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新与融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创新与融和:其实融合很关键
热度 13 cherrylu1960 2012-3-25 21:32
目前,国家正高调谈创新。地球人都知道,创新很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后劲。可到底如何实现创新?依俺的能力一时半会还真说不明白。但俺总觉得,没有很好的融合,就很难实现创新。当然,这种融合肯定不单是指融钱,而重点是技术和人才的融合。鉴于现代科技的综合性、交叉性越来越强,单靠某一领域的单打独斗实现某方面的重大改进(创新字眼比较沉重,说改进比较好些吧)肯定不行,这个想法大家都有,不算什么新鲜,但要真正实现各个领域技术力量以及人才的很好融合,在中国还是有相当难度的。除了体制上的障碍,还有文化、观念上的束缚。 昨日一些朋友聚会,有科学院系统的科研人员,也有管理人员,还有大学校长,都是搞新能源的,其中谈到清华几个领域有交叉的学院之间居然互相很少认识,有些老死不相往来的迹象,还是喜老(姓喜的一位不是“专家”的专家)把他们撮合到一起,总算干了点实事,结果大家都有点成就感。 中国的科研创新力量重点在国家研究教育机构和国企。其实,就我认识的这些科研人员,想干事的人不少,志同道合的也大有人在,但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是重点,什么不是重点,有些不是自己说了算,要看上面的眼色,看合作对方的眼色,这就与体制分不开了,拿三网融合来说,叫了很多年,其实技术上不是什么难题,主要是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自然垄断,束缚人的手脚,要不早就实现了。 从文化观念上来讲,很多情况下,中国人好像确实不太讲合作精神,宁愿大家围着一块小蛋糕反复讨论怎么分配,也不愿意齐心协力把蛋糕做大。眼前利益考虑比较多,长远的考虑比较少。还有就是总认为“同行是冤家”,唯恐别人呛了自己的饭碗,打死也不愿意合作。还有一些人总觉得自己特能,别人都不行,往往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可利用之处。比较狭隘和闭锁。也影响创新。这个不只是在科研领域,在我们编辑出版领域也是一样。 还有,似乎就是“专家”太多,太滥,能干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却不太多。有人说所谓专家就是只会干一件事,其他什么都不会的人,其实这个有点极端,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有体制下的专家知识延伸有限,创新的动力不够。尤其在今天浮躁的时代,一旦专家称谓到手,高居人上,自觉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很多东西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相反,那些宏观上了解比较多,看得比较远,有能力整合各种人才资源的不是专家的“专家”,其实也挺需要的。也许,他们在方向的确定上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家有钱做大项目了,这很好,但大项目恰恰更需要多领域合作融合,才有创新的可能,首先要打破体制束缚。另外,科研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更多地从自己的领域走出去,广交朋友,广泛合作,启迪思路。这一点我觉得科学网的博友很有优势。因为科学网也是一座桥,一座交流和合作的桥梁。交朋友的同时不误合作,这是再好不过的。 我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大多挺可爱的,他们中的很多人爱国爱岗,不计名利,努力钻研,渴望创新,实现自身的价值,结果苦干多少年,文章可能发了很多,但真正有创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可能并不多。除了体制,是不是还有观念和方式的问题呢?这个大家可以讨论。 知识和技术的融合,人才的融合,观念的融合,供需融合,资源的融合共享,等等,需要太多的改变。好在科研体制正在改革,企业的科技文化也在逐步发展,科研人员横向联合创新攻关的基础越来越好,相信融合引领下的创新会越来越有成效。 生物间讲融合,甚至不可能融合的都融合了,像人为使远缘物种细胞的融合,可造就种间甚至属间的新物种,如果这种融合是和谐的,那么创新成功,当然不和谐的会自然淘汰。故融合也有风险,也有失败,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能否认融合在创新中的重大作用,大胆尝试是必要的。创新与融合,融合其实很关键。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687 次阅读|3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