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生家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生家长们的脊梁都去哪儿了
热度 31 VillagerL 2014-3-7 11:51
有什么样的学生家长,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 林章凛 清华大学 摘要: 我们中小学教育的问题,是众所周知的。如同我国足球,明知是错的,却一代一代地重复错误。诚然,我们的教育体制”是有问题的。但是,当学生的家长每天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争先恐后地向内心不满的“教育体制”输诚时,家长们的脊梁又都去哪儿了?很多人说我们家长们的行为是“功利驱使下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笔者深不以然。准确说这些行为是“功利驱使下的一种集体有意识”的媚俗,一种自以为聪明的媚俗, 一种没有脊梁的媚俗。而且通过身体力行,把这些媚俗传给了孩子。 笔者去年在伦敦,曾听到或看到普通民众和政客羡慕我们的孩子在国际知识竞赛中有非常拔尖的表现。我说,千万别学我们,这些都是反复操练出来的书呆。如果你们政客都去学习中国,这世界哪有高品质产品如iphone?你们只会有千古不变的算盘。 要改变我们的教育,首先需要家长改变自己。 所谓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其实是谎言,无关紧要。 但看谁笑得最后,“不要让孩子输在一生的福祉”,才是硬道理。 笔者曾投身本科招生多年,看到一拨又一拨的“三没有”学生:没有理想、没有兴趣,甚至于没有礼貌,只有知识,如同规模化农场饲养的动物。笔者曾经和很多人一致,把这完全怪罪到所谓的“教育体制”。直到笔者的孩子也上了小学一年级。 诚然,我们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单一的以升学率为核心的评价体制,是有深刻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学生家长们的责任都去哪儿了?一件事情至今深深地刺痛我。2013年秋季学期的某一天,PM2.5浓度高达300左右(5级和6级的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学校却坚持开运动会。我着急地打电话给学校,请求他们取消。一番言语交流之后,电话那头的老师终于说,您去看看现在的操场,已经有很多的家长来了,积极性都很高,我们不能让家长和学生失望。我大为震动、哑口无言地放下了电话。按自己的预案去学校把孩子接走时,果然看到操场上聚集了很多的家长(一些低年级运动会是有家长参加的),并已经在高浓度PM2.5中高声地练习“家校合作”之类的口号。 是这些家长不知道PM2.5的危害吗?非也。私下抱怨的家长多的是。为何家长们却又去参与这种伤害孩子健康的事情?如果有显著比例的家长公开投诉,或者用温和的借口领回自己的孩子,这运动会还开得起来吗? 我们的家长为何这么做?说白了,可以归根到那句实质为教育产业化服务的最大谎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所以,我们很多家长们,恐怕每天都想着孩子如何“不输”,如何给学校留下好印象。因此,每天唯恐落后地向内心不满的“教育”输诚。所以,很多学校可以半夜短信要求家长买明天上学的东西,本来应该是建设性双向交流的“家长委员会”,沦为为学校无条件服务的爸妈小组。经济大国中,只有我们的中小学校服是如此丑陋,而且不便宜。我们的有些学校,甚至可以有公开与商业机构合作的“占位班”。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所谓“教育体制”。 如果家长们深爱自己的孩子,不妨退一步看看周围的人,一般人生幸福的人是什么样的?基于我这些年国内外的学习、工作和自己带学生的经验,我认为孩子的人生幸福绝不等同于在学校得到的成绩和表扬。事实上,孩子的身体健康、基本的价值观、有度的框架知识、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和兴趣、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是最主要的。恰恰我们家长们最担心的知识学习和成绩,是最不需要担心的。因如同现在的营养过剩,我们目前教育中知识早已严重过剩,而且终究是要扼杀孩子兴趣和理想的。最近的一项盖洛普国际调查发现,中国雇员的敬业率6%,全球垫底,这完全可以归溯到现在的教育。当然,笔者并无意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比如我们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只是过剩以至于有害,而需要减肥。而且政府比如北京市教委特别是最近也在积极地改革。 1980年代,清华曾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自己的孩子,学生家长们应该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放下眼前的媚俗,直起脊梁,不计较每天的起跑线“得失”,但从孩子成才的所需要的各种人文和知识技能回溯,尽匹夫之力去推动教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避免制造一代又一代的只有知识的“三无学生”。 不要再相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谎言。但要看谁笑得最后,“不要让孩子输在一生的福祉”。
15981 次阅读|59 个评论
老师开车带学生出去做科研的法律后果
热度 1 lin602 2011-6-27 08:03
研究生做科研,特别是做应用课题的,要经常出差,到企业做调研,做中试。这是做应用研究中必须的。 如果路途远,一般坐火车或大巴甚至飞机去。如果在几十公里甚至一二百公里内,如果老师与学生一起去,老师可能会开车带上学生,一是方便,二是省钱省时省力。 如果出差一切正常就没有事。如果万一有交通事故,教师反正自己开车,后果好处理点,但坐在车上的研究生们如果在事故中受伤甚至有大事情,那么这法律后果就出来了。 学生家长要找学校的。 如果学生家长到法院告老师,你开车,就要对学生负全部责任,一方面是钱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有其他不可见的后果。 教师开车也不想出事故,有些事故是预见不到的。 有些人开车是绝不带其他人的,不管什么情况。不要怪他们是‘冷血动物’。 君不见,现在许多中小学不搞外出活动,怕出事。
473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24日《南方科大能走多远》在线访谈征集网友提问
热度 1 科学网编辑部 2011-6-23 16:34
科学网将于24日上午9:30-11:00举行《南方科大能走多远》在线访谈,现征集网友提问,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 随着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社会各界舆论一直关注着这个体制外的新兴大学。人们一方面是对之寄予厚望,一方面又对之心存疑虑。有人认为南科大的筹建过程是高等教育里程碑式的突围;也有人认为南科大的发展不符合现在的国情,扰乱了正常的人才选拔制度。 近期南科大筹建团队的三位教授退出并在媒体公开质疑南科大和朱清时校长,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发表公开信回应力挺朱清时校长。南方科大和朱清时校长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打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口号横空出世的南科大,已别无选择的走上了一条举步维艰的成长道路。——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教育体制改革究竟路在何方? 科学网将邀请 南科大学生家长 与一直关注南科大筹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 ,与公众一同探讨南科大的发展与未来。欢迎您的参与! 访谈地址: http://talk.sciencenet.cn/?id=37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4727 次阅读|4 个评论
家长为何支持朱清时?看他们如何回应港科大三名教授对南科大批评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1-6-23 08:01
【Blog主人按1:如果我是家长,我也只能选择支持朱校长。屁股一旦坐在一个位置上,而且至少4年内无法挪开,那只能认为凳子的感觉还不错】 【Blog主人按2:即便如朱清时所说,三位港科大教授是因为报酬问题而离开的,这个也不影响他们撰文反对朱现在的做法。而且,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来说,我们看的是事实,比如,是不是现在没有专任教授,确实只有两位,那就不要谈什么实验,远景之类的玩意儿,因为再实验也不能没老师带着呀,朱清时不会是让坚持学生们自学的魏书生校长吧】 【Blog主人按3:朱清时现在干脆把港科大培养的人也全部否定了,认为是工具,而他老人家这里培养出来的是全面人才,而这年头,所谓全面人才,大概是啥都懂啥都不通的大人才吧,看朱校长的意思,好像南科大在培养类似于朱校长本人这样的领导似的】 【Blog主人按4:本来一直在说国际化,但是一看很国际化的那批人根本看不懂你的作为,就抓紧开始说国情了,呜呼!国情真是个好东西!!】 【Blog主人按:朱清时先生绑票的本领在逐步提高,恭喜你,再加十分。很有趣的是,朱清时先生每每或以学生支持而感动的架势,现在再加上以家长支持而感动的后援团的激情,看来朱校长无法靠了解教育的专家们的支持活下去了,那就让朱校长好好沉浸在被自己绑架的人的仰慕眼光中自我陶醉吧】   《新京报》讯 (记者周亦楣)昨日凌晨,南科大学生家长在博客上发布公开信《南科大学生家长对港科大三位教授的回应》,支持南科大和朱清时。朱清时在看过公开信后表示,现在南科大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家长们能站出来写公开信,与南科大同甘共苦,他很受鼓舞。对于 港科大三位教授的质疑和批评 ,他也一一做了回应。    港科大三教授批南科大   家长的公开信回应的是港科大三位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6月16日,三教授在媒体上发布联名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直指南科大现存的问题包括:“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等。   据悉,这三位教授曾是援建南科大的重要成员。南科大开学后,三位教授因办学理念与朱清时产生差异,先后离开了南科大。    学生家长称“落井下石”   昨日,联系本报记者的李姓家长表示,港科大三位教授写那篇文章,是针对南科大的“大字报”,“在最困难之时落井下石”。家长们在群中商议酝酿好多天,为了保护孩子和南科大,不得不以公开信的方式表达对南科大的支持。   家长们公开信中说,去行政化是朱校长一直推进的一项改革,但是遭遇到重重阻力,三位教授认为“去行政化”只是哗众取宠的口号,那是教授们不了解国情,并无视南科大的努力,我们认为教授们如此评价南科大似乎更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学生们“绝不是南科大和朱校长获取自主招生和自授学位权的‘人质’”。    ■ 对话·家长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与南科大一位李姓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她表示,自己参与了公开信的执笔,这封公开信代表了全班大多数家长的意见。    “三位教授落井下石”    家长称3名教授离开南科大是不负责任   新京报:家长是怎么想到要写这封信的?   家长:6月16日,三位教授的文章出来之后,第二天,我们就在群里讨论这件事儿。   新京报:这封信是谁起草的?经过家长的全体讨论吗?   家长:全体倒没有,但加入群里的大部分家长都参与讨论了。大约有二十多位。其中,八九位家长轮流执笔,每人负责一部分。所以你看到,这封信中文字风格并不一样。我们在群里讨论了好几天,直到今天凌晨才发到网上的。   新京报:今天上午我采访了一些学生,他们表示并不知情。   家长:孩子都不知道。我们不想惊动孩子,希望他们安安静静地读书。我们家长承担的压力很大。孩子毕业后拿南科大的文凭,没有真才实学,怎么行?我们更希望能给孩子们安静的环境,不受外界打扰。   新京报:你能理解港科大三位教授的观点吗?   家长:我能理解他们的观点。因为这些老师没在内地全职工作过,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国情。他们在不了解内地教学的情况下,这样说并不妥。   新京报:群里家长怎么讨论的?   家长:家长认为,第一,这么有名的教授怎么说出清朝遗老遗少说的话,好像是张“大字报”。第二,他们当年离开南科大是不负责任的。孩子是你招来的,不能因为理念不合,出现纷争就退出了。但是我们不要指责他们,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可在这个时候,在南科大最困难的时候,为什么要落井下石呢?   新京报:港科大教授在信中提到,南科大的口号喊得很响,但计划和规划并不完善。你们怎么看?   家长:现在的南科大是一个探路者,是个改革者,不是简单的办学校。探路就需要机会,一旦机会成熟就一路前行,遇到困难就解决。本报记者 周亦楣   ■ 交锋   1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他们到现在都不理解“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我们不是不注重教学质量,相反我们会尽全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背水一战。我们给学生发的是自己授予的学位,要是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不会被社会认可。    2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们并没有鼓励学生不参加高考,完全让学生自己选择的。高考肯定是主流,但也要允许其他一些“小花”能够生长,不能一说高考就把其他的全部扼杀。    3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教授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上,他们最容易理解和发现真理,所以我们提出了“教授治校”。去行政化并不是不要行政管理,而是要求一流的行政管理。    4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这也是他们对南科大的一个歪曲。我的权力很有限的。我们是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筹备学校,市委市政府有很多部门,我们都必须要接受他们的领导。    5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这三位教授来了以后,我给他们分配的任务就是做这些事情———引进人才,建立规章制度,建立学校的各种规章体系。结果他们来这么长时间,到走也没有做成。这应该说他们也有责任。   一流的人才不可能筹备一年就都来了,香港科大也是筹建了5年、10年后,一流的人才才真正的来了。   李晓原: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励建书: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 对话·朱清时   “南科大哪能一点风险不冒”   朱清时称,在45个学生面前,某些老师应该汗颜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朱清时,他表示,现在南科大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家长们能站出来写公开信,与南科大同甘共苦,他很受鼓舞。对于港科大三位教授的质疑和批评,他也一一做了回应。    打击南科大不厚道   新京报:家长发的公开信,你看到了吗?   朱清时:刚才有人打印下来给我,我才看见的。我也不知道是哪位家长写的。   新京报:前几天港科大三位教授写的公开信。对于你和南科大的批评,你怎么看?   朱清时:他们说得非常片面。他们掩盖了很多真相。比如,他们怎么走的?实际上和他们向深圳市要的报酬有关。   新京报:你觉得这个时候他们不该提意见?   朱清时:他们参加过我们学校的工作,而且多次表示过是我们的志同道合者。在学生和南科大最困难的时期,他们却用这种方式给我们学校、给学生重重打击,这不是一个做人的厚道方法。    学生的境界很高   新京报:家长选择在这个时候写公开信,给了你怎样的支持?   朱清时:我看了家长的态度,很受鼓舞。家长很理解南科大现在所做的事。学生、家长、学校同甘苦、共命运,这对任何办学者来讲都是难得的。   新京报:你认为,家长是认同你的教改思路的。   朱清时:对,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让孩子来南科大参加教改。   新京报:我们能不能理解为,南科大是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做的教改实验?   朱清时:就是共同做的教改实验,给中国教改探路嘛。哪能够都是像他们几个那样,把所有的事情都算得清清楚楚,只赢不输,一点风险不冒?   新京报:拿学生做教改实验,会不会对学生不负责?   朱清时: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学生也是实验的参加者。他们也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探索个性化教学的全过程。就像一个学生说的:“我一生就想做一件大事,在我老了以后,我的孙子会问我,你这一辈子做过什么大事没有?我就会对孙子说,我参加过中国教育改革实验。”   任何事情都是有正有负两方面的,不是说每个实验一点坏处都没有。这些学生思想境界很高,远远高于三个教授。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在这45个学生面前,某些老师应该汗颜。   我相信,通过四年学习,学生的收获远远会大于风险。    南科大跟港科大不同   新京报: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朱清时:我想把学生培养成全面素质发展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的,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创新人才。我们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某方面的专才,我们是想试试个性化设计教学大纲能培养出怎样的人才。   港科大的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专才,就像工厂出产品一样,每个学生出来之后都具有同样的知识,都达到同样的水平。   本报记者 周亦楣 实习生 赵月若雪
个人分类: 物论|3199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