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井底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井底蛙
duke01361 2014-11-4 20:11
井底蛙 井壁通天,难出其罩 天有多宽,井口望见 风平浪静,井水清清 和谐胜景,平安环境 井底之蛙,其乐平生 问何能此,无脑无痛 无思无想,无心争鸣 料此一生,不做不死
个人分类: 逗你玩儿|1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先做云中雀,再做井底蛙
热度 19 yllu 2012-11-10 23:57
偶像邢捕头的文章又被置顶了(邢志忠:《科学家的两种类型:“云中雀”与“井底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630705.html ) ,一看都是陌生的名字和名词,我点开几次都没有勇气读下去,作为一名粉丝深感不称职,所以在第 n 次点开的时候硬着头皮读完了。联想起自己近期看的几本书和科学网上的几篇博文(张能立:《为何所学数学和科学知识沦为无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840-630807.html )(刘全勇:《“科研人”三载“科学网”体验:再解“钱学森”之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7766-625499.html ),就当前大学生培养的模式瞎诌几句,就当是端正一下粉丝的态度,表示不仅只读邢捕头风花雪月的文章,科普文章也读,读完还写作业了,呵呵。顺便借用一下捕头的名词“云中雀”和“井底蛙”,不过概念内涵不完全一样,更没有和捕头抬杠的意思。 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是实用主义的,高度地专业化,孩子们一入校就被“扑通”扔进了一口井里,好一点的井宽敞一些,差一点的井狭窄一些。孩子们也很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被贴上的专业标签,我是学某某专业的,其他任何知识都跟我无关,这也是学生在公共课、选修课大面积逃课、睡觉的深层次原因。大学四年就在这口井里转悠,所学的大部分都是本学科很专业的知识,虽涉及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但是也很有限,能掌握多少就更可以想象。至于理工科的学生学习文史哲那简直就是不务正业。转悠完四年升入研究生,就往更狭窄更深的地方钻,连井里那点空间都顾不上了。捕头所说的云中雀和井底蛙都是褒义的,因为都不是绝对的云中雀和井底蛙,可以说是在云中雀和井底蛙间变幻自如的大牛,不同的是,有的在天上飞的时间长一些,有的在井里待的时间长一些,但是对知识的把握都是兼具广度和深度的。所以,现今我们的这种井底蛙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不出邢捕头笔下 杰拉德·特胡夫特这样的井底蛙的,不知道这个可不可以算作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之一。 英国 19 世纪著名的教育家纽曼 ( 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 ) 对知识和教育有很经典的论述。 在纽曼看来,知识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各个学科都有不完全性,相互需要又相互帮助 。 纽曼说,“对学科体系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忽略都会损害知识 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因此,纽曼认为知识具有内在的价值,本身即是目的。纽曼倡导的是一种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心智,使其学会如何思维、推理、比较、鉴别、分析、独立地判断。当然,纽曼的思想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他所谓的自由教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是阅读古典名著,培养“绅士”,但是他的自由教育思想却是高等教育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我想以下几点主张还是对我们当今的大学教育有借鉴意义的: 1.不能将知识过分地割裂、要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更广阔的知识视野; 2.不能只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要更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3.反对将知识过度地实用化,要尊重知识的内在价值,将知识本身视为目的。 当然,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实用主义、工具主义、专业化和职业化占据绝对的主流地位,“知识本身即目的”沦为一种可笑的理想,带来的结果是,大学要培养有用的学生,学生要学习有用的知识,井底的这一亩三分地是唯一有价值的沃土,其他地方还有多少井,天空下除了井还有什么景色都是可以忽略的。殊不知,离开了广度的深度只能是一种自我束缚,其结果是难以达到想要达到的深度。如果哪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学生先做飞鸟,在天空博览众井和井间的花花草草,然后再选择一口井安顿下来,这样在离开学校后,拥有了在飞鸟和青蛙之间自由变幻的能力,那该是多好的事情。
个人分类: 胡言乱语|3244 次阅读|39 个评论
温室花朵井底蛙
szc009 2012-2-25 17:12
温室里的花朵也是果,灿烂的生命之果;井底里的蛙鸣也是歌,嘹亮的生命之歌。 曾经,有人将培植在温室里的花放在风雨中吹打,花儿凋零了;03年的考研作文中一致的出现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评论。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可以质疑:是谁这么残忍将娇美的花儿置于凄风冷雨中?花儿可不可以一直在温室中吗?难道花儿在温室中就不会凋谢?这些问题都不可以展开讨论吗? 有人说,花儿代表孩子,代表未来,要经历风雨。的确,每一个生命都要经历风雨,而那些被采摘的花儿是否也代表未来,代表孩子呢?它们还没有经历风雨就凋谢了!一如那纹川地震中逝去的最多的孩子们,在甘肃校车中丧生的孩童们,喝了含有三聚氰胺奶粉的娃娃们。他(她)们一样还没有经历风雨的机会就陨落了!这是对人类虚伪的鞭挞还是辛辣的嘲讽,总不至于是赞歌吧? 其实,花儿就是灿烂的生命之果,在美丽绽放的同时也孕育了新的生命,与经历不经历风雨无关,应该珍惜才对。无论是在温室中,还是在风雨中,冰雪中,石峰间、沃野里,海洋中,沙漠里……到处都是生命的张力,展现的都是生命的华彩,绽放的都是生命的礼赞。 对于孩子,在“温室中”就不需要礼赞,不在“温室中”就不需要呵护? 又想起了井底之蛙,不要做井底之蛙,那时从小就被教育的。从小就认为井底之蛙是短见的,甚至是无知的,于是井底之蛙就成了短见与无知的代名词。真的是这样吗?那井口大的天若是一成不变的,那只蛙固执的人为天就那么大,被认为短见甚至无知怎么都不得冤枉的。我不禁想,那个井口大的天不会下雨,不会有黑夜与白天?日月的光辉怎么都斜不到井口,繁星的光芒说什么也不照耀那井口,雨水怎么都不往井里面滴一滴水,而那变幻多端的云彩到了井口那么大的地方说什么都不能变的……慢慢的我明白了,不是井口小,也不是的井口的天不大,而是我们固执的那么认为,井底之蛙就是短见的、无知的井底之蛙!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是蛙是在井底的。或许那井蛙也见过很多的风景,每天有不同的人来汲水,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还有着不同的言语。偶尔在寂寥的时候,也会引吭高歌一曲,是不是或许会引来几个好奇的孩子,拿个石子儿丢进井里面,一阵欢笑与吵闹过后,可能还会大人们说落孩子的声音…… 很多的时候那温室的花朵与温室无关,与花朵也无关,甚至也不关乎我们关心的孩子;正如那井底之蛙一样,不关乎那井,不关乎那蛙,也不关乎那井口大的天。 无知依然是无知,短见依旧是短见,固执也还没有变,一直这样被固执着;而我们的生活与幸福多半就被这样给捆绑了……
个人分类: 躬省力行|2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