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海霞︱武汉,我想你
热度 5 张海霞 2020-1-26 09:32
2020-01-26 坚持了好几天,告诉自己不能哭,可是看到刚才德国校友会给母校筹的 70000 只 N99+ 医用外科级别口罩、 13000 件防护服、 6000 个防护镜,共 33 个托盘——装满了一整个集装箱即将启程运往武汉的消息,做为一个在武汉读过书的学生,我此刻真的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 — 哭了出来! 这就是一个孩子对于家的感情: 武汉,我想你! 这几天睁眼闭眼之间我的心被你占据: 有多少新增病例?有多少死亡病例?全国各地医疗的驰援情况、生活物资的供应是否充分 …... 除夕夜听着客厅电视里传来的春晚,我真的是吃不下眼前喷香的年夜饭; 大年初一我几次输入导师家的电话号码但是没有勇气按下绿色的通话键; ...... 因为: 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因为我爱你,大武汉! 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离你有多远,那些曾经在武汉度过的青春岁月都依然在眼前:无论是武昌、汉口、汉阳还是鲁巷、东湖、喻家山,都留下了数千万个和我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求学孩子的欢声笑语和青春记忆,如今虽然我们已经离开那里很多年,但是那里依然有着我们从未忘记和割舍的师生情、同学谊,还有我们和这个城市建立起的如同孩子和家一般的情意! 此刻,做为曾经的武汉学子,我只想对你说: 武汉,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永远都是你的孩子,我们都很想你! 武汉,无论我们是否能回去驰援,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全力支持你! 武汉,我们的心永远跟你在一起,我们坚信挺过风雨你会更加美丽!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7255 次阅读|5 个评论
升学季重读《送东阳马生序》
flysky97 2019-6-28 16:51
时逢高考、中考结束,每见众学子历尽艰辛,终有所成,则欣喜之余,未免感慨! 初读此文时,大概寒冬,文中所写如感同身受,而每至此季则心有戚戚焉……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 宋濂 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学时自己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文中还以如今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与自己当初求学之艰苦,从衣、食、住、学等方面进行鲜明对比,着重强调,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专心致志。 作品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 1 余幼时即嗜学 2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4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5 。录毕,走送之 6 ,不敢稍逾约 7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8 ,益慕圣贤之道 9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0 ,尝趋百里外 11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2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3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4,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15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16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7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18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19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20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21 ,媵人持汤沃灌 22 ,以衾拥覆 23 ,久而乃和。寓逆旅 24 ,主人日再食 25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26 ,戴朱缨宝饰之帽 27 ,腰白玉之环 28 ,左佩刀,右备容臭 29 ,烨然若神人 30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1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 32 ,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 33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 34 ,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35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 36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37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38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39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40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41 。余朝京师 42 ,生以乡人子谒余 43 ,撰长书以为贽 44 ,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45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 46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47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48 ,岂知余者哉! 注释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创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作品鉴赏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又不刻苦。这又是对上段第四层的照应。 以上两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重要性,虽未明言是对马生的劝励,而劝励之意自明。然而文章毕竟是为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因为劝励的内容在上两段中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但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领神会的。 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写得情辞婉转,平易亲切。其实按他的声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摆出长者的架子,正面说理大发议论,把这个青年教训一通的。然而他却不这样做。他绝口不说你们青年应当怎样怎样,而只是说“我”曾经怎样怎样,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和人谈心。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形象上、情感上去启发影响读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处有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作者思想上的距离,赞同他的意见,并乐于照着他的意见去做。写文章要能达到这一步,决非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作基础的。 其次,作者在说理上,也不是凭空论道,而是善于让思想、道理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在事实的叙述中,又善于将概括的述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说到读书之难时,作者在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因家贫无书,不得不借书、抄书,计日以还的情形后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就使人对作者当初读书的勤奋及学习条件的艰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颇感人。这也是此文使人乐于赞同并接受作者意见的又一个内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名家点评 辽宁省作协主席、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充闾 《中国好文章·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本文通过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迫切、境遇的艰难,勉励马生等太学生刻苦向学,期于有成。感情真挚,语重心长,说理透彻,颇具感人力量。” 作者简介 宋濂 宋濂 (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 台阁体 ”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 宋学士全集 》七十五卷。 注释译文 1. 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 余:我。嗜( shì )学:爱好读书。 3. 致:得到。 4. 假借:借。 5. 弗之怠:即 “ 弗怠之 ” ,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6. 走:跑,这里意为 “ 赶快 ” 。 7.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9.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10. 硕( shuò )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11. 尝:曾。趋:奔赴。 12.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13.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14.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5. 叱( chì )(咄 duō ):训斥,呵责。 16. 俟( sì ):等待。忻( xīn ):同 “ 欣 ” 。 17. 卒:终于。 18. 箧( qiè ):箱子。曳屣( yè xǐ ):拖着鞋子。 19. 穷冬:隆冬。 20. 皲( jūn )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1. 僵劲:僵硬。 22. 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23. 衾( qīn ):被子。 24. 逆旅:旅店。 25. 日再食:每日两餐。 26. 被( pī )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 “ 披 ”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27. 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28. 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29. 容臭:香袋子。臭( xiù ):气味,这里指香气。 30. 烨( yè 页)然:光采照人的样子。 31. 缊( yùn )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32. 耄( mào )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33.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34. 缀:这里意为 “ 跟随 ” 。 35. 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36. 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37. 县官:这里指朝廷。廪( lǐn )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 “ 廪 ” 或 “ 稍 ” 。 38. 裘( qiú ):皮衣。葛:夏布衣服。遗( wèi ):赠,这里指接济。 39.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40.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41. 流辈:同辈。 42.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43.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 yè ):拜见。 44. 撰( zhuàn ):同 “ 撰 ” ,写。长书:长信。贽( zhì ):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45. 夷:平易。 46. 归见:回家探望。 47.“ 谓余 ” 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48. 诋( dǐ ):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个人分类: 人文|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优秀学子要少谈论情怀,多考虑财富
热度 24 zhouia 2018-8-3 22:42
农村优秀学子要少谈论情怀,多考虑财富 一年一度的高考与录取工作结束了,高考改革以来尽管名校更喜欢通过自住招生与综合评价录取优秀学生,但高考仍然是平民百姓往上流动的主要通道,尤其是农村家庭的优秀学子,这段时间网络刷屏的有几位优秀农村学子,如 云南曲靖小伙崔庆涛 , 河北枣强中学王心仪 ,他们所获得的成绩、高尚的情怀都深深的打动了社会大众,给当下浮躁的社会和炎热的盛夏带来祥和和清凉。 不过适当泼点凉水也许更能让人冷静,现在各个大学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很多,当代社会不同家庭间的眼界、人脉、财富等差异越来越明显,相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或实践经验的人能更理性的看待问题,不同的学科专业为今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存在着很大差异性,比如文科的金融学与历史 学 ,理科的计算机与天文学。 农村优秀学子考大学不但是个人的事情,更也是整个家庭的重要事情,因为自身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财富少,缺乏能让小孩按自己理想或喜好发展的硬件支撑, 如当小孩发现当下选择错误,想更换方向,即便父母亲戚愿意继续付出等待,但这种压力也是巨大的;若是达官显贵、商贾富豪的家庭,这些问题都不是什么事,因为他们根本无需担心经济方面因素,信息渠道往往也很通畅,有足够的资源让小孩去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向而没有后顾之忧,整个家庭能继续按着自身节奏愉快地运转着,培育出杰出人才的可能性更高,如钱氏家族,典型的就是钱文忠教授。 想起当年国家改革开放,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太落后了,百姓太穷了,国家当下继续发展经济,所以一门心思搞发展。其实80年代以来,国际上发生了很多大事,甚至是丧尽天良的事情, 但国家都没有或者没办法给予直接的帮助,继续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事情,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的短板太明显了,这几年才真正有大起色,于是帮助了很多国家,更做了很多有益当地的事情,也获得了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好评。 农村优秀学子考大学,更多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尤其是家庭的发展,不能更多的依据情怀,而要重点考虑自身家庭的现实短板,那就是财富不足。 自古以来儒家也主张 爱有差等 ,以对亲人的爱为出发点向外推向对他人的爱,最后推向对天地万物的爱,一上来就平等的爱一切人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依据主观感觉考大学有可能给家人的感觉是 不受谏谕,内疏外亲 ,这也正是道家所批评的修身大忌;另外佛家也强调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所以等自己财富足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容易做成。 对农村优秀学子而言,选专业也许比学校更重要, 文章开头提到的男孩没有被录取到北京大学法学专业,这是有点可惜的,不过更可惜的是他的分数若选择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也许更好,或者选择金融方向,如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他今后获取高收入的可能性更大、财富的积累也许更快,或者因为能吃苦、眼睛不近视、身体看上去不错,读个好军校也不错,如国防科技大学等,马上拿工资,家庭收入得到改善,更能为国家做贡献。 农村优秀学子不问专业选择,只一味选择北大、清华名校,个人感觉更多是受中学老师诱导,其实他们更多是为学校考虑,学校考上几个北大、清华,可以为学校打广告,管你什么专业,他们才不管你今后人生发展呢! 同样的那位女孩,好像是踩着投档分数线进北大中文系,其实也有点可惜,虽然她有很好的想法,崇高的理想,但农村学子上大学更多是家庭的事情,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自家的困难也是社会困难的一部分。 况且精英家庭需要几代人的积累,一步登天的成为精英家庭在和平年代基本上不太可能,除非是在乱世,或者以前大家都比较穷的时候,上大学不用担心工作和住房,拼个十年八年就改善了,甚至前途一片光明,但现在不同了,一套房子能搭上一辈子,还未必能找到理想工作,毕竟再厉害的名校或高学历走出校门等待他们是平凡的岗位。等眼界开了,人脉有了,经验足了,尤其是财富积累了,再来帮助他人似乎更可行,这方面相关报道也不少,如名校大学生工作多年回乡创业,带动更多人致富。 个人感觉农村学子的理想更多是跟着感觉走,或者受别人影响,而非受家庭教育的长期熏陶,内心形成了成熟的想法, 如网络一篇文章 《一位北大生转专业的辛酸历程》 ,确实让人痛心,那么好的成绩开始却没有好的结果;而今年另外一位考生就幡然醒悟,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可以参考报道 《中科大学霸读两年退学高考,放弃清华选择川大》 ,必须要为这位考生点赞。 现在新闻报道,给人感觉是,穷人的孩子有理想、有情怀,往往选择相对基础或者冷门的专业,而达官显贵、商贾富豪却更多选择热门的专业,典型就是金融学,这真让人搞不懂,按理讲这些家庭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他们小孩玩中学、学中玩,就像当年的张伯驹那样,所以农村优秀学子若真要依据理想、情怀选大学与专业,个人认为需要3方面因素: 一、你对你的专业选择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能给你带来无穷乐趣、归属感、成就感,就像当年的陈景润老师那样;二、你的天赋极高,就如六祖慧能那样,出身贫寒,但内心常生智慧,能看破放下、勇猛精进,智慧圆满,自觉觉他,自渡渡人;三、身处毛主席年轻时的年代,内乱不断、强敌欺侮,再不站出来,大厦将倾,有一人就出一份力,救万民于水火。 总之,对农村优秀学子而言,好专业更重要,即便是北大、清华名校,该退学就退学,不能为了面子输了里子。在现在太平盛世,自己好了,就是好了一个家庭,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要不忘初心,勤护善念,帮助他人;反之,更多是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
个人分类: 杂谈|17885 次阅读|59 个评论
蜡炬成灰.......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8-3-10 17:30
惊闻,高中教我们的几位老师都身染重疾,有的已不幸离世。二十年前,他们正值盛年,比我们现在的年龄也大不了几岁,现在他们也不过六十岁左右,刚刚退休的年龄,........ 他们燃烧自己,用自己的光和热,为一批批的学子照亮了人生的航向。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0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陆学子何江首登哈佛毕业礼演讲台(系列)
redtree 2016-5-27 21:22
中国大陆学子何江首登哈佛毕业礼演讲台 来源:中科大新创公益基金会 发布时间:2016/5/27 13:34:39 名师高徒:哈佛大学庄小威与何江合影。 5月26日10点(美东时间),中国科大毕业生何江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大陆学子。27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何江接受了中国科大波士顿校友会与新创基金会的祝贺与视频采访。刚刚结束毕业典礼的何江气色不错,略有疲惫。何江承认“确实有些累,昨晚只睡了四个小时”。 回顾今日的成功演讲,何江表示:开口第一句话前有些紧张,发现大家笑了我就放松下来了。 何江感恩父母的帮助,提到父母未能赶来,但也已看到自己演讲的照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何江的哈佛导师庄小威(中国科大87少校友)特地赶到毕业典礼现场,见证何江的演讲。何江介绍说“她很高兴”。 何江即将在哈佛大学演讲的消息传开之后,科大校友通过波士顿校友会和新创基金会转达两个建议:1)希望何江在演讲稿中提及中国科大;2)快去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科大的威望。当27日提出这两个问题时,何江笑说“其实在消息宣布时,稿件已经过多轮修改定稿了。(芒果台找你了么?)芒果台没找,但确实有真人秀节目找过来,我感觉自己不太适合”。 我们刻意在演讲之前压下这两个建议,原因是希望尊重何江。无论演讲内容如何,何江已为母校中国科大的宣传做出巨大贡献。 何江保持着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介绍未来规划说,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MIT工程方向非常强。“我还是希望在学术界能站稳,当然也希望成果能有实际的应用和转化”。 保持好奇心,勤于探索:寄语青年学子 何江在美国的经历无疑对中国科大初到美国的青年学子是巨大激励。当被问及:对于那些即将到美国留学的中国科大学子,有什么经验或教训可分享时。何江非常诚恳:出国留学对于任何人是非常棒的人生经历。身处异国他乡,会逼迫我们独立自主。能在求学过程中,发现自我的潜力(Knowing Yourself)很重要。我的留学经历也是不断发现自我,寻找、追求心中最喜欢的。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面对新的资源,要善于利用。我在哈佛大学,发现了很多文科、非学术的资源学习着去充分利用。要保持好奇心,勇于尝试。探索那些过去未曾意识到的潜力,正如这次演讲,我起初未曾想到能被选上。 美东时间5月26日10点前后,何江(中国科大0508郭沫若奖获得者)在众人瞩目中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哈佛大学将他的演讲与斯皮尔伯格大导演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10:19,何江博士向曾资助他的新创校友基金会发来了中英文演讲稿(附后)。 新闻来源与摄影致谢:中国科大波士顿校友会与新创校友基金会联合发布,图片均为波士顿校友会邹思睿(0303,哈佛大学博士)提供,谨此致谢。 何江演讲全文实录(中英文) 蜘蛛咬伤轶事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问我妈妈该怎么处理---我妈妈并没有带我去看医生,她而是决定用火疗的方法治疗我的伤口。 她在我的手上包了好几层棉花,棉花上喷撒了白酒,在我的嘴里放了一双筷子,然后打火点燃了棉花。热量逐渐渗透过棉花,开始炙烤我的右手。灼烧的疼痛让我忍不住想喊叫,可嘴里的筷子却让我发不出声来。我只能看着我的手被火烧着,一分钟,两分钟,直到妈妈熄灭了火苗。 你看,我在中国的农村长大,在那个时候,我的村庄还是一个类似前工业时代的传统村落。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村子里面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电,甚至也没有自来水。我们自然不能轻易的获得先进的现代医疗资源。那个时候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医生可以来帮我处理蜘蛛咬伤的伤口。 在座的如果有生物背景的人,你们或许已经理解到了我妈妈使用的这个简单的治疗手段的基本原理:高热可以让蛋白质变性,而蜘蛛的毒液也是一种蛋白质。这样一种传统的土方法实际上有它一定的理论依据,想来也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作为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的博士,我现在知道在我初中那个时候,已经有更好的,没有那么痛苦的,也没有那么有风险的治疗方法了。于是我便忍不住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在当时没有能够享用到这些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法呢? 蜘蛛咬伤的事故已经过去大概十五年了。我非常高兴的向在座的各位报告一下,我的手还是完好的。但是,我刚刚提到的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停在我的脑海中,而我也时不时会因为先进科技知识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平等分布而困扰。现如今,我们人类已经学会怎么进行人类基因编辑了,也研究清楚了很多个癌症发生发展的原因。我们甚至可以利用一束光来控制我们大脑内神经元的活动。每年生物医学的研究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突破和进步---其中有不少令人振奋,也极具革命颠覆性的成果。然而,尽管我们人类已经在科研上有了无数的建树,在怎样把这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带到世界最需要该技术的地区这件事情上,我们有时做的差强人意。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口每天的生活水平仍然低于2美元。营养不良每年导致三百万儿童死亡。将近3亿人口仍然受到疟疾的干扰。在世界各地,我们经常看到类似的由贫穷,疾病和自然匮乏导致的科学知识传播的受阻。现代社会里习以为常的那些救生常识经常在这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未能普及。于是,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区,人们只能依赖于用火疗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治理蜘蛛咬伤事故。 在哈佛读书期间,我有切身体会到先进的科技知识能够既简单又深远的帮助到社会上很多的人。本世纪初的时候,禽流感在亚洲多个国家肆虐。那个时候,村庄里的农民听到禽流感就像听到恶魔施咒一样,对其特别的恐惧。乡村的土医疗方法对这样一个疾病也是束手无策。农民对于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并不懂得流感比普通感冒可能更加致命。而且,大部分人对于科学家所发现的流感病毒能够跨不同物种传播这一事实并不清楚。 于是,在我意识到这些知识背景,及简单的将受感染的不同物种隔离开来以减缓疾病传播,并决定将这些知识传递到我的村庄时,我的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种作为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感。但这种使命感不只停在知识层面,它也是我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我自我理解的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感。 哈佛的教育教会我们学生敢于拥有自己的梦想,勇于立志改变世界。在毕业典礼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座的毕业生都会畅想我们未来的伟大征程和冒险。对我而言,我在此刻不可避免的还会想到我的家乡。我成长的经历教会了我作为一个科学家,积极的将我们所会的知识传递给那些急需这些知识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技知识,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我的家乡,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村庄,让他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场所,而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做的,也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但问题是,我们愿意来做这样的努力吗?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我们的社会强调科学和创新。但我们社会同样需要注意的一个重心是分配知识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改变世界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大突破。改变世界可以非常简单。它可以简单得变成作为世界不同地区的沟通者,并找出更多创造性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像我母亲或农民这样的群体。同时,改变世界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清醒的认识到科技知识的更加均衡的分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我们也能够一起奋斗将此目标变成现实。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或许,将来有一天,一个在农村被毒蜘蛛咬伤的少年或许不用火疗这样粗暴的方法来治疗伤口,而是去看医生得到更为先进的医疗护理。 The Spider’s Bite 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 poisonous spider bit my right hand. I ranto my mom for help—but instead of taking me to a doctor, my mom set my hand onfire. After wrapping my hand with several layers of cotton, then soaking it in wine,she put a chopstick into my mouth, and ignited the cotton. Heat quicklypenetrated the cotton and began to roast my hand. The searing pain made me wantto scream, but the chopstick prevented it. All I could do was watch my handburn - one minute, then two minutes –until mom put out the fire. You see, the part of China I grew up in was a rural village, and at thattime pre-industrial. When I was born, my village had no cars, no telephones, noelectricity, not even running water. And we certainly didn’t have access tomodern medical resources. There was no doctor my mother could bring me to seeabout my spider bite. For those who study biology, you may have grasped the science behind my mom’scure: heat deactivates proteins, and a spider’s venom is simply a form ofprotein. It’s cool how that folk remedy actually incorporates basicbiochemistry, isn’t it? But I am a PhD student in biochemistry at Harvard, Inow know that better, less painful and less risky treatments existed. So I can’thelp but ask myself, why I didn’t receive one at the time? Fifteen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at incident. I am happy to report thatmy hand is fine. But this question lingers, and I continue to be troubled by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roughout the world. We havelearned to edit the human genome and unlock many secrets of how cancerprogresses. We can manipulate neuronal activity literally with the switch of alight. Each year brings more advanc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exciting,transformative accomplishments. Yet, despite the knowledge we have amassed, wehaven’t been so successful in deploying it to where it’s needed most. Accordingto the World Bank, twelve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s on less than$2 a day. Malnutrition kills more than 3 million children annually. Threehundred million people are afflicted by malaria globally. All over the world,we constantly see these problems of poverty, illness, and lack of resourcesimpeding the flow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Lifesaving knowledge we take forgranted in the modern world is often unavailable in thes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And in far too many places, people are stillessentially trying to cure a spider bite with fire. While studying at Harvard, I saw how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help othersin simple, yet profound ways. The bird flu pandemic in the 2000s looked to myvillage like a spell cast by demons. Our folk medicine didn’t even havehalf-measures to offer. What’s more, farmers did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common cold and flu;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at the flu was much more lethalthan the common cold. Most people were also unaware that the virus couldtransmit across different species. So when I realized that simple hygiene practices like separatingdifferent animal species could contain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and that Icould help make this knowledge available to my village, that was my first “Aha”moment as a budding scientist. But it was more than that: it was also a vitalinflection point in my own ethical development, my own self-understanding as amember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Harvard dares us to dreambig, to aspire to change the world. Here on this Commencement Day, we areprobably thinking of grand destinations and big adventures that await us. Asfor me, I am also thinking of the farmers in my village. My experience herereminds me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researchers to communicate our knowledge to thosewho need it. Because by using the science we already have, we could probablybring my village and thousands like it into the world you and I take forgranted every day. And that’s an impact every one of us can make! But the question is, will we make the effort or not? More than ever before, oursociety emphasizes science and innovation. But an equally important emphasisshould be on distributing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where it’s needed. Changingthe world doesn’t mean that everyone has to find the next big thing. It can beas simple as becoming better communicators, and finding more creative ways topass on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people like my mom and the farmers in theirlocal community. Our society also needs to recognize that the equal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s a pivotal step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work tobring this into reality. And if we do that, then perhaps a teenager in rural China who is bittenby a spider will not have to burn his hand, but will know to seek a doctorinstead. 何江博士简介 何江2005年从湖南省宁乡县一中进入中国科大生命学院学习,2009年荣获新中国第一奖学金、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由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资助)。 何江进入哈佛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在导师庄小威教授实验室进行生物光学和超高分辨显微成像在病毒学和神经学中的应用和研究。2015年博士毕业,现于麻省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内容为组织工程,3D打印人体肝脏的应用,癌症早期检测。生物技术行业在今年来拥有非常迅猛的发展,其广大的发展空间让他决定留在该领域。哈佛博士期间,他在eLife, PNAS, Plos Pathogens, Nature Methods等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9篇,文章引用数量超过500次。同时担任Nano Letters,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10多个杂志审稿人。另外,在哈佛商学院教授引荐下,他写了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的传记体性质英文书,书稿目前已被欧洲最大publishing agency接收,计划于欧洲美国中国发表。 何江在哈佛大学接受的博士生教育本质上是中国科大教育的延伸——他的导师庄小威是中国科大87级少年班校友。 5月26日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在毕业典礼上,以优秀毕业生身分代表演讲。这是哈佛学生在校内的最高荣誉,何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留学生。 哈佛毕业演讲首位大陆学生:教育能改变人生 作者:王烨捷 周凯 来源:中青在线 发布时间:2016/5/11 11:36:39 何江在美国实验室。 一名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儿,5月26日,将要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这相当于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 哈佛校方确认该校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当天,与他同台演讲的特邀嘉宾将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这不是他第一次获得一所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曾经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挺无奈的。”何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后,特地用短信方式再次补充自己的观点,“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再苦再穷也不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上世纪80年代的湖南农村,像当时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以土坯房为主,孩子的零食以糖水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就在那时诞生,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到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打工,老人照顾几个年幼在家的孩子。 1988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何江呱呱坠地。与村里其他农户明显不同的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又是砌砖瓦房子,又是给孩子带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个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哪里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何江上大学后,有一次问起父亲,哪里找来那么多睡前故事,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何江的父亲还严格要求两个孩子的学习。放学后,何家的两个儿子通常是被关在屋里“自习”,作业做完了,继续自习;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农村男孩都在田间地头玩耍。 “那时觉得爸爸很‘霸蛮’。但现在想想,这是农村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何江后来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而他的弟弟则成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今年下半年就去上海工作了。 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懂得鼓励孩子 支撑两个男孩保持学习兴趣的,是那个“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亲。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 在母亲那里,两个儿子总能找到自信。何江现在知道,母亲当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见到的美国人的做法一样——以鼓励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湖南农村的妇女,在农闲时通常喜欢聚集在一起唠家常。但何江的母亲更喜欢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 因为不识字,她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 何江记得,自己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母亲的循循善诱与何江如今正在接触的美国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刚来美国时很不习惯,不管提什么建议,导师都说可以试试看。”何江说,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书上的“牛人”,都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鼓励。他们会在跟你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时,时不时地鼓励你一番,让你觉得“前途不错”。 就连这次申请哈佛典礼演讲,何江也是在美国教授Diana Eck的鼓励下进行的。 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国学生敢于申请。何江想要发言,目的是让美国的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但他此前并不敢报名,“教授告诉我,你只要觉得可以,就去试试,没什么好丢脸的”。 “农村英语”变为纯正美语没有捷径 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总共有3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学习、科研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0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每个人都要拿着自己的演讲稿念稿;第三轮,从4人中选出1人,所有人都被要求脱稿模拟演讲。 对一个英语是母语的学生来说,这都有极大的难度。更何况何江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操着一口“农村英语”上了县城的高中。那是他第一次从农村走进城里。在宁乡县城,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城里孩子的巨大差距。“第一学期很受打击,考试没问题,就是开口说英语很困难”。 不怕“使苦劲”的何江,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书本旁边进行大段大段的标注。 “学英语,跟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一样,没有捷径。”何江自认为自己有些“一根筋”。这一点,或许遗传自父亲——从来不懂得走捷径,家里的田地里,除了水稻,再也没有种过其他品种的农作物。 到了哈佛大学,何江又像刚上高中那会儿,焦虑不已。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跟中国学生聚集在一起,这样的话,很难找到机会练习英语。 何江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何江透露,这次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申请,自己的“农村故事”为整个演讲主题增色不少。他将在演讲中介绍中医在中国农村发挥的作用,进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学所专注的生物光学、物理专业研究,“以一个理科生的角度,来反思科技知识和技术在社会上不均衡的分布,以及如何将自己研究的科技技术,更广泛地传递到世界不同地方”。 据悉,哈佛毕业典礼的历届演讲代表多为文科生,何江是为数不多的一名理科生代表。哈佛博士毕业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原标题:教育仍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何江:哈佛毕业典礼登台演讲的首位大陆学生) 哈佛毕业生何江:博士后结束打算申请大学教书 作者:温薷 戴轩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6/5/29 10:06:26 哈佛历史上首个在毕业典礼中演讲的中国大陆学生何江。受访者供图 中国大陆学生首登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何江希望演讲能影响他人,逐渐消弭区域间科技不平等现象 每年毕业典礼上,哈佛都会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选出几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而这一直被认为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美国时间2016年5月26日,何江走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舞台。随后媒体报道,他是哈佛首个在毕业典礼中演讲的中国大陆学生。 昨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何江。 对于演讲主题定为科技传播中区域间的不平等,何江说,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有些地方却无法享受到。他认为科技传播要借助各行业的力量,而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们,很多将来是各行业顶尖人物,这时候把这个话题抛出来,正是“天时地利人和”。 ■ 对话人物 何江 198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县停钟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2005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生物专业,2009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系硕博连读。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上午10点,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演讲主题 谈科技传播希望区域不平等慢慢消弭 新京报:毕业演讲时心里紧张吗? 何江:紧张,视频里可能看不出来。其实演讲时说“我只能看着我的手被火烧着”时,我的手一直在抖。 新京报:参与演讲选拔的学生是不是很多? 何江:竞争很激烈。3月初,一位教授鼓励我去参加选拔,我心里没什么底,就想着纯当试试,之后经过了首轮选拔、初赛和复赛。 复赛只剩4名学生,除了我,其他三人母语都是英语。有两人来自肯尼迪学院,很擅长公开演讲,其中一人还有多年的外交经验;还有一人来自教育学院,当过多年导游。 新京报:为什么最后你脱颖而出? 何江:可能是我的主题比较新颖吧。哈佛毕业演讲的主题大多是人文类,而我的主题是科技传播。我是农村孩子,小时候村里没有医疗环境,被毒蜘蛛咬伤后,妈妈只能用火烧的土方子来治疗我的手,而像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虽然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这些地方却无法享受到,这种不平等给我很深的印象。 新京报:何时意识到科技传播不平等这个问题? 何江:我们平时在实验室里也会聊到,自己明明在接受最前沿的知识,但是对父母说起来他们根本不懂,这样的话意义在哪里,这种想法进了哈佛之后更加强烈,所以我就将科技传播定为了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很大,容易说得太空泛,后来我回忆起小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把它放在了演讲的开头。 新京报:你有想过为弥补这种差距做些什么吗? 何江:我觉得这次演讲就是一种尝试。因为科技传播是一个大工程,一个人能做的非常有限,而参加毕业典礼的这些同学,很多是将来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如果他们愿意参与其中,带动更多人与行业进行改变,这种差异就会慢慢消弭。在这个时候把这个主题抛出来,我觉得是“天时地利人和”。 学习经历 刚到美国不适应哈佛课堂氛围 新京报:你出生在湖南农村,然后到大城市、国外求学,这个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会有自卑的时候吗? 何江:我们家在农村,爸妈平时靠种稻和养猪维持全家生计,条件并不好。不光是经济上比较困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刚上大一时,学校安排了C++编程的必修课,每次都会用到电脑,但在那之前我连电脑都没摸过。 我是一路从资源不那么丰富的地方走到资源越来越丰富的地方,眼界开阔后会比较平和。因为环境不断在变,会有各种各样新的挑战,必须学会调整心态。 新京报:你是如何进入哈佛的? 何江:2009年我从中科大毕业,因为平时成绩基本每年都是全院第一,再加上学校导师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的推荐信,最后申请到了哈佛生物系的硕博连读,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读博时,我联系了之前从中科大毕业的庄小威老师,在她的实验室里做了5年的博士研究,主要研究流感入侵人体过程及大脑神经元细微结构。 新京报:刚去留学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何江:除了语言障碍,就是不适应美国的课堂氛围。像哈佛的讲台上站着的都是行业大咖,但台下的学生会随便发问甚至质疑,而且发言之前可能不会经过一个比较缜密的思考,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难以接受。 后来习惯了才发现,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对于那些教授来说,只要能听到学生有所表达就会很高兴,不管这些观点是不是很幼稚,他们都会尊重你的声音。 中美差异 国内对学生评价标准多元点会更好 新京报:你在演讲里说哈佛教会你们敢于拥有自己的梦想,哈佛是怎样做的? 何江:哈佛教给学生的东西都会站在很高的高度,学生会很习惯宏大的视野与观点。像平时授课的老师,很多也是出现在我们教科书上的“神级”人物,你可以很容易地与他们进行对话。 从师资到设备到机会,哈佛为学生提供的一切资源都非常丰富,接触了这么多的资源,学生会觉得实现梦想一点也不遥远,而且会有很强烈的愿望和责任感想去改变整个世界。 新京报:哈佛能提供很多资源,但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足够的资源,你觉得这种缺陷该怎么弥补? 何江:对,其实农村孩子刻苦读书的不少,但农村的确没有那么好的教育环境能支持他们,所以一定要强化自己的能力,努力去争取资源。 比如说在学校就要重视自己的社交圈子,搭建自己的平台,去弄明白这个平台能教会自己什么、能提供给自己什么样的资源,对于行业中优秀的人物也要对他们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去交流。 而且我发现,很多农村的学生读书也非常努力,但很容易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潜力,更不敢有什么梦想。像做学术很辛苦,如果不相信自己就很难走下去。 新京报: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你都接受过,你对两种教育体制怎么看? 何江:有人可能觉得中式教育太重视灌输知识、不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而西方教育更加先进。但是就我接触到的来说,其实两者各有好坏。像美国这边是很尊重个性,但是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问题其实很多,而国内的中等教育就很扎实,比如我从中科大进到哈佛,扎实的基本功就让我很受益。 所以这两者如果有一个互补和折中会更好。就中国国内来说,不光是学校,整个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都比较单一,如果今后标准能多元一点,我觉得会打开不一样的路。 毕业规划 将去麻省做博士后 以后打算申请大学教职 新京报:很多人觉得你是非常成功的,你自己怎么看? 何江:我不觉得自己很成功,真正了解这个行业就知道,所谓成功要有实在的研究成果,我现在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 新京报:从哈佛毕业后,你下一步打算做什么? 何江:接下来会去麻省进行博士后研究,做人体肝脏3D打印和癌症前期检测之类的课题,这些课题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会更偏应用一点。像现在波士顿已经有很多生物公司,所以我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很看好。就像演讲里说的,将这些科技传播到偏远贫穷的地区会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行业发展起来,它们最后也一定会享受到这些先进的科技。 新京报:有想过回国吗? 何江:我想在科研行业继续做下去,麻省理工博士后之后打算申请大学教职,美国和中国都会考虑申请。(原标题:对话丨何江:博士后结束打算申请大学教书)
个人分类: 人物|2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子梦
libseeker 2012-11-30 11:08
何谓学子?“犹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人”。吾辈已中年,学龄30余年。我这30余年,均未离开过学校,自以为均能算“在学校学习的人”。如无变故,至60岁退休,还能做20来年学子。学子如我有个梦想——希望能成长为学者,真正意义上的学者。 何谓学者?百度百科的定义,“现代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古代学者是指求学之人。学者一般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包括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等等。一般说来,学者多指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文人,但也不乏自然科学专家。 学者,又名学人,近义词可以是专家、顾问等,在学术方面比较优秀并且其思想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人。”简洁表述是:(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我的梦想中的学者“自定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学子。 读到一段文字(史飞翔.为何“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http://m.xhsmb.com/20121130/news_21_2.htm), “北大教授陈平原说,他在北大读博期间,他的导师王瑶也认为研究生在学期间不必发表论文。陈平原说:‘很多人做学问就像江湖卖艺,敲锣打鼓,热火朝天。三分学问,七分吆喝,场面上很好看,但属于雷声大雨点小。’相对于这种‘学术大跃进’,傅斯年的‘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就属于那“很多人”中的一个。我上硕士研究生的三年,没发几篇论文,倒是在之前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文。我发表过的论文中,多半只能算“习作”,看不出有多少“学问”,积极意义是学术启蒙与写作训练。令我惭愧的是,假如再给我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未见得能完成学术积累。当前的境界是: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梁启超说:“大学者有必要之态度二:一曰精慎,二曰虚心。亭林著作最能表现这种精神。他说:‘著述之家,最不利乎以未定之书传之于人’又说‘古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为之。……后人之书,愈多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也。”(见: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3:77)深以为然,吾心向往。态度决定高度,尚待进一步端正态度。 学子,自可为;学者,为可至。尚祈天人相济,余生梦想成真。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5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厚德尚道满心房
uvard 2012-10-26 08:35
净土 净土焕发医书香, 苍松静伴学子忙; 教书育人传后世, 厚德尚道满心房。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笔之140:《教授》“表率书写大师真”
uvard 2012-7-3 18:41
教授 传道磨砺十年功, 授业学子四海成; 解惑通明天晴朗, 表率书写大师真。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通‘寒门优秀孩子’成才的‘绿色通道’!
热度 2 lin602 2012-6-20 22:53
寒门家庭中有许多孩子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优秀可塑人才,他们往往由于家里穷,或者家里有重大生活变故,没有钱上学,早早地挑起了务农或做农民工甚至重体力活的重担。这不但是他们个人的重大损失,也是我们国家与中华民族的重大损失。 真正的人才不管在那个时代都是稀奇珍品,特别是动乱与战争年代,真正好的将帅与好的士兵是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我国经济取得了这样好的今天,有没有一个绿色通道,让寒门家的优秀孩子一步一步成才,甚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首先遇到的是,他们的学费与书费,尽管我们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但仍然一些孩子由于家里太穷而念不起书。 第二个问题好的教育资源都需要钱,穷人家的孩子交不起上好学校的钱,经常会在很差的学校读书,加上家务多,学风不好,可能就废了。 高中,上大学基本上是需要钱了,要交学费、书费与住宿费。有些穷孩子就是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未必能够上得起大学。 寒门学子的话题在网上讨论也不少了,国家与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优秀孩子是什么标准,有什么方案与规定能够不让他们被埋没,有什么法令能够保证他们完成大学学业,有什么管理规定不让富人家孩子搭这个便车。 国家出钱、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助研与助教等方法如何综合运用起来,如何进行操作,这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与‘作为’。
2001 次阅读|4 个评论
义务教育的不公平也是腐败--议寒门学子上重点大学
热度 24 lin602 2012-4-24 22:23
看了几篇有关‘寒门学子上重点大学比例低’的帖子,心里有股说不出来的滋味。 现在城里年轻人买房子,好学区的房子就要贵得多,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好学校(基本上是原来政府家属聚集学区)师资好,条件优,升重点学校比例高。如果不是这个学区的孩子要进来,那没有多少万(对穷人是一个大数目)额外支出是进不来的。 现在与年轻点教师们聊天,其中重要话题,他们的孩子如何进好幼儿园,进好的小学与初中,当然还有如何上好的高中与大学(我的孩子工作了)。 毛泽东时代,许多好的中学在农村,例如我读的中学--盐城市时杨中学,在七十年代前在盐城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位于我们比较偏僻的乡(学富乡政府所在地--时杨庄)所在地,以前不通车,坐船半天才能到县城。我上中学时,这个中学师资非常强,当时盐城市可能只有盐城中学及市一中比时杨中学好。改革开发后,这些好老师基本上全部调到城里去了,现在这中学远没有我们上学时的风采。可以这样说,没有时杨中学,可能我还在农村呢。 现在不但农村与城市义务教育的学校之间有差别,城市内的学校之间差别都非常大,仔细看看这些好学校,都是政府或干部聚集区的学校,这是不是变相的腐败?他们的孩子上小学及初中也是义务教育,也没有比别人多花钱,孩子还经常有额外的夏令营,还有好的电脑与网络使用,他们凭什么得到比其他人好得多的教育资源?从道理上来说,义务教育应该是平等与公平的呀。完全体现出花钱一样多买的东西不一样的怪现象。 现在的确让人非常伤心,越是条件好的家庭,孩子的教育也好,越是条件差经济穷的家庭,孩子的教育也差。 人们常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绝对公平那是不可能的,但这孩子的教育如此大的差别,如何体现‘人是公平的’这个理念? 重点大学中寒门子弟少,从考试录取的‘游戏规则’来说,是合理的,但从教育公平这个角度来说,公平吗? 不合理! 上大学时看印度的电影‘流浪者’,非常憎恨出身对孩子终生带来的烙印。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吗? 可能会有人说,农村的学校吸引不了好的师资,好教师不愿意去呀。即使我承认这一点,那么 同在南京市,其中好的学校--琅琊路小学、北京东路小学与其他相隔非常近甚至在这二个学校之间且都在闹市区的非重点小学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如何解释? 如果政策得当,利用经济扛杆,或者采用教师轮流制度,这种不公平完全可以加以缩小。 每当看到农村小孩子因为教育不好而犯错或犯罪,就让我心里隐隐地痛,让我看到‘流浪者’中那个犯罪的孩子的影子。 富二代继续豪富,官二代继续做官,打工者的后代继续打工(电视上看到许多父子在一起打工),难道这能够让下层的人心里服气? 难道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呼吁,取消或缩小这种严重的教育不公平。 我不指望这篇博文被编辑部精选,如果各位博主看完,你同意我这博文中的观点可以推荐一下,让更多的人参预讨论。 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于他所发出的声音! 尽管知识分子的力量很小。
4481 次阅读|61 个评论
寒门弟子现身说法
热度 2 Maplecas01 2011-8-16 11:23
最近科学网上讨论寒门弟子的话题比较多,我以一个寒门出身的学子身份谈谈我的一些经历和看法。然后供大家参考,思索和讨论 。 我86年出生在湖北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祖上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名人或者富豪,据说在清朝时期有过一个“何”姓大地主祖先,我们现在的这一支都是他的子孙,但是只是传说,无法考证。家里爷爷奶奶都没有怎么读过书,印象中爷爷好像读过几年私塾,奶奶大字不识一个,爷爷年轻时脾气不好,不顾家庭,最后导致奶奶出走,另嫁他人。这为我以后悲剧的家庭和学习经历打下一个埋伏。我老爸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儿子,由于奶奶出走时他还小,只有十几岁,虽然读过中学,未毕业,学历在他那个年代的人当中是比较低的。由于学历低也不能干出什么名堂,也就继承了爷爷的事业,在家种地,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小时候没有人管老爸,导致他脾气暴躁,自私自利,不顾家庭,没有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经族人极力撮合,他很幸运的和我母亲结婚,开始几年父亲还好,不过后来学会了打麻将,经常变卖家中粮食出去赌博,回家就是打老婆孩子,最终母亲不堪忍受,离家出走,至今流浪在外。 自从母亲走后,就开始了我和我妹妹的噩梦生活。由于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思想已经到了我们农村,种地已经不再是农民的唯一出路了,而且当时农民还有人头税,农业税,非常繁重,很多农民都放弃了土地,奔流到了城市当中,希望找到一线生存下去的希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老爸也跟随潮流,放弃土地到了城市打工。这样家里就没有人来照顾我和妹妹了,我就成了家里的主要支柱,每天早上起来要做饭我和妹妹吃,中午放学也要回家自己做饭(庆幸我家离学校很近,不像现在的农村小孩,上学都要走几十里路),晚上放学回家也要做饭,天天背着生活的重担,不过那时候小并没有感觉生活有多苦,那时我8岁,妹妹5岁。就这样一年一年的生活,虽然老爸经常打骂我们,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要感谢他,他并没有让我在小学毕业后就出去打工,让我继续读了初中,并且所有的钱都是他借来的,而且经常欠学校的学费交不起(我上学的年代不像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不用交学费),老师经常赶我回家,但是我还是不想回家,就赖在学校不走。就这样我坚持到了初中毕业,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我从来没有拿过一个奖状,从来没有拿过班里一个第一,学习成绩总是中等水平,所以老师们也从来没有看好我。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我也很自然的没有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而是到了市实验高中,还好我不用出高额学费,只需叫800元学费就行了,然而父亲早已无力支撑我读书了,希望我出去打工。就在这时有转机了,在好人的帮助下,母亲回来了,她带回来自己外出八年多的打工钱,然后支持我上学,帮我交了学费,我从而很幸运的得以继续上高中。上高中第一年我就出奇的学习成绩好,在班上总是第一名,这个让我和村里所有的人有点难以想象,其中原因,现在看来可能跟我没有了生活压力,离家也远了,见不到烦心事有关吧。高中三年我很内向,基本不怎么说话,初次到县城也很害怕,很多东西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所以我很少出校门,基本都在学校看书,写作业。三年我基本没有让我母亲为我出多少学费,因为我每年都能拿到学校的奖学金,一年1600元,正好是我一年的学费。高中毕业了那时还很懵懂,对于中国国情啥的也不知道,或者好多东西上根本不如城里的同学。高考时我很幸运的进入了吉大,一所985+211的大学,在这里我逐渐的成长和成熟。在大学中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不光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很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东西,有空我就跑到图书馆看书,大一大二看专业书很少,基本都是看专业可以外的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到了大三开始学习专业课了,我开始看专业方面的书籍,逐渐的爱上了现在的专业。因为从农村出来的我,感觉自己学地质很丢人,老人们都说学地质很辛苦,没前途,也不是高科技的东西,他们很不屑一顾。所以大学期间回家我很少说自己学地质的。学我们这个专业的,在大学找家教都没有人要,所以我经常称自己是学地球物理的,好多家长也不懂什么是地球物理,也就接受了我做为他们孩子的家教。不过大学期间我只做过一次家教,以后要么没有时间,要么没有机会。然而这一次家教就让我有机会赚的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赚了3000多元,当时很高兴,因为又可以够我至少半年的生活费了。由于母亲在我上高中期间早已把她挣的钱补贴家用了,我上大学时基本没钱给我了。由于国家有助学贷款帮助贫困学生上学的政策,我再一次幸运的上了大学,而且是贷款了四年,一年6000元。贷款来的钱除去每年的学费3800和住宿费1100外,还剩下1100元够我几个月的生活费了,所以我上大学期间基本没有向家里要过钱。大学完毕之后,由于我四年综合表现较好,虽然没有其他人那么突出,感觉自己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我非常幸运成功的保送到了我现在的研究所读研究生,而且是公费的,每个月还有固定收入。我自己很满意,不用家里人特别是我母亲再为我担心了。现在读博士了,而且更为幸运的是我现在的导师非常好,不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品德上都堪称楷模和典范,在学生中很受欢迎。 现在我的生活基本无忧了,有吃有喝很满足,没有太多的奢望。最大的希望就是以后让父母能够过上好日子。 回顾我的求学经历,我感觉我非常幸运的逃过一劫又一劫,最终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试想如果我当初不论是因为哪种原因辍学,我现在可能跟我小时候的玩伴一样,要么在家种地,要么在广州打工。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对于寒门的学子来说,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是无疑是最公平最佳的一条路。不然你永远都走不出大山,永远世代生活在大山里。当然不论现在在什么岗位,或者学历如何,读书学习依然是很重要的,对以后的发展和大眼光的提升很有帮助。由于现在大学毕业工作难找,即使找到了工作工资也很低,可以确切的说现在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工资连一个工资最低的矿工都不如,所以导致在现在的农村很多父母在小孩初中毕业后就让其出去打工了,打几年工学点技术,然后工资涨了比现在的大学生强得多,还抢手的多。但是仅仅考虑眼前的利益,不为孩子的一生着想,这样的想法没有长远的眼光。思想得不到提升,永远只是给别人打工,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也就忍气吞声,不敢发一言,也不会发一言。在高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没有好的知识基础,如何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其他就更不说了。 以上仅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拍砖!
个人分类: 生活娱乐|2076 次阅读|2 个评论
镜子围脖:弱者边缘化
liwei999 2011-8-7 13:50
zt: 穷孩子无春天?寒门子弟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认识有误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06/2011 19:40:24 农村人口的减少,必然带来人口素质的降低。因为发达地区优先被城镇化了。因此也就必然带来农家子弟比例的 下滑。 在21世纪的今天,再探讨这样的问题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弱者已经被边缘化了,各类数据不过是证实了这个现实。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说能接受师长的折磨才是上等学子?
热度 1 wangdh 2010-12-18 00:39
为什么说能接受师长的折磨才是上等学子? (王德华) 在台湾佛光山,读到了摘自《佛光菜根谭》的一些名句警言,很是喜欢朴实语言中的那些哲理。在寺庙的书店里,找到了星云大师著的《佛光菜根谭》这本书,有繁体字的《佛光菜根谭》系列套书,也有简体字的《佛光菜根谭》全集,简体字版本是大陆现代出版社 2010 年出版的(年代是贴上了新标签),价格 NT$240 。在台湾买大陆出版的书籍,一点都没有距离的感觉。 阅读书中星云大师的智慧时,读到了下面的句子: 上等学子,能接受师长的折磨,忍耐上进; 中等学子,能接受师长的鼓励,奋发图强; 下等学子,能接受师长的赞美,爱中成长; 劣等学子,什么都不能够接受,事事叛逆。 星云大师把学子分为上中下劣,描述四类学子的特质,及其未来的发展,很是智慧。大师定义的学子应该与我们理解的学子是一样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读过后,我就是悟不出其中的道理(禅理)。我们常人奉行的鼓励和赞美,并不是为师的最高境界,折磨反而是对学生最有力的助推器。在折磨中成长,才能成大器,在忍耐中前行,才能修成正果。在鼓励中成长,在赞美中成长,会有什么不同呢?不能成大器吗?悟道太浅,不能理解大师所言。事事叛逆,我行我素,刀枪不入,这样的学子很难修行,为学子之末,可以理解。 看来,要培养上等学子,在赞美、鼓励的基础上,老师还要给学生设置一些沟沟坎坎,使其经受折磨。只接受赞美的学子,有缺陷;只接受鼓励的学子,有不足;能接受折磨的学子,赞美和鼓励对他们是进一步前行的动力。为了学子的成长,能刻意折磨学子的老师,也一定少不了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善于接受各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建议,冷静接受赞美和鼓励,理性接受冷嘲热讽,积极应对各种磨练,方可成为上等学子。 这样的理解,不知是否读懂大师之意?请各位赐教,谢先。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9624 次阅读|11 个评论
从中国的差生到美国教授的第一步
热度 10 RAOH 2010-9-8 05:26
从中国的差生到美国教授的第一步 又到新生入学时了!有多少能成才?又有多少会自废及被“废”?来段故事,给各位差生壮胆吧! 若干年前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一天,一个二十出头的英俊酷哥,气宇昂扬,加东张西望滴,走出飞机场。多么蓝的天啊,多么美的云呐!参天大楼,高架高速。。。这就是美国,太美妙了!美国人民,你们有救了,我来了!说时迟,那时快,一丝微风拂过,小伙立马就哆嗦,“今天的晚饭在哪里?” 那时出国的学子多为出类拔翠,胸怀大志的青年,但也夹杂了极个别滴象酷哥这么个不学无术的差生,茫茫世界,未来就在脚下,再无人可靠了! 酷哥也曾是天之骄子,但大学读来,高开低走,成绩是稳步发展——下降,毕业时已成了差生。 一.前言:我的大学,如何成为差生。 提示:非差生请跳过此段,别不学好!那是件很无技术含量的活! A。前言的前言:我的中学——牛人 酷哥的中学在一牛校,成绩那个一向也是相当的长期稳定,真稳,总在15-20名之间,班上有60人,那中间段是个老师不管,不担心,也不指望的好空间。 ENGLISH是最强项,稳定,85-95分。只到高二,有一天考了个68分,有个概念搞反了,10题全错,掉了20分!偏偏是个新老师,还是个女的,分数出了,先把成绩最差的几个,70分以下的,叫去谈心,问需要如何来帮助!望着老师诚恳的眼神,再看着周围几个成绩最差的同伙,无话可说,我剧然有这样一天?!!!ENGLISH上,与差生为伍!那以后,一提气,ENGLISH成绩又稳定,~95-100分! 但这加的10分,对总成绩影响不大。直到高二下期,有一天,班主任指着酷哥,对另一成绩稳定总在~30名的同学说:“你,看看他,你成绩总该追上他吧!”这是么意思?!!!那以后,酷哥全面飙升,成绩稳定在前5名。从此,俺的世界无灵日,坐上了翻山车! 高三来了,有一次摸拟考,考滴出奇的呱呱叫,天上就掉下仙饼了!梦也梦不到的好事发生了!革命了!高考革命了!保送!保送!保送!剧然保送!当时保送是很稀有的!牛人了! B。前言:我的大学——自废生 很明显,象这样的牛人是纸糊滴!刚上大学,不明就里的同学还以我为榜样。^_^开始成绩还行,后来兴趣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跟专业都不搭界的,哎!成绩是稳步下降,高开低走。后来还是收了点心,兴趣专注——踢球(三届校冠)和麻将(半专业),(都不是正经的谋生之道!)成绩一路下跌,好在大学有期限,才止跌!!! 同学后来常奇怪:你这样的,还给保送!我也没啥好说,说了也白说!同学们终究后来找到了个解释,发现我家住市政府大院!“走后门的”!可那大院很大,有上千家,包括象我们这样的,市机关里一般人员。但说了也白说!同学们都觉的只有这个解释可说得过去!这个冤,一直背到今天!望哪位大学同学,见此文,给个青白!写了也白写,我那帮虎朋狗友里没几个还搞科研的,更不上这个网,唉! C。毕业:出国 大学要毕业了,有点不知干啥好,国内科研还不成气,自个儿更是不成器!有一天,向来是思想前瞻,前卫,兼前锋的老爸,向来是盲目滴对我报有信心,说:“出国吧”。那就出国吧。不辛的是,中国也因此少了个股市大王,房产巨亨。 ENGLISH是最强项,TOEFL考了603,不多不少,刚到一流!GRE也考了,3项总分1540,那是相当地低了!那时可没新东方,连个复习备考的材料都没啥!我也就没么复习! 好在爸妈生我生的早,那个年头,要出国的人不多,知联系奖学金出国方法的人也不多,让我这样没啥竟争力的,也成了漏网之鱼,我又有纸糊滴运气,来美国了。好在爸妈生我生的及时,第二年申请我在的那系的人特多,录取的GRE最低是1860分! 二.成美国教授的第一步 A。刚到美国 “。。。。。。说时迟,那时快,一丝微风拂过,小伙立马就哆嗦,“今天的晚饭在哪里?”好在不相识的校友小凡来接了。 晚饭有了,明天的房子在哪里?第二天,去系报到,遇上另个中国新生,他已先来几天,带着去办手续等等;人生地不熟,操着无人能懂地英文,打电话去找房!几天折腾下来,找了个临时的房,那个激动地,茫茫世界,总有了自已的巴掌大的地盘!若干年后,再遇已成大牛的小凡,他对人直夸我:“我一看他那时找那样的房,就知他会有出息”这是么意思?!!! 再后来,又搬到系里紧隔的楼,几步之遥。走在那宽阔的名叫“共同富裕”(commonwealth)的大道上,身无几文,可很是enjoy。“多么蓝的天啊,多么美的云呐!参天大楼,高架高速。。。这就是美国,太美妙了!” B。好景不长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2星期后,糟糕了,开学了。开学了,好日子完了!知道吗? 摸底考试下来,不出所料,我名列前矛,倒数的。三门课,有2门要补修。比别的同学要多修课。。。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期啊!中文的都没学好,还要学英文的!“ENGLISH原是最强项”?那是在中国!可刚来,还是十目一行啊!剧然还要修研究生level的量子力学! 英俊小伙除了年青,还有什么?未来在何方啊! 不瞒各位,那时定的目标:好好学点本事,好歹可弄个技术员的活吧。 C。第一步 很清楚的现实:研究生了,长大了,独立了,不能也不可能啃老了,自已要开片天地了,路在脚下,只有靠自已了。 这些现实大家多清楚,多有经历,该如何做也很简单。 理论基础弱,多花时间,好好学吧!常是呆在学校,看书到半夜。第一个期末考成绩下来了,酷哥表现如何?一手的B-,这种分数对正常人来说是很尴尬的!酷哥的feeling?不是高兴,而是振奋:1)研究生在美国拿C就是不及格,累积2个C就“谴送回国”了! B-就过关了! 2)酷哥没掉队,赶上来了,酷哥is back!果然后来成绩是稳步发展——上升,第一学期下来,可跟上别人,再下去,可赶上了,再后来,还有开始拿A领先之时。。。 实验经历少,有空就做实验,多学点可谋生,实验不停,结果又多又快,弄得老师也没空,得不停滴想,这样的勤奋的学生上哪找啊?^_^ 专业上的前沿不了解,就每周上图书馆,读各种专业期刊,杂志,听有关讲座,包括外校的。这样主动的学生上哪找啊?^_^ D。不停步 该如何赶上,不是件难事,人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难做到的是,赶上后,不停步。不停步,就不知不觉的到了个新境界。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已进入同辈中同行的高手了,那时的目标也变了:技术员的干活屈才了,当个美国教授还差不离! 做了教授后,再见那些研究生,那是个个基础都强过当年的我啊,但很多可惜了。。。 一个人的优点反过来看有时也是缺点,一个人的缺点从另一角度看有时也是优点。也许正是当年的掉底,得背洋一战,才造就了俺这样滴人才,^_^ 做研究生了,终于独立了,要学什么,该做什么,都不用导师来催/捶。自已的事不好好计划,自已吃亏啊。年青人,若事业不好,家庭生活也会受很大的影响。这些话,老师,父母也常说过;但直到自已遇到事,才知这不是说教,是生活的诀窍。很容易的。所以才有这样的老生常谈!^_^ (以上这段,出不出国,都适用的) 当年是别人向我吹这些耳边风,现变成我向别人吹,造涅啊! 三.后语 做研究生几年后,小有成就了,有位向来牛气冲天的美国的博士后来问:“你为吗来美国读研究生啊”?答曰:“象我这样的,中国研究生考不上啊!”老兄气瘪了。 若干年后,有人问“大学时光荒废了,后悔吗?”答曰:不后悔,玩到了。倘若真不荒废了,那个什么施一公和饶毅只可给我打下手了,^_^ 若干年后,同学聚会,问干啥,很高兴滴说:当美国教授了。同学愣了半天,最后眼一瞪:“啊,美国教授真容易当,早知道,我也该出国啊!到今天,也该是Harvard教授”这是么意思?!!! 注:美国教授也没么了不起的,吃香喝辣,也就是个农民工。:) ^_^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21322 次阅读|60 个评论
赠别学子
angelfish512 2010-7-9 11:12
仅以此文赠别所有毕业离校在即的大学生们,愿你们以后的人生旅途顺达、美好! 窗外的雨一直静静地下着,校园中离别的气息像潮湿的水汽一样渗透在空气中。又值七月盛夏,毕业的学生们纷纷穿上了学士服在校园里合影留念。随处可见的是堆放在宿舍楼大包小包的行李,忙得热火朝天的托运公司,挥汗如雨的学生和过来帮忙的学生家长。这样一幕幕的场景在每年七月的高校校园里总是反复上演,我则像一个舞台下的观众,静静地看着他们演出离别时分的欢喜忧愁。一出剧情将止时总会掀起阵阵波澜,喧哗、热闹、兴奋、伤感过后一切又会归于平静。几天后空旷的校园舞台会默默地等待下批学子上演精彩的故事剧。 每每看到这些大学生,依然可以找到我当年的影子。毕业前后不过是一个月的事情,但其中掺杂的各种滋味就好像浓缩的水果浓浆,酸甜苦辣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被反复地搅拌混合。 读书的时候总嫌时间过得好慢,总嫌校园待得好烦,总嫌食堂的菜好烂。转眼离校之时却又希望拉住时间的脚步,慢些再慢些,突然发现自己对这里的一切如此不舍,希望再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希望再坐在树荫下的长凳上晨读,希望再看到同学们脸上纯真无邪的笑容时间总是匆匆,离别却又在即。一边是铺展开来的人生画卷,一边是收拢起来的校园生活,内心中的期许与不舍都在短短的一瞬间交织弥漫在一起。 离开校园,各自都会有新的生活。新朋友、新工作、新环境,一切新的东西会冲淡这种浓郁的离别忧伤情绪。我们需要这种稀释,因为人不能总生活在忧伤之中。但这种独特的味道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已经从那一刻起被我们珍藏在心底深处,以后闲暇之时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回忆母校我们依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有了离别才懂得珍惜,离开母校方知母校在自己心中的位置。从入学到离校,从匆匆搬入寝室到匆匆搬离寝室,从展开行囊到收拾行囊,人生就在这短短的校园生活中凝聚成了一个缩影。可能多年以后再回头看看大学生活,那种感受和我们老去后回头看走过的人生路途的感受略有相似吧。也许,没有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生真的是一种遗憾。 所以,珍惜在校园里的每个瞬间吧,无论是欢喜或忧愁,无论是得意或失意,无论是热闹或寂寞都值得被珍藏,都是美好的!
个人分类: 心灵驿站|3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德广:倾毕生所蓄 助贫困学子 300万
pikeliu 2010-3-8 13:08
一位老党员、老教授承诺捐出稿费、积蓄和房产筹足300万元 杨德广:倾毕生所蓄 助贫困学子 2010年2月27日 A07:科教卫新闻广告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徐敏 上海师范大学老校长 杨德广教授最近以特殊方式庆祝70岁生日:分别与母校南京市第九中学和南京上坊小学签约,将在两校设立帮困助学金和奖学金。每所学校每年捐赠5万元,首期连续资助5年,共50万元。 这是杨德广捐资助学蓝图的一部分。 他郑重承诺,将自己的稿费、积蓄和房产捐出,筹足300万元,细水长流地资助贫困学生,资助范围将从小学、中学母校,拓展到大学母校华东师范大学。 为何倾己所有付出? 杨德广说,当年,我这个农民的儿子背着一个旧麻袋,口袋里装了3元钱到上海读大学,后来成了大学教授、校长。我对贫困生的困窘深有体会,希望尽自己一份力帮助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我是个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永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是我的人生宗旨。我年事渐高,感觉在事业上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因此想多做一点慈善事业。 曾经饱尝贫困之苦 经历过贫困,杨德广的人生底色增添了许多厚重。 他出生在江宁县农村,家境贫寒,七八岁就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中学6年,在上海当工人的哥哥每月寄10元钱给他,其中8.5元缴伙食费后,便所剩寥寥了。在华东师大读书时,吃饭是免费的,每月3元钱的助学金,是他全部生活费。中学、大学期间,因为买不起热水瓶,一年四季只能用冷水洗脸洗澡,下雪天自来水冻结了就用雪洗脸;冬天没有棉裤,就用破布条包着棉花裹在腿上防寒。他喜欢看书,但没钱买,只能周日去旧书店,一看就是半天;喜欢看电影,但没钱买票,只好看看电影画报和剧本。 后来回想起来,苦难的童年,艰辛的青年也是一笔宝贵财富。让我知道什么是艰辛,什么是幸福,思考如何去感恩。杨德广说。 从华东师大毕业后,杨德广先是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后调入上海市高教局(现市教委)工作,然后又调任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在杨德广看来,现在的贫困学生,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资助,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心理压力可能更大。所以,与南京两所学校签约时,他表示,会亲自去给贫困学子颁发助学金,我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贫困学生,要自尊、自信、自强。贫困并不是你的错,你不比别人矮一头。有实力才会有地位,实力指的是真才实学与高素质。 拿出300万元捐资助学之事,杨德广事先与儿女商量过。让他深感欣慰的是,儿女一口答应,回报母校和社会是应该的,我们理解您、支持您! 奉献教育绵延悠长 奉献教育的殷殷之情绵延悠长。 每年1月4日那天,杨德广都要去上海师大工会,捐出2000元入爱心基金。他的学生回忆说:一次,杨老师赶着出差,把钱交给我,让我去工会跑一趟。我以为他欠了工会的钱,心急火燎地跑到工会,才知道是帮助老师完成新年第一捐。 上海师大去年成立了学校教育发展基金,杨德广又是第一捐:2009元;今年又捐了2010元。学校50周年校庆,他又捐出1万元。 每年植树节,杨德广都会向上海师大捐出1000元绿化款。为何对这个节日情有独钟?1996年,杨德广调任上海师大校长时,因办学经费短缺,学校杂草丛生、环境糟糕。杨德广提出以绿气促人气,休息日里组织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义务劳动。校长、书记挽起袖子带头劳动,填平洼地,种草植树,三年后终于把学校建成土不见天、绿树成荫、花不间断、四季飘香的市花园单位。 比整治校园更让师生震动的是,杨德广任上海师大校长期间的约法十章:不要学校住房,不要专车接送,不公车私用,不拿兼职费,不拿加班费,乘火车不要软卧,不参加旅游性会议和活动,不要别人代写文稿,不到学校外宾楼吃饭,不利用职权为个人和亲属谋私利。 对约法十章,有人不理解,也有人非议,杨德广依然故我。 有人说,校长骑自行车上下班有损学校形象。他回答,这是个人选择,无所谓优点还是缺点。骑车可以锻炼身体,又为国家节省汽油。 他不去校外宾楼吃饭,是想迫使自己去学生食堂吃饭,这样可以与学生有更多交流。那次,他在学生食堂听到反映,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师范生,拿到国家助学金后就请客吃饭,有浪费之嫌。之后不久,他在全国师范院校率先改革师范生助学金发放方式,不撒胡椒面,而是倾斜贫困学生。同时学校还在国家助学金基础上增补经费,给予贫困学子更多资助。 亦师亦父培育学生 中国的教育是一个宏大话题,强国之路也好,望子成龙也好,大家都对教育怀着深深期盼。身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杨德广深感责任重大。 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样的工作节奏,他坚持了数十年,即便在2007年退休后也是如此,每天早上8点来到办公室,晚上将近10点才离开。 在任时,他殚精竭虑谋求教育发展,不畏艰险开拓教育新路;退休后,他有充裕的时间专心致志研究教育理论,针对教育现状发表见解,著书立说。从1979年至今,他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十余项,许多研究成果获国家和市级奖项。 杨德广现在还带研究生,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父。他给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阐述立志、立德、立业、立言的含义。学生丁静林记得,第一堂课上,杨教授曾问起,同学们考研的动机是什么?顿时,全班鸦雀无声。为了找份好工作吗?是为了从小地方跻身大城市吗?还是纯粹为了求知的愉悦?学生们沉默着,思考着。小丁说:多少年来,我第一次发觉自己如此渺小。庆幸杨老师在我研究生的起始阶段给我打了一针清醒剂,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做杨德广的学生很幸福。他说学生清苦,所以每月为学生加一次餐,邀请大伙儿到家里吃饭,自己下厨做菜。饭桌上,他见学生有些拘束,就不停地给大家夹菜,末了还把盘中剩下的菜进行摊派。席间,他一边看着学生们享受美味,一边与他们谈心。有学生说:一瞬间,我有了错觉,似乎回到了家里,在父母温暖的注视下大快朵颐着。贫困学生经济拮据,或家里遭遇困难,杨德广经常资助他们,甚至还掏钱为学生交学费。 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这是杨德广的人生哲言。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捐资助学他用丰富的人生故事诠释着所为的内涵。
个人分类: 爱的教育|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救救孩子,救救学子,救救学人!”
wangxh 2010-2-3 16:14
看完 鲍海飞 博士的文章《 一个博士生的呐喊 》,有几句话想说,说出来希望对有些人有益,并且借用文中一句嵌入标题中。 羊总是期盼狼发发善心、兔子总是等待狐狸的慈悲,这怎么可能呢?能够帮助羊的只有羊,对兔子同情的也只有兔子,要知道其他的羊和兔也在苦苦煎熬着!小老百姓这个现实能够改变吗?不能!不能就要面对现实。 面对严酷的现实,小老百姓只有两种选择:第一,潇洒地走;第二,坚强、痛苦、怀揣着没有希望的希望留下。前者太复杂、太敏感,几次想写终于没有敢敲打键盘...... 既然选择留下,就要勇敢面对! 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是的,没错!但是羊再多也改变不了狼吃羊的自然法则!羊只有拼命的跑...... 有人扔下一句国内学术环境残酷、无情走了,同时给其周围的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海龟都能得到海归的礼遇,而有些待遇许多土博连想都不敢想,他们在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中默默承受着。高楼大厦离开栋梁固然不可以,但是离开砖、石子、沙子等就可以了吗?可是我们的大官人们的确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呀!谁来救救孩子?从来都没有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只能靠老百姓自己! 有人带着深深的遗憾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为什么我就没有呢走了。知识的确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每个人改变的大小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到相同程度的改变。其实你已经改变了自己命运,只是标准不同罢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呸!对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来讲,这是骗人的P话!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信奉的就是这一封建主义的信条,他们的命运改变了吗?我们的老师就是这么骗我们的,现在我们又来骗我们的学生,一代一代骗下去,以至无穷......那么谁来救救我们的学子? 还是那句话: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只有靠研究生们自己。当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通常从父母张嘴或向导师张嘴。向父母,不应该;向导师,不仅应该,而且理直气壮!不敢那就活该!不好意思那是笨蛋! 要知道,有些导师就是利用学生的这两种心理,来剥削、欺诈研究生的! 有时候还装糊涂,或装作记性不好要知道,如果真是糊涂,那当导师已经不适合,而你却选择他/她作导师,可见你这个学生有多么笨啊! 要彻底解决孩子、学子、学人的大问题,鄙人认为只有马克思的理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是这是一个最小概率事件,要想永久地让羊们、兔们联合起来免遭狼的侵害跟猴子演奏交响乐一样遥遥无期。 要解决现实中孩子、学子、学人的问题,两种途径并用:第一,怀揣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思想勇敢向前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第二,脚踩着阿Q的精神胜利法苟延地活着有人打你就认为儿子打老子,看见阔人你就认为我儿子将来比你阔气,遇到民工你就认为我比你有地位,遇到官人你就认为我比你有知识,遇到困难不要偷着哭而要偷着乐...... 人一定要活着,活着就是奋斗,活着就是坚强,即使不能奋斗也应该抗争,即使不能抗争也应该在苦难中挣扎也许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个人分类: 心之悟|3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科研中感受科学
blsm 2008-10-5 15:29
因为等着接收一位师姐发的学习资料,多次打开电脑,却无意中收到了从李院士处转发过来要我们学习品味的一篇博文,博文 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德华老师 翻译的2003年Nature上的一篇博文,现 全文 转载如下: 初涉科研生涯的四个黄金戒律 2003 年Nature (2003, 426:389) 上有一篇文章,是德克萨斯大学物理系的著名物理学家 Steven Weinberg 写的 “ Four Golden Lessons ” ,是科学家对初涉科研生涯的学子们的一些忠告。暂且译为“四个黄金戒律”,内容编译如下: 1. 边干边学,不要彷徨 。 当你开始接受一个新课题或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往往会感到迷茫。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我现在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无所知,或者如果我不详细了解已经开展的各种研究,我怎么去开展一个工作?实际上不必太彷徨,需要牢记的经验是:你必须立即开始你的研究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掌握你需要的知识。记住: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所有的事情,你也不需要! 2. 勇于创新,敢于挑战 。当你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时,一定要敢于到险滩、未知的地方去闯闯。在选题时要去选择那些最有挑战性、争论最多、研究最少、还没有统一结论的课题,这些问题或领域往往是最有作为的,最容易有突破,最容易出成果。 3. 忍受寂寞,注重过程 。你要学会宽恕自己适当的“浪费”时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想知道我选择的科学问题是否是很重要的或者是最重要的。但是要知道哪个问题是最重要的往往是很困难的,你也永远都不会知道在历史上的哪个时刻某一个科学问题将会被攻克。由于你不能肯定哪个科学问题是正确的,那么你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中忙忙碌碌所化费的绝大多数时间有可能是白白“浪费”了的。但是,在科研生涯中,如果你想创新,那么你就必须习惯你所“浪费”的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创新,而是很平静地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漂流着。这个过程是你必须经历的过程。 4. 掌握历史,树立信心 。你要学习有关科学史方面的知识,至少要知道你所从事的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科学史对你的科研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也可以使你感受到你工作的价值,还会增加自豪感。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或某个科学问题上真的作出了成绩,在科学发展史上添了一笔,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你怎么会有理由不自豪呢? (说明: 本文属于编译 ,如果没有表达作者的含义或曲解了作者的含义,编译者负责。) 读后,真得觉得挺受鼓舞的,其实目前自己博士的研究方向和原来的有挺大差别,正如文章中第一条所说的,我也常常担心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所知不多,但真得需要现在就扎扎实实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正如文章中所说的谁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 告诉自己,要树立信心,勇于寂寞,不断前进,以后一坚持不下去了就多读读这篇文章哦。 谢谢 李老师 与我们分享这篇文章,同时转载过来,希望更多的年轻科研朋友有机会品读以有所启发!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