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命时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命时报:森林少了,病就来了
热度 1 蒋高明 2019-12-17 19:32
生命时报:森林少了,病就来了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蒋高明 本报记者:张筱悦 近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文称,随着森林数量减少,可能会引爆大规模流行病疫情。原因在于开垦后的森林区域可能会成为一些病媒生物繁殖的温床。此外,人类不断入侵森林,也大大增加了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 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已有发生。早在1997年,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发生大火,生活在其中的果蝠四处逃窜,最后飞到了马来西亚的果园,果蝠身上所携带的致命病菌也被带出了森林,并在当地大规模爆发,这是人类首次感染尼帕病毒。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森林减少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令人焦虑的是,森林数量却由于砍伐、开垦、火灾等各种因素,正在以极大的速度减少,森林减少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蒋高明解释说,因为森林中生活着诸多物种,森林为这些物种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与此同时,物种之间也是相生相克,以达到整个森林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当森林受到破坏后,有些动物就会逃窜出来,带出细菌,引发疾病。此外,森林中的植物,如杉树、松树、桉树、苦楝、圆柏、橡树等能分泌出带有芳香味的气体“杀菌素”,可杀死空气中的白喉、伤寒、结核、痢疾、霍乱等病菌,进而阻止疾病的传播。据调查,在干燥无林处,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400万个病菌,在林荫道处含有60万个,而在森林中则只有几十个。但是由于这些树木大多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尤其像红豆杉、楠木、红松、橡树等,都遭遇过人类的大肆砍伐,不仅物种本身受到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到破坏。 除了阻挡疾病的传播,森林还具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抵御灾害、吸尘杀菌、净化空气、改善气候、保护物种、保存基因、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维护地球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以及有害气体。而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吨粉尘。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森林中释放的负离子有益于人体健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呼吸平稳、血压下降以及提高人体免疫力。因此,一旦森林减少,空气质量也会急剧下降,影响人体健康。 森林减少的问题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国外科学家也为此感到担忧。但在我国森林覆盖率却较以往有所升高,蒋高明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政策,以及近年来越多越来农民开始进城务工,对耕地的需求降低。但不能忽视的是,虽然我国森林数量较高,质量却有待提高。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我国不少人造林物种相对单一,食物链较短,难以形成健全的食物网,以至于森林系统的稳定性差,一旦有外来物种入侵,就很容易遭到破坏,且难以自行恢复。为此专家建议: 1.增加森林物种多样性。在保护森林、增加林土面积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增加本地物种的多样性,比如植树造林时所选树木的种类尽可能丰富一些,避免物种单一。对于森林中的植被、动物也要保护,禁止捕猎以及过度采摘。 2.保护珍稀物种,严禁砍伐。我国现有的木本植物中,有一些由于生存条件要求苛刻,或是因为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被砍伐、破坏,以至于现存数量较少,并且难以恢复,比如红豆杉、紫衫、楠木、黄花梨、桫椤等,针对此类珍惜物种一定要加强保护。 3.不食来源不明的野味儿。生活中,人们不要随意食用森林中的植物或野味。通常森林中的动植物在生活中较为少见,人们对其知之甚少,一旦食用很可能会感染病菌或中毒。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8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生命时报:植被多少影响寿命
蒋高明 2017-6-22 18:54
本文发表于生命时报2017年5月19日第1版 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522/16/3013042_656186892.shtml 植被多少影响寿命 受访专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李庆卫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蒋高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亚洲园艺疗法联盟主席 李树华 王冰洁 人们要更重视保护植被了!最近,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去植被多的地方运动让人更有幸福感,可降低肥胖、抑郁症风险,还能降低16%的早亡风险。 假如地球没有森林 一个人在较为密闭的空间中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变得暴躁易怒,如果马上出门看些绿色植物,呼吸新鲜空气,心情就会逐渐平复下来。植被的重要从古代就被人们意识到,明末画家文震亨《长物志》中写到:“水令人远,石令人古,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提出植物与人息息相关。 植被多少也是世界衡量城市健康的一种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平米为健康城市”。2016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中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北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上海2017年末将增至7.82平方米;广州为16.5平方米,而伦敦为24.64平方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对《生命时报》记者说,植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假如地球上没有植被,暴雨直接从裸露的山坡或岩石上聚合而下,造成泥石流或滑坡。有了植被,即使是暴雨也能被森林、灌木、草本、枯枝落叶、土壤五道“防护网”减弱,成为“涓涓溪流”。 为保护环境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中国政府正加大力度保护和发展植被面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李庆卫表示,林业局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人工造林及退耕还林;住建部规定园林城市必须先植树、多造林;农业部门转型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近年来,我国植被覆盖率由2002年31.5%到2015年34.7%,平均每年增加0.24%,总体呈上升趋势,江浙、广州等部分地区已达到80%。全国90.5%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得到改善。 其他国家也为保护植被颁布了各种法令。匈牙利、立陶宛和波兰等国将木材交易所得收税和罚款用于奖励保护森林和造林活动。波兰的一些地方规定,凡是生小孩的家庭均要种3棵树;日本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美国每年因违规砍树而被个人或社会告上法庭的案子也不在少数。 植被守护健康 植被像一个健康卫士。《大西洋报》增刊登过一个研究指出,树木每年可帮美国节约68亿美元健康成本。 降低噪音。噪音不仅对听力有损伤,还通过大脑神经中枢影响身体多个器官。李庆卫表示,高强度噪音被粗糙且密集的植物枝叶反射和阻挡,从而被植被衰减,减少人体健康损害。 调节空气。空气污染和干燥容易引发和加重呼吸道及肺部疾病。蒋高明表示,森林是很好的空气过滤器和加湿器,每公顷森林每年吸收330~900吨灰尘。吊篮、芦荟、仙人掌等植物还可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兰卡斯特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有树木的庭院空气中的PM2.5、PM10降低了50%。蒸腾作用将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气孔释放到空气中,利于集结灰尘,保持空气清新。 杀菌。蒋高明告诉记者,每公顷大约1500棵松柏树一昼夜可分泌30公斤抗生素,可杀死肺结核、白喉、伤寒、痢疾等细菌。医院附近种植松柏是利用这一特点。实践证明,森林公园中空气含菌量不超过40个远远低于城市街道的4百万。 释放氧气。充足的氧气支持人体新陈代谢,缓解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森林是天然“氧吧”,每公顷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含负氧离子的氧气可供900多人呼吸。李庆卫表示,负氧离子号称“空气维生素”,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吸附PM2.5,还有助于调节中枢神经。 加速身体复原。美国一个对胆囊切除手术后病人恢复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窗外可看见树木的病人住院天数少于只看见砖墙的病人,使用较少止痛剂,且手术后轻微并发症较少。亚洲园艺疗法联盟主席李树华曾一项耗时三个月的实验发现,每周进行长达两个小时插花等园艺活动的老人,患高血压比例由38%下降到19%。 打造绿色生活 植被对健康的好处有目共睹,只有健康才能享受长寿生活。政府每年也投入大量资金保护和发展植被。但非法采伐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国家正通过罚款、判刑等措施严厉打击。但仍由2011年的95件升至2014年的339件,盗伐、滥伐形势不容乐观。除此之外,蒋高明告诉记者,很多城市植树优先选择一些外来树种,栽种后就奄奄一息,经常挂着吊瓶。但吊针治疗对植物并不太大作用, 还会引起树干伤口感染 。还有些对本土植物构成生态威胁。美国人工造林时会严格审批外来树种的引进、种植,确定对当地生态没有影响后再批准。真正的植树是种植适合本土的植物,否则是劳民伤财。 除了树种选择上存在一些问题,人造林并未体现物种多样性,经常一片树林全是杨树或柳树。李庆卫表示,单一种类的树木,不易抵挡自然灾害的侵扰。植物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越完善,效益越高。 保护植被不仅需要政府带头,社会和个人也要发挥自己的力量。社会组织可大力开展类似免费领养一棵树、绿色能量捐一棵树等绿色活动,宣传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建筑工程要减少对施工地点植被的破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的保护花草树木,积极参与绿色活动。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专家建议人们每半月一次森林呼吸。李树华表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离开自然。不妨在一个空气好的周末带上家里人,去森林公园中小憩或郊外远足。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改善心情,还可以和家人享受生活。 立体绿色生活空间。李庆卫指出,家有庭院或别墅可种植小型树木或花草;阳台上可种观赏性植物或蔬菜,例如小金桔、胡萝卜;一层住户可在墙壁上培养爬山虎、常春藤等垂直绿化,既可调节室内温度,又美化环境;楼顶住户可开辟楼顶花园。室内尤其是书房等工作场所可养些绿萝、吊兰。文竹等耐阴花卉。 但要避免在室内种植夜来香、松柏类香气浓郁;天竺葵、紫荆花等有致敏性;白色杜鹃花、虞美人、夹竹桃等有一定毒性的植物。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资料汇集】24小时的健康护理
ahyxwangdong 2013-5-11 17:20
【注明】本资料合集均来自《生命时报》。 目录 24 小时的健康护理 1 【资料 1 】 . 一天有七大排毒时刻(详细报道) 1 【资料 2 】 . 养生踩准五个时段(健康新观点) 3 【资料 3 】 . 如何养成早起习惯 4 【资料 4 】 . 最养人的睡前习惯(养生之道) 5 【资料 5 】 . 完美睡眠 14 条要诀 6 【资料 6 】 . 一夜安眠的时间表(关注睡眠) 6 【资料 7 】 . 五类食物有助睡眠 8 【资料 8 】 . 晨起状况透露身体好坏(养生之道) 8 【资料 9 】 . 清晨易暴露哪些病(媒体纵览) 9 【资料 10 】 . 晨起 6 件事情延缓衰老(养生之道) 10 【资料 11 】 . 早上散步减食欲 11 【资料 12 】 . 早起有五大好处 11 【资料 13 】 . 早起的人浑身正能量(心理医生手记) 12 【资料 14 】 . 把熬夜伤害降到最低(关注睡眠) 12 【资料 15 】 . 24 小时健脑方案 14 【资料 16 】 . 每天 24 个好习惯 15 【资料 17 】 . 熬夜看电视易抑郁 16 【资料 18 】 . 人人都会做 12 种梦(新发现) 16 【资料 19 】 . 你身边鼾声有多大(独家报道) 17 【资料 20 】 . 常打鼾的人易猝死 20 【资料 21 】 . 揭开睡不好的真相 21 【资料 22 】 . 噩梦预示身体疾病(新发现) 22 【资料 23 】 . 每天多睡两小时,患癌风险增一倍(健康新观点) 22 24 小时的健康护理 【资料1】. 一天有七大排毒时刻(详细报道) 本报记者 袁 月 《 生命时报 》( 2011 年 08 月 16 日 第 16 版)   人体内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垃圾,呼吸、进食都会产生一系列的代谢废物。一旦体内废物堆积过多,就会让身体“中毒”,便秘、肥胖、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就都不请自来了。排毒理论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中医角度讲,毒素总体上可分为“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两大类。外毒指来源于人体之外的,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农药残留、汽车尾气等有害身体健康的致病物质。内毒指的是机体在新陈代谢后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人体毒素堆积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毒素本身摄入过多;二是人年纪大了或某些器官患病,不能及时将毒素排出体外。其实,排毒也讲究“天时”,在合适的时间排毒,可以事半功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强指出,按照中医一天十二时辰的养生规律,具体排毒时刻表是:    早上 5 点— 7 点:大肠排毒时间。 如果大肠不能得到很好的排毒和修复,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毒素不但会让皮肤长斑,甚至还会增加患直肠癌的几率。因此尽量在这段时间进行排便,因为时间越晚,积累的毒素就越多。如果便秘,则要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麦片、全麦面包等。或者配合按摩大肠经,对排便和大肠的养护有很好的功效。    早上 7 点— 9 点:胃排毒时间。 胃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有储存、转运、消化食物的功能。因此,清晨可以采用跪坐姿势,练习腹式呼吸。每天坚持,可以促进胃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增强胃部的消化能力。此外,早餐一定要吃得丰富,最好能够吃一些养胃的食物,比如花生、核桃、苹果、胡萝卜等。另外,平时也可以泡一些红茶蜂蜜水喝,对胃也有好处。要保持心情愉快,因为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也会对胃造成刺激。    中午 11 点— 1 点:心脏排毒时间。 心脏是所有器官里的核心部分。午餐吃一些补心的食物,比如桂圆,可以补脾益心。这段时间还是心脏跳动速度的高峰期,因此不要剧烈运动。如果能够午睡一会,更有利心脏排毒。    下午 1 点— 5 点:小肠、膀胱排毒时间。 小肠分清浊,它会将水分送到膀胱,垃圾分给大肠,精华就供给脾脏。当人体饮水量不足时,小肠的蠕动能力就会降低,这种“分类”工作就不会做到最佳,不但营养无法及时输送,垃圾也无法及时输送给大肠。这段时间可以做些简单的运动,比如踢腿,可以刺激小肠经,让小肠更好地蠕动。也可以适当多喝水,加速膀胱排毒。    下午 5 点— 7 点:肾脏排毒时间。 肾脏有毒素,主要表现在面部或者身体水肿、疲倦感增加。这段时间为一天中锻炼的最佳时机,有助加快肾脏排毒。慢跑、快走等是较好的运动方式。另外,扭腰的锻炼效果也不错,可以刺激肾脏,起到按摩作用。晚餐可以吃些黑木耳、海带,不仅可以补肾,还可排毒。    晚上 7 点— 9 点:心包排毒时间。 人的心火随着时间慢慢攀“升”,当这种毒素无法排出时,会影响睡眠,并出现胸闷、刺痛的现象。晚上 7 — 9 点也是血液循环的旺盛时期,可通过拍打心包经,或者手臂的肘窝处进行排毒,这样能有效加强心脏的供血能力以及大脑的血液循环。除此之外还可以按摩中指,因为中指对应着心包经。    晚上 9 点— 11 点: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排毒时间。 这段时间切记要放松身心,保持愉悦的心情。另外,还可以配合一些颈部按摩,或者按摩人体腋窝处的极泉穴,有助于淋巴排毒。    晚上 11 点—早晨 5 点:胆、肝、肺排毒时间。 胆、肝、肺的排毒都需要在良好的睡眠下进行,所以睡眠质量很重要。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睡眠质量,让胆、肝、肺得到充分休息,从而排出毒素。 1 、睡前吃一些有益睡眠的食物,如麦片、核桃,或者喝一杯热牛奶。 2 、穴位按摩。睡前将百会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各按 30 次,都可以有效地帮助睡眠。 3 、黑暗环境下睡眠。晚上睡觉一定要关灯,因为光亮会影响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褪黑素是帮助睡眠的重要功臣,有催眠的作用。 4 、 11 点前睡觉。晚上 11 点—凌晨 2 点是身体排毒的黄金时段。▲ 【资料2】. 养生踩准五个时段(健康新观点) ●本报记者 胡楚青 《 生命时报 》( 2011 年 12 月 09 日 第 16 版)   养生方法多种多样,不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选对时机更可以事半功倍。一天中,从早晨、上午、下午、傍晚到夜晚,分别应该遵循“慢”、“动”、“润”、“暖”、“松”这五个养生字诀。本期,我们请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授姜良铎、中国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熊必俊、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一民,为大家讲解一天五字养生锦囊。   早晨慢养生:慢起床、慢排尿   都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但早晨却也是最危险的时间。尽管此时筋骨已经舒展、头脑也愈发清醒,但体内的脏器和血管却仍处于半梦半醒之间。因此,早晨养生的诀窍就在于慢。   慢起床要做到三个三分钟。在平仰卧的状态下,睁大双眼,适应由睡至醒的交替过程。这时可将手掌搓热后“干洗脸” 1 分钟。然后,慢慢坐起来,呈半卧位,用手指梳头 100 下,持续 2 - 3 分钟。再将双脚移至床沿,静坐 2 - 3 分钟。这个期间缓慢练习深呼吸。   其次要慢排尿。早晨一觉醒来,可能会有急不可待地排尿感,但尿意越是紧迫,越要沉得住气。因为膀胱排空容易引起头晕,甚至出现排尿性晕厥。排尿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直立位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   慢饮水也非常关键。经过一晚上的代谢和水分蒸发,早晨必然口干舌燥的。此时,如果大口喝水,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正确的方法是,倒一杯温开水,先含一小口滋润口腔,然后慢慢咽下,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下,喝 250-300 毫升即可。   上午动养生:多运动、做数独   上午 9 点到中午 1 点,是人体一天中最精神、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在这个黄金时段内,应该最少运动 1 小时、动脑一刻钟。   老人上午 9-11 点运动、下午 3-5 点运动都很好 ( 天气特别热时,应选在上午 9 点前和下午 5 点后)。 1 小时的锻炼,可以用 15 分钟预热、 30 分钟运动,最后 15 分钟伸展。在运动后,可以按摩腰腿,坐下抬腿 10 分钟,放松心情消水肿。没有整块时间锻炼的人,则可以抓住零散时间进行锻炼。所谓动脑,是指积极的思考。不论退休老人还是上班族,都可以在休息间歇,抽出一刻钟做几题脑筋急转弯或数独,真正调动大脑的潜能。   下午润养生:喝够水、扭扭腰   下午时段,身体需要消耗午饭摄入的大量食物,小肠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送到了血液里。这时我们须喝一杯水,用来稀释血液,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久坐的人此时要起身扭扭腰,画圈按摩腹部,让喝进去的水滋润肠胃,防止大便秘结。除了让水分进入体内,更要让她滋养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擦擦脸,唤醒下午的疲惫。   傍晚热养生:喝小酒、泡手脚   傍晚 7 点到 9 点之间,是身体逐渐开始倦怠的时候,但此时的养生重点,是让疲惫的身体逐渐舒展开来。   睡前小酌一杯,是养生的好方法。但是需要注意,最好选择度数较低的葡萄酒,饮上两小口即可。酒精会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入眠。   此外,冬天的傍晚还非常适合泡澡。在 37-39 ℃的温水中泡 20 分钟左右,可让身心沉静下来。此外,还可以用热敷脸、泡双手、泡双脚三个步骤来代替。首先准备一盆热水,将热毛巾浸透后拧干,敷在脸上 1 分钟,毛巾凉后重复上述步骤 3 次。然后将双手浸入热水中 1 分钟。再倒一桶热水,浸泡脚和小腿 15 分钟。依次下来,可达到和泡澡一样的放松功效。   夜间松养生:想乐事、松身体   夜晚的到来意味着一天的结束,好好利用一天中最闲暇的时光,会使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和情趣,也利于消除工作中的紧张情绪。这时,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聊聊高兴的事情,问问老人的生活、孩子的学业,将烦恼也拿出来和大家说说,千万别憋在心里。总之,过一天就是过一道坎,清掉心里的垃圾,才能有安稳的睡眠。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睡前 1 小时内少说话。因为说话太多容易使大脑兴奋,思维活跃,从而使人难以入睡。   此外,睡前还可以按摩,百会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各按 30 次,都可以有效地帮助睡眠。尤其是夫妻之间相互按摩,舒缓白天因站、坐而过于疲劳的脚部、小腿、背部,不仅放松身体,也是增进感情和快乐的好方法。▲ 【资料3】. 如何养成早起习惯 《 生命时报 》( 2011 年 12 月 06 日 第 03 版)   俗话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早起十分痛苦,所以,养成早起的习惯十分重要。国外媒体指出,找对了方法,早起就不是什么难事。   早起要循序渐进,每天提前几分钟起床比突然提前一个小时起床更容易做到。 首先,比平时起床的时间提前 15 — 30 分钟起床,坚持一个星期,适应后再早起 15 — 30 分钟,直到调整到最佳的起床时间。   前一天晚上做好早起准备,也能迅速培养早起的习惯。例如将衣服叠好,方便直接穿上;想好起床后都要做些什么等。确保所有的事情已经计划好,起床才能一气呵成。醒来后,你不必立马起床,但必须尽快坐起来,这能帮你打消继续睡觉的欲望。起身后最好穿好衣服或者披上睡衣离开卧室。有些人熟睡的时候仍然可以无意识地关掉闹钟继续倒头大睡。可以把闹钟放远点,这样为了去关掉它,就必须强迫自己起身。   另外, 结伴起床、家人朋友间相互鼓励,更容易养成早起的习惯。 可以安排自己每天为家人做早餐,或朋友间约好相见时间,在被依靠的前提下,早起更容易坚持。▲(李方路) 【资料4】. 最养人的睡前习惯(养生之道) 本报记者 丁熙玮 《 生命时报 》( 2011 年 12 月 06 日 第 04 版)   好睡眠是好身体之本,尤其对老人来说。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坚持睡前养成七个小习惯,不但能解决各种睡眠问题,不再为睡不好觉而烦恼,还可以帮你延缓衰老。    热水泡脚。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分,不容易得到氧份与血液,睡前用温热的水泡一泡脚,对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多有好处。若能养成每天睡觉前用温水( 40 ℃- 50 ℃)洗脚、按摩脚心和脚趾的习惯,可起到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的作用。对老人来说,更有祛病健身的功效。    喝杯加蜜牛奶。 古代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朝朝盐汤,暮暮蜜。”就是说早喝淡盐水,晚饮蜜糖水。据国外医学专家研究,牛奶中含有促进睡眠的色氨酸,睡前 1 小时喝杯加蜜的牛奶可助睡眠。蜂蜜则有助于整夜保持血糖平衡,从而避免早醒。    温水洗脸。 睡前洗脸比早晨重要。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有辐射,辐射粒子会在我们的皮肤表面停留,睡前洗脸可以把这些辐射粒子和一些灰尘洗干净,以保护皮肤清洁,使睡眠舒适、轻松。    五指梳头。 头部穴位多,通过梳理,可起到按摩、刺激作用。睡前用双手指梳到头皮发热,可疏通头部血流,提高大脑思维和记忆能力,促进发根营养,减少脱发,消除大脑疲劳,早入梦乡。    静心散步 15 分钟。 睡前平心静气地散步 15 分钟,会使血液往下流,并循环到体表,不仅加速睡眠,入睡后皮肤能得到保养。    开窗通气。 保持寝室内空气新鲜,风大或天冷时,可开一会儿,睡前再关好,保持室温在 18 ° C-20 ° C ,有助于睡得香甜。注意睡时别用被蒙头。    睡前好心情。 睡前心情好,可以更快速地入眠,并提高睡眠质量,保持好心情的方法因人而异,可以听听最喜欢的歌曲、回忆以前的开心往事等,最重要的就是不去想任何烦心事。▲ 【资料5】. 完美睡眠 14 条要诀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3 月 13 日 第 05 版)   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显老。”日前,英国一项调查总结了能获得完美睡眠的要诀。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最新报道,这项调查涉及了每晚都能享受安静睡眠的 2000 名成人。英国某床上用品发言人塔妮娅•约翰斯顿表示,这项新调查结果引起了人们对睡眠质量较高人群生活习惯及睡前活动的关注。   调查发现,人们的晚间活动会直接影响到睡眠质量,那些掌握优质睡眠秘诀的“睡眠高手”,睡觉之前至少有 2 小时 7 分钟的放松时间;平均看电视时间至少为 1 小时 45 分钟,且爱看肥皂剧或趣味智力竞赛节目。 大多数人下班回家后要花 41 分钟检查电子邮件,然后才开始做一些放松身心的事情:花 51 分钟上网, 41 分钟与伴侣聊天或给妈妈及朋友打电话。通常会在上床前 1 小时 31 分钟之前结束晚餐, 21 点 10 分喝睡前最后一杯水。   钻进被窝时, 1/3 以上的参试者选择睡衣或睡袍,而 27% 的人喜欢穿内衣睡觉。 22 点 26 分快到时,大多数“睡眠高手”会选择床的右半边,采取右侧卧姿,让伴侣搂着自己后背,相拥而卧。 1/3 的参试者表示,每天都能按时起床。   约翰斯顿表示,如果你也能按照上述情况照做,每天晚上准时上床,保准可以获得良好的睡眠。当然,良好的睡眠质量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白天压力大小、是否遇到烦心事、伴侣是否打鼾等。   根据调查结果,研究人员总结出 14 条完美睡眠要诀: 1 .看电视 1 小时 46 分钟,最佳节目是肥皂剧或者趣味智力竞赛。 2 .花 41 分钟与伴侣闲聊或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 3 .上网 51 分钟。 4 .做饭、洗碗和忙完所有家务之后,应至少休息 2 小时 7 分钟。 5 .睡前餐:通常就是晚餐,应该在 20 点 29 分之前吃完。 6 .睡前饮料:通常是一杯温水,应该在 21 点 10 分之前喝完。 7 . 22 点准时上床。 8 .在床上看 20 分钟书。 9 . 21 点 26 分准时入睡。 10 .睡觉时穿睡衣或睡袍。 11 .选择右侧卧姿。 12 .睡床的右边。 13 .让伴侣搂着自己后背,相拥而卧。 14 .早晨 6 点 47 分闹铃起床。▲(徐江) 【资料6】. 一夜安眠的时间表(关注睡眠)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8 月 07 日 第 04 版)   一夜好眠并不单单依靠睡前做的一些准备,一整天的生活细节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夜间睡眠。要想晚上睡得更沉、更香,就要做好一整天的准备。近日,美国《读者文摘》刊登了可以获得好睡眠的时间表。   早上 7 点整,起床,拉开窗帘。起床后在明亮的光线下待 15 分钟,能阻止生成褪黑素,并使身体和头脑运转起来。如果是阴天,开灯也行。   早上 7 点 5 分,整理床铺。物品摆放杂乱会让人难以放松,起床后要把脱下来的衣服、床头柜上的杂物整理干净。“睡房里需要的东西要尽可能少。”纽约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乔伊丝•沃尔斯勒本博士说。   早上 7 点 10 分,做些运动。如果时间紧,做 5 分钟的伸展运动就可以,如果时间充沛,可以做 30 分钟的伸展运动或散散步。这样能振奋心情,提高生产力,有助于增加晚上的疲劳感。   早上 7 点 45 分,吃份健康的早餐。一份健康的早餐会让你胃口变好,一整天都能维持能量水平,还会减少你对咖啡的依赖。要吃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燕麦片。   中午 12 点 30 分,午饭后散散步。每天在太阳下晒大约 2 小时,能帮助身体调节生理节奏,让身体保持与大自然同步。   中午 1 点,戒掉咖啡。对许多人来说,咖啡因留在体内的时间比他们认为的更长。即使少量的咖啡因,也能使人清醒。因此,下午 1 点后就不要喝咖啡了。   中午 2 点,打个旽。下午 2 点是最理想的午睡时间。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马斯说,此时人会困倦,如果小睡 20 分钟,就能使你整个下午保持精神,并且不会干扰到夜间睡眠。   下午 5 点,做最后的锻炼。下午 5 点— 7 点是理想的运动时间。但睡前三小时内做运动,会干扰睡眠。可以在饭前或饭后散步,或做些拉伸动作。   下午 5 点 30 分,听 15 分钟音乐。压力是睡眠的大敌。抽出 15 分钟,播些安静、愉悦的音乐,深呼吸,放松肌肉,能帮你摆脱一天的压力和烦恼。   下午 5 点 45 分,喝点葡萄酒。夜间喝酒有助入睡,但当酒精逐渐消失,睡眠就很容易被打断,建议选在晚餐前喝些葡萄酒。   下午 6 点,吃顿简易的晚餐。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会使人没到晚上就出现困意,夜间更容易失眠,因此晚餐应以蔬菜为主。   晚上 8 点,调暗光线。关掉屋里的荧光灯,开 45 — 60 瓦的柔光灯,以促进褪黑素的分泌。   晚上 9 点,调低音量。任何高于 60 分贝的声音(相当于正常谈话音量)都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并使人清醒。如果不能使交通或邻居安静下来,可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使睡眠的长度和深度增加 35% 。   晚上 9 点 15 分,洗个热水澡。研究发现,失眠的女性睡前洗个热水澡,当天晚上能睡得更好。但是临睡前体温升高可能影响入睡,因此最好在睡前 1 — 2 小时洗澡。   晚上 10 点整,关掉电视。可以看会儿书,或跟家人聊天。同时要换上睡衣,给大脑和身体充分的时间做好睡眠准备。   晚上 10 点 15 分,喝杯甘菊茶。它有镇静功能,还可以吃核桃仁、喝牛奶,它们都含色氨酸,可促进睡眠。   晚上 10 点半,开始洗漱。刷牙、用牙线剔牙、洗脸等,可以令人放松,并且这种“例行公事”可以暗示大脑准备去睡觉,改善睡眠。   晚上 11 点整,关掉所有的灯。关掉手机、台灯,它们发出的光会使大脑清醒。另外,如果半夜醒来,不要看时间,那会使人更加焦虑。▲ (李方路) 【资料7】. 五类食物有助睡眠 日本营养专家指出 五类食物有助睡眠 姚力杰 《 生命时报 》( 2013 年 04 月 30 日 第 13 版)   良好的睡眠与饮食营养息息相关,很多营养素会作用于人体,帮助入眠。最近,日本“雅虎网”总结了日本营养专家眼中有助睡眠的相关食材。    坚果、柿子、菠菜等富含镁的食物。 白天工作过度劳累及抽烟等会引起“血小板凝集”和“血管收缩”,从而影响人体放松进入睡眠状态,而人体若能摄取充足的镁元素,便可抑制上述两种症状,改善睡眠状况。    豆腐、牛奶、豆干、腐竹等富含钙的食物。 钙具有镇定精神、诱导人进入安稳睡眠状态的作用,钙与镁以 2 ﹕ 1 的比例摄取,被人体吸收的效率更高,催眠效果更好。    瘦肉、动物肝脏、鸡蛋黄等富含铁的食物。 铁元素摄取不足,会导致血液中的红血球及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造成大脑供氧不足,使其在人睡眠时却得不到充足休息,久之会引起睡眠障碍。    鱼、肉、乳制品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 色氨酸在体内会转化成血清素和褪黑素两种激素,它们能宁神助眠。人体不能合成色氨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糙米、花生、海鱼等富含维生素 B6 的食物。 维生素 B6 与能抑制脑细胞兴奋的神经递质的生成有关,人体缺乏维生素 B6 会令脑神经回路间的相关神经递质传递不畅,导致大脑易兴奋,人体易焦虑,影响夜间睡眠。▲ 【资料8】. 晨起状况透露身体好坏(养生之道) 《 生命时报 》( 2011 年 08 月 16 日 第 05 版)   每天清早醒来后,除了懒懒地不想起床外,会不会还有一些不舒服的小症状?请千万别忽略它们,这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    有黑眼圈 。黑眼圈,俗称熊猫眼,是现代人的常见症状,如果仅偶尔光顾,很可能只是熬夜、失眠,或喝过量咖啡等因素造成。但如果连续或长期存在,眼部浮肿的时间超过 20 分钟,就要当心可能是肾病或心脏病的前兆。要减轻熊猫眼,平时可以加强体育锻炼,同时避免熬夜,临睡前要少喝水。    感觉头晕。 如果你是办公室一族,清早起床头晕,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颈椎骨质增生,影响大脑血液供应。如果是中老年朋友,晨起后头脑昏昏沉沉的,或者有头晕现象,就可能是高血压的前兆。    周身虚汗。 夏季本就是多汗的季节,如果仅只是出汗,而没有其他症状,这是处于亚健康的一种表现,说明你的身体受湿热影响。平时可以用荷叶水煮饭,同时加几颗大枣,就可以缓解暑热带给身体的不适,保持清醒。    四肢僵直。 一觉醒来,感觉全身关节、肌肉僵硬,活动受限,这些反应就是俗称的“晨僵”,在活动后,关节和肌肉才逐渐伸展开来。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如果有明显的晨僵,且全身关节活动不灵活,就说明可能患有类风湿、风湿、骨质增生等疾病;一些有过敏疾病的患者,如硬皮病等,也会出现明显的晨僵现象。    口气很大。 清晨口气,直接关系就是饮食,包括服药、喝酒、抽烟、喝咖啡及乳制品等都有可能产生口气。不过,如长时间嘴里酸酸的,可能与你的肝脏失调有关;如口中出现麦芽糖甜味,提醒你要注意养护好胃;若口中出现苦味,说明肝胆郁热,或心火过重。饭后用竹叶、甘草泡水冲饮,可让口气清新。▲(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 【资料9】. 清晨易暴露哪些病(媒体纵览) 头晕血脂高 浮肿肾不好 早醒易抑郁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8 月 31 日 第 14 版)   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都会在清晨出现独特的症状。如果能提前认识这些症状和征兆,了解疾病的早期表现,就能及时发现潜在疾病,对症治疗。   早醒:有些人早晨 4 、 5 点钟即从睡梦中醒来,醒后疲乏无力,难以再入睡,而且醒后心情不轻松,反而郁闷不乐。这种表现临床上称为早醒失眠,主要见于各类抑郁症和精神心理障碍病人,尤其抑郁症患者多见。有一些老年人出现心理障碍的最早症状就是早醒失眠,并伴有烦躁不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轻度精神障碍,老年痴呆也与其有一定关联。所以,老年人早醒失眠不容忽视,更不应视为正常现象。   头晕:正常情况下,早晨起来时应该感觉头脑清醒。如果晨起后头脑昏昏沉沉的,或者有头晕现象,患者可能有颈椎骨质增生,压迫颈椎动脉,影响大脑血液供应。另外,人在血黏度增高时血流减慢,血氧含量下降以致大脑供血供氧受到不良影响,而血黏度的高峰值一般在早晨出现。所以早晨头晕、头昏者有可能患有颈椎病或高脂血症。   浮肿:一般健康人在早晨醒后也可能出现轻度的浮肿,但起床活动后浮肿现象应在 20 分钟之内彻底消失。如果在清醒后,头面部仍有明显浮肿,特别是眼睑浮肿,可能是肾病或心脏病的征兆,应到医院检查一下肾脏及心脏的情况。   晨僵:晨僵是指清晨醒后,感觉全身关节、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在活动后,关节和肌肉才逐渐伸展开来。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如果有明显的晨僵,且全身关节活动不灵活,就说明可能患有类风湿、风湿、骨质增生等疾病;一些有过敏疾病的患者,如多形红斑、皮肌炎、硬皮病等,也会出现明显的晨僵现象。   饥饿:有些人在凌晨 4 、 5 点钟醒来后感到饥饿难忍、心慌不适,还伴有疲惫无力,吃一些食物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口干舌燥,想喝水的念头,这些症状又在吃早饭后逐渐消失。这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如果已经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凌晨出现上述症状,说明服药方法和用药剂量不当,应及时调整。▲(摘自《家庭医生》) 【资料10】. 晨起 6 件事情延缓衰老(养生之道)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3 月 20 日 第 15 版)   “一日之计在于晨”,健康的生活应该从早晨开始,起床后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健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教授李跃华表示,对于老年人来讲,尤其要注意晨起养生。 1. 赖一会床。起床第一件事是什么呢?不是刷牙也不是睁开眼睛,而是在床上多赖上五分钟。醒来后,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特别是颈部, 5 分钟后再起床,有助于预防头晕。 2. 摊开被子。多数老年人起床后会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其实,并不是件好事。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体皮肤会排出大量水蒸气,使被子不同程度地受潮,如不让其散发出去,会滋生大量螨虫及细菌,很容易使被子成为污染源,对健康有害。所以,起床后应随手将被子翻个面,并且把门窗打开,让它透透风之后,再叠好或者铺平。 3. 喝杯温水,晨起一杯水,不仅补充水分,还能冲刷肠胃、促进排便,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按摩头部。每天清晨用 5 分钟轻轻按摩头部和面部,最后延续到颈部,按压锁骨上方凹陷处。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不仅能排水消肿,纤巧脸型,还能提神醒脑。 5. 排晨便。早起排泄,这个好习惯一经养成,会终身受益。平时可以多吃高纤维食品,在早上起来后都去厕所,久而久之,可养成习惯, 6. 心理暗示。早上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个时候,可以给自己的心灵进行激励。比如对镜自我微笑,或者是听一段音乐,这一整天,都会拥有好心情。▲ ( 赵芳芳) 【资料11】. 早上散步减食欲 饭前锻炼 45 分钟有利减肥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9 月 28 日 第 04 版)   “运动之后会吃得更多”,许多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因此拒绝通过运动减肥。然而,近日发表在美国《运动训练医学和科学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降低食欲,帮助减肥。   美国杨百翰大学的研究者选取了 18 名体重正常的女性和 17 名肥胖女性,让她们每天早上进行 45 分钟的散步锻炼。然后给她们看一些食物的图片,并通过脑电图测量她们大脑的神经反应活动,研究结果发现,无论这些女性的体重是否正常,在进行 45 分钟的体育锻炼后,大脑对食物图片的注意力反而下降了,同时还会使一天内总的体育锻炼量增加,有利于减肥。研究者认为,人们在早上进行锻炼并不会因为消耗了额外的热量而吃下更多的食物,他们所摄取的食物量几乎等同于平时不锻炼的日子。▲ (臧恒佳) 【资料12】. 早起有五大好处 早起有五大好处 《 生命时报 》( 2013 年 01 月 11 日 第 02 版)   一天之际在于晨,祖辈们的告诫不仅是经验之谈,也得到了科学研究的证实。“雅虎新闻网”近日总结了早起的五大好处。    脾气更好。 最新调查发现,早睡早起的人情绪更稳定。在针对 6436 人的调查中发现,早起的人精力更充沛,解决问题也更顺利,处事更谨慎。    保持体重。 澳大利亚曾对 2200 名青少年进行睡眠与体重关系的调查,发现起床晚的人肥胖几率要增加一倍多,而早起的孩子,无论他们睡眠时间多少,发生肥胖的机会更低。    饮食适度。 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发现,“夜猫子”每天要比别人多吃 248 卡路里的食物,而且,吃掉的速食食品更多,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也不如早起的人多。晚睡不仅让人吃掉更多,也吃得更晚。要避免肥胖,早睡早起是十分方便且健康的方法。    快乐心情。 通常,早起的人比夜猫子拥有更快乐的心理感受,而且,随着年龄增加,早起的这种优势也就更加明显。    提高人体免疫力。 不论从中医还是西医角度,早睡早起的习惯都是有利健康的。早起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而晚睡或者缺少睡眠,都是对免疫力的重大打击。早起帮助人们减少压力,更好地计划一天的安排。(梁橙橙) 【资料13】. 早起的人浑身正能量(心理医生手记) 气色红润 心情舒畅 免疫力强 早起的人浑身正能量(心理医生手记) 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马健文 《 生命时报 》( 2013 年 02 月 26 日 第 10 版)   睡到自然醒,一向被都市人看作美好的事情。春节长假期间,我天天睡到中午才醒,但每天仍感觉疲惫,倒是节后正常上班了,每天 7 点起床,精神反而好了许多。   这让我想到,日本有一个“早起身心医学研究所”,呼吁大家要做“早起人”。他们认为,早起能振奋精神、舒缓情绪、清醒头脑、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加快代谢、增强免疫力、保持好气色。这一概念是针对那些迷恋夜生活、无节制熬夜的“夜猫子”提出的。美国《情绪》杂志曾刊载一项加拿大心理学研究,称“早起人” 的幸福感更强,生活满意度更高;“夜猫子”则容易出现生物钟与社交时钟不同步的现象,从而导致各种身体不适。   在我国,很多工薪族整日忙忙碌碌,只能把玩乐的时间放到晚上,很容易导致睡眠规律紊乱,让人怎么睡都觉得不够。这样的状态自然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和心态。因此,做“早起人”,不仅仅要早醒,更要早睡。美国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曾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因此,做个早起人,一天都充满正能量。   1. 保持积极的心态。 告诉自己,“我能早睡早起”。当你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这种思想就慢慢渗透到你的潜意识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行为。 2. 循序渐进,养成习惯。 任何习惯只要 21 天就可以养成。当然,开始的几天可能有些难熬,这时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个 21 天习惯养成表,比如,每天提前 10 分钟,逐渐改变自己的生物钟。 3. 睡前读读书。 睡前 1 小时尽量不看电脑和手机,因为屏幕光线会刺激神经,影响睡眠。睡前也别做剧烈运动或大量进食,让体温慢慢降到适宜的水平。不妨在睡前读一本喜欢的书,既能增加学识,又能帮自己安然入睡。 4. 建立一个“早睡联盟”。 比如与朋友相约,早起就在微博上签到,做不到就要受到一些小小的惩罚。▲ 【资料14】. 把熬夜伤害降到最低(关注睡眠) 本报记者 徐文婷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3 月 13 日 第 04 版)   古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身体听从大自然的安排。而现今,由于工作忙、交际多,许多人不得不熬夜,牺牲健康换取时间,从而引出了一系列健康问题。既然熬夜难免,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呢?   熬夜对身体有七大伤。伤害一:耳聋耳鸣。睡眠不足易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伤害听力,长期熬夜可能导致耳聋。伤害二:肥胖。熬夜的人经常吃“夜宵”,不但难消化,隔日早晨还会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均衡,引起肥胖。伤害三:皮肤受损。皮肤在晚 10 — 11 点进入保养状态,长时间熬夜,人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就会失调,使皮肤干燥、弹性差、晦暗无光,出现暗疮、粉刺、黑斑等问题。伤害四:记忆力下降。熬夜者的交感神经在夜晚保持兴奋,到了白天就会出现没精神、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伤害五:肠胃危机。人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平均 2 — 3 天就要更新一次,并且一般是在夜间进行的。如果夜间进餐,胃肠道得不到休息,会影响其修复过程。同时,夜宵长时间停滞在胃中,促使胃液的大量分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伤害六:免疫力下降。经常处于熬夜、疲劳、精神不振的状况,人体的免疫力会跟着下降,感冒、过敏等就会不期而至地找到你头上。伤害七:心脏病风险。长期“黑白颠倒”的人,不仅脾气会变坏,内脏也得不到及时调整,使心脏病的患病几率升高。   熬夜的人在第二天都会感觉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有技巧地熬夜,可将伤害降到最低。    提神补水喝红茶。 咖啡虽然提神,但也容易引起失眠,还会消耗体内 B 族维生素,反而使人更容易累。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施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熬夜的时候最好喝红茶,如云南滇红、福建闽红、安徽祁红等,一般用 4 克左右的茶叶冲泡一壶即可。如果是长期熬夜的人,可以经常服用一剂简单易做的滋补良方:取西洋参、枸杞子、黄芪各 10 克,作为一天量,煎水喝,可起到益气滋阴、清热降火、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此外,在感到疲倦难熬时,不妨先休息半小时,或隔半小时做做深呼吸。不仅可以增加大脑供氧量,还能驱走睡意,使头脑保持清醒。    护眼吃个水果餐。 晚上加班常会用眼过度,出现眼睛疼痛、干涩、发胀等问题,导致暂时性的视力下降,甚至使人患上干眼症。熬夜时,最好每工作 45 分钟左右休息 10 分钟,做做眼保健操,并适当吃些水果,如芒果、橙子、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 A 的橙黄色果蔬,能提高熬夜工作者对昏暗光线的适应力,防止视觉疲劳。施明副主任说,蓝莓、车厘子尤其适宜熬夜食用,除了能保护眼睛,其含有的抗氧化物质还能提神、防止疲劳。   补救别忘要午睡。有句谚语叫:“一夜不睡,十夜不醒”。意思是说如果一晚上不睡觉,就是再睡上十夜,也不能把损失补回来。施明副主任建议,熬夜后最好的补救措施就是睡觉,除了正常的夜间休息,还要“见缝插针”地午睡。年轻人用 2 — 3 天, 40 岁以上的人用 5 天左右身体就能恢复。▲ 【资料15】. 24 小时健脑方案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3 月 27 日 第 04 版)   大脑得到恰当锻炼后,运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近日,美国 MSN 网站健康频道推荐了一套 24 小时脑力提升方案,提高人们的认知功能,方法简便易行、老少皆宜。 6 点:起床后闻闻咖啡的味道。 日本杏林大学医学院的学者发现,咖啡的气味对人体大脑的激活作用非常明显。即使你不喜欢喝咖啡,也可以起床后就沏一杯浓浓的咖啡,然后用鼻子深深的嗅几秒钟。 7 点:玩一次益智游戏。 吃完早饭准备上班的期间,玩一次纵横填字游戏或者九宫格(数独)。研究显示,这种益智游戏能提高注意力和大脑加工信息的速度,还可以促进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8 点:开车上班途中关掉电子导航。 这种设计精密的仪器实际上妨碍了人体充分利用大脑进行空间导航的能力。除非交通过于堵塞或是对城市路况不熟悉,否则尽量不要用这个小物件。 8 点半:上班前先健身。 每天步行 2 公里对保持大脑健康非常有好处,把车停在离办公楼 1 公里以外的停车场里,步行去上班就行了。 14 点:小憩片刻。 30 分钟的小睡有益健康。另外,打盹时间长的人,学习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专家认为在睡眠的第二阶段,大脑会清除短期内无用的信息,为学习新知识留出了更多的空间。 15 点:网上冲浪。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长寿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发现,对因特网功能越熟练的人,其大脑参与运转的部位就越多。博客、微博、 QQ 空间都可以成为你的选择。 17 点:选用另一条路线驾车回家。 提高大脑健康的一个最佳方式就是打破常规,抽空仔细研究本地的交通路线图,每天上下班都采用不同的路线,不仅锻炼了脑力,也许还能帮你发现路况最好的行驶路线。 18 点:与亲朋好友一起吃晚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者在 2008 年发现,经常进行社会交往有助于人体进入老年时 期后大脑保持健康状态。积极活跃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变导致人们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不良基因。 20 点:扔掉遥控器。 研究发现,年龄在 40 — 59 岁之间的中年人每多看 1 小时电视,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1.3% ,而每进行 1 个小时智力游戏,会让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下降 16% ,进行社会交往的效果也不错,达到了 18% 。 21 点:学门外语或演奏乐器。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发现,可以熟练讲两门语言的人能更好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不妨拿出外语词典,熟记几个单词;或是与家人朋友进行简单的外语对话。喜欢音乐的人可以用手风琴、电子琴、吉他或是口琴演奏自己刚学会的一首新歌,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22 点:上床睡觉关掉电源。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睡眠功能紊乱研究中心发现,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显示屏所发出的光线都不利于大脑镇静。为了保证香甜的睡眠,让大脑得到放松,还是关闭这些电源吧。▲ (臧恒佳) 【资料16】. 每天 24 个好习惯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8 月 07 日 第 16 版)   “我们先养成好习惯,然后好习惯成就我们。”这是 17 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德莱顿的一句名言。日积月累,好习惯会让你受益无穷。澳大利亚人皮特•克莱门斯通过亲身体会,在他著名的励志博客“改变博客”里推荐了每天的 24 个好习惯。 u 早 晨 1. 早起。在床上做套热身操再起。 2. 锻炼。每天坚持晨练并不难。 3. 评估自己的目标。想想自己离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还有多远。 4. 阅读或聆听励志材料。在早晨通过阅读励志书籍或播放有声读物的方法,能让自己充满积极的力量。 5. 想象。闭上眼睛,花几分钟想象一下一天中发生的好事情。 6. 列一份任务清单。每完成一项就在上面划一条横线。 7. 浏览标题新闻。了解身边及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你会发现与人聊天时慢半拍。 8. 服一片复合维生素。尽量做到均衡饮食,每天一片复合维生素能确保身体摄入所有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9. 整理房间。凌乱的房间会让人心绪不宁,思维不清。所以,每天早晨整理好房间再出门。 10. 打扮。必须承认,这个世界大多还是以貌取人的。所以每天早晨花几分钟,把自己打扮到最佳状态。   u 白 天 11. 挑重要的事情先办。许多人都会先干那些貌似紧急、其实并不重要的工作,如回邮件或电话等。一定要先办最重要的事,才能真正做到有条不紊。 12. 与自然接触。走到户外亲近自然,会使你感到放松和愉悦。 13. 写博客。写作能促使人思考。 14. 吃零食。用水果、蔬菜和坚果代替薯片、糖果和巧克力。 15. 保持积极心态。积极意味着采取主动。每当产生了新的愿望,问问自己:“我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16. 与朋友保持联系。即使在最忙的时候,也每天至少给一位好朋友写封短邮件或发个短信。 17. 存钱。每月至少把收入的 10% 存银行。可以每天存几十元零钞。   u 晚 上 18. 享受家庭时光。白天没有时间与伴侣和孩子在一起,所以每天晚上必须珍惜并享受和家人相聚的时光。 19. 用牙线清洁牙齿。这对于减少蛀牙和预防牙龈疾病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帮你呈现最美好的笑容。 20. 放松。上床前 30 — 60 分钟关闭电脑和电视,能睡得更香甜。 21. 回顾自己的一天。哪些目标实现了,哪些还没有,原因是什么?每日睡前的反思是自我提升的绝佳方法。 22. 读书。读书让人平静,但最好不要选择艰深难懂的书。 23. 对家人说“我爱你”。每天至少对伴侣和孩子说一句“我爱你”。 24. 早上床。早起的前提是早睡,能让身心得到充分休息。▲(高 峰) 【资料17】. 熬夜看电视易抑郁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8 月 10 日 第 04 版)   如今“夜猫族”越来越多,沉迷于夜间的电视节目、上网游戏等,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也饱受摧残。据英国“路透社新闻网”最新报道,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深夜仍然使用电脑、看电视,或者睡着后电视还开着的人,都会增加患抑郁症的几率。   研究称,在过去的 50 年间,夜间暴露在光线下的人数逐渐增加,抑郁症患者也相应增加。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验仓鼠夜晚暴露在微光下 4 周,结果发现,仓鼠的行为与脑部变化,与对人类抑郁症所进行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人员指出,熬夜看电视的人,只要恢复正常的作息,就能消除部分有害影响。▲(曹淑芬) 【资料18】. 人人都会做 12 种梦(新发现) 《 生命时报 》( 2011 年 10 月 28 日 第 02 版)   人人都会做梦,梦境五花八门。美国“心理中心网”最新载文,刊出全球 12 种最常见梦境。心理学家和梦境研究者帕特里夏•加菲尔德收集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梦境案例,并研究了梦境文献后断言:“不论你是谁、从事何种职业、在哪里生活,这 12 种梦都会做到,而且梦与现实相差甚远。” 1 .被追或被攻击。 梦中遭恶人或动物追赶、伤害或杀害。印度孩子多自诉梦中常遭秃鹫攻击,美国孩子则多梦到鲨鱼。与梦境相反的事实却是,被爱、被拥抱,或与名人、喜欢的人发生“快乐的身体接触”等。 2 .受伤或死亡。 梦见自己或心爱的人受伤、被杀或过世,另一种常见梦境是牙齿脱落。相反的情景其实是身体痊愈。   3 .遭遇交通工具故障。 梦见发生刹车失灵、缺油或爆胎等故障的梦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就提示我们要积极应对现实中的困难处境。 4 .财产受损、丢失或火灾。 梦到钱包、钥匙或婚戒等重要物件丢失,甚至自己的房子神秘消失或发生火灾等,相反的情景是,房子翻新或者换地重盖等。 5 .表现糟糕。 梦见考试、上班迟到、找不到教室或忘记台词等,其实是预示你考试、演讲或表演非常完美。 6 .跌落或溺水。 梦见被树枝绊倒,从悬崖上跌下,不断往下掉,几乎碰到岩石。在海边游泳时遭遇大浪,几乎无法呼吸。相反的情景是飞行或游泳并不费力,非常惬意。   7 .裸体或穿着不得体。 梦见在公共场合一丝不挂或穿着怪异,说明现实中穿着得体自信。 8 .错过交通工具。 梦中疯狂奔跑追赶飞机、火车或汽车,结果还是没赶上。相反的情景则是说明你旅途极其顺利,看到了很多美景。 9 .机械故障。 梦见电话、电脑等机器出现故障,最常见的是电话故障。其实,相反的情景是一切顺利。 10 .自然或人为灾难。 梦到地震、暴风雨、或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或者梦见原子弹爆炸、化学战争等人为灾难。相反的情景是,你可能要见到大自然的美景或奇迹了。 11 .迷路。 梦见在建筑、迷宫或陌生城市里迷了路。或者极度恐惧却动弹不得、说不出话、叫不出声,更糟的是被人活埋。相反的事实是,你可能会拥有一个新家,或者有财运。 12 .亡者。 梦中遭到已故人的批评,这是他们想要告诉你某个重要信息。▲(陈希) 【资料19】. 你身边鼾声有多大(独家报道) 你身边鼾声有多大(独家报道) ● 打鼾影响深睡眠,还容易呼吸暂停,甚至引发猝死 ● 长期在夜晚听 50 分贝噪音,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本报记者 徐 焱 《 生命时报 》( 2013 年 03 月 22 日 第 01 版)   “自然深睡眠,多睡一小时”,这是 2013 年 3 月 21 日“世界睡眠日”期间一项全球性公益活动的主题。“深睡眠”一词,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主任郭兮恒表示,判断一个人是否睡够了,不能用睡眠的绝对时间来衡量,要重点看深睡眠时间的长短。比如,一个睡了 8 小时的人,很可能真正的深睡眠时间还不如一个只睡了 5 小时的人长,这就会造成他们第二天的精力差别。就目前而言,影响人们深睡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打鼾。   测鼾声,最高超过 70 分贝   打鼾,一种司空见惯的睡眠现象,曾被人认作是睡得香的一种表现。如今,虽然已有不少人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种病态症状,但真正去医院的人却仍旧不多。《生命时报》记者在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看到,不少患者是被家人“拽”去的。   刘女士跟丈夫刚结婚不到一年,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味新婚的甜蜜,丈夫每晚必响的呼噜声已经让她痛苦不堪。她还半开玩笑地给丈夫起了个昵称,叫“呼噜娃”。刘女士告诉记者,从结婚开始,她就几乎没睡过好觉,之前两人也试过很多办法,可都没管用,不得已,她便把丈夫拖到了医院。   类似刘女士这样“抱怨”家人鼾声过大的不在少数。鼾声到底有多大,是否真会影响到身边人的健康?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记者使用分贝仪对 10 名打鼾者进行了测量。 3 月 14 日晚 22 时 30 分,记者来到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的睡眠监测室。中心主任郭兮恒告诉记者,这里共有 5 个单人间的监测室,今晚全都住满了。 23 点 40 分左右,记者在监控室看到,一位被监测者的睡眠记录仪上出现了较大振幅。值班的小刘医生解释说,这表示这位被监测者已经睡着,并开始打呼噜了,不过现在还不能去测量,因为他还没有睡熟。凌晨 1 点左右,记者被允许到病房门口进行测量。在不打开房门的情况下,仪器显示,一名 37 岁的男士鼾声最大,分贝值达到 60 分贝左右,最低的鼾声也在 37 分贝左右;打开门后,鼾声最大者的数值飙升至近 70 分贝。   此后,记者又请 5 名同事帮忙测量了家人的打鼾声。数据显示, 5 人中,一名 31 岁的男士打鼾声最大,在 30 秒中,峰值达到 73 分贝;其他人的鼾声基本在 50 — 60 分贝。郭兮恒笑称,这些人的呼噜声都不是特别“响亮”,他曾遇到过一名家属,用分贝仪测量自己丈夫的打鼾声,高达 100 分贝。“ 100 分贝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举例说,螺旋桨飞机起飞的声音也就 110 分贝左右, 100 分贝相当于一辆载重大卡车从你身边呼啸而去,或者你家里装修时冲击钻的声音。”   鼾声太大影响家人,患者最怕呼吸暂停   鼾声到底会给打鼾者和家人带来什么问题?郭兮恒解释,一般来说,两个人面对面正常交流的声音大概在 40 — 50 分贝,超过 60 分贝的声音就会让人感觉不适。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调查显示,干扰睡眠、休息的噪声级阈值,白天为 50 分贝,夜间为 45 分贝;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规定,白天在 60 分贝以上、夜间在 50 分贝以上的环境声音即为噪音级。如果在室内测量,则应白天低于 50 分贝,夜间低于 40 分贝。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上述文中测量的打鼾声,多数都达到了噪音标准。   噪音对身体的影响,在《欧洲夜晚噪音指导方针》中有明确界定:长期在夜晚接受 50 分贝的噪音,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如果是孕妇,这时会出现精神紧张和内分泌失调,严重的会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 55 分贝,会对儿童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60 分贝, 70% 的人会从睡梦中惊醒; 70 分贝,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增加 30 %左右; 80 分贝,耳聋的可能性达到 50 %; 90 分贝,视网膜对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 100 分贝,让人耳朵发胀、疼痛。   打鼾不仅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苦恼,打鼾者自己更不轻松。很多夜晚打鼾的人睡一觉醒来,会感觉头脑发胀、头晕、睡不醒等。更有甚者,夜里打鼾,早上起床时一脸疲惫,好像夜里不是在睡觉而是去打仗了。郭兮恒说,在打鼾者中,差不多每 5 个就有 1 个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还有些患者几乎没有鼾声,但睡着时依然会呼吸暂停,这一症状可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甚至有猝死的可能。   如果一个人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时间都正常,依然感觉乏力、没精神,白天还老想着睡觉,个人就应该考虑是否因为夜间打鼾影响睡眠质量了,建议自测一下睡眠情况。   郭兮恒说,要判断自己打鼾是否严重,首先需要家人的细致观察和记录,如果打鼾者晚上睡觉时出现呼吸暂停,且暂停时间超过 10 秒,就必须提高警惕;其次是注意自己是否出现泛酸症状,夜尿次数是否总是超过 2 次;再次,早上起来最好测量血压是否偏高,睡醒后是否觉得口干。如果上述情况都有,说明打鼾问题已不容忽视,最好到医院就诊。   睡好觉,抓住 5 个方面   郭兮恒告诉记者,中国人的睡眠问题并不仅仅是打鼾,更多人存在睡不着、睡不醒、睡不踏实、多梦等状况,大概估算,每 3 人中就有 1 个“睡不好”。 2013 年 2 月至 3 月,搜狐网健康频道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受访的近 9000 人中,只有 43% 的人反映早晨醒来感觉精力充沛。《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1999 — 2010) 》则显示, 10 年间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近八成中小学生“缺觉”。   郭兮恒认为,睡不好的人,有 60% 以上是因为心理和情绪问题,其次是肥胖,再次,生活习惯和一些疾病、药物,也会影响睡眠。其中,心理情绪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工作中的精神压力。因此,要想睡个好觉,先要学会减压,此外,还应注意以下 5 个方面。   用具。床褥的硬度要适中,枕头高低要合适, 10 — 12 厘米为宜,差不多是拳头的一个半高度。保证脚下温暖也有助入睡,建议容易失眠的人,穿上一双宽松的袜子。被子应尽量轻些,且保温性能要好,不要给身体增加负担。   环境。调节卧室的光线和温湿度,一般冬季 12 ℃― 13 ℃、夏季 22 ℃― 23 ℃为最佳,且室内湿度不宜超过 60% 。如果卧室有噪音或光源干扰,可使用眼罩、耳塞等改善。容易失眠的人,用深色窗帘让房间变暗,有助于尽快入眠。此外,听听舒缓的音乐,在卧室里放两个苹果也有助眠效果。   时间。一般来说,最佳睡眠时间为晚上 11 点至次日 6 点,而晚上 11 点至次日 3 点为睡眠黄金时间。如果前一晚熬了夜,白天随时抽空补觉, 20 分钟的午觉,就可以让大脑重新开足马力工作。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尽量找时间趴 2 — 5 分钟。   姿势。无论男女老少,最佳的睡姿是右侧卧位。孕妇应选择左侧卧位,因为这可以缓解子宫供血不足。睡觉时,身体弯曲如弓,可让全身的肌肉得到放松,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体重。肥胖是睡眠大敌,肥胖者更易因咽喉的腺样体肥大,阻塞气道,进而影响睡眠,下巴短者更易中招。▲ 【资料20】. 常打鼾的人易猝死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9 月 21 日 第 12 版)   英国梅奥诊所新研究发现   常打鼾的人易猝死   睡觉打呼噜(打鼾)往往被认为是“睡得香”的标志。然而,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梅奥诊所一项新研究发现,睡觉经常打鼾的成年人,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SA )问题,其睡梦中猝死危险更大。   新研究对 112 名猝死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78% 的患者曾被确诊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这些患者在午夜至早晨 6 点发生猝死的比率为 46% ,而没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为 21% 。普通人群睡眠猝死率为 16% 。   新研究负责人阿波尔• S •加米博士表示,新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应该引起大众的高度重视,该病不仅影响家人或同事休息,更可能导致其他疾病。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升高有密切关联,其中包括睡眠心脏猝死危险。如果出现晚上睡觉常打鼾、张口呼吸、憋气、睡不解乏、白天犯困等症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   加米博士表示,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并对症治疗。稳定气道正压( CPAP )疗法对于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具有一定的疗效,进而有助于降低睡眠猝死危险。▲ (魏国栋) 【资料21】. 揭开睡不好的真相 《 生命时报 》( 2012 年 06 月 05 日 第 14 版)   生活紧张忙碌,我们常在工作和夜生活上花过多时间,最终导致睡不好,睡不够。   缺乏睡眠会导致免疫功 能降低,还会使人变笨、变迟钝、记忆力衰退、判断力变差,和人互动变得冷漠以及对事物的好奇与动机大幅减弱。近年来,更发现长期睡眠不足和肥胖、糖尿病、 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之间有高度的关联性。只要每天少睡一小时,长期累积下来足以造成身体的病变。   睡眠缺乏所造成的各种意外事件,更一再被科学界证实。研究证实,一般人只要连续保持清醒 17 — 19 个小时后开车,反应及判断力等同于酒醉驾驶。   越睡越少的现代人  美国每 10 年一次的大规模健康普查显示,现在的美国人一天的睡眠时间比起他们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平均少了 20 %。美国宾州大学最近发表一份长达 10 年以 上的追踪结果显示, 8 %的女性以及 4 %的男性有慢性失眠,平均一天只睡 6 小时。特别是男性,慢性失眠加上长期睡眠不足,死亡率是正常人的 4 倍。   相较于美国,台湾的生活更紧张忙碌,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和夜生活上,相对睡得更少了。据估计,台湾慢性失眠的人数高达 250 万,居亚洲之冠;根据健保局 2009 年的统计,台湾人一年吃下的安眠药、镇静药丸超过 13 亿颗。   三种方法判断睡眠好坏   要知道自己的睡眠够不够,有三种方法:   第一,早上不靠闹钟可以醒来。除非是极大的压力,如果我们睡眠充足,大脑会自动觉醒,在该醒来的时间醒来。   第二,如果一躺下,在 5 分钟内自动睡着,表示睡眠不足,太过于疲累。   第三,白天很容易就打盹,也是睡眠不足的迹象之一。   学会摆脱失眠   要摆脱失眠,达到一夜好眠,有几个重点:   努力维持固定的作息,即使是假日,也不要轻易改变入睡和起床的时间。   确保睡觉的环境是安静且黑暗的。如果光线太亮或是有噪音干扰,戴上眼罩和耳塞睡觉。   卧室温度要适当,温度太高会扰乱睡眠。   白天应避免花很长的时间午睡或小憩,这些会减少睡眠的驱动力,让我们在晚上更不容易入睡。下午 3 点后就不宜再睡午觉,午睡时间 15 — 20 分钟就好。   下午 3 点以后,失眠者就不再适合喝咖啡,或含有咖啡因成分的饮料。睡前避免喝酒和抽烟。   不要把烦恼带进卧室,如果有必要,每天空出十到二十分钟(避免在睡前)在纸上列出担心的事、解决方式以及第二天的计划,然后把它放在一旁,可以帮助在睡前放松心情。   睡前一小时放松自己,或做一些能帮助心情放松的活动。   尽可能等到很困了再去睡。卧房只用来睡觉或亲密行为,不要在床上看电视、工作或进行其他与睡觉无关的活动。   就寝后不要一直看时钟,这只会增加焦虑与挫折感,让我们更加清醒,反而睡不着。   如果睡不着,毫不犹豫地起身,离开房间,看书或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直到觉得困了,再进房睡觉。   规律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睡得比较安稳,但避免在睡前两个小时内进行较剧烈的运动。▲(摘自台湾《天下》杂志) 【资料22】. 噩梦预示身体疾病(新发现) 噩梦预示身体疾病(新发现) 《 生命时报 》( 2013 年 04 月 02 日 第 02 版)   美国《赫芬顿邮报》日前一篇文章指出,当一个人做梦多、做奇怪内容的梦和重复做相同内容的梦,往往说明他的健康出现了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发烧。人处于生病状态时往往会做噩梦,尤其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噩梦向你发出预警。 二、血糖水平降低。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骤然下降,可能会有噩梦相随而来。 三、压力过大。有些时候,压力会显现为常见的梦境主题,如错过坐飞机或是迎面而来的海浪。 四、严重的心理疾病。焦虑症和抑郁症也会让病人遭遇奇怪和心烦意乱的梦境,心理疾病的程度越深,越容易扰乱人们的睡眠,比如躁郁症就会引发病人生动逼真和奇特的梦境。此外,怀孕虽然不是一种病,但也会导致孕妇的做梦次数增加。以色列学者发现,孕妇所做的梦越是令她们感到苦恼,她们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越低。意大利研究也发现,孕妇做梦的次数越多、梦的内容越令人沮丧,她们所需要的分娩时间就越短。(臧恒佳) 【资料23】. 每天多睡两小时,患癌风险增一倍(健康新观点) 美国哈佛大学新研究提醒 每天多睡两小时,患癌风险增一倍(健康新观点) 金 也 《 生命时报 》( 2013 年 05 月 10 日 第 15 版)   生活中,很多人一有机会就会睡懒觉,赖在床上不起来。可英国《每日邮报》 5 月 1 日报道的一项新研究提醒,每晚睡觉超过 9 个小时,患癌症的风险会明显升高,特别是对超重和打鼾的人来说。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张雪红(音译)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这项新研究涉及 7.6 万多名女性和约 3 万名男性参试者,对其体重、 24 小时内总体睡眠时间、是否打鼾等情况进行评估。研究期间,共有 1973 人罹患肠癌。结果发现,与每晚睡 7 小时左右的人相比,睡眠时间超过 9 小时的参试者患肠癌的风险升高 1.4 — 2 倍。在睡眠时间过长的同时,如果合并体重超标或经常打鼾,患癌的风险更高。   研究人员指出,打鼾可能造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使睡眠质量下降,造成间歇性缺氧,最终增加了肿瘤生长的危险。此外,睡眠质量的不足,又迫使人们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补充,造成恶性循环。因此,研究人员建议,保证优质睡眠对健康至关重要。对成年人来说,每晚最佳睡眠时间为 7 — 8 个小时,睡多睡少都不利健康。有睡眠问题的人,最好到医院诊治,早日解决问题。▲
个人分类: 学海俯拾(资料篇)|4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每天喝八杯水 牛奶不能代替水
dongzg101 2011-8-8 06:22
每天喝八杯水 牛奶不能代替水 2011年08月05日 14:59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 杨志红 字号: T | T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人体重量的2/3是水分,水是保证肌体各器官正常运转的必要元素。它犹如繁忙的“交通员”,不停地向细胞输入营养素并输出废弃物,保证正常的身体功能和体温。每天喝够水是健康的基本保证。但许多人经常处于缺水状态。 成年人每日的水流失量约为3升,其中:0.5升汗液,1升呼吸出体外,1.5升随尿液排除。如果不及时补充,身体就会处于脱水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喝8杯水,也就是1000—1200毫升的水。 其实获取水的途径实在是太多了,每天喝八杯水,完全可以从饮水、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得到。另外,一天三餐中的汤和粥也同样是水分不错的来源。 千万不要用牛奶、茶或咖啡作为一天之中的水来源。 很多人每天喝不少饮料或咖啡,还以为摄入了足够的水分。其实这些饮品会使身体脱水,因为它们都是利尿剂,会将体内水分强行排除体外。 人的一天必须保证喝三杯水:清晨、吃咸时、睡前。 清晨刚起床时一定要喝一杯水,这杯水很重要,千万不要用牛奶来替代。这杯水可以稀释血液浓度,同时加快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当我们吃得太咸时,一定要及时多喝些水,以避免细胞脱水。 晚上睡前最好也喝一点水,特别是血脂高的人,以避免血浓度过高,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如果怕起夜,睡前可少喝一点。▲
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时报:农田里用了多少化学品(独家报道)
蒋高明 2011-6-19 00:08
农田里用了多少化学品(独家报道)化肥60年增了100倍,薄膜焚烧产生的致癌物要影响几代人 ●本报记者 张静 《 生命时报 》( 2011年06月17日 第01 版) 本文出处: http://paper.people.com.cn/smsb/html/2011-06/17/content_846958.htm?div=-1   2006年8月28日,宁波,带有残液的各种农药瓶散落在农田。 2011年5月,“爆炸西瓜”、“绝育黄瓜”、“激素韭菜”,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掀起了一轮新的波澜。这些新名词的出现,让大多城里人把目光投向了他们久违的农田。尽管专家一再解释,膨大剂、催熟剂等植物激素的运用,在现代农业中早已普及多年,但不少人还是震惊于,今天的农田与我们印象里“锄禾日当午”的传统农田已相去甚远。   在多年关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的眼里,今日的农田真的成了一个被各种各样“化学品”武装起来的地方。这些“武器”包括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它们在不断提高产量、让农业日益现代化的同时,也面临着被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种违背植物生长自然规律的行为,已经开始让人类吞下一颗颗自己种下的“苦果”。   土地里的“毒”最终会回到人体   “没干过农活的人,很少知道除草剂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6月2日,蒋高明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在他位于山东的弘毅生态农场外,一个农民在给种植的西瓜地喷洒除草剂,这些弥漫在空中的药物随风飘扬,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毒死了不少与它们仅仅一墙之隔、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小麦和菜豆。   2010年,海南发生的“毒豇豆”事件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虽然其使用的是国家禁用的剧毒农药水胺硫磷、甲胺磷等,造成了残留,但蒋高明认为,即使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在用量上也不应忽视。1990年,我国农药的施用总量还只有70万吨,但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飞速发展到173万吨,不到20年,增长了100万吨,平均每亩土地要施加农药1.92斤。有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农药使用第一大国,但农药残留对蔬果、土壤、空气,甚至水源的污染和危害至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还有化肥的施用量,蒋高明说,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每公顷225千克,而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平均施用量比安全上限高了1.93倍。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60年间我国每公顷土地的化肥施用量从8斤多增长到了868斤,足足增加了100倍。   “你可能见过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但你见过农田、山坡被白色农膜成片成片覆盖的壮观景象吗?”在蒋高明看来,这种白色塑料膜是现代农业最“垃圾”的发明。庄稼种下后,喷上药,盖上农膜,不用施肥浇水,就能起到保温、保水、除草、杀虫的作用,就像我们吃快餐一样方便迅捷,但40%的残膜率导致每年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才是最严重的“白色污染”。其实更危险的在于,农民在焚烧农膜时产生的致癌物二恶英大概经历7代人、140多年都难以消失。即使农民不在地头焚烧,农膜回收制作再生塑料、再生桶,同样会产生二恶英。   “所有有毒物质绕了一个圈,最后都会在人体中安营扎寨。”蒋高明认为,与其说我们破坏的是农田,不如说破坏的是人类的健康。   中国有近百个“癌症村”   过度使用的农药、化肥,首先对土壤造成了无法忽视的伤害。有研究显示,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几乎占到了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10。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陈春秀认为,土壤板结、盐碱化程度高,都和过度使用化肥有一定的关系。而土壤质量越差,使用的化肥就越多,就会恶性循环。“实际上,这些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没用完的,都变成了污染物。”蒋高明说,比如大家熟知的致癌物亚硝酸盐,最早来自硝酸盐,硝酸盐就是化肥中一种重要的成分。亚硝酸盐残留在土地中,对土壤、地下水都造成严重污染。磷肥、钾肥等从矿石中提炼出的化肥,不可避免地含有镉、铁、铜等重金属。这些残留在土壤中的致癌物、重金属最终会回到植物中。美国农业部专家研究表明,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谷类作物,只需几年的时间,就会使人出现肾功能损坏、骨骼病变等镉中毒症状。   水稻中的镉不仅来自化肥残留所带来的直接污染,还来自于工业污水排放对农田造成的间接重金属污染。据国土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受重金属污染。从湖南湘江的衡阳到长沙段沿岸,由于大量工业废水被排放到江中,导致蔬菜中的砷、镉、镍、铅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这些“农作物”不仅被当地农户每天食用,还被运送到更多的乡镇和城市。在蒋高明的新书《中国生态环境危急》中,用了整整4页,列出了全国各地被媒体报道过的近百个“癌症村”。比如,“江西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璜溪垦殖场:从化工厂里外漏的污水流进水稻田,将田里的水稻苗全部染黑。2004年,80户人家近20人患癌,以喉癌、肺癌为主。”工业污染越来越多地侵犯到农田中,成为新的“化学杀手”。   “传统农业是随着日升日落、季节变换,满足植物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但现代农业却是掠夺性的,尽量缩短植物的生长时间,提高植物产量,必然对其营养、安全性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这样对记者说。比如现在的谷类等粮食作物中,除碳水化合物外,各种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比过去都有所下降。国外一项调查显示,现在西红柿的酸甜度值是2.77,比过去损失了近15%;维生素C含量比30年前下降了17毫克。   少吃反季、外地蔬果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田松在为《中国生态环境危急》所写的序言《最后时刻的呼喊》中,代替所有人发出刻骨铭心的提问:“我们曾经真诚地相信,科学及其技术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事情却诡异地走向了反面……什么叫进步?这样的生活进步了吗?”反思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蒋高明认为,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我们不需要盲目地追求粮食产量,目前即使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减少一半,也不影响解决全国百姓的温饱问题。“土地不喜欢农药和化肥。”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一个生态学家的眼中,土地是有情感、有意志的主体,是活着的生命。   越发达的国家,对农药和化肥等“化学武器”的使用越谨慎。蒋高明说,美国一般都使用飞机喷洒农药,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由于土地众多,一块地在大量使用化肥后,一般会休耕一段时间,让它恢复元气。   其实,老百姓也可以尝试一些保护自己的重要方法。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首先,别买不到成熟期的水果,“如果一种水果离成熟期还差半个月,但又长得很好看,那很可能是用了催熟剂。”其次,闻气味。“自然熟的水果,大多在表皮上能闻到果香味;催熟的水果不仅没有果香,甚至还有股发酵味”。最后,如果冬天想吃反季蔬菜,也最好多买些洋葱、胡萝卜、茄子等,因为其中农药残留物较少。   蒋高明最后提醒,长距离运送的蔬果,也会喷洒“防腐剂”,比如抗菌灵、除菌清等,来抑制细菌生长,保持蔬果新鲜。多吃本地产的蔬果,可以避免健康受到危害。▲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