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扎根理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十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fosterfei2 2014-3-6 16:37
第十 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2014年12月10-12日,青海西宁 本届研讨会欢迎来自于各个学科领域、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感兴趣的同事们,来和我们一道学习、讨论和交流。详情请洽费小冬博士(fosterfei2(a)yahoo.com)。 附1:参会感想 Foster, 邮件收到,多谢,也多谢你给我寄材料,以及很多很多其他的帮助和支持。这次参会的收获非常大,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和方法论视角给我提出的意见和问题,真的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虽然其中不乏尖锐的批评,但不必担心我会为此气馁。 我报告的目的并不是呈现一个完美的研究,而仅仅是作为第一次使用扎根理论做研究的新手,让自己的半成品接受标准的检验,以便明确研究的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完善。 我决定做报告时就已经做好了接受批评的准备。临行前我在师门的组会里跟开玩笑说,这次去西宁是准备挨刀去的~ 听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比较明确从何处着手调整,不像之前,只是觉得有问题,但不知从何改起。 这几天我正在重新整理思路和阅读文献,期待一月份在天津再次相见,能拿出更为系统和整合的理论框架,到时候再和你交流。 马尼拉的会议,时间允许的话我一定参加。大家定期聚聚真的非常有必要,扎根理论本来就是小众方法,放眼望去周围皆是定量的海洋,单兵作战,总不免有些孤独,有了这个定期的会议感觉就像找到了“组织”,总是希望和大家多在一起的。 以上算是感想吗?呵呵,先就这样,因为目前准备论文时间有限,等明年6月毕业后,也许可以写一篇用扎根理论做研究的心路历程,长的。 祝好。 李凌 (私人沟通,2014年12月17日)
3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九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热度 2 fosterfei2 2013-10-2 11:53
第九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2014年3月1日至3日,四川成都 本届研讨会欢迎来自于各个学科领域、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感兴趣的同事们,来和我们一道学习、讨论和交流。详情请洽费小冬博士(fosterfei2(a)yahoo.com)。 附1:研讨会随感 研讨会随感 自成都回来已经有些个日子了,但成都带给我的感受却还依旧在回旋。 先是关于扎根理论的研讨会。有两个问题是我最关注,也是这次最有感受的,其一是研究兴趣与研究问题;其二是主客观性。这两点归结而言,我都是在纠结和关心扎根理论方法论中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的立场和位置。之前做研究都是从研究者出发,落脚点在于研究者想要了解什么,想要研究参与者做什么。而扎根理论的研究着眼的是,什么才是研究参与者真正关心并持续解决的事情。在这个话题的讨论环节, Foster 说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研究者没有问题,只有兴趣。我现在觉得这是研究者,或者说是扎根理论研究者很重要的一个素养——不断地反思、纯净自己的研究动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带着清澈的眼睛,通透的耳朵,自然而开放的心态去看到、听到、体察到研究参与者们真正关心的议题。虽然现实情况中,这非常不容易,但我会发现我的心态会有很大的变化,在下一次接触研究参与者时,我估计我会更加警觉和更会聆听。关于第二个疑惑,研究的主客观性,在视频中请教过格拉泽先生,并在会后再次跟 Foster 有交流。之前有看过一本书,叫《动情的人类学家》,试图探索一种更“亲近”的研究姿态和文体,焦点在于研究者自身代入感的程度。也许这个问题在扎根理论的研究里面并不会是个多棘手的问题。因为扎根理论的核心目标在于抽象概念化,具体而言,是概念及其特征,以及之间的逻辑联系。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情感、想法及等等,皆可终结于“ All is data ”。 除了研讨会本身以外,我还深深有感于这次研讨会所认识的人。人就是在这样子的相遇过程中不断相互影响的。因为大家都是冲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来,自然在心理上就亲近了些。随着研讨、聚餐和聊天的进行,对彼此的感受也不断地流动和丰富。 Foster 鼓励我们学生或者年轻人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想法,要学会去争取,要多见见外面的世界,这一点是可以从F oster 身上直接感受到的,也是受益匪浅的。和我同住的郝老师,平常不到 9 点就睡觉的人居然和我卧谈到近 2 点,虽是初次见面,却真似故友重逢,我们叹人生无常,也颇感真情可贵。当天正是昆明火车站发生暴乱的那天,遇到这种事情,人们多多少少会柔软一些罢。还有很多人啊,周老师和她的学生,李琳师姐和谢主任的配搭,冯琳携其夫君,王老师,解放军叔叔,社科院大哥,还有很多川大的老师和学弟学妹们,想起来,嘴角就上扬啊。也趁此机会熟识了我的两个学妹,颇有意外的惊喜。 另外,此次成都之行或者这次研讨会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是之后促使我想了很多,关于自己,关于亲情,关于学业,关于视野。最后吃火锅的时候,冯琳和我聊到为什么她会选择扎根理论,她说,扎根理论是基于一种视角,按我的理解,它不是基于种族、民族、阶级、地域、文化等“把人进行分类”的视角,而是基于在这些类别下面基本的“我们都是人”的这一人性层面来看待人和事。冯琳说,也正是这一点,当她面对艾滋病患者的时候,她并不会感到恐惧,“因为我们都是人啊”。我感慨于我心中太多的评判标准,诸多的条条框框,遮蔽了我去看到他人和事物本真的样子了。 正如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提供了一个套装,它也套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眼光,只在于我们选择与否,多少与否。 感谢相遇,再见成都。 林瑶 附2:研讨会集体照
4503 次阅读|1 个评论
扎根理论在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
热度 1 terahertz 2013-4-24 09:10
引自:(王思洁, 扎根理论对情报学研究的启示. 情报杂志, 2011. 30(11): 1-4.) 作者提出了扎根理论对情报学研究的四方面: (1)情报学方法论: 是对情报学研究方法论的补充 (2)情报学理论思维: 帮助构建情报学理论思维,促进情报学研究的本土化 (3)用户信息行为: (4)信息系统理论构建: 是构建信息系统理论的有效方式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4089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八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fosterfei2 2013-1-3 10:32
第八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2013年9月28日至30日,呼和浩特,内蒙古 本届研讨会欢迎来自于各个学科领域、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感兴趣的同事们,来和我们一道学习、讨论和交流。详情请洽费小冬博士(fosterfei2(a)yahoo.com)。
4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fosterfei2 2012-8-7 20:08
第七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第七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2012 年 12 月 29 日至 31 日 大理 本届研讨会欢迎来自于各个学科领域、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感兴趣的同事们,来和我们一道学习、讨论和交流。本届研讨会将资助十位来自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来参加。详情请洽费小冬博士( fosterfei2(a)yahoo.com ) 。 参会感想 王霞 (中央民族大学) 大理会议让我感受颇多,不知从何说起,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吧。 首先让我感到不一样的是这次会议的形式,没有会前注册和安排,这一度让我怀疑会议是否被取消了。更让我惊讶的是在会议上,大家之间没有专家与学习者、老师与学生、研究熟手和新手之间的区分,有的只是一种平等、开放、畅所欲言的讨论和交流。这种交流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学术中思维碰撞的快乐。 再者,这次会议让我对扎根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一边参加会议一边对我脑中原有的想法进行修正。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是一种旨在生成理论的方法。首先它的研究问题来自于研究对象,是对研究对象处境的关注。这与以往我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不同。这种对研究对象的关注也是扎根理论的研究价值之一。 经典扎根理论所遵从的是研究资料的自然呈现,无论研究对象中具体的编码方式是怎样,自然呈现是经典扎根理论方法论达到建构理论的必要条件。不遵从自然呈现则意味着研究者没有扎根于所收集的资料而是从自己的臆想来建构理论。 “一切皆为数据”是经典扎根理论的又一显著特征。这一处理收集资料的方法是非常不同于其他研究方法的。只要是能否用来服务于理论饱和和建构的资料都可以拿来使用。 最后,我以前认为只有那些学术大家才可以建构理论,而那些理论也是极为抽象和高度概括的概念。但是当我经过《面对面》文字稿的编码和对冯琳研究的了解才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建构理论。我们所建构的不一定是形式性理论但可以是实质性理论。 这次大理会议对我的生活而言也是可以继续向梦想前进的希望,谢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 刘大志 (重庆理工大学) 参加这次的研讨会,确实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这样小型而深入交流的研讨会,的确很难得,能够获得不少坦诚而宝贵的意见,特别是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扎根理论方法的理解——从问题提出到理论建构全过程的“自然呈现”。 其次,扎根理论方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也得到了澄清,如理论抽样、选择性编码、理论编码 另外,有关访谈的技术性、操作性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解答,如怎样让访谈对象自然而然的讲出自己的经历。 最后,也增强了信心,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从编码中初步建构出理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困难。
5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尼 G. 格拉泽博士的著作现可从中国国家图书馆借阅
fosterfei2 2011-5-16 20:41
巴尼 G. 格拉泽(Barney G. Glaser)博士的著作现可从中国国家图书馆( http://www.nlc.gov.cn/ )及部分高校图书馆借阅
4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次难忘的交流及扎根理论
热度 3 wangfangnk 2011-4-22 17:44
一个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其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应武夷山教授之邀,昨天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做了关于情报学研究方法的交流。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是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核心机构,拥有一大批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每年招收很多情报学的研究生。由于拥有万方等一批文献数据资源的优势,学生在项目研究、情报分析、实验操作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武老师的交流就像昨天的春雨一样,十分珍贵。还记得武老师在我博士论文预答辩时提过的问题,至今提醒我在研究中细节严谨和方法正确的重要性。此后在一两次学术会议上和武老师有过短暂交谈,可惜都没来得及有深入交流。昨天讲完后,武老师的总结和点评再次令我感到受益匪浅。其实我很希望做报告的人是武老师,听的人是我。武老师离开正在参加的会议,准时赶回来亲自主持报告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的严谨、平和、细致和关照,令我再次体会到做学生的感受。所里的研究生思维很活跃,提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评论。真的是一次愉快而难忘的交流。 昨天在报告会上提到扎根理论的一个学者,去年冬天曾经应邀到南开大学商学院来做过报告,我和他在报告会及午饭期间有过深入的交流,也因此对扎根理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他就是费小冬博士。今天上网查了一下,发现他也在科学网上开博了,博客地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8901 。可见科学网真是一个让你“Know Who"的知识库。 另外,查到一篇费小冬博士去年发表的论文PDF版,链接如下: http://jpa.sysu.edu.cn/docs/20091207154410625238.pdf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5777 次阅读|5 个评论
扎根理论武汉聚会,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fosterfei2 2011-3-29 02:2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9.00-17.00 地点: 武汉市武珞路114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文津楼105室 本次武汉聚会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2011年上半年所举办的读书会,就读书会中所呈现出的疑问进行讨论。同时,几位来自不同学科及正在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展开研究的同事们将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研究。欢迎同事们的共同参与,无需报名。联系:费小冬 (fosterfei2@yahoo.com) (格拉泽博士也将通过视频参加这次武汉聚会) 研究课题: 中国企业的社会资本管理能力:测量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石军伟 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研究课题: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感知和理论框架的研究 叶旭春,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 研究课题:维持运转平衡——一项关于农村社区管理方式的扎根理论研究 吴南,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3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扎根理论
rbwxy197301 2011-1-1 11:17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 BarneyGlaser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 AnselmStrauss 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 其主要宗旨 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Strauss , 1987 : 5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 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 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 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 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 1965 , 1968 ) 60 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 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 G. 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 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 ,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1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 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 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 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 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1.2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 ,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 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 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 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 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 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 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1.3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 ,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 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 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1.4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 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 category )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 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 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 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 2 )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 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 3 )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 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 4 )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 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1.5 理论抽样的方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研究者可以将从资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这些理论可以 指导下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选择资料、设码、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当下呈现的每一个理论都对研 究者具有导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因此,资料分析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机械的 语言编码上,而是应该进行理论编码。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 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1.6 灵活运用文献 使用有关的文献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为资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 不要过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论。否则,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 的资料上套,或者换一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 量体裁衣。    在适当使用前人理论的同时,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建构理论时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 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资料是因为研究者带入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从资料中生成的理论实际上是资料与研究 者个人解释之间不断互动和整合的结果。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实际上是一 个三角互动关系,研究者在运用文献时必须结合原始资料和自己个人的判断。研究者本人应该养成询问自己和 被询问的习惯,倾听文本中的多重声音,了解自己与原始资料和文献之间的互动关系。 1.7 理论性评价 扎根理论对理论的检核与评价有自己的标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四条: 1 )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理论建立起来以后应该可以随时回到原始资料,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内容作为论证的依据。 2 )理论中的概 念本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密度应该比较大,即理论内部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及其意义关系,这些概念坐落在 密集的理论性情境之中。与格尔茨( Geertz , 1973 )所说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扎根理论更加重视概念 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层面对研究现象进行密集的描绘。 3 )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 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理论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间的合理的联系( Strauss amp;Corbin , 1994 : 278 ), 各个概念之间应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4 )由成套概念联系起来的理 论应该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应该适用于比较广阔的范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当事人行为中的微妙之处具 有理论敏感性,可以就这些现象提出相关的理论性问题。 2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 1 )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 2 )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 3 )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4 )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 5 )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这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 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 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原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 Strauss , 1987 : 29 )。    为了使自己的分析不断深入,研究者在对资料进行开放式登录的同时应该经常停下来写分析型备忘录。这 是一种对资料进行分析的有效手段,可以促使研究者对资料中出现的理论性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写作的方式逐 步深化自己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这一轮登录的主要目的是开放对资料的探究,所有的解释都是初步的、未定的。研究者主要关心的不是手头这个文本里有什么概念,而是它可以如何使探究深入进行。    在进行开放式登录时,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 1 )对资料进行仔细的登录,不要漏掉任何重要的 信息;登录越细致越好,直到饱和;如果发现了新的码号,应该在下一轮进一步收集原始资料。 2 )注意寻找 当事人使用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能够作为码号的原话。 3 )给每一个码号进行初步的命名,命名可以使用当事人的原话,也可以是研究者自己的语言,不要担心这个命名现在是否合适。 4 )在对资料进行逐行分析时,就有关的词语、短语、句子、行动、意义和事件等询问具体的问题,如:这些资料与研究有什么关系?这个事件可以产生什么类属?这些资料具体提供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 5 )迅速地对一些与资料有关的概念的维度进行分析,这些维度应该可以唤起进行比较的案例;如果没有产生案例,应该马上寻找。 6 )注意列出来的登录范式中的有关条目。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二级编码(又称关联式登录或轴心登录)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 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这些联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差 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在轴心登录中,研究者每一次 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围绕着这一个类属寻找相关关系,因此称之为轴心。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 有关各个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应该变得越来越具体。在对概念类属进行关联性分析时,研究者不仅要考虑到这 些概念类属本身之间的关联,而且要探寻表达这些概念类属的被研究者的意图和动机,将他们的言语放到当时 的语境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    每一组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分辨其中什么是主要类属,什么是次要类属。这 些不同级别的类属被辨别出来以后,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连结起来。当所有的主从类 属关系都建立起来之后,研究者还可以使用新的方式对原始资料进行重新组合。为了发现目前这些分析方式是 否具有实践意义,研究者还可以在对各种类属关系进行探讨以后,建立一个以行动取向或互动取向为指导的理 论建构雏形。这种理论雏形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处理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上面,其理论基础是当事人的实践 理性。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三级编码(又称核心式登录或选择式登录)指的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 一个核心类属,分析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核心类属必须在与其他类属的比较中 一再被证明具有统领性,能够将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就像是一个鱼网的 拉线,核心类属可以把所有其他的类属患成一个整体拎起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归纳起来,核心类属 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 )核心类属必须在所有类属中占据中心位置,比其他所有的类属都更加集中,与最大数 量的类属之间存在意义关联,最有实力成为资料的核心。 2 )核心类属必须频繁地出现在资料中,或者说那些 表现这个类属的指标必须最大频度地出现在资料中;它应该表现的是一个在资料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稳定的现象。 3 )核心类属应该很容易地与其他类属发生关联,这些关联不应该是强迫的,应该是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 的,而且相互之间的关联内容非常丰富。 4 )在实质性理论中一个核心类属很容易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概括性的 理论;在发展成为一个形式理论之前,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仔细的审查,在尽可能多的实质理论领域进行检测 。 5 )随着核心类属被分析出来, 理论便自然而然地往前发展出来了。 6 )由于不断地对核心类属在维度、属性 、条件、后果和策略等进行登录,因此其下属类属可能变得十分丰富和复杂,寻找内部变异是扎根理论的一个特点。    在核心登录阶段,研究者应该经常问:这个(些)概念类属可以在什么概括层面上属于一个更大的社会分析类属?在这些概念类属中是否可以概括出一个比较重要的核心?我如何将这些概念类属串起来,组成一个 系统的理论构架?这个时期研究者写的备忘录应该更加集中,针对核心类属的理论整合密度进行分析,目的 是对理论进行整合,直至取得理论的饱和和完整性。核心类属被找到以后,可以为下一步进行理论抽样和资料 收集提供方向。   核心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核心式登录的具体步骤是: 1 )明确资料的故事线; 2 )对主类属、次类属及其属性和维度进行描述; 3 )检 验已经建立的初步假设, 填充需要补充或发展的概念类属; 4 )挑选出核心概念类属; 5 )在核心类属与其他类 属之间建立起系统的联系。如果我们在分析伊始找到了一个以上的核心类属,可以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将相 关的类属连接起来,剔除关联不够紧密的类属。 举例论证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三级编码的过程。在我对一些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人际交往活动及 其意义解释进行研究时( 1998 ),我对资料进行了逐级的登录。首先,在开放式登录中,我找到了很多受访者 使用的本土概念,如兴趣、愿望、有来有往、有准备、经常、深入、关心别人、照顾别人、管、留面子 、丢面子、含蓄、体谅、容忍、公事公办、情感交流、热情、温暖、铁哥们、亲密、回报、游离在外、圈子、 不安定、不安全、不知所措、大孩子、低人一等,民族自尊、不舒服等。然后,在关联式登录中,我在上述 概念之间找到了一些联系,在七个主要类属下面将这些概念连接起来:交往、人情、情感交流、交友、局外 人、自尊、变化。在每一个主要类属下面又分别有相关的分类属,比如在人情下面有关心和照顾别人 、体谅和容忍、留面子和含蓄等;在局外人下面有游离在外、圈子、不知所措、不安定、不安全、孤独、想家、自由和自在等。最后,在所有的类属和类属关系都建立起来以后,我在核心式登录的过程中将核 心类属定为文化对自我和人我关系的建构。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对原始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后,我建立了两个扎根理论: 1 )文化对个体的自我和人我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行为具有定向作用; 2 )跨文化人际交往对个体的自我文化身份具有重新建构的功能。 3 一个分析实例   下面,让我借用斯特劳斯在《为社会科学家提供的质的分析》( 1987 : 12 7 )一书中提供的一个实例来展示扎根理论方法分析资料的过程。 3.1 研究问题   假设研究的问题是:在医院里使用机器设备是否会(以及如何)影响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互动?我 们在病房里看到很多机器设备被连接在病人身上,现在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类属机器-身体连接 来表示这个现象。根据观察的结果,我们初步决定将机器分成两大类:连接病人身体外部(如皮肤)的机 器;连接病人身体内部(如鼻子、嘴巴、肛门、阴道)的机器。这个区分引出了机器-身体这一类属的两 个维度:内部的连接、外部的连接。然后,我们可以对这些维度进一步细分,比如有关内部的连接,我们 可以继续问:这些机器是否给病人带来疼痛?它们对病人是否安全?是否舒服?是否可怕?提出这些问题 时,我们可以使用两分法:是或不是,也可以使用一个连续体,从强到弱。当然如此分类不 只是来自我们在实地收集的原始资料,而且也来自我们自己的经验性资料(比如,人的这些内部器官非常敏感 ,机器连接可能使这些部位感到疼痛;那个从病人肚子里伸出来的管道看起来很可怕,所以这个管道可能不安 全)。 3.2 初步回答 上述问题涉及到行为或事物的后果:如果这个东西看起来如此,那么它可能会带来危害生命的后果吗? 此时,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具体条件,如:如果病人移动得太快,或者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翻身,或者 这个管子掉出来了,他的身体发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生命会受到威胁。我们也可以就医务人员使用的策 略发问:为什么他们把管子这么插着,而不那么插着?或者就病人使用的策略发问:他是否与护士协商 使用另外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就双方之间的互动发问:当机器连到他身上时,他和护士之间发生了什么 事情?他们是否事先告诉他了,是否给了他一些警告呢?他们是不是没有告诉他就这么做了,结果他感到很惊 恐呢?(最后这个问题也是涉及到双方互动所产生的结果。)    这些问题被给予初步的回答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形成一些假设了。有的假设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观察或访 谈进行检验,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比以前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访谈了。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连接病人鼻子 的管道虽然不舒服,但是很安全。因此,我们可以就这一点进行访谈。如果我们希望对导致不安全的条件 继续进行探询,我们可以问护士:在什么时候这些连接对病人来说不安全?我们也可以注意观察当病人的 鼻子被机器连接变得不安全时,有什么条件出现,比如连接突然断了,或者连接的方式出了问题。    这一思考线索可以进一步导引我们对维度进行细分,提出更多的问题,形成更多初步的假设。比如,对那 些比较容易脱落的机器连接,我们可以问:它们是如何脱落的?是因为事故、疏忽,还是故意的(比如病人 感到恼怒、不舒服或害怕时自己拉掉的)?护士使用了什么策略和技巧尽可能避免或预防脱落?给予特殊照顾 ?警告病人不要乱动?强调个人的安全取决于不论多么疼都不要动或者不要拉断连接?或者通过合作的方 式,保证只连接几个小时?或者定期地移走机器,使他们放松一下?上述这些问题、假设和区分不一定属 实,但是如果属实,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就此进行探究,找到是不是可能和为什么。显然, 我们最终总是要问更多的有关条件和后果的问题的,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病人本人,而且还有病人的亲属、护 士、不同的工作人员、病房的功能,可能还会问到对某些机器部位的重新设计。    上述比较有针对性的探究会自然地引导我们追问:我可以在哪里找到 X 或 Y 的证据?这个问题 提出的是理论抽样的问题。通过前面的调查,现在我们开始为自己初步出现的(也许是十分原始的)理论 寻找有关的人群、事件和行动作为抽样的依据。对于研究新手来说,这个抽样通常是隐蔽地在比较的活动中进 行的,主要是对不同的子维度进行对比。 3.3 广泛的抽样 受到上述理论的导引,我们还可以更加广泛地进行抽样。比如,就其他机器的安全和舒适程度进行抽样, 看这些机器是否与人的身体相连,如 X 光设备、飞机、烤面包机、 锄草机或那些受雇在街上打破水泥路面的工 人手中的机器震动时对身体的震荡。这么比较不是为了对所有的机器或安全的/危险的机器形成一个概括性的 理论,而是为了给在医院环境下使用医疗设备的有关理论提供理论敏感性。我们的外部抽样是与内部抽样紧密 相联系的。当然,这些比较也可以从我们自己的其他经验资料中获得(即所谓的逸事比较),比如我们自己与机器有关的个人经历、观看别人使用机器、自己阅读有关机器的小说、自传或报告文学等。    本文着重介绍了质的研究中扎根理论的方法,特别是其基本思路和操作程序。在质的研究中存在很多其他 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 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因此,读者在考虑理论建构的问题时,需要采取一种开放、灵活的态度。 4 扎根理论研究工具与技巧 4.1 增进理论触觉的技巧 研究者往往因为他们既有的的一些假定 (assumption) 、过去的经验,和浸淫于文献太深,以至于在分析时不免受到蒙蔽。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想当然,对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凭借理论触觉,我们才能发掘理论;而理论触觉就是研究者能以分析性眼光看到深层现象的一种能力。在研究早期,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破解我们的思绪,并籍分析资料培养出理论触觉。    1 、问问题 研究者针对资料不断问问题,目的在于刺激思考找出资料里可能有的范畴、性质和面向。这可帮助我们下次访问时问的更准确,及引导阅读文献的方向。    这不是说当我们问问题时,这些问题就指引这次的资料搜集,而是说,当我们知道该问什么问题时,才能在以后所搜集来的资料和所做的分析里看出意义。    针对所搜集来的资料,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又会刺激我们再去问一些较为准确和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寻找范畴、性质和面向。这些基本的问题包括:是谁?何时?哪里?发生了些什么?怎么发生的?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什么? 2 、就字眼、片语、句子加以分析对一个字、一个片语、一个句子进行详细分析,会让研究者有机会开启资料。是一件很宝贵的操作学习。这样逐字、逐句的分析,针对资料里的每个字、句提出质疑加以思考,可以凸现受访者或他身边的人话中的意义。甚至,研究者是否已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假定也会因此而昭然若揭。这种分析策略也会使得素有经验的分析者必须面对隐藏一些先入之见或观点 (preconceptions) ,帮助他们开启资料进行分析,而受益匪浅。    实际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先大概地看过一份记录,至少几页,然后锁定任何让你觉得重要的、突出的、或你有兴趣的一个字、片语或句子,好好地思索一番,再把与子有关地意义,从可能到不可能的都列出来。    我们应该在互动访问过程中向受访者确认他们所说的话,或者训练自己去问受访者所用的具分析性意义的字词有何用意,否则,我们的理论发展会受到限制。 3 、经由比较做更多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指认出概念并把概念范畴化,比较也有助于刺激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可以使用比较来破除研究者的一些既存假定,并且找到一些现象的面向;不过要达此目标,我们得善加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一般常识以及相关的学术文献。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比较技术: ? 丢铜板技术 (theflip- floptechnique) ,就是指把你认为有意思的概念倒过来想,想象它的极端反例。这样的想象就是用某一面向的两极由高到低来做比较。    邻近比较 (close-incomparison) 。举例:比较一个体重过重的女人和另一个体重恰好而且身材动人的女士。总结:或许你的分析所得最终与文献所讲一样;不过,重要的是,你的理论性分析会比文献上已有的来得丰厚,因为通过问问题,你可以走出固定化、标准化的想法,而能探索到其它不同的想法,并且也会对资料有些新鲜的观点。 ? ? 极远比较 (far-outcomparison) 。举例:举重和拉小提琴。极远比较策略可以帮助打开太多的可能性。虽然不需要一直这样比较下去,但是为了突破瓶颈或为了找出现象的性质和面向,以便可以继续追踪下去,做这种极远比较。做完以后,再回到资料里,这次因为对字里行间所真正透露的有了新的领悟,将会有新的发现。 ? ? 摇红旗 (wavingtheredflag) 的技术也有助于研究者穿透资料里显而易见的层次。大家承袭相同的文化传统,大部分的想法都很类似,而很难发现大家共用的假定。换言之,我们都基于文化观点的一些假定,以致大家都会有相同的盲点,非常不容易靠彼此的质疑而指认出来。    必须对某些字和片语十分敏感,例如,从来不、一直是、绝对不会是那个样、每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没有讨论的必要。每次你听到这些字或片语,你就得在心里摇一面红旗以示警戒。以上这些字和片语都是讯号,要你进一步审视。永远不要把任何事视为理所当然而不再探究。 4.2 条件矩阵 条件矩阵式一项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现象的条件和结果。当我们就某一现象在矩阵层次上追踪与之有关的条件及结果路径,可以确定那些层次是相关的,继而通过这些层次对行动 / 互动的影响,把它们所研究的现象联系起来。    ?? 条件矩阵( conditionalmatrix 行动 / 互动):是一种有助于思考诸多条件与结果,及所研究现象之间关系的分析性图表。此矩阵可供研究者区分并联结条件与结果的各种层次。    ? ? 条件路径( conditionalpath ):为了把条件矩阵上的层层条件与结果和所研究的现象相联系,研究者籍追踪一桩事件、一次事故、一件事情的行动 / 互动层次到矩阵外缘的条件和结果层次,或反其道而行,所经过的各个层次。 5 泛行动系统   扎根理论研究法所构成的理论是一个泛行动的系统,此分析方法可以让读者检视事件的互动性质。它用译码典范来分析社会实体,而行动 / 互动是这个典范的核心。 行动系统的几个性质 1 、 它是由彼此互动又彼此有关的条件层次,以其与所研究的现象间的关系又一般(距离较远)到特殊的(距离较近)所组成。    2 、 上述各层次的条件,对拟研究的现象而言,可以是:产生现象的原因;行动 / 互动发生的脉络;或是介于脉络和行动 / 互动之间,又对后者会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中介条件。    3 、 行动 / 互动位于诸多条件之间,是泛行动系统的核心。    4 、 因为行动 / 互动发生于彼此相关的序列里,因此,它的本质是过程的( processual )。    5 、 行动 / 互动之后产生一些结果,这些结果可能对在不同层次的条件产生重大影响。    6 、 时间性( temporality )蕴涵于条件之内。    7 、 条件会促进或抑制行动 / 互动的发生,而改变条件的突发状况则会制造出必须处理的一些未曾预期、有问题的情景。    8 、 我们称上述泛行动系统为一个条件矩阵―也就是,彼此互相扣连,和某一现象有关的条件、行动 / 互动的结果,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 使用条件矩阵的益处 1 、 有助于增进理论触觉,周全思考与所研究现象有关的各种状况。    2 、 它可增进你对于行动 / 互动之可能结果的理论触觉。    3 、 它可帮助你有系统的把条件、行动 / 互动及结果,和现象联结起来。    ?? 条件矩阵层次的一般性质 1 、最外层:国际的层次。包括下列各事项:如国际政治、政府法规、文化、价值、哲学、经济、历史、以及诸如生态环境的国际问题等。    2 、第二层:国家的层次。包括国内政治、政府法规、文化、历史、经济、社会问题和各项争议等    3 、第三层:社区的层次,包括以第二层次的内容,也包括社区的人口等特征。    4 、第四层:组织和制度的层次。这两层又各有其结构、规则、问题和历史等。    5 、第五层:副组织的( suborganizational )、副制度的( subinsititutional )层次。包括所研究现象发生的层次。 转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2030.htm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3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关《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四版)(巴比,2010)一书中涉及扎根理论部分之讨论
fosterfei2 2010-12-28 09:4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尼 G. 格拉泽教授的教学视频
fosterfei2 2010-11-27 03:03
视频地址http://u.youku.com/费小冬 版权所有2010 美国扎根理论学院/社会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勘误表
fosterfei2 2010-11-21 08:31
附件: 勘误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正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常见的问题之释疑
热度 1 fosterfei2 2010-11-17 02:01
我尝试着对正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常见的问题进行释疑,本文内容将持续得到补充,最新更新日期为:2010年11月17日。 1.关于不要录音的问题 2.关于不要使用定性数据分析软件(譬如,Nvivo)的问题 3.关于扎根理论是研究方法论还是方法的问题 4.关于可否在同一项研究中同时使用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casestudy)的问题 5.关于展开某项扎根理论研究与受到扎根理论启发而展开某项研究之间的区别的问题 6.关于研究问题(researchproblem),研究疑问(researchquestion)的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20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中国扎根理论读书会活动 - 下半年
fosterfei2 2010-11-15 18:26
2011年中国扎根理论读书会活动 - 下半年
2011年12月21日(9.00—12.00),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主题: 本土理论的构建与扎根理论 阅读材料:吕力(2011)论管理学与意识形态——兼与李平商榷,管理学报,8/1,28-41。 ------------------------------------------- 2011年12月28日(14.00—17.00),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题: 扎根理论与案例研究之比较 阅读材料:杨桂菊(2008)本土代工企业产品研发体系构建理论与案例,管理科学,21/1,32-8 。 -------------------------------------------- 注 1 :所有读书会活动均对公众开放,无需报名及任何费用。 注 2 :本文最近更新日期为 2011 年 8 月29 日。 注 3 :已经进行的读书会之所在城市(浙江省湖州市,湖北省武汉市,江苏省徐州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六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fosterfei2 2010-11-10 04:04
第六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2012年8月1日至3日 武汉,中国 在过去五届由美国扎根理论学院举办的“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里,我们介绍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包括其发展历史、目前在研究方法论文献中所存在的多种版本,以及它和定性数据分析及其他研究方法论之间的区别等等。同时,我们也指出了一些对正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理解和应用上的误区。从此,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一些同事自称他们的研究为正统扎根理论研究或扎根理论研究,是在尝试“从中捞好处并为任何正在展开的定性研究工作辩护以及使之合法化而已”(格拉泽,2010年1月24日,私人沟通)。 本届研讨会欢迎来自于各个学科领域、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感兴趣的同事们,来和我们一道学习、讨论和交流。本届研讨会将资助十位来自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来参加。报名及资助申请从2011年9月1日开始进行,详情请洽费小冬博士(fosterfei2@yahoo.com)。 附件1:研讨会集体照; 附件2: 2012 武汉研讨会同事们的参会感想与体会.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作论文:正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在比较跨国研究确立普世行为模式中的作用
fosterfei2 2010-11-9 22:57
原文:http://eprints.hud.ac.uk/id/eprint/9001 期待同事们的建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伪“扎根理论”
热度 1 fosterfei2 2010-11-7 03:20
伪“扎根理论”的内容包括: 其一: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其二:把格拉泽和芝加哥大学联系起来,把斯特劳斯和哥伦比亚大学联系起来。 其三:在扎根理论研究中,研究问题和研究疑问是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其四:可以有选择性地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或者换句话说,扎根理论仅仅用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及建构理论。 其五:在扎根理论研究中的研究样本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六:扎根研究就是扎根理论研究。 其七:扎根理论是最好的研究方法论。 参考文献:GlaserStrauss(1967);Glaser(1978;1992;1998) 注:我尝试着对伪“扎根理论”的内容进行整理。由于这个清单里的内容是在不断地得到补充,所以我在本文的最后注明了本文最新更新时间。 本文更新时间:2010年11月22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943 次阅读|8 个评论
对一本扎根理论新书中与我有关的两部分内容所做的华文翻译
fosterfei2 2010-11-7 03:19
Birks, M. Mills, J. (2011). Grounded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London: Sag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与会心得汇总
fosterfei2 2010-10-30 21:33
附件: 第五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与会心得汇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北京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周其凤校长的公开信
fosterfei2 2010-5-21 10:41
附件: 致北京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周其凤校长的公开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9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