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郭美美事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1年十大倒逼事件:这才是中国进步的推动力量,知识分子无用啊
热度 37 陈安博士 2011-12-6 20:31
  【Blog主人按1:话说本博文后面贴的十大倒逼事件,并非是俺的总结,俺只是转帖而已。一般地,俺的博客里带着Blog主人按标记的文章后面都是转贴,如果没事先写清楚,怪俺!本次,俺对后面文章里的部分文字有整理。】   【Blog主人按2:其实,从形式上说,中央一直都是好中央,至少现在中央提出来的各个东西都还是基本符合国际规范的。按照我提出的机理分析方法,有这样一个顺序,由“原则性机理”到“原理性机理”,再到“流程性机理”和“操作性机理”。中央提出原则,这些原则基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容,美国执行的原则也依然是这一套,但是,从原则到操作,中间却隔了“原理性机理”和“流程性机理”两个阶段呢。而往往学者们论证“原理性机理”,但是很多学者妄猜上意,瞎说八道,把好原则给论证到不可回头的死路上去;而具体的政策制订部门,也就是所谓“御用文人”,则会根据自己理解的中央确定的原则,然后再来看所谓专家学者论证出来的意思,结合自己的意思来给出具体政策。而具体实施者,则又扭曲了一层。】   【Blog主人按3:年终之前盘点十大是不只中国才有的传统,媒体最喜欢凑十大了。我们当然可以盘点十大给力的事情,但是,总有一种盘点会让人泪流满面,而我们无法拒绝这样的盘点。只是希望未来这样的盘点越来越难以找到案例。】   【Blog主人按4:有人说,中国那些天天惦记着投靠的知识分子们,如果命里不是帮凶的话,也对社会的进步起不了什么正面的作用。这里的所谓知识分子应该不是认识几个字的读书人,而是有所谓地位和影响的大读书人。这话虽然尖刻,可不无道理。我们审视每次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其中的参与确实不如那些认识字还不如他们多的劳苦大众。从以下的十大事件中,我们其实也少见那些头上有顶戴的所谓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或者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方舟子的积极作用明显比饶毅们要大得多得多。】   【Blog主人按5:我国现在最缺的不是科学上的诺贝尔奖,所谓的原始创新,而是常识。】   【Blog主人按6:有点亮点的是,我们这片土地上也有很多圣洁的事情发生,比如卢安克在中国的奉献,比如科学网上也能允许草根发言,而不总是把话筒递给那有数的几位博主,甚至草根的博文也偶尔能被精选或者置顶一下,等等。让我们觉得总还是有希望的。】   即便发生了很多不如人意的事件,但是我们依然得相信中国,相信公众,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有美好的2012,以及2013。   一、郭美美事件:倒逼公共慈善透明   6月20日,郭美美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我们甚至可以更夸张地说:这个小女生的炫富行为用3天的时间毁掉了百年老字号,中国红十字会慈善信用的降至冰点。其实,在汶川地震之后,红十字天价帐篷、天价饭局、官员公款内裤等丑闻不绝于耳,但始终无蜉蝣能撼大树,也可见中国这类机构之顽固。好在天上掉下了郭美美小姐,在她的名包和玛莎拉蒂面前,民众的信任大规模地决堤了。   二、徐武事件:倒逼精神卫生法出台   4月19日,被医院精神科监护治疗4年多的原武汉钢铁集团职工徐武,从当地精神病院逃跑到广州,并立刻到广州精神病院做检查,试图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4月27日,他在南方电视台大院内接受采访后,被武汉警方的便衣警察掳走,并送回其之前接受治疗的武钢二院。此事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也引发了新一轮对“被精神病”现象的讨论。6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精神卫生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三、小悦悦事件:倒逼社会道德建设   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2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接着被小型货柜车再次碾压。十余路人均昂然走过现场,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在与死神抗争9天后,小悦悦离开了这个冰冷的世界。随后,关于道德的讨论轰然而起,而剑指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层。   四、血色校车事件:倒逼校车安全管理   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一大翻斗运煤货车与当地幼儿园接送车迎面相撞,造成21人遇难,其中19名幼儿。   令人扼腕的是,这辆核载9人的校车,竟然超载了55人。没几天,中国驻外使馆向马其顿赠送非常豪华的校车。两件事遇到了一起,群情激奋,舆论哗然。   一位网友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核算出这样一个结果:中国19522个镇,如每个镇配两辆40万元级别的校车,只需要156亿元,这156亿占3000亿公车消费几何?!   五、寒门再难出贵子事件:倒逼教育公平改革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一名教师在天涯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在5万元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   六、7.23动车事故:倒逼中国铁路改革   7月23晚,北京开往福州D301次列车在温州附近,与前方杭州开往福州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造成40人死亡。此次事故书写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大悲剧。不知道这起惨烈的追尾事故是否能够倒逼铁路改革。当然,从今年的动作来看,还很难!   七、大连PX事件:倒逼生态环境保护   8月8日,受强热带风暴“梅花”影响,巨浪将大连大孤山半岛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建的防波堤冲成两段,海水倒灌进厂区。海浪冲出了藏在大堤后面的PX项目隐秘,大连人举起拳头表示抗议。   本年度还有十分相似的云南曲靖铬渣事件、浙江德清血铅事件、湖北荆州教授因小钢厂污染而到政府大楼前下跪等事件。   八、钱明奇事件:倒逼暴力拆迁立法   5月26日,江西抚州市检察院、抚州市临川区行政中心、临川区药监局旁边的马路先后发生连环爆炸,造成3人死亡。江西省公安厅确认,此次爆炸案嫌疑人钱明奇已在爆炸中死亡。而当人们去了解钱明奇时,却发现他是一个曾经为贫困山区孩子买上33份爱心午餐的爱心人士,一个自愿死后捐献全身器官的志愿者。此次爆炸只缘于他遭遇强拆2次,上访10年诉告无门。   九、戴套不算强奸事件:倒逼司法公正建设   贵州省毕节市阿市乡中学26岁的女教师周琴网上举报称,5月17日,校长强令她陪8位领导喝酒。酒醉后的她被阿市乡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王忠贵强奸。周琴随后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可警方竟对她说:“戴避孕套不算强奸”。   十、剖腹放水事件:倒逼能帮助穷人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出台   5月8日,贫病交加的农妇吴远碧趁着丈夫曹云辉外出,举起菜刀,划向自己的腹部,肚里50多斤黄水流了出来……后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保障所有公民(主要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命权,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的责任。期待“剖腹放水”的自残性自救,能够倒逼促动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和构建。
个人分类: 时论|8512 次阅读|67 个评论
“不了解就发议论是可怕的”——赵白鸽的发言应当引起专家的警惕
热度 3 sqzhang 2011-11-15 10:38
11月15日新任红十字会副会长赵百鸽接受了中国经济周报的专访。全文附于后。 赵白鸽对郭美美事件可谓痛心疾首“3天毁掉100年。” 赵白鸽对媒体的强大力量也深有感触,“你们媒体很重要,一个‘大字报’就把我们的青少年运动项目搞停了,这种毁誉是很厉害的。” 她对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更是无比愤慨,“不了解就议论是可怕的”。 赵白鸽的这些话主要是针对媒体说的,可也应当引起各种专家的警惕。 媒体在褒贬某些事情时常常要拉上专家,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报道或者评论的可信度,还可以为自己的无知和不负责任找到借口。 专家们,你们发言时应当谨慎了,不要给那些不良媒体提供炮弹了,这些不良媒体会用你们提供的炮弹,轰塌无数我们辛辛苦苦多少年建立起来的大厦。 ----------------------------------------- http://news.ifeng.com/society/special/guomeimei/content-3/detail_2011_11/15/10650435_0.shtml 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再谈郭美美事件:3天毁掉100年 2011年11月15日 00:1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李妍 字号: T | T 24405 人参与 598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资料图:赵白鸽 专访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 让红十字会在骂声中变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她会出席吗?发言时会说郭美美吗?” 11月5日上午9点,搜狐企业家论坛,数百名记者打开会议资料时发现,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的名字赫然在列。记者们一阵骚动。 下午3点,赵白鸽作为嘉宾出现在会场,并作了“慈善革命:都是‘郭美美’惹的祸?”的主题演讲。 发言没几分钟,赵白鸽就主动提及“郭美美事件”,并表态“要深刻地反思”。她回忆着红十字会作为“百年老店”的荣耀,同时也坚定表态,红十字会需要监督,需要改革。 一个月前,她还是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个月后,她走进了正处于“风口浪尖”的红十字会。 赵白鸽的上任会给红十字会带来什么?红十字会该怎样走出“全民信任危机”?就相关问题,《中国经济周刊》对赵白鸽进行了专访。 “郭美美事件”的思考—— “三天毁掉一百年。” 提问的焦点仍然是“郭美美事件”,这也是赵白鸽在上任后必须要解决的首个问题。“一个有着107年历史的红十字会,怎么会在一个小姑娘郭美美的冲击下产生这么大的问题?我很震撼,也在深思。”赵白鸽说,红十字会百年历史的背后,是无穷的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最近十年,红十字会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上任后一直在看它的档案,很感动。但是一个都没有被证实的网络事件,却可以用三天就把你打得稀里哗啦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社会了解红十字会,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否则一个观点掉下来,就把我们摧毁了,甚至撕碎了。” 了解首先从定性开始,赵白鸽不厌其烦地纠正每一个记者的提问,“红十字会不是慈善机构,而是人道组织。慈善讲的是非战争状态下给予的救济,人道指的是包括灾难、战争所引发的战争救援、救助和救护,范围更宽泛,这也是红十字会和一般的慈善组织不同的地方。”赵白鸽遗憾地表示,“红十字会的工作中,救灾及救援占据60%,社会捐助也就是慈善占据40%,大家都在盯着慈善,却不知道我们的救济工作。” 近年来,红十字会不仅完成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救援工作,还参与了日本海啸地震、利比亚战乱等国际救援工作,赵白鸽认为,“我们在战争救援中的作用至今没有人可以代替。”但她也坦承,“我们在平时的社会捐赠中做得不好,所以遭到了挑战,这是我们要重点改革和加强的部分。” 回应“乱收费事件”—— “会费是合理的。” “你们媒体很重要,一个‘大字报’就把我们的青少年运动项目搞停了,这种毁誉是很厉害的。”赵白鸽说。 前不久,“武汉、 西安 等多地中小学生被要求加入红十字会并缴会费”的报道引发了轩然大波,西安市教育局发出紧急通知:各级学校红十字会组织不得收取青少年运动项目的相关费用,已经收取的一律清退。 谈及此事,赵白鸽不停地叹息。“不了解就发表议论是可怕的,当然,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媒体参与进来,了解我们的工作。”她介绍说,红十字青少年运动是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第三项,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在美国、英国等都有专门的教育系统从事这项工作。 “孩子参加志愿者活动之后,照顾老人、献血等,就有一个记录,他上好的学校就比较容易,牛津、剑桥都会优先录取本国参与该项目的学生。”赵白鸽认为,最高5元的会费是合理的,因为“社会工作是有成本的”。 “信任危机说明了一个道理,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是任何一个具有公益职能的机构赖以存在的基础,红十字会想要成功度过此次信任危机,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和沟通,让公众了解和理解红十字会的性质和工作,以服务公众和社会的心态,小心谨慎地在各种职能中转换角色。”赵白鸽认真总结道。 实现“公开、透明”—— “监督是关键。” “可能你以后还会发现,红十字会又出事儿了,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你会想,老赵都在吹牛呢!”赵白鸽发出爽朗的笑声,“可是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决心是有的,我们正在努力,总有一天能走出来的。” 8月2日,在“郭美美事件”风头正劲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首次公布了红十字会接收的数十万笔青海玉树地震捐款情况,很多网民查询发现,捐款信息并不完整准确,捐款用途仍然没有说明,捐款总额和使用都缺乏第三方监管。 “在调研中我发现,红十字会每年接收几百万笔的捐款,最高的上千万,最低的几元钱,如何做到资金的来源和去路明晰,做到预算过程科学、执行过程公正、监督过程透明?”赵白鸽说,“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 她介绍说,目前,红十字会将资金管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投资,用于救助。“这部分钱国家的行政审计非常严格,这一块管得不错。”另一部分是社会捐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社会上批评的不公开、不透明主要集中在社会捐赠上。”赵白鸽分析道,“首先,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捐赠人的意向来实行定向的捐赠。第二,这个钱怎么用?必须要做到决策预算的科学性,不能乱分,保证执行过程的公正。第三,监督程序的透明,在审计后向捐赠人公布。” 在赵白鸽看来,实现公开、透明首先要解决内部管理的问题。“数以百万计的捐款来了以后,如果没有一个现代化的体系,你想要完全搞清楚是很难的,这就是信息化的重要性。”她筹划着建立一个“社会精英智囊团”,吸收包括新闻、金融、财政管理、项目管理等社会各界优秀人才,“来支持我们的信息化,实现我们的项目运作,扩充我们的队伍。” 归根结底,“实现公开透明的关键在于监督。”赵白鸽认为,主要通过四个环节,“第一,政府环节,审计署盯得很紧,尤其是在政府投资、财政拨款的部分。第二,党内监督、纪律检查,我们有纪检委,队伍里还有那么多的党员。第三,新闻监督,通过媒体曝光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影响会不太好,但总比不知道的好。第四,群众监督,包括捐赠人本身,他捐钱了以后,就可以到受益者那儿去了解情况。” 理顺总会、分会关系—— “独立、监管。” “一个莱温斯基就能把白宫的房顶都掀掉,是吧?”赵白鸽笑着说,“这说明,明确各个层级的职责,在平行和垂直方向都实行问责制度是多么的重要。” 长久以来,红十字会总会和地方分会之间保持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基于历史原因,地方分会一直直属于各级地方政府,总会缺乏对分会的监管和统筹能力,一直是“各自为政”。但在公众心目中,总会和地方分会是一回事。 “我们要理顺红十字总会和地方分会之间的权责关系,毕竟在如此庞大又复杂的组织中,任何一个局部的失误和过错都会影响红十字这个品牌,并给红十字抹上污点。”赵白鸽表示,未来的方向是,地方分会仍然自行运作和筹钱,直属于各级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承担起问责的职能。”人事任用上,“比如干部是五个人还是十个人,我们是没有权力管的,但是资金的用途要有明确的去向查询。” 赵白鸽表示,“我们将来主要在项目管理和社会捐赠上,尤其是下发的这部分资金的管理上加强对地方分会的控制。你要用好了,如果乱用的话,我们肯定找你麻烦的。” 同时,赵白鸽也在推动红十字会总会的管理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发挥总会和直属单位的作用,与国家的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主要以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 提及红十字会的“官方背景”,赵白鸽认为,“在新形势下应该建立起与政府更为广泛、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具体于红十字会而言,核心是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重新定位红十字会的性质,平衡公众预期和实际需求。” 在她看来,红十字会与政府之间既不是隶属,也不是对立。“这是国际的通行做法,像盖茨基金等,他们都和政府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可以从政府那里拿到很好的资源。”赵白鸽认为,红十字会是一个独立的人道组织,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是依附于政府而存在的。”“我们与政府、企业、新闻媒体和公民都是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很重要。”但她也坦承,“处于发育和成长中的社会组织更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赵白鸽认为,想要彻底地改革,还是需要用法律来实现。“国家不是一直在筹措几个法律嘛,《慈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等。” “一谈起红十字会,大家就觉得是垄断的、官方的、排他的,其实不是这样的。”赵白鸽说,“中国地域太广,工作太多了。我们不能搞垄断,也垄断不了。”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338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刘杰克:从郭美美事件谈事件营销策划成功四要素
jackliupku 2011-9-8 09:54
刘杰克:从郭美美事件谈事件营销策划成功四要素 文 / 刘杰克 据报道,最近一段时间,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 Baby ”的网友颇受关注,因为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 20 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而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博主“郭美美 Baby ”年仅 20 岁,新浪微博的认证名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微博上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 2011 年 6 月 20 日被网友发现,被指炫富。“红十字会”的“经理”身家居然如此富有,不由得让众多网友起了猜疑,“我们捐给红十字会的钱到哪去了?” 由此而起的争议之声让事件的主角郭美美一时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微博粉丝也窜升到近 60 万。有网友更是指出,这一事件彻头彻尾是一个由网络推手炒作的事件营销。作为研究事件营销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的顾问培训师,刘杰克老师一直对本领域关注有加。在本文中,我们将不讨论道德,善恶或是黑幕之类的问题,而只是从营销角度借此事件与大家探讨下到底什么是事件营销,事件营销成功的关键要素又有哪些? 我们先来看看事件营销的定义,根据刘杰克老师原创课程《营销三维论》,所谓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主动策划或借势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个人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销售或提升个人形象的手段和方式。由于这种营销方式具有受众面广、突发性强,在短时间内能使信息达到最大、最优传播的效果,且费用低廉,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流行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 既然事件营销具有如此的优势及重要性,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再来看看事件营销要想运作成功的一些关键点。刘杰克老师认为,虽然决定事件营销成功的关键要素很多,但以下四点无疑具备很强的代表性: 一,事件营销要有显著性 新闻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的知名程度越是著名,新闻价值也越大。国家元首、政府要人、知名人士、历史名城、古迹胜地往往都是出新闻的地方。所以,我们往往能看到,北大砍棵树,清华的老楼重新起个名字,都很容易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而在中国这个慈善尚不够透明的国度,中国红十字会无疑也是大众最为关注的焦点机构之一。正因为如此,郭美美事件借助红会对公众的影响力,迅速成为了大众瞩目的焦点。 二, 事件营销要有 接近性 越是心理上、利益上和地理上与受众接近和相关的事情,新闻价值越大。一方面,红会的钱是由企业,由公众捐助而来,与公众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另一方面,郭美美事件的主角作为当前网络时代主流人群的同龄人,跟他们无疑也具有心理上的接近性。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事件营销带来了巨大契机。通过网络,一个事件或者一个话题可以更轻松地进行传播和引起关注,成功的事件营销案例开始大量出现。在现在这个网络的年代,草根只要营销得当,也能在一夜之间让人皆知,但前提是要与主流公众有心理上的接近性,能让公众情感陷于其中。 三,事件营销要有 反差性 根据《营销三维论》中的事件营销论,刘杰克老师认为,大多数受众对新奇、反常、变态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有人认为,人类本身就有天生的好奇心或者称之为新闻欲本能。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因为这满足了人们对新闻反差性的追求。事件营销要求整个事件发生过程,曲折有趣,而郭美美事件无疑在这点上也非常突出。事件的主角先是主动以中红会的名义炫富引人关注,继而号称财富为干爹亲妈所赠,再接下来还请到我们的郎咸平同志一起做节目,打起了情感牌,这时冷不丁又跳出来一个“股神”妈妈,再接着郭妈妈又不按常理出牌主动昭告天下自己在撒谎,事件主角最近又号称要代言回报社会,而“被”代言的企业们则纷纷出来澄清并无此事,与其划清关系。整个事件可以说是非常离奇有趣、高潮迭起,令人捧腹,真要拍部电影笔者相信也毫无问题。 如果以上关键要素能具备越多,新闻价值自然会越大。当一件新闻同时具备所有要素时,肯定会极具新闻价值,成为所有新闻媒介竟相追逐的对象。所以,笔者认为,郭美美要红,在整个事件营销策划计划书呈现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确定了。郭美美红了,这个事件营销策划案例是否就算成功了呢?笔者认为还不然。因为还缺少了我们这里要说的第四个关键要素: 四,事件营销要有正面性 众所周知,这个事件营销的策划人只是考虑到了主角的知名度,却没有考虑到主角的美誉度,无疑让这次本应成为经典案例的事件营销产生了最大的瑕疵,而且这一瑕疵大的甚至到了让整个事件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否能达到也成了疑问。从现在美美小姐要唱歌,就有娱乐圈说要抵制其唱片,或是美美小姐要代言,就有千万人声称要抵制其代言企业即可见一斑。毕竟, 网络是一个无法预知的国界,一方面分分秒秒都能引起高度反响、高度关注和频繁评论,让你瞬时成为公众心中的偶像,但另一方面下一时刻也可能马上让你成为万众鄙夷的恶人。以刘杰克老师本人曾策划的北大女博士代言橄榄油事件营销为例,策划之初即已考虑到事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兼顾,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兼得,才能使这一事件得到成千上万媒体和公众关注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保持了好的美誉度。 笔者祝愿后面的营销策划人,在汲取这一事件营销知名度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到事件营销的美誉度,这样才可能打造出一个真正高水平的成功事件营销案例。 不管郭美美事件是否为一次真实的事件营销,笔者都想说事件营销的创意应往正面的有益大众的方向思考,同时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为已任,否则最终走向的可能并不是成功而是无法预料的负面结果。
1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血荒,郭美美害的!
热度 1 xupeiyang 2011-8-19 07:41
去年北京共采血142吨,相当于70万单位,献血人数达40.7万,而今年上半年,献血人数同比下降了3.64%,献血量下降5.16%,7、8月的下降更为明显,超过了10%以上。 今年除了酷热天气外,还由于连续10多天的阴雨天气和 “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会信任危机,也对采血产生了直接影响。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人 ,你为什么不说“不”?
热度 2 张显峰 2011-8-8 10:40
“郭美美事件”后,网络上流行起一种“表情”——“呸”。记得好像还有人专门在微博上发起过“大家一起‘呸’”的活动,隐约可感扑面而来的仇忾的气息。 这样的表情其实我们不陌生——街头巷角一群人像是议论着什么,突然商量好了似的抻长了脖子,鼓动着腮帮子,斜睨着眼睛,“呸”的一声,心中的不齿、不满、不忿等等情绪,全跟着甩出去了——甩出去了? 这似乎是千百年来国人特有的表情,不知跟随地吐痰的习惯有没有干系。但从现实到网络,从更早以前到“郭美美”、“达芬奇”,甚至到那场不便言说的惨祸,我们遭遇的种种傲慢、逃避、冷漠,好像最后只能发泄在那一股浓痰里了。 台湾的龙应台女士曾经诘问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人当然生气,只是你看到的往往是忍气吞声,即便是歇斯底里的“呸”,也不见得是明目张胆的。比如,你讨厌一些人做了一些事,第一反应可能是忍,然后才是背过身去的大“呸”一声。 “呸”也算是一种表达,至少是情绪的表达。但,只是一种表达。它既不能扭转已经发生的事实,也不能真正捍卫你的主张。我们“呸”了这么久,可曾看到过什么事情因为我们的“呸”而改变? 每一天睁开眼,那些让你生气的事情仍在继续:你掏了钱,买回来的却可能是变了质的馒头和有毒的牛奶;你捐了款,却不知道被花在了什么地方;你缴了税,却被你供养的人肆意挥霍还骄纵跋扈;你明知有些事是人祸,他们却诡辩为雷劈…… 你不生气吗?可是,生气有用吗?你一边大声地“呸”以示很生气,一边却:从超市货架取走无良企业的牛奶放进篮子;掏出腰包捐给那个你不信任的组织;在万般怨愤中默默忍受了权力的骄纵。 你,为什么不说“不”?假如,城管局说要花两千多块钱换一个路牌,你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这钱你不能这么乱花;慈善组织面对质疑无法答出善款的去向,你勇敢地站出来说:不!你必须告诉我每一分钱的用途;奶粉企业以伪劣坑害你,你应该用行动果断表达你的态度,从此不再选择它! 假如你这么做到了,你应该看得到改变。事实上,那个城管局,听说好像正忙着给公众算账,换路牌的计划似乎也要搁浅了;那个慈善组织,也开通了一个什么平台,以供查询捐款的明细……这,不正是说“不”的力量吗,不正是民众坚持下的改变吗——虽然它与我们的期待还有距离。 再讲个律师的故事吧。那个叫郝劲松的年轻人,为了索要一块五毛钱的发票将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赢了。他对记者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你可能以为他会因此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后来坐火车,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发票是现在给您开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有人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 或许你也遭遇过相同的傲慢——“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或许你也暗地里“呸”过,但你还是含着不忿“服从”了。当郝劲松为你我赢得权利的那一刻,你应该也体会到了,说“呸”和说“不”的不一样。 再怒气冲天的“呸”,也不过如怨妇的伤悲。面对无良的企业和失德的政客,请勇敢地说“不”!用行动告诉他们你很生气,告诉他们人性的底线不可逾越,告诉他们法律赋予你的权利不可漠视。因为,这是你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立场,也是文明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守住底线,才守得住尊严!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叶檀:郭美美事件导致社会失信成本总爆发
wcswolf 2011-7-11 12:50
一个炫富的年轻女性,扯出幕后一大串公司和人物,掀起了社会狂澜——这一切缘于公众对社会公益机构薄如蝉翼、岌岌可危的信任度。 一个失信的社会,高昂的成本体现在所有的地方。比如,由于信用不彰,中国的金融机构不得不主要依靠房地产抵押贷款,把银行与房地产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由于失信普遍,当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台时,人们往往抱以怀疑的态度,这使得决定市场定价的主要因素彻底混淆;由于社会信用不彰,导致稳定社会的成本越来越高,因为当披露的证据让人无法信服时,多数时间得靠拳头来说服。 信用有溢价,失信必然折价。 中国乳业标准之争就是如此。当内部的乳业标准之争浮出水面时,人们看到了大企业在标准制订方面的垄断权,这一垄断权以尊重事实为名,裹挟着奶农与奶牛,向食品安全的底线发起了冲击。结果非常恶劣,中国乳业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普遍怀疑,中国牛奶成为劣质品的别名,国内所有的乳业企业包括诚信的乳业企业惨遭池鱼之殃。当消费者无法分清优质与劣质牛奶时,惟一的办法是给所有的国产奶折价,而让所有的国外牛奶获得溢价。这到底是尊重中国奶农利益,还是从根基上摧毁中国乳业前途呢? 郭美美事件是又一个典型标志,红十字会所有的澄清、声明都没有能够说服公众,让我们感谢伟大的信息社会,通过公众的调查与有关方面的推进,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获得全部真相,但庆幸的是,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 如果让公众自行探究出真相,而不是由机构在监管下让企业、组织主动公开真相,公开真相的过程就是机构支付成本的过程,有些成本永远是沉没成本,因为这些失信的组织不可能得到收益。整个社会将陷入互相勘查的无序状态。 因为郭美美事件,中国红十字会的信用再次遭受沉重打击,红十字会等机构表面上为民间组织,实际上按照行政运作管理的官僚体制,并且与官僚体制一样缺乏透明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此类质疑将层出不穷,并最终导致信用的彻底丧失,只有透明的信息与严谨的体制才能挽救危局,而不是一次又一次似是而非的辩解。 在质疑过程中,慈善者同样会有损耗,因为不能信任公益机构,善心人士不得不自己与被救助者对接,既失去了专业性又搭上了高成本。最终,整个社会的运作成本高到不可承受。 商业与公益的结合从未中断,或者说,觊觎公益搭台、商业唱戏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觊觎红十字会的人大概不少。红十字会很不愿意承认商业的存在,但根据《财经》等杂志的报道,早在200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下称中商联)策划了在大中型零售企业安装“顾客紧急救护系统”项目,为实施该项目,同年11月15日,中商联向红总会递交《关于申请成立中国商业行业红十字会的报告》(中商会字[2000]24号):“愿意遵守《红十字会法》和总会章程,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指导下成立中国商业行业红十字会”。是年12月8日,红总会下发“红二字[2000]129号”文件,同意中商联的报告,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而此后商业红十字会的一系列操作,充满了市场气息,这绝非红总会有关人士一句“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管理,我们是一种指导性的关系,不管钱、不管人,它的主管部门是中国商业联合会,我们主要是在业务上对它进行指导”就能推托责任。 失信与不透明必然与利益集团相挂钩,红十字总会所失去的信用溢价,转化成商业收益,进入某些人的私囊。红十字会遭遇巨大信用损失,必然对今后的劝募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但某些人却会因此获得小利,这就是红十字会的公地悲剧,与个人喜剧之间的讽刺性结合。但郭美美炫富时,人们怀疑,她也是公共利益与公共财产的践踏者之一。 对郭美美事件的追究已经深入到了其男友,涉嫌骗取经济适用房,打着红十字名义的车体广告等一系列方面,但对于此事的深层追究并未终结:为什么慈善成本如此之高?为什么可怕的炫富能够肆无忌惮地挑战所有公众的常识和良知底线?为什么最宝贵的公益安全,会陷入公地悲剧中无法自拔? 目前需要的不仅是红十字会定期、详尽向募捐者公开帐目,同时需要让真正的专业、爱心人士成为慈善信用的培育者与主导者。 失信到食品安全危机,到神圣的公益组织遭到绑架,人们的愤怒可想而知。只有善良才能回报善良,才有公开才能回应质疑,只有机制才能杜绝腐败。 注:红十字会一连串表决心的虚话,以及承诺财务公开,都未能挽回公信力。 7月6日晚,红十字会在其官方微博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再次真诚感谢广大公众和媒体对红十字工作的关心和监督,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我们将以谨慎务实的态度和作风,继续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把每一份爱心,每一笔善款,传递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网友统计,此微博一出,短短1小时20分钟受到63000多次评论,11.5万次转发,并称其恶评占99.9%还要多,“呸”字被用过数万次!被冠予新浪微博有史以来“最呸的微博”称号。 信任危机无处不在。一个炫富的年轻女性,扯出幕后一大串公司和人物,掀起了社会狂澜——这一切缘于公众对社会公益机构薄如蝉翼、岌岌可危的信任度。 一个失信的社会,高昂的成本体现在所有的地方。比如,由于信用不彰,中国的金融机构不得不主要依靠房地产抵押贷款,把银行与房地产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由于失信普遍,当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台时,人们往往抱以怀疑的态度,这使得决定市场定价的主要因素彻底混淆;由于社会信用不彰,导致稳定社会的成本越来越高,因为当披露的证据让人无法信服时,多数时间得靠拳头来说服。 信用有溢价,失信必然折价。
个人分类: 见仁见智|13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载)郭美美事件导致社会失信成本总爆发
bingcheers 2011-7-11 08:46
郭美美事件导致社会失信成本总爆发 2011/7/8 南方人物周刊 一个炫富的年轻女性,扯出幕后一大串公司和人物,掀起了社会狂澜——这一切缘于公众对社会公益机构薄如蝉翼、岌岌可危的信任度。 一个失信的社会,高昂的成本体现在所有的地方。比如,由于信用不彰,中国的金融机构不得不主要依靠房地产抵押贷款,把银行与房地产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由于失信普遍,当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台时,人们往往抱以怀疑的态度,这使得决定市场定价的主要因素彻底混淆;由于社会信用不彰,导致稳定社会的成本越来越高,因为当披露的证据让人无法信服时,多数时间得靠拳头来说服。 信用有溢价,失信必然折价。 中国乳业标准之争就是如此。当内部的乳业标准之争浮出水面时,人们看到了大企业在标准制订方面的垄断权,这一垄断权以尊重事实为名,裹挟着奶农与奶牛,向食品安全的底线发起了冲击。结果非常恶劣,中国乳业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普遍怀疑,中国牛奶成为劣质品的别名,国内所有的乳业企业包括诚信的乳业企业惨遭池鱼之殃。当消费者无法分清优质与劣质牛奶时,惟一的办法是给所有的国产奶折价,而让所有的国外牛奶获得溢价。这到底是尊重中国奶农利益,还是从根基上摧毁中国乳业前途呢? 郭美美事件是又一个典型标志,红十字会所有的澄清、声明都没有能够说服公众,让我们感谢伟大的信息社会,通过公众的调查与有关方面的推进,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获得全部真相,但庆幸的是,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 如果让公众自行探究出真相,而不是由机构在监管下让企业、组织主动公开真相,公开真相的过程就是机构支付成本的过程,有些成本永远是沉没成本,因为这些失信的组织不可能得到收益。整个社会将陷入互相勘查的无序状态。 因为郭美美事件,中国红十字会的信用再次遭受沉重打击,红十字会等机构表面上为民间组织,实际上按照行政运作管理的官僚体制,并且与官僚体制一样缺乏透明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此类质疑将层出不穷,并最终导致信用的彻底丧失,只有透明的信息与严谨的体制才能挽救危局,而不是一次又一次似是而非的辩解。 在质疑过程中,慈善者同样会有损耗,因为不能信任公益机构,善心人士不得不自己与被救助者对接,既失去了专业性又搭上了高成本。最终,整个社会的运作成本高到不可承受。 商业与公益的结合从未中断,或者说,觊觎公益搭台、商业唱戏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觊觎红十字会的人大概不少。红十字会很不愿意承认商业的存在,但根据《财经》等杂志的报道,早在200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下称中商联)策划了在大中型零售企业安装“顾客紧急救护系统”项目,为实施该项目,同年11月15日,中商联向红总会递交《关于申请成立中国商业行业红十字会的报告》(中商会字[2000]24号):“愿意遵守《红十字会法》和总会章程,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指导下成立中国商业行业红十字会”。是年12月8日,红总会下发“红二字[2000]129号”文件,同意中商联的报告,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而此后商业红十字会的一系列操作,充满了市场气息,这绝非红总会有关人士一句“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管理,我们是一种指导性的关系,不管钱、不管人,它的主管部门是中国商业联合会,我们主要是在业务上对它进行指导”就能推托责任。 失信与不透明必然与利益集团相挂钩,红十字总会所失去的信用溢价,转化成商业收益,进入某些人的私囊。红十字会遭遇巨大信用损失,必然对今后的劝募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但某些人却会因此获得小利,这就是红十字会的公地悲剧,与个人喜剧之间的讽刺性结合。但郭美美炫富时,人们怀疑,她也是公共利益与公共财产的践踏者之一。 对郭美美事件的追究已经深入到了其男友,涉嫌骗取经济适用房,打着红十字名义的车体广告等一系列方面,但对于此事的深层追究并未终结:为什么慈善成本如此之高?为什么可怕的炫富能够肆无忌惮地挑战所有公众的常识和良知底线?为什么最宝贵的公益安全,会陷入公地悲剧中无法自拔? 目前需要的不仅是红十字会定期、详尽向募捐者公开帐目,同时需要让真正的专业、爱心人士成为慈善信用的培育者与主导者。 失信到食品安全危机,到神圣的公益组织遭到绑架,人们的愤怒可想而知。只有善良才能回报善良,才有公开才能回应质疑,只有机制才能杜绝腐败。 注:红十字会一连串表决心的虚话,以及承诺财务公开,都未能挽回公信力。 7月6日晚,红十字会在其官方微博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再次真诚感谢广大公众和媒体对红十字工作的关心和监督,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我们将以谨慎务实的态度和作风,继续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把每一份爱心,每一笔善款,传递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网友统计,此微博一出,短短1小时20分钟受到63000多次评论,11.5万次转发,并称其恶评占99.9%还要多,“呸”字被用过数万次!被冠予新浪微博有史以来“最呸的微博”称号。 信任危机无处不在。 http://blog.qq.com/qzone/622004674/1310145681.htm 附注:我不了解整个事件, 信用有溢价,失信必然折价。但是从数学的角度,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1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郭美美事件反映了网民晒富和仇富的两种不同心态
chenmingliang 2011-7-4 07:49
仇富和晒富都是心态失衡的表现,但当晒富遭遇仇富,往往起到反腐倡廉的积极效应。
1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发郭美美事件舆情分析
cjchengia 2011-6-30 09:08
·【舆情】该事件最早的卖点在于美女、炫富、豪车,慢慢牵扯到社会机构、高官、富二代,加上带有一定惊悚性质的现场直播式的人肉搜索,久不回应和相对无力的官方表态等诸多因素把这一事件推向了舆论的漩涡。   ·【新趋势】这次传播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本次事件基本没有上各大门户网站,依靠社交网络互动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演进,充分发挥了微博的轻快和天涯的围观特点。初步形成了碎片化传递和深度挖掘的微博和天涯的媒体紧密合作模式。   ·【信息黑洞】微博应该已经是网络舆论的主力平台,最近新浪微博的日搜索次数已经超过QQ就是明证。照此趋势下去,微博应该是整个互联网的信息黑洞,具有高度的信息引力,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信息鸿沟,就是上微博和不上微博的人群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异。   ·【人肉搜索】发起人肉搜索的门槛在降低,官员是面对人肉搜索较为脆弱的群体。   ·【隐私】私有信息在特定条件下会触发蝴蝶效应,成为公共话题。同时庞杂纷乱的社交网络信息化,又给当下的网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分析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既保护个人隐私,又维护公共群体利益,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平衡性问题。   ·【微博自我净化】就微博自身而言,我们观察到在今年二季度,博友的言论理性意识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发现言论不实都会及时删除,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负面信息总是传播的更快更迅速,这就对我们的应对部门和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是否具有彻底的自我净化功能还有待研究。    舆情背景:   郭美玲,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湖南人。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引起众微博网友人肉搜索其相关信息,并使该事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2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