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异戊二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生异戊二烯的突破性发展,可再生橡胶的机遇来了!
Bilman 2019-2-13 08:49
日前,Gevo宣布可再生异戊二烯的突破性发展,可再生异戊二烯是生产橡胶和橡胶产品的关键化学构件。 Gevo,Inc.是一家领先的可再生燃料和化学品制造商,今天宣布,它已开发出一种专有的,突破性的催化工艺,将低成本的商业化,甚至废弃的副产品可再生醇转化为可再生的异戊二烯。这种异戊二烯使用100%可再生碳制成,与石油基异戊二烯相比具有潜在的价格竞争力,同时降低CO2的排放量。 异戊二烯主要用于合成橡胶的生产。由于汽车行业的增长,其复合年增长率会超过7%,到2025年,异戊二烯的市场值估计约为40亿美元。 Gevo最近开发了一种基于化学的催化工艺,将低价值的“杂醇油”转化为可再生的异戊二烯,这种“杂醇油”是乙醇生产等发酵过程中的副产品。仅乙醇工业的杂醇油就相当于约250万吨的生物基废料。 Gevo首席执行官Patrick Gruber博士解释到:“多年来,许多公司一直在追求可再生,低碳,低成本的异戊二烯,但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发酵过程总是被认为太贵而不能直接制造异戊二烯。事实证明,我们的催化化学团队和工程师想出了如何使用杂醇油的化学催化剂制造适合市场的低成本,可再生的异戊二烯。杂化油是一种混合的可再生醇流,主要来自大型工业发酵过程中的废物,例如乙醇工业中的副产物。我们的团队能够在开发可再生,可持续的喷气燃料和异辛烷的同时转化我们学到的知识,以实现其他可行的酒精原料。我将此项突破归功于Jonathan Smith领导的催化化学团队我们期望通过这项技术实施许可策略。潜在的许可证持有人可能是乙醇生产商,他们希望提高其设施的盈利能力,化工厂只希望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低碳异戊二烯,甚至是独立企业。这是我在这个行业30年来第一次看到用可行的途径去生产完全可再生,低成本异戊二烯,我期待着这一项技术得到商业开发。这项技术似乎可以解决目前市场上尚未满足的巨大需求,并实现商业价值。‘’ Patrick Gruber博士 关于Gevo Gevo是一家领先的可再生化学品和先进生物燃料生产公司,开发了基于最佳合成生物学,最佳经典生物学和最佳化学工业生产技术的技术,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低碳化学品和燃料。所用的碳源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本身,由植物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捕获,尽可能采用可持续生长方法种植植物,保持土壤质量和碳水平。捕获植物产生的蛋白质,从发酵中添加更多,并将其供应给饲料和食品市场。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分离,并通过特殊设计的酵母发酵,制成低成本的酒精,如乙醇,异丁醇和乙醇高级醇。醇可以直接出售用于化学品或燃料。Gevo擅长使用化学工业催化工艺来生产喷气燃料,汽油,聚酯,橡胶产品,特种化学品,精细化学品以及香精香料成分。 更多信息可浏览官方网站http://www.bio-basedconf.com/
个人分类: 生物基|2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升高的二氧化碳可以提高白杨突变株对高光和高温的耐受性
热度 1 gaojianguo 2011-7-28 12:26
Way等对能够释放异戊二烯的白杨杂交种和突变株的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在两种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高光对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两种白杨的生长影响不大,但在42C高温胁迫下,生长在190ppm二氧化碳浓度里的突变株的净光合速率是野生型的一半,而在590ppm浓度里只有22%,最终作者认为升高的二氧化碳或许会减小异戊二烯释放对植物生长带来的好处。看来,升高的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是有利的。他们的论文“Enhanced isoprene-related tolerance of heat- and light-stressed photosynthesis at low, but not high, CO 2 concentrations”发表在Oecologia上。 异戊二烯(isoprene)一般在较高的温度才产生,产量与光强和温度正相关,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能够体现出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 Enhanced isoprene-related tolerance of heat- and light-stressed.pdf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及其生态学功能研究进展.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48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历史初探
热度 1 yylscu 2011-6-11 00:46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或者叫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现在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热门的方向了,但是其在国内的研究历史较短,一直以来想了解一下国内的研究历史但是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今天在看一篇八十年代的博士论文的时候看到一段文字,就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有兴趣的人共同讨论一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在国内的历史。 国际上对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主要是在20世纪初到50年代之间,主要是根据结构特点结合化学性质提出生源假说如:醋酸假说,异戊二烯规则等。2.第二个阶段大概是在1950-1980年代间,主要是通过同位素标记前体饲喂实验来确定生物合成途径,这一阶段的研究使得生物合成的研究从假说变成有实验验证的科学,此后又发展出了刺激实验法,洗涤菌丝发,无细胞提取液转化,遗传诱变等方法来确定生物合成途径。3.第三个阶段主要是1980-至今,主要是结合分子遗传学方法跟生物化学的方法来具体的研究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将天然产物跟对应的生物合成基因联系了起来,这方面尤其以PKS和NPPS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最为突出,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伴随着其研究过程还发展出了组合生物合成,全生物合成等新的研究方向。 我国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起步较晚,实力较弱,早期相应的文献资料也比较少。目前主要是在一些常见的教材中对其做一个简单介绍,对其进行深入的介绍的书较少,主要有 微生物次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1986 诸志义主编 ), 以及 药用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 (2008年,娄红祥 主译)。国内自己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个阶段,主要是近20年来才开展的。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很少,今天看到上海有机所 夏志强 博士在 汪猷 导师的指导下做的青蒿素的生物合成研究的博士论文,觉得这个工作能够代表国内早期的生物合成研究,并且在其博士论文里面写到“ 国内目前尚无人开展生物合成的研究,这件工作的完成可以填补国内生物合成的空白” ( 1988年博士论文)。基于此我对国内生物合成研究的历史进行了一些思考,并且把这个资料贴出来跟大家共同讨论一下,看国内早期做了哪些这方面的工作,这个是不是最早的工作?? 尽管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在国内的研究历史不长,但近年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很多实力较强的课题组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如 邓子新院士课题组做的井冈霉素,南昌霉素等的生物合成,沈月毛老师课题组做的美登木素及安斯菌丝的生物合成,谭华荣研究员课题组做的尼克霉素的生物合成,此外还有上海有机所的刘文和唐功利以及南海洋所的鞠建华,张长生等都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总体而言这个方向的前景比较光明,相信在以后国内的研究也一定会做重要的贡献。 希望大家有兴趣的或者知道相关资料的人能够积极讨论,介绍一些国内在早期生物合成研究方向所做的工作。
个人分类: 生物合成|998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