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转载 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四川大学
chowsiutung 2010-4-15 20:50
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四川大学 发信站: 四川大学蓝色星空站 (Wed Apr 14 15:43:49 2010), 站内 问道锦江春色中四川大学 川大的道教研究在全国甚至全球位列第一,读书人大抵知道。但要不是查资料,可能很少人知道,川大发起并引领着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主干儒学的文献集成《儒藏》的编撰,在佛教研究领域也影响至巨。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川大皆有重大的贡献。此外,川大还主编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收集汉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辞书《汉语大字典》与世界第一部《甲骨文字典》,推出了中国最大的断代文章总汇《全宋文》也许旁人会觉得有点奇怪,这些标志性文化工程怎么可能由居于华西高原大山缝隙之中的川大来完成呢?实际上想想道理也简单,正因为地处内陆,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要趋西崇新,川大相比东部不占优势,但守旧倒还是容易,并且旧的力量在川大一直顽强,虽然这里也出现了很多新派人物,如 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吴虞等,但川大文史一脉素有 国粹堡垒之目。抗战时期川大中文系还被称为古国,一个精粹的最后的儒生阵容!媒体报道川大向重中文,尤偏经典,考试例皆文言,绝少语体,苟作文试以白话,遇夙彦硕儒,则难免弃置。因重庆成为陪都,大量的名教授入川,作为西南最高学府的国立川大自然成为大师荟萃之地,而像叶圣陶这么著名的现代作家,到川大来居然没有让他在校本部教书,而是在成人夜大教书。川大之旧可见一斑。在中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年代,旧学是保守落后的象征,常为人诟病。势易时移,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文化复兴,旧学被尊为国学,又成显学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实际上,川大的整个历史中充满了中外、东西、新旧的巨大矛盾张力,由于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原因,或许可以说是同类大学中张力最大者。川大前身之一的尊经书院是张之洞于1875年创办的,而张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影响中国。较严格意义上的川大从1896光绪皇帝敕令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发端,也颇具有象征意味。川大历史上的中固然为本,而西与外实际上也并不少。高等学堂时期的外籍教师占的比重就非常之大,外语系也曾有朱光潜、周汝昌、卞之琳、罗念生这些灿烂星光,曾任韩国临时政府副主席,现代韩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金尤史还做过外文系主任,只是今天的川大师生多不知道这些了。以《中西比较诗学》开局,川大比较文学在全国占据数一数二的地位实际上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与川大交织了近百年的华西因是西人所创更凸现了这种中西张力。1910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基督教会组织创立的西式华西协和大学似乎就是为了诠释中国现代化中的中西分合关系而立的。林则,这位加拿大人1917年在华西协和大学开创了中国现代牙医学,当年被华西的人体解剖吓坏了而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成都市民现在坚持认为华西医院是全中国最好的医院并倍感自豪。这中间的文化变迁让人感叹。而川大皮革学科能被称为亚洲第一,其带头人当选为国际皮革化学家和工艺师协会联合会主席,追根溯源,学科的发展与西人也不无关系。 说来川大历史悠久,但漫步川大,是找不到多少真正的早期历史地标的。那些早年的历史碎片,散落已久。以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学、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翁石室为基础创办于1704年的锦江书院是川大源头之一,但其旧址现为石室中学所有。川大国立时代安身多年的皇城在抗战时期与四川省政府交换了,文革中被拆毁,建成了毛泽东思想万岁馆,今天来来往往的外地人还喜欢在天府广场和那毛主席的巨像合影。望江校区是川大由皇城迁往望江楼一带后形成的,那些中式老楼奠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也还有些味道。化学馆周围成群的巨大银杏每年在秋季的蓝天下发出金色的流光,感动了几代川大人。行政楼为梁思成设计,解放初落成,其风姿倒是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恢宏大度,有真正的大学气象,据说很多人就是因为看见这栋楼而爱上川大的。华西坝上的近代建筑群小巧精致,更有鲜明的西方元素,承载了成都人对现代化进程中若干文化悖论的深切感喟,钟楼荷塘更是当年流寓于此的外国人、外地人不灭的记忆。川大新校区唯一标志着与川大历史相联系的是仿旧的国立四川大学校门,那原本为成都故宫皇城的大门,后面有皇城的主体建筑 明远楼,暗含了诸葛亮那句著名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名对川大人当是一种深切的训导。今天,明远二字成了新校区所建之湖的名字,历史的深意也还隐约闪现在潋滟的湖光之中。 而真正与川大始终相契的地理因素应该是杜甫反复吟咏过的锦江吧。锦江书院稽古在平生,可信锦囊无俗物;论文或不愧,试看江水有源头之联至今仍可为川大人的座右铭。而今川大之望江校区望的就是锦江,华西校区所傍也为锦江。可以说,将川大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完全连接起来的就是锦江。而那江边的望江楼正是川大的标志。 民国时期,《新新新闻》报道:蓉垣名胜之一的望江楼,市府自动迁让,划作川大教授们的宿所,教授先生们得了这样良好的宿舍更安定的去进行其教学和研究工作,从此,名人胜地,相得益彰。 当年,在望江楼附近的平原上,作为川大的新校舍,是非常够格的,她具有乡野的风况,她具有都市的优势,新春的时节里,一排排的树木,一厢厢的花草,发出新鲜的嫩芽,夹着平坦广阔的道路,纵横罗列,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在这优秀的景色里,会使你精神愉快,会使你心灵和怡,会使你在安详中兴奋起来。人谓川大为最安静之读书环境,实非过甚其词。几十年过去,川大望江校区所在早就不是当年的郊外了,而是极尽繁华的中心地带,而学校当然是闹中取静的最佳去处。 民国时期的媒体描述川大面临锦江,地近名胜,望江楼为蓉城第一郊外公园,春夏之间,游人如织;白帆归鸦,水天一色,是以薛涛香井、工部草堂、吟诗楼诸胜地,每值餐余课后,但见三五成群之川大儿女游览此间,饱餮自然秀色,研究生分住数理馆、化学馆之最高小楼中,平时则深居简出,伏案钻研,偶尔散步郊野,则文风潇洒,别具格调,徜徉在竹林绿荫之中,浸染着诗人薛涛的文采,其风雅令人神往。 有了望江楼,川大便是有意境、有意味的大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川大人在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被北大钱理群先生称为三堂最迷人的课之一的就是《民国那些人》中记载的川大教授蒙文通在望江楼的考试课:考场不在教室,而在望江楼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招待吃茶。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钱理群认为:这样的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它的随心所欲,显示的是教师的真性情,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形态。因此,它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活的生命气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相互交流,沟通,撞击,最后达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与升华。这样的生命化的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经史双绝、旁通佛老的蒙文通早已音容不在,当年的老先生们都快被川大后生忘记了,更别说钱穆、吴宓那些也曾经常在望江楼下品茗小坐的在川大任期不长的教授们。而望江楼边,弦诵之声,荡漾锦城,依然如故。 川即水也,水即道也。锦江作为川大的形象符号之一,水文化作为川大文化的内核,倒也天衣无缝。川大不仅仅实实在在地依西南名江大川之利而发展出全国一流的水利水电学科学科,水的精神也体现在川大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 流水不腐,在于其能推陈出新。而吐故纳新本是道家的养生之术,也可谓川大历久弥新的法门。 在百多年的历史中,川大吸纳融合了不少大学的精华。众所周知的是世纪之交与成都科技大学(前身为四川大学工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为四川医学院)的合并。其实,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就是合并张澜当校长的国立成都大学(张澜主张:国立大学现设成都,应即以成都二字冠于大学通名之上,正名为国立成都大学,较为适当。四川名词系代表省区,如大学系省立,冠此二字尚属合理今以国立大学而加省区之名,殊嫌名实淆混。国立成都大学,即原来筹备已久之国立川大。而川大因名字被人误解实际由来已久,可见张校长之远见)、吴玉章曾当校长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而成。五十年代院系大调整,规模不大的华西大学三分之二的学院并入了川大,一同进入川大的还有华西大学博物馆,更名为四川大学博物馆,而老的川大博物馆此前去组建四川省博物馆了。这座1914年创建的博物馆,是中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杨振宁曾称之为全球前十的高校博物馆。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1933年对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首次发掘,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三星堆早期的文明碎片就随着华大博物馆藏进了川大,而后来三星堆的大规模发掘,川大历史、考古学科的师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整个三星堆文明的面世也彰显着川大的历史厚度。 五十年代是华西因素与川大因素大融会之时。而实际上此前两校关系就可谓十分密切,一国立,一私立,地理相近,在蓉之两大学,多有互动,而两校教授多有交叉,或同时任教两校,或先此而后彼者,数不胜数,其中多有名流大家。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教授林山腴。陈寅恪到成都,就曾专程拜访他。名满天下的陈寅恪对着林山公行磕头大礼,让当时的人都觉得有些尴尬。拜访之后,陈寅恪用一幅对联赠与林山公,联云: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与之游。 抗战时代,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借华西协合大学校址联合办学,华西坝成全国四大文化名坝之一。华西大学文学院长罗忠恕约请李约瑟博士来成都讲学,并为李约瑟写《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收购中国古籍数千册。一九四二年与蒙文通、顾颉刚、钱穆等人在成都组织东西文化学社,约请张东荪、冯友兰、梁漱溟、邵子力诸人参加,并与国外学者泰戈尔、罗素、杜威、爱因斯坦等通信讨论东西文化。而应燕京大学等校之聘来蓉的陈寅恪、钱穆等名教授往往都同时或先后兼任华西大学和四川大学教职。随着华大文学院、理学院进入川大,可以说坝上风云已经融入川大了。而罗忠恕晚年任教于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个人的经历与学校的经历吻合,也颇具有象征意味。 1953年,华西大学余下的医牙学院与重庆大学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浙江医学院等系科合并为四川医学院,四川人简称川医(川医非四川省人民医院,这颇让外地人混淆),1978年由四川省属高校转为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医科院校,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1998年成为首批211工程医学类院校。作为成都仅有的一所西医大学,不似京、沪、穗、渝等城,总有几家分庭抗礼,而又以中国人口最多的巴蜀区域为核心服务区,川医而至华西医学拥有超高人气,成都一些市民甚至认为凡带华西二字的俱为华西医科大学所办,如华西都市报、华西集团、华西证券等等。合并之后,华西的金字招牌成了川大的重要财富。 而鲜为人知的是,川大在吸纳之外,还哺育了很多院校。 省立重庆大学为1929年国立成都大学教授沈懋德、吕子方、吴芳吉、彭用仪等所开创,1942年川大理学院院长张洪沅出任已被撤销而经其整理复校之重庆大学的校长,后推动重大成为国立大学。 五十年代院系大调整中,川大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调往北京组建北京航空学院,后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目前世界上仅存有两架P-61夜间战斗机又称黑寡妇,一架在美国的俄亥俄州空军博物馆,另一架在中国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馆。此飞机原为川大所有,也是当时国内高校唯一一架研习飞机,1952年随川大航空工程系一并调到北京。 国立川大法学院法律系在全国大学中颇有地位,司法院长居正曾赞谓高考成绩第一,为考生所向往。建国后,四川大学法学院师生400余人调往重庆参与组建西南政法学院,即后来名满天下的西南政法大学。调入组建西政的师生中,川大人数最多,实力最强,法学历史最为悠久,是当时组建西政学术贡献最大的高校。 四川大学工学院1954年独立为成都工学院,是西南地区侧重建设之工学院,为当时全国八大知名工学院之一。独立不久的成都工学院,部分专业调往天津大学、华南工学院、重庆交通学院。成都工学院后发展为成都科技大学,曾与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并列为中科院三大直属高校,后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与四川大学合并之前的招生简章还如此介绍:前身为四川大学工学院,合并之后,就很难见到这样的表述了。 四川大学农学院独立建校,名为四川农学院,后为四川农业大学,也是著名的211高校。化工、农产等系与兄弟院校组建四川化工学院,四川化工学院与华东化工学院一起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两所化工专业高校,后又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工学院土木系铁路建筑部分调出,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农学院的园艺、农经等系调往西南农学院,调出的教授包括著名的侯光炯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理学院地理系并入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师范学院本科调往西南师院(现西南大学),其招牌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的知名人物,大多都来自当时的川大师范学院;专科调往当时的四川师院,后该校又分化为四川师院(今川师大)和南充师专(后为南充师院四川师院西华师大)。川大经济系彭迪先教授做为四川财经学院筹建小组主任,领导了创建工作之后回到川大,刘诗白等一批教师随之来到了光华园,协助创建四川财院(后为西南财经大学)。 而华西大学部分系科也参与了西南农学院、西南师范学院、四川师院、四川财经学院、四川化工学院的组建。 多少年以前,就有人说:国立四川大学譬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能新之道,吐纳是其一。吐纳之间,川大之内涵与外延,有变有不变。其中真谛,耐人寻味。 川大的校训,从国立四川大学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今日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立气象,仍未稍减。 川大的校歌,从国立成都大学校长张澜所制岷山峨峨开天府,江水泱泱流今古。聚精会神生大禹,近揆文教远奋武。 桓桓熊熊起西土,锵锵鸣凤叶东鲁。和神人,歌且舞,领袖群英吾与汝,到着名的政治学家萧公权撰作的星辉井络,地雄巴蜀;山川秀毓,西南美焕人尽其才,学成于志,文化启后承先;由精逮博,积知为用,润身立德希贤,古香古色,倒也与川大贴切。今天的校歌,虽经反复斟酌,却久久难以出台,只有若干民间版本,倒也成了难解之迷。 川大之育人理念,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总理胡峻制定的仰副国家、造就通才,到国立成都大学校长张澜提出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和培养社会骨干、国家栋梁,到谢和平校长时期的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也确是一脉相承。 几十年前,川大就在反思川大传统。或曰:可以朴实敦厚,勤敏向学一语表之。 川大精神,国立川大黄季陆校长谓为尊师重道,养成优良的学术风气;朴实敦厚,勇敢牺牲;自觉、自强、自治,蔚成国家大器,卢铁城校长《刍议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一文可谓川大精神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现在,一般的说法是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 这些本是川大文化之核心,只是若以吃饭或就业来看,关系不大,比较务虚,被世人所看轻。或许在五百年后,这些东西才会被那时的川大人所珍视吧。 要说务实,世纪之交的合校,使川大的学科结构实现了优化,倒也为大多数人认同。工学的许多专业,因与成都科技大学的合并失而复得,而象高分子材料这样的一流学科,也是老川大本身没有的,可谓新的收获。而因为合并,川大酝酿了近百年的医学终于圆梦。华西医学也在合并后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方面零的突破,华西人的自豪感不断增加。今天的川大更可谓百年老树发新花,摇曳多姿。大道者所以变化万物者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川大故有文、理、工、医等板块。以学科门类而论,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军事学似与川大无关,而教育部共有8所高校首批获准建设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川大居其一。学科的分化与交融,还在不断地双向强化。 学科再繁多,而川大师生之有人文气息,那是共通的久远的传统了。其他人且不论,就是川大校长,哪怕是理工科出身的校长,文理贯通者也多了。而在川大从学生做到校长的周太玄算其中的典型代表吧。周太玄为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曾任四川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校长。与之同在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读书的郭沫若写道:王光祈、魏嗣銮、李劼人、周太玄诸人都是我当时的同学,在当时都要算是佼佼者。太玄最年青他是翩翩出世的一位佳公子他多才多艺。据我所知,他会做诗,会填词,会弹七弦琴,会画画,笔下也很能写一手的好字。 周先生系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教育硕士、蒙伯里大学理学硕士、巴黎大学生物学博士。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细胞学、腔肠动物,特别是水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其诗文甚多,《过印度洋》被赵元任谱成曲,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唱歌曲。胡适认为此诗是一半词一半曲的过渡时代的代表作,朱自清亦甚赞赏。此诗还入选了当时的中学课本。 柯召先生以柯氏定理享誉国际数学界。1955年,柯老被第一批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他从三十年代开始在四川大学任教,后来除了被去重庆大学当校长的川大老同事张洪沅强留到重大几年之外,一直在川大任教,曾任四川大学校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柯老把阅读古代诗词视为消遣,最欣赏袁牧的诗: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事,解用都为绝妙词。认为此诗颇富哲理,能表达科研的某种境界。他自己也用诗词表达对科学的感悟。他还爱好书法,字迹俊秀自然,遒劲有力。 谢和平校长曾是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到川大后,文质彬彬,开会经常引用古诗古语,亦常自创文言作品,还戏称打油诗,而其书法也颇有水准,还常与艺术学院的书法专家切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川大就是这样,以融、容著称。 以学科论,新学、旧学,热门、冷门学科相互错杂,在校内激荡,生物与医学、艺术与科学风云际会,让人常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川大固然可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基础学科的优势入围珠峰计划,也可以图形图象技术等推出在川高校首个上市公司川大智胜。文、史、哲的传统自不待言,而文化产业、低碳经济等新兴学科也可做得让全国刮目。 以人而论,中外、男女、老幼咸集。某日114岁的老妪归天,人们突然发现,她也曾是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建国初期就退休了。在某个隆重的庆典,还有百岁的老教授来颤微微地发言。在校园里骑着破自行车擦肩而过的八旬翁或许就是京城名校六旬博导甘愿来做其博士的大师级人物,而在川大附近还可能发现连两岁小童也自称川大的,因为他在川大幼儿园读书。就连那个从没有得到过川大文凭,为了圆川大梦,宁可在川大食堂帮厨为生,旁听求学几十年的张某也都算作川大张博士。 川大,就象一片海,也如一片天,太大了,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川大,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各自的川大生活着。 在这里,人们可以发现国际化的川大,以国际联系与国际标准来表现的川大。川大自中西学堂始,就有国际化的色彩。而在抗战时期,川大人才辈出,我们在各阶层的实干人物中,随处均可遇到川大的毕业同学。一望就会感到另有一种风度存在,仿佛是充满美国社会的哈佛味,与乎日本之所谓帝大风。今日之川大,国际合作、国际交流的力度也是十分可观,国际学术会议也常闪现川大教授的身影,而被民间称为中国外交总司令的国务委员戴秉国等一批校友活跃在中国外交第一线,也是川大国际化的一条注释。 在这里,人们也可以发现国家级的川大。以前,成都皇城国立四川大学门前有一个很大的石牌坊,缀有为国求贤匾额,标志着川大为国家的大学。任鸿隽任国立川大校长后,特别强调要使此大学成一个国家的大学,不单是四川人的大学。他说:四川大学不能说是四川的大学,而是中国的大学。这话今天听起来有点得罪人,或许因此,为国求贤的匾额也被牵连而为川大弃置,现在成都二环路立交桥下的民俗公园里,还可以看到这个牌坊的样子。任鸿隽勉励川大人:诸位自己要准备将来做一个国际上的大人物,不然也要做一国的国士,不要准备只作一县或一乡的乡人。当然,今天那些承担着国家重任或以国家标准行事的川大人未必都还知道这些训诫,但其作为川大的脊梁,精神是一样的。 在这里,人们也可以发现在川言川的川大。扎根巴蜀大地,服务四川文化经济建设,本是川大题中应有之义,虽然并非其全部使命。巴蜀之地,多奇山异水,人多有奇思异想,文化学术自成一家,也常有震惊天下的高人。当年曾任川大教授的刘咸炘也可谓学界奇人了。刘咸炘是地道的四川双流人,直到去世前两年未出家乡成都,终身未出川,这点颇似哲学家康德。36岁到剑门一游而染病归于道山,令人扼腕。其短短一生在史学、目录学、校雠学、方志学诸领域都有较高成就,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梁漱溟对人说:余至成都,唯欲至诸葛武侯祠堂及鉴泉先生(刘咸炘字鉴泉)之读书处。陈寅恪抗战期间讲学成都,专事搜访刘咸炘著作,遍及成都书肆,赞扬其见识高。蒙文通赞其识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能这样蜗居一地,倒也不凡。然而,秦岭夔门,阻断了一些川大人的视线,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多少也磨灭了一些川大人的意志,也实在值得入川大者警惕。 在这里,人们也可以发现完全草根的川大,你会碰见甚至真心实意以川大所在望江街道办事处为直接领导而毕恭毕敬或以在成都市名列前茅为荣的老师。 而川大的在校学生,既有朴学苦读之士,也有经常过着饮酒赋诗、游山玩水(郭沫若回忆语。在川大读书者现亦多有类似经历,只是多不赋诗)生活之人,也许还能找到以成都麻将为主课的奇人怪士如此种种,有时侯简直让人纳闷:这些人怎幺可能都是川大人呢?倒也应了那句话: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然而,也许就是这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巨大空间和生物多样性,给了川大无限的生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高度低调,这也是川大的一个秉性。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几所大学之一, 1916年其前身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即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1931年,国立川大为十三所国立大学之一,抗战期间更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最完整的一校、为全国唯一完整之大学,川大在成都,中大在重庆,联大在昆明,三个最完整的国立最高学府,鼎立在抗战后方的三个最大都市里,发挥着宏扬文化,研究学术,造就抗建人才的伟大功能,新中国成立时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1958年为教育部直接领导,指导全国的几所高校中唯一一所京外大学可以说,川大是中国最资深的贵族大学之一了,但现在经常被人认为是 靠合并起家的爆发户、地方大学、省属大学,据说成都市民眼中全国最好的中学成都七中的老师常常劝勉学生道:你们要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有去读对面的大学,这对面的大学原指的一街之隔的成都科大,合校之后,自然就由川大继承了。这个说法,本是一种文学修辞语,或者原本为玩笑,在很多城市,针对很多大学都有类似的段子,而川大的在校师生受其影响不小。喜欢川大热爱川大,以川大为其终身精神家园者固然有之,反对川大、大骂川大者,将人生与事业之种种不如意归结到川大头上者亦有之。而川大呢?处众人之所恶,他似乎没有听见,或者笑而不答。他好象太不介意这些了。他太象一位白髯飘飘,置身世外的老道。 以此而论,龙学泰斗杨大胡子杨明照、美髯大师蒙文通们是很可以作为川大的形象大使的。虽然他们的名气比不上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江姐这样一些尽人皆知的川大校友,甚至也比不上王小丫、韩三平、张靓颖这些媒介红人。在川大,象他们这样在各自领域作出顶级贡献而不被社会了解的人太多了。中国新史学的开创者徐中舒、文史兼擅的大家缪钺、中国最杰出的植物学家方文培、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刘承钊、中国公共卫生之父 陈志潜、中国皮革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张铨、长期担任世界和平学会会长的加拿大人文幼章已故的先贤都不胜枚举,而健在的硕学鸿儒按规矩更是不便点名道姓的。诸家之中,以外形似老道这一点来说,杨明照可能是最突出的了。 一些低调固然是因为处世之道,还有一些低调可能也是情非得已。 交融、包容甚至宽容,川大太能容了,甚至有时到了人们对她的包容都无法包容的地步了。川大太久太大,好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什么东西都能在这里找到联系点。政治主张的差异、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在川大毕现。中国二十世纪的主要政治力量似乎都在川大上演过大戏。少年中国学会、国民党、共产党、中国青年党无数重量级的政治人物与川大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有的人成了川大永远的骄傲,而有的却似乎无法让人容忍。从文化上讲,也似存一个潜在的川大。例如李宗吾,虽然这位厚黑教主江湖地位甚高,被称为民国思想史上第一人、影响中国二十世纪的十大奇才怪杰之一,几乎到任何华文书店都看得到他的影子,但川大不敢把这位校友拿出来示人,甘愿背上川大没有思想的黑锅。因为历史太复杂了,很多故人与故事显得政治不太正确或文化不太正确,川大还有很多隐私或许要再过若干年才能够浮出水面。 川大最高调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国立川大黄季陆校长提出的不但要使川大成为全国最高最完善的学府,同时还要使川大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完善的学府之前一句或许永无实现之日了,国家格局的变迁、过于资深望重的西南最高学府头衔,使得川大与中心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这本是川大的无奈。久了,也似乎成了他的选择,他的立身之道。所以,在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绝大部分名牌大学都是合并高校的激烈竞争背景下,虽然川大很多核心指标都很不容易地排在前几位,综合实力却只能在十名左右。这是川大的宿命?不管尽没尽人力,总归该顺天意? 也好,退后一步,或许天地更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间,大道存焉。川大足可为乐矣! 如果说川大所乐之水为锦水,所乐之山自然首推峨眉了。抗战时期,国立四川大学文、理、法等院在峨眉山度过了将近四年的艰难岁月,与迁居乐山的武汉大学做了兄弟和邻居。峨眉亦佛亦道,而佛教道教不都是通于人生之道么?峨眉对川大的意义,也就不仅仅是那四年山中岁月,而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新校区的不高山也是山,是新近的人造山。山名看似很谦卑,细读确有川大不经意露出来的底气。不高山隐约与未名湖相对,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川大那些闲云野鹤的老师们,倒还真有几许仙风道骨呢。 于是化杜诗而为川大意象: 锦江春色来天地,峨眉浮云变古今。 永远的春色之中,依山望江而问道。 这就是川大,这个临风而立衣袂飘飘的川大。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學誠法師的博客【鏈接】
jiangjinsong 2010-1-29 16:03
學誠法師的博客 本科學按:學誠法師是中國佛協秘書長,23歲時任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是當時最年輕的方丈(估計這個記錄仍然沒被打破)。這個博客其實是個弘法網站,並非所有博文都是他的文章,有許多是弟子的心得體會。看了一下,感覺不錯,推薦感興趣的朋友讀一下。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3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李中华教授谈国学教育(节选)
pkullt 2010-1-16 10:03
一.国学:精华与糟粕 记者: 这几年有一个所谓国学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您怎么评价当前的国学热呢? 李老师: 当前的国学热是一种积极的思想文化思潮,但确实存在一定盲目性。国学热实际上是什么东西都出来了:周易的算卦,风水,推背图等,很多并不符合先进文明发展方向的东西,也出现了。很多人没有鉴别能力,只要国学就说是好的,尤其是只重形式而忽略了真正的国学精髓。就拿清明节的祭祀来说,儒家祭祀的本意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自己的来历。但是现在呢,祭祀烧掉的东西什么都有:股票,美元,彩电、冰箱、别墅、小轿车,据说还有纸糊的二奶,简直成了骗鬼的闹剧。这不是文明,而是愚昧。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是西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国学真正精华的吸收。原来是一概扔掉,现在是一概地吸收。因此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何扬弃国学里面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不符合人文理念的东西?周易、儒学、佛学、道家,实际都有这个问题,这就需要对经典有一个重新的理解和诠释。 二.国学的诠释:以文本为基础,以时代精神为延伸 记者: 传统文化思想基本以古文形式存在,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即使专家之间,在某些语句的解读上也存在很大分歧。李老师您能否讲一下对经典的解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老师: 解读经典,必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有一个重新的理解和诠释,那就是发展。对传统文化没有新的诠释,就没有发展,那它就变成一个死的东西。 记者: 现在文艺界有一种非常庸俗的娱乐心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有害的。比如很多人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专家的意见应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百家讲坛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目前争议很大。 李老师: 这和讲解者自身的理解有关系,多数时候就是理解问题。比如于丹,为国学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口才很好,思维也很敏捷,但在她的讲说中也有不足。比如她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释成孩子,这就是文本的误读了,小人是和君子相对的,道德不够高的,修养不够足的,叫做小人,在古代,小人并没有太多的贬义。她的解读是一种新诠释,但是 新诠释一定要得到文本的支持,并不能违背学术规范,这是当前国学普及教育中应该注意的。文本可以做这种解释也可以做另种解释的时候,诠释者可有一个诠释的余地,但文本说黑的你却说它是白的,这即是违背文本的错误诠释。 三.国学教育中的问题 记者: 您除了给在校学生上课之外,也有很多面向成人的讲座,您觉得国学教育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李老师: 国学是一个各种思想混杂的复杂体系,因此国学教育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道德情操,提高认知能力,增强民族智慧为目的;其次是有选择,国学内容多如牛毛,体系庞大象大江大海;第三是要抓住核心,取其精华,积极引导,准确诠释。如《老子》五千言,思想有很多,核心的东西是无为。无为,就是在不违背自然、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为。 佛教也一样,佛教的基本精神,不是要你逃避,而是让你放下,放不下内心的执着,世上无处可逃。 在教学上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术本身的问题和大众对国学中儒、释、道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需求的区分。 讲《周易》便是如此,《周易》的精华不在算卦。算卦的东西灵不灵?它怎么能灵? 要善于引导,不能投其所好,学习《周易》的目的之一,便是要破除对《周易》的迷信。 我们中华民族最高智慧就集中在《周易》里面。《周易》的核心是变的问题,客观世界在变动,所以人的主观世界也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动而变。 四.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自信 记者: 现在高校管理都讲究量化,把教育分解成一个个可以计算的指标。这各种做法是不是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李老师: 是啊,中国哲学不讲量化,这是一个弱点,也可能是优点。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般讲是整体的、有机的、动态的、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的分开。西方哲学则是两分,天人二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重逻辑分析,重解析量化,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今天所谓的国学热中,不能热昏了头。西方中心论要不得,华夏中心论也是不行的。未来的人类文明应该是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综合体、融合体。 当今的世界,人类文明在转型中,我们如果不加强国学的教育,在文明转型当中,就不会有我们的地位。我们 老讲话语权的问 题。 可是我们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我们都是跟着人家说话,怎么有话语权? 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也无从交流和对话,当然也就做不到比较和融合。 五.讲课经验谈 记者: 国学涉及很多道德修养问题,具体到教学环节怎么做?现在社会环境下,如果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可能还会有逆反心理。 李老师:不是讲应该怎么做,是讲孔子怎么说,孟子怎么说,我们怎么看待这些说法。教学可以讨论,不是说教性的。我们回到经典,经典怎么说的,我们怎么理解的,让大家自己去思考:这个东西合不合适,那个东西合不合适。还是有一个自我选择的问题,不能强迫,不能强求,因为它是个自觉的过程。 另外还得身体力行。现在,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些人变成了会说话的机器,自己的情感没有了,关怀没有了,热情也没有了。师生之间如同路人。 记者: 那关于讲什么内容,您的标准是什么呢? 李老师: 比如说 讲一个哲学家,要讲最能说明这个哲学家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这是那个时代的创新的东西。一个观点,他之前的某人讲了,他也讲了,这不是他的东西,要找出他讲到的而前人没有讲的。 要有系统性的介绍,挑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的思想来给大家讲,这样让学生有一个把握,而且让他很难忘。上课不能图热闹,这就需要教师的诠释能力和学术选择的眼光,要有选择,不能什么都讲。对国学的普及教育,尤其要注意选择。 完全版本,请点击: http://llt.pku.edu.cn/?p=262
个人分类: 明师论教|52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学精华 千古绝唱500句
xupeiyang 2009-12-1 16:00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10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孙子兵法九地)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论积贮疏)   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10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10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11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11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11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116、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越春秋)   1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1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12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1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12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12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2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12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1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1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13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13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3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13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34、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汉辛延年羽林郎)   135、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3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13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13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39、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14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14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142、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14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14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14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146、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14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14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14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5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5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15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15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15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陈寿三国志)   155、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西晋李密陈情表)   15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15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15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15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6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6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6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16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16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6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6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167、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168、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69、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0、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17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7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73、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74、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南朝江淹别赋)   17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17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7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17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北朝民歌木兰诗)   17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18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檄梁文)   181、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   18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父)   18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18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186、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8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8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18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9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19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9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19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9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19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9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19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9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200、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0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20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20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04、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泛)   20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20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20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20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20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2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21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1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21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21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216、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21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21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219、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   220、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22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   2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22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22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2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22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22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22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230、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23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23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23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235、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236、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难)   23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23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李白北风行)   23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4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41、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4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4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李白清平调)   24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24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4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4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248、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   24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250、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251、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唐高适封丘县) 252、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253、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5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5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   25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25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258、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   25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26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26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26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26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   26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265、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26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   26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26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269、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   270、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   27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27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   27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27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7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7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27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27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279、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别)   28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81、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8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   28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   285、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   28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8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288、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28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29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29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寒食)   29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29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295、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29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9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298、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29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30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0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01、当身边没有榜样,自己就是榜样。(成功赚钱网)   30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30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30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30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30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初春小雨)   30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孙湘)   30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30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韩愈马说)   310、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31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312、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3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   31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31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   3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   31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31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行)   31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32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2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2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   32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2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25、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26、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2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2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唐白居易长恨歌)   3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唐白居易长恨歌)   33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白居易长恨歌)   33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332、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唐王驾社日)   33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334、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335、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唐高骈山亭夏日)   33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33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33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33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340、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 ( 唐戴叔伦过柳溪道院)   34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342、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343、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34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 李绅悯农)   34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34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   347、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李贺南国)   348、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349、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350、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   35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35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35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   35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35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35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357、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35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唐杜牧遣怀)   35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36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   36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36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36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36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唐李商隐霜月)   36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36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367、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   368、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369、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37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   37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   372、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   37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苦吟)   374、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唐张泌寄人)   37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37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   37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五代李煜乌夜啼)   37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五代 晏殊蝶恋花)   37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 晏殊浣溪沙)   38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寓意)   38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山园小梅)   382、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38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38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 晏殊醉翁亭记)   38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38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蝶恋花)   38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388、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389、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   39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39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凤栖梧)   39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   39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39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39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396、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97、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398、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集注)   399、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40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401、要看银山排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40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40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40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405、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40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 赠刘景文)   40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宋苏轼蝶恋花)   40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0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4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4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41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41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4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4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41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之战)   418、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419、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张耒春日)   420、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宋李清照渔家傲)   4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42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42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宋李清照声声慢)   42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42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李清照如梦令)   42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427、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   428、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文章)   42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43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43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43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   43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3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435、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3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437、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43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43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44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41、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宋杨万里竹枝词)   44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44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44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44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446、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44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题临安邸)   44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   449、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宋徐元杰湖上)   45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45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452、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昇鹧鸪天)   45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45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455、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45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45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5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45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姜夔扬州慢)   4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46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   46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463、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   46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6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   466、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元王实甫西厢记)   46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   468、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469、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元杨显之)   470、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   471、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47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473、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474、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475、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47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47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478、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明汤显祖牡丹亭)   479、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480、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481、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8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王冕墨梅)   48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48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485、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 (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486、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清杨继盛)   48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日知录)   488、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苦深。 (清顾炎武海上)   48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490、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郑板桥)   49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郑板桥对联)   492、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吴伟业圆圆曲)   493、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4、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6、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7、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8、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500、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文解字话国学之二__什么是“儒”家
tianli99 2009-11-30 16:23
说文解字话国学之二__什么是“儒”家? 儒家思想是中国国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流派。 我主要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用几句话来解“儒”家。 “儒”家讲的是什么呢? “儒”就是指“一个有需求的人”。 从“每个人都是有需求的个人”来看,每个人都是儒家的一分子。所以,“儒家”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有需求的人家”,儒家是一个讲究现实的哲学,也可认为是现实主义者的哲学。 现在,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教育工作,为什么没有受到多少反对?就在于世界上每种宗教信仰的人都是有需求的人,个人都没有理由排斥儒家也不被儒家所排斥。 儒家思想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塌实、老实、诚实。 博主按:事先申明,我的理解仅作为一家之见刊登于此,不求深刻,不望发表。
个人分类: 国学评论|1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文解字话国学之一__什么是
tianli99 2009-11-15 15:02
——孔子语录的微言大义 “诚”在孔子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什么是“诚”? 一般理解为“老实”、“实在”。我今天想到,“诚”可能与孔子的“正名”有一定的联系,在孔子的微言大义中,诚是名和实的有机统一,名实相符之谓“诚”。 从这个角度讲,有实力的就有责任获得一定的名望,从而为社会更好地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就是说,这是“正名”的过程,也是一个获得社会承认的过程,是一个“实至名归”的过程。有实力而不追求为民众更好地服务,便是不“诚”的表现。同样的,没有能力却追求为民众更多地服务,也是不“诚”的表现。 孔子的“正名”说中,把符合实际的谦虚当作美德,但并不主张过分的谦让,主张有一定能力的要“当仁不让”,这样才能不辜负自己的能力和百姓的希望。 从孔子的这一微言大义中就能体会孔子一生的理想与追求,他之所以不辞辛苦,游说列国,一方面是对自己救世才干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内心对百姓责任心的驱使。所以孔子对管仲发自内心地赞赏:“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看,为数众多的“仁人志士”大都在有意无意中实行着这“诚”的哲学,才使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真是幸运。 名实两相符,一诚无难事。 孔子講學圖1 孔子講學圖2
个人分类: 国学评论|3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小学生背弟子规三字经只能培养出废物懒汉
wliming 2009-11-7 11:55
我注意到,现在不少小学正在流行让学生背弟子规三字经这种复古热潮。且不说弟子规三字经这种禁锢人类思想的垃圾国学没有价值(国学可以让少数有闲情逸致的人去研究去欣赏去陶醉,但不值得让大众来学习,这是我对待国学的态度),这样一种背书式的学习模式只可能培养废物懒汉。我们的创新能力就是被这种愚蠢的学习模式给扼杀的。 我们教学生听话,忍耐,我们禁止他们的出格言行,要他们按照我们所设计的道路一步步走下去,这样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的传统文化早就埋下了这种愚蠢教育的种子。每一代人从小就学习如何人云亦云,如何循规蹈矩,如何假大空瞎扯。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中国人像西方人一样无所拘束而自由奔放?就是因为愚昧的传统文化禁锢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人格是普遍扭曲的,我们不敢说真话,擅于说假话,我们不敢堂堂正正做人,习惯于门缝里做狗。这都是愚蠢的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品性。 我相信,创造能力只有在客观观察,理性思考,逻辑分析的训练中才能培养出来。而这些正是中国的愚蠢教育模式所缺乏的。
个人分类: 社会|3578 次阅读|7 个评论
西方文化有缺陷 中国传统哲学有助可持续发展(转载)
felix75 2009-6-30 22:15
美报:西方文化有缺陷 中国传统哲学有助可持续发展 新华网消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6月26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儒学如何能阻止全球变暖,摘要如下。 对西方政策专家而言,这是有些出人意料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正在公开讨论儒学、佛教和道教在推动和谐社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对中国而言,如何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人们对中国在环境问题方面所起作用的总体印象是没有按照西方模式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提倡中国利用其传统信仰,促使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他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同的哲学派别均强调生态平衡的政治智慧。不论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教道生万物的观点,还是佛教众生平等的信仰,中国的哲学思想已帮助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是阻止环境危机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武器。 这或许可以起作用。 正如《纽约时报》最近报道的,尽管中国的大量能源需求仍需要通过低效的火力发电站来满足,但中国已开始向清洁煤炭技术大举投资,以提高燃料效率和降低排放量。 因此,国际能源机构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率的预估值从3.2%下调至3%。同时,该机构还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估值。这对所有人都是好消息。
个人分类: 国学|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则趣闻——如此国学班
lvming 2009-6-8 12:53
本不愿意多发议论,偶得一短信,曰:XX大学《国学智慧 总裁 班》开课在即,名师解读儒家精神、道家气质、禅宗意境、兵家谋略、易经思维、医家养生等经典,明德开智,身心安泰如此这般,融于一体,汇于一身,岂不非神即仙,若夫半仙亦可?!
个人分类: 六二楼情结(人和)|341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五四90年与“国学”的复兴(续)
等离子体科学 2009-5-5 12:09
中国自西汉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奠定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传承的基础。所以中国的主体民族称汉族,文字称汉字、语言称汉语。但是如毛泽东所说,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失去自我( Lost identity ):帝国腐败、儒学衰微;西方侵略、弱肉强食;才有巴黎和会的国耻和引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走的是一条重新寻找自我的道路:学西方,不成,改学苏联;学苏联,不成,再学西方。这中间毛泽东曾企图走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需要独立自主的文化以及与这种文化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支撑,而毛泽东的时代无法完成这一使命。 如今中国又走到了十字路口:不仅先生欺负学生的问题的一再重复上演,更重要的是,西方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出现了问题。我们是走他们的老路,还是另辟新路?西方文化也感到了中国的挑战:中国的成功意味着,对于占世界人口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西方的现代政治、经济制度之外,可能存在着完全不同的选择。 问题是:中国的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现在连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谱。 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就是试图完成当年 毛泽东的时代无法完成的使命的努力的一部分:为中国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寻找独立自主的文化支撑和与这种文化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 。 但是,盲目的、甚至原样复制式的复古并不是文化的复兴,而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沉渣的泛起。中国需要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富有生机力量的文化,当然也需要两千年历史文化形成的稳重和气度的调和。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刚柔相济、相反相成。 不是孔家店的重新开张,也不是唐装汉仪的装模作样。中国需要的是一种真正革命意义上的、在全新基础上的文化复兴如毛泽东说: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 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五四精神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气概、决心、和能力。继承五四精神,就是继承这种气概、决心、和能力。 引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个人分类: 古往今来|2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四90年与“国学”的复兴
等离子体科学 2009-5-4 23:02
今天是五四运动 90 年。 五四运动,或称“反封建运动”、或称“反帝爱国运动”、或称“青年运动”、但也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是“打到孔家店”! 毛泽东在《新民民主义论》一文中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说:“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但是 90 年后的今天,借着近年来的“国学热”,孔孟之道和儒家学说又风行了起来。清明时,还专门找了一群小孩子穿上电视剧里那种“书生”、“秀才”的服装,说是什么“北京国子监清明祭孔,少年身着汉服习孔仪”。好不热闹。国内遍布“孔子学院”,甚至长袍马褂、羽扇方巾的“私塾”。人大、清华是办了“国学院”的。北大算是继承“五四”精神的,以“五四”为校庆纪念日。所以没有办“孔子学院”。但是教师里出任国内外孔子学院院长的也是有的。 那么,该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如何继承“五四”的精神?如何在继承“五四”的精神的同时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毛泽东的另一段名言,现在读来,很有启示的意义: “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 如果去掉了“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这一句,把“维新”换成“改革开放”,把“废科举、兴学校”换成“博士点、 SCI ”或者“考托福、办留学”,讲的岂不就是 80 年代、 90 年代的情形? 但是,同“五四”之前的情形一样:“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学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打破这一代人迷梦的,是从“银河号”事件到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去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先生老是欺负学生”的历史总在重演。终于,这一代年轻人喊出了“做人不能太 CNN !”的口号。 笔者感觉,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在中国人学西方、学苏联、再学西方的几经挫折之后,重新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 (待续)
个人分类: 古往今来|3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唐逸:白话文没有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系统词汇
jiangjinsong 2009-5-1 13:14
学者唐逸倡导汉语文化,稱白话文没有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系统词汇(轉貼) (2006-12-19 15:07:54) var $tag=''; var $tag_code='961c48ad63c06bb173772e121d2f26df'; 分类: 科学文化 学者唐逸倡导汉语文化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6-12-19 9:31:07 来源: 新京报 【唐逸先生的文章讀的不多,但是我非常敬佩的學者之一。寫的好像不多,但是出手不凡。記得讀過他寫的關於科學禁區的一文,相關問題并非其專業領域,他也就是那麽隨便一寫,即便如此這個問題好像在國內也是他闡述的最為深刻和全面。有這樣的學者在,我們只要想起就會感到慚愧的。】 推出语言学著作,称语言的自觉就是文化的自觉   本报讯(记者张弘)如果以音节为单位,汉语可能是最简洁的语言。严复把穆勒的《自由论》翻译为《群己权界论》,这几个字如果用英语来表达将很冗长。 学者秦晖说。《汉语文化读本》一书出版研讨会日前在第三极书局举行。该书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唐逸表示,语言的自觉就是文化的自觉,这 是他写作该书的目的之一。   《汉语文化读本》从汉语文化的角度,列举了当下人们容易读错、用错、写错的字和词,并给出了正确的读音和字义。此外,还列举了常用成语、诗句、诸子百 家引语。唐逸称,白话文没有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系统词汇,反而很快成为负载某些特殊意味的官样文章。其次,白话文未能汲取文言的洗练隽美的汉语特色,形 成新规范,以致现代书面汉语既乏文采,又不清晰,冗沓平庸,颇难卒读。著名出版人沈昌文认为,唐逸先生从汉语文化触及其他问题,有深意存焉。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4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对台湾初中语文课,大陆博士傻眼了---看两岸教育差距
jiangjinsong 2009-4-28 20:24
面对台湾初中语文课,大陆博士傻眼了---看两岸教育差距 作者: 风去云还在 提交日期:2008-3-11 14:25:00 访问:41262 回复: 575 近 年因编《国学基本教材》,接触了一些台湾中学的国文考题,觉得有些题目出得很有意思。年末,怡逢两位北京某所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来公司玩,闲得无事, 突然想起电脑中的台湾国文考题,便随机挑了10题,打印出来,让两位博士生做着玩。两位倒是认真,做了有10多分钟,才交的卷。拿过答案一对,两人正确的 竟然都未过半,着实让我吃惊。晚上在公司边的酒馆为二人压惊,说等《国学基本教材》出了,一定送二位一套。两人走后,再没与我联络。今天突然想起此事,从 电脑中调出当日考题,贴在博客,不信的人尽可一试。答案也贴在后面,自己检查,说不定你做的比两位博士生好。祝玩得愉快!              考题(有多选题):              1、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2、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4、下列各组语词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        (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        (B)青红皂白/玄端章甫        (C)缟衣白冠/玉貌绛唇        (D)丹枫白苇/赭衣塞路        (E)缁衣羔裘/黔首黎民              5、沈德潜《说诗晬语》:「性情面目,人人各具。读□□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诗,如见其忧国伤时。」□□中的二位诗人,与下列选项所论诗人相同的是:       (A)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B)读柳子厚诗,知其人无与偶;读韩昌黎诗,知其世不能容       (C)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D)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黄庭坚)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              6、阅读下列改编自《庄子让王》的漫画,选出最适合形容原宪品德修养的选项:                            (A)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D)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7、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质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对人伦的真切感受。我国传统将人伦略分为五个层次: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为了 更切合实际,可以稍稍改动为:(一)夫妻(二)亲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下列诗篇,其内容符合此排序的选项是:       甲、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南朝梁范云诗)       乙、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诗)       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唐杜甫诗)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阶藓晕青。便是儿时对床雨,绝怜老大不同听。         雁回杳杳浑无梦,鹊语啾啾似有凭。忽得远书看百过,眼昏自起剔残灯(宋刘克庄诗)       戊、灯怯寒威焰不青,忽闻急雪打窗棂。宵深未敢抛刀尺,为伴孤儿课一经(清汪铃诗)       (A)甲丙乙丁戊 (B)丙乙甲丁戊 (C)甲戊丁乙丙 (D)丙丁戊甲乙              8、(甲)万古丹心盟日月,千年义气表春秋       (乙)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       (丙)天意欲兴刘,到此英雄难用武       人心犹慕项,至今父老尚称王       (丁)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上引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关羽/扁鹊/项羽/孔子    (B)关羽/华陀/项羽/孟子       (C)文天祥/华陀/刘邦/孔子   (D)文天祥/扁鹊/刘邦/孟子              9、下列各组文句中,「 」内连用数字的表达意义方式,前后不同的选项是:       (A)「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两三鸡犬声/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C)鬓毛「八九」已成霜,此际逢春只自伤/溪回山石间,苍松立「四五」       (D)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非复「三五」少年日,把酒偿春颊生红              10、文学作品往往呈现作者不同的思想倾向,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表达追求涅盘永生的佛教思想       (B)「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表达诸行无常的佛教思想       (C)「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表达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道家思想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       (E)「梦想三山更五湖,新从世外得真吾」,表达放心物外、崇尚真我的道家思想                          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A、B、D、E           5、答案: A      【试题解析】题干语译:个性和表情,每个人不同。读李白的诗,就如同看到他在君王面前脱鞋;读杜甫的诗,就如同看到他忧心国事、感伤时局的样子。      从「脱屣千乘」可知是李白;从「忧国伤时」可知是社会诗人,则选项中,(A)的杜甫最适当。            6、答案: C      【试题解析】题干语译:      (1)原宪居住在鲁国,房屋狭小,屋顶是用茅草盖的,蓬草编成的门不坚固,用桑木做门枢、破瓮做窗子。      (2)子贡骑着大马,高大的车子进不了巷子,只能用走的去见原宪。      (3)子贡说:「啊!先生有什么病呢?」原宪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读书不能实践叫做病。现在我只是贫,而不是病。」      (4)子贡不安而感到羞愧。       (A)意谓能看见自己的过错而自我反省。出自《论语公冶长》。(B)意谓聪敏且努力学习,不以向身分卑下求教为耻。出自《论语公冶长》。(C)意谓 穿着破旧的衣服,和穿着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却不会觉得羞耻。出自《论语子罕》。(D)意谓不在乎穿破旧的衣服,而致力于礼制的推广;不在乎住的房子窄 小,而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出自《论语泰伯》。            7、答案: C      【试题解析】 甲、出自范云〈自君之出矣〉。翻译:「自从你离开后,房里用丝罗作成的帷幕只能独自吞咽秋风。我对你的思念如蔓生的野草,连绵延长不断绝啊!」乙、出自孟 浩然〈送朱大入秦〉。翻译:「游人朱大要到武陵去,分手时,我将价值千金的宝剑赠送给他,用以表达我平素对朋友的一片真心。」丙、出自杜甫〈孤雁〉。翻 译:「孤雁不吃不喝饮清水,只是哀鸣着想找同伴。谁来可怜形孤影单,与雁群失散于云雾重重之中。同伴身影,似现天边,孤雁于是更努力地哀鸣,希望同伴能听 见。偏偏林中的野鸦不知孤雁的心绪,犹自乱纷纷地鸣噪。」丁、刘克庄〈和仲弟十绝〉。翻译:「春天的时候,屋檐间流下的水滴,在台阶上滴答作响,让苔藓的 色泽更加青翠。想起小时候常一起对床听雨,如今年纪大了却无法同听雨声,真令人感伤。雁鸟飞得不知去向,连梦中都不曾出现;但鹊鸟啾啾却又像是在诉说什 么。突然接到你从远方寄来的信,忍不住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那怕眼晴看花了,灯油快用完了,还是起身来把灯拨亮继续看。」戊、出自汪铃〈夜课〉。翻译: 「灯火似乎也害怕寒冷而显得黯淡,忽然又听到一阵急雪敲打窗户。即便夜深,也不敢抛却手上的剪刀与尺,只因为要陪伴小孩继续读书。」      8、答案: B       【试题解析】(甲)据说关羽喜读《春秋》,甚且到了『一目了然』的地步。(乙)出自〈王文濡题江苏扬州华佗庙〉联,「未劈曹颅」是说「曹操有头痛的病 症,听说华佗医术高超,便请他来为自己医病。华佗对曹操说必须将他的脑袋切开医治,生性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来杀害他的,一怒之下就下令杀死华佗」。 「曾医关臂」是说「关羽手臂为箭所伤,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到阴雨天,还是常觉得骨头疼痛。华佗认为那枝箭头上有毒,毒已入骨。只有剖开手臂,刮去骨上 的毒药,才能根除后患。关羽便伸出左臂,让华佗剖割」。(丙)出自〈江苏无锡项王庙〉联,「刘」是指「刘邦」,「项」指「项羽」。(丁)出自〈乾隆题山东 邹县孟庙〉联,「由仁居义」、「知言养气」、「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皆为孟子的学说主张。            9、答案: C       【试题解析】文句中若有数字相连的情形,其关系大致为相除、相乘与分立三种关系。(A)「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出自《孟子.滕文公》,语译为: 「对农业征收十分之一的税率,免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这些政策今年不能做到。」可见「什一」为「十分之一」之意,为相除关系。/「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语译为:「即使有披甲雄师百万之众,只要征调关中人民百分之二就可抵抗」。可见「百二」为「百分之二」之意,亦为相除关 系。(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两三鸡犬声」出自杨万里〈至节宿翁源县与叶景小酌〉,语译为:「只有六七间用茅草竹木所建的屋舍,还有两三声鸡犬的叫 声。」故「六七」为分立关系,即「六或七」之意。/「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出自杜甫〈无家别〉,语译为:「前后左右邻居有什么,只有一两位年老守寡的 女人。」故「一二」亦为分立关系,指「一个或两个」。(C)「鬓毛八九已成霜,此际逢春只自伤」出自陆游〈春日杂赋〉,语译为:「鬓毛大半已灰白,此时遇 到春天只是更加感伤。」「八九」有「大半、接近全部」之意。/「溪回山石间,苍松立四五」出自苏辙〈吕希道少卿松局图〉,语译为:「溪流在山石间回转,四 五棵青松矗立在那里。」故「四五」为分立关系,是「四棵或五棵」之意。(D)「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出自苏轼〈辘轳歌〉,语译为:「十六岁的 美女容颜像花朵般美丽,在花前哭泣,怕花掉落。」「二八」为「十六」之意,为相乘关系。/「非复三五少年日,把酒偿春颊生红」出自黄庭坚〈戏答王定国题门 两绝句〉,语译为:「不再是那十五岁的少年时,可以把酒迎春,喝得两颊绯红。」「三五」为「十五」之意,亦为相乘关系。            10、答案: B C D E       【试题解析】(A)出自李白〈游泰山〉。翻译:「如何找到长生不死之药,然后展翅高飞飞向仙山蓬莱与瀛洲这样的人间仙境。」这是道教思想,而「涅盘」是 佛教修行者的终极理想,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指灭一切贪、瞋、痴的境界,因为所有的烦恼都已灭绝,所以永不再轮回生死。(B)出自陈宝琛的〈落花 诗〉。翻译:「在生灭之间早知万物万象是一场空,眼看春花都要交付给东风。」(「倾国」是借代,本来指的是美女,在这里指「花」。)在这首诗里作者充满了 人生的问题,透过诗词,以及对佛教真实智慧的开悟,把它表达出来。(C)出自陶潜〈饮酒〉。翻译:「这样的生活中有着真淳朴实的意境,我已经了然领悟,心 想辨明分说,却一时不知如何表达」。「忘言」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据此,诗中陶潜要表达的是, 他在与大自然景物融合之中已经体会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况味(得意),达到了「忘言」的境界。《人间词话》称此诗已入「无我之境」。(D)出自杜甫〈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翻译:「如何才能得到广阔的房子,收容天下的贫寒之士,使他们都能遮风挡雨,展露欢颜?」充分表露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E)翻译:「我梦想 回到三山五湖,能从大自然找到真正的自己。」呈现追求自然的道家思想。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436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在儒家经典与现实生活之间搭桥
jiangjinsong 2009-4-28 20:12
在儒家经典与现实生活之间搭桥 作者 : 王丽 专家观点   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或 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同步开展的。再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中学时已经考虑 过将来如何做人。这套台湾版的中学国学基本教材,我看了选材篇目,选看了其中解说注释,认为选材精当,注解简明。它不光是增加古汉语知识,对培养青少 年品格全面发展也有益。台湾和大陆,血脉文化本属同根。在众多繁茂的语文教材中增添一株奇葩也是一件好事,值得向社会推荐。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台湾版中学国学基本教材,就内容而言并不新鲜,不过我们常说的四书而已,但创新处在于试图把经典与当下社会经验沟通的努力。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学的 一个明显失误是只把中国传统文化停留在技术层面理解,在流行的中国大陆语文教材中,到现在也不过是把文言文的简单识读,看成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而对传统 文化中的精华却极少注意,特别是对儒家经典的正面评价,也是近几年才取得共识。现在引进台湾版中学国学基本教材,我以为正当其时,它的一个最大优点不 光是让学生识读文言,而是理解和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特别是这种精神的现代意义。台湾版中学国学基本教材在这方面的努力,对我们极有启发意义。   谢泳(厦门大学教授)   当2008年迎新的钟声即将响起之时,这套国学基本教材终于行将问世了。    早在前几年,我就有个想法:站在现代的立场,将儒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书五经,请国内一流学者重新加以选辑注释,对象为中学以上文化的读者。后来咨询 了庞朴、童庆炳先生等几位师长,他们都认为此事很有意义,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是找不到有水平又愿意担当的学者,于是只好作罢。   去年 五月,我从厦门松柏中学的林采凤老师那里得知有这么一套书台湾正中书局出版的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2005年,林采凤老师曾借鉴这套教材,在本 校高一年级开设了两岸语文教学比较的选修课,其中重点介绍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开始时由于名额限制才30个学生。第一堂课上完后,学生非常喜欢 听,并且认为很有用。第二堂课听课人数一下子增加到80多名,普通教室坐不下,只好换到大的多媒体教室。   林采凤老师的大胆尝试使我对这套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她应我的要求将书寄到北京。我看了后,觉得这正是我心目中设想的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读本。    这套教材共分六册,初版于1999年,是依据1995年台湾教育部最新修订公布的《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编写的。自1967年始,台湾教育部 便要求各中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因此,这套教材是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前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磨、不断修订而成。第一、二、三册为《论语》 选读,四、五册为《孟子》选读,第六册为《大学》、《中庸》选读,供台湾高级中学三学年六学期教学之用,为每一个中学学生在国语课上的必修,不但要逐章逐 节背诵默写,还要举行考试。教材编辑目标为陶铸中学生优雅之气质、高尚之品德、并启导人生意义,宏扬中华文化。选辑内容之标准为以能反映中华文化之 精髓,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考量。   也许是因为我当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师,近年来又参与了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 故特别注意编者对经典的立场,尤其是从原著中延伸出来的思考讨论题。因为选编一套四书五经通俗读本并不难,市面上充斥的同类读物已经无数,但能够做到既忠 实于原著,同时又能将传统与现代打通,以现代来激活古老经典的却很少见。   而这套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析论部分紧扣原著要义进行阐发。如第一册论君子篇共选了孔子13条言论。其中第6条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教材是这样向学生解释的:    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内在等于本章讲的质,指学问、道德等而言;外表等于本章讲的文,指口才、仪态等而言。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 言辞,不会表达;或者说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文。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的言词非常流利,却没有内容;或 者说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有缺憾,因此,内在外表,朴实与文采要配合得 当,才能成为表里一致、彬彬温雅的君子。   在此基础上,编者又进一步发挥说: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犹如一件器物的材质与 外貌,材质好、外貌不好看,或者外貌好看、材质不好,人们不一定会很喜欢它,必须要二者兼美,才会得到人的喜爱,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内在外表双美具备, 才能称为彬彬君子。要特别注意的是,外表是指表现在外的语言能力、举止行为,不是指天生外表的美丑。   最后编者总结说: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又如一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而形式指文笔或书法,也必须二者兼美,才是好文章,要称为一个彬彬君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样的阐释堪称循循善诱,精当恰切,令人信服。   而每小节末的问题与讨论尤具特色,启发读者联系现代生活领悟原作精髓,生动活泼。如君子与小人一节是这样设计的:   1.你是否有过义、利交战的心理经验?结果如何?   2.想法、生活习惯与你差异很大的同学,你会如何与他相处?你会考虑自己来适应他吗?   3.对于别人骄傲、骄纵的行为,你作何感想?自己是否也有过骄傲的心态举止?改正了吗?    综观六册教材,可以说它们在解读上既尊重原著又联系现实,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无道德说教之嫌。联系学界近年来一直探讨的关于儒家文化如何完成现代转型 的课题,这套国学教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和尝试,同时也是一个具体切实的实践范本。后来,我在自己的文章《语文丢失了什么》中对台湾的此套教材及国文教 育状况做了介绍。文章在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刊出后,被各门户网站广泛转载,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在引进此书的过程 中,我得到了很多师长与朋友的支持。首先是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当我将书带去请他过目之后,他便认定这是一套好书,认为忠实原文,朴素、简 要、有新意,深入浅出,是一套很适合青少年读者的好书。他还认为,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的传统文化传承之所以做得比我们好,原因就在于他们有这样的教科书。 任继愈先生还多次表态:如果找不到出版社来出,我愿意凑一份钱,我们自己来出。   还有现任山东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庞朴先生,虽然他人在山东,没有见到这套书,但听了我的详细介绍后,积极支持我的想法,多次跟我说:这件事很值得做。我给你摇旗呐喊。此外周围还有一些朋友,自始至终地充当我的参谋,给予我最无私的支持。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经典常谈》一书序言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的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诚哉斯言。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对传统文化的价值都逐渐开始有了共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只有高GDP而不珍惜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也是很难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在此背景下,台湾版中学国学基本教材的出版有其特殊意义。    毛泽东当年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周恩来总理也在70年代一次接待外宾时说过:你们看台湾地区, 把中华文化保持得要比大陆的好。而儒家文化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历二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它所倡导的推己及人、反求诸 己、诚信仁爱、躬行实践、重义轻利、自强不息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等,是与人类普世价值相通的,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因此,也是所有炎黄子孙都应 该拥戴崇仰并身体力行的经典。   笔者在文革动乱中度过中小学时代,于批林批孔的大批判声中完成最初的语文教育。笔者至今记得初一作文 课上为写不出批判孔老二文章时的苦恼。直到笔者师范毕业做了语文教师,才慢慢习惯用孔子的称呼来替代原先心目中那个丑陋的、丧家犬般的孔老 二形象。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系统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已成了笔者一生中无法弥补的缺憾。笔者读这套书,深深觉得这些两千年前的先贤先哲们 是还活在我们身边的蔼然长者。他们富于个性,亲切幽默,平易宽和,乐于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启迪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坦荡、更奋发、更仁爱、更勇毅、更有 智慧,从而成为既有现代人格又有中国心灵的名副其实的君子。   笔者愿意将这套书的出版看作是从海峡对岸引来的一根青枝、一泓清泉,以 期为大陆语文教育注入新鲜养料和活力,以承续中断了的传统和血脉;同时也使大陆的读者能够一睹台湾中学经典教育的面貌。如果有一天,这套书能成为所有 大陆高中学生语文课堂上的中国文化选修教材,笔者于愿足矣。 轉帖者言:發發兄一心一意致力於兒童教育 , 在下建議他參考王財貴先生發起的兒童經典誦讀運動,結果發發兄心態開放,海納百川,欣然接受。由於小發發過於早熟,纏著發發兄講解,逼得發發兄必須惡補國學。在下建議他參考《基本國學教材》 , 特轉帖將此書引入大陸的王麗女士對此書的介紹,以便發發兄以及其他感興趣的朋友參考。我本人從此教材受益良多,也算是小小的報恩。這算加入育兒圈後的第一個帖子吧,雖然僅僅是轉帖 。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640 次阅读|3 个评论
【渔樵闲话】:七月流火
等离子体科学 2009-4-26 14:00
这几天有不少望星空的,再贴一篇旧作助兴。 ===================================== 前几天和朋友说起长江之水,有人叹息人心不古,国学不彰。就想起七月流火来。这一句诗好像大家都喜欢。很多人用。于是就有人用这一句来欢迎台湾来的客人,说是:在七月流火的天气里来到炎热的北京,云云。有学中文的学生就笑了,说:《诗经》里的七月是农历,已经天凉;流火的火也不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火,而是天上的星星。 《诗经国风》是民歌,所以两千年多后读起来,仍然很口语化,很亲切。这首著名的《七月流火》就是一幅田园风情画:六月食郁及 薁 ,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写农事;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写万物;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写天候。 虽说是通俗的民歌,但是毕竟隔了两千五百年以上。 七月流火这几个字,还是值得细细推敲的。 先说七月。多认为是农历七月。可是从上下文看,有十月获稻一句。一般来说,收割季节在农历八月。九月就已经很晚了。至于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却又很符合秋凉之后秋虫躲到室内的习性。 《诗经国风》多是周代的民歌。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即所谓农历)是夏代制定的。所以又称夏历。但商有商历、周有周历。每个新朝代的建立,都会制定自己的历法,以示天子的正统。周历与夏历差了两个月:周历的正月在夏历的冬月。孔子编的《春秋》就是用的周历。《春秋成公元年》有 这样的记载: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冰。所谓七九河开。交七九时是阳历二月中旬。阴历二月已经是阳历三月了,无冰有什么奇怪呢?就是因为《春秋》里的二月应该相当于夏历的腊月,正是三九严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秋》是孔子写的编年史。他要复周公之礼,所以用周历。同时代的《左传》用的就是夏历。说明当时确实是礼崩乐坏。《诗经》远早于春秋时代,那时百姓是否仍普遍用周历?不得而知。因为从后来夏历的复辟,可以推想民间还是习惯使用夏历的。但是也不排除周历在一定范围内的施行。这样七月所指的时间就有些模糊了。 七月流火说的是天象。一般的解释是:七月的时候,大火星偏离中天,流西方。那么是否可以从天象来确定七月的具体时间呢? 大火,即天蝎座的阿尔法星,中国古代天文学称其为心宿二。它是一颗恒星。而我们现在通常说的火星则是行星,自己不发光的,古文中一般称荧惑的便是。至于阿尔法,并非星名,而是星序。就像心宿二的二是序号,即心宿诸星中排列第二的星。而阿尔法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西方用来表示一个星座里排列第一的星,然后依次是贝塔星、伽玛星、等等。。。 所谓七月流火,大意是天蝎座的阿尔法星即心宿的大火星从五、六月间中天偏南的位置流到西方的天空。即所谓大火流金 。 夜观天象,可以知道:农历六月的仲夏之夜,天蝎座在南方。等到秋天农历八月中秋,天蝎座已经沉到西方地平线下面了。所以七月流火应该是指农历(即夏历而非周历)七月,大约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大火星从中天偏南 流向西天。而且只是在黄昏时才看得见,很快就沉到地平线下面了。 所以大致可以说,《诗经》里的七月流火,说的是夏历七月(阳历八月)时,大火(心宿二,或天蝎座阿尔法星)星坠中天,流于西方的天文景观。 古人观天象而事田猎,对自然的观测,远比今天的我们这些普通人要认真细致得多。笔者亦曾在农历七月向晚时分,遥望西天看七月流火,可是在晚霞余晖中,每次都很难确定到底哪一颗亮星是著名的心宿大火。 来到北京,因为楼群的遮盖和空气及城市灯光的污染,连中天的亮星也分辨不出来几颗了。。。 注: 传说明末牛金星作《扇子铭》:大火流金,天地为炉,汝于斯时,伊周大儒。北风其凉,雨雪载途,汝于斯时,夷齐俄夫。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于尔有斯夫。这里的大火流金,就是化用七月流火(金,指西方)。但是他显然也把七月流火当成了夏日炎炎。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7094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看"季羡林老人谈国学"
孙秋云 2009-2-7 10:52
这两天网上似乎对汉字简化与拉丁字母注音有一些激烈的争论。事情的起由是一个叫老愚的先生,于 2 月 1 日 下午 去北京 301 医院看望著名的老一辈学者 季羡林 先生。据老愚先生在第二天发表的博客文章中透露,季老精神健旺,妙语连珠,在聊到国学普及时还谈了自己的意见,概括起来大概有四点: 1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 2 、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后,头戴帽子,脚穿鞋子,很滑稽。据说季老还着重谈到当年简化汉字时,把 皇后 的后与 以后 的 后 弄成一个字所带来的遗憾。 3 、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必须读原文,加注释即可。 4 、 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 ,给娃娃讲的国学与给成人讲的应该不同,得用心思编教材。老愚的博客文章一出,引起了一些跟风,笔者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季老 先生在他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当然是顶级的权威专家,若是他的正规学术论文,理当认真研读,然后加以评判,但诸如上述这类亲朋友人间的随感而发,实在不好加以评说。不好评说的理由一是因为季老当时是在什么话题下或在什么语境下谈的,不得而知。语境对于一个话题的理解太重要了,脱离了当时的语境,有些话是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或正确理解的。二是季老若真的这么说了,而且老愚的博客文章中一点也没贪污,那也只是他个人的随感,可能是真心所发,也可能是发发牢骚,也可能是借机想引起别人关注点别的什么事,当不得太多真的。但是有人把他老人家的这个随感拉来作虎皮,借机说汉字简化和拼音化贻害无穷(详见 2 月 5 日 徐晋如新浪上的博客文章),则又另当别论。 大凡搞所谓科学研究的人,在进行某项研究或对某个论题进行论证时,都是要讲究具体方法和路径,都要说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个结论的适用性如何,等等。像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这类的命题只能算常识。汉字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的确起了巨大的作用,这话不假,但只能说:中华古文明的发展和传承,繁体字起了巨大的作用;现当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简体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繁体汉字和简体汉字是一脉相承的文字,两者互通兼容,并不存在着绝然的割裂、对立关系。在中国大陆,繁体字所构成的中华文库包含的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文化信息,而现当代的中国工业文明、科技文明及其他现代文化信息则主要包含在简化汉字里。我们说中华文明,不能眼中只有古文明,而不见现代文明。这一点以萨缪尔 亨廷顿为代表的老外们还比我们强。 汉字简化和拼音方法的使用是不是误入歧途,现在还真不能妄下判断。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其实,中国的文字本身在历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甲骨文、金文、篆书(还有大小篆之分)、隶书到楷体正字,已经变过好几道了。依笔者陋见,古人写汉字时也觉得太繁,要不是耐不住这个繁(烦),那还发明行书、草书干什么呢?!行书和小草的流行,就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汉字繁体字的简化和使用时的修正。所以,要论谁是正体字,甲骨文、金文、篆书(还有大小篆之分)、隶书、繁体的楷体、行草或行楷、简体汉字都是正体字。我们的祖先们在历史的岁月中就已经对汉字字型扬弃过好几次啦,用不着我们在这里厚彼薄此地品头论足。至于汉字拼音化,不是没实行吗?没实行就不能评说效果。用拉丁字母注汉字的音,我看实行这么多年后虽然不能说十全十美,但基本上还是行得通的,至少比原来传统的从什么声再搞什么切还是要简单、明了、方便了许多。至于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后,头戴帽子,脚穿鞋子,很滑稽。那是越南人民自己的事。文字只是一种传载文化的符号,大家内部约定俗成就行,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若能明明白白地传载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为自己的广大人民所认同,能起到沟通上下、团结人民、同心同德为本国本民族百姓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作用,便是好文字。不要说旁人说它滑稽对它无碍,就是说它是鸟书也无所谓。世上有多少文字在不是自己母语的民族中人看来不是很滑稽的怪字? 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必须读原文,加注释即可。古文今译,这是肯定要做的工作,不仅要今译,而且还要外译。问题的关键是看谁来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诸如此类的句子,不加注释看不懂,加了注释也还是不容易看懂,除非你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古代历史或古代文学的专家。但你又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是专家。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但世上却有一种东西,越是普及,越是被人无偿使用就越有价值,这种东西就是思想。你不是要推广普及国学吗?你不是要让国学深入百姓的生活吗?你不是要让国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吗?不翻译怎么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不翻译怎么进入人家的心灵?难道让所有的人都成为古文专家,捧着一本本中国古籍,用放大镜对着上面的注释去自我体悟、自学成才?假如《圣经》不从希伯莱文译成英文,假如《圣经》不从英文译成中文,假如《圣经》不从繁体汉字翻成简体汉字,它的影响便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广泛,在中国的中青年人中就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国外的学者和专家怎么就不建议让《圣经》保留希伯莱文或者古典英文的模样,旁边加上一些注释,让各地各国的读者们自已去揣摩呢? 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 ,这话不禁使人想起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名言。季老从事国学研究一辈子,热爱国学,对国学有深厚的感情,咱能理解。爱屋及乌嘛!但是每个名人都说自己的研究领域非常重要,都要从娃娃们抓起,这就玄了。邓小平曾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季老说国学要从娃娃抓起,若袁隆平、杨振宁、陈景润以及姚明、刘翔、邓亚萍等等一干名人也都说自己的研究领域或从事的事业特别重要,要从娃娃抓起,那中国的娃娃们还是娃娃吗?我看更像是为了完成某项工程而培养的机器。其实,对于中国的娃娃们来说,先把什么学放一放,高中以前在掌握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先学会怎么做一个真实的人、做一个诚恳的人、做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人更为重要,别的可以到上大学或上职业技术学院里去再学。再说国学是什么呀?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伦理学?中国历史学?中国美学?中国文字学?中国语言学?中国政治学?中国军事学?中国医药学?中国建筑学?中国宗教学?中国美术?还是中国书法或中国音乐戏曲?若是,它们都不是已经分科成学了呀,干吗还挂个国学的名?若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呢?是儒学吗?那道学呢?佛学呢?若儒道释都算,那是算由精英掌握和传播的那一部分还是算民间百姓中普遍流行的那一部分?还有比它们在民间更有市场的传统迷信呢?国外有个中国学或汉学,指的是外国学者研究中国这个领域所发生的事。中国发生的事在外国人生活中只占一个小角,以前甚至一个小角都占不到,所以专门辟一个中国学或汉学以概括之,那是有道理的。而我们的国学研究领域又是哪一块呢? 娃娃们学什么不学什么,事实上不由专家和领导们说了算,关键还是要看娃娃们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他(她)没那个天赋和爱好,你强迫他(她)去学,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嘛!。若有朝一日,真的让全国的娃娃们都去统一学国学,用国学,我看这个社会倒是会有点问题了。 2009 年 2 月 7 日
个人分类: 社会问题探究|3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学重镇话襄阳
biotrader 2008-10-26 01:03
这样的舞台 在热门影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多次出现一个地名我的故乡襄阳。 《三国演义》120回中的32回选择了同一个舞台襄阳。 她位于中国的几何中心,学界出现过多次是否应该迁都到襄樊的争论。她拥有国内唯一穿过大型工业城市的三类以上水质的大河汉江(水量相当于多瑙河),十分适合打造内陆水上运动中心。 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张自忠枣阳抗日会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襄樊战役等。其间英才名士也如繁星,堪称人文荟萃、灿若繁星。这里是伍子胥、宋玉、刘秀、庞统、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的桑梓之地,又是诸葛亮、王粲、米芾的第二故乡。 襄阳与中国文化 何谓中国文化,三言以毕之儒释道 ,一言以毕之曰禅。 儒道之 孔明三分天下,羊祜一统江山 杜甫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亮的事迹就不介绍了,他17到27岁的成才阶段都在襄阳。状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评价,虽然刻薄,但说明孔明在人们印象中用了很多道家的东西,道家人物往往在拨乱反正的时期出现真是历史定则。其实诸葛武侯的忠义又何尝不是儒家的表率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呀。 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和诸葛亮同样的与襄阳有莫大关系,同样的简朴,同样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大人物羊祜,知道的人就少多了。 羊祜是晋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深知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故他镇守襄阳后,一方面加强屯田,使军民丰衣足食,取得军民的支持;一方面施德于吴民,送药于吴将以结其心,是其征服吴国最高明的战略思想。陆抗也深知羊祜用心,故说:彼专以德,我专以暴,是彼将不战而服我也。这是陆抗忧国之言。羊祜施德于吴民,而吴主孙皓对吴民暴虐日甚,其后来被晋所灭是意料中事。羊祜虽因病逝不及伐吴,但其施德于吴人的战略思想,为其推荐的杜豫所继承,因而使吴人纷纷不战而降。羊祜死时敌对双方都为之痛哭,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消息传到荆州一带,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资治通鉴晋纪》)在湖北襄阳山上,有一座庙碑,人称堕泪碑,是当地百姓怀念羊祜建立的。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游览羊公碑圣迹后,做《与诸子登岘山》诗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死后两年,其推荐的杜豫继承羊祜的方略,水到渠成,天下一统。《晋书羊祜传》: 祜卒二年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祜在后世评论中和诸葛亮不同,更被强调是儒家的典范,就连与羊祜在边境对峙的吴国将帅陆抗也说: 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但是羊祜和孔明一样深通道家的,不过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早年,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命辅政,两大集团的斗争白热化。正始初年,曹氏集团在斗争中明显地占据优势。曹爽把司马懿排挤到太傅的闲职之上,将统领禁军、掌管枢要的权力皆掌握到自己的弟兄及心腹的手中,从而控制了政府的实权。司马懿实行韬晦之计,假装生病,暗中却加紧布置,伺机反攻。羊祜虽然年轻,但很有政治头脑。他判断曹爽终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后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王沈劝羊祜应命就职,羊祜就说:委质事人,复何容易(《晋书羊祜传》)。王沈便独自应召。羊祜在权术斗争中存身并不是为了富贵,所谓 虎狼从中仍藏身 ,最终结束乱世,造福万民。 羊祜一生虽身居高位,但立身清俭,他的不朽业绩和高尚的品格将永远受到世人传颂。 释道安 天下僧人自此以释为姓 道安法师是佛图澄的弟子,《高僧传》有佛图澄神异的记载,当时中国儒家道家的文化基础很高,魏晋崇尚清谈,搞三玄的。佛法东来,光凭嘴说,中国文化人是不服气的,但是神通一来,没有办法,接受了。习凿齿是襄阳的本地人,史学家,他请来道安法师,英雄初次相见,气度自是不凡,凿齿自通姓名曰∶「四海习凿齿」,道安应声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对,中国僧人自此统一以释为姓。道安法师在襄阳檀溪寺15年。当时也是乱世,分裂政权之一,前秦皇帝苻坚是个可爱的混蛋。可爱在于真正爱才惜才,现在话来讲叫重视知识分子;而混蛋在于对人才是用抢的。 不过真正尊重知识分子的往往是所谓非知识分子,似乎成为历史的定则。苻坚仰慕道安法师道德学问,苦于南北对峙无法亲近,于是调动十万大军攻陷襄阳,将凿齿和道安法师二人接往长安,他说: 朕以十万师取襄阳,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 。 道安法师在襄阳时门下人才辈出,襄阳真是成才之地,不仅出了诸葛亮还出了净土宗中国初祖慧远法师。据记载,慧远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 豁然大悟,安叹曰:使道流中国,其在远乎。慧远后来去庐东林寺 与人创立莲社为中国净土宗初祖。你猜这一起创建莲社的人是谁。他就是陶渊明。既然本篇以文化为题,这里就岔远一点说一个问题。陶渊明的诗采菊东蓠下,悠见南山。一听都说好,但好在哪里,不知道。有些解释也都是乱讲。其实对照近代净土宗大德夏莲居居士的诗 一卷六字经,转破十年暗。人云我念佛,我说是佛念。迷云陈雾重重过,瞥见澄潭月影圆 。悠然见就对应瞥见,很好解释。所以中国文化的主线是很清晰明确的,不像一些人说的是什么酱缸(柏杨语),这些文人用西学的方法考据中国文化,而不用自己的身心来做实验。 禅宗七祖之神会是谁? 看过电影《大话西游》的诸位,都知道有一件事,可以称为人世间的痛苦莫过于此...。但大家是否知道还有一件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呢。 胡适说:「 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于此事的了 」。 神会(684年~760年)禅师,俗姓高,湖北襄阳人,是唐朝中期的佛教高僧,六祖慧能的著名弟子之一,曾被奉为中国禅宗七祖,为荷泽宗的建立者。 《六祖坛经》上有一段精彩的公案: 一日,师告众曰: 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 神会出曰: 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 师曰: 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此段对话,不敢妄加评论,但以我的浅见,六祖对爱徒神会有骂,有赞 ,有授记。后来神会也确实在知解上做了很多工作。神会并非唯一得法弟子,却是对六祖的言教集大成者,南宗的宣传者,没有他的集结整理,后世就无法清楚的知道曹溪顿教了。 我交了白卷?! 在历史的长河中,襄阳城不愧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用心品味这些风流人物可以看出国学之魂是爱民信仰,现在的话讲就是同情弱势群体,围绕这个主题产生的智慧积累就是国学的全部内容。象自吹自擂一样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老祖宗的功绩,多少年后如果面对子孙后代,我只好说:不好意思在文化上交了白卷。 邮箱 zyubin AT gmail DOT 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三字经、新三字经(北京流行)、新三字经(广东流行)
lixiaoyan 2008-10-4 09:09
传统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蜀魏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莅中国 兼戎狄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七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至李闯 神器焚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廿一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赢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新三字经(北京流行) 人之初 生性近 习相远 良莠分 昔孟母 善择邻 重启蒙 根苗正 家教早 师教勤 全社会 施甘霖 养且教 情殷殷 爱父母 献孝心 小黄香 能扇枕 体亲意 家温馨 养育恩 如海深 缇萦女 救父亲 玉不琢 不成器 勤磨砺 莫贪逸 个人事 宜自理 爱劳动 学自立 盘中餐 来不易 范仲淹 划粥糜 比德学 比才艺 吃和穿 休攀比 尊师长 好学习 程门雪 杨游立 史可法 扮差役 秉师训 行大义 一把筷 折不易 团结紧 才有力 廉负荆 蔺相辑 和为贵 识大体 讲友爱 笃友谊 管鲍交 金兰契 近墨黑 近朱赤 拒华歆 宁割席 扶老幼 知礼仪 助人乐 勤公益 先他人 后自己 融四岁 甘让梨 能慎独 汉杨震 严律己 宽待人 己不欲 勿施人 的卢马 不送人 贵诚实 守信义 狼没来 勿相欺 重人格 知廉耻 文天祥 有正气 每见利 要思义 路拾遗 莫归己 凡见义 要勇为 斗强暴 济困危 集体亲 公物重 好儿童 如赖宁 索取少 奉献勤 学雷锋 为人民 王进喜 历艰辛 苦创业 称铁人 焦裕禄 兰考情 真公仆 献生命 周恩来 好总理 恭尽瘁 死后已 先天下 忧而忧 后天下 乐而乐 贫不移 富不淫 威不屈 国之魂 美不美 家乡水 亲不亲 故乡情 水有源 树有根 恋祖国 如母亲 昔岳飞 卫河山 戚继光 戍海关 郑成功 收台湾 林则徐 禁鸦片 爱国志 代代传 我中华 永璀璨 民族史 五千年 炎黄帝 是祖先 尧舜禹 古圣贤 夏商周 三代延 春秋戟 战国剑 秦统一 行郡县 大汉朝 国盛兴 三国分 魏晋胜 南北朝 又纷争 隋之后 唐鼎盛 五代更 宋辽金 民族融 元明清 到晚清 国耻叠 鸦片战 金瓯缺 马关耻 辛丑约 列强凶 喝我血 众奋起 反宰割 国兴亡 人有责 孙中山 倡共和 废帝制 载史册 五四潮 反帝制 南湖船 领航程 抗日冠 众联合 终胜利 功显赫 毛泽东 世敬仰 新中国 立东方 邓小平 勇开创 施改革 行开放 人心齐 国运昌 求统一 奔富强 盛衰史 记心上 龙传人 添荣光 兴中华 振家邦 好儿女 作栋梁 宇宙大 天地广 九行星 绕太阳 唯地球 最兴旺 七大洲 四大洋 我中华 好地方 地辽阔 边界长 大西南 有西藏 大西北 是新疆 江河多 密如网 北黄河 南长江 珠峰高 五岳壮 好河山 富宝藏 文明史 多辉煌 四发明 放光芒 名胜多 长城长 丝绸路 有敦煌 都江堰 兵马俑 赵州桥 紫禁城 众英杰 繁星朗 有孔孟 有老庄 屈宋辞 韩柳文 迁光史 永世存 李杜诗 光万丈 苏辛词 溢芳香 戏曲盛 关王汤 罗施曹 小说昌 孙兵法 智谋强 浑天仪 察天象 徐霞客 游记详 李时珍 本草纲 郭沫若 华罗庚 李四光 钱学森 靠科学 国兴旺 如添翼 高飞翔 分子大 原子小 粒子多 真奇妙 生物钟 染色体 基因库 多神秘 计算机 用途广 机器人 本领强 光电缆 神通大 信息路 连天下 激光器 新光源 航天器 飞九天 原子能 核电站 新材料 新能源 知无涯 学为舟 莫等闲 白了头 康映雪 欢燃糠 莹吹炭 衡偷光 秦刺股 光警枕 穿铁砚 杵磨针 苦其志 劳其筋 降大任 于欺人 愚公志 精卫情 锲不舍 持以恒 幼勤学 壮有成 报国家 泽民众 大道行 天下公 经小康 终大同 新三字经(广东流行) 人之初 如玉璞 性与情 俱可塑 若不教 行乃偏 教之道 德为先 昔贤母 善教子 孟断机 岳刺字 养不教 亲之过 教不学 儿之错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理 为人子 方少时 尊长辈 习礼仪 能温席 小黄香 爱父母 意深长 能让梨 小孔融 手足谊 记心中 孝与悌 须继承 长与幼 骨肉亲 亲养儿 多辛苦 报春晖 寸草心 亲有教 儿恭听 做错事 即改正 亲有过 谏其改 情意切 语和蔼 家务事 乐担承 洗碗筷 扫门庭 家爱我 我爱家 扒此心 爱中华 晨早起 理容装 齐抖擞 上学堂 朝霞艳 国旗升 凝眸立 添豪情 新时代 育新人 德智体 美与劳 首德育 倡四有 沁心田 新苗秀 求知识 甘勤苦 昔苏秦 锥刺股 强体魄 闻鸡舞 矫如龙 健如虎 诗书画 歌舞曲 辨美丑 分清浊 常劳动 多磨炼 经风雨 见世面 惜校誉 敬师长 爱学友 守规章 知而行 可成器 全发展 莫偏废 求学者 贵恒心 磨铁杵 可成针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缀 海有边 山有路 学无涯 不停步 人渐长 入社会 我如粟 民如海 遵法纪 讲公德 勤工作 尽职责 刘少奇 论修养 身作则 人敬仰 周恩来 济世穷 甘尽瘁 矢为公 朱老总 先士卒 扁担情 世传颂 乐助人 有雷锋 少索取 多奉献 焦裕禄 好公仆 一身死 万民哭 人相处 贵诚谦 待人宽 律己严 笃友谊 管与鲍 重道义 择善交 三人行 有我师 见人善 即思齐 己不欲 勿施人 己欲达 则达人 见危难 勇相帮 救溺童 司马光 罪与恶 源于贪 种苦果 终自尝 汉杨震 拒受金 廉洁者 世同钦 爱公物 重公益 胸坦荡 全大局 阅古今 国与家 成由俭 败由奢 青少年 行莫差 纵私欲 等泥沙 论人际 应知礼 态度好 语言美 重环保 草芊芊 绿世界 碧云天 我中华 礼仪帮 讲文明 国运昌 华厦史 似长河 五千年 豪杰多 秦始皇 四海一 汉武帝 拓疆域 唐太宗 贞观治 清康熙 多建树 苏武节 骨铮铮 直谏镜 有魏征 范仲淹 怀天下 宋包拯 锄横霸 岳家军 复河山 文天样 寸心丹 戚家军 倭胆寒 郑成功 复台湾 举先贤 难尽说 如薪火 传不绝 近百年 列强欺 烧圆明 割我地 我志士 拍案起 反侵略 雪国耻 林则徐 销鸦片 三元里 民血战 冲敌舰 邓世昌 试维新 康与梁 到近代 出伟人 垂史册 立功勋 先行者 孙中山 倡民主 帝制翻 建共和 扶农工 怀博爱 望大同 毛泽东 闹革命 率工农 奋长缨 驱日冠 掀三山 新中国 屹东方 总设计 邓小平 拨乱流 反于正 倡改革 勇开放 龙腾飞 民安康 思往事 心潮涌 明国情 知任重 我传统 最悠久 根基厚 枝叶茂 孔孟出 儒学立 重教育 说仁义 老庄起 墨韩兴 曰百家 各争鸣 孙武子 兵法精 传中外 久弥新 楚屈原 赋离骚 投汨水 品格高 司马迁 撰史记 不掩恶 不虚美 李太白 诗之仙 一斗洒 诗百篇 杜少陵 诗之圣 民疾苦 寄深情 苏辛词 关王曲 艺苑花 香馥郁 曰三国 曰西游 曰水浒 曰红楼 四小说 誉神州 此瑰宝 流传久 鲁迅笔 力千钧 震聋聩 醒民魂 郭沫若 沈雁冰 文坛上 各峥嵘 我先贤 聪且慧 发明多 功至伟 造纸术 创在前 印刷术 世居先 指南针 黑火药 华夏人 首创造 浑天仪 张衡制 圆周率 祖冲之 精医道 汉华佗 传织机 黄道婆 李时珍 编本草 徐霞客 探险奥 今科技 高尖精 裂原子 放卫星 研物种 探基因 计算机 妙通神 加速器 转如电 游太空 光子箭 学术界 聚群英 如天河 闪银星 华罗庚 孙冶方 钱学森 李四光 好榜样 在前头 勇攀登 上层楼 文化高 虎添翼 求富强 争朝夕 我疆域 广无垠 黄土地 育斯民 从昆仑 到海滨 山和水 皆可亲 有五岳 有五岭 或雄峻 或秀挺 黄河阔 长江长 珠水秀 龙江壮 数宝岛 首台湾 连大陆 情相关 古长城 气势雄 古运河 帆樯通 都江堰 水患息 丝绸路 联西域 国境内 多民族 究其数 五十六 百千年 共一家 同携手 建中华 龙传人 遍海外 赤子情 终不改 观风云 看世界 进则昌 退则败 好儿女 细思量 读此经 当自强 乘长风 冲天起 振中华 齐努力 (本材料只为收集,绝没有侵权意思)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2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