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栅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北京“大栅栏”到乌镇的四“栅”
热度 4 fdc1947 2016-7-28 08:10
从北京“大栅栏”到乌镇的四“栅” 半个世纪前,我在北京读书,那时候北京城里的商业网点实在少得很可怜,一处是王府井,一处是西单,还有一处就是前门外。公共汽车出前门第一个站便是大栅栏。大栅栏是一条街巷的名称,即廊坊四条,五六十年代,商业和手工业都公私合营或合作化了,大栅栏却还存留着一些“百年老店”,相对来说,还有一点熙熙攘攘的景象。 那个地方之所以称大栅栏,据说是由于明清时代在街口有栅栏,而彼处的栅栏特别大,人们就把这条街称为大栅栏。 栅,就是栅栏。用木头所作,称木栅栏,用铁制成,称铁栅栏。 古人最早当然用木头做,所以,栅字是木字旁。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栅,编竖木也。……竖,坚立也。通俗文曰:木桓曰栅。”桓就是墙,栅就是用竖着的木头编排成像墙一样能够起阻挡作用的障碍物。 用木头做如墙一样的阻挡物很方便,比打土墙快得多,所以古人很早就用上了。实际上用木、竹等都可做,称樊、称栅、称篱,都是一类的东西。 樊的古字是棥,其造字的原理与栅非常相近。看它的象形的部分,编棥的木头是斜着的,如爻,而编栅的木头是竖着放的,如册。它们的中间都有空隙,所以称篱( 籬 ),表示离(離)。它们又都可以组合成词,樊篱、栅篱、篱栅等。 一般地说,比较细的材料既可以斜着编和插(如上述经典的“棥”),也可以竖着插(栅),强度都比较差;而粗壮的材料则总是竖着插(当然也必定有横着的),形成经典的栅。 斜插的“棥”,可以用于不很重要的地方,如隔一个园子等。像爻那样的四边形并不稳定,做得轻巧还可以收拢来,如现在蒙古包的“墙”。 竖插的栅栏,可以搞得很粗壮。古人用以扎营寨,所谓“连营立栅”,也称为栅垒。真正战场上的这种营栅实物,现在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是仍然可以在古人所画的古典小说的插画中见到。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存留的古代“衙门”以及“官衙”的仿制物——佛教和道教的庙宇宫观里见到这种很粗壮结实的栅栏,本文的第一张图就是如今苏州玄妙观里的栅栏。我们也常常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旧时的监狱中,犯人就是被这种粗壮的栅栏分隔开来。 在古代,街市和坊、里等这些商业区和居民区为了安全起见也都在街口、巷口设立了栅栏门,称为“巷门”。白天开启,晚上关闭,还有人专门值守,就如现在的封闭小区管理一样(可见如今的封闭小区管理模式并非创新)。传统评弹《玉蜻蜓》中有一折《醉打巷门》说的就是因丈夫出走而心情不好的“高干之女”金大娘娘借酒劲让人把巷门和守门人打坏的故事。这种巷门之所以用栅栏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便于观察,守门人容易看清楚来人的情况,减少误判。 明清两代的北京是京城,因而防盗更应比其他地方严格。据说,明代就经朝廷允许,在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士兵把守,以防盗贼。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 乾隆 十八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位于前门外的廊坊四条是外城的主要商业中心,因为商店多、买卖大,商家的钱财多,栅栏也就建得比其他地方都大,保卫性能更好,也更加气派,所以才叫“大栅栏”。不过,即使如此,这也只是对付那些小小盗贼的,真要遇到人多势众的,再大的栅栏也是白搭,当年义和团兴,“大栅栏”便无济于事了,整条街都被付之一炬。 不但旧时的街巷设立巷门、栅栏,过去的河道也常常在水中设立栅栏,即所谓“水栅”,有人看守,需要时打开栅栏门,让船舶通行,到了晚上或特殊时间内,就把水栅关闭。有些城市的出入口,不但陆上有城门,也有水门,像至今尚存的苏州盘门,就是水陆城门并有,那是文物。其水门在陆门南侧,内外有两重,纵深24米,前后分置水闸和木栅。小说《水浒传》中说到杭州的涌金门,也有“铁窗棂”。 不但像苏州、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有水门,许多乡镇也有出入乡镇的水栅。由于江南河道纵横,陆路交通困难,居民出入往来、婚丧嫁娶、货物贸易,其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是依靠船只,所以,水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乡镇的巷门。如今已经闻名世界的江南名镇乌镇,有东南西北四栅。那就是因为乌镇系沿十字形河道而建,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为防盗贼,进出乌镇的水道都建有水栅,有专人值守。这样,整个乌镇的四个区域就被称为东栅、西栅、南栅、北栅。当然,民国兴起,开始建设公路,水路运输也开始“现代化”、法制化,这些水栅都在20年代被拆除,只留下四个区域的名称。 实际上,许多形如栅栏、有空隙、又有阻拦作用的物件都可以被称为栅,如,过去的窗户,总会分隔为多个部分,也就是要有“窗格栅”。下水道口,也要放上“铁栅”(也称铁篦子)。 早期的真空三极管内用于控制阴极电流的电极,其形状就如栅栏、篦子那样,其作用也是允许部分电子穿过栅栏空隙以控制电流大小,所以我们把grid electrode 翻译成栅极。 刻有大量等宽等间距的平行狭缝构成的光学 器件称为光栅,让光穿越这些狭缝就可以得到光的衍射,所以也就被称为衍射光栅(Diffractiongrating)。 如今,使人略有些困惑的是栅字的读音。过去栅字的传统读音,据《辞源》总结,主要有如下三种: 所晏切,去声,谏韵,山(声母)。 测戟切,入声,陌韵,初(声母)。 楚革切,入声,麦韵,初(声母)。 照第一种读法,如今应读如“汕”(汕头)。第二、第三两种读法,如今都近似于“策”。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栅字的读音有两种,读“栅栏”的“栅”,其音为 zhà ,读“栅极”的“栅”,其音为 shān 。 那么,读“窗格栅”,“隔栅”等等该怎么读?民间的读法似乎是“汕”或“杀”。 又说到了北京的大栅栏,北京人的读音似乎为“ dàshila (大失拉)”, 后面的栅栏两个字都是轻声。有意思的是,在吴方言中,栅栏两个字的读音为“杀蜡”,两个字均为入声,如“木栅栏”(木杀蜡)、铁栅栏(铁杀蜡)。 北京人发音卷舌而轻,读音多轻声,吴人发音则短促,读音多入声。除了这两地说话固有的不同之外,两地对大栅栏中“栅栏”二字的发音竟都特殊而却十分相近。明清两代的五百多年里,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吴地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虽然相距三千里,对此词都有这样相似的特殊读音,恐怕不是偶然的事情。
个人分类: 汉语言|8618 次阅读|8 个评论
大前门
热度 4 shannuzuode 2014-12-19 22:58
大前门、大栅栏,这是从儿时起就特别想去的地方,高高的前门、密集的商铺,各种各样的小吃,熙熙攘攘的人流,给儿时的记忆留下深深的烙印。 直到上世纪的最后三十年里,这里仍然是北京除了西单、王府井之外的第三大商业街,闲暇无事,仍然习惯到这里逛逛。 今天周末下班后,为了试试新买的微单相机夜景效果如何,顺便拍拍前门步行街。自从前门大街改造以后,我还真的一次也没来过,真是不来不知道,一拍吓一跳,这里还是北京的大前门吗?从前的大栅栏哪里去了呐? 熟悉的街道不见了,沉淀百年的“京味”没了,克隆得走了样的“老店铺”显得不伦不类,专卖垃圾食品的“洋快餐”和不知哪里舶来的“西洋景”翘首街头,堂而皇之的把老北京的历史遗迹涂抹的光怪陆离。 十年前实施的前门步行街改造,让这里永远改变了模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685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用ipad拍前门(2) (结束篇)
xucq45 2014-6-24 17:29
前几天去北京出差,趁离晚间开车返哈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我到前门、前门步行街和大栅栏溜达一圈。步行街和大栅栏都是重新翻修的,建筑更气派,不过缺少点原汁原味的感觉。由于未带相机,只好用ipad4拍了照片,留作纪念。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2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用ipad拍前门(1)
热度 1 xucq45 2014-6-23 20:35
前几天去北京出差,趁离晚间开车返哈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我到前门、前门步行街和大栅栏溜达一圈。步行街和大栅栏都是重新翻修的,建筑更气派,不过缺少点原汁原味的感觉。由于未带相机,只好用ipad4拍了照片,留作纪念。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2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前一夜,我去听相声。大栅栏广德楼,郭德纲的弟子们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3-11-10 10:26
   我终于来到了郭德纲家的广德戏楼听一晚上的相声。    观众们显然并不太习惯相声这种百姓而非宫廷的风格,因为戏楼里是提供瓜子的,但是大家似乎用很大声音去磕的欲望不强烈。当然,还有桔子和茶水的服务,尽管是需要另外加钱的,但也只有30元,不算很贵。    郭德纲的弟子们很卖力气,全是两两上场,全是长袍马褂,除了最后的那个“汾河湾”老相声段子和唱有点关系,其他全是“说”和“逗”,“学”的味道都不足,充分展示了相声艺人的底子,和我们在电视里节目里看到的“综合相声”差别很大。    我笑了N多次,每个相声的时间足有20分钟以上,所以,好像一共八对演员,戏票上说演到9点,但是最后散场时看表却发现已经9点35分了。而电视相声超过10分钟几乎就是罪过了,所以,相声上电视其实对它的摧残,很快大家都不乐了,因为比兜包袱时间长几倍的铺垫时间全给掐没了,效果肯定出不来,只好直接挠痒痒,挠一次观众还笑得起来,挠多次,被挠的部位就都变成茧子了。    为了看这场相声,我没有吃晚饭,所以,到达后倒是真在剧场里用手指甲磕了些瓜子,偶尔噼啪作响,声音倒还不大,也就没引来人侧目看我。不尊重自己,且也不尊重演员其实这才真真是京城里老百姓的做派呢。而演员们,则继续在场上自我轻贱或彼此轻贱,似乎也不拿这个当回事,否则剧场里就不卖瓜子了,呵呵。    要说大家都是可怜人,做啥都忌讳,说啥都有罪,最后只有自我轻贱是被允许的,相声这门艺术才应运而生,侯宝林他们的所谓“荤相声”一度也出过盒带,后来据说侯宝林的孩子们不干了——这多损害老爷子的光辉形象呀,又据说这些盒带被收回后销毁了。    只是,不荤的相声还能做到逗乐,就太难了,除非你直愣愣地去讽刺那些个特殊的社会现象,这就宛如“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及答案了,大家其实都知道原因,但是却围绕着不是原因的原因论述来论述去,好笑之至,而这就是我们亲爱的中国啊。    第一个相声就是在占“我是你爸爸”这样的便宜,而且是整个相声段子就围绕这一件事,应该说,我始终都没笑出来。    从第二个开始,稍稍脱了占便宜的套路,我也逐渐放松了僵硬的脸皮,开始笑了起来。    又经历了“吟(淫)诗”,“放屁”之类半生不熟的相声段子,我觉得自己似乎完全放开了,在很庸俗的地方跟着笑,偶尔还能笑出声来。演员们也调侃了自己的老师郭德纲,用“一个月来一次”这样的笑料,还用过现实中“李天一”、“李某某”这样的内容,用大家还敢讽刺的人物来做比,也还可乐。    要说,郭德纲也算人物了,而所以算人物,这是因为坚持,一个传统的东西,似乎腐朽了,但是,期间优秀的成分其实都在。但是,在这个任何事情都稍纵即逝的时代,人们不再拥有耐心,只想一把抓住马上就要消失的对于自己有价值的机会,捞一票,然后手继续伸向下一个看似剑光闪电般的新机会,所以,人人都累,而人人似乎都在努力。    也所以,看到这样的一场演出,我会莫名地感慨感动一下,即便郭德纲现在也是电视红人,但是,小剧场这样的艺术形式他一直坚持了很久,现在换成弟子们继续站台。
个人分类: 论游—走遍中国|524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民以食为天:黄金周大栅栏老北京风味
热度 10 liuli66 2012-10-3 18:29
民以食为天:黄金周大栅栏老北京风味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个人分类: 杂感|1299 次阅读|30 个评论
我童年在北京的住所(一)前门大栅栏11号
热度 3 byk0104 2012-1-25 16:24
我童年在北京的住所(一)前门大栅栏11号 我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 我在北京的第一个住所,是爷爷鲍国荣在前门外观音寺(今大栅栏西街)经营的美最新鞋店,现在是大栅栏西街11号龙晓宾馆。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三层楼矩形天井式建筑,东西南三面的所有屋门均向内,南屋门则向外开向大街。向东步行约一分钟穿过煤市街,就是中国电影诞生地——大观楼电影院,它因为是世界上持续经营电影放映业最长的老影院而进入吉尼斯纪录。 图中红色A字的位置即是大栅栏西街11号 现在的龙晓宾馆 大观楼电影院的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174390.htm   这里最早称为马思远 茶楼,1905年改称为大观楼 爷爷 鲍国荣 1878——1938 祖父的全家福 估计摄于1925---1927年间 左起:祖母朱氏,姑姑鲍逸明,叔叔鲍景廉,祖父鲍国荣,伯父鲍景贤,父亲鲍景惠 爷爷1935年在这里开办了美最新鞋店,商店在一楼,二楼是作坊和店员的住处,在三楼居住的是父亲鲍景惠、伯父鲍景贤、叔叔鲍景廉兄弟三个的各自家庭和未婚的姑姑。 伯父保存的照片,摄于民国廿五年元月初三(公元1936年1月26日) 左起:父亲鲍景惠 叔叔鲍景廉 伯父鲍景贤 我出生在1944年,第二年随爸爸妈妈住进这里。这时,爷爷早已经在1938年去世。美最新停业后,于1948年变卖房产。父亲搬到了佟麟阁路后王恭厂,伯父搬到了前门西河沿,叔叔搬到了宣内头发胡同。 2008年3月8日晚,伯父家的大哥炘南带我和我的女儿到这里故地重游。 大栅栏11号是一个天井式建筑 位置就在大栅栏的“观音寺街”牌楼西侧 。这是2007年3月8号晚上我在这里拍的,牌子后面就是现在的龙晓宾馆,当年的我家。 在天井中心的一楼茶座,炘南哥哥给我讲60多年前的故事。 最近,在新浪网上看到“竞报文娱”的一篇博客文章,因为文中附有这张我家旧址照片而引起我的注意: 这篇文章的网址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b596bf0100bc7u.html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 鲁迅在北京尚未销蚀的印记 文中一段文字告诉我,在爷爷建立鞋店之前,这里曾经是鲁迅经常来的地方。 原文如下: 从青云阁出来左走不到50米的地方,是鲁迅当年洗澡理发的东升平浴池,现在是龙晓宾馆。“这儿鲁迅以前常来。”老板得意地说,“听以前住在附近的老人说起过这事儿,也就记下了,好多客人也不知道,倒是一些搬迁走的老人有时会回这里看看。”据老板介绍,宾馆的前半截还不是东升平浴池的‘真身’,要穿过一个走廊才是东升平的地界儿。 爸爸在1944 爸爸在1942 爸爸在1938
个人分类: 家族文化|4397 次阅读|5 个评论
奶酪李PK奶酪魏
gl6866 2011-6-10 13:28
奶酪李PK奶酪魏
奶酪在中国人看来一向都是西方人的吃食。可也有例外,如奶酪魏就是中国特有的。中国的奶酪与西方的不同,不是干的,而是稀的。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其特色。当然,西方是否也有稀的奶酪我就不知道了。 奶酪魏是中华老字号,就像东来顺一样,它们都是清真食品。可是不久前我在安定门外大街却发现了一家奶酪李的门脸。出于好奇,我便走进去看了一下奶酪李的产品,然后买了几份特色奶酪尝尝。突然发现,其味道与奶酪魏的果真相差无几。于是我便与店家攀谈起来,问一下李氏奶酪与魏氏奶酪有和不同,是否有传承关系等。店家回答,与奶酪魏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是独立的。看来奶酪李是这个小吃领域的后起之秀了。从当下的光景看,奶酪李似乎还无法与奶酪魏抗衡。 奶酪魏除了牛街总店之外,还在京城设有若干分店,如九门小吃店、西四店、增光路店、鲜鱼口店等。奶酪魏之所以成为中华老字号,是因为其创始人魏鸿臣从宫廷里的御厨中学到了这门手艺,后来赢得了顾客的一片赞誉,得美名奶酪魏。奶酪魏家的绝活就是制作合碗酪,做出来的奶酪把容器倒过来都不洒。原先只在前门大栅栏所有戏园子门口设摊卖奶酪,到了光绪十四年间(1888年)才在大栅栏胡同路西租了一家门脸固定下来。一年四季都有奶酪卖,奶酪魏擅长制作炒酪干、奶卷、传统奶酪等。 奶酪李与奶酪魏相比,其资格肯定不如,而且只有德胜门一家分店,就像小肥羊无法与东来顺相比一样。可是,从近些年小肥羊的发展势头来看,的确对东来顺构成了威胁,如果在北京的大街上仔细观察或许就会看到,离东来顺不远就能见到小肥羊的身影,据说还有与国际资本合作的可能,如果真是那样,小肥羊或许就能走向全国迈向国际了。那么奶酪李呢?会不会也像小肥羊那样雄起呢?这是我所无法判断的。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讲,没有竞争的保护是没有生命力的。奶酪李的主打产品与奶酪魏的也不完全一样,还有一点,它不是清真食品。这就给了它很大的拓展空间。中华老字号都被国家保护了起来,但是这些北京的老字号对外地人而言并不以为然。就拿北京的特色食品而言,除了老北京人尚有一丝留恋外,其他人对它们没什么兴趣,这倒不说北京特色食品不好,而是说它的味道不能满足普罗大众的口味。真正站住脚而且红火的是川菜的改良系列。不过,川菜却不是保护起来的。 这两天高考结束了,新兴的南方科技大学的学子们没有参加,他们终于从体制内解脱了出来,走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从奶酪李pk奶酪魏这个角度看,将来或许会有更好的戏在后头呢。 奶酪李在安定门外大街的门脸 奶酪李产品的柜台 奶酪李的主打产品:传统奶酪;双皮奶酪和奶酪糕点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3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