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灰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气候变化鸭先知
热度 1 RollerMaMing 2019-12-27 18:41
鸟类越冬地的改变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 冒着大雾我们连夜前往南疆的和田地区,住在陈文杰的家,见到陈夫人欢欢和儿子陈雨瑞。这次有两个任务,一是灰鹤越冬地调查,二是检查被救助的高山兀鹫然后放飞。 最近几年,一些水禽越冬地向北偏移。以灰鹤为例,过去迁徙至我国的灰鹤( Grus grus )越冬地主要是在长江以南及云南、贵州、江西等地,但近年来却发现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有灰鹤越冬,主要地点在拜城县、乌什县、墨玉县、民丰县、皮山县等区域。 首次发现数千只灰鹤种群在新疆越冬,对此持续跟踪观察,探讨气候变化的影响。这可能是最北的越冬地,距离原来的越冬地大大向北偏移(直线距离1800~2100km,纬度相差8~12度),类似情况在欧洲也出现了,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的距离缩短。这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气候是决定物种地理分布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迫使许多物种向其他区域迁徙,而动植物分布也呈现向高海拔地区和高纬度地区迁移的现象。 气候变化鹤先知,以下的照片是这次调查的初步结果——气候变化新证据。 新疆新闻(CCTV-1 朝闻天下) :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2640297748402918075 http://tv.cctv.com/2019/12/29/VIDEdpZfNj2CNoGDCazb7QXF191229.shtml 上千只灰鹤在稻田里觅食(马鸣 摄) 环颈雉(野鸡)也来凑热闹(马鸣 摄) 数以万计的紫翅椋鸟漫天飞舞(马鸣 摄) 另外一些水禽也留在了新疆南部甚至是北部越冬(马鸣 摄) 和田地区及新疆南部灰鹤种群数量稳定增长(马鸣 摄),经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1)食物因素,农作物收割方式改变,由传统手工作业转变为机械化收割,造成大量粮食遗落在农田,吸引灰鹤前来取食;(2)其次是气候因素,通过查阅气象资料,发现近年来冬季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减少,适宜其生存,越冬地大幅度向北偏移;(3)地理因素,水质良好,避免因灌溉农作物而致使一些污染物质在植物体内富集或通过食物链对灰鹤造成健康影响,以及水资源丰富,是极佳夜栖地(冬季基本上未结冰);(4)安全因素,当地民风淳朴,很少有捕猎和投毒现象,偶然有农民驱赶。 气候变化鹤先知——注意看仔细,一只有腿,一只无腿,缩腿飞行,太冷了啊(马鸣 摄) 奔跑吧兄弟——获救的高山兀鹫!(马鸣 摄) 被救助后经过一个月疗养放飞的高山兀鹫(马鸣 摄) 参考文献 马鸣,李军伟,蒋可威,陈雨箫. 2019. 乌鲁木齐附近40多只灰鹤意外碰撞高压线死亡. 中国鹤类通讯,23(1):32-35. 李军伟,马鸣 等. 2019.全球气候变化对灰鹤越冬行为影响. 鹤联会——2019年中国鹤类及栖息地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9年11月29日-12月2日, 安徽池州, p11-11. 马鸣,李军伟. 2019. 灰鹤:飞越天山. 森林与人类,(5):42-53. (越冬地灰鹤缩腿飞行记录与纪实首次报道) 李军伟,马鸣 等. 2020.灰鹤在天山木扎提河湿地越冬及行为观察 (Overwintering and Behavioral Observations of The Common Crane (Grus grus) in Tianshan Muzati River Wetland).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待发表). 和田新闻 (CCTV-1 朝闻天下):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2640297748402918075 http://tv.cctv.com/2019/12/29/VIDEdpZfNj2CNoGDCazb7QXF191229.shtml
个人分类: 全球气候变化|6453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博记语(477)- 灰鹤飞天
zjzhaokeqin 2019-3-27 15:34
读博记语( 477)- 灰鹤飞天 赵克勤 读科学网 马鸣 博客 《 鹤鸣于天 》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48045-1169490.html    ) , 记语与评论如下: “ 灰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新疆5种鹤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每年春天迁徙季节,途经新疆的灰鹤数量超过一万只。它们在南疆的叶尔羌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北疆伊犁河流域等地逗留,补充完体力后,部分灰鹤会选择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天山中部的开都河流域、巴音布鲁克湿地等地“生儿育女”。大部分灰鹤继续北上,飞往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繁育后代。 “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了灰鹤,也拍摄到了她们的身影。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她们吃什么,在哪里过夜,旅途是否顺畅,栖息地如何?基金项目虽然还没有申请到,研究和观察已经开始了。” 评论: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做这方面的持续研究不容易。 图来自 马鸣 博客 《 鹤鸣于天 》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48045-1169490.html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首次卫星跟踪灰鹤迁徙项目正式启动
热度 2 cranelover 2013-12-25 14:47
由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的卫星跟踪灰鹤迁徙项目正式启动。 灰鹤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国内仅繁殖于 东北及西北地区的极小区域,冬季则迁徙至我国南方越冬。目前,对我国灰鹤的迁徙路线尚一无所知。 图1 灰鹤分布图 贵州草海保护区是国内灰鹤集中越冬的湿地之一,目前在保护区内越冬的灰鹤达 800 多只。为了探究草海越冬灰鹤的迁徙路线、停歇地和繁殖地,以更好的保护和管理这个濒危物种。由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刘强博士带领的团队,本月开始在草海保护区开展捕鹤工作。目前已捕捉灰鹤一只并佩戴了最新型的卫星跟踪器。灰鹤的迁徙之谜即将被揭晓。 图2 工作人员正在给灰鹤佩戴跟踪器 图3 佩戴跟踪器的灰鹤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754 次阅读|4 个评论
基金没中,plos中了
热度 4 woodenson 2011-8-30 17:08
今年的自然基金没中,其中一个关键评审人说,你去年麋鹿的基金才刚开始,现在就又来搞龙虾,还是等等吧。好吧,反正也不缺钱,以后再说。 昨晚收到plos one 论文初步接受的意见,还是多少能平息一下心中的怨气。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丹顶鹤和灰鹤警戒同步性的问题,除了物种之间的差异外,还受到人类干扰的影响。放摘要于此,等正式出刊了再贴正文。 Coordination and synchronisation of anti-predation vigilance in two crane species Abstract: Much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anti-predation vigilance in groups has assumed independent scanning for threats among group members. Alternative patterns that are based on monitoring the vigilance levels of companions can also be adaptive. Coordination of vigilance, in which foragers avoid scanning at the same time as others, should decrease the odds that no group member is alert. Synchronisation of vigilance implies that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be vigilant when companions are already vigilant. While synchronisation will increase the odds that no one is vigilant, it may allow a better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threats. We investigated temporal sequences of vigilance in family flocks consisting of two parents and at most two juveniles in two species of cranes in coastal China. We established whether the observed probability that at least one parent is alert was greater (coordination) or lower (synchronisation) than that predicted under the null hypothesis of independent vigilance. We documented coordination of vigilance in common cranes ( Grus grus ) foraging in an area with high potential for disturbance by people. We documented synchronisation of vigilance in red-crowned cranes ( Grus japonensis ) in the less but not in the more disturbed area. Coordination in small flocks leads to high collective vigilance but low foraging rates that may not be suitable in areas with low disturbance. We also argue that synchronisation should break down in areas with high disturbance because periods with low vigilance are riskier. Results highlight the view that temporal patterns of vigilance can take many forms depending on ecological factors.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228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