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绳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杂说缄与箴
热度 1 fdc1947 2018-10-10 08:36
杂说 缄与箴 缄与箴是两个现在不很常用但是还能够见得着、有时候还用得着的字。也正因为不大常用,所以不少人对于它们的读音和用法就有些疑惑不定,好像认识,也好像知道它们的意思,但是又不能确准。 不很久的若干年以前,缄还是一个常用字。人们在写信封时常常用着它。由于常常要写,所以,那时候很多人在印制信封时,就索性直接印在信封上。 以 下几个信封就都是如此。 缄,音 jian 阴平调,本义是捆扎东西的绳子 ,作动词用,即表示用绳子捆扎。 《庄子 · 胠 箧 》说, “ 为了防范撬箱、掏袋、开柜的小偷,必须把 口袋 箱柜扎紧绳 结 、锁牢,这是一般人所谓的聪明做法(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则必摄缄縢 、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文中的缄、縢都是绳子的意思。《墨子·节葬下》:“榖木之棺, 葛以缄之 (构木的棺材,用葛 藤 把它捆上) ”里的缄,就是作动词“捆 束 ”。 古人写信,那时候没有纸张,就把信写在木板或竹简上。如 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中发现的秦士兵黑夫与惊的家书《黑夫木牍》,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百姓家书,就是写在木板上的。 让人带信,就要把木板或竹简用绳子捆好, 或放在 套子里扎上套口, 这就是 “缄封” 。后来,人们有了纸张,做了信封,可以用浆糊、胶水把信封粘上封口,但是,封口这件事仍然称为 “缄”。在信封上写上某某缄,表示信是某某所封 发 即 某某所写。 缄的本义是用绳子捆 束 ,引申为封 上口 ,又引申为不开口说话。 缄默 ,就是 闭嘴 不作声。 《孔子家语 ·观周》里说了这样一段故事:孔子到周的祖先后稷的庙里去观摩学习,看到那里立着一个铜人,嘴上被封了三道,而背上又刻有铭文 : “ 这是古代说话谨慎的人 。 大家要小心 啊 ,不要多说话,多说就多坏事 …… ” (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勿多言,多言多败。 …… ’”)。这里的“ 三缄其口 ”,本来是嘴上被封了三道,后来成了成语,表示怎么问都闭口不说的意思。 用绳带封住口袋、盒子、 套子等的方法,虽然古老,直到现在还常常用到,我们的衣装、背包等上面也常有用带子系上的办法。由于简便、牢靠,不会有小的零件失落下来,这是这种方法比插销、锁钥优越的地方,我们的神舟飞船上,类似的绳结就用的很多。 箴,音 zhen阴平调,与鍼(简化字:针)字读音相同,本义也 没有什么差别 。只是有些词 中 所用的字,如今 已经约定俗成,不好随便改用。 箴与鍼都是细长而前端带尖的物体,最主要的用处,当然是缝纫。虽然《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把两个字的意义强为分别,但从古人的实际使用 情况 看, 这 两个字没有什么差别。从制作原料来看,一个是竹子,一个是金属,大概就是如此的差别。 从人类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应当先有 竹箴,后来才有金属鍼。 过去说, 针是鍼字的 “俗字”,不过如今针已经是正规的简化字, 说得正式一点,针是通用 规范汉字。 一般情况下,鍼已经不用了。在缝纫的意义上,箴也不用了。 箴和针都 还 用来表示 “针灸治疗”的用具 。在这个意义上,总的来说, 箴与针两个字 也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如今箴字也不用了,都用针字。当然, 应当 说明一下的是,针和灸是两种治疗方法,针是刺,灸是用火烤。 古代 可以用来针刺的还 有用 石头做的针(箴),古人称 箴石。用箴石治疗,称箴砭 (现在也作 针砭 ) 。 用箴刺或箴石刺(箴砭) , 不但用来治病,而且把它们引申到人的思想、行为以及政治的范畴 ,那就是治疗思想、行为、政治措施上面的缺点 和错误 。 古人常常用 “刺”这个字,刺有揭露、讽刺、规劝等意思,箴(针)就是用来刺的。当然,这里的用箴刺,其目的是“治病救人”。 在这个引申义下,引出了另外一些词汇。在这种引申义的词汇中,往往只用箴字而不用针字。 这些词,现在还被使用。 例如, 箴规 ,就是规劝、劝诫。箴戒、箴诫、箴谏,也 都 有类似的意思。 又如, 箴言 ,表示 规谏劝戒之言。一般能够广泛流传 的箴言,在 语言 上一般 比较精炼, 而 思想 内容则 较为深刻 ,对人 有教育意义 。 在这样涉及到思想、行为甚至政治的含义的 “箴”,一般不作“针”。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如现在写“针砭时弊”比写“箴砭时弊”还更普遍了。 缄和箴,它们都是形声字,声旁都是咸。但是, 它们现在的读音相差很大。据专家们考证,在上古时,缄、箴的韵母都与咸一样,都归到与 “侵”字一类。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字语言变动较大的时期,许多字的读音都发生了大的变化(这就是后人诵读 “诗经”不少地方难以押韵的原因)。大概过了南北朝以后,以咸字为音旁的这些字的读音才分开了,咸、鹹、缄、减、喊、感等字把嘴张大了一点,主韵母变成了近于an(am)。而箴、鍼的韵母则仍然与侵一样,写诗与侵、心、林一类字押韵。 到了近代,北方人才把箴、侵的韵母分开来,箴的韵母成了 en。而直到现在,东南的许多地方(大致江西往南吧),那里的读音比较保守,箴(针)的韵母仍然与侵一样。 当然,我们现在还是要推行普通话,它们的读音是缄: jian1;箴:zhen1。
个人分类: 汉语言|328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户外 救生 绳子
热度 2 yjjsu27 2015-4-7 10:58
广东汕头小孩落水家人施救 7人相继溺亡 去户外,一根绳子,是最简单却又是最使用的工具。别的东西,都可以省略,但是绳子,希望我们每个人走进大自然的时候,都能够带一根救命绳子 如果有一根绳子, 1、先把绳子一头绑上衣服等漂浮物,抛掷,看落水者能不能抓住,然后3-5人一起拖上岸; 2、如果抛掷不管用,落水者情况危急,一个人将绳子绑腰,下水施救。岸上3-5人拉住绳子做保护。 3,如果落水区域有树木等固定物,则可以两个人将绳子绑腰,下水施救。岸上至少要留一个人拉住绳子做保护,并且加强瞭望与观察,还可以在发现有其他外来人员的时候呼救取得帮助 ========= 无关主题,惟愿救急
1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根绳子
zjzhang 2013-5-6 09:52
一根绳子  这是一篇关于一位一心一意,想要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登山者的故事。   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他开始了他的旅程。但是,由于他希望完全由自己独得全部的荣耀,所以他决定独自出发。他开始向上攀爬,但是时间已经开始变得有些晚了, 然而,他非但没有停下来准备他露营的帐棚,反而继续向上攀登,直到四周变得非常黑暗。山上的夜晚显得格外的黑暗,这位登山者什么都看不见。到处都是黑漆漆的一片。   能见度为零,因为,月亮和星星又刚好被云层给遮住了。即使如此,这位登山者仍然继续不断的向上攀爬着。就在离山顶只剩下几米的地方,他滑倒了,并且高速地跌了下去。跌落的过程中,他仅仅能看见一些个黑色的阴影,以及一种因为被地心引力吸住而快速向下坠落的恐怖感觉。   他不断地下坠着…,而在这极其恐怖的时刻里,他的一生,不论好与坏,也一幕幕地显现在他的脑海中。 当他一心一意地想着,此刻死亡是正在如何快速地接近他的时候, 突然间,他感到系在腰间的绳子,重重地拉住了他。他整个人被吊在半空中…,而那根绳子是唯一拉住他的东西。   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求助无门的的景况中,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大声呼叫:上帝啊!救救我!!!突然间, 从天上有个低沉的声音回答他说:“你要我做什么? - 上帝!!救救我!!!”   “你真的相信我可以救你吗?”   “我当然相信!!!”   “那就把系在你腰间的绳子割断。”   在短暂的寂静之后:登山者决定继续全力抓住那根救命的绳子。据搜救队告诉我们, 他们在第二天发现了一个冻得僵硬的登山者遗体…他的尸体挂在一根绳子上。   他的手也紧紧的抓着那根绳子……在距离地面仅仅十米的地方…   至于你呢?我的朋友!   你有多依赖你的那根绳子?   你肯丢弃它吗?!绝对不要怀疑从上帝而来的一切事情!   你永远不该说上帝已经忘记或是放弃了你! 千万不要认为上帝不会好好的照顾你!“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必搀扶你的右手,对你说:不要害怕!我必帮助你。………不要害怕!耶和华说:我必帮助你。…”
个人分类: 文学|1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波面、波前和波线
chnfirst 2012-12-18 04:38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9518177.html 波面、波前和波线概念的问题 (麻烦高手通熟易懂而又具体的解释一下) 谢谢 2011-12-01 15:41 提问者: 缥缈天子 | 浏览次数:147次 抖动一根笔直的绳子,这样绳子上会出现正弦函数式波形,这样波面所谓的波面是怎么样的?? 要是水波又当如何??
个人分类: 量子力学|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极限运动会场玩速降
热度 2 xuyingxiao 2012-5-1 21:17
五一,江湾体育场,起亚 X Games世界极限运动大赛亚洲站。 江湾体育场,始建于1935年,在其不远处的新江湾前几年刚建成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可的世界最大、功能最全的极限运动场。 在据称是上海最高的速降台(其实只有6米),我第一次玩速降。 比这高很多的攀岩俺都没怕过,难道会怕这速降?一开始看别人玩甚至觉得没什么意思,只是本着不玩白不玩的态度,俺去排队了。 以前一直以为速降有像变速箱一样的机构来自动减速,站到了高高的速降台边缘,才发现速降其实就是一根绳子中间折一下便于减速。左手只用来控制平衡,是死是活就靠垫在屁股下的右手握紧绳子来控制了。发现这一点时还是有一点恐慌的,终于发觉速降还是蛮刺激的。有机会又有钱的话该到野外山地真正速降去。 后来再看别人玩,发觉应该腿踩墙面跳跃着下降,我是全程都没有用腿,完全垂直降落了。于是再去排队,潇洒点重新降落了一次。 各种各样小活动,各种奖品,有点像在国外的感觉了。 比赛重点看了极限单车腾跃赛,选手们不断挑战高难度动作,俯冲,腾跃,落到下一段滑道再俯冲,摆荡到最高处再腾跃3米、4米。全场一直在惊呼,也不断有选手动作失误从最高处垂直落下顺着滑道滚落。看完这个最刺激的比赛再看其他比赛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大部分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选手,没弄清楚为什么美国选手也是参加亚洲站的比赛。 准备不足,相机竟然没带存储卡,只得用可怜的内存拍摄。比赛刚开始电池竟然没电了,取出备用电池,竟然也是没电的。只得每拍几张就把电池取出,让电池歇歇回过劲来拍几张再取出歇歇...... 正门,陈毅题写的馆名。 滑板车儿童练习场 迷你射门 滑板街道赛场 滑板U台赛场 极限单车腾跃赛
个人分类: 生活|3237 次阅读|3 个评论
雨中的母鸡
热度 10 famingkuang 2012-3-17 14:03
雨中的母鸡
看这只母鸡,站在雨中,浑身上下被淋透了。 为何她不走开? 看,她脚下那根绳子,它无力挣脱它的束缚。 只因为她不想下蛋只想孵蛋。 可主人只想要她下蛋,不相要她孵蛋。 所以才让她站在雨中清醒清醒。 让她知道唯有下蛋,才能换取必要的自由。 醒醒吧,母鸡们,你们是为人类的享受而生的。 别异想天开了,母鸡们,你们唯有努力的下蛋, 才能换取那可怜的自由。 如果你再不下蛋,等待你的是更长的束缚,甚至死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96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每天进步一点点
gangli1978 2011-12-12 19:14
香港海洋公园里有一条大鲸鱼,虽然重达8600公斤,却不但能跃出水面6.6米,还能向游客表演各种杂技。 面对这条创造奇迹的鲸鱼,有人向训练师请教训练的秘诀。训练师说,在最初开始训练时,我们会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之下,使鲸鱼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每通过一次,鲸鱼就能得到奖励。渐渐地,我们会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每次提高的幅度都很小,大约只有两厘米,这样鲸鱼不需花费多大的力气就有可能跃过去,并获得奖励。于是,这条常常受到奖励的鲸鱼,便很乐意地接受下一次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鲸鱼跃过的高度逐渐上升,最后竟然达到了6.6米。 训练师最后总结到,他们训练鲸鱼成功的诀窍,是每次让它进步一点点。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积累起来,天长日久,便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在计量单位上,有一个较小的质量单位叫盎司。它经常会被引用来借代微不足道的事情。然而,正如刚才说的训练师培训鲸鱼的方法那样,哪怕是每次进步一盎司,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每次进步一盎司,贵在每次,也难在每次。相传,古代蒙古人在训练大力士时,也采用这个办法。具体是这样做的:他们会让小孩子每天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上山吃草,小牛犊这时往往不过十多斤重,孩子们完全能轻松胜任。这样,随着牛犊的一天天长大,孩子们的力气也越来越大,最后,当牛犊长成几百斤的大牛时,孩子们也练出了力能举鼎的神力!
1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亲繁殖”,是“棍子”?还是“绳子”?
热度 5 boxcar 2011-9-27 16:06
早上写了篇博文“再谈高校师资‘近亲繁殖’与‘创新’”【 1 】,产生了挺大的反响,看的人挺多,但反面的批评意见不少。李小文老师写了篇“不能把‘近亲繁殖’当作一根棍子”【 2 】,点出目前存在的以“近亲繁殖”作为打击新兴学科和弱势学校的“棍子”的现象。然而俺以为,“近亲繁殖”本来是“绳子”,并不是“棍子”。因为今天单位停电,没法动手做实验,下午只能猫在家里写下这篇博文。 用“近亲繁殖”作为“棍子”,其实相当给力。原因在于,“近亲通婚”早已为文明社会的法律所不允许的,“近亲繁殖”更加有悖于自古以来的人类伦理和现代优生学理论,会导致严重的种群退化,所以无论谁被扣上这顶帽子,当然都会觉得无地自容。因此,只要抡起“近亲繁殖”这根棍子,很多人、许多事以及不少人事基本可以“横扫”。被这根棍子“打一顿”的人,基本都得改弦更张。只是“近亲繁殖”这根棍子扫过之后,如果照样不见效果,仍然创新乏力,还得费心去找别的理由。 我说“近亲繁殖”是“绳子”,有几层含义: 首先,在存在“近亲繁殖”的情况下,该繁殖体系内存在分明的层次和辈分,如果长辈乐于提携晚辈,则晚辈的上升速度会很快,能产生一种“拽绳子”上升的效果【 3 】。这种“拽绳子”上升的模式很给力,如此“拉一把”一般能让年轻人很快达到很高的学界甚至官场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术水平,但由于是借外力上去的,被提携者的能力和信心容易存在某些不足,如果自己不注意弥补,后续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会受到限制。 其次,在已经被定性为“近亲繁殖”的情况下,“近亲繁殖”的群体内的各个成员就已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连在了一起。每个人的行为和成就不再仅仅代表其本人,更容易被联系到这个群体。某人干得好了,外人通常会说从群体的内在基础底蕴和外界人脉方面借力不少,倘若干得不好,也常会被认为受到了这根“绳索”的限制。 最后,“近亲繁殖”群体成员的思想和手脚如果被无形的“绳子”给束缚住,是很难去创新的。身处一个“近亲繁殖”造就的体系中的那些年轻人(他们最有创造力)上面往往会有 N 个前辈,他们的许多新想法能否付诸实现,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这些前辈“高人”(即使见识和水平不一定太高,至少年龄和职称职位还是蛮高的)们的态度。如果得到支持,当然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下去,很有可能取得成功;倘若不被看好而没有支持,就只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和资源去尝试了。如果一定要得到的全力支持才敢去做,只要有人反对就完全不敢再做,那么很多创新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正像黄秀清兄今早在我博文后面写下的评论——“ 创新必须闯,不闯何来新? ”“近亲繁殖”群体的首脑人物,更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鼓励大家积极地想,放开手脚大胆地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 参考: 【1】 吕喆:再谈高校师资“近亲繁殖”与“创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90823 【2】 李小文:不能把“近亲繁殖”当作一根棍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id=490846 【3】 吕喆: “ 踩梯 ”“ 爬竿 ” 和 “ 拽绳 ” 的上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87617
个人分类: 科研|393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这个时代摧毁了一切,但是!他至少给了你们反抗的权利
xuancewang 2011-8-27 20:56
“如果你们的身体正在被摧毁,那么就让它被摧毁吧。如果你们的灵魂正在被摧毁,那么就让它被摧毁吧,对于我们,没有什么,这个时代摧毁了一切,但是!他至少给了你们反抗的权利,天下永远属于后来者,我们终将成为铺路石或者绊脚石,直到那一天你躺在路上或被踩在脚下!骨头不应该被埋在地下,他应该成为梯子,或者工具,或者绳子!但是种子必须埋在地下,埋在土壤里。那样它才会长成一颗树,长成你们需要的火把!什么样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自己!”——吴吞
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