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随身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随感
zhaoyongke 2012-5-11 22:55
周五晚上最后一节课。从玉泉路坐班车回来,天阴沉沉的,依稀两三点雨。 习惯性地坐在车的第一排,前窗模糊的雨痕伴随着雨刷划过,将昏黄的灯光散作繁星点点。 此时,司机师傅放起了音乐。是一首老歌。张雨生《大海》。旋律再熟悉不过,手指下意识地捕获这久违的音符。 初次听到这首歌还是十年前上初中那会,用的随身听,从哥哥那里要的磁带,一天到晚带着耳机听。那时的设备现在早已淘汰,今天的初中生都用MP3了,要是谁再拿个破随身听,会被笑死。 听多了MP3,会变得越发浮躁,失掉了音乐带给的柔韧。数字音乐剥夺了我们的耳朵深处最纯真的那份执着。 现在年纪也不算大,为什么这么怀旧呢?看来自己这一路十年寒窗也有点历史了。 音乐有一种魅力,无论你隔多久,无论你隔多远,只要有这旋律,你的整个身心就被吸引进去,自我陶醉在里面。 大海真的能够带走曾经的爱么?我驻足,侧耳倾听,远方的呼唤。
个人分类: 随感|2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门”马后炮
热度 98 nyouyou 2011-8-13 12:47
这个暑假有点忙有点累有点烦,也就没像以前那样天天浏览科学网。直到病恹恹的,才有时间看看自己都错过了什么。 “寒门”,这个话题有点沉重。从小我家不富裕,却也不愁温饱,没经历过“寒门”而讨论这个话题,也许就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但种种原因,这确实是我很关注的一个话题。从84年小学到高中,不记得交过3位数的学费(这得问爹妈),也 从没上过任何补习班 。 教育不是什么高消费的事 ,所以从来没注意过周围同学是穷是富。到了大学,大家的生活反正都是吃食堂,二手破自行车(新车找丢呢?),不是很贵的随身听(现在早绝版了吧),不那么精美的教材,依旧没有关注过周边人的贫富问题。我不知道是自己后知后觉,还是那个年代的象牙塔里没有人把出身的贫富、毕业的财富当成问题来考虑。到了普林,奖学金从初入学的1万8逐年跃进到毕业时的2万7(感谢普林和哈佛的招生大战,两校纷纷提高奖学金,喜煞我等小渔翁),物价可是没觉得有任何变化。反正分子生物学系的所有研究生都是一样的stipend,除了个别脑子极灵光的师妹在黄金300刀一盎司的时候就大肆投资了,大多数人估计和我差不多,谁也没太关心过自己的“身家”。开二手破车的未必是穷人家的,像我这种买辆新车的,纯粹害怕为修车浪费时间(事实证明,因为是新车,于是我去了无数次的bodyshop,一点没省下修车时间),但代价是银行账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利息基本为0了。 前面写了这多废话,只为表达一个point:我求学的年代,家庭的贫富似乎从来进入过我们的视线,也根本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好,下面话锋一转: 去年我当了一个本科班的班主任,就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清华大学通过校友、企业、慈善捐款是有很丰厚的助学金的, 任何贫困家庭的孩子只要考得上,绝对不愁读不起清华 (所以我对于日前看到的一则什么考上北大却上不起的新闻非常怀疑,这基本是不可能的,麻烦记者先调查一下再发言)。但是,我却发现本科生这几个班里申请助学金的孩子很少,看他们的家庭情况表,确实都不错。我第一反应是,哦,我国真的在消除贫困。但旋即反应过来,也许是因为更多贫困的孩子失去了竞争力,当时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发自内心地同情并希望能够帮助因为客观原因而造成的弱势群体(但我讨厌“倚弱恃弱”的人,他们不是弱势群体,这个以后再说)。 为什么情况会演变成这样呢?恰好这两天断断续续听了“环球资讯广播”的一个访谈,就在讨论现在的基础教育问题。受访者是一位获得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目前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军旅诗人”(抱歉,没记住他的名字),他就很义愤填膺地说:现在的问题是学校里的正规教学不教授应该教的全部, 入学考试等等严重依赖课外辅导班、奥数班的内容 。说是义务教学,还是钱堆出来的成绩!他还说:一个老师在校内的正常收入并不高,但是课外辅导收入普通老师能达到月收入3万元,而特级教师则是普通教师的5倍左右(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乖乖,怪不得北京房价这么高,真有钱啊!)。这都是广播里听来的,其真实性有待核查,然而其中提到的课外辅导班的问题却是大家都知道,实实在在的。如果中小学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而把许多内容转嫁到商业性质的教学上,你让“寒门”孩子如何有竞争力?! 而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社会观念转变的问题:在一次班会上,我的一个学生问我:颜老师,现在都说生物就业难。您认为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掘到第一桶金?我确认了一下伊所谓的“第一桶金”特指财富,于是不禁慨叹代沟啊!我咋到现在都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很直白地告诉伊:“我到现在也没掘到第一桶金,按照财富排行,依你们的标准我应该是个失败者,但是我对我目前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满意,我在工作中很有成就感,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当社会的理念把追求财富当成了共同奋斗目标时,也就不难理解三聚氰胺、苏丹红们的来源了。唯利是图的后果是丧失了敬业精神,丧失了与财富无关的骄傲与成就感。于是最聪明的孩子不愿意当科学家、工程师,而去搞金融;谁都不想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出来,而不断寻找捷径。在这种环境下,教育怎能独善其身呢? 最后,对于“寒门”出身而到达了一定程度的孩子,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忠告:再坚持一下下,把目光再放远一点点。 我认识不止一个清华研究生,家庭相对贫困。于是TA们在未来的规划上就显得异常小心翼翼,保守,甚至为了找眼前的工作,不惜放弃博士转为硕士。如果说是因为自己的课题做不下去也就罢了,偏偏没有任何其他原因,就是因为看到了月薪5、6千的工作机会,就觉得很不错了,于是放弃再过一两年就板上钉钉的博士学位,硕士毕业走人。尽管我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但我很惋惜。如果一个人是自己想得明明白白也就罢了,比如Gates可以本科辍学,这没什么;但我知道我认识的学生不是Gates,而仅仅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担忧和不安全感使得TA们坚持不下去了。也许再过若干年,当你看到你的同学成为了“精英”,而你却要给他们打工的时候,就明白我今日的痛心了。但愿那时候已经没有人去买东南西北太平洋大学的文凭。 P.S:刚看了两条很奇怪的留言,我简直难以理解某些人的思维逻辑!请问,文中哪一点显示出“精英”特指学术上的?生物博士毕业只能走学术道路吗?开玩笑吧。我的担心是从现在就为了近利而放弃了对于更高志向的追求,在今后的路上可能会因着这种心态处处被动,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我以为所谓“精英”是各行各业做到最优秀之人。当然,我还有另外一个对于“精英”的定义,那就实在没有几个人可以担当得起啦:这批人不仅在自己的专业上达到极致,还要清醒理性地承担对于社会的责任。
47951 次阅读|110 个评论
科学大家需要培养
热度 1 dxniu 2011-5-30 13:36
1994 年,那年到了军校,空余买了一盘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磁带,放在随身听中播放,一段优美的旋律,仿佛听到细雨敲打绿叶,翠鸟在山谷中鸣唱,暖暖的,欣欣然。脱口而出:这是描写春的乐曲。翻到乐曲说明发现这首曲子的名字就是《春》。心中不禁窃喜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悟性。后来自己尝试去学一种乐器,发现演奏出来的只能算声音,才知道这就是眼高手低。到了今天已经彻底沦为乐盲 后来接触科研,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很容易对一个科学问题实现理解,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验上却很难掌握一套扎实的证实手段。 音乐上,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练习,不会横空出现莫扎特和肖邦。即便是天才,上帝给予了敏感神经和丰富想象的天才最终也难免落俗。 科研上,没有精心的栽培和修正,也很难想象会有费曼和钱学森。
个人分类: 杂文|2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