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春秋战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界经济---从‘春秋’慢慢转到‘战国’时代
热度 2 lin602 2015-8-18 18:07
国家的概念基本上目前稳定了,没有特别情况,不可以进行互相之间的兼并。 经济现在是处于中国的‘春秋’年代,相同的产品有许多企业在做。 但是,这种春秋年代慢慢在往战国年代过渡,企业的兼并越来越厉害,大量的企业被兼并,少数品牌统治世界。 苹果手机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金融、银行、电商等都在进行‘战争’,强者存,弱者被兼并。 这种现象在胶粘剂行业已经出现非常多了,制药企业也是。其他行业我想应该有类似的现象。 中国的许多企业会成为战国中的‘七国’吗?还是大量被兼并甚至被灭掉?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世界品牌,今后日子是非常难过的。 以前是国家实行反垄断法,现在情况是,许多国家鼓励国家内企业进行兼并垄断,到国际上竞争。世界级的反垄断法将会呼之欲出!!
262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贾志刚:儒家学说践行了契约精神
热度 1 fqng1008 2015-2-10 07:46
晋文公遵守承诺,在与楚军交锋时“退避三舍” 宋襄公宁可失败也不愿意违背契约 按照我们通常的概念,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契约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亲情文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区别,才有了今天西方与中国的极大不同和差距。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契约文化的黄金期,那就是商朝。 商朝以商业立国,因此其文化特征就是契约文化。而我们知道,周朝的文化继承了商朝的文化,周礼本身就是在商礼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所以,尽管周朝是农业社会,可是对于契约精神依然是高度重视的。因此,在儒家的学说和实践中,我们都能看到契约精神的发扬。 周天子与诸侯的契约 周朝立国之后就开始分封诸侯,实际上,就是一个周天子与诸侯订立契约的过程。契约当然是双向的,而不仅仅是赏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契约要义是这样:周天子将土地封给诸侯,诸侯则要向周天子进贡。从理论上说,土地所有权始终是周天子的,因此分封诸侯也可以理解为周天子将土地租给了诸侯。 诸侯得到土地的使用权之后,紧接着与卿大夫签订契约:诸侯把土地租给卿大夫,卿大夫则向诸侯缴税。卿大夫再和农民签订契约,卿大夫将土地租给农民,农民交租。除非诸侯犯下了滔天大罪,周天子不能收回土地。 儒家思想中有句话叫做“君君臣臣”,其实并不是说臣子要无条件服从国君,而是说国君要做国君的义务,臣子要完成臣子的义务。所以,后面又有这样的话“君不君,则臣不臣”,意思是说国君的义务没有尽到,则契约失效,臣子也就不用尽自己的义务。所有,又有了这样的延伸: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所以,尽管儒家赞成等级制度,但是等级之间是通过契约来联系的,而不是役使。所以,等级之间尽管贵贱不同,却各有尊严,就是这个原因。 诸侯与商人之间往往也会订立契约,譬如郑国在立国之初就和商人们订立契约,其中写道:而无我叛,我无二盟。意思就是你们不要被判我们,我们也保证不会违背契约。 歃血为盟 周礼文化下盛行盟誓,最典型的一种就是歃血为盟。而歃血为盟,就是订立契约。歃血为盟是一种仪式,一般是割下一只牛耳朵,然后所有参加盟誓的人都蘸一些牛血涂在自己的嘴唇上,主盟者负责手拿牛耳朵,因此称为“执牛耳”。歃血为盟自然都有盟约,而盟约就是契约,大家必须遵守。 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次数非常多,因此歃血为盟的次数也非常多,尽管盟约最终多数都被破坏,但是还是具备一定的约束力。至少,在会盟的时候,大家还是有诚意的。 春秋霸主通常都是重视契约精神的,这成为霸主的一种特征。譬如齐桓公与鲁国会盟,在鲁国人曹沫的威胁之下签订了归还鲁国土地的盟约,事后他还是执行了。 周王把原地赠送给了晋国,可是原地人民不想归入晋国,于是晋文公宣布:我们将包围原地三天,如果你们不投降,我们就撤军。三天之后,晋文公果然撤军,原地人们见他是个遵守契约的人,于是自愿归入晋国。 当然,最著名的一件事还是“退避三舍”。当初晋文公在楚国避难,楚成王对他很好,一次楚成王问他今后怎样把报答自己,晋文公很认真地说:如果以后两军相遇,我愿意退避三舍。谁知道三年之后,晋文公真的率领晋国军队与楚军交锋,晋文公遵守了当初的承诺,退避九十里。 在周朝,这里严格遵守契约的事例举不胜举。后代的各种盟约越来越少,因为契约精神已经名存实亡。 宋襄公论战 春秋时期曾经有过一场著名的战斗,就是宋国与楚国在泓水的战斗。楚军渡河作战,宋国大夫公孙固建议趁机攻打楚国,可是国君宋襄公断然拒绝。最终,宋军战败。 对于战败,宋襄公认为战争是一种契约,事实上战争确实是一种契约,按照契约,双方列阵之后进行战斗,而任意一方在对方未能列阵的时候进行攻击都是违背契约的。契约还规定,不要追击逃跑的对手,不要活捉上了岁数的士兵。 宋襄公宁可失败也不愿意违背契约,他的这种契约精神受到儒家的赞扬,董仲舒和司马迁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到后代,宋襄公论战被看做是一种愚蠢的无法理解的行为,那是因为我们的契约精神已经丧失,完全无法理解他的思维。当我们看到西方的决斗以及二战之前西方的战斗模式,都会感觉他们不可思议的傻。可是,那恰恰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契约精神。 儒家所说的信 由于周代是农业社会,因此契约精神被儒家以“信”来表述。因为契约往往用于商业,而信往往用于社会活动,但是二者的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孔子曾经对“信”有过大量的论述。 譬如孔子就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遵守契约,我真不知道他怎样可以立身处世。一次子贡问怎样执政,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力充足,政府遵守与民众的契约。”子贡又问:“如果三者必须要去掉一项,是什么?”孔子回答:“去掉军力。”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政府破坏对百姓的契约,就一定要完蛋。” 什么是公信力?就是政府遵守对百姓的契约。不仅孔子强调契约精神,孔子的弟子们也都强调契约精神。譬如曾子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都在反省,跟朋友之间的交往中是不是遵守了契约。子夏也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子则说:“信近于义。” 因此,儒家不仅强调政府遵守契约,也强调人际交往之中遵守契约。 实际上,周礼就是一部大的契约。而秦汉以后,权力取代了契约,于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14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现代化之困惑
benlion 2014-5-29 21:16
中古时期,阿拉伯收集的希腊 - 罗马哲学著作和中国 - 东方技术文献,荷兰 - 日本的文化交流与贸易,以及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的交往等,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导致了近现代化的东、西方文化整合与全球化。 19 世纪,欧洲进入工业文明,俄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等进入文明的现代化发展。 16 世纪,地理发现导致欧洲向环太平洋移民和拓展,经历数百年创建了实验和系统科学,包括,教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学与体制。 中国,自洋务运动开始,走向传统文化和体制转型到科学文化与民主体制的历程;但是,一直以来存在几个历史观念有待理清,一个是科学范式和知识体系的概念和方法,一个是社会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科学设计方法。 科学范式和管理模式,从古代中国到近现代欧洲,不仅是历史的社会转型,而且是范式和模式在以往东西方文明基础上的转换和层次组织化;因而,必须充分深入研究与考察近现代欧洲历史,在现代文化和体制的基础上,才能重新认识和发掘传统文化和资料的价值。 范式、模式和风格等往往是非常规的创造发明,如,哲学思想创造和数学、技术发明等,尤其体现为非教育造就,常规研究成为主体素质的教育目标,常规化才可实现规模化乃至工业化。 传统是传统,现代是现代,这是一种文化信息链的断裂现象,需要重新解析、转换和构建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体系中去,从而走向创新型社会。 附、 1991 年 -2013 年研究 1 )生物系统的结构论 – 系统医学与系统遗传学、系统生物工程和理论与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概念; 2 )文明进化的精神论 – 印度 - 希腊文化和犹太 - 华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轴心文化模式的地理历史转换概念; 3 )人工生命的机器论 – 天然生物与人工机器的软件程序与硬件构造转化与进化的信息自组织化概念。 - (总结) -
个人分类: 太平洋|1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学术界繁荣的局面仅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热度 10 cswen 2013-5-12 19:58
为什么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学术界空前繁荣的局面,只产生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不产生在别的朝代? ——读史偶记( 10 ) 温景嵩 ( 2013 年 5 月 12 日 写于南开园) 我的上一篇文字,已经讲到了秦国以其绝对优势的实力,灭掉了其他六国,再度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本来我们就应该继续往下走了。然而且慢,我觉得我们还缺少了点什么。仔细想来果然,那就是还缺少了讲述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所出现的历史上学术界最繁荣,最发达的事迹。我们还缺少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分析,和论述。本文将试图对这一重大问题做些补充和讨论。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产生了诸子百家,产生了百家争鸣,可以说那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个黄金时代。我国现在对学术界实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吸取了那一时期的极其珍贵,极其宝贵而又极其丰富的经验提出的。因此,学习那一时期的经验,就是一个十分现实又十分重要的事情。又因此我才觉得研究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产生了诸子百家,产生了百家争鸣,比具体研究诸子百家各自的学说是什么,更有意义,更为重要。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落实双百政策,更好地贯彻执行双百政策,才能真正在这一方针政策指引下,实现我国学术界的再度繁荣。然而可惜,遍查吕思勉,钱穆两位先生的大作,却都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在他们的书中,他们主要地只是分别对诸子百家学说的具体内容,做了或多或少的介绍。于是,我只好再度求助于互联网。果然很幸运,让我在互联网上的“天涯问答”栏目上,找到了一个答案。而且这答案不是一位网友作答的,这是该栏目的一次讨论会(应该说是个笔谈会)。我的问题刚好是那次笔谈会的主题,参加笔谈的又都是一些专家。所以,很有必要让我们先听一听这些专家的意见,然后再来谈谈我们自己的一些感想,这样可能更好一些。以下就是该次笔谈会的几位网友所发表的高见。原文如下: 网上“天涯问答”栏目上网友们对此问题的笔谈讨论 (温景嵩在南开园引用于 2013 年 5 月 12 日 )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以下是网友 1 的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的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的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 ? 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下之学 . 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 . 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较西周时期大为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脩” ( 一条腊肉 ) 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的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 ( 四斤 ) 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礼贤下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 . 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广招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 . 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 . 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的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 150 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那时的稷下学宫又具有现在的社会科学院的性质。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士大夫的头衔 . 但不但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各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 .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即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各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比如荀子, 15 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干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 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 . 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有点像是现代的学术报告会,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秦国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 . 而是兼容并包 . 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 . 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 . 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以下是网友 2 的回答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则留不合则去”。“士”就好象自由飞翔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栖”,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招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谡下各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以下是网友 3 的回答 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 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 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 ③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 ④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 ? 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下之学 . 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 . 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脩” ( 一串腊肉 ) 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 实力外,就是养“士”来加强自己的实力。 以下是网友 4 的回答 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所谓诸子百家,或者叫百家争鸣。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学说、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者“百家争鸣”时期。司马迁《史记》引述了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学说、儒家学派、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高三历史参考书上有一选择题: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两个可能答案: A.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 B. 社会处于巨大的动荡与变革中 。选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可以说是 B ,社会处于巨大的动荡和变革,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中央权利不集中,则下面就会乱,一乱,就会出现很多思想。 也可以说是 A ,社会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而经济的发展就直接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 百家争鸣 ,那是它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两者都道理,但也不全对,比如封建经济随后的百年也都在发展 , 而且更快 , 清朝是封建经济最高蜂,它怎么没出现百家争鸣呢 ? 因此,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才有 百家争鸣 , 说明社会处于变革中 , 才是根本原因。 我的看法, A 和 B 都不对 ,根本的原因是当时还没有出现“独尊儒家” ,汉朝“独尊儒家”后,中国也出现过大分裂的战国时代 ,为什么就没有出现春秋那么多思想家呢? 因此 ,根子在“独尊儒家” 。 从问题提供的选择看 ,中国现在的儒家继续为自己对中国思想和科学的破坏遮羞 ,甚至有几个学术论文称汉朝没有“独尊儒家”,为什么现在的历史学界扯谎?为了配合恢复“国学”的运动么?无论怎样,这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 以下是网友 5 的回答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其结果是打破 学在官府 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 文化下移 ),致使 私学勃兴 。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 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1.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 墨家 ,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5. 名家 ,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6.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7. 纵横家 ,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8. 杂家 , 代表人物:吕不韦 9. 农家, 农家代表 : 许行 10. 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汤蹈火,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 ( 葜 ) 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 《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 ) 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以下是网友 6 的回答: 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 年—前 221 年)。 据《汉书 ‧ 艺文志》记载,至汉代(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学术观点的有 189 家。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门别类,归为 10 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在这 10 家之中,杂家、农家、小说家所讨论的问题很少涉及哲学。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所谓「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人将相互论战,及学术上的繁荣景象,称为「百家争鸣」。在这 10 家之外,对《周易》的研究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可以称为易家;对军事和兵法的研究当时也已形成了一种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学说,可以称为兵家。 ---------------------- 以下是网友 7 的回答 先秦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 社会转型期,没有统一的思想信念,没有统一的理想观念,没有统一的国家制度,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当然可以争论 ------------------ 百家争鸣在秦之后不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大一统,汉朝独尊儒术,隋唐的科举 ( 考的主要是儒家的东西 ) 在元朝的时候,也废除了独尊儒术政策,但不彻底,虽然如此,在元朝却也因此出现了一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味道,所以元朝统治 97 年 , 时间虽不长,但却有很大的文化科技成就 (温注: 由于网友 7 的回答里,提到了元朝也没有搞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因而也就出现了一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繁荣情况。这方面的事迹我比较生疏,然而由于事情比较重要。这是我所知道的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学术繁荣的时期,而且竟然发生且存活周期不算长久,且由我国少数民族蒙族统治的元朝。因此很有必要弄个清楚。 于是我先在吕思勉先生的书中查找,但是很遗憾,我没有查到。 然后我又在钱穆的书中查找,钱穆先生也没有详谈此事。但是他书中有几句话,是确实有所涉及。现特引用这几句原话如下: “惟元代政治,虽学术的空气极薄(钱先生此语指的是,元朝政府自己不怎么过问学术问题——温注),而社会上则书院林立,学术空气仍能继南宋以来,不致中缀。明祖崛起后,草野之士,乃闻风而兴。拔茅彙征,群集新朝,各展所蕴。以开有明一代之规模,如刘基,宋濂,章溢,陶安,钱用壬,詹同,崔亮,刘三吾等,彬彬文雅,郁乎其胜,一时何止数十百人,此皆元代之所贻也。”(语见钱钟书。) 钱穆先生这几句话就有点门了。然而还不够有完全的说服力。于是,我又求救于互联网。果然,让我又在网上查到了网友梅朝荣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更进一步深入地谈到了元朝的文化科技,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因此,作为网友 7 的论点的一个很好的注解,我就把网友梅朝荣的全文再次引在下面,以供朋友们参考。 元朝除武功之外,还有自然科学很值得称道 ( 2013 年 5 月 12 日 温景嵩引自 科学网上网友梅朝荣先生的一篇文章) 说到元朝,我们会马上意识到它军力的强盛,地域的宽广,这些方面在当时可以说都是处于世界超级地位的。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元朝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从科技水平发达程度的角度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朝代达到像元朝那样的居于世界领先集团之列的水平或程度,可是许多的历史学教授们却似乎没有认真地加以讲授,原因何在?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等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此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原因恐怕在于元朝的帝国有实力征调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科学、技术精英前来中国。这些精英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大多是伊斯兰教徒。 这些伊斯兰教徒和其他先前来华穆斯林一道,与中国其他一些民族经过长时间的融合,遂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回回。回回把阿拉伯与波斯甚至希腊与罗马的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医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在中国加以传播和介绍,其中尤以天文、数学等科技图书最多。 应该说这些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出现在元朝时期的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几千年来,中国在传统上一贯推崇 “ 学而优则仕 ” 及 “ 重文章轻科技 ” 的思想,例如缔造天府之国的李冰父子,远远无法与孔孟、朱熹等思想家或理学家,以及苏轼之类的文学家相提并论。但是这种状况在元朝却有所不同。 元朝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发展状况也是历朝历代所不具备的,由于元代高度的鼓励贸易的自由及其特殊的超大疆域,所以形成了一类特殊的科学家队伍,这支队伍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一起把元代的科技水平推向了世界的顶峰。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鲜为人知的外来支援者身上。 元朝的天文学具有浓厚的 “ 吸收 ” 色彩,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元朝,天文学方面的科学技术造诣是世界水平的。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 “ 回回 ” 为星学者。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 · 优努斯 ( 也译做尤尼 ) 的《哈基姆星表》 ( 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 ) 等天文学著作。这些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天文图书,他们的引进让中国研究天文学的科学家们开阔了眼界,给中国天文学带来了活力。 公元 1260 年,元朝仿造金人的旧制,设立司天台; 1271 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 1312 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札马剌丁等一批天文学家先后在这里工作,为中国天文历算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天文学家们不仅带来或使用一批先进的天文仪器 ( 主要来自阿拉伯及波斯 ) ,而且还设计并制造了许多先进的天文仪器。 札马剌丁自己制作的天文仪器有多环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观象仪等 7 种。这些仪器,当时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研究科学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谈及地球仪时说 :“ 除公元前 2 世纪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仪 ( 已失传 ) 外,没有比马廷 · 贝海姆 1492 年的纪录更早的人。 ” 可是札马剌丁的地球仪却诞生于 1267 年,比马廷 · 贝海姆的记录整整早了 225 年。 札马剌丁的地球仪是球状的,体现了寰球这一科学概念与设想。这无疑对中国传统的 “ 天圆地方 ” 观念进行了勇敢的否定,这可以与当时布鲁诺提出的观点相提并论,只不过布鲁诺没有札马剌丁幸运,他最终被当时统治欧洲的教廷烧死。这与当时元朝宽松的科技政策是没法比的。 这时,我们本土的科学家,在天文学方面,也是成绩斐然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了简仪、仰仪和圭表等天文仪器,比丹麦人第谷的同样的仪器要早 300 年。同时,他主张以实际观测为依据,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天文监测网。另外,郭守敬还设计、制造了大型计时仪器 —— 七灯漏 ( 大明殿灯漏 ) ,该仪器是反映中国古代计时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代表作。 在历法方面,札马剌丁依照阿拉伯历法编制有《万年历》;而王恂与郭守敬等合作,在反复学习、稽考《哈基姆星表》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于公元 1280 年编制完成一部著名的历法 —— 《授时历》。在编撰《授时历》的工作中,王恂负责推演计算,郭守敬负责实际观测和制作仪器。《授时历》以 365.2425 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 26 秒的差距,其准确程度相同于现行公历,自元以来一直延续使用了约 360 年。 在数学方面,元朝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人使用阿拉伯数字是从元朝开始的。这些美妙的数字是元朝时期来华穆斯林数学家赠与我们的礼物。 1957 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 5 块铸有阿拉伯数字铁块,其中 4 块出土时夹在凿刻整齐的两块方石中。经研究,这是用阿拉伯数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纵、横、对角线的数字之和为 “111” 。上述遗迹是 1273 年修建安西王府时,作为奠基埋藏的。 元朝是继两宋中国数学后跻身于世界水平的黄金时期。中国数学家不但继承、超越了以往的数学成就,而且众多来华穆斯林数学家将先进的数学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数学研究在元朝有了质的飞跃。 公元 1280 年,元代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王恂与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不但列出了三次内插公式 (“ 招差法 ”) ,还使用 “ 垛垒、招差、勾股、弧矢之法 ” 进行缜密计算,其中将穆斯林数学家发明的弧三角法应用于割圆术获得 “ 弧矢割圆术 ”( 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 ) 最为称奇。 公元 1303 年,《四元玉鉴》问世。其作者数学家朱世杰将 “ 天元术 ” 推广为 “ 四元术 ”( 四元高次联立方程 ) ,并提出 “ 消元 ” 的解法;欧洲则在 1775 年才由法国人别朱提出同样解法。另外,一般认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是明朝的徐光启在意大利人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并引进中国的,但是有学者认为,在此前的元代,此书已经被来华的穆斯林人带到中国。 也许,在知道这些之前,一个游牧民族统治下的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到如此程度是不敢想象的。但历史就是这样让一些不可思议一次次的发生,这才吸引着无数爱好者来探寻它的伟大魅力。 连载 : 超级帝国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 : 梅朝荣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 空间 人人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0 以上是对网友 7 回答的注释,虽然有点长了,但我觉得很有必要。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继续引用网上“天涯问答”栏目,对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为什么会空前繁荣的原因的笔谈会记录) 以下是网友 8 ,也是最后一位网友的回答 战国时期,诸侯纷立,战乱不已,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者。这种变动也在思想文化方面反映出来。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学派人物,都在认真思考和分析剧烈动荡的社会形势,努力做出自己的解释,提出治世的良方,批驳别人的思想和主张。各诸侯国君主信奉不同的学派,为各种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一时间,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纷纷兴起。历史书上把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实际上,当时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此外,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各家之言,互相争辩, 各有所用, 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儒家:孟 轲 墨家:墨 翟 道家:庄 周 法家:韩 非 名家:公孙龙 兵家:孙 膑 农家:许 行 * * * * * 上面我们全文引用了发表在互联网“天涯问答”栏目上,一次探讨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产生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我国学术空前繁荣问题的笔谈会的记录(还包括了对网友 7 回答的一些详细注释)。从这里我们体会到为要贯彻落实我国在学术上的“双百政策”,实现我国的学术界再度繁荣,做到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 1. 在学术问题上应该实行完全放手的政策。对学术本身的问题,不干预。 2. 要在学术界实行学术自由和学术平等的政策,这是在学术上实行双百方针政策的基础。让学术界自己通过长期的科学实践,通过平等的学术讨论,来逐步地解决不同学术见解之间的争论。 3. 对于与自己观点完全相反的学术见解,不执行秦始皇式的“焚书坑儒”的毁灭文化的政策,不搞文字狱;也不执行汉武帝式的“罢戳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4. 要进一步大力开展和国际上的学术交流活动,要力戒学术上的“闭关锁国”,要进一步实行学术上的对外开放政策。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问题上,更应如此。 以上四条想法,是我在学习了前面所引用的各位网友的文章后,自己的一些初步体会。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批评指正,欢迎不吝赐教,谢谢。 总答各位朋友的评论:谢谢各位朋友的评论,看来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评论得都很好,谢谢了。(作者总答于2013.5.12;22:37于南开园)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2921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秦始皇是成功者吗?
热度 10 lin602 2012-9-2 22:46
秦始皇打败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事件大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他的‘大名’。 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他就死了,他的儿子秦二世接班,秦二世杀死了秦始皇生下的所有其他孩子(都是秦二世的兄弟姐妹),后来秦二世也被杀了,秦始皇全族被灭。秦朝的江山也被刘邦推翻了,改成了汉朝。 仔细分析来看,秦始皇最后得到了什么?全家被灭,江山被丢。 如果一个人事先知道这样的结果,他还会干吗? 再推论一下,如果某个人拼命干,得到了许多许多钱,也得罪了不少人,他死后全家被灭了,钱也没有了,他事先知道这样的结果,他会走这路吗? 秦始皇在历史上留下了名,但他的结果与得家天下江山为目的的统一战争的初衷相吻合吗? 有时候想想,这之间好象有点想不明白。
358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基于ArcGIS编绘春秋战国历史地理图系
warlong 2012-8-30 13:59
基于ArcGIS编绘春秋战国历史地理图系
【题记】如果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那么地图就是知识的明确表达。---2010年6月 你见过旋转在太空中的世界历史球(WHG)吗?将世界列国从古至今的历史疆域放在一个三维地球上来慢慢赏析:观列国兴衰,群雄逐鹿;察形势演变,霸图盈亏。如此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乃何等美妙享受耶!但愿有一天实现这个梦。---2012年8月 四维历史地理图为史学界带来新视野!全球历史疆域涉及太烦太杂,还是先从春秋战国开始吧。---2012年8月 基于ArcGIS编绘春秋战国历史地理图系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在这段时期人类文明的重大爆发期,世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墨子等,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东有犹太教的先知们。他们灿若恒星,照亮人类文明的夜空。四大轴心时代都经历了伟大的精神觉醒,对人类产生了终极关怀,以各自不同方式实现了对原始文明的革新。通过持续数百年的战国阵痛而锻造的新文明,像社会基因一样深远地影响着后世两千年的文明形态和演化(至于日本战国时代,相对于四大文明的战国时代,那是迟来了大约两千年,不可同一而语)。 继印度列国时代开始不久,在东亚大陆上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代,无疑它奠定了整个中华原生文化的基本气质---仁义、包容、刚毅、进取。周代八百载的中后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时代,在世界文明的演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比起其它古文明,更独具特色,因为它地处东亚大陆,波及范围更广,规模更雄大、气势更恢弘、过程更复杂。但这里讨论的不是文明如何演化,而是轴心时代的世界四大区域的列国疆域是如何分布和演化的,这在世界上也是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印度人还记得自己的辉煌的列国时代吗?或许记得但搞不清了,曾沦为英国殖民地百年的印度人当然基本忘记了。而西方人记得古希腊城邦时代,因为这是他们的文明发源地,在游戏里、影视里、艺术里反复宣扬。而中国人也不应数典忘祖,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 然而,东周(春秋战国)历史并不完全为后人了解,难道是抛弃文化重负来完全西化,这是何等自卑自贱的教育观。 没有实现中华文艺复兴,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现代自信! 而中国历代学者无不重视“春秋”的,但诸侯疆域或因散逸而遗忘了。西周初期封建疆域如何分布,历史学术界仍一头雾水,至今没有一副足够详细的周代诸侯列国疆域图。这与希腊人珍惜雅典城邦时代、西方人珍惜罗马帝国时代、日本人珍惜自己的战国时代等研究相比,国人对春秋战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乃至外国人很少知道春秋战国历史,造成许多人对其略知一二,反而西方人一提到战国就想到小日本那段几个县长打架似的战国历史,我深感到一种莫名的可笑和悲哀。而国人向外一宣传就是孔老二文化,以致外国人似乎只知道孔子了,似乎只知道中国人就会讲仁爱,简直不会文化宣传,那种东西很难激活现代灵魂深处的那种激情,也振作不起国人的民族精神。疆域搞不清,历史就彷佛仍在云里雾里。 本人纯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特别兴趣,曾经多年收集,发现张国内史学家专著中的那几张诸侯形势图,或粗糙简略,或错讹较多,总之还很不完善;但大多对封建诸侯的大体疆域茫茫然,即使目前地名最详实的“学术权威地图版本”仍对春秋战国疆域十分粗略,甚至略去不画。通过检览诸家,博采其精,我曾(写本贴前一年)作了此图,后连U盘与许多重要资料丢失,甚为郁闷。烦琐之余,今终抽出点时间而初成此图,这大概是目前最详细的一张西周疆域地图了,虽然我自己觉得仍有许多问题,故暂且当作预览版吧。其中,西周疆域边界线外的族群或城邑,颜色表示其潜在势力范围。严格地说来,绘制古地图难处很多,如古水系、古地理、古地名等的详细考证。其中问题处 暂无时间加以调整、修补 ,当然更希望读者垂教探讨。 西周诸侯疆域简图1(吉思是我曾用网名) 而国内历史学家多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看地图,空谈历史”。我的梦想之一就是详绘制出春秋战国疆域图(以十年或年为时间间隔),这大致从2003年就开始逐渐收集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包括典籍、金石文章、考证材料、编年史等,十分丰富,可谓海量(部分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05yz.html )。也许我根本无法全部浏览,但取其主要而览之,总是可以的。但这段无比精彩的历史,如果缺少了地图怎么想象了?总必有一天,游戏界将开发出以春秋战国为题材的、让国人热些沸腾的TW游戏,而这或可为之提供地图参考。呵呵。。。前几年,孙皓晖先生出版的《大秦帝国》,后拍了第一部,已取得惊人的观看率,原因何在?那就是该书总算超脱了恶俗的戏说烂作和平庸宫廷剧情,而将原生文明初步接近真实地呈现出来了。 虽然如此,但在历史界,真正详细而系统的春秋战国列国疆域地图并未见到,历史地图界没怎么应用现代GIS技术来进行历史表达。为什么不可以搞出一个宏大项目---“春秋战国历史地理四维动态图系项目”(3D dynamic History and Geography Map project of the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简称 SAWS-4DH ),这在历史地图界显然是个创新。本人没有任何资金支持,肉眼凡胎的还要为生活奔波。而该项目需要系统全面收集春秋战国海量的各种历史资料,主要目的是为学术界研究春秋战国文化历史、为军事界研究春秋战国战争历史、为教学界讲授春秋战国历史、为影视界制作春秋战国影视、为文学界创作春秋战国历史小说、为游戏界制作春秋战国游戏,奉献精美图系;也算向全球弘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而贡献微薄之力吧。 为了实现历史地图的动态表达,因此在属性表中必须增添时间字段。应用新思维、采用新技术来绘制历史地图,使得制作出更形象逼真的三维历史地理图成为可能。初步设计图层包括: 城邑 古地名 山峰 水系和海岸线 湖泊 地形(30米精度) 地貌区划 古气候区划 土质区划(参考现代土质分布) 古植被分布(根据现代植被分布,综合考究反推) 遥感影像底图(15米精度) 古人口分布(根据地形、地貌、植被、气候,结合历史记载反推) 古族群分布 主要经济区(农业区、牧业区、渔场、林场、猎场等) 关隘(属性表:关隘类型、参数、重要性、战役) 古矿山 古交通(属性表:分为国道、乡道、栈道、秘道和河道、海道) 古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运河等) 古长城 会盟点(属性表:会盟地点、会盟时间、会盟诸侯、会盟形式、会盟目的、会盟约定等) 古战场(属性表:位置、地理、性质、交战方、主要将领、参战人数、死伤人数、影响等) 器物遗迹(青铜器、古坟、典籍、碑碣。略,较繁杂) 行政区(动态。参考各种先秦资料和图件,以5-10年为时间步,矢量化和编辑东周历史疆域图,包括历史根据的、地理限制的、推测的等三类疆界;以秦国行政区划为基本框架) 诸侯体制区划 学派范围(动态。三教九流影响范围、影响度及其变化) 文化范围(语言文字、货币、服饰、建筑风格、武器风格等,主要考虑文字、服饰、建筑) 异象(地震、洪水、瘟疫、天象)。注意需充分考究古天文,以此架构时间表。 社会事件(谣言、动乱、学说宗教、科技创新等) 人物事件(王侯、贵族、诸子、英雄、武士。诞生、创作、社交、外交、参谋、挥军、晋级、荣誉、死亡等)。注意,人物事件表需结合东周历史年表等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按东周等级分类,按时间梳理,但工作量太大。 淡隐图层: 现代城市(省市县) 现代地名 现代水系 等。 注:前面括号内有些东西是对于历史地图是没必要的;但如果是做真实历史游戏,就需要系统建库了。 如此浩大的一个项目,这有待以后抽空继续进行,主要耗费精力之处在于:根据前人资料图件,综合考证,建立历史地理数据库、各类要素矢量化,以及古地理还原,四维史图的综合表达等。将精彩的春秋战国历史疆域分布图搬到三维地球上去动态演变浏览,这是在技术上基本可以实现的,但只要时间许可。春秋战国到底如何精彩?期待 SAWS-4DH 的诞生吧!到时,我们就从高空鸟瞰,然后拨开历史云层,直接钻入三维的古地理场景中,来近看列国疆域形势、山河地理,以及更多。。。。 何苦要这样?或许地图癖复活了吧。 我的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jgt6.html 我的春秋战国文献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05yz.html
个人分类: 历史人文|10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品‘春秋战国’,看当今‘世界’
热度 5 lin602 2012-8-15 22:11
这段时间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播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的‘战国七雄’节目,隐隐地感觉到,当今的世界,何偿不是‘世界战国’呀。 中国的战国时期,齐国、赵国、楚国等国家都曾经非常‘耀眼’,但最后秦国统一了中国。 从中国的春秋战国可以看出: 1 国家必须要强大,落后就要被吃掉。当今世界也是这样,弱后的国家经常是被动挨打。 2 变法使国家有生气,秦国的商鞅变法及其他一系列的变革,让秦国获得了强有力的竞争力。英国、法国的大革命给西方赢得到现今的先进与强大。因此,我们国家也应该进行改革,改革掉不好的东西,让正气得到发扬光大。 3 能人在战国中得到了重用,不重用能人,国家都落后,就有被吃掉的危险。现在全世界也在争夺人才,重用人才,有一个很好机制让人才得到重用,让人才站在‘主角’的位置上。 4 齐国不是被外国打败的,是自己瞎折腾导致自己虚弱而被灭亡。看看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经常是自己虚弱而失败的。 5 战国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些纵横战略家,他们的大智大勇,让一个国家能够勃勃微生机,欣欣向荣。当今的各国,也需要让高级决策‘智囊团’中有高超的‘智慧’之人。而不是有‘教授’‘专家’头衔‘庸人’。 当今国际形势多么象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以中国研究国际政治军事的‘专家’们,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中得到启发,结合现今的武器、通讯及现代化装备及世界的现状,指导我国的国内与对外关系的策略。 谁是世界级的‘秦始皇’?
4647 次阅读|7 个评论
百家论道
warlong 2010-3-24 21:42
百 家 论 道 名人名家看老子——外国名人论老子 1 .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 康德 ( 1724 - 1804 )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 .德国哲学大师 黑格尔 (1770 — 1831) 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3 .德国哲学家 谢林 ( 1775 - 1854 )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性,道是门。”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 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 4 .德国哲学家 尼采 ( 1844-1900 )曾评论《老子》一书说 : “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注:其实这是尼采对自己代表作《查拉斯特拉如是说》的评价】 5 .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 马克斯·韦伯 ( 1864 — 1920 )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 ( 道教 ) 思想被认可的时期 ( 例如唐初 ) ,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 6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 赫伯特·曼纽什 ,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 。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 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 7 .德国学者 克诺斯培 说:“ 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 ( 发展、裁军和环保 ) ,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 8 .前德国总理 施罗德 曾在电视上 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 9 .德国诗人 柯拉邦德 1919 年写了《听着,德国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 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 10 .德国人 尤利斯·噶尔 的 1910 年写了《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 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 11 .德国哲学家 海德格尔 在 1957 年出版的《语言的本性》中说:“ 老子的‘道’能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道路’,它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性’、‘精神’、‘意义’等更原本,其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或‘语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 12 .法国传教士 马若瑟 (1666 — 1735) 从《老子》第十四章中发现了:视之不见名曰夷( Yi )、听之不闻名曰希( Hsi )、搏之不得名曰微( Wei )。所以,他认为:“ Yihiwei( 雅赫维 ) 等于“夷希微”,就是上帝耶和华名字。” 13 .法国传教士 傅圣泽 ( 1663-1739 )认为:“真正的儒教就是《道德经》的教义”。他还提出了神道教的观点,“是否可以说在中国古经中唯一真实的道即代表着基督信仰的神?答案是肯定的。道是神,是救世主”;“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创造及保存者,在本质上与宇宙真主合而为一。” 14 .法国第一位汉学家 讲席雷慕沙 ( 1788 — 1832 )认为: 老子的思想与稍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所提出的“学说有无可争辩的共同之处 ”。 15 .法国哲学家 德里达 ( 1930 — 2004 )认为:“整个西方思想与民族精神,都以逻各斯为中心概念。 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在’。 ” 16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 李约瑟 ( 1900 年— 1995 年)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 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强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 17 .英国天文学家 沙里斯 ( M.Shalls )在其 1985 年出版的《新科学的诞生》一书中认为:“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18 .英国历史学家 阿诺德·汤因比 ( 1889 — 1975 )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说:“ 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它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经打乱了自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照‘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和存在。 ” 19 .英国当代哲学家 克拉克 说过:“ 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治 ”。他还认为:“道家在西方的发展可能与佛教、印度教不同,它不会表现为宗教运动,而会体现在:挑战过头的启蒙理性精神、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原则,提供新话语、新洞识、新范式,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选择与生活方式,替代唯物主义与彼岸宗教信仰并引导我们树立生态化精神的态度,有助于西方人灵肉二元论的克服和整体精神态度的转变,道家治疗性的哲学对西方人有关真理观、自我、性别认同等的反思有积极作用,对诊治西方虚无主义的顽症具有显著疗效,因而一般性地对西方反思启蒙的后现代计划有意义。” 20 .英国学者 J.M. 霍布森 在他近作《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中指出:“魁奈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译成法文的 laissez-faire (自由放任)。” 21 .英国当代汉学家 彭马田 认为:“《道德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书,它是格言及注疏的集合,前后并无明显的逻辑顺序,这 81 章犹如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象珍珠一样,各自独立,集合在一起,其效果则更显美奂绝伦。” 22 .英国学者 贝扶理 在《道与言》中说:“道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渊源甚久”;“从历史的观点上说,道的观念在中国发展,似乎对基督徒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各种不同译本的中文《圣经》都告诉我们: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在《启示录》我们读到:……他的名称为神之道。” 23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卡普拉 ,赞赏道家的生态智能,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 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 24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 约翰·惠勒 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 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 25 .美国学者 蒲克明 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 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 26 .美国科学家 威尔杜兰 ( 1885 — 1981 )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搞要”。“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道德经》出自何人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他所蕴涵的思想, 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 27 .美国学者 迈克尔·哈特 在评述老子选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 100 人》的评语是:“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 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 28 .美国前总统 里根 在 1987 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治国名言,以阐明其治国理念。 29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高 认为:“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30 .美国明道大学校长、道学基金会主席 张绪通 :“ 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 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31 .美国汉学家 艾兰 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概述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自然而然地流淌而不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 32 .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卡托研究所副总裁 邓正莱 ( James A. Dorn ), 1998 年发表《中国的前程: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道家?》一文,他指出:“中国的前程,在于通过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国的自由传统。《道德经》就是中国的自由宪章。 老子关于天道、自由与无为的思想,跟亚当斯密的一样,既是道德的,也是实用的。 说它是道德的,是因为它建立在美德基础上,说它是实用的,因为它能导向繁荣。按照天道所演化的秩序就是哈耶克所阐发的那种自发秩序。中国的出路,通过缩小国家的规模、扩展市场的规模来走向天道自由主义政治秩序。我认为这个答案就是天道自由主义。” 33 .美国管理学大师 艾博契特 所著《二十二种新管理工具》一书谈到管理的过去与未来时,引用了《老子》的“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并议论:“讲这几句话至今已有二千年历史,它代表见识不凡的管理者长久以来都在努力,但仍未有人能够趋近这种道的境界。从某种意义来看,管理者的历史,也就是试图实践这项基本观念的历史。” 34 .加裔美籍教授 罗伯特·蒙代尔 , 1999 年诺贝尔奖得主,享有“欧元之父”称号,他说:“中国人相信的是道,这种道教的思想实际上在中国的三种主要的思想流派中都存在。道是宇宙运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规律,是一种统一的和自发的行动。世界万物和每一种变化都有它内在的必然性,都是部分的协同的合作来促进一个整体。” 35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汤川秀树 ( 1907 — 1981 )赞赏道家的现代性,他于 1968 年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指出:“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36 .日本当代学者 卢川芳郎 说:“ 《老子》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 37 .日本当代自然派学者 福冈正信 说:“自然农法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这一伟大命题的启发下提出来的。”他还说:“如果我们早听老子的话,也不致使科技的发展对人类自然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38 .日本“经营之神”的 松下幸之助 ( 1894 — 1989 )在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时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理念实际上是从另外一方面对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一说的充分肯定。 39 .俄国大文豪 托尔斯泰 ( 1828 — 1910 )当年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 1891 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他回答说: 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 他在 1884 年 3 月 10 日 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40 .前苏联著名汉学家 李谢维奇 说:“ 老子是国际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 41 .前苏联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 林德 曾说道家:“宇宙创生于无的可能性,是非常有兴趣的,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这个问题似乎是绝对玄学的,但是,我们有关玄学的经验告诉我们, 这类玄学问题有时却由物理学给出答案 。” 42 .俄国汉学家 海澳基也夫斯基 说:“ 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所有其它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43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 施舟人 ,在 1996 年 8 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道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44 .荷兰著名的汉学家、欧洲汉学会会长 许理和 说:“ 道德经在西方人眼中,无论从任何西方的思想派别看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典籍,也最富于中国智慧,或甚至更广泛而言——东方智慧 。” 45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柳存仁 ,在 1996 年 8 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道的根就在中国,尽管道无所不在,但道更在中国。” 46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 普利高津 指出: 耗散结构理论“对自然界的描述非常接近中国道家关于自然界中的自组织与和谐的传统观点” ;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47 .协同论创始人 哈肯 在《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的序言中说:“协同学含有中国基本思维的一些特点。事实上, 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 ( 道家 ) 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 ” 48 .突变理论的创始人 托姆 在《转折点》一文中说:“在老子的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突变理论的启蒙论述。我相信今天中国许多喜欢这个学说的科学天才,会了解突变理论是如何证实这些发源于中国的古老学说的。” 49 .自发秩序理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经济学家 哈耶克 (1899 — 1992) , 197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 道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 。 50 .互补理论创始人,丹麦大物理学家 玻尔 (1885 — 1962) ,在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说:“ 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 ”;“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 ( 道家 ) 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 名人名家看老子——中国人论老子 1 .孔子(前 551 -前 479 )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史记·老子列传》) 2 .庄子(约前 369 ——前 286 ,思想家)曰:“ 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庄子·天下篇》) 3 .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太史公自序》) 4 .司马迁在《史记》说:“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自明也 ”。 5 .汉人班固在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 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记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王南面之术也 。”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 .晋代道教大师葛洪认为:“ 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抱朴子内篇·明目》) 7 .晋代哲学家王弼( 226 - 249 )说:“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老子指略》) 8 .唐太宗李世民 (599 — 649) 在《贞观政要》中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他还下诏令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 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 ”。 9 .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 )说:《道德经》“ 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御制道德真经疏》) 10 .宋太宗赵光义( 939 - 997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 11 .宋真宗赵恒 (998 - 1022) 说:“《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12 .宋徽宗赵佶 (1082 - 1135 年 ) 在《御解道德真经》颁行的诏书中说:“道无乎不在,在儒以治世,在士以修身,未始有异,殊途同归,前圣后圣,若合符节。由汉以来,析而异之,黄老之学遂与尧、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之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而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 13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 (1007-1072) 说:“ 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14 .宋朝文学家苏辙( 1039 — 1112 )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苏辙《双溪集·遗言》) 15 .宋朝朱熹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朱子文集·卷三·答汪尚书》) 16 .明太祖朱元璋 (1162-1227) 说:“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御注道德经》) 17 .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云:“老、庄谓道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程朱道学“理一而不变”为“老、庄之绪余也。” (《王廷相哲学选集》) 18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38-1661 )说:“ 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着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御制道德经序》) 19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20 .清末思想家魏源( 1794 — 1857 )在《老子本义》中说:“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21 .梁启超说:“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 22 .文学家林语堂( 1895 — 1976 )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23 .哲学家金岳霖( 1895 - 1984 )在《论道》中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 24 .原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 1909-2004 )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 25 .曾国藩提出应“ 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 ”。 26 .严复 (1853-1921) 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 ” 27 .陈寅恪先生钟情于道家自由之精神,他认为,“中国以后若想在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必须一方面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民族之本位。此二种相反而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28 .鲁迅先生说:“ 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且有“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的科学论断。 29 .胡适( 1891 — 1962 ,哲学家):“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 1959 年,第三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胡适说:“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30 .闻一多先生早就谈到过道家的原始崇拜和“巫教”的文化背景:“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具体点讲,一种巫教。” (《神话与诗·道教的精神》) 31 .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的旗手吴虞号称,要只手打倒孔家店,视老庄为反专制的“消极革命派”。 32 .陈柱约( 1882 — 1926 ,著有《墨学十论》)认为:“ 老子之学 , 盖一极端自由平等之学也 ”;“道家之学凡数变。始为革命家,再变而为打倒君主政体者,三变而为无政府主义者”。 33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34 .中国物理学家董光璧,在《当代新道家》中说:“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某些思想复归的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趋同性的世界主义文化观。”“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出绿颜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 35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36 .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倡导中国哲学的“道家主干说和道家的批判精神。 道统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 ”,“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因为当前文化发展的共通课题是民主与科学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只有道家适宜与民主、科学文化对接”。 ( 《道家哲学主干说》《中国哲学》 ) 37 .台湾著名学者丁中江认为:“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至少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我个人认为,他的贡献要超过孔子。” 38 .世纪伟人毛泽东说:“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 39 .著名学者熊春锦,在《圆融中华圣学,复兴民族道德》一文中说:“老子的《德道经》,字字是灵符,句句是珠玑。她瑰集了上古时期和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中华文化的精华,她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切学科的精华。在她的大智能中,严谨地构成了一部亘古未有、承前启后、昭示万代、无出其右的一门绝学。这门绝学,就是道学,就是德学,就是老子大唯物主义和老子唯德主义辩证法。” 40 .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黎鸣,在《人性与命运》中说:老子是迄今人类中最伟大的本体论思想家,他提出的“道”的观念,将在今后的世纪中,把希伯莱人的上帝、希腊人的逻各斯(逻辑)最有力地统合在一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之“道”。 41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抗生说:老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以至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宇宙论(包括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时期,老子哲学直接影响了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和申不害、韩非的哲学,也影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人学说,乃至《易传》和《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老子与道家》前言) 42 .著名学者萧焜焘,在《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妙、人类的秉性、社会的生成。……他高瞻远瞩,深入解剖人生,积极介入人生。……冷静地睿智地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道’。” 43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弘气象。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老子》是人类文明智能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经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故而宇宙之无和有以及发展规律都是道本身实现过程之体现,人类认识领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领现代科学的革命腾飞。科学前沿的问题都等待用道的智能去解决。” 44 .中国学者黄友敬在《老子传真》一书中说老子:“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45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孚琛先生在其《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 21 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一文中指出:“ 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化。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现代人类社会有必要借鉴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诠释和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 46 .著名哲学家牟钟鉴在《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中说,“老子所说的‘道’ , 有三大特征: 第一,从发生论的角度,突出一个‘ 生 ’字,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第二 , 从本体论的角度 , 突出一个‘ 通 ’字,指出宇宙万物相联系而存在。第三 , 从价值论的角度突出一个‘ 德 ’字,指出道兼具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人生的正路 。”他还说:“不读《老子》不足以谈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已成为国际学界的共识。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 47 .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在《唯道论的创立》一书的自序中就写道:“我认为中国古代具有极丰富极有价值的哲学,它就是唯道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它道论是不同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 48 .海尔老总张瑞敏称:“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光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如果能做到‘无为’,则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的东西。” 。。。。。。。。。。。。。。。。。 道家趣闻典故 一、田齐尊黄重老 战国时田齐尊黄重老的行为,是黄老道家形成的根源。稷下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它的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学者首先建立的,是老子之后影响最大的道家学派,以致现在人说道家一般指的就是黄老道家。稷下黄老之学与老子无为的道治差别很大,学术特征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道家是其哲学基础,法家是其基本的政治主张,兼采百家则是其政治主张的辅翼。稷下黄老之学产生后曾两度成为“显学”,战国中后期曾是田齐政权的官学,西汉初年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曾一度成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田齐政治和西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黄老之学之所以产生于齐,兴盛于齐,是因为田齐统治者大力提倡的结果。为什么田齐统治者一上台之后就不遗余力、大张旗鼓的尊崇黄帝、宣扬黄帝的学说呢?除了尊祖之外,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找代姜齐的政治借口。田氏代姜齐后,为了摆脱篡逆的指责,也为了笼络民心、巩固政权,他们抬出了自己的祖先黄帝,想借黄帝战胜炎帝的历史,为自己正名(田齐的祖先是黄帝、大舜、陈国国君、陈完;姜齐的祖先是炎帝、伯夷、四岳、姜太公)。为什么田齐统治者又尊崇老子,褒扬他的道家思想呢?因为田齐统治者与老子是同乡。据《史记》记载,老子是“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而苦县本属陈国,只是到了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所灭,才属楚国。老子的故乡是陈国,田齐统治者的故乡也是陈国;老子的学说是“道”,而齐国从姜太公立国起就有重“道”、“道统”、“道术”的传统;田齐统治者将祖宗、同乡老子的“道”与齐国本土的“道”加以整合扬弃,推行一种讲究通权达变的新道学——黄老之学。 二、曹参无为之贤相 曹参为西汉开国之君刘邦的丰沛故旧,在三年的反秦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中立下不世之功,当时汉廷诸臣论功名,曹参位次仅次于萧何。话说刘邦称帝,开国第二号功臣曹参,被封为齐国的丞相,肩负重任,辅佐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曹参本是武将,对安邦治国并不在行。曹参是个善于集思广益的人,他上任伊始,就邀请齐国“长老诸生”,讨论治理齐国,“安集百姓”之方。但诸人“言人人殊”,使曹参一时难以定夺。有人向曹参推荐了胶西的盖公,说他谙熟黄老之学,是治国的大贤。曹参礼贤下士,请回盖公。《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曹参相齐九年间,推行黄老学说,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使混乱的社会秩序逐渐得以安定,使凋敝的经济慢慢得以恢复,农业人口也得到快速增长,齐国大治,曹参也被称为齐国自管仲以来贤相。 曹参不仅是齐国的贤相,也是大汉国的贤相,成语“萧规曹随”讲的就是这段经历。说惠帝二年萧何宰相去世,曹参接位。有趣的是,曹参接任后,万事无所变更,完全依照萧何时代的规划。人事上选用有治理地方实际行政经验,且木讷又拙于文辞、处事待人厚重的人。那些有野心或企图大干一番的绝不任用。曹参每天花在处理相国府的公事上时间非常少,并且大多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细微的小过错,曹参都帮助大家掩饰过去,因此每天几乎都没有什么事情。曹参自己则日夜饮酒,以拒绝处理太多的事情。很多公卿大夫、将领们到相国府商议公事,曹参便招待他们喝酒,直到喝醉了,什么建议也来不及讲,便又回去了。曹参接替萧何,在宰相位只干了三年就去世了。曹参在任相国的短短三年中,全面推行黄老政治,它既不象法家严刑酷罚,也不赞成儒家的繁文缛礼,它的原则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从而为文景盛世打下了基础。 曹参死后,老百姓怀念,唱歌称颂说:“萧何制法,明白整齐。曹参代之,守成不失。承蒙曹相无为清静之治,百姓安宁,乐业安居。”司马迁在《史记 ? 曹相国世家》的结尾处评述说:曹参作汉朝相国,主张清静之法,合乎道家学说。天下百姓在摆脱了秦朝的苛政之后,享受到了由曹参带来的休养生息的无为之治,于是天下人交口称赞。苏东坡赞曰:“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国盛矣。” 此外,“匆扰集市”也是曹参无为而治的佳话。讲的是曹参接任萧何任汉朝丞相,临走前叮嘱齐国接班的丞相说,拜托你啦,不要去干扰集市。接班齐相大不理解,问曹参齐国这么大,就没有比集市更重要的事吗。这其也是道家重视市场调节作用的一事例,齐国晒盐矿铁等工商业发达,曹参把勿扰市场作为治国的重中之重,是有道理的。 三、汉文帝以鬼神巧应贾谊 汉文帝是文景盛事的开创者,好黄老之学,大力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主要做法是宽刑薄赋、自由工商,政治上也利用黄老道家思想,以静制动,对付那些不安分诸侯蕃王。贾生名贾谊,洛阳人氏。贾谊著的《治安策》和《过秦论》是西汉名著,对后来历史影响也很大。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经吴廷尉推荐,汉文帝征召贾谊,并让他担任了博士之职。汉文帝也十分喜欢他,后又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了太中大夫。 贾谊才能杰出,思想激进,位居高官自然想大有一番作为,汉文帝也采纳了他的一些主张如修改各项规章,改变秦朝旧法,分割诸侯封地等。但贾谊仍不满足,变法建议仍很多,特别是屡提急进的削蕃建议。此后,汉文帝慢慢的就烦了贾谊那一套建议,就渐渐疏远了贾谊,不再听取他的意见,还把他调到长沙,出任长沙王太傅。一年多以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乘机讲述了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直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于是,就有了诗人李商隐名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四、窦太后猪圈儒生 窦太后是西汉黄老政治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文景盛世的关键人物。《史记·外戚世家》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太子 ( 武帝 ) 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书 ? 外戚传》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窦太后作了二十三年的皇后,十六年的皇太后,六年的太皇太后。在这四十五年之中,她极力推崇黄老之言。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文帝为人性格温和,也受其影响。景帝时也尊太后之命用黄老。汉武帝即位后,第一次独尊儒术就是因窦太后反对而失败。 在景帝的时期,窦太后召见了一个儒家的人辕固。辕固在《诗经》的研究方面很有成就,景帝时的《诗经》博士,是齐国人。当时齐国凡在《诗经》方面有成就的人,都是他的学生。他大名鼎鼎,也很受景帝的赏识。一次,窦太后请他去,自然窦太后知道他是个《诗经》博士。然而,窦太后并没有向他请教《诗经》,而问他有关黄老之学的问题。辕固觉得奇怪,但他知道窦太后的居心。然而,辕固并不慑于窦太后。他的回答使周围的人大吃一惊。他不悄一顾地说:“黄老算什么学问,不过是妇女和小孩子说的话。” ? 窦太后听后非常气愤。认为辕固是在故意顶撞她。窦太后便罚辕固到野猪圈中去斗猪。景帝当时也在场,但景帝为人温和,当窦太后罚辕固斗猪时,他将身上带的宝剑借给辕固,救了辕固的命。 据说汉武帝即位后,要废黩百家、独尊儒术。窦太后大怒,虽说刘彻是自己的孙子,但毕竟九五至尊,也不好把他怎么样,于是就杀鸡给猴看,将他的几个儒门臣子如太傅卫绾、郎中令王臧、御史大夫赵绾给狠狠治了一通,把他们关进野猪笼。 五、汉武帝颁诏谢罪 道家人都对汉武帝没好印象,是汉武独尊儒术,让黄老道家走下圣坛。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正如《汉书》上说的,“天下虚耗,人复相食”,全国人口死亡过半,到处都是人吃人。汉武帝为此后悔了,向人国人民颁诏谢罪,经济上重回黄老政治那一套。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向百姓谢罪的帝王,也是唯一谢罪的帝王,可见当时情况之险恶。 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不甘寂寞的君主。他重用窦太皇太后之侄魏其侯窦婴和王太后同母异父弟武安侯田鼢,下诏要各郡国举荐贤良方正之士。有大儒董仲舒等入选,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深为赞赏。不料他的祖母窦太皇太后素好道家黄老无为之术,厌恶儒生,赶走了董仲舒,训斥了年轻的武帝。所以第一次独尊儒术失败。 5 年后窦太后去世, 21 岁的汉武帝大权在手,真正实施了独尊儒术的政策,结束了文景之治清静守法的时代。汉武帝胡作非为,把文景之治多年积累的国力,短短几十年就耗干了,西汉王朝由盛转衰。 重税剥夺、官营掠民、穷兵黩武等,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搞得百姓四处流亡,天下大乱,暴动接连发生。《汉书》上记载:“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趋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汉武帝用了几年的时间来对各地的暴乱进行镇压,但仍然是“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往往而群,无可奈何”。 《资治通鉴》记裁,由于连年征战,海内虚耗,社会动乱,人复相食。面对普遍到处都人吃人,饥民流民群起闹事,汉武帝晚年也开始悔过了,下了一道向全国人民谢罪的诏书,他在《轮台罪己诏》中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这是说,当今的任务是停止朝廷苛暴的政策,不准再随便征税,全力从事农业生产,回到与民休息的政策中来。这是说,退回到“文景之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中来。 汉武帝死后,以夏侯胜和黄霸为代表的一帮大臣公然抗旨,反对给武帝修庙,要对汉武帝全盘否定。夏胜侯说,武帝虽然有驱逐四夷开疆拓土的功绩,但造成大批士兵和民众死士,弄得民穷财尽,生活奢侈,挥霍无度,以至国家财力耗尽,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半数人口死亡。到处发生蝗灾,赤地数千里,到处都是人吃人,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元气。武帝对百姓没有什么功德恩泽,不应该给他建庙。好在丞相蔡义忠于武帝,顶住了非议,将夏侯胜等按“大逆不道”罪处死并“夷三族”,但并未执行。两年后,汉宣帝将夏侯胜与黄霸放出,分别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和扬州刺史。这就透露出了汉宣帝的微妙态度,也说明了武帝庙宇之议的背景并不是那么简单。武帝是宣帝的曾祖父,但宣帝的祖父母、父母都死于武帝之手,宣帝自己也差一点被杀于襁褓之中。 六、汲黯无为而东海大治 汲黯 ( 死于公元前 112 年 ) 濮阳人,汉武帝初时推行黄老政治的一个人物。汲黯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主管侯国事务),位列九卿。 汲黯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三大诤臣(汉代汲黯、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之一。杜甫有诗云:“汲黯匡君切,廉颇出将频。”曾国藩曾自嘲“立朝本非汲黯节,媚世又无张禹才”。汲黯是黄老政治的实践者,这就与汉武帝独尊儒术、大作大为的思想完全相反。因治国理念不同,汲黯屡次直谏匡君。汉武帝要尊儒家效法尧舜(尧舜都是垂拱而治的样榜),汲黯则嘲笑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安能效法唐虞乎?”武帝怒而罢朝。 汉武帝烦了汲黯,就任他担任东海郡(郡治今山东郯县)太守。汲黯信奉黄老之学,为官处世,喜好清静,他把事情交付给下属处理,为政只督查下属按大原则办事,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常闭门卧床。一年多时间,东海郡便一片清平,百姓拥戴。汉武帝知道后,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几年后,汉武帝又烦了汲黯,派他到淮阳任太守,整个淮阳郡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一片兴旺。汲黯在淮阳做了七年,最后病死在淮阳太守任上。 汲黯的故事还有不少,历史上与他相关的成语有 2 个。一是后来者居上。汉武独尊儒术时,满朝黄老大臣不用,用一帮新儒生,于是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居上。” 另一个是“门可罗雀”。这个典故是司马迁借用翟公之口来说汲黯,由于为官清廉,等到削职为民的时候,既没有权也没有钱,自然是门可罗雀了。 七、淮南王刘安上千门客著《淮南子》 《淮南子》即《淮南王书》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叶,淮南王刘安命手下宾客集体撰作的一部奇书,据说作书门客达一千多人。淮南王刘安应属黄老大鳄,《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淮南子》一书的问世,推动了黄老之学盛极一时的局面。黄老学派发展到《淮南子》的问世,已经完成了自己新的理论体系。在《淮南子》中,对于这个学派所主张的清静无为,主逸臣劳,恢宏礼义,务德化民,宽简刑政,除削繁苛以及总的顺乎民欲,应乎时变等要旨,一一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很明显,这时已根据政治社会的需要,对先秦的黄老之学作了重大的改造,主要使它不再是单纯道、法的结合,而成为儒、道、法三家为主的结合。这种情况在法律思想方面,同样具有值得特别重视的意义。它在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发展史上可以说发挥了划时代的作用。 近代胡适对《淮南子》研究很深,认为《淮南子》是道家哲学中的巅峰著作之一,从中提炼出了“虚君的共和主义原则”和“众智众力的民治主义原则”。他两次把他研究的《淮南王书》呈送给蒋介石,希望能对其专制思想有所约束。 《淮南子》这部书历来评说不一,长时期内被论定为杂家之言。历史上,著书人数最多的是吕不韦三千门客著《吕氏春秋》,虽然为《吕氏春秋》作序的高诱及司马迁都认为该书属道家,但现也被列入杂家。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认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 胡适这一说法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着根据的。他在论证中提到:司马谈认为“道家者流……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记 ? 太史公自序》)一百多年后,《汉书》这样对杂家界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汉书 ? 艺文志 ? 诸子略》)。可见道家的特征与杂家的定义相似,因此,《汉书》分类时,把古代思想式里的老子、庄子、天骈、列子等等列为“道家”,把道家的范围缩小了,故《吕氏春秋》和《淮南王书》都收不进去。 八、梁元帝兵临城下还讲老子 梁元帝萧绎 (508-554) ,南朝梁画家,字世诚,武帝萧衍第七子,南梁第四位皇帝,在位 3 年。梁元帝萧绎平定了侯景之乱,可这时候的梁朝已经是支离破碎了,西魏趁梁朝大乱,出兵攻占了当时的梁都江陵,俘虏了萧绎,不久将萧绎杀死。据史载,梁元帝嗜书成命,好文学,博览群书,又通佛典,致力于编纂和著述,著有文集五十二卷、《汉书》注释、《周易》讲疏、《老子》讲疏等共三百六十余卷。当北魏兵临城下,他不积极组织防御抵抗,却戎服与群臣讲《老子》,被魏军攻破,临死前他还做了一件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蠢事,把东阁竹殿古今图书十四万卷一把火全烧掉了!问他为何烧书,他说,读了万卷书,还落得今日的下场,书还有啥用场! 历史上,对梁元帝评价比较负面。他读书虽多,但为人量小,忙于内斗,杀兄屠弟。侯景之乱时,他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控制长江中上游,军事实力最强,但他不积极平乱,反而把兄弟子侄全都看成是自己获得皇位的绊脚石。王夫之曾深刻地指出:“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在王夫之看来,梁元帝没有从读书中得到有关切实有用的教益,嗜书便成了玩物丧志,与嗜酒、好色并无两样,所以还不如不读的好。 九、竹林七贤士 魏晋玄学时期 7 位名士的合称,包括: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 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士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道家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 40 岁後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後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十、唐太宗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指垂衣拱手,什么都不做就天下大治。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垂拱而治”是作为一种政治理想,比道家无为而治更加积极生动形象,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顺势而治。垂拱而治与无为而治的内涵上也不完全相同,还含有“四两拔千斤”之意。但垂拱而治的本质与黄老政治是一样的,都提倡“君无为而臣有为”。 唐太宗曾谈其治国体会:“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唐初盛世:唐太宗诏令中曾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唐玄宗也受太宗影响,竭力推崇道家思想,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他写道:“圣人之无为也,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无遗事,言为文章,举为表则,进退应时,动静循理……顺天之时,顺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则群臣辐凑,贤与不肖各尽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国无为之道也。” 十一、马若瑟在《道德经》中发现了上帝 马若瑟 (Joseph Henri Marie de pr é mare , 1666 — 1735) ,法国传教士, 1698 年来华,他曾用拉丁文对《道德经》作了评述。马若瑟是个有钻研精神的传教士,翻译了大量中国经典。其中影响最大是他在他是老子书中发现了上帝名字,《老子》第 14 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 Yi )、听之不闻名曰希( Hsi )、搏之不得名曰微( Wei ),所以, Yihiwei( 雅赫维 ) 等于“夷希微”,也就是上帝耶和华的名字,该发现非同小可,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无所不在,中国也决不例外。该发现也鼓舞了“《旧约》形象学派”一帮人,这是一个要以中国文明证实《圣经》可靠性的团体,当时在欧也曾流行一时。其追随者经常召开关于上帝、神、道的学术会议,甚至今天仍有人在研究它。他们中一些大胆者甚至提出了“神道”教来代替基督教,终不为罗马教庭所容。 马若瑟另一突出贡献,是他对元曲《赵氏孤儿》的法译。法国启蒙运动领头羊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于 1755 年在巴黎公演,轰动了法国和欧洲。此剧本后曾三度译成英文,五度改写上演,对西方启蒙运动影响极大,极大的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十二、法国汉学家儒连首译《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可谓博大精深,包含了上古神巫的文明智慧,中国人如果没有古文、哲学基础,看起来如同天书似懂非懂,更何况文化习俗都不相同的外国人。 17 世纪来华传教士就开始翻译《道德经》,但难度太大,只有一些部分翻译的传译本。据李约瑟的考证,最早的传译本有三:一是 17 世纪末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的拉丁文译本;二是 18 世纪初法国教士傅圣泽的法文译本;三是 18 世纪末德国神父格拉蒙特的拉丁文译本。 法国第一位汉学家讲席雷慕沙,潜心研究过老子的《道德经》, 1823 年在《亚洲丛刊》发表的《关于老子的一生及其作品的报告》中,仅翻译了《老子》第一、二十五、四十一、四十二等 4 章,他说“道”只能译成三种涵义:最高的存在(即上帝)、理性及体现,除此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正确的译法。雷氏没有全译《道德经》,认为老子的这本书不容易理解,如果谁能全译并结合学说阐明它的内容,那就是一个大功劳。 由于多种原因, 17 世纪末儒家经典都已经翻译成了西文,而《道德经》迟迟没有全译本,影响了中西文化交流。李约瑟在《道家与道家思想》一文的总结中惋惜的说:“中国哲学家孔子对十八世纪的欧洲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是大家所熟悉的。如果道家经典当时也能翻译出来,其效果是何等的不同啊”。事实上,哲学家黑格尔对道家的评述,主要来源于雷慕沙,他本人并没有见过全译的《道德经》。 1826 年黑格尔访问巴黎时,曾与雷慕沙见过面,并聆听了雷氏在法兰西学院的讲演。雷慕沙对《老子》的翻译和阐释,直接影响了黑格尔对老子和道家的认识。 儒连( Stanislas Julien , 1797 - 1873 ),中国名也称茹理安或朱利安,是继雷慕沙之后法国最优秀的汉学家,雷慕沙的优秀学生。 1842 年儒莲完成了老师雷慕沙的生前嘱托,出版了全译法文本《道德经》,书名为“关于道和德的书”。据施博尔教授研究,这个译本至少利用了七种注本,不仅包括标准的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正确地表达了《道德经》的内容,因此,大多数汉学家把儒莲译本视为最佳译本。虽然 1839 年卜铁发表拉丁文的《道德经》全译本,被视为欧洲的第一个全译本,然而其影响很小。儒莲继雷慕沙任巴黎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四十余年,此后以他的名字设立的。 十三、托尔斯泰亲注《道德经》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 ~ 1910) ,俄国著名文学家、 19 世纪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改革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曾亲自动手翻译了老子的言论,此事已传为文坛佳话。他从 1884 年起就动手摘选和翻译《道德经》,主要从法译本并参照德译本转译。他边读边译边研究,断断续续经过 10 年完成。译作于 1910 年由“媒介”出版社印行,书名为:《中国圣人老子语录》,主要部分是老子言论摘选,共选入 64 段语录,附有两篇论文,一为托尔斯泰写的前言《论老子学说的本质》,一是伊·戈尔布诺夫——波萨多夫写的短文《关于圣人老子》。后来,托翁去世后, 1913 年又出版一个经别人整理的译本,书名是《老子道德之书》,列·尼·托尔斯泰编,京都大学教授丹·彼·科尼西译自中文,谢·尼·杜雷林增补注释,这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道德经》俄译本。鉴于俄国当年许多汉学家的译稿都未及发表,仅仅作为手稿保存下来。而托翁的译本则能早早问世,因而可以说《道德经》在俄国的流传,早期主要得力于托尔斯泰的编译本。托尔斯泰以他的名望使《道德经》在俄国得以广泛传播。 托尔斯泰非常欣赏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后来他就把它发展成为“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理论,主张用“无为”对待一切事物。他在《论老子学说的本质》一文里就提到:“老子学说与基督学说,其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实质在于通过节制一切肉体的东西而显示构成人的生活之基础的灵和神的本质”。 1891 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他回答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退一步说,从托翁的言论也已得到印证。 十四、里根治大国若烹小鲜 里根 (Ronald Wilson Reagan) ,是美国第 40 任总统,连续任两届。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当选和就职时年龄最大的总统,也是最长寿的总统。里根可能在 1984 年访问中国期间,了解一点道家学说。里根总统在 1987 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中国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阐明其施政纲领。他还在咨文中鼓吹说,“在别的宪法中,政府告诉人民怎么做;在我们的宪法中,咱人民告诉政府怎么做,而且只能按照宪法上规定的去做。别的革命是用新的统治者来取代旧的统治者,而我们的革命却立人民为主人,雇政府为仆人。在美国,是咱人民说了算”。里根一句话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于是八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老子》,其版权价值 13 万美元,可谓一字千金了。 里根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并不是故作高深,用外国古人的话充门面,而是深悟其妙。众所周知,里根所代表的也是美国共和党的保守派,其核心价值就是坚守古典自由经济思想,反对政府干预。这简直与老子“无为而治”天衣无缝般的吻合。 1984 年,里根总统在访问上海复旦大学所作的演讲一再突出了他与老子的无为思想的根本共识:“我们相信每个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尊严。这个制度是建立在对每个人的特殊天赋和才干、每个人自主、自立的权利格外珍视基础之上的。美国的宪法为什么如此特别:因为这是人民给统治者立下的、以防范统治者为目的的宪法,不是统治者领导下为防范人民所立下的宪法。” 根据美国著名调查机构盖洛普在 2001 年的一项民意调查,里根是美国公众心目中历来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公众对里根的高度评价与里根的执政成就是分不开的。里根受命于危难之间。当时的美国受困于经济低迷,冷战高峰和伊朗人质事件,人民对国家的前途也感到十分迷惘。作为演员出身的里根,没有从事具体商业活动的经验,也不掌握精深的经济理论,更没有涉足国际事务的背景。然而,里根却奇迹般地迅速扭转了美国经济乃至国运的颓势,降低了一度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经济也出现了朝鲜战争以来最高的增长率。在国际政治领域,里根更是凭借自己执着的信念和美国的实力取得了历时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的胜利。 十五、玻尔自称道家得道者 玻尔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 ~ 1962)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与爱因斯坦并称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双雄”。玻尔在 1937 年访问中国时发现了道家的太极图,为互补原理找到了哲学上的基础。因为道家的太极图中的阴阳,就是处在对立的统一的关系之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进一步探索更让他震惊万分,他煞费苦心对光到底是什么所作的阐述,老子早在 2500 年前就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即阴阳互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概念的相对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等互补思想。 从此,玻尔就与道家结下不解之缘,他说:“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1947 年,玻尔设计了他的哥本哈根学派研究所图徽,其中心是伏羲黄老的“太极图”,同时还加上了“对立即互补”的铭文。 1949 年,当他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他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而且要求把太极图作为荣誉证书的背景图。 十六、李约瑟自称名誉道家 李约瑟博士 (1900-1995 年 )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聘任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教授。李约瑟晚年自称“名誉道家”,他自取译名,李姓源于老子,取字“丹耀”,号“十宿道人”和“胜冗子”,道味十足!李约瑟历经 30 多年时间,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呕心沥血,从 1956 年到 1983 年已出版五卷《中国科学技术史》,该书一出版便闻名于世, 1968 年在巴黎被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家联合会授予“乔治·萨顿奖章”。李约瑟在研究中确定了道家在中国科技史上的主要地位,发现了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他第二卷和第五卷高度赞扬道家思想,极力鼓吹道家的科学民主精神,对道家文化的世界传播意义重大。 李约瑟以前的西方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了解非常有限,而且主要的兴趣是在伦理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通过李约瑟的工作,人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曾经达到过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道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贡献,以及世界文明的现代意义,这是他的一大贡献。”中国科学院董光壁在《当代新道家》中说:“在我看来,李约瑟对人类思想史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发现的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我甚至想,他的这一发现可能是,在人类历史的转折时期,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起点。” 十七、卡拉普道家情结 卡普拉 (F.Capra1938 —— ) ,美国物理学家、文化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的道家情结已经深深地溶入了他的生活,成为他行动的准则。他说:“在那时,我的生活和工作风格极大地被道家哲学影响。我力图增强我的直觉觉察并认出‘道的图像’;和实践无为的艺术,即不做“反事物天性的事”,不过分强求等待合适的时刻。”就如在寻找顾问一事上,实践这种信仰,他如愿地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像我一样是反叛者和改革家”。他选择用道家的方法来生活工作,可见道家思想在他心中的份量,当然这也源于他所理解道家之道的科学性。他认为中国哲学具有高度的社会意识,各学派都在以各种形式关心社会生活、人的关系,道德价值和政治,并且追求达到和宇宙的神秘统一。“按照道家的观点,当人们按照自然的秩序地采取行动并信赖他们直觉的知识时,就会获得人类的快乐。”卡普拉欣赏这种对自然的的尊重,而且也看到道家在努力“重新获得被社会戒规所破坏的那种原始、自然性。” 卡普拉著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又名《物理学之道》)风靡西方,将现代物理学新说与“东方神秘主义”进行比较研究,对道家学说赞不绝口。卡普拉 1982 年又发表了《转折点:科学、社会与新兴文化》,该书扉页上印的是中国道教的复卦。这本书奠定了新时代人世界观的基础,打破牛顿式的机械论的世界观,代之以整体的有机系统观。 美国著名环境哲学家、环境伦理学家 R.F. 纳什评价说:“卡普拉深受正在兴起的生态学的鼓舞,把它视为道家的万物一体意识的西方对等物。” 十八、普里高津迷上了道家自组织思想 普利高津( I.Prgogine , 1917 - 2003 ),比利时化学家、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认为中国的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中具有“自组织”和“自发运动”的思想,这与西方传统结合起来,也许能导致一种面向未来的自然模型。他乐观地指出,“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迹像是,科学现在能够把与其它文化传统相联系的观察能力集合起来,因此能够促使这世界的经历了不同进化路径的各部分互相尊重和理解。”这里的其它文化传统,首先是指中国道家文化的传统。 普利高津的著作有《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探索复杂性》、《确定性的终结》等,他在著作中喜欢引用老子、庄子的原作,如《老子》第 30 章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其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 25 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天运》云:“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十九、汤川秀树迷上了庄子的混沌 汤川秀树,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人。汤川粒子物理学上的“混沌”说的产生,是受到《庄子·应帝王》中关于“混沌”的一则寓言的启发。他说:“最近我又发现了庄子寓言的一种新的魅力。我通过把倏和忽看成某种类似基本粒子的东西而自得其乐。只要他们还在自由地乱窜,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直到他们从南到北相遇于混沌之地,这时就会发生像基本粒子碰撞那样的一个事件。按照这一蕴涵着某种二元论得方式来看,就可以把混沌的无序状态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来得时间和空间。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诠释是可能的。” 他还说:“我研究基本粒子已有多年,而且,至今已发现了 30 多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每种基本粒子都带来某种谜一样的问题。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深入一步考虑在这些粒子的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我们想达到最基本的物理形式,但是,如果证明物质竟有 30 多种的不同形式,那就是很尴尬的;更可能的是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相应。”“它可能是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还未分化的某种东西。用所惯用的话来说,这种东西也许就是一种‘混沌’。正是当我按这样的思路思考问题时,我想起了庄子的寓言。” 二十、老子领入门的汉学家马锐然 马锐然 (N . G . Malmqvist) ,高本汉的高足, 1924 年生于瑞典,早年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但对东方哲学颇感兴趣,遍读英、法、德等好几种不同的《老子》译本,却不敢相信它们竞出自同一原著,而且翻译的结果完全不同。带着这个问题请教当时任远东博物馆馆长的汉学家权威高本汉。马锐然回忆说:“我问他,这么多译本,到底哪一本比较接近原著、比较好 ? ”高本汉毫不考虑地回答“都不好 ! ”随即拿出一份尚未付梓的英文手稿,借给他回家读。一星期后,马带着几个疑问去还书,高本汉问道:“为什么不干脆学中文·你就可以自己读原文了呀 ! ”这句话让年轻的马锐然当下决定了自己的将来。由此可见,马锐然是由《老子》领人汉学门的。 1948 年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奖学金,到中国搞研究。与导师不同,马锐然研究汉学是在华南的四川,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重庆、成都、峨嵋、乐山等地的方言调查,结识了陈宁祖女士,成就了一段中国姻缘,后回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语言系教中文。 1965 年接掌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 1985 年选为瑞典学院院士,成为 18 位院士中惟一的汉学家,且拥有诺贝尔奖投票权。 1980---1982 年两度担任欧洲汉学协会会长, 1990 年 7 月正式退休。在他任职期间,斯德哥尔摩远东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七万五千余册、中文期刊三千余种,成为北欧最大的中文资料中心、瑞典的汉学研究中心。 ------ 老子文化研发中心系列丛书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2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保护海龟
王铮 2009-10-28 07:33
先说一件题外事: 10 月 26 日,历时 3 年多的黄禹锡案终于有了结果,首尔一家法院判决韩国昔日的 民族英雄 黄禹锡侵吞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名成立,判处其有期徒刑两年,缓期 3 年执行。韩国上下普遍认为判得太轻。 由此我想到汉芯陈进。与黄禹锡不同的是,陈进在美国开了个公司,专门与自己国内公司做生意,把钱转过去。与黄禹锡不同,黄禹锡曾经为韩国的研究作出贡献,陈进什么也没有做出。与黄禹锡不同,黄在欺骗的 5 年,共获得了 1500万 美元经费,陈进则3年获得 2 亿多人民币。咱们是大国,GDP比韩国高,还能让他们比下去? 当然与陈进不同的是,陕西那个农民,叫周正龙什么的,反正不是富饶地方的人,山野农人,管他叫周正龙、周正农民还是周进什么,他拍了假虎照,骗了 2 万元,也是判了两年,缓期两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里声讨了,那电视里的中老年男人偶像播音时,震撼人心。剩下陈进怎么样?上海交大的人说,海龟没事,照样开着他的宝马车。我不知道是什么颜色的。我猜应该是红色的,以为公众血汗的血是红色的。有人说我不懂生物学,血在外面铁氧化了,掺着汗,应该是黑色。真黑。 我突然想到刑不上大夫的古训,意思说大夫以上不追究刑事责任。陈进的事情表明,海龟的地位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夫。刑不达海龟,海龟地位相当于刑不达的公卿。 刑不达海龟,这是保护海龟吗?不是。是对他们一种积极的歧视。让他们回国看到的只是待遇,待遇不好就拿生命开玩笑。让他们回国忘记了奋斗,只会奔着院士拿大课题,只会按国外的葫芦在国内画瓢。这样的措施还使得海龟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你不是公卿吗?咱们士民还是绕着点。科学上孤军奋战。遇到困难没有人敢帮助。涂博士,如果有个土鳖朋友,说不定开导开导,看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不至于走到绝路。结果国家落下什么,是如前几年说的大盖帽,里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遍,还说法制不健全。 刑不达海龟,不是没有代价的,就是望龟成龙,给了你们的待遇得报酬回来,结果加大了海龟的负担。不能成龙的海龟,一时间糊涂是善良的,被迫造假(不包括刻意造假的陈进)是情商高的,更有恶者,我就知道一个海归陷害起比她能干的土博士来。其实龙生九子,对海龟,以平等待遇,先从思想压力上解放他们更好。 刑不达海龟,保护了陈进这样的骗子大海龟,却害了善良小海龟。因为后者是真干。真干要一步一步才出成果。骗子大海龟,三分钟吹出的牛善良海龟一辈子也可能达不到,于是,劣币淘汰良币,或者说,劣龟淘汰良龟。据说,甲骨文币的起源就与龟背相关,中国人3500前就预测到今天劣币淘汰良币=劣龟淘汰良龟,神了。 春秋时代的公卿、大夫到哪里去了?秦汉王朝废除了他们,中国出现了强大的汉朝。到了隋文帝手里,索性连最后贵族士也废除了,出现了强大的隋唐王朝。唐代的李白、杜甫,有人预言独领风骚几百年。可是一千几百年过去,领风的人有,领骚的人更多,例如大宋朝与西门庆睡了几个白天的潘大姑娘,简直成了革命领袖,可是超过李杜似乎没有。我猜,当然是随便猜猜,朱皇帝搞独裁专制、株连十族,禁止思想自由,把说了声民为贵的孟老夫子赶出神殿;满清人搞贵族制,吃铁杆庄稼,坚持祖宗家法,是一个原因。如今,有几个人争纳兰性德的家乡?还是记得有最多混到科长的住茅草房的李杜的。好像扯得太远了。 要发挥海龟作用,要真正保护海龟,就需要一个东西:平等。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9146 次阅读|11 个评论
金台子居---雪山地质生活
warlong 2009-7-31 00:44
金台子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dnhk.html 金台子居石屋寒,浓雾荡崖冻襟单。 柴门漏风吹又醒,大雪压棚低更惨。 山中缺电少音讯,孤陋寡闻心忧烦。 打牌滥侃空度日,粗菜淡饭复三餐。 朝窜妖氛暮飞霰,六月砸雹晴震雷。 恨时枝弹惊栖鸟,嗟望岩垒悬白坟。 长空寂寞垂星寒,短歌慷慨啼霜悲。 待拨层云见艳阳,但羡人间何翠微。 乌鸦乱啄冰渍地,牦牛闲哞虫草坪。 打马花开笑妍妍,刺天笔架鬼霏霏。 落落溪琴共交响,幽幽众壑喷泉雨。 雄鹰乘风扇浩荡,铩羽盘旋上天衢。 背岭当椅靠作屏,远峰破浪迎如舰。 夜来渴饮冰孤月,驼铃摇梦雪满山。
个人分类: 地勘驴歌|2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山雪歌
warlong 2009-7-31 00:40
高山雪歌 笔架凌云雪崔嵬,长岩横空鸟不飞。 雾气东来腾岭越,转头千山虫冻绝。 雪落乌棚压欲断,风吹薄襟卧更寒。 六月飞花入野家,琼枝玉叶满天涯。 夜半饮茶复难眠,一挽弓月看银山。 悬崖倒挂百丈冰,青海鬼摇几簇灯。 山神醒来喷雪暴,朝霞流丹染峰刀。 忽而一阵霜雾来,层林遍野化不开。 隐隐雷霆砸耳里,茫茫暮霭洒白米。 心孤意淡收音稀,待与疏星斗围棋。 骤雨夹雪连夜下,梦去胡须如草发。 搔冰洗罢饮矿泉,虹桥浮虚跨谷间。 欲撑日芒游无极,又拍云涛浪遮天。 阴阳炊手蒸氤氲,自然捭阖化流形。 大道悠悠天地远,雄鹰搏戏冲霄翻。 铩羽盘旋上瑶台,金色驼铃来月边。 博主原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dsro.html
个人分类: 地勘驴歌|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大陆循环
warlong 2009-7-31 00:37
超大陆循环 星移斗转过匆匆,圈层异旋热柱擎。 地幔对流驱板块,大陆聚散各西东。 携脊俯冲下冥渊,叠卷构造起纵横。 倾江倒海掀狂澜,蒸云降酸杀沧龙。 芸芸方舟有劫波,烈烈灾变汰物种。 可怜人间小演义,谁知地缘分合中?
个人分类: 地勘驴歌|3864 次阅读|4 个评论
化石吟
warlong 2009-7-31 00:35
化 石 曾经沧海枕波涛,寂寞沉沙藏大蛟。 地力相推葬亿古,鬼斧乱劈忍千刀。 长卧岩床空寂寞,翻身冷看宇宙老。 零落荒野散泥沼,复染霜雪凌碧霄。 千变万化形常在,千捶百折骨未销。 一石兴衰窥天数,敢对春风笑妖娆。 ---郑中 2009.7.17 原来贴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e5hb.html
个人分类: 地勘驴歌|31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勘驴歌
warlong 2009-7-31 00:31
地勘郎歌 君不见走马神州地质郎,春夏秋冬闯四方; 背包拄棍穿林岗,穷乡陋壤走丐帮; 白天累得腿脚胀,夜晚仍为资料忙; 亲朋好友难会面,回家一裹烂衣裳。 君不见胶鞋踏穿路漫长,天寒草枯乱飞霜; 雨打泥泞陷他乡,晴追矿体顶骄阳; 铁锤勘破众生相,冷眼横看世态凉; 罗盘颤抖心迷茫,开疆拓土笑风光。 君不见好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 家事难料怎敢想,内心凄苦愧爹娘; 大雪缤纷盖八荒,梦与兄弟醉一堂; 青春不在醒荒凉,深山明月独彷徨!
个人分类: 地勘驴歌|3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勘泪》新版
warlong 2009-7-31 00:29
《地勘泪》新版 玄武评:打油风格,对有些人属实情阐述,聊付一苦笑、怒笑耳。 根据网络版《地勘泪》缩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e7e9.html 科学发展喊得累,毛手毛脚越智慧; 一把鼻涕一把泪,投身四海献大会: 雨淋日晒皮爱蜕,山果草珍作野味; 挑灯设计肾拖亏 ,前思后想肝熬碎; 抄来画去纸成堆,胡子把插混出队; 野外爬山又涉水,蜂虫叮咬毒蛇随; 烈日当头汗流背,深沟老林无烟炊; 一年四季大山陪,偶尔进城像傻妹; 编写报告困难睡,烦琐阐释心憔悴; 翻箱倒柜整资料,敲来算去活受罪; 岩矿 构造又 植被,地物化遥啥都会; 礼拜节日不离岗,劳动法规全作废; 昼不能息夜不寐,身心破碎无处说; 逢年过节家难归,人陷他乡神崩溃; 工资不高装富贵,吸烟喝酒吹消费; 不敢奢望有地位,全靠傻傻乐陶醉。
个人分类: 地勘驴歌|3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终极PK系列(4副对联+配图)
warlong 2009-7-31 00:12
慧眼微笑宇宙,精神大放光明。 上帝开锅,色分米粒,凉拌星云,超弦稀声起浩宇; 女娲补天,波淘银河,修炼彩石,妙手无影创浮生。 唇吐霞霁,手织星云,波漾天河,梦遇鹊桥,谁知神女曲几度? 目灿日月,指抚琴弦,粒种乾坤,花开宇宙,孰窥上帝律千篇? 结语: 上帝吹牛,皮球肚圆无边界; 学者摆谱,脑袋瓜胀有乒嘣。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3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教对联,灵犀点通-自出自对
warlong 2009-7-31 00:12
(三位科学巨人无不有深刻而灵慧的哲学触角:尼古拉-牛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斯蒂芬-霍金) 科教对联,灵犀点通 上联(出句): 身载天地妙相,心含法界大千。 下联(自对): 宇怀乾坤精神,宙演道里色相。 上联(出句): 法术因权所设,社会 为利所惑,何故固执一端,舍弃周全。 下联(自对): 道德顺势而生, 世界唯心而理,暂且解释万物,怀抱元仁。 上联(出句): 单弦,多弦,开弦,闭弦, 宇宙合奏超弦。 下联(自对): 电子,中子,原子,分子,大统分化粒子。 下联(自对): 庄子,孔子,孙子,荀子,百家本出老子。 下联(自对): 周姓,郑姓,王姓,李姓,百姓原本无姓。 上联(出句): 量子论,相对论,天道物象万千,几个算符匡画就。 下联(自对): 资本论,社会论,人间法制滋章,一向权利维持着。 上联(出句): 在天眼为 甘露 ,在鱼虾为 家园 ,在恶鬼为 脓血 ,在地狱为熔 浆,六道众生不同水 。(感自佛经) 下联(自对): 于人体是骨气, 于湖海是肥料 ,于佳肴是调剂,于腐疮是良药,万物群脉 一类盐。 上联(出句): 定律至简则至美,至美则至广。 下联(自对): 道德 至公则至理,至理则至强。 上联(出句): 太极统,二分 超弦,十维崩裂,眼前恍动银河浪,耳畔且演交响曲。 下联(自对): 小卷贴,偶象粒子,四力生成,宙间奔腾猎户座,宇内尚留爆炸声。 上联(出句): 磁 力, 弱力, 强力,引力,四般兵器,长短匹配,粘结散卒,重组结 构,规划宇内秩序。君且笑:上帝何以耍枪弄棒,爱偶尔摆起泡丝(poser)。 下联(自对): 电荷, 核子,夸克,天体,八极疆域,镜像对称,衍生复杂,生灭泡 沫,纵横宙端无穷。它或知:一生既然自由守恒,便万古膜拜风流。 上联(出句): 冥冥太初,十维平等,四力扭抱,量子相对论道统。金箍破缺便失稳,瞬忽星云飘散,粥冷网结。怪三维膨胀,一度延伸,其余则卷缩微隅。 下联(自对): 玄玄苍黄,三权均衡,众望集中,诸侯制约服周礼。威信衰微就分裂,转眼烽火连战,尸横血流。笑五霸迭起,七雄兼并,来者多装演豪杰。 上联(出句):宇宙浩瀚,现象纷繁,大小规律,皆发育自同根本。 下联(自对):天地苍茫,事物复杂,高低猿猴,都进化由一细胞。 上联(出句):弦愈振,能愈强,质愈大。万粒配弦而作器,异调而协音。夫宇宙者,飞舞星系,振荡诸琴,共和成伟大交响曲也! 下联(自对):利越惑,名越浮,权越乱。众生趋利而避害,殊途而同归。此人类者,创造工具,诱导六欲,升华为灿烂礼乐艺乎? 上联(出句):波粒象对分三族:轻子夸克媒介。有的独来往,行似飞侠客;有点爱传力,作了通信兵;有的忽衰变,耍起分身术。上帝播种百粒,谁尝其味道? 下联(自对):文理成联算一绝:音乐舞蹈绘画。或者奏琴曲,酷似耳畔溪;或者颤动感,诉诸体态形;或者调色彩,涂染眼帘影。人类畅抒性情,孰懂此天真? 上联(出句):太极时空卷缩,存在抱一,是谁解除万法纠缠,三炼神器,敲炸了奇点,析离了混沌,诞生了世界?原来是:乾坤量大,先造引力长剑;夸克活泼,再造强力涂色;粒子变脸,后造弱力催化;唯有电磁力,至今不破缺。呜呼!四力分离,宇宙沸腾,漂浮些自由夸克,飞舞些功夫轻子,好得有光子扩亮,留得冷却奇观,百粒凝生,层积结构。天道静穆如斯,便仰苍求问:是谁怎么敢无中生有,玩火一片,显摆其造物功烈? 下联(自对):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4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赋(一)Poetry of the Universe
warlong 2009-7-30 22:38
宇宙赋(一)Poetry of the Universe 郑 中 2009年 【题注】全诗赋分成十一章: 引子、问道、遨翔、易符、论弦、创曲、巡曜、造极、幻梦、沉思、赞歌。 整个诗赋涉及到易学、历史学、神话学、人文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天体学、宇宙学等有关知识,以混沌量子场为物质本体,以道家自然哲学为理念主体,试图将混沌论与宇宙论,本体论与认识论,创造论与演化论,物理论与心性论,实践论与艺术论,社会历史与宗教神话等综为一体。玄赋硬是很玄哦。未完,有空再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cuqe.html 宇宙赋(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h9hi.html 宇宙赋(二) http://service.photo.sina.com.cn/orignal/495c10c54406dc089fc03690 终极关怀,精神图示 引子 唏噫哉!立乎天地间,几多怆然。 人何来乎,又何为乎,终何去乎? 折腾了多少仁义礼智、金戈铁马, 上演了多少生旦净末、行尸走肉, 你瞧那各色面具,役役无归为何求? 天地有大美兮,尔虞我诈浑没有! 宇宙有大乐兮,一朝不醒汝闻否? 观夫星辰若流,君且同我逍遥游! 乘罡风之浩荡兮,而御阴阳之辩。 与自然同捭阖兮,水击千里云翻。 漫铺诡奇画卷兮,挥毫宏宕无边。 忆与李白狂歌兮,更梦南楚屈原。 崇张衡之天衢兮,赞祖氏之精算。 愧时命之不济兮,走四野而碌颠。 如浮萍之流离兮,怨生存之悖谬。 时默然而抽思兮,振孤翅而鸣愁。 不见蓬莱隐士兮,瀛洲浩渺连天。 欲蝉蜕而升华兮,朋纯粹以遨游。 朝驾星云之骏兮,夕宿紫薇之寒。 追恍惚于太初兮,破虚空而窥玄。 聘雅典娜于舟兮,餐灵芝于天汉。 邀太华之玉女兮,聆广乐乎酣然。 梦为水而荡漾兮,体与宇宙同流。 万物与我妙合兮,几回醒觉荒诞。 魂怅惘而纷纭兮,独缠思而作茧。 惜青春之空逝兮,照山水而无言。 感浮生之飘零兮,穿乱石而盘旋。 尚渔夫之豁达兮,濯沧浪之清浊。 且修业务之能兮,敲文章之焕焕。 汲百家之精蕊兮,访希哲于列星。 好闻龙吟方泽兮,弈东周之纵横。 任墨侠为左右兮,驱儒客为随犬。 击雷鼓而变阵兮,挥闪电而雨箭。 忽梦晚而飞雪兮,悲英杰之凋残。 笑浮生若秋毫兮,抑雄心之狂狷。 阅春秋而上溯兮,忆先祖于渭水。 雾朦胧而迷莽兮,闻断竹与飞逐。 虎咆哮更狼嚎兮,见伏羲坐峰台。 仰夜空而观星兮,俯山川而察物。 河洛汇而旋涡兮,顿觉悟而出图。 凤凰游兮山清秀,龙振翼兮云奔驰。 蒙昧死兮鬼痛哭,作八卦兮牧黎明。 观夫朝霞若流,君且同我游逍遥! 东皇起兮春来早,欸乃波兮月又高。 吴刚醉酒花开笑,嫦娥舒袖空缥缈。 牛郎吹笛兮鹊桥,织女摆渡兮银涛。 援北斗兮浇风骚,寂灭千载兮复燃万古豪!------ 图解:宇宙的诞生,天体的演化,生命的孕育,精神的觉醒。 问道 盛哉!夏之为气兮,蓬勃兮草木苒苒而荣兴。 久厌市之喧嚣兮,独往峨眉送春归。 志命何以相违兮,似皆与青山有缘。 且远矿区之尘兮,复登临以览翠微。 草发发兮虫啾啾,林森森兮雾萦萦。 洗客心兮风飒爽,鸟带路兮且歌唱。 峦叠嶂兮木参天,路绕转兮桥阁连。 登天梯兮思仙鹤,坐玄石兮瞰谷间。 溪飞雪兮水潺潺,雀啼歌兮蝶翩翩。 临悬崖兮卧草亭,浮明月兮隐高眠。 有灵猴兮嬉金波,奇芳薰兮绕烟潭。 余自幼好遐想兮,望苍穹而常忘然。 不觉岁之无情兮,光荏苒而去无踪。 遭夏气之蓬勃兮,谁与我赏此葱隆。 侧枕芳草之怀兮,静听万籁之山歌。 花流水兮鱼自乐,云漂泊兮日西行。 散忧愁兮风寥落,思美人兮山之阿。 闻琴声兮松涛和,顾四周兮叶婆娑。 有女神兮坐青苔,戴花环兮披藤萝。 羞与谈兮复回眸,已匿影兮逝秋波。 憩椿荫兮长叹息,望暮霭兮暗细雨。 歇羁足兮濯溪泉,餐落英兮伴月明。 观象池兮浮空照,晚钟喤兮琴蛙鸣。 露渐冷兮星零落,尘喧静兮万念息。 寒袭来兮湿青丝,漫长夜兮枕荒冷。 期暖阳之炽热兮,融冰霜乎胸膛。 凌虹桥而舒啸兮,瞰天府于扶桑。 尔乃色散空濛,幻成佛光。 金顶烁烁兮,瓦屋苍苍; 贡嘎皑皑兮,云海荡荡。 恍见羲和,驾金轮而高歌: 跃沧海兮驱幻车,破苍穹兮落星芒; 循四时兮惠万物,降甘露兮泽玄黄; 披青衣兮援北斗,跨长矢兮射金光; 驾骐骥兮高驰翔,风猎猎兮旗扬扬。 朝饮马于若木兮,夜洗尘于旸谷; 踏云雷而西征兮,出天津而远航。 抚琴弦而明乐兮,统缪斯而合唱; 巡寰宇而轮回兮,赫然协和万邦。 观之幸甚,歌咏以对: 嗟夫春夏兮,峨草丰茂; 林莽幽静兮,花落悄悄; 嘤嘤鸟鸣兮,悠悠山高; 凯风南来兮,卷起清涛。 嗟夫朝霞兮,笑绽玫瑰; 白里芙蓉兮,色开桃蕊; 鲲腾焰海兮,鳞射金辉; 仙子舞裳兮,客心忘归。 嗟夫隐士兮,浮云邈邈; 韶章流芳兮,点缀妖娆; 红尘依旧兮,林泉不老; 鱼龙谁钓兮,风吟潇潇。 吟罢,忽见一老僧,在旁笑道: 此歌何律?诗乎?骚乎? 中子对曰: 自成格调,还望垂教。请问大师何许人也? 僧人幽然而曰: 法号无名,相逢何必相识? 方今春深,天下风云激荡,正是龙腾之时,尔何心藏情结耶? 对曰: 大师莫笑,余心确有点郁闷,还敬请指点。 无名笑曰: 迷迷乎,缘起心弦;郁郁乎,缠成情结。 吾观汝凡心未泯,不可强求; 而雄心尚在,志应早定。 否则时不待也, 徒临渊羡鱼耳。 喟然问曰: 彷徨复彷徨,敢问其道? 笑曰: 道不可言,问也无应。 问穷则无问,无内则无应。 是故外不观宇宙,内不知太初。 无知无不知,无为无不为而已。 问曰: 岂真有无知之知乎?无为之为乎? 无用之用乎?无法之法乎? 抑或戏词而已,不亦偏执乎? 无名笑曰: 天下浮躁,孰与论庄语。 与世界精神独往来,优游天地万物,不亦乐乎! 宇宙有大美而不言,万物遵定理而不说。 明物质之形,演虚实之数,谓之博大; 赏结构之美,达生命之性,谓之真人。 问曰: 天大,地大,人何以大? 答曰: 格物至极,穷理尽性,变通三才,立人成业,是谓大。 问曰: 何以格物穷理? 答曰: 一颗童心,自然活泼; 敏而好奇,坦荡如波。 寂然观物,明月当空; 虚极抽象,宇宙藏胸。 剖析结构,识破假名; 数理逻辑,味道无穷。 对曰: 何谓真空?何谓物质? 无名曰: 无可无,非常无;空可空,非真空。 故常无,欲以通其妙;真空,用以窥其奥。 无无而化,无之极曰易;空空而实,空之际曰玄。 夫真空杳冥,玄幻叵测,无色无量,无界无象,无力无律,统于道根。 相变为炁,周流清虚,正负湮灭,和光同昏,氤氲潜冲,物质乃生。 闻思转顾间,蔚然霞蒸,风云摩崖,忽跌忽腾,忽明忽阍。 无名曰:如此气象万千,何其自然! 言毕,双目瞑合,呼吸深潜,沉吟: 寂然凝虑接千载,悄焉扬眉舒风云; 吐纳元气荡宇宙,纵横图上移斗星。 见其轻步舍身崖,踏云而颂张子之歌: 太上立本,至虚是崇;猗欤清规,允迪斯冲。 韬纳无方,以光徽融;嗟我昏曚,怀贤仰风。 中子慕然和之: 太和之渊,杳冥波澜;鳞嬉凤翔,浩淼无边。 瞻顾天宇,星斗清寒;光破正蒙,与时俱餐。 无名闻而大笑,遂拔剑飕飕,鹤舞太虚,作歌曰: 鸿蒙撕开照金顶,四海风云漫奔涌。 任尔亿万九千岁,傲笑五岳柱苍穹。 宇宙蓝图何设计,恒沙千界谁施工? 鬼斧地槽裂作痕,龙战玄黄熔如灯。 分久聚合泛古陆,盖亚屋脊复抬升。 大数潜推迭兴亡,几度繁华逝无闻。 且随青溪向三峡,又卷霜雪扫千军。 我欲乘势冲霄去,直攀月桂入青冥。 风劫云冠过瀛洲,步越长虹达帝京。 正见鲲鹏扶摇起,波撼扶桑飞落英。 喷薄九天开宇宙,辉煌一片化人文。 风云荡尽太空净,复摩列星当围棋。 正闻客有吹箫者,缕缕然和之; 其声潇潇兮动情,其音渺渺兮摄魄; 波淼淼兮 旋 珠,声噗噗兮澍渊。 长调袅袅,旋律不绝, 如梦如幻,如诉如咽; 如幽壑之腾蛟,忽玉树之生烟; 欲随之而无极,终忘怀而超远。 中子惆然,依栏骋目,问曰: 尔何以为然也? 客席地而坐,沏茶邀与共饮,悠然仰天而吁: 嗨!夫大块嘘气,岚风清发; 众窍并作,万籁相和。此非庄周之齐物论乎? 万物皆数,星衢有律; 逆行五度,协奏天乐。此非西哲之和谐论乎? 欸乃一声山水绿,扁舟弄箫散五湖; 鱼跃龙潜水成文,秋风碎月满江树。固文士之风流尔! 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 把酒狂歌邀群雄,抱琴醉抚幽兰操。亦侠客之豪逸哉! 箫声吹断秦楼月,年年柳色伤心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残阳古道音尘绝。更思古之幽情也! 夫乃羌笛悲怨,关山万里; 朔气吹营,滴漏三更; 霜凝金柝,冰裂甲衣; 梦未眠,风吟萧瑟,月悬雕弓; 乍惊起,乱石穿空,铁流纵横。岂非大丈夫之韶章乎? 呜呼箫声!徘徊长空,与风云同呼吸! 伶伦创器,韶夏遗音;列和定式,闲士留名。 凿窍虚而发音兮,拟万物于一管; 泄流韵以洗耳兮,响荡宇之沧澜; 扣徵羽于鸟林兮,旷宫商于苍穹; 化波则涌跃溟渊兮,入舞则舒卷华庭。 情有变兮箫不移,嘉斯器兮其德懿。 几曲吹罢头飞雪,漫嗟英雄兮凋零! 且悲人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 会风云于足下,荡胸襟于峰顶; 拟万籁于指端,味大道于匏盏; 浮皮囊于天地,归性命兮复奚疑! 中子问无名曰: 尔亦知洞箫乎?日月之盈虚,沧海之消涨,人情之冷暖, 皆捭阖于孔窍,吐噜于唇舌,不亦明达之极乐耶? 无名叹曰: 然哉!阴阳相推,不测谓神;气摩七窍,逸响流云。 开合交替,悠然成曲;弹指之间,多少戏剧。 客曰: 日浴扶桑,泛扬其华;烨烨霞湄,天籁清发。 山河大地,绵绵在手;日月星辰,与我嘻哈! 中子曰: 哈哈!昔闻 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吾曾不信也,而今亦闻之矣! 俄顷,风云平静,神州尽朝晖,何其壮丽! 正乃红日喷薄,光朗宇宙,中子遂曰: 云当墨兮海作砚,林竖毫兮山架笔; 虹散彩兮风抹画,闻玉箫兮赋流形。 客凭之而游万物,可闻其道乎? 音发于窍,曲流如汤; 我思我在,时闻时忘。 嘻!物在空内,亦在空外; 孰本孰化?孰连续,孰离散? 客已不知何处,惟见茶盏空冷,仙雾缥缈,似传来歌声: 茫茫人海兮,无常何归依? 吾欲弄箫去,长风吹裂万窍虚。 吹醒瑶池水,荡漾漫天星; 吹扬宇宙风,沐露桃花雨; 与天同流任嬉戏,任嬉戏。   茫茫乾坤兮,逍遥是皈依! 吾欲狂梦去,扁舟游歌星云里。 游览紫薇宫,造访众仙居; 游赏天体美,还问爱洛斯; 与神对话旋太极,旋太极。 彷佛清风明月间,寻而未得。奇怪间,却见无名盘坐,笑曰: 客游去矣,何必追寻乎。 道不高者不知天语,术不精者不能握机。 子闻空虚之物理乎?恍惚之术数乎? 对曰: 不太懂,请讲。 曰: 空场精微,莫以测而呈连续; 量子恍惚,测不准而呈离散。 能量高垒,无以超越,遂认知有涯; 结构极乱,无以超观,遂视界偏狭; 故有物空之别、内外之分也。 对曰: 所知者,显张向外;未知者,幽闭为内。 故宏观难以穷宇宙,微观不可尽太初。 夫神功造化,玄易无以测其源; 自然无为,阴阳不可推其末。 人本飞沫,何以极之? 无名笑曰: 知可知,知之始;知无知,知之极。 然乾元始,通变不穷;坤元生,利用无尽。 无源无末,众妙之门大哉! 无穷无尽,圣人之道备矣。 对曰: 何以然也? 无名曰: 分之又分,止于未分; 测之又测,止于叵测。 其内虚有,其外实无; 溟然无象,寂然潜在。 超然对称,几然破缺; 易汰流形,道根作弦。 纽外结内,藏虚显实; 激起而动,耗灭而静。 太素始萌,形数乃分; 混沌为气,氤氲不清。 非聚非散,非斥非引; 恍然呈色,逸张庞鸿。 凝结生质,宇宙开朗; 渐次化合,构成物体。 斯为道之干也。。。 对曰: 呵呵,有理。道之花果,岂非星系耶! 无名笑曰: 大道参天,其枝并发,恰在宇宙内,又似宇宙外。 对曰: 玄乎!奇点,弦结,量子,混沌吸子,庞氏轮回,岂必有关耶? 无名曰: 猜之耳。数形不精,道理不清。 零,极少而极大,正负虚实之分也,数之母也; 点,至简而至繁,内外幽明之界也,形之父也。 知有限,名实乱;知无限,二律返。 子可信真空乎? 对曰: 潜在之空场,宇宙之本体也; 显在之物质,宇宙之表象也。 或基于未知,以虚避实; 或基于已知,以实击虚。 易汰旋泡,起色生物,此宇宙一元论也。 无名曰: 宇宙唯物而在,唯心而理,理随物化,物法自然而已矣。 对曰: 然何来诸多概念、物量? 无名曰: 偏观生量,中观灭量,超观和量; 故偏观不如中观,中观不如超观。 对曰: 何谓超观? 无名曰: 夫超观之世界,虚实幽明,表里体用; 混沌奇异,超弦扭结;对称而恒,破缺而易。 量子离散,复数拓扑;易汰连续,微分流形。 至哉数形,遗世独立; 超越色流,妙居永恒: 手握生灭符,摔成宇宙书; 占尽风云色,透我清凉目。 形式超对称,内容破空虚; 玉帝如来在,微笑此浮图。 中子拍手赞之: 好一个场算符!以物为本,虽不精深,然以空为本,似不踏实。如何? 无名笑曰: 最丰富者莫过于无知,最贫乏者莫过于物质; 最深奥者莫过于虚空,最浅薄者莫过于色象。 无知即虚空,真空生万象; 物空色空,象空法空; 空而复空,名之太空。 太空非空,零和守恒; 宇宙共相,实体一统。 对曰: 然也。至普朗克尺度,无以再分再测,虚实混一, 表象涤滤,惟存数形,岂非柏拉图世界乎? 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石,玄学以超验为假设, 玄为科本,科为玄证,遂二者相成而合流乎? 余此饶舌,无知自通,不如无言自明乎? 欤!道不可言,抑或言不及道乎? 当我沉默,感觉充实;当我开口,何其空虚! 无名笑曰: 言不及道,故无言;道不可言,故知道; 道若无,则是道;道若有,则非道。 故有显于无,谓之捭;有化归无,谓之阖。 道者,有无之门,捭阖之权也。 形构焉,数生焉,自然之美尽出焉! 对曰: 哈哈!天下式,美则美矣;逻各斯,奥则奥矣。 而何必假言?既然假言,必不尽其意,奈何? 后有好事者,再加诠释,以陈迹为鞋,以尸骨为食,又奈何? 无名曰: 沉默是金,偏起波澜; 多辩术穷,何必自缠。 累言诠之,愈诠愈累; 诠之又诠,凤亦如鸡。 此积纬之术,非明达之学也。 对曰: 语言,乃诗意之巢穴乎?庸人之饶舌乎? 权力之缰绳乎?逻辑之陷阱乎? 失道偏颇,空言繁多; 口伏蜜剑,舌起风波。 超越语言,舍筏登岸; 见月忽指,灵犀一点。 而数学算符,穷万物之理, 岂非深刻之语言乎? 无名曰: 宇宙原理,其本至纯; 方程匡之,零和守恒。 奥哉算符,取象自然; 玄乎妙义,圣创天言。 此求真之道,非逐泡之戏也。 对曰: 天有言乎,弥漫昊苍; 人未尽知,弦歌荡漾。 高超尘语,大音希声; 圣何觉知,岂凭精神? 无名曰: 天言希声,天道无形; 探之又探,止于无知; 思之又思,皆是模拟; 玄乎真谛,孰能则之? 叹曰: 可知为学,无知为本; 自然无为,规律形成。 上有太玄,下有小玄; 重玄或一,如何包卷? 无名曰: 宇宙几何,罕能窥也; 如盲摸象,不可乱言。 造化创意,收笔藏毫; 所谓重玄,高深叵测。 无名叹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超越俗语,超越迷惑; 顿悟见性,直觉本真。 观夫嚼糠之徒,何其可悲! 脚缠教条,手戴俗套, 弯背曲颈,摘售破纸, 百无致用,迷惑众生, 恬不知耻,何其陋哉! 对曰: 道术为天下裂,时势也。 信息熵增,隔行隔山, 以至孤学寡术者,混迹宫格,不知大体; 咀嚼枯骨,不知来今; 方唱罢,复登台,摇唇鼓舌沫横飞, 天下熏熏,似为论炒,实为利驭。 知识乎?功名乎?金钱乎?权力乎? 社会四维乎?联合资本乎? 流转增值,市场游戏。 名实分化,人性异化; 善恶相成,大势所倾; 前呼后应,个体何以抗之? 无名曰: 道降德衰,凤凰不来; 纸迷金醉,闸洪打开; 资本如血,经行不均; 浩然之气,自主精神。 对曰: 噪噪语言,精神之巢; 琐琐符号,文明之本。 主客中介,社会交流; 网络纠缠,常生是非。 不用语言,非兽即神; 空得清净,非痴即圣。 且借之为用,戏之为乐; 然后超红尘之乱,入澄明之境; 品物理之妙,赏三才之美。 无名叹曰: 此道不同矣。 言愈多,闻愈惑; 名愈浮,实愈贱。 几何不知点,数学不知零; 物理不知炁,人文不知道。 乱矣,吾道或休矣。 言毕,拾阶歌去: 呜呼!龙气消磨,天不假年; 红尘遮蔽,时不待缘。 生为命苦,佛对我笑; 觉得性空,孰知我道? 嘻戏!精神明白,发达并流; 无所不极,化育九州。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巧伪之德,唯利是谋。 但见其影飘然而逝,余悠然若思: 浮世溷浊,物欲横流,竟有这般隐士! 纵观古今,横览中外,俊才代出。 荡荡乎,周流天象;郁郁乎,穷究数理。 或竭成大功,或明略佐时; 或泽被天下,或德育桃李; 或文耀千古,或终隐平生; 谱天律,得其乐,仙逝而并与列星,徒让来者仰叹欷歔! 惜乎无名之才,藏而自失,后人不知。 人相逐于市场,君相忘于道德欤! 乱曰: 游哉咏哉上青天,咏哉游哉峨眉山; 万里莲花新开眼,一片净界好探源。 心随清风起松浪,骑入蓬莱弄太玄; 足登金顶览宇宙,横看白云自舒卷。 遨翔 若夫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微志怪于齐谐,谈鲲鹏气象万千。 至若中子勘西岭,居石屋,烧残枝,煮冰雪, 惯看云涛拍岸,青峰巡航; 风雷煮其中,霹雳闪脚下; 一时之内,天气十变。 朝则山喷雪暴,怒吹长空; 暮则飙起彤云,欲盖天下。 一夜,梦大玉雕栖于长崖,状貌崔嵬,遂临金台, 观其上叼月弓,下俯鸿蒙, 琼翮盖千里,玉羽烁金辉。余问曰: 此处超越人类三千仞,空气稀薄, 玄岩冷漠,草虫难生,胡为胡来哉? 玉雕笑曰: 尔何可怜至此耶!人间岂非不热闹乎? 对曰: 君且莫笑!游至此,不亦乐乎?况时命所运,业务所需也。 余食五谷,有六欲,故痛则呼,怒则斗,伪则刺,美则好,真则求,善则从。 自古劳者德最大,载物维新,默行而天下自化。 观今世界愈燃愈烈,权媒媾惑,大盗窃心, 以至泡沫沸腾,即浮霓虹,亦归幻影也。 谬极则正,乱极则治。天若有数,其劫难逃乎? 玉雕叹曰: 何必悲观耶!天数者天算,人道者人行。 尔居如驴棚,漏风渗水; 僻无音讯,荒寒无人。 雪飚狂舞,封锁群山; 雹米敲碗,望断驮铃。 尔穷至此,既无家,何归乎? 对曰: 歔!管宁藜床,嵇康锻灶, 穷不丧志,落地生根,自得而乐耳。 尔以天下为家,乃传说之大鹏乎? 玉雕曰: 非也。天下太小,不足为家; 虽千万倍,亦不当大鹏一断毫耳。 子不识其毫,安能识鹏乎? 忽见一石头突兀路旁,余欲挥锤敲之,它却突然坠地悲泣,遂问之: 尔乃石英绢云母千枚岩乎? 岩石曰: 唉!无名石也,子何必砸我耶。 我原本大地身,有着丝绢纹。 曾遭地狱烈焰烘烤,天不知; 构造千刀乱劈,人不知。 世皆崇拜黄金,却践踏其围岩。 今夜身陷大雪,明将烈日摧残。 呜呼!零落成泥,想必宇宙老已乎! 中子捡之,慰曰: 命运者,非定数也,吾将奉汝为标本。 神雕笑曰: 黄金者,稀有之粪土,遂人所逐之; 权贵者,合法之大盗,遂人所争之。 而人间偶像者,正如此标本。 尔欲以个性误导共性、以人为代替自然、以有限抗衡无穷乎? 同情亦非尽善也,尔不知无为之道乎?! 中子愧然作答: 名实之间,事端生焉。 人即遍览群经,未必知人文; 尽识千岩,未必通地文; 穷测列宿,未必晓天文。 夫地球脉搏、银河旋舞、黑洞蒸发。。。 以及星系团组长城,珠联璧合,蜿蜒太空,安能比大鹏之雄姿乎! 余俯地察兮碌碌,仰天问兮空空, 徒好奇耳,故愿闻其详! 神雕曰: 夫大鹏者,游戏玄溟,自孕自生。 原本无名,胚浑无形, 化乎气象,彷佛为鹏, 漫搅宇宙,质凝物成。 夫以恍惚为巢,以虚空为场。 遂啄玄卵则破重壁,洒羽毛则漂群星; 呼气则六合生云,振翮则宇宙飞雪。 夫乃乘太清,卷六度,横四维,开混茫, 激易汰以崛起,向无穷而迅征。 背高无天,足下无地; 撕破鸿蒙,倏阴忽阳。 遂扭长蛇而裂时空,喷火龙而耀三光, 盘古不曾见其朴素,羲和不敢窥其辉煌。 乃扇宇宙之星云,天马为之司驰; 刷银河之波浪,五行为之震荡。 左回右旋,下落上扬; 一鼓一收,自由嚣张。 然后以百五十亿载为一息,挫鬣自食,缩壳归藏, 击汰扬波,上帝不知其乐; 焚羽销形,神明叵测其伤。 兹鹏也,翅盖无外,毫细无内; 绝对逍遥,无以比抗; 雄姿绝伦,强爪蹑纲。 呼元气而吐星象,扯万有而吞八荒, 饮太露为食,餐星斗充肠。 尔惧之乎?抑或与同游。 中子惊奇,曰: 昔闻北溟有长鲲,化鹏而飞,大翼垂天,浩荡兮风云卷起; 而如此之大鹏,吞吐时空,餐星嚼斗,其大未曾敢想也。 正见神雕,翅抖彤云,尽作飞雪,乃曰: 执太玄,以御今有;知太始,是谓道纪。子闻之乎? 对曰: 似老君之言,闻而不知。 神雕大笑: 上来!子将乘游而知之。 中子大悦,欣然拜谢,遂登其项背,扶摇直上,穿重霄,越星河,直至天际。 于是歌之: 乘此神雕驰无穷,超越万物览寰宇; 浩翅磅礴扇星云,势破九天冲太虚。 宇宙百余亿光年,多少盘古来开辟; 我欲因之梦太极,一梦飞临天琴系。 易汰照我影,漩我至太仪。 玉帝炼处今尚在,蛛丝朦胧空飘逸。 遂著风火轮,身游玄珠庭。 恍然见金丹,烁烁焓玉鼎。 忽入迷宫内,千转万折走不出; 窟中何窒息,身贴曲膜慓空虚。 身失重兮黑暗围,气烫肤兮心恐惧。 余心愈惶恐,大脑愈混沌; 神经电脉冲,意识欲炸裂; 列缺霹雳忽崩摧,洞玄奇点訇然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神器光耀玄琴台; 极度辐射刺已瞢,眩晕恍见扭结龙; 浴火滚汤二三组,乱窜怒腾一大群。 自食自缠玄窟内,不知孰首与孰尾; 洞壁扭曲十面镜,颠倒错连难辨真。 魂惊胆颤此噩梦,突然神雕焚消逝; 青烟一缕不知去,鬼魅飘忽幽都城。 烈焰冲霄飞长龙,巨蟒吞象吐群星; 此窥玄机无以名,恍然破壁入澄明。 汰澹澹兮涡漩漩,弦焕焕兮形称称。 风吹衣兮云为舟,爱丽丝兮结玄琴。 凤鼓瑟兮鸾回舞,仙之姑兮笑铃铃。 此情自忘生死外,体同浩渺浮太虚。 惟觉时之朦胧,失向来之恐惧。 易符 重梦恍然醒,窥玄而长嗟: 恢弘哉!往来不见兮恁俯仰,思驾鲲鹏兮直遨翔! 举浩翅兮览天汉,射斗牛兮撼未央。 超无为入至清兮,视瞬忽而心惝恍; 与泰初为邻居兮,神寂漠而玄幽藏。 却见造物主超然对称,形式奇异,美丽无比,一种神秘之音问道: 尔乃微尘之微尘,何以流窜入天庭玄宫耶? 对曰: 小子冒然,请帝涵谅。但千劫万难,总难逃如来掌。 余本人类,暂居宇宙之般若境之大千界之恒沙海之浮尘洲之紫微垣之银汉系之太阳岛之盖亚地之小九州。 造物主曰: 朕居易汰,尚无为,用虚空; 虽为玉帝,宇内之事,也未尽知也; 生灵多少?文明如何? 尔所居星球情况,尽管报来? 对曰: 诺!夫地球早新生代,陨星撞而恐龙灭,哺乳存而原猴生。 此行星所在天球浮图,乃上太微,左天市,轴北极, 古龙族分之为三垣十二次二十八宿,曰: 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方春夏腾苍龙; 奎娄胃昴毕觜参,西方秋冬踞白虎。 井鬼柳星张翼轸,南方冬春翔朱雀; 斗牛女虚危室壁,北方夏秋守玄武。 如此天文四象,盖古华夏之地缘略观而已。 人为生存,自强探索,好奇求知,故天择之。 玉帝曰: 什么翻译?朕不懂,算了吧,换个吹。 对曰: 夫人类者,化自森猿,历经能人、立人、智人等, 因适环境,能合力,善创造,自然择为地球灵长。 但一路走来,何其艰辛哉!--- 吃野果,啃残尸,扳石器,披树叶,穿风雨, 践霜雪,合群力,斗豺狼,宿林巢,食粗粝; 后钻燧起火,去腥臊,智力增,善假物,猎兽禽; 逐水草而居,渔牧为业,渐发蒙,符号创,鬼神泣,而精神生; 文明发而蒙昧死,阶级分而国家建,劳者治于人,不劳者治人; 工具新而社会变,法器悖而革命兴,盗跖闯天下,腐贵跌落身; 上古统于道德,近古逐于智力,当今争于市场, 熵增而能耗,技巧而德伪;哲死而神丧,性乱而病深; 且全球变,海面升;东西嫉,南北分; 货币乱,金融啸;诸侯散,联合闷。。。 玉帝叹曰: 哎!顺天命者,存;革地命者,兴。 资源有限,前途叵测啊。。。 尔等愈尚自然,愈知自己,愈拓胸襟,愈善治理,绵延期愈长。 或还将学会呼吸硫化氢、饮用金属液等, 若地球混不下去了,或革新基因,或远征星际。 注意善待新环境哟,否则必自毁于旋泡里。 朕相信人类之智慧! 对曰: 谢帝挂念。可究竟何谓人性?人道何以自新? 佛陀乎?道家乎?禅宗乎?儒者乎?基督乎?伊斯兰乎? 道德人乎?技器人乎?政治人乎?经济人乎?理性人乎? 动物人乎?爱欲人乎?单向人乎?网络人乎?芯片人乎? 生态人乎?仙人乎?真人乎?超人乎?银河人乎?宇宙人乎? 玉帝曰: 想炒股啊?玄宫只炒能量子,不炒概念人。 算了吧,尔等小灵,还搞得这么深沉,为何啊? 对曰: 帝有所不察也。此非人类之自我超越乎? 绝对精神之一切光辉,皆归玉帝之玄德。 玉帝曰: 猿猴啊,何以如此怪哉!巧立偶像,自我愚昧;精神偏执,妄语妄为。 对曰: 人性名法,本随境况而变异。真人乃是一个进化过程,漫长而艰辛。 玉帝曰: 沧海之飞沫,不可自代天命,喧嚣折腾,想涅槃还早着了! 然朕所遣光灵之明域,皆有进化之灵性,那就自生自灭,自觉自新吧。 帝无情而降大恩,无私而成大公,此考验人类命运之时矣。 对曰: 诺!符号创,文明出;朴素死,名实分; 社会裂,公器造;币法制,权利均; 思维新,分合中;和而实,天下一。 玉帝曰: 得了,够哆嗦!朕所总裁者,皆宇宙大事务,秒理万机啊。 据快子精所报,元始弃其超伴侣于超然宫, 逃向尔等所居天域,不知见否? 中子喟然,曰: 未曾见,更不知去向。 况且光速极限,难以缉拿。 快子精何速?凭何吹此口风? 快子精傲曰: 老子宇宙第一,自然得知。 玉帝一听,愤然而曰: 如此狂妄,你快消失吧! 于是快子精立即不知去向。玉帝曰: 此子修炼成精,因速超光灵,不可一世,欲夺帝位,现已驱出宇宙矣。 中子对曰: 驱出宇宙?玉帝失忆矣。 玉帝曰: 光灵尚在,朕未全失忆。 朕欲缉拿归案者,乃左徒元始子, 曾窃半块易符,逃离玄宫,化名顽童宙斯,至今未归, 却另立乾坤,分我宇宙,称帝内外,幽明并行! 朕遂常居玄宫,中主太和,以防幽灵攻击、乾纲大乱。 问曰: 所言者,元始子,亦未曾探也;而量子幽灵,实在叵测,愚弄地球多少圣人。 玄宫深藏,有诸多精兵强将,何以亦测不准乎? 如无极神、魔幻将、超弦师、玻色媒、费米厨、磁单极、四金刚、轴子精、元子妖、鬼魅贼、夸克郎等, 皆难破其八卦掌、迷魂阵乎? 玉帝曰: 否则,朕有何用哉!朕之职责,乃守对称,防破裂;藏天机,作宪律。 对曰: 自发破缺,何以防之? 不显天机,何以谱之? 玉帝曰: 尔等渺小怪灵,竟知玄宫内幕,好大胆! 对曰: 敬请息怒!否则,何来创世之乐?何成自然之美? 绝对对称,何生变化? 上帝之道,何以作法? 天衣无缝,何耀灵光? 上帝之德,何以显彰? 玉帝笑曰: 哎!都怪朕偶尔脾气不好, 众神皆远我而去,虽大能容, 但内外空虚,独有几何之空架子罢了。 太一孤独啊,孰知我心; 区区人儿,半个知音吧。 朕谅尔千辛万苦,破了超级迷宫,遂许窥此宝符。 对曰: 还有真经乎?若有,一览如何? 玉帝笑曰: 哈哈哈!尔等人类,就好文字,拙陋之极也! 不过朕爱关怀终极之生灵, 其乃朕之超级杰作,宇宙之意义。 朕所授易符,乃创造之器、统理之器也。 世界孕焉,谨慎启动。。。 遂旋易符兮调阴阳,炖太空兮腾汤汤。 拨超弦兮孕万籁,传玻色兮飞羽觞。 淘费米兮生质量,煮夸克兮闭幽光。 炼金丹兮亮宇宙,凝百粒兮合成层。 燃烈炽兮辐寥廓,垂天幕兮凉微波。 散梨花兮漫飞红,赛云骏兮吐峥嵘。 令盘古兮挥重斧,澄混沌兮判乾坤。 张苍穹兮玄黄裹,轮日月兮昼夜分。 坐地眺兮星蜉蝣,热幔撑兮大块浮。 熔浆溢兮风沙蚀,构造翻兮层史记。 气候变兮化石埋,物种演兮别猿猴。 夸父逐兮渴炎谷,后羿射兮暴烈休。 撞不周山兮南倾,走兽潜蛇兮横行。 渡诺亚舟兮救生灵,女娲采石兮补天缺。 任辉腾兮驾战车,使宙斯兮无可阻。 传英雄兮窃天火,播光明兮满人间。 命羲和兮授历时,驰烛龙兮戍北冥。 断鳌足兮立四极,杀黑蛟兮济中冀。 积芦灰兮止淫水,导江河兮生颛民。 操吴钩兮巡天象,画龟甲兮伏地灵。 命竖亥兮涉南北,使大章兮步东西。 种若木兮植兰芳,漱朝霞兮浴扶桑。 起昆仑兮柱伟庭,对王母兮说琼瑶。 渡八仙兮逝沧海,引秦皇兮瞻蓬莱。 唤阿波罗兮弹竖琴,射丘比特兮恋缪斯。 缠常春藤兮戴花环,与狄奥尼索斯兮醉狂欢。 狂欢至极,酒泉喷涌,中子忽然而醒, 见玉龙横卧,漫披朝晖,彩霞流逸, 飞瀑轰鸣,苍穹万里,怡然而笑。 此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声若远雷,旷响于群山间: 我的弟兄们,精神有三种变形: ---骆驼,狮子,赤婴。 创造之游戏,乃神圣之肯定: 精神要保持意志力,噢! 失去世界者,将赢得其世界。 乱曰: 惟华藏之庄严兮,哺世界之星光; 枕须弥之巍峨兮,娴银河之流长。 绽婆娑之玫瑰兮,照香海之深广; 乘时空之风轮兮,游梦幻之天网。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5857 次阅读|12 个评论
春秋时期的一次成功专利转让
guo909 2008-9-27 15:46
又近年终,实验室发来各种表需要填,经费、文章、专利、获奖,一个都不能少。提起专利,我想起《庄子》上讲过的一个故事,照录如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 洴澼絖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 洴澼絖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 鬻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列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 洴澼絖 ,则所用之异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很重视知识产权,而且有了专利转让的成功范例。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有关专利转让、实施以及获益的文字记载了。那时候没有专利法,但人们照样有非常强的专利意识。 两千多年前的那位客既然能见到吴王,说明其人绝非等闲之背。而那位善药的宋人,想必是既无权又无势,否则的话也不会整日 洴澼絖 了。可敬可叹的是,那位有权有势的客并没有仗势欺人、采用威逼恐吓的手段获得他想要的东西,而是慷慨大方地予以百金。 看看我们今天的状况,真向往那淳真朴实的年代。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