工科专业寸高难攀;必须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以求能承担多种类型的研究;必须成为精益求精的表率,舍此则顶尖成果无望。 我们还提出了学科点学术领导核心接班人应有的素质: 1. 真正代表整个学科点成长的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能充分调动本学科点大多数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团结和组织他们成为科研、教学的攻坚队伍。 3. 学术领域宽阔,能和本学科点不同领域的成员讨论学术问题;能正确选择并牢牢掌握本学科点的主攻方向,组织好各项研究的配合。 4. 在国内外获得知名度,能争取到重大课题并作出显眼成果。 依靠这些青年骨干在日常科研、教学活动中营造“敬业、求索、务实、创新”的学风,鼓舞全体成员在团结向上、奋发开拓、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气氛中创建一流学科。 但我们的梯队中败类、不发愤努力的工作者、科研能力不强的工作者不是没有。所以梯队建设的原则是加强新陈代谢。坚决把他们清理出去或请他们换个岗位。否则,无法带好一个梯队的学风,也无法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博士后流动站选优录用这是一条行之能得大益的路子。
4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明网大运会宣传团队拜访深圳外宣办
sz1961sy 2011-5-22 01:23
光明网大运会宣传团队拜访深圳外宣办 沈阳   http://www.gmw.cn  2011-05-11 15:40:16 来源: 光明网 光明网 沈阳副总监(左)与外宣办廖子彬处长 (车静雯 摄影) 光明网市场部经理 车静雯(左)与外宣办廖子彬处长(沈阳 摄影) 光明网5月11日深圳讯(记者 沈阳) 光明网自2011年1 月11日同第26届世界(深圳)大学生运动会签约成为大运会官方合作媒体以来,除了在光明网上做了大量的大运会相关报道外,还安排人力参与大运会组织的宣传报道与组织策划线下活动。其中,“小小高球传神州”活动就得到了深圳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5月11日,负责光明网大运会宣传报道的综合频道部沈阳副总监和市场部车静雯经理到深圳,拜访了外宣办网络新闻宣传处廖子彬处长等同志。 廖子彬处长对光明网大运会宣传报道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表示将大力支持“小小高球传神州”的活动方案。除对光明网在大运会宣传报道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外,廖处长还希望在深圳文化旅游等多方面有机会和光明网共谋合作,强强联合,把双方的资源优势都发挥出来。 版权声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http://sports.gmw.cn/2011-05/11/content_1947751.htm
个人分类: 走近光明网|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领导与副手
liuyangking 2011-5-14 21:28
作为一个部门的领导,脑中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身体力行,带领一个团队达到理想的高度。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缺乏各种要帮助领导来达到目的的种种人群,这其中就包括副手。副手的作用大多是被用来承上启下,然而很多人都认为,副手会百依百顺对待领导,而领导也会认为副手会对自己忠贞不渝。但是,人也是人不是神。一旦领导和副手遇到共同困难或者是共同利益的时候,就会出现分歧,以至于无法合拍,甚至导致崩裂。这种关系很微妙。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带光阈的分子马达
hxgwzu 2011-5-11 20:33
带光阈的分子马达
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s”)是大多数生物运动的基础。它们可以推动细胞组分、整个细胞乃至肌肉按部就班活动。 最近,一支由美国MIT的 Barbara Imperiali教授等领衔的 研究团队,将一种马达蛋白——肌凝蛋白(myosin)安装上了“光阈”(light switch)。有关的研究成果本月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化学刊物 Angew. Chem. Int. Ed. 上( DOI: 10.1002/anie.201100674 )。据称,这一研究使得涉及肌凝蛋白的细胞过程的实时跟踪成为可能。 大家可能知道,为了使我们的肌肉收缩,有两种纤维蛋白(fibrous proteins)——肌凝蛋白和肌动蛋白(myosin and actin)必须发生相互作用。在细胞“燃料”腺苷三磷酸酶(ATP)的解离释能作用驱动下,肌凝蛋白分子上的“纽扣”就可以贴附上去,使得肌凝蛋白悬挂于肌动蛋白的细丝(filaments)上。在非肌肉性细胞中,肌凝蛋白确保了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自主收缩。肌凝蛋白包含了几条不同的蛋白链(如下图)。 对于非肌肉性的肌动蛋白,其活性是由其光调控链(regulatory light chain)调控的。当一个磷酸基团键合到光链的氨基酸残基Ser19上时(磷酰化),肌凝蛋白就被激活了。活性可以通过邻近位置的氨基酸残基(Thr18)发生第二个磷酸基团的键合而放大。 肌凝蛋白虽然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但要在空间和全时程精确地观察在活细胞中分子的活化过程还是相当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行的方法是利用蛋白合成技术制造一条合成的调控链,其中带有一两个磷酸基团。而这当中关键的技术是将其中一个磷酸基团包裹在“笼”(cage)中。在包裹状态,链是非活性的;当用光照时,“笼”可以裂开,启动调控链并激活肌凝蛋白。如今,这一完美的研究策略已变成了现实。 Reference: (1) http://www.chemistryviews.org/details/ezine/1063989/Nano-Motor_with_a_Light_Switch.html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Myosine.gif
个人分类: 分享|4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为何不可从政
热度 7 zhang8999 2011-4-20 08:37
长期以来这个题目是领导和长者不断告诫的话题,的确二者有些冲突,毕竟人精力有限,难以鱼与熊掌兼得。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一个辩证的问题,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在科研是个人行为的领域,或者是小团体的领域,不具很强社会性的领域,个人精力有限,干一件事必然耽误做另一件事。但科研的发展越来越社会化,团队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的今天,在一个群体中的领头者本身就应该具有行政领导才能。尤其在大的团队,在一个需要大量人协作的集体,没有领导才能,其肯定是无法取得很好的成果。所以这些人之后进入领导阶层,从而转而做行政领导是顺利成章的。 在一个科研单位或高校,在单位的业务部门,需要科研工作者做领导,因为从其从事的研究,从事的具体工作,他们对业务很熟悉,业务也做的很好,更能起到指导作用。作为团队带头人如果人员调配好,根本不会影响到其科学研究。 现在,很多人强调做业务的不能做行政职务,实际上很多说这种的话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自己就是从业务兼顾行政职务。我曾遇到一位校长,不断告诫属下要有科研方向,要沉得住气,要能吃苦,而自己做着校长,还要做书记,做完书记快到年龄高限时候,还要活动者做校长,最后在任职中间被上级免掉,由于年龄超限。科研上从工科做到生命科学,实际上他自己对所作领域也不清楚,指导的博士生,从工学、农学到化学。 做业务完全可以做行政,有领导能力,科研做的好,对后来者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和指导作用,说话有力度,能让大家服气,完全可以去做行政。 不能简单地说做业务的不能从政,不能把二者搞成对立的关系。有些人在计算行政人员获得大项目资助时甚至把室主任、教研室主任都算成有行政资源的,有些过于牵强。 在行政化的中国,如果没有行政资源,科研能做好吗?在国际化越来越显著的今天,没有合作交流能力,做好科研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何海归们能占些先机呢?无非是有国际背景,在国外多认识一些人,回国后有行政资源支持,这是重要的一个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在高校,不断看到听到这样一些议论,所以写出自己的看法。 声明:本人没有做什么行政工作,也无意在这放面发展,纯碎是发议论而已。
4863 次阅读|9 个评论
吸引还是引进-关注人才暂栖现象
热度 2 lxchencn 2011-4-18 21:43
没有哪个地方不缺人才,没有哪个地方不在积极引进人才,但没有哪个人才引进工程不受到来自公众、被引进者、引进相关人群的疑问和批评,那么,人才引进能否换个思考方式,吸引人才,如何? 其实引进人才经常出现局部震动,早革命不如晚革命,讨了媳妇气走儿,奉献有份,戴花无关,打江山出血、建设江山出力,果子熟了请了别人来摘,人心难稳,人虽在,心不在,没有人才的踏实感,岂能有团队的稳定感?可以发现很多人才有栖居的心态,可以称为人才栖居现象,没有长远的归属感,这种状况危害大而长远矣!短则抑制人才的积极主观能动性,长则引起越引进人才,人才走的越多,然后开出更高价码引进人才,恶性循环,因此,应该变引进人才为吸引人才,吸引与引进,看似一样,其实差别大了,吸引人才要做好内功,让每个内部人充满希望,安心工作出业绩,口口相传,人才被吸引而来,滚雪球一样,人才聚集效应明显,良性循环,何愁不发展?
2967 次阅读|4 个评论
理想的不等式
热度 1 chry27 2011-4-18 16:49
理想的不等式:一个团体,领导者的理想应稍微大于属下的理想总和。这样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如A B C 三人,A是领导者,B C 是普通团员,在一定的分配模式下,完成100的目标,A得到10,B得到2,C得到1。比如,若A的理想为11,B为2,C为1,则这个团体会良性地发展,并完成稍大于100的业绩。 1. 当利益分配方式改变时,相应数值会有相应的调整。 2. 若B+CA,则B C会对A取而代之或离开; 3. 若AB+C,则A会换掉BC,收进DE,使得后者总和接近于A。 4. 理想值会随一定的时间单位(通常是一年)而发生变化。 5.团队越大,就越要想办法发展。
22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团队的凝聚力。。。
热度 3 jieyu515 2011-4-17 23:03
国内的研究团队,太复杂。尤其是这么多人情牵涉在里面,太无聊。 这样的团队我根本不喜欢。研究内容不一致,讨论氛围很压抑,一点都不能自由地发言。根本不适合做研究。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团队能成功吗?研究内容不一致,大家根本不团结,各做各作的。 很讨厌导师,讨厌同门。 真的难以适应这里。也很讨厌这里,只想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一个失败的团队。 我该怎么待在这个团队里面?真是困惑。
个人分类: 心情|3327 次阅读|4 个评论
谁谢谁?
jiaguangjia 2011-4-16 20:56
今天收到课题首席的来信,项目结题了,并通过了专家的验收。由于项目参加单位很多,项目首席根据各单位特点,一一向各参加单位表示感谢。其实,我在想,到底应该谁感谢谁?项目首席把项目的大部分经费都拨给了分课题,自己手里所剩无几。他定期组织大家交流,督促大家合作。团队在首席的领导下,应该说都很有收获。昨天和朋友聊天,谈到科学牛人。她告诉我,现在的科学牛人分为三种,一是真正的牛人,文章没有密密麻麻,但篇篇有分量,科学是快乐的;第二牛人,是好大喜功型,也有能力,文章多得铺天盖地,但是是为了发表而发表,学生跟着他,一溜小跑,来不及享受科学的快乐;第三牛人,是典型的伪牛人了,我好像没有听全明白,意思是没有能力,没有成绩,但是喜欢冒充牛人。我想,我们课题的首席,应该属于第一类。科学界这样的牛人多了,科学的春天就更美好了!中国就不单单是两弹一星,而是全面兴旺了!
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团队网站首映式
热度 3 siccashq 2011-4-13 21:45
团队网站首映式
今天终于上线,今后将不定期更新,欢迎各位朋友访问交流!
2390 次阅读|2 个评论
Step by Step 之(1)——代码的版本管理
zhuxf0407 2011-4-13 17:03
简介: TortoiseSVN 是一款版本控制软件,用于对代码的修改进行管理,常用于团队开发。 1 、软件下载及安装 TortoiseSVN 下载地址: http://www.graphviz.org/pub/graphviz/stable/windows/graphviz-2.2.1.exe 默认安装即可,安装后将出现在鼠标右键中,很方便使用。 2 、配置步骤: 第一步: 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可以为 backup ) ,用来存放数据库 第二步: 在 backup 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 TortoiseSVN - Create repository here ,则自动生成数据库 第三步: 选择源代码(或你要保护的)所在文件夹 src ,在 src 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 TortoiseSVN -Inport ,则将 src 中所有文件导入数据库 backup 。这时 src 文件夹可以删掉不用。 第四步: 若用户想重数据库中下载最新的文件进行编辑,则新建文件夹 src ,在 src 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 SVM Checkout ( 注: HEAD Revision 表示最新版本,若要选取较早的版本请点击 Show Log 进行选择。 第五步: 以后每次对 src 进行修改后,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具体方法为:在 src 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 SVM Commit ,即可。 注:凡是用 TortoiseSVN 进行管理的文件上面都有符号表示改文件是否改动(勾和感叹号)
个人分类: Step by Step|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筹办团队的结构与定位探讨
热度 6 outcrop 2011-4-12 21:57
《 筹建科学网大学第一次倡议书 》发出至今有4天时间,根据《 筹建科学网大学阶段性数据统计 》,已有26人留言参与,今天又有3人表示参与,至少29人;这是一份让人激动的感动。 关于“科学网大学”的讨论,科学网最近出现了很多让人仰视的博文,还是留待筹办团队成立后,逐一的细致分析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下筹办团队所需要探讨的具体问题。 由于第一次组建这种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团队,因此在组建过程中,遇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团队交流的平台建设问题 。目前可供交流的在线平台有圈子、博客、QQ群和论坛。如何克服博客的松散?如何提高圈子的关注度?有无必要建立专门的筹建QQ群?要不要把论坛利用起来? 徐明昆老师提到过团队结构的问题 。如何设计有效的组织架构?目前这种顾问+筹办团队模式是否合适?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关注的老师较多,但顾问团队仍显单薄。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可能还要从筹办团队的定位出发。在《 科学网大学的Roadmap 》这个粗糙的构想中,个人对筹办团队的定位是确定名称、宗旨、模式等基础问题;因此筹办团队初期具体的工作可能是思考以及整理相关思想——其实是比较抽象的工作。 如后激发大量高智商大脑的有效的思考,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探讨可能也需要有一个大概的思想方向,个人还是一直的提议:大胆思考、细心前行,脚踏实地的仰望星空。那么: 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这个世界?个人推崇胡适前辈的《 少年中国之精神 》; 更接近大学的思考,个人推荐郝志东先生的《 大学不“大”,皆因价值观出了问题 》,但希望诸位能更多的考虑进民族性; 再到具体的合作模式,个人觉得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合作模式改进后也许可以作为探索的切入点。 从现在起,我们一起来让这个理想试验的梦想清晰起来,一步步迈向现实吧! ----------------------------------------------------- 欢迎参与筹建科学网大学,参与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30969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771 次阅读|22 个评论
筹建科学网大学阶段性数据统计
热度 9 wujingzhi 2011-4-11 21:55
筹建科学网大学阶段性数据统计 筹建科学网大学第一次倡议书 发表后,三天来,反响热烈。 初步统计结果如下(如有遗漏或误加,请留言)。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名不分先后) 特别声明 :由于有的人未明确表示加入团队,不便列入筹办或顾问名单,我们将及时核实,或请您告知。 顾问团队: 贾利军、许培扬、汪梦雅 筹办团队: 方红、方晓汾、蒋继平、L. L.、刘洋、罗汉江、吕喆、宁佳、田兵伟、王芳、王涛、武京治、虞左俊、杨月琴、于春生、余国志、张亮生、张鹏举、张文祥景荣荣 jiulianjushi 此外, 李易表示: 考察更合适的教育软件平台。 xiaxiaoxue86表示: 愿意尝试科学网大学校歌,词曲,演唱。 参与联名倡议的用户有 : lhj701 yangyq wujingzhi 陈安博士 xqhuang pikeliu seawan caoyuanzhiye1 jsnjjlj duanjw fiona109033 ljry8044 baoyongli800 xupeiyang jizx971 ningjia09 boxcar xiaxiaoxue86 zuojun jiangjiping Education wujun tarimriver entangle colorfulll iceinriver yatou jennyfriend fdzjkyck guobaohua yanghualei tianyizhang6 pla gaojianguo socialjl adamliu800 liguoshuai zjc78 myselfyu After50 jiulianjushi 这是一份让人感动的名单,我们正在起步…… 让我们欢迎更多的朋友,为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参与筹建科学网大学! 参与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30969 下一步计划: 由于“科学网大学”将探索极大区别与传统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全新模式,因此我们初步提倡大胆思考、细心前行。 团队组建成熟后,将讨论“科学网大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众多留名的和未留下姓名的默默支持我们的朋友们! 初期筹建小组 (起草:刘洋;讨论发布:罗汉江,武京治)
个人分类: 大学小思 Uni. & Edu.|11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