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无意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缪斯的语言(短诗五首)
pingguo 2019-7-24 11:26
《经验里的东西》 经验里的东西, 不必爱, 也不必恨。 忠实于记忆最好, 或者忘掉。 不必对经验稍加处理。 《我的无意识》 用一个梦, 修复另一个梦。 用一面镜子, 修复另一面镜子。 我的无意识, 从未做过这种事。 《直指存在》 直指存在。 我知道, 诗人指的就是这种能力。 除此之外的语言, 顶多是绿叶。 《玻璃》 躲在玻璃后面。 明知道, 那穿透玻璃的磁场, 与我, 处于同一个时空。 《缪斯的语言》 相信一滴水珠, 水珠的光亮。 相信一点点超自然的能量。 缪斯的语言, 无故出现于我的诗行。
个人分类: 诗歌|2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的需求,价值和终极意义—拉康的后结构心理分析的另类解读
lofiazhan 2018-6-5 00:28
一、 我为什么关注心理分析? 我为什么关注心理分析和后结构,这本跟我所学的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跟我们的感悟和体验是相关的。所以在遗忘之前,在此记录分享,以便以后查看回忆。我的这种兴趣我想应该是有原因的,只不过原因是“潜意识的”。我试着“有意识”地猜想一下我的这种“潜意识”。自从我父亲去世之后,我对“意识”与“无意识”经常不自觉的思考,尽管那时候我不知道他们的深层意义和形式。记得当我赶到医院,被告知我爸被抢救过来了,但是已经无意识了,我极度悲伤,这种悲伤是如此关切(我想此种由“无意识”导致的悲伤在此后几年的不断回忆中指数性的增强),因为我当时没法想象,就在前几天和我对话的、头脑异常清晰、敏锐的父亲突然没有了意识(这里我不谈由他的一直恶化的身体状况带给我的感受,只讲意识与无意识,否则太沉重,可能没办法理智去组织)。此后我一直想要知道我父亲在生命最终的“无意识”阶段,是否真的是“无意识”,作为一个子女,我其实是希望他那段时候是无意识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又不相信被医生告知的无意识真的是绝对的无意识。 于是,我对频死体验的研究感兴趣,但是很多都是科学心理学和脑神经的,我没有这个基础去理解,所以我有意无意去读心理分析和释梦的东西。佛洛依德对梦境和精神的分析,可能真正开启了对“无意识”的研究,因为在后现代后结构之前,基本都是在研究“意识”和理性,这可能也是后现代各种学说诞生的一个原因,因为在之前,很少有人去追究胡塞尔所谓的“开端之恩”的无意识 (胡塞尔并不把它看成无意识,他其实是反对佛洛依德的无意识的本体论观点的,认为无意识只是派生的,他把这种“无意识”叫做 pre-reflective self-consciousness| 前自我意识,其实是纳入意识范围内的,应该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是在意识的概念里研究意识和现象的关系,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 。 简单一点,这也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决定性的主宰所产生的根源的追求。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所谓的“主体性”诞生的根源和超出“主体性反思”之外的部分的追究。对这种根源的追求,使海德格尔和以后的以萨特(Jean-Paul Sartre)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收获了“他人性”“other”,从而使得主体的“self”中心观的瓦解。在语言学里,这种“开端之恩”可能就是“the name of the father”,因为在有语言建构的人类社会里,只有父亲的姓确定了,我们才可以按照父亲的姓来通婚,行事,从而建构由“父权”确立的社会秩序。然而,谁又给了父亲姓呢?德里达和拉康在语言里解构了父权的终极name和决定一切的权威,绝对的logos中心瓦解了。 二、 Desire 是怎么诞生的? 拉康心理哲学的基本框架是镜像理论(mirror)和“求 (demand)”的概念。这里有必要重复一下一些基本的概念及理解, 蓝色字体 部分为一些展开和打岔,但是都是很个人的想法,对专业研究拉康和后结构的人来说也许是谬论或naïve。 三镜像阶段 : 【细节解释有可能不一定准确,但为了make general sense】 The real and need( 真实镜和需求) :拉康的 真实镜| 或者叫 现实镜 ,就是指生命之初在母体的和新生儿阶段的完整统一的混沌状态。这个时候没有自我的主体概念,婴儿没有建构“自我”的概念。我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我。这个阶段是本能“需求”主导的。吃喝拉撒等。当婴儿啼哭之后,马上得到奶嘴的安抚,这个时候婴儿并不知道这是一个自己身体之外目前的乳房或奶嘴,它以为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个阶段是完整统一的,是由需求主宰的。这种 生理的需求 表现其实是婴儿对重返子宫状态的这种完整性的 外在表达, 为了统一逻辑和make sense,同时也借助拉康的词汇“爱”,我想这种追求完整的母体状态也可以对应为以下所说的对“爱”的需求。从我们与母体分离之后,我们一直在寻找这种重回母体的状态,但是注定是找不回的。可是惯性和本能让我们一直在以后的镜像中寻找。这也许是人性自我分裂的根源。 The imaginary and demand( 想象镜和请求) :当婴儿开始照镜子的时候,他看到了镜中的他人和母亲,由他人为参照从而也获得了自己的image, 知道原来母亲是另外一个人,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自此,婴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诞生,开启了建构自己的身份和自我概念的想象镜。比如,8个月的大婴儿对着镜中的自己笑着做鬼脸,他在想象着自己的美好的样子,完整的样子【 这种样子是他的回到本能的回到母体的完整性的需求的反应 】,可是现实中,他并不是像镜子中那么美好,他吃饭都吃不好,吃得到处都是,一片狼藉;拿东西抓握不准,自己不是镜子中那个美好的样子。这个镜子分析对成人也适用。镜中【包括社会中,他人眼中】的你感觉挺好的,整洁的容颜,神采飞扬的样子,成功的,收获的,可是从拉康的“the real”的真实上来说,我们是缺失的,不完整的,不完美的。 【 这种分析,看似make sense, 可是我们无法追忆自己的童年,我问我儿子,他也无法言说,为什么无法言说,这就对了,但是不感觉好像是回事了吗?是的,那也对了,这就是Lacan精神哲学的精髓,维根斯坦说,没办法言说,超出语言能力之外的,那就保持沉默,那是维根斯坦所谓的另外一个境界。如果你要认为这是宗教心灵感应那回事,那也行。在此 投机 的解释【注意:是 投机的 】:为什么有些对圣经怀疑的人,你用尽各种逻辑阐述学去解释,去论证,最终因为事实证据的缺乏,人家还是不信。为什么?因为上帝虽然创造了终极逻辑,但是没有创造证据的逻辑,或者说,这些证据就不是一般的逻辑,也即,从一开始有些人就没有被上帝造成可以理解超验(超科学)之外的证据的人,please hold, 我不是站在信仰者的角度,在为上帝辩护。这些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证据,当你去读圣经罗马书第九章“神的拣选,公正和慈爱”表明:是否可以得救,是否是神的儿女,一开始上帝就选定了,如“神对法老说,我把你兴起,是要借着你彰显我的大能,并且使我的名传遍大地,这样看来祂愿意怜悯谁就怜悯谁,愿意让谁有力量就让谁有力量”。有人解读这个并不是由您做了多少慈善,好事,做了多少表面的对神的工作而决定的。那下面的人就问神:您居然都已经预先就选定了(造好了)彰显您的荣耀的人,那还凭什么责备这些没有被您拣选的人的不信您呢?然后下面又有人说:“你这个人是谁啊,你有什么资格跟上帝顶嘴呢?被造的怎么可以对造他的人说:‘你怎么把我造成这样?’陶匠难道没有权利制造一些noble(可以彰显神的荣耀的)的器皿,并且又造些普通的器皿吗?这些圣经话语,常理上给我们感觉:上帝太霸道,没有人文关怀,剥脱我们认识世界的权利,哪来的慈爱呢?这些霸道的话语驱逐了多少希望亲近信仰的信仰者。可是反过来讲,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这些看似欺凌霸道的话语难道不是暗指:如果你真的 不信 我,那就表明你没有被我拣选,无论你做多少 表面上【象征镜中的 】是显示我的荣耀的事情,纵使你名义上贡献了一辈子在做一个牧师,你 没有被我造成可以用另类方式理解我的神迹和证据 的人【也即你不信我】,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你除了语言和科学逻辑之外的沟通认知方式。我【作者】无名悲伤:如果真的是这样去理解,的确是个悲剧,我喜欢后结构的多元的价值,因为我的智商指数让我敬畏科学,现实生活中的挫败让我寻求多元价值。但是这样一来,这就又回到了现代主义的终极真理了,走来走去都无法逃脱终极存在的主宰。后结构后现代也许是多元认识认的启蒙,但是最终的现实却被告知只有一个。对一个信仰多元的人,这是多么大的打击,但是当代的反后结构,对后现在批判的思想其实正证明了这一点:有些人说后结构是建立在结构之上的新结构。顿时感觉我们走了一圈,最终逃不出终极的决定性命运,但是无论如何,拉康从语言学上解构了我们的“the name of the father”- God,这个God 不一定是基督教的God 】。 回过来接上以上黑色文字部分,人从过了新生儿阶段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建立,也就永远的失去了与母体完整性的完美状态(现实镜),所以“缺失(lack)”是始终存在的。这就产生了人的demand (请求缺失部分的重聚)。在这个阶段,婴儿会请求(demand)母亲的爱,呵护,爱的眼神,关注,表扬等。“爱”这个概念其实对拉康也是个重要的概念,但是被经常误理解为世俗的特定(particular)的爱。这个爱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他”也即“Other”。这个怎么变成对“Other”的追求有点难理解,这个过程是在语言象征镜中不断抹去爱的特定性(particularity)而完成的。在下面的,我会阐述这种对“爱”的追求和请求,在语言象征镜中如何被扭曲成desire。 The symbolic and desire( 象征镜和desire) :象征镜就是指语言主导的领域和阶段,这个阶段占据了我们一辈子(除了婴儿期)。符号学就是一种象征(symbolism)的逻辑。为了make更广阔的sense,这个阶段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我们的现世理性世界-也即你我现在正生活的正常的世界。【如果我是一个精神病人,我可能就回到了第一个镜也即real的状态,一切以本能需求为出发,丧失自己在理性象征镜的建构。拉康分析精神病人发病的动因是因为在象征镜中对自我的建构的丢失,或者失败,才会造成像婴幼儿各种变态反应的症状的回归。我想这也许各种原因造成的】。 这里不谈精神病人的问题,谈一下desire 如何生成的。在谈之前,先说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德里达的语言的的永远延意性,无确定性。因为语言永远在用一个符号或所指(signifier)来指向一个意义,但是这个意义也只能借助另外的所指来表示,这样一直下去,无法最终指向一个实体(object)也即:意义永远无法被确定,语言永远无法表达你要表达的意义。新华词典上对词语的解释永远都是指向另外一个词语。还有个笑话例子,如格列佛游记里描述的,没有语言的原始部落的人,因为没有语言,只能把要表达的意思和所指(the signified)全都以object 的形式背在身上,从语言的所指能力层面上,这好像达到了终极所指 – 也即抛弃语言,抛弃理性(开玩笑的argument,不能当真)。所以,所指的不确定性和永远的延意性是理解demand无穷尽的根本。 上面说了有本能驱动的对重返母体完整性的need,在想象镜中就是一种demand,这种demand但可能在语言象征镜中就只能以signifier表示,比如以上说的对母亲的拥抱,赞美,物质奖励,心理肯定等等这些符号。但是signification的无穷尽,注定demand的无穷尽,在这里追求一种类似“母体”的完整性,这种本能的重返现实镜的愿望,或者说追求一种love(demand for love),最终在象征镜里都只能被沦为永远有延意,永远有缺口的desire。也可以说在语言的象征镜中最终都是无可避免的被变成了追求“大他”,也即终极的东西。然而,终极的秩序只有一个,可是谁都想去和它(大他)融合,把自己变成中心,变成秩序。这个在心理上是很讲得通的。谁都想主宰自己的命运,有些是希望成为中心,甚至自己制定秩序。 【这里我没法理解“大他”只有一个的概念是什么角度,结构的,还是后结构的?这是个二手的解读出来的概念,不知道拉康有没有这么说,拉康的话语表明了这种大他其实是“demand for love”当然在语言象征中也可以理解为追求“大他”】 。拉康用弗洛伊德的《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中的一个笑话区分了请求(demand:what you ask for)和基本需求(need : what you cannot do without) 的关系: 一个贫困的家伙从一个富有的熟人那里借来了25先令(英国钱币),借钱时,他一再重申自己的艰难,和必需得不到满足的处境。同一天,这位借钱给他的人在一个餐馆遇见了他,看见他正在吃三文鱼。这位借钱给他的熟人就责备他说:“什么?你借我钱,而你却在吃三文鱼,我无法理解你”。这位借钱的人说:假如我没有钱我就不能吃三文鱼,如果我有一些钱,我也不能吃三文鱼,那我什么时候吃三文鱼? (SE VIII, 49-50). 通过这个笑话,拉康是在说这种正常的need是以扭曲的demand 的形式在表现的,因为它看上去已经不是初衷般的正常的demand的了 (本来人渴望返回到母体的完美的初衷只不过是正常的need的形式),这种demand 被符号象征的不确定性,永远意义的延伸扭曲成了desire,永远有个缺口。当这种demand 被满足后,他的特殊性又被抹去了,最终又出来另外一个特定的符号来表达这个“demand for love”的追求,这种love 是不断被转移和抹除的 。开始,我以为我的demand是个象征我的意义的跑车,后来我的demand 变成一个garden,在后来,我的demand变成…,这种所指象征意义的永远无止境,一个跑车和garden所代表的特定性意义(质性)不断的被消磨和抹去,造就了永远的缺口,这就铸造了desire。 如果回顾demand for love的根源,desire的本质那就是对母体性完美一体的渴望和追求,只不过在说人话的语境和象征中被扭曲破坏了(perverted) 。 Desire 其实不是一个恶魔,只不过这一切都是这么无意识的发生了 。 为什么要用这么个奇怪夸张的例子?这也是Michael Lewis(2008,p.161)所说的拉康和德里达不同的地方,“德里达是自始至终都是躲在文本的背后去带着不断变换的面具去解构意义,而拉康则经常借用一种狂欢的面具和巴洛克式的修辞夸张来表演(performance)他所要表达的观点。Michael Lewi把德里达这种风格被称为self-effacement(不出风头),而拉康的则是self-aggrandizement(自我夸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他讲课的内容基本是一些没有实证意义的空的修辞。但是这样说的人可能是没有完全理解和读他的东西,其实他的有些东西也是有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依据的,比如在婴儿期,那种象动物与外界环境一一对应关系建立的失败,是归因于母体液体和残留物的生理学原因。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精神分析的独到和贴切。 三、 什么是价值和意义,及终极意义? 可以理解人一生都在追求回到和母体完整一体的现实境界。但是在语言的语境中,这种愿望最终都只能是变形的,扭曲的所谓的desire。如果拉康认同最初的和母体合二为一的境界是“美好的”,那么这其实是他对语言象征的批判。但是,他主张接受这种三镜像发展的现实。并且尽力在象征镜中为人找回回去的触点和机缘,可能就是他说的幻觉(fantasy),因为通过这种暂时离开理性语言的“类动物”性的Fantasy,可以找回这种真实。就像Michael Lewis所说的其实在我的语言的理性世界,其实是有各种漏洞的(holes), 当我们带着理性的记忆,不时的游离出完全的象征之外,进入这些洞时候,真实性,真实的意思是存在的。但是我感觉这些游离只能是暂时的,而且这种状态不可能是一直的,一直在改变,但是一直都要“有” 。这里面就可能有着“拓补学”的相似性。 这些东西相对形而上,但是也又不是。 我的研究是关于手工艺和可持续性的问题,在田野调研中,有一个词“价值”是经常被说到和拿来表明当事人立场和观点的词。我对这个词产生了兴趣,所以我不断的去搜寻这个熟悉而难以理解的词的准确含义,在田野中,所被诠释的价值是一些具体化的所指:经济的,社区的,传统文化的,地域的,精神的等。而每个这些被固定范围的价值还有更多的sub意义,微妙而又互相交织。但我当然只能在被固定的范围内寻找价值的解释,从被调研者的意识和看法里找到答案,在一元的规则里,寻找多元价值,因为我被迫要claim它的实证性(empiricism),同时我希望它是多元的,那怕是欺骗式的。 总结几点:在不知道拉康怎么说可以追逐到真实镜之前,和我不是个essentialist,那么可以总结: 缺失是本能的;需求和欲望也成为本能的,现实是象征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是没有终极的,人生过程因desire是丰富的 【我之前以为这个肯定是谬论】 ,这就是人一生经验所诠释的后现代,后结构的多元性 。这个观点似乎又跟里面的有点走神的观点矛盾,这个总结昨晚想着很好,自己似乎完成了个心愿了。从此和拉康心理分析说再见。 Bibliographies: Jacques Lacan, Seminar VIII: Transference: 1960 to 1961 : Begins 16th November 1960. Translated by Cormac Gallagher from unedited French typescripts. Michael Lewis (2008). Derrida and Lacan: Another Writing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在此感谢Billy不厌其烦的解答和帮助,甚至做一个毫无怨言的听众-半夜经常被叫醒起来听发言。
4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挫折后抑郁调控的新方法:无意识接纳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4-3 14:22
《中国科学》杂志社 微信号 scichina1950 功能介绍 《中国科学》杂志社主要负责编辑出版发行《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共17种学术期刊,均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见证中国科学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如果说接纳挫折、正视失败的习惯是走向豁达和成功的必经之路,那培养这种习惯的过程完全不必是痛苦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挫折常导致抑郁的情绪体验。及时、有效地应对挫折,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应对挫折,人们经常需要付出主观努力,去有意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认知与行为方式,比如有意放弃本能的逃避和拒绝的反应,转而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它所产生的现实影响与情绪后果,这种情绪调控的方法被称之为接纳。已有研究发现:主动接纳挫折有利于长远的身心健康,但其过程却常常是痛苦的,可能导致暂时性负性情绪的增强。 努力追求的目标并不一定能实现,情绪调控亦是如此。这种依赖于主观努力的有意调控也可能会失败。并且,有意接纳过程中的负性体验,也可能给接纳带来困难,很类似于病人因为害怕打针的疼痛,而拒绝注射治疗。那有没有方法能让人们在无需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接纳策略对挫折后抑郁的调控效果,并避免其负性体验呢?新近一项研究通过启动无意识的接纳态度,对这一问题给予了肯定回答。开展这项工作的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袁加锦副教授所带领的情感认知与调控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还包括丁南翔、刘莹莹与杨洁敏。 这项工作首次采用语义启动的方法实现了被试者对挫折的无意识接纳,并对比了无意识与有意接纳对于挫折后抑郁反应的调节效果。研究人员将被试者分为三组,采用复杂的数学任务来诱发被试者的挫折体验。一组被试者被明确要求有意识接纳可能产生的挫折体验;另一组被试者先使用随机词单(包含一个和“接纳”有关的词,见图 1 )造句,然后直接开始实验,无需有意识接纳;第三组被试者为控制组。实验中采取外周生理反应(心率)与主观情绪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挫折反应进行评估。 实验结果发现,尽管有意接纳减弱了挫折导致的生理反应,但被试的积极情绪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产生了即时的抑郁体验。与此相反,被无意识启动了接纳态度的被试者即便经受了挫折也维持着较高的积极情绪水平,并且由挫折导致的生理反应也显著降低。 这些发现说明无意识启动接纳的态度能更好地调节挫折反应。这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启示:如果说接纳挫折、正视失败的习惯是走向豁达和成功的必经之路,那培养这种习惯的过程完全不必是痛苦的。“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情绪调节过程亦可能如此。无意中受到的暗示完全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其效果可能比费力的有意为之更好。某种意义上,豁达、开朗心态的养成也可能更多源于成长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身教大于言教”所述。当然,要充分揭示自动接纳的方法对于挫折应对教育以及个性养成的启示,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该研究发表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5年第1期,刊物网站可免费阅读原文: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CN/abstract/abstract516120.shtml 了解最新科研进展,请关注《中国科学》杂志社公众微信 搜索: scichina1950 或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64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反思6——走向虚无
热度 17 xying 2014-7-7 07:12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人文主义企图挣脱宗教信仰的束缚,以人的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眼睛、智力和意志来主宰,蔑视一切不经审视的权威,舒展激情,探索世界,创造价值,制定规则,要创造一个独立于上帝的伊甸园,享受作为人的自由和尊严。 在追求心灵的独立中,人文主义曾以高贵的荣誉作为价值的支柱,却发现无法克服人的怯弱愚妄本性,最终受到现实的嘲弄。失去了信仰指引的人们在苦苦挣扎中明白了,吃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的寓意:面对着理性光芒无法透视的迷雾,人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必定患得患失困扰在未知的黑暗中,这是一切精神痛苦的根源。也许我们需要一个超越理性局限的新神,作为追求价值的信仰,在懦弱和愚昧时来指引。在过去几百年间,人们逐一拥戴过理性、激情和自由,不加证明地敷衍成各种主义,在意志的驱使下进行社会实践。它们不是显得困苦沉闷,或沦为天真浪漫,或在腥风血雨中走向人性初衷的反面。基督教睿智的大师路德在蒙尘的书籍中,微微冷笑,他在五百年前早已看到这一切。【 1 】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剥夺了上帝造人的功绩,也让人失去了作为万物之灵的骄傲,我们不过是猿猴的后裔,老鼠蟑螂的亲戚,好色奸淫与动物交配同属于生殖的本能。马克思则犀利地指出,按私有制自由竞争思想建造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将人与人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一切的华贵都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上,在这里只见理性追逐金钱,意志服从贪婪,自由听命剥削,荣誉透着虚伪。人文主义在嘲讽中,或逆转为保守主义要维持旧秩序,或愤懑无序地向前走进虚无主义。 保守主义在法国大革命后,作为人文主义的对手入场,它的奠基人爱德蒙·伯克,谈到如何处理国家错误时,说要像治疗他父亲的创伤那样,“带着虔诚的敬畏和颤抖的忧虑”,他在欧洲革命浪潮的民主狂热中,保卫代议制取得的成功,影响到后期整个西方社会的民主形式。在法国大革命 200 周年时,保守的英国人嘲笑对岸冲动的邻居:你们欣起血雨腥风所追求的一切,我们在和风细雨中也得到了。 在前进方向,堕入虚无主义黑暗中,人们开始考虑意识的本质。人文主义的种种诉求,都是来自心灵的呼唤,这到底是什么? 现代存在主义的宗师克尔凯郭尔( 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 )【 2 】,以个人意识活动的自省,来反复拷问亚伯拉罕的信心问题【 3 】。他认为,当人面临抉择的时候会引发焦虑,而这种决定是一种飞跃,是无法用逻辑方法来推演。信仰的飞跃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美学、伦理和宗教上。美学阶段出自情感和欲求,例如爱恋,是人性的表现。伦理阶段出自责任和义务,例如婚姻,是理性的表现。宗教阶段有两类:宗教 A ,人以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信念和思考来追寻上帝,但这仅仅是理性的宗教,不可能通过亚伯拉罕式的考验。宗教 B 是信心的本身,神自在心中,真理是无法从思考中得到的,需要一个奇迹直接进入内心。“启示在神秘中激发,幸福在苦难中激发,信仰的确定在犹豫中激发,矛盾的宗教生活的从容在困厄中激发,真理在悖谬中激发。”路德之后,新教徒现代性的最后宣言,克尔凯郭尔的新正统神学如是说。 后现代主义大师,最不寻常的人文主义斗士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1844-1900 )【 4 】崇拜的是酒神,反对一切的理性,他高喊“上帝死了”后,茫然四顾,“我们将地球从太阳的锁链下解放出来,又怎么样?现在地球向何处去?我们向何处去?离开了所有的太阳吗?我们难道不会永远堕落?向后、向侧、向前、全方位地堕落?还存在一个上界和下界吗?”他用一把音叉敲击真理,得出结论:“真理本身就是一个幻象,是从精神角度去透视现实。我们看到的是意识的魔咒。一切都是表象;一切都是相对;一切都是或然。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一切都是允许的。唯有权力意志是不变的量,它的存在是绝对的、永恒的。像河流一样奔腾不息,像海洋、汹涌潮湃。在它永恒的运动变化中,事事物物被创造出来,复又被消灭,世界就这样不断推陈出新,幻化不已。”在绝望探索的癫狂中,他认识到人的自我不足为持,目标是超人。 克尔凯郭尔丧失了宗教和伦理内容主观封闭的自省,尼采直抒心臆癫狂的呼喊,哈姆雷特梦呓般的喃喃自语都指向无意识,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 )用它来为理性和浪漫穿针引线。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 id, ego, and superego )。无意识的本我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同属无意识的超我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5 】 人们开始凝视“自我”。人文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存在一个所谓稳定的“自我”,独立存在傲视世界,种种的欲求来自无意识,产生了诸如自由、理性、意志、荣誉等诉求。 弗洛伊德希望将无意识带入意识,加强“我”、自我、意识的或者理性的同一性,从而使之比无意识更强大,以便能够把握它。法国心理学家拉康( Jacques Lacan 1901- 1981 )【 6 】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自我”或者“我”自己只是个幻象,它只是无意识本身的一个产物。这动摇了人文主义关于自我的幻想。 拉康是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他也是欧洲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他用索绪尔的语言学来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学说,关于自我作为幻象的理论大致是这样的:【 6 】 婴儿感觉与母亲浑然一体,识别不了它自己与满足它需求的客体之间存在什么区分,作为人处在“现实界( the Real )”,感觉不到需求的缺失。但在 6 到 18 个月,能够区分身体与外界不同时,感觉到与母亲是分离的,有了“他者( other )”的概念,需求要通过请求他者来实现。这个期间婴儿头脑里慢慢地将自己身体各部分拼凑成一个整体,在外人的提醒下,误认为“我”指的是镜像里那个整体的他者,作为人处在“想象界( the Imaginary )”,这时“我”是宾格的他者。请求的区分需要用语言来实现,以此来表达欲求,抽象象征的概念开始出现。象征界的秩序是语言自身的结构,我们必须进入象征界才能成为言说的主体,才能用“我”来指称自己。拥有一个自我的前提在于将自己想象地投射到镜象、即投射到镜子中的它者,并让自己通过说“我”而得到表达。作为人这时处在“象征界( the Symbolic )”。“我”或者自我,是象征符号( symbolic identity )所指的那个想象。 本我是人进入象征秩序时,对自己想象剪裁阉割所产生的创伤,一种无法被象征秩序吸收的,或是被象征秩序压抑的各种各样无意识的仓库。没有任何理性的语言可以解释本我。梦是介于本我与理性自我之间的中介,但不能改变本我抵制象征秩序的根本性质。这种抵制象征秩序的创伤内核,也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短路在本我直接社会化过程中,给主体所带来的快感的起因。【 7 】所以我们有着人文主义的各种追求。 我们清晰的感知、坚定的信念、狂热的追求,背后却是如此的虚无! (待续) 【参考资料】 科学网博客,反思 2 ——自由意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95674.html 百度百科,索伦·克尔凯郭尔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389.htm 科学网博客,反思 1 ——以撒的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94552.html 维基语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http://zh.wikiquote.org/zh/%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A8%81%E5%BB%89%C2%B7%E5%B0%BC%E9%87%87 百度百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20.htm 百度百科,拉康 http://baike.baidu.com/view/83509.htm 西方文论专题讲座之三:齐泽克,拉康,真实,与象征秩序 http://wlt.ruc.edu.cn/103512/103521/63621.html
个人分类: 反思|7215 次阅读|18 个评论
科学网争论,齐泽克如是说
热度 17 xying 2014-5-8 07:32
齐泽克( Slavoj Zizek , 1949- )当然不看科学网,他精通的六种语言不包括中文。这个被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称为当代几十年来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到中国讲学时连讲黄段子都靠女翻译,是逛不了科学网的,但他的理论却可以为我们解惑。 我在上一个帖子“ 能指与所指 ”介绍过他的“偏头痛”段子,说明同一个能指可能有不同的所指,他说“网上谈改革的人吵成一锅粥,因为用的是同一个能指‘改革’,但有人想的是做爱,有人想的是喝茶。” 这次说的是争论的热情和论证方式。 科学网有些争论,像光速波粒什么,都比较淡定,最多是用公式砸来砸去,除了少数爱粉爱黑,围观多是打酱油的,看了晕也不吱声,妈都还没喊,到点各回各家吃饭去。 有些题目,但凡能跟社会沾点边,激动的人就多了,不管懂不懂帖子说什么,围观的都能插一嘴。打了鸡血似的。可是往往自己深信极为雄辩的论证,对方却不买账,除了让大家血压高一点,什么都没有改变。为什么大家还都乐此不疲呢? 齐泽克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主体( Subject )在进入以语言、规则、文化、象征符号来解释环境的象征秩序( Symbolic Order )时,受到了符号的阉割,留下无法进入象征秩序里的创伤内核,称为真实界( Real )【 1 】。从人的总体来看,社会对抗是未被社会驯化的部分,是被社会压抑的真实界。意识形态覆盖这社会冲突真实界的内容,人在这里可以发泄压抑创伤的无意识,说了就很爽。 网上抱怨最多的是不公平,学生抱怨念了书找不到工作,老师抱怨受歧视申请不到基金,高富帅有了 N 奶、穷屌丝找不到老婆。这当然是意识形态里的不公正。齐泽克认为:现实是象征和想象结合的产物,而真实界处于二者之外。 “不公正性让现实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在一个绝对公正的社会里,你看到一个比你混得好的人,就明白他不但比你有钱,而且必然比你聪明、比你勤奋、比你能泡到姑娘……总之你是一个彻底的loser,就毫无还手之力,痛苦得恨不得去死。但现在,我们都可以随口骂娘,因为这世界真他妈的不公平!” 这就是大家乐此不疲评论里意识形态的作用,从中你能得到快感。 什么是意识形态?它是一种想像、期望、价值及假設的综合。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作为虚假意识而存在。人们对这种虚假意识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浑然不知地恪守着某种意识形态。人们不知道它,但人们在做它。齐泽克进一步认为: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社会存在,批判并不能够消除它,我们只能穿透幻象去了解它。 意识形态以幻象的形式构建社会现实,确立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从结构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是用一种主人能指( master signifier )将一些“漂浮的能指”结构成的一个统一的领域。齐泽克举例说【 2 】,在意识形态的空间漂浮着“自由”、“国家”、“正义”、“和平”……之类的能指,这些能指经过不同的主人能指的缝合,会获得不同的意识形态性。比如经过“共产主义”这一主人能指的缝合,这些漂浮能指固定了其意义:“自由”是有效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形式自由,资产阶级的形式自由是奴役制的一种形式而已;“国家”是一个工具,统治阶级借此保证其统治的条件不受破坏……等等。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则将它们缝合,赋予另一种意义。 主人能指原先只是空洞的象征,通常由同义反复构成【 3 】,比如科学主义者的科学观念:“科学是真理,不是真理就不是科学的”。当把它与“理论”、“证明”、“迷信”、“正确”等能指缝合起来后,说科学是有理论的,科学理论是经过证明的,不经证明的理论是迷信,证明是发现真理破除迷信的过程,迷信是不正确的,……,原来空洞的主人能指有了丰富的内涵,那些被缝合起来的能指,就被界定了某些让这体系能够自圆其说的性质。信奉者会觉得智珠在握,信心满满,以此征战四方。其实不过是把一个自我指涉的循环论证,圈子兜得大一点。网上有一大堆帖子和评论的论证法大诋是如此。 科学网里做研究的人扎堆,写论文不稀罕,有看头的是创意。可以理解有些人在创伤潜意识的驱使下,偶尔无厘头快感一下。只是心中要明白,这些在意识形态下兜圈子的议论其实没有多少营养,无论是娱乐还是求知,祥林嫂都让人烦。有意思的是能穿透幻象的思想。 齐泽克继承了拉康( Jacaueo Lacan1901-1981 )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以此来阐述意识形态理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有没有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意识形态是一种不管你信不信都在起作用的存在。真信的,如原教旨主义者;有假装信的,如孩子和父母过圣诞节、玩圣诞老人的游戏,他们嘲笑真信者的愚昧,却也在身体力行;第三种是表示不相信,其实是让他者代替自己去相信,只是心中不自觉,如以批判却蔽的犬儒主义,齐泽克说了一个故事介绍这情况: 一个精神病人把自己当做一粒米,他的医生费劲心力治好了他,使他相信自己是个人。但当这个人看到一只鸡的时候,他恐慌了。“我知道,我是人不是米,但鸡知道吗?” 【参考资料】 西方文论专题讲座之三:齐泽克,拉康,真实,与象征秩序 http://wlt.ruc.edu.cn/103512/103521/63621.html 卢永欣: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理论 http://www.wengewang.org/read.php?tid=7169 季广茂:概念的文化逻辑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503/13.htm
个人分类: 随笔|8719 次阅读|31 个评论
面具
热度 1 pingguo 2012-2-6 17:16
面具 一 七十二般变化,形神兼容 伊的面具 跟狐狸精不相上下 照妖镜前,伊看自己 无从得知 是否是真实的自己 内心风起云涌 是否同梦一样 对伊隐瞒或说着谎言 二 相遇之时,你我都戴着面具 半是无意识,半是刻意 在想象的镜子里自恋 若干年后问伊,为何藏起 你的自然美,我一生寻觅 伊回答,所有的夸张 只是为你 这句话,令我一生 坍塌为一片遥远的废墟 三 云彩,是不是月亮的面具 不是哟不是 伊在另一层空间里 晨雾,是不是桃林的面具 不是哟不是 伊在另一段时间里 秋水,是不是伊人的面具 不是哟不是 伊在另一次回忆里 四 人们的目光哟,何时脱去 被夸大的文化的面具 点评 :人们习惯于戴着面具,一半是无意识的文化的面具,一半是刻意的自恋式的面具。面具在隐藏你的自然美的同时,它也在对你隐瞒并说着谎言……人生坍塌为一片遥远的废墟。
个人分类: 诗歌|276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