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血小板减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我国今年共发现280余例蜱虫病 死亡10余人
xupeiyang 2011-6-17 06:59
据新华社电 记者16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今年我国已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 据介绍,在今年所报告的病例中,以老年人居多,40岁以上病例约占报告病例的90%,农民占90%。 “蜱虫病”,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近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现的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是一种自然疫原性疾病,蜱为其传播媒介。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草地、树林要避免蜱虫叮咬
热度 1 xupeiyang 2011-5-29 14:24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 白细胞 、 血小板 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该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 蜱 (也叫壁虱)叮咬传播。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河南省卫生厅通报称,截至2011年5月24日,河南省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病例70例,死亡4例。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蜱的暴露。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 病例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1. 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2. 在有蜱活动的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    3. 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    (二)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67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