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产业升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经济不可能“拉美化”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4-7-5 10:53
所谓“拉美化”就是没有工业化的城市化。 一个明智的政府,必然是引导她的国民将结余的消费资金用于社会再生产以及研发和创新,而不是用来买金子。 与储金相比,不动产也带来了资本固结。但是不动产背后的产业链很长,从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到能源、交通运输,甚至机电设备制造,可以推动几十个部门的发展。 没有基本建设的狂飙突进,也不会有煤铁油运的大跃进,更不会有最近十年中国重卡和重型装备制造业的突变。当然载重量200来吨的北方奔驰,本来就是用作洲际导弹载体和坦克运输车的。如果没有民用需求作为支持,军事工业单兵突进的机会成本太大;所以,美国的造舰成本非常高,动则几十亿美元;但是,没办法,世界船舶工业已经基本转移到东亚三国。 只要坚持以大规模基本建设为先导,不断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中国经济就不可能“拉美化”。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3995 次阅读|8 个评论
文化避风坞存在吗?
benlion 2012-6-22 20:01
人类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历史事实是经历了几波大的创新运动,比如,印第安人经华北、白冷海峡到达中美洲,可以说是人类远古的一轮文化创造与传播现象,后来的文化在古老文化的土壤上可能对其文化的破化、叠加或融合,但只有在对其融合和吸收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形态,比如,美国的牛仔文化、摇滚乐文化等。 如果以轴心文化时代之后到公元 1500 年之前的罗马、阿拉伯、中华文化可看作是一轮大的文化创新运动,那么,欧洲是以中世纪的黑暗证明这种政教合一模式的失败,因而,明朝之前这一同期中国文化的成就代表了这一轮的人类文化创新模式,欧洲文艺复兴至今的全球化文化,形成的是新的又一轮人类文化模式的创新过程。也就是说:人类文化的创新可能一直就是一种人类文化模式发明的尝试,诞生时需要有一定的时空区域和背景,但形成之后却向全世界传播。 因此,当近现代文化传播到诞生过前一期人类文化模式的中国时,近现代西方产生的这种文化就与原先在中国创立和发展的文化形成冲击、重叠或融合、吸收等现象,对欧美来说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继续吸收文化养分,对中国来说反映出传统文化环境的破化和社会思维的纷杂,明智的做法只有是主动研究与学习西方现代文化,在这个文化的现代融合和创新过程中成为新的创造发明主人 – 也就是自主创新型社会的建立。 如果说要在一种传统文化或几种传统文化中找到生存空间,对于传承仍然有社会市场或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中医药、饮食和服饰等,作为一种行业生存方式,只要有独特的别人不具备的一些优势,显然是应该发扬;但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必须具备在文化、经济、政治主体上的国际竞争能力,比如,从产业链低端、资源型向高端、创新型企业之间存在财富聚集方向的经济学规律。 从而,古人创造的历史上的文化,无论能否继续传承下去,提供不了整体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空间或避风坞,惟有勇敢地面对现代文化、经济和政治、军事态势,迎头走向在发现古代、现代文化和科技、产业等中的缺陷,才能创造和革新现有的文化、科技和产业,在社会结构上体现为文化创造 - 创新型体制 - 朝阳产业的发展道路。
2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纺织产业:主动转型 创新发展
热度 1 nanyq 2011-3-12 23:41
“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充分利用国家压锭解困的政策机遇,淘汰落后装备和技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市场竞争力得到一定增强。“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十五”末相比,全国衣着消费量增长了74.2%,人均纤维消费量从7.5公斤增加到13公斤;在吸纳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纺织工业继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然而,纺织工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如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代表棉纺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比重低、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弱等,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时集中显现了出来。因此,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2009年4月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新明确了纺织工业的定位,规划所提出的八项主要任务,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许多任务已经得到落实。化纤生产能力持续扩大,大大缓解了纺织原料的压力;新纤维、新材料的运用,使功能性纺织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纺织品快速崛起,成为纺织业新的增长点;产业用纺织品在抗击“非典”、“甲流”和抗震、防洪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十五”期间,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纤维消费量的比重由68︰19︰13转变为54︰33︰13。随着转型的加快,服装、家用、产业用纤维消费量的比重在“十一五”期间又发生了根本改变,到2009年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重已经占纤维加工总量的19%;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所占纤维比重有望在“十二五”期间超过服装用纤维加工量。 2011年是调整振兴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在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纺织工业将有新的动作,结构调整将主攻3个重点: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消费品工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最近指出,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改造、提升纺织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际新定位,满足国内人民对美好生活更高期望,适应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 作为传统产业,纺织工业朝那个方面转移,产业升级的内容是什么?经过10年的探索,我们逐步理清了脉络,即瞄准国际前沿,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的纺织装备、技术和消费结构,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的目标: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转变带来机遇,转变预示希望。经过10年的创新发展,纺织工业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确立,重要民生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随着纺织科技的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提速,纺织工业必将展现出越来越光明的前景。
20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搭建数字出版超市
热度 5 zhaodl 2011-3-5 10:43
明天要去北京,所以西安数字出版基地近期要出版一期专刊,约我写的一篇短文(三五百字)需要交差。昨天下班前匆忙交差,也许是个人局限——不离本行,想到的还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问题,所以题目是“以数字化实现期刊出版集约化”。如下: 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来做强做优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升级。”而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没有明显突破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学术期刊属性认识上的分歧和期刊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的限制。信息采集、审稿录用、编辑加工和发行传播活动集中在一个期刊编辑部,学术与经营活动不分直接影响到出版单位的转制,出版单位的小、散、弱、全的现状,也使出版者缺乏经营积极性,很难走向资源整合和集团化出版。而无论是从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上讲,还是从国外出版的成熟经验来看,学术期刊出版都需要加快推进出版传媒集团的组建。 如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为学术期刊出版的繁荣提供了广阔前景,也为学术期刊资源整合和集团化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网络化环境下,学术信息只有集约才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数字化出版技术为学术信息的整合提供了可能。在现实体制一时难以“整合重组”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应该也有可能将学术内容采集和编辑借助科研院所的学术力量来完成,将学术信息的传播通过数字化出版平台来经营,以数字化出版的形式实现学术与经营的分离、实现出版传播的集约化。借助数字化出版技术,搭建学术出版超市,突破现有体制的束缚,从而实现学术期刊的复合出版和多媒体传播。 期刊数字化也倒罢了,可是着重论述了集约数字化的必要,而提交后,对方感觉与数字出版基地关系不大,希望贴近些。为此,我换个角度再写,题目改为“搭建数字出版超市”,刚才再次提交: 数字出版无疑应该以出版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技术繁荣新闻出版事业是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的目的。从目前国内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的现状来看,动漫和网游成为大家追捧的热点,而作为出版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和报刊出版的数字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陕西是我国的科教大省,同样也是一个出版大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科技研究成果,如何发掘、利用和传播这些出版资源是西安数字出版基地的任务之一。 从内容的角度来讲,出版资源急需一个资源整合、集约传播的平台。无论是从我国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还是从国外出版业的成熟经验来看,集团化经营都是必然的选择,但目前我省图书和报刊出版的集约化程度并不高,特别是期刊出版单位小而全的现状没有明显的改变。通过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建设,搭建一个数字化出版超市,可以整合出版内容或者是由出版单位“进店”利用数字出版平台进行经营。前端发挥传统出版单位的内容优势,后端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的集约化传播平台,将资源数字化以后实现集约化传播。 从数字出版基地的角度来看,也需要通过数字出版平台的搭建,来带动相关的软件和终端设备等产业的发展。如果将内容比喻为“货物”,将数字化出版平台比喻为“超市”,那么相关的设备、物流和服务就是必须配套的相关产业。目前已经具有丰富的、急需整合的出版资源,缺少的就是一个可以实现资源整合的数字化传播平台。 另外,基于出版平台的读者资源特别是学术信息使用者——科学技术人员资源,进一步拓展、搭建科学技术研究的协作共享平台,从而可以实现数字出版与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3504 次阅读|7 个评论
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5)——曹操为什么不骑赤兔
newniu 2010-10-29 23:09
自古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曹操为了留住关羽,特送赤兔马一匹,最终是人没留住,马也没留住。赤兔马是董卓从西凉带来的宝马良驹。董卓为了拉拢年轻将领吕布,就把这匹马送给了他。吕布死后,赤兔马被曹操收了,关羽身在曹营时,曹操又把赤兔马送给了关羽,后来关羽骑着它过五关斩六将。 赤兔马一匹上好的千里马,然而董卓为什么不自己骑、曹操为什么不自己骑,偏偏要送给别人?送给吕布和关羽? 因为他们正好能配上这匹千里马。 曹操配不上赤兔马吗?曹操作为领导者,肩负着更多的任务,除了亲自带兵打仗,还要去各地视察,与许多朋友,谋士沟通,东奔西走,更需要赤兔马。曹操却没有骑赤兔马,为什么? 宝马配英雄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而不是宝马配高官。 社会可分配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 其实很简单 宝马配英雄。高效率的多配置,低效率的少配置。 大家想想看,如果军队供需官穿着最好的盔甲、骑着最好的马、吃着最好的粮食,把最差、最没有用的送给前线的军人,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吗,能有战斗力吗?显然是不行的。 那么现在的经济领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问题是军队供需官骑上了赤兔马。结果是良马配高官,管家吃、穿、用等各方面都上了档次。谁管理资源谁就是爷,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发展好经济。在我国经济中,作为共有资产的看守者把自己当成资产的主人随意处置。仓库保管员把里面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而且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来处置这个问题。 发展经济是很简单的事情关羽骑赤兔,而不是曹操。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3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网上技术市场与产业升级
medinstru 2010-3-9 19:15
谈起网上技术市场,大家都比较熟悉。然而又有谁真正的利用这个平台寻找项目,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呢,基本很少,上面的很多信息都是当地科技部门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单位登上去,形同虚设,就以某省网上技术市场为例,我给网站首页的几个企业挨个打电话,结果证明这些企业根本没这方面的需求。而类似的美国网上技术市场yet2.com 一年的交易额却有100亿美元。为什么?我觉得中国的网上技术市场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商业化操作,而中国现如今的产业升级 如果能插上网上技术市场的翅膀 必然会飞的更远。人民币就要增值了 国家会更加有限有钱,虽然是暂时的,随着出口的低迷,中国的经济很快会面临挑战,但至少暂时有钱了,有钱了 我们要买什么呢,肯定是技术和资源。资源让我们抵御全球的通涨,技术让我们的产品更有竞争力。 中国的产业升级已经火烧眉毛了,网上技术市场也必须要改革,只有这样,技术交易市场活跃了,透明了,技术人员富有了,也更有干劲了,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纵观古今,真正能引领经济腾飞的 往往不是政客,而是科学家。而中国的学者 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是待遇低 有些大家青年教师一个月才1000多,工资远远不如民工,如果能有项目生活还会好一点。可是如果没有呢,不给保障,怎么安心搞研究,而科学本身就是需要耐心的。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给这些人 靠自己的专业知识 创造财富的渠道。我希望这些渠道是公开透明的。不需要天天去搞关系什么的。我觉得B TO B 类试的电子商务模式,是目前为止能相对做好这一点的。大家都说,美国的电子商务发达,其实中国并不缺乏电子商务人才,因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就在中国 那就是阿里巴巴 。
个人分类: 观点杂谈|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美国人生气了 那是因为我们强大了
medinstru 2010-3-6 20:46
最近人大一直在开会,谈到了很多有关产业升级的问题,自己最近由于一些原因做了一部份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产业升级对于搞内贸的人来说相对遥远一些,而对于外贸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非常残酷。 去年金融危机,一时间多少玩具厂倒闭,多少服装厂停产 大都是外贸型的企业。为什么?因为技术含量太低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大家想想 美国人也不是真不想OEM,不想和中国人争这块蛋糕,你可能会说品牌,话是不假,但是有这种觉悟的人 毕竟是少数。主要是因为他们竞争不过中国。美国工人年薪至少4万美元,中国呢? 幸运的是 他们的产业升级了 要不然 他们会很惨!现在该我们进行产业升级了 要不然我们会很惨,许多相对不发达 但是科技却相对快速发展的国家的人力成本已经低于中国了。比如说 越南 印度 巴基斯坦等等国家。最近出现民工荒就很能说明问题,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技工难找 。如果产业不升级 社会会变的越来越混乱。不要到时候科学家给乞丐打工,那就人全世界笑掉大牙了。做了一段时间外贸,明显感觉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已经很弱了。说实话政府也真是可怜,一边只好用出口退税 给全世界天天发红包,一边瞪大了眼睛希望自己的企业赶快成长。 国内的高端市场现在基本上被发达国家占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占领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高端市场,美国佬怎么对我们,我们就怎么对那些发展中国家,虽然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但是也只好如此了,谁让我们还不够强大。所以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高技术产品 因为当我们生产高端产品的时候,和我们竞争的就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他们比人力成本 和产品性价比。我们底气还是有的。这样我们就能以相对低价去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如果中国真的实现了产业升级,那么就触及美国对中国的容忍底线。 说实话 我喜欢看到美国佬生气的样子,他们生气的唯一理由 就是我们强大了!
个人分类: 观点杂谈|2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转
sunapple 2009-5-7 13:48
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 新中国 60年 工业化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 主讲人:高梁(国家发展 改革 委 经济 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点:乌有之乡书社(海淀区苏州街18号院1号楼长远天地C座1单元901室,电话:010-62760856) 主办:乌有之乡书社 网站: http://www.wyzxsx.com 参加范围:感兴趣者皆可参加。 讲座简讯 乌有之乡书社于2009年4月18日(周日)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梁老师做了《新 中国 60年工业化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的主题讲座。高老师的讲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新中国前三十年工业化建设情况;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做这个讲座有一个前提,自去年以来,在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争论中提出了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以及 社会主义 的合法性何在?另一个是总结三十年改革开放,下一步应该怎么走?现在有一个很强的声音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还是要 解放 思想,深化改革。那么我们怎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呢? 第一、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工业化建设情况; 在这三十年中,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的改造,农业的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在这些 历史 过程中,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是怎样的呢? 在刚解放的时候,中国是典型的落后农业国。在建国前的八十年,中国就开始搞洋务运动,搞现代工业化,但是那个时侯的工业化水平是非常低的,也非常不成功。在国民党的十年黄金时期,国有官僚资本占全部工业的10%左右,外资(主要为日资)占到30%50%左右,尽管当时有了一定的发展,实际上还是依靠于外部投资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半殖民地化的工业发展;加上抗战和三年内战的破坏,到了1949年我们的经济状况是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是当时亚洲平均水平的60%,还不如当时的印度;当时的钢产量是15.8万吨(解放前钢产量最高年份为50多万吨),粮食产量为1.13亿吨,5亿多人口就这么一点粮食,那时候人也肯定吃不饱。1949年到1952年新中国干了几件大事, 土地 改革,抗美援朝,到52年我们的工商业和农业全面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怎么起步的?是坚持了 毛主席 提出的集体化、合作化 道路 和其他同志提出的以个体经营为主逐步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根据当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精神,争取在十五年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高老师认为如果当时不实行公有制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就不会有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大发展。在经济起步时期,没有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和动员的过程,速度是快不起来的。要实现发展有两条路,一个是引进外资,借外债,这样的结果是多少年也还不清,甚至成为外国资本的附庸,旧中国就是这样的情况。另一个是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积累率,强行积累,苏联就是通过强行积累发展起来的。在一五期间,我们计划了694项较大工程,其中有156项重点工程,在一五结束时80%基本完成或者已经可以运作。一五时期,我们很多项目是从无到有,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飞机上天,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我们为此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要从农业中强行积累,一方面在保证农民基本的生活水平情况下,收集农村余量支援城市居民消费,另一方面我国当时没有其他任何积累,借了外债是要还的,这也是要依靠农业来补贴。所以在当时很难做到农产品的自由流通,在毛主席《论 十大 关系》中就提到了52年粮食丰收的情况下多征了800万斤还引起了一片怨言,所以在下一年就少征一点。因此是依靠集体化,国家的统购统销使有限的粮食资源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为一五时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55年的全面合作化,58年的农业合作社做成了一件事情,把从乡到自然村的几个层级单位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行政管理框架内,从而使我国的行政制度全面覆盖到了农村,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62年时纠正了共产风,将农村单位重新划到了生产队,也就是30到50户,发挥农村的积极性,就是通过这样的农村积累维持了三十年,从而实现了较快的工业发展,并建立了我国的工业化体系和科学教育体系,也为我国后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老师认为:如果我国在1949年的基础上去开放,有太多的例子可以供我们参考,非洲就是这样的一种开放,东南亚也是这样的一种开放,这样的开放是一个没有自主核心 能力 的开放,是一个不得不依靠外部的资金施舍,外部的技术支援,外部企业占主导的开放,这样的工业化不是自己的工业化,这样一个经济不能独立的国家就是一个依附性的国家,不能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 前三十年中国解决了不挨打的问题,通过抗美援朝,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搞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雏形,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辱的历史。 如何评价我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发展呢? 第一、前三十年的工业化发展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就是依靠自己的科学家、技术人员来完成自己的工业化,例如大庆油田的建设。自力更生的精神是被逼出来的,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没有任何外来援助,只有靠自己发展,即使在今天自力更生的精神还是我国工业发展强大的动力。 第二、我国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也受到了很多的干扰;抗美援朝以来,国际上对我国的封锁与压力一直存在,尤其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以后,1962年又打了一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美国 在1964年扩大了在越南的战争,实际上我们处在了四面受敌的状态。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提出发展轻工业的问题,但是在严酷的外部环境干扰下,一直没有实现发展轻工业,直到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以后才有所好转,到了1973年我们才从引进了一些技术装备。 一五时期到四五末期,即53年到78年左右,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平均增速是6.1%,其中工业增长是11%,但在此期间我们要注意的是,有若干年我们要还债,(58年、59年以及文革前期的67年、68年工业是负增长)在没有借过外债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积累形成的。至于有些人讲到了文革后期我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它的政治含义超过了它的经济含义。 尽管我国前三十年经济发展经历了诸多磨难,但是依然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应该归功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日本的一次研讨会上,杨振宁说:在建国后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高速增长,这得益于政治坚强统一,社会安定和强大的向心力,以及三十年中建立的重工业体系,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体系,大中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基础教育的普及,工业基础、交通设施的建立,和医疗保障普及到城镇居民。现在有些人污蔑和抹杀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体制,这不是一个单因素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促使的,否则就无法解释旧中国也是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比今天低,怎么就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呢?其实科学家们的见识不一定比我们的经济学家们见识差。 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情况大体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在80年代,我们还是在前30年基本的发展轨迹上,通过放权让利改革,激发了全社会微观组织的活力,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的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农村搞活,包产到户,经济上也发生了由重工业优先向人民生产生活转变的趋势,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轻工业产品不足,于是开始大搞城市三产,发展乡镇企业,于是农村经济搞活了,也就是流通经济搞活了,反过来就冲击到了城市的生产和流通。 一个是1984年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开始了放权让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即多种所有制的产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 另一个就是对外开放,不仅仅是建立了几个经济特区,而在于调整了 战略 方向,开辟了国际市场,拓宽了 就业 门路。 第二阶段是1992年以后;我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全面推进了国企改革,计划体制,劳动分工体制,物资调配体制,价格体制被彻底打破,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的改革和俄罗斯的改革不一样,我国有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补充,形成了巨大的增量,所以没有给我国国有企业造成太大的冲击。通过国退民进,国有企业只在少数关系国家命脉的行业占有垄断地位,而在一些行业已经完全退出。现在我国经济是国有成分,民营成分和外资成分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工业产值占其GDP的11%,它的GDP总产值是14万亿,我国工业产值占GDP的40%多,总产值是4万亿多,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和美国不相上下了,这也是中华民族60年来最辉煌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梦寐以求的就是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从这方面看我们的成就是辉煌的,而真正辉煌的是六十年的成果,不能算在其中的哪一个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解决了不挨饿的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现在我国钢铁、煤炭、水泥、合成纤维、铜铝铅锌等10种主要金属产量居世界第一,发电装机容量和造纸世界第二,合成橡胶、造船、汽车产能世界第三,炼油和乙烯产能世界第四。集装箱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纤维加工量占世界的1/3强。电视机、洗衣机、冰箱、风扇、电饭锅等产量占世界市场20%左右,猪轻革高档产品占世界的3/4,皮鞋占世界1/3;缝纫机占世界1/2。自行车出口占全球贸易量的2/3,羽绒制品占世界1/2,玩具占美、欧市场的40-50%(2004)。 我国自93年以来,FDI世界第二。 我国农村人口从78年82%下降到现在的55%。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如:三峡发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大型计算机,载人航天,J10飞机。 出口商品总量增长125倍,工业制成品有78年的30%,上升到95%。 亿元工业增加值耗能,由78年的24.8万吨,降到07年的4.54万吨。 但是改革开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积累了很多长期性的体制和 政策 性的问题。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外贸和投资比例过重,内需不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发达国家强势竞争的压力等问题,那么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又好又快的发展呢? 所谓内需不足,就是老百姓个人财产不够,没有钱进行消费。对此,就有人提出把握在国家手里的特权资产分掉,像俄罗斯一样,一人分一份;也有人提出我们可以学习美国搞消费信贷。但两种方式都已经被证明不成功,更不适合我国国情。内需不足的真正原因是初次分配不合理,劳动者拿到的资产太少。78年以前我们结构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消费品不足,而现在是消费品过剩,外向型经济过强,外贸依存度过大,外资拉动的出口占比达到60%,高技术领域占比达到90%左右,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占了我过GDP的55%左右,而外资在东部沿海的出口中占比高达96%。可见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太高,在全世界人口上亿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占到40%以上的,仅有中国一家。而且我国投资过剩,投资占我国GDP的50%,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家。高老师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劳动和工资占的比重过少,消费者需求量有限,国家为了拉动经济而发展房地产、高速公路、桥梁、楼堂馆所等基础设施,通过外向型经济,依靠美国消费,美国通过消费可以拉动日本、台湾的发展,但对中国这样巨大的一个经济体,它拉不动,我国依靠固守依靠低工资发展出口型经济和投资型经济的战略已经走不通了。 给我国造成的问题是: (1)在国际贸易不断恶化的前提条件下,我国处于和发展中国家争外资,竞相压价,提供无数优惠政策,以低工资来生产廉价的产品。 (2)过分依赖出口,过分依赖外资的方式,成为我国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3)外资无限扩张,对我国市场造成了严重压迫。 (4)过分依赖外资,造成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经济界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由于过分宣传全球化,只看到了承接国际技术的片面,因为缺乏全面的历史眼光,没有看到全球化对我国自主技术造成的不信任,也没有看到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高技术产业,我们今天面临的尴尬是没有自主更新来推出节能降耗的技术,没有自主技术的产业化,就没有产业升级,转变生产方式。 面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依然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六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不仅是三十年来取得的,更是六十年来全体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高 老师在演讲的最后提到了外向型经济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高老师认为:融入全球化,就是过分的失去自我,完全由外来势力主宰我们的经济,我们的政策,发展方针。照搬西方经济学,所谓融入论,比较优势论,片面地强调了市场化和私有化的优势,在一定时期就可以实现产业升级,这只是一种假设,从现实情况看它是一种悖论,存在着很大问题。自主型的产业升级,自住型的产业创新,如果没有 政府 的支持,没有政府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对本国企业的支持,对从业者的协调鼓励,那么我们高技术的核心工业在外资的压力下必然越来越萎缩。我们必须从市场化、全球化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5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莞产业升级的反思——什么笼子养什么鸟
simonjo828 2008-9-27 13:52
  目前,关于东莞产业升级的讨论持续不断,意见不一,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据东莞最近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要通过推进三高一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序退出,从根本上减少企业用工数,带动低素质劳动人口向外转移。   东莞的这一举措向我们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东莞不欢迎农民工。然而,笔者在想,缺乏农民工的东莞,将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据建设部2006年统计,建筑业中农民工占从事建筑施工人员总数的90%以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表示,全国制造业、服务业中分别有60%、52%是农民工。农民工在包括东莞在内的国内各个城市从事着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抛弃了低素质人口的东莞,将意味着抛弃大半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甚至几乎全部的建筑业。   毋庸质疑,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越来越稀缺的土地等资源、激烈的地区竞争,东莞迫切需要产业升级,且形势严峻,但这种产业升级是自发完成的,而不是依靠政府简单地做减法排斥低素质人口。目前,在新劳动法及产业转型等因素引发的企业出走潮影响之下,东莞市的产业链已濒临崩溃,而且祸及楼市。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从今年2月底3月初开始,东莞市中心区陆续有楼盘以每平方米4000多元人民币的新低价出售,而且住房单位数量不少于1000套,这个价格比起去年7月东莞楼市高峰期时的均价每平方米6837元,足足便宜了2500多元,降幅高达34%。因此,有消费者更以雪崩来形容。对比起邻近城市如深圳及广州,东莞楼价的跌幅明显既快且高,除了与全国楼市整体遇冷有一定关系外,东莞楼市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出现割价求售的情况,也跟当地目前面临的产业转型危机有关。当地的地产界人士分析认为,东莞致力推动产业转型,今年开始实施新劳动合同法,加上人民币升值等众多因素,使当地的生产企业在这几个月内爆发出走潮。不少台资及港资企业撤离东莞,大批工人失业,不单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产业链的断裂,连带还影响到有关衣食住行等范畴的服务行业,有当地港商更以百业颓废来形容目前东莞各行各业的苦况。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地方政府已感到着急。东莞市副市长江凌日前在出席台商邀请的一项座谈会上,呼吁外商转移不如转型,为能留住外商,还大派定心丸。事实上,东莞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已经亮出了许多大动作。东莞早在2001年就开始建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后来又有了虎门港项目,一年前又规划了东部生态园区。东莞人期望用莞城主城区、同沙、松山湖、东部生态园构成未来大东莞的中心城区。然而,即使是东莞人,现在也难以首肯三个被寄予厚望的产业园区所能产生的效果。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近日撰文指出,东莞所谓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并没有顾及到东莞自身的资源禀赋。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就是依靠不断地引进各种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当东莞的土地资源耗尽后,要实现产业升级自然就考虑到用腾笼换鸟的办法。但什么笼子养什么鸟,这是日常生活最普通的常识。在产业转移与调整时,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东莞这块土地究竟适合什么样的产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东莞生产总值已超3千亿,常住人口不足700万,面积不到2500平方公里,因此,人均GDP在4万元,折合美元在6千元左右。有人因此判断东莞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其实不然。且不论东莞常住人口是否过千万,了解东莞的人都不难明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莞依然占主导地位,东莞的人均GDP较高,主要与其较高的经济密度有关,东莞的经济密度是全省的7倍,珠三角的2倍,东莞的工业化并没有因为人均GDP较高而表现出质的不同。东莞工业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外源型依赖,以工业产值计算,东莞2006年仍有80%的规模以上企业属于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其中中小企业又占了70%,如果考虑大量规模以下的外源型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在东莞引进的众多鸟中,中小企业的比重只会更高。用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话说,这些产业都属于无技术工业化,因为这些地区都没有最终完成工业化中期的经济转型使命,都明显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无论从当前的宏观形势,还是从行业内企业的细微动向,都体现出东莞的产业升级艰难,要走的路还很长。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3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