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日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广州之行 日志(外一则):肺部感染:长寿老人的终极杀手
hucs 2010-8-7 17:27
肺部感染:长寿老人的终极杀手 南昌大学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抵达广州的第一天,便知我国又一位科学大师 、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qianweichang ) 7 月 30 日 上午 6 时在上海逝世,享年 98 岁。钱伟长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钱老的逝世,意味着我国科学界三钱巨星全部陨落。 典型介绍 细心的人们一定会注意到,在钱老逝世的前半天( 12 小时之前), 7 月 29 日晚 6 点 20 分,世界最长寿老人、最长 寿 教授、我国南京大学 郑集 教授 去世 , 享年 110 周岁 ( 虚岁 111 岁 ) 。这是我从广州回到南昌之后才知道的。 郑集 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先导者之一,是衰老化学的主要奠基人。 作为一位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的医生和预防、保健等的研究者,多年来 我一直关注着 郑集 教授。因为, 个人认为, 郑集 教授是最值得称道的养生长寿的实践者。 那么是什么原因夺去了世界最长寿老人、最长 寿 教授的生命?网载,在 郑老逝世前一周,他的肺部出现了重症感染,陷入昏迷状态,被转往重症监护室 。由于太衰弱了,各个脏器的功能都跟不上,肺部感染又很重,老人被送到重症监护室时本该是黑色的摄片上一片白色。插管、上呼吸机 最先进的医疗力量也回天乏力 ( http://news.sina.com.cn/c/p/2010-07-31/032220795222.shtm l ) 。 人们一定不会忘记, 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于 2009 年 10 月 31 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 98 岁。人们也不会忘记, 宋美龄 女士于 2003 年 10 月 23 日逝世于美国纽约,享年 106 岁。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领袖及夫人中最长寿者。 这些长寿老人病逝的直接共同原因是: 肺部重症感染 。 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 73 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对于 80 岁以上,博主称之高龄老人; 90 岁以上,称之长寿老人;百岁以上,称之珍品老人。这些高龄老人、长寿老人,乃至珍品老人,他们的主要内脏在中年时期大多无异常(即无重大疾病史)。要让长寿老人活得更长久,除作好日常自身保健和医疗保健工作外,更需要注重预防和及时治疗。例如, 肺部感染 是这些老人的常见杀手,由于这些老人机体功能明显衰退,免疫力明显下降,其感染症状不明显,若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就会很快转变为肺部重症感染,由此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卒亡。因此, 注重预防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这里,博主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供长寿老人及相关保健工作者参考: 1 遵从 RT-ABCDEF 策略 +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 须知,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健康生活方式。其中,尤其要重视定期健康体检,加强预防,高度重视老人的细微症状或不适,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例如针对肺部感染的抗炎治疗。 2 通过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等各种措施 提升老人免疫力 ,加强抗衰老:例如加强饮食营养,运动锻炼(例如深呼吸、脑功能训练、按摩等),适度药物辅助(如定期为老人输注多种氨基酸等)或替代(补充)治疗; 3 重建老人免疫力 :例如定期为老人输注干细胞(骨髓细胞移植或脐血移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广州之行 日志(2 /外一则)
hucs 2010-8-7 17:22
广州之行 日志 ( 2/ 外一则) 南昌大学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7 月 30 日 星期五 夕发朝至。铁路客运让人越来越满意了。 步出火车站,没有南昌那种喧嚣和拥挤。街道安静、整洁。按路标指示走出不多远,便可以看到道路上排队等候的出租车。按表计费,司机载我们送至目的地。 第一印象,广州的街道比较整洁,绿化也很好,各种风格的高楼林立且密集,大致可以用精致、精美、精品来形容。在路旁的书报刊亭,我习惯性的买了一份平常喜欢看的《参考消息》,等候此次活动第一站东道主的到来。 热情好客的主人安排好我们的住处,并邀在旅店共进早餐。这当然是我第一次广州之行的第一顿早餐。食在广州,果然名不虚传。午餐也是美味可口,这要感谢主人家的阿姨手艺不错。 印象较深的是午休后的游泳活动。从住处的窗外便可见多处有游泳池,高楼的平台同样建有游泳池。可见住宅区里生活娱乐都挺方便。这不象南昌,带孩子学练游泳非得去体育馆或学校泳池,或者便是去赣江了。住宅区建泳池,地面或楼层平台均可。这一点南昌应向广州学习的。国外还建有屋顶农场,可以种蔬菜和瓜果。的确是值得发展中的中小城市学习的。希望可以给看了这篇博文的城市管理者带来些许启发。 外一则 肺部感染:长寿老人的终极杀手 南昌大学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州之行 日志(1)
hucs 2010-8-6 22:41
广州之行 日志 ( 1 ) 南昌大学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7 月 29 日 星期四 第一次来广州。临时决定,缺乏充分准备。 炎炎夏日,没有去避暑胜地,却准备去南方看海、游欢乐世界、水上乐园、参观科学中心。首先,广州是久仰的地方,是中国的发达地区,早就想来看看。还因为,这里有毕业即奔往的好朋友、老同学、好兄弟,可以聊天谈心、畅叙友情,可以忘却工作的压力,放松疲惫的心身。 正值临近 2010 广州亚运会( 11 月 12 日)倒计时一百天前夕。广州之行可以体验旅游娱乐、购物休闲、美食小吃、城市风貌、人文地理、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安全保障,亚运氛围等等 , 可以公私兼顾啊。 躺在列车卧铺上,我开始不停地发手机短信,和分别整整三十年、二十年的小学、大学等各时期的同学联系。这些来广州的先锋,会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吗?食在广州,那里也会有许多的美食。更多的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个中国南方先进省份、先进城市的精神风貌。滚滚车轮的隆隆声伴着我进入通往广州的梦乡 7 月 30 日 星期五 夕发朝至。 (外一则) 肺部感染:长寿老人的终极杀手 南昌大学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2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了一键转载,我便不再想写日志
famingkuang 2010-6-13 21:35
我最初写的博客(或者叫日志)是在腾讯QQ空间里的,开始是很认真的写,有人请求加我为好友时,也先必看其QQ空间里的日志,从其文章中判断有没有共同语言,再确定是否加其为好友。但是现在这一方法已经行不通了,因为在腾讯QQ空间里,写原创日志的已经不多了,打开别人的空间大都是整版整版的转载,就连我自己也是一样,已经不在那里写原创日志了,因为一键转载的确太方便了,谁还愿意写呢?现在我自己的QQ空间日志也是整版整版的转载了。 近日科学网对某博主的博客作出处理,我举双手赞成 。科学网就应该成为原创思想的集散地,而不仅仅是资料库。我甚至觉得科学网作出这样的处罚太迟了点,因为某博主靠转载为武器数月内总是高居科学网周排行榜首,而总点击也杀入前十,这对于以创新精神为已任的科学界本身就是十足的讽刺。其对科学网根基的伤害比起鬼王来说,何止于十倍?近其科学网上一些名博的相继离开,对科学网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需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管什么时代,放在哪里都是有效的。网络的人气也是要靠有将才的人吸引来的。 正本才能清源,希望科学网编辑部能够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不变。 编辑部: 关于对许培杨博客相关处理的说明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3582 次阅读|2 个评论
配置postgresql服务器以查看日志
hillpig 2010-5-5 01:50
参考PostgreSQL 8.4.3 Documentation : 18.7. Error Reporting and Logging(http://www.postgresql.org/docs/8.4/interactive/runtime-config-logging.html)来进行设置,我的设置如下,大家可以做一个参考: # - Where to Log - #log_destination = 'stderr' logging_collector = on log_directory = 'pg_log' log_filename = 'postgresql-%Y-%m-%d_%H%M%S.log' # - When to Log - #client_min_messages = notice log_min_messages = debug5 # - What to Log - debug_print_parse = on debug_print_rewritten = on debug_print_plan = on debug_pretty_print = on #log_checkpoints = off log_connections = on log_disconnection = on 这样子当你的服务器运行的时候,你在/usr/local/pgsql/data/pg_log 目录下,就可以看到生成的日志了。 加我私人微信,交流技术。
个人分类: postgresql|1208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写不下去的日记到源源不断的博客
boxcar 2010-4-27 08:13
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们为了训练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大多会建议孩子们写日记。有些孩子确实很有毅力,做到了坚持每天写日记,结果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得到很多的锻炼,长大以后文笔会很不错。我上学的时候也一再被老师建议或要求写过日记,可惜常常是只写几天就写不下去了,从不曾坚持下来,看来我的毅力很成问题。 回顾中小学的生活,这一天和上一天除了课程表和课堂教学内容不一样外,其他几乎完全相同。咱是个超级乖的学生,下课不作不闹不喊不叫更不打架,上课不会和周围同学窃窃私语,上自习也极少和周围的同学闲聊胡侃,更不会因为贪玩而翘课逃学;非常傻达木(傻到木的地步)所以更不可能和女同学套近乎甚至早恋;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更是来去匆匆,也看不到特别值得记叙的故事......这种平淡得近乎乏味的日子一天天地渡过,每天摊开日记本,能写什么上去呢?总不能把课堂笔记誊写上去吧。其实不但无事可记,所想之事也不多不深,写下来自己都会立马感到很幼稚而涂掉。因为这些原因,日记是写不下去了。 最近几年,网络日志(博客)悄然兴起,延续我一贯的木讷和跟不上流行的潮流(得流感我都经常赶不上头两拨,总得等别人好的差不多了才轮到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开博,直到2006年才开始写博客。早期我在Sina网混,完成了百篇博文(是博客文章的简称,可不是博士论文)并收获了4000次点击后,于2009年5月中旬放弃Sina,专心经营自己在科学网新开的博客。至今在科学网已经写了160多篇博文,平均下来大概每2天一篇,实际的最高记录是1天写过3篇,1个星期最多写过近10篇,最近半年多笔头子比较勤快,以至于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认为博客文章可以源源不断地写出来,这可比当初写日记时的虎头蛇尾强太多了。实际上,这倒不是因为我的毅力有多大改观,而是因为那种日记因为缺少素材(信息)和思想深度而确实没法写下去,如今的博客确实比日记好写得多,这是因为在网络上我们有非常丰富的信息来源,同时年近不惑的我自然要比20多年前的那个懵懂无知少年更善于思考和分析,文字表达的自信心也更强了。 在网络时代,一条有一定轰动性的消息就可能引发一场热议,自然不难触发一个人为此立题洋洋洒洒地写出一篇好的博文。在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加工处理空前发达的当世,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消息太多太多,而且来得还都非常容易,这使得我们早已不再缺少谈资;我们自己分析现象并总结规律形成一个观点之后,似乎也不难在网络上找到支持的文献和事实证据。BBS和博客的跟帖评论互动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撞击的机会,碰撞出的火花就是些新的思想。对我个人而言,在科学网上所发表的很多博文的立题就是源自我对一些博文的评论,通常是因为越写越长而形成了一篇博文,例如,我在科学网的前2篇真正的博文【1, 2】,就是分别对王鸿飞老师和刘进平老师博文的评论。还有一些文章,是我对别人在我博文下所作评论的回复,例如哪个笼屉里的包子先被蒸熟?【3】还有一种情况是命题作文,也是兑现给一些博友或者读者的诺言,例如写给繁体字蒋老师的与原创区别究竟何在?【4】和写给小宝宝的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5】就属于此类。常来看我博文的博友和读者可能早已注意到,我的许多博文的第一段都会老老实实地交代这篇博文的来龙去脉主要是受谁的哪篇博文的启发。 我认为,我的博客能远远不绝地写下去,关键还真在于有博有客。博是一种广博,在于信息和思想的来源之广博博采众家之长,博还应是一种渊博,需要自己不断地修炼。客是众多博友和网友组成的读者群,他们的点击阅读、热烈的推荐和热心评论激励博主不断写下去,有了这些客,博主才有成就感。 ~~~~~~~~~~~~~~~~~~~~~~~~~~~~~~~~~~~~~~~~~~~~~~~~ 参考: 【1】 博士生发表文章的背后也来说说博士生发文章这事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242 【2】 事在人为,何须控诉?也来说说带研究生的事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253 【3】 哪个笼屉里的包子先被蒸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287 【4】 与原创的区别究竟何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037 【5】 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0809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35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日志:《如何大批量、全自动地运行某一EXE程序》一文有更新
sanshiphy 2009-12-18 12:06
《如何大批量、全自动地运行某一EXE程序》一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411)增加了按键精灵使用的注意事项,请高手指正!
个人分类: 日志|3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志:《大气边界层风速增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一文有更新
sanshiphy 2009-11-30 12:05
《大气边界层风速增量的概率密度函数》(链接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576 )一文有更新:1、改正了博文一些不准确的说法;2、添加了我们论文的Online版链接。欢迎大家下载、指正! 2010-1-25 第二次更新: 1、添加了论文的PDF和相关PPT会议报告的下载 2、订正了论文Fig.4中图标的打印错误 2010-3-2 第三次更新: 订正了论文附录B中特征函数的打印错误
个人分类: 日志|401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秋季田间试验日志
qijiangtao 2009-10-18 19:56
时间:2009.10.6-2009.10.16 地点:吉林农业大学试验田 2009年10月6日,秋季田间试验正式开始。由于事先已经在实验室内进行了详细的试验,验证了所采取的试验方案的可行性,所以试验进行的较为顺利。试验第一天先采集了部分试验图像,收集了部分试验样本(穗状玉米,即玉米棒)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志:《经典谱分析》一文有更新(New Additions to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sanshiphy 2009-7-18 14:34
对《经典谱分析》(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2357 )一文进行了更新:、为切合文章内容,将文章标题由频谱分析改为经典谱分析;二、修改了前五节中部分错误的表述;二、增加第六节介绍了周期图法(直接法)在计算随机序列时的缺陷及其改进方案,这些改进方案包括Bartlett、Welch以及Blackman-Tukey方法。 欢迎大家下载并提出修改意见!
个人分类: 日志|5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志:K41理论的基本知识之结构函数【英文】一文有更新(New additions to the note of K41 theory)
sanshiphy 2009-7-2 20:52
对《K41理论的基本知识之结构函数【英文】》(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1143)第四次进行更新,改正了文章中若干小错误。李军同学对原稿进行了仔细阅读,并指出了其中若干错误,在此表示感谢! 欢迎大家下载并提出意见!
个人分类: 日志|4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类星体一贴有更新(New Additions to Quasars)
sanshiphy 2009-5-25 17:47
今日上传了三篇文献:1)2006年在Chjaa上发表的文献Chaotic Feature in the Light Curve of 3C 273;2)2008年在APSS上发表的文献Chaotic Behavior in Accretion Disks;3)2007年硕士答辩论文:《类星体3C 273光变曲线中的混沌特征及其成因初探》,欢迎大家下载(下载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1145 ),并提出意见。 2009-5-25 17:15
个人分类: 日志|3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偏向的Hurst过程》一文有更新(New Additions to the Biased Hurst Process)
sanshiphy 2009-5-3 10:52
新帖改正了原帖图七中的计算错误,相应地对程序simpdf.m,main.m和main1.m也做了修正,欢迎大家下载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原帖链接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949 ):
个人分类: 日志|3571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志:《截断稳定分布》一帖有更新(New Additions to Truncated Stable Laws)
sanshiphy 2009-3-23 09:50
该帖的更新内容包括(原帖链接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827 ): 2009年2月23日3月12日第一次更新 1)订正和扩充了原文中的(8)式和(9)式; 2)删去了原文(7)式后面对KTS谱函数的讨论; 3)添加了第三节KTS样本的生成、第四节参数估计和附录关于程序的说明; 4)改进了ikts.m程序; 5)添加了ktsrnd.m程序用于生产KTS样本 2009年4月3日第二次更新: 添加了KTS归一化的证明 欢迎大家下载并批评指正,谢谢!
个人分类: 日志|4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志:“到此一游”从此消失了吧 ——新增“立此存照”一栏有感
sanshiphy 2008-12-24 23:05
前些日子去八大处游玩,在路旁看见一通乾隆时期的石碑,和许多文物的命运一样,它也被孙大圣们标上了到此一游的字样,还好,孙大圣们手下超生,没再给灌上一泡猴尿。这些年来,文物保护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可从来没有真正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上。对于一些国宝还好说,专人专馆保护,想照相还不一定行,更不用说写上到此一游了。可是对于那些摆在外面、无人监管的文物,其命运令人堪忧。不说别的,且来看看北京市近几年的文物保护情况。 2004年6月20日,北京西城区护国寺发生火灾,寺庙遗存的地藏殿化为灰烬。护国寺始建于元代,旧时常在此举办庙会。解放后,护国寺被居民和单位占用。这次火灾的客观原因很多,比如房屋年久失修,电线老化,市政基础设施陈旧,胡同狭窄,消防车进不去可是主观原因呢?这才是根源。假如人人都有文物保护的意识,这把火能那么容易烧起来吗?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早干嘛去了?菜鸟旁白),严防此类事故发生,然而时隔不到半年 2004年12月04日《京华时报》报道,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南海会馆起火,大火一共烧毁了7间平房,9户居民受影响。离着火处不到10米的康有为故居幸免于难。记者在现场采访发现,由于年久失修、电线老化,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康有为故居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康有为曾在此居住了16年,期间经历了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解放后,南海会馆基本上就成了大杂院,文物保护无法落到实处,而安全隐患日积月累,终成大祸。其实早在2002年12月30日,《北京娱乐信报》以康有为故居成大杂院 南海会馆已经面目全非为题对南海会馆的文物现状作了报道,不知当时有多少管事的人在意这件事? 文物被个人或某些部门占用,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孚王府,据说是北京级别最高,保存较为完整的王府,可现在被很多家单位和居民占用。笔者去年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买书,进去过一回,除了前面的银安殿还能看得出有点王府的气概,后面就完全像个小胡同,要不说还不知道自己身处王府。如此可见,其腾退搬迁的费用肯定不低,一时半会儿很难使王府恢复原貌。但我认为,相关部门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比如对文物区内的居民多开展些文物保护教育,对重点文物提前进行保护和修缮,制定租房个人或单位的文物保护责任制,责任到户,并随时检查。以上做法如能落到实处,火再烧起来那也只能是天意了。 破坏文物的例子还多着呢,再举几例: 2005年4月0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昌平区沙河北大桥(也叫朝宗桥)上一块明万历年间的石碑,被人涂上了小广告。时隔数天,原来的小广告没被清除,反而又添上几条。不知道小广告现在是否被清除掉了,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清除,总会给石碑带来一些永久性的损伤。 2007年4月26日《北京晨报》报道,明景泰陵内竟然建起了四个门球场。景泰陵是明朝景泰帝朱祁钰的陵墓。景泰帝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皇帝,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被仓促地推上皇位。好不容易平息了外乱,又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宫闱之争,最终败下阵来,郁郁而终。有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449》拍的就是这个故事。可如今,站在这充满现代气息的门球场上,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来感受这段悲壮的历史呢? 2008年10月16日《新京报》报道,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经过多年实地勘测调研,发现北京在房地产、交通等大型工程建设中存在地下文物被破坏的情况。包括德内大街扩建工程、西直门 交通枢纽、六里桥长途汽车站改造等都未进行文物勘探或发掘,而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和北京物流空港等工程在发现文物后仍进行施工拒绝文物保护,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施工破坏了100多米长的清代御路。 建设和文物保护永远不能和平相处吗?利益的驱动,蒙蔽了我们的心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没有多少人愿意停下来,去好好看看祖先们留下来的东西。记得有位老师讲过,人总是要有一个精神家园,它可以是宗教,就像印度人信佛,西方人信基督。可是,中国人很特别,从来不笃信任何宗教,那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呢?其实,就是对自己祖先的敬畏和崇拜,而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文物,就是我们理解和缅怀祖先们必不可少的法器。可是,这一切却在我们的周围慢慢消失。真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放眼望去,周围全是西式的现代化建筑,却看不到一点雕梁画栋,丹甍绣闼。到那时,我们长久所依赖的家园还会存在吗?由此而造成的精神空虚,难道不觉得可怕吗? 上面的例子只是博主平时看新闻收罗而来的,其实,文物破坏的事情不胜枚举。可以看到,首都的文物现状尚且令人堪忧,那么其它地方呢?诸位可想而知了。博主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总要感叹一番,感叹世道人心的冷漠,感叹一己之力的菲薄。然而,除了感叹就不能干些别的什么吗?思来想去,唯有拿起相机,给那些饱受折磨的文物立此存照。因此,立此存照这一栏主要发布平时游玩时拍的文物照片,特别是那些处在边边角角不受重视的文物和相关考证。除此之外,还发布一些平时积累的历史文物方面的常识以及杂感,欢迎大家捧场。然而,博主毕竟对文科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欢迎各路高手不吝赐教,有什么遗漏错误之处,只管拍砖。
个人分类: 日志|3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志:新增一个分类
sanshiphy 2008-12-14 21:39
今日新增科研杂感一栏,主要发布一些个人平时关于科研的想法,欢迎大家访问。 另外将牛人们眼中的还原论(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2155 )一文移到这一栏。
个人分类: 日志|2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志:《Frisch湍流一书的译稿》一文有更新(New Additions to translation of ‘TURBULENCE’)
sanshiphy 2008-11-21 17:48
今日新增了第九章9.7节二维湍流的译稿和原书的参考文献列表,欢迎下载。原文链接地址为: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5160
个人分类: 日志|3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志:《一道狭义相对论的习题》一文有更新(New Additions to "A problem on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
sanshiphy 2008-11-19 16:16
在《一道狭义相对论的习题》一文中,曾提到大学教给我们相对论的汪德新老师。 今日看到一篇介绍汪老师的新闻稿,讲述了汪老从教四十余载的人生历程。在放羊之风盛行的今日,看到这篇稿件,更使人怀恋和敬仰恩师们淳淳教诲的敬业精神。现将这篇文章收录到《一道狭义相对论的习题》中,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3379 ,欢迎大家关注。 昨天转载的那篇稿件有很多删节,今天看到完整版,已做了补充。另外在友情链接中增加了汪老师的QQ空间,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踩踩。 2008-11-20 11:47
个人分类: 日志|3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志:类星体一帖新增ppt (New Additions to the Notes on Quasars)
sanshiphy 2008-11-6 23:17
类星体的混沌特征及其成因初探一帖(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1145 )新增做报告时讲过的ppt,欢迎大家下载。另外还介绍了两本关于类星体的中文著作,希望对研究类星体的同学有帮助。
个人分类: 日志|3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大家来到“科研菜鸟”空间!(Welcome to my blog)
sanshiphy 2008-10-6 09:35
欢迎大家来到科研菜鸟空间! 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本科学的是理论物理,然后做了几年科研(有关高能和天体物理中的非线性现象),没什么成果,所以属于科研菜鸟级别,现在则专心于湍流,特别是大气湍流的研究。在科研领域当一只菜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你会经历许多的失败和挫折,甚至要面对某些大牛、小牛和貌似大牛、小牛们不屑的眼光。曾几何时,我想放弃科研。然而,性情的使然,我坚持了下来,并相信会坚持到最后一刻。在不断的挫折中,我明白了坚持是一种很重要的人生观。无论对事业或是爱情,只要拥有一份坚持,无论成败,自己都会心安的。不多说了,仅以此寥寥数语与普天之下的菜鸟们共勉! 前些日子整理电脑的时候,发现自己在科研过程中写了不少学习笔记,于是就想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然后就有了今天的科研菜鸟的开张。我认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科研有所帮助。本空间发表的学习笔记都非常详细,基本的理论都给出详尽的说明,重要的公式都有推导过程,并且尽量列出详细的参考资料以便进一步学习之用;本空间也发表自己翻译的材料,包括文献和书籍的章节。个人感觉翻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如有兴趣不妨一试;另外,还有个人发表的科研论文。说实在,这些科研论文水平不高,但也绝非凑数的东西,我在其中倾注了很多心血,希望对您的科研有所启发。二、在本空间发表的所有材料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写成的,谬误在所难免,因此我把这些材料发表出来,请大家多多指正。我希望这个空间能成为大家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一个平台。特别是我已发表的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毕竟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科学的火花(貌似海森堡语,待考证)。 博客开通以来,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在这里博主谢谢大家了。这些意见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建议我写些科普的东西。这是一条很好的建议,但是实现起来有两点困难:一是自己的水平不高,很多研究邻域自己还没入门,这个样子怎么能写出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呢?二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写一篇资料翔实的科普文章不亚于准备一篇科学论文,平时忙于科研,实在是没有太多的精力花费在这上面,还望大家海涵。因此,本博客的发展目标还是定位在与同行的交流和对科研方法的探讨上面。然而,不论您的学科背景是什么,不论您因为什么原因来到了我的博客,我还是希望您能或多或少的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我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一、转载我读到的优秀科普文献;二、在介绍自己写的学习笔记或论文时,尽量加入一些科普性的介绍文字或者给出相关科普或入门文献的索引;三、尝试收集一些启人心智的书摘,不定期地发到博客上;四、本人最近喜欢上摄影了,把自己平时拍的一些照片贴到博客上 ,欢迎大家评品。 科学和艺术是共通的,在艺术领域我们也许能获得科学的灵感,呵呵。与一三条相关的帖子我都放到书摘标签下,博客往期的公告、回复大家对博客的意见以及重要通知等等放在日志标签下。不多说了,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您如果有什么建议,尽管提出来,博主不胜感激! 2008-10-18 写就 2008-10-19 11:50第一次修改 今天新添加一个分类,主要是将用Matlab和Latex时学会的一些经验放进去,便于以后查找,同时也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2009-7-21 20:17 原来建了一个分类立此存照,打算收集一些文物资料。囿于机缘,原来的想法尚未付诸文字,到是写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目前看来,姑且如此了。2009-9-14 21:31 将文摘归入立此存照。 2009-11-27 18:41
个人分类: 日志|499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