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吃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吃”
热度 3 fdc1947 2014-5-19 07:46
古人说:“ 民以食为天 ”。毛泽东年轻时把这句话换了一种白话的 说法 :“ 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 , 吃饭问题最大。”自古以来,吃确实是老百姓最大的事情。 同样一个动作,写在纸上,今人说“ 吃 ”,古人则大多写成“ 食 ”,或者“ 啖 ”。“吃”字在古人那里最早并不表示往嘴巴里塞东西然后咽下去这个动作,而是表示说话结结巴巴,即所谓“口吃”,该字最初写为口旁气字(乞字为气字的减省),气字一方面表音,另一方面也表示口吃时发声出气的不连续。 大概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人们用了另一个字来表示“食”或“啖”,那就是“ 喫 ”。 喫这个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没有(现在流行的《说文解字》中的喫字是后人补入的),到了南朝梁代 顾野王所撰《玉篇》里就有了。 在往后的岁月中,当人们用文绉绉的语言即用所谓“古文”写作时,人们仍然用“食”用“啖”,如果要口语化一点,那么就用“喫”。又因为喫和吃的音旁“契”和“乞”读音一样, 所以人们往往用 “吃”字代替“喫”字 (直至今日,大多数方言中吃和乞、喫和契仍然同音), 这样的“简化字”在民间和非正式的场合用了上千年 。于是,在1950年代,国家就正式公布,用“吃”作为“喫”的简化字,从而把作为“食”这个意义上的“吃”字“扶正”了。 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吃和喝是相对的。这样,吃喝就是食用的一种总称。吃是统称,相当于古人的“食”,但一般只用于固体,喝也是一种“食”但仅用于流体。例如,现代普通话只说喝水、喝酒,基本上不说吃水、吃酒。这与古人的用法略有差别,现在的许多方言则仍然延续着古人的传统,不管固体还是液体食物,都可以说吃,甚至把严格地说并不是“吃”的动作也说成吃,例如把吸食鸦片烟或香烟也叫做吃鸦片烟或吃香烟。 另一方面,古人所说的吃(喫),绝不与“喝”对称(cheng阴平)。也就是说,对于食用流体,古人绝不称“喝”而称“饮”。过去, 喝是大声叫喊从而是呵斥或恐吓的意思,直到很晚的时候才有了现在的食用流体食物的用法 。所以,与现在“吃喝”大致对应的古人用词是“饮食”。这个词到现在还在使用,甚至还是一个正式的用词。吃喝是口语,饮食则是书面语。我们总是说“饮食业”而不会去说“吃喝业”。 多少千万年以来,我们中国人一直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能够找到足够的营养食物以生存下来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而吃饱肚子一直是国人的奢望。这样, 吃饭问题就基本上等同于生存问题,吃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吃饭”这个词就略同于“生活” 。我们常常说,某人靠某某方式(例如:种田、做木匠、打铁、教书、唱戏、开店、打猎如此等等)吃饭,就是说此人靠这种方式谋生。上述谋生的方式也常常被称为他的“饭碗”。丢了饭碗就是失去了生机。 对于某些特定的人,还有特定的名称。如,像唱戏、说书一类的就是 吃开口饭 的,做小工是 吃力气饭 的,开店做买卖就是 吃生意饭 的,开妓院或做妓女就是 吃皮肉饭 的,把在洋行里做事称 吃洋行饭 ,在码头做事称 吃码头饭 ,什么都不做的就称 吃闲饭 的,什么都不会做的人就称 吃干饭 的或 白吃饭 的。 又如,过去把发放军人、警察的薪金称为发饷或关饷,所以把做军人、警察等称为 吃饷 的,而把军官、警官虚报军警人数以贪污肥己的行为称为 吃空饷 。因过去做学徒待遇差,往往仅以萝卜干为菜,故称做三年学徒为 吃三年萝卜干饭 。在公有或集体企业退休或病休的工人根据劳动保护条例能够得到一定的生活补助,于是,他们的退休或病休就称 吃劳保 。平均主义的分配劳动报酬就称为 吃大锅饭 。没有任何收入称为 吃西北风 。 把只知道吃的人称为 吃货 (在互联网语言低俗化倾向的影响下,该词逐渐成为褒义词,成了美食家的近义词)。 由于千万年来的食物匮乏,吃一直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问题。这样,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吃什么也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差别。黍米、五谷是人类的食物。古人的“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等话语中“黍”、“米”、“粥饭”等字词就是表示人的生活来源。所谓吃饭,主要就是吃“粮食”(最早的时候,“ 行道曰粮,止居曰食 ”,后来就统称“ 粮食 ”了 )。在老百姓的口语中,吃不吃粮食更是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 吃粮食的 ”(或“ 吃五谷杂粮 的”、“ 吃粥饭的 ”)就是指人、“ 吃泔水的 ”就是指猪、“ 吃屎的 ”就是指狗,这是约定俗成的语言。吴方言中说“ 不吃粥饭的 ”,东北方言中说“ 干什么吃的 ”,都隐含着骂“不是人”的意思。 有时候,我们把吃饭的饭字也省略掉了,说一个吃,就表示吃饭。例如,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又如著名的问候语“您吃了吗”。 在很多情况下是我们把吃某种东西作了另外的解释。例如, 吃醋 表示嫉妒特别是男女关系上的嫉妒; 吃豆腐 表示调戏妇女; 吃空心汤团 表示空欢喜一场; 吃素的 表示无能者; 吃错了药 表示脑子从而行为不正常; 吃了枪药 表示说话办事火气大; 吃花酒 表示挟妓饮酒作乐; 吃嫩草 表示老夫少妻,如此等等。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把许多根本不能吃的东西,都作为吃的对象,这时候的吃,就有了另外的意义。 在这些用法中, 与真正的“吃”较为接近的意思是“拿入,收进,得到” ,例如,商业上的商品买入(包括具体的和虚拟的)往往说“ 吃进 ”,打牌时收进某一张或几张牌也称“ 吃进 ”,下棋的时候要拿掉对方的子称为 吃子 (象棋中的吃车、吃马,围棋中的吃掉对方多少子等等),商业活动中分得利润称 吃账、吃红利 (赔了则称 吃赔账、吃倒账 ),拿回扣称 吃回扣 ,贪污称 吃私 ,打仗时歼灭敌人称吃掉敌人,得零分称 吃鸭蛋 等等。在这个意义上的吃,还可以有“ 吃挺 ”(进货进够了或者能力不够无法再进了)、“ 吃不下 ”、“ 通吃 ”之类的说法,实际上“ 赢者通吃 ”现在也是一个很普遍的不合理现象。 在早期白话文中,吃就有被、挨这样的意思 。如讲两人交战,某人 吃了一刀 (枪、棍等)。被绊跌了一跤,称 吃了一跤 ,从而留下了“ 吃一堑长一智 ”的成语。被司法部门关起来称 吃官司、吃监牢 。受了牵连,称 吃挂落 (瓜络, guālào )。挨打,称 吃生活 。吃在挨打这个意义上的用法很多,而且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用什么工具打,就称吃什么,如吃拳头、吃棍棒、吃板子、吃戒尺、吃教鞭、吃毛栗子(用弯曲的食指、中指击打小孩子的额头,比“弹脑门”力量大),直至吃枪子;另一类是被打的地方在何处就称吃何处,如吃耳光、吃手心、吃屁股等等。 这种从早期白话中来的用法,在如今的普通话中正在衰亡,“吃”字被“挨”字所替代,而在方言中仍然保留的较多。 上面所说的“吃”的对象,都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实际上,吃表示遭受、忍受的,还有很多抽象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如, 吃苦、吃惊、吃亏、吃力、吃劲、吃紧、吃功夫、吃硬吃软、吃不准(吃准了)、吃不消(吃得消)、吃不开(吃得开)、吃瘪 (吴方言,表示服输之意,三十年代文艺作品多见)等等。 总而言之, 吃这个字是汉语中用法最为活跃的字之一,这与吃这个行为在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地位有关 。我们的语言中,还有很多不直接说吃而实际上表示吃的说法。近日很流行的舌尖上的某某,就是一个例子。 吃是动物和人类能够生存的必要行为。千万年来,人类一直为了取得维持生存的必要营养而艰苦奋斗,吃成了与生存几乎等价的事情。 现在,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知识、技术的进步,取得必要的营养以供生存的问题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 。我们终于可以把吃与生存划分开来, 终于可以说吃是为了生存,而不是生存就是吃 。 既然吃是为了生存,那么我们在已经取得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必要营养之后,就没有必要 过分 追求口腹之欲,舌尖上的享受不过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享受。我们更没有必要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和虚荣心去残害稀有的野生动、植物。 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以及 知识分子应该为全社会做出榜样。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871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生不只是吃喝这个目标
热度 14 jiangjiping 2013-8-4 08:12
人生不只是吃喝这个目标 蒋继平 2013 年 8 月 3 日 我家客厅的一面墙上挂着的一付日历上印着这样的一段话:“ For the Kingdom of God is not eating and drinking, but righteousness and peace and joy in the Holy Spirit. Rom. 14:17. 翻译成中文 : 神的国度不只是吃喝,而是公义, 平安和在圣灵中的喜乐。 罗马书 14 章 17 节。 读着这段话,我思绪万千。 我想到了人生。我们的人生不应该只在于吃喝, 而应该有所追求。这个追求首先应该以公义为基准,有了公义,我们才会在内心中获得平衡, 因而可以有一个平安的心情,继而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喜乐。 假如我们只是把我们的目标放在吃喝方面,那么我们与其他高级动物又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呢?再让我把吃喝扩张到一般的财富上, 也就是物质生活的层面来讨论。 假如把我们的目标放在物质层面,而不顾道德精神上的层次,你也许会不择手段地尽力积累财富。但是, 即使你天天山珍海味,腰缠万贯,多套房产,要是你 心中没有公义,那你一定不会幸福喜乐的。这个道理很简单, 你心中没有公义, 你必然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公义,所以, 你的财富越多, 你越觉得不安心, 因而,这些财富会成为你的一个包袱。 背着包袱的人生一定很沉重,不会轻松愉快的。 再进一步来说, 天天山珍海味,并不一定对健康有好处, 而且很可能得富贵病。那些深山老林的隐居人士, 或者道家人士,他们大多数清心寡欲,食谱清淡, 但是, 却是仙风道骨,健康长寿。 从一般人的人生,我想到了知识分子的人生。 知识分子是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因而应该有着比较高一些的精神道德标准,而不是仅仅是物质利益的考量。 科学家属于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 可是, 大家都懂得,科学技术也是一个双刃剑。 剑可以用来防身杀敌,也可用来自杀,看你如何使用。 我最近觉得中国科技界某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好像忘记了世界还有公义这个概念,他们认为生活只是吃喝的问题, 因而, 为了一己的私利,不顾道德,撕下科学家的面具, 极力掩盖事实真相,误导舆论, 实在使我感到不安和不满。 我在此只能呼吁,做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首先应该做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 后者更为重要。有些人, 应该醒醒了。要不然, 必然会摊上大事的。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4973 次阅读|30 个评论
三公经费2万亿——真富有,真有钱啊!
热度 3 wangxh 2012-12-18 16:46
三公经费2万亿——真富有,真有钱啊!
引自: http://news.qq.com/newspedia/104.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看看我们多么有钱呀,不这么花这么能够折腾完呢!?
个人分类: 国家|284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0元旦与祝福
热度 1 wangxh 2009-12-31 23:03
2010年马上就到了,可是想来想去,其实这个“新年”与我们中国人没有多少关系。除了记年用之外,几乎一点用处也没有。每次给父母打电话祝贺“新年快乐”时,回话是“这是阳历年”。意思是这算什么年,春节才是正宗的呢!为表示“孝道”,今年提前给岳父母“压岁钱”,结果遭到岳母大人抢白:“这算什么年,拿回去!”虽然没赚到好,但钱儿是不能拿回来的喽! 要论节日,春节仍然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那个都比这个“新年”重要的多、有分量的多,因为它几乎不包含任何民族和文化的情感!我们中国人给它取了一个很中国的名字——元旦,其实一点都不中国。许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算什么节日?鄙人觉得 应该恢复“天干地支纪年法” 。 而在一些假洋鬼子心里,这个“元旦”也不怎么有地位,好像远不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我们的一切活动似乎都与这个“元旦”没什么关系。只有一样—— 年终大吃大喝 !而且一发生关系可就是不得了的事儿。就拿学校来说,现在也兴吃喝了,各个学院/系互相请吃请喝;有些处联合请吃请喝;教务处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可是各个教学单位经过“精心运作”,基本没暴露出什么问题,当然上级也就没有抓住辫子,你说说,该不该请各学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吃吃饭,表示一下谢意呢?另外工作是各个教研室统领教师们做的,即使存在很多问题,绝大多数教师基本能够忍受,反正倒霉的也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你说说,该不该请各教研室主任吃吃喝喝呢?当然太应该啦! 推杯换盏,在世人眼里那么有品位、有修养、高素质、文质彬彬的一个个教授、博导喝得哩溜歪斜、舌头都硬啦!甚至自己的“门”都把不住——突然扔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几句话:一个说“报基金没有关系根本下不来!”另一个接话道“不对,是80%靠关系”......大家听听,这酒话能听吗?我们这么和谐的社会,整个民族与社会都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即将告别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的2009年,步入奋发有为、充满希望的2010年!汉语真伟大啊,字不多,但可以造无数的词,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没感到汉字不够用!哼哼,哼哼,谁相信这种酒鬼教授说的话呢?绝对不能相信啊,全是酒话! 钱从哪里来呢?羊毛出在羊身上,学生呗! 你看看,除了烦人,这个元旦过的一点儿劲都没有。啊,不对,可能有人不这样认为,还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我们教研室去年新来的一个80后青年女教师就非常兴奋,眉宇间的确透出一股迎新的气息。难道鄙人真的老了吗? 无论怎么说,也是新旧交替的标志以及新时间段的开始,总应该留下一些感言吧。2009年喜欢上了科学网,喜欢这里的氛围,更喜欢这里的博主们思想活跃、知识渊博、爱钻牛角尖及其奇谈怪论。这首先要感谢的是科学网的管理者,是他们的辛勤劳动给了我们这样一块思想可以活跃的空间。虽然有“ 三条红线原则” ,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删除那些 “ 跑偏的评论” 。但大家应该理解,古训为证——“小不忍则乱大谋”——一个体系的熵是在逐渐变大,但它一定是以最小的速度变大才是最自然的、最长寿的!【这个话题以后另撰文专门讨论】 祝福与科学网有关的朋友们永远健康快乐!
个人分类: 社会|6560 次阅读|7 个评论
野外归来晒照片
shaoqing 2008-10-7 15:22
短短20天的内蒙行让我如愿晒黑,见闻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人和事,好的坏的不一 样的滋味不知从何言语,亲眼看到的内蒙超乎之前来自听闻过来的幻想,真实 的草原上特有的风景美让我词穷,清净湛蓝蓝的天空点缀着仿佛伸手可及的白云,那景象让我不止一次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想半个多月烈日下伴随着 汗水甚至血水脚踩过草原上的四个旗县,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宁城,一路走来,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饭菜喝过的酒水都让我印象深刻,纵然再好的相机也无法真正记录草原上我所有的经历。发一些草原上的照片给大家共享:
个人分类: 摄影@旅游|280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