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逆城市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之十七:“部分地方现‘逆城市化’”读后
热度 1 baocunkuan 2013-9-25 09:34
刚刚看了一篇文章《隐性门槛高 部分地方现‘逆城市化’》(白田田,梁倩,经济参考报, http://jjckb.xinhuanet.com/2013-09/24/content_468491.htm 2013-09-24 ,),读后有几点感触,说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自上而下行政推动下的“城镇化”,必然是“无利不起早”和“嫌贫爱富”:要么是“身强体重且能交养老金”的年轻人,要么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三高”人士,要么是能给城市发展带来空间和土地(通过农田、宅基地等)的“郊区农民”。当然了,上述三方面的交集则更受城市和“城镇化”的欢迎了。 二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如何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据说是每人 10 万。换句话讲,如果被城镇化的农民无法带给城市 10 万元以上的收益的话,“城镇化”就亏了。城镇化成本如何分担?城市政府、农民工所在地政府、农民本人、农民工就业的单位或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方如何来合理(即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地分担这一成本,需要很好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走群众路线。这里,不妨先撇开谁来“埋单”这一话题,农民市民化的高成本背后的巨大市场需求和机会,应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 2.0 版的引擎。 三是“土地城镇化”和“土地财政”似乎走到了“尽头”。应警惕“城镇化”尤其是“土地城镇化”(比如通过以土地换市民身份,以土地换社会保障)中的“寅吃卯粮”,“土地财政”驱使下的“受益者”是本届政府,而农民变成市民后的各类保障、公共服务的成本却压给了下届政府。而下届政府在当前的城镇化大旗下似乎仍可通过更大范围的“土地城镇化”来一方面填补上届政府留下的“窟窿”,另一方面也为本届政府的“政绩”埋单。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大的“窟窿”留给了下下届政府。这一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会“花落谁家”?“土地城镇化”、“土地财政”的游戏还得玩多久?最终会玩到多大?如果,再进一步把此类游戏的环境与资源成本也算进去的话,此类城镇化也真得快要甚至可以说是已经走到“尽头”了。 四是所谓 “ 逆城市化 ” 的现象(一些农民工不愿意要城市的户口,甚至于很多原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希望换成农村户籍,以分得田地,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红利)的背后,是农民没有享受到城镇化的收益,或者说这一收益要小于其放弃掉农村老家那“一亩三分地”就意味着其放弃掉“兜底”保障的风险。当前情况下,农民工在老家的“一亩三分地”,成为最实际、最可靠也是最后的“保障”、至少可以“保命”的保障。
20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郎咸平:什么叫做真正的“逆城市化”?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2-4-28 17:48
郎咸平:什么叫做真正的“逆城市化”? 摘要: “逆城市化”这个概念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来的。我们的“逆城市化”其实就是基于严重的分配失衡,它是由利益或者是土地诱惑所催生出的,并不是真正的“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这个概念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来的。它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之后,大量城市人口开始往郊区或者农村流动。美国“逆城市化”的时候,第一步,富人先搬出去,因为他们很有能力,有钱,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他们搬出去之后,附近的一些基础设施就建起来了。 第二步,中产阶级搬出去,因为富人搬出去之后,相关配套设施也慢慢出来了。更多配套设施出来了后,一些工厂也搬出去了,到最后形成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小城镇。这小城镇交通不拥挤,环境优雅,治安良好,工厂、公司又都在附近,慢慢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依附于大城市的小城镇,这就是一个富裕社会发展到最后的必然结果。   而我在《财经郎眼06》中就指出,中国的“逆城市化”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举个例子,根据2010年8月15号新华网的报道,浙江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的57.7万人降到2009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我这还有一个数据,杭州、义乌、桐乡等地有200多名公务员把户口迁到农村了,我们平常说的是“农转非”,现在这个词叫“非转农”。为什么会出现“非转农”?其实就是土地的利益。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争夺补偿分红。你看在我们“城市化”快的地区,农民即使什么都不干,靠租土地一年坐收几十万。这种现象太有意思了,难道这代表说我们的“逆城市化”是我们富裕的开始吗?   我们的“逆城市化”其实就是基于严重的分配失衡,它是由利益或者是土地诱惑所催生出的,并不是真正的“逆城市化”。就像我们刚刚讲的,土地现在越来越值钱了,透过土地可以拿到很多高额的回报。这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另一个注脚,就是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需要不断地征用土地,所以你有农村户口,就有够享受土地增值的红利。所以我们今天是在整个大的城乡二元结构之下思考这个问题的,其实现在有两个制度是亟待突破的,一个是我们之前说的户籍制度,其实户籍制度的要解决的不是户籍本身,而是户籍背后庞大的利益集群。另一个就是刚才说的土地制度,因为土地能生钱,而且越来越值钱,土地就是财富,在这个情况之下,拆迁、征地过程中就出现越来越多的跟土地相关的案件。最近有一些可恨的学者提出要搞土地私有化,一旦搞土地私有化,你晓得什么结果吗?土地迅速增值,它的涨幅不是百分之几,而是百分之几千。   现在东部沿海的问题只是当下中国“逆城市化”的一个潮流,还有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潮流,就是很多白领已经害怕了城里的高房价、高成本、交通堵塞、高污染、能源不足这些问题。之前媒体炒作一个概念叫“逃离北上广”,就是白领要逃离北京、上海、广州,进入二线城市,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之所以说要逃离北上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城市化”有很多病,而且有很多的误读。其中一个引起很大争议的就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把“城市化”简单理解为“工业化”。这非常糟糕。你晓得什么叫“工业化”吗?“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让更多的人聚居在城市,这样就要开发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好了之后呢,转而要消耗工业用品。那我问你,“城市化”完了以后呢?不用更多房地产的话,那像钢筋水泥这样的工业产品谁消费?这个后果太可怕了,所以这个趋势一定要打破。   其实中国这个思维是延续了美国的旧思维。美国工业革命的时候,确实是工业革命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你晓得中国的情况不太一样。我举个例子,根据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经济80%的增长来源于钢筋水泥,20%来源于劳动力的投入,到最后我们发现,城市没有任何技术进步。更可怕的是,只要“城市化”一停止,什么都停摆了。这种“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思维非常可怕的,是错误的思维。那我请问你,美国是如何应付这个问题的呢?美国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慢慢地把工业转移出去,变成服务业了,所以美国的服务业是工业的3倍。我们不可能在10年之内搞一个像美国一样庞大的服务业群体出来。而如果没有服务业来支撑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又拉不动了,到最后就是一个解体。   最近媒体,包括各大机构在争吵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何时见顶?这个话题跟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是直接相关的。中国社科院最近出了个报告《宏观经济蓝皮书》,它说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他们总是非常乐观的,我总觉得非常地可疑。   我们看看发达国家,它们都是按照人口的自然流动的规律来发展城市的,我这里有个数据,巴黎只占2%的国土面积,却产生28%的国内生产总值;德国汉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每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德国东北部落后地区的2倍和100倍,但是这两个地区的福利是一样的。就是说,你住在汉堡也好,住在东北部也好,福利是一样的,整个配套也是一样的。像美国那样子土地肥沃而广阔的国家,一共有51个州,但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5个州,80%的美国人居住密度区的面积从1900年的占国土面积的25%,降到如今的17%。日本的东京呢,居住人口占全国的41%,国内生产总值占18%。韩国首尔呢,人口占全国25%,国内生产总值占24%。那么中国呢,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过占4.4%。我们和这些国家相比差得太多了。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远未结束。   但“城市化”当然是人进来才有“城市化”对不对?问题是这些人进入城市后做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讲,城市就是一个暂时打工、暂时居住的大工寮,我们有几个城市在谈到城市化的时候,让农民工进城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的就业配套?那我请问你,你城市的特色是什么?未来城市发展很简单,就是工业化必须转向服务业。那么怎么转向?政府必须要有一套好的规划,而不是到处盖高楼大厦,搞招商引资,这不是我们关切的话题。要让老百姓生活更美好,不是搞硬件建设,不是搞工业化,而是要把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就业问题解决了,治安问题解决了,交通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这才是我们各级政府应该干的事。   所以,中国也还根本就没到“逆城市化”的阶段。其实邓小平是非常睿智的,他当初说沿海地区城市优先发展,这个发展确实造成了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不能否认,而且他提出的这个策略和欧美国家是一样的,就是说大城市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目前中国就是大城市发展的阶段,因为只有它的配套是最好的。配套不是说光盖高楼大厦,用工业化拉动城市发展,而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譬如我刚刚讲的治安、环境、垃圾,还有就学、住房,让大城市更完美,让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然后呢,一些有钱人就会像欧美国家一样,慢慢搬到郊区去住,郊区的配套也就起来了,然后中产阶级再搬出去住,接着就会有很多的公司、工厂搬出去,最后形成一个配套完善的城镇。这才是真正的“逆城市化”阶段,我们还差得很远。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1989 次阅读|3 个评论
城乡一体化应以“良性逆城市化”为根本旨的
热度 1 YonLushgry 2011-6-13 13:51
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应以“良性逆城市化”——人口在城镇与乡村之间良性流动、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良性互动、不以城镇主导与支配乡村、不以乡村衬托与点缀城市等——为根本旨的,也就是说,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应是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良性循环。而这样的循环关键是要保护好、维持好、发展好乡村,农民、农村、农业、农户、农村风貌、农家小院、乡土文化等,这些均不应该被侵蚀、被破坏、被消失,而应该优势性地、可持续地传承、创新、积淀、凸显、发作等。 而“良性逆城市化”不仅仅是一种逆城市化,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以城市的发展为中心、为主导、为唯一任务,重要的是要以乡村的发展为基础、为重心、为战略任务,中国的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都不能走别的国家或地区已经走过的老路子,而是要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主动推进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良性互动与循环,走一条在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追求“良性逆城市化”的道路,而不是全力、主力、鼎力地发展城市、建设城市。 当然,于我,“良性逆城市化”也并不是臆造概念,并且它更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现实的、动态的、综合的理念。之所以要提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现在仍是一个农业人口为数不少的国家,中国的乡村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城市,而且绝大多数城市与乡村早已不是各自独立的区域,并且,城市与乡村必将长期并存。所以,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能只发展城市,而发展不好乡村。 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生活在城市中,也并不是所有的农村人都进得了城市。眼下,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大多数农民工只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且以农村为“根据地”,并不是真正的城里人。 三、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国外出现的“城市病”也在很多城市大量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殃及乡村。 四、一个国家或地区绝不可能只有城市,乡村并不是城市的附属物、附带品、对立方,更不是城市的“排泄场地”。 五、城市有城市的作用,乡村有乡村的功能,不能顾此失彼、舍此取彼。 六、农业依旧在基础性地支撑着各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不要只看三大产业占我国GDP的比例,农业是基础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 七、在我国 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乡村的现象和事由,需要彻底扭转。 我想,有以上几点理由就足够了, 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要将着眼点同时放在乡村与城市,而且,现在应该以乡村为重心,做好基础性工作,完成战略性任务,以实现 “良性逆城市化” 。 我个人认为,眼下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应本着这样的原则处理城乡之间的问题尤其是差距:宁可牺牲城市建设乡村,不可牺牲乡村建设城市。这句话说得过吗?还请有识之士点拨与启蒙。 闫茂伟 2011.06.13 东南大学九龙湖畔
个人分类: 论见&亮见|418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