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气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赵洪钧:气血与气血辨证的研究——气血概念的现代理解
热度 1 fqng1008 2019-11-6 11:41
气血和气血辨证是很重要的中医理论,但是,不见得多数人能够提纲挈领又中西医结合地把握其含义。那么,到底如何站在现代高度理解气血呢? 一、气血的概念 讨论气血与气血辨证,首先要弄清气血的概念。 本书第一讲,讨论 “气”时,主要结论是:“气”指物质——特别指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物质。那是在哲学高度讲“气”。 一旦 “气”和“血”相对,这个“气”就不是指物质了。 下面将说明,和气相对的血,大多也不是指血液之血。 那么 “气血”到底指什么呢? 我们且看《内经》如何说。 《内经》说: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这应该是很早的说法。据此,我们只能说:血指血肉之躯,气指肉体的功能或机能——包括精神和心理。换言之,这里的血,不仅仅指血液之血。气也不是营卫之气、水谷之气、精气、真气,更不是呼吸之气。当然,更不会指邪气。 有的读者可能不赞同拙见。他们会认为:血是很直观的,古人说的血应该是血液之血。假如这样理解,我们就说不清与血相对的气指什么了。即便按后世说法:气为血之帅,气就是运行血液的动力。这样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就很难理解,因为人体显然不是只有血液和运行血液的动力。总之,必须把这里的血气理解为人的肉体和功能。 这种理解,还可以找到《内经》成书之前的根据。 试看《论语》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卫灵公》) 至今我们还常使用 “血气方刚”这个成语。“刚”在这里作“刚强”讲,与柔弱相对。 这里的 “血气”指什么呢? 显然是整个肉体的发育和功能状态。 “少之时,血气未定”,就是少年时,人的肉体及其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就是壮年时,人的肉体及其功能达到巅峰状态;“及其老也,血气既衰”,就是老年时,人的肉体和功能已经衰败。 总之,上文中,血气的意思指整个生命状态。如果分开讲,即如上文所说:血指肉体,气指生理功能 ——包括精神和心理。这是孔夫子时代血气的含义。 读者可能问:本节讨论的是 “气血”,怎么你举的例子用“血气”二字呢? 如果我说 “气血”和“血气”含义相同,应该也说得过去,只是最好再做点说明。 《内经》中,气血并提时,用 “血气”二字远远多于用“气血”。《素问》中,“血气”约47见,“气血”约6见。《灵枢》中,“血气”约84见,“气血”约13见。故一般说来,用“血气”的文字应该较早。但是,《内经》对气的发挥远远多于血(请参看第一讲),这大约是为什么后世医家改用“气血”一词。这种用法的演变,说明“气”逐渐比“血”更重要,含义也更细密并且逐步引申发挥。不过,气血辨证中的气只能理解为功能。于是,血就指血肉之躯。 如上理解气血,可否解通传统上说的气血关系呢?我认为完全可以。 比如,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就是说:功能统帅肉体,又来自肉体。 再如说,气能生血,就是肉体的生成和维持要靠功能。气能统血或摄血就是肉体只能靠功能统摄。至于气能行血,就是肉体必须靠功能来运行。其实,说气能统血或摄血就包括了气能行血的意思。 “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血荣气卫论》),就是临床上一般首先要重视功能调理。 气病较浅,血病较深,就是功能紊乱比较好治;肉体受损,很难迅速恢复。所以,调气、补气常易,调血、补血常难。 至于血能生气,更好理解,即活的肉体必然会产生功能。 从阴阳角度理解,气属阳,血属阴。同样,功能属阳,肉体属阴。没有脱离肉体的功能,也没有毫无功能的肉体。肉体与功能是对立统一的。 气血也是这样。气离不开血,血也离不开气。故气血也是对立统一的。讲其统一时,强调气血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气病稍重,必有血病;血病稍重,必有气病。讲其对立时,强调气血不同。病可始于气,也可始于血。气血同病时,又有偏于气、偏于血之别。 肉体和功能的关系,也是这样。功能离不开肉体,肉体也离不开功能。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功能紊乱稍重,必有肉体受损;肉体受损稍重,必有功能紊乱。讲其统一时,强调功能和肉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讲其对立时,强调功能与肉体不同。病可始于功能紊乱,也可以始于肉体受损。功能和肉体同病时,又有偏于功能、偏于肉体之别。 总之,完全可以用功能和肉体及其关系解通传统上说的气血及其关系。 读者还可能问,《内经》有九气之说。经文如下: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可以用功能紊乱解通九气病理吗? 我觉得可以。其实,各种气病都是功能紊乱 ——只有喜则气缓不算功能紊乱,尽管暴喜也会损伤功能。 比如, “百病生于气”就是说百病都可以因为功能(紊乱)引起。“怒则气上”就是怒则功能紊乱于上部;“喜则气缓”就是喜则功能缓和;“悲则气消”就是悲痛者功能消耗;“恐则气下”就是惊恐时功能(紊乱)于下部(洪钧按:比如大惊可以大小便失禁);“寒则气收”就是寒冷时(功能)收缩;“炅则气泄”就是环境太热就要出汗;“惊则气乱”就是惊恐导致功能紊乱;“劳则气耗”就是劳则功能耗损;“思则气结”就是思虑导致功能不畅。 至此即可肯定,气指功能,血指肉体。 读者可能问:中医有脏腑概念,莫非气血或血气不适用于脏腑辨证吗? 答:气血或血气辨证完全可以推演到脏腑层次,即各脏腑都有气和血。只是即便在脏腑层次,其中的血还是指各脏腑的肉体,其中的气就是指各脏腑的功能。 读者还可能问:《内经》(即中医)不是有经脉说吗?其中运行的 “血”不是血液吗? 答:是的。讲到经脉层次,这时的肉体就是经脉 ——包括其中的血液。经脉的功能就是脉之宗气运行其中的血液。 本讲就是按照整体、脏腑、经络三个层次讲气血辨证。只是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对气血辨证的推演、贯彻得不是很好。 为此先从整体上讲气血辨证。 二、整体的气血辨证 这一步辨证是气血首先总体上与虚实寒热等相结合,产生比较具体的概念。 主要有:气虚、血虚、气脱、气陷、气实、气逆、气厥、气滞、气郁、气热、血瘀、血热等。 对于 “气虚”、“血虚”读者都比较熟悉,但还是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 1.关于气虚 既然是在整体上讲气虚,气虚就是全身功能低下。表现为身体虚弱、精神萎靡、困倦疲乏、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盗汗、语声低微、食少腹胀、便秘腹泻、小便不畅、阳痿早泄等。总之,各脏腑都出现功能低下 ——尽管不是每一个病人都全面出现。自西医看就是多系统、多器官功能不足,但还未达到西医说的功能衰竭。 于是治气虚就是强化全身功能。首选中药就是人参、黄芪等。洪钧以为,人参、黄芪可以补益全身之气,其他补气药则各有侧重。凡以此二药为君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生脉饮、补中益气汤和十全大补汤等,都可以用于气虚。当然,最典型的是单用参芪的方剂。古时最典型方剂是独参汤。现在有了人参多糖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就是针对性更强的、强化全身功能或机能的方药。不过,既然是全身气虚,还是十全大补照顾更周到,因为全身气虚必然伴有某种程度的血虚。 西医没有补益全身气虚的可靠疗法,故强化全身功能是中医之长。 2.关于血虚 既然把血理解为血肉之躯,血虚就是全身的物质基础不足或受损。换言之,血虚远远不限于血液之血不足。表现为身体瘦弱、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四肢乏力、月经量少或闭经、头痛头晕、毛发脱落、皮肤皱缩、肌肤甲错、腹水、水肿等。严重时就会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自西医看这些表现,显然是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或生命物质不足。 纠正血虚要首选当归、熟地、阿胶等。凡以此三药为主的方剂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胶艾汤、两仪膏、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都宜于治血虚。当然,最典型的是单用或重用当归、熟地或阿胶的方剂。现在有了当归注射液、阿胶口服液,就是针对性更强的补益全身物质基础的新制剂。目前还没有地黄注射液,应该开发。 西医如何处理血虚呢? 就是纠正营养不良。口服或静脉补充维生素、糖、蛋白质和脂肪乳等都有疗效。严重时可以使用静脉营养、输血等。当然,这时再结合中医补血之剂,疗效更好。 和全身气虚一样,全身血虚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中医治疗时还是八珍和十全大补照顾更周到。最好再加用阿胶、猪肤、鸡子黄和白蜜等。不过,总地来说,治严重血虚,西医更有所长。特别是比较危重时,最好中西医结合治疗。 3.关于气脱 气脱是气虚的急性危重型。脱在这里作失掉、断绝讲。 气脱多因过劳、过饥、剧痛或久病气虚不知调养所致。在西医即为虚脱、晕厥、休克,甚至突然死亡。气随血脱,则指大出血而致休克甚至死亡。 剧烈的恶性精神刺激,特别是惊恐,也可以导致气脱而猝死。自西医看惊恐等恶性精神刺激引起的气脱,是机体的应激功能衰竭。按中医理论 “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功能紊乱。气乱过度,即可猝死。自西医看,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跳骤停(延髓生命中枢严重受损而猝死的情况相对很少见)。心跳骤停,就是气血运行骤停,于是气化或代谢骤停,必然猝死。 气脱是需要抢救的急性危重证。中医用药以人参峻补为主。张锡纯先生还喜用大剂山茱萸或生山药治此类证,效果也比较满意。读者可以参看《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有关验案。 西医处理气脱则主要是抗休克。如果气脱因低血糖引起,静脉注射 50%的葡萄糖20ml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把几个和气脱类似的危重情况,称为 “类气脱证”附在本讲后。 4.关于气陷 气陷是气虚的一个特型,有中气和大气下陷之分。中气下陷是脾胃气虚的一种。大气下陷的主因是肺心之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等即专为这二证而设。按说,气陷不是典型的全身功能低下,暂时先把它放在这里。 5.关于气逆 比较危重的气病还有气逆。《素问 ·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又说“怒则气逆”。故典型的气逆因暴怒引起。其表现是面色紫红或发黄、瞳孔散大、头颈部静脉怒张(洪钧按:即俗话说的“脸红脖子粗”)、头晕、呼吸急促、全身颤抖。总之是一派应激状态。后世将气逆泛化,把凡应该下行却反而上行的异常气化现象,都叫气逆。如咳嗽、呕吐等。治暴怒气逆首先是使患者消除怒气,其次才是使用降逆、镇静、安神、疏肝等方药。治疗呕吐、咳嗽等气逆的传统方剂有: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汤、二陈汤、止嗽散(洪钧按:仲景法,见咳嗽用干姜、五味子。洪钧治较顽固的咳嗽也用二者,再加参、芪、归、地等补益药,必有较满意的疗效)等。张锡纯先生喜用代赭石,对胃气上逆疗效较好。最常见的妊娠早期反应——恶阻,呕恶最严重。洪钧治此证,常用二陈、小半夏与八珍或十全大补合剂。经验中无不效者。盖凡严重呕吐,必然严重影响进食水,患者必然迅速正夺,故必须在降逆的同时补益。但是,严重的幽门梗阻所致呕吐,不宜单用中药,而应该中西医结合治疗。至于肠梗阻引起的呕吐,中医要用承气汤类,一般还要结合西医手段。请看旧作《医学中西结合录》中的有关验案。 后世说的气逆,也不是典型的全身功能紊乱,暂时放在这里。 6.关于气实 习惯上很少说 “气实”。但不等于没有此证。比如朱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格致余论》)就是承认气可以有余。不足是虚,有余自然是实。临床上是否有典型“气实”证呢?显然是有的。既然是实证,必有邪气盛。最常见的是恶性精神刺激所致,如大怒、大惊恐等所致。表现为心跳加快,全身颤抖,瞳孔散大,体力暴增,面色发黄等。西医称之为“应激状态”。这时的人体呈现高代谢率。治此类证,首先是去邪,一般是通过言语使患者消除怒气和惊恐等。至于躁狂性精神病,也是一派功能过于亢进之象。中医治疗常用峻攻的吐下法。西医治此证有电休克、胰岛素休克,也是峻攻法。中西医治此证的原理就是强力拟制机体功能。西医使用强镇静药,也是此理。只是,此类疗法,不是去邪,故不是最好的疗法。还有,酒醉后躁狂样表现,也是气实证。治疗原则是解毒酒精,尽快去邪。热病极期,如高热、神昏、谵语、肢体躁动,也可以看作气实证。这时用黄连解毒汤、承气汤类或白虎汤类等,就是抑制产热代谢的同时消灭病原体而去邪。 可见,气逆与气实有些交叉或重叠。 7.关于气滞与气郁 除气虚外,气病当中,最常见的是气郁或气滞。二者只是用语不同。有的作者,称无形者为郁,有形者为滞。此亦无不可,病机是一致的。引起气滞或气郁的原因以情志内伤最多,也可以因为其他外因或不内外因导致。比如最简单的饮食不当即可导致食滞。治此类证最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舒肝健胃丸、天台乌药散、槟榔四消丸、枳实导滞丸等。较重时,也可以用小承气。常用药物有厚朴、枳实、陈皮、乌药、川芎、香附等。严重时,可以加用生大黄、巴豆等。 习惯上认为,气滞和气郁是较轻的实证。不过,七情致病,本质上属于内伤。所以气滞和气郁是虚实夹杂。施治不能单用攻法。除情志治疗(即心理治疗)外,主要用理气解郁法。 按西医理解,精神刺激引起的毛病,很少查出器质性异常,因而叫神经官能症。其病理应该以神经中枢、特别是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为主。正因为问题出在中枢,神经官能症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最常见的有心、胃肠、性功能紊乱,也有呼吸、泌尿功能紊乱。严重的癔病,症状更可以千奇百怪。 按中医理论,神经官能症 ——即情志病,可以表现为虚证,也可以表现为较轻的实证,即这里讲的气郁或气滞证。 既然中西医都承认情志过度或恶性精神刺激,会导致功能紊乱,病因治疗就是消除恶性情志或精神病因,也就是 “心病还须心来医”。不过,使人们心情舒畅,不是单靠医生就能完全达到目的。中西医都有心理治疗,西医已有专业人员,效果还是常常不能令人满意。这不是说不必重视心理治疗,而是因为多数心理问题不能完全靠医生帮助解决。 有必要顺便指出:实际上,一切疾病都有精神因素起作用。比如,稍微严重的外伤,立刻就有恐惧等因素介入。时间略长病不好,就会引起忧虑。简单的阑尾炎,病人也有恐惧和顾虑。只是这些疾病的始动因素大多不是情志或精神性的。目前,以精神因素始动的疾病太多了。比如所谓慢性胃炎,在我的经验中,因为情志或心理因素导致者有十九以上。纤维胃镜是看不到这种病因的。其他多数慢性病,也大体如此。所以,每一个医生都应该具备心理治疗常识,随时进行心理治疗。很多情况下,药物只是辅助措施,尽管病人不这样看。医生声誉的越高,心理治疗效果越好,即所谓名医效应。 心理因素消除之后,病是否立即就好了呢?大多也不是。像外感病一样,一旦造成机能紊乱,病因消除之后,还要进行调理。这时药物治疗才最有效。心理因素不能消除,疗效只能是暂时的。很多情况下,只能随着时间流逝,恶性心理刺激渐渐淡化,病就慢慢好了。 8.关于气厥 凡厥证必有短时间意识不清而昏倒。气病所引起的厥证,有气虚、气实的不同。气虚而厥,症见眩晕昏仆、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沉微等,类似低血压或低血糖导致的昏厥。气实而厥,每因暴怒气逆所致,与 “薄厥”同义。气厥若属于西医所谓歇斯底里,中医常用针刺强刺激,就是攻法。治癔病歇斯底里,西医有诱导疗法,就是通过言语,使患者倾诉以消除恶性心态。若属于急性脑血管病,其病机按中西医理论,都是典型的气血病,而且病初常见实证。出血之后,自然更有实邪,即死血。西医治中风,曾用过放血疗法,也是按实证治疗。现在已不用放血法,但对中医所谓闭证(一种特殊的实证),使用脱水降颅压、降血压也是攻实之法。至于手术清除死血,按中医理解也是祛邪法。 可见,气病的实证在西医看多属于神经系统疾病。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中医所谓七情太过或情志病,西医的说法是恶性精神刺激或心理因素致病。中西医结合在这里并无困难。 气厥、气逆和气实也有交叉或重叠。 9.关于血瘀 血瘀是血分的实证,故使用活血化瘀乃至破血药治疗。其中最典型的方剂如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等,就是祛除瘀血同时削弱了机体的物质基础。泻下药治肥胖也是此理。 10.关于气热 习惯上不说气热,但无疑有此证。如温病气分大热,就是气热。用白虎汤等治此证,也是清热的同时抑制机体的产热机能。伤寒家用调胃承气汤治阳明大热,也是泻热的同时抑制产热机能。 11.关于血热 即所谓热入血分,这时用凉血方药就是清热的同时削弱产热的物质基础。常用方剂有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等。 以上讨论了 11种情况。 那么,有没有 “气寒”和“血寒”呢? 逻辑上显然是有的,只是所谓 “气寒”已经包括在寒证当中。试想,典型的寒证,大多表现为机体功能低下,故无必要单列此证。至于“血寒”也大多是机体的物质基础不足。既然是寒证,必有凝滞,就要用温通法治疗。代表方剂有四逆汤类。常用中药有附子、干姜、甘草、桂枝、桂皮、葱白、人参、当归、川芎等。 三、脏腑层次上的气血辨证 脏腑层次上的气血辩证,就是把整体气血概念推演到脏腑,特别是五脏的气血虚实。 于是,凡脏腑气虚指的就是脏腑的功能不足,而脏腑血虚就是它们的物质基础受到损害。 从逻辑上讲,一切脏腑都会有气血的亢盛和不足。但临床上,它们出现的机会却不是均等的。脏腑的功能亢进、即气实证远比虚证少见。 比如心脏,既有心气虚,也有心血虚。治疗心气虚自然要补心气,如安神补心丸。至于心血虚,常用的方剂是养血安神丸。当然,人参、黄芪等也宜于治心气虚;当归、熟地等也宜于治心血虚。 肺脏则常说肺气虚,却无肺血虚之说。这是因为,肺血虚与肺阴虚基本等价。 肾脏也是这样,常说的是肾气虚,习惯上不说肾血虚,但肾阴虚应该和肾血虚大体等价;肝脏则是另一种情况,常说肝阳上亢、肝气横逆,就是肝脏实证,治疗需要潜肝阳,柔肝气。肝脏也有肝气虚之说,指的就是肝脏机能低下。脾脏常说脾气虚,一般不说脾血虚。这是由于脾主运化,常见功能不足。当然,如果表现为多食、多饥,也要抑制脾的功能,一般使用苦寒药克伐脾阳。 按说中医应该有成套的五脏补泻方。 但有的方子容易引起混乱。 比如泻心汤,由方名看应该治心气和心血实证,实际上不是这样。此方不过是针对心下这个部位(主要是胃)的火热。故泻心即泻火之意。 葶苈大枣泻肺汤针对则是,痰水壅实之咳喘胸满。 再如龙胆泻肝汤,也是泻肝胆之火,而不是克伐肝气或肝血。 只有补益方大体上名副其实。 如安神补心丸、养血安神丸分别针对心气和心血不足。 补肺阿胶汤 ——补肺阴为主。 人参健脾丸补脾。但须知,四君子、参苓白术乃至补中益气,也可以补脾。 补肾的方剂比较多,如六味肾气、金匮肾气、八味肾气、桂附肾气、济生肾气都是常用的补肾方药。只是传统上,没有泻肾方剂 ——曾经有过,但因为名不副实,被淘汰了。 肝脏则没有补益方剂。 总之,传统中医在脏腑补泻方面,没有做到逻辑严密。对此应该进一步研究。 四 关于络病的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也可以推演到经脉和络脉,特别是络脉病。 络脉病一般都是局部问题,其含义略同西医说的小血管病,因而必有局部供血不足。 试看网上有如下论述。 络病是指邪入别络、孙络、浮络、血络等而发生的病变。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且细小广泛,功能独特,所以,一旦邪客络脉则易使气血运行和津液输布失常,主要发生络脉瘀阻、络脉绌急和络虚不荣三种病理变化(洪钧按:自西医看来都是造成局部供血不足)。叶天士所谓 “久病入络”即为络脉瘀血。络脉绌急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络脉收引挛缩。络虚不荣则因络中气虚无力,血行迟滞而停瘀。 简言之,络病就是西医说的局部供血不足。如此说来,络病和气没有关系吗?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凡络病必有局部气虚。全身或主要器官的气虚也是导致络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或问:既然络病就是局部供血异常,则这里的血就是血液,不是没有必要把血理解为血肉了吗? 答:这时把血理解为血液也可以,但是,缺血的局部血肉必然出了严重问题,而且一般表现为局部血肉不足或受到损害。 总之,络病发生在非要害部位不要紧,若发生在要害器官就是当代西医常说的心、脑、肾血管病,也就是当代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流行病。 可见,络病特别受到重视,与引进西医知识有关。 需说明,中医说的络病,还包括西医所谓慢性炎症导致的局部供血不足。中医有时把此类问题看作血瘀或痰饮。故络病和血瘀、痰饮等也有交叉。 西医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主要措施有:抗凝、溶栓、降压、降血脂、血管扩张药和局部血管支架等。在这方面可否发挥中医之长呢?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络病从而发挥中医之长还是大有用武之地。为此附上两个有关验案。只是我用的不是活血化瘀法。 案 1:重症冠心病 村民某女, 80岁时患典型心绞痛重症,曾两次住院确诊。因住院疗效不佳,均出院就诊于洪钧用十全大补汤加味(同时用西药控制血压)迅速缓解。此后两年内严重发作4、5次,均用上方疗效满意。又半年后,突然严重发作濒危:剧烈胸痛,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呼吸困难,脉微细欲绝,危在顷刻。我已感到无望,遂令病家急煎红参30克频服。服汤后约30分钟诸证缓解。此后病家即遵嘱自购红参每日煎服20克左右,病情逐渐好转,渐至心绞痛不再发作。如此维持4年半(较轻时不是每天服红参),虽心绞痛消失,但全身情况日渐不佳。至2018年夏86岁时,因全身衰竭去世。4年半中共服红参约15公斤。 由此案可知,人参对冠心病也疗效较好。当然,中西医结合尤其必要。此患者后来极可能有了心肌梗死(病家拒绝去医院检查确诊),也有心衰。我让她每天口服地高辛半片。患者只在最后半年多不能下床。 案 2:人参和我的冠心病 洪钧的心绞痛最早出现在 40多岁,而后逐渐加重,从每年发作几次,到60多岁最严重时,每天发作数十次。但是,由于多次心电检查阴性,我也没有心衰和心律紊乱,就没有服用过相关西药。我也不很相信那些西药的效果。只是,自五十多岁开始我经常嚼服红参片(每天2、3克到10克左右不等,有时用红参泡水代茶饮)并断续服用人参归脾丸。服用它们不是自觉地用来治冠心病,而是为了改善睡眠和精力。终于66岁时(2011年)发生了心肌梗塞(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典型),还同时有焦虑症。我的心肌梗塞不太严重,没有心衰,也没有严重的心律紊乱。焦虑症倒是比较痛苦。自病自医治疗了一个多月,焦虑症未能控制,终于按冠心综合征住了医院。医院给与常规用药之外,就是心导管治疗。第一次在某医院下支架失败,那里建议我做冠脉搭桥手术。家属把冠脉造影视频拿到北京某医院,那里的专家说,我的冠脉出现了较好的侧支循环。尽管如此,我还是做了冠脉(前降支第一穿隔支)支架。此后我的心脏功能一直不错,加之做了常规西医治疗,故病情缓解不全是支架的疗效。换言之,不放支架结果也可能差不多。住院期间和之后我还是间断服用红参。出院后焦虑症不好,于是自己要求住进了某院神经科按焦虑症治疗。住院一个月焦虑症得到控制,于是出院静养半年多。当然,其间同时服用冠心病西药和抗焦虑药。可喜的是,两年后再查心电图正常。 怎样解释这一结果呢?我觉得人参至少起了部分作用。因为由案 1可知,人参对冠心病有效。其中的详细机理有待研究。 由以上两案可知,中医虽然没有抗凝、溶栓、降血脂等西医疗法,更没有心导管治疗、特别是冠脉支架术,但是大补气血、特别是补气药人参还是对冠心病有可靠地疗效。 五、关于血液之血瘀 这里血的概念,有了变化。血即指血液之血。 古人知道血液供应的重要性。《内经》说: “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论》)故很重视供血状态。于是有血瘀之说。 和气滞一样,血瘀是血病的实证。不过,此证多伴随正夺,故临床上多见于虚实夹杂,故最好在活血的同时扶正。前人的大法是活血化瘀。近 20年来,有关研究甚多。可以说,这是继明清两代气血辨证理论的又一次大发展。 关于此项研究的起源,姜春华先生有如下说明: “日本汤本求真著《皇汉医学》一书,重点提到了活血化瘀在临床上的意义,被那时我国西医余云岫否定了,写了本《皇汉医学批判》,说人体根本不存在瘀血,那里谈得上治瘀血的问题。当时由于医学水平的局限性,加上主观成见,轻率地否定了从未研究过的东西,也是可以理解的。 “1970年代初,我建议我校领导开创活血化瘀研究,组织临床、基础、药理等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了一系列从血瘀诊断、临床疗效到药物机理的研究工作,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在1981年,将有关资料编成《活血化瘀研究》一书出版,对活血化瘀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海内外都兴起了活血化瘀研究的热潮,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提出不少新的学术论点,可谓百花齐放。”(活血化瘀研究新编•序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可见,活血化瘀研究,在国外始于 1920年左右的日本。在国内,则始于1970年左右的上海第一医学院。 目前已有不少专著,其中最重要的是: 姜春华等编:《活血化瘀研究》,第一版, 198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姜春华等编:《活血化瘀研究新编》,第一版, 198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徐永敏等编:《活血化瘀临床应用及研究》,第一版, 1981,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可冀、张之南、梁子钧、徐理纳等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第一版, 1990,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可以说,有关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六、气血辨证和 “八纲”辨证的关系 和 “八纲辨证”一样,气血辨证也是两分法的辨证方法。 气血可否进入 “八纲”呢?上一讲讨论“八纲”时已经提及,楼全善、张三锡和孙一奎的“八纲”说是包括气血的。只是今人熟悉的“八纲”中没有气血。所以,若习惯上气血已经进入“八纲”,亦无不可,而且其理论意义比表里重要。但是,应该清楚,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不能和阴阳并列。气血能否和寒热虚实并列呢?也不能。因为气血不是病理性质概念。气血辨证同样离不开寒热虚实等。就是说,无论辨出病在气还是在血,必须进一步辨清病理的寒热、虚实等。气血不像表里那样由生活常识就知道它指部位,也不完全类同西医的形态或解剖概念。它有系统的意思。我们常说病在气分或血分,就是这种意思。 不过,应该特别指出,气血虽然不是病理性质概念,却和其他一切病位概念不同 ——气血是无所不至的。所以,无论内伤外感,也无论不内外因致病,都用得着气血辨证。其他病位辨证,也几乎都要或可以再和气血组合而形成更精确的概念。比如温病学说的营卫,略同气血。以伤寒而言,表虚就是表气虚。温病辨证虽然主张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实际上还是气血,不过是再分得细一些而已。至于脏腑经络,更离不开气血。 总之,气血辨证确实是中医辨证理论的一大发展,因为它使用的是较八纲、六经等更为具体的医学概念,更能深刻地认识生理和病理的本质。气血无所不至,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乃至皮毛爪甲,即全身的一切生理、病理变化,无不通过气血实现。所以,气血辨证适用于认识一切疾病。郁、滞、瘀、逆、陷等病理性质概念,就是专为气血辨证而设的。 最后再次强调,气血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气离不开血,血也离不开气。古人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也是此意。 附:关于几个 “类气脱证”的机理和临床表现 我把几个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以气虚为主的急性危重证,称为 “类气脱证”并略为详细地说一下其机理和临床表现,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此类证。 ⑴气随血脱:这就是西医说的失血性休克。机理是,由于大量失血(快速失血750ml以上)导致循环血容量绝对不足,于是血压下降乃至无血压而全身血液灌注量不足,全身的功能都降低。机体为了努力代偿,就要心跳加速,但脉搏无力乃至无脉,患者自觉心慌、心悸。由于心跳加速,呼吸也要加快,表现为呼吸急促。皮肤血液灌注量不足,就表现为面色和皮肤苍白。汗腺的调控机制严重低下,就会汗出肢冷。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头晕目眩。至于全身乏力,更是不言而喻——因肌肉供血不足。其余如呕吐、大小便失禁等,就是消化和泌尿系统的功能严重受损。再严重就会因为大脑供血严重不足而昏迷,最后死亡。治疗失血性休克首先要止血,最好同时输血或选用西药扩容。中医的治法主要是独参汤峻补。 ⑵高渗脱水休克:一般见于高渗脱水导致血容量绝对不足。此时必然全身功能低下。常见原因是外感持续高热、发汗太过又不能进食水。由于高渗脱水不容易导致血容量绝对不足,此证相对少见。只有高渗脱水太严重时才会出现血容量绝对不足。这样的患者必然口渴、尿少。其余表现和失血性休克略同。在没有输液手段纠正高渗脱水时,此证很难挽回。温病家有增液汤等治法,但由于患者常常不能服药,中医尤难措手。 ⑶低渗或混合性脱水休克:严重的呕吐、腹泻会导致循环血量绝对不足。有关机理和临床表现与气随血脱大致相同。 ⑷虚脱:虚脱是较轻的脱证。如有的病人并无严重腹泻或其他重病,却突然出现恶心、头晕、面色苍白、呼吸表浅、全身 出冷汗 、肌肉松弛、周身无力、突然倒地。有的伴有意识不清,这就是虚脱的表现。在浴室洗澡时出汗过多 “ 晕堂 ”也是虚脱。 发现病人虚脱,应立即使之平卧休息。给予温热茶水或糖水饮用,并用手指掐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或是针刺合谷、 足三里 等,都有助于病人急救。对 “ 晕堂 ”者,应马上使其离开浴池,擦干汗水,到更衣室平卧,采取头低足高位休息。经过上述处理,一般很快即可恢复。 ⑸晕厥:晕厥是较常见的急诊证候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短暂的可逆性意识障碍。其机理是全身血管突然扩张导致的一过性较严重的大脑缺血。其表现是突然晕倒、短暂意识丧失、心率缓慢、脉搏微弱、全身出汗等。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主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高血压脑病、脑动脉硬化、颈椎病、血管迷走性晕厥等。有的人一见血、针灸针或某些动物等就晕倒在地,还有的人小便完突然晕倒,甚至好好地站在那里也可以突然晕倒,机理略同上述。由于此证大多没有深刻或广泛的病理基础,一般置于头低足高位(为了增加脑供血)即可较快恢复。 ⑹过敏性休克:表现为突然心慌气短、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心律紊乱、头晕目眩、全身出汗、不能站立、脉搏微弱甚至无脉、血压降低甚至无血压。其机理是全身小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由于这时全身的物质基础没有较大的损害,如果抗过敏措施及时且得当(一般使用副肾素),患者即可迅速恢复。 ⑺歇斯底里:就是俗话说的“气死了”或“气得背过气儿了”。中医或称为“中气”。患者表现为:突然倒地,类似昏迷。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不再接受恶性精神刺激。患者可以全身软瘫,也可以全身僵硬。脉搏大多慢,也可以无脉。一般不见全身出汗,也不见二便失禁。其机理是严重恶性精神刺激,导致大脑功能紊乱。患者紧闭双眼,不能说话。呼吸似有似无。对一般刺激如呼叫等无反应。这时需要与昏迷鉴别。要点是:掰开患者的眼睛,他会用力闭眼。治此证最好是语言诱导,也可以使用针刺人中等强刺激。诱导的原则是:谴责让他生气的人并好言安慰。不过须知,歇斯底里不是只有上述表现。详情请看精神病教科书。 ⑻上脱: 脱证 之一。 “上脱者,皆是思虑伤神,其人多汗,面如 渥丹 ,妄见妄闻,如有神灵,闭目转盼,觉身非己有,恍若离魂者然。 ”(《张氏医通·脱》)可见,上脱是以严重心气虚为主的精神病。 ⑼下脱: 脱证 之一,见《张氏医通 ·脱》。多因房劳伤精。其证翕翕不气,不能饮食,大便滑泄无度,小便清利倍常,或梦寐走泄,昼夜遗精,或精血并脱,不能自主。可见下脱属于严重肾虚。 ( 10)低血糖:多数都有既往病史或患有糖尿病。发病时的表现是:突然心慌乏力、面色苍白、全身出汗、站立不稳,可以有饥饿感。轻者少量进食即可缓解。重者可以昏迷、抽搐,乃至死亡。口服糖水、特别是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每有立竿见影之效。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2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中医答林兄
热度 1 fqng1008 2018-9-19 10:03
广弟: 上半年我回北京,李教授找我谈了许多,我最感兴趣的是,他把人的生理病理,从供能和耗能两大关系来考虑,这样就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定量了。我问他现代科技是否可以测量人的气和血?他回答按照他的这个想法,气血是可以定量的。这个回答打动了我,这不就可以使我们的中医变得“科学”些了吗?他非常希望与我合作,我连作两次手术后,有点力不从心,当时我就想到你,看你是否想进一步互相理解,所以我又把几篇没有给你的帖子,又寄给你了。 林兄好! 在营养代谢性疾病里,供能和耗能肯定是最重要的关系,其他疾病则另有所重。 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有人统计约27个义项,每个义项大不相同,因此要定量“气”,首先得让它他的定义无歧义性,或者说一个确定的可操作性的内涵。“血” 也一样,如果它不是西医的那个“血”,当然也定量不了。如果是那个“血”,就已经能够定量了。同理,如果“气”是能量,早就已经能够定量研究了。可惜,它的歧义性太大,一会是能量,一会是脏腑机能,一会是病邪,一会是免疫功能,一会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变来变去的怎么定量? 这就是自然哲学思维范式的特征,满满的类比思维。它今天这样比,明天那样比,比来比去的,概念的内涵不停地漂移,最后混乱不堪,只有被逻辑学的“奥卡姆 剃刀 ”来大刀阔斧地砍伐。西方传统医学就是经历过这样的砍伐,淘汰了大量的概念,以及许多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学说,最后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变成了今天的现代医学。 因此,李教授虽然做了回答,他实际上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清晰认识。想想看,中医或者其他所有传统医学都经历这样的砍伐,就不会五花八门地并存于世了。但是,现代医学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五花八门的传统医学作为补充与替代会长期存在。因此,作为中医学的传承者,我还是应该向您、为立弟、建虹弟学习,努力传承,以发挥其余热服务人民。而我当年的热血挥洒,仅仅是一种未经论证的豪情,必然如烟一般地散开而荡然无存。 当然,李教授融汇中西医的养生保健,是值得赞许的。这是问题的另一个层面,与中医的“先进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接轨具有不同的现实意义。 以上是否妥当?请兄指教!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322 次阅读|3 个评论
气与脉的体验:经络动力学的分析——心解濒湖脉学(之十三)
罗非 2018-3-31 14:22
总结上次的讨论,可见经络所本的 “ 营卫 ” 或者 “ 荣卫 ” ,其中 “ 营 ” 是那种能够让肌体内在得到滋养,从而处于良好状态的体系。这个体系运作良好,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就比较敏锐。譬如,身体状况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有的人可以知道,其它人则不知道。这就是 “ 荣 ” 的功能的差异。 笔者曾经遇到一位澳大利亚指压治疗师,他采用触碰几根头发的方法测试来访者的敏感度,结果有的人能够知道是不是被触碰了,有的人则不知道。这个简单的测试就能够看出 “ 荣 ” 的功能水平。 而 “ 卫 ” 则决定了身体的运动和控制能力。 “ 卫 ” 的功能运作良好,那么我们对身体的精细控制能力就保存得更好。如果早上起床,感觉关节有些僵硬,那我们的运动控制功能就有了一点问题。 另一个测试是一位太极拳师提供的,他用手在空中画一个无形的圆圈,然后要求来访者仿照他的样子去画。结果只有部分人能够比较轻松地作出来,其它人则画出流畅的圆圈有些困难。按照《素问》的定义,这就是 “ 卫 ” 功能不足的表现。 “ 卫 ” 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控制身体表层的循环和温度。这个功能较好的人,就容易适应温度的变化,不会轻易受凉、中暑或感冒;这个功能不好,就会对环境稳定性依赖较大,一旦环境条件变化,很容易生病。 因此, “ 卫 ” 又被解读为捍卫身体的功能。 实际上,从现代科学角度, “ 卫 ” 的这两种作用都可以统一理解为身体的传出控制与调节功能。 接下来,就要讨论经络运行的动力学,以及和 “ 气 ” 这个概念有关的内容了。 ********** 脉不自行, 【根据我们对前文的讨论, “ 脉 ” 是一种介于无形的心理功能和有形的生理功能之间的界面现象,它是气与血在经络中发挥作用的引导。由本句看来,脉显然并不是 “ 永动机 ” ,它不会自己维持运行,而是需要某种推动力量。 如果把脉理解为血管和循环系统,那么显然循环系统要么被认为是 “ 自主 ” 运动的,要么被理解为由心脏活动带动。总之,应该是比较 “ 自行 ” 的。从这也可以反证,中医的经络或者 “ 经脉 ” 并不是单纯的动脉搏动。】 随气而至, 【 “ 气 ” 到底是什么呢?现代人一提起这个字,反映出来的就是 “ 空气 ” 或者 “ 气体 ” 。但古人的这个概念显然是先于现代 “ 空气 ” 概念而生的。或者说,现代科学家在翻译 “air” 和 “gas” 时,参考了古代对 “ 气 ” 的描述而选择了使用这个词。因此,在阅读时,不要弄错概念发展的顺序。就好像,现代译者把 “nature” 翻译成 “ 自然 ” ,不要因此就误认为古人说 “ 自然 ” 就是 “nature” 的意思。在概念使用时要了解它的发展史。 关于 “ 气 ” ,较早的观念可以参考庄子的说法。庄子在假托颜回向孔子请教 “ 心斋 ” 时,借孔子的名义说: “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可见,庄子把 “ 气 ” 定义为最深层的心理功能。他用一个递进的聆听体验,让听众懂得什么是 “ 气 ” 。 专心倾听的时候,听觉系统听到的是声音,认知活动获得的是语义;但还有一种超越听觉系统和认知活动的聆听状态,它能够全面地听进去所有层面的内容。庄子说,这时就是用 “ 气 ” 在听。这种状态的特点是 “ 虚而待物 ” ,自己里面好像没有什么,但却能接受各种东西。这是较早的对 “ 气 ” 所做的说明。 但是,如果说脉不能自己运行,必须随着 “ 气 ” 运行,那么这种气显然不是纯粹的形而上理念,必须有除了虚心聆听之外更实在的含义。古人用了一个更加具体的方式,来让人们体会 “ 气 ” ,那就是利用 “ 气息 ” 的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呼吸, “ 气 ” 会有所波动,这个波动比 “ 虚而待物 ” 的气本身更容易被体会到。】 气动脉应, 【但 “ 气 ” 的波动仍然是一种类似电磁场波动那样的情形,它本身仍然难以体验;因此要转而去体验当气息波动时,作为 “ 无形中的有形 ” 的脉的应答。脉响应气的波动而产生的变化,就是差不多人人都可以体会的现象了。可见古人为了让后人学会体验 “ 气 ” ,是多么的苦口婆心。】 阴阳之义。 【从这种层次递进的体验,也可以了解阴阳本身的含义。阳是那种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现象;而阴则是有形的、容易体会的现象。 “ 阳 ” 常常难以直接体会,因此要利用 “ 阴 ” 对它的应答来感受。这就是现代人借以把握阴阳概念的契机。】
个人分类: 科普|3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除草与治病
热度 2 sheep021 2015-12-31 10:52
一位老道长即将不久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他的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老道长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野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师父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老道长听完微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老道长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除掉杂草!」老道长脸上还是那样的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老道长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这里,他们用尽了各种各样办法都不能铲除杂草,早就已经放弃了这项任务,如今只是为了看看老道长用的什么方法。 老道长那块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顿时领悟到: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的最好方法。 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老道长却已经仙逝了。这是师父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很多弟子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是的,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 === 要想身体不生病,唯一的办法是护养自己的正气! = 孟子教你如何养浩然之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5 次阅读|5 个评论
病去哪儿了
热度 1 sheep021 2014-2-28 16:06
去年夏天,一次感冒缠绵两三周都没痊愈。主要是鼻涕不断,感觉也不是很严重,所以就没吃药。后来一个周末,帮孩子过生日,请了几个小朋友来家里玩,着着实实忙了一整天。晚上,我突然发现,感冒不见了。 无独有偶,一个朋友也曾遇见过类似的事情——感冒后,咳嗽不止,换了几个中医,总是不见效。后来干脆停药,周末去郊外旅游,一天跑下来,竟然把咳嗽给跑没了。 仔细想想,类似的事情貌似还不少见。 突然想到了“冲喜”这个老辈子传下来的法子,这一传也几千年了吧。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属于封建迷信的,但既然传了几千年,就证明一定是管用过的,不然怎么还会有人信,怎么还能一直流传下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喜”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人的疾病不管是外伤风寒还是内伤七情,亦或是其他杂病,归根到底,都是气血运行失调惹的祸,而办一场喜事,换一个环境,用喜庆的情绪一冲击,人体的气血运行必然大为改观,运气好的话,足以拨乱反正,进入正常运行轨道。气血运行正常了,病就好了。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精神胜利法。但实际上,千万不要小看人自身的精神力量,这世上任何的药物都比不上一副好心情。心情好,什么病都能好;心情不好,多少钱买来的药都是白搭。 知道了病去哪儿了,也就知道了病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博文 孩子的病,不敢说?! 中提到的现象或许就是提及此事之后,心情的忧虑导致疾病的发生,虽然,仅仅是父母的一丝淡淡忧虑哦,亲子之间,心灵是相通的!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484 次阅读|5 个评论
所有战争问题都是政治问题,所有政治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热度 1 sheep021 2012-9-14 16:38
就像钓鱼岛问题,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国际金融危机才是根本问题。 因此,解决问题的顺序应该是:经济、政治、战争。所以,战争只是最后的手段!往往也是最管用的手段。 经济是国家之基础,正如气血是生命之基础一样。 对生命而言,所有疾病都是气血问题。 不过,西医可不这么看,西医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细菌、病毒的问题。这样说,似乎也有理,毕竟,真有细菌、病毒作怪。但是,也有很多疾病,根本找不到细菌和病毒。 对于生命来说:一切健康问题,都是精神问题,一切精神问题都是气血问题。 所以《内经》说:气血者,人之神! 人之所有,不过气血。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火关于针灸作用原理方面博文的一段评论
热度 5 张三火 2012-6-14 13:50
博友写了一篇题为“ 针灸作用之生物学原理 ”,读后很受启发。特发表个人评论如下: 呵呵,以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研究中医针灸作用原理,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属不易! 您能够提出自己的主张很有创新力度,但是肯定去论的话还是有待于商榷。 文中认识到针灸作用于离子、小分子、末稍N小体、终球等微观物质,很可贵的。而且论证了“经线”与其它部位的不同所在,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恕我直言,仅凭您的论证研究还不能断定中医针灸作用的真正原理,可以算做是一家之言吧! 关于经络方面的研究,我认为: 1、要弄清有生命指征的、活着的生命体(尤其是人体)与没有生命指征的死尸之间的差异。中医说的经脉中是充实着经气和营血的,营血在脉道中运行着需要经气的推动(沿一个方向循环着)、温煦(维持体温和血管弹性、使气血畅不致凝滞)、摄纳(循行在脉道中不至于外流而出血),而经气运行的通道中在某些部位会有所汇集(可是经气出、入、流行、交汇等处)形成气穴,这就是穴位。当针刺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些气穴施以补泻手法或加灸等方法调整经气,经气调顺了,血行就顺畅了,疼痛、肿胀、瘀血等病症就会消失。 2、要明白活着的人体中有气的存在。中国人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这个气,现在都理解成是呼吸之气。只要能呼吸,就说明还活着。中医认为,气包括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中国古代是“气一元论”思想,谁都知道气是构成有形万物的基础。万物由无形到有形而发生,人体也是如此。活着的人体,是气血相伴而行的,脏腑功能活动、机体的筋骨肤发都离不开气血的濡润和温养。气在身体内由肺所主,除了维持呼吸功能外还敷布到全身各部,无处不在(若雾露之溉均匀弥漫),其中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脉的内外都有气的充养着。当人生病的时候,可能是内外气失调(营卫失和),或因寒凝气滞,或因热盛扰血妄行,或因风寒湿闭阻经络,在经脉上都会有所反映。如果病情深重,经脉中的气血虚衰,就会出现脉微欲绝的表现(切脉可知),当切不到时,说明脉气已绝,无力推动血行,人就会死亡。此时,无脉、无气、无呼吸、通体冰凉僵硬,血凝在脉中,或流溢于外或出现瘀斑等,中国人把这叫做“没气儿了!”。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5000 次阅读|16 个评论
聂凡:对关幼波教授“气血”辨证的思考
热度 1 fqng1008 2012-3-30 16:56
摘要:气血辨证是关幼波教授肝病理论的灵魂,是对八纲辨证的丰富。关老虽然不是从气血角度去论治疾病的第一人,却是第一个有意识的把气血上升到八纲的高度进行论述的人。笔者以为,气血辨证以气为主,血为辅。它不仅使中医辨证的轮廓更加清晰明了,更使我们从气血的角度去理解关老和康良石先生关于病毒性肝炎中医方面的论述。在国医大师逐渐逝去的今天,关老给我们两个启示:(1)彻底贯彻辨证论治精神的中医思维就是最好的中医思维;(2)学会从动态角度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 关键词:气血辨证 八纲 一源二歧 辨证论治 动态把握 关老是中医临床的肝病大家,于中医理论和临床皆有贡献。笔者拣其主要方面,论述如下:辨证上提倡十纲辨证;痰瘀理论上强调“顺气,活血,化痰,灵活”八字方针,并重视固本。关于黄疸,在性质上强调气血辨证,退黄途径上强调三焦辨证,但重视中州(脾)为退黄首要,治疗上则强调“活血-解毒-化痰”三原则,是其痰瘀理论在黄疸治疗上的延续。但是,无论辨证,痰瘀,还是退黄,笔者以为,皆建立在以气血辨证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气血辨证,究其本质,以气为主,血为辅。而“气”正是关老理论核心的核心。病邪就好比野火,只要能使病人的阳和气得以复苏,畅行,病邪就不可能彻底烧毁病人的正气,而肝胆之生机就好比春风(肝木舒发之气),吹又生。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关教授的“气血”辨证的思想。 1. 气血辩证和八纲的关系 王莒生、徐春军等 认为,八纲必须结合气血才能全面概括分析病位,病情,病势的表里、寒热、虚实,如果脱离了气血而单谈八纲,八纲就成了无实际内容的抽象概念。八纲须结合气血,此言不虚;把气血抬高到“八纲脱离气血就成了抽象概念”,似乎有些不妥。其一,八纲并不抽象,明代张介宾、清代程钟龄等人对八纲运用就颇有体会;其二、关老自己也认为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是统一在阴阳辨证的前提下。笔者以为,气血辩证为八纲辨证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不能代替八纲辨证。关老提倡十纲辨证的道理,想必即在于此。关老在《气血在辩证施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称《气血》)一文中即从寒热的角度论述到,热可以由于阳(气)盛,也可以由阴(血)虚;寒可以由于阴盛,也可以由于阳衰。根据关老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气血辨证的思想作进一步发挥,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从气血病理变化的角度来理解。从阴阳而论,气属阳,血属阴。阳气在耗损的同时,必然也伴随阴血的亏损。譬如黄疸之阳黄,常与湿热之邪密切相关。湿热在身体逗留愈久,则耗阳(气)伤阴(血)的程度越重。不同的是,如果热重于湿,阳气损伤更厉害,反之,阴血消耗更严重。阴阳的转化可以从气血消耗程度的不同来辨别是病阳还是病阴;从表里而论,邪气在表,伤及的只是气分,一旦内陷入里,随着阳气的削弱,阴血逐渐亏损。疾病由徒伤气分到气血并伤显然是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亦可理解为由表入里;从虚实而论,随着气血损耗程度的加重,人体正气亦由实转虚。对于气血辨证本身,气在虚实转变中表现尤其明显。譬如阳黄转变为阴黄,可由于邪正消长或过用苦寒,使阳明实证转为脾阳虚证。通过气血辨证这座桥梁,八纲辨证之八纲的内在联系得到充分体现。 2. 气血辨证以气为主,以血为辅 表面上看,关老在《气血》一文对“气血”的地位和作用都很重视,实质上关老更重视“气”。在《气血》一文中,单纯论气的段落就有三段,而没有一段是单纯论血的,总是将血和气并提。即使论述治血,关老亦强调,治血必治气,气和血归经。关老虽说,若湿热阻于气分,为病情尚轻,病位尚浅,胆汁尚能循经而行,则可以不出现黄疸。言下之意,若湿热阻于血分,则可以出现黄疸。然而,无论湿热阻于气分或血分,终究是湿热阻碍了气机的运行,所谓气分或血分,不过是程度的不同,用药的力度和分量的不同。无论是活血还是化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行气。在行气这个大前提下,采取灵活的战术,或者行气,或者活血,或者化痰,或者三者并重,将病邪或在体内分化,或驱逐出体外。齐京 在《从2例疑难黄疸的治疗体会关幼波治黄思想》一文中,举一病案:一位43岁的女性患者,自述呃逆纳差,食后胃脘堵胀,两胁胀满,大便干、难解, 尿黄赤如酽茶, 乏力, 夜寐欠安。闻其语声低微、口中恶味, 观其面色黯黄无光泽、巩膜色金黄, 舌质暗, 苔白稍厚, 脉沉。很显然这是一个阳黄的案例,属于肝胃不和,湿热阻于血分。虽然此案有乏力,夜寐欠安等虚弱之症,但虚是因实(湿热阻于血分)所致。因此,清除血分湿热是这个病案的主要矛盾。果然,在用药中,用了白茅根30g,赤白芍各15g,郁金10g,炒莱菔子10g等关键药物,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细看这五味药,无不与理气密切相关。在邪气减退后,生黄芪加至120g,并与冬虫夏草5g,西洋参10g补气健脾。由此案例可知,无论驱邪或扶正,时刻都在强调“气”。湿热阻滞,行气的道路被阻塞;阳气虚弱,行气的物质基础不具备。因此,气是核心,血是辅助气运行的条件。上升到关老所有的中医理论,无论是痰瘀理论的八字方针,还是黄疸的治则,无论是气血辨证,还是三焦辨证,都可以按照气是核心,血是辅助气运行的条件来理解。 3. 南康北关:一源二歧 南康北关系南方的康良石教授和北方的关幼波教授,由于二人在病毒性肝炎领域皆为一代宗师,地域上南北相望,故有此誉。辛俊平 在《病毒性肝炎中医认识的南北异同》一文中认为,南北二家对辨证论治各有侧重。确实,从辨证而论,急性黄疸性肝炎,关老以为要分清在气在血分,康老则以表里及表里分传为首要;慢性肝炎,关老分为八型:湿热未清、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肝郁血滞、脾虚湿困、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和气血两亏;康老以实证立论,分为三型:肝郁脾滞、肝郁化火和肝火瘀滞。笔者以为,南北辨证看似不同,实则遵循同样的思想:辨气行气。只是在行气的同时,关老侧重于活血,康老侧重于化火或泻火。如仔细对比,以气血辨证的标准而论,康老似乎更侧重从“火气”的角度论治病毒性肝炎,关老则兼顾血分。从用药上,关老常用活血之药,康老几乎未涉及血分药物即是一证。笔者大胆设想,康老和关老的理论体系都可以放在气血辨证这个大方框内。 4. “气血”辨证的启示 ( 1)贯彻辨证论治的思想和精神 王莒生、徐春军 等人认为关老的气血辨证执简驭繁,为治疗疑难怪病提供了更简洁的思路。评价十分中肯。然而在执简驭繁的背后,展示的却是关老贯彻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他所提出的气血辨证是基于对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的揣摩和思索,通过总结正确的经验,吸取错误的教训,最终形成关老自己独特的风格。关老的《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很好的展现了关老临床思维发展的轨迹。无论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程钟龄的八纲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还是吴鞠通的三焦辨证,都是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关老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不轻易向古人的辨证理论妥协,大胆创新。在对传染病中医药治疗的今天,这种勇于走新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 2)动态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 关老对“气血”辨证的论述体现在:一、强调气血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气血辨证以气为核心,血为辅助;三、齐京认为,气血辨证宜和脏腑挂钩 。笔者以为,从肝病的角度讲,病位相对局限。况且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有“知肝传脾”的论述。和脏腑挂钩恐怕不能体现关老辨证的特色。笔者还认为,气血辨证不单从上述三方面考虑,还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从上述有关“气血辨证和八纲的关系”的论述,已表露出动态变化的端倪。然而在对病毒性肝炎病情发展态势的把握上,气和血动态转化的过程还可进行进一步说明和阐释。气属阳,血属阴。笔者假设,若能将阴和阳的转化消长和相互制衡的过程体现在气血辨证中,气血辨证的思想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综上所述,关老的“气血”辨证是一笔值得我们继承的丰厚的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1.王莒生,徐春军,吴义春.论关幼波“三因学说”.中医杂志,2011,52(6):458-461. 2.关幼波. “气血”在辨证施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3(3):129-131. 3.齐京.从2例疑难黄疸的治疗体会关幼波治黄思想.北京中医,2006,25(2):77-78. 4.辛俊平.病毒性肝炎中医认识的南北异同.中国热带医学,2002,2(2):200-202. 5.关幼波编著,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二辑)——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齐京.关幼波气血辨证思想学术浅析.中医杂志,2006,47(5):396.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42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经络的骗局
热度 1 wliming 2011-12-20 16:32
经络的骗局   作者:龙哥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据 《黄帝内经》记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 明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什么是经络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指的是人体内的通道和联络系统,最早以“脉”的概念 出现,后演变为“经脉”与“络脉”等。现行中医教材认为,经络的形态是管道 与通路,功能是输送某些气态或液态的物质即气与血,也可能包括某些生命信息。 数千年来经络一直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黄帝内经》云:“凡刺之理, 经脉为始”,并指出针刺的作用是“通其经脉,调其气血”。   经过历代中医不断演绎和推测,认为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四 部分组成。经脉是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络脉是纵横交错的分支, 循行于体表;经络系统网络今身并分布有众多的腧穴(穴位)。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的联络系统,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联 通脏腑、传导物质与信息,从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自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来, 经络学说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既找不到具体的形态结构,也无法验证其具 体功能。中医界一方面依赖于患者的主观感觉来强调经络的存在,另一方面投入 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寻找经络存在的客观依据。   在人体解剖学的层面上,人类已经进行了数千年的观察,逐步纠正了以前的 错误认识。已经清晰地了解到人体通道联络系统的形态结构,将神经系统、心血 管系统、淋巴系统区分开来,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生理功能。在肉眼可见的范 围内,人体结构早已被反复审视了数千年;在微观层面上,近几百年人们借助高 倍显微镜也对人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了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 认识从模糊的整体观逐渐微观细化,组织学与细胞学也应运而生,甚至直至分子 和基因水平。   而中医的经络学说还停留在2000年前的认识水平,如果承认经络就是古人对 人体通道联络系统的模糊认识是中医界无法接受的,这会导致中医的针灸、推拿、 养生等疗法失去理论依据,甚至导致中医理论的全面崩溃。但是要证明经络的客 观存在无疑是难以想象的,虽然几十年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结果不外乎 两种,否定经络的存在或者用新的谎言去掩盖最初的谎言。   其它传统医学的“经络”   类似于经络的模糊认识不是中医独有的,比中医历史更悠久的古埃及、古印 度、古希腊的传统医学与中医有许多共性,在阐述人体的机能结构、 生理病理、 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认识都有过相似的表述模式。古人通过对人体结构及生理活动 的初步观察,发现人有呼吸过程,体内有血液、尿液、粘液等,认识到人体内有 气体和液体的流动。意识到人体内存在着脉络状的管道系统,负责气体、液体物 质,甚至能量和信息的传输和联络。   目前发现的古埃及纸草医书(成书于约公元前1900~前1500年)中,有多部 记载了人体的metu系统。由于其发音与汉语的“脉”极为接近,引起了一些学者 的兴趣和关注,而此时汉字的“脉”还没有造出来。根据纸草医书的描述,metu 系统包括血管、肌腱、薄长肌肉、神经、气管、胆管、输尿管等。其功能是传输 血、气、黏液、尿液、精液;也有运输和排泄病原体的作用。认为由心脏发出的 22条脉管,主宰了人体的生命。   中国最早的关于“脉”的记载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 《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脉(此时还没出现经络概念)的起止点与古埃及metu 系统的描述基本相同,只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时代的经脉仅在体表,而metu可深入 到胸腹内脏,直到《黄帝内经》中,经络才与内脏发生联系。   古埃及医书与《黄帝内经》关于经络的描述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古埃 及医书认为metu系统与尼罗河等水系相应,《黄帝内经》则以华北和西北地区的 十二江河附会十二经脉。此外,古埃及人与中医同样以诊脉的方式来判断疾病。 英国学者John F. Nunn 在《Ancient Egyptian Medicine》一书中指出,古埃及 医学描述的大多数疾病治疗都是如何疏通、调节、平衡metu系统,从 metu 中排 除有害物质,恢复 metu 的正常功能。同时也认为metu中运行气和血,这与中医 的观点完全一致。   古代埃及人认为metu 的通畅是保障健康的关键,并相信其中气和血液的不 平衡是产生疾病的原因。如认为不能怀孕是因为生殖metu关闭所致,这与中医的 经络理论完全相同。除医书外,古埃及其它文字史料中经常出现关于metu的描述 和对话,如“你的metu通畅吗?”、“他的metu功能强盛吗?”等,与中医强调 经络的畅通和协调如出一辙。   有些史料表明,古希腊文化的传播也曾对中国产生过影响。有学者考证并推 测,《黄帝内经》中的医神“岐伯”就是“希波”(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描述了人体的通道系统phleps,包括了血 管、神经以及肌腱等条索状结构,其分布与走向与中医经络循行的路径相似得令 人惊讶。   希腊医生亚历山德曾于1996年专门来中国学习针灸,他对比了《希波克拉底 文集》和《黄帝内经》关于经络的描述并认为,希波克拉底阐述的人体经络系统 和穴位与中医极为相似,其刺络的位置和方法与中医针灸基本类似。   公元前15世纪,古印度医学家Charaka Samitha描述了人体的管道系统nadis, 中国学者将nadis译作经脉,日本学者则译作经络。nadis可由脐部至全身运送生命 之液。印度古医学认为人体经络共有24条,并注明了其中物质的流动方向。此外 还指出人体有107个穴位,与中医经络腧穴的说法可谓异曲同工。   印度古医书《妙文集》中记载,“经络对于人体就像花园和牧场的沟渠,经 络分支状态恰如树叶的脉络”。 印度古医学同样认为人体上存在着若干具有特 殊意义的穴位,这些穴位具有治疗意义。在以梵文为原本翻译的佛经中可以看到 不少有关针灸的记载,例如 《长阿含经》、《法华经》、《圆觉经》、《成实 论》、《灌顶经》等等。   古玛雅医学认为人体内有行气和疏血的通道系统,以肚脐为中心发散至头、 胸、背及四肢,在这个“经络”系统上还分布有50个穴点,由此总结出了针刺、推拿、 热灸、拔火罐、膏药热敷等与中医极为相似的疗法。此外,古玛雅人的“冷热” 概念与中医的“阴阳”学说基本一致。玛雅人多以植物荆棘、豪猪刚毛和鱼骨为 针,其针刺方法与穴位的选择与中医近似。   Hernan Garcia等著的《Wind in the Blood: Mayan Healing and Chinese Medicine》一书中对比了玛雅人与中国的传统医学,认为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 都是带有一定巫术色彩的古医学。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每个国家都有一群人说他们的文化是多么的独特, 这证明了一堆人对世界思想史的认知是零 【精辟啊,请自觉对号入座】。 这世界上根本就没什么稀奇的思想, 就是那几种观点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用当地习俗和语言包装一下,然后就变成 了独特文化粉墨登场”。    中医与其它传统医学一样,仅仅意识到人体具有网络状的运输和传导系统。 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既分不清具体结构也不明白其中的生理机能,只好暂且加 以笼统的想象式描述。这不是什么中国特色,也更不是什么“博大精深”,而是 人类都曾有过的粗浅认识。   经络研究的丑闻   面对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找不到客观依据的经络学说越来越难以立足。于 是不断有人试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证明经络的存在,也即所谓经络学说的科学 论证。   自1954年起,朝鲜平壤医科大学教授金凤汉开始研究经络系统,但朝鲜学术 界普遍认为金凤汉不遵守科学研究的范式,并准备将金凤汉从学术界清除出去。 但金凤汉获得了某些领导的支持,1963年,金凤汉宣布发现了经络的解剖结构, 声称经络系统是有实体的,由 “凤汉小体”(即穴位)和“凤汉管”以及在管 内流动的“凤汉液”组成,是新的、独立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这一消息震惊 了世界医学界,朝鲜领导人宣称,原子弹、宇宙飞船、凤汉管,是20世纪世界三 件最伟大的发现。   仅仅两个星期之后,《人民日报》用两个整版刊登了金凤汉的研究报告和我 国卫生部致朝鲜保健省的贺电。《人民日报》在评论中认为,金凤汉的发现是具 有世界意义的贡献,这一巨大成就为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科学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 然而中国学术界对金凤汉的研究和《人民日报》的报道普遍持怀疑态度,并担心 由此导致学术上和政治上的极大被动。中国科学家认为,金凤汉的研究报告中缺 乏具体的方法描述,无法进行重复验证;而凤汉小体和凤汉管既然肉眼可见,但 数千年都没有人看到更是无法理解。   1964年,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率专家代表团应邀访问朝鲜,参观了金凤汉的研 究所,在回国后的汇报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因此决定进行验证工作。中国 科学家用简单的实验就否定了“凤汉管”的存在,金凤汉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只是 血液中凝固的纤维蛋白,属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凤汉小体”的验 证结果同样也是否定的,数十人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兔子全身皮肤的无数切片,仅 仅在兔子肚脐部位发现了类似“凤汉小体”的组织,而且是早就知道的淋巴细胞。   中国科学家的工作揭露了金凤汉弄虚作假的真相,但这一结果却不能如实形 成报告,因为领导层面批评了验证工作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在强大的政治压力 下,学术界只好继续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继续验证,浪费了很多学者的宝贵时间, 有的学者甚至被认为是犯了政治性错误。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表示:找到了“凤汉 小体”,但都是组织学上已经发现过的。   国际科学界不断要求金凤汉公布后续的研究成果,但金凤汉始终拿不出有说 服力的证据,这使得朝鲜非常被动,最终金凤汉的神秘自杀把朝鲜政府和领导人 从尴尬境地解救出来。《人民日报》的草率报道也使中国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以至于验证结论至今也不能公开, 这一著名的丑闻生动地揭示了科学精神被粗暴 扭曲的恶果。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通过高倍电子显微镜在细胞水平上的观察,从体表到深 部组织均没有新的发现,人体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经络系统, 要发现经络系统的 实体形态和结构无异于在自然界中去寻找活的恐龙。   然而,经络的研究热潮在中国却是一浪高过一浪。1989年,“经络的研究” 作为唯一的医学课题列入我国首批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的十二项重大项目中。 1992年初,“经络的研究”作为预计在本世纪内可望取得具有中国特色研究成果 的项目,再次被列为国家基础性研究的30个攀登项目之一 。 子虚乌有的经络研 究在中国变成了前沿学科。   经络的研究分为四大主流学派,即神经生理学派(神经传导学说)、生理生 化学派(体液循环学说)、生物物理学派(生物场学说)和整体间隙学派(结缔 组织结构学说),先后提出了20多种具体的学说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甚至连韩 国与香港也不断有人参与到经络研究中,声称有新的发现。 但是,这些成果均没 有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仅仅成为部分人骗取科研经费、获取个人名利的噱头。   例如南方科技大学原林认为人体存在一个筋膜支架,是人体的第十个功能系 统——检测与调控系统,是穴位的载体。通过计算机软件的透明化处理可以构建 出类似经络的串珠样结构。 原林的硕士与博士导师、著名解剖学家钟世镇院士则 发表声明称:“原林急功近利,用主观臆测代替客观试验,特别是用人为干预手 段来标记筋膜集中处......打着弘扬祖国医学的旗号......用弄虚作假的手段哗 众取宠谋取名利” 。钟世镇院士指出,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如果还有任何 与经穴有关的,未被发现的形态学结构的存在,只有病变或变异组织,否则是不 可能的。    再如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骧,其“经络客观证实”课题居然获得了鉴定通过, 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亲手书写贺信:“祝贺您发现经络的存在”; 中医药管 理局局长吕炳奎也撰文说: “经络系统的客观存在,已从多种生物物理实验中得 到证实”。 但这一成果连中医界内部都无人响应,这一足以震惊中外的研究成果 很可笑地沦为养生骗局(祝总骧312经络锻炼法)的欺骗工具。    部分中医界人士清楚地知道不可能发现经络,于是提出了经络不是客观存在 的人体结构,而是患者主观的“循行性感觉”。 然而他们的临床试验无一例外地 没有阻断神经,所谓的“循行性感觉”不能排除神经系统的作用。但这个拙劣的 谎言却被冠以了科学研究的光环,继续招摇撞骗。   几无可取之处的经络学说披上了祖国医学的神圣外衣,成为骗子们工具和盾牌, 不断展现着他们卑劣的人性,耗费着巨额的研究经费。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的耻辱, 经络研究的丑剧究竟何时才能结束,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XYS20111218)
个人分类: 伪科学|1582 次阅读|5 个评论
通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理解中医内科学的“气”
duke01361 2011-8-19 14:47
我七岁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母希望我长大能有口饭吃,就力劝家父传授我中医内科学的知识,准备子承父业,一是延续家传,一是图个糊口。那个时候家父从县医院转为跟随铁道兵修铁路的随军医生,到保定以西的一个什么地方去修铁路。后来,这个问题引发了一个国家“赔偿”问题,因为在当时,参与修铁路的很多是农民、工人、大学生等等,这些人稀里糊涂地就给组成了“铁道兵”,一下子就义务地白干了好几年,一点补偿都没有! 我学习"中医内科学"全是家父口传身授,首先是内科学的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一通乱背诵!并不真的解其意,多亏了家父的讲解。家父尤其擅长诊脉,一部很薄的《脉诀》研习了三年之久,并因此深得脉诊之精髓...这些不便在这里多讲。 这里我要重复温习的是如何认识中医内科学所讲的“气”。仅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引开来! 中医内科学所讲的“气”是个非常复杂的“术语”,既包括我们呼吸的“空气”也包括“五谷”“五畜”升华之“气”。特别是后者,给很多后学带来了困扰。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讲的是“循环”问题,包括血液在血管内的循环和“气”在血管和经络中的循环。但这都不同于呼吸过程中的“气”,这种来自“五谷”之气有赖于“脾胃”,特别是“脾脏”。因为中医内科学认为人之“脾脏”有“统血”和“造血”之机能,故在此生发的血液需要同样在“脾阳”温浚“五谷”之精华“气”混在一起参与血液循环。其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液”流动,而“血液”在“脾脏”利用(温旬)“五谷”之精华,产生“气”。所以,历史上中医学家认为人之“脾脏”乃为人之后天之本!而且与先天之本的“肾”同等重要。故在中医内科学的温补学派里,究竟是“补脾脏”还是“补肾脏”进行长期的争论! 关于温补学派不做深入讨论。由所衍生,其所补范围涉及“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等几个方面。 我本人比较欣赏“温补学说”,我觉得这和人体免疫力的维护有关,值得普通人了解,并身体力行。
个人分类: My Ideas|5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