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团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团队

相关日志

[转载]梁振英:香港只有一支管治团队
whyhoo 2012-3-28 12:51
梁振英昨日下午接见八个公务员团体代表,表示要与香港公务员建立伙伴合作新文化,又强调要和整个港府与香港人“同坐一条船”。他上午到电台接受听众质询时,有听众要求他保证港人仍可每年参加“六四”集会及“七一”游行,他回应说香港市民的权利不会改变。 易锐民 香港特派员 yikyms@gmail.com   香港公务员工会代表引述候任特首梁振英表示,香港的经济发展在过去20年落后于新加坡,而公务员及社会提出的诉求,先决条件就是香港经济发展好,才较容易达到。   梁振英昨日仍是风尘仆仆、行程满档,上午到电台接受听众质询,下午接见八个公务员团体代表。会后他对记者说,早前流传一封表示不信任他的高级公务员信件,由于是不具名,不知是真是假。   无论如何,他尊重公务员政治中立的传统,如果大家不清楚他的作风,他愿意与广大公务员接触,作出最大努力,拉近与公务员的距离。   梁振英又表示,他多会在现有官员中选择政务司司长人选,民望肯定是重要考虑因素。被问及会否考虑当前民望最高的发展局长林郑月娥时,梁振英拒绝评论。   华员会副会长利葵燕透露,梁振英在会面期间说,要与香港公务员建立伙伴合作新文化,又强调要和整个港府与香港人“同坐一条船”。 新政府稳中求变变中维稳 利葵燕也表示,已提出公务员须坚守政治及行政中立,不受政党及政团商业利益左右,公务员的留任或晋升也不受政府换届影响,也不应被秋后算账,并提出新政府应审慎改革,做到稳中求变,变中维稳。   另外,梁振英在会上还解释了前日第一时间到中联办(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是要求中联办在他稍后到北京接受任命时,安排同有关部委会面,商议“十二五”(2011至2015年)规划及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条款。梁强调,跟中联办谈的是7月1日以后的事,不是架空现有政府。   梁振英在电台节目中也解释,前往中联办是光明正大,没有“西环治港”这回事,香港只有一支管治团队,他会捍卫“高度自治、港人治港”。   被问到日后会否拒绝中联办干预时,他强调过去20多年与中央政府的沟通,会说“是”,也会说“不”。他又再次否认北京有交托他“四大政治任务”,重申十分重视香港言论自由。   至于《基本法》23条(国安法)立法,他表明不在现在的工作计划内,目前应先做好经济发展、民生及住屋的政策工作。   有听众要求他保证港人仍可每年参加“六四”集会及“七一”游行,梁振英回应说,当选后已表明,香港市民的权利不会改变。他坦言,当年发生“六四事件”时,感受深刻,因为是港人一分子,有共同经历。 当年谴责北京镇压学生   当年曾发表声明谴责北京镇压学生的梁振英,当节目主持人播出该段由梁振英亲读的声明时,他坦言不理解当时北京的做法。至于在竞选时他没有提及事件,他强调非怕影响选情,所讲的都是心里话,希望为社会及国家服务。   在2017年普选特首的提名门槛问题上,梁振英认为,刚过去的参选经验令他觉得,若门槛定得越低,参加选举的人数将会越多,胜出得票的百分比也会越低。   不过,公民党立法会议员余若薇坦言对梁的说法感到奇怪。她说,如果实行普选,就毋须理会得票是否过半,也不会设第二轮或第三轮的投票。她担心梁振英会以此为理据,提高2017年普选的提名门槛。 在昨日的电台节目中,梁振英还露出煽情的一面,当被问到日后会否迁入礼宾府时,他表示仍未决定,但想回去父亲当年在礼宾府站岗的警岗看一看。梁振英祖籍山东威海,父亲是香港警队成立初期从山东威海招募的鲁籍警察人员,俗称“山东差”,曾经驻守港督府及山顶。   “我感谢父母的栽培,那年代,要养大儿女好不容易。”他强调,竞选特首不是为了光宗耀祖。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zg/zg120328_004.shtml
个人分类: 政治|1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ll About ZnO
xianxiaomo 2012-3-25 22:11
大家推荐的王中林教授 团队的文献: http://www.nanoscience.gatech.edu/zlwang/paper/paperlist2009.html 别人使用四探针仪的经验~: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073737page=1 探讨掺杂量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459705 看用什么方法镀膜?sol-gel法的话1%--5%之间透光率可达到90%,电阻率可达0.01.
个人分类: 长成日志呢~~~|2118 次阅读|2 个评论
空中低轨道服务器站即将出现
热度 1 gl6866 2012-3-21 23:04
空中低轨道服务器站即将出现
全球最大文件共享网站海盗湾 (The Pirate Bay) 由于最近几年长期陷入版权纠纷,服务器也屡被多国政府部门查抄关闭,迫于无奈拟把服务器送入公海上空。文件共享网站海盗湾日前在其官方博客发文称,为解决自己的服务器屡遭关闭的问题,打算用GPS控制的无人机,将服务器送到几十千米高的公海上空。 海盗湾网站2008年在瑞典成立,宣称以“反对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信息和文化自由共享”为宗旨,在互联网世界扮演着天使加魔鬼的混合角色:对于普通互联网用户来说,其提供了大量视频、音频的BT种子,供免费检索下载;而对于这些视频、音频的版权所有者而言,则无异于真正抢钱的海盗。 正因为后者,海盗湾建立不久因涉嫌侵权等行为屡成被告,并遭政府取缔,后果是其服务器不停处于迁移中,甚至2007年著名的私人国家西兰公国刊登出售广告时,海盗湾一度计划筹资买下,以建立没有版权法、属于他们的理想国度。 令人失望的是,公国没买到,海盗湾不仅在丹麦、意大利等国陆续被屏蔽,其4名创始人还一度被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家法院分别判处一年监禁,并处数额不菲的罚金。 把前台服务器置于何处?长期以来都是他们致力优化解决的问题。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一个办法,就是放到空中。“每个人都知道海盗湾‘ 是什么’,以后他们不得不想想它‘ 在哪里’了”。知名BT新闻资讯网站Torrent Freak日前转引海盗湾团队的发言说。 按照海盗湾团队的设想:随着GPS控制的无人机、廉价远程无线电等设备发展,他们将尝试把服务器通过小型无人机升到几十千米的高空,形成空中低轨道服务器站(Low Orbit Server Station)。“这样一来,他们要关闭我们的服务器,就得靠飞机了,那跟宣战差不多了”。 这个想法目前刚起步,还有些问题需要解决。按Torrent Freak网站的说法,海盗湾计划将首批无人机放到公海上空。 正当人们都在猜疑海盗湾是否要彻底关闭时,该网站又抛出“太空计划”宣布自己的存在。网友对此纷纷发表评论作为回应。“胡萝卜汁_”在微博上大呼,“没人能阻止我们下载了”。网友“Lorenel”更评论,“在防火墙阻隔思想自由流动的今天,他们的行为代表了互联网精神的长存不灭”。 海盗湾的Logo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33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被我们丢掉的“team ”合作——由实验效率低下所想到的
热度 5 ldgzd1987 2012-3-16 16:15
被我们丢掉的“team ”合作——由实验效率低下所想到的
听过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龙,两个中国人是虫”,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但总觉得有些许道理,因为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到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等体育运动项目我们是世界一流而足球、篮球我是世界一流(倒数)的现状,我们似乎看到了些什么。 从进实验室的那一天起,老板就再三强调,我们实验室是一个团队,我们应该有团队意识,要加强团队协作。“We are a team”我一直这么觉得,可是由我的亲身经历我发现,我们或者说我们实验室不太是那么回事。一个team要体现在传承与协作上,说白了就是师哥师姐对师弟师妹的教导上以及师哥师姐师弟师妹的相互帮助上,而这两点,我们做的都很terrible。进入科研领域可算春去春走春又来了,但是却没有结出想象中那样丰硕的成果。实验室硬件差点外,我想我们失败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我们把team cooperation给丢掉了。师哥师姐没有很好的尽到“老师”的责任,以至于到今天一些师妹师弟养细胞还不稳定,今天细胞状态不好了,明天细胞污染了。前几天去做实验,见一小师妹(不是我们实验室的)传代,问我怎么胰酶消化半天了细胞还没有消化下来,我帮忙看了一下情况,想想自己的曾经,感到很难过很同情,因为溶液颜色是红色的,很明显没有用PBS洗么,带着培养基再加的胰酶少怎么能消化呢?像这种自己摸索的什么时候才是头啊?加多少胰酶,消化多长时间,加多少培养基,瓶盖旋松到什么程度等等等,她又要走多少弯路呢?如果师哥师姐有强烈的团队观念,那么她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要走的路可能几个星期就走完了,有些问题可能没有严重到发现的程度,而别人不说自己往往以为是对的,而这种问题往往更严重,比如消化时间的控制,如果每次消化都有点过,那么细胞不会死但是会很影响状态,这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不容易察觉到的问题。实验进行中的合作我不想再详说,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其实是一个理,一个人要几天做完的事几个人可能一天就做完了,必要的时候可以分工合作。 一届的师兄师姐(A)没有团队观念就影响到了下一级的师弟师妹(B)对实验技术的掌握,B将未掌握全的信息传给下下级的师弟师妹(C),C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摸索,所以一届出现断层最少影响三届。那些抱怨学生效率低下的导师们,请先不要抱怨学生们在偷懒,请先问问自己把团队合作抓紧了么?如果没有,说不定你的学生还在做一些看似有用的无用功。 附:无百家则无所谓争鸣,无百花则无所谓齐放。欢迎大家批评,吾讲欣欣然而受之。
个人分类: 实验历程|5429 次阅读|8 个评论
要博士后成为科研主力,任重而道远!
热度 36 caojian123 2012-3-15 13:48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陈宜瑜也说,要让博士后成为科研活动的主力军。基金委从今年开始,调整对博士后青年人才的资助方式,择优给予3—4年的青年或面上项目资助,同时要求博士后培养单位提供书面承诺,对于获得资助的博士后人员,允许其延长博士后研究期限至项目结束,并给予延长期间内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相应支持。 恰恰就是这个书面承诺,使得好多脱产博士后不愿或无法申请。不愿申请是因为延长时间太长,机会成本太大。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就业状况,一片萧条,而且每年海龟批量供给,耽搁3、4年后,要想就业,恐怕难度重重。就我了解的情况看,今年很多脱产博士后就因此而放弃了项目申请。无法申请就是因为有些合作导师担心博士后移情别恋,而耽误了自己课题的进度,因此就阻止申请。这种情况我也听到过。 如此窘境下,要想使博士后成为科研主力,不就是一句空话吗?书面承诺不是提升而是限制了博士后自由申请基金的能力,还是取消这个书面承诺为妙。据我所知,博士后一旦进入合作单位,待遇与本院校(所)讲师相当,也是一个独立人。怎么在课题申请时,非要博士后签订这样的一个协议?这不是歧视,那又是什么? 再说了,有那个合作导师愿意在你拿到基金后,还支持你的工作和生活呢?不强行从你课题中占用资金,就已经是很有良心的了。我知道有些合作导师都不愿在博士后住房补助申请上签字,太离谱也太恐惧了。 博士后,本来是一个独立的科研人,与导师是合作关系,而不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退一万步讲,即使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不应该是研究生期间的那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可现实时,博士后一旦进入某个依托单位,便身价大降。既没有独立的办公环境,也没有相应的住宿条件,通常干些鸡毛蒜皮的事。更可怕的是,一些在编单位工作人员竟一直把你当小学生使,胡来换取的。长期下来,博士后不但没有发挥科研特长,反而因各种原因被边缘化,逐渐远离了核心科研。相反,合作导师所在团队中的硕士生、博士生一直是科研的主力,他们也成了你的主子,动不动以合作导师的名义给你分配这样那样的任务。 哎,这样的博士后,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窝囊。早知这样,谁愿意刚翻身,又自找麻烦,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呢? 这只是特例,别对号入座。我想其他博士后的状况,一定不是这样的。未来中国的科研,就靠你们了。
7672 次阅读|84 个评论
保持团队完整性
Lovewkr 2012-3-14 22:24
在川大东区篮球场打篮球需要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场地不够,这就需要大家经常要几队人共用一个篮板,也就是轮番打。当然,我们也习惯甚至喜欢上了这种方式,只有两个队打的话容易没激情,反正没人在下面接,大家自然也就没有拼劲了。 这种方式打球经常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某个队的队员走了一个或几个,队伍不完整了,自然也就没办法继续玩了,只能看着别的队继续酣畅。 这种方式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表现为团队的解散,导致不能继续参加竞争,或者是在没有充分参加竞争时就被淘汰出局。这就自然牵出一个话题,那就是团队的完整性。没有固定完整的团队,在竞争中自然就没有底气,或者当团队中部分队员忽然退出时自然就不再有继续参加游戏的资格。 如何保持团队的完整性,这是团队合作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良好的团队运营往往需要一些条件,比如领导者的魅力,团队目标的明确度,团队分工的合理,团队文化的延续,团队关怀等,要保证团队完整稳定地运行自然也就需要这些条件。 领导者的魅力一直是我提倡的关键,作为领导者要有足够的号召力,让你的队员知道他在跟着一个正确的人做事,让你的队员对你充满敬仰与尊重,让你的队员觉得离开你会是这辈子最愚蠢的决定。领导者在组建团队之前就应该刻意培训自己的个人魅力,或者叫领导力。领导力跟领导者本身的外观联系不多,当然高大威严自然能征服一部分人,但这不是重点。领导者应该注意自身的内在修养的提高,不能让你的队员觉得你也就一俗人,没什么过人之处。领导者还应有过硬的专业修为,作为一项要求某一专业知识的团队的领头人,领导者本身的专业素养将对他的个人威望产生关键影响,我不相信一个彻底的外行能带领一帮专家做事情。领导者在团队遇到困难时应该是最冷静的一个,不要让你的队员觉得你是个只会在太平盛世做能臣。领导者还要对自己的队员有充分了解,能诚恳地关心队员,让大家觉得你不仅是一个工作上的领导,也是一个生活上的长者。 团队目标是有效凝结团队向心力的关键。你的团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关键是它看起来是可以达到的。目标的制定需要仔细衡量团队能力,实现环境以及其他可能会影响到目标实现的主客观条件,要在充分发挥团队创造力的前提下保证目标不会不切实际。目标的实现需要详细的计划,并按照计划认真实行,在实行过程中要随时把得到的信息反馈到计划中去,切记,目标仍然不能随之改变,要等实现以后再做改变。 合理的团队分工是保证每个队员都能各尽其用的关键。作为领导者你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通,什么都能大包大揽。团队中的每个队员都有其特长,当然也都有其缺点,在具体目标下要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把计划中的各个部分具体分发到队员身上,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有效合作。不合理的团队分工不仅是会影响计划的顺利实施,也会让队员产生情绪,消极怠工甚至撂橛子不干是早晚的事情。 优秀的团队文化是让队员产生群体归属感的关键。世界上每个优秀的企业和团队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或团队文化,甚至是特种不对或野战军也都有其独特的军歌或者是口号之类的东西。团队有自己的文化不仅能指导团队,围绕文化制定独具特色的企业制度,还能使队员产生群体归属感,或者是自豪感,让队员觉得自己是属于一个有灵魂的团队。 团队关怀可以让队员感觉到团队的温度,让他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充满温情与感情的团队中工作。在 NBA 赛场上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一名队员被撞倒后会立马有自己的队友伸出手去把他拉起来,而有队友进了一个球或者有一记妙传时其他队友会和他击掌庆祝。 NBA 中的球队大都能保持比较高的工作效率,这和球队之间的互相关怀是分不开的。在合作过程中某些队员会遇到比较棘手的事情,其他队员如果能及时支援,或者是某人的家人朋友出现事故其他人能第一时间打电话过去安慰,这都将使这个团体更加团结,不可战胜。 有效的奖惩措施是让队员尽职尽责的有效手段。虽然大家都可以宣称可以为了工作做些个人的牺牲,但那绝对不是指经济上的牺牲。很显然每个参加工作的人都需要钱,来支撑家庭或者来支撑事业,这也是他们拼命工作的理由。对于工作优秀者给予及时的奖励,对于工作懈怠者给予适当的惩罚,都能让你的队员心满意足,不再有半点怨言,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员流失了。 找出坏汤的老鼠。在团队组建时我们也许仔细考察了每个人,但这种考察也许不是太彻底,很多不适合团队协作的人可能被我们不小心安排到了团队的某个位置。这种人大多有一个毛病,就是自己的工作业绩暂且不说,还会影响到团队中的其他人。他们也许会搬弄是非,也许会恶意破坏,甚至会恶言攻击,对于这种人只有一个手段,那就是让他赶紧收拾铺盖走人,千万别手软。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是解决麻烦的重要方法。团队中的每个人不仅是合作者同时也是竞争者,互相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分歧,或者是在合作工程中也会因立场不同产生摩擦。在队员之间,队员与领导之间建立有效顺畅的沟通渠道,将任何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化解,保持信息共享,求同存异,团队领导者也要发挥调解和仲裁的重要角色。如果大家互相不理睬,互相不沟通,团队解散是必然的。 最后也是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把事业和生活分开。作为一个团队生活上大家自然要亲密无间,相互关切。工作上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也要齐心协力,但分歧不可避免。无论是将生活中的矛盾带到工作中还是把工作中的矛盾带到生活中都是不明智的,要将工作和生活彻底划开,工作中可以激烈讨论生活中大家都还是属于一个集体的朋友。这一点是最难做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 当然,你的团队如果是支强悍的团队自然在保持团队完整性上就可以省去很多精力,篮球场上最先解散的团队大多是弱旅,或者是被暂时击败的球队,大家顺坡下驴自然就有借口退出了。
个人分类: 随想|1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闫桢谈加入团队的感受
xitaozh 2012-2-29 18:57
我是 2011 级海洋大学的硕士生闫桢,进入海大不久,就被分进了郑西涛老师所在的海洋信息实验室。刚来到新环境的我有点不知所措,首先是郑老师找我谈心,耐心细致的询问了我的兴趣,然后根据我的特点为我制定了研究方向,让我一开始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并充满了斗志;后来实验室里的师兄们也热情的帮助了我,我们很快就成为了朋友,使我很快的融入到实验室的大家庭中来。他们告诉我说,郑老师是美籍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还是清华的博士,曾在 IBM 工作。我顿时对郑老师有了新的认识,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他在学术上这么厉害,还这么平易近人,怪不得师兄们在他的带领下也都个个德才兼备,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后来,郑老师为了锻炼我,进一步的挖掘我的潜力,让初生牛犊的我参加了一个 android 开发比赛,即便是我没有任何安卓的开发基础,甚至对 java 也一窍不通,郑老师还是不断的,一如既往的,信任我,鼓励我,鞭策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安卓开发的技巧,开发出了一款安卓魔方游戏,并在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郑老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独特,他要求我每天或者每周给他发一篇 report ,把我当天或者当周的学习情况,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及近来的思想状况及时的反馈给他,而他每次都会很认真的阅读和回复。他还要求我们尽量用英文写 report ,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英文写作能力。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郑老师不会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我,而是给我一个大致的方向,并鼓励我继续琢磨下去,开始我还质疑老师的这种做法,但当我感受到奋斗几个小时把问题解决了的充实感和快乐的时候,我就深刻的体会到了老师这么做的苦心,这不仅让我懂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很多知识,还让我更加的自信了。而每当我把问题解决了的好消息告诉他的时候,他也会和我一起庆祝。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有专业技能,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谢谢您,郑老师。
5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寒
热度 1 siccashq 2012-2-26 19:55
韩寒是一种文化,虽然我没读过他任何一篇文章,我觉得他的存在还是代表了一种新生力量,打破了传统文人的形象 韩寒是否有捉刀人,我不敢下结论,但是大家都明白韩寒已经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需要盈利,需要商业运行,已经不是一个人的生活问题,如果我们假定这个团队的名称就叫韩寒,即便找一千个代笔者,又有什么关系? 很好笑的是,科技界又有多少个韩寒?团队负责人不都是韩寒的角色?谁一年能发30篇文章,不都是团队成员写的? 如果韩寒写的是文化,那么可以追究抄袭、代笔等行为,如果韩寒做的是商业写作,以利益为驱动,我倒真觉得他运作得很好。 我想看看这场争执究竟如何收场。
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顶尖的科学仪器研发团队是什么样?
hoggy 2012-1-20 16:36
世界顶尖的科学仪器研发团队是什么样?
这个是Sciex的4700 TOF/TOF的开发团队。我们在分析他们软件的时候发现的这个图片内嵌在4700 Explorer软件之中,可能是某种“彩蛋”(激发方法我们到现在也没有找到)。 团队型的研发是我国科技领域薄弱环节中最薄弱的环节。以往大牛们在美国发了CNS,回国以后就没有下文了,好不容易又出了一篇science,仔细一看下面一行小字还是在美国做的实验。这就是没有了国外的科研环境和团队支持,回国也是白搭。何况国人向来有“龙与虫”的问题,单干多,掐架多,水浅王八多。 科研的最高境界就是:科学团队+产业资本,也就是“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研究能够对得起纳税人。我想这个就是比较好的一个例子,科学创新、专利技术、工程团队、顶级产品、前沿应用。 Pic里的这支队伍是TOFTOF质谱领域的世界头一两把交椅,没必要用“一流”这个词来形容的。 Chief Scientist是Marvin,这老头一辈子就是TOF/TOF,从学术到产业都极其专一、低调、成功。目前已经离开Sciex,退休自己玩儿去了,所以后来的4800、5800才有很多改动。不过对于一个世界顶级的高科技企业,Sciex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有4~5这样的科学家。 管事的是Marie,底下分为机械、软件、市场、PRC(蛋白组研究)中心、产品定位、应用、测试、工艺、质谱学、文件十个小组。TOFTOF的核心技术在Bill, Marvin手里,但是剩下的100多号人也是不可或缺的,they made it happen。 So what can we learn? 简单估算一下这伙人一年的工资应该有600~1000万美元(100kUSD x 100),也就是养活一个国际No1的质谱团队一年要有大概5000万人民币吧,加上研究费用估计得1~2亿RMB每年——相当于国内中型上市公司整个公司的规模。换成他们的产品4800TOFTOF,这相当于25台的售价,应该是100台左右的净利润。也就是说需要一年卖掉120台左右的TOFTOF,6000万美元的销售额,这个生意上才有点像活的高科技——那我们就知道为什么AB要把Sciex卖给danaher了,他的经营模式的确是比较老的,属于工业信息时代的巅峰,没有基因时代的小巧而厚利,甚至这伙人在中国还不如做房地产赚得多(这也就是为啥国内没有这种企业的原因)。 如果我们要学习这样的例子,我们能做什么? 1、时机未到。这种高科技的玩意儿风险太大,投入又多,在这个暴利年代,20%的净利润是很多见的。什么时候盖房子只有5%的净利润了,大家才会想到这种20%的产业。 2、量大面广的质谱产品,团队当然可以小一点,不过一年几百万RMB的投入还是要有的。 3、国内企业还比较小,留不住人、互相挖人,骗点经费都乱花了。可能还是要学校和国内企业合作,做有点中国特色的研发和产业化。 4、核心的科学家,配套人才,配套企业,这都要培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个人分类: 质谱研发|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创新工场有哪些失败项目?
hoggy 2012-1-19 09:44
李开复 ,创新工场CEO 11 票,来自张泽涛, 梁欢, 天顺 更多 失败或碰到挑战的项目也不少。这里不点名,不谈细节,但是谈谈碰到什么挑战(有些已经失败,有些还在努力): 有一个项目由几个很牛的技术人员负责,策划一个很有技术深度的平台,但是初步搭建后,原来认为的潜在客户其实不愿意如此依靠一个第三方的技术平台。 有些项目出现创始人不和的问题,都是认识不久的共同创始人,创业前充满激情,甚至彼此互补加分,但是创业后发现彼此的远景或工作方式不符合。如果一位创始人离开,对士气打击较大。 有一个项目是一位很优秀的产品经理,但是这个项目成功关键之一是要建立很好的线下合作伙伴关系,而这个关键做不好,产品再好也没有用。 有一个项目有一位很聪明的创业者,总是想加新的功能,新的产品线,不够专一,产品推出迭代太慢,错失市场良机。 有一个项目过分相信美国的趋势,忽视了在某方面中国的互联网格局已经和美国不同,走了弯路才发现一个美国的良机在中国并不一定存在。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50380/answer/13723523?utm_source=weiboutm_medium=weibo_shareutm_content=share_answerutm_campaign=share_button
个人分类: 创新方法学|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效带领乌合之众
热度 1 shuhualu1016 2012-1-9 10:53
文 / 舒化鲁 中国企业规范化管理网 首席专家 组织架构设计的目的在于明确界定组织内部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且是在以承认彼此在职责上的差别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要分出高下三等的差别来。 没有差别,可以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群龙无首。走到一块的每一个人都是好样的,他们能力一样强,意志一样坚,目标高度一致。这就是群龙无首状态。这种群龙无首,会更有助于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在美国有一家曾被列入最有价值的 100 家企业之中的运输公司,员工总共不到 750 个人,却有 730 多个人是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并且还创造出骄人的业绩。这是近似于群龙无首的一种典型。 周易的作者也认定,“群龙无首:吉。”只要是真正的龙,走到一块来,并不是坏事。中国有“一山难容二虎”的名言,但虎性和龙性不一样。一山有二虎必然会发生争斗,这是由虎性决定的。龙的特性是奋发向上,而不是夺占领地,相互争斗。 二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则是指一群人没有共同的目标,也没有分工,也没有稳定的相互联系。他们每一个人都各自想各自的,不会顾及他人,每一个人都处于与他人具有同等权力的地位。这种人在一块儿是无法形成合力的,而且共处一个空间还不免发生争斗,造成内耗。 任何一个人处于这种乌合之众的群体之中,就不妙了,谁都会心生恐惧。 组织架构的设计,就是针对乌合之众的人群而言的。只有通过组织架构设计界定差别,维护差别,以统一这乌合之众中的每一个人的意志行为,由众多的人构成的企业组织,才能形成团队整体合力。 在一个企业组织内部,只有明确了彼此的差别,才能有序,乌合之众才能转变为意志统一的生力军。但这种差别,是有限度的,人们所能容忍的差别是有底线的。差别过大,彼此之间也就不可能凑到一块来。 《易经·比卦》也为我们揭示了这个道理。坎上坤下为比。这里的比也就是相互亲附。只有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不是很大,是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才能形成这种亲附关系。坎为水,坤为土。水在上,土在下。浸润下土的水在上,容留下浸之水的土在下。这就是亲附。如果水是水,土是土,二者不相及,比如把坎定义为云,那也就不是比了。云在天上,土在地上,两不相及,也就不可能有亲附关系。 在一个企业组织内部,成员相互之间亲附关系的创造,是形成团队合力的前提条件。如果想谋求团队合力,真正使企业变成一个团队整体,在组织架构的设计上也就必须避免因为差距过大而造成分裂,瓦解团队组织。 可能有人会说,有一个特别出众,能力特别强的人,存在于这个企业组织之中,难道也要把这种巨大的差别磨平缩小吗? 这里的问题是这种假设是不是成立。人们常说,鹤立鸡群。现实的问题是,鹤真的能够立到鸡群中来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类,性质差别过大的事物是无法凑到一块来的。鹤立鸡群,可能鹤乐意,但鸡可能不愿意。鸡怕鹤来欺负它们,或者群起而拒之,或者逃而避之。 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二十世纪中叶之前,劳资关系都甚为紧张,往往就是因为独立投资的老板,立到了单个力量薄弱的工人之中,剥夺了工人的利益所至。七十年代之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经理阶层出现了,这才改变这种局面。在企业组织内部,尽管差距仍然存在,但这种差距是以一种梯度的形式存在的,而且每个梯度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所以,彼此之间也就容易达成和解。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之后,劳资关系明显有所缓解,这除了工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之外,在组织架上的调整平衡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原因。 据《圣经·出埃及》记载,以色列人的祖先先在埃及定居。到摩西一代时,他们与当地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了,他们请求离境。法老不准,摩西率领众连夜逃出埃及。法老发现后派兵围追。以色列众人由摩西一人率领,没有组织。他就成高立鸡群的鹤。 可他无法有效地带领这一群乌合之众,行动缓慢,面临重重危险。摩西的岳父给他提出了一个类似单位设置的建议,摩西立即采纳。他把每十个成年男子及其家人和随从分为一个组,十人设一个十人长,百人设一个百人长,管十个十人长;千人设一个千人长,管十个百人长……这十人长、百人长、千人长,全都从以色列男子中挑选来担任。一伙乌合之众由此就形成了存在差距,而差距有限的组织。组织活动指令层层下达,一层保证一层。所有小问题都分别由这十人长、百人长,或千人长处理,仅仅非常重大的问题才提交给摩西剖析解决。以色列人行动的速度和效率,一下提高了很多倍。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需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332 次阅读|1 个评论
正式版上线了,挺棒的!
热度 1 zzyyhh 2011-11-29 12:56
正式版上线了,挺棒的!
科研在线正式版 ( http://www.escience.cn )终于正式上线了。欢迎体验哦。 科研在线正式版采用了全新的用户界面,界面更加美观,体验更加顺畅,心里感觉还是很爽的。 它可以为帮助用户解决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事情: 用户注册即拥有一个专属的个人空间,可以在网络上记点东西,也可以把平时的一些资料存储到网络上,通过网络即可方便的使用(包括通过手机),并且可以方便的分享给您的好友; 能够帮助用户组建自己的团队,或者是兴趣小组,维护共同的知识与文档,既可以写,也可以上传本地资料,与同事、朋友共同协作,共享知识。当然,也非常适合课题组、兴趣小组共同维护一个知识库,让知识延续下去; 能够帮助用户在团队内相互沟通与协作,并且系统能给予您适时的提醒与通知,共同完成某一事件,如共同撰写一份文档等; 更多的功能还是欢迎大家体验吧!以下是我在 科研在线 上个人空间的一张图片: 个人空间图片
29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队”都有谁?
热度 22 twsliu 2011-11-20 16:13
可以认为国内某些单位开始考虑修正拉斯克奖带来的问题吗?从个人到团队了,真的吗? 屠呦呦所在的单位将 100 万元奖励给了“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队”,而不是她个人了!只可惜这个团队里的人员名字一个都不提,我们等着看这一团队的人员名字被这个单位和屠呦呦说出来吧。 在 2011 年 11 月 15 日新华网上记者吕诺和王茜的文章《大奖为何授予屠呦呦》中提到了两个人的名字:钟裕荣和崔淑莲,文中说是 1983 年至 1993 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所长姜廷良说的。看来记者也没有采访到青蒿素研究时期( 1969 ~ 1978 年)的中药所负责人,这里要强调青蒿素是 1978 年由国家 523 项目办公室组织鉴定的, 1978 年前屠呦呦523小组的名称应该是中药所化学组,当时参加青蒿素工作的人应该属于这次奖励的“团队”人员,就我们所知还应该有:余亚纲、顾国明(军科院)、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李传杰、章国镇等,也希望了解更多情况的人给予补充! 【2011年11月22日补充:有专家建议应该补充的到中医科学院青蒿素团队人员还有:郎林福,曾美怡(分析),李泽琳(药理),刘浦,景厚德(药理)】 在上述文章中还有一些重点内容存在问题,值得分析。 1 、此次评奖关键看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屠呦呦做到了三个“第一”,她得这个奖实至名归。 2 、屠呦呦在古代中医药典籍的启发下,还创造性地解决了4个问题:选用哪种青蒿?选取哪个部位?在什么季节采摘?用什么方法提取? 3 、屠呦呦说:“这样一项科研工作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有很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特别是1974年以后,搞科技大协作,很多省市都参与其中并作出了贡献。今天的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4 、屠呦呦说:“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5 、曾有人说,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和自己研究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中的作用。对此,屠呦呦不予回应。 针对上述几点这里仅简单说明,有关细致说明将待有关文章正式发表后再登载于此博客中。 1 、思考:这是一错再错,不仅没有分清青蒿和青蒿素,也对存在近 40 年的争议没有科学和足够的认识,照此文的说法,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屠呦呦都不是第一,有关文章待正式发表后再登载在本博客中。总结起来是:首先把青蒿和《肘后备急方》的说法带到 523 项目中的是余亚纲和顾国明;首先把青蒿素 II 带到 523 项目中的是钟裕荣,首先把青蒿素(黄蒿素)带到 523 项目的是罗泽渊;第一个做青蒿素 II 临床试验的是李传杰和章国镇,首先做青蒿素(黄蒿素)临床试验的是李国桥。 2 、思考:所有成果都要堆积到屠呦呦一人身上了,别到时候说是记者们的错! 3 、思考:如果当事人根本不提 523 项目,这样笼统地“感谢中国科学家群体”有意思吗? 4 、思考:如果不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人争名争利,这 40 年来中国的青蒿素及其产业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 5 、思考:当事人不予回应的含义是什么?此文章中问这样的争议“不知能否就此尘埃落定”?可以说的是 金冬雁先生已经说过: 博主回复 (2011-9-17 17:14) :争议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授奖后结束。要解决争议,最基本是搞清事实。现在事实还没有完全搞清,争议就不能解决。
19713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高校德育教育“虚脱”源于缺少优秀的学术团队
热度 1 freedom110110 2011-11-7 1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4期 作者:张雄 有些高校德育学科给人以“虚脱”之感,原因就在于该学科未能集聚一支优秀的学术团队,对实际的德育学理的阐明只能是“虚晃一招”;而喜好理论研究的教师又往往疏于教学方法和功力的打造和磨炼,德育课堂上只能是“凌空蹈虚”。   有人说,德育学科在较多高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丢掉”的实际“被边缘化”的地位。为什么作为国家战略意识的大学德育学科,在实际运作中缺失应有的品牌和地位?为什么中国一流的青年才俊很难集聚到这个被尊奉为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学科群内?为什么德育学科中至今尚存在着研究与教学评价的两张皮局面?   教材应对时代的声音疲弱   我国高校德育学科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学科学术研究呈现积极研讨、蓬勃向上的态势。这一方面源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得益于高校相应组织管理机构的重视。从学科建设的表征来看,似乎给人以感觉良好的判断。可是,从深层次透视,令人堪忧的地方仍然存在。   我们应当清醒地承认,我国德育学科当下遇到严峻挑战,而我们的应对仍显软弱。具体表现为,一是在“一切向钱看”和拜金主义负面价值观影响下,运用传统德育理念、思想、学说来教育智商高、阅历浅、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实际效果难达预期目的。   二是现有的学科文本,尽管有一定的推陈出新,但对社会现实问题触及的深度与广度有限。“以不变应万变”的教材要么距离学生思想实际较远;要么切中学生思想实际,却不具备充分的解释力、说服力和思想穿透力。求知欲强的大学生明显流露出对新理论、新思想的饥渴感,对教材理论套路陈旧、观点缺乏与世界学术思潮理性对话的不满。高校学生的精神状态本身就与思想观念嬗变的前沿阵地相勾连,尤其是对于道德伦理和价值观极度敏感的大学生,传统德育理念中某些关于人性的抽象解释和演绎已经无法赢得他们的真心认同。应当看到,如今的大学生已由过去崇拜单一式的个人权威,向偶像崇拜的多元化、边缘化或对权力中心解构的心态转变;由固守狭隘的地域性生活价值的本位观念,向追求乐于社会迁徙和社会交往、注重跨区域流动的生存价值观转变。   三是关涉德育学科主体内容的诸多基础学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体系轴心原理断裂”、“知识信息老化”、“价值判断肤浅生硬”、“话语缺乏时代感”等缺陷,尚不能提供准确的、时代的、深刻的思想原理支撑。   四是大学生在校接受的德育训导与毕业后就业与创业岗位对新型的德性需求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脱节。主要反映在,抽象的教条不能直接转换为当下抵抗道德风险、信仰滑坡的心理素质或能力。这与我们缺乏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有关,也与德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对时代变革的问题回答,缺乏鲜活而又可感、深度而又理性、个性而又辩证的内容效果有关。   学科意识和学理提升有待加强   在现行高校运行机制中,高校德育学科发展也有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看好的学者,往往被教学领域视为“圈外人”;一些科研长期处于零成果状态的教师却多次捧回优秀德育教师奖;一些教师把教学效果单纯理解为“唱功”、“搞笑功”、“滑稽功”、“影视功”等片面追求外在感官刺激的功夫,而对深沉的、学理的、追问的、逻辑分析与批判的重要教学方法却不愿意下工夫去琢磨、去研究。所有这些,都为大学德育学科发展带来了更为复杂的生态背景和评价系统的诸多问题,也客观产生了该领域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青年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未来理性预期有着深度忧患的心理。   对此,第一,要矫正德育学科的学科意识。由对德育学科特殊性的过分强调回归至对学科必备的普遍性规则、规律的尊重上;由不恰当的形式主义的拔高回归到对学科的实体性建构上;由对评价体系的外在化标准回归到学科内在性规定的客观尺度上。   第二,要加强德育学科的学理性和科学性研究。没有研究意识、研究状态和研究平台的学科,是一个虚转、空转的学科,不能称为学科。有些高校德育学科给人以“虚脱”之感,原因就在于该学科未能集聚一支优秀的学术团队,对实际的德育学理的阐明只能是“虚晃一招”;而喜好理论研究的教师又往往疏于教学方法和功力的打造和磨炼,德育课堂上只能是“凌空蹈虚”。   改变这种二元分离态势的行为模式就要坚持“一流科研带动一流教学”的学科建设理念,真正实现德育学科在理论上说服人、内容上启迪人、形式上吸引人。鼓励和支持德育学科教师,在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大针对解决重大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力度。要立足于德育学科,但也要吸纳该学科领域外的理论研究资源,这是一个大德育学科发展观念的问题。没有它,学科发展就会干瘪、枯萎。   第三,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中的“三贴近”意识。德育学科教育内容最忌“高射炮打蚊子”式的“大鸣大放”,一定要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改革开放实际,贴近“现实的人”的生活实际。加强“三贴近”意识,并不是要完全接受大学生的一切实际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而是要进行合理导引,关注学生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他们价值观的多元性,尊重普通个体现实的物欲、情感、意志、无意识等方面的合理呈现。既要体现道德观念的包容性,又要坚决维持德性底线的不可触动性;既要维护道德价值体系建设的严肃性,又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恶俗”的社会流行风气;既要重视吸取西方文化价值精华和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国粹”,又要抛弃其不合时代发展的糟粕。   第四,对网络在高校德育中的新功能也要有科学的认知和判断。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客观上极易导致阅历浅的大学生,在信息甄别选择过程中思想认识、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趋向混乱和模糊。有效引导学生科学判断互联网信息内容,步入理性的道德境阈,是德育学科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15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团队的生与死
热度 2 pinjianlu 2011-11-1 16:57
有这样一个团队,最开始由一个工程院院士创立了该团队,并提出了研究方向。他的接班人现在是大老板,但性格极为古怪,动不动就喜欢骂人,只会批评人来表现自己懂得多。大老板从没想过继续培养接班人,他对人才的定位就是听话,报考的时候只喜欢看一个指标:那就是分数。对于保研的当然就是班级排名以及你是否做过班干部,也许是因为这种人比较听话吧。 大老板手下的小老板除了溜须拍马、打新科博士的小报告之外还真不知道他到底会什么。这样的团队,这个方向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如果大老板一旦退休了,谁再出来继续推进这个方向?带领团队继续走下去? 有些重点实验室搞得不好的连实验室都会摘牌,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西南交大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里面的导师都会自己做科研,是真正的导师;而电子科大的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里面只有老板,所以摘牌了。
个人分类: 心路历程|2483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家心中自有你
热度 3 wcgczf 2011-10-31 03:35
在我生日这天我们科的护士们送给我一个无价的特别珍贵的生日礼物,就是她们用真心自编自唱的歌,《大家心中自有你》,令我泪流、令兴奋、令我感动,鞭策我更好地带领好这支优秀的团队,呵护她们。先将歌词与大家一起分享: 至精首善为医者,甘舍一生的人, 愿解万家苦厄多, 济世泓愿解民苦,妙手仁心的人, 慈爱拂揽及苦心。 说的都是情, 看的都是心, 巾帼红颜雷利行, 不愧于天使的名。 讲的都是理, 服得众民心, 永恒不变医者心, 铸得世间医患情。 走的是人间的道, 谱的是大爱的铬, 桃李天下无怨悔, 杏林春暖报今生!
个人分类: 感悟|236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