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然恢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导报》专刊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十年有感
蒋高明 2019-12-19 10:35
《 科技导报 》 专刊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十年有感 蒋高明 20 11 年 ,《 科技导报 》 第 29卷25期刊登了我组在浑善达克进行了10年的生态恢复复,刊登了我组8篇学术论文:《浑善达克沙地10年生态恢复回顾与展望》(蒋高明等)、《中国温带疏林的地理分布,生态地位及成因》(于顺利)、《浑善达克沙地稀疏树林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李刚等)、《浑善达克沙地固沙先锋豆科植物的光合特性》(牛书丽等)、《浑善达克沙地中部榆树疏林景观格局》(彭羽等)、《浑善达克沙地C 3 和 C 4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策略》(刘美珍等)、《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干液流动态研究》(王晶苑等)、《浑善达克沙地 “草原牧鸡”生态与经济效益研究》(苏本营等)。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李文华院士为该 专栏书撰写卷首语《生态学家要以解决实际为题为己任》。 科技导报记者李娜以《一个生态恢复的实践范本 ——浑善达克模式》为题,综合介绍了该实验成果。 自 2000年11月起,在内蒙古正蓝旗贺日斯台苏木巴音胡舒嘎查,笔者带领科研团队,连续开展了10年的生态恢复攻关工作。笔者团队承担的是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正蓝旗试点。巴音胡舒嘎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当时那里的生态退化非常严重,沙尘暴肆虐。牧民划给我们了一块4万亩严重退化的沙地(夏营盘),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我们采取了与主流做法(植树阻挡沙尘暴)完全不同的思路,即从造成沙地草地退化的根源入手,解决牲畜越冬饲料不足难题,集中利用小块土地,释放大面积土地的自然恢复潜力,我们称之为“以地养地”、“借助自然力恢复”(简称自然恢复)。最后获得了成功,牧民由买草变成卖草,户均净增收入4万元以上;严重退化的沙地恢复到20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恢复成本从下降到原来的10%左右。浑善达克十年生态恢复实验前后,取得的可圈可点的成绩如下: 一是在学术上,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即温带的 “萨王那”(稀疏树林草地生态系统)。有了该类型,我国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国家,不是之一。以前的大中学地理教科书,将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毛乌素四大沙地混同于荒漠。我国四大沙地面积加起来,相当于60%英国陆地面积。 二是自然恢复从不被主流认可,到今天被决策部门接受,并被作为退化生态系统主流模式推广。自然恢复被写进了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论部分。 三是美国《科学》杂志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后被美国大学教科书《地理与环境》( Pipkin BW 等著)引用为荒漠化治理经典案例。 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委员会于 2007年7月在巴音胡舒嘎查召开了现场观摩会,来自埃及、伊朗、巴基斯坦、叙利亚、约旦、突尼斯、玻利维亚、印度等11个荒漠化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五是诞生了一种沙地草地提高农牧民收入并恢复草原与农田生态的新模式 “畜南下、禽北上”。 六是培养了人才。本组先后有 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巴音胡舒从事恢复生态学研究。其中,博士毕业生牛书丽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杰出女科学家”称号。 《科技导报》专刊报道的是我们的部分科研成果。取得这一成果的艰辛至今笔者回忆起来依然感慨万千:很多不理解,谩骂乃至人身攻击不断。生态恢复成本下降到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且恢复效果后者大于前者,可见我们动了很多人的奶酪。他们攻击我的最大理由就是 “如果自然就做好的事,要你科学家干什么。”在他们眼里,科学家必须比大自然还能才是主旋律。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2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保护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有感
热度 4 蒋高明 2019-3-9 10:24
生态保护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有感 蒋高明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这是他在内蒙古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第二次来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习近平在这次审议上的发言,有一项内容非常突出,那就是生态环境保护。 在提到内蒙古生态综合施治时,习 总书记指出:生态系统保护是一项复杂工程,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综合施治。   习近平强调,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要求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以上报道参见新华社报道《 再到内蒙古团,习近平把这件事讲得很重 》: http://www.xinhuanet.com//2019-03/06/c_1124199103.htm 对于总书记的上述讲话,笔者万分赞同,既感到鼓舞,又感到欣慰,我们呼吁多年且被人误解的科研成果可以让世人接受了。新华社的报道用的是“讲得很重”,可见期间的反复。生态保护的真实声音已被高层认同,这为我国各类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指明了方向。 2000 年,当我们最早提出生态修复的自然力途径时,得到的待遇是冷嘲热讽,后浑善达克沙地 4 万亩地生态恢复效果显现,又被人怀疑,他们偷偷派人去现场看;后确认无疑后又被刮目相看。围绕这个话题,主管总理两次批示,中科院院长 3 次批示,历任两任院长,其余部级领导批示多次; 2017 年 7 月 19 日,美国《科学》 News Focus 对我们的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然而我们的声音让一部分不爽,最严重的时候,笔者在草原某县受到不公证待遇,他们的县长接到上面的命令:“蒋高明再来你们县,把他轰出去”。因为笔者反对在草原造林,动了一部分的利益。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我们的科学发现,告知更多的人,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生态恢复效果。然而,同行们似乎对我们这个成果颇有微词。他们说: “ 老蒋,你不要再宣传了,如果领导知道了,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自然就恢复好了,那要你科学家干什么 ” 。他们要的科学就是要将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让别人不明白才显得高大上。然而,在荒漠化防治方面,人类的很多努力似乎白白交了学费。 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最早承认了我们的成果, 2004 年他邀请我给他们是龙芯一号科研小组做报告,介绍我们的工作。我说,我不懂你们的数学啊,我们实际上做了很简单的工作,都是大自然做的。李院士说,这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 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计算问题。 国务院参事徐嵩龄先生,到现场看到生态恢复效果后,鼓励我道: “ 这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发现 ” 。徐先生说这话的时候,比美国《科学》报道早了整整 5 年。 后来,我们发现,在湿地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在荒漠生态系统,在海洋生态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乃至在城市生态系统等等,都存在一种自然力,如果人类科学利用好这些自然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实施自然修复面临的困难可能并不亚于工程治理,因为后者可能更来钱。这与医院治理病人有异曲同工之处,医生往往不肯用便宜药,不愿推荐自然康复的方法,因为他们赚不到钱(人体也存在自我修复力)。 自然恢复由当时不被主流认可,到后来被政府主管部门认可,到被写进美国大学教科书,到被写进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再到今天总书记肯定,经历了整整 18 年时间。可见科研成果被人认可,板凳要坐十八年冷啊! 我们这个成果至今也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奖励,他们说文章不是我们投稿的,既不能算 SCI ,更不能算 Science 的成果。可笑的评估制度,机械的评估制度!如果不算大成果,美国科学能够派主任记者到现场采访一周后发表出来吗?是自己写的文章发表了算成果,还是人家主动给你报道算成果呢? Science 实际上是个大科普刊物,当年爱迪生创办这个刊物的时候定位就是科普,因此至今他们还有记者队伍,到世界各地采访他们认为是重大的成果。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成果才会发表的,不论是你主动投稿,还是他们自选题材主动来报道。事实上, Science 的编辑有很大的权利,面对投稿他们有权初选的。 令人感慨的 18 年时间,艰难的自然恢复之路!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90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科院手机报“科学史上的今天”介绍我组8年前生态恢复成果
热度 5 蒋高明 2015-7-21 17:03
蒋高明 昨天的中科院手机报第176期“科学史上的今天”固定栏目,介绍了我组8年前的生态恢复成果。报告原文如下: Science的报道文章共3页7幅图片,在Newsfocus作为本周新闻报道的。当时我保留的首页和末页的图片见下: 2000年,当我们最早提出生态修复的自然力途径时,得到的待遇是冷嘲热讽,后浑善达克沙地4万亩地生态恢复效果显现,又被人怀疑,他们偷偷派人去现场看;后确认无疑后又被刮目相看。围绕这个话题,主管总理l两次批示,中科院院长3次批示,历任两任院长,其余部级领导批示多次。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我们的科学发现,告知更多的人,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生态恢复效果。然而,同行们似乎对我们这个成果颇有微词。他们说:“老蒋,你不要再宣传了,如果领导知道了,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自然就恢复好了,那要你科学家干什么”。他们要的科学就是要将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让别人不明白才显得高大上。然而,在荒漠荒漠化防治方面,人类的很多努力似乎白白交了学费。 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最早承认了我们的成果,2004年他邀请我给他们是龙芯一号科研小组做报告,介绍我们的工作。我说,我不懂你们的数学啊,我们实际上做了很简单的工作,都是大自然做的。李院士说,这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计算问题。 国务院参事徐嵩龄先生,到现场看到生态恢复效果后,鼓励我道:“这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发现”。徐先生说这话的时候,比美国科学报道早了整整5年。 后来,我们发现,在湿地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在荒漠生态系统,在海洋生态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乃至在城市生态系统等等,都存在一种自然力,如果人类科学利用好这些自然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你要实施自然修复面临的困难可能并不亚于工程治理,因为后者可能更来钱。这与医院治理病人有异曲同工之处,医生往往不肯用便宜药,不愿推荐自然康复的方法,因为他们赚不到钱(人体也存在自我修复力)。 自然恢复由当时不被主流认可,到后来被政府主管部门认可,到被写进美国大学教科书,到被写进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经历了整整8年时间。可见科研成果被人认可,板凳要坐十年冷啊! 我们这个成果至今也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奖励,他们说文章不是我们投稿的,既不能算SCI,更不能算Science的成果。可笑的评估制度,机械的评估制度!如果不算大成果,美国科学能够派主任记者到现场采访一周后发表出来吗?是自己写的文章发表了算成果,还是人家主动给你报道算成果呢?Science实际上是个大科普刊物,当年爱迪生创办这个刊物的时候定位就是科普,因此至今他们还有记者队伍,到世界各地采访他们认为是重大的成果。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成果才会发表的,不论是你主动投稿,还是他们自选题材主动来报道。事实上,Science的编辑有很大的权利,面对投稿他们有权初选的。 令人感慨的8年时间,艰难的自然恢复之路!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931 次阅读|7 个评论
拙著《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被北广网推荐为相关环保书籍
热度 1 蒋高明 2013-5-31 18:08
刚刚看到的一则旧闻。感谢网友的推荐,2007年笔者出版的《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获得北京广播电视网推荐的10本相关环保书籍,同时还推荐了12本国内较好的环保读物。 http://topic.rbc.cn/12zt/earthday/fb4/201204/t20120418_2607453.htm hao123图书网网友对该书的评论如下: http://tushu.hao123.com/book/info/9787508449616 保护自然,就要相信自然的力量 Rebuild 8.0 来自豆瓣 | 发表于:2008-07-31 11:52:28   冯永锋 □环保作家,北京        “公民科学家”        科学普及,时逢当今“主动认知时代”,更合意的用法可能是“公众参与科学”。我很相信,中国正在出现一个新的群体,当前姑且把这个群体称为“公民科学家”,以对应传统的“国家科研人员”和“民间科研人员”。        而当前又是环境保护的时代,中国人很需要读一读中国人自己写的———或者称之为“国产”的———环境科普书籍。中国优秀的科普作家不多,中国优秀的环保科普作家更不多。此前我个人认为,著名环保作家徐刚(《伐木者,醒来》)、唐锡阳(《环球绿色行》),大概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值得国人尊敬的两位。        最近我碰到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先生,发现他具备公民科学家的潜质,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因此也许可以很容易进入中国优秀环保作家之列。在读到他的大作《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之前,我读过他的不少文章,像“国人为什么热衷种杨树”、“新农村建设需要强调沼气的作用”、“大树进城危害多多”等;有很多文章的标题,都是我一直想写而没有写成的;有许多文章的观点,也是我力图表达而一直没有能力表达清楚的;有许多文章的美感,更是我多年来一直追求而经常难以实现的。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这么一句绕口的话,猛一听,没有什么稀奇;再一琢磨,却发现这是当今中国自然保护、世界自然保护最应当遵守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却被人压制(是的,压制)了几十年。有太多的人狂妄惯了,不肯承认最简单的办法是最有效的办法、最无为的时候最有为。蒋高明以一个科学家的方式在内蒙古大地上证明了这一公式和方程、定理,为了传播得更广远,他到处办讲座,随时写文章,还处心积虑地用这个“方程”写成了通俗易懂之作。2008年初,《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总算出版了,按照他的叙述,这本书应当在早一两年前就成为公众读品。可惜,有些事情总是想起来顺利,实现起来艰难。好在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有许多人,把2008年当成了“中国环保元年”。        “环保元年”,大概就是中国开始正视环保问题的第一年,大概也是指全国人民开始正儿八经地思考中国环境问题的第一年,大概也是指中国人开始沉下心来寻找国产优秀环保书籍的第一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蒋高明的这本书,就在此时悄悄地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给印刷出来了。        “科学引导下的无知”        这本书在中国是值得所有人去阅读的。我个人认为它是今年中国出版的带有科普性质的读物中最优秀的一部。不仅观点新颖明确客观公正有效,而且行文也通俗易懂;不仅忠实地表达了一个科学家的良知,而且有极好的证据和实验来支持他的论述。        是的,这本书是我、也是中国环保界一直在苦苦寻求的知音作品。它以足够庞大的文字量,向国人宣示了一个真理:自然界有其强大的自然恢复能力,过去中国的许多试图“绿化祖国”、“治理沙漠”的行为方式,从头到脚都充满了错误与荒谬,几十年来,我们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浪费了无数的自然资源。而导致中国出现这一切恶果的,除了粗暴、专制、腐败之外,“科学引导下的无知”也要负极大的责任。几十年来,有许多貌似科学家的人,在干着罪恶的破坏中国生态的勾当,而其做这些事的原因,无一不是因为不正视自然界的本能,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愿意沉到自然界中,去认真地向大自然学习。        中国人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几千年来,几百年来,几十年来,有许多人用“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这比“用错误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可能来得更加的糟糕,社会的能量被无知的决策和命令给挥霍殆尽,起不到应有功效,制造出无数的“人为天灾”。中国的科学家一旦给自己安上了科学家的头衔之后,勇于承认错误的能力似乎就丧失了,勇于辨别是非的能力似乎也在弱化了。他们就像一个人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下级索取”当成了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忘记了人们赋予其“公仆权”、“科研权”,是希望借其聪明头脑、租其强壮身体、赋予其诸多资源,为公众利益服务。        倾听自然的声音        其实做科研本来非常简单,只要你敢于去发现真正的问题;其实从事公共事业本身非常简单,只要你秉持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其实自然保护本身也非常简单,只要你知道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过客型物种。蒋高明用最简单的办法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当你站在沙漠面前,试图通过人类的干预让它“生态恢复”的时候,你必须尊重这个区域“原始能量”和自然本底,你必须激发出自然本身所潜伏的能量,同时把几千年来叠加在自然身上的人类伤害力因素给考虑进去,然后,你俯下身子,倾听自然的声音,摸索自然的脉搏,学会与自然对话,在沉默中领悟自然的传感。你就一定会得到对待这片土地的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蒋高明大概是听懂自然呼声的少数人中的一位。他说“沙尘暴真正源头不是沙漠戈壁,而是因农耕和过牧而退化的草原,以及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而干涸的河床与湖床”;他说“在沙尘暴的源头干旱半干旱地区,草不但不能被忽视,而且必须被高度重视起来;草原上造林不但不能被提倡,还应当果断停止,省出大量经费来保护草原进而恢复草原”;他说对草原的破坏,一是“农耕文明”,二是“造林思想”;他说,“总之,恢复草原的最终途径必须是以生态为主,大大缩减牲畜数量,非常少量的传统游牧经济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用新技术提高草原草的利用价值,大力发展舍饲,围牲畜而非围草原。这样,围栏在草原不但不宜扩大,反而应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消除。”        “科学”这个词,本来就时刻在提醒人们,对待身边的万物,要谦卑一些,要慎重一些,要良善一些,要正派一些,要胸怀宽广一些。因此,《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用将近20万字的篇幅,记录了蒋高明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多年的科研治沙实践,最终告诉我们一个异常朴素的、原初的,却在中国沦落了的、忽略了的、长久蔑视的、被欺凌和侮辱的真理:相信自然的力量,它能给你带来奇迹。这是所有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的最基本原理,也是人类的最基本道德。    (收起评论↑)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17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然恢复可使生态治理“事半功倍”
热度 2 蒋高明 2013-4-22 19:22
自然恢复可使生态治理“事半功倍” 蒋高明 http://www.csstoday.net/Item/67498.aspx 2013年04月22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22日第442期作者:蒋高明浏览: 23 次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 【核心提示】对于大面积退化沙地,自然力恢复措施可利用土壤库幸存的各种繁殖体以及植物繁殖的种子为种源,不引进外来种,恢复本地的原生植被。 十几年前,一提到生态恢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靠人工的力量,植树造林种草,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建造人工生态系统。然而,长期的实践证明,当年在草原、农牧交错区、沙地甚至新疆的沙漠,用植树造林办法稳定地表植被,用树木阻挡沙尘暴,除了在局部区域起到一定的效果外,大范围的人工努力相对于大量的投资得不偿失。实践证明,自然恢复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 次生演替让退化的植物群落恢复生机 自然恢复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上的次生演替理论。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还基本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存在这种生态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还有火烧、病虫害、严寒、干旱、水淹、冰雹打击等。只要植被恢复的土壤条件还在,植物繁殖体还存在,减少了人为压力,次生演替可以让退化的植物群落恢复生机。次生演替一般趋向于恢复到原生群落的类型,但过去所有的各种比例当然不可能完全重复出现。复生后所形成的群落只是在类型上和原来的群落相同,但质量上已经完全不同。 然而,原生植物群落的复生是有条件的:一是土壤,二是种子来源。因此,如果原生群落在其整个分布区都受到破坏,且因持续时间很长而破坏得很彻底,那么,即便气候条件适宜,群落的复生条件也不存在了。在我国南方有这样的现象:当森林被反复砍伐后,加上长期放牧,最后形成稀疏的低草地。这种草地下的土壤板结、干燥,有机质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转向原生演替的某一阶段,就不属次生演替的范畴。 对于大面积退化沙地,自然力恢复措施可利用土壤库幸存的各种繁殖体以及植物繁殖的种子为种源,不引进外来种,恢复本地的原生植被。以下笔者以亲自参与的生态恢复实践为例,说明自然恢复的效果。 草原造林不适合半干旱区生态治理 该生态恢复实践的实验地点位于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村),地理景观为典型的浑善达克沙地。该嘎查有72户288口牧民,土地12.6万亩。10年前,为了致富,牧民大量养殖牲畜,其中羊所占比重较大,约为57%—75%。如此众多的牲口越冬是个大难题。 课题组在开展半干旱区生态治理时,开始也使用植树造林这个“治沙法宝”。2001年春,课题组设计了乔、灌、草,多层次、高密度的防风林。为了保证树木成活,还用生根剂来处理树苗,牧民按照科学家提供的生根剂配置药液。当年,种植的旱柳萌芽,然而,第二年那些树木就不再抽叶。主要原因是半干旱区强烈的蒸发、严酷的冬季、强烈的大风使得它们很难生存,第二年全军覆灭。因而,课题组开始尝试通过自然恢复解决当地的生态问题。 “以地养地”模式助生态恢复 巴音胡舒嘎查的生态实验首先从减少牲畜数量开始,牲畜数量总数减少了50%,牲畜牛的数量由原来25%增至43%。为减少牲畜数量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采取提高牲畜质量的做法,引导牧民改养产奶量高的锡盟达尔奶牛。 为提高草地的利用效率,在牲畜数量减少的前提下,采取“以禽代畜”做法,即牛羊逐步被鸡鹅等禽类替代,以此增加牧民收入。该做法可充分利用草原空间资源、水热资源,草原上各种昆虫、草籽、嫩叶、灌木籽等,都是禽类很好的“粮食”。同时,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也减少了牧民的劳动强度。自2005年起,牧民在课题组的带动下先后养殖柴鸡;自2010年起,在草原养殖柴鸡基础上,形成了草原柴鸡蛋产业。草原养鸡的效益较好。2011年,在草原养鸡基础上,牧区还增加了有机奶产业。 为解决大面积草地封育后的草畜矛盾问题,牧民开始给牲口种牧草。试验选择严重退化的4万亩土地,其中1000亩做高效地。在其中少量的土地上进行高投入,打井、架电、修路,种植生物量高的“英红”玉米;而在剩余土地上,基本不投入,只建围栏,任其自然恢复,仅在严重退化的流动沙丘上种植一些灌木或插一些柳条作为沙障。这种利用一小片、保护一大块的土地利用方式,被称为“以地养地”生态恢复模式,即种1亩人工饲料地,可以使50—100亩退化沙地草地得到自然恢复。 在脱离牲口破坏后,巴音胡舒沙地草地被压制的自然力得到充分释放。到2004年,试验区内植被总覆盖率达60%,许多地段100%恢复。以前靠人工种植都难以成活的小红柳自然出现了,并已形成稳定的群落。固定沙丘生物量也提高了3.8倍,丘间低地提高9倍。野生动物中,野兔、沙狐、大雁、灰鹤甚至狼又回到了这片久违的土地。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相同降水量下,浑善达克沙地周边的草原生物量只有10 吨碳/公顷;同一“瓢”水“泼”在浑善达克沙地上,就变成了30吨碳/公顷。沙地上年平均生产力为每公顷10.67吨(包括根系),其中牧草贡献了93.3%,灌木6.4%,林木只有1.3%。 自然恢复试验影响政府决策 生态恢复实验开始10年后,巴音胡舒嘎查4万亩退化沙地草地恢复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嘎查12万亩草场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该地区的实验充分证明,减少人为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实现大面积沙地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国务院2012年9月批准的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879亿元经费中主要用于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面积高达85%(整个项目工程区将对公益林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护,对退化、沙化草原实施禁牧或围栏封育,规划公益林管护730.3万公顷、禁牧2016.87万公顷、围栏封育356.05万公顷,封山(沙)育林育草229.16万公顷)。 十八大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然恢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往多重视人的努力,忽视自然潜力。其理论依据是,自然生态系统没有自我修复能力,增加外来物种或通过人工种树种草的办法恢复生态,是相对快捷的途径。实践证明,在生态环境不适宜的地方造林,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科学院课题组在浑善达克沙地连续10年的生态恢复实践充分说明,自然恢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态退化系统没有达到阈值前提下,生态系统依靠其自然恢复潜力可以实现自我恢复。建议国家和地方的经费使用应重点解决社区生存的压力,释放自然的恢复潜力。有效的治理措施必须建立在成功的科学实验基础之上,在治理中应当考虑使退化地区的“当事人”受益,只有充分考虑社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恢复才能够成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5174 次阅读|5 个评论
济南龙洞之美—石灰岩山地自然恢复的绝佳之作
尖尖角 2010-1-27 16:13
济南龙洞之美石灰岩山地自然恢复的绝佳之作 济南南部山区以石灰岩山地为主,土层瘠薄、植被稀疏,一直是济南市及山东省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的难题。 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就在人们被这个难题困扰多年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封育管理多年的龙洞却将郁郁葱葱、优美自然的真正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在这里景观、植被、生物多样性被大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桑、柘、榆、朴、青檀、酸枣、黄栌、薤白等暖温带石灰岩山地应有的物种丰富而茂盛。虽然走过多处名山,置身其中,仍然只有赞叹,自然之美,美到心痛,甚至担心,担心哪一天会像城市周边的众多小山一样,由高到低,由大到小,最后高楼林立,山丢了。 在奥体中心之南不足5公里的近处,大城市济南坐拥这么一片天成的山林,简直像一个梦,却真真切切。在城市大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希望这份自然恢复的杰作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这也将是我们向自然学习的最好的课堂。 支持蒋高明先生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观点,只有自然之力,如此曼妙无穷。 以上两张图片为龙洞秋季季相 以上为韩复渠故居附近林下景观,在山东实属少见。 高大的柘桑果实累累
个人分类: 城市人居|67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后灾区生态环境-自然恢复还是人工干扰?
zhangjd224 2008-9-28 22:37
2008年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对四川,对中国是一场灾难!天地不仁,是为浩劫! 已经过去快5个月了,现在正在恢复重建,集国之人力、财力、物力来重建汶川,重建北川,当然生态环境的恢复,生物栖息地的恢复,保护区的恢复也在其中,那么地震这样的灾害后生态环境的恢复是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哪一个更合适、更科学呢?最近看了几位国内从事生态学、生态恢复研究、生态工程的专家的意见,多数的观点认为自然的灾害,自然生态会自己恢复,人工过多干预可能帮倒忙! 对于龙门山地震带这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而又是地震高发的地区,对待自然过程人类不必杞人忧天(人与生物圈);但是我们人类又生活在这里,我们和这里的生境和这里的一些动植物又是密切相关,我们又必须面对和干涉,一个两难的问题摆到了我们人类的面前! 大熊猫这一珍贵的活化石动物,世界保护生物的旗舰,就集中生活在这个区域,此次地震对其栖息地影响甚大,我们是干预还是坐观其自己行动呢?有大熊猫专家说大熊猫生活在复杂交错的生境里这么长时间,有能力趋吉避害能力;也有专家认为此次地震造成大量滑坡等次生灾害,大熊猫需要人类适当帮助(人与生物圈)。 同样,对于震区的其他生物,对震区的生态也基本有这样的两种观点,但是专家们也有共识:自然恢复是主要的,人类干预是辅助的,有选择性的;不能引入外来物种;不必过于担心自然的恢复能力。 无论哪种观点,我们的目标一致:恢复人类的生产生活,重建家园,关心我们的生态环境,关心那些珍贵动植物......这需要我们的行动,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很多人在行动! 有个问题真诚的请教大家:恢复生态环境,恢复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我们具体能做哪些工作呢?怎样做呢?
个人分类: 科普探索|2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