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狂犬病疫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狂犬病疫苗

相关日志

74 接种Vero细胞生产的疫苗不会致癌
热度 1 msl3459 2019-11-3 18:58
我们知道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癌,HPV疫苗可以预防相关HPV病毒引起的宫颈癌,前列腺癌疫苗对前列腺癌有治疗作用。有文章介绍Vero细胞的潜在风险,当然最终要的还是说Vero细胞有潜在的致瘤性或者致癌性,这一个“潜在”,普通人看了,第一印象就是Vero细胞可能致癌,或者在特定条件下致癌,这让很多接种Vero细胞生产疫苗的人非常恐惧,接种疫苗,本是预防了狂犬,接种后反而担心癌症。Vero细胞是否具有致癌性完全可以用试验来证实,而且已经有人用实验证实250代以内的Vero细胞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无致瘤性,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外生产疫苗的Vero细胞代次还没有哪家公司超过200代,多数均在160代以内。由于Vero细胞是传代细胞,理论上上可以无限传代下去,至于300代、1000代等以后是否具有制瘤性,目前无试验报道,当然这种试验做起来也没有意义,现实中没有哪家企业会把Vero细胞扩增到300代、1000代再来接种病毒,制备相应的疫苗。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是Vero细胞在全球已知批准生产疫苗的代次下,生产的疫苗绝对不会致癌,就不存在“潜在”。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狂犬病疫苗都属于细胞培养疫苗,但不同厂家生产疫苗所用的细胞是不同的,主要有地鼠肾细胞、鸡胚细胞、人二倍体细胞和Vero细胞。 这些细胞中,前3种细胞在体外环境中可传代的代次有限,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用于生产疫苗的成本较高。而Vero细胞是永生型细胞,繁殖能力强,寿命极长,传代次数基本没有限制。理论上,如果这种细胞超过一定的细胞代次(反正很高),用这种超过一定代次的细胞生产的疫苗(实际生产,代次是有严格的限定),如果混杂有超过规定数量的该细胞的组分(主要是DNA), 则有潜在的致癌危险,当然现实中,细胞的代次是控制的。在已知不致癌的代次以内,就是为了排除潜在的致癌风险。想想,各国怎么可能让一个有潜在致癌性的产品上市呢?绝对不可能,上市的Vero细胞疫苗肯定都是不致癌的。 根据世界各地数以十亿计的人实际使用Vero细胞生产的各类疫苗后的结果分析,该细胞实际上也相当安全,并无致癌的确切证据。但在理论上它,细胞传到无限代次以后有潜在的致癌风险。而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鸭)胚细胞等则即使在理论上也与致癌性毫无关系,用于生产疫苗时不必规定限制传代次数和DNA残余含量,至少在理论上比Vero细胞更安全。 美国对疫苗的监管是世界最严格的,2009年9月美国首次批准以Vero细胞生产的疫苗上市——赛诺菲巴斯德公司以Vero细胞生产的活天花疫苗上市。2012年8月美国批准 GSK公司生产的DTaP-HepB-IPV联合疫苗上市,其中IPV是利用Vero细胞生产。在2013年5月,FDA已经批准IntercellBiomedical (Livingston, United Kingdom)公司生产灭活Vero细胞日本乙型脑炎疫苗上市销售,这也表明,多年来FDA通过科学评估,已经认可Vero细胞生产疫苗是安全的。该疫苗接种人群是2月龄-16周岁,共接种2剂。随后,2013年6月美国批准MERK公司以Vero细胞生产的口服4价轮状病毒疫苗上市。 中国从大约20年前开始认可WHO和欧洲的标准,允许用Vero细胞生产的疫苗进口或在国内生产。但2010年以来,中国提高了Vero细胞疫苗中DNA残留量的检测标准。《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狂犬病疫苗DNA残留量应不高于100pg/剂(即0.1 ng),此标准比欧洲和WHO标准(10ng)提高了100倍。 法国维尔博狂犬病疫苗是用Vero细胞生产的,因此从未进入过美国市场。该疫苗从将近20年前就开始进入中国。由于2010年中国提高了DNA残留的检测标准,维尔博疫苗近几年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市场上绝大部分狂犬病疫苗是在国内用Vero细胞生产的,是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新标准生产的。 Vero细胞系是1962年从正常非洲绿猴肾组织培养出来的,传代到113代提交给ATCC(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保存,传到121代在ATCC建库,传到124代在法国梅里埃研究院建立WHO的细胞库。如今WHO的Vero细胞库保存在美国ATCC和欧洲ECACC (欧洲细胞培养收集中心),主细胞库是134代,用于生产的最大工作细胞代次是150代。研究显示,Vero细胞直到169代仍没有致癌性。经全球10个实验室的联合鉴定,显示该细胞在不超过169代时可满足WHO有关连续细胞系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要求。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用试验证明Vero细胞传代到250代无致瘤性。 如果用Vero细胞系进行病毒增殖,《欧洲药典》第6版和WHO都规定,在每1个人用剂量的疫苗中,残留宿主细胞DNA含量不应高于10ng。在欧洲和亚洲总共有数十亿人次在数十年间使用过用Vero细胞生产的各种疫苗(包括狂犬病疫苗)。对使用记录的统计分析结果证明:在限定传代次数和DNA残余含量的前提下,Vero细胞在实际上与对照相比并不增加致癌性。用该细胞生产的疫苗实际上是安全的,不会致癌。 WHO多年来一直支持用Vero细胞生产多种疫苗。WHO不久前仍正式肯定并推荐用Vero细胞生产疫苗。WHO有一段时间曾将该细胞DNA残留量的标准提高到100pg/剂,结果立即造成世界上相关疫苗的价格上涨甚至造成严重的市场短缺。综合权衡利弊,WHO近年又将DNA残留的标准仍恢复到原来的标准10ng/剂,认为这样做利大于弊。 中国每年狂犬病疫苗的用量是1千万人份以上,除了用Vero细胞,用其他的细胞也不可能生产出市场需要的那么多疫苗。所以对Vero细胞仅仅在理论上存在、未得到实际数据验证的致癌风险不宜过分强调。 此博文是在我导师严家新研究员博文《狂犬病疫苗会致癌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560412.html )的基础上整理而成,部分内容有所更新,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1. http://www.cdc.gov/vaccines/acip/recs/GRADE/je-child.html 2. http://www.cdc.gov/vaccines/acip/recs/GRADE/je-child.pdf 3. http://www.cdc.gov/vaccines/pubs/pinkbook/downloads/appendices/B/excipient-table-2.pdf 4. 李爱灵 , 王红燕 , 张月兰等 .Vero 细胞传代过程中致瘤性的检测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1,31(5):456 5. http://www.answers.com/topic/vero-cell
个人分类: 疫苗基础|28712 次阅读|1 个评论
麻疹病毒感染会让狂犬病疫苗失效吗?
yanjx45 2019-11-2 06:17
麻疹病毒感染会让狂犬病疫苗失效吗? 恐狂症患者的一大特点是神经过敏,稍有风吹草动就浮想联翩、想入非非,随后就迅速进入神魂颠倒、惊恐万状的状态。 据 新华网 昨日的一篇报导:美国《 科学 》杂志公布的新研究显示: 麻疹病毒会“删除”人体免疫系统的部分记忆,让感染者容易再次受到 流感病毒 、 疱疹病毒 和 肺炎细菌 等病原体的侵害。 有些恐狂症患者一看到这篇报导,马上联想到狂犬病,并马上陷入极度的恐慌中。 麻疹病毒感染真的会让狂犬病疫苗失效吗? 恐狂症患者们新的恐慌是正当合理的吗? 新华网 报导中的主要相关内容见本文末尾的附录。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篇报导?应当如何正确理解 这篇报导的结果与狂犬病疫苗的关系 ? 首先,这篇报导并非空穴来风或一家之言,而是由两家国际著名医学研究机构得出的共同结论。尽管目前的研究涉及的病例数不多,还只是初步的研究,但 其意义重大,可能对全球整个免疫规划带来重大影响 (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通常有较大的价值)。 如果进一步的研究完全确认 麻疹病毒 感染确实会让原来有免疫力的人失去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和肺炎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免疫力,那么所有感染了 麻疹病毒 的人都要重新接种这些疫苗 。这会造成何等巨大的社会负担! 但实际情况并没有乍一听起来那么可怕。因为 麻疹实际上是一种经过人类长期持续的努力,正接近被消灭的病毒性传染病 。目前在全球,特别是在中国,麻疹的发病率已经相当低,可能感染麻疹病毒的机会是极小的。 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曾试图在 2012 年实现本区域内消除麻疹的目标,中国也曾郑重承诺在 2012 年消灭麻疹,实际上虽未能完全达到目标,但仍取得巨大进展。 世卫组织当前的目标是,到 2020 年,在全球 6 个区域中,至少 5 个区域消除麻疹,其中就包括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 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城市)人口中,能找到几个从未打过麻疹疫苗的人呢?凡打过麻疹疫苗的都可基本肯定不会再得麻疹,所以 目前在中国需要担心因麻疹病毒感染而导致狂犬病疫苗的保护期下降的人几乎没有 。 狂犬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死亡率最高,一旦发病,死亡率为 100% 。但狂犬病也有另一个较有利的特点: 几乎所有其他病毒病的疫苗都必须提前接种才有效,而狂犬病疫苗却是唯一在暴露后及时接种仍然有效的疫苗。 所以原来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人,而且以前从未打过麻疹疫苗,这样的人在被麻疹病毒感染后,也并没有必要马上再次接种狂犬病疫苗,而只有在再次被疯动物咬伤后,才可能需要考虑重新接种狂犬病疫苗。 总之,目前对此问题的正确看法是: 尽管麻疹病毒感染有可能使狂犬病疫苗接种者的免疫保护力提前消失,但在中国,再次感染麻疹病毒的概率极小,而且只有在确实发生了麻疹病毒感染后,在再次被疯动物咬伤后,才可能需要考虑重新接种狂犬病疫苗。 关于麻疹病毒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也再次说明: 接种麻疹病毒疫苗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好处是非常大的,不仅能提供针对可能是致命的麻疹病毒本身的免疫保护,还可避免因麻疹病毒感染而降低人体对其他传染病的免疫抵抗力。 附录: 新研究:麻疹病毒会让免疫系统“失忆” - 新华网 ( 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01/c_1125181559.htm ) 新华社华盛顿 10 月 31 日电(记者周舟) 美国《 科学 》杂志及其子刊10月31日公布的两项新研究显示,麻疹病毒会“删除”人体免疫系统的部分记忆,让感染者容易再次受到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和肺炎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害。 《科学》杂志发布的研究显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与荷兰鹿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研究人员分析了77名未接种疫苗的荷兰儿童患麻疹前后的血样。结果显示,麻疹病毒清除了这些儿童体内11%到73%的保护性抗体。这些抗体本可以“记住”此前感染过的病原体,以避免人体再次被感染。 研究人员说,麻疹病毒比此前人们认识到的更具危害,这表明接种麻疹疫苗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科学 • 免疫学》杂志发表的另一项独立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来自英国和荷兰的研究人员发现,麻疹病毒“重置”了人体免疫系统,将其复原为像胎儿一样的不成熟状态。 参与研究的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韦利斯拉娃 • 彼得罗娃说,这项研究首次展示了人体的“免疫健忘”,麻疹病毒使人丧失了对其他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3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的特殊法规要求
yanjx45 2019-10-30 22:50
对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的特殊法规要求 Specific aspects with oral vaccines to be used in dogs and various species 作者:Miia Jakava-Viljanen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The Netherlands ( 欧洲药物管理局,荷兰 ) 此文为上月在 泰国 曼谷 召开的国际狂犬病专家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此次会议由国际生物标准化联盟(IABS)和泰国国立疫苗研究所(NVI)共同组织。会议于2019年9月25日至26日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在亚太地区消除狂犬病——从理论到实践。 背景: 在欧盟, 口服狂犬病疫苗接种 需要获得上市许可并持续进行监测,以确保其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议题 : 口服狂犬病疫苗 是对目标物种有吸引力的诱饵,其中的悬浮液中含有 减毒的狂犬病毒 活性物质。诱饵中可能还含有 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由于独特的给药方法 ( 疫苗在动物栖息地撒放 ) ,需要测试诱饵外包装的稳定性、生物标志物和疫苗病毒的热稳定性。该毒株具有一个或多个稳定的 遗传标记 (genetic markers) ,可将疫苗毒株与其他狂犬病毒毒株区分开来。该疫苗对人类、目标物种和可能被诱饵吸引的主要地方性非目标物种应该是安全的。疫苗的有效性应在接种疫苗诱饵后至少 6 个月在目标物种中进行验证。在分发前和分发后测试疫苗在诱饵中的效力是否保持不变,这将为疫苗能引起适当的免疫反应提供证据。 相关法规和指南: 在欧盟,疫苗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证明符合指令 ” Directive 2001/82 / EC ” , 其他有关生产和控制兽医免疫医药产品所要求的指导方针包括 EMA/CVMP/IWP/206555/2010 和欧洲药典的相关专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也提供了关于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指南, VICH( 兽药产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作组织 ) 则提供了关于目标动物安全性的指南 ( 主题 GL41) 。许多现代口服疫苗是基因重组产品,因此可能涉及适用于在环境中释放的转基因生物的额外监管标准。 结论: 关于口服疫苗的上市申请、监测与控制的科学评估,重要的是要考虑该疫苗的特点和特殊的给药方法,以确保其收益大于风险。 Towards Rabies Elimination in Asia-Pacific 发言专家 (本文作者)简介: e Miia Jakava-Viljanen 博士 欧洲药物管理局,荷兰 电子邮件: Miia .jakava-viljanen@ema.europa.eu Miia jakva - viljanen 博士是欧洲药物管理局的国家级专家。她曾作为兽医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从事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后她加入了芬兰食品安全局,担任狂犬病诊断和口服疫苗接种项目、兽医疫苗产品的测试和批签发部门的主管。 她随后进入行政监管领域,担任芬兰农林部的政府顾问,负责动物卫生和福利立法、兽医根除规划、支出管理、欧盟关于宠物迁移的立法以及与俄罗斯在狂犬病方面的合作。她还在欧盟委员会参与执行欧盟动物卫生立法,参与欧盟气候变化工作。 她还参与了欧盟联合资助的根除狂犬病疫苗接种规划。她于 2014 年 10 月加入 欧洲药物管理局 ,担任兽医生物制品和新兴疗法专家,负责提供免疫兽药领域的咨询和专家意见,并参与欧盟在该领域的立法和政策制定。自 2002 年起,她是 EDQM 欧洲药典 15V 组 ( 疫苗和血清 ) 的专家。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4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57 狂犬病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msl3459 2019-10-23 18:41
摘要: 狂犬病疫苗的有效性通常通过血清学试验来确定。除了体液免疫的评估之外,细胞免疫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参数帮助评估有效性和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回顾所有关于人类狂犬病疫苗接种细胞免疫反应动力学和组成的文献。在广泛的文献检索中,共发现1360项研究。选择了20项研究纳入研究。在主要反应中,浆细胞在第7天至第14天可检测到,在第10天达到高峰。记忆B细胞从第10天到至少第28天出现。加强免疫后,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一个可检测的细胞参数。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评估与长期(血清学)免疫相关的细胞参数。该审查已在国际前瞻性系统审查登记册(PROSP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19134416。 关键词:狂犬病;接种疫苗;狂犬病疫苗;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记忆;系统综述 1. 介绍 狂犬病病毒 (丽莎病毒属) 是高度嗜神经性病毒,在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时会导致致命的脑炎。狂犬病已知病死率最高,每年导致59,000人死亡。然而,通过适当的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这些死亡是可以预防的。对于这两种策略, 建议使用现代灭活细胞基质或禽胚培养质狂犬病疫苗接种。肌内和皮内给药途径已被证明是同等有效的 。 狂犬病疫苗的效力通常通过测量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血清滴度来确定(RVNA)。滴度为0.5 IU/mL或更高表明有足够的B细胞反应,通常被认为是保护性的。在疫苗学领域,这些血清学抗体测定传统上用于评估对疫苗的免疫反应,而细胞免疫反应尚未得到广泛研究。 尽管如此,通过使用不同的参数,对细胞免疫反应的深入了解可能有助于确定疫苗接种方案的有效性。初级和次级细胞免疫反应都可能包含与接种疫苗后获得的保护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相关的信息。因此,这篇综述旨在概述目前已知的狂犬病疫苗细胞免疫反应的动力学和组成,描述B细胞和T细胞的反应。此外,还研究了血清反应与T细胞和B细胞反应之间的关系。 2. 材料和方法 2.1 .搜索策略 本审查按照系统审查和荟萃分析清单首选报告项目进行。本次审查的方案可在国际前瞻性系统审查登记册(PROSPERO)中找到,登记号为CRD42019134416。 为了收集关于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的数据,进行了彻底的文献检索。我们参考了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Academic Search Premier的数据库,搜索策略见附录a。搜索策略包括“狂犬病疫苗接种”和“细胞免疫反应”的组成部分。如果未发表的会议摘要符合纳入标准,则纳入本次审查。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及感兴趣的结果 我们包括在体内或体外人类细胞中使用灭活细胞培养或禽胚培养狂犬病疫苗的研究。需要评估人类群体的细胞免疫结果。还包括了包含与我们的问题相关信息的参考文献的回顾和荟萃分析,以确定我们初始搜索中缺失的研究。 一项研究被排除在外,如果它没有人类成分,如果它只评估血清学或其他非细胞结果。无法检索到完整英文文本的案例报告和研究也被排除在外。此外,1983年以前发表的研究被排除在外,避免了包括基于神经组织的疫苗。此外,相关的免疫学结果不能适当地早期评估。 主要终点包括B细胞反应的所有结果,包括(记忆)B细胞反应的动力学、(记忆)B细胞的数量、平均峰值反应日和反应的组成。次要终点包括T细胞反应结果,包括T细胞反应动力学、T细胞数量、平均峰值反应日和反应组成。 2.3 .选择过程 两名审查人员独立筛选了文献搜索结果,以确定是否有资格纳入本次审查。在排除的情况下,原因被记录在案。一致选择的研究包括在本综述中。被一致拒绝的研究被排除在外。如果审查者之间不一致,两个审查者将对研究进行重新评估,并共同得出最终纳入或排除的结论。检查文献搜索中发现的综述文章的引文,以确保在最初的搜索中没有遗漏任何研究。我们的分析中包括了在此类综述中发现的合格研究,而不是在文献搜索中单独发现的。 2.4 .数据收集过程 一位作者编制了一份数据提取表,并提取了相关细节。我们收集了以下研究数据:作者、发表年份、国家、研究设计、总随访时间、疫苗类型、刺激抗原类型、给药途径、初级或加强疫苗接种方案以及任何相关的细胞免疫结果。两位作者回顾了这些摘录的细节。 2.5.偏见评估的风险 使用Cochrane工具(ROBINS-1)评估偏倚风险。一位作者评估了任何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对于每项研究,偏倚风险都用Cochrane工具确定的严重程度评分进行报告。对于特定的研究,偏倚的总体风险被归类为任何领域中最高的偏倚分类。另外两位作者)审查了这一评估。考虑到用于检测细胞结果的足够特异的测试有限,可能导致未发表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关联。 3.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特点 文献搜索于2019年4月17日进行,产生了1811个结果和54个会议摘要(总计= 1865),其中1314个结果和46个会议摘要(总计= 1360)在排除重复后仍然保留。筛选后,根据标题和摘要排除了1262篇文章。如果有的话,将检索其余98篇文章的全文。在对全文进行评估后,又排除了79篇文章。增加了一篇在最初搜索中没有找到的文章。因此,选择了20篇文章最终纳入本综述(图1)。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前瞻性队列设计。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并用表1中所有研究的特征进行总结。 会议摘要(总数= 1865),其中1314个结果和46个会议摘要(总数= 1360)在排除重复后仍保留。筛选后,根据标题和摘要排除了1262篇文章。如果有的话,将检索其余98篇文章的全文。在对全文进行评估后,又排除了79篇文章。增加了一篇在最初搜索中没有找到的文章(Ueki等人,1990年)。因此,选择了20篇文章最终纳入本综述(图1)。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前瞻性队列设计。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并用表1中所有研究的特征进行总结。 图1。描述研究选择过程的流程图。细胞培养或禽胚培养狂犬病疫苗。 3.2 .B细胞反应 血清学通常被用作B细胞反应的替代标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缺乏对B细胞的研究,因为只有三项研究调查了B细胞的结果。 Ueki等人的研究描述了B细胞对皮内给药的三个疫苗剂量系列(第0天、第7天、第21天)的反应动力学。在EB病毒感染的B细胞培养4周后,通过选择CD20+、CD5+和CD5细胞,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纯化,当受到破裂的狂犬病病毒(ERA株)攻击时,检测到狂犬病特异性B细胞。狂犬病反应性(但多反应性)CD5+ IgM+-B细胞可在初次接种疫苗前检测到。第一次给药后7天,可检测到狂犬病特异性类别转换的CD5 - IgG + -和IgA + -B细胞,它负责初次B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在第14天,即第二次给药后7天,IgM + -B细胞反应增加了两倍或三倍。但是在第7天,第三次接种疫苗后,IgM + -B细胞数量已经回落到疫苗接种前的数值。 狂犬病特异性IgG + -和IgA + -B细胞在第7天至第14天之间数量没有变化。第三次接种后第7天,即第28天,出现了IgG + -(占所有IgG + 细胞的11%)和IgA + -B细胞(占所有IgA + -细胞的12.4%)的峰值。第三次接种疫苗后四周,IgG + -和IgA+-B细胞数量减少了一半至三分之二(图2)。然而,在第142天第4次接种疫苗之后,它们在第28天的高峰可以在第163天重现。 图2 .Ueki等人(1990)中关于动力学的时间表。 Van der Heijden等人的研究描述了在免疫人群中加强免疫11周后,在未刺激、无狂犬病的体外环境中,PBMC人产生狂犬病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的频率为1:10,000。用灭活狂犬病病毒孵育3天后,它们的频率增加到1:150。 Blanchard-Rohner等人的研究比较了记忆B细胞对肌内再接种的反应和原始B细胞的反应。初级B细胞反应的峰值越来越低。第一次接种后,从第7天到第14天可以检测到IgG + -浆细胞,在第10天达到峰值。再接种后,该峰值早在第7天出现,而细胞在第4天至第10天可检测到。从第10天到至少第28天,记忆B细胞在恒定水平上是可检测的。最快速的记忆B细胞反应发生在三剂预暴露前方案中的第三剂后,甚至在该增强剂之前就可检测到,并从第4天开始上升。高峰出现在第7天。 从第一次接种后的第10天开始,可以检测到狂犬病特异性IgG抗体并增加。当进行第三次接种,从第56天开始,检测到比第一次接种后更高的IgG滴度。从第三次接种后的第7天起,IgG滴度上升,与浆细胞峰值一致。同样,在加强免疫后第7天,IgA抗体开始上升。 3.3 .T细胞反应 在早期,狂犬病疫苗就被证明是依赖于T细胞的。在体外,向单核细胞减少的非T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添加T细胞显示出促进最大抗体形成。组合的T细胞和非T细胞血清学反应几乎等于未分离的PBL的反应。 11项研究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估了细胞对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反应。PBMC暴露于各种狂犬病病毒抗原,然后与 3 H-胸腺嘧啶核苷孵育。同位素的结合与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成正比,表示为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在富含抗原的环境中每分钟计数/在无抗原的环境中每分钟计数)。根据研究,使用不同的临界值来定义阳性增殖反应(范围从1.3到3或更高)。 在几乎所有健康个体中,体外增殖反应发生在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攻击时,例如全病毒、病毒核衣壳、核糖核蛋白,以及对不同狂犬病病毒株的攻击。对于核衣壳的增殖应答者,核衣壳特异性细胞似乎超过了全病毒特异性细胞(即使存在全病毒特异性增殖应答)。另一方面,在非核衣壳应答者中,整个病毒特异性细胞数量超过核衣壳特异性细胞。这表明个体之间最具免疫原性的表位不同。 Moore等人报告了初次接种疫苗后第3天, 10人中有6人有增值反应,第7天,10人中有5人有增值反应。在这项研究中,发现增殖反应和RVNA滴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反比关系。 Herzog等人在一系列三次疫苗接种期间(第0、7和21天),以不同的时间间隔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第7天(第一次注射2剂量狂犬病疫苗后),5/21的个体表现出增殖反应,这表明出现了主要反应。在第21天,第二次接种后两周,19/22的个体有增殖反应,而在第33天,第三次接种后5天,所有个体都有增殖反应。血清转化(定义为至少1U/mL)与增殖反应无关,第7天有2/22血清转化,第21天有22/22血清转化, 。 在另一个体外增强设置中,所有个体在孵化的第7天对一种或多种狂犬病抗原具有阳性增殖指数。在加强免疫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的峰值据报道是在与狂犬病疫苗抗原]孵育的第8天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干扰素-γ的产生在来自免疫供体的血浆中被发现更高,所述血浆包含抗狂犬病抗体(可能主要是IgG)。在低浓度狂犬病抗原存在的情况下,这种效果更为明显。随着不同狂犬病抗原(疫苗、G蛋白和NC蛋白)水平的增加,增殖反应和干扰素-γ的产生也增加。大多数的T细胞反应似乎由CD4+ T细胞组成。与狂犬病抗原孵育第0天相比,流式细胞术显示孵育7天后CD4+细胞增加,CD8+细胞减少。 加强免疫后,自然杀伤细胞似乎是早期干扰素γ产生的主要原因,甚至比T细胞更重要。 自然杀伤细胞中干扰素-γ的产生从12小时开始就可检测到,并在第三次接种后的18小时达到高峰。 另一方面, T细胞介导的干扰素γ的产生主要发生在接种疫苗后的第5天,在第7天达到高峰 。第二波自然杀伤介导的γ-干扰素的产生与T细胞产生γ-干扰素相一致。自然杀伤细胞还通过在早期(再接种后6小时)脱颗粒和释放穿孔素来辅助免疫反应。从再接种后12小时开始,CD8+ T细胞代表了大部分细胞毒性反应。 自然杀伤应答(干扰素-γ的产生和脱颗粒)似乎依赖于抗原特异性CD4+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的存在(在6小时内已经可检测到)。 然而,另一项研究表明,外源性白细胞介素-2对体外淋巴细胞增殖没有比内源性白细胞介素-2更大的价值。 免疫反应受调节性T细胞(Tregs)的调节。在一项未发表的研究中,经免疫的受试者中Tregs的频率已显示出在再次接种后从第0天到第14天增加。然而,无论是在第0天和第14天,血清反应最好的组中,Treg的绝对频率更高。 3.4 . 肌肉和皮内接种 在本综述中使用的20项研究中,4项研究使用皮内给药途径作为干预,8项使用肌内给药途径。一项研究仅使用未免疫志愿者的PBMC进行体外刺激,而没有疫苗接种干预。在八项研究中,没有报告或不知道给药途径。 只有一项研究同时使用肌肉免疫和皮内免疫,这允许进行研究内比较。该研究表明,暴露后肌肉接种和皮内接种,即两种接种方案中最后一次接种后7天,1型(干扰素-γ)和2型(白细胞介素-4)细胞因子反应没有差异。在这项研究中, 高RVNA滴度与高水平的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4 有关 。 3.5. 免疫缺陷者的细胞免疫反应 四项研究调查了免疫缺陷组的细胞免疫反应,其中两项研究将这些结果与健康志愿者进行了比较。第一次接种疫苗后4周,在先天性免疫缺陷(CID)患者中,发现有2/5 (40%)的患者淋巴细胞有足够的增殖反应,而在健康志愿者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为100%。在22/27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HIV1)感染的患者中,CD4+细胞计数在接种疫苗后增加到365天,这也可能是由于狂犬病疫苗以外的其他原因,例如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使用和依从性同时增加。CD4+细胞计数与血清转化状态无关。 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前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A)和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中,自体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再接种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变化。移植前和首次接种疫苗后,2/5的JA患者和3/7的MS患者有增殖反应。移植后,1/5的JA患者和1/9的MS患者有增殖反应。由于自体干细胞移植被认为消除了免疫记忆,移植后的反应可以归类为主要反应。 老年人通常被认为是免疫功能低下的群体。在Gomez等人的一项研究中,PBMC在体外用狂犬病疫苗抗原刺激未接种的个体,并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测定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的浓度。结果表明,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浓度是抗原剂量依赖性的,在老年人中增加到与年轻人相似的水平。用低剂量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狂犬病抗原孵育4天后,老年PBMC人的干扰素γ产量高于年轻对照组。然而,这种干扰素-γ的产生达到了一个稳定期,而年轻志愿者中的PBMC仍然可以在7天的孵育期内或用更高抗原剂量刺激时增加他们的干扰素-γ的产生。 4. 讨论 本研究概述了人类对狂犬病疫苗的初次和二次T细胞和B细胞反应的组成和动力学。在过去的36年里,对狂犬病疫苗的细胞反应还没有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 除了众所周知的血清学参数之外,证据确实指向了B细胞和T细胞免疫在狂犬病疫苗接种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狂犬病疫苗是几乎所有人的新抗原,这一事实为在受控的研究环境中研究不同条件下对疫苗接种的初次和二次细胞免疫反应的动力学和动态创造了可能性。 狂犬病疫苗的主要反应是由CD4+ T细胞介导的。 CD4+ T细胞亚群是对狂犬病进行充分免疫反应的一个基本细胞群,正如该亚群中大量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所示。从第3天起,这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已经可以检测到。与狂犬病疫苗抗原孵育后, 在第8天报告了增殖淋巴细胞反应(主要是CD4+ T细胞)的峰值。 B淋巴细胞亚群在不同时间点出现峰值。 浆细胞在初次接种后的第10天达到高峰,检测窗口从第7天到第14天 。 从第10天到至少第28天,记忆B细胞是可检测的。 这些峰值出现得晚于T细胞反应峰值,这是该反应依赖于T细胞的逻辑结果 当将B细胞动力学与抗体反应动力学进行比较时,在初次接种后的第10天观察到浆细胞峰值,但是抗体滴度的增加通常发生在稍后。这表明,B细胞数量确实是一个不同的参数,可能与血清学结果相关,但不可替代。 当进行加强接种时,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一批可以被检测到的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负责抗原特异性T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刺激后早期干扰素-γ的产生,在加强接种后12小时可检测到。 此外,在加强接种后12小时内,它们作为主要穿孔素生产者在早期细胞毒性反应中发挥作用。 CD8+细胞似乎在狂犬病疫苗的细胞免疫反应中没有发挥主要作用,因为它们的相对数量甚至在接种疫苗后趋于减少。 然而,它们是加强接种后“晚期”(从12小时开始)穿孔素细胞毒性的原因。 在再次接种后的第7天,所有研究个体对一种或多种狂犬病疫苗抗原显示出阳性增殖反应。这表明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在增强时可以产生足够的反应。 对于B细胞反应,研究表明,在加强疫苗接种后,血浆中B细胞和记忆B细胞反应以很大的幅度和速度发生。 此外,与首次接种相比,加强接种后可检测到更多的分泌IgG和IgA B细胞。这表明加强疫苗接种能增强B细胞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反应似乎随着狂犬病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加。 高水平白细胞介素-4和干扰素-γ与高RVNA滴度显著相关。 抗狂犬病抗体的存在也增强了T细胞的反应。然而,另一项研究显示,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和高RVNA滴度之间没有显著关联。因此,关于这一主题的信息仍然没有定论。 我们对有关狂犬病疫苗细胞反应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使用了多个文献数据库,并进行了详尽的文献搜索,确保不会忽略任何相关文章。由此产生了对B细胞和T细胞免疫反应的动力学的总体概述。 然而,有几个限制需要讨论。首先,提取的研究相对来说主要是使用较不先进的免疫学检测,出版时间比较早,这限制了将这些发现转化为对狂犬病疫苗免疫学更详细的理解。其次,提取的研究高度异质性,使用不同的疫苗方案、给药途径、免疫测定和终点,使得比较研究极其困难。第三,大多数研究的研究人群很少。这阻碍了发现细胞反应和抗体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此外,在解释这些单一的、小规模的研究时应该小心。最后,我们使用了相当广泛的结果测量方法“细胞免疫反应”,这可能会使我们的综述产生偏差,并导致文章被错误地排除在外。我们已经尝试通过让两位评论家独立审查文献搜索的所有结果来解释这一点。 总之,狂犬病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免疫反应的一般模式可以被识别,但是研究中缺乏同质性阻碍了meta分析。无论如何,这篇综述表明细胞参数可以被评估得足够详细以区分个体,并且它们确实在个体之间有所不同。从B细胞和T细胞的角度来看,血清学应答者似乎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个体倾向于对不同的抗原做出反应,并具有不同的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特征。我们描述的研究中使用的动力学参数为进一步研究中的时间点和结果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所描述的狂犬病特异性动力学为更合理的循证疫苗接种方案提供了依据。如图所示, 记忆B细胞仅从第10天起可检测到 。因此,免疫计划中第3天或第7天的再接种对记忆反应和长期保护的贡献可能不如预期的大,当实施新的疫苗接种方案时,另一个时间点(例如第10天)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 虽然对狂犬病疫苗挑战的T细胞增殖反应已有较大程度的描述,但用新技术仍能更详细地描述B细胞反应。更多的细胞参数可用于评估免疫原性和预测疫苗的(长期)保护。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在特定条件下,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T细胞和抗体动力学在初次和再次反应中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将长期(血清学)免疫与细胞和体液参数联系起来,这将为狂犬病免疫学和普通疫苗学领域提供个体预测模型。目前,这一领域还有许 问。 来源: Vaccines (Basel). 2019 Sep 11;7(3). pii: E110. doi: 10.3390/vaccines7030110. TheCellularImmuneResponsetoRabiesVaccination: ASystematicReview.
个人分类: 疫苗基础|2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29 加速方案下的随机临床II期研究表明新型PIKA佐剂狂犬病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msl3459 2019-10-7 13:21
背景 :尽管狂犬病通过暴露后疫苗接种可以预防,但仍有感染狂犬病病毒的患者可能会导致死亡。PIKA是一种TLR3激动剂,在临床I期研究中已经证明了PIKA狂犬病疫苗佐剂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方法 :我们在健康人群中展开一项开放的、随机的临床Ⅱ期研究,在加速实验方案下评估PIKA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 126名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分为两组:对照组疫苗经典方案(“对照-经典”)和PIKA疫苗加速方案法(“PIKA加速法”)。通过对受试者进行随访,对疫苗的安全性和疫苗接种后人体产生的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VNA)进行监测。 结果 :对照组和PIKA疫苗组都显示良好的疫苗耐受性。在第7天,PIKA疫苗组中有57.6%的受试者,对照—经典组43.8%的受试者达到保护RVNA滴度水平(RVNA滴度≥0.5IU/mL)。所有受试者在第14天达到目标RVNA滴度。在第7天,PIKA疫苗组、对照-经典组的几何平均抗体滴度分别为0.60 IU/ml, 0.39 IU/ml。在第14天,PIKA疫苗组、对照-经典组RVNA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9.24 IU /ml , 18.25 IU / ml。两组在达到目标RVNA滴度水平(≥0.5IU/ mL)的平均时间不同,PIKA加速组在7.0天(95%CI:7.0-42.0天),对照-经典组在14.0天(95%CI:7.0-42.0天)。 结论 :加速方案下在健康人群中使用试验性的PIKA狂犬病疫苗显示良好的耐受性,与使用商业化疫苗的对照-经典组相比,证明了其免疫原性并不劣于对照-经典组。 临床试验登记:该研究在clinicaltrials.gov(NCT02956421)登记。 来源: Vaccine. 2017 Dec 18;35(51):7127-7132. doi: 10.1016/j.vaccine.2017.10.097. Epub 2017 Nov 22. A phase II randomized study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novel PIKA rabies vaccine containing the PIKA adjuvant using an accelerated regimen. Kalimuddin S1, Wijaya L2, Chan YFZ3, Wong AWL4, Oh HML5, Wang LF6, Kassim JA7, Zhao J8, Shi Z9, Low JG10.
个人分类: 狂犬病疫苗|2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14 4针法与5针法该如何选择
msl3459 2019-9-24 20:23
据我了解,中国狂苗的质量标准目前是全球最高的,上市批签发的疫苗均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 1. 免疫程序: 5 针法程序:第 0、3、7、14 和28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5剂; 4 针法程序:也叫“ 2-1 -1” 程序,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 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 无论是5针法还是4针法,疫苗在上市之前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均可以用于狂犬病预防,这两种方案也是WHO推荐的免疫接种方案。 2. 接种途径、部位和剂量 两种免疫程序均为肌内注射。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在上臂三角肌注射;2岁以下儿童可在大腿前外侧肌注射。 3. 效价和剂型 WHO 规定,狂苗效价不低于2.5IU/剂。中国上市的狂苗出厂效价不低于4IU/剂,37℃放置28天后效价不低于2.5IU/剂。中国标准高于WHO标准,所有在中国上市的狂苗必须满足以上标准。剂型有液体和冻干两种,装量0.5ml/剂或1.0ml/剂。 4. 免疫效果 根据文献报道和部分厂家临床资料显示,无论是4针法还是5针法,在疫苗首针接种的第14天,此时5针法或者4针法均已接种完3针,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均≥ 0.5IU/ml;首针接种的第45天,此时5针法或者4针法均已全程接种完毕,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均≥ 0.5IU/ml。 如果在临床试验中,健康人接种狂犬病疫苗14天和45天抗体不能100%阳转,临床试验通过的概率极低。 5. 经济性 相对5针法,4针法程序只需要使用4针,接种花费节约20%以上。4针法省钱。 6. 依从性 4 针法只需要去疫苗接种点3次,而5针法需要去接种点5次,4针法更加方便。4针法相对5针法,患者依从性更好 。 7. 副反应 狂犬病疫苗是灭活疫苗,高度纯化,杂质含量少,其接种副作用主要是发热,发生严重副反应概率低。由于狂犬病死亡率100%,所以在疫苗接种期间任何一点小的副作用均可能引起疫苗接种者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 邵蔚等人对大于18岁成人4针法或者5针法免疫程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注射方法 7d、21d、42d时的抗体水平,总体达标率与抗体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在疼痛、瘙痒、红肿等局部反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全身反应中,4针法在发热、倦怠、头晕方面均高于5针组,尤其在第一次免疫接种后,全身反应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发热,分析原因考虑与短时间内大剂量强免疫原性刺激有关,提示4针法在体弱者、老人、儿童接种时应慎重使用,避免发热反应引起机体反应异常进而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郑爱荣等在实际操作中发现: 7岁以下儿童用4针法接种副反应多见,且年龄愈小愈易发生,较5针法接种发生副反应率高,且不管是局部还是全身副反应其严重程度都相对重些,尤其是出现小孩精神萎靡不振、胃纳变差,持续时间要长,3~5d才好转,给家长带来恐慌 。作者最后建议7岁以下儿童使用5针法。也有研究表明4针法和5针法在副作用上没有差异 。 小结: 4针法和5针法接种程序免疫效果没有差别,儿童和体弱者可以优先考虑用5针法,对经济条件和依从性较差的人可以优先考虑4针法。 个人观点:可以优先考虑使用4针法,首次左右胳膊各接种1针狂犬病疫苗,抗体产生的速度会更快,全程只需要去门诊3次,可以节约20%的疫苗费用,误工费减少40%,因此4针法更方便、实用。 深度阅读: 1.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 982 2.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16 版) 参考文献 林志龙,吴珍红,苏耀东 . 狂犬病疫苗“ 2-1-1 ”程序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观察 .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3(04). 邵蔚,郑以山,张建,等 . 狂犬病疫苗暴露后免疫“ 2-1-1 ”方案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 中华全科医学 ,2013(11):1768-1769. 郑爱荣,黄茂平 . 儿童狂犬病疫苗两种免疫程序接种副反应比较 . 医学动物防制 ,2016(01). 王桂红,张金华,齐桂华 . “ 2-1-1 ”与传统“ 5 针次”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不良反应的比较 .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3(03).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 982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16 版)
个人分类: 疫苗接种|11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